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精选17篇)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精选17篇)

ID:8868169

时间:2024-01-10 15:14:11

上传者:温柔雨

阅读是一种享受,读后感是我们对书籍内容的深入思考和情感表达。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著名作家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一起来交流和分享心得。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教育的情调》一书中有句印象深刻的话:“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在教育活动中就有了美好的情调;教育情调的表现在情,在教书育人的细微处见真情,在共同成长中享受教育的情调。”这既是对书名的完美阐释,又提点我们教育要处处体现敏感和机智。

书中通过一个个小故事来呈现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不是死气沉沉的重复性工作。

当孩子提问“那是什么”不只是想知道一个简单的名字而已,他们期待得到更多,期待成年人谈谈这个世界,与一个空间去对话,去思考,去惊讶。因此,成年人不应只是简单地告诉孩子所指的东西是什么,而应该详细讲述那个物体的特征及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不同方面。提问是思考的结果,寻着思考探索下去,孩子会一路思考,一路收获。

在机智的老师这个故事中,提到这样一位学生,他的自尊心很强,拿到分数很差的语文测验试卷,悄悄把一个错误答案擦了,填上正确答案,然后去找老师改分数。老师看穿了他的心思,但没有点破,而是在他的试卷上加上分数,说:“哦,也许是我错了,有错就改嘛!”还附加一句话:“人就该诚实,对吗?这句点到为止、意味深长的话让孩子不安了好一阵子,最后孩子向老师坦白了事情的原委。教师明明洞察了孩子的内心,却若无其事地满足孩子的要求,抓住契机借用一句不经意的话,使孩子良心发现主动认错,对学生来说,没有伤害却有启迪,这就是教育的情怀和智慧。

书中反复强调教育者应带着敏感、机智的爱进入孩子的世界,打开孩子生命发展的无限可能。因为即使有时我们的举动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完全对不上号。所以我们要时常保持这种敏感和机智,第一时间看到孩子的内心,用真爱和孩子们共同创造优雅和谐的教育情调。

老师和学生在一起,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的智慧不是用来“摆平”和“搞定”班级的手段,更不是用来“收拾”“制服”学生的“兵法”。只有站在教育人性的高度看待教育智慧,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智慧,拥有这样的智慧,我们的教育才会有“情调”。

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触动,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以居高临下的态度,想当然的主观思想,机械僵化的管教方式来实施“教育”。即使我们只是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努力做一个内心丰富的智慧教育者,多读名家的教育著作,做一个教育的观察者、思想者、实践者、记录者。也许我们无法做到教育的完美,但我们必须为更好的教育全力以赴。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作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我们要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过眼神去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通过眼神向学生传达整体情绪,传达自己的经历、态度、能力等,丰富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1)有一瞬,想要伸手去碰的念头。来自光的久远的温柔。

2)那些被自己一厢情愿所认定为平滑而空白的过渡里。你忘了绝望与悲伤曾带着怎样巨大的羽翼从上方尖啸而过。

3)不要丢下我一个。遗落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谁的私语。

4)在夏日的阳光下,依在树旁等待他的身影。尝试在千百万人之中一眼就找到你。看你越过茫茫人海,脚步轻轻,他国有愁情绪,向我奔来。

5)希望那些我没有做到的,可以让你做得更好。

6)那好像就是一段危险的旅途。而我从一开始就被自己亲手用安全带束缚在这个副驾座上不得逃脱。

7)只是终究有人,让那个多年前偷偷深藏在心底的隐秘之愿实现了么?

8)谢谢你曾经的存在,存在于我记忆里最深处最美好的位置。谢谢因为有你我的记忆里只存在这些毛茸茸的轮廓。它们有着明晃晃的光圈叫我一直幸福者。

9)我有时候想,我只是想一直看着你,为什么最终什么也没做,你就凭空消失。

10)为什么伤害隔着那么远都能做到,而安慰,却必须在身旁才行呢?

11)性命若给我无数张面孔,我永远选取最疼痛的一张去触摸。

12)可笑,却又浪漫。可是,即便努力用浪漫装点的心情,也只能在拥挤的车厢和发散着异味以及别人年你的皮肤面前脱下虚张的武装。

13)我只是想要和你跨越头顶上这片天空,就像跨越了永远一样。年华哗哗啦啦的扭转着,可是谁曾经出现在谁的记忆里这些只有自己知道。

14)兴许,有一部分你,正存在于我无法到达的那部分世界里。

15)我见过你最深情的面孔和最柔软的笑意,在炎凉的世态之中,灯火一样给与我苟且的能力,边走边爱。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惊艳到了,一本关于教育的书居然有如此高的颜值,它成功地吸引了我,大概翻阅了四次就读完了,书上满是能引起我共鸣的语句,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所谓的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的职业的不同之处在于,教师接触的都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我们无可避免地成为了一个榜样。作为一位教师,我向孩子们展示了生活中各种具体的生活方式。有一次自习课,由于第二天要考试,我就没有讲课,而是带着这本书在讲台上看,下了自习课有几个学生就跑过来问我,“老师老师,你看的什么书啊?讲的啥内容?”这突然让我意识到,其实在自习课时老师的言行还是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如果我玩手机或者无所事事,那课后学生来找我的话,我该跟他们说些什么?难道说我很无聊不知道干嘛?以后学生再有闲暇的时候会不会因为我自习时看了会书想到原来可以这么度过课余的时光,哪怕有一个学生是因为我,我也会感到很欣慰。

每个孩子都希望被别人注意。那些难相处的或“成问题”的孩子的一些令人烦扰的行为,往往与这些孩子希望受到关注的心理需求相关。当然以我现在的经验还不能准确判断哪些行为真的是因为求关注。我会尝试去“看”一些平常比较容易被我忽视的孩子,比如班上的默默无闻从来不问问题,成绩有些差但也很乖的女生。有一次考完试,我就用提问的名义喊出来一个女生,简单提了几个问题,帮她分析哪些知识点她还需要巩固,后来她居然会主动来问我问题了,虽然成绩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进步但这不也是一种积极的表现吗?有时候下课从她身边走过时我也会问问她今天听懂了没有。

回想我们的教育,当大人过急地催促孩子了解对他们来说还为时尚早的事物时,就出现了早熟的问题。一个早熟的孩子看似懂得非常多,事实上,他或她只是知道了许多问题的答案而已。面对孩子们的提问,大人应当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保持活跃的思维,而不是很快给他们一个简单的答案。

也许一位好老师并不是碰巧去教诗歌或数学而已,他本身就体现着诗歌或数学。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苏格拉底想通过教育,来“熨平”这种差异,使得一部分人产生灵魂的转向未来的教育将训练人差异化能力,即因材施教,强调人与人的差异,学校是让个人发现的引导机构而不是标准化生产车间。

独立,创新,艺术,个人兴趣的发展将是未来。培养主动性需要合理的激励和科学的方法,但核心在于赋能——所有的激励和方法,不是为了控制,而是为了让孩子做主。时代差异,教育方式也不同!

人是有差异的,教育的本质最终回到了人之为人上来,是一个可喜的变化,人可以不再按照工业生产的逻辑大批量产,而是作为独特的艺术品来培养;不再是急功近利的获取短期成功的工具;而是基于终身学习者为推动个人长期自我实现的途径。这样的教育体系是满足中国社会现实,也是为未来的发展奠基。

在现阶段,不只是要教育我们的孩子,也要教育我们,从音乐教育也能看到“本土时代”的来临,以前的钢琴教材基本都是国外引进,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教材,教材也更关注中国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中国孩子熟悉的音乐。在教学中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特性,让他们去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不论是演奏者还是歌唱者,正确培养孩子对音乐的感性认知,最好能激发起他对音乐的兴趣,让他觉得音乐也是“甜”的。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这本书中的教育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身边,读起来轻松愉快,身临其境。读完这本书,当我合上书卷时,我感到不虚一读,还想再读。书中的观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树立以“爱”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观。

范梅南认为教育情调的核心在爱,这与好教师要有“仁爱之心”、陶行知主张的“爱满天下”、顾明远提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等观点是一致的。教师在对孩子充满人文主义情怀,把孩子视为个性鲜明、充满生气的独立的生命体时,才能做到把爱献给每个孩子。如能这样,教育活动就有了美好的情调。也只有站在人性的高度,教师的教育智慧才能得以沉淀和提升。

二、教师的爱是教育爱。

教育之爱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它必须能满足儿童生命成长的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爱,与其他的爱不同,它是非功利性地指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教育学就是一种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范梅南),教师需要通过现象学式的“听”、“看”和对具体情境的“关注”,让孩子随时感受到老师的“在”,也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看见”。这样让孩子生活在尊重、包容、关爱之中,从而幸福地生活和成长。

三、要尊重和发展孩子的可能性与独特性。

教育就是面向可能性、独特性这一“生命事实”的意向性实践活动。对此,教师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走进学生的生命世界,解读学生的生命密码,把握学生的生命需求,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质。

四、要通过反思、体验和写作来提升教育智慧。

教育不仅是遵循规律的科学活动,还是充满智慧和艺术的情感活动。然而,教育智慧不会随着教育生涯年限的增长而自然提升。教师把教育现象、教育行为、孩子的教育表现、师生交往的状况、生活体验等纳入到教育性反思之中,在反思中去深化认识,涵养情感,优化实践。写作,是教育表达的方式之一,在写作过程中倒逼自己加强理论学习、生活体验和实践反思,从而使教育智慧在“写”和“思”中不断生成和沉淀。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字

作者:廖东芳。1、我必须质疑并改造自己的生活。在我有这个孩子之前,如果我愿意的话,我可以放纵自己的不良习惯,我可以完全无视他人的深层需要自顾自地生活,但是现在我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样安逸地生活。

教育不应该是独裁,不是直接命令。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家长的命令就不能再发挥作用。一本正经地说教也收效甚微,所以最好的教育是言传身教,对孩子的教育之前应该有自我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2、一个能提供答案的好故事会是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一位富有机智的教育者会让孩子一直保持提问的兴趣。

孩子的好奇心应该得到保护。简单粗暴的答案或者心不在焉的答案都有可能扼杀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保有好奇心,是培养孩子探索精神的一种途径。

3、但是给予肯定和表扬带来了一个问题:它可能带来不平等的感觉。

每一个孩子都应该被老师看到,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努力去关注孩子,让孩子感觉到老师的关怀。教育者通过观察才能更好地去了解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要多表扬鼓励学生。但表扬有事也会带给学生一种尴尬的体验,比如在严厉批评多数学生的同时表扬另外某一个。在教育中药对什么是适合的与什么是不适合的给予积极的区分。

4、一个常常思考的人比一个相对较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教育学上的敏感性和多谋善断也可以说是一种反思的能力,以及对过去经历认真思考的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有赖于感知和倾听年轻人的能力。

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该与学生保持多远的距离?关于如何机智行动没有现成的理论知识,没有具体的技巧,也没有固定的规则。教育的机智来自于对自己教育行为的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的积累经验,是处理事件的能力不断成熟。教育者的魅力和影响力主要来自他的学识和性格。

5、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作为一位真正的教育者,他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来回答“什么是教育”或者“什么可以通过教育来激发和引导”。在不断的教育实践和反思中获得教育学的精要,将来在关键时刻便有可能做出机智的行动。

教师对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是可以锻炼出来,可能有部分教师可以拥有良好的临场反应能力,但是反应迟钝、应对不佳的人也大有人在。学会从教育学的角度去思考,多观察教育对象,常常对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临场反应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升。

6、孩子们发现自己有了秘密就意味着他们内心世界的诞生。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而能够与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许多家长是很惧怕孩子拥有秘密的,觉得孩子有秘密一定是一件坏事。为了杜绝坏事的发生,家长们会想方设法去窥探孩子的秘密,如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偷跟踪孩子等等。这些窥探的行为一旦暴露,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孩子会有一种被侵犯感和不信任感。家长应该把孩子拥有秘密当做正常成长经历看待,不必过于紧张。

7、气氛是老师将自己呈现给孩子们的一种方式,也是孩子们将自己呈现给老师的一种方式。心情的好坏通过身体姿势和话语的音调反映出来。

一个本身很令人兴奋的东西用一种很平静的语调讲出来,它就不能产生让人兴奋的效果。一篇充满悲剧色彩的课文用一种嬉闹的方式来教学,就无法引导学生感知悲剧的魅力,无法引导学生思考悲剧的根源。教师要善于用氛围来感染学生。有时候氛围对了,它起到的教育效果胜过千言万语。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心得体会字

《教育的情调》是由加拿大教学现象学研究者马克斯·范梅南和李树英教授合著的。这本书和以往我所读过的教育方面的书截然不同,作者不是一味地讲授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一个个小故事的分享来让我们理解生活体验,感知教育的情调。读完这本书之后,让我醍醐灌顶,希望自己能够学会机智地教育,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育者。

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小女孩测验考试成绩很差,便悄悄地把一个错误答案擦掉,再填上正确答案,然后去找老师改分数。老师随即便看穿了女孩的心思,但并没有直接点破,而是在她的试卷上加上分数,还说:“哦,也许是我错了,有错就改嘛!”还加了一句话:“人就该诚实,对吗?”意味深长的话让孩子不安了好一阵子,最后小女孩向老师坦白了自己的错误。

这是书中提到的一个案例,作者以此来说明何为“教育机智”。教育的机智是能够非常细腻地理解这个孩子在这个时候的体验,从而即刻回应“对这个孩子,此时此刻我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它不仅仅是一门技巧,还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书中这位老师用不经意的话让孩子产生羞耻心,从而主动认错,完美地展现了他的教育机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具备一定的敏锐力,但这种敏锐力有的是天生的,有的则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累积经验。回想从前的课堂,老师不仅仅教授知识而且还会给予我们人生方向上的指引。这种做法都是不自觉的、习以为常的,这就是教育敏感。另外,我们要学会看懂眼神,眼神不仅能传达整体情绪,还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教。观察体会眼神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教育机智同等也是学不来的,它和经验有关,和人的学识有关、也和价值观有关,更和一个人是否愿意为教育教学奉献有关。归根结底教育机智和教育敏感性是一个好教师必须要学会的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我们也只能慢慢摸索而前行。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也就是我们不能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问题,而是要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什么样的方式是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

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更要看到个体。我们需要有针对性地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和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性。有了丰厚的思想基础,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敏感性和机智性才能不断地提高。教育的情调是什么?在我看来,教育的情调是用我们的爱在教中让孩子成长,在育中让学生成人。

读完这本书后,我收获颇丰,希望自己今后能将从书中获得的启发应用到之后的教育教学中,不禁感慨教师之道任重而道远啊!用书中最喜欢的一句话来作为结语吧!“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教育的情调》是加拿大教育现象学研究者马克斯・范梅南的作品,由我国教育现象学专家翻译。读完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下几点:一是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教师要具有敏感性,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同时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时候要拥有教育机智!二是关注学生的体验。简单点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要能感受到学生的体验,从而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三是教育需要大爱思想。这种爱不是我们所说的爱心,而是对教育对学生从心生的赤诚之爱!三是自我的反思和质疑。

一、教育需要敏感性和机智性。

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定的敏锐力,在日常生活或者日常教学中碰到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的从教育学的眼光去观察他的一切。简单点来说就是真正的师者会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有利于你的长期发展的,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教授知识还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这种思想和想法及其做法都是不自觉的、习以为常的、主动的,这就是教育敏感。而教育机智我们经常说,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相处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经验的老教师或教育家们,他们的方式方法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能够让学生受教育的,这就是教育机智。机智是学不来的,它和经验有关、它和人的学识有关、它和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关、它和一个人是把教育教学当工作还是事业有关、它和我们是不是愿意为学生奉献有关,归根结底教育机智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会的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我只能慢慢摸索前行!

二、时刻关注学生的体验。

我们不能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体情景下什么知识技能,什么解决方法是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也就是我们要时常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

我觉得一个人真的热爱教育,喜爱学生,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比如备课时备学生学情,教育学生时考虑学生的体验,教学时以学生终身成长为目的,同时常常会不自觉的营造一种“共情”世界,用尽心思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道理!

三、教育需要大爱思想。

什么是大爱思想?很简单就是爱,这种爱具有包容性、宽泛性。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影响很大,其代表人孔孟主张“仁爱”,我的大爱是由此发生的。而孔子不仅仅是儒家代表人他还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都是仁爱思想的表现。教育需要大爱思想,在于范围的宽泛性,作为老师的我们要爱教师这一职业、爱我们可爱的学生、爱所教的科目、要爱学习爱反思、爱教育所衍化的。一切!这种爱还具有内容上的包容性,包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工作的繁琐、包容微薄的薪资。这种爱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是要行动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地让学生成长、让自己成长、让教育开花!

四、自我的反思和质疑。

范梅南说: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起着决定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古已有之“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我也时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自己。

当老师将近两年,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常都在反思。例如我每上完一堂课我会想这堂课不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记录下来,想想有什么解决办法,然后试着去做出改变。每次处理学生矛盾时,时常会想我这样做对么?我这样做问题解决了么?我还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有时候会写班主任日记,有时候会思考便铭记于心!一直以来我很庆幸自己有反思的习惯,因为反思让我收获很多。在工作中有时候很浮躁,面对很多事情都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面对学生常说要有教无类,可教着就变成有教有类了;常说要爱学生,可时常会对他们的错误没有忍耐性;常说也常买书可最后又没看多少本;常说要教学反思可又懒惰忘记反思……是啊!常反思是很好,但是我却在反思的路上忘记了我要反思。也时常会问自己,我爱教育吗?我爱学生吗?我爱这份工作吗?仔细一想……我认为我是爱的!

教育的情调是什么?我觉得教育的情调是用我们的爱在教中让孩子成长,在育中让学生成人,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好的老师!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吧,“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本应在春意盎然的三月里一起踏入校园的我们,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被“禁足”在了家中,大家共同的坚守与努力让我们迎来的新学期,也终于看到了孩子们的笑脸,教学的工作也随之展开。在本学期的中学校举办了校园读书节的活动,在此次活动中我成为了六年级教师导读员,展开了一场探索之旅,在本月中我阅读了《教育的情调》,这本书和以往读的书不太一样,作者以一个个故事向我们呈现了教育的情调,读后有一种耳目一新之感,希望自己也成为一个有情调的教师,一个充满着教育机智的老师。

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作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

我们应该营造和谐,愉快,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带着愉快的心情,面带微笑走进课堂,老师的心情会影响到每个学生,让他们以轻松的心情融入到课堂学习中。如果老师每堂课总是板着一张脸,一脸严肃,学生一定会感到紧张和压抑,很难与老师有很好的配合,教学效果也不好。如果老师的讲课风格诙谐幽默,那么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师生互动更好,学习的效果会更佳。

我们要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通过眼神去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通过眼神向学生传达整体情绪,传达自己的经历、态度、能力等,丰富自己,做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教育的情调》作者是马斯克。范梅南、李树英合著,李树英翻译,这本书并不大,内容也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句话每个案例都发人深思,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名词。

关键词:情调、敏感、机智、好奇心、纪律、教育现象学等。

情调:情调是一个怎样的词?情调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为一个老师始终拥有情调真的不容易。有时候面对,焦虑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教育以外的任务不断地施加给一线教师,社会有时候比较功利,有时候导致教育没那么有情调了。但是有情调的教育才能让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净土。老师需要有一颗保持情调的心去教学也许就不一样,对于家长也是一样的。

那所谓教学的情调又有哪些呢?教室里面的布置、书本的摆放、光线的明暗、墙上的装饰。以及学生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老师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了解学生应该是前提条件。

敏感: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回想工作六个年头,感觉自己有些许敏感。有时候我还觉得敏感对于自己是贬义词,为什么我可以看到那个幽怨的眼神,为什么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几天的变化呢?有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作为老师能在乎学生的感受真的是幸运的。

教育的敏感也让自己更加留意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点滴慢慢成就了教师职业幸福感。但是感觉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减少。我觉得这本书是及时雨,可以让自己慢慢麻木的心变得更加柔软。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样被看到?我们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吗?我们是否在观察孩子,我们是否在倾听孩子?并且向他们学习。这一切都是是本书启发我们的。

成人跟孩子一样都在成长。孩子的成长在于体验。孩子的到来给父母的是体验无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参与他的游戏参与他的思考和互动。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也许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机智:书中讲到教育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一个常常思考和相对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

有时候就是一句不适合的话,无意中却给融洽的关系带来破坏。特别是跟特殊学生建立的信任是那么的容易打破。教学问题中的反复性一直是挑战教育的难题。教学机智还需要懂眼神,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秘密。有了敏感,还需要机智,机智需要不断地学习。机智不是天生的。教学机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为了自己拥有更多的教学机智,我想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学机智很多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学生永远是唯一的独特的。书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没有下很多肯定的结论,他给我们的是反思是追问。类似案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是提供读者自己判断,因为教育机智的获得是教师运用教育现象学中的处理方式去爱。

好奇心:当孩子问那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答呢?仅仅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吗?孩子可能在乎的是这个事物给他的体验。他想通过这个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还应该详细地讲述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作为成人的好奇心,我们该如何去回答孩子的问题呢?如何培养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颗好奇心呢?问题并不仅仅停止于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问题而是因为好奇而去探究。

纪律:书中讲到“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则的方式。”对于低年级所谓的纪律到底是什么?纪律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者能在关键时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动。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如何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会有追问和反思。书中一个个问号,一个个好奇才不至于让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习以为常或者麻木不仁。教育现象学是一个独特的人文领域。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测更不要想当然,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或者传统的处理情况,而是去问问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现象学的表现为描述性的写作,因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以书中的两句话作为结语:老师和父母必须首先是好学生,然后才能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教学中也难免会犯错误,我们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学的态度对待孩子,但是我们可以追问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场合尽努力营造一种好的气氛应该就是比较理想的了。因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

孩子天生是宽恕者,不辜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教育

一、每一件善行都不会被忽视,每一点努力都会有所收获。

“回忆一下我们的父辈,再回忆一下我们的童年,虽然我们已为人父母,但无不对孩提时代父辈们的哪怕是一点点善行和努力记忆犹新。种下好的品质,他会给孩子带来一生的收获。”亲爱的家长们,这段文字我不知道是否引起了你深深的回忆及思索,生长在一个充满爱和善的家庭的孩子,您怎么会担心孩子变坏长歪,就像我们种一棵树,播一粒子,我们带着爱和希望,带着努力和汗水,那么收获,是一定的。我曾经和一位家长聊天。她说小时候她带着小孩坐公交车的时候,无论什么情况她都给别人让座,自己都很艰难还经常资助一些贫困的人。孩子记在心里并在作文里多次写到他有一位伟大的妈妈。她很不好意思的说我觉得自己没有做什么呀,为什么孩子总这么写我,言语之间流露出自豪和喜悦。所以我们不必跟孩子说善行有多么重要,只要去做就好了,孩子们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并会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

二、走进孩子内心的十二张卡片。

“孩子在想什么?面临怎样的问题?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秘密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动物、有人物有梦境、有情绪,杂乱无章的塞在里面。如果不经常打开来看看,有一天当你不经意地打开时,也许会从里面跑出一只老鼠来,吓你一大跳。”

我觉得这十二张卡片的设计太巧妙了。我们平时经常不知道孩子们心里在想些什么,如何让孩子打开心扉,不知道怎么沟通效果会更好,但这十二张卡片的游戏,我想会把问题轻松地解决,谁会拒绝玩游戏呢?这样在快乐的玩耍中就可以轻松的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他内心的秘密,帮他解决心里的困惑,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亲爱的.家长朋友们,不妨去试试啊!这十二个问题可以是:

三、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

“要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首先要知道孩子在什么样的状态下学习更有效。经过数年来的对小斯宾塞的教育和大量心理学的研究,我认为,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是最有效的。”

我们中国的孩子大部分情况下是孩子们在被动地学习,学校里的知识只是主要以传授为主,对于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活动关注不够。学生的学习主要以机械的理解背诵记忆为主,以应试为目的。这种教育无疑使孩子的主动学习动力不足,爱学习的孩子大部分是那些能够遵守学校纪律,认真听讲听老师的话并且在考试中拿高分的孩子。但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孩子在学校里无法享受这种优待。所以学校生活不一定是他们所喜欢的生活。所以家庭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家长们要想办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最终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和自助教育。我想到那时家长们会觉得教育孩子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所以我想也许我们没能让孩子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没能给孩子铺就一条平坦的路,但我想给孩子带去一些快乐也许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让我们努力去尝试吧。

四、坏环境毁掉孩子,好环境成就孩子。

书中这样说道:

他们不求回报的救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他们的孩子也会这样去做,并视为荣誉。

他们勇于承担责任,率直、坦诚,他们的孩子就很难撒谎。

他们善于谅解,他们的孩子就学会了宽容。

他们经常对生活中细小的善行充满感激,他们的孩子就会对生活满怀欣慰。

他们勇敢的面对生活的各种失败、不幸,他们的孩子也会同样顽强的去生活。

他们的言辞充满进取的意志,他们的孩子也会受到振奋……。

他们对各种事物都表现出极大的耐心,他们的孩子也会一点一点地去吸取。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环境对塑造孩子是多么重要了吧。

有时间读一读此书吧,哪怕只有点滴的收获,对孩子都将是一生的福佑。希望我们的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生活!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些教育格言吧:

教育就像一根细小的芦苇管,从一头输进的是苦水,从另一端流出的绝不是甘甜的蜜汁。

兴趣和满足总会带来快乐,严厉、呵斥带来的是厌倦。

指责的回报是――反感、厌恶、憎恨。

野外运动是快乐的,与身体和情绪直接有关,效果神奇。

教育应该在厌倦之前结束。过度教育剥夺孩子体能运动,伤害身体!

判断孩子愚蠢的最大好处,是自己没有责任了。

教育效果应以孩子愉快、兴奋否作为标准。

做正确的事,得到错误的评价,下次就很自然去做错误的事。

不要太看重考试分数,应更多地关注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宝贵的兴趣和好奇心。

摧毁自信和杀害生命一样,是最大的罪恶,只是有形和无形之分。

当他失败时,告诉他:一切都可以重来;当他遇到不公的时候,告诉他:这不是你的错;

当他悲观的时候,告诉他:你已经开始走向成功了;当他怨恨时,告诉他:每个人都会出错的,宽容一些,对大家都有好处。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教育的情调》是加拿大教育现象学研究者马克斯·范梅南的作品,由我国教育现象学专家翻译。读完后让我感受最深的有一下几点:一是教育的敏感和机智。教师要具有敏感性,要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孩子,同时在处理与学生关系的时候要拥有教育机智!二是关注学生的体验。简单点就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要能感受到学生的体验,从而改变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三是教育需要大爱思想。这种爱不是我们所说的爱心,而是对教育对学生从心生的赤诚之爱!三是自我的反思和质疑。

作为老师,我们要有一定的敏锐力,在日常生活或者日常教学中碰到的孩子,我们会不自觉的从教育学的眼光去观察他的一切。简单点来说就是真正的师者会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告诉孩子怎样做才是有利于你的长期发展的,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教授知识还指引学生的人生道路,这种思想和想法及其做法都是不自觉的、习以为常的、主动的,这就是教育敏感。而教育机智我们经常说,在课堂上、在与学生相处上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经验的老教师或教育家们,他们的方式方法都是有利于学生成长的,能够让学生受教育的,这就是教育机智。机智是学不来的,它和经验有关、它和人的学识有关、它和价值观与道德观有关、它和一个人是把教育教学当工作还是事业有关、它和我们是不是愿意为学生奉献有关,归根结底教育机智是我们教师必须要学会的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而我只能慢慢摸索前行!

我们不能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去教,要设身处地的为对方(学生)着想,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在具体情景下什么知识技能,什么解决方法是他们可以接受、乐于接受的,也就是我们要时常进入孩子的体验世界。

我觉得一个人真的热爱教育,喜爱学生,他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时时刻刻为孩子着想,比如备课时备学生学情,教育学生时考虑学生的体验,教学时以学生终身成长为目的,同时常常会不自觉的营造一种“共情”世界,用尽心思的为学生指引正确的人生道路!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的道理!

什么是大爱思想?很简单就是爱,这种爱具有包容性、宽泛性。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影响很大,其代表人孔孟主张“仁爱”,我的大爱是由此发生的。而孔子不仅仅是儒家代表人他还是我国第一位教育家,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这些都是仁爱思想的表现。教育需要大爱思想,在于范围的宽泛性,作为老师的我们要爱教师这一职业、爱我们可爱的学生、爱所教的科目、要爱学习爱反思、爱教育所衍化的一切!这种爱还具有内容上的包容性,包容学生的错误、包容工作的`繁琐、包容微薄的薪资······。这种爱不仅仅是说说而已,是要行动起来的,在实践中不断地让学生成长、让自己成长、让教育开花!

范梅南说:教育的智慧需要一种反思的能力,需要我们关注教育生活的体验,不断去质疑自己的立场,时常想一想,这样的体验是什么样的呢?其实,不论是做什么工作,反思能力都很重要,甚至可以说它在我们人生道路上起着决定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也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古已有之“思之不慎,行而失当”、“反求诸己,扪心自问”、“吾日三省吾身”等至理名言就是佐证。我也时常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人生、反思自己的情感、反思自己的工作、反思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自己。

当老师将近两年,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时常都在反思。例如我每上完一堂课我会想这堂课不可取的地方在哪里?可取的地方又有哪些,记录下来,想想有什么解决办法,然后试着去做出改变。每次处理学生矛盾时,时常会想我这样做对么?我这样做问题解决了么?我还能不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有时候会写班主任日记,有时候会思考便铭记于心!一直以来我很庆幸自己有反思的习惯,因为反思让我收获很多。在工作中有时候很浮躁,面对很多事情都以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去做;面对学生常说要有教无类,可教着就变成有教有类了;常说要爱学生,可时常会对他们的错误没有忍耐性;常说也常买书可最后又没看多少本;常说要教学反思可又懒惰忘记反思……是啊!常反思是很好,但是我却在反思的路上忘记了我要反思。也时常会问自己,我爱教育吗?我爱学生吗?我爱这份工作吗?仔细一想……我认为我是爱的!

教育的情调是什么?我觉得教育的情调是用我们的爱在教中让孩子成长,在育中让学生成人,而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成长,成为更好的人,成为更好的老师!用书中最喜欢的一段话来结束吧,“教和育不是为了未来的生活,教和育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该让我们与孩子相处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教学策略和教育技术滥觞于当代,教育越来越被看作是一门科学而不是艺术。范梅南先生讨论教育现象学的这本小书可以说是逆流而上,为现实中的教育敲响了警钟。

但不是一切的反对我们都需要支持,也不是一切的反对我们都要反对。这本书“希望从技术主义、教条主义、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中拯救‘教育学’的思想“,摆脱以经济和投资的观点啦看待教育现象和问题的观点,让教育不再量化,而是感性化。因此,教师的敏感和机智就相当重要。当然,这儿的敏感和机智,在汉语语境中,其实不如感知和智慧那么好理解。

因此我们就需要共情地去理解孩子的体验,从而关注教育现象中的纪律、秘密、希望、氛围、表扬、好奇、宽恕等等。但是读完我只有一个疑问,虽然在书中已经提到了,就是如何让老师具备这种敏感和机智?书中说大部分是天生的,同时也能通过反思获得,但是一位没有敏感和机智的老师,会反思么?一位已经具备敏感和机智的老师,需要读这本书么。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情调:情调是一个怎样的词?情调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为一个老师始终拥有情调真的不容易。有时候面对,焦虑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教育以外的任务不断地施加给一线教师,社会有时候比较功利,有时候导致教育没那么有情调了。但是有情调的教育才能让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净土。老师需要有一颗保持情调的心去教学也许就不一样,对于家长也是一样的。

那所谓教学的情调又有哪些呢?教室里面的布置、书本的摆放、光线的明暗、墙上的装饰。以及学生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老师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了解学生应该是前提条件。

敏感: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回想工作六个年头,感觉自己有些许敏感。有时候我还觉得敏感对于自己是贬义词,为什么我可以看到那个幽怨的眼神,为什么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几天的变化呢?有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作为老师能在乎学生的感受真的是幸运的。

教育的敏感也让自己更加留意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点滴慢慢成就了教师职业幸福感。但是感觉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减少。我觉得这本书是及时雨,可以让自己慢慢麻木的心变得更加柔软。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样被看到?我们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吗?我们是否在观察孩子,我们是否在倾听孩子?并且向他们学习。这一切都是是本书启发我们的。

成人跟孩子一样都在成长。孩子的成长在于体验。孩子的到来给父母的是体验无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参与他的游戏参与他的思考和互动。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也许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机智:书中讲到教育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一个常常思考和相对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

有时候就是一句不适合的话,无意中却给融洽的关系带来破坏。特别是跟特殊学生建立的信任是那么的容易打破。教学问题中的反复性一直是挑战教育的难题。教学机智还需要懂眼神,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秘密。有了敏感,还需要机智,机智需要不断地学习。机智不是天生的。教学机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为了自己拥有更多的教学机智,我想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学机智很多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学生永远是唯一的独特的。书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没有下很多肯定的结论,他给我们的是反思是追问。类似案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是提供读者自己判断,因为教育机智的获得是教师运用教育现象学中的处理方式去爱。

好奇心:当孩子问那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答呢?仅仅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吗?孩子可能在乎的是这个事物给他的体验。他想通过这个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还应该详细地讲述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作为成人的好奇心,我们该如何去回答孩子的问题呢?如何培养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颗好奇心呢?问题并不仅仅停止于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问题而是因为好奇而去探究。

纪律:书中讲到“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则的方式。”对于低年级所谓的纪律到底是什么?纪律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者能在关键时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动。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如何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会有追问和反思。书中一个个问号,一个个好奇才不至于让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习以为常或者麻木不仁。教育现象学是一个独特的人文领域。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测更不要想当然,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或者传统的处理情况,而是去问问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现象学的表现为描述性的写作,因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以书中的两句话作为结语:老师和父母必须首先是好学生,然后才能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教学中也难免会犯错误,我们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学的态度对待孩子,但是我们可以追问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场合尽努力营造一种好的气氛应该就是比较理想的了。因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

孩子天生是宽恕者,不辜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上学期最后一次班主任讲堂培训中,王蓝艺老师一如往常惯例,也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教育的情调》。我作为理科老师一直以来最缺乏的就是阅读,不是不想读,是不知道读什么,所以我特别喜欢和感谢这种布置作业的方式。因为王蓝艺老师作为名师在书籍推荐上肯定是自己品读后觉得很有价值的书目,再之作为教育者,我们本身就应该博览群书。你想学生有一碗水,你自身就该有一桶水。另外,我们一线教师也应该时刻保持初心,不能简单机械的重复每天的工作,需要一些新的源泉,来引活自己的这潭池水。

怀着期待的心情,终于等到了快递员的电话。拿到书我就被它小巧的外表所吸引,暗想这书肯定简单易懂。翻看书的第一页,我就被震慑住了,觉得它很难看下去,没有章法,没有逻辑,倒像是一个教育者积累的零散的随笔。看到后面,我才领悟到,原来,它研究的就是一些教育现象啊!

很多教育学著作都试着归纳一些具有普适性的规律,能够解决类似的教育问题,而《教育的情调》认为,每一个教育情境都是独一无二的。教育情境稍纵即逝,在一种情境下适用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境下则不一定了。所以,教育者要培养教育的敏感和机智。这需要我们克服生活的惯性与身体的惰性,用心去聆听,用教育的眼光去“看”,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具体情境下孩子的处境,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更应该充实自己的业务能力,因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个体。研究孩子不像研究植物,有合适的温度湿度空气,种子都会发芽,在高温下,植物都会死亡,当我们试着去寻找教育的普遍规律时,很容易忽视孩子的特殊性,所以,我们既要学习教育学理论,更要有热情,要看到个体。

这里面还有很多生动的小故事,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非“课堂教学中的教育学面面观”这一小节莫属。在这一节中,作者提到了两个小故事,其中一位英语老师好不容易通过自己的教育机智和一个具有对抗倾向的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然而,在那名学生丹尼尔在课堂上制造了混乱之后,老师的高声呵斥一下子就破坏了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融洽关系。这种事情在我身上可谓是时常发生,学生上课的不专心一下子就浇灭了我上课的好心情和教育热情,于是我一般都反馈给他们一个威慑的眼神以便继续我的课堂节奏。如若遇到过分的情况,我甚至也会停下来大声呵斥他们。如此一来,课堂进度倒是没有耽误,但后来我去上课明显感觉到学生们的反应不再如以前一般活跃,我想,大概是我亲手破坏了本可以好好经营的师生关系吧,正如书里说到的那样,这种关系上的变化会大大动摇老师在教学能力和学科知识上的自信。所以,我读到了这一节之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以后,我决心要多去用心思考,必须清楚学生们眼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读懂学生的内心,懂得如何看他们和聆听他们。

我们要看懂眼神。眼神不仅能传达整体情绪,还能反映一些微妙的意味,语言可能骗人,但眼神很难掩饰。观察体会眼神的过程,归根到底是了解学生最真实的、不加掩饰的.想法。教师也要运用自己的眼神,而自信的眼神往往是由于丰富的学识,热烈的眼神必然是出于对孩子真挚的热爱,你的眼神传达了你的经历、态度、能力、气质等,所以,丰富自己,才能拥有优秀教师的眼神。

我们要学会反思。反思是我们增强敏感性,生成教育机智的必经之路。教学的机智是在特定情况下产生的,无法通过技术性的培训而获得,我们可以通过对过去情境的反思,多想想怎么样做才更好,在脑中产生各种平行时空的短片,那么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时,我们可能会产生一种敏感性,作出机智的应对。

《教育的情调》书中的观点之所以带给我们触动甚至是震撼,是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用居高临下的态度,主观的想当然的思想,机械的僵化的管教方式来“教育”。只有当我们真正读懂了《教育的情调》不断重复的对孩子作为“人”的属性的尊重和重视,才能实践真正的人的教育,希望自己能把从中获得的启发运用到之后的教育教学当中。

《教育的情调》读后感

《教育的情调》作者是马斯克。范梅南、李树英合著,李树英翻译,这本书并不大,内容也不是很多,但是每一句话每个案例都发人深思,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名词。

情调:情调是一个怎样的词?情调是美好的。所以教育是美好的。作为一个老师始终拥有情调真的不容易。有时候面对,焦虑的思想,各种各样的教育以外的任务不断地施加给一线教师,社会有时候比较功利,有时候导致教育没那么有情调了。但是有情调的教育才能让教育更美好,教育是一片净土。老师需要有一颗保持情调的心去教学也许就不一样,对于家长也是一样的。

那所谓教学的情调又有哪些呢?教室里面的布置、书本的摆放、光线的明暗、墙上的装饰。以及学生的表情和细微的动作、老师此刻的心情甚至眼神等。了解学生应该是前提条件。

敏感:教育的敏感除了一些天生的素质,也是可以培养的。回想工作六个年头,感觉自己有些许敏感。有时候我还觉得敏感对于自己是贬义词,为什么我可以看到那个幽怨的眼神,为什么我可以看到他最近几天的变化呢?有时候我希望自己可以不用太在乎别人的感受。但是作为老师能在乎学生的感受真的是幸运的。

教育的敏感也让自己更加留意与学生相处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点滴慢慢成就了教师职业幸福感。但是感觉自己的教育敏感在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减少。我觉得这本书是及时雨,可以让自己慢慢麻木的心变得更加柔软。

孩子需要被看到,怎样被看到?我们所看到的真的是小孩子真正的需求吗?我们是否在观察孩子,我们是否在倾听孩子?并且向他们学习。这一切都是是本书启发我们的。

成人跟孩子一样都在成长。孩子的成长在于体验。孩子的到来给父母的是体验无限的可能性。小孩子需要有人参与他的游戏参与他的思考和互动。家长与孩子一起体验也许就是敏感的前提吧。

机智:书中讲到教育机智是一种“即兴的、临场的反应能力”。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一个常常思考和相对少思考的人更能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展示他的机智。

有时候就是一句不适合的话,无意中却给融洽的关系带来破坏。特别是跟特殊学生建立的信任是那么的容易打破。教学问题中的反复性一直是挑战教育的难题。教学机智还需要懂眼神,了解并且尊重孩子的秘密。有了敏感,还需要机智,机智需要不断地学习。机智不是天生的。教学机智一直是自己欠缺的。

为了自己拥有更多的教学机智,我想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是我不懈的追求。教学机智很多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学生永远是唯一的独特的。书本中的案例作者也没有下很多肯定的结论,他给我们的是反思是追问。类似案例中不同的处理方式,只是提供读者自己判断,因为教育机智的获得是教师运用教育现象学中的处理方式去爱。

好奇心:当孩子问那是什么的时候?我们该如何回答呢?仅仅只是简单地告诉他答案吗?孩子可能在乎的是这个事物给他的体验。他想通过这个事物去探究世界。成人还应该详细地讲述这个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不同方面。使孩子和新的事物建立新的亲密关系。

作为成人的好奇心,我们该如何去回答孩子的问题呢?如何培养孩子和自己都有一颗好奇心呢?问题并不仅仅停止于答案。真正的好奇不是有好多问题而是因为好奇而去探究。

纪律:书中讲到“纪律是谈论对某人来说什么是重要的、他的努力方向和人生原则的方式。”对于低年级所谓的纪律到底是什么?纪律不仅仅是教室里衡量秩序的标准,它也是我们自身行为取向的标准。老师与学生在一起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喜欢自己或者做学生的好伙伴。教育者能在关键时刻以教育性的方式去行动。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年人如何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时刻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只有好奇才会有追问和反思。书中一个个问号,一个个好奇才不至于让教育现象视而不见,或者习以为常或者麻木不仁。教育现象学是一个独特的人文领域。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就是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心,不要妄加推测更不要想当然,努力避免用一个标准或者传统的处理情况,而是去问问孩子,去思考一下。教育现象学的表现为描述性的写作,因为很多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

以书中的两句话作为结语:老师和父母必须首先是好学生,然后才能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人。

教学中也难免会犯错误,我们不可能或者一直用教育学的态度对待孩子,但是我们可以追问可以一直好奇,在教育的场合尽努力营造一种好的气氛应该就是比较理想的了。因为希望使人集中力量去努力创造。

孩子天生是宽恕者,不辜负孩子给予我们的信任,不滥用他们的原谅和宽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