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随笔(专业15篇)

清明节随笔(专业15篇)

ID:9059309

时间:2024-01-12 21:41:11

上传者:碧墨

优秀作文是用文字凝固的思维,给人以启迪,让人受益无穷。范文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清明节随笔

门前的那一排白杨。

悄悄的冒出了绒绒的芽包。

石板路的缝隙里。

有嫩嫩的叶子探头探脑。

您在笑着看我么父亲。

这样的日子天堂里也会是春的.味道。

这滴答声也不是女儿的眼泪。

是细雨敲打着您的屋檐。

我对着您微笑呢父亲。

您说过最爱看女儿翘翘的嘴角。

枝头的一只鸟儿叽叽喳喳。

您是不是想起了。

女儿嘟着嘴跺着脚。

那细细长长的一声爸。

(说过了不哭不哭)。

(可这一声却如重锤击心一时热泪涌流)。

父亲啊不老的春风。

绿了老屋门前的杨柳岸。

小草儿在风中轻轻颤动。

林间飘着淡淡的令人微醺的气息。

在这明净如洗的碧空下。

枕着家乡的郁郁青山。

安然入梦罢父亲。

梦里沐着春风欢笑奔跑。

您还是个小小少年。

清明节随笔

昨日春雨浓浓绵绵地清洗着北国大地,野草、树木、各种花木都如清晰头脑还神似的,焕发一种向往的奇丽的精神。北国世界马上变容了。

低着头,看着自己的脚尖,步步迈向那个难忘的山丘深处……。

手里头,轻飘着花纸焚香,思绪渐渐陷入难忘的时光远处……。

梦幻着,寓童依恋温热体,慈母慈父像似刚刚过去不久时……。

墓冢丘,已是和融山丘般,野草荆棘封住着时光久远的目光……。

路边小花点着小头,摇晃着弱体,示意着我的到来。酸枣的峰刺向天际,宣告着我的到来。山桃花满山遍野迎着我的身影,芬香随风飘逸着,满山满沟,满丘满冢都是清明的幽香。

苍老的软腿也像老爸老妈般,软软地跪下,点烧着心意的纸钱,徐徐欲升思念。

“老爸老妈,如今儿和你那年一样,也苍苍如旧了,慢慢地也难入丘冢地,不过有能力一天,就会来看望你们一次……”我心里默默地念叨着。

如今的山丘好像没有什么变样,那条深沟底处的雄伟独立土柱,还是那样的挺拔,几十米高个,它并没有随着岁月而倒下,可我们老得几乎要倒下。

山坎上的荆棘在疯狂似的野长,一颗比一颗高,一颗比一颗粗,杜梨木的白花繁茂,照旧地引来疯忙的蜜蜂,翅声嗡嗡,老远就知晓蜜蜂忙活的非凡。可如今我已经不能和蜜蜂相比了,不能再忙活了,是悠闲点,可不由自主呀。

岁月已过多载,土地、荒山、黄土、山丘、野花、野草依旧,它们好像不把百年作为一个季节,也许它们的车轮就是千年一轮吧,大地依旧那样陈久有力。也许它们的时光和步伐还很久很久,也许它们自己的路更远更深,我们几代人也看不到它们的步伐新痕,也只是它的脚印后边留下的痕迹罢了。

这个季节里,在路上遇到好多好多的熟悉面孔,各个几乎同时在衰老苍花,各个都在追索自己的童年梦想,老去的身影几乎在同一时光回顾自己的春季,那是多么向往,多么贪婪的时段,人不像野草,不像山花,也不像山丘黄土,没有它们的久劲,没有它们那样持恒。可人们的思念也可久久传送。几千年也能流传古老的故事,几千年也可以接送民族的英雄。

老屋、老树、老路都慢慢远去,老妈、老爸、老姑、老姨、老舅、老叔都慢慢久远,剩下的也慢慢地进入历史长河里,只有那滚滚的浪涛的回声。

新的向往,新的爱好,新的朋友不断出现,新的气氛又在涌现,热心拥抱新的时光,融进新的时刻,也许使人们更旺盛更有心劲,慢慢地和时代同步进取,老老夕阳更年轻更有意义。

清明节随笔

又是一年清明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潮湿的路上行走着湿漉漉的灵魂。

一早,清明的阳光暖暖地从窗外打过来,经过树叶柔化瞬间如同脱缰的野马被套上笼头,桀骜不驯的江水遇到了都江堰一般,慢下来了,柔起来了,温驯了,变为大大小小的形状极不规则的光斑,轻轻地投在人身上。

暖暖的阳光下我的心却一点点的冰凉,因为刚刚点开的页面上骤然出现了一行粗体黑字“四川凉山大火灾,三十人牺牲”没有人知道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他们经历了怎样的苦痛,我甚至不能去想象,那烈焰灼身的痛。多少年轻的、勇敢的生命才为我们换来了现世的安稳。他们中最年轻的人仅有18岁,也只比我大了6岁,最年长的也是只有35岁。

多少个24岁的生命,被埋在了这_年的时光里!

当我们躺在床上一边百般无聊地抱怨时,是这些人为我们负重前行……。

清明节随笔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转眼间,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了,今年的清明节没有下雨,根据新的放假制度,清明放一天假,于是我便随妈妈回老家扫墓祭祖。

“满街杨柳绿似阴,画出清明二月天”,我们带上鞭炮、纸钱,跟爷爷奶奶一起踏上了扫墓的路程。一路迎春花黄,杨柳树绿。我们踏过一个个泥坑,践过一条条小溪,走过长长的山路,终于来到了祖先的墓前。

祭过三婆之后,我们来到了姥姥墓前。我们点了几柱香端端正正的插在坟前,再把纸钱撕开点燃。烧完了的纸钱化作一片片白灰,随着风飘向远方,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也远远的传开了,同时,我的思绪也被带回了遥远的过去。

姥姥生前一直过着艰苦的生活,生下爷爷他们想必也非常痛苦。在爷爷读书时粮食紧缺,每天上学都必须自己从家里带桌子凳子,自己扛着走几公里的路到学校。有一次,姥姥送爷爷去学校的途中,一辆车子驶过,姥姥把爷爷一推,自己却被车子撞了。从此,姥姥与我们阴阳两隔,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深爱的孩子们。后来,失去母爱的爷爷通过努力当上了一名医生。

姥姥,今天您的曾孙女来看您来了,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的爱却留下来了,您的爱可以永远照耀着活的人。

清明节随笔

又是一年清明时,霏霏细雨,点点然思,犹如流不尽的几行泪。清冷,绵长,寂寥。曾在诗词中领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迷感伤;品嚼“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的怀故忧君;欣赏“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的宜人秀色……古往今来,有人认为清明是悲痛无奈时,有人说是抹不去时思念,我要说,清明,是宁静的憩宿,有无声的花开花落,阳光雨露,还有你们的坚守与永恒。

揉碎的记忆,情感饱蘸在泥泞里,垂帘在童年的梦呓中。青砖白瓦,一对老夫妻披着稀薄透亮的阳光,依偎着坐在河边拣摘菜叶,沟壑纵横的手浸泡在水中,碧绿碧绿的菜叶几映得水也绿地同快翡翠一般,好似还有黄金点缀。我就蹲在墙角,看着他们窃窃私语,仿佛慢动作回放,但不知为何,每次老爷爷都贴着伴儿的耳朵根讲,而老奶奶不论听到什么都会笑如夏花绚烂,给她亲爱的老伴儿一个坚定的点头。

就这样,夕阳下的稻田中总会有对一前一后,从未分离的老俩口儿,他们的感情仍如初识般纯美,青涩。直到我来到这里的第三年,再也不见那温情的背影,连暮鸦飞过的哀鸣,都融化在苍庐的深处。

之后也只见老爷爷的'自个儿了,才知道,老奶奶到天堂洗菜叶去了,他没有混混沌沌地过日子,每天都拎着小木盆来到河边,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他目不转睛地凝视着水面,好像是在用眼神与天堂上的老奶奶交流,他的手轻轻摩挲这,蹭得菜叶青得发亮,不知不觉中,他的嘴角微微舒张,上扬。

又是一年清明时,碧绿的湖水风过无痕,唯有噼啪作响的雨点在谱写永恒的乐章,一片寂静的人间与天堂,散发着亘古不变的芳香,我仿佛看到两个老人互相挽扶,步履蹒跚地走着,你们的爱不是短暂而虚假的,爱是长久和彼此的信任的真挚默契。

朦胧烟雨,情深深雨朦朦。

#713980。

清明节随笔

清明节,家家户户都要祭拜祖先。我们也不例外,往年的清明节,去年的清明节天气很不好,下着大雨。“清明时节雨纷纷”山路泥泞这是,我最担心也是我最害怕的事。因为上去的路全是泥路,万一一不小心,就有整个人滚下去了。所以我们只好扶着旁边的石头小心翼翼的向上走。

可是,今年的清明节跟以往的有很大的不同。

古人有云: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啊,又是一年的清明,连日里天阴沉沉的,最终雷公电母忍不住了,提前把雨降下,还没到清明就已断断续续下子个星期的雨。清明放假时,一般我们家都不行正清的,所以清明那天我可以在家玩,但是今年妈妈跟我说明天早上要早起,我们要去扫墓,我当时就纳闷了,怎么会明天呢,第二天早上妈妈跟我说,今天不是去扫墓,而是去拜你外公,今年年初,他突然离我而去,如果他临走前对我说些什么我可能不会这么伤心在他离开我的前一星期还在和友人谈论健在的长辈,祈祷上帝容许他多活几年,看着我考上大学。可是他等不急了,一刻也没多留给我,让我陪他说说话,再听他苦口婆心的训斥。谁说不是这样?可怜的人们失去了才懂得珍惜。。

到了公墓,在祭拜外公的时候眼泪又不争气的流了下来,看到那上面的照片,往事如流水冲刷我的大脑,我把东西摆好,心里跟外公说着话,外公啊!您在天堂还好?生活过得幸福吗?我们在人间都非常思念您,都希望您过得好。外公,我们在这里烧了一点钱,几套衣服和一些用品,您记得来拿。

纵使人生若只如初见,纳兰容若那位相国公子,因着那相知却不能相见的缕缕牵念,倒出他心底最真挚的思念。而我对你的思念会像大海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边。清明是行孝的节日,我们得好好珍惜和亲人在的时光,不要等他们不在了,再来后悔。

清明节随笔

记得古诗说过“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讲的是清明节雨天、人们伤心的情景,可是,在今天清明节的第二天,天气十分的晴朗,外面阳光明媚,风和日丽,到处是春暖花开的景象,我、爸爸、妈妈、外婆、哥哥、舅舅一起去南北湖扫墓。

我们乘着开往南北湖的公交车,来到了我们海盐县的旅游景点——南北湖,湖边到处是行人,有来扫墓的,来旅游的……我们无心欣赏南北湖的美丽景色,直接来到半山腰,来到了外公的墓前,外婆依次摆好拜祭的物品,妈妈、舅舅献上了鲜花,爸爸点着了蜡烛,接着舅舅第一个拜,第二个是外婆拜,第三个是哥哥拜,第四个爸爸拜,第五个是妈妈拜,第六个当然是我了,因为我最小了,接下来外婆就给外公烧纸钱了,希望外公在下面有更多的钱花,日子过得好一点。望着外公的墓碑,我们心里都有一种痛苦的感觉。

拜祭完后,妈妈打算带我到处走走看看,我们先来到了湖边的木制长曲桥上,只见桥下的湖水水平如镜,没有一丝波浪,湖水清的能看到湖底的水草,走过木桥,我们来到了长堤上,堤的两边尽是桃树,我走进桃树看了一下,发现有的花是含苞待放的就像是一个个害羞的少女,有的花是争奇斗艳的像一个个哨兵展现着自己的魅力。

走着走着,爸爸说起他小时候来英雄纪念碑扫墓的事,于是,我向爸爸提议,也带我一起去向英雄扫墓。接着,我们就爬上山峰来到了新四军北撤澉浦之战纪念碑,原来是在1945年10月4日,新四军北撤至澉浦时,遭到国党10倍于自己军力的包围,在战斗中,新四军有223名战士牺牲了,看着纪念碑,想到牺牲的新四军战士,我心中感到无比崇敬,于是,我向英雄们献上自己做的花环,爸爸为我在纪念碑前留了合影。

走在下山的路上,想到有两百多位战士牺牲在这儿,我觉得我们不能忘记先辈的事迹,是他们创造了中国,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的今天,我觉得今天收获真多。

清明节随笔

今天,咱们全家和姨妈一家去看姥姥。到了姥姥家,我就和姐姐在院子里高兴地玩了起来。我先是用放大镜观察地图,再是用放大镜困住蚂蚁,还在放大镜上放上树叶,是害怕晒死蚂蚁。从姥姥家走的时候,我放掉了蚂蚁,又和姐姐、妈妈玩了一会儿老鹰捉小鸡,和姥姥告别后,下一个目标就是去给太爷爷扫墓。

咱们来到一个坟墓前,里面埋着太爷爷和太奶奶。妈妈用打火机点燃了纸钱,又是烧钱又是烧纸,嘴里还念念有词,直到纸钱都烧成灰了。咱们又去看田地里种的麦子,绿油油的,就像野草一样。吃过午饭,咱们就去看望妈妈的姑父了。

妈妈的姑夫已经九十岁了,他给咱们讲了他年轻时的经历,他去_参加过开国大典,见到了毛某某。离休以后,还打门球得了个第一,我真是太羡慕他的生活了,不用做作业,一天还可以随便出去游玩儿。

好了,我的清明节就是这么快乐,见到了姥姥和姥爷,学到了很多历史。

清明节随笔

清时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当到了这个节日我都会想起杜牧写得《清明》这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一天全国人民都要去给自己去世的亲人扫墓。家人要团聚,或祭祖扫墓,或踏青春游。

这一天我、爸爸、妈妈和亲戚们去陵园,给我去世的太公、太婆扫墓,还要提着香和纸钱去爬山,奶奶还买了一束鲜花。我们怀着哀伤的'心情把鲜花放在太公和太婆的墓前。看着去世的太公、太婆的墓碑,我和妈妈就有点伤感,爸爸告诉我,太公是个慈祥的人,太婆是个为人好的人。爸爸用红油漆把太公和太婆墓碑上的字又重新描了一遍。我在心里默默地告诉太公和太婆:我已经长大了,念四年级了,太公、太婆你们现在要是还活着,那有多好啊!我还看见旁边的人有的在烧纸钱,还有的人在哭泣。这时爷爷也开始烧纸钱,爸爸连忙跑过去帮爷爷烧纸钱。烧完纸钱,奶奶就敬上一杯酒,我们一起在外公的坟墓前深深地鞠了一个躬,便说:“祝太公、太婆在天上保佑我们一家平平安安。”

我是多么的喜欢清明节。因为这一天可以给去世的亲人送上一些礼物,表示对他们的尊敬。

清明节随笔

清明,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日子,是一个人人不能回避的节日。虔诚、庄严的色彩,凝结了这一天的主色调,但她还在向我们传递着更多更多的色彩和情怀。

古往今来,在中华民族的宝典里,清明这个节日最具多重含义和多重意义。她是祭奠先祖、缅怀亲人的重要节日,是传承历史的人文景观,更是抒发中华民族认祖归宗民族情怀的真实写照。但她还是一个亲和大自然的节日,清明时节,神州大地气候回暖,草木繁茂,是郊游踏青的最佳时节,多少文人墨客为之迷恋,南宋吴维信的《苏堤清明即事》,将此表现的最为直接:“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抒发了内心的感受和对这个节日的迷恋。人们需要在清明这个节日里感受生活,感受自然,感受情结,感悟心灵。

清明在我最初的心灵感受中,是快乐多于凝重,没有忧伤和悲痛。草青了,树绿了,柔软的春风拂来,让人暖洋洋的,我们都像换了羽毛的小鸟,尽情地撒欢。清晨,从父母手中接过平日里不多见的零花钱,带上午饭,去烈士陵园扫墓。站在烈士塔下,高声朗诵着: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面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吧。在那一刻感受到了庄严、肃穆,油然产生了一种敬畏、敬仰的心情。望着一排排烈士墓碑后面的抔抔黄土下面,都曾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都有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但不知在这里还连着许多人的忧伤和悲痛。清明,把一代又一代人的牵念镌刻在这里。但那时,不懂得每一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都要付出失去亲人的沉重代价,不懂得诗人杜牧所描绘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情感和体会不到它的内涵。当母亲逝去后的第一个清明节到来之时,心中陡然沉重,思念之情越发强烈,隐隐之痛阵阵袭来,正像宋代诗人高翥在《清明日对酒》中所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思念和悲痛铭刻在了心底。

清明的雨水纷纷扬扬,是一种大自然的景象,悲情与春思化作浓浓的人文关怀,是文人情怀的一种意象,生命与大自然的融合更是一种炫美的景观,她们都融化在历史的传承之中。清明节纪念英烈和先人,是对逝者的缅怀和尊重,也是对历史的铭记,它荡涤我们的心灵,清思明理,化为一世清明的情怀。

我在想,清明作为一个节日,我们应该有一种节日的情怀,它不只是悲悲戚戚,泪洒黄土,生者与逝者用不同形式进行对话。它还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呼唤每个人对节日的情怀和情感,让我们的文化不在节日中被失落,让我们的节日在文化中度过。

清明,它是个慎终追远的节日,它又是一个生命生生不息,欣欣向荣的永恒。

清明节随笔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清明节又叫寒食节,这是一个融汇了两个古老节日精华的清明节,在宋元时期形成了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祭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传统节日。民国时期,清明节这天,除了原有的扫墓、踏青等习俗外,植树也被确定为常规项目。

周日上午,我和妈妈走在外婆家那边的山路上,溪水缓缓的流,路边的小草又被春风吹绿了,不时可以看到有人挑着担子和纸钱,匆匆而走;也不时可以从林中传来一阵一阵的哭声和鞭炮声和哭声;也不时有从山上扫墓归来的伤心人,这让我不由的想起了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慢走在山路上,看到外公以及其他的叔叔阿姨,都在田地中干活。有的在田地上翻地,田间一片忙碌;有的在翻好的地上撒菜籽、种菜苗,绿油油的一垅一垅;有的在插豆棒,整整齐齐,相互交叉依靠;有的在山地上种植果树苗。田地间一片生机勃勃,真好看!正所谓“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

我和妈妈继续往山上走,看着山脚下嫩绿的野草,半山坡上的桑树张开着嫩叶,毛竹林中破土而出的竹笋,清明到了,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我喜欢这春意浓浓的清明节。

清明节随笔

儿时,对于清明的印象是简单而又清晰的。记忆中的清明,是简简单单一幅图画,画上是几簇山楂花、几根系着冥花的青棍、几缕佛前的香雾。

那时对清明的意义的理解甚是浅薄,只是为着那些一年才接触一次的、对小孩子来说还算新奇的东西,便年年盼着清明的到来。记得初次读到“清明时节雨纷纷”时就觉得惊奇,因为我的记忆中的清明都是暖日,和着轻柔的春风,蝶戏花间,蜜蜂在一畦畦油菜地里忙碌。我们就从油菜花间的田埂走过,搂着一捆青棍,偶尔冥花被什么东西勾住了取不下来,也会引起我们的笑声在温暖的阳光中荡漾,便更不能体会“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滋味。那些厚厚的数级石阶对我们而言便是一种挑战,当我们在气喘吁吁之前,以一种胜利者的姿态俯瞰脚下的那片广阔的沃土、层叠的梯田、隐隐约约缀得漫山遍野的山楂花时,愉悦的心情便从心底滋生出来了,不有得欢呼雀跃。直至开始上坟,乖乖地按着大人们的叮嘱做好后,所关心的事也只有放鞭炮和采山楂花了,至于在这块土地上安息着谁,反正我们也并未曾见过。那时的清明,就这样一路充满乐趣地过去了。

那个时候,你只需带着一颗真挚的童心、一份准备时刻迎接、拥抱、感受大自然的心情,就足够了。

而如今,随着年龄逐步地增长,往年一直轻快而过的清明愈来愈沉重起来。并不仅仅因为已经懂得清明是个用来祭奠、缅怀的日子,还因为突然发觉,渐渐逝去的,除了时间和人,还有周围的一些事物,于是,内心变得空落落地。

油菜地已然越来越少了,盛开的只有同样嫩黄的白菜花,也不见了蝴蝶。石阶大多数已被水泥路覆盖,不再蜿蜒,不再错落有致,而是像一眼能望到底的、斜斜铺着的银白色地毯,没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趣。上坟的路突然变得轻松起来,因为脚程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加快了,只是极目远眺,看到的也只是稀疏的几枝红色山楂,粉色、紫色、白色的竟全都不见。

唯一不变的,只古寺里清脆而熟悉的木鱼声,就连炉中的香,也已经换了又换,一股淡淡的香味在寺中弥漫,连同缕缕不绝的轻烟逐渐消散。轻步走过佛像前,每迈一步都是慎重而安静的。面对它们,已由最初的敬畏变为了一种虔诚。于是双手合十,祈祷过后于香炉中插上三柱香,不待它们静静地燃完,便转身离开。离开时,仍旧很安静,你能听见风扫过竹叶的声音,如山林的呓语。

又一年的清明过去,我却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清明节随笔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已故先人的传统节日。每年的清明节天气大都是阴阴沉沉的,今年也不例外,灰暗的天空好像在代表人们的心情。

今天,吃完中午饭,在爷爷的带领下,一家人有的扛着锄头、有的拿着扫把、有的拿着供品、香烛浩浩荡荡地出发了。满山都是扫墓的人,他们把原本光秃秃的山装饰得花花绿绿,五颜六色,非常好看。我们首先来到曾祖父的坟前,发现四周长满野草,坟前有沙土、袋子、纸盒等垃圾,让人看了很心痛。

“开始干活吧!”爷爷一声今下,我们便开始动手。我们有的拿起锄头除草、有的扫地、我和小弟则帮忙把五颜六色的纸花贴在曾祖父的坟上,经过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曾祖父的坟变干净了!一眼望去像穿着一件五彩的外衣,太好看了,爷爷把供品放到坟前,点香祭拜、放鞭炮,祭拜完了往下一个地点出发,我和小弟边吃东西边跟在后面走,吃得很开心。

直到了下午四点左右,我们才扫完才墓,回到叔公家里。家里已经准备好了点心,有排骨汤,还有很多菜和花生末、海苔等等,把这些菜用一层薄面皮卷起来吃,也就是我们说的‘润饼’,哇!太好吃了,我吃了两个还想再吃,可是肚子装不下,奶奶说:“过两天我们再做”。听完我高兴地跳了起来。

今天虽然辛苦了一天,但是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天。

清明节随笔

又到清明拜山时一年24个节气,清明节应算得上有点名气。

清明的出名,不只是因为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清明之所以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难以忘怀,恐怕缘于清明是一个特定的日子。

据说古人常把清明与寒食联系起来,而寒食又传说是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功臣介子推而定的,此日严禁烟火,以扫墓、踏青、插柳、寒食为俗,故而清明那天,人们都纷纷上山或远行,给自己逝去的亲友送去一份浓浓的祝祷。

广州从化人清明期间的祭祀叫拜山,这与内地的扫墓很有些不同,一是这里的拜山时间长,一般说整个4月份都是拜山期;二是这里拜山的规模大,他们往往是一个村、一个家族同时出动,那浩浩荡荡的车队和漫山遍野的人群,让那些内地人看了真有点不可思议。曾有在从化工作的内地朋友跟我探讨过这种现象,其实当初我对这种现象一时也难以理解,后来,在从化生活久了,对这里的人们及民风民俗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也就渐渐地品味出了这种活动的意义。

清明是祭奠的日子。你看,漫山遍野的爆竹硝烟在春风的轻拂下,和微微冰凉的雨丝交融在一起,在墓冢间久久地飘荡,它给祭扫的人融成一种思念,化成一种寄托,变成一种期待,生生把一个或雨或晴的日子变成了一个节日。

清明也是生者和死者共同的节日,是一条连接着人间和阴间两个不同世界的系带,只凭着一柱香火,几样果品和“三牲”,就足以把出生、成长、死亡一起概括了。

在亲友墓碑前祝祷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追思,更多的是对生活和生命的一份向往和祈愿。不管是默然不语还是泣号连声,都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昭示着生者和死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清明时节,山上的杜鹃花都开了,姹紫嫣红地弥漫开来,放眼望去,那山好像燃烧着的火焰,点燃着拜山人的激情。相映之下,山那边的小草也因此分外的绿,而且,都一律很鲜亮地挂着晶莹的露珠或雨珠,仿佛在一夜之间被谁抹上了如此厚重的色彩。春天便因此豁然变得分外娇艳,分明让在城中蜷缩了一冬的人们格外的心惊眼热。

拜山归来,信手在漫山的花丛中折上几枝,很夸张地举着招摇过市,回到家后插人花瓶里用水养着,花不香也不名贵,但也算把迟滞在山野里的春天撷回了几许,摆进自己的生活里。

清明是季节里一座光滑的桥梁,哪怕一年寒风呼号,开春时雷雨交加,无论那雨水多么的肆虐,到了清明,那雨也变得不再那么凛冽,何况再过十几天,遍地的耕牛就拖着犁耙在田野里来回地游走了,一年中繁忙的春耕季节又来临了。顾名思义,清明应该有清亮的天空,明净清新的空气,但清明的时候往往都是细雨绵绵。有时太阳不经意要从铅灰色的云层里探出半张脸,只一下就把大地上那稚嫩的草芽充足了活力。

因此,每年的清明拜山期间总是裹携着雨水和阳光。明白了这些,你就明白了从化人拜山的内涵。

清明节随笔

深山丛林中那绿树成荫杂草聚集的居所,你就葬于此。苍郁的松柏下,一座孤坟,载载孑立于断桥崖边,断桥可曾下过雪?不知!只知那一道长长的思念,刻在崖边的松柏下。十年前封笔,不为名利,隐山归林。因为今生笔下只为你而挥毫。

一壶清酒,一杯敬于你,一杯独饮而尽。当风倾合与自己,迷恋于雨中时,愁绪一拥而来。忆起十年前,断桥谷底的魂魄,亦不知今时飘往何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