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汇总13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汇总13篇)

ID:9147812

时间:2024-01-13 19:46:19

上传者:念青松

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确保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样本,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一、激情导课。

1、谈话。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教师小结。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

2、通过对描写刘备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的反复朗读,体会刘备访求贤才十分虔诚的特点。

一、导入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歌。

2、根据课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感悟

刘备前两次去隆重拜访诸葛亮都未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这次他成功了吗?刘备是怎样打动诸葛亮的?请同学们看学案25页巩固练习“看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画出有关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读一读,想一想,作出简单的批注。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

三、讨论交流

1、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内交流展示。

四、点拨引导

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刘备生气地说张飞的话中”可以看出他的诚心诚意。

2、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弟兄,现在,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批评张飞,说明他对诸葛亮很有诚心。

3、是啊,为了诸葛亮,刘备竟然生气地说自己的兄弟。在课文的什么地方?(在第二自然段)

4、教师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5、同桌互读刘备、张飞的对话部分,进一步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7、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1)刘备在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的地方就下马步行,也可以说明他的诚心诚意。

(2)还有半里地就下马,其实,诸葛亮也看不到,就更说明它是真的诚心诚意的。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轻轻敲门。

刘备轻轻地敲门,“轻轻”表示注意轻敲,体现了刘备对诸葛亮地礼貌和尊重。

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刘备知道诸葛亮正在午睡,所以尽量放轻脚步,轻轻地走进去,防止惊醒先生。

(2)刘备第三次来到诸葛亮的家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就恭恭敬敬的等在房门台阶下等诸葛亮醒来,说明刘备很有诚意。

(3)想一想,谁对谁是恭恭敬敬的?

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8、在隆重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隆重策略,说说策略的内容。

9、刘备听了诸葛亮对天下大事的分析后,刘备感到“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你知道刘备在见到诸葛亮之前对自己的统一大业处在什么样的迷茫之中吗?

10、所以听诸葛亮这么一分析,他——(学生接读……“茅塞顿开,像拨开乌云见青天。”)

11、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1)师:“茅塞顿开”就是——(生接:拨开云雾见青天)

(2)能使迷茫中的刘备“茅塞顿开”这样的计谋肯定很高。可见诸葛亮很有才华,用一个成语来概括?(雄才大略)

(3)诸葛亮出山后,帮助刘备打了许多胜仗,说说你知道哪些胜仗?

(4)有了这样的体验一定能把刘备的这句话读好!

(5)师: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做——(师引读——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写话: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刘备诸葛亮

诚心诚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谈话。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教师小结。

三、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              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喻体与本体)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

学习写“隆中美景”的写法写一处景色。

小黑板;字词卡片

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吗?你能介绍介绍其中的主要人物吗?

看来,诸葛亮不愧是雄才大略,大家都知道!他是刘备的得力军事,那么,他怎么会成为刘备的军事的,他为什么会终于刘备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相关的新课文。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顾:拜访、;茅庐:草房子

过渡:谁去拜访?拜访的又是谁?我们学了课文就明白了!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读全文,补充课题,引导完整、准确地说说题意

2、再读课文、“三顾茅庐”具体是怎样一件事呢?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读课文,同时完成几个任务。

(1)出示自读要求,指名读

(2)检查自读情况、a、抽读生字词卡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b、理解词义:谁来当小老师说说你已经懂得的词!

半晌:半天、尊重:尊敬看重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着,现在忽然被打开,形容忽然领会理解。

c、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以“不添字减字、不回读、不破词破句”为标准,集体评议)

3、回到课题,刘备三顾茅庐邀请诸葛亮,为的是什么?三顾茅庐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我们细细地到课文中去看看!

三、细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这段告诉我们什么?刘备为什么要去拜访诸葛亮?

2、、重点理解“两次”“拜访”“诚心诚意”

从几个词上你看出了什么?(刘备求才的急切心情和虔诚态度)

3、指导朗读:你能把刘备的急切与虔诚读好吗?

四、过渡

刘备为了能使诸葛亮出山助他一臂之力,已经去了两次了,当他第三次再去茅庐的时候,见到诸葛亮了吗?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五、作业

1、、抄词

(1)、齐读生词

(2)、指导书写:茅、诸、葛、捆、尊

(3)、完成描红

一、复习检查

1、上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2、齐读1节。

二、细读第二到四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具体经过)

其中每段各写了什么?(出发之前、见面之前、见面以后)

2、学习第二自然段

刘备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了,不请出诸葛亮誓不罢休,冬去春来,他又要朝隆中出发了!可这次关羽和张飞却不同意了,他们认为?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刘备的表现是这样的?从这里看出刘备怎么样?(尊重人才,求才心切)

谁能用生气的语气读刘备说的话?

齐读、指导读好张飞与刘备的对话

3、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路走来一路看,转眼,隆中到了!

(1)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数数一共有几句话?哪几句写了刘备看到的景象?那几句写刘备的动作?划一划,找一找。

(2)交流:a、齐读一、二句,想象所描写的画面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说说把什么比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写?(联系诸葛亮)

b、过渡:这景正是诸葛亮刚毅高远,不同凡响的写照。刘备有没有顺利见到诸葛亮呢?我们接着看!

c、指名读3—8句,说说你觉得刘备是个怎么样的人?(尊重人才,求贤诚心)你是从哪些词句里看出来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地走、恭恭敬敬地站、等、快步走)

指导读好这些句子。

(3)小结过渡:经过长长的等待,终于见面了!俗话说:“人杰地灵”,隆中这么美,人称“卧龙先生”的诸葛亮是不是一位人杰呢?学习第四节。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小组读,说说诸葛亮才干如何。(分析形势,提出策略)

(2)、出示:刘备听了茅塞顿开,想拨开云雾见了青天。

联系上下文说说理解。

(3)、指导读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4)、过渡:诸葛亮出山后,刘备和他相处怎样呢?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朗读,谁来当当小记者来向我们介绍一下他们的近况?

2、交流上述问题:(同桌、同榻、一起)(关系亲密)

3、出示: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说说理解!

四、总结

板书设计:

两次拜见、没见着

上路前

第三次拜见、见面前

见面后

亲密友情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抓人物言行揣摩、体会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意。

2、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3、通过一定的拓展,感悟尊重人才的重要性。

一、激发兴趣,回顾引入。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备两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你了解到了什么?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二、自主研读,感悟品质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 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 “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 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 礼节 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文三遍,×××”,“认真读课文五遍,×××”。

ok,我来检查一下,已经读过课文三遍的同学请举手。继续,有信心把课文读得又对又通的请举手。(有部分学生没有举手)。

师:我要开始读了,我真的要开始读了……(笑声)。

生:明白了。

师:那好,同学们各自大声地读吧!

生:读课文。

师:能读通了吗?好,全部免检通过。不过蒋教师还想请你们再读课文。这次是默读课文,默读好啊!默读能使人真正读懂课文,什么是读懂课文,就是读了之后,有话想说了,而且压也压不住了……希望同学们呆会儿有话想说。

生:各自默读课文。

师:有话想说了吗?

生:……。

生:……。

生:……。

生说师点评。

生:我们想根据课文表演。

生:我们想在小组中学习。

生:我们想跟平常一样来一次比赛。

师:老师尊重你们的意愿,来一次比赛,而且比赛的内容也保管你们喜欢。下面我们来分组(分3组),第一组谁愿意当组长?你喜欢三国中哪一个人物?(刘备)为什么?说得有理有据,那你们就叫“刘备组”。依次确定“诸葛亮组”、“周瑜组”。

师:那么,究竟比什么呢?请迅速默读《小组合作合作指南》。看完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可以举手示意。

小组合作学习指南:

比赛内容一。

以“讲故事”或“说书”的形式生动具体地为我们讲述“三顾茅庐”中的一次。

比赛内容二。

(选择其中一。

项参加比赛)。

在2—3分钟时间内非常清楚明白地通过事例向大家介绍刘备确实有诚心(利用实物投影仪),解说完毕后再花一分钟的时间简单介绍小组成员对自己这个“解说”的帮助。

写出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的心理活动,汇报时响亮地读出来,并说说那些地方是小组成员提供的意见。

比赛内容三。

比赛内容四。

(个性天地)。

例如:

演讲:读了这篇课文,联系课外阅读,我还想说……。

歌唱:用熟悉的曲调的节奏和旋律,填写适合于课文内容的歌词,并歌唱。

图画:为课文配图,或者用画这种形式描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读后感受。

……。

师:组长请注意,组长请注意,你一定要进行宏观调控,你要根据每一位队员的特长分头准备,你要使每一项比赛内容都有人准备。

生准备,师随机指导。(时间要充足)。

比赛正式开始。

比赛程序:

1、各组组长即兴进行战前总动员。

2、第一项比赛内容。(注:可以要求裁判直接给分,也可以请自己小组的同学提出意见重新表演后给分)。

3、第二项比赛内容。(教师随机点评)。

4、第三项比赛内容。(结合课文师生点评,对重要的句子在学生表演后再随机强化读)。

5、第四项比赛内容。(鼓励为主)。

各组长总结本组表现。

结分,强调比分是次要的,学习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师:同学们,事实上,诸葛亮在得知刘备“三顾茅庐”请自己出山后,确实很感动,写下了著名的《出师表》。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出师表》片段。

你觉得这些句子中哪些是跟“三顾茅庐”有关系的?好,请同学们把这个片段背下来。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 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 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 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 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板书: 三顾茅庐

张飞—— 刘备 —— 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生1:三次去一个地方拜访,在现实生活中,就是诚心诚意邀请。

生2:三次拜访茅房。{同学们有笑声}。

生3:刘备三次去拜访住在茅草屋里的诸葛亮。{评价是表扬话说得非常完整}。

师: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问题?

生4:刘备为什么要拜访诸葛亮?

师:大声自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可以查生字表。

二、读课文释词语。

生6:读文。

生7:就是互相成为生死兄弟。

生8:桃园三结义的故事,简单叙述。

师:全班读读。课件出示:“他们来到隆中,……只见……秀丽宜人。”

师:什么样的山冈?蜿蜒是什么意思?

生9:读书中描写的句子。

生10:蜿蜒就是像蛇那样弯弯曲曲的。

生11:诸葛亮。

师:诸葛亮称自己是卧龙先生。竹林怎样描写的?“青翠欲滴”是什么意思?

生12:翠绿的颜色马上要滴落下来了。

师:欲是将要的意思。

师:“秀丽”可以换成哪一个词?

生13:美丽。

师:再次齐读这部分景色描写的内容。

师:刘备怎样拜访的呢?指生读第四段。

生14:曹操、孙权。

师:群雄纷纷争斗,战火纷飞,人民民不聊生,只有国家统一了,人们才能过上安定的生活呀。刘备听了茅塞顿开,象拨开了云雾见到了青天。

比喻句教学,什么比做什么?体会比喻句的精妙。指生读下一段。

师:为什么说…。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你能用哪个词概括一下?

生15:如鱼得水。

师: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师:群雄也许都来请过诸葛亮,那为什么刘备来请他,诸葛亮就决定出山了呢?

三、自学指导。

小组学习。读课文,思考: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语言、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讨论问题: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精读赏析:“下马步行、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细节描写;讨论,指导朗读,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

师:指学生复述课文。

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1、指名读:“他们来到隆中……秀丽宜人”。

2、分析:写了那些景物,按什么顺序写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

3、指导用“来到……只见……”说话。

如:我们来到烈士陵园,只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练说,同桌说,指名说。

5、评析学生的写话。

四、小结全文。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能熟练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理解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

2、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细节描写体现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培养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3、学习刘备礼贤下士的品质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4、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中三处比喻的意义。

5、能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抓重点词句,体会人物心理活动和个性品质。

一、激情导课

1、 谈话。

2、板书课题

3、学生用文中词语解释课题意思。

二、回顾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解决了什么问题?

2、交流反馈: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呢?

3、 教师小结。

三、 细读课文,推敲重点,品读感悟。

(一)抓“诚心诚意”品刘备的尊重人才

1、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从那些语句可感受到刘备的诚心诚意?圈划出重点词句。

2、 小组交流,互学互促。

3、交流反馈:“你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的诚心诚意?”指名朗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并相机交流感受。(生用“我从----------------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因为-----------”的句式表达自己的体会。老师相机引导:读刘备的话,体会刘备的内心;从刘备的神态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刘备的动作中体会到了什么?)

4、领读:师:刘备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他(生读描写刘备诚心诚意的语句),真是尊重人才呀!

(二)抓环境描写和三处比喻品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师过渡:刘备当时已47岁,贵为皇叔,诸葛亮仅有27岁,乃一介山野村夫,他如此礼贤下士,值得吗?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我们先去他家看看吧。

2、生读看到了什么。

3、交流: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生答)找到这段环境描写的中心句,发现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进行交流。读这段中的比喻句,说说是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从这个比喻句中感受到了什么?(生交流)

4、指名朗读这段环境描写。

5、说话训练:我们来到-------,只见--------的柳条--------,--------的小草---------,--------的花儿--------,--------的桃花,--------的梨花,---------的杏花,景色真是---------。

7、讨论:“云雾”“青天”分别指什么?“鱼”和“水”分别指谁?

8、指名读这三处比喻,说说这些比喻句的作用。

9、师补充诸葛亮出山后对刘备的辅佐(诸葛亮出山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空城计、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摆设八阵图,帮助刘备建立了蜀国,尽心尽力辅佐刘家二十一年,真正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生说说对诸葛亮的认识。

四、 课外延伸,拓宽文路(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并深情朗读)

“臣本布衣,躬耕干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自由朗读。

2、这段短文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3、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五、 总结全文,引向课外。

1、说话训练:刘备真是尊重人才,他--------------;诸葛亮具有雄才大略,他------------。(生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说话训练。)

2、发散:除了《三顾茅庐》外,你还知道哪些三国故事?

3、总结: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三国城,认识更多的三国英雄,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英雄用他们的壮举写下了许多感人的篇章,我们从中会有很多收获的。

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访贤才

刘备 诸葛亮

尊重人才 雄才大略

如鱼得水创大业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设计思路:

本课是根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课文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描写,一次比一次详细。课文通过对人物言行细致入微地刻画,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文本的这一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一主线潜心阅读文本,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从这个教学理念出发,在教学中紧扣中心问题——“在三顾茅庐的过程中,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刘备相请诸葛亮诚心诚意”展开全文的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体悟,让学生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积极主动探究的过程。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到原着,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在学习形式上,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式解词、配乐表演等方式促进学生对文本理解,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具有开放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地发展。

教学目标:

1、理解“斥责”“拜见”“恭恭敬敬”等词的意思。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理解刘备三请诸葛亮求贤若渴的心情,体会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3、品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懂得只有尊重人才,才能大有作为。

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读刘备三顾茅庐时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语句,体会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2、开放文本,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学难点:

1、在读中提升情感,唤起学生对刘备诚心诚意的共鸣。

2、读张飞的语句,理解对比反衬的写法,并对张飞形象进行多角度认识。

教学准备:投影设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你们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吗?知道相关内容吗?

1、听《三国演义》主题曲。

2、师生谈感受。

(设计意图:豪迈的乐曲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

一、复习导入——显现主题。

1、上节课,我们和历史人物刘备、关羽、张飞两次来到隆中诸葛亮的茅草屋拜访他,可惜都没有碰到,关羽和张飞都不耐烦了,刘备呢?(不灰心)对,刘备打算三访孔明。

2、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这个问题: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刘备诚心诚意相请诸葛亮?

二、探究刘备言行——品味诚心诚意。

1、请你读读2———4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圈出有关词语,说说你的体会。

读课文,思考: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划出刘备有关动作、神态等词语、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2)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雄才大略?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2、交流品读(第三节)。

(1)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a“半里多路”有多长?(一里等于500米,半里为250米)你体会到了什么?

b下马步行:态度恭敬。

c能用你的朗读表现出诸葛亮的恭敬态度吗?(自由读——点名读——齐读)。

(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a从“轻轻、恭恭敬敬、等”几个词语中看出刘备礼贤下士。

b你认为怎样的站才算是恭恭敬敬地站?

(想亲自体验一下吗?我们来学学刘备。让学生恭恭敬敬地站半分钟)。

c半分钟的等待,你有什么感受?

半分钟的等待已经让我们心急如焚,那刘备等了多少时间?

(3)又过了好长时间,诸葛亮才睡醒。此时刘备会如何拜见,诸葛亮又会说些什么呢?

a表演相关内容。

b请问刘备,你为什么要用拜见一词呀?

老师知道“拜见”指针对地位比自己高的人或长辈,感受到什么?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读、思、议、看,借书童之口领学生悟刘备的这份诚心诚意,对课文中生动的记述和描写产生强烈的感受,在脑子里唤起相应的形象,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读与说结合,在文章的空白处想象、补白,使学生披文入境,展现了语言文字和人文情感的和谐统一。)。

三、认识张飞人物形象——感悟诚心诚意。

(一)体会反衬作用。

1、同学们除了从刘备的言行中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请你们再读读课文,你们还从哪里也能体会到他的诚心诚意?(张飞的无理)。

找出描写张飞言行的句子并出示。

a、再读一读,你体会张飞是什么性格?

b、课文不是在写刘备吗?作者为什么要来写张飞,能不能不写他?(四人小组讨论)。

(作者采用对比反衬写法,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

2、你们认为作者描写张飞是为了突出刘备的诚心诚意?那你们用朗读来告诉我。

对比读(出示刘备张飞的对话,选择合作读——点名读)。

理解刘备为什么对张飞要“斥责——大声斥责”?

3、根据录像配音本节内容。

(二)丰富张飞形象。

2、交流:(桃园结拜、长坂桥上单身吓退曹操十万大军、关羽死后张飞的眼睛都哭出了血。)。

3、师:张飞也是个英雄,十分讲义气、英勇、对大哥忠心耿耿。

四、拓展延伸——升华诚心诚意。

讨论问题二: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第四节)。

出示句子: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

a、“茅塞顿开”是什么意思?

b、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c、这句话作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把什么比做了什么?

d、指名读。

同学们,刘备听了诸葛亮的一番议论,更敬佩他了,诸葛亮看到刘备三顾茅庐,又肯虚心请教,就答应了。

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打了许多胜仗。

(1)你知道打了哪些胜仗吗?(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空城计……)。

(2)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战略计划,逐渐形成三国鼎立局面,后来刘备称帝蜀国,刘备高兴地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3)理解最后一句话。

(设计意图:拓展教学,能够打开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出示: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送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

你看这么美的景色,谁能美美地读?指读,齐读并出示相关练习访说。

五、朗读品味并总结:让我们走向书本,向古人学习,做一个智慧的现代人!

张飞——刘备——诸葛亮。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2课时。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第一课时。

—、揭示课题。

谈话:同学们,你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人物呢?你知道他们身上的哪些故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三国时期的故事《三顾茅庐》。(板书课题)。

简单介绍自己知道的人名和故事。

齐读课题。

联系旧知导出课文引发学生研读兴趣。二、自读课文。

出示自读要求:(1)借助拼音读准田字格中的生字,读顺课文。(2)自学生字,懂得它们的书写方法。(3)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4)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检查自读情况。

相机指导生字的读音。

检查字形掌握情况。

按要求自读课文。

分段读课文。

茅:与“矛”比较。统:与“流”比较。宜:与“宣”比较。

交流词语的意思三顾茅庐蜿蜒起伏青翠欲滴秀丽宜人群雄纷争。

茅塞顿开。

说说自己没读懂的地方。

明确提出自读要求,使得学生学习有目的,思考有方向。

比较和交流中深化字词的理解,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内容。

放录音范读全文。

听录音,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读第四自然段,加以体会,理解“茅塞顿开”

求贤若渴、礼贤下士、尊重人才、讨论: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刘备什么样的品质?

四、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用钢笔描红。(文后练习2)。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建立统一祖国的大业。诸葛亮在二十一年后回忆起这件往事,还感激万分,写下了这样几句话:(出示《出师表》节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听教师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段似懂非懂的文字中,哪些是写三顾茅庐这件事的?

对学生要求不必过高,能听懂多少是多少,这样能减少学生压力使得学生能畅所欲言。

二、细读课文。

组织交流。

出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得尊重人才……”

出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出示: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引导比较:

(等了半晌功夫……又等了一个时辰……)和(“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小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他怒斥张飞、三顾茅庐。还有半里路就早早下马步行,在房门外恭候多时,快步走进草堂和诸葛亮见面……刘备渴望得到诸葛亮这个贤才已经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这就叫“求贤若渴”。

讨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是诚心诚意地邀请诸葛亮出山呢?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用其中的句子或词语来回答。(诚心诚意)。

默读课文二、三自然段,画出表现刘备“诚心诚意”的词语和句子。

同桌分角色朗读张飞和刘备的对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说明什么?

感情朗读这一句话,交流自己的体会。

讨论: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

齐读第五自然段。

比较和朗读中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了解故事中的人物。

在朗读中升华,进一步感受和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三、小练笔。

因为刘备求贤若渴,所以《三国演义》中写刘备二顾茅庐而不遇孔明时,他亲自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留给诸葛亮。这封信,一般读《三顾茅庐》的人都忽略了。其实这封信也深深地打动了诸葛亮的心。因为信中,刘备将自己的一番诚意、仰慕之情抒发的淋漓尽致。现在,请大家发挥想象,替刘备写一封简短的信留给诸葛亮。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说理能力。

课后继续完成并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写的信,互相提意见修改。

板书:

两次拜访没见到诸葛亮:雄才大略。

上路前刘备:尊重人才。

第三次拜访的经过见面前。

见面后刘备、诸葛亮的鱼水情。

文档为doc格式。

三顾茅庐

1、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学习《三顾茅庐》齐读课题。

2、通过昨天的学习,同学们还记得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板书:刘备诸葛亮)。

二、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1、师:刘备带着两个义弟去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但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前往隆中,就让我们一起跟随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吧。

2、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最能体现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态度的词语。(板书:诚心诚意)。

3、师:那么其心到底有多诚,其情到底有多真?现在就让我们再次(用心读一读课文第2、3自然段,看看哪些语句体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边读课文边用笔划出相关句子,把你深有感触的词语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你的感受。)(小黑板出示要求)。

2、指名回答,随机交流。

表现一:斥责张飞语言。

引导交流,你从哪儿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交流:出示: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用去了!”

(1)从“嚷”体会张飞的鲁莽与冲动,还能从“嚷”体会到什么?(心情很烦躁)谁能当一回猛张飞呢?指名读。

(2)师过渡:捆只能捆来人,却捆不来人的心啊!猛张飞不懂这个道理,可刘备知道。教师引出: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

刘备和张飞是结拜兄弟,刘备竟然为了诸葛亮去责备张飞,这说明什么?(他的赤诚之心)。

(3)师总结:张飞和刘备对待诸葛亮的态度截然不同,这一鲜明的对比,从侧面更突出刘备对诸葛亮的敬重。

(4)全班分角色读,再次感悟。

男生读张飞的话,女生读刘备的话,师读旁白。指导学生读出各自的神态和语气。

师: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两句话都是对人物哪一方面的描写?(板书:语言、神态)。

刘备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继续交流:你还你从哪些行动中感受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板书:动作)。

表现二:到达前,下马步行。

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他为什么不骑马到诸葛亮的家呢?(他怕马蹄声惊扰了诸葛亮)。

表现三:到达后,耐心等候。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1)谈谈你的体会。

读读这个句子,“轻轻”动作轻一点,有礼貌点,千万别惊醒了诸葛亮哦。(师加点)。

(2)“恭”字下面是什么?“恭恭敬敬”是什么意思?你平常对谁“恭恭敬敬”过?

(3)而刘备是谁?刘备乃堂堂汉景帝的后代,人称“刘皇叔”,是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军,而诸葛亮呢,此时只是一介乡野书生。刘备当时已经47岁了,而诸葛亮呢?只有27岁,只不过是一个未出茅庐的毛头小子。地位的悬殊,年龄的悬殊,刘备全然不顾,就这样“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

(4)刘备这样恭恭敬敬地等了多长时间?相机了解“半晌工夫”与“一个时辰”,半天左右再加上两小时。如果你平时等人等了这么长的时间,你会怎样?联系学生等人经验来体会。进而感悟刘备的诚心诚意,明眼人都能看见。

文档为doc格式。

《三顾茅庐》教学设计

2、是啊,尽管刘备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让我们随着刘备一起三顾茅庐。

1、自读课文3-6小节,读读划划,想想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随机交流,朗读感悟。

重点句1: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刘备大声斥责说:“你怎么如此无礼?这回不用你去了,只让云长同我一起去。”

预设感悟点:感悟刘备的(诚心、敬重仰慕)。

1、抓“大声斥责”、“如此无礼”等感受。

2、感情朗读刘备、张飞对话。

重点句2:刘备吩咐两个弟弟在门外等着,自己轻轻走过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

预设感悟点:抓住“轻轻走”“恭恭敬敬等”等感受刘备的(谦恭诚心)。

1、紧扣“等”的恭敬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3:三人第三次到了隆中,离诸葛亮的草屋还有半里多地,刘备就下马步行。

预设感悟点:抓“下马步行“感受刘备的(礼节诚心)。

1、抓“下马步行”等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重点句4:刘备赶紧下拜说:“久闻先生大名,曾经两次谒见,都没有遇见。”

预设感悟点:抓“赶紧下拜”,“谒见”等词感受他(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1、抓“赶紧”“谒见”感受。

2、感情朗读,随机点拨。

3、刘备的'这份急于求贤的精神真让人感动!

1、总结:学了整篇课文,想一想是什么打动了诸葛亮,使他最终答应出山辅佐刘备?

2.、师小结。

3、拓展:课外收集、阅读有关三国中尊重人才的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