小学四年级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热门13篇)

小学四年级语文跨学科教学设计(热门13篇)

ID:8831903

时间:2024-01-10 06:10:16

上传者:BW笔侠

教学计划是教师组织、安排和控制教学活动的基础,对于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至关重要。如果你还不太清楚如何编写教学计划,可以参考以下范文,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创新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跳水》教学设计

当《跳水》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学生们都认为船长的做法正确,这时一个学生的发言却引发了一段议论:有的学生认为船长的做法不一定行得通,因为课文图上画的横木,它并不在船的边上,如果孩子跳下去,没有跳到水里,而是跳到甲板上,那么高,不摔死也得摔成重伤。有学生说:“对呀,孩子又没有经过训练,怎能保证他一定会跳到不里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从这个角度考虑,一时不知从何着手引导学生理解舰长的做法的正确性。

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种训练应该如何与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呢?这就需要教师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性地把握教材。

学生在提出自己独到的看法时,我最初的想法是跳过去,留作课后作业,让学生想一想还有什么好的办法帮助孩子脱险。可进而又想,这不正是一个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吗?所以我抓住教学时机,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围绕这个论题各抒己见。学生说出可能的或不大可能的解救方法就是创造训练的一个过程。接着通过讨论,排除那些不合理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之后,“船长强逼儿子跳水”这一办法才显出其现实的可行性,这是思维的集中,即符合思维,由此进一步理解船长的果敢精神。这时,再继续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在孩子千钧一发之际,其他人束手无策,船长却这样沉着,能及时想出“跳水”的办法来?这样的分析综合,使学生的认识深化了一步,思维得到了发展,使他们初步意识到船长身上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统一。

通过教学反思,我得到这样的启示,符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这篇课文情节紧张、惊险,描写生动。本课时的教学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动力。教师在上课伊始,首先要抓住学生的心,让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呢?这就要靠教师新颖的导入了。在这节课中,我是这样导入的:2008年,奥运会将在我国北京隆重举办,跳水是奥运会上的一个非常精彩的比赛项目。我国奥运健儿田亮、郭晶晶等跳水运动员曾多次为国争光。今天,我们所学的《跳水》一文比一般的跳水运动还要惊险。学生听了老师的导入语,就很想知道本文到底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惊险的故事,从情感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教学我并不是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师激趣导入后,让学生观看全文的视频朗读并说说印象最深的部分,从而直奔重点段的学习(456自然段)。

在学习45自然段时,出示这两个自然段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反复研读理解重点的语句。如抓住“逗钩挂”动词,理解反映孩子危险处境的句子。并把这些重点的词语、句子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印象。.

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我重视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如课上进行拓展思维练习:还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船长逼孩子跳水时是怎么想的?设置了情境表演: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和孩子都会说些什么?本环节的教学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让两个小组的同学上台表演。同学们演得很投入,完全沉浸在当时的情境中,其他同学看了他们的表演过后。了解到了船长是一个机智、办事很果断的人,也明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一些为人处事的道理。

在教学前,教师一定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收到意不到的效果。

《跳水》一课情节起伏跌宕,学生乐于学习。这节课从开始设计到正式上课,在我们教研组老师的共同探讨下,几易其稿,最终完成比较满意的教学设计。在进行两次试讲,修改之后,第三次上课,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首先由体育比赛中的跳水项目谈话引入后,出示课题,引导学生从课题质疑入手,从情感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更好地学习课文。抓住重点段落精讲,突破教学重点难点。设计拓展练习,培养创新能力。

一、在朗读,感悟,体验中突破重难点。在课堂上,注重以读为本,以读促思。对于孩子处境危险那部分,引导学生读书,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验,从而体会孩子的处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交流,抓住一些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结合语言环境,同时让学生做一些动作,进行想象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入情入境。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体会到船长的机智、果断、了不起。

二、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讨论想办法使孩子脱险一部分时,首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你有什么解救孩子的办法?”让学生都去思考,然后探讨这个办法是不是可行,真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最后引导学生得出船长让孩子跳水的方法最好,使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当孩子被救上来之后,引导学生想象船上的人们都会互相说些什么?你学了课文之后,想对谁说些什么?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对课文的学习理解从想象的人物对话中用清晰流利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节课也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在找学生朗读孩子处境危险时,虽然也找了几个同学读,但是有的地方读的感情不到位,没有充分表达出作者所描写的那种情况紧急处境危险。主要原因是指导朗读时引导语言单一,如果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去引导一下,如当一个学生读得不到位,根据学生回答出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水手们真紧张(学生接着读书);孩子害怕了(学生紧接着读)一定就会有不同的效果。让学生自己想救孩子的办法时,还应该给他们充分的发言机会,而且在回答是否可行时,要让学生多围绕文本来答。允许有自己的想法,但是还应该以文本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意思。

《跳水》这篇课文原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讲读课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在于通过分析比较孩子、水手、及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在了解事情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了解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体会到船长“急中生智”的机智、果断、了不起。现在把这篇原是五年级的课文,让四年级的孩子去学习与感悟,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握教材。教完《跳水》一课后,让我思考到很多问题:

反思一: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重点抓住“情况危急”和“急中生智”两点内容来学习。

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学生边读书边思考:他为什么跳水?(学生很容易就能说出由于孩子当时处境十分危险,船长用枪逼他跳的水。)。

(2)追问: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当时孩子处境危险?(可以抓住“横木的一头离桅杆一米多”、“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只要……就……”、“即使……也……”、“两条腿不由得发起抖来”等重点词句分析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

(3)出示多媒体课件,展开讨论:为什么说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引导学生观察,猴子挂帽子时的动作和孩子取帽子时的样子体会他根本不可能拿到帽子,再加上他当时已吓得心惊胆战,两腿发抖,随时都可能“直摔到甲板上”;退一步讲,横木那么细,他又没有任何辅助物,就是他拿到了帽子,也还是一样的结果。

课后,我在想在引导学生体会孩子的处境危险的时候,我注重以朗读让大家体会到当时那紧张的气氛,课堂上,我看得出学生每个人的心都绷得紧紧的,我及时地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了当时那紧张的气氛。但如果能再让学生用平时积累的词语来形容孩子当时的危险处境,那将更好。一来,学生也能学以致用,二来,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反思二:在备课时,我注意到了对于本课的学习,不应在于猴子、水手、与孩子的表现为重点,这些人物的出场,全都是为船长的出现做铺垫。所以,在真切理解“情况危急”的基础上,对文章重点内容及表现的主要思想有了深入理解后,我启发学生“你有什么办法能救出孩子吗?”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宽松的情境中任意驰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倡导个性的弘扬。这时,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完全的调动起来,有的说:“可以拉张大网在下面接住”。有的说:“拿一些棉被垫好了,那样软一些再让小孩儿跳,就不容易受伤。”还有的说:“船上都有救生圈,把救生圈放在下面,那样就更安全一些。”……对于一些合理的办法,我不急于加以否认,因为这样会减弱与伤害孩子们的积极性,而是顺着他们的想法倒推回去,但由于时间把握不足,因而在这一环节上,我讲解得比较匆忙,其实,我的设想是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象:船长当时是在怎样的情况与状态想象到这样的方法的?可以寻找文中的关键词句,比如:这是船长自己的孩子,按照常理他应该会比水手更加的慌乱;船长原本出来时准备打鸟的,现在发现这样的情况,他是“立刻”想到让自己的孩子跳水来解决危机。结合上下文又可以知道至少有五个理由,即孩子处境非常危险,在当时这是唯一的方法,孩子会水,有人去营救,风平浪静。船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想了这么多问题并且采取了有效的行动,说明船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时,船长那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形象就跃然纸上。这样的探究性与合作的学习,让孩子在不断地创造问题又解决问题的状态中学习,一定会更加的主动积极,也能更好的体会船长的“急中生智”。

这篇课文写得很有趣,写得很有深度,我用心地感受着,用心地朗读着,我用心和我的学生打成一片,共同演绎着精彩的故事,同时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的生字。

2.理清本文的行文思路,知道文章是按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描写了三次星空。

3.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过程与方法】。

1.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描写。

2.诵读课文并揣摩作者由眼前实景产生的联想和想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由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难点。

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恰当地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搜集巴金的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空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爷爷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2.(多媒体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多媒体出示)。

2.查字典理解词语。(多媒体出示词语)。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的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表格。(多媒体出示)。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出示)。

(1)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2)在__________(地点),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在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地点),我看着________________,感觉到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作者三次看星空的情景和感受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细微了。)。

第一次:“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星星”表达了思念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光明、希望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空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多媒体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自然段,再读第3自然段,回味、感悟、交流)。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6.读下面的句子,用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句子。(多媒体出示)。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四、小结课文,复习词语。

1.请写出几个描写星空的词语。

例:星群密布。

()()()。

2.复习词语。

纳凉星群密布静寂半明半昧摇摇欲坠梦幻。

五、总结仿写,拓展作业。

1.仿写。

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本文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本文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多媒体出示句式)。

我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看见________________,我仿佛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觉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寻找虚写景物的句子。

(2)学生找出这些句子后进行赏析,并按要求写作。

(3)大组交流汇报自己所写的句子。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段话。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内容是巴金描写三次看星星的经历,作者着重地描写了第三次在海上看星星的过程,文章语言非常的优美。多角度的写景,在这一部分上,我觉得我处理的是理性有余,感性不足。这样的一种美景,我认为只有把气氛用自己的语言渲染的到位,让学生充分地去体验,让学生感受到散文的美。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美,才能达到这节课的最终目标与良好效果。

小学语文四年级猫教学设计

这篇讲读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大花猫性情的古怪和它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全文字里行间流露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通过理解课文,使学生了解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义。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记述事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力。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在读中引导学生体会,大花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的可爱,学习作者真实具体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喜爱之情。培养观察力、分析欣赏力和表达力。

启发导入,采用故事教学法,以读代讲,利用讨论等方法使学生掌握本课内容。

投影片。

二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猫的古怪性格。

你们喜欢猫吗?为什么?我国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生前也非常喜欢猫,由于它长期细致地观察,他细致地观察,他笔下的猫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他是从哪几方面描述猫的?请大家看课文。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后,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作者从那几方面来描写猫的。

1、指名分段朗读1—3自然段,思考:你知道了什么?(猫的性格古怪)。

2、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来。

3、指名回答。

(1)作者是怎样描写猫既老实又贪玩又尽职的?读读写猫老实尽职的词句:乖找个暖和的地方,睡大觉出走一天一夜,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

(2)哪些地方写猫高兴和不高兴的情况?朗读第二自然段。“蹭”“伸”“跳”“踩”“叫唤”描写出猫的温柔可爱。读时要重读。

(3)自由读,读出作者喜爱猫的感情。

(4)哪些地方写猫既胆小又勇敢?读第三自然段。

4、感情朗读第1—3自然段。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1、默读第4自然段,思考: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2、这段写刚满月的猫什么特点?表现在哪里?找出有关的`词句。淘气、可爱。(从“腿脚还不稳,要个没完没了,摔跟头,摔跤,打秋千,胆子越来越大”这些词句表现小猫生机勃勃天真可爱的形象。)。

3、小猫把花枝折断了,花朵落地了,为什么作者还说“我从来不责打它。”?因为它像个不懂得孩子,既顽皮,又可爱。作者喜欢小猫。

4、读了这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1、查找关于老舍的资料。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小学四年级语文尊严教学设计

《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二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课文写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本班学生比较喜欢朗读,特别擅长将自己变成课文中的角色去读、去悟。这是一篇有助于学生独立阅读、感悟、理解并从中明白一定的道理的好文章。课上,教师为他们创设展示的机会,让学生毫不掩饰地流露出内心真实的情感,能够大胆、主动地参与朗读、讨论、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感悟真情,明白道理。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年轻人自尊的高尚品质,并感受“自尊者自立”的道理。

4、培养学生“从内容体会思想”的能力。

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

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4、是啊,同学们真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老师相信,学了新课《尊严》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几遍,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自己感受深的段落。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相机点拨指导。

1、小组从下列汇报方式中选择一种作好交流准备:《出示课件》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片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b、排练课本剧,并演一演。

c、进行模拟采访。(提示:可采访“哈默”,也可采访“杰克逊大叔”。)

d、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汇报学习情况,师生简单评议。

3、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

课件显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谈。请学生谈一谈对尊严的理解,并讲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与尊严有关的小事情。

2、读。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请学生读一读。

3、编。学生自编关于尊严的格言。

4、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关于尊严的格言,认真书写,贴于自己的书桌前。

大叔:善良朴实送食物先吃再干要求捶背请求留下

脸色苍白

哈默:要求干活先干再吃干完吃饭答应留下

骨瘦如柴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这是我们在课程改革中最响亮的'口号与孜孜以求的目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达到这一目标的最好途径。那么,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五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各自的特点:

第一个环节,利用课件导入,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目睹并感受逃难人的境况,为学习本课奠定情感基调,由此,同学们的小手已高举如林,个个都想一吐为快,教师因此引入课题。

第二个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语句,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尊重学生学习的独特体验,让学生敢读敢说,踊跃表现自我,在交流中提高自我。

第三环节,皆在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了解内容,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的点拨指导,重在发挥好教师服务者、参与者、合作者的作用。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挖掘课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四环节,意在开放课堂,给学生选择的权力,尊重学生个体的自我体验,自我感受,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会自尊的可贵和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教师创设的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中,学生充分地进行合作,充分地展示自我,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更为广阔的空间。

第五环节的设计皆在通过“谈—读—编—写”,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尊严的可贵和不可估量的潜在价值。

当然,在整堂课中,免不了有些突略,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渐渐地突破。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四年级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蟋蟀的住宅》。拿到这篇文章,我读了十遍。

前两遍我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读这篇19世纪法国着名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观察随笔,感受到文章结构的紧凑鲜明、语言的生动形象、描写的细致入微;感受到蟋蟀的住宅的确是“伟大的工程”;感受到蟋蟀这一小昆虫对生活的无限热爱;还感受到作者通过拟人手法传达出的对蟋蟀的无限喜爱之情。可以说,这篇文章就是一首人类对小昆虫、小生命的赞美诗。

第五六遍,我站在教师的立场读,我找了我和学生在阅读之后共通的一些感受和疑惑:作者为什么说蟋蟀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作者是怎样用拟人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伟大工程的?这之后的四遍,我在阅读中积极地思考:怎样构建一个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怎样组织一个和谐的绿色的对话的课堂。思索再三,我将目光锁定在建构主义理论,锁定在其下的“抛锚式教学法”并作了教学设计。

根据上述对教材、学生及教学理论的思考,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作了如下安排:

1.学会本课生字词,会认“宅、蔽、弃、慎”等7个生字,会写“弃、毫、遇、择”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住宅、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通过重点语句的品读,理解“蟋蟀住宅是伟大的工程”的深刻内涵,感受蟋蟀“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品质。

3.体会文章中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科学家探索大自然、热爱小生命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观察的好习惯。

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重点是第二点,教学难点是第三点。

本课教学安排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对话交流达成1、2两个教学目标,第二课时则在第一课时学习基础上继续对话交流以达成教学目标三。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流程安排作一说明。

第一课时我根据“抛锚式教学法”,安排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理解“随遇而安”,对比引出课文,用时5分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自己建构的过程。所以产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度。而教师帮助创设一定的情境是提高相关度的重要方法。所以在这第一个环节中,我让学生从“说自己的家或小房间”入手,创设一种“用心创造生活”的情境,进而引入昆虫世界,理解一般昆虫的“随遇而安”和蟋蟀的不“随遇而安”,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理解了对他们来说存在一定难度的“随遇而安”一词,为后面感受蟋蟀的热爱生活、不辞辛劳的精神和其住宅的“伟大”打下了基础。

第二环节:确定问题,学生二度读文,交流阅读感受,用时10分钟。

在此环节主要完成两件事情,一是学习生字词,字词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环节注重将字词学习与课文语句、课文内涵结合起来进行,帮助学生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初步感受其住宅的“伟大”,这就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共同关注,真正实现两者的统一,使学生取得扎实的学习成效。第二件事是确定一个大家共同学习的问题,我认为,语文教学一定要尊重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学生的阅读体验,所以用“作者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和“你获得的最深感受是什么”两个问题来启发,并最终确定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虽然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但是正如建构主义所认为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这就为确定相同的研究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学生默读课文,深入体会“伟大”,用时5分钟。

默读的好处是能够促进人的自主思考,使阅读实现个性化,同时实现新信息与学生背景知识的联系和建立。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带着确定的问题与文本进行独立对话,采用在相应语句旁作标记和批注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从第二大环节的“概括”性阅读到本环节的“具体化”研读,符合阅读规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我提醒学生在默读中,关注课文中的“鱼泡泡”、插图、生字、思考题、资料袋等材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的概念。

第四环节:协作学习,反馈交流感受,提升“伟大”原因,用时15分钟。

这一环节是课堂之所以为课堂,区别于完全独立阅读的特点。建构主义认为,自主的阅读促使了学生情感的变化,而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与其他学生和教师的不断交流与沟通,就能更好地实现意义建构和情感变化。所以此环节,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或图片)等各种材料佐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在此过程中,教师是学习伙伴、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因此构建了绿色和谐的课堂。教师的作用更多地体现为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帮助、学生未能提升的时候给予提升、学生朗读不到位的时候给予指导。因此,本环节中,学生和教师通过对“它常常慎重地选择住址,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它的舒服的住宅是自己一点一点挖掘的,从大厅一直到卧室”等具体语句的品析,感受蟋蟀住宅的科学、精致、舒服和浩大壮观,感受蟋蟀在建筑住宅时表现出的智慧和不辞辛苦。对于学生疑惑的“这么一个最多不过九寸深、一指宽’的洞穴怎么谈得上伟大”这一问题,则采用对照方式,以相当于一个人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帮助下挖掘300米的隧道帮助学生感受,并抓住“工具的柔弱与简单”和“工程的浩大与壮观”的极大反差,很好地帮助学生进行真切的感受。同时,在品析之后及时进行朗读指导,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第五环节:效果评价,自由表述思想,再激阅读热情,用时10分钟。

语文学习成效的评价内涵是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是否得到了提升,该环节通过“你看,它的住宅是多么科学、多么精致、多么舒服;你看,蟋蟀用它柔弱的、简单的工具建造了如此浩大壮观的工程。此时,你想对蟋蟀说点什么?请你把它写下来”的“我手写我心”形式,表达自己对蟋蟀热爱生活的敬佩之情,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就,对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是一个很好的检验。最后用“文章的作者法布尔是怎样写出这篇文章的?他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方法来写?”的“激发新疑点”的方式,使学生产生了从另一个角度去探询的热情,为第二课时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

因此,该课文的学习,我积极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的理念,遵循建构主义理论,运用“抛锚式教学法”,实现学生在三维目标上的共同提高,并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愿望,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四年级语文《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放肆、哭笑不得、桅杆、龇牙咧嘴”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理清文章中人物的关系,复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感受船长在紧急关头超人的胆略和智慧。

重点难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通过写话训练,以获救后孩子的口吻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悟。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作者简介引入课文,理清课文人物。

1、先来认识一位作家。请同学们自由轻声读这段话。

2、这堂课,我们将学习的《跳水》一课也是托尔斯泰的作品,它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惊险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上。这天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船上还有一只调皮的猴子,一位有着丰富航海经验的船长和他的儿子。

二、整体感知。

(一)通读全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填写。

归纳出学习方法:

理清文中的人物关系,能帮助我们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6节。

1、原来在极度危险的时刻,是船长命令儿子跳水。他是怎么说的?

(1)轻声读读这两句句子。

(2)师指导朗读。要大声,要急切的语气。

2、请学生质疑、解答。

为什么父亲拿枪瞄准儿子?为什么父亲命令儿子向海里跳?

3、小结:

因为父亲意识到孩子此时遭遇了最危急的时刻,所以命令儿子向海里跳。

4、过渡: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船长面对自己的孩子要用如此严厉的命令口气?我们下节课作一番深入的研究。

课后小结。

三、复习巩固。

1、齐读全文。

2、不看板书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小学四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1、猜谜:。

“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

2、背诵古诗。

《江南》等。

一、激趣导入。

1、课前播放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欣赏。

要求:音乐带给你怎样的的画面?

交流:请你用最简洁的话告诉我,音乐带给你怎样面?

2、过渡导入。

从古至今,荷花就是文人喜爱的对象,描写的诗词数不胜数,人们之所以喜欢荷花就是因为她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课文,是我国教育学家、文学家叶圣陶爷爷写的。

板书课题:1、26、荷花(看老师板书,这两个字都是草字头,因为他们都属于花。)。

2、齐读课题,指导朗读。(荷花这么美应该怎样读,再来一遍。)。

3、初看荷花。

a、想看荷花吗?(播放荷花录象)。

要求: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到荷花池畔去看看,老师有个建议看的的时候同桌可以指指戳戳讨论以下,看你能用一个怎样的词来形容你所见到的荷花。

b、学生交流。

4、过渡进入第二小节。

相看两不厌,唯有白荷花,我觉得大家都是伟大的诗人,把荷花描写的那么迷人,想看看爷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世界吧。

二、教学第二小节。(出示内容)。

1、带问题自由朗读第二小节。

要求;用心去感受感受,你觉得叶圣陶爷爷笔下的荷花怎么样?

交流。

2、带着问题再读第二小节。

要求;画出你认为最美的句子,读读,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交流。

a、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挨挨挤挤”、“碧绿”、“大圆盘”(课件出示图片)。

你能把你的感觉读好吗?(指导朗读)。

b、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抓“冒”

(a)如果这篇文章让你来写在这里你用一个什么字?(肯定用冒字的精确)。

(b)荷花从这么多的荷叶中冒出来想干什么呢?(鼓励)。

c、有的……有的……有的……(每种姿态的荷花配图,指导朗读。)。

3、齐读课文。

多美的白荷花啊,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赞美这迷人的荷花。

三、教学第三小节。

1、叶圣陶爷爷写了三种姿态的荷花,还有其他姿态的荷花吗?想看吗?(播放图片)。

学生带着要求看图片。

要求:仔细观看图片,把你最喜欢,印象最深的一朵深深地印在脑中,呆会讲给我们听。要是给你讲的荷花再加上动作那就更好了。

交流。(师辅导为荷花加上动作表示。)。

2、导读9这么多的白荷花……那一朵也很美。把眼前这一池荷花看作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a、学生读第三小节。猜猜这位了不起的画家是谁?

交流。(大自然,感悟大自然的神奇。)。

4、齐读课文。

大自然真是太神奇了,让我们热爱的大自然的同学一起与这位伟大的画家对话吧。

四、教学第四小节。(出示内容)。

1、播放录音带。

2、激读。

想不想与录音带比一比。

学生自读课文。

3、交流朗读。

a、谁来作第一荷花?第二多朵?第三朵?

b、还有更多的荷花吗?齐读课文。

4、内化感悟。

交流。

5、齐读课文。

五、小结。

1、此时此刻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赞美荷花的美丽,大自然的神奇呢?(同桌交流)。

2、交流。

六、小练笔。

让我们也来作回作家,模仿叶圣陶爷爷的荷花也来写写自己的荷花。

1、荷花你真是千姿百态……。

2、忽然,我仿佛自己成了一朵荷花……。

自己选择一个喜欢的题目来写一写。

四年级语文《猫》教学设计

《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是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短小,但内容具体,描述生动,剪裁得当,构思精巧,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优秀范文。

作者通过长期细致的观察,对成年猫的古怪性格及刚满月的小猫的淘气可爱作了细腻、生动而又逼真的描述,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猫的十分喜爱的感情。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每段都紧紧围绕总起句进行具体描述,语言精当,层次分明,上下连贯,结构严谨。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要根据其自身的特点,抓住总起句,层层深入,环环紧扣,如同剥竹笋一样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方面的扎实训练,以期达到“加强基础,培养能力”的目的。

教学这篇课文,主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1)找出总起句并理解句意。

(2)课文围绕总起句写了哪些内容,是怎么写这些内容的;

(3)找出并理解重点词、句是如何表现中心的。

这样教学,符合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入手,再到部分,使学生不仅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学到了阅读此类课文的方法。

结合多媒体课件,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究,强调学生享有个性化的、自由的发展空间,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同时也不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训练,力求人文性与工具性两者的和谐统一。

【教材分析】。

《猫》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作家笔下的动物”为主题串联整个单元教学内容。本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不同的动物。学习本组课文,要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家笔下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并试着比较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本文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以风趣亲切,通俗晓畅的语言细致。作者老舍先生用无雕饰的极具生活化的语言,具体、细致地描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猫刚满月时的淘气可爱,字里行间流露着对猫深深的喜爱之情。本课语言通俗易懂。内容风趣生动,再加上学生对猫又特别的熟悉和喜爱,所以,凭借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对猫的情感基础,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没有多少困难的。因此。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多个回合地读,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去感受猫的形象以及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后者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学情分析】。

猫是较常见的家养小动物,学生对猫比较熟悉,都见过,有的学生还养过猫。在教学中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猫的性格特点。在读中整体感知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作者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体会“人爱猫,猫亲人”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并表达自己对猫的喜爱之情的。

2、难点:在阅读中体会“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课教学中采用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适当播放光盘片段来帮助学生突破本课的重难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文生字,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2.教师的教学准备:先读光盘看看优秀教师是怎么设计的,是怎样整体把握这个教材的,要安排哪些学生活动,为何要这样安排;再联系本班实际、自身实际将自己的教学设想和光盘中的教学思路进行整合。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谈话交流。

[简介老舍]。

老舍原名舒庆春,我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被誉为语言大师,代表作品有《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骆驼祥子》等。

师:老舍是一个很热爱生活的人,他的家里不仅养了满院子的花,而且还养着一只十分可爱的猫。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只猫。

二、检查预习。

认真细致的预习会拉近你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的预习成果。

1、查阅老舍的资料。

2、熟读课文,认识生字,理解词义。屏息凝视屏幕。

3、读熟课文,思考:如果将文章分两大部分,该怎样分?为什么?(大猫、小猫)。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理由说得很充分。这说明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相信其他同学在这节课会有更出色的表现。

1、通读课文。

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在座的同学认真听,读的好的你就学着,不足之处你也记着,给自己提个醒,自己读的时候尽量避免。(逐段读)。

2、学习123自然段,理解古怪的意思。

谁来回答?

生:……(此处可能会出现多个答案,随机应变)。

若生说:古怪。问:哪些地方可以看得出古怪?

若生说:贪玩……一一板书,引导总结“古怪”

预案:

重点指导:

(1)老实。

(2)贪玩:任凭……也……。

用上“任凭……也……”说句子。

过渡:猫既老实又贪玩,的确古怪。它的古怪还体现在哪里?

句子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尽职:屏息凝视,非……不可。

品味:屏息凝视。

a、谁来说说“屏息凝视”是什么意思?

(指名回答:抑制呼吸,聚精会神地看,不发出一点声音)。

b、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屏息凝视”,请大家先找好“凝视”的目标,“屏息凝视”10秒钟。(师生体验)。

c、交流感受。

d、师:我们才体验了10秒钟,而猫一连就是几个钟头,可见猫是多么的——(尽职)。(齐读相应的句子)。

过渡:这么贪玩的猫,工作起来却这么尽职,非常古怪!

句子3: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句子4:它什么都怕,总想藏起来。可是它又那么勇猛,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板书:高兴温柔可亲。

不高兴一声不出无论……也……。

胆小。

勇猛。

过渡:

2、体会猫的性格古怪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也是可爱的。

句子1: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体会“蹭”

(蹭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不同?蹭出什么?体现什么?)。

体会“梅花”

比较句子: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几个脚印子。

表达了老舍爷爷的什么感情?

其实,从这句话中不仅能看出老舍爷爷对猫的喜爱,也能感觉得到猫对主人的喜爱。

句子2:它还会丰富多腔地叫唤,长短不同,粗细各异,变化多端。

品味“丰富多腔”:

师:我们一起来体会猫“丰富多腔”的叫声:

a、如果猫刚刚吃饱喝足,它也许会心满意足地长叫一声——(生:齐叫“喵——”)。

b、如果猫听到主人叫唤,它也许会干脆利落地短应一声——(生:齐叫“喵”)。

c、如果猫生气了,想要打架,它也许会粗声地吼一声——(生:齐叫“喵……”)。

d、如果猫正伸出脖子来给主人抓痒,它也许会非常舒服地细叫一声—(生:齐叫“喵”)。

e、如果猫不想叫了,它就会——(生:“咕噜咕噜”)。

过渡:

四、同桌互相学习,交流,通过具体事例,体会满月的小猫的可爱。

师: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在老舍爷爷的心目中还是很可爱的。他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突出“更”)(板书:小猫可爱)那么,老舍爷爷用了哪些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满月小猫的可爱呢?请大家自由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体现小猫可爱的具体事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生边读边找,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师:小猫这么可爱,同学们学习得认真可爱。

师:(总结)老舍爷爷用了这么多的具体事例描写了小猫的可爱,这表达了老舍爷爷怎样的感情?(对猫的喜爱)。

从第四自然段的哪句话可以看出?(你见了,绝不会责打它,它总是那么生气勃勃、天真可爱)(师板书: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这时候,老舍爷爷完全把小猫当作一个小孩子看待了。

五、总结:谈话交流,情感提升——人爱猫,猫亲人。

1、师:同学们,从文章中我们了解了猫的性格如此古怪,但又很可爱,满月的小猫更可爱,老舍爷爷是这么的喜欢这只猫,猫也喜欢老舍爷爷,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亲人”的和谐画面(板书)。

六、小组合作,体会写法。

1、学习老舍爷爷的的写作方法。

师:老舍爷爷是我国一位著名的作家,他把这只猫写得既古怪又可爱。那么,老舍爷爷是怎样写这只猫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待会我们一起交流。(生分组讨论)。

交流。

重点指导:(1)用具体事例表现动物特点(2)拟人的手法。(3)表达感情。

2、拓展:自学“阅读链接”中的文段,体会不同的写作方法,任选一篇,汇报学习成果。

师:不同的作家写同一种动物,会有不同的写法。现在,请同学们自学课后的“阅读链接”,看看这两位作者又是怎样写“猫”的,每个同学任选一篇学习。待会我们一起交流。

老舍:用具体事实表现动物特点,从而抒发对猫的喜爱之情;

周而复:写猫的外貌和神情表达喜爱之情;

夏丏尊:写一家人对猫的态度来表达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板书设计】。

老实贪玩尽职。

人爱猫。

猫——古怪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也不吭猫亲人。

胆小勇猛。

小学四年级语文《五彩池》教学设计

1、了解五彩池池、水的特点,明白池水显示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词句上,要求学生理解生词意思,感受作者的语言美,理解比喻句的妙处,并试着为五彩池写一写导游词。

3、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强烈情感。

《五彩池》一篇精读课文。课文讲了“我”到四川松潘县旅游时在藏龙山看到的五彩池的情景。全文以“听说、向往——亲身前往、目睹奇景——简介成因——赞叹人间瑶池”为思路,重点讲述了五彩池的数量、颜色、大小、深浅和形状,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课文语句优美,景色可人,充分向读者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根据课文内容,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我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的强大优势,树立“大语文观”,突现创设情境、引导学习、讨论探究、合作互动、发展个性、拓展思维、情感升华的目的。指导学生在《走进五彩池》的专题站中搜集处理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合作学习、讨论探究中,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及相关知识点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摆好“教与学”的位置,指导学生学会电子汇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作成形式多样的电子作品。

学生和老师进行课前五彩池相关资料的收集,教师将资料进行筛选,制作成专题站《走进五彩池》。

一、激趣,导入。

1、大家看过《西游记》吗?那还记得西游记里讲过一座美丽的瑶池吗?

2、指名说说瑶池是什么样的?你想去瑶池吗?

3、老师今天就要带你们去瑶池看一看。

二、多媒体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1、播放视频《五彩池》,欣赏五彩池的神奇和美丽。

2、欣赏完了美景,你有怎样的感受?(生:神奇、美丽板书:神奇美丽)。

3、有一位作者,他在游览完这美丽的景色后,被这神奇深深打动,写下了一篇文章,让一起看课文,板书《五彩池》。

4、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叙述顺序、写出了五彩池的哪些方面的神奇和美丽?

5、指名汇报。

三、借助网络,学习五彩池的特点及成因。

(一)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明其特点:

1、五彩池的这些神奇的美,你最渴望更加具体了解的是哪些方面?

2、分小组合作学习,利用《五彩池》网页,自主学习探讨,深入了解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3、做好准备,采用自己觉得最合适最能表现的方式,汇报关于五彩池的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

(可以描绘解说、可以朗读想象、可以引导大家欣赏画面、可以充当小导游介绍等等等等)。

4、五彩池群池子数量不仅多,而且形状各异、深浅不同、大小不一、色彩不同,你觉得除了我们刚才了解的,五彩池的形状、大小、色彩还会有哪些?小组内说说,在网站上画画、写写。

5、交流。

6、自由读读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想想怎样才能读出那种美。

7、指名读、齐读。

(二)究其原因:

1、五彩池为什么有这些神奇瑰丽的景象呢?

2、借助网页,分小组讨论学习。

3、小组派发言员汇报。教师小结。(根据学生汇报情况,选择是否需要出示“地质成因”和“折光原理”网页进行小结)。

4、原来神奇而美丽的五彩池,是因为有造就这些神奇和美丽的独特原因。

5、齐读本段。再次感受其美丽与神奇。

四、运用资源,收拢全文,拓展升华。

2、为什么作者最后说: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

3、其实不仅仅是五彩池,我们祖国幅员辽阔,还有许多风景神奇秀美的地方。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给我们介绍介绍?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欣赏网站上已有相关资源。

4、祖国大好河山,美景如画,你有什么感受?想法?

五、作业: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把你们想了解的祖国大好河山,通过各种方式查阅资料了解,制作一份“神奇美丽的自然风光”演示文稿,或者是学习交流主页。

小学四年级教学设计

1、会认6个生字和“数据、轻松、悦耳、仓库、储存、示范、烹调,烹饪、预约、综合、判断、提供、防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与同伴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体会电脑的神奇,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舒适和便捷。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按一定顺序说明事物的方法,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并巩固认读字和新词:数据、轻松、悦耳、仓库、储存、示范、烹调、烹饪、预约、综合、判断、提供、防盗。

3、指名分段读课文,评出最佳读书员。

二、再读课文,感知理解。

2、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填写表格,理清课文的结构。

1、根据课文的描述,画出电脑住宅的示意图。

三、合作交流,相互质疑、释疑。

2、结合示意图,在小组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向同伴介绍电脑住宅中最感兴趣的地方。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要做到语言准确,条理清楚。

3、组织同学们以“电脑住宅小主人”的身份向“参观的游客”介绍电脑住宅的设置、功能和它神奇的地方。可以个人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

四、发挥想象,深化感悟。

以“如果我是个建筑设计师,我想这样设计电脑住宅”为题,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并进行讨论交流。

五、拓展阅读,开阔视野。

阅读《美国的第一幢电子化住宅》和《中国智能化住宅的发展》等。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这篇看图学文有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配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能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构想。

教学本文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引导学生看图,再结合文章来学习,通过阅读来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购及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的风光资料片、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图意及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学生学习过程。

一、默读“导读”,了解学习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1、请同学们讲解,老师及时加以表扬。

2、老师补充几首古诗。

3、简介长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地域,各自在形势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且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明代为了抵御外敌,前后修筑18次,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说说长城的形状、样子,指名说说(特别提问学习后进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

2、同学间互相说。

3、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读第一段。

3、指名读。

五、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端厚5.7米,女墙高一米,的确又高又坚固。

2、指名读第二段。

3、同位间指出垛口、城台等的位置。

4、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有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考练习”3的前两个句子的含义。

(1)“很自然地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并发出由衷的感叹。

(2)一个“才”,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1、自己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四段,读出自豪之情。

八、小结。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多谈一谈。

作业设计。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板书设计。

2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加深对长城的认识,理清课文的条理,激发爱国之情。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故事,老师给予表扬。

2、听了这些故事,大家谈感想。

三、指读课文,再联系图,了解长城的构造与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可一段一段地背诵,也可按自己的方法背诵。

2、教师指导后进的同学背诵。

3、指名背诵,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长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2长城。

概述长城长城脚下、长城上感想。

远近。

小学四年级语文《一碗水》教学设计

1.认识6个字,1个多音字,会写6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方便和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的欢乐。

教学难点。

了解“一碗水”的形成,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微妙。

教学准备。

课件,小黑板,实验用品。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一水”,考虑讨论;括号里可以填上哪些词?

生自由说,出示课题,填入“碗”字。

2.生齐读课题,考虑:读了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可能说到环保、节约用水,可能说到课文内容……。

3.师述:在生活中,水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而在文人笔下,水不只是生命之源,更是欢乐之泉,是歌颂和赞美的对象。作家吴然就以水为主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作品,如《歌溪》《珍珠泉》《一碗水》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一碗水”的神奇。

二、检查预习情况。

1.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朗读,检查纠正读错的字音。

3.认读生字词。

重点指导识记“粑、吱、芋”。

出示词语,指名读。

苔藓浸出石墩粑粑芋头吱吱地叫。

盛满透过蝴蝶蜜蜂擦嘴不紧不慢。

4.填空。

()的树林()的苔藓()的泉水。

()的沙地()的乳汁()的娃娃。

5.比一比,说说每组两个字的异同,再组词。(在说的过程中进行写字指导)。

透()锈()。

蝴()湖()。

蝶()碟()。

蜂()峰()。

擦()察()。

6.指导写字。“碗、透、蝴”分别是“宛、秀、胡”加偏旁组成的,“浸、歇”可与“侵、竭”比较识记,“蝴、蝶”都与昆虫有关。引导学生找到这些规律,注意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三、读课文,理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围绕这一眼泉水,你有什么问题?

2.读后交流。能解决的问题互相解决,不能解决的、有价值的问题在小黑板上简单板书。(以下问题为理解的重点。)。

(1)这眼泉为什么被称为“一碗水”?

(2)这眼泉水给山里的人和动物带来了哪些欢乐?

(3)老人们为什么说它是一眼灵泉?

四、了解“一碗水”的形成。

1.出示课件:大自然多美呀!阳光透过密密的树林,照亮了爬满石壁的过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湿的苔藓。在密林深处、岩石缝中,有一股清澈的泉水潺潺地流着。

指导看图,从图中找出这眼泉。

2.分明是一眼泉水,为什么叫它“一碗水”呢?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有关句段。

3.出示第二自然段,读一读,讨论:你读出了“一碗水”的什么特点?

(1)小,只有一碗。

(2)一年到头总不干。

(3)总是满满的一碗,不浅下去,也不漫出来。

“漫”是什么意思?“既……也……”说明什么?用关联词说一句话。

“不紧不慢”说明什么?把“浸”换成“流”行吗?为什么?

再读体会。

4.太神奇了,真的有这样的泉水吗?

启发讨论,动手实验,分析原理。

5.小结: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光有观察还不够,必需深入考虑,大胆探究,才干发现大自然的微妙,领略大自然的神奇。

五、作业。

熟读课文,把自身喜欢的.自然段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一碗透过浸歇息蝴蝶。

2.说说“一碗水”的特点。

3.读读自身喜欢的段落,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二、朗读感悟,解决问题。

(一)“一碗水”给人和动物带来了哪些欢乐?

1.生自由读,找画相关段落。

2.学生汇报。

给人带来的欢乐:读第3节。

理解“歇息”的意思,认识“粑粑”“团饭”“芋头”。

从哪里看出我们对“一碗水”的喜欢?

读出我们对“一碗水”的喜欢、“一碗水”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3.学生汇报。

给动物带来的欢乐:读4—7节。

(1)有哪些动物来喝这甘甜的泉水?他们怎么喝的?(指导朗读5、6自然段)。

(2)还有动物来喝水吗?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a?第4自然段,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b?第7自然段,“竹叶”“梅花”分别是谁的爪印?照样子把省略号的内容说一说。

(3)这些动物怎样喝水的呢?

b?指名说,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c?能把你喜欢的动物来“一碗水”边喝水的动作、样子扮演出来吗?

d?自由上台扮演,大家评价,谈感受。

e?指导将这局部内容写成作文片段。

(4)你在旁边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么想怎么做?(不惊动,一起玩儿……)。

(二)为什么老人们说它是一眼灵泉?

1.自由读课文,找到相关段落。

2.出示第8、9段。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评价,再读。

3.你喜欢的动物喝了一碗水后会怎样呢?

小猴子更聪明了。

小兔子跑得更快了。

小蜜蜂变得更勤劳了。

大象喝了会帮人们做更多的事情了。

4.除了森林里的动物,还有谁会喝到这一碗水,又会变得怎样呢?

旁边的植物喝了它的水,长得更茂密了。

村里的老人喝了它的水,身体更健康了。

5.最后,作者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它是大山的乳汁吧?它真甜!

齐读。为什么说它是“大山的乳汁”?

填空:()的乳汁。

(甘美、甜美、甘甜……)。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热爱、赞美)。

指导朗读体会。

三、总结全文。

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阅读拓展。

阅读欣赏吴然的《歌溪》与《珍珠泉》。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身喜欢的段落。

2.写作文片段:小动物来“一碗水”边喝水。

板书设计:

一碗水小、不干、不浅不漫。

灵泉小松鼠、山喜鹊……。

动听、机灵、聪明……神奇。

美妙。

备课参考。

吴然,原名吴兴然。1946年生,云南省宣威县人。出版有散文、散文诗集《歌溪》《凉山的风》《风雨花集》《珍珠泉》《小鸟在歌唱》《一碗水》《我的小马》和评论集《儿童文学札记》等。

小学四年级语文《荒岛日记》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以采摘野果和野菜、捕捉小鱼小虾充饥,砍树建屋、造船等场景引导学生认识到荒岛生存离不开动植物,然后继续引导学生迁移到我们的现代生活衣食住行同样离不开动植物,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分析:漫画故事阅读是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阅读野外生存连环画,提出荒岛上如何生存。学生用找一找、说一说的形式从漫画中搜集信息并记在记录单上,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讨论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关系问题。

【教学目标】。

(1)说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一些实例,初步树立珍惜动植物资源的意识。

(2)能借助简单的图形、文字和表格,记录、描述并整理信息。

(3)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植物、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自然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

(4)了解人类可以利用科学技术改造自然,让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彩笔、画纸、动植物爱心标牌的图片等。

(2)活动场地:在教室内和实验室内均可。

【教学过程】。

师:谁能说一说在荒岛上要想生存下来都需要做哪些事情呢?解决了生活中的哪些需求?

生1:采集野果、野菜,捕捉野生小动物,解决了生活中吃的需求。

生2:扎帐篷或者砍伐树木建造木屋,防止风吹雨淋,解决了住的需求。

生3:利用树木造小船或者木筏,解决了出海的需求。

生4:用树叶编织草帽,解决防晒的需求。

师:通过自己的双手与智慧解决了自己在衣食住行方面的需求,在荒岛上生存了下来。假如我们也去荒岛体验生活,你准备怎样利用岛上的资源生存下来呢?请将你的想法,分别按衣食住行四项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生1:我也想摘树上的'野果吃,也可以捉水中的小鱼小虾。

生2:我可以在荒岛上找一个山洞,把帐篷扎在里面住下来。

……。

师:通过同学们的汇报,你有什么发现?

生1:我们可以利用岛上的动植物为我们提供食物。

生2:不仅食物,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动植物。

生3:荒岛上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

师:看来荒岛上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那我们现实的实际生活能离开动植物吗?

生1:我认为可以离开,我们可以吃面条。

生2:我不同意他的观点,因为面条是小麦做的,也属于植物。

生3:我认为可以离开,之前我在网上看见过说人可以吃沙土。

生4: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觉得我们人只能吃一点点沙土,不可能一直吃沙土啊。

生5:我认为可以离开,我看过荒野求生,人可以吃皮带。

生6:我不同意他的观点,我认为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皮带也是动物的皮做的,所以不能离开。

生1:衣服是由棉花制作的,棉花属于植物。

生2:馒头是由小麦制作的,小麦属于植物。

生3:牛奶是从奶牛身上挤出来的,奶牛属于动物。

生4:纸张是由树木制造的,树木属于植物。

师:现在请你思考,我们的现实生活能不能离开动植物?

生:不能!

师:所以说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样离不开动植物。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动植物呢?

生:我们要保护身边的动植物,不随意践踏草坪、砍伐树木。

师:在我们校园里就有很多植物,为了让更多的同学来保护动植物,我们接下来给校园的植物做个爱心标牌吧!

(生活动:制作爱心标牌。)。

师:今天我们通过阅读资料知道了在荒岛上生活的衣食住行离不开动植物,而我们的现实生活同样离不开动植物。知道动植物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并为我们校园的植物做了爱心标牌,希望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能够更加爱护与珍惜我们身边的动植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教学反思】。

学生在分析如何在荒岛上生存时,就已经意识到生活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需求。当教师提出假如你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从衣食住行等角度讨论如何直接利用岛上的资源而保障生存,学生会仅限于在荒岛上生活的方法,思维没有打开。此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可以利用岛上所有的资源。其中人们的现代生活与动植物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认知更加完整。

【总结点评】。

教学过程中,教师给予的提示较多,是考虑到二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知能力等实际情况。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视频资源(如植物被加工的过程),让学生更真实地感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动植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