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15篇)

大班科学课教案及教学反思范文(15篇)

ID:8892322

时间:2024-01-10 21:15:20

上传者:薇儿

大班教案是教师教学的有力工具,通过详细规划和安排,能够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和系统性。为了帮助教师编写出更好的大班教案,下面将分享一些编写教案的经验和技巧。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1、能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对声音的探索,知道物体振动可以产生声音。

2、了解、分辨乐音和噪音,养成轻声说话的好习惯。

1、课件:相关的图片及声音。

2、操作材料:金属、塑料等多种材质的材料,小鼓、三角铁等。

一、导入引发兴趣,感知声音。

师"请你们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物体为什么会发出不一样的声音呢?(答)教师小结:

因为材料不同、用力大小不同……物体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6、小朋友,想一想除了这些材料能发出声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东西能发出声音?请你去找一找,试一试,让这些东西也能发出声音。

三、引导幼儿认识乐音和噪音。

1、通过听觉感受,使幼儿知道什么是乐音和噪音。

老师放两段音乐,请小朋友听一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好听的声音,也有不好听的声音,要是多听了不好的声音,有害人的健康,所以我们在游戏时,活动时中要注意轻声说话,不要大喊大叫,要懂得保护好自己的嗓子,不要产生噪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四、结束活动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唱首歌吧。

活动一定要让幼儿有提升、有发展,带给孩子们强烈的听觉和视觉冲击力,拓宽了幼儿视野,提升了科学探究的素养,为幼儿今后科学探究精神的树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1、通过观察比较,认识并说出球体的主要特征。

2、能找出并说出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一些物品。

圆纸片、乒乓球各40各;橡皮泥40块;圆柱体积木、光盘、小球、弹珠、瓶盖若干。

一、通过对比发现球体可向任何方向滚动。

1、 小朋友你们来看,这是什么?(圆片)今天老师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张小圆片,你来玩玩这些小圆片,但在玩的过程中不能让圆片离开桌面,一会我请小朋友来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操作。

3、 你是怎样玩的?(转着玩的、滚着玩的)怎样滚着玩?(立起来滚)谁和她的玩法是一样的?"把小圆片立起来他可以朝哪些方向滚动?(前后,一个方向和与这个方向相反的方向)只能朝一个方向和与这个方向相反的方向滚,如果不离起来会不会滚?(不会)师总结:把小圆片立起来他可以朝一个方向和与这个方向相反的方向滚动。

4、 出示乒乓球:这是什么?他可以向哪些方向滚呢?我也给每个小朋友准备了一个乒乓球,你来试试,看看乒乓球可以朝哪些方向滚。

幼儿操作:谁来说说,乒乓球可以朝哪些方向滚动?

师总结:乒乓球及可以朝前滚朝后滚,还可以转着滚,他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滚动。

二、比较乒乓球和圆片,指导球体不管从那一面看都是圆的。

师总结:圆片摸上去扁扁的平平的,所以在摸的时候有一条楞,乒乓球摸上去鼓鼓的,握住两只手就会撑起来。

2、从不同的角度看乒乓球和圆片在形状上有什么不一样。

师总结:圆片看上去有两面是圆的,但也能看到一条直线,乒乓球从不用的方向看都是圆形的。

师总结:小朋友,你们知道吗?像乒乓球这样会朝任何方向滚动,摸起来鼓鼓的,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圆形的物体是球体。

三、联系生活找出并说出生活中与球体相似的一些物体。

2、老师也找了一个,是球体吗?为什么不是球体?

3、你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东西像球体?

四、幼儿操作:制作球体刚才玩具公司的老板给老师都打来电话,他要生产一批玩具,他想请小朋友帮忙制作一批球体,请你用橡皮泥来做一做吧。

《指南》之科学领域中强调“在尊重儿童认知发展的前提下开展数学教育”,对孩子而言行动和经验是学习数学的最佳手段。本次数学活动是通过孩子的操作,让孩子逐步理解扁圆形和球体的不同,从而认识球体;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分类、讲讲生活中的事物,扩展了孩子的思维;最后,通过寻找不同类使活动进入高潮。 在整个活动中,我尊重每位幼儿的人格,让孩子和我处于平等的地位,让他们尽可能发表自己的意见、看法。尽管我的语言中不乏信息和技能的讲解传递,但最主要还是一些试探性的提问和商谈式的建议,目的是为了引出幼儿自己的探索和表达,而不是制造和控制幼儿的行为。所以不管是传递、示范还是提问,其目的都在于为幼儿的主动探究和表达创造积极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情绪。

每个活动总有不足之处,在孩子滚动小球时,有的滚到了地上,于是孩子们高兴地满地跑,现场一时比较骚乱,最后虽然安静下来但显然孩子们还不尽兴,所以我设想,如果能将这节课改成室外课,让孩子们玩各种球类物及扁圆的物体,如体育球类,轮胎,油桶,滚环及各种圆柱体物体,或类似球体的东西,孩子充分的感受之后,积累的经验会更加扎实有效,只不过这样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控制活动的应对能力和张力,值得尝试尝试。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1、在吸吸玩玩的过程中,了解磁铁,感受磁铁吸铁的特性。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萌发求知欲望,体验成功快乐。

人手一份操作材料(磁铁和内装各种制品的封套)

1、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变个魔术。(事先准备好的一张公园图片放在桌子上,图片上放着磁铁小人)老师操控磁铁在下面移动,带领磁铁小人游公园。 操控磁铁使小人翻滚跳跃,表现出小人游公园的快乐心情。

2、师:小朋友,你们想想看,老师是怎样变的魔术呢?到底是谁在帮助小人游公园呢?(出示磁铁)

3、介绍磁铁的特性,结合实例讲解什么叫"吸引"。

4、"小朋友,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用过磁铁,用来做什么?

5、产生问题:磁铁能吸引住哪些东西?(幼儿假想猜测)

小结:原来磁铁吸住了钢笔、铁钉、针……

2、归类。师:小朋友用磁铁吸住了很多东西,也有很多东西没被吸住,小朋友能不能把它们分开来放?请幼儿将磁铁能吸住的和不能吸住的分开摆放。

1、为什么有的东西能被吸住,有的东西不能被吸住?

2、被吸住的东西是什么做的?

3、小结:铁制品能被磁铁吸住。

1、师:"磁铁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它还能变魔术呢,今天就让它带着小朋友们玩魔术好吗?"

2、让幼儿玩磁铁,让磁铁贴着桌子下面移动,看桌子上的铁制品也会跟着移动。

教学反思: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活动很成功。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1.懂得用电线连接电池使灯泡发亮,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2.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3.对导电现象感兴趣,喜欢和同伴合作探究。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5.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熟悉实验材料的名称,已初步了解电池、电线的外形特征及金属的种类。

2.材料准备:电池、电线(连着小灯泡),布条、毛线、塑料绳、回形针、铜钥匙、铁丝、记录纸、笔、断电线一截以上材料每两名幼儿一份;小熊布偶、电池演示梳理图、大张记录表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二)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怎样让灯泡亮起来”。

1.介绍实验材料。

2.交代操作步骤和活动规则。

师:两个小朋友合作进行实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试一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两人合作开展实验探索,师重点引导幼儿尝试用电线连接在电池的不同位置。

4.以实物演示和图示演示的方式引导幼儿集体分享探索中收获的经验。

(三)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物体的导电现象,初步感知金属可以导电。

1.设置问题情境。

2.介绍操作材料,引发幼儿猜想。

3.幼儿实验,师指导。

4.集中交流。

(四)活动结束,提醒幼儿注意用电的安全。

今天县里领导来校检查期初工作。教研员和包学科领导深入课堂,听了我们学科的三节课。说实话,心里真有点发毛,毕竟科学这一学科涉猎面广,而且我又是现学现卖。今天我和四年三班的孩子们一起学习的是《电》这一单元的第二节《点亮小灯泡》,课前虽然有点紧张,可自认为准备还是挺充分的。(刚刚接触这一学科,每节课都得细心准备,否则真不知道课该怎么上)但一节课下来,才知道毛病还真是不少。体现在以下几点:

1、有意识围绕课题,但操作有问题。本学期我的教研主题是《探知前科学概念的方法的策略的研究》,本节课上想运用一下画图法,通过画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课堂伊始,我先让学生画出印象中的小灯泡。孩子们画的还真是五花八门,一个个灯泡残缺不全,但从外形上看还是很像的。只有两个孩子把灯泡的结构画完整了。这一环节占用了一定的时间,如果这一环节在课前完成,更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

2、还学生主体地位,但知识落实上有欠缺。课堂上让孩子们小组合作,想办法利用电池,导线,小灯泡,这三种材料点亮小灯泡。孩子们兴致很高,很快就操作成功,而且能够画出实物图。然后又检验了四种连接方式小灯泡能否被点亮。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很强,但我忽视了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的培养。如果每一个小实验后,及时引导学生总结,相信孩子们对本节知识掌握的更扎实。而本节课后,如果调查孩子们学习效果,会有很多孩子能点亮小灯泡,却说不出所以然来。

3、没有充分利用好生成的资源。课堂上学生在小组观察电池时,我再行间巡视,一男孩问我:“老师,电池里面的黑色的小棒是什么呀?”“那是碳棒”。看来孩子的研究兴趣很浓。如果我及时利用这一资源,让学生见识一下电池的内部结构,会对学生理解电流的形成有很大帮助,而我却忽视了这一资源。

4、多余的实验材料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课前我告诉孩子们去实验室上课时带好学具袋。其实本节课用到的学具只有导线和小灯泡。很多孩子们出于好奇,课堂上不按照老师的实验步骤完成,却悄悄地弄起了别的实验材料。

针对以上课堂出现的问题,我把课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还好《点亮小灯泡》这节课才上完一节,还有六个班级可以磨合。希望今天的课能避免这些问题。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提高幼儿的科学素质,已经成为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了解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让幼儿自己看一看、说一说,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通俗易懂的介绍。了解到中国人勤劳、聪明,并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1.知道四大发明。

2.感知中国人民的勤劳、聪明。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1.四大发明视频、图片、资料。

2.挂图:四大发明。

活动重点:

知道四大发明。

活动难点:

了解中国现代的成就。

一、介绍四大发明。

我们是什么国家的人?你觉得中国人聪明吗?

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就发明了很多东西。

二、幼儿探索了解四大发明

1.幼儿操作,寻找四大发明的图片

你能讲出古代的中国人发明的一样东西吗?

了解中国人发明东西的资料。

古代的中国人发明了许多东西,其中四样东西是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的,叫“四大发明”。谁能把四大发明找出来?(幼儿操作)

2.利用图片,介绍四大发明

(1)介绍造纸(出示图片)

是谁发明了纸?讲述蔡伦造纸的故事。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写在甲骨上的,叫甲骨文,到了后来将文字刻在木简上,用绳索穿起来,多不方便呀。东汉时代,一个叫蔡伦的人想出了个好办法,他造出了纸。

(2)介绍印刷术(出示图片)

在还没有印刷术之前,书籍都是用手一本一本的抄写出来的,多辛苦啊!宋代的时候,毕昇发明了活字版印刷术,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方块,一端刻上文字,印刷时,将活字印台依照文章内容排列,然后在版上涂墨,再用纸覆压就可以印出文字了。这样就方便啦!

(3)介绍火药

火药是方士在炼丹的过程中发明的。把火药做成火龙炮,好象一个火箭筒,在火龙炮的头尾各有两只小火箭,小火箭被点燃后会使火箭筒上升,我们现在用的礼花、鞭炮就是火药做成的。

(4)介绍指南针(出示实物)

以前人们利用磁铁的磁力来指示方向,这样就不会迷路了,指南针是宋代的时候制造出来的,它可以用于航海。

和幼儿做指南针实验。

教师小结:我国最早结束人类用手抄文字的繁重劳动,发明了印刷术;我国最早使用火药,我国的烟花爆竹样式很多,很美丽。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是我国古代有名的四大发明。

赞美中国人的儿歌:中国人,真聪明,造纸火药指南针,还有一个印刷数,四大发明了不起。我们从小学本领,长大也做发明家,发明家。

活动结束:鼓励幼儿大胆想象,有积极创造的信心。

孩子对整个活动都十分感兴趣,他们开动脑筋回答老师的问题,还展开丰富的想象。对古代中国人的智慧直鼓掌,表达他们对古人的敬意。其实让幼儿了解四大发明的最终目的是让孩子感受中国人的聪明,让幼儿感受到中国人民勤劳聪明的优秀品质,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不小心把几种不一样的东西混在一起。为了能让幼儿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所以设计了此活动。在活动中,幼儿通过动手、动脑、动口,自己发现方法。从而激发了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尝试意识、创新意识以及体会成功的喜悦感。

1、通过探索,能根据混合物的特点,利用恰当的工具找出最快、最好的分离方法,并学会用标记记录。

2、能主动大胆操作与尝试,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与快乐。

1、带分离的物品若干如:花生肉和花生皮、米粉和赤豆,菜籽和黄豆、回形针和纽扣、小铁球和塑料球、玻璃球和跳跳球、糖和小石子等。

2、工具:塑料筐,筷子,勺子、杯子、碗、磁铁、筛子、水等。

3、视频仪、记录表、记号笔。

(一)以谈话活动引起幼儿的兴趣。

1、(出示花生肉和花生皮)“小朋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你们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分离开来?”幼儿自由回答。

2、(出示记录表)老师用简单的标记把幼儿的分离方法记录在表。

(自评:此环节设计的问题,能让幼儿大胆想像,有效调动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文。章出自屈,老师]用标记记录的方法,符合了“做中学”的科学原则,为下一个环节做好了铺垫。)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分离花生肉和花生皮)

1、老师介绍几种特殊的工具。

2、幼儿自由选择工具,去尝试各种分离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记录结果,从中找出最快、最好的一种分离方法,并说说原因。

(自评:幼儿能使用各种工具大胆验证方法,初步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

1、出示几种待分离的物品,让幼儿逐一认识。

2、幼儿分组讨论本组混合物的分离方法,并由组长记录下来。

3、幼儿再次尝试、验证。从中找出最快、最好的方法,并做好记录。

4、请每组的一名幼儿把方法介绍给大家听,并说出最成功方法的原因。

5、老师小结。

(自评:在操作过程中,通过幼儿自己的尝试、比较、发现了用筛子分离物品,不仅完成任务,而且速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引导幼儿探讨区别生熟鸡蛋的方法。

引导幼儿找找生活中利用分离原理发明出来的物品。

该活动中的操作材料贴近幼儿生活,唯幼儿所熟悉,较好的激发了幼儿的操作兴趣。在“试一试”活动中启发和鼓励了幼儿大胆地自由尝试,找出多种分离各种混合物的方法。在“比一比”活动中,加大了探索的难度,不但要将混合物分离,而且要找出该混合物的最快、最好的方法。此次活动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欲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合作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大班科学教案教学反思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变化。

2.幼儿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积极主动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重点:

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

活动难点:

能独立实验操作并记录,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现象。

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记录纸一张,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若干。磁吸标志、记录表、水彩笔每人一份。

一、引出课题,激发兴趣,猜猜鸡蛋宝宝沉浮的状态并记录。

1.师: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两杯水。你们仔细看一看,这两个玻璃杯的水一样多吗?(出示内装等量盐水、淡水的两个玻璃杯,引导幼儿比较。)。

3.教师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一杯水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请你们把猜想的结果写到记录表一上。(表示下沉,表示上浮。)等会我们再来比比看,你们猜的和操作结果是否一样。(幼儿猜测鸡蛋在淡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接着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现象。教师给予指导。)。

4.教师继续设疑:鸡蛋宝宝到了第二杯水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再次猜测鸡蛋在盐水里的沉浮状态并记录。实际操作,记录鸡蛋的沉浮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

评析:

在活动的开始,通过鸡蛋宝宝的讲话,让幼儿很自然地进入活动。问题的设置一下子调动了孩子们参与探索的衩极性。猜一猜,想一想,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玩一玩,比一比表验证自己刚才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二、引导幼儿对探索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找找鸡蛋宝宝悬浮的秘密。

1.师:小朋友刚才都将自己的猜测和实验结果记在了记录表一上。那么,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通过刚才的实验,把你的想法和问题提出来好吗?(幼儿针对自己观察的现象自主提问。)。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为什么鸡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到了第二个杯子里却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寻找鸡蛋宝宝悬浮的原因,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的缘由:鸡蛋装在淡水杯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杯里是浮上来的。

评析:

在实验操作中,有的孩子在没有老师帮助的情况下自已做出了大胆尝试--通过嘴巴品尝发现第二杯是盐水。教师对于幼儿大胆尝试的做法给予了肯定。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探索悬浮秘密:是不是鸡蛋宝宝只要在盐水里都会浮上来呢?(本文.来源:.教案网)加了多少盐后才会浮上来呢?我们再一起猜猜看,动手试一试,记录下来好吗?(幼儿猜测并在记录表上画上自己猜想的位置--实验验证--观察结果--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

这个环节满足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在猜猜、想想、动动、玩玩中,充分调动幼儿运用感官直接认识和感受悬浮带来的有趣现象,让幼儿的探索更深入,更贴近幼儿的生活,也将本次活动推向了**。

三、讨论与交流实验情况,说说鸡蛋宝宝悬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记录纸,交流实验情况。师:为什么鸡蛋宝宝在加入1勺、2勺盐的水中没有浮起来,在加入第3勺、第4勺盐后会浮起来呢?(幼儿根据记录表二中讲述自己的实验感受,发现鸡蛋的悬浮规律。)。

2.师:鸡蛋宝宝除了在盐水里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能让鸡蛋宝宝浮起来?(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讲述。)。

评析:

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尊重幼儿的想法,贯彻了《纲要》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的要求。

1.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东西放在盐水中能悬浮起来?找一找,试一试,把实验结果和大家一起分享。(如土豆、黄瓜、苹果等。)。

2.在活动区投入不同材料,鼓励幼儿继续探索鸡蛋在其他液体(如肥皂水、糖水等)中的沉浮现象。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科学活动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教师应充分利用幼儿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悬浮的鸡蛋这个活动设计,来源于幼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兴趣点,并且紧密围绕着悬浮这个有趣现象而展开,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在操作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本次活动的重难点就是要解决如何将抽象的悬浮现象传递给幼儿,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感知鸡蛋在盐水中的悬浮现象。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猜想和判断,让他们主动建构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再让幼儿通过玩一玩、比一比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并让幼儿懂得要得出结论必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

此外,本次活动还注重活动的拓展和延伸,让仍有兴趣的幼儿可以继续在活动区进行探索,打破以往把一个活动孤立起来的做法,使教育形式能够多样化,更符合不同层次幼儿的需要。

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1.了解蜡烛燃烧的原理以及空气助燃的特性。

2.学习做科学小实验的方法,萌发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大小相同和不同的广口瓶;大小、粗细相同和不同的蜡烛;火柴。

活动过程。

1.第一次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燃烧的蜡烛被罩上广口瓶后,会发生什么现象,初步感受空气对燃烧的作用。

(2)请幼儿4人一组,分组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小结:在燃烧的蜡烛上罩上广口瓶,蜡烛过一会就会熄灭。()这是因为燃烧的蜡烛把瓶子里的氧气用完了,说明蜡烛燃烧需要氧气。

2.第二次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两只蜡烛在不同大小的两个广口瓶内燃烧的时间,进一步感受空气的量对燃烧时间长短的影响。

(2)请幼儿分组实验,验证猜想。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小瓶中的蜡烛先灭,是因为大瓶子里的氧气较多,所以燃烧的时间较长;小瓶子里的氧气较少,所以燃烧的时间较短,就先灭了。

3.第三次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蜡烛燃烧的时间与蜡烛的粗细、长短及广口瓶大小的关系,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2)请幼儿动手实验,发现瓶子里粗而长的蜡烛先熄灭。

小结:粗而长的蜡烛燃烧用掉的空气多,用得快,所以先灭。

小朋友可以回家查阅资料,或者问问爸爸妈妈,第二天再来一起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初步了解其特性。

1、能够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的花

2、能够说出指定花的特征及颜色

1、分别准备与春夏秋冬各自相关的图片

(一)导入部分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教师:"小朋友们在操场里玩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过各种各样的花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它们的秘密吧。"

(二)展开部分

1、指导幼儿观察第一页ppt中的各种各样的花,探索,发现花的特征。

教师:"小朋友们,有谁可以说出这张图片里花的名字""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来一个一个认识它们"

2、指导幼儿分别观察四季各种花的形状和主要颜色

(1)教师"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这朵花是什么颜色""它有几朵花瓣""像什么?"(让小朋友带着问题依次观察这四种花并进行小组讨论,幼儿讨论时,教师可参与幼儿的活动,并给予指导,同时鼓励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讨论。)

(2)小组讨论结束,请幼儿坐好,围绕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自己探索

3、请自己探索完的小朋友回答老师留下的问题然后告诉小朋友们这种花叫什么,是那个季节盛开的。

(三)结束部分请小朋友们依次说出这几种花的名字,颜色,及盛开的季节四、活动延伸引导小朋友唱"春天到了,桃花开了。夏天到了,茉莉花开了。秋天到了,桂花开了。冬天到了梅花开了。"

花是同学们喜爱的植物,真实的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装饰花卉又称花卉图案。图案本身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自然形象虽然很美,但它还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人们的生活需要用更加理想、更加超然的艺术形象进行美化,因此就有了由自然形象变为装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图案变化。本课花卉图案设计是在对花卉熟悉的基础之上,对自然花卉物象的艺术加工。本课内容重点是设计应用。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比较合理,电教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图案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学到了图案设计的有关知识。另外,在课上发现学生创作不够大胆,能够马上示范并指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作业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在图案创作方法的讲解上还有些粗糙,学生学习得不够深入,解决方法是让学生带有花卉图案的生活用品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当时是怕学生画不完就把这个环节去掉了,教学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师生互动不够。

总的来说,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算比较满意,今后我要多研究,更加踏实备课,争取把课上得更好一些,使学生受益。

大班科学教学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大班科学教案反思

有益于幼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本活动设计意在让幼儿探索、操作,感知、理解物体的弹。

性;通过观察、了解物体弹性的用途,并会运用所获得的科学经验进行发明创造,培养。

创新意识,达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最根本目的。

二、活动目的:

1、愿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在活动中拓展思维,有一定的创新。

2、在探索、发明、制作、操作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弹性,对物体弹性的用途。

3、通过幼儿,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活动准备:

1、弹性玩具若干。

2、有弹性和无弹性的物品若干。

3、幼儿制作玩具的材料若干。

四、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自由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1、谈话激起幼儿探索的兴趣。“今天,老师带来许多好玩的玩具,每样玩具,都有一。

个小秘密,小朋友可以用很多方法去发现它们的小秘密。比如:用手压一压、拉一拉、

捏一捏或者用脚跳一跳等等。玩的时候要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2、引导幼儿自由选择各种玩具,自由操作、探索,感知物体的弹性。

3、教师巡回观察,参与幼儿的探索活动,启发幼儿发现“物体有弹性”的秘密。

4、幼儿讲述自己的探索过程及发现,了解物体弹性的基本特征。

老师边操作,边引导幼儿小结:“我们玩的东西很有趣,它们都有弹性。我们用力拉它。

或压它的时候,它就会改变形状,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二、再次探索并对物品分类,巩固对弹性的认识。

1、分组投放有弹性与无弹性的物品。

2、幼儿自由探索。

3、请幼儿把有弹性的与无弹性的物品分类。

三、游戏:找一找,想一想。(联系生活了解弹性的用途)。

1、找一找,看谁身上有弹性的东西最多。

2、找一找,活动室里哪些东西有弹性,看谁最先找到。

3、想一想:幼儿园、家里及其他地方,还有哪些东西有弹性。

四、引导幼儿讨论:

1、如果所有的物体都没有弹性将会怎么样?

2、怎样利用物体的弹性发明一种用品或玩具?

五、做一做、玩一玩。

1、“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很多材料,我们也来动动脑筋,想一想,发明一件有弹性。

的用品或玩具。”给幼儿介绍材料名称。

2、鼓励幼儿先想想准备做什么?用什么材料做?先和好朋友说说。

3、提出操作要求。

4、介绍自己的作品,表扬有创意的幼儿。

大班科学教学反思

《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空气无处不在,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但对于中班幼儿的孩子,空气是非常抽象的概念。因此我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孩子通过小实验和游戏,调动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现空气的秘密,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从而发爱科学的情感。

1.初步了解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气体。

2.喜欢进行小实验活动,积极探究空气的秘密。

知道空气的'的特性,即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无色无味、无处不在的气体。

1.物质准备:

(1)装有适量水的透明方形鱼缸5个,沙子、粉笔、塑料瓶、方糖、莲藕适量。

(2)使用过一次的透明塑料袋。

(3)教室平面图、记号笔若干。

(4)教学ppt。

2.经验准备。

幼儿对教室的平面图已经有充分地认识。

一、以小实验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它就藏在老师准备的材料里,我们一起把它找出来吧!

2.介绍材料,讲解操作方法。

(1)介绍小实验材料。【课件显示5种实验材料图片】。

教师:我们的材料有沙子、粉笔、方糖、塑料瓶和莲藕。

(2)讲解实验操作方法。【课件出现透明鱼缸图片】。

教师:请你选择一种操作材料,放到水里,看看会发生什么好玩的事情。

3.幼儿进行实验,教师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4.实验结束,请幼儿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二、探究空气在哪里。

1.教师:我们的身边有空气吗?我们能捉住它吗?

请个别幼儿尝试用透明塑料袋装空气后,教师示范并将袋口放入装有水的透明鱼缸中,请幼儿观察是否有气泡冒出。

2.游戏:捉空气。

(1)教师:除了我们的身边有空气,我们的教室里会有空气吗?请你去找一找,用塑料袋把它抓住。(2)幼儿在教室活动区内自由游戏。

3.集体分享:你捉住空气了吗?在哪捉住的?【出示教室平面图】。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用记号笔在教室平面图上做相应的标记。

4.教师小结:小朋友在教室的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气,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

三、探究空气的性质。

1.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摸一摸。

2.教师小结:空气是看不见、摸不到、没有颜色没有味道的气体。

四、感知空气的本领。

大班科学教案及教学反思

1.能够细致观察并发现排序的规律。

2.能够合作发现两种以上排序规律,并按照规律进行排序。

3.在活动中,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现象,并能以实证研究科学现象。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有规律排序》ppt,大卡纸4张,一段舒缓的音乐。

一、开始部分

导人:小朋友有没有发现,今天我们座位排列的顺序有什么规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有一组图形宝宝排列的顺序和我们很相似,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是谁。

二、基本部分

依次出示三种排列规律,请幼儿读一读每张图片是什么,发现了什么规律。

(1)出示图片一,提问:有哪些图形在排队?它们的队伍是怎么排列的?(www_dakao8_com)后面还可以怎么排? (引导幼儿用ababab分组。)

(2)出示图片二,提问:它们是谁?都是怎么排的?后面应该怎么排列呢? (引导幼儿abb abbabb分组。)

(3)同样,出示图示三,引导幼儿小结abcabcabc排列的规律。

2.幼儿自创排序规律。

创设情境,提出要求:动物园的小路坏了,要帮助小动物们铺一条小路。要求:有规律,与众不同。

3.展示作品,总结作品中的创新之处。

4.游戏:幼儿用身体动作排序,拓展排序方法。

(1)幼儿自由探索用身体动作排序。

(2)听音乐,自创有规律的动作并与同伴交流。

5.引导幼儿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有规律的现象。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规律的现象和事情,比如说斑马身上的条纹、斑马线、项链、毛衣花纹、花坛、昼夜交替、四季轮换等。鼓励幼儿将自己知道的事物的规律和现象与同伴进行交流。

三、结束部分

上个星期,聆听了张老师的一节《按规律排序》的公开活动,这是我第一次聆听张老师的公开课,发现张老师这个活动上得特别成功。我想,成功的背后肯定付出的许多,比如课前准备等都非常的充分。一开始,她用情境的导入法进行,让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去。花环的出现,提高了孩子们的兴趣,使他们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寻找花环的排序方式。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张老师很会处理活动的活动的重点,在孩子回答的同时,请孩子共同复述,是一个不错的亮点,这样即提高了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孩子明白花环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所以,孩子在操作时就显得异常的轻松,孩子也乐意参与到活动中去。接着在老师出示半成品腰带,请孩子先读出腰带的规律,在老师操作,请孩子检验,这样孩子很容易发现老师操作上存在错误-----在这个环节上,我发现张老师请孩子先读腰带的规律,然后请孩子检验,把难点分解的比较好,这样边读边操作,孩子就不容易出错。

这个活动从开始到结束,老师始终以一个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孩子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真正体现了活动的主体性。

大班科学教学反思

日前参加区科学学科组活动,观摩了大班科学《蜗牛》这一活动。活动积极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以观察、探究等方法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能够在自主的空间里,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中来,经历一次“小小科学家”的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认真地观察、探究、交流,获得并丰富了有关蜗牛的相关知识经验,整个活动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活动的一开始,教师便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在哪些地方能找到蜗牛?”、“蜗牛生活在哪里?”以此唤起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和热情。然后用“你们还想知道蜗牛的一些什么?”这个问题导入学习,从而让幼儿产生了动手实验探究的欲望。

科学活动要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本活动中,教师在教学中力求体现这样的理念。在探究蜗牛秘密的活动中,教师给了孩子们充分的探究自主性。从时间上来说,保证了幼儿探索的时间,把课堂交给了孩子,使探究的理念较好地落实在了课堂上。从幼儿的反映来看,他们对蜗牛的认识各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每个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的都各不相同,他们有了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并在同伴互学中拓展了经验。

在幼儿探究过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了蜗牛的身体构造、爬行、饮食及繁殖的影像,以此助推幼儿的探究热情。使孩子们对蜗牛的身体各部分的构造、蜗牛到底是怎样生活和运动的等各方面,有了一个直观感性和全面的认识。这也让孩子们对蜗牛的了解不只是局限于在课堂上观察到的,并让他们对蜗牛依然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讨论的气氛热烈,探究热情也在延续着。

1、课前让幼儿亲自寻找、收集蜗牛,感受其乐趣,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把经历学习的过程还给幼儿,让他们在个体和集体的探究、交流等过程中,主动观察与发现,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3、教师真正成为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参与者。活动中,教师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始终把幼儿推在前面,鼓励幼儿进行自主的观察、交流和分享,从而获取了相关经验。

1、课堂环节的预设如何与课堂中的生成进行有效的整合。

2、教师在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指导如何高效、合理。

这些问题还值得我们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深入探讨。

大班科学教案及反思

2、主动探索各种花的特征及颜色。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初步了解其特性。

二、活动重点。

1、能够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的花。

2、能够说出指定花的特征及颜色。

三、活动准备。

1、分别准备与春夏秋冬各自相关的图片。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以谈话的形式导入教师:“小朋友们在操场里玩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过各种各样的花呢?”,“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它们的秘密吧。”

(二)展开部分。

1、指导幼儿观察第一页ppt中的各种各样的花,探索,发现花的特征。

教师:“小朋友们,有谁可以说出这张图片里花的名字”“下面老师带小朋友们来一个一个认识它们”

2、指导幼儿分别观察四季各种花的形状和主要颜色。

(1)教师“小朋友们,谁能告诉老师,这朵花是什么颜色”“它有几朵花瓣”“像什么?”(让小朋友带着问题依次观察这四种花并进行小组讨论,幼儿讨论时,教师可参与幼儿的活动,并给予指导,同时鼓励幼儿一边观察,一边讨论。)。

(2)小组讨论结束,请幼儿坐好,围绕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自己探索。

3、请自己探索完的小朋友回答老师留下的问题然后告诉小朋友们这种花叫什么,是那个季节盛开的。

(三)结束部分请小朋友们依次说出这几种花的名字,颜色,及盛开的季节四、活动延伸引导小朋友唱“春天到了,桃花开了。夏天到了,茉莉花开了。秋天到了,桂花开了。冬天到了梅花开了。”

花是同学们喜爱的植物,真实的花给人们带来了美丽的环境,美好的心情。装饰花卉又称花卉图案。图案本身来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自然形象虽然很美,但它还不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人们的生活需要用更加理想、更加超然的艺术形象进行美化,因此就有了由自然形象变为装饰形象的过程,也就是图案变化。本课花卉图案设计是在对花卉熟悉的基础之上,对自然花卉物象的艺术加工。本课内容重点是设计应用。

这节课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比较合理,电教手段的运用使学生比较直观地了解了图案设计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学到了图案设计的有关知识。另外,在课上发现学生创作不够大胆,能够马上示范并指出,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作业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教师在图案创作方法的讲解上还有些粗糙,学生学习得不够深入,解决方法是让学生带有花卉图案的生活用品进行小组分析讨论),当时是怕学生画不完就把这个环节去掉了,教学方法还不够灵活多样,师生互动不够。

总的来说,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还算比较满意,今后我要多研究,更加踏实备课,争取把课上得更好一些,使学生受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