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论文范文(19篇)

金融风险及防范对策论文范文(19篇)

ID:8894572

时间:2024-01-10 21:49:14

上传者:笔舞

金融风险管理是金融机构和企业必须重视和掌握的核心能力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金融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房地产金融防范问题对策硕士论文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化住房体制改革以来,房地产金融得到了发展,在调节房地产市场运行、维持金融市场稳定、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因为我国房地产金融相对其他金融市场而言起步较晚,整体来说市场还不够成熟,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程度落后于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水平,其对房地产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完全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要明确房地产金融的意义,寻求途径改善房地产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角度支持其创新,让我国房地产金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房地产金融是指围绕房地产行业的开发、销售、购买等各个环节,通过信用渠道、货币渠道所进行的各种筹融资活动和相关金融服务的各种资金融通活动的总称。房地产具有金融产品的特性,根本上来说具有金融的属性,企业通过房地产金融可以进行价值转换。从目前发展来看,房地产投资有着越来越大规模的资产需求,房地产与金融结合发展创新吸收社会资金,通过各种金融产品、金融工具向房地产企业提供广泛的资金来源,是前进方向。

(一)促进资金流通。

房地产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作用即是促进资金的流通,房地产金融在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等方面,给房地产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房地产金融创新在市场产品的开发与供给上,让投资者的投资范围更加广泛,市场的金融体系和市场的流通渠道拓宽不少,投资者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投资者的资金限制也减少了,并且得到了很高的回报率,确保了金融资金的流通。

(二)提高经济效益。

创新和发展房地产金融,有助于融通社会资金,缓解由于房地产企业资金不足且依赖于银行借贷造成的风险集中情况,房地产企业发展带动居民消费,证券市场发展,有利于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增加多环节资金使用,加快企业和银行等主体的经济代谢,提高经济效益。

(三)增加社会福利。

增加社会福利是房地产金融创新的重要作用之一,同时是房地产金融创新的特色,房地产金融创新给大众消费者创造更多种类的金融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房地产金融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经济压力,从而促进消费的增长,带动社会福利的不断提升。

三、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的不足之处。

(一)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存在局限性。

在我国,房地产的融资渠道主要在于银行信贷,由于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投资房地产有着巨额利润,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愿意进入房地产行业,房地产信贷额度占银行信贷比重非常大,导致资金风险集中,银行也承担着绝大部分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由于房地产行业对资金需求量大,从开发到竣工每个环节都是很大的支出,直到销售或者出租时才能获得收益,期间费用也极其高昂,像广告宣传费用、办公费用、员工工资等。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中有七成以上是直接或间接来源于银行。相比而言,在西方发达国家,房地产企业开发资金一般不从商业银行获得,更多是靠各类基金进行融资。比如美国的房地产资金来源比重为15%是银行贷款,70%是企业其他渠道融资而来。很明显,单一的融资渠道造成了风险过度集中,一旦從买地到开发、建设、销售中的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很容易造成资金回流受阻,房地产金融市场动荡,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稳定。

(二)房地产金融创新产品较为单一。

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产品种类不足,同质化现象普遍存在,层次较低,房地产类股票、债券、信托、基金等金融工具发展还比较滞后,而且,房地产类金融产品设计合理性较差,比如房地产信托产品期限短,比较多在1-2年,但房地产行业开发需要更长的周期,一般长于两年,房地产信托产品期限短于房地产企业开发期限,造成了这种金融工具对解决房地产企业流动性不足的有效性并不明显。

当前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主要发展的是一级市场,二级市场的市场容量还有待提高,发展不足,发展空间不够完善,缺乏信誉的市场无法满足房地产金融市场投资者与消费者的需求,单一的银行体系阻碍了房地产金融创新的发展,有必要建立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的持续稳定运作,离不开强大的金融体系作为支撑,比如便捷的融资平台、服务咨询渠道、经营管理建议等等。而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不够健全,甚至存在较多的漏洞与空白,在这种环境下,房地产企业的`信贷、咨询等业务无法充分开展,我国房地产企业的经营风险也会在企业的运作过程中不断暴露,最终对企业的生存造成致命的影响。因此应该完善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从而提高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质量。

(四)金融机构的参与比较有限。

我国的房地产市场,通常只包括开发商、银行和购房人三者,金融机构的参与较少,市场化水平还比较低。因为缺少机构投资者的参与,难以发挥出其他市场参与者在平衡供求,稳定房价上面的作用,导致开发商在销售住房时,常常会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使得销售成本造成的房价波动加剧,同时提高了给开发商贷款的银行的信贷风险,也不利于发挥出其他金融机构对市场的贡献度。

(一)实行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

针对我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有限性造成的银行信贷风险集中问题,应采取相应拓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分散投资风险的措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金融,房地产企业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打破传统融资概念的局限,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拓宽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融资成本,为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融资条件。实现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首先要积极推动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通过将银行释放出的贷款转卖给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能够分散和转移银行信贷风险、优化银行资产结构、提高银行资金流动性。目前房地产金融证券化发展确实缓慢,因此我们要提高对证券化发展的重视程度,完善相关法规制度,敢于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创新尝试,从而真正发挥证券化的作用。3月,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这标志着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在我国正式拉开序幕。建设银行于当年年底发行了“建元”,意味着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上真正意义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mbs)的创立。

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产品的种类不足、质量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金融创新的进程,因此,房地产行业要关注对金融创新产品的丰富,以此吸引投资者、消费者的关注,从而促进与房地产有关的股票、债券等的发展。在互联网金融充分发展、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的大环境下,大力发展住房产业投资基金、住房债券、房地产信托、指数化等金融产品,在确保金融产品的安全性、规范性与创新适度性的基础上,加快房地产金融产品创新,吸收社会资金进入房产开发和保障领域。例如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目前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为了更好推动我国reits的发展,应充分借鉴外国的先进经验。首先,应参照西方国家的相关法规,对我国房产投资信托基金的相关法规进行完善,对房产产权的登记、交易管理制度进行补充和修订。其次,应对信托机构等加强监督和管理,强化信托行业的自律机制,保障reits的规范发展。第三,要完善信息的公开化制度,让信息的需求者能够及时快速得到房产信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和金融信息等,推进我国reits的发展进程。

一个发达的、健全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是由一级、二级市场都健康全面发展的多层次市场组成的。一级市场是发行市场,包括如住房抵押贷款市场、房地产开发信用借贷市场等;二级市场是流通市场,是房地产信用的再交易、再流通市场。而我国现有情况下,相对于一级市场的快速发展,二级市场处于萌芽状态,两级市场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这就要求完善金融市场的资源优化配置,进行一级市场完善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二级市场。合理适度开发住房抵押贷款的股票市场和证券,进行不断的交易,并且不断地流通,分散一级市场的风险,对债权进行转移。通过对金融市场结构的优化,缩小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发展差距,在注重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发展的同时,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积极探讨发展房地产二级市场,促进二级市场创新与发展,突破房地产金融市场体系的瓶颈制约。

(四)增强房地产金融机构的作用。

同我国住房由开发商直销的方式不一样,国外很多开发商在进行住房销售时是通過投资机构以代销的方式来实现的,对那些不能按时销售出去的房子,投资机构先用自己的钱将其买下,再进行销售。不仅如此,机构投资者在住房市场出现供求不平衡的现象时,可以抛出和持有住房来缓解供求变化带来的房价波动,与我们所理解的投机不同,这种方式更多的是起到平衡供求,稳定房价的作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可在我国增加房地产贷款担保机构、房地产保险公司等房地产金融机构的数量,为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提供支持与保障。可由我国相关政府部门成立房地产贷款担保协会,给房地产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房地产企业的资金规划合理化,采取这样的方法,为居民提供资金担保,减小了居民对于资金的忧虑。再者就是成立专门的房地产金融保险公司,公司可开展房地产抵押贷款保险、项目保险等保险业务,更好地为金融创新提供服务,形成一个健全而完善的房地产金融机构体系。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尽管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也是迫在眉睫,集中注意力多方面稳健发展房地产金融创新市场,有助于促进金融市场有序高效运行,推动宏观经济发展。

房地产金融防范问题对策硕士论文

关于我国的房地产金融,仍然存在着一些相关问题,那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政策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论文吧。

房地产业作为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对金融有很强的依赖性。与房地产相联系的房地产金融是指在房地产开发、建设、经营、流通和消费过程中,通过货币流通和信用渠道所进行的筹资、融资及相关金融服务的的总称。

摘要:房地产业与房地产金融存在息息相关、相互影响,目前我国房地产业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正由以往的粗放型的经营模式逐步转移到精细化管理模式。房地产金融是促进我国房地产发展的重要支柱,因此同样也随着房地产一起进入改革创新之路。论文研究了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为了解决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地产金融金融风险金融体系。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主要是因住房改革制度的需要。总体来说,没有具有长远、长效的`机制和具有实际指导作用的战略性目标,该这种仅相当于临时的、短期的种应急救援措施。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卓有成效的房地产金融监管政策,形成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乱象现状。

(2)风险集中一级市场,二级市场发展缓慢。

在我国房地产金融一级市场,房地产开发商以及消费者主要依靠信贷资金。而对房地金融市场来说,目前,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体系只有银行才有能力支撑起来,我国的房地产二级市场的规模暂时还未成形,导致了在我国房地产二级市场当中,银行面临着住房抵押贷款在暂时无法抛售出去,使得银行的金融风险可控度不断在降低。

我国政府对房地产金融市场当中的二级市场还在进行摸索。12月15日,建设银行发行了30.17亿元外针对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后,就暂没有发现其他银行发行类似的新产品。因而二级市场的融资担保严重缺乏有效机制,阻碍了房地产的融资渠道,二级市场中的资本的流动性无法得到提高,加重了一级市场的风险程度。

(3)尚未形成专业且独立、有效的房地产金融服务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有不少政府部门从不同角度上,各自的职能上对房地产进行监管,如住房城乡建设部、银监局、保监局等。多部门的监管模式,其应变市场的能力滞后,监管体系效率十分低下。另外,我国房地产金融支持体系大部分是非专业性房地产金融机构,专业性住房金融机构和能对住房融资评级、担保和保险等独立机构严重缺乏。与美国、欧洲等成熟的房地产金融市场比较起来,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和组织结构体系还有很多地方不够完善。

实体经济是以生产或制造产品并直接服务于生产或生活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主要进行资本运作,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影子经济。我国房地产金融行业应借鉴欧债危机和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始终要坚持以金融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杠杆,落实依靠房地产发展带动其转型升级,最终促进房地产健康、持续发展。

(2)实行我国双线并行的房地产政策。

建议政府执行双线并行的房地产政策,困难户、低收入群体的居住问题主要通过政府部门的保障房进行解决,而由市场经济来解决其他群体的住房问题。对于中等收入的家庭,政府应调控商品市场的商品房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提高中产阶级的家庭的支付能力。对于高等收入者,应由市场根据供需平衡关系进行处理,政府可借助货币手段调节房地产市场供给平衡,逐步建立我国特色的商品房体系和保障性住房体系。

(3)改革房地产金融市场,创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我国应逐步建立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市场,加大直接和间接融资手段。使当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间结构的不合理现象得到彻底改变,促进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

当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非常有限。主要是受到如下两方面的影响:第一,企业由于自身实力达不到上市的条件,第二受到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影响,监管部门严格限制房地产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为促进我国房地产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可尝试使用差别化政策措施,提高房地产融资资本比例。开拓其他的新的融资渠道,可以探讨引进保险资金进入房地产融资行列中。

(4)完善房地产金融法律体系和监管机制。

首先,应从立法的角度上加快法制建设的进程,国家要对房地产融资从法律层面上进行研究与探讨,通过法律来确立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功能和利益。其次,应形成分业监督管理的机制,形成具有实际效能的分业监督管理。各部门间政策的协调性应要加强,在办事流程上无缝对接,在政策上避免出现矛盾的情况和法律上的空白。最后,加强风险控制机制的建立。一是对房地产的资产证券化的逐步构建风险预警系统。二是,加强对预警系统的风险的监管力度。三是,加强信息不对称与道德风险的监管。

参考文献:

[2]杜光平.中国住房金融体系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

[3]董藩,王家庭.房地产金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4]宋鉴明.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新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08).

试论我国金融创新风险防范金融论文

中国金融组织创新的发展过程,是在中央政府主导下推动的,主要由中央银行组织实施,为完善中国人民银行职能,为使中央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适应金融发展和金融市场化的要求而逐步推进的。

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金融机构以及金融控股公司的涌现代表着中国金融组织创新的重要方面,形成了一个以中央银行为领导,国有商业银行和其他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组织体系,这一体系为建立向市场转轨的金融制度提供了必要的组织保证。

1.2金融业务和工具创新。

房地产金融防范问题对策硕士论文

当今,房地产行业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重要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房地产行业正日益显示出在社会生产和群众生活两方面不可缺少的功能,逐步发挥其作为国民经济基础和导向的作用。房地产业开始、发展和稳定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巨额资金和多种金融服务的支持,这些都需要房地产金融发挥其作用。

房地产金融的含义是指房地产企业通过相关渠道筹融资和获得各种金融服务,包括信用渠道和货币流通渠道等,其对房地产的开发、建设、销售、消费等各个方面产生影响。

房地产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的是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一切金融活动,含义相对笼统。后者则表现在各种具体的金融形式上,包括设立住房储蓄机构,发行企业债券,房地产企业股票基金上市,设立按揭性质的证券公司等。

房地产开发、销售和消费时需要资金,房地产企业则可以运用多种融资方式和各种金融工具筹集和融通资金以支持需求,促进房地产生产的资金链循环,保障各项房地产工程稳定进行。

房地产金融的作用不仅仅只表现在房地产企业方面,同时也对改善人民居住水平,培育支柱产业,实现我国政治目标起到了保障作用。我国要想发展房地产业和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必须要有长期且明确的房地产金融政策支持。

我国的房地产金融风险是指我国的金融系统,特别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为房地产商提供金融服务,融通资金,办理结算业务时,遇到各种事先没有办法获知的不确定因素干扰,从而使实际收益偏离了预期收益,金融系统将要承受的各种风险。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房地产金融风险既包括可能的未知损失,同时也包括可能的未知收益情况,本文将着重研究的是未知损失方面。

房地产行业由于是高投资同时具有高利益的行业,决定其先天就是高风险的。中国房地产金融发展历史数十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组成结构明显的金融体系,其以我国商业银行贷款为主,房地产基金,住房储蓄银行、合作社等其他融资方式为辅。这套体系表明房地产金融风险不再只是单独业务,某个金融机构的风险,而是整个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风险。

1.房地产资金融通业务方面的风险。(1)信用风险。房地产相关企业或者住房消费者由于缺失信用所造成风险就是信用风险。由于他们向银行借款后无力偿还或者不愿偿还,导致贷款银行不能按时甚至无法收回本金及利息,造成了严重的信用风险。这种风险既可能是贷款前商业银行对借款人资信审查评估失误造成的,也可能是贷款发放后其他情况的变动造成的。

(2)流動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一种现金风险,由于金融机构缺乏足够的现金或者随时能转换为现金的其他金融资产,导致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和满足客户取款要求。流动性风险有两种,包括原发性和继发性风险。前者指的是银行资产结构比例不合理,中长期贷款比例相比短期过高,而满足客户提款需要的现金不能完全通过现金和国库券弥补,同时融入现金的方法和渠道有限,最终结果是流动性不足,导致流动性风险。后者则是由信用风险引起的。

(3)资产负债结构风险。房地产行业在融通资金时,银行业资产结构中中长期贷款所占比例大,如果银行业的负债结构多以活期存款投入,就极容易造成风险。

(4)资产质量风险。如果中长期贷款中存在逾期不还、无力偿还和无法追索等质量差的贷款,就会形成坏账,银行业就会面临资产质量风险。

(5)利率风险。如果贷款利率下调、存款利率上调,或者说二者同向变动但利率差不断变小,都会造成风险,使银行在经营方面造成损失。在中长期贷款中利率变化很大,利率风险也就越大。房地产金融尤其是住宅金融的贷款期限一般都很长,自然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就会很大。

(6)通货膨胀风险。实际利率是剔除了通货膨胀率后的名义利率。在名义利率不变时,通货膨胀会影响实际利率,使其下降甚至变成负数,对银行业极其不利,造成银行业资金损失。

2.其它风险。房地产金融风险除了上述风险外,还存在很多其他风险,比如说银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由于失误造成的操作风险;经营管理过程存在问题导致效益下降甚至亏损的风险;国家相关政策变动造成的政策风险;房地产保险以及信托方面的风险;对法律不了解引起的法律风险等。

(三)房地产金融风险形成的原因。

1.房地产业融资结构不合理。近些年来,受到房地产行业暴利特点的影响,大量企业转进房地产市场谋求高利润,然而这些企业里能达到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标准的是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企业还是依靠银行提供贷款来融资。有实际数字表明,全国房地产贷款中依赖银行贷款的在50%左右,而部分大型城市更是高达80%。银行因此间接甚至直接承受起房地产市场各环节的风险,一旦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风险最终传递给银行,逾期贷款和呆滞资金使银行蒙受损失。

2.相关政策、法律不健全。目前我国存在一种比较极端片面的现象,某些地区认为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强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为了去片面追求gdp的增长,容易造成这些地方的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房地产开发。一旦出现开发商存在很差的资信、房屋竣工期限与质量都无保证的情况,银行便要承受这种以虚拟房地产作为抵押物的风险。

3.银行与开发商信息不对称。在信息的了解程度上,开发商比银行更有优势。银行并不了解开发商的情况,也不了解房地产市场的风险程度,而开发商直接掌握自身的全部信息同时深知房地产开发的风险。再加之我国个人和企业信用制度还不完善,极易出现空手套白狼的现象。

从根本原因上看,土地制度、商业银行管理体系、房地产行业复杂等综合因素造成了房地产金融风险,因此我国应加大对相关方面的改革力度从而来避免风险的进一步扩大。如果我们仅仅从房地产金融运行规则和机制本身去考虑,结合相关的国际经验和根据中国当前国情,可通过以下几点加以防范与控制:

(一)创造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发行证券来转移分担房地产融资风险。

目前我国一方面要控制银行信贷规模,另一方面要创造其他融通资金的方法与途径,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转移风险,将风险分散在不同领域。这样一来,我国便可以基本解决房地产商过分依赖商业银行的问题。不仅如此,房地产企业还可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等融通资金。

健康稳定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不仅有利金融系统的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和政治稳定也至关重要,因此我国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控制风险,引导各种金融机构能够合理公平的竞争,维持其健康稳定。同时,中央银行应加大调查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并能够精准分析,及时将相关信息公开,及时对相关不利态势发出预警并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指导各金融机构的行为并严格监管。房地产市场其实并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尤其在中国是半垄断性),当上调利率时,确实能够抑制住房需求,但并不会让房价降下来。开发商不会为了增加销售量去降价出售,他们往往会暂时不卖房,囤积住房,等到购买力恢复正常后反而去加价销售。因此,政府监管机构应抓住房地产问题的根源,比如说从土地方面入手,改善土地交易制度,加大政府对土地的监管,从根本上调节房价。

(三)建设房地产金融风险监测系统。

我国应该建设相关方面的风险监测系统,及时分析房地产的供给和需求,及时预报风险,稳定持续的监测房地产金融体系。

(四)完善房地产金融的法律环境。

结合中国国情和国外经验,合理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来有效防范控制风险,保障房地产金融市场稳定与发展。

(五)完善我国的个人以及房地产商的信用制度。

目前我国还处于个人和企业相关信息不完整,不平衡,大量信用缺失,信用制度不完善的阶段,应逐步建立完善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信用制度。通过信用制度约束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防范信用风险。

四、结束语。

房地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业的稳定与发展离不开房地产金融的安全与稳定。加大防范和控制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力度,才能有效保障房地产业、房地产金融业以及国民经济稳定发展。

经济责任审计防范风险对策论文

[摘要]在探讨审计风险涵义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cpa)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审计环境的影响、审计技术的局限性、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审计人员素质和事务所的管理等是构成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从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自身建设、作业过程以及其他方面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障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法律责任审计。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涵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在《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一书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2]。

[1][2][3][4]。

房地产金融防范问题对策硕士论文

房地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房地产的投资周期较长,规模较大,房价较高,需要金融行业的资金支持。且在金融行业中,商业银行信贷资金是房地产企业的重要资金来源。然而,房地产行业的发展伴随着较高的金融风险,银行信贷风险和其他方式的融资风险都会导致房地产行业面临金融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金融风险受到房地产企业和社会各领域的关注。房地产企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研究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抑制方法。探索抑制我国房地产金融风险的建议,不仅能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促进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且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刻意义。

1.1银行房地产信贷风险。

首先,银行房地产信贷集中度较大。房地产对银行的回报率较高,很多商业银行都愿意向房地产企业贷款。在这种情况下,银行房地产信贷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但是,我国中央银行缺乏对商业银行信贷的有效制约,没有对房地产市场进行科学的指导与监管,导致房地产信贷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出现非理性增长的现象,进而引起房地产泡沫膨胀,加大了房地产信贷风险。其次,不良房地产贷款会影响房地产信贷安全,给金融机构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具体来说,如果房地产信贷资金被房地产企业套牢,那么金融机构会产生优良资产,导致优良资产的获利能力较小,无法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进而产生经营风险。再次,土地储备贷款存在着较大的隐性风险。随着我国土地储备制度的实施,政府部门垄断了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拍卖所得成为了政府部门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但土地储备贷款也存在一定的风险,盲目收购大量土地而不考虑市场需求会导致土地无法卖出,贷款难以偿还,进而引发信贷风险。最后,房地产开发存在着较大的贷款风险。现阶段,我国房地产开发的负债率高居不下,维持在70%以上,远远超过了国际上规定的企业资产负债率。且很多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质量不高,经营难度逐渐加大,信贷风险逐渐上升。

1.2其他房地产融资方式风险。

房地产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会将信贷风险通过增发配股等方式转嫁到股票投资者身上。但是,如果房地产企业的经营出现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股市的健康发展。另外,由于房地产项目的风险较高,资金用量较大,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机制不完善,很多房地产企业无法按期偿还债券,进而产生经营风险。

首先,房地产投资与房价成正比,房地产投资越大,房价越高。且房价上涨会带动房地产投资。但是,我国现阶段的房地产市场供求不平衡,房地产总供给远远低于房地产的需求量。其次,金融過度支持极大的推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而银行信贷资金的数量直接影响着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链条,如果银行信贷资金出现问题将会使房地产企业面临严重的资金风险。再次,宏观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房价。这是因为,在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居民消费能力和投资需求不断上涨,住房需求也不断增长,导致房价不断上涨。并且房地产开发企业会根据居民的住房需求不断加大房地产投资,资金风险也会随之增加。

3.1抑制过度投机投资。

首先,政府应加强重视房地产市场供不应求的现象,积极运用信贷政策、税收政策等,抑制房地产企业的投资性需求,进而达到抑制房价的目的。因此,政府应对购买第二套和第三套方的消费者采取政策限制,避免投机性炒房。对于在短期内频繁倒卖住房的消费者和投资者,政府应采取相应的税收政策,提高税率。另外,对于房屋空置问题,国家应积极实施房屋空置税,提高投机炒房者的投机成本,减少投机炒房的现象。

3.2落实存款保险制度。

存款保险资金主要指金融机构在投保时缴纳的保费,落实存款保险制度能够保障存款人的利益,避免商业银行出现存款挤兑现象。并且存款保险制度能够加强对风险的控制,抑制房地产金融风险的扩散,进而保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另外,国家相关部门应成立金融资产管理工作,对各金融机构的资金管理进行监督,降低金融风险。

3.3银行积极控制信用风险。

首先,我国应积极实施个人征信制度,根据个人的信用卡、消费信贷等状况对消费者的信用程度进行评估,建立个人信用档案。银行应在保证客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征信信息共享平台,在全国范围内共享个人信用信息。另外,政府应积极加快法律体系建设,出台相关的征信制度法律规定,为个人征信制度提供立法保障。其次,我国应积极完善房地产开发商的征信制度,对泛地产开发商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并根据房地产开发商的信用状况制定相关的贷款标准,对信用良好的房地产企业可以予以贷款优惠,而对于信用较差的房地产企业,银行可以限制这些企业的贷款,避免信贷风险。

试论我国金融创新风险防范金融论文

1.尽快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主体虚拟的现状。

所有者主体虚拟,往往使得企业的利益,利用会计系统监督各项经营业务活动的开展,会计风险防范等至关重要的问题无法真正落到实处。

一个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保证国家控股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将国有银行推向资本市场,从而优化银行内部治理结构,使会计风险防范获得强劲的原动力。

2.改革现行分级分散的会计核算体制,在建立全行统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实行大集中管理型的三级核算新体制。

这种体制下总行制定的考核指标等直接面向基层分行,但有关的指标计算、数据加工等则由大区核算中心来完成,从而可以促进基层行增收节支,并有效防止会计信息被人为篡改。

同时,它还可以极大地增强会计信息的实效性,减少机构和职能重叠,提高银行服务效率。

二、加强金融会计信息的披露与揭示,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

目前,我国金融会计不定期编制的会计报表基本上反映了银行表内业务会计信息。

建议在现有会计报表的基础上再单独编制一张补充报表提供下列信息:风险资产总额及资本充足率;逾期贷款平均余额及资本风险比率;备付金及备付金比率;贷款风险集中度;短期、中长期贷款,逾期贷款及贷款方式的结构;不良资产状况等。

以此补充目前报表难以反映的相关信息,这对于正确评价银行经营成果,防范会计风险都具有重要意义。

2.建立有关“充分揭示”的责任制度。

这是有效防范各级机构报喜不报忧,隐瞒关键问题、风险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

按照会计核算的相关性、重要性原则,凡对银行稳健经营有影响的因素和事项必须按制度要求由会计人员充分揭示,如资产运行质量状况,利润中的应收款比例及其状况,筹资的实际成本,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债权的保全情况,拥有担保物、抵押物的现况,重大事项的变更等等。

同时,建立相关的责任制度,对影响银行稳健经营的主要因素或重要事项逐项落实相关责任人,要求其对这些项目的充分揭示负责,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和奖惩来保证有关信息得到充分揭示。

3.不断完善银行会计科目体系,例如将逾期拆放款项及衍生金融商品交易业务、代理业务等形成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纳入表内核算,使这些业务中所潜藏的风险得到及时、充分揭示。

三、进一步贯彻会计制度的谨慎原则,为金融稳健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

1.改革应收利息计提方法,消除大量应收未收利息经营隐患。

笔者认为,可以在不放弃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的前提下,根据信贷资产的真实价值与账面价值确定风险损失情况,对照人民银行制订的《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进行资产分类。

将属于正常、关注类的应收贷款利息收入按现行的逾期半年以内的表内核算规定操作;其他类则以逾期三个月为限计算应收利息。

一旦超过期限,原已计入损益而实际并未归还的应收利息都应即时转出,从而有效避免银行因收入虚增而垫缴税款、多交利润。

2.提高呆账准备金提取比例,改革提取方式,完善呆账核销制度。

首先,按照贷款风险分类的五次分类结果,计提相应比例的专项呆账准备金,如对划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及损失类的资产可依次按0%、2%、15%、60%和100%的比例计提呆账准备金。

其次,针对风险较大的某个地区、行业的贷款以及同样存在风险的拆放同业、融资租赁等专门计提特别呆账准备金,扩大准备金提取的比例及对象。

再次,要完善呆账的核销制度,改变现行核销程序过度繁杂的手续,并按提取的贷款呆账准备金和特别准备金额,在上级主管部门认定的基础上予以核销。

这样做既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下的损失按期摊销要求,又不至于影响银行的稳健经营。

四、改革金融管理考核体制,加强内部管理,增强会计风险防范意识。

1.要加强银行会计人员的学习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会计人员的思想和业务素质。

一是加强法律法规方面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法律法规意识,使会计人员不仅能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而且也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自觉抵制各种违法行为,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二是加强会计基础理论、新业务知识和岗位操作规程及计算机技术等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使会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尽快适应银行改革发展和会计电算化、信息化的需要。

三是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使他们一心一意地做好银行会计工作。

2.确定切实可行的经营目标,健全科学的考核机制。

一是要真正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和要求来改革银行管理考核体制。

要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效益为目标的基础上,建立自下而上的银行管理考核体制,扩大基层行的经营自主权。

二是要建立以利润为中心的经营目标机制。

上级行要站在科学管理的高度,着眼于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科学制定经营目标计划,切忌只顾眼前短期利益,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赶超计划,对下级行业务经营行为产生不正当的刺激作用,发出错误的诱导信号。

三是要按照一级法人管理的要求,逐步建立以总行为中心的管理考核机制。

现阶段可先建立以地市二级分行为主体的管理考核制度,实行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资金清算、会计监督及档案管理的大集中。

在以二级分行为主体的管理考核制度试行成功的基础上,再按照一级法人管理的要求,逐步实现一级分行或总行的统一管理考核。

3.加强内部管理,强化财会工作对经营行为的监督职能。

一是要狠抓整章建制工作,使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贯穿于整个业务经营过程中。

在金融创新中,要按照“先制度、后开拓”的原则,使制度建设超前于业务发展,防止出现制度上的“真空”和管理上的“盲点”。

二是要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通过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使各类决策权力、各项业务过程、各个操作环节和各个员工的行为都处于严密的内部控制和制衡之下。

三是财会工作要从单纯核算型会计向核算管理型会计转变,行使好会计工作对经营成果的反映职能和对经营行为的监督职能,发挥在经营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和领导决策过程中的咨询作用。

4.加强对金融机构会计行为的监管。

一是要加强外部监管,积极发挥中国人民银行及地方审计部门的监管职能,要对基层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和财务状况的真实性定期或不定期进行严格稽核。

二是要加强内部监督。

金融机构要设立独立的稽核部门,配备适合业务发展的稽核人员,定期将稽核岗位人员与业务人员进行轮换,提高稽核人员的素质。

试论我国金融创新风险防范金融论文

针对经济新常态和以自贸区金融改革为代表的各项改革措施认真研判,做好事先应对。

金融机构应针对经济新常态和各项改革措施认真研判:

一方面,对经济形势下滑增速放缓可能引发的金融犯罪尤其是新型融资性犯罪以及犯罪区域变化和行业变化趋势作深入研究并做好提前应对。

如受融资型犯罪影响最大的银行,可以转变放贷策略,在加强贸易真实性审查的基础上审慎把握对贸易类企业的放贷体量,加大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以促进国家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减少经济泡沫,同时降低自身信贷风险。

另一方面,加强对自贸区内金融改革措施的研判与应对。

国际贸易一线放开、监管重心后移系一大新课题,目前已经出现了利用虚假跨境贸易实施的犯罪,这将引发外汇统计失实、洗钱、逃税和热钱大进大出等一系列衍生问题,对此,应当探索和建立适应境外贸易查证的工作机制,控制和遏制虚假贸易尤其是虚假跨境贸易。

二、完善内控机制。

提高制度防范的有效性,金融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且金融活动具有杠杆效应,因此无论对于机构内部人员还是外部人员,都充满诱惑,这决定了金融机构健全内控机制的重要性。

一方面,对于金融业务,应当不断增强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产品设计,减少流程漏洞。

如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案发最多的信用卡犯罪,应通过提升信用卡服务质量来争取客户而非降低申领门槛一味追求发卡数量;针对贷款类犯罪假合同、假报表、假担保等常用的犯罪手法,确立贷前尽职调查、实贷实付、动态管理等精细化措施;保险公司针对退保环节犯罪多发,实行退保金的第三方支付,减少或避免保险人员对客户现金的直接接触。

另一方面,对于防范内部人犯罪,可以通过加大技术投入减少犯罪可能。

如针对公民信息易泄露的特点,及时在相关岗位,对储存客户信息的电子设备进行必要的特别保护,对客户信息只允许在特定加密的存储介质上进行拷贝,存储,禁止含有客户资源的电脑接通外部网络。

三、细化金融从业人员犯罪风险管理和预防教育。

提升犯罪预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从近年来金融从业人员犯罪的发案环节看,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案发环节各自呈现出不同的业务特征。

银行业主要表现为:

2、保险业则多表现为利用保费收缴、财险退保等直接接触客户保金的便利条件,直接侵占、诈骗客户保金。

这从侧面反映出金融机构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教育仍不够细化,建议金融机构针对不同行业、不同机构的不同岗位、不同人员设计更细分更有针对性的管理、教育、考核、奖惩方案,而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警示教育层面。

四、完善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的法规。

尽快出台和完善有关理财产品和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明确底线规则。

金融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金融创新尤其需要在法治的轨道上稳步推进。

对于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业态,立法机关或行政监管部门应尽快出台有关法律法规,明确游戏规则尤其是底线规则。

对于乱象重生的理财产品市场,也应通过法律法规明确界定产品的性质,明晰各金融机构在发行理财产品中的风险管理、运作规程、信息披露等责任,加强对理财产品的销售审查、强化监测并建立严格的问责机制。

五、加强金融消费者保护。

金融犯罪尤其是涉众型金融犯罪,往往关系到众多金融消费者的重大经济利益,因此,监管部门应当加强消费者保护并以此为理念,引导金融机构跳出狭隘的行业利益,通过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来激发消费需求。

一是构建一个系统的跨金融行业的消费者培训和教育平台,将典型个案、风险提示等通过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自媒体等途径进行有效传播。

二是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通过调解、仲裁、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等多重救济途径解决金融纠纷,保护消费者权益,而不能单纯诉诸于诉讼尤其是刑事诉讼途径。

三是督促金融机构切实贯彻“合格投资者”制度,销售高风险的金融产品时,必须衡量投资者的经验、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可以采取设立高风险交易专门柜台的方式进行风险区分与提示。

六、注重监管的政策引导。

进一步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侧重点还在于准入环节,实行的是分业经营背景下形成的机构监管模式,方式主要是采用现场和非现场、准入退出等行政手段,并且在具体运作中呈现出分散和孤立等特征。

七、推动金融行业自律。

近年来,随着发行体制改革等市场化推进以及各项基础性制度的完善,我国以资本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市场正从量的扩张逐渐向质的`提升转变,监管部门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监管方式,这为金融行业自律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因此,证券业等行业自律组织,应当不断深化自律管理工作理念,进一步处理好行政监管与自律监管、风险管理与金融创新、维护行业利益与保护投资者权益之间的关系,逐步解决行业自律组织过去存在的自主性不强、专业性不够、有效性不足、权威性不高等问题,推动各个金融行业形成有序竞争的发展态势,养成诚信为本的行业风尚。

八、提高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

金融犯罪,特别是非法集资案件多发的现状,与当下社会公众投资者缺少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有一定关联。

社会各界应当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更多地使用贴近于老百姓生活的方式,借助互联网等新媒体放大宣传效果,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金融投资和金融消费理念,提高投资风险意识,普及金融、法律知识。

互联网金融犯罪成为贪腐新动向【2】。

全国打击和防范贪腐宣传日即将来临,而丽水市开展“打击贪腐识假防骗共创平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丽水市公安局表示互联网金融犯罪成为丽水市贪腐新动向。

明天是全国打击和防范贪腐宣传日,昨天晚上,丽水市公安局经济侦察支队在小转盘开展了宣传活动,说起贪腐总感觉离老百姓很远,而网络上的贪腐更是陌生,但一些犯罪分子却是无孔不入,前段时间莲都警方就侦破一起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非法集资的案件。

温州的80后小伙翁某某和杨某某等人原本在温州从事高利放贷业务,9月份,在丽水市区寿尔福路注册成立浙江雨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利用p2p平台,发布虚假借款项目和借款人,累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5000多万。

某某财富负责人翁某:好的时候在身边调个几百万,七八百万都调得动。

据警方统计,某某财富共吸引了565个投资账户,以外省居多,其中丽水地区的账户有30多个。

投资人也基本上是80后占主流,也有少数70后和60后。

莲都经侦大队副大队长施顺铎:在做这个东西之前,他已经亏了很多的钱了,实际上把投资人的钱拿去填补以前的窟窿,还有个人挥霍也有一部分。

目前,犯罪嫌疑人翁某某、杨某某已被依法刑拘,民警提醒,p2p是近几年新出现的一种互联网上的金融形式,一些人利用这个新形式进行非法集资,投资者进行投资需警惕。

丽水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执法监督大队副队长吴超老百姓对于p2p平台,不要相信单凭一个网站,要对这个网站进行走访了解,主要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p2p网络平台资质是否有工商登记,如果单凭一个网络一个网站让你进行投资,这个就需要注意,第二个出借资金的用途,第三点就资金的流向,主要是资金进入公司账户和私人账户来识别他的有效方式。

明天上午,丽水市公安局、银行、市场监管局等近十个部门在东苑社区开展“打击贪腐识假防骗共创平安”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有需要了解更多贪腐相关知识的市民,明天早上可以到那里咨询。

试论我国金融创新风险防范金融论文

电子金融服务即金融服务的电子化,它是金融服务提供者以计算机网络为技术支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从事的金融服务活动的统称。

电子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电子金融服务是现代金融呈现的一种主要样态,也预示着未来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走向。

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电子金融服务具有以下一些特点:一是服务方式的虚拟性。

电子金融服务不同于“面对面”的传统柜台方式,所有业务数据都是以电子的方式进行输入、输出和传输;二是运行环境的开放性。

电子金融服务是利用开放性的网络作为其业务实施的环境,而开放性的网络就意味着只要利用必要的设备并支付一定的费用,任何人都有可能接受其所需的金融服务;三是业务处理的实时性。

电子金融服务在处理客户指令时,基本不必经过一个“回馈”反应过程,无需人工介入,就使客户指令得到立即执行;四是时空界限的模糊性。

利用互联网,金融机构可将其业务延伸到世界的任何角落,这样客户就可以在世界的任何时间、任何地方,获得同金融机构与本地客户同质的服务。

二、电子金融服务风险产生的原因及其种类。

同传统的金融服务业一样,电子金融服务也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而且由于电子金融采用了与传统金融不一样的技术方式拓展和创新金融服务的业务与工具,因此其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则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电子金融活动本身不像传统金融活动一样只涉及金融企业与客户双方当事人,它还涉及网络系统经营主体、通讯线路提供者、计算机软硬件供应商等多方当事人或相关当事人,随之而来的各类风险可能会突然降临,令业界丝毫不可松懈。

加之现代计算机网络的快速传递特性,会使巨额资金可以瞬间通过金融机构的网络系统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一个地方,大量资金突发性转移不仅会扩大金融业务的不稳定性和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风险,而且可能会使局部的金融风险瞬时蔓延和扩散到更大的空间,殃及更大范围的金融市场。

这使得当前不少客户对电子金融服务的安全性存在潜在的不信任感,因而信誉风险的出现对电子金融服务发展的影响尤为重大。

电子金融服务风险在表现形式上是多样的,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这些风险在传统金融服务中都存在,只不过在电子金融领域会因网络技术的原因而体现出特有的样态。

如对电子银行而言,如果它将出售的电子货币进行投资,当客户要求赎回电子货币时,因所投资的资产无法迅速变现而缺少足够的资金来满足偿付需求,就会使电子银行遭受流动性风险;另一类是技术风险,主要是指金融机构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等it相关的产品和技术时,所产生或引发的对经营的不确定性和管理的不利因素的概称。

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内广为应用之后,技术风险就一直成为高悬在金融界头上的达摩克斯之剑。

鉴于电子技术在电子金融服务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技术风险自然会成为电子金融服务首当其冲的风险。

与业务风险一样,技术风险同样可以进行细分,但操作风险是其主要的类型,主要有这样一些具体表现:一是犯罪分子的非法侵入,破坏网络的信息系统;二是利用网络实施金融诈骗;三是非法盗用客户账号,窃取商业秘密;四是系统设计实施和维护带来的风险;五是客户操作不当带来的风险。

针对网络技术自身的特点不难发现,操作风险来源于网络系统在可靠性和完整性方面存在缺陷。

随着金融服务电子化的快速发展,电子金融服务本身正在创造着巨大的市场需求,金融交易的规模与复杂性呈几何级数的增加。

与传统金融服务相比,在电子金融服务领域风险防范的重要性和艰巨性显得尤为突出。

电子金融服务的风险防范一方面要靠金融服务企业建立的内部风险管理部门实行实时监控;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外部专门机构的监管。

(一)电子金融服务风险的内部监管。

1、制定恰当的风险管理程序。

按照业界最为熟悉的巴塞尔委员会制定的风险管理制度,首先是评估风险。

通过评估风险来识别风险、确定风险一旦出现是否在可承受的能力之内;其次是管理和监控风险。

而在对风险管控的过程中,系统测试和审计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系统测试将有助于发现异常情况,避免出现严重的系统故障或中断,而审计为发现系统不足和减少风险提供了一种重要、独立的控制机制。

2、加强网络系统安全管理。

它包括网络系统安全规范制定与实施、系统安全隐患预测与防范、系统安全机制的建立与完善、系统安全程度的测定与检查、系统破坏后的迅速恢复与重建。

总之,为确保网络运行安全,应建立和完善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包括密匙加密技术、数字签名、认证中心、检测记录等。

3、加强对员工的内部管理。

要加强对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风尚。

为了防止金融服务公司内部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在网上非法操作造成公司损失,要明确各岗位员工的职责和权限,对于出现问题的岗位和重要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查。

(二)电子金融服务风险的外部监管。

科学合理地构建电子金融服务风险评级体系,是有效保障电子金融服务规避风险的途径和手段。

风险评价体系的关键是建立量化风险指标体系并对测评数据进行风险监测。

建立电子金融服务风险等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和严重程度将综合风险度指定为优、良、中、差、严重、危险等级。

2、实行电子金融服务风险分类、分级监管策略。

根据电子金融服务种类的不同,设置高效率、全覆盖的监管机构。

在对不同种类电子金融服务可能发生风险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及时将预测结果和预警信号反馈给相应监管机构,使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相关的薄弱环节和警戒点进行规范化管理,以便更好地减少、防范、规避风险发生的可能,有效地保障电子金融服务的正常运转。

3、建立电子金融服务风险报告制度和预警系统。

金融企业危机预警问题的研究和实践已形成比较多的成果和实施方案。

其关键步骤是按风险起源、影响因素、预警指标来进行指标赋权与警情确定。

数据储备的不足是实施金融服务风险报告和建立预警系统的最大障碍。

因此,应当注意收集风险数据,同时加强研究和开发以实现业务数据和管理信息在物理及逻辑上同步集中的标准化综合数据库。

4、建立和完善电子金融服务风险法律框架。

我国电子金融服务的发展在许多方面还不完善,对许多影响和干扰电子金融服务业务正常开展的行为的处理尚无法律依据,为了保障电子金融服务的有序运作,必须加紧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做到有法可依。

5、加强各金融监管部门及国际协调与合作。

电子金融服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超国界性。

电子金融服务从产生伊始,就已融入了国际化的.竞争中,这也就为我们借鉴国际上对电子金融服务的监管方法,尽快摸索出一套既适合我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行之有效的电子金融服务的监管办法提出了客观要求。

同时,要加强各个监管职能部门间的监管合作,定期沟通监管信息,共同防范电子金融服务风险的发生以及有效应对各种挑战。

主要参考文献:

[1]陈进.电子金融概论[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9.

[2]占明珍.试论网络信息时代的金融创新风险的规避[j].物流工程与管理,.10.

电子金融的风险发生机理与防范策略研究【2】。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等电子信息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为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新变化。

于此同时,也给金融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电子金融应运而生,使传统模式的金融业的风险控制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因此为电子金融的风险发生的机理作出科学可靠的分析,并提出有效的防范策略,是当务之急。

前言。

电子金融已然成为全世界最有竞争力和最有活力的领域之一。

然而随着电子金融的风生水起,也产生了新型风险与传统风险的叠加,生成了风险增量。

本文将以电子金融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分析研究电子金融的风险发生机理,同时根据研究所得的风险发生机理,提出应对风险发生的防范策略。

一、电子金融概述。

电子金融,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特别是互联网进行的全球范围的各种金融活动的总称。

电子金融包括:电子证券、电子银行、电子保险、网络期货、网上支付、网上结算等等。

从本质上说,电子金融也是电子商务的一种。

电子金融不仅仅是指以计算机为辅助开展金融业务,提高传统金融的服务效率,更重要的其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高度现代化的金融运作的模式,是由网络给金融带来创新更是对传统金融的彻底改革。

电子金融风险主要由微观和宏观两种构成。

二、电子金融的微观风险。

由于电子金融的特殊性,会产生基于虚拟金融服务品种而形成的业务风险,以及基于信息技术而导致的技术风险。

(一)基于虚拟金融服务带来的特殊风险。

1、战略风险。

战略风险指的是由于金融决策执行不当或决策错误而带来的金融机构收益、自身存续、资本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2、实用性风险。

实用性风险指的是,由于客户的自身条件和自身需要的不同,对电子金融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也各不相同而因此产生的风险。

3、信誉风险。

对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对于电子金融机构来说,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虚拟电子环境是尤为重要。

如果电子金融不能有效的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及时便利的电子环境,必然会出现一定的负面公众舆论,产生负面影响。

4、法律风险。

电子金融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电子金融机构自身违反或不遵守法律,或与电子金融相关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目前对于电子金融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法律法规的不同,以及对责任划分存在管辖权限的模糊性,使得跨国界的交易,会出现法律风险。

(二)计算和互联网带来的技术风险。

由于电子金融的运作依附于计算机,因此任何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故障都会给电子金融带来风险。

此外由于电子金融的交易数据储存在计算机内,黑客,和窃取银行业、客户数据的网络犯罪也就悄然滋生。

这些为电子金融增加了风险。

同时网络诈骗也成为危害电子金融安全的一大症结。

另外计算机病毒也会造成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损失,危害到电子金融的安全。

此外对于一些外部的技术支持的选用会造成电子金融核心技术外露,给电子金融带来风险。

三、电子金融宏观风险。

电子金融的出现给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和其独立性带来了威胁,同时也削弱了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其存在的基础也受到动摇。

电子货币的出现促使很多金融机构加入电子货币发行的行列,这对央行的铸币税收造成严重的影响。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的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消费贷款规模的不断扩大,这项业务中存在的风险也逐步暴露出来,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消费信贷风险的分析与识别,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范消费信贷风险。

一、消费信贷中存在的风险。

(一)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是消费信贷中最主要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借款人的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个人消费信贷违约行为发生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个人消费信贷风险主要来自借款人的收入波动和道德风险。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银行缺乏征询和调查借款人资信的有效手段,加之个人收入的不透明和个人征税机制的不完善,银行难以对借款人的财产、个人收入的完整性、稳定性和还款意愿等资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

其次,银行自身管理薄弱致使潜在风险增大。现在,国内商业银行管理水平不高,更缺乏消费贷款方面的管理经验,对同一个借款人的信用信息资料分散在各个业务部门,而且相当一部分资料尚未上机管理,难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贷后的监督检查往往又跟不上,一旦发现风险不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致使消费贷款的潜在风险增大。

最后,抵押物难以变现,贷款担保形同虚设。我国消费品二级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交易秩序尚不规范,交易法规也不完善,各种手续十分繁琐,交易费用偏高,导致银行难以将抵押物变现。

(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操作风险。

首先是内部欺诈风险。(1)利用职务之便虚假贷款。主要表现为银行内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发放虚假的个人贷款。(2)超权限放贷。银行一般都对基层处所授予了一定额度的低风险业务审批权,但有的基层处所负责人自行审批超审批权限的贷款。(3)质押物虚假或无效。主要表现为经办人员由于道德方面的原因,未对质押物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调查,而形成的风险。(4)受贿发放贷款。主要表现为银行内部工作人员,贿赂发放不合规定的个人贷款,而给银行造成的损失。

其次是外部欺诈风险。以个人住房贷款假按揭为例,假按揭行为具有以下共性特征:没有特殊原因,滞销楼盘忽然热销,楼盘售价与周围楼盘相比明显偏高;开发企业员工或其关联方集中购买同一楼盘,或一人购买多套;借款人收入证明与年龄、职业不相称;借款人对所购房屋位置、朝向、楼层、户型、交房时间等与所购房屋密切相关的信息不甚了解;借款人首付款非自己缴付或实际没有缴付;多名借款人还款账户内存款很少,还款日前由同一人或同一单位进行转账来还款;借款人集体中断还款。

最后是执行交割和流程管理风险。(1)制度操作失误。(2)管理失误。(3)缺乏法律文件。(4)任务执行错误。

(三)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

现行法律条款基本上都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消费者个人贷款的条款,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这使得银行开办消费信贷业务缺乏法律保障,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由于消费信贷业务的客户比较分散,均是消费者个人,并且贷款金额小、笔数多,保护银行债权的法规又不健全,特别是在个人贷款的担保方面缺乏法律规范,风险控制难以落实。发展消费信贷,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是重要基础,而我国个人信用制度、个人破产制度等尚未建立。在实际司法过程中,保护借款人或保证人正常生活,而忽视银行债权法律保护的现象时有发生,也给风险防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的对策。

(一)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制度。

消费者的信用评价可采用等级制或得分法,应当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系统。该系统应包括下列因素:消费者的职业状况、收入状况、银行账户的大致数额和地点、赊账或其他债务、付账习惯、婚姻状况、诉讼、交易记录及品质、习惯、道德等因素。还应当确定这些因素彼此间关系及在评价系统中的权重等。要建立完善的公民和法人的个人诚信体系,除了银行的相关信息外,其他方面的信息,如社保信息、税收信息同样是商业银行评价客户、防范风险的重要指标,因此应当早日实现这些非银行数据的收集。

(二)建立银行内部消费信贷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内部要建立专门机构,具体办理消费信贷业务,同时建立消费信贷审批委员会,作为发放消费信贷的最终决策机构。做到审贷分离,形成平衡制约机制,以便明确职权和责任,防范信贷风险。从跟踪、监控入手,建立一套消费信贷风险的预警机制,加强贷款后的定期或不定期的跟踪监控,掌握借款人动态,对借款人不能按时偿还本息情况,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列入“问题个人黑名单”要加大追讨力度,并拒绝再度借贷。要进一步完善消费贷款的风险管理制度,逐步做到在线查询、分级审查审批,集中检查。从贷前调查、贷时审查、贷后检查几个环节明确职责,规范操作,强化稽核的再检查和监督。

(三)完善消费贷款的担保制度。

消费信贷与其他贷款不同,借款人是一个个的消费者,贷款购买的是超过其即期收入限度并较长时间才能归还贷款的财产或耐用消费品。因此,在发放消费贷款时,用抵押、担保作还款保证显得十分重要。具体应注意几方面:首先应完善担保法,增加有关个人消费信贷的详细条款;其次,应培育规范的抵押品二级市场,使各种贷款抵押物能够迅速变现;第三,可考虑由政府出面组建消费信贷担保公司,为长期消费信贷提供担保,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发展消费信贷的成功经验。

(四)实行浮动贷款利率和提前偿还罚息。

一是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同时,应允许商业银行在办理消费信贷业务中收取必要的手续费、服务费,以补偿商业银行信贷零售业务付出的成本。二是对贷款期限长、利率风险大的住房贷款尽快实行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并行的利率制度。固定利率是指按照事先确定的利率计算全部贷款期内的全部利息,该利率不再做任何调整和改变。浮动利率是指在贷款合同有效期内,只规定最初一段时间内的利率,在合同到期后,就要根据事先约定的新利率计算方法,按照当时的市场利率重新确定下一阶段贷款利率,浮动利率包括一年期、三年期、五年期等不同期限。通过消费者对两种利率的自由选择,增加消费者的风险和收益意识,规范消费者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方式和业务往来。三是实施提前还款罚息制。由于消费信贷一般为长期贷款,利率变化将导致银行蒙受利率损失的可能。当利率下跌时,消费者会提前偿还固定利率的贷款,而以较低的利率举借新债。借新债还旧债,会导致银行丧失贷款收益,并给银行重新安排资金造成困难。为此,银行应收取高于预定利率的罚息,弥补信贷资产损失。

参考文献:

[1]陈河涛.消费信贷在我国的发展及难点探讨[j].金融经济,,(08).

[2]谢炳算.我国个人消费信贷发展策略选择[j].金融经济,2006,(02).

[3]吴亚,刘成起.我国个人消费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研究[j].未来与发展,2006,(07).

[4]郑良芳.美国次贷危机的警示[j].农村金融研究,,(12).

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研究论文

对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对于电子金融机构来说,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虚拟电子环境是尤为重要。如果电子金融不能有效的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及时便利的电子环境,必然会出现一定的负面公众舆论,产生负面影响。电子金融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电子金融机构自身违反或不遵守法律,或与电子金融相关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目前对于电子金融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法律法规的不同,以及对责任划分存在管辖权限的模糊性,使得跨国界的交易,会出现法律风险。

由于电子金融的运作依附于计算机,因此任何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故障都会给电子金融带来风险。此外由于电子金融的交易数据储存在计算机内,黑客,和窃取银行业、客户数据的网络犯罪也就悄然滋生。这些为电子金融增加了风险。同时网络诈骗也成为危害电子金融安全的一大症结。另外计算机病毒也会造成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损失,危害到电子金融的安全。此外对于一些外部的技术支持的选用会造成电子金融核心技术外露,给电子金融带来风险。

二、电子金融宏观风险。

电子金融的出现给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和其独立性带来了威胁,同时也削弱了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其存在的基础也受到动摇。电子货币的出现促使很多金融机构加入电子货币发行的行列,这对央行的铸币税收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得央行依靠垄断钱币发行的收入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央行的对立性和控制力。此外电子金融的出现也在不断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定义,使货币的供给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电子金融的产生减少了人们因交易动机产生的交易成本,货币的需求量下降。同时电子货币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不难看出,电子金融特别是电子货币给货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电子金融不仅削弱中央银行的地位,还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困难。

对于电子金融风险的防范首先要从技术下手,要做好计算机的软硬件风险控制,购买正版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做好软硬件的维护确保运作的正常化。保证计算机房的安全运行,设置网络防火墙,对进出企业的网络进行控制和检查,做好数据信息的管理,严格控制数据库的访问、修改权限。实行严格的用户加密机制和数据保密措施。建立董事会、监事会、风险评估委员会等必要的咨询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决策程序建立的民主性、科学性。此外要综合考量用户需求,可以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或售后服务等形式根据用户需要设置服务品种,建立有效的`用户评价体系,赋予客户电子金融服务机制的监督权,要建立文件的经营作风和良好的客户应急处理机制,解决客服的问题,提高电子金融的信誉,此外要明确责任范围,有效的避免法律风险。要明确金融机构的产权,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稽查审计机制,保证内部稽查审计部门的独立权威性,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进行定期的电子金融检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账目审查,保证业务正常开展,降低电子金融风险。

四、结束语。

电子金融的产生是金融界革命性的变革,电子金融实现了金融商务的电子化,开辟了新的自助服务项目,使金融业务重获新生。它打破了传统的金融格局,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了便捷、高度的购物渠道,极大的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但是在电子金融的光芒背后,不可忽略的是电子金融这种新生事物,不仅具有传统金融的各种风险,还具备与高科技融合产生的新型风险。要切实做好电子金融风险发生机理的分析,针对机理分析提出科学有效的策略,有效的突出电子金融的优势,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可靠的消费环境。

毕业论文范文: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防范

近年来,在企业金融组织体系发展过程中,伴随着金融系统频繁的发生各类案件,人们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到企业金融会计风险问题上。在企业金融会计的业务工作中,金融会计风险是风险在其业务领域的一种表现。由于每个企业金融业务的会计处理方式不同,金融会计风险也相应地分为表内会计处理风险、表外会计处理风险两种形式。因此,在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所涉及的业务范围内,体现出不同的风险表现形式,也需要有不同的防范与化解办法,只有加强对企业金融会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才能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我们通常所谓的风险,一般指的是具备一定条件,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可能发生的各种结果与变动程度。而单纯从财务角度来说,其风险主要涉及到预期的报酬可能无法按时兑现。而企业金融会计风险作为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是指在企业金融会计业务过程中,由于制度安排以及组织管理、技术方法和人员素质等方面原因,导致金融会计业务有可能产生经济损失方面的风险,也就可能造成资金、财产、信誉等方面损失等等。

及时对银行业务进行真实、完整地核算是银行会计的主要基础性工作。而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因会计核算的许多环节失控带来的风险,集中体现在对凭证审查不严、没有及时进行账务处理、对账务进行检查核对不力、对复核监管不力、没有健全的电脑制约机制以及采取不当的核算方法而造成的资金被截留、挪用、骗取、贪污、盗窃等一系列损失。

结算业务通过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支付结算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经济活动中客户的货币给付转移服务。在企业会计实务中,因复杂、不健全的结算管理,会造成结算资金借助结算凭证和结算渠道而进行套取、侵吞、挪用结算资金而产生的风险,这样的风险具有隐蔽多样的手段和涉及较大的金额等特点。

这一风险主要是因相对软弱的企业金融会计监督职能,没有对那些经营不合理或者不合法行为进行有效地监督而产生的风险。这一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影响很大。

在金融业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少数企业受利益的驱动,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进行恶意竞争,这些手段有:高息揽储、低息放贷,或违背会计核算原则虚增虚减利润等,这样的违法手段不仅增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本,也扰乱了“公平、公正、平等”的竞争基本原则,不可避免地产生企业金融会计风险。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会计信息导致的风险。会计信息不真实可靠,导致金融资金被截留、贪污以及盗窃的风险。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活动无法实现科学化、制度化,影响了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失真的会计信息也导致企业无法对自身进行市场定位,误导资金的流向,影响其竞争力,导致其面临淘汰的命运。另一方面,内控制度导致的风险。由于企业的领导重视和认识程度不够、内控制度建设不能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有效的会计监督和制约机制缺乏、对内控制度落实不力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剧。

会计行为主体主要是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是产生金融会计风险的一个重要诱因;同时,现有些企业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也不够,使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层次没有及时更新,用人机制的缺乏,使会计人员素质在低层次上停留,这都为金融会计风险埋下了伏笔。

这一系统实际是一个涵盖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位”的保障,在企业中,要依据不同的风险种类对其预警指标的选取、实物经营的动态监控、原始票据的审核、经营绩效的抽查和复查等方面的权重进行确定。这一系统不仅要监督保障对静态目标,也要预警动态事件,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损失的发生。

各企业必须结合自身业务经营的特点和规模,科学地制定出自己的内控制度,要有针对性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制定出详细的内控制度实施细则,并能够在实践中付诸实施。同时,企业还应加强岗位责任制管理,完善相应的约束机制,对不同岗位和不同人员要造成相互牵制和授权制约的格局。

要从职业道德和业务水平两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方面,从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入手,采取多种手段和途径,让会计人员能够爱岗敬业,提高守法意识,能够依法办事;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业务技术培训,不断加强金融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一整套针对会计人员的激励和处罚制度,使企业会计人员自觉地将业务工作纳入有效的管理机制之中。

总之,当前我国企业改革的重点内容就是要增强企业金融会计风险意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加大企业金融会计的幅度、深度和广度,丰富其内涵,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措施,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才能够有效地降低风险产生的机率,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保证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用企业可持续发展壮大。

论金融计算机系统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制约论文

计算机犯罪一直威胁着金融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想要对其做好制约与防范,必须深入的研究当前阶段存在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犯罪手段。其具体的表现为:在金融系统内部,内部设置的防范工具较为落后,防护技术的水平也相对较低,防护软件不能及时得到更新,这就使得网络黑客频繁的入侵金融机构的计算机网络;另外在计算机系统中,并未真正建立起全方位的、系统的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工作进行的不是很到位;最后,有时计算机系统内部的操作人员与外界犯罪人员内外串通,这样的作案手段也是常有的。总结起来,在金融计算机系统的犯罪案例中,其金融风险呈现出隐蔽性强、破坏性大、专业水平高等特点。

2.1金融系统内部人员利用自身的工作条件,违反操作规范,影响金融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在金融行业,有许多与银行有关的部门,例如:审计部门、电子银联、以及地方财政局等、各种证券市场等,在这些部门工作的人员,有时可以通过工作上的关系,了解到一些金融机构的秘密,在通过计算机,将资金从一账户转移至另一账户,工作上的便利给犯罪人员有机可乘。

2.2网络黑客通过高端计算机技术盗取账户机密,盗取资金。黑客作案属于金融系统外部因素,其作案的种类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通过信用卡的方式作案,以这样的策略作案主要是凭借伪造出相似度较高的信用卡,然后将信用卡超出信用额度很多进行消费,最终隐藏其真实身份,为原账户的持有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另外一种作案的手段是通过网络的高端技术,通过一些恶意软件将金融机构内部的电子数据更改,从而达到转移资金的目的。后者的作案手法具有较强的技术性,也更加智能化,并且其网络地址经常变更,为破案带来极大地不便。最后一种表现为,有时也会出现金融系统内部和外部联合起来作案的现象,这样的形式也是较为常见的,此种策略更加难以防范和制约。

3.1作案的专业性较强。

金融计算机系统犯罪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犯罪,主要的区别在于其科技含量较高,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犯罪人员大多对计算机十分的了解,操作能力较强,掌握丰富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这样的犯罪人员将自身所学到的计算机技术,错误的应用于金融计算机系统,利用系统中存在的漏洞,趁机对系统进行攻击,盗用金融机构内部的重要电子资源,获取密码、转移资金,满足自身利益。

3.2具有极强的社会危害性。

计算机犯罪与普通的犯罪相比,蕴含的专业性更强,犯罪的内容也比较复杂,犯罪人员主要是通过运用计算机技术,达到最终的犯罪目的。金融系统中所涉及的资金数额一般都较大,少则百万,多则上亿,而看似简单的一些操作,却能盗走巨额资金,这样会造成金融系统内部的混乱,大量的资金流失,还会导致其他行业受到影响,形成连带影响,最终可能危害到很大范围内的经济稳定,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4.1努力增强计算机操作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

金融计算机系统主要是操作人员对计算机进行有规律的操作,从而达到准确、快速的记录和整合电子数据的目的,操作人员在整个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专业素养也直接影响了计算机系统的运转状况,计算机系统由于不同于传统的手工办公,对数据的处理是没有任何记录和标记的,有些年纪较轻,工作经验不是十分充足的操作人员,有时容易被人利用,泄露出部分系统的机密,这就需要相关人员,树立起一种较强的安全防护意识,单位内部也要定期对其进行培训和指导,从而有效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操作水平和职业素养,以及对信息的保密能力,增强防范意识。

若想真正实现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制约,在建立起详细的内部工作制度的同时,还要相应的建立监督机制,二者的相互配合更有利于保证金融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所谓内部建设主要是指金融机构需要规定不同部门人员的具体的操作行为,严格禁止违规操作现象的出现,此外,还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与工作环境相适应。监督机制要配合着工作制度来展开,要对制定好的内部制度定期检查,设置监督部门,监督各个环节的操作人员的行为,同时也可以通过适当的奖惩制度来推动规范化操作的实现。

五、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金融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相应的也带来了一定的金融风险,网络技术的发展在改善金融系统工作目前状况的同时,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应用,有时也会起到负面作用,即危害金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运转,因此,金融机构需要从增强对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意识,制定严密的防范和制约制度,提升计算机系统的防护能力等方面入手,尽可能的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保证金融计算机系统的平稳、高校运转。

参考文献:

[1]张双喜.对金融计算机犯罪的若干深思[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7)。

[3]曹士贞,房淑芬.金融计算机犯罪的特点及策略[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4).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的论文

摘要: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增长模式由资本依赖型逐渐向低资本消耗型转变。资产托管业务占用资本少,除了稳定的托管费收入外,还增加了稳定的资金沉淀、创造中间收入,创造结算、结售汇等多项连带收益,业务协同效应显著,成为银行首选的战略性中间业务,综合贡献度不断提升。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以下简称“托管业务”)自至今,业务规模越来越大,服务范围越来越广,客户类型越来越多,市场参与度越来越深,这些都对托管业务风险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对托管业务存在的一些风险点作了分析,尝试提出相关对策,希望能对托管业务的稳健发展有所帮助。

一、托管业务简介。

(一)托管业务是什么。

“商业银行托管业务”是指托管银行基于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履行资产保管职责,办理资金清算及其它约定的服务,并收取相关费用的行为。根据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托管银行提供的服务还可包括会计核算与估值、投资监督、绩效评估、投资管理综合金融服务以及其他资产服务类业务。作为现代金融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资产托管行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引入了托管机制,这种机制在消除市场信息不对称,提高资管和交易效率,保障投资者的资产安全,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托管业务收入稳定、不占用经济资本,特别是托管资产由于监管要求需保留一定比例的现金资产应对各类情况,这类资产往往是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成为难得的稳定、量大优质存款。此外,托管业务部门还能建立联动机制,充分整合内部资本、渠道和项目等资源,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化金融服务方案。在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各商业银行面对新的市场竞争格局,纷纷看到托管业务的优势,对这项“资本节约型”的中间业务,均不遗余力的加强投入,提升托管业务战略地位,促进经营结构向轻资产转型。截至6月末,我国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首次超过百万亿元人民币,达103。5万亿元,同比增长53。6%。以来,中国银行业资产托管规模增速始终保持在50%以上,并有逐年上升的态势。在行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市场参与主体也在不断扩充,国内拥有公募基金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现已达27家,其中稳居第一的工商银行资产托管规模已达13万亿元。

(二)托管业务的关键点。

资产托管业务主要服务于资产管理行业,是连接投融资市场主体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其关键点主要在于:客户的多样性。近年来资管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日益丰富多元的托管客户资源,从最初单一的基金管理公司扩展到保险公司、券商、qfii(合格境外投资者)、建立了企业年金的企业等等。服务类型多。托管业务主要提供资产保管、资金清算、会计核算、资产估值和投资监督五个方面的基础服务。还可提供外汇交易、公司行为、风险绩效、会计外包等增值服务,这类增值服务往往成为托管行竞争客户的焦点。涉及面广。托管业务涉及资本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投资品种,涵盖境内境外市场。需要面对我国金融业全部的监管部门,从人行、保监会、银监会到外管局,甚至还包括劳社部。操作的复杂性。托管业务的特点是数据量特别大、报表种类特别多、市场规则特别复杂、客户订制特别多、准确及时性要求高。

二、托管业务的风险点。

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和资本市场稳步发展,托管业务也迎来了广阔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风险,存在着一些潜在问题和薄弱环节:

(一)业务系统风险。

目前大部分托管行都在使用外购的托管业务系统,由于历史原因无法进行集中的系统管理和数据共享,自动化程度和批量处理能力较低,在市场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系统已勉力支撑、不堪重负,而且饱受到逐渐积累的各种补丁的困扰,成为业务发展的瓶颈。无法满足各类新兴创新型产品的要求,大大影响了业务效率和质量,同时增加了操作风险隐患。部分个性化需求由于外购系统内在的系统架构局限无法实现,客户往往会因为托管行无法提供某些功能服务而转投他行。

(二)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在托管业务各环节操作过程中,因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或者人为因素造成操作失误或违反操作规程等引致的风险。例如:由于不熟悉业务系统功能和流程要求,在数据齐备前进行了操作,导致数据错误;录入的数据有误,而复核人员又没有检查出来,依据错误的录入数据进行操作,导致出错;数据齐备且无误的情况下配错了规则,调用了错误的功能,从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业务系统停摆无法正常使用;归类错误,在缺乏统一标准的情况下分错了类型。

(三)制度建设风险。

资本市场发展飞快,容易出现真空地带,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尚未形成对托管产品、流程的全覆盖,个别新产品的管理制度有待完善、补充。以p2p托管为例,现有制度基本未涉这个领域。监管发生变化后,制度未作相应变更,一些规定难以有效落实,例如监管部门陆续取消审批制改备案制,不再有产品批文,分行便无法向公安机关申请为托管产品刻章。

(四)内部管理风险。

不同监管部门之间存在较大的法规和监管差异。证监会的规定在保险资产这边就可能被认为不适用,同样,直接采用保险法规去规范企业年金也是不合适的,因此一定要注意托管资产所属资产类型及其归口的监管部门,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业务人员配置不足,难以满足快速发展的业务需要,面对日趋繁多的托管业务要求,托管业务工作量不断增加,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员素质及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准入与审核机制不明确,分行越权办理业务、合同签署不规范;未能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托管人职责。

(五)声誉风险。

托管业务中,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如果当错误达到或超过基金资产净值的0。5%时,除了要接受监管部门质询外,还要信息披露公告。例如工银瑞信标普全球自然资源指数证券投资基金(lof)净值错误公告上,托管行是和管理公司一起登在报上的。一旦有这样的公告发出,对托管行的声誉是不小的打击。托管业务系统发生影响较大的故障,某个环节上的一个重要数据错误很可能会造成大面积错误,也会给托管银行的声誉蒙上阴影。

商业银行如何确保托管业务运营规范、做到零失误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需要从系统、制度、管理等多方面着手,采取得力措施有效防范托管业务风险:

(一)业务系统支撑有力。

应从业务实际出发自主开发全行集中、统一的托管业务系统,用系统来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对业务的管理和监控。切合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特征,强化信息及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力求托管业务系统的硬件设备运行稳定,软件应用功能、数据处理准确可靠,保证信息数据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积极应用技术系统实现风险控制,在系统架构层中就嵌入风控设计。实现外部数据统一接入、内部数据统一管理,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控制数据风险。系统升级前必备回退机制,如果出现大的问题应回退到上一版本,重新测试成功后方可再次升级。切换新系统时应设置足够长的并行过渡期,通过并行结果核查发现潜在的问题,及时修正并优化,特别是检查各项风控措施是否到位落实、需求是否得到准确有效满足。

(二)规范操作常抓不懈。

对托管业务的履约风险应有充分认识,在履约管理、规范操作方面加强执行力度。建立奖惩机制,对规范运营、小心谨慎、注意防范业务风险的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没有责任心等行为予以警告、通报。在纠错机制、业务连续性方面也要有充分的准备,制定有完备的应急预案,一旦出现问题能够迅速的定位,并及时实施解决方案。遵循全面性、独立性、有效性原则,在业务系统、岗位人员等方面建立适当分离的防火墙,以达到风险防范的目的。要求业务人员明确岗位职责、熟悉系统流程避免出现顺序错误甚至遗漏,对重要数据和参数必须执行复核和定期检查机制,贯彻统一的分类和操作标准并遵照执行。在人员配备方面,应根据业务需要配齐必要的人员,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托管队伍。

(三)制度建设持之以恒。

要建立有效的托管业务管理体系,核心是制订统一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凡有业务必须制订相应的具体制度,不能形成制度上的缺项。在深入了解监管政策、法规以及产品运作模式和相关要求的基础上,首要任务是制度建设。建立托管业务制度定期梳理机制,检查是否完整齐全、是否需要变更修订。对市场上影响托管业务的信息,能够快速反应和并开展逻辑分析,尤其是对监管政策的变化和新产品的出现,应提前做好业务影响分析,认真准备应对工作,例如对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态势与监管的分析,密切关注监管动态,将新法规、新政策的要求直接反映到托管业务流程和制度的调整上。建立沟通渠道。完善托管业务问题报告制度,明确汇报路径和程序,畅通解决问题的路径。各机构在运营中有疑问或改进的建议,可以找到具体负责人并在规定时限内得到反馈。避免出现由于职责分工、报告路径不清晰,出了状况不知道找谁。打造完善的托管业务管理制度体系,需要凝聚整个托管条线的合力。

(四)基础管理做实加强。

要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在托管业务管理制度框架下落实。托管行各机构需要明确部门、岗位职责,运用科学有效的业务流程,做到用制度管人,用流程管事,进一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对规章制度的要求严格执行,将管控措施落实到位。把好产品业务审查关。对于不具备条件的产品业务,不能盲目开展,要考虑是否能够有有力措施确保合规,吃透监管政策,加强风险识别,合规开展业务。建立定期自查机制,以问题为导向,自我发现、自我纠正问题。要定期开展合规自查工作,特别是对容易出现风险和以前检查出现过问题的方面,要加大自查力度,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有效解决问题。建立全行抽查机制。增加内部检查频率,检查内容覆盖全面,特别是对行业中新出现的问题要予以特别关注,对照分析做好自查工作,不犯简单、低级和重复的错误。建立检查通报和检查问题跟踪制度,以便对整改事项进行持续追踪,确保落实。特别是以往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已汲取教训,做到了认真全面的整改。已发现的薄弱环节,要抓紧完善、补齐短板。

(五)合规意识时刻绷紧。

要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的关系,所有的托管业务行为都应坚守风险合规底线,这是托管业务经营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是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生命线。必须意识到托管业务风险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前途,更关乎商业银行的声誉,一定要秉持风控优先的理念提高合规经营意识,在规范经营的前提下拓展业务。加强合规风控教育,大力倡导合规风控理念。注重培训,加强对业务人员的培训工作,组织各种线上或线下培训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建立从业资格必备机制,各机构负责人必须具有基金从业资格,确保其熟悉托管业务政策要求和基本理念。定期开展考核,强化全员合规经营意识,将合规风控持续化、常态化,避免发生有损托管行声誉的事件。资产托管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空间最大、创新领域最广的新兴业务之一,要更好地保障金融安全,维护投资者权益,必须贯彻“规范高效、独立运作、确保安全”的原则,确保托管业务能够稳健高效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3]孟杨。上半年工行资产托管规模达13万亿元[n]。金融时报,2016。

[4]孙学立。我国p2p借贷模式及其监管问题研究[j]。金融教学与研究,

[5]基金份额净值计价错误公告[n]。证券时报,2013。

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研究论文

东南亚金融危机首先表现为从泰国开始的各国资本的大量外流、本币的贬值和股市的狂泻,接着就是生产破坏、失业增加和经济的倒退。究其来龙去脉,这次危机的爆发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因素:1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2东南亚各国在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外汇政策上的失误;3经济结构和金融体系的缺陷。其中,金融体系的缺陷是最主要的原因。

随着危机的展开,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的`金融部门的缺陷表现得特别明显。尽管透明度的缺乏使人们不能马上认识到问题的严重程度。总起来看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不力,金融法规不全,金融机构在认识和应付风险方面缺乏经验,缺乏商业意识,内部管理松散。所有这些缺陷都会导致不谨慎的贷款,包括与腐败和个人关系相联系的贷款。在1996―,随着经济减速,金融政策偏紧,国内房地产和股票市场降温,货币贬值,这使得仍有外汇负债的人叫苦不迭,所有上述这些不利的变化都使得金融机构的脆弱和资产质量的不佳完全暴露了出来,威胁金融机构的流动性和清偿力的不良贷款的规模也最终显现。

在韩国,金融部门大量困难的累积是金融部门和金融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公司联合企业主要依赖债务而不是股票融资,大部分的企业债务不是由金融机构直接提供,就是由金融机构担保。在经济和财务上陷入困境的公司由不明智的延期信贷所维持,这通常是应政府的命令而进行的。银行体系的脆弱不仅因为大公司联合企业的依赖,也是因为政府的指令性贷款(政府要求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贷款)、政治性贷款,以及其它制度和机构方面的因素。

在发展中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主要表现为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因此,银行体系的健全与否也就直接决定着整个金融体系的状况。健全银行体系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完善银行的内部管理。

防止银行经营不善的第一道防线是有效的管理。绝大多数银行的破产都可以归结于管理上的问题,即允许银行接受低质量的资产,冒不恰当的风险,并且没有查出和解决银行在资产质量和风险上存在的问题。银行管理的数量规则虽然重要,但不能自动保证银行稳健经营,银行管理层需要坚强有力,需要充分的培训和经验,健全的管理将保证内部信息畅通,控制体系完善。

为保证制定的政策和程序得到落实,防止特殊的利益集体对决策的影响,有效的内部控制极其重要。银行董事会需要通过内部和外部的审计程序来对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保证其高效地履行其职责。

(二)提高银行的透明度。

[1][2][3][4]。

商业银行会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的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的过程中常常面临多种风险,如何防范与控制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环节中遇到的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构建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商业银行风险的出现会体现在多种方面,比如专业人员财务风险意识淡薄,专业技能不达标、银行缺乏健全的管理体制、资金使用缺乏安全高效的运营体制等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的风险防范对策论文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为我国基层人民银行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调整,提高基层人民银行资金汇划效率、业务处理质量的同时,为基层人民银行带来诸多风险问题,对基层人民银行的发展与改革带来一定负面影响。

1.人员因素产生的风险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工作的执行人员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县级人民银行的会计执行人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会计人员未达到会计的相关要求;其二,高层会计人员较为欠缺,中低层会计人员众多;其三,综合性人才相对较少,多数会计人员为单一型人才,即仅具备会计专业技能或者是仅具备计算机专业技能;其四,会计人员工作积极性普遍偏低,风险意识较为薄弱;其五,人员老龄化趋势较为严重,呈现年龄断层现象。受以上多种人员因素的影响,导致基层人民银行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时出现道德性风险、客观性风险、意识性风险、执行性风险、技术性风险等。2.系统因素产生的风险会计核算人员对科学技术依赖性相对较强,因计算机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出现某种缺漏或者问题,在会计核算中出现系统失灵、系统漏洞等风险性问题。其一,“系统失灵”,该风险主要是因业务系统或者是网络出现故障,突然中断业务处理工作,导致业务处理呈现一种混乱局面。其二,“系统漏洞”,该风险主要是因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引发会计风险,例如转换会计报表的各项数据能够对基础数据进行修改,致使会计报告失真;设定资金清算时开户单位出现余额不足现象,无法实现调剂工作,引发流动性风险;系统版本不断升级,旧版本备份数据实效。3.内控因素产生的风险内部控制引发风险,主要是因为基层人民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缺乏完整性、一体性与全面性,管理制度落后,无法满足现代化业务的实际需求;制度执行力度有待加强,内控制度形同虚设;监督管理工作缺乏落实,管控效果不够明显。具体表现如下:其一,制度问题。基层银行内部控制度、操作规章、风险点控制措施无法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与标准,导致风险控制工作缺乏全面性、准确性与可靠性。例如,部分制度缺乏精细性,其关键控制点依旧停留在表面,没有对管理工作进行整体深入;管理制度之间没有做好衔接工作,各项管理规章呈现自相矛盾的.现象;规章制度没有得到及时的更新与发展,无法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其二,执行问题。制度执行过程依然呈现混岗管理、替岗管理、交叉管理等现象,内控制度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其三,管控问题。内部控制主要涉及内部审计、事后监督等部门,提高会计核算的监督力度,但在实际实施过程均属于事后监督。虽然计算机技术在基层人民银行中的普及与发展,但审计手段依然比较落后。因现行责任追究机制不够完善,监督检查工作无法全面落实,呈现屡查不改等问题。

1.落实会计队伍建设工作基层人民银行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应提高对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与建设工作,不断充实会计岗位的后备力量,积极迎合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会计业务的各项需求,全面落实风险控制工作。在基层人民银行发展建设中,会计工作是其建设核心内容之一,是金融风险的直观因素。针对我国基层银行会计工作中所存在的道德性风险、客观性风险、意识性风险、执行性风险、技术性风险等问题,需要基层人民银行的管理人员提高对会计人力资源的管理与控制,坚持“凭证上岗”政策,确保每一位会计工作者均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为基层人民银行会计管理工作提供人力基础。为扩大基层人民银行队伍,提高基层人民银行人力资源质量,基层人民银行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原则,不断将先进的技术人才、专业人才引进基层人民银行工作中,全面落实基层人民银行人才建设工作,注重基层银行之间的联合,加强各银行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注重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工作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端正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充分调动会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不断提高个人专业技能与职业水平,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的综合性人才。2.完善操作与系统各功能为解决会计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需要不断对跨级操作程序与系统功能进行完善与整合,实现对现行会计操作系统的优化与更新,从根本上消除系统风险。为此,基层人民银行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其一,落实印鉴验印工作,用电子验证方式代替手工验证方式,将开户单位的预留信息储存到电脑系统中,利用电子信息技术对取款凭证进行验证,核对印鉴的真假,并对核对情况进行记录与储存,为监督人员提供监督依据;其二,增加凭证号码维护双人复核功能,防止单人复核工作出现不公正的隐患问题;其三,主观部门应针对操作系统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查找与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实现对风险的有效防范;其四,增设限制重复登录、强制签退等动能,确保操作员能够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基层人民银行需要全面落实通信网络建设管理工作,实施主线路与备份线路双线并存的运行模式,提升网络通信管理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基层人民银行在选择通信网络运行商时,主线路与备份线路分别选择不同的网络运行商。选择好主线路运行商后应与其签订长期的网络通信服务协议,使运行商能够为基层人民银行提供长期的网络通信服务,整个服务模式具有固定性与长久性;选择好备份线路运行商后应与其签订应急通信网络服务协议,当主线路供应商的系统出现问题后能够立即更换线路,确保基层人民银行系统能够正常运行。3.全面落实内控管理工作为确保基层人民银行会计风险能够得到有效防范与管理,需要基层人民银行能够从制度管理体系入手,构建一体化、系统化、全面化、合理化的内控管理制度体系,认真梳理会计规章制度,根据基层人民银行的实际运行情况,针对会计核算工作中操作性不强,无法适应现代化会计业务需求的制度进行统一修正与优化,提高会计核算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对基层人民银行现行的规章制度进行规整与精简,废除与现代化会计核算工作无法协调一致的业务操作流程与规章,提高风险防范工作的可操作性与有效性,并对散落在不同制度中的内容进行规整与梳理,使会计管理系统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并建立相应的预警控制机制,使会计审核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开展、全面落实。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中的应用,为我国基层人民银行工作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针对现阶段基层人民银行会计工作中所存在的多种风险问题,需要基层人民银行分别从人员管理、系统管理、内控管理入手,全面落实会计队伍建设工作,完善操作与系统各功能,对内控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与整合,从根本上消除基层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工作中所存在的风险。

参考文献:

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研究论文

供应链金融大致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来分析,广义的供应链金融是供应链金融资源的整合,由供应链中特定的金融组织为其提供完善的解决方案。狭义的供应链金融是金融机构为上、下游提供的信贷产品。从金融机构的角度来说,供应链金融是商业银行等特定的金融机构以供应链上的真实贸易为背景,以企业经营的贸易行为产生的确定的未来现金流为直接还款来源,并根据核心企业与相关贸对象的信用水平,为企业提供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以及产品销售环节过程中有针对性的信用增级、担保、融资、风险规避、结算等金融产品与服务。

网络金融风险防范和管理研究论文

请欣赏:《加强会计管理防范金融风险》。

东南亚金融危机给我们上了极其深刻的一课,促使我们从不同方面来思考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就商业银行内部而言,加强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但是,长期以来,我们较多地注重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而会计管理又是内部控制和内部管理会计的核算职能,而忽视了会计的监督职能,尤其不重视对会计本身的管理,因而也就兹生出许多风险。各种风险的累积自然会引发金融危机,当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本文仅就会计管理与金融风险等请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忽视会计管理的后果。

会计管理,简而言之,就是对会计人员的权限和职责、会计凭证、会计过程、会计质量、会计监控等方面的组织和管理。过去,我们把会计管理较多地理解为是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而不太注重对后面若干问题的研究。基于这样的认识与理解,在商业银行内部,自上而下,对会计管理一是认识上有偏差,二是会计管理的意识比较淡薄,会计管理的氛围没有形成,因而,也就不可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会计管理,必然产生和加剧会计工作中的以下问题。

(一)会计权限不明。

在商业银行内部,我们虽然制定了会计岗位的有关职责,但是在许多基层行处,对各个会计岗位的权限和不同权限的职责,并没有按照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具体要求,从防范风险的角度来进行认真地梳理和研究,没有对同一岗位在处理业务过程中不同环节的权限及其职责加以界定和明确,这就会出现一人多岗、临时代岗以及重岗等现象。尤其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办事处和分理处,这种现象较为普遍,还常常被人手少而“合法化”,这就给商业银行内部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或窃取重要空白凭证,或偷盖业务公章,或内外勾结诈骗资金,或偷盗客户资金--,诸如此类的现象很多,有时还很难发现,近几年发生的一些内部案件(领取、挪用、诈骗资金),都与此有关。

(二)帐外有帐,大搞违规经营。

商业银行素以“三铁”著称,然而,由于缺乏严格的会计管理,很多基层行处都在大帐之外设小帐,搞几套帐,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违规经营,使得违规经营“合法化”是帐外放贷,如前几年,有些基层行绕规模放贷以逃避人民银行和上级行的监控。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不良贷款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绕规模贷款即帐外放贷。二是帐外吸存,或开出存单不入帐,或以代企业融资而高息吸存,赚了钱通过各种方式分掉,亏了钱就是银行的损失,然而再以这些资金高息放贷出去,或用以非法经营(如炒股票、炒房地产等)。三是存单假挂失,从而从大帐内取出存款,或将系统内借入的资金及其他金融机构存入的资金不按规定入帐,或高息放贷,或以权谋私(挪用资金私下借给熟人)。这些所为,都潜伏着巨大的风险,一旦事情败露,放出去的资金就收不回来。

(三)会计资料严重失实。

商业银行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科学的内部会计管理体制和可操作的会计管理规程,会计管理或是不管,或是乱管,或是管理不到位。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转变的现阶段,金钱拜物教的误导,加上各种利益的驱动,因而就会出现许多非正常行为。因此,商业银行的会计过程在缺乏监控的情况下,搞假发票,做假帐,编假会计报表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一些人已见怪不怪,假作真时真也假,其直接后果就是会计报表资料的严重失实,这对于实行统一法人体制的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一场灾难。会计报表资料的严重失实,使得商业银行内部自上而下的逐级授信和监控就会流于形式,防范风险自然是一句空话。

(四)会计业务违规失范。

会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或目的,就是要求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其会计行为必须规范,符合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会计中的违规失范现象较为普遍。一是会计工作中的静态违规,即会计业务操作中某些行为失范,如:会计凭证填写要素缺项、会计凭证和单据不签名不盖章;会计凭证未经双人复核、未实行双折角验印;在熟人面前不按章办事,有时碍于面子而网开一面,默认空头支票、不按要求承兑商业汇票、或省略必要的步骤、或以后补课。如:兑付异地系统外银行承兑汇票,往往是先付款、划转资金后再电话查询核实。这种情况的发生,大多是在熟人引荐的前提下发生的,兑付后不放心再核实的,然而,风险已经生成。

二、加强会计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

(一)加强会计管理的理论研究。

以期以来,理论界一直冷落着会计管理的'理论研究,笔者曾翻阅了最近几年来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杂志,几乎没有看到这方面的理论文章;也到有关高等院校了解过,在财会、金融等专业中,几乎也没有开设会计管理这方面的课程;出版社近几年也没有出版过这方面的书。有些人常常把管理会计当作会计管理,令人啼笑皆非。针对这种情况,学术理论界应有所重视,组织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对此进行研究。同时建议有关高校尽快开设会计管理方面的相关课程,或举办有关的学术讲座,介绍这方面的有关知识。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由粗到细、由浅入深、由不成熟到成熟,但重要的是要我们认真地去做。

(二)出台有关规定。

国家财政部在《会计法》和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组织会计、金融和法律等方面的专家到银行、工商企业调查了解这方面的情况,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即会计管理方面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出台相应的制度和规定,提出加强会计管理的具体措施。此外,人民银行总行制度司,应联合各商业银行总行财会部的有关专家,针对金融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特点,进行专项调查研究,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角度,就银行的会计管理提出具体的措施和要求,将会计管理工作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使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考核性。

(三)加强会计管理意识。

才能在关键时刻动真格的。领导重视会计部门自然就会把会计管理工作当作一件重要的事来做。

(四)严格会计工作的检查和考核。

来源:深圳注册会计师协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