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方法论文(通用16篇)

科学思维方法论文(通用16篇)

ID:9152302

时间:2024-01-13 20:49:28

上传者:琴心月

范文范本是通过精选和整理,以供学习者进行参考的优秀文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写作的灵感。

妇产科学教学方法论文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正在兴起,各个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的教学改革也是进行了各种探索和尝试。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在教育教学中,通过网络技术、网络资源等的有效利用,将其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进行有效整合,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已成为可能。

尤其是目前正在兴起的“微课、翻转课堂、慕课热潮,更是对传统教学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随着我校教学条件和学习条件的不断成熟,通过将微课以及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等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妇产科学的教与学过程中,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转型。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理念,它要求实验教师大胆探索,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反映现代社会主流的创新教育理念。

提高教学效率,促使学生会学,让教师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建构学生知识创新和信息时代学习能力的基础,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学生发展,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现在多媒体技术进入妇产科课堂教学,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极大优化了整个教学过程。

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初步认识到多媒体计算机的应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对于多媒体的运用只是局限于表浅的层面,并没有真正将其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不能与学生进行实时沟通,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难以解决学生之间的差异化问题。

2开展微课的可行性及优势。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都创建了互联网校园,实现了无线网全覆盖,这为互联网教学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现在的学生学习条件明显提升了,几乎人手一部手机,有的学生还有电脑等设备,这为微课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微课是一种微型课程体系,其教学目标明确,对教学内容必须精选,通常只针对一个知识点,主要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难点、常考点或者容易出错的知识点[1]。

教师需要先明确各个章节所需要讲解的知识点,然后紧紧围绕各个章节相关知识点进行微课的教学设计,编写脚本,再利用相关软件录制视频,其时间控制在10min之内。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进入医院,进入工作岗位后,缺乏临床思维能力,没有足够的创新性,能力有限,不利于个人以及医院的发展。

3.2微课教学使教师地位由主体变成主导。

而教师则主要起到主导的作用,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参与课堂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然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主体变为主导,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具有真正的把握和驾驭能力,这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把这样的课上好,不仅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将教材吃透,更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分析,从而得到更好的教法。

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思考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带领学生进行学习,以什么作为切入点,如何更好的掌握好课堂,这是每一位任课教师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够更加有效的'驾驭整个课堂,才敢于把课堂交给学生,在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才会游刃有余,才能够轻松自如。

3.3微课教学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每一个微课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只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讲解透彻,这样可以满足学生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的特点,可以适应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受到学生的欢迎[2]。

这样学生在真正上课之前会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有所了解,并对其进行思考分析,如果有自己尚未理解明白地方,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重点听讲,也可进行相关提问,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这样如果有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尚未掌握,可以通过课下看相关微课视频,根据自己的接受能力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3]。

并且,无论是哪个章节的内容,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无论在教室还是家里,学生都可以随时随地,想学就学。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感觉到很轻松,对知识点掌握的好,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变成主动的汲取知识,学会动脑思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学生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思考,将来进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以后,一旦遇到问题也会积极的进行自主分析,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3.4存在的问题。

还要求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具有一定的能力,比如微课的录制、对于相关软件的使用、后期剪辑、加工等,要求教师能够利用现在的互联网,通过相关软件制作出适合不同学生的微课[4]。

然而很多教师对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掌握的不好,因此,可以通过外出培训、进修学习等方式[5],提升教师的带教意识,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实行微课教学,将各个章节的微课制作好需要教师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可以进行团队合作,将制作任务进行分配,利用假期以及平时的空闲时间进行,有助于微课教学的顺利开展。

因材施教,有助于将共性化教育转变为个性化教育,从而使教学能够适应每个同学,而且,

微课教学使课堂教学不再受时间、地点以及人员的限制,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3]丁晓洁.浅析如何在高中英语课堂开展微课教学[j].学苑教育,(20):66.

科学思维方法论文

一、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随之加深。科学从问题开始,并通过问题的转移而进步的模式给人以启迪,从而发现新的理论。可以说,问题就是科学的血液,就是科学的生命。即使我们已经证明某问题为不可能,对科学的发展照样有益,如永动机的否定导致了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就是明证。有时我们对旧问题有了更好的理解时,新的问题往往随之而生。问题的逻辑告诉我们,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有些人茫然无知或者对现象熟视无睹,是不可能提出问题来的,分析与解决问题也就无从谈起。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正如爱因斯坦说过的那样:“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新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种见解是何等的深刻!提问题的本身就意味着创新性思维的开端。问题提的不好,说明认识还不够完善;问题提得好,则意味着已确定了一个正确思维的方向,剩下的问题就是结合有关知识如何分析与解决问题了。但要真正解决问题,还需要有关背景知识,将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各个序列进行正确的衔接和结合,并且要决定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使用怎样的推理和论证。

二、为使对问题的研究更合乎逻辑,还要谈及问题的分类及其解释。问题的类型不同,其解释程序也就有所不同。问题是科学知识的助产婆。不管是哪类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科学知识宝库。科学知识总是沿着“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分析与解决新问题———”的循环轨迹丰富与增长的。科学应被看成是从问题到问题而进步的。随着这种进步,问题的深度也在不断增加。纵观人类历史,后一代人比前一代人提出的问题要多,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方式与手段等要长进得多。因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必然包括先前知识的运用、实验的设计与调整,以及各种试探性的假设的采用、评价、筛选、修正等环节。在此期间,逻辑推理可以用来发挥思维的功能,确定需要什么信息和如何得到这种信息或者接受信息的反馈,而思维的功能必将把这些推理或信息的逻辑处理联结成有计划的步骤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

三、科学发现是一个曲折复杂的认识过程,不能指望轻而易举便可达到目标,必须有良好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充分地利用这一反馈,才能不断修正和调节自己的认识去实现科学发现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反馈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信息反馈就是把输出的信息再反送回来,以便与原来的目标值加以比照,及时发现偏差及时纠正,通过调节被控制量或操作量,使过程状态达到实现目标的最佳趋势。这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一般机制。科学家通过实验、观察所得到的材料和结论以及自己和他人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可以看作是反馈回来的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是科学研究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首先,反馈回来的信息能否定原先的假说或思路,从而重新调整思维,使科学发现的创造性思维少走弯路。再次,反馈回来的信息启迪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以使整个思维过程能抓住这一关键,进而达到问题的解决。最后,反馈回来的信息可以为我们提出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从而为我们的思维开辟新的路径。综上所述,创新性思维必须在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的前提下,灵活地运用各种逻辑思维方法,才能有所发现,取得丰硕的成果。科学发现一般从问题开始,对提出的问题展开想象的翅榜并借助于有关背景知识,进行逻辑的加工思考,启动创新性的思维方法,分析解决提出的问题,逐渐丰富知识宝库。科学发现是无止境的,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有待于新的科学理论思维去解释与说明。创新思维的逻辑就是如此。

按照“创新”的定义,“创新不是科学或技术,而是价值??。创新不只是发生于组织之间的某种事,而是组织以外的一种变革。创新应以它对环境的影响来衡量。因此,一个工商企业中的创新始终必须以市场为中心,如果创新以产品为中心,很可能产生一些‘技术上的奇迹’,而报酬却另人失望。”(这相当于将技术发明专利束之高阁,实现不了市场价值,这也就说不上是创新。所以,创新不是以科学中的发现或技术上的发明作为其标准,而是以实现市场价值为其判别标准。

这中间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发现或发明的成果与这些成果转化为新产品、新服务之间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差别,而恰恰是后者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它要求付出的劳动以及所花的代价比前者(即发现、发明)要大得多,困难得多。《科学时报》2002年8月14日有一篇题为《从企业为主体促进专利技术产业化》文章中说:“据统计预测,浙江省专利技术和产品的实效率以40%,其中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市高达50%以上这是该省把专利工作作为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特别是技术创新大局的基础性、综合性工作来抓的结果。”(如果把专利的发明与使专利技术产业化的创新两者混淆起来,在实践中就有很大的危害性,人们误以外有了发明就有了创新,其实相比之下后者要难得多。如果认识不到在一点,那么技术发明的转化率低下是必然的。

创新的内涵十分丰富,之中包括观念创新,规制创新,以及技术创新等等。观念创新可以解释为“以新的观念代替旧的观念,改善观念结构,用改善之后的观念结构,用以指导个人行为和正在进行的机构活动”,“其结果可以反映人及群体的进化在意识形态上的积淀,形成思维定势,稳定地指导人的行为。”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很难描述观念创新,只有通过对规制上的改变,技术上的突破的观察,才能窥探观念创新的“良苦用心”。观念创新对生产力的促动并不见得非要建立在规制改变或者技术突破的基础上。然而,规制创新或者技术创新必然是在观念创新的前提下实现的。总而言之,观念创新和规制创新、技术创新之间同样表现为源与流的关系。

斯蒂格利茨教授在《创新的制度设计》一文中,对于专利制度、奖励机制和政府支持这三种创新机制曾作过这样一个比较:“专利制度在研究项目选择上是分散性的,由研究人员自我选择,彼此缺乏协调;其筹资方式将带来高度的扭曲和不公平;诉讼风险较高;对创新的激励很强,但存在扭曲;推广的激励比较有限;交易成本较高。奖励机制在项目选择上也是分散性的,缺乏协调;比起专利来,其筹资较少扭曲性,也更为公平;诉讼风险较低;创新激励强,且扭曲程度较轻;推广激励很强。政府支持方式在选择项目时,是由官僚系统决定的,但可以得到更好的协调;其筹资最为有效,诉讼风险也最低;如果政府以社会福利为目标,其推广激励也很强;但是当研究目标缺乏清晰的定义时,这一方式就难以运作。”

斯氏认为应建立奖励制度以及由政府支持创新活动,许小年教授则如是反驳:“如果是事后奖励,市场其实是最有效的机制。资本市场使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对于刺激创新而言,这样的奖励强过所有的高科技证书和委员会颁发的奖金。如果是事前奖励,则必须回答‘奖励谁’的问题。在技术的商业应用未经市场检验之前,任何委员会或个人都无法确知创新将会出现在什么地方。汽车的大规模生产是一项重要创新,哪个委员会准确地找到了亨利福特并给予奖励?市场经济中,创新的主体从来就是企业和个人,他们所需要的外部支持,不是什么委员会的认可或政府的资助,而是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过程的诸因素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特征,下面我们来谈谈创新的事例,如袁隆平,农学家、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长期从事杂交水稻育种理论研究和制种技术实践。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创新”不应该“唯新是举”。有些人以为只要我们这里没有的东西就是“新”,就是好东西,似乎没有什么是非标准,即使有也是一些歪道理。比如残暴的斗牛表演本来就没有什么娱乐价值,能够给人眼球刺激的是惊骇恐吓。因为这个项目西方有,我们没有,就是新的。即使西方现在也有很多人反对这项残酷无情的表演,而我们的北京市西城区领导人却认为这是一件新宝贝,要不惜巨资兴建亚洲最大的斗牛场,把这种西方快被淘汰的垃圾文化搬到祖国庄严的首都北京来。这种不加鉴别的“拿来主义”,已引起国人的强烈关注和评击。的确,我们的社会,也没有这样的“创新需求”。

这种“唯新是举”的观念,其表现是多方面的。去年南京市公安部门出台了一个“廉政金”的制度“创新”,就是在公务员已经取得了应得的报酬的基础上,每年另外用公款给每人存入3000—5000元的钱在退休时一次性可领取20—30万元。如在职期间违规犯纪受到处分的,则相应扣减或全部不给。据说这是规范公务员廉洁从政很有效的“灵丹妙药”。是否有此奇效暂且不说,单就这笔巨大的开支是否合理合法,是否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负担,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况且奉公守法、廉洁从政是对公务员的起码要求,是写进了“公务员条例”的,难道也成了市场经济中的商品,要国家和人民拿钱去买吗?群众中也有违法犯罪的,为了使他们不犯法,是否也应该给13亿人的每一个人都设一笔“守法金”呢?真是滑天下之大稽!现在这种“廉政金”制度,因为是自己制定,自己执行,自己受益,有不推自广遍地开花之势。因此,我们的社会更没有这样的“创新需求”。

创新肯定是要创新的,而且正在鼓励亿万人民大创特创。不创新,社会就缺乏前进的活力,各项社会事业就不能更快地发展,各种人才就难以大量地脱颖而出,“全面小康”就难以实现。但在百花盛开的创新时代,还必须给“创新”者设一个铁樊篱,那就是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承前启后地创新;创新,绝不能违背人民的意志,不能违背神圣的法律,不能丢掉我们优良的传统,更要问一问“三个代表”答应不答应。只有用这样的标准去创新,才是我们社会所欢迎的“创新需求”。相互影响把科学信息社会推向前进。

科学思维方法论文字

摘要:本文从环境监测的概念、内容及主要手段入手,从促进环境保护、制定环境标准、提升现代环境治理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等四方面论述了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基于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就如何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参考对策。

关键词:环境监测;环境保护;重要性。

进入近代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能力和破坏能力呈现出“并驾齐驱”的发展态势,饱尝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越来越突出的生态环境危机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反思和担忧,树立生态理念、加强环境监测、注重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同呼吁和心声。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中的基础性工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环境监测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很有必要加强环境监测重要性知识方面的宣传、研究和探讨。

1环境监测的概述。

1.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是指人们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科学方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对影响和可能影响人类以及动植物生存发展的环境质量状况、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代表值进行监视性调查、测定,从而掌握、研究、确定和预测环境受污染、受破坏等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的行为和过程。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一般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测两种。

1.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主要手段。

环境监测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规范和完善的,因此不同时代的环境监测内容也不尽相同。就当前来看,环境监测是包含“计划—采样—分析—综合”等多环节的信息获取过程,它一般包括背景调查、方案确定、布点优化、现场采样、样品运送、试验检测、结果分析、数据收集、综合评估等环节和内容。环节监测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环境监测的主要手段有三种:一是分光光度发、重量法等化学手段和方法,二是用于声、光等监测的物理手段和方法,三是主要监测环境变化对生物、生物群体影响的生物手段和方法。

1.3环境监测的特点。

一是综合性,环境监测对象包括水体、空气、土壤、生物、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性客体,监测手段包括生物、化学、物理等综合性方法,监测数据处理分析时需要考虑各种综合因素和情况;二是连续性,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时空分布特点,环境监测必须长期坚持才能够获得数据,揭示环境变化的趋势和规律,因而环境监测呈现出时空上的连续性;三是追踪性,为了保证监测数据的代表性、准确性和可比性,环境监测不能是临时性的,而是需要建立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从而实现跟踪监督和有效监测。

2环境监测对促进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1环境监测是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对环境污染因子、环境变化情况、环境影响过程进行科学检测和动态监督的活动。科学有效的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的有力支撑。针对前些年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发展而推行高耗能、高污染产业,造成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破坏日益突出等问题,就迫切需要运用环境监测手段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和落实。

2.2环境监测是制定环境标准的重要前提。

针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情况,就需要制定相应的环标准来降低和遏制人们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制定科学的环境标准,首先就需要对水体、大气、土壤等环境污染整体情况和发展态势有个全面准确的把握,这就需要科学、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作为支撑。

2.3环境监测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推动生态文面建设、建成美丽中国,都对我国现代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环境监测是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的“标尺”,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据着基础和阵地地位。环境监测水平的高低和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程度,将直接影响环境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因此,环境监测水平是现代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体现。

3加强环境监测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思考。

3.1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

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经费是保障。当前,一些地方由于环境监测经费落实不到位、保障不充分,导致环境监测设备更新不及时,监测技术应用不高,从而大大影响了环境监测水平。因此,做好环境监测工作,首先需要加大环境监测资金投入,并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度调整。

3.2提高环境监测技术水平。

环境监测必须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有效支撑。近年来我国环境监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进步和提升,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要结合环境保护理论和环境监测实践,加强对环境监测技术水平的研究、开发和创新,不断建立完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体系,稳步提高我国环境监测质量。

3.3加强环境监测人才队伍建设。

针对当前环境监测点多面广、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一方面要注重从优秀的大学生中引进环境监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逐步提高环境监测领域的人才素养和专业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环境监测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和技术更新,确保环境监测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仪器操作能力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网络运行机制改革并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对于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权威性、全局性都具有重要意义。加强科学环境监测,助力环境保护工作,从而努力把环境污染与破坏的风险和范围降至最低,这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重要任务。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环境监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也将进一步凸显。

参考文献。

[1]万莲.浅谈环境监测在环保工作中的重要性及实施措施[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08:164.

平面设计中民族化思维方法论文

色彩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一种色彩都会带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在平面设计中,色彩如果处理得好能够快速的新引人的眼球给人以舒服的数据享受,而如果色彩处理得不好,则会严重影响整个设计的整体视觉效果,带给人不舒服的感受,所以说人们都应该重视到色彩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现今色彩已被广泛的运用到了设计领域,一个平面设计的作品的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从色彩传达出来的,色彩的运用同时也对主题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色彩在平面设计中怎样为作品服务变成了重点。第一,为平面的设计提供服务。文案图形和色彩是构成平面设计的三大要素,而文案和图形的关键就在于彩色能够很好地传达,从这个方面来讲,色彩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平面设计作品想要获得大众的好评,首先就是要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想要吸引人的眼球,这就要求作者能够合理地充分地利用色彩来渲染设计突出设计。色彩对作品有着美化的功能,同时色彩可以起到均衡构图的作用,通过对不同色彩的运用来表达作品不同的主题,冲击人的视觉感受,加深人对作品的印象。第二,色彩在平面设计中可以点缀作品突出主题。在平面设计中,可以通过色彩的设计来向观众传递信息表达主题。一部作品色彩的应用,要能够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首先,彩色的设计会比单色的更加吸引人,比如同样一张画,彩色的表达出来的深度就会比单色的强烈些。其次就是要依靠色彩来突出作品,为作品本身服务。一个设计中大片都是黑色,如果这是出现了一道明亮的红色线条,就会直接将观众的注意力拉到了个红色线条上,形成颜色的对比,通过这种颜色的对比反差来突出主题。

在平面设计中,色彩的搭配在作品想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上都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色彩的搭配可以有效地提高平面设计作品的可观赏性,同时注重作品色彩的搭配可以帮助观众去更好地理解作品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寓意,实现作者和观众的交流,使作品的价值型得以提升。平面设计有最常见的几张色彩搭配方法。第一,要具有鲜明性。要想让平面设计突出鲜明性,就是要求在色彩的搭配上使用的色彩数量不要过于单一避免整体的设计显得单调乏味,也要注意不能使用太多数量的色彩从而避免设计太过于花哨。同时要注意在冷暖色调的选择上要突出作品主题的统一性,在其他的例如补色的色彩调整上突出鲜明的个性。第二,要具有平衡性。要突出色彩的.平衡性,就是在作品的色彩搭配上要考虑的作品整体的和谐。使用的色彩过于单一时,可以考虑调整属性从而使作品达到明暗对比的平衡。另外还要注意色调对比的平衡,如在色调的对比过程中要对中间的色调进行衬托。最后就是要平衡色相比,要注意高透明度和低透明度或者高饱和度和低饱和度之间的色彩的搭配。第三,要具有合适性。要突出色彩的合适性,就是要求色彩的选用要和设计的对象相适应。不同的色彩会有不同的象征,不同的主题也会有与其相对应的色彩的象征,如在学校的设计中就多采用绿色和黄色的色彩,从而象征着希望和发展。不同的时代背影下的对象也会有不同的色彩与其对应,如在中国节日的平面设计几乎都会选用红色。合适的色彩运用对平面设计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四、色彩的合理搭配方法。

第一,以色相为基础的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按照作品要表达的主题思想,作品的内容特点,作品的构思来确定该作品要用的色调。先确定主色调,比较适合用冷色调还是用暖色调,其次再确定作品要用的配色,让作品的主色调和配色调统一协调。然后按照不同区域进行专门的配色,行程合适色相的配色,通过最后的合成配色以达到设计最想要的效果[1]。第二,以明度为基础的色彩搭配。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搭配都有特定的规律和特点,不同的色相有不同的明暗程度,色相之间的变化可以控制色彩的表情,同时不同的色彩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冲击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较高的明度可以让人感觉舒适明朗,干净积极,而相对较暗明度的色彩会让人感觉严肃神秘甚至是沉重苦闷。介于其中明暗度之间的色彩就会让人感觉柔和端庄舒适甜蜜。所以明暗程度的搭配影响着观众的整体心理感受。[2]第三,以纯度为基础的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中对画面吸引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运用就是色彩的纯度。色彩的纯度越高,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就越强,所以一部作品要想变得冲击力巨强,就要使用纯度特别高的色彩。[3]色彩越鲜艳活泼就越会容易新引人的注意力,所以如果想要作品的冲击力减弱就需要将色彩的纯度减弱,使色彩趋向于平和缓慢。总体来说就是,如果要明确突出主题就选用纯度较高的色彩,如果只是起到陪衬的作用就应该选用纯度较低的色彩,以使平面的设计达到平衡。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色彩运用在平面设计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色彩的合理搭配可以很好地为作品的主题服务,运用不同的色彩可以带给观众不同的视觉感受甚至是强烈的视觉冲击。随着色彩搭配在平面设计中变得越来越重要也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作品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色彩搭配,从而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参考文献:

[2]姚豪杰,郑红光.浅谈平面设计中的色彩搭配[j].包装世界,2014(03):17+19.

[3]孟楠,洪莹.分析包装色彩搭配对平面设计的影响[j].中国培训,2016(07)2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妇产科学教学方法论文

摘要:本文作者通过在妇产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总结,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妇产科教学教学方法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妇产科是临床医学学科组成的一部分,该门学科的独立性、实践性强及其特殊性,导致学生学习难度大,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较差。我对教学工作中的方式方法作了一些探索,现总结如下。1.理清学习脉络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女性特有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生殖调控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在课程学习中主要是要理清学生的学习脉络,让他们先弄懂他们学习的这门课程到底讲述的是什么。

整个妇产科学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是整个妇产科学习的基础部分,对于后面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第二部分为产科学部分,主要讲述与女性妊娠、分娩、产褥相关的各种生理与病理情况,包括了从受精到着床,从胚胎发育到胎儿成熟,从分娩到产褥的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第三部分为妇科学,讲述了女性在非妊娠期的与生殖器官相关的疾病;第四部分为计划生育,这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了这些脉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学习。2.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由于临床实践少,学习存在一定困难,学生容易倦怠,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合理地使用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各种模型及器具。学生的实践经验少,利用各种模型及器具等直观教具能快速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点。教师在讲解女性生殖系统时可利用骨盆、女性内外生殖系统的模型可帮助学生了解其组织构造;讲解胎儿时可使用胎儿模型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讲解分娩机制时可配合使用骨盆与胎儿模型,通过胎儿在骨盆各个平面的转动使学生更快速地理解胎儿的转动动作,简单化许多复杂问题,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2.2板书的合理利用。板书在课程讲解中极为重要,可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板书不宜过多,主要是写明课程流程与标示重点内容。此外,书上的插图多为黑白,图片内容较繁杂,加之插图亦不全面,通过不同颜色的粉笔,凸显出图片的层次,边讲边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如讲解“子宫体的组织构造”时,可用不同颜色分别画出粘膜层、肌层及浆膜层;讲解“受精卵的形成、发育及着床”时,可标示出受精卵着床后胚胎与底蜕膜、包蜕膜、真蜕膜的关系;讲解“子宫肌瘤”时,可用不同颜色画出不同类型的子宫肌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类型的肌瘤临床表现的异同。所以对于一些抽象难懂的问题,板书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论文字

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被称为是“未来最伟大的事业”。“环境保护”在现行中学课程体系中的设置,就是要通过环境教育,形成学生对人与周围环境关系正确的、科学的认识,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子,而不能仅把人看作是自然的征服者,人与环境存在着共命运和互相依存的一面,要树立起在合理利用环境的同时还要保护环境的新观点,特别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教学中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把环境责任与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有限的在校时间内,把“第一课堂”作为实现学生全面人格教育的主渠道。

在传统的《环境保护》教学中,是多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满堂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很少考虑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与学是对立的,不能将环境保护理论应用于实际中去,因此教学效果较差。

笔者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将整个课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个阶段自主确立一个主题,并按照学生能接受和感兴趣的方式编排教学环节组织教学,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结合三月“植树节”、四月“爱鸟周”、“世界地球日”、六月“世界环境日”等进行宣传教育活动;寒暑假期间给学生布置任务,收集资料,访问当地环卫站,参观工厂,了解主要污染源及污染处理办法,通过环境保护与学科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学有所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把环保知识教育与提高科技意识和科技素质结合起来,与学雷峰、为社会做好事等德育工作结合起来,建立青少年护绿队,分块包管校内外区域绿地,开展护绿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和育人效果。

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强调的一点就是创新思维的训练。环境教育也要讲创新性,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环境知识的说教,要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物质环境污染与意识环境污染结合起来,将传统环境教育与现代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要通过社会实践将环境意识转变为自觉行为,把“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相互联系起来教育,把学校的教育置于社会之中,与社会息息相通,让学生从小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发展。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全国生物百项活动”等社会实践,在参与社会实践中提高能力,在参与中提高人格品味。这几年,学校成立了“大气监测”、“水质测试”等课外活动小组,用动、植物做试验,进行环保课题研究,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从小增强环境意识,提高了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培养创新能力。

将多媒体运用到教学中,能够使得教学内容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但学生对环境保护理论知识还是缺少直观的感性认识。因此需要加强实践运用,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化。根据教学内容,可分别组织学生到各公园、街道绿地、居住区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加强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教会学生观察问题,并进行讨论,这样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通过学习与观察,学生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实践知识,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德育在我国整个教育中具有突出的意义,它不仅是政治教师的任务,而且应该融入各科教学当中。在环境保护课程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应该深入发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灵活多样地渗透德育内容,使显性的知识与隐性的德育渗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它的德育功能,把知识传授与对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寓德育于环境保护课程的教学之中。

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终点,既能起到检查教学的效果,又能起到对教学过程导向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环境教学的评价应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过程中进行,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灵活多样,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这样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通过对《环境保护》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及考核方式的改革,改变了学生以往学习的被动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及创新能力,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还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完善,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平面设计中民族化思维方法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作为当今社会最新的宣传媒介,平面设计也随之而来,走进人们的生活当中,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为了让人们更深层次地了解人类的发展文明,体会老一辈人的艰苦生活,国家开始大力宣传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并且将文化融合到平面设计中,以让老人、青年、少年等各个年龄段的人群都可以接受。

现如今,国家经济的卓越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有很多平面设计带来的视觉与感觉上的信息表现,但我们看到的大多都是由西方传递过来的宣传形式和设计表现,并没有我国自己创新出来的产品。因此,我国需要策划出具有代表性的平面设计来进行宣传。本文就多个层次分析与探讨平面设计中的民族文化表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史上的产物,是民族发展过程中最直接的代表。它所具有的渊博的知识,是通过五千年的历史积累沉淀下来的,代表着我国的历史文明。在民族文化中,我们拥有独立的语言、象征的图像、有趣的历史故事以及民族代表等,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我们人类也舍弃了很多原本的民族特产。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去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国内就有很多关于历史文化的旅游景点,如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大帅府、老北京等等,并且里面还设有关于历史文化的演说和故事讲解,这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历史的求知欲和研究的好奇心。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平面设计中,不同的历史产物用于平面设计可以代表不同的历史时期,传递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而随着它自身的发展,也使平面设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1]这说明,在平面设计中,民族文化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2目前平面设计的形式与存在的特点。

(1)平面文化整体没有规划性。最开始应用平面设计时,是从国外学习进来的,带有国外的特殊性,并且现如今国际交流变得更加密切,国际交流对平面设计的影响也在逐渐加深,这就需要我国结合自身国情,发展属于我国的平面设计。还有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更加喜欢国外的节日,国内的传统节日渐渐地退出人们的生活。这时就需要运用新式的信息传播手段,也就是平面设计,来有效地宣传国内文化,让人们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同时坚持发展国际文化,使人们在传承国内文化的同时,学会接受国际交流。

(2)在发展中丧失原有的文化。现如今的社会,年轻人越来越追求个性,想要有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人生。但有些领域并没有对个性进行良好的发展,对个性这个词并没有完全理解,导致在一些方面上缺乏了对个性的`真正诠释。尤其是平面设计的领域上,有一些设计者太过于强调个性,而丧失了原本的文化特征,虽然设计很特别,但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作品不能与作者达到共鸣,也就没有了宣传的意义。

(3)创新意识不够完善。在新世纪的发展里,我国一些比较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将代表民族文化的元素融合到广告、报纸、书本封面、包装袋以及产品标识等中进行宣传,利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充分地体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与历史发展史的悠久。虽然这为人类文明发展又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也为有心之人埋下了一个重要的伏笔。

在平面设计当中,有很多是运用民间艺术来获取元素,并且被设计师应用到平面设计当中。这样不仅具有民族特色,还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为人们所接受。因为相同的艺术气息与熟悉的符号、文字都可以让人们联想到最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文化。[2]设计师贴近生活地获取元素,设计出的平面设计更具有民族本身的意义,不仅可以加大人们对它的关注度,还可以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式平面设计,拥有自己语言的特点。所以,引用民间文化对于设计来说是有可行性的。在传统的民族文化里,中国设计的宣传理念是有讲究的。就图形、色彩以及布局上来说,也是有一定要求的,就是要对称。例如,在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时,家家户户都要买对联、贴福字。我们在买对联的时候,没有人会买单数的对联,因为在贴对联时要求的是在大门的左边一个,右边一个。还有在买福字的时候,你可以看到每个福字都是在纸张的正中间,并且是对称的。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在过节的时候有,一些民间的艺术文化,如脸谱、剪纸等,都是具有民族意义的图案,它们都有对称的特点。所以说中国在传统文化里就有关于美学的体现了,而这些都是中国在上下五千年的实践中沉淀下来的。在现代社会中,设计师通过提炼出其中经典的部分来进行平面设计,并且结合中国的文化,将那些有意义的图案和文字进行宣传。这对于历史的发展也是有特殊意义的。

4民族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实例运用。

自古以来,婚礼都是一件让家人和亲朋好友欢聚一堂的喜事。而在古代,人们更是创造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文字“囍”,让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人们看到这个字,就可以联想到婚礼,渐渐地,“囍”这个字就成了婚礼的代表。所以,现在很多平面设计师在考虑有关婚礼的设计时,第一联想到的就是“囍”字。例如,现在婚礼上的ppt制作,喜糖盒的包装,或是婚礼的喜帖。除了文字的运用,中国一些优秀的平面设计师在自己的作品里还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的理念。例如,著名设计师靳埭强先生在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设计方面,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影响非常的大。靳埭强的海报作品透露着一股浓郁的东方神韵,他的作品所展现的中国传统色彩雅淡而端庄、简洁,毫无纷乱之感。其作品中经常运用大面积留白,构图简约。这种构图方式正与国画“疏可跑马,密不透风”的构图理念相契合。靳埭强在其作品画面上经常运用水墨元素,笔和墨描画出来的并不是具体的图形或文字,只不过是毛笔在画面上游走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抽象形态。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不仅仅被应用在海报设计上,在书籍设计、标志设计等其他很多设计领域中都应该被广泛应用。

5结束语。

参考文献:

[1]刘昕.平面设计中民族文化的表现[j].中国包装工业,2014(22):27.

[2]赵丽丽.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营销(下),2014(08):108.

[3]李雅萌.平面设计的民族化表现[j].中国包装工业,(z2):49.

科学思维方法论文

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哲学是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完整科学体系的重要前提。2013年12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学哲学、用哲学,是党的一个好传统。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和武装全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系统、具体、历史地分析中国社会运动及其发展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不断把握规律、积极运用规律,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要学习和掌握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着社会性质和基本结构,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只有把这两对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今天,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也就是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不断促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总是不断发展的,调整生产关系、完善上层建筑需要相应地不断进行下去,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态度。要学习和掌握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推动实现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生产关系也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必须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学习和掌握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人民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英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是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事业。要充分相信群众,紧紧依靠群众推动事业发展,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基层、群众大胆探索,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要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俗话说,思路决定出路,思维水平决定工作水平。能不能正确判断形势,能不能有效化解矛盾,能不能顺利推进工作,关键看有没有科学的思想方法。***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现着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的思想方法,对许多问题的阐释让人豁然开朗。我们要认真学习运用这些思想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战略思维能力,就是高瞻远瞩、统揽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的能力。***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总是善于从全局角度、以长远眼光看问题,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他强调,要树立大局意识,善于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要善于观大势、谋大事,把握工作主动权;要加强战略思维,增强战略定力,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就要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到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要增强战略定力,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态度明确,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平心静气、静观其变,在制定政策时冷静观察、谨慎从事、谋定而后动。历史思维能力,就是以史为鉴、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历史是前人的“百科全书”。***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他关于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回顾分析,关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关系的精辟阐释,关于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思想观点,关于如何评价党的历史和历史人物的深刻论述,都体现了深邃的历史思维,给人以深刻启迪。***总书记还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党史国史“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对中国历史、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世界历史的学习,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认清历史趋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辩证思维能力,就是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的能力。***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处处体现着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比如,在论述改革问题时,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时,强调要坚持“两点论”,一分为二看问题,既要看到国际国内形势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在阐述全面深化改革时,强调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则要稳扎稳打”;在阐述社会治理时,指出“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认真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而不是主观地、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孤立地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过程中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克服极端化、片面化。创新思维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过时的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世间万物,变动不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总书记指出,“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本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有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成果。底线思维能力,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积极的思维能力。“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毛泽东同志说过:“不论任何工作,我们都要从最坏的可能性来想,来部署。”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也强调:“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这样才能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提高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宁可把形势想得更复杂一点,把挑战看得更严峻一些,做好应付最坏局面的思想准备。要见微知著、未雨绸缪,增强前瞻意识,把工作预案准备得更充分、更周详,做到心中有数、处变不惊。

调查研究是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调查研究能力是领导干部整体素质和能力的一个组成部分。***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重视调查研究,是我们党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传家宝。只有深入调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真正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决策的正确制定与贯彻执行,保证我们在工作中尽可能防止和减少失误,即使发生了失误也能迅速得到纠正而又继续胜利前进。经常开展调查研究,非常有益于促进领导干部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转变工作作风、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有益于深切了解群众的需求、愿望和创造精神、实践经验。调查研究要找准问题、有的放矢。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等领域的重大问题。这样才能使调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决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为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服务。调查研究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要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调查了解情况,既要调查机关,又要调查基层;既要调查干部,又要调查群众;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进的地方去总结经验,又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研究问题。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要花更多时间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对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更要主动调研,抓住不放,真正听到实话、察到实情、获得真知、收到实效。调查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坚持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的勇气,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结论产生在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对调查了解到的真实情况和各种问题,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报喜又报忧,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处理好调查和研究两个环节的关系,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进行一番交换、比较、反复的工作,把零散的认识系统化,把粗浅的认识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质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办法。调查研究要制度化经常化。要坚持和完善先调研后决策的重要决策调研论证制度,把调查研究贯穿于决策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决策的必经程序,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和完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的调研工作制度,领导干部要带头调查研究,拿出一定时间深入基层,特别是主要负责人要亲自主持重大课题的调研。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始终关心基层联系点,关心联系点的群众,真心实意地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层干部群众的所想、所急、所盼。

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结果很可能是一颗钉子都钉不上、钉不牢。做工作、干事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发扬钉钉子的精神”,不折腾、不反复,切实把工作落到实处,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应该肯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广阔天地里,广大党员干部都是想干事的,都有干事的热情,都想干出一番事业,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但现实中,我们也时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地区、部门换一届领导,就要推倒重来、搞一个“兜底翻”,领导干部为了显示所谓的政绩,另搞一套,空洞的新口号满天飞。到头来,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严重损失。这是与我们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相符的,是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背道而驰的。因此,***总书记强调发扬钉钉子精神,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总书记指出,“我们要牢记一个道理,政贵有恒。为官一方,为政一时,当然要大胆开展工作、锐意进取,同时也要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一张好的蓝图,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着干,干出来的都是实绩,广大干部群众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朝令夕改,那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搞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做到对历史和人民负责。

坚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总书记强调:“要抓实、再抓实,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干事业不是做样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很多时候,有没有新面貌,有没有新气象,并不在于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规划,喊出一个一个的新口号,而在于结合新的实际,用新的思路、新的举措,脚踏实地把既定的科学目标、好的工作蓝图变为现实。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切实干出成效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任务一经确定,就要一步一个脚印、稳扎稳打向前走,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发扬钉钉子精神,还要建立规范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形成激励干部求真务实的有效机制,使那些重实际、说实话、务实事、求实效的干部,不仅不吃亏,而且受到鼓励、褒奖、重用;使那些做表面文章、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跑官要官的干部、不仅捞不到好处,而且受到批评和惩处。只有这样,才能使开拓进取谋发展、埋头苦干抓落实蔚然成风。

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保证。

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思想方法指导实践,新时代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二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三是学习党的历史,四是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其中,重点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管方向、管根本、管全局的东西。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中,重点又应该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讲的就是掌握方法的重要。思想方法不同,对理论的理解就不同,对形势的判断就不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就不同,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就不同,实践的结果就不同。因此,思想方法是否正确,对于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总书记号召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带领人民走对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有“望尽天涯路”那样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独上高楼”的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即使“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最终“蓦然回首”,在“灯火阑珊处”领悟真谛。其次,要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这是领导干部开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备,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养。同时,还要结合工作需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

培养环境科学综合能力的方法论文

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是幼儿的天性。失去了自然,儿童也就失去了最重要的特质。大自然有取之不尽的学习资源,自然界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很多,一颗小石子,一团黑泥巴,都会让幼儿宝贝似地收藏。教师对此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横加干涉,而应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寻找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及时予以支持和引导。一天,雨后天晴,我带孩子们去操场上散步,在操场边上,一群孩子围在一起,议论着什么,我走近一看,原来吸引他们的是水泥操场边上留下的一个水坑,乐乐说:小水坑里有树,彤彤说:“我看到了天上的云朵”,看来孩子们对水坑的倒影产生了好奇,我故作惊讶地说:“难道树掉进了水坑里?”彤彤见老师也不明白,骄傲地说:这是它们落在水里的影子。“我看到水坑里的树头是朝下的。”“水坑里的影子都是倒着的。”“喔,原来这就是倒影啊!”我的惊叹使孩子们更加坚信自己的发现是正确的。静雅总有与别的孩子不同的说法:“真好看,就像一幅画。”正当孩子们欣赏着这美丽的“风景”时,调皮的强强用脚去踩水坑里的云朵,这一脚下去,所有的倒影都看不清楚了,有的孩子责怪强强,佳佳像个小大人“:等会儿,等会儿就能看清楚了,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不就是这样说的吗?瞧,孩子们不仅发现了生活中的科学,还主动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这不正是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萌芽吗?像这样孩子们因亲近自然的发现和探索还很多,关于种子,关于影子,关于泥土和沙子等等,这些经历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操作、学会了交流和分享,激发了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投放材料,促进探究。

幼儿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尝试,而动手操作是科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它能促使幼儿在做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体验。幼儿天性爱玩,洗手时,他们会把自来水龙头开了又关,关了又开,体验水的流动和水流冲刷小手的感觉,直到把自己的衣服袖子弄湿;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在一张张纸上涂画、折叠、揉皱甚至撕碎;用自己喝的开水去浇花……怎样变随意的`玩为有目的的探究,适宜的材料投放必不可少。就说幼儿对纸的兴趣吧,为了让幼儿认识纸的特性,我特意为孩子们提供了许多与纸相关的材料:各种材质的纸、水、火柴和蜡烛,并引导孩子们想想:除了折、撕、团、画等常规玩法,还可以怎么玩?发现了什么?在我的鼓励下,有的孩子把纸折成小船放在水里玩,有的孩子直接把纸放在水里当船开,有的孩子把纸放在水里洗,还有的孩子点燃蜡烛,把纸放在燃烧的蜡烛上。孩子们探索发现了纸能燃烧,有的纸能吸水,有的纸不吸水,吸水的纸容易烂,纸能撕碎,纸能折东西……就这样,孩子们在玩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动手操作,得出结论。这个过程孩子们获取的信息真实具体,印象深刻,能够补充和修正他们原有的认识,有效地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发展。

三、创设问题,坚持探究。

问题能引发幼儿对游戏材料的探究,问题成了孩子们探究的引子,并刺激他们不断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探究是无止境的,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探究行为与材料的冲突,提出问题,引领孩子解决问题,坚持探究。如,班上的几个男孩子在走廊上玩起了自带的陀螺,他们不光把陀螺打转,还比赛着谁的陀螺转得快、时间长,在他们的影响下一段时间内班上掀起了“陀螺热”,为了引导他们发现不同形状的纸板做出的陀螺在旋转后是什么样子,我抛出了问题:“圆形的陀螺旋转起来是什么样子呢?”孩子们十分肯定地说:“是圆形的。”“那么三角形的陀螺转起来是什么样子呢?长方形的呢?正方形的呢?”孩子们猜测着,争论着,开始时我让孩子们猜测,试着记录猜测结果,接着鼓励他们动手试一试,再把验证结果记录下来,通过对比发现,得出结论:任何形状的陀螺快速旋转时看上去都是圆形的。整个过程全是孩子自己的探索,从猜测到记录再到验证,从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关于陀螺的知识,也明白了遇到争执要想一想,猜一猜,还要动手试一试,聪明才智就是这样获得的。

茶文化思维心理学的发展模式运用方法论文

在长期而成熟的发展历程中,茶文化中包含了诸多元素,除了客观上的物质元素外,精神理念和思维模式实际上也成为当前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茶文化思维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更是为我们综合、科学思维的全面构建提供了重要视角。

1心理学内涵和发展历程研究认知。

心理学是一门极为年轻的社会科学,尤其是整个心理学理论在研究与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当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心理学理论机制,这就大大影响了整个心理学发展与应用的理想效果。从整个心理学的出现到应用,我们看到其已经有了百年发展历程。从冯特创立心理学开始,其已经从依附类学科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尤其是整个心理学与哲学体系之间的剥离,从而成为独立的学科体系。客观的看,在心理学发展中,其中包含了系统化的规律和理论科学,从而逐渐构建了系统而独立的理论机制,而这也让整个心理学的应用得以深化。时至今天,心理学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社会科学。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整个心理学得以深化发展,但是在今天,其在创新发展历程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其中缺乏统一的规则机制,尤其是未能构建独立的理论体系,实际上关于心理学发展模式的研究与认知,正是解决心理学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通过对心理学发展内涵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形成的诸多理论都是从具体的心理现象角度出发的,而无论是具体的解释或者理论构思,实际上都是对大众行为解释的重要表现。但是心理学作为一种抽象性科学,任何一个心理学研究者在研究具体的心理学规律时,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不足,所以我们在研究具体的心理学发展模式时,必须认知其中所存在的内涵不足。心理学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化出来的重要分支,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其充分注重研究心理学的内涵及结构本质,以及心理影响下所诠释的心理规律和心理发展过程。就心理学内涵本身而言,其中包含诸多内容具体为:心理认知、心理情感、乃至具体的行为等等诸多元素,所以,在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进程中,如果想要实现整个心理学发展内涵的深层次理解与认知,其中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完善的心理信息,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感知其中所诠释的多种理念,并且将心理情感与具体行为相结合。与其他理论内涵所完全不同的是,心理学内涵所具体传递和表达更多是一种理念内涵,或者是一种独立的思维感知。而整个心理学理论体系中所具有的诸多内容,正是触及人们心理认知的核心内容,其更多在于对社会大众具体行为的观察和研究。此外,在对心理学内涵进行全面分析时,也存在明显不同。当然,就文化与心理学的驱动性看,如果我们能够将茶文化思维系统化应用到整个心理学发展模式之中,其必然能够为心理学理论发展提供铺垫。

我国有着浓厚而成熟的茶文化体系,通过对茶文化的理念内涵进行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其中包含了诸多优秀元素内涵,其中除了物质元素外,还有着浓厚的精神理念和文化内涵,而这实际上则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元素。可以说,在茶文化展现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浓厚的物质元素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尤其是在茶与社会大众生活密切相关背景下,茶文化元素已经发展成为当前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项目。结合茶文化体系的具体内涵以及其发展状况看,我们看到整个茶文化有着诸多精神理念,特别是其中所表达的思维理念,则让我们对整个茶文化体系形成全面认知的基础上,得以更为深刻诠释的关键所在。就茶文化体系形成背景看,该体系的形成实际上是从大众生活习惯角度出发所形成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认同。茶文化思维是一种包容为主的思维理念,也就是说在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过程中,其需要对多种文化体系和价值内涵进行包容,只有消除文化之中的差异,才能实现整个茶文化思维的丰富构建。理解和认知茶文化时,我们不难看出其中诠释了多种文化理念,而正是包容思维才使得整个文化体系实现了丰富构建。当然,茶文化思维还是一种尊礼规范,注重约束个人行为的思维。在饮茶和品茶时,其需要的内容是多样化的,但是根本和关键就是对饮茶者自身的合理约束。而对行为进行约束的过程,恰恰也是品茶时自身心理内涵丰富调整的过程。事实上,茶文化思维中最重要诠释和表达的是一种动态发展的思维,客观的看,整个茶文化体系成熟发展的历程恰恰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历程,而发展也是推动整个茶文化体系化构建的重要前提。

茶文化思维心理学的发展模式运用方法论文

心理学形成统一认知,实际上将是一种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对于个人来说,其心理结构应该也只有一种发展模式。正是因为心理运行中,其内在机理同一性所决定的。但是,对于心理学发展模式来说,研究其发展趋势和影响内涵,就至关重要。客观的看,在研究心理学发展模式时,必须探究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结构,才能为我们更好理解心理上的.差异,比如在研究心理学时,必须深层次探究文化的驱动力。客观的看,文化是一种稳定性元素,整个文化体系中所诠释和包含的不仅仅是一种具体的文化元素,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文化体系中,其包含的心理元素和价值规范都是整个文化与心理学推动下的效果。心理学在社会大众看来,充满神秘色彩且感觉陌生。但是实际上整个心理学始终在我们生活之中,因此,心理学在不断应用过程中,也始终得到发展和优化。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思维理念的载体和内涵,通过对整个文化体系进行综合分析,我们看到其中所具有的思维理念正是心理学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如果我们对心理学发展模式进行具体分析,我们看到其发展模式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预防性发展模式,也就是要注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积极开发心理素质,从而实现预防潜在的心理问题。预防为先是一种规范化、全面化的意识,这也是实现整个心理学理论实现最佳效果的关键所在。与之相关联的,则是预测性发展模式,正是当前信息技术的成熟发展与诠释,在当前整个心理学发展模式中,可以使用各种技术对心理活动进行综合筛选和,从而实现科学预测和合理分析。其次是个体化心理学发展模式,也就是说在整个心理学理论发展机制中,要注重个体化干预和认知,这正是心理学差异化发展的重要表达。而与个体化相关的模式,则是参与性心理模式,也就是说在整个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其需要全员参与,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应用,不仅仅是服务与个人,受地域环境和群体性影响,其也会对个人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客观的看,这一系列心理学发展模式与茶文化思维之间有着诸多关联,尤其是茶文化思维本身形成的过程,就是大众参与的过程,所以茶文化思维中有着浓厚的大众气息。最后是促进性心理发展模式,以及预警性心理发展模式,这实际上是心理学的功能价值呈现。在促进性心理模式中,其主要指的是通过合理有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其能够促进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而预警性心理模式则是指通过合理的模式对心理风险状况进行动态把控和合理预警,从而避免出现心理问题的深化。这是心理学发展方向中,其积极功能展现的结果。客观的看,整个茶文化体系之所以有着良好的发展应用,关键在于其思维中有着积极向上的正面思维,尤其是茶文化的积极引导,更是发展成为当前我们全面应用茶文化思维的核心所在。

4结语。

在当前我们对心理学发展状况进行全面认知的背景下,文化与心理学之间的互动关联日益提升。而在研究心理学发展模式的内涵,以及其具体表现看,我们要注重寻找到诸多与心理学相关的思维理念和价值元素,通过合理融入与集中诠释,从而实现整个心理学发展模式的全新构造。

参考文献。

[1]林崇德,辛自强.应用心理学专业大学生共情、应对方式和人际关系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4):109-112.

[2]梅松竹.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一种新世纪的选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51-152.

[3]汪新建,张曜.从跨文化心理学到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心理学中文化意识的衍变[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9):141-142.

运用思维导图开展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的方法论文

1974年,bbc播出了英国人东尼·伯赞(tony buzan)的10集电视系列片《思维导图使用手册》,第一次向世界正式介绍了“思维导图”(mindmapping)的概念。这是一种以直观形象的图示来建立起一种网状联系的记录方法。它能依据全脑的概念,按照发散性思维的模式进行思考,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以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使大脑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开发,从而极大地发掘人的记忆、创造、身体、语言、精神、社交等各方面的潜能。因为这一创举,东尼·伯赞被誉为“世界大脑先生”,而思维导图也被誉为“21世纪全球性的思维工具”,被广泛地应用到了人们的工作、学习中,甚至是生活当中,也引发了各界对它的使用方法的研究和讨论。

近年来,国内关于思维导图的论文发表虽然呈快速上升趋势,但理论探讨类的研究多以文献综述为主,缺乏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实践研究类则以简单经验介绍为主,鲜见严格控制变量的实证性研究。而在国际上,对思维导图的研究已经拓展到从简单的纸笔构图迁移到计算机构图、协同构图等方面。整体上看,国内外对思维导图的关注度都越来越高,但研究方向上国际上更加前沿,研究规范上国外也显著高于国内。一方面,由于高校扩招引发的师生比严重失衡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带来的教学时长缩减,都使得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写作教学成效堪忧。而对于一门语言来说,听、说、读、写等技能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必须全面提高对各个技能的培养水平。作为一所以农科专业为主的西部二本院校,云南农业大学的生源受到地域、专业和经济能力等多方面的限制,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总体而言未能满足大学英语教学的基本水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收效甚微。

当前的大学英语教学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可避免地受到应试教学的限制,这与长期主导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cet四、六级考试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学生学习的动机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他们的关注点就不可避免地放到了对语言知识的掌握之上。而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侧重于对词汇、句法和衔接手段的正确使用,及时纠正写作过程中的所有错误,并给予正确范例供学习者效仿,使他们形成正确的语言习惯。学生也倾向于在写作时以采用规范语言为主要目的,忽略了写作所必需的思想性,也缺乏对其他语言技能的综合运用。结果,传统的教学法虽然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所学写作格式、语法、词汇等知识的掌握,但不能确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究其根本,学生在写作过程中,习惯性地让思想服从于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而不是让语言来为表达思想服务,属于一个逆向的学习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下,再多的写作练习和写作方法教学都显得徒劳无功。学生缺乏发散性的思考过程,也就失去了用英语自由表达思想的动机和正确的学习模式。

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当中,目的就是尝试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模式,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入手,锻炼学生以思想来决定表达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导向和模式,促进深层学习,从而真正培养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虽然之前也有相关的研究涉及用思维导图辅助英语写作,但这些研究并未以大学英语写作作为具体研究目标,亦缺乏相应的评价研究。从研究角度来看,要想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果,思维导图的评价研究亟待加强。

对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应用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其基本内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第一,如何让学生在英语写作中熟练使用思维导图来提高写作水平。思维导图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但受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传统教学模式所限,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方法并不了解。所以,研究当中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要让学生对思维导图的原理、方法和作用等有全面的'认识,能在写作时熟练使用思维导图为习作服务,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写作能力。

这个部分又包含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如何使用纸笔进行直接简单的思维导图制作。学生得到习作题目时,基本都能够对文章内容进行简单构建,但受个人语言能力和学习习惯所限,往往会急于行文,对文章主题、结构和铺排缺乏深入思考,也就不太可能写出高质量的习作。运用思维导图对发散性思维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针对文章命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更好地设计行文结构和表达主次。行文记事,首要的应该是言之有物。当学生熟悉了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以后,在简单的纸笔的辅助下,即可进行针对命题的发散性思考,从而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命题作文。这是针对学生当前学习英语写作的主要动机——迅速提高应试中的写作水平而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如何使用思维导图计算机软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可以进行某一主题的陈述,进而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提高其书面语言的表达水平。

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不能忽视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当前,由于思维导图的作用已经得到许多知名企业和教育专家的认可,市场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制作思维导图的计算机软件,如inspiration、mindmanager、personalbrain、brainstorm等。在制作思维导图上,计算机也以它的操作快捷、图像形式多样和容量大的特点显示了比“纸+笔”工具高效的优势。

在各种思维导图软件中,应选用适合用于写作、项目计划,而且利于制作精美的陈述辅助幻灯片的软件。在学生掌握了用纸笔熟练绘制思维导图之后,引入软件的学习,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深层学习模式,从锻炼学生的信息收集、整理和表达能力入手,提高其书面语言的表述水平。

第二,如何有效评价思维导图对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能的作用。作为一项以应用研究为主的研究项目,作为一项全新的教学手段的应用,研究是否能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达成预期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证明其可行性。在对之前的研究成果的检索中,我们发现虽然国内外对思维导图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研究,但国内的研究结果中较少出现具体针对大学英语写作的具体研究,更缺乏严格控制变量的数据分析。所以,如果要开展有效研究,必须尝试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对思维导图能否有效提高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效能进行对比分析,最终证明思维导图能否成为确实可行的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手段。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对变量的控制。研究项目应对不同原始英语水平、不同性别的实验对象开展教学实验,得出实验对象不同是否会影响思维导图的效果的有效数据。也要采用不同的写作主题作为实验素材,找出思维导图对写作能力的促进作用是否会受到不同写作主题的影响。

其次,应该以多种数据收集手段来从多角度求证采用思维导图的预期目标是否能够达成。

通过对比实验对象在使用思维导图前后的作文成绩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数据搜集,以科学有效的论证来说明思维导图是否能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及其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否有所促进。

综合以上考虑,我们认为,对于思维导图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应用研究的开展过程应由以下几个主要部分构成:

首先以讲座的模式详细介绍思维导图的由来、发展、应用范围、作用原理、绘制方式、对英语写作的促进作用等相关知识,然后以系列研讨会的形式让学生熟悉如何采用纸笔绘制简单的思维导图和如何利用mindmanager和inspiration两个计算机软件。

研究项目将采用不同变量来开展研究。在实验对象和参照对象上,将从云南农业大学2014级大学英语a6级(已经通过大学英语四级的学生)、a4级(高考英语单科成绩高于100分,且大学英语ii成绩属全年级中上水平)、b级(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为70~99分)和c级(高考英语单科成绩为69分以下)四个教学级别中,各抽出大学英语ii的期末考试平均分基本一致的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各级别的实验班和参照班,预计涉及约500名学生,约占2014级大学英语课程学生总数的五分之一。

研究开始时在实验班和参照班都统一进行一次前测(pre-test),以供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级的学习效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在实验教学班引入思维导图来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参照班级则应用传统的命题—习作—评阅的教学方法。各级别的实验班和参照班的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习作)都将由不担任教学任务的一名教师完成评价并进行对比。

为了证明思维导图对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促进作用是否会受到写作主题变化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写作教学的内容将按三种主要写作体裁开展:议论文、记叙文和应用文。因此,研究过程中将开展三个大学英语写作教学单元的教学实验。通过实验结果的数据对比,找出思维导图对不同的大学英语写作任务完成效果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

通过实验组和参照组的最终习作的横向对比,及实验组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的纵向对比,来证明思维导图是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并提高其写作能力;通过对实验组的问卷调查来求证思维导图及相关软件是否能够提高其学习兴趣和信心,促进其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以上研究计划是针对云南农业大学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的研究设想,我们希望在研究过程中能顺利实施研究计划,根据研究进展适当调整研究策略,从而得到科学可信的研究成果,证明思维导图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的模式来更好地开发大脑的潜能。

培养环境科学综合能力的方法论文

学习了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我知道了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应有这样的共识:观察能力和其他能力一样,必须在训练中培养,在实践中提高。

关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实践载体,因为我们是科学课,那一定是我们的科学教学,我们所用的科学教材。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重点训练什么,我想除了按照科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训练外,应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的观察更有目的性、更有计划、更持久。下面我将以案例的形式与大家交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应重点训练的三个方面。

一、科学教学中观察目的性的训练。

1.科学课中观察的目的。

科学教学中观察目的性的训练是核心。在科学课中,观察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通过观察发现探究的问题;其二是通过观察解决问题。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观察中来,到观察中去”。

2.如何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探究的问题。

我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在以往我听过的教学中,“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学生进行猜想,然后进行观察实验,最终探究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等因素有关。当然,这样教学也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教学时间会相对宽裕。但是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角度,特别是发现探究问题的角度考虑,就有了明显的差距。那么教师怎样进行设计呢?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会了制作简易电磁铁,因此,在本课中,教师先组织制作电磁铁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尝试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比一比看哪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多。学生活动完,教师列表记录各组数量。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材料应按照对比试验的要求准备,各组铁钉相同、大头针相同,电池都是新的。材料不同的有:电池的节数不同、导线的长短不同。由于准备的材料不同,教师又让学生进行比赛,再加上学生在上节课制作研究电磁铁获得的经验,学生制作的电磁铁所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一定会有较大的差异。

当各组活动及汇报完成后,真正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开始了。教师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观察“我们用的都是电磁铁,为什么各组吸引的大头针的个数差距这样明显呢?”注意这句话是教师在课堂中讲的,更是我们教师期望学生遇到此类情景大脑应该思考的,这样的思考预示着创造性的火花在闪现。同时,这句话还起着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作用。

这时,学生就会认真观察自己制作的电磁铁,并会与其他组制作的电磁铁进行认真的比较,最终发现吸引大头针数量不同的原因,同时会作出科学的假设: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串联电池的节数有关;可能与线圈的圈数有关。

还用前面的例子,学生的猜想与假设是观察实验的开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作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串联电池的节数有关;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线圈的圈数有关”这样的假设后,接下来的活动是指导学生设计观察活动。在《小学科学学科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我进行了专门的讲解,这里不多谈。我这里谈的是在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应按照前面讲的观察规则进行观察。教师必须依据规则,指导学生的`观察实验活动。学生观察实验后,教学并没有结束,应指导学生将观察实验得到的信息转化为证据,以此说明猜想假设的合理与否,这是科学探究课表达交流的环节,这里不多谈。

归纳起来,通过观察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到:(1)依据假设设计观察计划;(2)依据观察规则进行实验观察;(3)将观察实验所得信息转化为证据。

二、科学教学中观察计划性的训练。

在《小学科学学科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课程中,我强调了做事有计划的意义。科学教学中的观察活动,同样要有计划性。观察中的计划性指的是在观察目的确定的前提下,如何去观察的问题。包括观察时间、观察地点、观察内容、观察样本的选择、观察顺序、观察记录等等。

我以材料(观察样本)的计划举例。《植物茎的共同特征》的教学中,一般通过观察茎,找到每株茎的特点,再采用归纳概括的方法,总结植物茎的共同特征。因此观察材料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就成为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制定观察计划的很好的内容。在教学前,教师应指导学生讨论:1.选取几种植物的茎(样本数量,一般不少于4种);2.选取哪些植物的茎(样本规格,一般选取当地常见的、节明显的等),如果这些茎是教师准备的,在教学中,也应告诉学生,为什么选这些茎观察。

观察的计划性应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耳濡目染、持之以恒,由点到面、点面结合的原则。每次观察课训练某一方面的内容,不能急于求成。

观察实验是本学科的重要特色,也是科学研究中获取感性知识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全体科学教师重视起来,在教学中大胆实践,一定会在观察能力的培养方面取得可喜的成果。

培养环境科学综合能力的方法论文

环境科学综合能力应包括环境科学理论基础、环境科学观、环境科学的思辨能力、应用并创新环境科学技术等能力.也就是说既包括掌握环境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包括具有污染物监测与分析、环境评价、环境规划和管理的初步能力,既具有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的能力,又掌握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技术,了解环境科学发展动态等.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地理科学专业、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设立了专业基础课《环境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侧重从环境科学和地学的角度对学生环境科学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今后学生的工作均有可能从事与环境科学有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如果从事教育工作,其影响效果具有类似等比级数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具备环境科学综合能力更为重要.

环境科学本身科学体系庞大,知识内容异常丰富,如果仅仅停留在以讲授和继承前人的知识积累为主,有限的课时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上述任务.因此,鉴于环境科学的特点,应该调动学生在借鉴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思考,勇于创新,发现新思路和新方法,在探索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应该落实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同时要求任课教师具备对课程进行设计的能力,掌握一定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科研方法.包括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以及重新设计教学中的知识结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知识的结构化,让学生重点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结构与基本方法,并为其留下思考的空间.除课堂教学外,大学的教育过程中,应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决不能仅放在知识学习的层面,应该侧重学习发现科学技术知识的途径上.也就是说,环境科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环境科学的能力与方法.首先,在注重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探求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教会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具体过程是:提出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启发学生分析影响这一问题的诸原因,分析并找出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主要影响因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如在讲授全球环境问题时,学生在过去的教育中多多少少听说过,如何在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下深化,既不是重复,又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在讲授每个具体环境学原理问题时,按此思路引导学生思考,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其次,注重学习方法,课程内容分为基本内容和相关拓展内容,由于环境科学的发展,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重点讲解基本内容的特点及思路,拓展内容则让学生寻着已有的思路.采用对比法将不同环境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其特点、原因,在分析过程中有可能产生新的思路.即使有些环境问题没有涉及,或新出现的环境问题,学生都不会感到茫然,而是有一套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环境科学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加强老师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实现交互式教学.新技术的发展改变着知识传播的方式,要求教师具备利用新技术的能力,要求老师以平等的、谦虚的态度来组织教学活动.具备引导和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穿针引线的主持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按照上述思路,除日常课堂教学外,还从多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科学综合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2.1通过实际作业。

培养学生环境科学方面的综合素质,包括分析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环境学建模和如何使用模型是《环境学概论》教学中的难点,学生往往对模型敬而远之,过去教学中,学生只能达到了解知道的程度,对模型的理解不深,更谈不上应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尝试通过实例作业的方式改变这一状况.学生已经学过高等数学的有关内容,同时具备环境科学的相关知识,如何使其有机结合,是问题的关键,为使学生对环境学模型的了解深化,使学生不仅对理论理解,更能从定量角度完善对环境学的认识,在讲完大气环境后,布置了一个需要通过模型计算得出结果的实例,开始学生感到较为茫然,不知如何下手,通过引导结合教材介绍,学生能够逐步深入到模型的使用过程中,并能够查图、查表,确定参数,模型计算,并发现了不同的方法.通过这一实例,学生不仅消化理解了课堂中讲授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学到了科学研究探索的方法,掌握了环境学建模的思路和方法,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此类问题,有可能会提出创新性的方法和思路.达到了较高的教学目的.通过这一实例,感觉到环境学的教学难的是将内容落到实处,如何使学生有更多的实际锻炼的机会.如果概括性的讲一讲,学生能力锻炼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2.2通过综合实习。

环境科学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都是实践性较强学科知识,这就决定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都应包含有实践教学的内容.在《环境学概论》的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日趋成熟,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日益完善的形势下,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要求,实践性教学环节还较为薄弱.因此,如何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是教学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尝试性地在教学中安排一次到二次“环境实习”.主要实习内容既包括自然环境认识,又包括人为环境调查,既包括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又包括环境治理技术方法.深化所学专业知识的用途,了解书本知识与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体验所学知识的局限性和实际工作所需知识的多样性.经过连续的探索和改进,证明环境综合实践教学活动对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具有明显效果.使同学有接触环境、认识环境问题的机会.例如安排了水体环境综合实习,认识水环境及功能,认识北京水资源的有限性,认识不良水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限制性,北京对改善水环境所做的努力和存在的问题.重点认识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水环境对人类重要性、人类与水环境的相互作用.实习前,要求学生准备一些问题,带着问题进行实习,充分利用实习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组织学生做好有关准备工作,让同学明确水环境综合实习的目的、任务、主要内容,让学生直观、形象、有效地了解实习地区的环境概况和实习内容,要求多看、多听、多记、多问、多思;同时保证人身安全.聘请生产、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教学和实地现身说法,使同学们直接了解环境问题的成因和治理环境的技术方法.实习回来后要求针对北京水环境及废水资源化问题写出调查实习报告,由于学生亲自参与了实习的全过程,觉得有的可写,有的同学还提出了较好的建议.在学生的报告中具体全面地对北京市的污水量、排放水系、目前处理能力、北京市污水处理厂分布及处理能力、污水处理厂进出厂水质指标、do、bod、cod、ss、n、p,投入与维持费用,出水使用情况,是否满足社会需要、社会效益、污水处理厂使用的处理技术、级别、工艺流程、体会和感受、看法、问题等.学生都感到此次实习是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扩展,增强了对北京水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和深入思考水环境问题探索,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如果遇到其他的环境问题,学生也会具备相关的环境科学能力.

通过这样一次实践教学活动,使同学们加深了对环境科学性质的认识,增强了环境意识,激发了学生探索环境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和高年级的实习奠定基础.

2.3通过教学录象、光盘等直观手段。

为增加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全面了解,特别是不易直接观测到的环境问题,如臭氧层的破坏、全球环境变化、环境公害等,使学生增加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和认识.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观看教学片,教学录象带、光盘,使学生感到环境问题是随时随地的出现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具有环境科学思维的敏锐性.

2.4通过观察、实验。

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是基本的科学能力,其他科学能力都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针对不同课程着重发展不同能力的思路,在《环境监测》课程中,特别注重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较为紧张的课时中尽量安排实验、实习.使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同时培养学生环境科学的方法.在实际实习中,每2~3名同学为一个小组,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使同学们亲手验证和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环境科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亲眼目睹环境保护措施和污染治理技术方法,验证书本知识,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同学们的视野,激发创新思维,探索和创新知识.实验完成后上交的实验报告中应特别增加相关分析一项内容,分析与此实验有关的方法、问题,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等,以巩固实验结果,使所学理论更为系统化,深刻化.

因为在环境监测中,实验项目繁多,方法差异较大.在有限的学时中如何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环境监测中的方法是教学中较为难以处理的问题.在实际教学摸索中,逐步探索出了以典型实验代表一类方法的教学模式,即选择较为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教学,此方法代表某一类环境要素和某一典型的监测方法.教学中注重强调此方法是一类方法的代表,而不是就事论事,为做实验而做实验,使学生既掌握了一个方法,又能够触类旁通,同时比较其他方法异同,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有的放矢.

2.5通过环境学论文和毕业论文。

写作论文是锻炼学生科研能力的很好机会,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和写作能力.环境学论文的选题应结合实际,以揭示有关环境规律、解决现有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为目的,只要是环境科学教学所涉及的内容都可作为论文选题的范围.学生要查阅大量的资料、文献,了解选题研究领域的国内外基本情况,尽可能使选题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可行性.论文工作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在科学研究方面受到较全面的锻炼,培养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部分论文的写作还要通过社会调查、实验分析、理论分析、文字总结等,充分考虑实验室条件和现有物质条件,合理安排,确定研究方向和目标.要求反映作者对所探讨课题有新的见解.通过资料收集、考察或者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科技小论文.

2.6通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校园的环境教育活动,使学生应用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理论,为提高公众和师生的环境意识贡献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例如,在4月22日地球日、6月5日环境日,在学生会、团委的组织下,学生积极参与,制作展板,在教师的指导下收集相关的资料,印制相关的宣传材料,通过宣传活动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意识;在不同的校区设置的不同的宣传活动区,培养学生关注全球环境的同时,关注自己身边的环境;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教育他人也如此,扩大了学校教育的范围;使学生可以在校园活动中应用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学生更加对环境问题关注,提高了学习兴趣,稳定和确立了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达、归纳总结和思辨能力.

3结语。

经实际多种途径的使用表明,环境科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丰富、适当,教学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直观,教学效果显著.总之,环境科学综合能力的含义十分丰富,与之相关的培养途径也多种多样,在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选择不同的方法综合使用,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

分析工艺美术史学研究的科学方法论的论文

科学心理学自1879年诞生以来,一直是以实验科学作为其特征和标志的。作为一门实验科学,研究方法论在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美国心理学家查普林(jamesn)曾指出:“任何科学发现或概念的有效性取决于达到该发现或概念所采取的程序的有效性”[1](p13)。从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的发展史在实质上就是科学方法论的演化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发展,几乎都伴随有研究方法的重要发展,而研究方法论的每次发展又总是使人类对客观规律普遍性的认识更深化一步。科学的发展和体系的形成就是在新旧方法论的更迭和进化中实现的,科学心理学及其研究方法论的发展也同样如此。由于研究方法论的指导对于心理科学的实践有着决定性意义,因而有必要对心理学研究中有关方法论的问题进行回顾、比较和分析。

所谓方法论是科学家在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中积累和形成的一种研究工作的模式,库恩()称其为“范式”[2](p167)。自科学心理学诞生以来,研究方法论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

1.构造主义的自我观察的方法――对经验的主观主义研究方法论。

以冯特为代表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是与间接经验相对而言的,前者是最基本的心理活动,是意识的基本要素;而后者只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知识而非经验本身。在冯特看来,心理学既然是一门关于研究人的经验的科学,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必定是研究如何观察这种直接经验。他认为,一个人只有自己才能观察到自身所体验的经验,所以心理学的方法必然只能是采用自我观察的手段(亦称内省法,introspection)[3](p273)。心理学研究的这一观点和方法论思想在冯特的学生铁钦纳(ner)的工作中发展到了极端的程度,他认为只有训练有素的自我观察者才能作为心理学研究的被试。

这种研究心理学的方法论及其所使用的研究技术受到了许多批评。因为内省法只强调以被试、而且一定是需经严格训练的被试的自我观察报告为依据,其结果不仅无法达到一致,而且也使得研究工作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观和偏见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这种消极的影响往往就是他们所规定的训练产生的。此外,他们还力图排斥同时期出现的其他一些心理学研究方法,例如艾宾浩斯的记忆实验研究方法、动物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这就使得自我观察法不可能得以更新和发展,其结果则必然被新的研究方法论所取代。

2.机能主义的'多样化研究方法――以实用主义为基础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论。

[1][2][3][4]。

破解政治非选择题科学审题的有效方法论文

错误是每门课程教学中都不可避免的,初中科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如果能够正确面对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将错误作为教学过程中得到的宝贵资源,加以正确处理利用,就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本文重点分析了初中科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成因及如何加以正确利用。

一、分析初中科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成因。

初中科学教学中的错误资源首先是由于学生获得的日常经验导致的。科学作为一门建立在日常生活上的学科,学科知识和日常生活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初中学生虽然已经可以从各种自然现象中获得一定的感性认识,但是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够真正促进学习水平的提高,错误的认识反而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概念的形成和对规律的深入理解,进而对学生的学习起到阻碍的作用。如在“平面镜成像”相关知识的讲解时,教师根据相关知识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平常照镜子,逐渐由远处靠近镜子时,在镜中的像将会变大,变小还是不变?有些学生对于这个问题,迫不及待就会回答“变大”,这时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完全基于自己的日常经验,而忽视了题意所涉及的真正相关知识。其实,像的大小并不随着人远近而改变,只是我们走近后看物体的视角变大了,所以产生了镜中物体变大的错觉。而学生只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向进行判断,还没有真正思考到问题中真正涉及的科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真正意识到学生现存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真理。

知识的负迁移也是初中科学教学中错误出现的重要原因。知识的负迁移是指学生学习的不同学科或者同一学科的不同阶段,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时候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如数学作为一种重要工具,在科学学科的学习和研究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科学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科学问题时,总是受到数学惯性的影响。将科学问题变得非常数学化,如科学学科中的公式真正含义往往被忽略,影响了运用公式分析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偏差,这种情况产生的错误大多表现在对公式的理解。

如对于公式r=u/i,对于此公式的理解中说法正确的是()。

许多学生会认为a和d选项是正确的,这就是因为受到了数学思想的影响,看到函数习惯性想到两者之间是正比或反比的关系,自然而然就认为电阻是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而忽略了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导体的电阻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定量,影响它大小的因素主要有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材料和温度等,这些因素一定的情况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电压都无关,公式r=u/i只具有数学意义不具有物理意义。

初中科学教学的错误资源的出现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全面。学生在解题时对涉及的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需要对知识进行灵活组合运用时,学生就会对问题理解的不完全,甚至对题目意义产生曲解。如对于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这句话进行判断,许多学生认为这句话的描述是正确的。这一错误出现的原因就是学生对单质的概念理解不够全面,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纯净物是单质的前提,而物质不一定都是纯净物。教师应当先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一概念中的重点,结合一些实际例子,如氧气和臭氧,它们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但是它们是不同的物质,当它们混合在一起时,就组成了混合物,这种混合物不能成为单质,金刚石和石墨也是同样的道理。

最后,审题粗心大意也是导致初中科学教学中错误产生的重要原因,许多错误都是由于学生审题不仔细造成的,而初中学生大多存在粗心大意的缺点,这种问题多发生在比较简单的题目中。如题目“一个学生身高1.70米,开始距平面镜1米,如果他以1米/秒的速度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则镜中的像以什么速度向他远离?”许多学生都会很快回答“1米/秒”,但是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镜中的像相对镜来说是以1米/秒的速度移动,但是相对人则是2米/秒的速度,这就是典型的因为学生粗心审题造成的错误。教师应当重视这种错误类型,督促学生从中吸取教训,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

二、初中科学教学中错误资源的有效利用。

教师在初中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错误资源的价值,首先需要正确意识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在呵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坦诚对待错误的出现。当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将它们看作一种资源,准确判断错误类型,及时进行筛选和分类,并根据相关策略挖掘其他潜在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讲解“力的图示”课后习题时,要求学生对重20牛顿的木块放在斜面上静止不动,用力的图示画出木块受到的力。学生在实际操作时,有时会将重力方向画成垂直于斜面的方向。教师应当根据这种错误重新带领学生重力的相关知识点,鼓励犯相同错误的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错误,并带领学生重新进行订正,这样的话,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类似题目中也就减少了此类错误的出现。

教师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错误后,还应当通过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学生做题过程中出现问题,肯定也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不需要急着将正确的思维灌输给学生,可以引导学生讲出自己在做题时的思路,就可以从根本上认识到学生的问题所在。学生在对教师讲解自己思路时,也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观念的不合理性,对原有的观念进行反思,这就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正确思路。

如在进行“物体浮沉条件及其应用”相关知识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沉在容器底部物体的受力情况,许多学生认为只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即重力和浮力,而忽略了容器底部对物体的支持力。这时教师可以不直接指出学生的错误,而是向学生提一个问题“对于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重力哪个大?”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只有当物体受到的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才会下沉,如果只受到这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不平衡力,物体不可能在容器底部保持静止。继而认识到自己将支持力忽视的错误,在以后的学习中,对物体受力进行分析时,学生就不再会忽视支持力的作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