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热门17篇)

春江花月夜(热门17篇)

ID:9171794

时间:2024-01-14 06:02:07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优秀作文不仅仅是语言优美、结构完整,更要有独特的思想和深度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将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赏析春江花月夜意境解析春江花月夜

传统意义的《春江花月夜》,指的是陈隋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创,世间拟作甚多,但张若虚的最负盛名,堪称绝调。张若虚是初唐晚期的重要诗人,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与贺知章、张旭、鲍融并称“吴中四士”。在《全唐诗》中,张若虚的诗仅存二首,但一篇《春江花月夜》使诗人赢得了“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其声望直追《登幽州台歌》的作者陈子昂,并与陈子昂一起引领着诗歌创作的主流,透露出盛唐诗歌行将到来的气息。

《春江花月夜》的艺术价值是多方面的:生活气息浓郁,跨越了宫体诗题材狭窄的小圈子;语言清新,音调婉转,韵味无穷,洗净了六朝宫体诗的浓脂腻粉……但在构成诗的艺术美的诸多要件中,至关重要的是这首诗的意境。

诗贵意境。一首诗具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韵律是不够的,如果意象枯涩,意境平庸,那么那些美的东西不过是破碎的残片。《春江花月夜》的意境,是张若虚惨淡经营的艺术结晶,是诗人受大自然之惠、精神世界得到洗礼而传达出来的内心感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一开篇,就在一个开阔的背景上勾勒出春江月夜的总貌和气势。紧接着,诗人极力状写春江花月夜的静谧美:滟滟的江波,皎皎的明月,似霰的花林,如梦的沙汀……这幅迷人的“春江月夜图”,展示了大自然明丽纯美的景色。但诗人没有不加节制地尽兴铺陈,而是以“皎皎空中孤月轮”为写景作结。句中着一“孤”字,渗透进淡淡的惆怅,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二句推出。这两个问句是全诗的关眼,打开了由景入情、入理的通道,凝聚着沉重的沧桑之感,是诗人的历史性慨叹,为下文点化出一片哀怨无边的诗境。在绝妙的转换之后,诗人切入“春江花月夜”的传统内容——抒离愁、诉闺怨,用疏朗的笔致、丰腴的辞采、醇厚的情味,将自然之景,思妇之怨、诗人之情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牵引读者的思绪疏离世俗的空间,进入一个空灵美妙的清纯世界。更可贵的是,诗人在情感婉转回荡的咏叹中交织着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和对人生的感慨。透过许多富有哲理、蕴含着美的遐思的诗句,读者仿佛洞穿了厚重的历史云烟,看到了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真谛。

诗人就是这样,把内心感受和外在世界熔为一炉,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表现,创造出了一个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互感应、空灵之美与殷实之美交相辉映的艺术境界。诗人笔下澄澈空明的“春江花月夜”,不是子虚乌有的世外桃源,不是空穴来风的化外之邦,而是现实世界中一道凄美的风景,是诗人为典型的生活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而进行的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正因为这样,当年,张若虚凭着一首《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正因为这样,一首完美的《春江花月夜》,历经大浪的淘洗而积淀在历史的长河里,成为了中华文明永恒的经典。(载《考试报》)。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指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读《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可能是一种偶然。倘若没有明代的胡应麟拭去历史的尘埃,慧眼识诗,将其从不计其数的古代诗作中挑出来选进《诗薮》,或许《春江花月夜》至今也掩埋在腐朽了无生机的一堆陈纸当中。幸得有胡应麟这位“伯乐”,“千里马”张若虚及其作品才能在文学殿堂绽放异彩。有时候,瞬间的绽放,也需要永恒的等待,张若虚一等,就是上千年。

《春江花月夜》在中国诗歌史上出现,也绝非仅仅是一种偶然。偶然的背后,往往是不可抵挡的必然。《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孤篇压全唐”,主要是其艺术成就。清王尧衢,王闿运,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等等,对《春江花月夜》赞誉有加。《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旧题,旧题多为宫体之作,张若虚将本为五言的旧题上升为七言,将格调靡靡的宫体视野转向更为高远的哲学方向,突破了宫体诗作的束缚,转向更为高雅的艺术创作。虽然《春江花月夜》有乐府旧题宫体的痕迹,但在当时诗歌创作上艺术的突破是毋庸置疑的。之于《春江花月夜》的艺术成就,前人多有论述,此处亦不复赘言。

之前讲授《春江花月夜》,思维仍然脱离不了“春、江、花、月、夜”五字的拘囿,笼统讲授此文写了五种景象。今日再观之,蓦然惊觉自身受限于固有思维。虽说比诗内容写及“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实则是要突出“月”这一意象重心。换句话说,《春江花月夜》一诗,是以“月”为核心的。读此诗,重心应该关注在“月”上。

为何此诗解读的重心在“月”上?

清朝王尧衢概括总结此诗的一个特点是:“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从王尧衢的点评中,直接指出“月”这个意象在诗中所占的分量。当然,王尧衢指出字面上与“月”有关的共十五处。这似乎从数字上说明了与“月”有关的内容在直观数字上的优势,但是我们不能忽略的是,除了字面上直接体现写月的内容外,还有好些文句是侧面来写月亮的。

例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两句,按一般生活常识,“流霜”“白沙”应该会反射月光,而此处有“流霜”而“不觉飞”,有“白沙”而看不见,是侧面写月光。月光实在是太亮了,以致眼中所见只有月光。又如“江天一色无纤尘”句,江天如何才能成“一色”,如何才能有如此空灵洁净的视觉效果?只能在皎洁的月光之下,万事万物笼罩在月色之下,才能表现出这样充满美与想象的视觉效果。因此,这句诗歌还是在暗示写月亮。诸如此类的诗句,诗歌中还有不少。因此,我们可以概括地说,这首《春江花月夜》的核心内容在于“月”,解读这首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月”.

既然这首诗歌的核心是“月”,那么“春、江、花、夜”的出现又有何作用?我们可以把其余四个意象作为“月”的陪衬。例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江水的出现就是为了引出“共潮生”的月亮。换个角度出发,“春、江、花、夜”都是月亮出现的背景,都是为彰显“月”服务的。

张若虚集中笔力突出“月”的地位,到底为何?通过梳理文本内容,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作用。

一是“借月说理”,把“江月”的丰富内涵上升到哲学高度。最能体现其朴素的哲学思想的诗句莫过于“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从人类的变与江月的不变形成对比,思考了人生与自然的关系。这种思维方式不仅仅是打破了乐府旧题宫体诗的内容限制,也极大提升了古人思考的维度,从简单的即景抒情转向思考天人关系的哲学高度。

二是“借月抒情”,以月亮为载体,表达相思之情。借月抒情,难脱“借景抒情”的窠臼,但是张若虚的借月抒情,却也有其独特之处。以“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等句为分析范式,会发现张若虚的”借月抒情“,写月总有独特之处。月亮本有引起他人相思之意,而且此时月亮照在”离人“的”妆镜台“上,犹如人于伤心时又闻伤心曲一般让人情难自禁,肝肠寸断。月光于”帘中卷不去“,将月光视为有形之物,也算是化无形为有型之技巧。”捣衣“容易引发人的联想,李白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捣衣“一词,往往容易引发人的相思之情。而”拂还来“,更言寄予思念之月光挥之不去。挥之不去的,是月光,更是无尽的思念之情。

较之”借月抒情“,”借月说理"的艺术高度似乎更高一些。毕竟,写作的视野及技巧已经开始剥离了乐府旧题宫体的桎梏,开始走向有深读的抒情与反思。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唐诗里没有说理之类,而是强调张若虚勇于打破写作模式的束缚,进而开始进行革新与突破,这一点似乎比诗歌内容本身更为重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江花月夜》教案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春江花月夜作文

风、起了。郊外的芳甸,泛起层层波浪。一股沁人心脾的香气散发开来,萦绕身旁。不闻归鸟啼鸣声,只听江水拍沙岸。望向天边,夕阳那最后一抹残红也渐渐褪去了,却换得点点孤星与皓月当空。江潮连海,海共潮生。

这是怡人的景,可缺少欢喜的情。只我独哀在这春江花月夜中。

我不知,是应为这江水的积极而喜,还是应为那孤月的寂寞而悲。

我在默默冥想,想远方的她,是否也有如此惆怅。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在这同一轮明月上,都有彼此的相思与期盼。月光走过厅堂,悄悄爬上了妆台,月影形成一双眼,眼中满是思念与热爱,就这样,静静地看着她。也许是我的眼神太过于炽烈,也许是她的相思太过于急切,相顾无言,落下泪千行。实在无法忍受这思念的煎熬啊,闭上门窗,拉下卷帘,却怎奈何这愁绪已然渗入心头,无法消除。

鸿雁不停飞翔,却终飞不出这无边的月光;我用江水不断浇淋,也冲不尽满身的凄凉。

起霜了,与汀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辨不分明。为何我不能化作这霜,伴着月色,飞到她的身旁。

奔流的水啊,我求你,求你夹着我的愁思,一同向东流去。

明亮的月啊,拜托你,拜托你映出她的模样,与我共销这万古情愁。

花落月潭,春光将尽。乘月不归,情何以堪……就让离愁伴着残月余辉,散落在这树林里吧。

《春江花月夜》教案

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3、背唱《春江花月夜》的主题。

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1、民族管弦曲《春江花月夜》力图从音乐的角度来刻画一幅美丽动人的月夜江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曲的旋律流畅婉转,格调古朴典雅、生动秀美,充分地利用各种音乐手段,形象地描绘祖国春江月夜的良辰美景,贴切地表现出标题“春江花月夜”的新意。这首乐曲的生动音乐语言,激发着人们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因此,它远远地超过了用诗歌语言所表现的意境。

2、《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一首琵琶曲,曲名为《夕阳萧鼓》,这首作品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宛如一幅山水画卷,把春天静谧的夜晚,月亮从东山升起,小舟在江面荡漾,花影在两岸轻轻摇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一幕幕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人们以高度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典雅、优美、抒情的民族管弦乐曲,已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颗光彩夺目的璀璨明珠,它具有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在欣赏这首作品之前,让我们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乐曲中这些很有意思的结构特点。

1、 江楼钟鼓:

这段江南风格的主题音调(琵琶、古筝、箫、二胡等)丝竹乐器奏出。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这段主题音乐。

请同学们首先视唱主题,在反复地视唱过程中,发现乐句一头一尾的音都是用同度音贯串连接的。

这段主题旋律如歌,给人以恬静安谧、令人陶醉。也是全曲的基础。我们可以用一句民间的俗语来形容它叫“鱼咬尾”。要求学生掌握这个特点后背唱这段主题旋律。

2、这段主题

它在不同的音乐段落里变化展衍,从不同侧面充分展示它所蕴含的美质。在不同的段落中,这一主要主题往往改变它开始的部分,引出一些新的因素,给人以新的享受。请同学们听三个段落“江楼钟鼓”、“月上东山”、“花影层叠”。归纳出这三个段落有什么相似点。特点是:每段的结尾乐句相同: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欣赏琵琶演奏的《春江花月夜》片段。

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对欣赏中国古代的音乐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不但能从音乐作品中获得美的感受,更能从音乐的本身发现美。让我们在下一节课中共同感受这首《春江花月夜》给我们带来的古典的美。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春江花月夜

教   具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目的1、通过欣赏古曲《春江花月夜》,使学生了解有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和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2、了解一些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特点。

重点难点 认识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两个特点:“鱼咬尾”和“换头合尾”。 。

一、课前预习及导课。

二、授新课。

1、   江楼钟鼓:

2、   。

我们把这种中国传统音乐的典型的结构特点叫:“换头合尾”。

三、总结。

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

春江花月夜改写

踮起脚,远望,视线一次次被这万水千山所阻隔,我只能用这纤弱的手弹一曲阳关三叠……。

阅尽无数离人愁苦的月儿,久久地陷入了沉思……此时,她一定倦了,在无限的凄清中独自睡去,任我卷起玉帘,还是拂拭着洗衣台,却都带不走她的影子。

月光从空中洒落,充满了整个夜空。月光啊,游子此时也一定在你的照耀之下,我愿追逐着你的光亮一刻不停地照耀着他,在这静谧的夜晚默默地陪伴在他的身边。

昨晚小小的春雨淋湿了整个世界,也淋湿了我的梦:我梦见鲜艳的花瓣如风中莲花般轻轻地落在了水潭上,随着波浪渐渐远去。哎!春天在悄无声息中已过去了一半,可你回家的时日却依然遥遥无期。

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小编在这里整理了《春江花月夜》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21.请简要赏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

诗篇把“月”拟人化,它要和思妇做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月光洒在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又是思妇绵绵不断的相思,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和迷惘。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请简要赏析“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两句。”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内容、艺术手法。首先要读懂整首诗,抓住这两句诗的意象,明确意境特点,分析艺术手法,理清诗人的思想感情。“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帖上拂还来”这两句大意是:渗透着离愁的月色困扰着思妇,任凭她把帘子卷起放下,月光总是卷不走;任凭她把捶衣石拂来拂去,月光还是拂了又来。这两句诗是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惆怅。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又是思妇绵绵不断的相思,生动地表现出思妇的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

《春江花月夜》教案

1、学生熟悉我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了解民族音乐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2、通过小组学习,分析诗中重点句子含义,讨论作者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并提高学生欣赏水平。

3、通过欣赏《春江花月夜》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情趣同时引起他们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1、重点:了解诗中所出现的乐器,例如:琵琶、箫等的音色以及其作用。

2、难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情景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

采用问答法引导学生复习古代描写月亮的诗句,并讨论所列举的诗句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进而导入新课《春江花月夜》。

1、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同时让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来对文章进行翻译,使学生了解文章大意。

2、在学生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教师再次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语言停顿,语气变化,并用斜线标注。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即月之初上迷离、美妙——高亢,月下遐思——平缓,思妇对月徘徊——低回,游子梦回故乡——哀怨,梦醒月残倍孤寂——悠长。

学生得出:全诗可分三层解读,第一层(前8句):月之色,第二层(中8句)月之问,第三层(其余句)月之情。

引导学生逐层诵读,在诵读中品味、赏析,依次一下问题。

3、诗中所写的思妇怀人、游子思归,采用的那种抒情方式?并借助了哪些意象来烘托的?

4、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深情朗读,并分析该句好在哪里,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回指导和点评。

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相机点拨,明确:诗歌描写春、江、花、夜、月,重点写月。描绘了一幅壮丽、宁静、优美的春江花月夜风景图,从而概括出所描绘的景色美,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引发了作者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生发了“宇宙永恒,明月常在,生命个体虽然短暂却又代代相传”的感慨,从而概括出心理美。然后诗人把我们引入一个情思浓郁的诗境,感受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之情。但诗人又不直说游子思妇的思念,而是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们的相思之情,继而概括出情感美。

引导学生列举之前所学诗中描写“明月”“江水”“落花”的诗句,分析与本诗所写有什么不同,进而总结出这些景色的寓意,老师进行适当的指导与点播。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的方式,学生总结,老师补充,总结出本诗描绘春江花月夜美景,尽情讴歌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将之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宇宙精神的探究结合在一起,汇成一种优美深邃的境界。

借助想象,将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春江花月夜翻译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一点微小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过了一半自己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如果说一个朝代的繁荣与这个朝代文化的繁荣相得益彰的话,唐诗无疑为盛极的唐王朝添上了华彩的一笔。在唐代的诸位大家中,张若虚绝对不是最有名的一位,但仅仅是《春江花月夜》一文,便让大家永远记住了这位诗人。与他的诗作不一样,张若虚的介绍却十分有限,《全唐诗》仅给了他短短26个字的介绍,“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诗作流传甚少的诗人,却因这《春江》一文惊艳四座。

小女子不才却感于这《春江》一文文采斐然,每次读其唐诗时对这篇手不释卷。这诗反复读起来自是温柔雅致。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还记得“春来江水绿如蓝”,可见古人往往感于春水,春本是盛极的时节,连这江水也水势浩荡,竟茫茫然与大海练成了一片,而且这连的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一下子竟然平了。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上升明月,似与这春江潮水共生而上。镜花水月本是极美的景致,这月一升起来,遍照亮了整个江水,在一切幽暗的夜色中抹上了一笔亮色。“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波光潋滟,蔓延在这无尽的千里水面之间,此时此刻,不光是眼前,何处的.江水之上,这月必然是明晃晃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流婉转,绕着那繁花似锦的茫茫大野,蜿蜒而流,月光流下,照着这广漠的打野,在这树木成林与树下掩映的花朵中投下了仿佛是雪一样的白皙的月光。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月光如雪如霜,连那夜晚纷飞的霜色都消失在这一片白色里面了,汀上小洲,白沙也与这月色融为了一体。“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天一色,一切都被月光洗净,月供皎皎,月如天空般寂寞,一切都很美,却又美中带着清冷,带着落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作者竟有了对宇宙无穷的思考,这月是不变的,什么人在这个地方第一次被这月色所动,这月色又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像芸芸众生展现自己的美丽呢。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无从寻觅,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不再,只有这月似乎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在这里,阴晴圆缺,又是一番轮回,自然的伟大不因人的更替而变化。“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此时不见后来人,不知道这月在等待着谁,我所能看到的只是眼前这一弯流水,不见了尽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这是,想起了谁,又是为了谁。终于,我们又一次看到了那孤苦伶仃的游子,还有那再清风浦上独自哀伤的思妇,没有现在的交通工具,没有现在的远程视频工具,一去便是杳无音信,只能在这送他走的地方再一次寻觅他的踪迹。“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那游子,漂泊在小船上;那佳人,怅惘在西楼中。月满西楼,月满扁舟,此时,他是不是也看着这月色远行;此时,她是不是也对着这月色沉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想起远方那漂泊的人。已经为他做了新的衣服,可是为什么远方的他,还不寄锦书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我们都望着这月吧,那月可不可以把我的思念带给你。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鸿雁穿透月光,鱼儿冲破水面的平静,这夜又要这样过去了吧。“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远方的游子,又想到了那个梦,平静的潭水,落花飘散,时间又过去了好久,春天也都过了快一半了,却还在外面,为什么还是不归家呢。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就这样,春将尽,春欲去,月亮也要落了。“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月已下沉,与海面的雾气融为一体,不知道这次的月有没有带去我的消息,我与你这唯一的联系也将要断了。“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你会不会因为这月光懂了我的意思呢,我不得而知,只看这将近的月光将一切的感情都最后一次给了江边的树林,让这树更美了更生动了。

古诗,要静静品读,静静把玩,偶尔挥挥笔墨,在纸上静静摹写这诗句,心也静了。

《春江花月夜》出处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此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以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如同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同时寄寓着游子思归的离别相思之苦。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朝代:唐代。

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作文

夜空深蓝色的,纯净地像一块琉璃。一轮满月嵌在天幕中,将如银的素华洒向人间。

月光下,一片树林,满树的花朵开得热烈,如云,如霞。月色淡淡,笼罩着花树,如烟,似雾。花朵似乎不胜这“白霜”的重量,微微颤动着,二三花朵,离开枝头,打着旋儿飘落。闲花落地听无声。

微风吹过,落英纷飞如雪,飞入林边一江澎湃的春水。水中的落花,鱼儿一般,欢快地游动着,搅碎满江月光。春水载着落英与月华,载着思念,向前奔流而去。

何处相思明月楼。

夜已深,人未眠。月光流转,泻在思妇的闺阁中。梳妆台前的女子容颜倾城,却一脸憔悴,满面愁容。铜镜折射出她幽怨的眼波,比月光更凉。她伸出纤纤素手,似要拂去这清寒的月光。她楞了一楞,方才想起这么做全是徒劳,随后是长长的叹息。

远方的他,也看得到这轮圆月吗?此时相望不相问,愿逐月华流照君。

落月摇情满江树。

冷月,孤舟,思乡人。他抬头望月,苦笑,月圆人不圆。月光静静地流淌,溶入江水中,于是江水也有了银般的光泽。

月夜寂静无声,万物似乎都已沉睡,只有他醒着。他的脑海里被一个身影填满,她还好吗?想起分别时她含泪的双眼,他不由得一阵心痛。

他的目光投向江边的花树,飘落的花瓣在月光中翩翩起舞,最终坠入江水。流水落花春去也。春日已残,归期未定,相思难解徒增心伤。

春江花月夜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春江花月夜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了解张若虚,在诵读中初步感受诗歌。

2、缘景明情,赏析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

4、深刻领悟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和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哲理,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纯洁情感,真、善、美精神的追求。

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理解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的。

一、导入

投影有关“月”的诗句。月是古典诗歌的经典意象,诗人们或在月中寄托自己的情思,或因月引发哲理思考。在唐代,有一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张若虚,这首诗就是《春江花月夜》。

二、学法指导:总结诗歌鉴赏方法。

明确:朗读、想象和联想、意象分析等。

三、作者简介(教材注释)

四、学生依据课文注音自由诵读。

五、教师范读。(播放课件,展示图片和配乐)

六、学生朗读(齐声朗读与个别诵读相结合)

七、思考探究:(投影展示问题)

1、通观全诗,哪一种意象贯穿全篇?

明确:月。写月的诗句最多。月是一条生命纽带贯穿全诗,将景物和情感联系起来。

2、找出写有月的诗句,品读这些诗句,思考全诗写了月的几种状态?

明确:写了月的四种状态,即初生的月(海上明月共潮生)——高悬的孤月(皎皎空中孤月轮)——西斜的月(江潭落月复西斜)——落月(落月摇情满江树)

从月生到月落,这是一条时间线索。

3、随着月的变化,作者写了哪些内容,感情的起落是怎样的?

明确:全诗围绕月的变化这样一条时间线索,写了月下美景、作者的哲理思考、思妇怀人、游子梦乡、梦醒后的情韵几方面内容。诗情从高亢逐渐平缓,又走向低回、哀怨,最后是梦醒后的孤寂。结尾情韵悠长,让人回味无穷。

八、赏析活动:学生展开想象,描述画面内容。(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句或几句)

教师及时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

诗歌是情景交融的,本诗情景理三方面完美融合。

春江月夜(景)

宇宙人生(理)

相思愁情(情)

十、拓展练习(作业):

学生搜集诗句,探究“江水、落花、春”等诗歌意象

拓展阅读:

《春江花月夜》赏析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被闻一多先生称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明月高悬,见证悲欢离合。在这春江花月夜的奇幻佳境中,在这玲珑透彻的诗情画意中,我们感受到的是缠绵悱恻的.相思深情,亦或是对宇宙人生的深刻哲思。

开篇勾勒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轮明月随潮涌起,景像壮观。一个“生”字给明月和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丛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像蒙上一层洁白的雪。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

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进入一个纯净的世界,诗人神思飞跃,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奥秘。“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代代相似,明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悬挂中天,像在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江水急流,奔腾远去,江月有恨,流水无情。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怜”八句,写思妇对离人怀念。诗人把“月”拟人化,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离去,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中、捣衣砧上。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出思妇内心的无奈、愁怅和迷惘。也就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面,鱼儿深水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涟漪。“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思夫音讯——该又凭添了几重愁苦!

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光,更是浪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凄苦与落寞,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洒,天各一方,浓重的乡思与离情,伴着残月,洒落在清光迷漫的江边……“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的写景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叟”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的爱情诗。诗人将这些传统题材注入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与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和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隐藏在恍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

全诗围绕春、江、花、月、夜几个意象来写,又以月为主,是整篇的脉搏,像一条生命线,通贯上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滩、天空、原野、枫树、花林、飞霜、白云、高楼、镜台、砧石,分飞的鸿雁、潜跃的鱼龙、不眠的思妇、漂泊的游子,组成了完整的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这幅画以淡寓浓,用水墨勾勒,又黑白相辅,虚实相生中显出绚烂的艺术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国山水画,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音乐的节奏强烈而优美,旋律极其悲慨激荡,但那极不是哀丝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像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梦幻曲,既含蕴、隽永,又宛转优美。它是一曲春江花月夜,也是一曲“孤篇盖全唐”的千古绝唱。

赏析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这首诗中所写的“明月共潮生”,应该在望日前后。潮生,使离人想起离别时的信约誓言;月圆,更使离人渴望亲人团聚。“何处春江无月明”以设问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亲人今夜飘零何处的相思之情,同时也使我们联想到客人面对潮信明月,倍受思亲之苦袭扰的情景。“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这四句的着眼点由江海交汇处转到岸汀之上,写江水绕着长满芳草野花的江边小洲流过,月亮的清辉洒满散发着幽香的花林,仿佛给花林撒上了一层雪珠儿。月色洁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飞不易被人觉察,因而也使江边的沙滩象铺上了一层银霜,以致只看得见月色而“看不见”白沙了。这里既描绘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洁静,宁谧的景致,同时也衬托出人物心灵的纯洁无瑕,达到了主、客观之美的和-谐统一。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发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净如洗,没有丝毫纤尘,只有一轮孤月高悬空中,显得分外皎洁。在江边是谁最早见到了这明月?而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开始照耀人间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无穷;然而苍天不老,江月总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执着地等待着什么人,然而她所能见到的也只有长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这八句通过景物描写,把人们的思绪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缔。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诗情,是思妇感情波涛澎湃激荡到极点的升华,而决不是概念化的逻辑思维的产物。诗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轮”的一个“孤”字与思妇的心灵撞击所产生的。一个“孤”使读者很容易透过明月的孤寂联想到思妇的孤单,体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并给下文作了铺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四句是写一片白云随风悠悠飘走,在这昔日与亲人分手的江岸见到远去的白云,就更使人的离愁别绪苦不堪言。皎洁的月光之下,是谁家的游子乘着一叶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托相思的只有这明月楼了。这里,“不胜”二字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愁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楼”又把“两地相思一样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尽致,情浓欲滴。

拂去了却又回来。“卷不去”、“拂还来”这两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表面上是写月光,实际上是渲染思妇心中挥遣不去的离愁。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这两句是写一轮明月同照两地,我们夫妇只能遥遥相望却不能互通音讯。我是多么希望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广袤,连善于长飞的大雁都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世界,连善游的鱼龙也只能掀起一层层波纹却游不到你的身边,我又怎么能和你相会呢?这里以鸿雁、鱼龙与自己渴望夫妻团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显出了思妇的离愁之深。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交织在一起,虚实相间,从而把月夜将尽、梦境难以实现的愁怅之情烘托得缠绵悱恻。

最后一段,天已将晓:“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四句是写离愁夜曲结束,新的一天的思恋情歌开始。“摇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妇那摇人心旌的如梦似幻的真挚相思之情,使无形的感情真实可感。

总之,这首诗运用多角度写景的手法,从月生、月照、月轮、月徘徊、月华、月斜,直写到月落,辅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树等特定场景衬托,由九个形象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艺术境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游子离妇的离愁。诗人紧扣这一离愁至重、意境浓郁的中心来谋篇布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随情移,从而使诗的意境既见层次又浑然一体,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声韵之美,对《春江花月夜》诗情也同样起到了较好的烘托作用。全诗三十六句,四句一转韵,韵脚平仄交错,音节和-谐,每韵都构成了一幅富有鲜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画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顶针句的运用,使诗歌错落有致。其中对春江明月诗人能把诗歌声韵节奏的外在律与诗人感情的内在律有机融合,以声韵来透露思妇情绪变化的升级,显示出自然美景无人共赏青春虚度的凄楚,使思妇的离愁与景自然和-谐,表现出巧夺天工的艺术功力。这首诗虽然带有许多感伤和凄凉的韵味,但由于诗人善于严格把握声韵,因此给人总的印象却是凄婉而不颓废,缠绵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许多诗句还富于哲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等诗句情理结合,抒发了个人生命短暂,宇宙永无穷尽的哲理性感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春江花月夜课件

游子相思——情。

古往今来,好的诗歌往往是景美、理深、情真三者兼有,缺一不可。

导入:一段春江,一弯月明,就那么静静地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躲在红尘中最深的角落里,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如果你的笑意里有春江花月夜的韵致,有白云的飘逸,有游子思妇的的缠绵幽怨,那么面对变化无序的人生,起伏无序的命运,你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流泪,懂得从容,懂得感激,懂得珍惜。

先让学生自己找最喜欢的诗句,然后放手让其谈我感受到的“月之美”,并落实在哪一个词上。谈完后,再朗诵。

在品读的过程中,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怎样鉴赏诗歌?学生总结:字词,意象,手法,情感。

读诗看似简单,其实很有学问。只有会读诗,才能真正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的美。看样读诗?教师启发,学生总结:情感基调,语气,语调,节奏。

读诗这个环节,教师一定要做好指导和示范,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吟诵中,真正地走进诗歌,去感受诗歌。

鉴赏诗歌是这节课的重点,要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不管学生谈得好不好,都要给与相应的鼓励和指导。最后教师总结,但这个总结一定要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做出,切忌填鸭似的教学。

《春江花月夜》教案

1、多媒体

2、诵读赏析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老师引导学生自由背诵写月名句)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二、自读诗文,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诗题为春江花月夜,作者具体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边读边把握诗歌的内容

教师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诗的主要内容: 月下美景,月下哲理,月下情思

三、赏析美景,把握情感

(一)赏析美景

1、要求: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划出写景的句子,并找出所写景物

明确:春江、明月、花林、流霜、白沙、江天

2、 运用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再现画面

教师点评,总结学生结论,描绘画面

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月下美景

3、概括景物特点

月夜特点:幽美、朦胧、静谧、澄澈、空灵

4、方法指导:

鉴赏写景诗,不仅要捕捉画面,感悟美景,还要了解把握景物特点,把握诗人情思

(二)、品悟月下哲理

1、提出思考:面对美景,作者有怎样的感慨?

明确:作者独立江畔,看到那轮孤月,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

2、探究研讨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在面对美好河山,优美风光时都会思考宇宙与人生

(老师补充资料:曹植: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

刘希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学生讨论交流,比较前三位与张若虚对宇宙人生思考的异同

明确:

相同:感慨宇宙永恒

不同:前三位感慨人生短暂,但张若虚礼赞人类生生不息,生命永恒

3、诵读诗文

4、方法指导:缘景明情,比较鉴赏

(三)体悟月下情思

1、解读诗歌情感

方法指导:缘景明情

2赏析游子思妇的情思

方法指导:找到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的句子,体悟情感

学生自读,讨论交流,自由发言

明确:

思妇:离愁牵挂,游子:寂寞思归

3、探究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把握月与情的关系,

游子思妇:睹月思人,借月抒怀

4、解读明月意象

拓展:中国人的明月情结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总结月亮意象的含义:思归怀人,离愁别恨

5、反复吟诵,在读中再次感受游子思妇相思

学生选择读写游子或者思妇的诗句

教师点评

齐读,感受相思

四、鉴赏小结

五、美读诗文

教师范读

学生再自读揣摩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布置

自读,背诵全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