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实用17篇)

探析高校教育质量监控机制论文(实用17篇)

ID:8946298

时间:2024-01-11 14:50:10

上传者:文轩

质量月是一个宣传企业质量文化和价值观的机会,可以增强员工对质量的重视和责任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质量月活动总结报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总结经验、改进问题。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我国创业教育开始于清华科技创业者协会举办创业计划大赛。自此以后,国家对创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校创业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是各种创业大赛已经常态化,参赛高校数量越业越多。二是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取得了进展,出现了一些创业成功案例。从总体来说,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效果不太好,不能够满足创业的需要。当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有:首先,对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不足。我国高校对创业教育大多持促进就业的观点,认为创业教育是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一种有效方式,更有甚者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指导的组成部分,缺乏对创业本质的认识,这种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企业家精神,不能胜任自主创业的需要。其次,创业教育课程结构不合理,水平有待提高。理论化的说教过多,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安排创业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适用性差。教师大多是兼职的,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背景的专门教师缺乏。

创业教育模式按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类方式。本文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主要指微观模式和宏观模式。

(1)微观模式。微观模式主要强调创业教育以高校为主体,高校从课程设置上下功夫来提高创业教育质量。这种模式以中国人民大学的双课堂教育模式为代表。第一课堂采用创业教育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加他们的创业知识。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与企业家、创业人员等专业人士交流学习,增强创业实践能力。

(2)宏观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创业教育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需要高校、政府、企业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推进创业教育的发展。它以温州大学为代表的校企联合模式模式为代表。吸收全校学生参与各种创业班,除了参与创业工作室、创业中心和创业园的创业实践外,还可以参与高校与本地知名企业合作建立的.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学会创业,强调高校与企业的合作。

高校创业教育模式构建应以高校为主体,协同政府和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共同开展创业教育。

3.1.1教育对象高校创业教育在对象的选择上采取有层次教育方式。在创业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上,面向全校学生,重点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对于创业意识强烈、创业能力突出的学生可以参加商学院等专业院系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训课,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业技能,有能力组建创业团队,模拟或实际参加创业项目。

3.1.2教育内容高校创业教育内容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创业理论课的设置上,一要因材施课。要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特点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创业教育与专业学习相合起来。这样,学生通过创业课程的学习更容易创业成功。二要结构合理。创业基础课要把经济学、法学、心理学、管理学等融入其中,提升学生创业综合素质。创业选修课以提升创业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为创业实践做直接的理论准备。在创业实践课设置上,一是要提高对实践课的重视程度,扩大实践课程的比例。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业实践活动,并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二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创业实践基地。从资金、场地、项目、服务等方面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便利,与大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1.3教育方法首先,探索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途径。在创业基础理论方面,把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课程供同学们选修。鼓励创业教育教师与专业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内容与方法;在创业实践方面,将学生实习与创业结合起来,建立个性化的创业实践基地。其次,课堂教学上,一方面要利用信息技术开设在线课程,实现课程对全校学生的开放。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实时交流与互动,充分吸收并升华创业知识。另一方面,教师改变以往单调的理论说教的教学方式,向讨论式教学、小组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方式转变,发挥学生在创业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3.2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协助作用。

3.2.1政府首先,完善激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不仅要从金融、税收、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和优惠,还要完善大学生创业在项目投资、人才引进等方面优惠政策,建立以大学生创业为出发点的激励政策体系。其次,政府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政策的宣传。让各种优惠政策深入人心,让大学生在创业时,了解有什么样的优惠政策并知道如何利用这些政策。最后,政府要严抓政策落实。对执行政策不力的机构和个人进行惩戒,把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3.2.2企业企业是创业的一线,是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基地。企业参与创业教育的途径,一是通过大学生深入到企业的生产、管理和销售的流程,了解竞争对手和相关产业链,掌握企业所处的大环境,掌握创业成功的条件和因素。二是吸引企业创业者和管理人员到高校进行业务培训,传播创业经验和创业技能。

3.2.3个人吸引知名企业家和校友创业者到学校进行创业教育培训,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技能。另外,吸引他们从资金上支持创业教育,以他们的名字建立各种创业基金,从大学生创业的项目和场地上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孙萍.地方高校创业模式研究[j].教育评论,,(3):12-14.。

[2]陆苏华,汪福俊.[j].中国集体经济,2015,(36):141-142。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将“坚持问题导向补齐培养短板”作为基本原则强调“把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作为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结合相关研究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育模式、创业教育课程、创业教育方法等方面。

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高校创业教育理念是高校对创业教育目标、价值的认知,其不仅能够决定高校创业教育开展的方向,也对创业教育的教学形式、师资力量等产生直接影响。一般而言,高校创业教育的理念不是让学生都能够成为企业家,而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提高创新能力与开拓意识,从而在其今后的人生中能够受益。但是,当前不少高校中创业教育受到精英化思维和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不利于创业教育的正常开展。

虽然高等教育在我国早已进入大众化时期,但是精英化的期望还是在各个层面上影响着当前的高等教育。比如,高校在师资力量展示上以知名学者、专家为代表,在教育成果介绍上以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为代表。精英化的期望反映到高校创业教育中就体现为:首先,创业教育的目标指向“高大全”,以“高科技”为创业领域,以“大产值”为创业目标,以“全产业”为创意愿景,过高的教育期待与残酷的创业现实,极容易让学生承受过大的创业压力;其次,创业教育的范围上选择“小众化”,受国家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当前高校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有报道显示,选择创业的学生比例有所上升,由的3.2%上升为20的6.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肯定不是围绕小范围的创业意愿群体,而应该是着力于提升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最后,创业教育的内容上偏重“理想化”,将社会创业精英群体中的部分成功典型代表,视为创业教育内容选择上的全部,并且偏重于所谓的成功方法与经验介绍,无视具体的环境,更较少涉及到创业教训的总结等内容。

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国外高校强调创业教育属于终身教育的范畴,其所注重的不是学生毕业时的创业率,也不强调创业的成活率,而是提倡将创业教育作为推进学生社会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渠道或者途径。而当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首先,在教育的动机上存在着功利化思想,一些高校之所以提倡创业教育是以教育管理部门的相关项目为目标的,项目驱动虽然对提升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有着短期的提振作用,但无法从长期上保证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质效果;其次,存在以创业缓解就业统计压力的做法,一些高校寄希望于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从而缺乏对学生创业的.实质性指导;最后,狭隘的将创业教育等同于企业家速成的培训教育,先不说企业家是否能够速成,但就是高校中大部分非工商类专业,就注定了这种功利化教育思维的偏颇。

二、高校创业教育模式:课堂式的灌输与体验式的局限。

创业教育如何进行,也是当前高校着重探索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创业教育分为普及性创业教育与聚焦式创业教育两种模式。英国创业教育分为外部利益相关者推动型、大学机构中介型等模式。国内创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模式也已成型。中国人民大学的创业教育强调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升,将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起来;北京航空大学的创业教育以提高学生创业知识技能为重点,依托实践基地,采用商业化运作方式,锻炼学生创业能力;上海交通大学一方面在专业教育中贯穿创业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资金支持,其综合式的创业教育模式,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好评。但是,除此之外,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课堂式的灌输上,较少涉及到体验式创业教育,受到众多的局限,很少有高校能够结合自身的特色,形成独特的创业教育模式。

大多数高校在创业教育中将创业教育的知识体系课程化,通过课堂式的教学灌输,寄希望于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这其中主要的矛盾在于创业教育的体系与专业教育的体系之间必定存在着不相融合的问题,因此课堂式的灌输也是高校在响应创业教育的号召下,一种暂时性的不得已而为之的策略。由于创业教育是一种应用性较强的教育,这种课堂灌输式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在具体的教育内容上,一些高校已经开始从一般性创业政策、法规、方法等介绍,过渡到了创业的工商管理类知识体系传授。由于创业是与工商管理专业结合较为紧密的一种活动,这种过渡无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知识大多是依托于大型规范的公司管理,而创业多属于小型欠规范的公司活动,因此如何将工商管理类知识与创业教育结合得更为紧密,是一个新的问题。

体验式创业教育是当前不少高校改变创业教育课堂教学理论化有余实践性不足的局限而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寄希望于通过学生在创业教育体验活动中的感受、感悟获得创业技能的提升。体验式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有足够的教育场所能够为学生带来创业的体验。不少高校一般通过灵活运用校内、校外资源解决这一问题。在校内,一些高校通过设置所谓的学生创业街区,为学生创业提供场所;在校外,高校则大多联合校友企业、行业单位,为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体验场所与机会。但是,这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校内创业教育场所的提供,校方基本上以免费的方式开放相关设施,而学生经营的不稳定性,导致高校在没有相关政策支持下难以长久持续免费提供场所;而校外体验场所中,企业的经营与学生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度是否存在,以及学生创业意愿与企业发展方向是否相关,还有学校创业教育的需求与企业接受成本的高低等等,都将会对校外企业接受高校创业教育的意愿与稳定性造成干扰。

在创业浪潮的席卷下,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课程开设已经变得丰富多彩,特别是国外各种创业课程开设方法的引入,使得我国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方法与设计思路得到了一定程度提升。在国外创业教育圆形模式课程、金字塔模式课程等影响下,清华大学与微软合作开发的《技术创业——未来企业家之路》等创业课程构成的体系,采用多元化教师联合授课方式,学生能够直接从企业家、投资家等授课教师师资中获得创业实践经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创业课程采用大、小班方式,既满足创业基础性知识的普及,又满足学生创业的特殊需求。东南大学还以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架构其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当然,在整体上,当前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还存在应用性的缺乏与交叉性的不足等问题。

应用性的缺乏是指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存在与创业实践脱节的情况。创业教育虽然需要一定的理论作为指导,但作为以实践为导向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应该是创业教育课程的重点与核心。高校教师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容易受到专业课程建构方法的惯性思维影响,在创业知识的系统化、专业化、学术化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方面则有着天然的劣势。为此,不少高校通过引入创业成功典型的现身教学,以弥补应用性不足的问题。但是,应该认识到的是创业与创业教育还是有着本质的不同,前者的经验如何转化为教学的内容,仍然是个问题。要使得这一问题能够得到一定的缓解,可以尝试从以创业学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建构方式,转变为以创意为中心的过程导向课程建构方式。教师围绕创业的过程,从识别创业机会、决定创业、组建团队、融资投资、创建企业、管理企业、投资回报等环节,综合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

交叉性的不足,是指一些高校在创业教育课程开发中,往往会从开发课程的效率出发,在现有的一些课程体系中对某些与创业相关的课程进行改造,从而形成诸如创业营销、创业管理、创业投资、创业财务等交叉性课程。值得肯定的是这类课程以创业为核心,围绕创业教育的目标与要求等,在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均需开设创业教育课的形势下,能够满足创业教育课程资源的阶段性不足,而且也是创业者在今后创业道路上必需的知识积累。但是,课程的名称改变不意味着课程内容架构的完全融合,部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虽然看似内容丰富、自成系统,实质上各个原有的专业课程内容与创业之间的融合度依然不够,导致创业教育课程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名不副实”情况。

四、高校创业教育方法:主体性的迷失与主导性的欠缺。

创业教育的方法是实现创业教育效果的一种重要保障措施。美国教育学者维斯顿和格兰顿认为教学方式至少有教师中心方法、个体化方法、相互作用方法、实践方法等四种类型。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的教师讲授、创业人士讲座等可以归属于教师中心方法;创业论坛、创业沙龙、创业社团等可以归属于相互作用方法;学生自学、学生网络查询等属于个体化方法;角色扮演、创业实践、现场观摩等属于实践方法。而在这些方法的采用中,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着主体性的迷失与主导性的欠缺问题。

所谓主体性的迷失,是指从创业活动来看,创业者应该是创业活动的主体,因此创业教育中教育的主体应该还是学生,而非教师。但是,在高校各种创业教育中,都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学生似乎成为配合创业教育实施的配角。高校的创业教育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即是这种迷失的一种表现。按照创业以及创业教育的相关理念与目标,实践方法应该是创业教育的主要方法。学生可以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到不同的角色对于创业成败的影响,可以在创业实践中积累相应的经验,可以在现场观摩中揣摩、感悟创业成功的要素。但是,创业教育实践方法的实施,需要调动更多的教学资源,投入更多的教学成本,还需要有更好的教育管理方法,这些都是高校以及创业教育教师暂时不能具备的,从而使得当前的创业教育必然出现主体性的迷失。

理想的创业教育方法是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充分的保障,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发挥明显。在创业教育中,学生通过创业体验式教育,能够发现自身创业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自我的努力尝试解决问题,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指导学生解决问题。教育部在《关于做好2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鼓励高校“邀请创业成功人士、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提高创业指导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一些高校也着手聘请了一批创业典型担任创业导师,相关的研究者也指出创业导师制是大学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如何弥补高校创业教育教师的缺失依然是一个两难的问题。从校外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抛开聘请的费用以及创业典型的教学能力,但就是聘请的数量与创业教育教师的缺口,就已经是一个问题;从校内培养创业指导教师,又因为大多数的高校教师缺乏创业经验,只能从理论到理论,不能够完全胜任指导工作。因此,不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高校创业教育弥补创业指导教师这一主体性欠缺的问题,都任重道远。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摘要:随着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大学生创业群体不断扩大。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资源配置不完善,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其中,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的主要执行者,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的深入分析与探究将对推进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事业起到关键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大学生;高校。

1.1大学生创业数量持续增长。

目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经济增长持续走低,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据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介绍,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9339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参与人数达12万人。这就说明,每年参与创业的大学生数量达到10万以上,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这一数字还将不断上涨。

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国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积极的政策支持。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高校创业教育改革做了全面部署。将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有学分的创业课。国家层面进行创业教育引导对于大学生创业起到非常的积极作用。这也进一步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

我国高校教育长期以来以“就业教育”为主。在大学生专业授课阶段,很少开设创业课程。即使开设此类课程,也大多趋于空洞的理论教育,没有一套完整的创业教育教学体系。而且,对于创业教育来说,理论层面的创业认知仅仅能起到激发创业兴趣的作用,不能真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对于有创业兴趣却缺乏创业能力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缺失使他们无法真正开展创业项目。这会严重打击大学生创业信心,致使许多好的创业项目在萌芽中即被扼杀,十分可惜;二来一旦盲目投入创业实践,在缺少社会经验且没有一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者很容易成为市场竞争的牺牲品。综上所述,针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体系化、全面化、多样化的“创业教育”势在必行。

2.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虽然参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数量相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占比较小,但通过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群体对创业的认知却必不可少。就业,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依法从事某种有报酬或劳动收入的社会活动。而创业是一种需要创业者运营、组织,运用服务、技术、器物作业的思考、推理和判断的行为。从这个从这个层面来说,创业是一种高级就业。创业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从宏观角度了解社会现状、公司项目的运转等信息,并对其自身就业所需能力进行需求化的认识,从而促进在校知识技能学习。便于学校根据市场导向,个人能力大小,知识水平高低等客观因素来正确引导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在一定层面来说,创业教育也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

2.2激发大学生创业兴趣。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我们在7所湖北省属高校进行了关于“大学生创业态度”调研。结果显示:非常赞同占16%,比较赞同占45%,不好说占21%,不大赞同占12%,非常不赞同占6%。这项数据显示,多数大学生对创业持认可态度。这就说明“潜在创业”大学生基数很大。通过进一步的创业教育,会使其中的一部分同学对创业产生兴趣,这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强大的后援力量。兴趣源于需要,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如果对创业有一定的认识,也就会对它产生好感,因而会产生创业兴趣。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增加大学生创业数量起到积极作用。

2.3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的高等教育目标与创业教育目标不谋而合,均是为了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及创业教育的高质素人才,更是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及新方向。”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应更多地提升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能力。相对于其他获取知识的来源,大学教育极具专业性、系统性和创造性特征。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创业教育不是快餐食品,而是终身教育。高校应以开展创业教育为契机,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这对于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显示:大学生认为自己需要补充的知识技能中,市场营销(63.7%)、人力资源管理(58.5%)、创业相关政策法规(32.9%)占据前三名。在能力部分,管理领导能力(57.8%)沟通与社会关系能力(55.1%)、把握机会能力(53.6%)也排在重要位置。将上述知识能力加以归纳分析,可以将它们分为三类:即个人知识能力,利用社会资源能力,了解国家政策法规能力。

3.1提供创业知识。

现阶段高校开展“创业课程”主要分为“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知识层面:应主要提供诸如生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管理专业知识,并着重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创业知识需要不同专业知识的结合。有学者认为:“在目前大学教育中,学科间知识交叉融合是大趋势。事实上,学科交叉的实质就是不断产生创新。”因此在开设创业课程时,不应单一学习某一具体知识,还应进行多学科融合。

3.2培养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能力方面高校应将持续学习能力、把握机会能力、从社会获取资源能力纳入教学范围。

3.2.1持续学习能力。

创业活动不是一蹴而就,通常由一个个“个体的人”为单元组成团队或结成组织,创业团体需要每个成员都高效工作,将价值最大化。因此,需要创业者具有较高的学习能力,持续学习以适应市场需要。

3.2.2把握机会能力。

由于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这就对大学生创业者对市场机会的把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适时把握市场机会,抢占先机,弥补行业空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企业飞速发展的新途径。

3.2.3获取社会资源能力。

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是启动资金少,社会人脉浅,技术能力弱。可以说,在创业领域中,大学生是典型的弱势群体。因此,合理利用政府、高校、社会资源成为大学生创业的必经途径。这就要求大学生具有沟通协调与处理社会关系能力,承担风险能力。在政策扶持与创业导师的帮助引导下,获取利用社会资源;尽可能用已有资源衍生新资源,增强社会联系,积累经验人脉,为创业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

3.3普及创业政策法规。

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说明国家创业政策对创业者有一定影响。对于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政策影响主要来自于两方面:

3.3.1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和优惠政策。

对于创业大学生来说,既起到了鼓励刺激作用,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问题。熟悉国家优惠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者起到助益作用。

3.3.2国家政策对于行业的宏观调控。

国家政策对行业的宏观调控影响巨大。以打车软件行业发展为例:从开始,多地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开始对打车软件进行规范。用不同方式进行监管:一是北京模式,将打车软件纳入统一电召平台,订单全部备案,但只监管不调度;二是上海模式,在早晚高峰时段禁止使用打车软件;三是苏州模式,明令禁止出租车司机使用打车软件。直到7月17日,国家交通运输部办公厅正式颁布《关于促进手机软件召车等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有序发展的通知》,承认打车软件的合法性地位,打车软件才打破了多地限制发展的局面。至此,打车软件迎来行业发展春天。以打车软件行业的宏观调控为例,可以看到政府前后不同方向的宏观调控使打车软件整个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其合法化后,打车软件行业实现井喷式发展。因此,国家政策对于行业的宏观调控影响重要程度不可小觑,加强政策方面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创业者始终保持灵敏的市场嗅觉,抓住政策时机进行发展,合理规避风险。

在知识经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下,“互联网+”越来越频繁地走进我们的生活。高校创业教育理应与时俱进,适应这种新形态的变化。避免枯燥乏味的教条式讲学,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使教育形式多样化。在创业教育开展上,采用传统授课与在线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创业教育形式,提升创业教育教学效果。

4.1开展大众化的传统授课教育。

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基本落实,最普遍的方式就是专业授课,采用这种形式有利于达到创业教育的基本成效。采用大学教育中最常规的“作业+考试”形式来检验创业教育的基本效果较为科学。这种方式对于普及创业知识有其独特优势,例如在学生完成有关创业的作业和准备考试时,会主动寻求创业知识。但由于目前我国缺乏创业教育经验,并且没有一套具体的教材参照,使得许多创业教育教师很难列出具体创业教育大纲来。所以,创业教育急需体系化、规范化。以专业授课形式开展创业教育,摒弃了传统创业教育作坊式的师傅带徒弟的小众化弊端,使基础创业教育受众面更广泛。有助于扩大创业兴趣群,增加创业大学生基数,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提供预备军。

4.2小范围开展针对性强的创业教育。

诚如上文所言,大学生创业现象虽然普遍,但相对于大学生整体来说,仍较为小众。如果针对于全体大学生开展专业性强的创业教育,对于对创业不感兴趣的同学来说是一种时间精力的无效投入,对于学校来说则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但如果只开展针对大众的浅显的普及性授课式教育,会使那些正在创业或真正准备创业的大学生得不到有效的帮助。因此,在授课式创业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小范围的针对性创业培训十分有必要。对于这种创业教育可以不拘于形式,比如可以采取“互联网+教育”形式,开发创业教育在线课程,供有兴趣的同学学习。也可以开展一些社团实践活动或“创业牛人分享会”,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增加创业经验。用多种教育形式相结合的精准化创业教育,使大学生创业中的佼佼者率先实现创业计划,也是小范围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的'一大优势。

5建议。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教育计划,这不仅需要在高校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使创业教育内容更为丰富,模式更为完善,发展路径更为清晰;还需要需要政府、高校、大学生等不同主体之间的相互配合,并对社会创业教育环境提出了一定要求。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创业教育的中国化、规范化、常规化运作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会为越来越多大学生乃至其他社会创业主体提供创业知识,并帮助创业主体提高核心竞争力。而且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也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年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对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进行了全面部署,也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出了许多意见要求,但政策方面的引导在落实层面仍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投资。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基金以奖励创新创业教育优秀单位和个人;也可以进行统一的教材课程研发,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优秀范本。我们有理由相信,政府对于创新创业政策和资金方面的倾斜可以有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迅速发展。这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来说也是很好的强心针和助推器。

高校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高校应加快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加快落实创新创业教育计划。其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水平”是重中之重。

5.3大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学习。

政府政策的出台,高校教学体系的完善,社会各界的支持,最终目的都是在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对于大学生自身,应该积极参与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动在学习与实践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创业能力,提高创业竞争力,成为优秀的创业人才。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主动抓住市场机会,在创新与实践中开拓属于自己的创业之路。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及待就业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大学生就业将面临新的挑战。就最近几年的就业形势来看,就业难已是常态,自主创业将成为新常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问题的解决,已是大势所趋。教育部已经发布了国家全面推进创业教育、扶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及创业的倾斜政策,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以创业教育为重要抓手,着力推进高等教育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将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因而,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培养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依托和不熄引擎。

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的相对落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轨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当今社会的基本态势,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将成为国家下一个阶段的攻坚重点。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指出“要把促进就业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互联网时代的崛起和多变的经济形势,给诸多行业带来深刻影响并改变了当今的就业格局,这种态势倒逼高校及大学生改变教与学的现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必须直面问题、分析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长期以来,各大高校也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创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创业教育不仅能缓解大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也将为社会经济昌盛和国家政治稳定奠定基础[1]。

传统教学模式下,一般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听讲的教学方式。有研究表明,这种教学模式目前采用率高达90%,而学生掌握知识的记住率仅达5%。而创业教育模式有着传统教育模式不可比拟的优点。首先,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体验教育,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学习,引导学生亲身实践、自主协作学习,开展基于创业过程的学习。强烈的创业(就业)外界诱因能够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动机直接支配行动,产生动力,激发学生迸发更高的学习自我管理效能(见表1)。因此,创业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其次,创业教育必然能够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学生不仅能学习各企业精英的成功创业经验,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也将淡化学校与企业的界限[2]。重要的是,创业教育有助于学科融合,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学校教育与企业要求相契合,学生无论创业或是就业,都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再次,创业教育模式下,不仅学生是最大的获利者,教师也是受益方。创业教育能够促进产学研的融合,在这种融合中,教师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在一起开展研究,研究更深入,申报的课题针对性更强,发表的文章质量更高,教师快速成长更可期待。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就业难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最优质方案。

(一)以加强创业意识渗透为基础,促进创业教育的开展。

化解就业压力、实现充分就业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难题,也是国家今后努力的'重中之重。而加强创业意识的渗透是促进就业创业的先导性工作。高校是引智聚才的学术高地,大学生在创业上拥有知识优势、智力优势和创意优势,这是得以开展创业教育的根本保证。目前,国家出台了许多大学生创业优惠和扶持政策,许多学校也提供实践场地及创业指导,为高校大学生创业提供了基本保障,使得创业教育得以开展。加强创业意识的培养有以下几种方式可以考虑:一是通过“传、带、帮、赛”等方式切实形成浓厚的创业氛围;二是兄弟院校联合成立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大学生创业典型;三是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为大学生提供创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四是邀请创业典型或各界精英到高校举办讲座,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激情[3]。

(二)以课程规划为核心,构建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万丈高楼平地起,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必须经过慎重的课程规划和合理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业态和新常态,调整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为了使创业教育得到更好的贯彻,必须在课程设置上下功夫,形成“点”、“面”、“体”的跨学科培养模式[4]。“点”指的是焦点,是创业教育中交叉性的研究对象。通过校内设立跨系、跨专业的创业教育研究中心,将这些对象作为课题进行研究,使教学和创业实践成为实体,促进创业教育改革,设置研究中心,是为了抓住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找对当前经济发展的潮流指向,瞄准紧缺工作岗位及创业方向,解决社会发展中形成的就业问题。“面”指的是根据专业特点及培养创业能力的需要,形成不同专业相互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把课程改革做普遍、做全面。以此为中心,跨学科革新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使专业出现崭新面貌,形成创业教育模式。随着创业教育深化发展,与传统教学模式中有显著不同的专业体系自然就会出现,这就是“体”。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结合本专业特点及欣欣向荣的网络经济形势,该专业创业教育的实现逻辑为:固本培元,以网载道[5]。在课程设置上,保留专业核心课程,夯实专业基础,确保创业教育的开展不会影响愿意继续深造的学生,此为“固本培元”;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及兴盛的网络经济,将网络应用融入到课程教学,与会计专业、电子商务专业相关课程跨学科融合,帮助学生实施创业,此为“以网载道”。

(三)以教学实施为突破,确保创业教育取得实效。

就业难问题倒逼高校实施教学改革,创业教育势在必行且大有可为。本研究以计算机应用专业———全国高校最难就业的专业之一为例,阐释创业教育的具体策略:“孵化创业典型”,“培养企业精英”,可分三步走:。

1.“承接外包”夯实就业基础创业教育的实施要从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开始。授课教师可根据企业用人标准和课程内容选定主题,设计课程任务,学生进行简单任务模仿;教师进行知识要点讲解,学生进行扩展任务模仿;教师进行创新激发引导,师生协同完成任务,最终分享成功作品[6]。计算机应用专业诸多b类或c类课程,如《photoshop图形图像处理》、《flash动画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等都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程实践教学方面,学校可与合作企业洽谈,承接服务外包项目。外包企业招聘启事中都有“x年软件外包相关工作经验”等硬性指标,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主管部门可与电商产业园洽谈,承接网店装修的服务外包项目,一方面与专业知识接轨,更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经过几个服务外包项目的实践,学生经过历练、总结,势必得到快速成长,填补学生在校工作实践的空白,打好就业基础。

2.“赛教融合”体验创业历程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乃至学生未来人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创业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支撑。以计算机应用专业来说,由于专业特点和互联网经济的冲击,再加上可以免费网上开店,创业启动资金较少,所以多数学生创业首选是开设“网店”[8],而使用中教畅享软件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创业历程,弥补不足。中教畅享软件中的电子商务技能赛项主要包括网店装修、运营推广、客户服务、经营分析四项竞赛内容。网店装修,要求学生完成商品详情页和banner的设计与制作,完成商品详情页的“商品展示类、吸引购买类、促销活动类、实力展示类、交易说明类、关联销售类”的设计与制作。此项竞赛内容能充分考核学生的平面设计能力、素材处理能力及软件使用熟练度;运营推广,要求学生根据经营状况尽可能地打开营销思路,完成推广;客户服务,要求学生及时准确地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能充分考察学生的沟通能力,在打造学生创业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软实力;经营分析,要求学生进行市场分析,调整店铺运营措施,规划采购资金及租赁资金,在能控制成本的情况下,赢取更大的利润空间。该软件共有十道试题供学生模拟经营,经过5轮10期的练习与较量,学生不仅可掌握网络创业的基本流程,也可对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反思并规避。这样,不仅帮助可为学生解了市场规范、成本核算、营销推广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而且可为学生日后进行实体创业积累经验。

3.“众创空间”提供创业便利为了支持学生创业,学校可以设立专项资金在校内建立创业基地,为在校大学生免费提供创业空间,学生只需缴纳水电费。对于创业成功典型,学校可以给予奖励,延长学生使用创业基地的年限,免去学生创业的后顾之忧,也可激励其他学生创业;对于不愿意创业的学生,学校可以引进一些企业如“百度糯米”、“美团网”等进驻创业基地,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秉承“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主动与企业建立联系,安排学生轮流进企业见习一或两周时间,帮助学生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学生也可以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区域特色,利用课余多方考察行情,注册网店。学生是网络的最大使用者,也是网络发展的重要推动者。网络是新一代青少年的生活舞台,也是他们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注册开设自己的淘宝店铺,既可以以此创业,积累创业经验,也可以作为日后的副业经营。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不仅有效丰富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大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捍卫他们依照自己的意愿创业或就业的自由。创业和就业率是高校综合实力和教育质量的重要体现,校方通过创业教育调整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教学方式、建设创业基地等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成功创业或轻松就业,而且可以以此回馈教育教学,更好地实施创业教育、体验教育,形成良性循环,为更多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周洪生.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与主要内容[j].求知导刊,(43):54.。

[6]雷玉梅.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浅析[j].学周刊,2016(2):200.。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探析论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面临诸多问题,如高职院校的监控管理主体相对比较单一的问题就比较突出,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教务處统筹组织教学质量监管管理工作,有部分高职院校由督导组辅助开展工作,其他部门几乎不参与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工作。另外,学生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意见未引起高职院校的足够重视,加上部分教师和教学管理工作人员的教学质量意识淡薄,尤其是高职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转变还相对落后,这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与此同时由于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单一,使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不够深入,也不够全面。

1.2教学的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完善。

科学合理的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对规范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行为,保证教学有序地进行、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制度,但教学质量的监控管理还没有涵盖到所有教学环节,或仍旧按照以往学科教育的模式制定各种监控指标和考核办法,相互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仍未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多方式的多元监控管理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的科学化和系统化。应该说,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存在着信息不准确、反馈不及时、责任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不利于教学决策的及时调整和自我完善,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由于缺乏科学的、全方位、规范的标准,使得教学质量难以得到科学、客观的评价,从而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管理体系已经成为教学建设的当务之急。

1.3教学质量评价不立体。

新常态下在教学质量管理过程更应该注重吸收企业等社会人员的参与,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教学质量的管理依旧采用本科院校的模式,有的高职院校开始建立完善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但是在建立的评价体系中,从实行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对学校内部的评价一般都往往存在于老师,学校领导和教学方法上面,忽视了教学评价过程中一些社会人员、市场和企业人员的参与,导致社会化的外部质量评价无法起到实质作用,缺少了第三方质量评价,再加上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比较传统,尚未建立一套符合我国高职教育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没有显示出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当前高职院校缺少一个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相符合的评价体系。

高校创业教育探析论文

在经济增长乏力、“黑天鹅”事件不时出现的当今世界,中国经济进入“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常态。20**年5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36号)。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可见一斑。在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笔者发现,由于经管类学生与理工类学生知识背景不同,所能接受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形式亦有所不同,即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基于目标导向理论,在探讨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之前,十分有必要厘清相关教育理念。

(一)创新创业的内涵。从字面上看,创新创业包含了创新和创业两方面。基于当代经济管理的视角,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根据杰夫里提蒙斯的经典教科书《创业创造》,“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结合运气的行为方式,它为运气带来的机会所驱动,需要在方法上全盘考虑并拥有和谐的领导能力。”简言之,创新创业是通过“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创业者潜在价值的过程”。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则认为“创新是体现创业的特定工具”。创业需要通过创新来完成。在新常态经济下,强调创新的创业教育更符合我国的国情及当前世界的经济态势。由此看来,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与国际上的创业教育属于同一范畴。

(二)美英日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从国际上看,创业教育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英、日等国的创业教育相继开展,发展至今日趋成熟。美国劳工部认为,创业教育是通过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经历风险、汲取经验教训等方式,将学生培养成有责任心、有事业心的创业者或就有创新思维的人。英国的创业教育包含了“关于创业”和“为创业”两部分,前者侧重于理论层面的创业精神、意识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实践层面的体验式培养。日本的创业教育以“创业精神培养”为主,并培养创业知识和技能,可简单分为涵养型课程和教育型课程,前者针对全体学生,后者则针对有创业想法的学生。简而言之,国际上的创业教育都包含了对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

(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涵盖。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综前所述,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亦应包含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技能两个层面的培养。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主要包括企业家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知识等理论类课程。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一词出自于西方,包括创新、承担风险、敬业、合作、学习、执著等性格特质。中国商人经营之道自古有之,以其进取心、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爱国心、乐善好施(社会责任)、仁义诚信、重教好学等品格享誉世界。将中国商人精神与西方企业家精神相融合,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既挖掘并强化了学生内在的中华传统美德,又与时俱进、了解当今企业家精神的精髓。运用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课堂讲授等教学方法,将创业想法、市场评估、团队组建、创业财务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进而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创新创业技能的培养主要包括讲座、情景模拟、企业实习、参观创业园等实践类课程。使学生将创业理论层面知识,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创业想法、工作热情。

与理工类专业探索未知的科技领域不同,经管类专业重在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理念、金融前沿理论及实务、行为心理、经典的经济学思想等社科知识,教育目标是培养未来的高级经管人才。在经济“新常态”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定位,应服务于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国家战略。

(一)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高级经管人才。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定位为针对所有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通识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在掌握了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基础上,从创业者角度对企业经济管理进行学习,并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有所体验。使学生进入企业时,能够具有企业战略的全局观、创新意识以及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品质,工作中有明确的目标和主观积极性。对于打算创业的学生,则是种下了一颗强健的种子,使其具有创业者的基本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的几率。从这一角度说,创新创业精神层面的教育也是一种素质教育。

(二)挖掘具有创业天赋的人才。在《政*工作报告》中,38次提到“创新”,13次提到“创业”,2次专门提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已成为政府、企业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在21世纪的信息时代,企业的发展将转向个性化、私人订制,具有创新服务、创意产品的小微企业。世界在变化,未来的机会有很多,如何能将一个个商机抓住,需要创业者们披荆斩棘。创新创业技能层面的'教育,定位为与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学者等各方面社会人士交流学习的实践类教育。其目标是:学生通过创新创业理论层次的学习和本层次的实践,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和成就感,从而挖掘出具有创业天赋的学生,鼓励其创业。

创新创业教育,被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是学生在未来谋生的第三类技能。经管类专业学生专长于经济管理理论,对学习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有夯实的基础,辅以相当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能够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创业者甚至是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对于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更为紧迫重要。与国际相比,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仍在完善和探索中。未来我国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路径,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开展。

(一)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划分依据前文所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精神教育(理论层面)和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实践层面)。

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精神教育课程。本类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对创业意识的培养。依据是否与专业相结合,本类课程分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和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程两大类。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以创新创业基础知识为核心,开展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初创企业风险管理、企业家精神等课程。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未来对初创企业的创新性要求越来越高,简单复制已有商业模式对小、微企业来说很难生存。因此,未来的创业者应该同时具有经济管理类知识和基本的科技知识。如非理工专业出身的企业家马云所说,“我不懂技术,但是我敬畏技术”。在电子商务已普及的今日,经管类专业学生应当对科技发展的前沿有基本了解。因此,创新创业专业类选修课,可根据专业划分为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战略管理类课程、金融类课程、会计类课程、金融类课程、市场营销类课程等经管类专业选修课程,和与创新创业相关的科技普及课程。

2.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技能教育。本类课程旨在通过情景模拟、实地参观、实习、讲座等与企业家、创业者、学者等交流及实践的方式,使学生体验接近现实的创业历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激发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主观意识。通过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校友和正在创业的校友回校讲座,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全国性创业竞赛,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实习,建立创新创业基地、网络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创新创业技能。

(二)完善壮大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师资队伍。高校经管类专业教师已经具有开展创新创业理论课程的深厚基础,需要完善的是社会实践的内容。首先,各高校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教师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组织这部分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师资培训。根据学校条件,遴选优秀教师“走出学校”,在企业中实习锻炼,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在课堂上的讲授更有的放矢、具有吸引力。其次,不定期邀请国内外、本地知名创新创业学者、企业家、投资人等,与本校师生交流、讲座,提供多角度视野。定期组织本校教师相互交流教学、学习心得。最后,鼓励教师申请国家公派项目赴国际名校学习、观摩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既是高校教师由理论转向理论结合实际的提升过程,同时也是高校由专注就业率转向关注毕业生能力供给及相关就业的过程。

(三)取得地方政府、企业支持。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战略已十分明确。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技能教育,必须走向社会。获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则能大大提高地方企业与高校联合的积极性,为技能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另一方面,选择地方中、小企业,就企业遇到的问题,依托经管类的专业优势,由教师带领学生开发项目并完成。企业可以根据问题的解决程度,考虑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选拔优秀毕业生留企业任职、与高校的长久合作。高校根据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开发新的创新创业课程,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经验指引。由此,既可以解决企业的现实问题、提高企业竞争力,又可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本领。

(四)建立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介于传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两者兼而有之。因此,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当有别于传统的理论和实践教育。经管类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可从教师、学生和课程组织三个层面进行。

1.教师层面评价。对于教师的评价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一方面,要求教师跟踪创新创业前沿动态,定期将所研究成果通过讲座形式,与其他教师及学生交流。另一方面,组织创业者、企业家、投资者、知名学者以听课形式对教师理论、实践、教学能力进行评价及交流。最后,通过教师带领学生所做的创新创业项目成果,评价教师。

2.学生层面评价。学生层面评价包括期末考试、课堂表现、实践成果、团队表现等方面。旨在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创业的想法及创业能力。

3.课程组织的评价。该层次评价旨在考查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契合程度。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期初,对学生有否创业想法、是否具有创业者素质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在该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调查目的相同、问题不同的问卷调查。两次问卷调查分数的正向差值越高,则说明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越高。以此指标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并不断更新教师层面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当其时,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了经管类专业学生实践的能力和企业家素质,推动了培养高层次经管人才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游振声.美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48).

[2]宫福清,闫守轩.英国大学创业教育课程特色与启示[j].现代教育管理,(08).

[3]李永志.日本大学创业教育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08).

[4]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

高等教育质量自我监控机制的探析教育论文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教育部工作要点》(以下简称要点)的通知。通知要求,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要点》中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化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修订推免工作管理办法。推进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进一步扩大高校和导师自主权,完善博士生联合培养机制,建立中期分流名额补偿机制。”

在8月发布的《教育部关于做好20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到,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教育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选拔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按照“提高质量、突出创新、优化结构、理顺体制”的总体目标,推进研究生招生考试体制机制、方法手段和内容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在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方面,做好学术型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的结构调整。

继续深入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试点工作。

《要点》在提到促进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时候指出:“要探索博士生招生计划分类管理、分类指导办法。组织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调整学位授权体系结构布局,组织实施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学位教育,教育部决定自起,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经过两年多的时间,目前我国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种类已经发展到了39种。

203月,《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实施细则》(教研厅[]1号)正式实施。《细则》规定,此后,二级学科由学位授予单位依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布的一级学科目录,在一级学科学位授权权限内自主设置与调整。这一改革增加了高校的自主权,有利于调动高校培养的积极性。

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开展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试点名单,北京城市学院等5所民办高校首次获得研招资格,成为年硕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一大亮点。

《要点》中指出:“2012年,要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积极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分析制度。”

自开始,教育部支持和推动部分高等学校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工作。各试点高校按照改革要求,在统筹教学、科研资源,建立科学研究为导向的导师负责制,改革研究生选拔机制,创新培养模式,优化培养过程,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为不断完善和深化改革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经商财政部,教育部在209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于年将改革试点范围扩大至所有中央部(委)属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选择所属培养研究生的高等学校进行改革试点。

在2011年,上海大学颁布了《博士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方案》,其中也涉及了扩大导师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的自主权、深化博士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及明确博士研究生导师提供科研资助费用制度等内容。

完善国家助学体系。

为促进教育公平,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要点》提出“要继续完善国家助学体系。组织实施好普通高校国家资助政策。完善研究生资助政策体系。”

在3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有关部门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条件保障等方面做好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资助工作,解决其基本生活和生活费用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探析论文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是系统的,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体系完善、目标明确的基础上,建立新型的教学质量质量体系,并争取将质量机制建设融入教学管理体系建设的始末,才能够准确的运行管理教学,确保管理的高效率。与此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要素,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目标、教学管理规范以及实训工作条例等都包含进去,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一套实用的质量管理办法。为了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高职院校还需组建由教师、专家、学校高层领导组成的教学质量监督组,负责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常态化、规范化。

3.2建立规范的教学评估体系。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滞后、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学评估工作不到位有关。高职院校教学评估具有一定的多变形、复杂性,评估小组的组成、评估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可变的心理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教学评估的科学性、有效性。想要确保教学评估的科学性,那么就应该确立以课程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来建立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首先高职院校应该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其根据学校课程建构选择评估项目,构建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在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建设中,有关人员要注意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将教学态度、设计、方法、内容与效果都囊括进去,以确保评估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在教学评估过程中,领导组和督导专家还应尽量扩大评估内容的信息来源,为避免单一层次、主观评估可能造成的偏差应采用自动化评估手段去进行教学质量评估。此外,为了充分发挥评估的作用,应及时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做好评估结果的公示与奖惩,以促进教学的健康发展。

3.3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突出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能从事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上,与普通高校有着本质差别。鉴于此,高职院校无论是在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建设,还是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建设上,都要充分体现高职特色,以确保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与管理能切实服务于教育教学。高职院校在教学质管理体系建设中,要紧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与学校发展结合起来,将整体教学与个性化教学结合起来,联系学校实际,突出实践教学、技能教学质量监控和教学评价,切实反映教学实践存在的问题,为教学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进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高校入学教育内容探析

1.说出与新同学打招呼的方法。

2.说出同学间常见的矛盾及产生的原因。

3.说出解决试这些矛盾的方法。

成长教育。

一、会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说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好处。

2.说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原则和方法。

3.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

二、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及应对方式。

1.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

2.说出解决学习与社团工作冲突的方式。

三、合理分配学习与工作及娱乐的时间。

1.说出合理分配时间的重要性。

2.说出合理分配时间的方法。

四、说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1.说出常见的几种学习方式。

2.说出这几种学习方式适合的人群。

3.说出自己适合的学习方式。

专业教育。

一、说出自己专业的特点、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以及它的就业前景及师资力量。

目的分类:言语信息。

1.说出自己所学的专业的特点、优势及师资力量。

2.说出本专业对学生的素养要求。

3.说出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前景。

二、说出转专业的`一般原因、利弊、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1.说出常见的转专业的原因。

2.说出转专业的利弊。

3.说出转专业的基本条件。

4.说出转专业的基本程序。

5.说出转专业前要做的准备。

三、说出辅修双学位的原因、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1.说出常见的辅修的原因。

2.说出辅修的利弊。

3.说出辅修的基本条件。

4.说出辅修的基本程序。

5.说出辅修前要做的准备。

爱校教育。

一、说出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品牌活动、杰出校友。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言语信息。

1.说出学校的办学历史。

2.说出学校的办学理念。

3.说出学校的师资力量。

4.说出学校举办的品牌活动。

5.说出本校的杰出校友。

二、说出学校学生手册上的基本内容。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言语信息。

1.说出学校学生评估奖励的相关规定。

2.说出学校学籍管理的相关规定。

3.说出学校违规处理的相关规定。

4.说出学校资助管理的相关规定。

5.说出学校日常生活管理的相关规定。

心理健康教育。

一、正确应对常见的心理困惑。

目的分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

1.说出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说出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3.说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二、说出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援助途径。

目的分类:言语信息。

1.说出心理健康援助的方式。

2.说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所在地及联系方式。

3.说出本校心理咨询室的地点及开放时间。

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

1.说出大学生恋爱的利弊。

2.说出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与学习的重要性。

3.说出大学生处理恋爱与学习的方式。

4.说出大学生恋爱中常遇到的问题。

5.说出解决大学生恋爱中所遇到的问题的方式。

四、说出性健康的基本常识。

目的分类:态度智慧技能。

1.说出性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2.说出大学生性行为的高发的原因。

3.说出大学生面对性行为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4.说出大学生该知道的基本性常识。

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析论文

主体性德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自身发展的重要产物,主张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和启发,以增强其内在德育素养,调动人的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学生的人格形成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民办高校积极加强主体性德育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主体性德育。

所谓主动性德育,以培养教育者的主观能动心个创造性为主要目标,期望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和启发,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化发展。主体性德育是在现代教育理念下的教育中心和发展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在现代社会核心价值观下,尊重个体发展需求,在教育能力方面,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创造能力,争取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发展。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形式下,主体性德育的发展,实现了德育教育的创新化发展,更具开放性和有效性,为德育教育的稳定发展提供优良的平台,强化德育教育的开放性,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理念和主体人格,从而为社会培养更优良的人才。

2.主体性德育在创业教育中有重要地位。

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科学的思想进行指导,创业教育必须与社会主导思想相一致。高校创业教育是在高校中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自主创业素养的大学生,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就必须符合大学生的实际情况,主体性德育重视个人的发展,为这一要求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

3.1创新教育理念。

3.1.1坚持以人为本。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创新理念,基于主体性德育的原则和价值观,遵循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原则,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创建多元化、个性化的人才成长环境,培养创业创新人才。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不仅将大学生看作是教育过程中被动的客体和被教育的对象,应当基于创业教育的目的,以大学生作为创业教育的本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创业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应当深化对大学生认知,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当前时代发展的新趋势,遵循创业人才发展需求,准确把握反映人的发展和时代要求的创业教育内容,促使创业教育更具时代性和发展性,选择多样化的创业教育方式,积极创建优良的民办高校创业教育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一个优良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应当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创业教育活动中,迸发自身参与创业教育的激情,促进民办高校创业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3.1.2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化对大学生主体性及受教育者主体地位的认知,进而构建主体性德育模式。也就是说,应当在高校创业教育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唤醒学生自主创业的主体觉醒,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肯定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促使民办高校学生能够自我评价、自我管理,从而实现自我发展。与此同时,主体性德育模式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的运用,应当全面衡量大学的创业需要和特点,转变传统与刻板的教育模式和单一的意识形态灌输,坚持与时俱进,将主体性德育教育融入到民办高校的通识教育和创业教育等活动中,深入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满足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3.2.1探究型模式。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运用主体性德育模式,应当坚持学生的发展,从具有讨论性和争论性的问题入手,创设优良的创业情境。在这一情境下,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收集创业资料和信息,针对创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冲突,进行合理的设想,并加以论证,找寻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当合理运用多种德育教育方式,调动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的创业思维,构建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正确认知,促进大学生的创业品德发展。

3.2.2实践型模式。创业教育实效的提升,需要民办高校积极加强社会实践教学,实现知行的有机统一,通过个性化的实践操作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应当积极贯彻主体性德育内容,适时举办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和创业大讲堂等活动,积极营造优良的校园创业氛围,组织并支持学生参与大型创业竞赛活动,培养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实现价值的多元化,在实践操作中增强学生的主体创业意识。结束语在民办高校创业教育中运用主体性教育模式,应当坚持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并开发大学生的主体性创业意识和健康的创业心理,通过主体性德育模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下大学生能够具备安身立命的能力,并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实现我国经济创业化、知识化和德育化的协调发展。

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探析论文

信息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等为宗旨的一系列教育,本文介绍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和信息素养教育的'积极意义,并从构建我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标准入手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在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建议.

作者:王旭作者单位:长春师范学院图书馆,吉林长春,130032刊名:信息系统工程英文刊名:chinacionews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

健康心理下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探析论文

摘要:品牌价值的创造过程,就是争夺消费者心目中,给予特定品牌预留空间的过程。本文研究的着眼点是将品牌形象传播放置在互联网+未来发展的大框架之下进行。这里所谈到的互联网是广义的推动社会形态、传播形态的深层变革互联网技术。“我们将正在不断涌现和发展的技术革命,比如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的通通成为互联网技术,因为这些技术指向同一个方向,人的互通互联和人物,人与物的互通互联,这是互联网发展的内在性”[1]。

关键词:数字生活空间、互联网技术、品牌形象、管理机制。

1、信息实体的生活聚集社区。

在数字生活空间理论看来,作为语义的世界的数字生活空间,各种媒体会逐渐消融。“在数字空间,媒体作为物质工具的媒体肯定是不存在”。媒体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进行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质工具。当大家以信息实体的形式生活在互联网上的时候,只存在着一个超级的媒体,整个互联网平台。信息传播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数字空间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信息实体,但是确实有一些信息实体,类似传统的媒体机构,比如站。也就是说互联网包容媒体形态的传播,但远远超越了媒体[2]“对互联网的研究,不能只停留站在技术和商业的层面。必须思考技术自身的特点,并研究技术同社会的关系,这种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技术社会学的视角”[3]。

2、品牌形象传播管理的变革要求。

数字生活空间是创意传播管理理论对互联网化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的高度概括。“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讲,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是一次堪比蒸汽机技术的变化,它根本在重构一个新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所有开创性的技术革新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必然是对个人的日常生活的影响开始的。因此,“对互联网的理解,一定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切入。于是我们提出了数字生活空间的概念,这一概念从根本上对人类社会生活经验――时间感和空间感的――重新表述[1]”。

企业只有了解互联网所带来的这些变化,才能真正明了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捕捉互联网带来的机会。基于互联网所进行的改变是一种完全“替代式的”的创新变革,根据创意传播管理理论,数字生活空间给企业带来三个方向的变化。

2・1关系的变化。

数字生活空间给企业带来的最根本变化存在于,企业同过去的消费者,也就是互联网空间的“生活者”的关系,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数字生活空间中,企业的身份是生活者,面对共同处于数字生活空间的生活者,企业要随时关注生活者和舆论的各种反应,并且随时进行沟通和服务。数字生活空间的出现已经把企业置放在生活的身边。“企业在这种环境中要获得最理想的位置,必须放下身段,做满足生活的需求的服务者”。底稚活空间,企业与生活者之间的关系变化,是以一种全新的服务为主导的理念,贯穿整个营销传播体系,而服务的目的就是通过在各个环节,不断于生活者创造协同满足生活的需求。企业要适应在服务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和发展,“一定要成为数字生活空间的生活者的伙伴和街坊,成为生活的服务者”。

2・2营销的变化。

数字生活空间给企业带来的最深刻的变化存在于,作为数字生活空间的服务者,企业(或者称之为数字化服务提供商)要具备两个方向的能力。一是数据库建造能力。二是精准数据服务能力。第一种能力,得益于互联网提供的便捷特性。生活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信息传播和交流活动,都在互联网这个数字生活空间中得到虚拟的还原和放大。数字化服务是企业面对数字时代挑战进行整体进行的整体性变革。数字服务化就是通过应用互联网技术等数字技术,在超级规模化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过程中重塑企业形态、整合资源、创新流程、创造价值。

正在加速转变的生产方式变革是数字服务化。“在互联网这样一个数字生活空间面对生活者,所有的企业需要重新定位,企业不再是过去那样一种生产的组织,生产的环境,按照过去那种方式没办法适应生活者的这样一种变化”。从目前的商业现象和商业实践观察来看,企业的新变化已经无法在营销层面进行解释。新的问题与现象,需要新的理论和概念。

2・3传播的变化。

数字生活空间给企业带来的最长远的变化存在于,适应互联网时代变化的新型的营销传播,始于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管理革命。互联网技术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工业社会的信息不对称,可以进行精准的信息匹配。在数字生活空间中,传统营销传播环境中的企业和消费者的关系转变为生活服务者和生活者的关系。这种变化导致了营销传播模式的革命。

在互联网的环境中竞争,企业将进行管理创新,才能够应对互联网的挑战,捕捉互联网提供机会,在数字生活空间中生存和发展。正是由于互联网发展给企业管理,特别是营销传播带来的影响变化,才给予本文主题“品牌形象管理”启发和再思考。毋庸置疑,随着互联网的再成长、再发展,企业的品牌管理将毫无疑问移身于的互联网的“数字生活空间”的苍穹之下。数字生活空间对现有的品牌形象管理模式有何种变革影响呢。根据笔者的对数十位业界品牌管理管理专业人士及品牌管理专业公司的访谈,基本可以归纳如下。

2・3・1拥有了自由表达的品牌形象空间,需要挖掘精准传播的数据潜力。

在数字生活空间,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内容,传播资源遍布。企业的自有传播资源和可获得的传播资源是面向生活者实施主动形象传播的可控空间。企业与生活者进行精准的、可测量的形象沟通,利用自主传播资源、生活者数据库以及借助搜索平台、垂直平台进行精准传播。精准传播需要以数据库为资源基础,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生活者生活行为,扫描生活者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基于生活者数据库,企业不仅需要与生活者沟通,而且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实现服务主导型的营销传播,并进行生活者关系管理”。生活者数据库和沟通服务平台帮助企业把互联网生活空间的生活者转化为企业的生活者,企业进行形象传播和沟拥有了直接形象传播的自由空间。

2・3・2置身众声喧嚣的形象舆论广场,需要构建规模化人际传播的转型能力。

在数字生活空间中,每一个人都是信息实体。“叙事能够被塑造和外化为‘语义个体或‘信息实体”。在数字生活空间中,企业和生活者共同聚集在同一个场域内,生活在一起,从本色上讲都是生活者,都是信息实体,两者的距离从未如此之近。生活者既是一个整体性的群体概念,又可以是单独的鲜活的个体。在数字生活空间,生活者的头像之下,有在现实空间的产品直接消费者,有品牌爱好者,有竞争对手,也有同产品和品牌不相关的人。每个生活者需求不同,个性相异。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发言,对企业进行观察,发表自己的观点,作为平等身份的生活者,企业必须面对这些评论。万物互联的数字社会,网络社会结构中的节点是每个人每个数字个体。在数字生活空间中,规模化的人际传播成为可能。生活服务者和生活者的沟通和交易是人际传播性质的。(数字空间的)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传播,也不同于以往局限于地域特征的人际传播,而是一种新的在数字生活空间中的人际传播,它必然是规模化的。从传播学角度讲,这是一个人际传播的时代,它取代的是大众传播时代。

2・3・3融进万民直播传递信息的时代,需要全天候的形象传播管理机制。

互联网发展到web2・0以后,“互联网同传统媒体不同的、真正属于自身的独有特质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个人成为信息交流传播的中心”。数字生活空间中每个人都随时接收信息,随时通过谈话聊天,通过,各种形式又发不出信息。当一个信息出现以后会迅速蔓延到整个互联网,现实生活中空间的距离消失了。企业从来没有在这种传播环境中生存过,企业的行为被放置在无数双眼睛的关注之下,并且每个人都可以随时谈论企业行为,对企业行为做出评价,发布企业动向。直播时代,首先成为企业的危机时代。在数字生活空间,企业应该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究极体,要随时感受外界的变化,迅速进行调整,并迅速进行反应。传播由此成向管理转向。作为服务生活者的关系,一定是更具弹性和灵活性的,对速度的要求要远远超过以往,并且这个过程是不断循环的。企业必须应对这个变化,从组织机构和管理架构上进行调整。

3、品牌形象传播体系的关键要素。

互联网改变的是社会形态,推动社会“走出工业化”,促进信息自由流动、公开分享。当然,数字社会的变革,不是一蹴而成的,随着技术的迭代而不断升级。在北大教授陈刚提出数字革命三段论。第一个阶段是传播方式的变革,第二个阶段是生活方式的变革,第三个阶段是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一阶段传播方式的变革,面对是企业传播微观管理和互联网传播特质宏观变化的匹配和对接。从传播变化上讲,数字社会的当传播升级为管理,甚至战略管理后,必然要带来传播主体传播组织者的管理变革。

从宏观层面,传播管理“着眼于传播行为的过程化管理,以预测、解释、引导和秩序为其管理手段,管理目的是指向传播的均衡价值、安全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微观层面,传播管理实际上是传播行为、传播信息的过程化管理,强调信息对信息行为人的价值影响和信息的这个影响过程各要素之间的联动效应。

根据笔者对创意传播管理论的梳理,结合形象传播的具体实际考察,形象传播管理涉及五类要素管理:内容要素、技术要素、流程要素、主体要素、平台要素及其他综合要素。

3・1主体要素。

“企业是传播管理的主体”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品牌形象的传播管理。互联网推动心商业形态“去中介化”。“在数字服务时代,生活空间逐渐数字化。数字环境中,企业可以直接面对消费者,中介环境淡化甚至消失,其他的环节成为辅助服务的过程”。首先被取代是帮助企业与消费者进行规模化沟通的大众媒介。理论上讲,当数字化生活空间的.形成使得企业与用户可以零距离接触时,原先作为中介的经销商、分销商和媒体及广告代理公司回消息,或者退到外围提供支持服务。在数字化沟通的生活空间下,由于技术替代、客户替代,大众传媒时代的形象传播机构如公关公司、媒介关系公司、舆情监测公司,不能实时了解企业动态,不能主动解决企业需求。面临着转型或者退出的状态。企业成为形象日常管理和机会传播的主体,从传统的“幕后甲方”直接成为互联网生活者“沟通伙伴”。作为互联网形象传播主体的企业,需要面临的不仅是外部任务,同样要思考:在数字生活空间,如何保证内部组织架构的沟通协调和资源整合,尽快能够适应数字生活空间营销传播的需要。

3・2平台要素。

互联网作为整体的媒体平台,提供品牌形象传播的综合解决方案。在大平台之下,共生着不同类别、不同功能、不同专业的互联网子平台。比如,新闻公共平台、社群沟通平台、信息数据平台、智能分析平台等。正是由于众多平台的公开、开放特性,作为形象传播主体的企业才可以借用数字社会的传播资源,整合形象内容,实施形象传播管理。

3・3技术要素。

互联网发展的动力是技术的推动。要实现面向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管理,必须有相应的技术的支持。]有技术的支持和跟进无法面对数字生活空间的迅速变化的海量信息内容。“传播管理办公技术系统把企业相关的海量的碎片化的网络信息进行采集筛选和整合,通过智能语义系统动态的对文本信息进行内容分析,作为企业的神经中枢,为相关部门的经营管理提供信息和策略支持”。有两点比较突出,一是智能化的语义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大量的文本信息进行内容分析,判断企业相关内容的关注度、内容的情感导向,对企业经营管理多个方面的策略制定支持;二是借助客户触达构建数据库,数据库建设是数字生活空间为企业带来的全新机会。通过与分析和监测技术,最终形成两大数据库,一是生活者数据库。二是内容数据库。生活的数据库和内容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策略分析和沟通传播的基础。“新技术的研发,始终是创意传播管理的推进动力,企业实现自身品牌的实时监控,发现品牌危机中探挖掘沟通元,实现以生活者的协同创意更环节,都离不开研究公司提供的专业研究和监测系统”。品牌的形象管理和形象传播同样符合上述的判断和论述。

3・4内容要素。

对于企业而言把握数字生活,接触生活者和服务生活者,需要两条线,“一条线数据,另一条是内容”。形象内容的生产和内容的触达是品牌形象管理内容要素的关键的两个方面。内容生产的信息来源多样、表现形式丰富,核心在于“互联网化”,能够与数字生活空间的生活者产生共鸣。借用创意传播管理中的“沟通元”概念,形象传播必须在品牌基础定位的深刻理解之上,进行“形象沟通元”创意分解和构造,形成具有和生活者可以连续对话、互动沟通的形象传播;形象内容触达要选合理合适的发送平台,激活生活者的协同和互动兴趣,复制、分享、评论或者二次创意,根据监测反馈,实现形象传播内容二次或优化发送。

3・5流程要素。

形象传播的流程要素在于协调内部和外部的工作链条,实现资源的统一整合。特别是企业内部,在数字生活空间,各部门不再是单兵作战,更需要彼此之间的沟通协调和资源整合。传播管理部门,预期企业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传播管理部门的信息发布和反映,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企业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要想符合生活者全方位的要求就必须更加多样化,更加专业,这些信息的发布不能只有传播管理部门参与,信息的来源应该是企业的产品服务和营销的各个部门”。另一方面讲,生活者反馈的品牌信息涉及众多方面,传播管理部门需要企业其他部门共同决定沟通内容,更多形象危机处理期间,生活者的需求不是传播就可以解决,需要采取生产性或者业务性跟进解决,这些必然要用流程进行规定和约束。

4、品牌形象传播管理模式模块搭建。

在数字生活空间,传播已经成为一个企业的发展的最核心环节,传播辐射到了企业发展的所有层面。传播成了战略和管理层面的问题。

数字空间格局下的品牌形象传播管理,是在对数字生活中品牌的信息和内容管理基础形成的管理模式。通过数据监控、评判和分析品牌形象的空间状态,创造形象沟通元,依据内容生产和内容分发流程,与数字生活空间的生活者进行沟通、交流,不断创造和积累有关产品和品牌有影响力的积极的内容,促进生活者的信息认知和情感认同,形成关于品牌形象的良好认同。

根据上文对品牌形象传播适应变革及关键因素的解读,本文对数字空间下的形象传播管理模式进行了搭建。

品牌形象管理的模式框架基本描述为:形象传播管理者通过对数字生活空间的信息监测,依据量化评判指标,对品牌形象状态形成三种情形的基本判断,根据状态描述启动传播管理流程机制,从现有内容数据库出发,经数据智能分析,形成形象传播策略,和“形象传播沟通元”,据此为基础,启动与空间生活者的规模化人际沟通。根据沟通反馈的效果,启动回馈机制,二次研判审核目前状态。上述流程都是在资源管理,包括数据库和平台资源下完成的(见图1)。

5、数字生活空间品牌形象常态塑造。

品牌形象传播的人际传播模式,理论支撑来自对数字生活空间商业形态变化的判断和论述。

互联网解决的是工业社会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完成了对大众传播规模化但缺乏个性的最后“围剿”。万物互联的数字社会,网络社会结构中的节点是每个人每个数字个体。在数字生活空间中,规模化的人际传播成为可能。传播不同于大众传播时代的单向传播,也不同于以往局限于地域特征的人际传播,而是一种新的在数字生活空间中的人际传播,它必然是规模化的。从传播学角度讲,这是一个人际传播的时代,它取代的是大众传播时代。

“数字生活空间包含所有类型的传播,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际传播的扩大和张扬。在数字生活空间中,各个数字化的主体的沟通与交流基本上都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在互联网上,人际传播成为主导。它超越时空,人与人的关系模式正在被重塑。

在数字生活空间中,企业完全可以生活服务者的身份一对一贴身服务生活者。这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就是规模化的人际传播”。规模化的人际传播解决了大众传播时代个性化与规模化的矛盾。

在数字空间内,一方面利用大数据技术把基于用户画像的精准信息推送,同时为解决“信息茧房”对公共信息的接触不足矛盾,品牌传播可以借助公共传播平台,实现广泛的公共讨论。每个话题都可以在“舆论广场”进行讨论,在某种意义,回归到传统的口碑传播时代。

数字市场中的商业逻辑从人和商品的关系,转换为人与人的之间的管理。这种关系是更为全面、整合和真实的。在数字生活空间,生活服务者与生活者可以实现规模化的人际沟通。基于人际传播的模式,品牌形象常态传播在数字生活空间有了出发点(见图2)。

获取生活者的口碑成为生活服务者塑造品牌形象的核心,似乎回归到大众传播之前的时代。“在社会化媒体时代,或者说在数字时代,口碑越来越重要,其真正的逻辑在于,社会化媒体或者说互联网技术带来的结果,是对人际传播的扩大和张扬。互联网上人际传播一个明显表现就是口碑,企业作为一个主体,成为参与人际传播的一方,这时平台似乎还是品牌,但是品牌建构的逻辑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通过对数字生活空间下品牌形象传播变革的自我革命描述,对数字化空间对企业的变革为牵引动力,对形象传播体系中的五大关键因素进行了解读,从而搭建了数字空间下品牌形象管理的机制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刚,王雅娟・超越营销:微博的数字商业逻辑[m]・北京:中信出版集团,・。

[2]、陈刚・创意传播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高校学生法律素养教育探析论文

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大爆炸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信息素养已成为高校学生应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我国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国内许多学者对信息素养从不同角度都做了深入研究,如马海群(1997)从宏观上给出了概念;张义兵(2003)比较了信息素养在技术、心理、社会和文化上的区别;王吉庆(1998)认为信息素养是可以通过教育提高的。一般来说,信息素养是指经过培训能够运用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素质。培养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够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人才;能够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能够助力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

目前,高校学生虽然经过了高校开设的系统课程的培养,如计算机应用基础、科技信息检索等,但高校学生的信息素养仍没达到培养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高校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

通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信息获取工具,但是对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应用能力学生基本没有,在获取了大量信息后,学生无所适从,不能从中找出有用的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现象在没出校门的毕业论文中就集中体现出来了。说明高校在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课程教学中出现了问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导致学生只明白原理不会操作,纸上谈兵。

目前,网络是获取信息的最重要途径,高校学生几乎天天上网,上网已成为其日常习惯。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就是娱乐,如玩游戏、看电影、聊天等,娱乐占据学生上网的大部分时间。网络最初的目的就是信息共享,构建学习和工作平台,然而大部分高校学生信息意识薄弱、不能挖掘信息潜在价值,对信息缺乏敏感性,对专业知识缺乏关注。即使有的学生上网的目的是开展检索文献、网上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但往往这部分学生会不经意间被一些其他因素干扰,自制力差,忘了最初的目的。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良好的信息道德就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是高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指标。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信息道德的培养缺失,学生只能依靠自身道德素养培养信息道德。据相关调查显示,某些学生浏览过暴力、色情等不良网站,长期浏览该类网站会对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严重影响;部分学生为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都在网络上查阅过相关文献并抄袭以达到快速完成作业或毕业论文的目的,助长了学术不正之风;部分学生网上传播不良信息、参与网络骂战、网络围观,都对培养学生信息道德产生负面影响。学生信息道德的系统培养是目前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1.推进培养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

推进信息素养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2)结合实践案例教学,将知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展开教学,尽量减少枯燥的理论,以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

(3)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教授学生最新的技术和方法,如应用软件的讲授应该是最新版本的,应该灵活运用云课堂、微课、慕课等新型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信息技术的进步和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开设信息道德类课程,正确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网络文明,使学生具备处理不良信息的能力;(3)鼓励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如开展网络技能大赛,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让学生共建校园网。

参考文献:

[1]马海群.论信息素质教育[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2).

[2]张义兵,李艺.“信息素养”新界说[j].教育研究,2003(3).

[3]王吉庆,钟启泉.信息素养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王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研究[d].同济大学,2007.

:高校入学教育内容探析

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学校的党课培训学习,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真正认识到:中国共产party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实现共产主义是我们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听了老师们在讲台上以古喻今,旁征博引精彩讲解,我豁然开朗、心潮澎湃,更加坚定了自己献身共产主义事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当前,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态势下,国际局势不断动荡,国内改革纵深推进,随着二十多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和人民群众在取得重大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同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之间日渐突出的问题和矛盾。由于在矛盾处理上的某些失误因素和错综复杂的关系,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现象和社会问题,特别是某些党员干部腐败现象的消极影响,极大地败坏了党的声誉和形象,严重地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从而伤害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事实都说明,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进步青年,我们更要自觉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带头弘扬社主义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在观看优秀共产party员牛玉儒同志的生平事迹介绍时,我激动不已、感触颇多,他那种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甘为孺子牛,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的一片赤子之心,不愧为我们新时代青年的楷模,更不愧于共产party员的光荣称号。正是由于我们党有着千千万万个牛玉儒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才使我们党永远保持着她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学习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古人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浅显的比喻却很好地揭示了学习的重要性。江泽民同志也再三要求”学习,学习,再学习。“可见,学习文化知识是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日新月异,逐步向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迈进,不学习,人就会落后。大学生是我国社会文化阶层中的较高层次,大学生党员更要能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此大学生党员的专业知识一定要过硬,这就要求我们勤奋刻苦,善于合理利用学习时间,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有端正的学习态度。然而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的社会,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产生。

因此,如不知怎样在浩如烟海的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就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速度,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就会被社会淘汰,也就根本谈不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由此可见,获取有效信息,充分利用信息以及高质量生产信息的能力,已成为当代青年学生党员必备素质之一。

其次要有较强的思想政治觉悟与政治敏感性,较强的政治分辨力。加强党性修养,要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变化的社会,我们身边的人、事、物都会不时的发生变化,我们要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平时注意党性修养的培养,才能抵挡住不良诱惑的影响,以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适应复杂的社会。作为大学生,最基本的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党员,最基本的是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大学生党员应该为人正直,且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party员更应该坚持党性,坚定信念。在经济时代,面对各种诱惑,要不动摇。

再次要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现代社会,竞争空前激烈,青年学生党员的内心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只有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在这种环境中健康成长。而良好的人际关系则是现代人成功的润滑剂。随着当今世界信息交流速度的加快,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只有在学生时代加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口才等各方面能力,才能在当今社会立足。这是对所有即将进入21世纪的现代人的要求,当然也是青年学生党员的。

另外要具备领导的素质,不断完善自我。青年学生党员是青年学生中的佼佼者,从思想觉悟、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等多方面都应有较强的能力,他们也必将成为祖国的栋梁。而随着社会的不断细致分化,越来越多的工作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党员就应在其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不仅要冲锋在前,还要合理的组织其他人共同合作,由此领导能力的迫切要求应运而生。

以上只是粗略的总结了一下学生党员应该具备的素质,不够全面不够完整,我想这个让它全面让它完整的过程就是我们应该去努力的方向,新的时代有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会从思想、学习、工作上全面提高自己,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看了高校进行党员党性教育还看了:

:高校入学教育内容探析

毋庸置疑,高校合并的初衷是好的。为了优势互补也罢,为了便于管理也罢,总之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人有个习惯,什么事只要有人一开头,觉得有利可图,那么大家就一窝蜂地上,非要搞得轰轰烈烈,非要搞得沸反盈天。最后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结果又怎样?很多高校盲目跟风,以为合并了就可以发展壮大,就可以名声鹊起。于是乎也开始合并,将各种杂七杂八,毫无瓜葛的学校硬是合并为一个学校。既然合并了,好了,那就要建一座统一的大学。于是一座座大学城拔地而起,高校合并狂潮愈演愈烈。

土地乃国之命脉,寸土寸金。然而一所大学城动辄几千亩、数万亩。横陈在都市里,一座座冰冷的水泥建筑遥相呼应,柏油路几乎铺遍了整个校园。现代的物质生活气息充斥其间,那想象中的优美人文气息已荡然无存!

当今的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已经远远落后于八九十年代以前的大学生。许多招聘单位都对应届生抱有成见。难怪有的毕业生说四年大学,不知道是我上了大学,还是大学上了我。真是绝好的讽刺!

究竟是大学生的自身原因,还是学校的原因,还是教育方法教育体制的弊端……为什么当代大学生大大逊色于以前?高校太多了,中专升级为大专,大专升级为本科,本科升级到什么211、985。高校在华夏大地上遍地开花。高考变得易如反掌,只要你不是傻子、呆子、愣子,都可以考上大学。大学几近于平民教育,学历证书如雪片般飞来,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流落街头的求职者。将大学教育变成平民教育是好的现象,只是不要急功近利,要数量不要质量终将自食其果。高校数量激增,学生数量也恶性膨胀,就业压力必然愈加严峻,据权威人士预测,中国将达到失业高峰。

严师出高徒,没有严格的规章制度和各种约束,哪来的优秀人才?而今的大学教育对学生的约束充其量就是一个期末考试,呵呵,搞笑的是考试的内容老师都会以各种方式透露给大家,确保做到考试万无一失。学生的成绩也是老师的成绩。可是还是有人不及格,为什么?他们也想通过,只是一点没复习,哪怕老师已经面授机宜,仍然兵败而归。一句话,没有自制能力,大多都成了网络的俘虏,丧失了进取心!网络世界使他们更加无拘无束,更加没有自制力。高校毕业生撇开能力不说,单说上网,无一不是手到勤来。

教育越搞越不像样,就这还整天想着要合并,要建新校区,要划地皮,有什么资格?学生满意吗?人民满意吗?那些一个个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满意吗?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在外面生活的多么的不容易,可为了不让家里操心,他们强咽苦水,在电话里对自己的困难只字不提,都说生活的很好,一切都很顺利。有谁知道他们此刻真正的心境?又有谁知道造成这种苦果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不学无术,而是学无所学、学用脱钩。我们用十年寒窗换来一纸薄薄的通知书,而学校以四年的时光让将我们最初的锐气磨洗殆尽!

兴建大学城,理智一些吧。既没有提高教育质量,又使自己陷入艰难的僵局,骑虎难下,劳民伤财。这是任何人都不愿看到的。

:高校入学教育内容探析

教育部印发了《留学中国计划》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在使得我国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地国家要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高素质来华留学毕业生。为此我国高校正致力于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规模并努力探索更科学规范的留学生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从而增加对高水平高学历留学生的吸引力。在规模扩大的同时高校在留学生的管理和培养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何做好留学生入学教育也是其中之一。作为承担留学生教育的高校入学教育这一堂“课”教得好将对留学生管理将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留学生入学教育要基于学生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地施加积极的影响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它也是完成留学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手段。留学生入学教育应该分为不同阶段包含不同的内容。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国高校学习因为生活环境、教学和学习方法的变化思维方式也要随之转变由此带来的种种不适应是留学生来华后的必经阶段。外国留学生背井离乡来到中国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的文化环境和语言环境。他们大部分的年龄都处于20多岁大多是第一次长期出国学习难免会产生困惑、抑郁、自卑、焦虑等情绪。而长期处于这些情绪之中很容易让留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上产生问题和矛盾。比如独立性和依赖性的矛盾。他们都渴望得到生活中的`独立但因为年龄和经历的因素实际上又需要他人的帮助;他们渴望马上投入学习但实际上出国留学过程漫长而艰难会面临比想象中更多的困难。又比如在人际关系方面会遇到理想和实际的差距。留学生想尽快融入当地但由于语言、文化、宗教、行为习惯等差异使得留学生与中国或其他国家学生很难进行深入的交流。而年轻人又往往缺乏与人相处的必要的技能学生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冲突这将导致他们更加沮丧和孤独。

一留学生入学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时间方面。目前我国大学入学教育活动的绝大多数是报道后一到两个星期内进行。调查显示,大一新生从“困惑和焦虑”到“基本适应”,47%的中国学生需要3个月左右,45%的中国学生需要大约1个月,10%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留学生开学,也大多集中在报道后一到两周。这意味着外国留学生来华后,可能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就已经开始面临学业的压力。与中国学生相比,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的适应期则更长,大多数学生在3~6个月才逐步适应在华生活和学习。但高校留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往往只集中在报到注册周,并没有形成长期的持续性的教育引导机制,导致留学生实际并未得到完善的入学辅导。第二,内容和形式方面。一般高校针对留学新生的入学教育,仅限于介绍学校的规章制度、培养方案、学位要求、安全教育等,内容较单薄,形式较单一,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导致入学教育的效果不佳。第三,人员配备方面。近几年来,各高校来华留学规模普遍增长较快,而在管理人员配备,特别是国际辅导员队伍建设上往往没有跟上规模的发展。很多高校的国际辅导员配比不足,人手不够。导致国际辅导员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处理事务性工作或突发性事件上,对留学生的入学教育重视不够,工作做得不扎实,导致后续管理上产生更多问题,造成恶性循环。

留学生的入学教育,更多的是帮助留学生适应的过程,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快地适应我国和更好的更高层次的学习生活。根据学生入学教育的特点与目的,我们将学生教育内容分为:日常的、课堂上的、心理上的。第一,生活上的教育。留学生从世界各地来到我国,周围的环境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调整生活方式是留学生来华后面临的首要问题。针对此问题,一是来华留管部门应该做好信息搜集,将留学生来华后将面临的问题和对应的解决方案集结成册,在寄送入学通知书的同时或在学生报道注册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提前了解和做好充分准备。二是建立“点对点”机制,发挥“以老带新”的作用,让已熟悉在华生活的老生帮助和引导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三是尝试建立中国家庭体验模式,让留学生在学习之余有机会进入中国家庭生活,通过体验式的互动教育,让留学生通过家庭日常生活,更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第二,课堂上的教育。课堂上的学习是留学生到我国学习的核心环节和重要目的。但由于中外教育系统、教学方法、学习习惯等不同,留学生也会或多或少产生不适应感。针对此问题,首先应针对留学生专门开设通识教育课,介绍我国的教育体系、制度、教育方式等,让留学生在宏观上了解中国高校的教育情况。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适应留学生,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否能达到所授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应针对留学生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课程进度、考察方法等,逐步让留学生适应课堂学习,最终完成培养目标。第三,心理上的教育。留学生面临环境和文化的巨大变化,他们的内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紧张和不安,因此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同时,由于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教育和文化背景、思想、价值观、生活习惯发生碰撞,在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导致或加深心理问题。首先,高校应该考虑增加国际辅导员的配比,丰富国际辅导员队伍,增设心理咨询岗位,开设心理咨询室;其次,在开学时可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留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和筛查,针对存在或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疏导和处理;同时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组织座谈会,或开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以促进留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总之,做好留学生入学教育是使留学生从适应中国环境到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必要工作,也是学校培养知华、亲华、友华的高素质高层次留学生的基础。高校留管部门应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创新入学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法,完善教育机制,使留学生入学教育能够全面、深入、持续开展,帮助留学生顺利渡过来华留学的重要转型期。

参考文献。

[1]崔淑慧.高校留学生入学教育模式探讨[j].高教探索,(3)。

[2]孙滢,杨文星.浅论留学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创新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2)。

[3]徐晓泽,刘伟.团体咨询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5).

民办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探析论文

首先是自由扩大化带来的管理松懈。民办院校提倡自由式发展,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老师们不得压抑学生们的想法。问题就这样诞生了。政策宽松,要宽松到什么地步?课堂自由,老师要怎么控制课堂纪律?更为棘手的是,这些民办院校招生没有国立学校那么有知名度,成绩高的学生不是很多。这些学生的自制力本身就不太高,如果再不严格管理,就会出现校园学习氛围不浓厚,学生生活状态散漫,甚至荒废学业的现象。太严格又会束缚学生自身个性的发展与潜能的发挥。如何做到宽严有度是当今民办学校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其次,管理部门各级之间的不协调,对学生教育与日常生活管理没有系统的方案。这就很容易造成学生们在执行老师任务时混乱分心,对老师而言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计划,这不仅是民办院校的观念问题,更是教育与管理的`不合理。要想民办院校能够得到长远的发展,改变这种面貌刻不容缓。第三,民办院校有着高学费的传统。这个我们无法改变。作为民办机构,本身就不如国家机构有福利,他们是真正靠升学指标在招生。而且,他们的教学设施更加完善,生活环境更加优美,这样就吸引了大量的富家子弟。家长们把孩子送到学校本是想让他们接受更加正规的教育,同时少受些苦。但是将这样一批富二代放到一起,难免就会产生攀比现象,拉帮结派更是严重。时间久了,老师们对这些二世祖也无能为力。这样一来,民办院校当时创建时候的办学目标就形同虚设,缺少了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出了一批贪图享乐,生活糜烂的孩子。面对在家长们的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民办院校必须设立相关的制度来锻炼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二、创新管理机制的对策。

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表明,传统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我国教育的现状。要想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必须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现状相结合,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民办院校管理机制。首先,我们要采用民主化管理模式,将教育部门与管理部门紧密结合,不能让管理脱离教育,教育也要时时刻刻服从管理。以往的模式就是一家独大,统一指挥其他各个部门,这样的决策很容易脱离教育实际。改革之后我们要把需要制定的计划或者统筹的方案摆到桌面上来。各个部门协调合作,保证所要解决的问题的合理性。其次,我们不仅要看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把素质教育真正的落实到教学中。加大平时成绩在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同时以学分制计量作为学生思想教育和平时表现的成绩。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对于他们个人高素质的养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最后,我们要增加一些特色课程,吸引同学们的兴趣,要引进高科技的手段丰富教学方法。比如,采用课上讨论、互相提问、个人讲座等形式,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三、结语。

我国民办院校起步较晚,虽然在近几十年取得了一些进步,但是由于历史短,生员结构复杂,使得民办院校的教育管理机制一直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得不说,近年来民办院校在为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做出了不小的贡献,但是随着规模的扩大,对社会进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受到大众关注的程度就在逐年的上升,所以那些以往可以忽略甚至影响不了大局的教育管理问题就被无限的扩大化。要想我国的民办院校真正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教育管理机制势在必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