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书籍读后感(优质16篇)

毛泽东书籍读后感(优质16篇)

ID:9061635

时间:2024-01-12 22:13:09

上传者:雅蕊

写读后感可以培养我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和文学修养。以下是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它们以不同的角度解读了作品中的主题和意义。

毛泽东书籍读后感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无疑是伟大的,但也颇具争议性。正所谓“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无人说。”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毛泽东,下面我就读完此书后谈谈我眼中的毛泽东。

1893年出生在湖南韶山冲的一个地主阶级家庭,在当时看来似乎还不错,毕竟温饱问题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可父亲对毛并不是那么宠爱,依然让他去地里干活,把他当作家里的一个小工,不许他偷懒,经常拿毛的偷懒给自己带来的各种损失(主要是经济损失)来说事。这种家庭现状促使毛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屈服现状苟活一生,亦或是勇敢追梦,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透过书本这一窗口,毛看到了一个迥异于身边世界的一个全新的世界,除了在地里干活,他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不得不说,优秀的人都喜欢看书)。在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斗争中,在变与不变的斗争中,毛造了他父亲的反,卷起铺盖,离开家乡,上起了学堂。他这种自己的事情自己说了算的性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既成就了他,也惹来了非议。

对于已经十几岁的毛,却要跟比自己小很多的孩子一起上小学,难免会惹来异样的眼光。但毛丝毫不被这些小事影响,因为他知道,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毛的苦读加上天分,很快就使他在学校崭露头角,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与此同时,受时代环境的影响,毛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入了共产党的门,毛也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方向,进而思索着中国的命运。渐渐地,他明白自己应该要做点什么,来唤醒麻木的国人,与之一起拯救水火之中的中国。于是乎,他积极的参加各种学生运动,组织工人罢工,辗转奔波全国各地求援,即使多次遭到旧势力、军阀的镇压,险些丧命,却依然毫不畏惧,一次次从失败中站起来。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农、工、兵、匪、丐、娼,只要愿意起来反抗,他便来者不拒。偏偏时运不济,在当时,新生力量还远远不足以和旧势力抗衡,无奈之下,毛带领他的残部来到了井冈山。

在井冈山的日子,毛实际上已经脱离了苏共中央的控制,因为党内毛的批评者们斥责他联合明显的落后分子。而事实上,只有这些社会底层,一无所有的游民,才最有可能被团结起来,才最敢放手一搏,因为他们没有什么好失去的,也就没有了太多的顾虑。往往是有身份有地位有钱的人,日子还能过的下去的人,才最难团结,因为拥有就会害怕失去,这是人之本性。也许毛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才坚持自己的观点,把这些人紧紧团结起来,不惜与党中央对着干,所以有人说他这时候像个“山大王”。

我认为或许这只是形势所迫,党内矛盾没有化解,尤其是“二十八个布尔什维克”与毛的意见分歧很大,双方僵持不下。布尔什维克们认为自己是苏联的嫡系,是正统的社会主义,看不起毛的老土思想、老土办法,唯苏联是从,坚持要按苏联说的办法来革命。

而毛也跟他们正面硬刚,说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有理论和他国实践,没有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缺乏国内的实践经验,与他们不同的是,毛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中国社会底层的了解有一定的深度。毛认为要解决国内面临的问题,就要做实践调查,他说:“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这个比喻非常精妙。在此期间,毛不仅要和党内的异己们斗争,还要和凶残的敌人斗争,他是一个孤独的斗士。而他的妻子孩子和家人也遭到军阀何键的迫害,毛的家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公开场合,毛不允许自己因悲伤而落泪,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

1933年,毛带领着他的部队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悲壮迁徙——长征。没有亲身经历过,根本无法想象这其中的艰难。说它是光彩耀人的奇迹一点也不为过,甚至比奇迹还奇迹,因为不仅要跟自然环境斗,还要与敌人斗。幸运的是,毛不仅带领他的同伴们取得了这一史诗般征程的胜利,而且战胜了党内的对手,成为了党内具有话语权的领导人。在延安期间,毛撰写了一系列著作,并对党进行了必要的整顿,使整个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延安给了毛一个很好的缓冲时间,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中国的命运,以及如何改变中国的凄惨命运。他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甚至秘密组织哥老会他也努力争取,因为他认为只有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本侵略者,才有可能救中国。为此他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飞去重庆和国民党谈判,希望能够结成联盟,而后者却是一直想要将他除之而后快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需要巨大的勇气才能做出如此决断,毛用生命豪赌了一场。我很钦佩毛的这种为求大义,甘做牺牲的精神。

可是好景不长,虽然成功赶走了日本侵略者,可毛却始终无法赢得他的国内最大竞争对手——蒋介石的好感,尽管毛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想换来国内的和平,避免内战,可一山不容二虎,中国人民还将经历一场同胞之间斗争的浩劫。苏联人说毛在抗日期间并没有全心全意,而是有意识的保存自己军队的力量,为的就是日后与蒋一决雌雄,因为他已经预见到内战不可避免,因而他实际上帮助了日本侵略者占领中国,导致中国人民极大的牺牲。对于这种观点,我不是很认同,毛为什么要这么做呢?难道他就眼睁睁的看着百姓们忍受日寇的残害而不管不顾,只为了自己未来能在中国走上权力的顶峰吗?他的同伴会支持他这么做吗?如果有这种想法难道人们察觉不出来吗?一个愿意冒险去重庆赴“鸿门宴”的人怎么会在民族大义面前做小动作?我觉得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毛的部队装备跟日寇差距太大,正面刚肯定要吃亏,与其让战士去送命,不如充分利用游击战、麻雀战在敌后战场发挥作用,配合国军的正面战场,共御外侮。

在举国上下齐心协力赶走侵略者后,中国人民又不得不在两派力量中选边站。刚开始,两派力量的相差实在太悬殊了,但毛和他的同伴们就像蛇吞象一样,不是一口气吞下,而是一口一口的把国军吃完了。中国人民在内战的水深火热中又煎熬了四年后,终于和毛共同迎来了新中国的诞生。这是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与和平,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的牺牲无法估量。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没有他们的牺牲,我们现在还不知道过着怎样的生活。

建国后的过渡时期,毛是真心的想把这个饱受战火的国家建设好,他也知道想一下实现共产主义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提出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再从社会主义慢慢发展到共产主义。毛并没有完全否认资产阶级的价值,他还说要接纳资本主义的存在,让资本主义帮着国家一起搞建设。某种程度上讲,这是一种明智和大度。但后来,毛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他搞大跃进,搞人民公社,满怀希望的以为找到了一条通往共产主义的捷径,事实却是,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因为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这注定是要失败的。但我们不能以此来怀疑毛的初心,他的初心就是要把国家建设好,想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在次期间,也许毛犯了冒进的错误,因为毛的同伴曾提醒过他步子迈的太大了,可他似乎听不进去,有点一意孤行的感觉,颇有点想证明自己的意思。虽然这个错误在一定程度上阻滞了中国的发展,但我想我们应该给予毛一定的理解,因为他也是第一次搞社会主义建设,没有任何国家在这方面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虽说苏联曾有一段时间搞得不错,但最终是失败了的,所以说这时候毛和新中国其实进入了一个发展和前进的无人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没有明确具体的方向,不知道怎样干才是正确无误的。我们实在不应该苛求一个人做到面面俱到,完美极致,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勇敢尝试是唯一的出路,而试错是有成本的。

对毛的指责声最大的我想就是*****了。原本是一场针对领导与被领导的实验,毛只是希望给人民发声的机会,整顿一下官僚主义,凝聚党心民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可事态的发展似乎并非是毛想象中的那样。实际上,后来事态已经完全失控了,没有人听他的,他基本上已经被架空了,以林彪和***为首的激进派和以刘少奇周恩来为首的温和派已经剑拔弩张了。本想依靠年轻的红卫兵那种敢说敢做的造反潜力来打倒那些官僚主义们,却未曾想这股年轻力量虽然是一把利剑,但并不是那么容易控制。实际上毛看到的听到的东西都是经过精心筛选的,真实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因此根据这样的虚假消息做出的决策难免会出现误判。很多人在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中丧生,确实悲哀,毛原本只想教育一下,可下面的人却把教育变成了教训。原本完全有能力和毛抗衡的刘少奇,为了避免党内分歧引发的动荡给人民带来劫难而在这场运动中选择了牺牲自己,这种将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我想,在毛的内心应该也会为刘留下几分敬意吧。从历史的角度看,开国之君对开国重臣的处理方式大多非死即贬,这似乎是不成文的历史规律,在毛身上,我彷佛也看见了这规律的影子。不可否认,毛要对这场*****的后果负主要责任,幸运的是,毛后来有所醒悟,并没有完全放纵林彪和***胡作非为,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防止更大的悲剧发生,说白了,他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在极力改错,正因如此,邓小平、叶剑英等人才能保住性命。

毛并非一个完人,在管理国家方面他是不太足的,在同伙伴们的合作中也显得不是那么理智,毛极强的个性既成就了他,也成了他人生中最耀眼的黑点。即使是光芒万丈的太阳,也存在黑点,我想这也许符合《易经》里的阴阳论,即阴阳合一。毛的伟大功勋是显而易见的,不能因为犯了一些错误而全盘否认。不要说什么即使没有毛泽东,也会有其他人带领中国走出黑暗,走向光明,这是没有良心的说法。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而毛泽东只有一个,作为上天选中的人,毛终其一生在救中国,建中国,强中国。承认吧,没有毛泽东,谁也不敢说我们今天的生活会是什么模样,我们是幸运的,学会感恩吧。

另外,我觉得毛的诗词也写的挺不错,虽然不像郭沫若吹捧的那般登峰造极,但是都是从自身经历中提炼出来的,这些诗词中包含了他的理想,他的艰难,他的得意,他的无奈,他的激动,他的彷徨,他的孤独。很多诗读起来是那样的大气磅礴,雄浑有力,读他的诗词,也许更能深入的认识他了解他。毛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一直在斗争,与父亲斗,与旧社会斗,与资本主义斗,与艰苦的自然环境斗,与日本人斗,与蒋介石斗,与苏联斗,与美国斗,与竞争对手斗,正如他所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他是一个伟大而又孤独的斗士!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领袖,他领导我们中国人民从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中走出来。他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英雄。

“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它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在毛泽东年少时就喜欢助人为乐。“有一次,在一个秋天丰收的下午,毛泽东正在山下放牛,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着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了,于是毛泽东便帮毛四阿婆收稻谷,而自己家的稻谷却被大雨淋湿了。”这种关心穷苦人的品质多么高尚!我们以后一定要处处以毛泽东为榜样。“在毛泽东十八岁的时候,他考上了长沙专门为韶山所建的一所学校,并为推翻清王朝剪掉辫子,后来又去当了兵。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然而生活的艰难更坚定了他奋斗的方向,几起几落,他不曾退出这只救国救命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如此,并威胁说要回家当农民。”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毛主席一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在前进途中,他探索,思考,实践,终于超越了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毛泽东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了他的灵感。毛泽东就如那稳稳泰山,又如那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他有着坚如磐石般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

读完这本书,让我坚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因为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将会更优秀。毛泽东,他是中国的奇迹,是中国人民心中永不屈的龙。

读书感悟。

毛泽东读后感

导语:小编为您推荐毛泽东读后感范文三篇,欢迎阅读!

读了《毛泽东传》这部书,对毛泽东有了更深的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毛泽东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们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

毛泽东的一生是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一生,也是不断进行理论思考和理论创造的一生。他在年轻的时候,就注重探求事物的“大本大源”。在他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以后,这一特质和思想源头得到了升华和充分的发展。他对问题从不满足于就事论事地去解决,而是力求抓住事物的本质,从中找出带普遍性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并从理论上做出新的概括。书中对理论问题的叙述和分析,由于紧扣住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和具体实践,显得既深刻又生动,清晰地展示了毛泽东重要思想理论观点形成发展的脉络,也从一个重要侧面集中反映了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结晶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这部传记没有把民主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当做天生的“救世主”或“完人”来写,而是把他放在一个个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努力反映客观的社会历史环境对他的影响。对于中国革命,毛泽东也不是一开始便什么都成竹在胸,而是顺应历史潮流,审时度势,吸取全党和群众的智慧,逐渐形成他的文韬武略。在中国革命过程中,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他也不是都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的。他自己还说过,在中央苏区时期,他在工作方式上有缺点,长征中他也指挥打过败仗。这部传记没有回避这些,而是一一做了客观的叙述和评价,从而保持了全书的历史真实性。

毛泽东是中华民族的骄子,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他身上集中了一个伟大民族和时代的精粹。这种境界不是大家都能达到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人生经历和道路得到程度不同的启示。

毛泽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是超人,更是丰碑。他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领袖,他领导我们中国人民从被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中走出来。他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的英雄。

“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它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在毛泽东年少时就喜欢助人为乐。“有一次,在一个秋天丰收的下午,毛泽东正在山下放牛,突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着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了,于是毛泽东便帮毛四阿婆收稻谷,而自己家的稻谷却被大雨淋湿了。”这种关心穷苦人的品质多么高尚!我们以后一定要处处以毛泽东为榜样。“在毛泽东十八岁的时候,他考上了长沙专门为韶山所建的一所学校,并为推翻清王朝剪掉辫子,后来又去当了兵。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然而生活的艰难更坚定了他奋斗的方向,几起几落,他不曾退出这只救国救命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如此,并威胁说要回家当农民。”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毛主席一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韧,在前进途中,他探索,思考,实践,终于超越了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毛泽东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了他的灵感。毛泽东就如那稳稳泰山,又如那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他有着坚如磐石般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因为清醒,所以超越自我,造福众生。

读完这本书,让我坚信中国的明天会更好,因为他是我们的榜样,我们将会更优秀。毛泽东,他是中国的'奇迹,是中国人民心中永不屈的龙。

小时候,家里有一尊毛主席像,从我记事起,就见姥姥总是把塑像擦拭的一尘不染,一边擦一边说,多亏了毛主席才有好日子过……逢年过节还要供奉上饺子、水果,所以说,从记事起我就常常听到“毛主席”这个称呼,当时以为是名字,很好奇为什么家里人人都敬仰他,像神一样的膜拜。

那时候家里有两本红封皮的《毛泽东语录》,里面有很多毛泽东诗词,爸爸总是教我背诵他的诗词。我就是通过背他的诗词,开始更进一步的认识他。小小年纪的我,虽然什么都不懂,但是单纯的喜爱他的诗词,喜爱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欲与天公试比高”、“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等经典名句,虽不能理解其意境,但是单从字面读起来朗朗?口,感觉上气势如云、豪情万丈。

后来,自己认得字多了,能独自阅读一些文章了,那时候没有电视机,除了看书,自己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家里的书也少的可怜,自己能看的也就是那两本《毛泽东语录》了。伴着一本破旧的《新华字典》,我反复翻阅这两本语录,看到自己喜欢的词句就默默记下来,看到关于他的事情,虽然当时年纪小理解不深,但是小小的心里仍然觉得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长大后才明白,他何止是了不起啊,他在很多领域都造诣很深、独领风骚,他的诗、词、文章、思想、军事诸方面都独占鳌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称之为一代伟人当之无愧!我希望,我能通过本书,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他的伟大一生。

毛泽东读后感

写完作业,我的目光停留在一本书上。我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本名叫《毛泽东故事》的书。我迫不及待的拿到桌子上看。

当读到毛泽东十四岁因太穷而无法上学时,我不禁涌出一阵怜悯之情。但当我读袄毛泽东在干农活的时候也忘不了看书时。我心里想:我也要像毛泽东那样废寝忘食地读书,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很快就看完了这本数,真是受益匪浅!我体会到了,做一个成功的人,不是一天两天能做到的,例如毛泽东,他之所以能当上人人皆知的伟大领导者,是以为多年的积累、巩固,才得到了如此的回报。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红军长征吧,毛泽东在《七律·长征》这首诗里写道: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它的意思是红军不怕远征的困难,把万水千山只看作是悠闲的事,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毛爷爷的伟大。怪不得《东方红》这首歌时刻飘扬在中国人的心中: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毛泽东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就是《少年毛泽东》。

毛泽东是在韶山上的一个小山村出生的,小时候大人们觉得他很顽皮,就叫他石三伢牙,他觉得自己该上学了,便对爸爸说了,于是爸爸把她送进了学堂。出于对将来的考虑找来了一个识文断句的老先生,老先生给石三伢牙起了一个学名,叫毛泽东。学习了几个月,毛泽东便受不了了老先生蜗牛爬树的教学速度,在家把学过的课文背了下来,自己把课文全部学完并背完,从小就显示了他那出色的记忆能力。

一次毛泽东正在放牛,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猛地想起晒在家门前的稻谷,就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毛泽东赶紧帮忙,等忙完了,回去一看自己家的全淋湿了,回到家被父亲责骂一顿。从这里我看出了小小毛泽东很有爱心。

毛泽东从不识字做到领导人,让我明白了我们从小就要像他一样努力学习,有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毛泽东读后感

最近几天,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毛泽东》这本书。我被毛主席关心人民的疾苦,深深地感动了,也为他小时候经常帮助别人所钦佩。

在他小时候,有一次正当秋收时节,下起了倾盆大雨,乡亲们急忙奔出家门,抢收自家晒在坪上的稻谷,毛泽东却跑到旁边邻居——四阿婆那里帮着抢收。等他再跑到自家门前,快要晒干的稻谷已经被雨淋得透湿,有些还被冲进水沟里去了,父亲大为恼火,责备他胳膊肘往外扭。毛泽东知道,这个时候和父亲申辩,无异于火上浇油,等收拾完稻谷,他才平心静气地向父亲解释说:“父亲,你也知道四阿婆家里很苦,又要交租,如果稻谷没了,她可怎么活啊,我们家虽然有点损失,但总还可以补救。”听了这入情入理的话,父亲就不再说什么了。

其实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开心的事情。记得去年我到乡下过春节。第二天我邻居家的小弟弟在拼装一辆赛车。可是小弟弟拼装的赛车怎么也开不动,急得他都快要哭了。我就走过去帮他检查,终于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并帮他修好了赛车。我和小弟弟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当然我帮助别人的事,和毛主席帮助邻居的事是无法比拟的。但我从中感到帮助人是快乐的。正因为毛主席从小就养成了乐于助人的品质,长大了才能在心中装下了人民,并为人民奔波了一生,时时为人民着想,事事为人民着想。

书中写了毛主席在根据地的一件事尤为感人。有一次,有人向毛主席报告说陕北有个农妇不肯交公粮,并说要让雷劈死你。毛主席并没有马上命令人把她抓起来,杀了。而是让人去调查事情的原委。毛主席在得知这个妇女骂人的真相后,他沉思了一会儿,遂命令通信员给农妇送去些粮食和自己养的一头羊,并找来那些征收公粮的干部,对他们语重心长地说道:“对于群众的公粮负担问题,边区政府要认真调查研究,该免的要免,该减的要减。我们决不能搞国民党反动派那一套,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她没有错,她有一肚子气,怎么能不骂人?大灾之年,我们征收公粮的同志尤其要体察民情,不能有一点马虎粗暴。”

毛主席非但没有责怪这个妇女,还为这个妇女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多么宽广的胸怀啊!他的心中只有人民,他始终关心着人民的疾苦。毛主席真是人民的大救星啊!

毛泽东传读后感

不管是对于网络还是书面的文字,那些似优美非优美,似行云流水非行云流水,插科打诨似幽默非幽默,似犀利非犀利的文字,都让我觉得腻了倦了。曾经带给我一些思索、一些快乐、一些感喟的这些类文字,曾经喜的报纸、杂志(有份已坚持读了xx年),现在几乎只能让我直直地感受到三个字——劣根性。它们露出过或甜美或严肃或深邃或一切都不在乎的容颜,我看到了,直直的感觉则是其骨里的苍弱无力和由衷的不自然。我想要逃遁,首选自然得是名家大师的经典之作,不管是文学史学哲学,还是经济管理政治都得如此。

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因为好奇之心,我就去读了《毛泽东选集》。前三卷读完了,脑此里有些想法不待启开第四卷就冒出来。我从未想到过,读毛选竟然能读得意兴盎然,觉得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从未想到过,毛选竟会如此平易可亲,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以前学过毛泽东思想概论,真真是学得头皮发麻,看教材也是觉得在嚼渣,当然对毛选厌烦了。现在两年过去捧读这套书,深深觉得相见恨晚。这样的好书,这样有趣有味的书,这样说理清清白白的书,怎会今日才去拜读!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当下那一大堆一大堆文字垃圾所不能比的。

《毛泽东》读后感

在1893年12月26日,毛泽东出生了。他六岁时就干起了农活。无论放牛、打柴、种菜、挑水、喂猪、还是推谷、犁田、收割,样样都行。我是一个娇生惯养的小公主,我从来不帮爸爸妈妈干活,还经常和父母生气,撒娇。看了《少年毛泽东》以后,我心里十分愧疚。我以后要勤劳一点,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向伟人毛泽东学习!胸怀大志!脚踏实地!将来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

相传毛泽东因为勤劳还有一个故事呢!

有一天,父亲让毛泽东去地里收豆子,顺便让毛泽东的弟弟也去了。兄弟俩一块到了地里,弟弟仗着自己小,耍小聪明,就先挑了一块豆子长的.稀的地方干起来,不大一会儿就收割了一大片空地。毛泽东却选了一片豆子长的密集的地方,弯下腰老老实实地收割着。

过了半晌,父亲来到地头,一眼就看到小儿子那里有一片空地,便连连称赞小儿子手脚麻利,干得快。当然也就责备当哥哥的收的慢竟然不如弟弟能干。

毛泽东并没有指望要在父亲那里得到表扬,也不急着为自己辩解,只是直了直腰,擦了擦汗水,示意父亲先看看自己收的豆子再下结论。结果,父亲当然看出了实情,顿时觉得自己说话太武断,委屈毛泽东了,于是默默点头,不再说话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懂得了勤劳。做事要踏踏实实,不能投机取巧。

毛泽东不仅勤劳,而且乐于助人。

在一个秋天的下午,毛泽东正在山下放牛,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他突然想起晒在家门前场上的稻谷,就赶着牛急急忙忙往家赶。走到毛四阿婆屋前,看见毛四阿婆一个人在收稻谷,眼看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了,毛泽东过去赶紧帮毛四阿婆收稻谷。等他收完阿婆家的稻谷,自己家的稻谷早就被淋湿了,结果回去被父亲责骂了一顿。

看了这本书的故事,我深受感动。心想,毛泽东宁愿自己家的稻谷就要被大雨淋湿,也要帮别人家把稻谷收起来,使得毛四阿婆家的稻谷没有被大雨淋湿。这种关心穷人的品质多么高尚!我以后一定要处处以毛泽东为榜样,做一个助人为乐的好少年。

毛泽东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领袖,是他领导着我们中国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解放了中国。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是在什么环境中成长的?而我们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少年毛泽东》这本书写了毛泽东的少年时光,那时的贫穷与现代社会相比,差别太大,简直没法比。毛主席从一个小山村,从不识字到领导中国人民站了起来。啊!让我们学习毛主席的优良品质吧!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吧!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性格特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追求,一代人有一代人钟爱的理想和哲言。我们这一代人,富于朝气,富于力量,渴望在天上飞翔!让我们踏着伟人的脚步,努力学习,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吧!

高中毛泽东传读后感:毛泽东传

很久没有看人物传记了,也许是正因时刻的关联,虽然我是一个喜爱读闲书的人,但很多的时候,要眼观法律类书,手摸工作中的活儿,还要平凡生活每一天。时刻,如沙漏流逝,不可追忆。人在空闲时,在闲暇中拾起书本,安静的心竟能读得进这种大部头的书,也是一种难得的收获。

曾几何时,我是多么喜爱阅读人物传记。正因他,能让我更真实更全面更捷径般地触摸到人物的世界。《墨翰墨德传》、《拿破仑传》。《我的奋斗》等书曾让我沉醉不知归路。虽然有市局组织的三个一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堂而惶之的不去只做工作,这也叫给自己一个理由吧了,局长给我们发《毛泽东传》,看着红色的封面上一个金色的毛主席头像,还有黑色的书名、作者,觉得设计很是贴切巧妙,就毫不客气地说:这书是我的了。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就有了和此书的亲密接触。

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韶山是我在小学读书时就很向往的地方之一,去年中央要求我们党员要理解党的先进性教育,我有幸作为一名党员,随团去了湖南的很多地方,我去了韶山,主席故居,毛氏祠堂,主席广场,还有就是礼貌世界的滴水洞,看了这些更加激起我对毛主席的深厚的感情。

就此书而论“毛泽东有着多姿多彩和复杂多变的个性,注定他将成为一个非凡的人。”感悟最深的是毛主席前半生为理想、目标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在前进途中,他探究、思考、实践,最后超越很多人的预言,使中国更快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

他几起几落,无论多么的艰难,但是他,都不曾退出这支救国救民的队伍,在延安,他与蓝苹结合,中央委员会讨论是反对的。但他决意必须,就威胁说要回到老家当农民。就拿此事来说,说明主席是一位立场坚定的,信念始终的人物。

毛主席曾把崇山峻岭看作战斗序列的一部分。山,引发他的灵感。山,容易使人产生众多的联想。我曾游览过很多的山川河流,如黄山、华山,娥眉山,泰山黄河,长江,洞庭湖,黄河长江乌江的源头,此时我联想毛主席是稳稳的泰山;毛主席又是,是棱角分明、热烈火爆、毫无遮拦、毫无顾忌宣泄个性的明快性格般的华山。踏遍华山,最切肤的感受是奇、险、危、悬。正如毛主席的人生。

看着天外飞来的巨石,不禁想起毛主席坚如磐石的意志,力拔群山的个性。正因清醒,因此超越自我,造福众生。在他的晚年,退却着摸棱两可着。安静使人富有,也许毛主席的后半生,与城市交融太久,这样,便与安静产生了人为的距离,看不到安静滑过的轨迹,于是,害怕孤独,害怕忘却,矛盾着,痛苦着,一个似乎有迹可寻又无法琢磨的统治者,就象他与周的关联,雾里看花,终将是猜测而已。

我读《毛泽东传》,想到山的精神,想到安静的心绪。于是,我想,在烦躁时,就应去看山去看水,而不是在无人的地方高喊。正看侧看左看右看大山,我要攀于顶峰站在高岗,最近距离地感受大山河流带来的有着生机与乐趣的安静。享受安静,才不会大步地退却。而毛主席以前,都是依山傍水生活着,超越着自我。

“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我读小学的时候,学校的老房有一块块墙体剥落的印记,上方有毛主席的这首诗。当时我们一边跳着山羊,一边念着这首诗。当时我还有过这样的念头:毛主席为什么写苍蝇呢?他要关心的事情很多的啊!读过传记,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记得爸爸的书柜中曾有一本《毛泽东诗词选》,我曾读过。在黄色的叶面下是一行行黑色的铅字,最熟悉的还是这些诗词《为女民兵题照》《答友人》《咏梅》……儿时的记忆最珍重,也许,让小孩在小的时候多积累多背诵,真是有点道理。

菲利普。肖特的《毛泽东传》很流行,对照不一样的《毛泽东传》,感受可能别有洞天。历史是什么?蜗居在城市,文学是生命的空气与养分。有人提出从心理学、病理学的角度探究毛主席晚年的错误。想起刘兴雨的《追问历史》,在历史记忆与民间记忆的走廊里穿行,把思想的灵光敲打成一个个的黑字。我们触摸到的,除了自己还是自己,另外添加的是一点历史的皮毛。

历史就是历史。不问质量,但,我们,有写下的勇气。

高中毛泽东传读后感:毛泽东传

以前从没有想过会看毛泽东的传记,在看完了周恩来传后,就想看看毛主席的。

看《周恩来》,看到周总理离去时,内心真的非常难受。他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从没有想过他自己。是我心中最完美的偶像。

而看毛主席,他的一生走过来,坎坎坷坷,无论是求学时期,还是他的政治生涯,都是历经困难和磨难。他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负,并且精力充沛。看到他一生的完结,我还是觉得他是一个谜。

毛主席写的诗,同样让人震撼。他的诗中,都是气势磅礴,传达着乐观。他的才华,一般人也是难以比拟。

只是,他的一生,也是孤独的。没有谁,能够真正理解他。当然,他也不需要吧。因为,他在书中,已经拥有了一个世界。

高中毛泽东传读后感:毛泽东传

不管是对于网络还是书面的文字,那些似优美非优美,似行云流水非行云流水,插科打诨似幽默非幽默,似犀利非犀利的文字,都让我觉得腻了倦了。曾经带给我一些思索、一些快乐、一些感喟的这些类文字,曾经喜的报纸、杂志(有份已坚持读了xx年),现在几乎只能让我直直地感受到三个字——劣根性。它们露出过或甜美或严肃或深邃或一切都不在乎的容颜,我看到了,直直的感觉则是其骨里的苍弱无力和由衷的不自然。我想要逃遁,首选自然得是名家大师的经典之作,不管是文学史学哲学,还是经济管理政治都得如此。

因为所学专业的缘故,因为好奇之心,我就去读了《毛泽东选集》。前三卷读完了,脑此里有些想法不待启开第四卷就冒出来。我从未想到过,读毛选竟然能读得意兴盎然,觉得清新之气如春风般扑面而来;从未想到过,毛选竟会如此平易可亲,除了因一些旧事远去的生疏感外,并不觉得烦难。以前学过毛泽东思想概论,真真是学得头皮发麻,看教材也是觉得在嚼渣,当然对毛选厌烦了。现在两年过去捧读这套书,深深觉得相见恨晚。这样的好书,这样有趣有味的书,这样说理清清白白的书,怎会今日才去拜读!这样的文字实在是当下那一大堆一大堆文字垃圾所不能比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毛泽东传读后感:毛泽东传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唱“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我只是从电视上认识了毛泽东。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我带着这个问题,仔仔细细地看完了《毛泽东传记》这本书。

毛泽东曾经说:“中国也要有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至于遭受到列强的欺辱,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

合上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想我当一名人民教师,更应把毛泽东的思想渗透在课堂上,让学生们懂得也要像毛泽东一样刻苦读书,在少年时期打好基础,将来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为了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决定发愤读书,从书中吸收养料,增长知识与才干,沿着毛泽东开辟的道路走下去的道理。

高中毛泽东传读后感:毛泽东传

多年来,国际、国内的一些“大学者”们骂了许多年毛泽东,并且骂劲越来越足。毛泽东死了,他再也无法回击别人对他的骂声,但中国和世界上的被压迫人民和一些有良知的人对毛泽东的赞语却也越来越多。毫无疑问,这些骂声和颂歌,毛泽东都听不到了,但这两种声音将永不停息,一千年以后亦或许是这样——这种超越国界和时空的对立的声音就从正反两方面证明,并将永远证明毛泽东永远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

无私无畏的毛泽东离他深深热爱着的中国人民和世界上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远去了……但他在成就其事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为我们这个世界展现出一切伟大人物成功的共同的素质及其奋斗的秘诀和轨迹,正如作者谢周勇所言,将会成为“有识之士们一定要学习并将会使自己受益终生、甚至获得成功人生的‘活’的圣经!”,有志之士将从中获得智慧、信念、精神、和力量。沿着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开辟的为人民服务的大道前进,就必将实现人类理性的大同的理想。

高中毛泽东传读后感:毛泽东传

经常读好书,如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作为一名散文作家,我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虔诚地读完了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传》一书,这部书不但充分展示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人格魅力,而且,还让人们读懂了毛泽东一生的信仰与追求,从中领悟到许多人生道理。

为人民寻出路。

毛泽东1893年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个农民家庭,离家求学时写过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少年毛泽东走出家乡、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可是,面对当时国内军阀混战的现实局面,中国实现和平的出路在哪里?人民群众怎样才能过上安稳幸福的生活?为了寻求真正的出路,长大成熟历经磨练后的毛泽东认准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才是人民群众改变自身受压迫、被奴役命运的唯一出路。于是,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便率领幸存下来的战士们,毅然奔向井冈山,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第一个红色农村根据地,走上了武装夺取政权的人生道路。在井冈山艰苦的岁月里,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一踏上这块红色土地,就遭到国民党反动派地方武装的猛烈进攻。对于这些反动地方武装,红军都坚决予以打击,尤其是在武装割据的中心区域宁冈县,对反动地方武装的打击更是不遗余力,不让一支能够起到骚扰作用的反动武装存在,有力地巩固了红色政权。

为人民打江山。

中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肩负着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实现翻身当家作主的历史重任。作为一个出色的军事指挥家,毛泽东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用非凡的战争艺术,谱写出一首首雄壮的凯旋之歌。因为他坚信,只有中国和平了,全国人民群众才能走上幸福的康庄大道。毛泽东用在战争中牺牲6位亲人的事实,足以表达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足以证明毛泽东为人民打江山的信念是多么坚不可摧。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共歼灭国民党军625万余人,摧毁了国民党各级反动政权,从根本上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宣告新中国从此回到了人民手中,人民从此不再受奴役压迫,翻身成了国家的新主人。

心里永远装着人民。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领导恢复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与人民同命运、共呼吸,对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劳苦大众,有着一种特殊的无产阶级感情。当大家在党的领导下得解放站起来之后,他特别害怕老百姓再受苦,总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是,当听到人民群众遭受自然灾害的时候,他就用不吃肉的方式来惩罚自己。作为国家主席,因为毛泽东知道只有人民群众,才是他唯一的牵挂。

毛泽东是从人民群众中成长起来的伟大领袖,永远属于人民。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骄傲,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华民族的骄傲。

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毛泽东的卓越领导,说不定人民群众还会有相当长时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毛泽东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今后,我一定要以毛泽东思想为准绳,深刻领会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精神实质,努力掌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力争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

高中毛泽东传读后感:毛泽东传

读《毛泽东传》,让人不得不钦佩毛主席的孜孜不倦的工作精神,朴实的生活作风,简明厄要的文风,指挥若定的作战风格,充满辩证法的工作思路,处处体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不自傲,没有架子,时时刻刻对革命的各项工作保持清醒的头脑。毫无疑问,毛主席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各个方面,都值得我们这些人学习。

共和国前进道路中的曲折和倒退,从毛主席的身上和毛主席的文献中往往可以找到有价值的参考资料。毛主席对自己一生的工作,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赶走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评价毛主席的这两项工作,第一点大家都没有疑义。对于第二点,用毛主席临终前的话来说:支持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其实,如何评价毛主席的关键,正在于评价毛主席发动的文化大革命。

一种常见的庸俗的解释就是毛主席是为了党内的权力斗争的需要而发动文化大革命。这是一种站在资产阶级人生观立场上做的主观主义的解释。它首先认为毛主席的人生价值就是要争取满足个人的权力欲。以此出发,来反对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对不对?文化大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要人民大众掌握民主的武器,以不流血的方式保持人民政权的永不变色。而其矛头指向的是党内的那些意图走资本主义路线的人。

这些人虽然在昨天反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官僚资产阶级并赶跑了他们,但是今天他们可能自己就要把自己变成另一个蒋介石,因为他们不能从根本上同自己思想中的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而那些以功臣自居的人,被封建主义历史上的论功行赏的观念充斥头脑,不愿意继续保持无产阶级的思想状态,从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不自觉的走到了革命者的反面。

这种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毛主席如此威望,都觉得处理起来极为困难。只有消灭了这种以功臣自居的思想,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否则,共产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所消灭的官僚资产阶级,又会卷土重来。毛主席看到了这样的局面,所以要发动文化大革命。因此,毛主席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最终目的,是意图用一种和平的方式消灭私有制乃至人民头脑中对私有制的欲望。

高中毛泽东传读后感:毛泽东传

普坦汉姆说过:“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近代中国的国共内战便是这样的战争。

为了了解更多关于内战的详情,我翻阅了《毛泽东传》读完《毛泽东传》,我第一感觉是深深的长叹:遥远的历史长河,滚滚的内战。在《毛泽东传》中说到,因为内战,我国伤亡士兵将近几百万人,经济退回了抗战前的老样子。同时,我通过内战,了解到毛泽东在军事指挥上高超的战略战术。

令人最为关注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野战部队军主力,以出乎国民党军预料的突然行动,在山东西南150千米的战线上,一举突破黄河天线。接着,刘邓大军经过近一个月的连续作战,歼灭大量敌人后,迈开大步南下,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大别山位于鄂、豫、皖三省交界处,是国民党战略上最敏感而又薄弱的地区。解放军只要能占据大别山区,就可以东慑国民党首都南京,西逼长江中游重镇武汉,南扼长江,控制整个中原地区,从而迫使蒋介石调动其他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部队回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