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的教学设计(实用14篇)

世说新语的教学设计(实用14篇)

ID:9122163

时间:2024-01-13 13:31:44

上传者:翰墨

一份好的教学计划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优秀教学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一、检查学生朗读课文和课文翻译情况。

二、归纳总结。

1、让学生讨论,找出自已认为重要的字词,教师补充强调以下字词重点:内集、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骤、欣然、差可拟(差、拟)、未若、因。

2、古今异义。

(1)与儿女谈论文义(儿女: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古义,凭借;今义,因为)。

3、特殊句式。

(1)白雪纷纷何所似?(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2)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判断句,用也表判断)。

三、探究性学习。

2、“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结合课后练习四)。

(1)撒盐空中差可拟(雪的颜色和下落姿势和盐相近,简单直白,注重形状的相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风趣灵动,有春天的生机,富有诗意和意蕴,形神兼似)。

3、谢太傅对两个比喻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你认为他比较赞同哪一个?

赞同兄女谢道韫,后文对其身份的补充,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其赞赏谢道韫的聪明才气。

四、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作业——翻译下列加点的字词。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2、俄而雪骤。

3、公欣然曰。

4、撒盐空中差可拟。

5、未若柳絮因风起。

文档为doc格式。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2、积累文言词语。

3、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熟读成诵。

积累文言词汇,熟读课文。

熟读成诵。

1、听音频诵读,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并试着跟读。

2、各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竞赛读,分小组读,配乐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达到熟读成颂的目的。

时间。

学生活动。

时间。

导入课题。

“诚信”是立世之本,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求诚信的民族,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流淌着许许多多的诸如“曾子杀猪”这样的诚信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撷取其中的两朵浪花,伴随着古人的足迹,去寻访诚信的真谛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指导学生学会看课下注释,了解《世说新语》及刘义庆。

1、生借助课下注释了解《世说新语》及刘义庆,并在书上勾画,

2、生举手说说自己的收获。

1、ppt出示本课的生字词。

2、指导学生借助课下注释认读这些词语。

3、范读课文,注意节奏要明显且慢,让学生画出节奏。

4、ppt出示生字词的拼音,学生齐读生字词。

1、生自由朗读课文,勾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借助课下注释解决这些生字词。

3、通过课下注释还是不会的可以问老师和同学。

4、听老师范读,标注拼音并勾画出节奏。

齐读ppt上的生字词,并在书上注上拼音。

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文言文,并听学生朗读,对学生的各种朗读进行评价。

1、学生朗读个别段落。并对其朗读进行评价。

2、分小组竞赛朗读,看看那组读得好。

3、一位同学展示读,读出节奏。

4、全班同学齐读课文,要求字音正确,节奏明显。

自由朗读课文,做到熟读成诵。

大家朗读得非常好,但是文章到底说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布置课外作业。

朗读课下注释。试着翻译《咏雪》。

板书设计。

刘义庆。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学会翻译古文,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语句通顺忠实原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阅读三则短文,查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当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逸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导语。

三、正课。

1、朗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时李元礼有盛名:时,当时。有盛名,名气很大。

(2)诣门者:诣,前往,到。

(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先君,祖先。师资,老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

2、提问:“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孔融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了了”?

讨论并归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也按陈韪的话推理,你现在不怎么样,推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用反过来推理,批驳了陈韪对他的评价,讨回了自己的尊严,并使对方难堪。表现了孔融少年时的聪明机智。

3、朗读《陈太丘与友期》。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

(2)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3)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4)非人哉:不是人哪。

(5)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6)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4、提问: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5、朗读《魏武将见匈奴使》。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自以形陋:以,认为。形,外表。陋,丑陋。

(2)不足雄远国:雄,称雄,这里指震服别人。

(3)帝自捉刀立床头:捉刀,握着刀。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4)魏王雅望非常:雅望,高雅的风采。非常,不同一般。

6、提问:魏武为什么让崔秀珪代替自己?后来为什么要追杀匈奴使节?

讨论并归纳:魏武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自己认为长得丑陋,不足以震服别人。所以让相貌清朗而威重的崔秀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节。

7、提问:这件事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四、小结。

三则短文,故事简短而意深,很值得玩味。

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教学难点: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    时:一课时。

导    入:

教学流程:

一、背景介绍:

二、课文分析。

1、课文引入:

从课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1、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             尝:曾经       。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待我思之                     思:思考 。

乃叹曰                       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

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2、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

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课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魏武帝                     杨修。

谓修曰:“解不”                    答曰:“解”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提问:

1) 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 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

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

3) 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 “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

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三、知识的扩展。

1、有关隐语的介绍。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四、作业环节。

1、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第25课《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昨天我在执教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的《世说新语两则》这篇课文时,在不同的班级里使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结果竟然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先在七年级三班上的这节课,和多数语文老师一样,我对七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一直不是很放心,所以在讲文言文的课堂上,我往往还是以教师为主。有时也会就一些问题让他们讨论解决,但是都是些不紧要的词句。这节课,我还是沿用了传统的授课方式,在通过多种形式的熟读后,我采取重点字词帮他们解决,一块来疏通句意的方法。在课堂上边讲边巡视,发现多数学生笔记还是做的很认真的。讲完之后,让他们私下再熟悉一下,然后找了几个学生就课后习题中的字词解释,上黑板做一遍,其他学生在下面做。想不到找了5个同学,竟然只有一个学生做的比较好,其余几个不是填字漏字就是词意不恰当。更令人生气的是:《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家君”、“尊君”几个词各自的意义有什么不同?我都讲了三遍了。学生起来回答这个问题还是错了,气得我差点吐血!

第二节课我又到了七年级七班(我带这两个班的语文)上这篇课文,在临上课时,我突然想:何不放手让学生自己来学这篇课文呢?前两天在听我校丁老师的课,人家六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是也很强吗?于是,在我引导下经过多种形式的熟读课文后,我说:“同学们,今天这篇课文比较短小精悍,有关字词的学习就由我们自己动手解决了,大家可以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找出重点字词、语句,弄明白它们的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可以放到小组里讨论解决,还是解决不了的,咱们放到课堂上来一起解决。记住,遇到不会的问题,一定要提出来,要不我就问你了。哪个组里做好了,就可以先举手。现在开始吧。”

很快学生拿起来笔,在书上写写画画,非常投入。我也不用声嘶力竭的反复讲解了,在他们中间比较轻松的做一下指导。很快有的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接着其他小组也相继展开了。讨论几分钟后,也没见哪个学生举起手来提问问题。我知道这个班的学生有些胆怯,于是,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文言知识掌握的很好呀!没有一个问题要问,是真的没有呢?还是不好意思?大家可要注意了,你不说,我可要问你了。”话音一落石玉环同学举起了手,接着很多同学也举起了手,僵局打破了。学生们共提了十多个问题,多数没用我来解答,还是学生解答的。课堂气氛由原来的沉闷变得活泼起来。学完内容后,我找学生上黑板做题,天哪,竟然全对了!

今天和我的同事刘谈起这个问题时,她也感叹:有时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说的口干舌燥、累得筋疲力尽,学生在下面还是各干各的事,就是不理你呢!

看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真的需要少说了,一定要甩掉不放心的包袱,给学生以任务,以压力。他们乐着学,我们也给自己减了压,何乐而不为呢?!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1.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些基本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3.了解古代聪慧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新授课。

1.朗读并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两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ppt展示)。

图片一:“司马光砸缸”一一七岁的司马光用大石头砸破大水缸救出掉在水缸里的小伙伴。

图片二:“曹冲称象”一一六岁的曹冲,利用浮力这一原理,解决了一个许多有学问的成年人都一筹莫展的大难题。

图片三:“孔融让梨”一一年仅四岁就懂得谦让礼仪的孔融。

其实啊!在我国古代像司马光、曹冲这样聪慧的少年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第五课《世说新语》两则中也有两位和他们一样聪颖机智的少年。那么中国古代的儿童为什么这么聪明呢?接下来我们通过学习《世说新语》中的第一则《咏雪》来进行大揭秘!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第2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咏雪》。

三、教师活动:作家作品简介。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刘义庆。

(ppt展示)。

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刘义庆,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可以看一下课本下的注释,把重要的信息用红笔勾划下来。

刘义庆(公元403—444年),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学家,世居京口,南朝宋宗室。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卷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请一位同学朗读)。

谢谢!请坐。这个“门”呢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专题”,而“咏雪”就出自于“言语”这个专题。

四、教师活动:朗读课文。

1.第一遍让全班朗读。

那么《咏雪》是一篇怎样的文章呢?让我们齐读一下这篇课文,看看古人是怎样咏雪的?

咏雪起······。

(学生朗读)。

2.第二遍由老师范读。

读文言文不仅要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怎样才能读出节奏呢?就是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现在老师给大家朗读一遍。同学们在听的时候用斜线把老师停顿的地方划出来。

(范读)。

(ppt展示)。

大家看一下,你们划对了吗?

3.第三遍让全班齐读,要求节奏合理。

现在我们按照这个节奏再朗读一遍课文。

(学生朗读)。

这遍听起来好多了。

五、教师活动:翻译课文。

那同学们现在来找一下文中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啊?

(ppt展示)。

文中的人物了解清楚了,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文中一些字词的解释。

(ppt展示)。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文言文,那我们就需要把文言文翻译成我们今天用的现代汉语,然后去了解文章的大意,翻译文言文其实是有方法的,现在老师教大家一种有效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ppt展示)。

“光说不练假把式”下面我们就用“六字法”翻译一下以下这三个个句式。

(ppt展示)。

(1)“白雪纷纷何所似”一一刚刚我们说了翻译文言文呢,一般要用现代汉语的规范来翻译。这个句子是一个倒装句,我们就需要用“六字法”中的“调”,来调整一下句子的顺序。那么“白雪纷纷”就应该调整为“纷纷的'白雪”,“何”是“什么”的意思,“似”是“像”的意思,那就应该把“什么像”翻译成“像什么”。那整句话就应该翻译成“这纷纷的大雪像什么一样呢?”

(2)“撒盐空中差可拟”一一我们现代汉语有“把”字句,但在古文中没有,那我翻译这句就可以用“把”字句来翻译,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即公大兄无奕女”一一这是一个省略句,谁是“无奕女”呀?那我们就要把主语加上,谢道韫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

好!老师已经把方法教给大家了,现在哪位同学能自告奋勇的起来给大家翻译一下全文。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侄儿侄女谈论诗文。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蒽!翻译得不错。

六.教师活动:分析课文。

我们已经大致的了解了文章的大意,下面我们就回到文章的主体来分析一下这篇课文。这篇课文的开端用“谢太傅寒雪日內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给我们阐述了时间(寒雪)、地点(內集)、人物(谢太傅和他的侄儿侄女)、事件(讲论文义),短短的15个字就给我们交代了咏雪的背景。

(板书:背景)。

交代完背景以后,作者告诉了我们咏雪事件的起因。

(板书:起因)。

“俄而雪骤”,原来是天气发生了变化,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变成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这使谢太傅感到很高兴,于是就有了“咏雪”一事。那接下来就是咏雪的经过。

(板书:经过)。

(板书:一问,谢太傅)。

他的这一问得到了两个回答,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太傅哥哥的儿子胡儿回答说像把盐撒在空中一样,他把纷纷的大雪比作“撒盐”。

(板书:兄子:“撒盐”)。

接着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太傅的大哥的女儿回答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漫天飞舞。谢道韫把雪比作“柳絮”。

(板书:兄女:“柳絮”)。

在他们俩回答以后谢太傅并没有明确说谁的比喻好,而是“大笑乐”,这十分的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给出定论,而是在最后补充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一一“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看起来作者并没有给我们交代咏雪的结果,也没有表明谁的咏雪句比较好,而只有一个补述的身份。

(板书:补述身份)。

这看似无果的结尾其实是一个有力的暗示,我们想想作者为什么只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呢?作者告诉我们她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其实就是再向我们暗示了谢太傅和作者比较倾向于谢道韫的比喻,从而赞赏了谢道韫的才华。那么谢道韫的比喻比谢朗的好在哪儿呢?我们来比较一下。

我们先来看看“撒盐”这个比喻,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相似,这个比喻达到了我们说的形似。

(板书:形似)。

而“柳絮”这一比喻呢,我们知道柳絮的颜色和雪的颜色没有相似之处,而且柳絮在风中往往是漫天飞舞的,雪大都是向下飘落的,所以在形似上这个比喻没有撒盐这么贴切。但是当我们看到“柳絮”一词的时候我们会联想到春天,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当我们读到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时候,我们会想到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

(板书:意蕴)。

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而且这个“撒”字给人一种刻意人为的感觉,没有体现出雪的那种自然姿态,所以“撒盐空中差可拟”这一喻虽形象但却不美。而谢道韫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却给人美好的感觉,同时也把雪花随风飘舞的那种动态美体现出来。如此我们看,好的比喻和好的诗句除了要达到形似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蕴。

那么可能同学要问了,为什么谢道韫的这个比喻写得这么好呢?并非偶然,因为谢道韫确实是一个有诗情才学的女子,而她才情主要来自于家庭教育。我们知道古代的教育和我们现在的教育不同,他们以家庭教育为主,所以谢道韫深受家庭的教育影响和熏陶。

老师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从课文中的一些语句读出了她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的信息。下面同学们可以在文中找一下能体现她受到良好家庭教育的词或句,然后把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同学们思考一下,老师找同学起来补充。

(ppt展示)。

(1)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寒雪日內集这个词语(这句话)中看出谢家不让孩子有无所事事之时,随时随地和孩子进行文化交流的这种教育氛围。

(2)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讲论诗文这个词语(这句话)中看出谢家的长辈和孩子们经常互相谈论诗文,从而进行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的这种教育氛围。

(3)谢道韫的才气主要来自家庭的教育和熏陶,我从欣然这个词语(内容)中看出谢家的长辈不摆长者架子,而是和孩子们一起探讨诗文,让孩子轻松快乐学习的这种教育氛围。

现在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中国古代的儿童这么聪明了吧?因为他们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好了,现在请全班同学试着背诵一下这篇课文。

那同学们还知道一些其他的有关雪的诗句的诗句吗?老师这儿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提示:这首诗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提示:以“梨花”喻雪,妙哉,雅哉,不愧为千古写雪之名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提示: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飘落在轩辕台上。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提示:诗人坐在窗前,欣赏着雪花飘入庭户,雪花把窗外的竿竿青竹变成了洁白的琼枝。

(琼枝:竹枝因雪覆盖面似白玉一般)。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回去以后。

1、把课后练习题的第一题、第四题做在作业本上。

2、背诵《咏雪》。

《世说新语》的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重点词句的翻译。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咏雪》。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释题:

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

教师导学。

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e.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五、生生交流拓展延伸。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五、运用比喻想像写作。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

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六、教师小结及作业的布置。

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

(三)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第二课时《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过程:

一、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二、口头表达活动:

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进行评价)。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

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四、疏通文意。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

2、〈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

五、分组讨论质疑体会。

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太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六、美文共赏活动(拓展延伸)。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七、一文一诗活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让学生识记)。

八、小结。

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

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

与孩子有关。

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

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九、布置作业。

课本剧表演活动。

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主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一、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二、反复诵读,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感受家庭温馨的氛围。

三、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品味故事的文化内涵,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本文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反映了古人的家庭教育,家庭文化生活和亲情观念。《咏雪》叙述了谢家子弟在一次家庭聚会中“咏雪”一事的始末,突出表现谢道韫的咏絮之才,暗示作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年方七岁的陈纪责备父友“无信、无礼”,表现了陈纪懂理识义的品质,聪颖机智,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其中敢于维护父亲尊严,更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我们今天来学习《咏雪》。

《世说新语》是我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故事,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刘义庆,南朝宋彭城(现在江苏徐州)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1、朗读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应掌握的字音。

雪骤 差可拟 无奕女 谢道韫

1、注意下列词语的解释。

内集 儿女 讲论文义 俄而 欣然 差可拟 未若

大屏幕显示全文译文,全体学生齐声朗读。

学生再读课文,感知人物思想感情。

1、谢家的家庭氛围 如何?

指名学生回答,明确: 融洽、欢快、轻松、温馨、和乐的家庭氛围。

你觉得“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谁更好?

指几名学生分别回答,归纳概括,明确: “柳絮”的比喻更好些,有优美的意象“柳絮”,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撒盐”虽形似而无好的意蕴。

你还能说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指名学生回答,明确:可用来喻“飞雪”的喻体还有如:鹅毛、蒲公英子等 ,我们常说“鹅毛般的大雪”。

如何理解谢太傅的“大笑乐”?

指几名学生分别回答,归纳概括,明确: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谢道韫的才气。

拓展引申,你还知道哪些写雪的古诗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学生集体背诵全文。

本节课的学习,在写作上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描写景物时,我们要尽量选用能表达丰富意蕴、带给读者美感的意象,使我们的文章更生动,更富有诗意,带给读者更多意在言外的审美情趣。

课外收集两则有关我国古代少年的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并讲给自己熟悉的小朋友听,把中华民族值得骄傲的美德传承下去。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1、通过查阅工具书,让学生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2、引导学生摩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3、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4、学习古人机警,诚实的美德。

1、诵读课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学习摩景状物、刻画人物的手法。

2课时

第一课时咏雪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2、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3、教师提问: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学生自由回答:像杨絮、梅花

4、教师提问: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吗?

二、分析题目,了解书目

1、请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著,主要记叙从东汉到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练、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

2、学生示范朗读。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四、分组讨论,质疑体会

1、思考: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又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代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2、展示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质疑。

3、教师提问: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

五、生生交流,拓展延伸

教师提问:请大家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同学交流。

学生回答,学生展示咏雪的名句,拓展思维。

投影展示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骈《对雪》

六、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教师提问: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美妙————怎样的比喻才是好的比喻呢?

学生回答:外形要相似;神态要相像;比喻要贴切等。

教师总结:有形似到神似

尝试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请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仿写示例

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接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

七、教师小结,作业布置

全文以寥寥数笔,就将当时的环境和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作者能做到这一点,关键是使用一些非常形象的比喻,凝练生动的语言,点出了人物、环境的特点,使之跃然纸上。

布置作业

1、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2、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咏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得意境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2)文言文词句的翻译。

3)阅读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并能概括其性格特征。

2)文言文重点字词、句子的掌握。

1)体会《世说新语》中“以事见人”的艺术方法,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导入:

上新前,让我们先来看几幅图片,猜一下是什么成语或典故,“望梅止渴”、“七步成诗”、“管中窥豹”(学生参与)。这些成语和典故都出自我国南朝时期的笔记体小说集《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由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是刘裕之弟长沙王刘道怜的二子,后来因为他的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子嗣,而过继于他,并承袭为临川王。

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的俭朴,“性简素,寡嗜欲”。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他的作品主要有《世说新语》、《幽明录》、《徐州先贤传》、《典叙》和《集林》。

《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三国至两晋时期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也是六朝志人小说的杰出代表。《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世说新语》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雅量、任诞、汰侈、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

书中很多故事是我们所熟知的,比如:七步成诗(曹植)、望梅止渴(曹操)、坦应晒书、还有些故事也非常有趣,如:德行篇里的“管宁割席”;言谈篇里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任诞篇里的“王子猷夜雪访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汰侈篇里的“石崇劝酒”等等。

1、征文引入:

从文的注释中了解杨修和曹操的相关资料,并对杨修作补充介绍,再由学生回忆发生在杨修和曹操之间的故事(“一合酪”,还有“鸡肋”、“门阔”、“梦境杀人”和“帝位之争”),从中初步体会两者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范读,并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请同学朗读,检查纠音效果。

2、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可以通过文中的注释,自己思考和同桌讨论的形式疏通文意,教师进行重点点拨,包括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分析。

3、重点字词:

魏武尝过曹蛾碑下。

尝:曾经。

下:旁边。

例句: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待我思之。

思:思考。

令修别记所知。

别:另外。

(别情别名别有天地)。

乃叹曰。

叹:感叹。

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绢:质地薄而坚韧的丝织品,也指用生丝织成的一种丝织品。

臼:捣米用的器具,用石头或木头制成,中部凹下。

齑:调味用的姜、蒜或韭菜碎末儿。

2、重点句子:

1)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翻译:见到墓碑的背部题有“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正确的语序应是:见碑背上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

2)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翻译:我的才华不如你,走了三十里才悟出来。

正确的语序应是:我才不及卿,三十里乃觉。

3、文知识的补充。

曹娥碑:

在古越大地上有两块名闻遐迩的碑刻,就是后世所盛赞的“斯篆淳碑”。斯篆,是指秦丞相李斯撰文并篆写的《秦会稽刻石》;淳碑,则是指由东汉邯郸淳为表彰当时的孝女曹娥而撰写的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会稽郡上虞人,父亲曹盱,以“巫祝”为业,能“婆娑乐神”。在曹娥年满十四岁的五月初五,按乡里习俗,曹盱在江上迎涛神(伍子胥),以保一方平安。江上浪大水急,曹盱不慎落水淹死。由于没见到尸体,曹娥痛不欲生,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于十七日后,投江而死。县令怜惜她的义举,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为她写了碑文。而那距离曹娥殉父的时间也已经过去九年了,邯郸淳执笔之时,才年仅十六岁,但文采非凡,据说是“挥笔而成,无所点定”,连当时的名士魏朗看到后也直自叹不如,并偷偷毁掉了自己的草稿。

《曹娥碑》得以名扬全国,与蔡邕的评语是有莫大关系的。相传蔡邕因为上书弹劾宦官,而被流放南方,遇赦后,又惧怕报复不敢回家乡,于是亡命天涯,转而来到江浙一带。在会稽的地方志中曾记载,蔡邕夜访曹娥墓,用手摸索着读完了碑文,大赞之余,又在夜色中题上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个龙飞凤舞的八个大字,给后世留下了这千古字谜。

4、人物性格的品评。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杨修和曹操的言行的语句,从中分析人物的性格,体会《世说新语》“以事见人”的艺术特色。

魏武帝。

杨修。

谓修曰:“解不”

答曰:“解”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

曰:“黄绢??”

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提问:

1)曹操问杨修“解不”时,他的心态是如何的(胸有成足呢,还是试探性的)?

2)杨修的一个“解”字似乎太简单了,但从中我们能看出什么?

(两者地位的差异,严明的君主关系;杨修深知自己所处的地位;杨修的修养;杨修的胸有成足)。

我们可否在这个“解”字前面为他加个修饰语,如果可以应该加什么?(微笑,淡然,茫然?)。

3)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从中我们又能体会出什么(好胜、好思)?

4)“令修别记所知”中的“令”又一次强调了什么?(严明的君臣关系)。

5)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从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真心赞美吗?

如果能发自内心的赞美,哪处就可以赞美了?从中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

(我们可以读出形象化了的两人智慧的差距。此处不是赞美,是感叹。从中也可以看出曹操不甚宽广的胸襟,)。

总结:从文中寥寥几句,我们就能体会到曹操和杨修鲜明的性格特征,而这正是《世说新语》艺术手法上“以事见人”独特的魅力。并且在语言方面我们也能感受的《世说新语》简洁明了,清丽委婉的特征。

1、有关隐语的介绍。

我国的谜语源远流长,早在生产力还十分低下的西周以前,就出现了谜语的语言现象。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语言日益丰富,具有隐示性的歌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出现了我国谜语的最早形式--廋辞和隐语,这是谜语的最初萌芽。到东汉时期,隐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利用方块字在离合增损中形、音、义的变化,产生了第一条文义字谜,即“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隐语从先秦过渡到西汉,就开始逐步趋向于谜语,当时流行的射覆,已成为民间和宫廷的娱乐品了。并且大量的隐语开始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文人也表现出对其的特别钟爱。

2、用猜谜的形式使学生感受文字的魅力。

1)谜面:呀(打一成语)。

2)谜面:群英会(打一教育机构)。

3)谜面:欧美民族(打一人名)。

谜底:

1)唇齿相依。

2)幼儿园。

3)西施。

给一段文字加上正确的标点。

文档为doc格式。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1.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难点:翻译文言文,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土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导语。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有这样一则故事: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为什么未尝一口能知道这一定是苦李?这是因为他虽小却能注意观察,认真思索的结果。树在路旁,如果李子甜早就让人家摘光了这是其一;结果很多,树枝营养供应不足,李子一定很苦,这是其二。从这里可以看出王戎的聪颖机智的性格。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有两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翻译: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谈诗论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撤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

4.探究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5.探究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探究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2)“笑”前喻,“乐”后喻。

(3)为“柳絮”——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7.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飘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撤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8.探究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像蒲公英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第二课时

一、预习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谢道韫这个才女,这节课我们将再认识陈元方这个神童。

三、正课

1.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翻译: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中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个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个朋友就发怒了,骂道:“真不是人啊!跟人家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父亲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个朋友感到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想讨好他),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自家的大门。

3.探究质疑:元方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何以见得?讨论并归纳:

(2)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表现他正直不阿的性格。

4.探究质疑: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看法。(1)如探究质疑3、(2)。

(2)认为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当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也算无礼。

5.当堂朗诵这两篇文言文。

四、小结

五、作业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1、顺畅翻译全文,并能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2、领悟故事情节所包含的积极意义:诚信是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

3、引导学生学习评价人物。

1、个别重点词句的翻译。

2、本故事所包含的诚信道理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的意义。

1课时。

一、导入。

二、问题再现。

1、小组间交流,自学中遇到哪些需要识记的生字词。

2、释题:《世说新语》是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也记载有一些古人的正道直言,善行美德的故事。《世说新语》的语言简练含蓄而又隽永传神,对后世小品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作者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三、知识拓展。

1、朗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辨形。男女生比赛齐读。

2、概括短文主要内容。

3、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引:拉。过:超过。顾:回头看。委:丢下、抛弃。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去。(如注意省略的成分)。

2、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四人小组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派代表向其它小组质疑。

〈2〉、师明确这则译文及重点词。

四、能力提升合作探究,研讨质疑。

1、友人末到,陈大丘就独自走了。你是陈大丘,你会怎么做?(可以选择陈大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如何看待元方这个“时年七岁”的孩子?(人物形象往往通过语言,行动的描写地表现。元方驳斥“友人”并“入门不顾”,可见他对无信无礼之人的态度。由此可见,从小就做一个守时守信有礼的人)。

4、“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五、当堂训练。

1、下面短文,也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区伯曰:贼既至,谓巨伯曰:“远来相视,于令吾去,败以求生,岂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君至,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义,而入有义之国!”逐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谈一谈荀巨伯是怎样的一个人?

2、围绕对课文中所阐明的主旨——“诚信”,联系社会现实,结合生活实际以“诚信”为题材写一段话。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

1、重点: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

2、难点: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学会翻译古文,变单为双,联想推敲补充省略调整词序,语句通顺忠实原意。

一课时

一、预习

阅读三则短文,查字典,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宗亲。为人简素,爱好文学,身边聚集了不少文人学士。《世说新语》当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36个门类,记载了从汉末到东晋豪门贵族和官僚士大夫阶层的逸闻轶事,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人物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情况。

2、导语

本课选了三则《世说新语》中的故事。

三、正课

1、朗读《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时李元礼有盛名:时,当时。有盛名,名气很大。

(2)诣门者:诣,前往,到。

(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先君,祖先。师资,老师,这里指孔子曾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问题。

2、提问:“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什么意思?孔融为什么要说“想君小时必了了”?

讨论并归纳:“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小的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有出息。孔融也按陈韪的话推理,你现在不怎么样,推想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明。用反过来推理,批驳了陈韪对他的评价,讨回了自己的尊严,并使对方难堪。表现了孔融少年时的聪明机智。

3、朗读《陈太丘与友期》。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

(2)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3)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4)非人哉:不是人哪。

(5)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6)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4、提问: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1)不过分。因为元方认为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2)太过分。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5、朗读《魏武将见匈奴使》。请学生翻译课文,并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自以形陋:以,认为。形,外表。陋,丑陋。

(2)不足雄远国:雄,称雄,这里指震服别人。

(3)帝自捉刀立床头:捉刀,握着刀。床,古代的一种坐具。

(4)魏王雅望非常:雅望,高雅的风采。非常,不同一般。

6、提问:魏武为什么让崔秀珪代替自己?后来为什么要追杀匈奴使节?

讨论并归纳:魏武将要接见匈奴的使节,自己认为长得丑陋,不足以震服别人。所以让相貌清朗而威重的崔秀珪代替自己接见匈奴的使节。

7、提问:这件事表现了曹操的什么性格?

讨论并归纳:奸诈狡猾,残忍的性格。

四、小结

三则短文,故事简短而意深,很值得玩味。

《世说新语》教学设计

1.知识与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重点词句的翻译

学生:准备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上课交流。熟读课文,复述课文。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作者及作品的资料。

教学方式:诵读、复述、疏通、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播放《雪绒花》作为背景音乐。)

多媒体展示雪花纷飞的图片,学生赏析。

然后过渡到问题设计:你觉得雪花像什么呢?用什么比喻好呢?

进而问他们,既然这样,你们想知道古人用什么来比喻雪花的呢?从而导入所学课文.

二释题:

1先指名让学生介绍

2教师再放幻灯片 ,进行补充说明

《世说新语》,刘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全书共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夙慧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这部书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史料,也因为其语言凝炼、人物形象鲜明成为古典小说的源头之一。

三、整体感知 自主探究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作点拔。

2学生示范朗读并做点评。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4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教师导学

1 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2 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文章开头一句话,短短十五字,交代了哪些内容?

b.“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c.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d.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e.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让学生再举几例古人吟咏白雪时用的比喻的诗句。把事先找好的诗句和学生做交流。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韩愈《春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李白《北风行》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高群《对雪》

古人咏雪的诗句写得如此精妙——(问题设计)怎样的比喻才是好比喻呢?

归纳:由“形似”到“神似”!

让学生尝试比喻句的写作:

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

b是两个联结的心,是友谊。

c是未满的月牙儿,是缺憾

学生展示自己的比喻……同时适时师生共点评!

1教师小结

2布置作业

(一)在读准节奏,读出韵味的基础上,背诵《咏雪》一文。

(二)搜集古人咏雪的诗句

(三)预习《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咏雪

形似——神似

比喻

美的意境

一、 导入:(先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再逐渐地引入课文)

2、总结学生发言,由此导入新课:

是的,几千年来“人无信而不立”、童叟无欺的故事不断地熏陶着我们。老祖宗们反复地告诫我们,诚于中必信于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也就是我们必须讲诚信。

当然在为人处世中,我们还得讲礼貌,因为这样更能使自己受到别人的尊重,为自己迎得别人的信任。还记得歌德曾说过的话吗?——“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礼貌待人对于个人来讲是一个人内在美的体现,是社会交往的需要。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信”“礼”相关的文言文。

那么,谁能讲讲这则小故事?(讲故事,不是翻译)(教师进行评价 )

三、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放录音(或师范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师正音,辨形。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3遍,争取读熟。

4、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并纠正阅读中出现的问题。

1、生译为主,师提示重点词、句。(放幻灯片)

期:(古义)约定、(今义)星期。不:现写作“否”,表示不。

引:拉。 过:超过。顾:回头看。 委:丢下、抛弃。

2、〈1〉、小组成员结合课文注译进行翻译,并把不理解的词句勾画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

〈2〉、师生共同明确这则短文的重点词句,并识记。

师预先准备,与学生的质疑相结合。

〈1〉友人未到,陈太丘就独自走了。假如你是陈太丘,你会怎么做?

(可以选择陈太丘那样“舍去”,因为友人不守时,也可以选择再等等或打电话问明情况,表现你的态度)。

〈2〉哪些言行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当父母问年仅七岁的元方“尊君在下”,元方不是简单的回答“已去”,而是详细地回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当友人怒斥其父“非人哉,与人其行,相委而去”时。元方义正严辞地进行驳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些都表现了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

〈3〉“友人渐,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你认为元方这样做是否失礼,为什么? (如答失礼,理由可参考:元方批评友人无理,自己更应做到有礼——友人已经认错,又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即是有错,也应以礼待之。如答不失礼,理由可参考:友人失约在先,是无信;友人骂元方之父,是无礼;对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

〈4〉假如第二天陈太丘与友人见面,请设想一下,他们俩各自能说些什么?(开放性试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做答,言之成理即可)

针对上述问题及质疑采用多形式解答:问题1、2由小组内成员自行讨论解答:问题3、4、5、师指导生解答。

下面短文,同出自《世说新语》。与《期行》进行比较阅读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速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之习乎?——孔子(让学生识记)

比较两篇文章在内容上的异同:

《咏雪》描写了人物群像,

侧重表现了谢道韫的文采。

与孩子有关

主要描写了元方,侧重表现了

元方的懂礼识仪,聪明刚正。

课本剧表演活动

课外小组成员根据《期行》的内容,适当分配角色,自编台词,编排课本剧。(目的:深入体会文章主旨,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