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和降水分布教案(通用18篇)

降水和降水分布教案(通用18篇)

ID:8927088

时间:2024-01-11 10:01:26

上传者:紫衣梦

教学工作计划的制定需要考虑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保证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和教学过程的科学性。以下是多位资深教师提供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借鉴和参考。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本教学片断选自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中的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这部分知识属于初一地理《世界的气候》中的内容,这部分知识理论性较强,如果纯讲的话不利于学生接受,所以在教学中,我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践出发,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联系实际,将生活融入课堂。

这节课,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雨、雪、冰雹作为切入点,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从而得出降水的概念,启发学生同样是降水,夏季午后的降水和入冬以来的降水类型一样吗?导入降水的类型。将生活带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现在学习的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明确教学目标,体现教学实效性。

我根据初一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上课首先,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让学生看视频、书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自主学习法、问题解决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历和体验来理解地理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而标志着本课制定的教学目标的完成。

3、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课堂教学手段现代化提供了有利的物质基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把教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具体化、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将图像、图形、符号、声音等多种媒体综合一体化。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察降水的形成和降水的类型,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4、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在学生认识到降水的类型形成过程以后,让小组组内分工把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演示、画出来。(分工:两位同学演示,一位同学画出来,一位同学讲解),这样促进的小组合作并且每位成员都有任务可做,调动了积极性。同时做到了知识小品话、娱乐化,将知识化难为易。

1、知识点没有讲透。

降水形成的条件中,凝结核和充足的水汽,没有给学生讲透,这可以进行追问学生,是不是有云就可以形成降水呢?雪白的雪融化以后为什么还有一些杂质,杂质就是凝结核。

2、导学案没有充足利用。

因为教学的对象不是本校的学生,上课之前没有强调看导学案,导致学生在合作探究时没有按导学案的问题,回答时就出现问题了。

3、小组合作应加以完善。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应加以完善,部分学生不能积极参与教学。

总之,经验是为了学会教学,通过以上的课后反思可以使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业务技能,适应教学中时刻变化的新情况,照亮学生成长之路中的每一个标志,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之一,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均匀有三至四个台风。台风提供丰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易引发洪水与泥石流等灾害。若缺少夏季台风带来的雨水,冬季易呈现洪涝,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降水的观测方法和降水形成的过程。

认识降水的季节变化类型。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的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量分布的差异。

使用降水柱状图,说明降水季节变化的特点。

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勤于思考的品质。

教学建议。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由于作业前置,让学生提前进行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时的预习,并且从作业批改中能够看出,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于内容的理解和接受并没有太大的难度,关键是再现和学以致用的熟练程度,以及纠正和强调个别细节上出现的错误。

所以,为了避免对教材的单纯性重复,也为了促进学生进一步学以致用,提高解决问题速度,充分把握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在展示中内化学习内容、明确思路,从而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度。

我采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完成课堂尝试,首先以抽查的方式让学生相互绘制学习内容思维导图,旨在让学生分享中找到学生内容的联通处和不同处。然后每人分发一套试题,涉及到学习目标的不同落实处,采用边抽查边核对的方式,逐题挑选学生评析,说出答案并按照其他学生要求确定是否说出分析思路,同时以学生抢答举手及正确度进行记录,从而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不知不觉完成学习内容学习的输出应用式重复,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熟悉度,还是案例型针对性应用的体悟;同时竞争氛围中提升专注度,有效提升学生倾听的态度。

总之,展示不是简单地对自学的重复,变成一种即时性的输出,既需要对学习内容的熟练程度,也需要内化中找到解题思路,特别是读图分析题,让学生明确先读题,再读图,既是应用能力的提升,也是解题技巧的渗透与过度,从而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让学生在展示中收获一种自然而然的成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本人这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按照教学的目标要求,分为2课时。本堂课为本节的第2课时,主要有以下两大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学、讨论、读图、绘图等活动设计,增强学生的观察、操作、实践能力,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讨论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让感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对地理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

(2)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3)通过自学、讨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人从复习巩固知识入手,通过绘图、读图引入新课,从现象开始到原因分析,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最后联系生产生活,使知识得以拓展延伸,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增强。

上完这堂课,感觉还是比较成功,学生的表现很好,对知识的掌握也不错,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其中,最大优点我想就是对学生的“亲和力”,一直以来,本人坚持走近学生,观察学生,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感觉他们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还有就是,对学生装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但是,上完这堂课,也感觉到有些需要提高的地方。首先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的表达,觉得有些地方还可以再锤炼锤炼,更精准一些。其次是练习题的设置方面,可以不仅局限于课本,而是有一些重点题型的分析会更好,比如增加一道“地形雨”的相关课堂练习,那就更完美了!

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本节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是气候部分的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测定、等降水量线图、降水柱状图、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等。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在初中地理学习中,不仅容量大,而且难点多,气温的变化影响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响了世界各地的气候变化,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学习分区地理的基础。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的教学目标确立如下:

1)知识目标: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明降水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绘图、析图能力,判断能力及主动探究能力。

2.通过授课使学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关系。

3.通过活动设计,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水柱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提高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

3、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并结合学情等教学实际,本节确立如下:

教学重点:

2、降水的季节变化。

教学难点:降水的形成和季节变化。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但必须得法。教学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正确的教学方法能为学生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课将采用“学生观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指导为辅,问题为情境,活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本课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小组交流讨论法: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使学生学会探究、学会思考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本课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活动,给予学生通过观察、合作探究,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锻炼机会,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感悟、归纳,提升思维能力。

2、谈话法:谈话法有助于拉近师生的距离,便于师生交流和沟通。本课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谈话法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可以达到交流互动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所学知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识。

三、说学情与学法。

1、说学情。

我校是一所初级中学,地处农村,基本为农民子女,家庭经济较一般,家里几乎没有电脑,学校的图书室藏书量有限,所在地没有图书馆。

学生对本节知识具有既熟悉又新鲜的感觉,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学习积极性高。初一学生在刚接触到本节内容时会觉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过程,但在降水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认知水平短缺,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足,地理的学习方法,习惯没有完全养成,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说学法。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不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教学的重点。本课将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1)学会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通过图片和资料,整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结论。

2)学会合作与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意识,学会合作学习。

3)学会探究:在合作与交流中学会探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读图分析、思考、讨论、探究、归纳得出结论,并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培养观察能力、读图分析能力、用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造气氛,导新课)。

用电脑动画音视频材料演示降水全过程。其中用电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动态的运动过程,说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图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种主要形式,使学生直观获取,得出降水的定义。

(学习新课)。

1、降水的定义。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总称降水。)。

(过渡)降水落到地面,我们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测定。

降水测量工具:雨量器(单位:毫米)。

教师展示降水量测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绍:雨量筒、雨量杯,讲解测量方法,一般每天8时、20时各观测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别是这个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让学生分组讨论降水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讨论结果由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教师点评。

(过渡)一个地方一年内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别的,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季节变化。下面我们就降水的季节变化,做进一步学习、分析。

二、降水的季节变化。

1.问题情境:

北京各个季节的降水有何特点?相比较,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如何准确描述一个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

2.看降水柱状图,分析、回答问题。

1)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10、11月);

2)该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少?(6、7、8月);

3)说明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小结:该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状图的绘制。

学生利用所提供资料动手绘制降水柱状图,教师根据学生绘制情况选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评价,总结降水柱状图绘制的基本过程。

1、等降水量线。

让学生讨论比较等温线和等高线的定义,说明“等降水量线”的定义。

定义:在地图上,将同一时间内降水量相同的各点连成的线。

让学生对照课本56页活动1~5的五个问题,观察大屏幕。

画面1:点击赤道附近降水量在毫米以上的地区,使之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点击两极地区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区,使之闪烁,请学生读出降水量。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一:赤道附近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画面2:点击回归线,使回归线两侧闪烁,由学生归纳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二: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大陆东岸降水多。

画面3:在底图上显示南北纬30、60并闪烁,让学生说出中纬度的纬度范围,然后对中纬度内陆和沿海地区降水量分别闪烁,让学生读出降水量,总结得出规律三: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距海远,降水也少。

画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图》中分别显示出赤道、南北回归线、中纬度地区、两极附近地区,由学生总结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位于乞拉朋齐(印度,迎风坡,属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区,即世界“干极”,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这时要给同学们说明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与气温一样,受纬度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画面5:降水与地形。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降水与降水分布,明确了解了降水与生活的关系,降水的测量。通过阅读了解了不同地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能看明显的规律,并学会了绘制降水量柱状图。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把学会的知道运用到实际当中去。

巩固练习。

五、说板书设计。

地理教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四、降水的季节变化。

探究活动。

1、将水果从冰箱中拿出来,观察表面水珠的形成;观察洗澡时水滴的形成。

2、降水的形成:

准备一个玻璃杯,杯中放少量水,杯口用塑料纸扎紧,放在太阳底下晒一会儿,然后拿到荫凉的地方,观察杯中降水的形成。

3、测定一周的降水量。选择一个平底、上下一样大小的大口瓶子放在院内空旷的地方,下雨以后用直尺测量瓶中雨水的深度,即是此次的降水量。将一日、一个月、一年的数字相加就是当地日、月、年的降水量。级的划分,使学生对日常的降水量预报有较为清晰地认识。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能举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使用降水资料,绘制降水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内容点析。

1.本节教材的结构和编写思路与上一节相同。

2.降水有多种形式,教材的重点是降雨。划分降雨等级的标准见参考资料。

3.降水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或已有知识,具体举例说明降水多少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加深学生对降水与人类活动关系的认识。

4.降水的时间变化主要讲降水的季节变化。降水的季节变化一般用降水柱状图表示。因此,教材的重点放在降水柱状图的阅读和绘制上。教材首先安排图3.19,使学生对降水柱状图有直观认识,并且理解各地降水季节变化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大(b地),有的地方小(a地)。

接着,教材通过活动设计,以使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学会阅读和绘制降水柱状图,这如阅读和绘制气温曲线图一样,是学生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5.降水的空间分布重点是世界降水量分布图的阅读。等降水量线与等温线、等高线一样,都属于等值线,其绘制原理、阅读要领基本相同。因此,在学生学习了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的基础上,教材没有再安排等降水量线模式图,而是直接设计活动,引导学生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图3.21)。

6.图3.21中标示的世界“雨极”和世界“干极”,指的是气象观测记录中的世界之最。

【降水与生活】。

1.降水是人们熟知的大气现象,学生也都已有认识。因此,教学时可请学生发言,补充降水的形式(雨、雪、雹等),而对于降水的成因和条件不必多讲,对于降水的概念也不需要作严谨的解释。

2.降雨等级的教学,不必讲解严格的划分标准,而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描述各等级降雨的情况及人们的感受。同学们描述的即使不太准确,也不必细究,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根据经验判断降雨等级。

3.人们讲到某地的降水量,和气温一样,一般都指观测的数据。因此,与“气温的观测”相对应,教材也安排了阅读材料“降水量的观测”。由此,学生能加深对降水量的理解。

4.活动第1题,教学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让学生阅读第一项教材给出的影响案例,以此做参照,思考降水从哪些方面影响人类的活动。

(2)把学生分成三组,每组讨论剩余三项中的一项,并形成共同意见。

(3)各组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宣读本组的结论。

教学时需要注意,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要求全面,能说出两三个方面就很不错。关键是由此项活动使学生加深认识降水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着这一原则,对于活动第2题,学生在相互讨论中,要能认识到:降水适时、适量,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

1.降水的季节变化可从降水柱状图上作直观判读。主要应抓住两点,其一是全年各季节降水分配是否均匀;其二是哪个季节多,哪个季节少。

2.阅读活动中的图3.20,在完成教材要求后,还应提醒学生将图3.20与图3.19a、b相比较,认识到不同地区降水季节变化的不同。此外,还可补充几例让学生判读。该活动的答案:10、11两个月份降水多,5、6、7三个月份降水少;或10~3月降水较多,4~9月降水较少;或该地降水夏半年少,冬半年多。

3.绘制降水柱状图活动的教学,可参照上一节绘制气温曲线图中的教学建议。

1.降水空间分布的规律不如气温的明显,但因主要影响因素与气温的一样(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等),所以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上,仍然能看出明显的规律。这些规律教材通过活动设问引出。这些问题可引导学生逐一读图回答。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两极,总的趋势是年降水量逐渐减少。

(3)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西岸降水较少。

(4)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

(5)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即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降水量最贫乏的地区即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案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 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互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3、小结:纬度位置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们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2、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南北回归线其他大陆降水分布图)

4、小结: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互动五:课件展示图片

2、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小结: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互动六: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在图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世界雨极的资料,你知道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吗?

3、阅读世界干极有关资料,了解其原因。

四、 内容小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哪些知识呢?

五、 课堂延伸

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六.练习反馈

1、判断力:

比较下列各点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小试身手:

分小组活动:根据对各地降水情况的描述为当地居民设计出适宜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知识与能力。

1、知道年降水量的概念;

2、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能够知道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过程与与方法。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感知纬度、地形、海陆位置的不同对降水分布的影响,从而把握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对降水的学习,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简单分析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比眼力:下面图片中,沙漠景观是第几幅,草原景观是第几幅,平原景观是第几幅?(出示图片)。

世界之大,自然景观千奇百态,各有千秋,你想探索其中的奥妙吗?

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造就这个奇妙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降水的分布。

二、学前热身。

三、合作探究。

互动一: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杭州天堂伞的经销商,要到国外开辟新的市场,下列国家或地区中你会选择哪里作为你的目标,说说你的思路。

互动二:

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讨   论:1、图上有哪些重要纬线?

2、你知道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什么吗?

互动三:

1、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线图。

2、出示flash动画,了解对流雨的形成。

3、小结:纬度位置是影响降水的主要原因。

互动四: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找到位于亚欧大陆西岸的阿拉伯地区和位于东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位置,出示它们的景观图,请同学们总结出南北回归线附近降水的规律。

2、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结论。(出示南北回归线其他大陆降水分布图)。

4、小结:在温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互动五:课件展示图片。

2、请同学们观看flash动画《地形雨》,说一说地形对降水的影响。

3、小结: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互动六:课件展示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

1、在图中找出世界上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

2、阅读世界雨极的资料,你知道乞拉朋齐成为雨极的原因吗?

3、阅读世界干极有关资料,了解其原因。

四、内容小结。

设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你们学到哪些知识呢?

五、课堂延伸。

降水与人类息息相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降水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以下资料,了解人类对降水的影响的发展。

六.练习反馈。

1、判断力:

比较下列各点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小试身手:

分小组活动:根据对各地降水情况的描述为当地居民设计出适宜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2.在教学中,我在黑板上板书,很直观地显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一目了然。

3.讲授“世界主要降水类型”时,我运用边讲边画的方式,呈现三种降水类型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知其然”,更。

“知其所以然”。

6.用一些口诀来让学生记忆世界降水分布规律。

1.拓展的知识过多,也有点深,应该进行个别化教育。

2.课后总结太简略,应该多花点时间在总结上。

3.有效提问方面还有待于加强。

4.由于时间关系,提问后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

1.注重教学语言的精炼。

2.备课时把时间也备进去,这样能更好地把握好时间,作好小结。

3.当然,不管多么枯燥乏味,不管多么难于理解,只要用心去准备,多搜集各方面的材料,每节课都有它的突破口,每节课都可以上得很精彩。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

1.了解我国冬夏季风的特点,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及降水状况;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并初步掌握雨带的移动规律;理解并掌握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2.通过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降水量各月分配柱状图,提高学生阅读和分析气候图的能力。

3.通过我国干湿状况对农业类型、植被和自然景观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本节重点: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移动规律;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状况。

本节难点:我国季风区雨带的形成和移动规律;我国四类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对植被和农业的影响。

主要应用谈话法。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自制投影片)、影响我国冬夏季风示意图(自制投影片)、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示意图(自制投影片)。

2课时。

1.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及特点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4.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1.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

2.我国东部季风区雨带的形成

3.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移动规律

4.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

1.划分干湿地区的依据

2.干湿地区的类型

3.干湿地区的分布

4.干湿状况对自然景观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提问] 什么叫降水?(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雨、雪、雹统称降水)。

大家知道气温和降水是构成一地气候的.两个重要的因素。上节我们已学习了我国气温的特点。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降水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降水和干湿地区 [板书]

1.冬夏季风的特点及形成 [板书]

[提问] 大家记得我国东部地区冬季和夏季各吹什么风吗?它们的特点如何?

[教师归纳] 我国东部地区冬季主要吹偏北风,叫冬季风,其特点是寒冷干燥;夏季主要吹偏南风,叫夏季风,其特点是温暖湿润。通常把夏季风能够吹到的地区叫做季风区,夏季风不能到达的地区叫非季风区。

2.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范围 [板书]

[展示投影片] 看“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示意图”。

[提问] 结合我国地形考虑,我们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大致以哪些山脉为界?(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为界)。

3.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降水状况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的练习:

(1)找出年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的地区。

(4)找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区。

(5)我国年降水量在地区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4.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板书]

[教师总结] 从同学的回答中可以看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是有明显的规律的:我国季风区降水多,非季风区降水少。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阅读课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1页“读一读”的课文,并且观察有关“荫房”的景观图。

[提问]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有什么特点?这一特点是怎样形成的?

[教师讲解] 同学们所说的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反映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的规律。那么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又有何特点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上的“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降水量月份分配示意图。

[提问] 分析这四个地区各月降水的分配情况,有什么共同特点和差异?

[教师归纳] 共同性:降水相对集中,都是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这说明我国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差异性:南方降水多,雨季开始早、结束晚,即雨季长;北方降水少,雨季开始晚、结束早,即雨季短。

[过渡] 为什么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季节分配有这些特点呢?我们可以从降水形成的原因来解决这个问题。

2.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的形成 [板书]

[教师讲解] 我国东部地区气候受夏季风影响强烈,雨季的开始和结束,主要受夏季风影响。当夏季风带来的温暖湿润的空气和冷空气相遇时,暖空气因较轻而上升,在上升过程中暖空气降温,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锋面雨(看“锋面雨’示意图投影片)。由于降水地区大致呈带状延伸分布所以叫“雨带”。这个雨带是随冷暖空气交汇面的移动而移动的。

3.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的移动规律 [板书]

[读图练习] 结合中国政区图和课本第52页雨带图说出五月,六月,七、八月,九月主要雨带的分布地区。

五月:南部沿海;六月:长江中下游地区;七、八月:华北和东北地区;九月:南部沿海和四川盆地。

[提问] 分析六月和七、八月两幅雨带图,当华北地区进入雨季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什么天气?为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 六月份时长江中下游处于雨季,进入七月份后雨带移至华北地区,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单一暖气流影响,天气晴朗,降水较少,形成了伏旱天气。

[读课文] 指定一学生朗读课本53页“读一读”中的短文“江南的伏旱”。

4.降水的年际变化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阅读“北京1951~1978年降水量曲线图。”

[提问] 从曲线图中看,北京哪年降水量最大?哪年降水量最少?两年之间年降水量相差多少?(1959年,1965年,约相差1000毫米)

[教师归纳] 可见我国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足很大的。但是各地的年际变化也不相同。一般说来我国南方降水量年际变化小,北方大,西北最大。

降水的年际变化大,容易造成旱涝灾害,在降水过多的年份,常常引起水灾。相反,在降水特别少的年份,则容易发生旱灾。

1.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 [板书]

一个地区是湿润还是干旱,不仅取决于降水的多少,还取决于该地区的蒸发量的大小。若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则空气湿润;反之空气干燥。人们依据这一关系把全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地区。

2.干湿地区的名称[板书]

[读图练习] 在“干湿地区分布图”中读出干湿地区的名称。

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3.干湿地区的分布 [板书]

[读图练习] 指导学生对照“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可用投影片),识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回答下列问题:

(1)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各主要分布在哪里?它们的分界线大致接近哪条等降水量线?

(4)从上述分析看,我国干湿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关系?

[教师总结] 从总体看,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与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大体一致。但又有区别。例如,东北三省的湿润地区,有些地区的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下,可是由于气温低,蒸发量小,也属湿润区。正是因为各干湿地区的水分条件不同,所以它的分布状况对各地农业生产和自然景观也产生显著的影响。

4.干湿地区对自然界景观和农业的影响 [板书]

[教师讲解] 湿润区、半湿润区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越,成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南方湿润区主要是水田,北方半湿润区主要是旱地农业区。湿润和半湿润区自然植被以森林和森林草原为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气候条件较差,适宜发展畜牧业。干旱地区多以荒漠为主,半干旱区以草原为主。

[展示投影片] 指导学生看“各干湿状况比较表”(课本42页表),总结我国干湿地区的特点。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容量大,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所学知识。

1、没有好好的使用课堂绩效评价表,发现有的小组成员积极性不高。

2、虽然课前做了充分准备,可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没有强调降水的单位mm,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设计

中南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盛行蒙古高压带来的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季风,高峻山脉阻隔季风,形成雨影效应。

台湾是中国受台风影响最多的地区之一,6月至9月是台风季,每年夏秋两季均匀有三至四个台风。台风提供丰沛的'水分,但降雨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易引发洪水与泥石流等灾害。若缺少夏季台风带来的雨水,冬季易呈现洪涝,故各大河川普遍修筑水坝,雨季蓄水兼发电,旱季提供民生用水。

文档为doc格式。

七年级地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知识点复习

学好知识就需要平时的积累。知识积累越多,掌握越熟练,编辑了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知识点复习: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欢迎参考!

(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等级划分

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的等级。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单位:毫米。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多。

3)在温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4)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通过对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知识点复习: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三章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参考资料尽在!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教学反思

本人这节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降水与降水的分布”,按照教学的目标要求,分为2课时。本堂课为本节的第2课时,主要有以下两大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自学、讨论、读图、绘图等活动设计,增强学生的观察、操作、实践能力,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讨论降水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让感受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对地理学科产生强烈的兴趣。

(2)通过探究性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的精神。

(3)通过自学、讨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为实现教学目标,本人从复习巩固知识入手,通过绘图、读图引入新课,从现象开始到原因分析,引导学生一步步探索知识,解决问题,最后联系生产生活,使知识得以拓展延伸,运用知识的能力得以增强。

上完这堂课,感觉还是比较成功,学生的表现很好,对知识的掌握也不错,教学目标得以实现。其中,最大优点我想就是对学生的“亲和力”,一直以来,本人坚持走近学生,观察学生,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感觉他们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学。还有就是,对学生装及时的表扬与肯定,树立学生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但是,上完这堂课,也感觉到有些需要提高的地方。首先是本人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的表达,觉得有些地方还可以再锤炼锤炼,更精准一些。其次是练习题的设置方面,可以不仅局限于课本,而是有一些重点题型的分析会更好,比如增加一道“地形雨”的相关课堂练习,那就更完美了!

今天听了卓老师一节地理公开课《降水和降水的分布》,她独特的教学风格给了我很多启发,在这里谈谈我从卓老师那里学到的一些心得体会。

上课一开始,卓老师通过让学生绘制中山市的降水量柱状图,就将本节课和上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衔接,不仅锻炼了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还对上节课的主要知识点进行了简单的回顾。我感觉这个设计很巧妙,一举两得。接着,利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例,如中山市的降水情况,引出世界各地降水量分布图,以特殊事例推及全球各地,这种过渡显得很自然。在讲授主要知识点的时侯,还加大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如通过课外知识“咸潮”和“雨极”引出影响降水分布的因素,这样可以让学生感觉到地理不是背出来的,也是有逻辑推理的。整节课上下来,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很愉悦,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的枯燥和单纯讲授,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之后对主要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得一节课有收有放,相得益彰。

七年级地理复习知识点之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1)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

(2)降水的等级划分

根据单位时间内降雨量的多少,气象部门把降雨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不同的等级。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单位:毫米。

2、降水分布

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1)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2)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多。

3)在温带,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4)在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降水和干湿地区教案

1.理解季风活动与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关系,知道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大致情况。2.读我国干湿地区分布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3.使学生懂得在自然环境中,干湿状况与其他环境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以及利用不同的干湿状况进行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1.干湿地区的分布。

2.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

我国降水量年际变化的成因。教学方法

讲授法与读图法相结合。

教学媒体

中国的干湿地区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组织教学】

【导入提问】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出现在几月份?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每年的7月、8月份,雨带移至华北、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则出现晴朗少雨的天气。正值伏天蒸发旺盛,而降水不足,但此时恰值水稻生长旺期,极需水分形成伏旱。

【提问】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了伏旱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订正】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我们同学也积极为灾区捐物捐钱,贡献了我们一份爱心,那么为什么1998年伏天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出现“伏旱”而出现了特大洪水呢?今天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1998年夏季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导致了这个地区的年降水量猛增,远远地高于往年。也就是说,一个地区的降水量年与年之间并不相同,这就是降水量的年际变化。

【板书】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北京在1951年至1980年30年间年降水量最多的是1959年约1400毫米,降水量最少的是1965年约250毫米。

【组织学生讨论】(1)为什么北京的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2)为什么在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特大洪水?

【教师总结】上述现象的形成与夏季风的强弱相关。若夏季风强,向北挺进快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多,南方降水就偏少;若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的年份,北方降水就偏少,南方降水就偏多。因为每年夏季风的强弱不同,所以北京的降水必然会出现年际变化。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就是因为夏季风弱,向北挺进慢,7月、8月份雨带仍停留在长江流域所致。

我们现在知道了夏季风既影响我国降水的地区分布,还影响我国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

【出示景观图】江南的稻田、西北的沙漠图。

【教师小结】南方以水田为主,西北以荒漠为主,二者的干湿状况不同、南方湿润而我国的西北干旱。

【提问】什么因素导致两地区干湿状况不同呢?

学生回答:降水不同。

【提问】是否降水量相同的地区,干湿状况一定相同呢?请结合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我国干湿地区周,找出与我国东北地区东部年降水量大致相同,但却分属于半湿润或半干旱的地区。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东北地区的东部属于湿润地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蒸发量小,为什么蒸发量少呢?其原因是因为气温低。

所以决定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是要看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当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时,空气湿润;反之,则空气干燥。科学家把我国划出四个干湿地区。

【板书】三、干湿地区

【读图4.22】我国有哪四大类干湿地区。

学生回答。

【小结并板书】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讨论】(l)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

(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哪条等降水量线?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辅导】(1)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2)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3)半干旱地区与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读图4.22】请同学找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各自的分布地区。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湿润地区:秦岭—淮河以南,东北三省的东部、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半湿润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半干旱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干旱地区:新疆、内蒙古高原的西部和青藏高原的西北部。

【思考】在上述地区,人们是如何利用其自然条件发展生产的?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湿润和半湿润地区,主要是我国的农耕区,秦岭—淮河以南多利用为水田,秦岭—淮河以北半湿润地区为主的地区多利用为旱地,半干旱和干旱地区主要是我国草原牧区。所以各地的自然条件不同,为我们提供的生活和生产条件不同,我们在发展生产时,就要因地制宜,保护好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以达到可持续发展。

【巩固新课】

【学生讨论】

(l)为什么北京地区既要抗旱,又要防洪。

(2)为什么北京地区的降水会出现年际变化,对北京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影响?

(3)能否在内蒙古高原广泛地种植水稻?

【作业和练习】

(1)填充图册,第11页作业。

(2)秦岭—淮河是我国哪些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分界线。

二、降水的年际变化

三、干湿地区

我国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