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教案(优质14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质14篇)

ID:9168659

时间:2024-01-14 05:19:07

上传者:QJ墨客

通过教学工作计划,教师可以合理安排学习内容,确保课堂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屈原列传教案

第一段:

屈平疾(恨,痛心)王听(听觉)之不聪(明)也。

谗谄(说好人坏话的人)之蔽明也。

邪曲(邪恶不正的人)之害公也。

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动)也。

故忧愁幽(深)思而作《离骚》。

犹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也。

夫(句首发语词)天者,人之始也。

人穷(处境困难)则(就)反本。

疾痛惨怛(内心悲痛)。

屈平正(使动,使……正)道直(使动,使……直)行。

竭忠尽智以(连词,表目的,来)事其君。

谗人间(离间)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个被动句)能无怨乎。

盖(大概)自怨生也。

上(名作状,向上)称帝喾。

下(名作状,向下)道(称道)齐桓。

以刺(指责)世事。

明(阐明)道德之广崇(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规律)。

靡(没有)不毕(全,都)见。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高洁),其行廉(正直,端正)。

其称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极大。

举(列举)类(事物)迩(近)而见(包含、表现)义远(深远)。

自疏(疏远)濯(同“浊”)淖(泥浆)污泥之中。

蝉(名作状,像蝉一样)蜕于浊秽(黑暗社会)。

不获世之滋(污浊)垢。

皭(洁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

推(推究)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化常识。

1.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帝喾,传说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也是历代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之一,号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译。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面对《屈原列传》近字的古文,字词掌握尤为关键。教学设计中,改学生自读解决字词为三遍朗读,改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为讨论完成,改教师布置任务为师生共同赏析文章。三遍朗读,师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愉快中完成任务。第一课时师生在激情奔发中顺利完成字词突破,有效而有得。

实践证明,文言文教学实施三遍朗读是阅读的基础,是课文分析的起点和归宿,在朗读中体味文言文的优美句段,享用古人智慧,领悟文章精华,妙在其中。同时学生徜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之中,学生在自觉中学习,其乐融融。

二、朗读突破重点关。

本文的重点定位在第三段和第十一段。理由是,第三段叙述了屈原创作《离骚》的过程,介绍《离骚》内容,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第十一段交待了屈原的悲惨结局,“怀石自投汨罗江而死”。我把此二段看作是理解全文的“纲要”,突破了这二段,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内容,就是抓住了全文的重难点,解读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学生翻译第三段,讲解第十一段中的比喻句;第二步讨论问题:

2、第十一段写屈原与渔父的两次对话有什么作用?

3、我们如何评价屈原之死?

在两步中学生都能借助课本注释,顺利地完成翻译,个别难句教师施以个别指导解决。讨论中学生对屈原之死有如下看法:

1、屈原死的值得,因为他忠君爱国,以死唤醒世人,挽救楚国危亡,尽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他的光辉思想千载流芳。

2、屈原不必死,他临死前渔父的忠告应作为屈原的处世方法,因为生命是宝贵的,怀石自杀是对生命的放弃。学生认为两种相反的观点都成立,我没有多加评论,仅仅针对珍爱生命,说了“自杀”本身不可取。然后就练习册中第三段阅读回答问题当堂完成。

三、练习突破延伸关。

所谓延伸是在已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对涉及到知识的拓宽、延展。学习《屈原列传》之后很有必要做此项工作。因为屈原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独特,《史记》为屈原做传包含着司马迁的部分思想倾向。中国端午节习俗与屈原有关联,当代人应该继承些什么,诸如此类的现实问题自然被引出,因此“由屈原说开去”就应成为课堂延伸的重要内容,这样做对深入理解屈原,进而熟悉阅读楚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都有意义,对此,我补充如下练习:

2、名句欣赏: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关心民生。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追求美政。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完善美德。

《屈原列传》教案

《屈原列传》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谱写生命赞歌”为主题。

《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写的一篇文言人物传记,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说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同时也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与鉴赏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基于此,以及单元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品德;

2、学习本课出现的重点文言实词和虚词以及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新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掌握本课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判断、介宾后置等句式。

由于学生思维的深度有限,对于文本的写作背景生疏,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学习作者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基础上,理解作者“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一篇文言人物传记,依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我准备采用朗读法、点拨法和讨论法等方法进行教学。

朗读法使学生由读促悟,由读入境。

教师的点拨和学生积极的思考相结合,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讨论法加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关于学生的阅读方法,以“圈点读书法”为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此外,我准备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一下五个环节展开:

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想必大家都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伟大的诗人屈原而设立的,关于屈原可歌可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很多。今天,让我们走进史学家司马迁笔下的屈原,学习《屈原列传》,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屈原。(多媒体展示屈原简介和相关图片)。

此导语力图让学生从对屈原的兴趣迁移到对文本的兴趣,又抓住了即将过端午节这一时机,具有及时性,又使学生理解了关于屈原的文学常识。

由于本课含有较多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如:“离骚者,犹离忧也”中的“离”通罹难的“罹”,以及注释中并没有出现的“齐与楚从亲”的“从”通“纵”,合纵的意思。

“秦虎狼之地”中的“虎狼”是名词做状语。还有判断句如“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等。字词是学生读懂文章的基础,教师请数位学生通过逐段朗读结合教师的讲解,既订正了字音,又梳理的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体现了语文是基础性和工具性学科。疏通字词和句子后,教师请学生默读课文,划分层次,提取圈点出关键词。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和学生一起完成本课提纲,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适时板书。(板书内容见第四)此外,对于文本的第12自然段,出现了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教师请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情感,又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求知欲。

此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本思路,概括要点,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为下一步思考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做铺垫。

文本的第三自然段是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典范,也是历来评价屈原的重要文字,所以教师以两个问题为线索,请学生重点研读此段。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题目:

问题一:屈原写《离骚》的原因;

问题二:请分别用不同的符号圈出文中记叙,议论和抒情的句子。

问题一学生可以在文本中用原文回答:“盖自生怨也”和“忧思而作离骚”,使学生能够体会屈原受冷遇和排斥的痛苦,以及他面临困难时表现的高洁品质。

问题二学生首先通过文本具体句子区分这三种写法方法,进而体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在议论中又表达感情的写作手法。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基本可以明确作者这样写是为了通过写怀王的昏庸反衬屈原对楚国的重大作用和表现他的高洁品质。

此时,教师点拨,通过讲述司马迁的经历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进行拓展: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又很多相似之处,都曾遭受陷害和放逐,司马迁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史学家认为此篇可以看作二人的合传,作者在议论的过程中表达的不平之气的思想感情也就可以得到理解了。

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之下,既了解的有关司马迁的文史知识,又拓展了思考问题的深度,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品评历史人物,这也是本单元教学目标所要求的。

文言问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实、虚词和文言句式,并且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因此我的作业为:对本课中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形式整理归类,并做相关练习。

司马迁。

(1-3)任-疏-志。

(4-11)免官-放逐。

(13)屈原影响。

屈原列传

1.导入新课。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译文: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做楚怀王的左徒。(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楚王很信任他。

上官大夫和他职位相等,想争得楚王对他的宠爱,便心里嫉妒屈原的贤能。楚怀王派屈原制定国家的法令,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硬要走草稿,屈原不给。上官大夫就谗毁他说:“君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人不知道的,每出一道法令,屈原就炫耀自己的功劳,说:‘除了我,没有人能制定法令了’。”楚王听了很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端方正直的人不被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他)远古提到帝喾,近古提到齐桓公,中古提道商汤、周武王,利用古代帝王这些事用来讽刺当世社会。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治乱的条理,没有不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章简约,语言含蓄,他的志趣高洁,行为正直。就其文字来看,不过是寻常事情,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列举的虽是肯前事物,但是表达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芳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正直,所以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象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以便超脱世俗之外,不沾染尘世的污垢,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的品德,推究这种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都可以。

重点实虚词。

第一段:

屈平疾(恨,痛心)王听(听觉)之不聪(明)也。

谗谄(说好人坏话的人)之蔽明也。

邪曲(邪恶不正的人)之害公也。

方正(正直的人)之不容(被动)也。

故忧愁幽(深)思而作《离骚》。

犹离忧(遭遇忧愁,离同“罹”,遭遇)也。

夫(句首发语词)天者,人之始也。

人穷(处境困难)则(就)反本。

疾痛惨怛(内心悲痛)。

屈平正(使动,使……正)道直(使动,使……直)行。

竭忠尽智以(连词,表目的,来)事其君。

谗人间(离间)之。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两个被动句)能无怨乎。

盖(大概)自怨生也。

上(名作状,向上)称帝喾。

下(名作状,向下)道(称道)齐桓。

以刺(指责)世事。

明(阐明)道德之广崇(广大崇高)。

治乱之条贯(规律)。

靡(没有)不毕(全,都)见。

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高洁),其行廉(正直,端正)。

其称文小而其指(同“旨”,旨趣)极大。

举(列举)类(事物)迩(近)而见(包含、表现)义远(深远)。

自疏(疏远)濯(同“浊”)淖(泥浆)污泥之中。

蝉(名作状,像蝉一样)蜕于浊秽(黑暗社会)。

不获世之滋(污浊)垢。

皭(洁白)然泥而不滓(污黑)者也。

推(推究)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文化常识。

1.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代表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2.帝喾,传说中“五帝”(五帝是指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圣明君主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也是历代朝廷官方祭祀礼仪的专用词汇,是最高祭祀等级的仪式之一。)之一,号高辛氏。屈原是他的后裔。

翻译。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译文:屈原痛心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谗言谄媚遮蔽了双眼(不能明辨是非),(致使)邪恶歪曲残害了公道,端方正直不被接受,因此(心怀)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译文:他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他的志趣高洁,行为廉正。文章说到的虽然细小,但意义却非常重大,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

3.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教案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屈原列传教案

朗读《太史公自序》中的相关段落:

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列传》,看看司马迁是怎样认识与评价屈原的。

2.我话屈原。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2)屈原: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爱国主义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他的政治理想的内容就是“美政”包括两个内涵:圣君贤相的政治和民本思想。

他的代表作品:《离骚》,《天问》,《九歌》,《九章》。其中《离骚》是代表作。

(3)《楚辞》:《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西汉刘向辑。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故名《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又一部诗歌总集,论其对后世的影响,只有《诗经》可以与它媲美。

屈原列传读后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列传。屈原是湖北秭归人,作为一名湖北人,对这位伟人的历史我也非常感兴趣,今天特地开始读了一下原文。

屈原是芈性屈氏,古代的姓和我们今天的姓不一样,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姓,屈原和楚国王室都是芈姓。而屈是他的氏。《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是楚平王的同姓,所以按照道理来说屈原是和楚国王室有血缘关系的。

他最先是楚怀王的左徒。因为才华出众,所以怀王一开始非常信任他。但是同朝为官的人为了争宠而害怕他的能力超过自己。于是他们想办法迫害屈原,他们在楚怀王的面前诬蔑屈原,这样楚怀王就开始渐渐疏远屈原。

由于屈原为人非常正直,用心对待他的君上。可是却被疏远,真是忠言逆耳。屈原被罢免以后,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关系很好。秦惠王想要疏远楚国和齐国,于是派张仪去找楚怀王,张仪说如果楚国能够和秦国结盟去攻打齐国,秦国会把六百里的地方送给楚国。楚王听了以后答应了张仪,于是和齐国绝交。等到战后楚王准备去接收土地的时候。张仪却说自己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之后楚王很生气,想要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打败。后来秦国主动请求归还汉中向楚王求和,楚王只要求得到张仪。后来张仪用重金收买楚王的宠妃,张仪逃走了。之后秦昭王和楚国通婚,希望和楚王见面,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结果怀王不听。最后楚怀王死于秦国。

屈原后来又被贬了,在万般无奈之下,投江自杀。《屈原贾生列传》让我体会到,一个国君如果只听片面之词,听不进真话的恶果。屈原忠心耿耿却落下一个投江自杀的下场。实在是非常可惜。

屈原列传

一、文学常识:

屈原(约公元前340——约前278年),名,字,时期我国伟大的主义诗人,代表作为抒情长诗《》。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九天》等。汉代把它们合编成《楚辞》。

《屈原列传》一文记叙、、相结合,记载屈原的事迹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具体而深刻地表现了他忠贞不渝的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现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的斗争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郁郁不平之气和“悲其志”的叹惋。

二、生字练习:给加点的字注音。

属()草稿惨怛()帝喾()靡不毕见()濯()淖()。

蝉蜕()滋垢()浊秽()皭()然泥()而不滓()。

既绌()商于()既咎()眷()顾被()发渔父()。

憔()悴()哺()育啜()泣罹()难()。

三、通假字:解释句中通假字。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人穷则反本()3、靡不毕见()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5、自疏濯淖污泥之中()6、屈平既绌()7、齐与楚从亲()8、亡走赵,赵不内()。

9、被发行吟泽畔()。

四、解释加点词的古今义:

1、明年:古义:今义:2、颜色:古义:今义:

3、形容:古义:今义:4、从容辞令:古义:今义:

5、设诡辩于怀王:古义:今义:

6、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古义:今义:

五、解释加点的词:1。

六、解释加点词的词类活用:

1、厚币委质事楚()2、其后楚日以削()。

3、内惑于郑袖()4、短屈原于顷襄王()。

5、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七、判断文言句式:

1、“离骚”者,犹离忧也()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3、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求人可使报秦者()6、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7、是以见放()。

八、一词多义:

1、害a、争宠而心害其能()b、为陶谦所害()。

c、除国之大害()d、不能害人()。

2、疾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b、疾在腠理()。

c、疾风知劲草()d、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e、吾疾贫富不均()。

3、许a、而赵不许,曲在赵()b、时人莫之许也()。

c、先生不知何许人也()d、塞上长城空自许()。

4、属a、亡国破家相随属()b、属予作文以记之()。

c、司命之所属()d、屈平属草稿未定()。

e、有宁越徐尚……之属()。

5、疏a、王怒而疏屈原()b、梅以疏为美()。

c、其于计之疏也()d、十三经注疏()。

6、离a、“离骚”这,犹离忧也()b、约从离衡()。

c、如有离违,宜别图之()d、多情自古伤离别()。

7、迁a、王怒而迁之()b、再迁为太史令()。

c、予左迁九江郡司马()d、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

8、闻a、博闻强识()b、闻道有先后()。

c、闻寡人之耳()。

9、审a、审问之,慎思之()b、审矣,何足怪乎()。

c、审时度势()d、明日再审之()。

10、望a、望桓侯而还走()b、欲望百姓亲附()。

c、自幼有公辅之望()d、若望仆不相师()。

11、过a、过宋将军而不见()b、求,无乃尔是过欤()。

c、过犹不及()d、人谁无过()。

12、与a、与之斗卮酒()b、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

c、何哉?与秦而不助五国也()d、蹇叔使子与师()。

九、名句默写:

1、长太息以掩涕兮,。2、亦余心之所善兮,。

3、欲少留此灵琐兮,。吾令羲和弭节兮,。路漫漫其修远兮,。

4、信而见疑,,能无怨乎?

5、举世,,是以见放。

6、明道德之光崇,,。,,

其志洁;自疏。

7、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8、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人又。

作者邮箱:

屈原列传

教学目的:

1、进一步学习屈原爱国、正直的高尚品德,并从文中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2、解本文写作特点: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的紧密结合,即人物评传的特点,明确本文不同与其它人物传记的地方。

3、将本文屈原的诗歌结合起来阅读,从中感受屈原的正直集中表现在他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力抗争而决不妥协的斗争精神上。

4、重点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词义的运用等等。

教学重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难点:

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阅读全文,理清全文记叙的线索。

教学步骤:

政治理想诗人形象。

美政民本忧国忧民,热爱祖国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洁身自好,自我完善奇服……高驰……食玉英。

(唯美情结)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嫉恶如仇,不同流合污世溷浊——高驰不顾、苟余心……。

坚持真理,献身理想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路曼曼其修远兮,我将上下而求索。

二、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明确课文以屈原活动的时间为序,分四部分进行。

记叙把表示这四个部分的段落做上记号,找出记叙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词语:

任——疏——黜——迁——投。

三、学生参照注释,阅读课文,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内容层次:全文以屈原。

活动的时间为序,第一部分(1——3自然段)任——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黜——迁。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投。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身后影响。

四、布置作业:熟读翻译课文,思考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3、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明确:作者从解题、成因、内容、风格四方面介绍了《离骚》。“其文约……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这段话,是结合屈原的作品和人格说的,说明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洁志行互相辉映,浑然一体。

二、重点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其用意是什么。

明确:几件大事:第一,受骗绝齐,第二兵败丹淅,第三复释张仪,第四诸侯击楚,第五赴秦身死,第六为秦所灭。屈原个人的遭遇同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三、课文记叙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对其作用以及蕴含作者的感情的理解。

明确:体会屈原愤世嫉俗的心情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体会作者流露出的那种愤慨惋惜之情。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鱼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四、熟读课文,体味:司马迁有着与屈原相似的政治上的不幸遭遇,有着屈原那样正道直行的品格,有着屈原那样深厚而又执著的感情。他景仰屈原,同情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哀怨之情。

五、布置作业:课后习题。

六、《信陵君窃符救赵》本篇重在引导学生自学,列出结构提纲,举出集中表现信陵君、侯嬴性格的言论和行动,进一步了解《史记》纪传作品的主要特点。

本篇记叙了信陵君礼贤下士和窃符救赵的始末,表现出信陵君仁而下士的谦虚作风和救人之困的义勇精神。(略)。

七、学生自读《语文读本》中:《孔子世家》、《伯夷列传》、《毛遂自荐》、《鲁仲义不帝连秦》《贾生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货殖传序》。

屈原列传

二、教学重点、难点:

2、难点: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三课时。

四、教学步骤 :

导入  :

背景简介:

简介屈原的生平和影响:

本文记载了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在政治上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他在政治上和文学上的杰出才能,赞扬了他的爱国精神和刚正不阿的正直品德。

关于史传“变体”: 。

词句疏通。

一、实词。

(一)通假字:

(二)一字多义:

3、此五霸之伐也(   )。3、今背本而趋末()。

4、坎坎伐檀兮(     )。      4、此之谓失其本心()。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5、本在冀州之南()。

7、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c、离:1、离骚者,犹离忧也。()d、志1、博闻强志()。

2、如有离违,宜别图之。()2、其志洁,其行廉()。

3、约从离衡() 3、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4、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4、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5、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6、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5、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   )。

(三)、古今异义。

6、而高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7、然终无可奈何。

二、虚词。

10、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9、家祭无忘告乃翁(      )。

三、翻译。

1、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4、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

屈原列传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

学习重点 。

掌握本课的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及特殊句式。

学习难点。

理解和学习本课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手法。

一、背景材料。 。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

二、难点、重点分析 。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四)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

三、分析文章结构内容。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分三部分。

1、简介屈原。2、屈原被疏。3、述评《离骚》。

第二部分:(4--10)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1)、屈原被黜,怀王三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

第三部分:(11--12)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1、屈原愤而自杀的经过。

2、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四、写作训练。

以“写给屈原的一封信”为题,写一篇文章,与古人进行精神上的交流。

屈原列传原文

原文: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眜。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易》曰:“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王之不明,岂足福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皆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馀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适长沙,过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其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屈原列传读后感

自怀石投江之后,屈原便一直为人们传诵至今。先民们专设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个人并且延续两千年之久,这至少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屈原以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嫉恶如仇,洁身自好的高风亮节,赢得了后人对他的永世景仰。

屈原之死,感天动地,气贯长虹。

每至端午。每每读到《屈原列传》中“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这一句,都要被屈原感动得潸然泪下。不难想像,作为一个“真正直行,竭忠尽智”的忠信之臣,一再被疑谤直至被贬,作为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国之栋梁,眼看祖国山河破碎而自己却无天之力,这该有多痛苦!在极端痛苦之中,用死来求得永恒的解脱,以死来保护自身的清白,以死来报效祖国,这实在令人同情,令人感动,令世人油然而生敬意。

我同情屈原,我景仰屈原,我歌颂屈原,但我又不深深地感叹一句:

屈原之死,悲哉!惜哉!

屈原列传读后感

这一篇顾名思义,写了两个人,屈原和贾谊。两个的早年经历和个性有些相似,都是早年得志,以文采和博学深得君主器重,但是都遭遇诬陷抵毁,然后一蹶不振,屈原跳汩罗江自杀身亡,贾谊流放长沙抑郁而死。

简单的说这一篇就是这样。

作者用了很多篇幅记述屈原和贾谊的文章诗词,大抵都是悲愤喊冤之辞,“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小人得志,有才能之士失意,“世既莫吾知兮,人心不可谓兮”。总之,是这个世界错了,我没错,世既不容我,我将离世而去。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个世界的确是极其不完善的,古往今来,有太多的怀才不遇之士;有太多的受人诬陷抵毁从此失意的有识之士;世之不公,比比皆是;因此屈原呼天抢地怨天尤人的诗词引发古今无数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也成就了他千古才名。

其实,从某种角度说,屈原的不如意的际遇加上他抑郁偏激的个性,当然还有他的文学造诣成全了他作为一个文学家的成就,所谓忧愁愤怒出诗人,就是这个道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