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舞记的教学设计(实用12篇)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实用12篇)

ID:9198471

时间:2024-01-14 12:18:10

上传者:紫薇儿

教学计划的编写要考虑到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提高教学效益。如果您正在编写教学计划,希望下面的范文能为您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顺畅地诵读课文,借助课文中的注释理解课文第1、2节中的字词并翻译。

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1、2节。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导入新课)。

了解作者与背景。

(先让学生互相交流搜集到的相关资料,然后明确)。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生字词并给加点字注音。

豁然开朗俨然阡陌交通垂髫诣太守(指名学生上黑板听写,并让其它学生进行订正)。

2、学生展示朗读情况。

四、学生分组自由阅读课文,力争达到背诵的程度。

(背一段时间后,指名学生自由背诵自己背上的句或段)。

五、理解课文第1、2节。

(一)理解加点的字词。

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2、缘溪行:沿着。

3、芳草鲜美:鲜艳美丽。

4、落英缤纷:花。

5、渔人甚异之:对……感到诧异。

6、欲穷其林:尽。

7、夹岸数百步:溪水的两岸。

8、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

9、便舍船:离开。

10、豁然开朗:开阔敞亮的样子。

11、屋舍俨然:整齐的样子。

1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13、阡陌交通:交错相通。

14、鸡犬相闻:听到。

15、其中往来种作:来来往往的人。

16、悉如外人:都、全。

17、黄发垂髫:指老人;指小孩。

(二)句子翻译。

1、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2、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翻译:渔人对这种美景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桃林的尽头。

4、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6、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六、学生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自由地背诵课文1、2节的词语注释和句子翻译。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已学课文部分的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

2、预习课文第三、四、五段。

板书设计:

陶渊明:东晋。

弃官回乡。

隐居。

后称靖节先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继续学习,扫清阅读障碍。

2、能够顺畅地诵读并翻译课文3、4、5节。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预习,能够顺畅地诵读课文。

2、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第3、4、5节。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阅读文言文的品质。

重点难点:

重点:顺畅地诵读课文。

难点:借助注释,疏通并翻译课文3、4、5节。

教学步骤:

一、检查复习。

1、听写1、2节中字词的注释。

2、抽查1、2节中重要语句的翻译。

二、继续疏通课文,理下列解加点的字词的意思。

1、乃大惊:竟然2、具答之同:“俱”,完全,详尽。

3、便要还家:同“邀”,邀请4、咸来问讯:全、都。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6、不复出焉:从这里7、遂与外人间隔:不通音信。

8、无论魏晋:更不必说9、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10、皆叹惋:惊11、寻病终:不久。

1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邀请13、此中人语云:告诉。

14、不足为外人道也:值得15、便扶向路:沿着。

16、处处志之:做标志17、及郡下:等到。

18、诣太守:拜见19、寻向所志:先前。

20、欣然规往:打算21、未果:实现。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4、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名士,听到这件事,高高兴兴地计划前往。

6、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翻译: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四、解释下列一词多义的文言虚词。

第一组:为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

第二组:之闻之:这件事。

忘路之远近:的。

渔人甚异之:这种景色。

具答之:他们。

第三组:其欲穷其林:那。

其中往来种作:桃花源。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他们的。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渔人。

五、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句子。

3、描写桃花源的人们辛苦劳作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4、描写桃花源中的人们幸福生活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描写村里人热情风尚的句子:便要还家,设酒杀鸡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写桃花源的人不屑与外人交往的语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8、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1)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未果,寻病终。

六、总结本课内容。

1、字词;

2、翻译句子;

3、理解性默写。

七、布置作业。

1、速读、背诵课文;

2、记忆书下重要注解。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难字词来疏通文意。

2.体会写景的形象性,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3.培养学生初步文学欣赏的能力(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理解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电脑、录像机、电视机)。

教学过程:

(凡行楷字部分都是用屏幕显示的)。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2)。

1.抽查中下生翻译“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2.教师指出:课文3、4自然段主要写了“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本节课我们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迁客骚人览了什么物,由此产生了什么(之)情?(板书1)。

二、分析第三段和第四段。

(一)创设情境,带领学生领略洞庭湖“气象万千”之“大观”(4)。

看录像,要求结合文字与录像,体味岳阳楼一阴一晴的生动景象及迁客骚人一悲一喜之情。

(二)疏通文意,多种形式检查翻译情况。

1.第三段(8)。

1)通过讲解难词难句来疏通文意。

难字词(要求掌握其含义)。

薄暮冥冥(迫近)去国怀乡(离开)(国都)。

虎啸猿啼(长声吼叫)(悲啼)。

教师明确。

2)提问检查翻译情况(上一节已布置了课外作业)。

a.一中下生翻译“若夫.....山岳潜形”

b.中等生翻译“商旅....虎啸猿啼”

2.第四段(5)。

1)学生结合课外作业中碰到的问题(主要是难字、词、句)自由提问,相互解决,教师作好调控,并注意抽查个别问题。例如:

难字词春和景明(日光)而或(有时)一碧万顷(一片)皓月千里心旷神怡长烟一空(全)。

难句登斯楼也.....其喜洋洋者也(注意与上一段的难句比较,从中掌握翻译的方法)。

(三)分组朗读三四两段,结合刚才看到的录像,体会作者写景的形象性。(男生读第三段,女生读第四段)(3)。

三、小组讨论下列问题(6)。

1.这两段文字描绘了洞庭湖哪两幅画面?请划出有关语句。

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要求: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教师作好指导,从中体会作者写景抒情的意图)。

四、抽查提问后归纳内容和结构(5)。

1.第三段作者由“若夫霪雨霏霏”至“虎啸猿啼”描绘了洞庭湖一幅阴冷的'画面。第四段由“至若春和景明”至“此乐何极”描绘了洞庭湖一幅晴明的画面,一暗一明,形成鲜明的对比。(板书2)。

2.“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喜”,这样写是为了将这类人的悲喜感情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转入议论,突出主旨。(板书3)。

3、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8之3(1)(抽中下生提问)。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迁客骚人”登岳阳楼的“览物之情”是悲和喜,悲则“________”,喜则“__________”。二者均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而生。

五、提问:这两段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一差生回答)(1)。

参考答案:排比段,并列结构,描写和抒情(板书4)。

六、品味本文精妙的语言。(5)。

1.本文在写景和抒情时的语言是十分精妙的,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四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是人哪些方面来描写景物的?(声音、颜色、外形、味道、动态、静态)。

2)这一段的句式有什么特点?(与孟子二章比较来理解)。

写景有声有色---渔歌互答、郁郁青青、跃金。

有形有味---岸芷汀兰。

有动有静---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句式骈散结合的句式和对偶句的运用(板书5)。

六、堂上练习《掌握语文》p127之3,p128之3(3)。

下面是对偶句的是(adefgh)。

抽查学生在电脑上完成,立即批改。

a.去国怀乡,忧谗畏讥b.心旷神怡,宠辱偕忘c.以己、以物。

七、小结(1)。

这两段作者选取了两个富于特征的画面,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二者虽形态各有别,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属自私心理。由此转入下一段的议论。(板书6)。

八、作业:完成《掌握语文》p127之3、5(1')。

板书。

迁客骚人。

览物(写景)之情(抒情)(理)。

阴冷画面(暗)去国怀乡……感级而悲(悲)。

阴森可怕。

晴明画面(明)心旷神怡……喜洋洋(喜悦)。

春光明媚。

教学目标:。

1.识记第5段的文言字词,

2.理解作者抒情议论的内容及意图。

3.学习关心百姓疾苦的思想。

教材分析:

重点:目标1。

难点:目标2。

教具:投影片一张。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2'。

叫一中下生背第三段。

二、分析第五段:15'。

1.学生齐读第五段。

2.教师讲解难字词句。

仁人之心: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

嗟夫: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互文句。

吾谁与归:倒装句。

进:入朝做官。

退:退隐江湖。

何哉:为什么呢?

3.学生自译课文,不懂的举手发问。

由明白的学生答或教师解答。

4.随机抽二人翻译(每人一半)。

5.学生齐读此段。

6.优生根据提示试背诵这一段。

三、讨论:(abc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d由小组内讨论解决)。

1.出示问题:

a.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有何不同?

c.古仁人之心跟什么有关系?他们有无快乐的时候呢?

d.作者引古仁人之心有何用意?

2.生独立思考自拟答案。

3.组交流。

4.题抽签答。

5.他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补充纠正。

6.教师评价总结并落实奖惩情况。

四、总结全文。

五、堂上练习。

投影文段阅读。

板书。

叙事:缘由。

景:――人(迁客骚人)。

描写:阴――悲。

晴――喜。

议论: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六、布置作业:

1.诵5段(a类)。

2.预习《醉翁亭记》。

3.写第5段(b类)。

窃读记的教学设计

1、掌握文中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3、抓住主要资料,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透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述和心理描述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5、透过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使读书真正进入学生的生活中。

【学习重点】。

抓住主要资料,体会作者的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动作,心理描述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体会读书的好处。

【学习指导】。

品悟——表达——体会——朗读。

【知识链接】。

林海音(1918-),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因父亲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1948年回到故乡台湾。曾任记者、修改、后从事文艺创作。她的创作丰富,代表队作有散文集《两地》《芸窗夜读》;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烛心》;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等。

【学习过程】。

一、基础达标。(预习完成)。

(学法:轻声课文,圈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意辨音)。

1给下列字注音,认读3—5遍,再巩固几遍,写会为止。

窃()________撑()________唾()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惧怕dd贪婪——唾沫——。

知趣——依依不舍——饥肠辘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感受渴望。

1、课文中的“我”为什么要窃读?

2、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

(找出“我”窃读的语句,抓住描述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2)、“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3)、“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4)、“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3、“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同桌合作,说说作者窃读的滋味是什么?

2.作者的快乐是什么?惧怕的又是什么?

3.“我”在“窃读”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五、回读课文,深化主题。

1.文中的“我”在你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2.大家想一想,是什么激励着我如饥似渴地窃读,贪婪地汲取知识与智慧呢?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感想。

【当堂检测】。

1.抄写词语。

窃读炒菜锅勺踮脚饥饿惧怕。

贪婪充足屋檐支撑鼓励唾沫。

招牌知趣皱眉头依依不舍饥肠辘辘。

【学习反思】。

《小石潭记》的教学设计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

1、学习对景物细致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的方法,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多媒体。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诵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课文,不要漏字)。

2、教师范读提示,学生再读课文。(想象在欣赏自己的作品)。

3、出示标题。(多媒体显示)。

4、释题。

(1)解释“游记”

(2)回忆《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体验孤独的情感。

5、体验情感,再读课文。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分段朗读,疏通文意。(多媒体显示)。

2、重点字词理解。(多媒体显示)。

清冽、参差披拂、蒙络摇缀、往来翕忽、犬牙差互、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四、探究发现。

1、学生自读课文,词句探究。

(1)欣赏“闻水声,如鸣佩环”

提示:明写水,暗写石。

(2)欣赏“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提示:明写鱼,暗写水;正面写鱼,侧面写水。

(3)“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是写外界景色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是写人物内心的感受的。

(4)欣赏“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提示:巧妙地运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样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样弯曲,让人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

2、写法探究。(多媒体显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赏课文,把握写景特点。

从文中任选一处造句,必须要用含有“清”字的一个词。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无人,凄神寒骨”的环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击两岸发出“清脆”的声音。

(4)“清凉”的竹林里飘散着“清新”的气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气氛显得很“清冷”,内心很“凄清”。

(三)根据图片背课文。(多媒体显示)。

桃花源记的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这是一篇美文,居单元之首,是重点篇目,学好它是极其重要的。

(二)教学内容。

《桃花源记》借助虚构的故事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是篇文言文,在教学上,首先还是要帮学生解决文字障碍,然后引导他们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课共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了解作者,解决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熟读;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这里我要讲的是第二课时。

(三)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语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他们已经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能读懂课文的意思。所以我在处理教材时,将第二课时定为“品读美文”,把本课的目标定位以下几点:

(1)理清文章结构。

(2)品味文章的美点。

(3)品评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由于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学生正确评价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这样设定:

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乐,奇。

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二、说教法。

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课时教法如下:

1、品读法。

2、提问法。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

教法的根本是学法,只有把“学法”教给学生,才能达到不教。这也是课堂是否能高效的关键。本文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但是,乡镇学生阅读面窄,写作水平低,他们对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对课文的品读、理解有一定的障碍。因此,我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重在指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

根据以上学情我把学法确定为:

1、诵读法。

2、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特别是合作探究法,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体现“高效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基本流程如下:

(一)课堂导入。

因为是第二课时,所以这一课时的导入就设计为:检查上节课作业的基础上,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

(二)回顾内容,梳理结构:

首先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读课文,设计问题: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这样学生在找线索的同时,就把渔人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以及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的情形,贯串了起来。

(三)赏读课文、品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

1、问学生:这篇课文美吗?学生肯定说:“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为这篇文章寻找美点。学生比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环境很美的句子。这时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咸来问讯”,“皆出酒食”,“各复延至其家”热情,好客,慷慨,这不都能体现桃花源中的人美吗?接下来继续引导学生从情节的曲折是一种美,语言的流畅也是一种美,叙事的简明也是一种美。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学会从多种角度去欣赏文章的美,不要拘限于文章的语言,人物的行为。

2、接下来让找出表现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个字是重点?

明确:乐。继续追问:乐在何处?

此处我设计一个情境:让一个学生扮成记者,穿越到晋朝,来到桃花源,进行采访,以“你快乐吗?”采访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妇女等,让他们学出他们的快乐。然后再采访一下渔人,让渔人说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与桃花源中的人的快乐形成对比。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当时的社会的黑暗。

3、读过此文,同学们肯定觉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处吧?那你觉得奇在何处呢?引导学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结局之奇。

为什么“处处志之”,又“不复得路”呢?这就为下面的环节作了引子。

(四)评说桃花源。

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有批判地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笔下的桃源世界?

题意在引导学生明确桃花源胜境只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体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图片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图,形成对比,让学生知道,虚构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过我们现在人的生活,应辨证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当今社会不是桃源胜境,却胜似桃源胜境。以此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五)归纳总结。

这节课,我们品味了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美景,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会还带有局限性,但他对理想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还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国与东晋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陶渊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会感到无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业。

有人说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是消极避世,你怎样评价?

五、说板书设计:

我认为板书应直观,简洁明白,能体现了文章的主要脉络。

木偶奇遇记的教学设计

 还记得那个鼻子长长的小男孩的故事吗?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木偶奇遇记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我为你们感到高兴!)

除这些之外,你还看过哪些书?

你们看了这么多经典作品,我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我这里也有三部经典作品,你们有没有兴趣来猜一猜。

2)《小红帽》;《小红帽》是外国的童话故事,像这样的故事你还看过哪些呢?

1.看来我们班的同学阅读视野真的很广阔,所读的书可以说是涉及到了古今中外。记得鲁迅先生说过,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看来你们已经领悟到了这一点了。

《木偶奇遇记教案|教学设计》就像昨天,你们在购买梅子涵爷爷的作品时,面对这么多的书,是怎么在最短的时间里挑选出一本自己最喜欢的书的?(自由说)

说了这么多,这本《木偶奇遇记》已经让我产生了阅读的欲望。

1.当然,这些仅仅是我们初步认识作品的一个方法,作为优秀的作品,真正吸引我们的应该是故事情节以及故事中那些个性鲜明的人物,这就要求我们去阅读作品了。

《木偶奇遇记》大家已经读过了,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聊一聊它吧。尽管每个人看书的角度不一样,侧重点不一样,但故事中的人物个性始终不会变,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木偶奇遇记》中的人物。

2.我想听听,故事中的哪些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说)

3.谈得真好,我这里也选择了一些人物,让我们通过作品中的一些语段来印证一下你们眼中的这些人物个性。

4.同学们,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通过互相之间的阅读交流,我们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去了解人物,口味经典。

说到阅读交流,像刚才口头交流仅仅是一种方法,其实我们还可以有更多,更好的方法进行阅读交流,比方说……(读后感、读书笔记)

我这里有一篇其他学校孩子在读了《木偶奇遇记》后的感想,一起来看看。

同学们,“好书不厌百回读”,每一遍读都会让我们有新的感受,我建议同学们回去再好好读一读它,然后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自学内容:

1、了解关于印度舞蹈的资料。

2、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描写舞蹈特点的语句。

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备课资料:

印度舞蹈历史悠久,早在印度河文明时期,印度先民就很喜欢跳舞。在哈帕和莫亨殊达罗出土的文物中,有青铜舞女雕像和男舞者石雕像,这些都是当时流行舞蹈的佐证。

到了吠陀时代,印度舞蹈有明显的发展,而且有了文字记载。公元前15的《梨俱吠陀》中就记有舞女的事情。“邱沙穿着闪光的衣服,像舞女一样”,“男子戴金首饰,通过舞蹈表演有关战争的场面”,“男女青年一起跳舞”,“甚至有了专门以跳舞、唱歌谋生的`种姓”。可见当时舞蹈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

到公元前4世纪,印度的大文法家波尔尼也曾提到过“舞蹈”一词。至于在印度史诗之一《罗摩衍那》中有关舞蹈的记载就更多了。《罗摩衍那》中写道:“在阿逾陀日夜举行舞会和音乐会,供国王享乐”,“一位舞者的优美的舞姿使罗婆那为之陶醉”。

但是,有关舞蹈艺术的专著应该以婆罗多的《舞论》为代表,它是印度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公元2世纪的产物,但其内容应更早于成书年代,可能在公元以前。《舞论》是一部诗体著作,它全面论述了戏剧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具备,而主要是为了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起一个戏剧工作手册的作用。

到了迦梨陀娑时期(公元5世纪),印度舞蹈又得到重大发展。迦梨陀娑的著作很多,他的剧作使古代印度戏剧创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他不仅以诗驰名于世,而且也是一位有名的剧作家,他流传至今的剧本《沙恭达罗》《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等,都是很著名的。剧词中散文与诗歌并茂,穿插自如,而且剧中有舞蹈,也有歌曲。他的《摩罗毗迦与火友王》的第一、二幕中对音乐和表演的理论还进行了充分研究。迦梨陀娑的著作中也提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同音乐一样,舞蹈艺术也是一种谋生手段,印度自古以来时兴舞女在寺庙跳舞,迦梨陀娑曾经描写到当时一些寺庙中的舞女情况。在拜纳的《戒日王本行》中提到了戒日王给儿子过生日跳舞的舞伎们。但是据史料记载,当时舞伎演员的社会地位不高。甚至在婆罗多时候,音乐舞蹈方面的专业艺人已受到社会歧视,当时婆罗多仙人曾写了一长篇故事,描述演员所受到的屈辱,表明了演员在社会上卑贱的地位。不过音乐和舞蹈艺术本身是很受重视的,各阶级的男子和妇女都学习这两种艺术。

教学反思:

本课关于描写舞蹈的语句优美、华丽,运用了不少比喻、排比,所以我把课堂重点定位在品味语言,学习写作手法,从而进一步拓展,让学生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做到学以致用,尽管学生的语言表达不是很优美,但是可以运用到中的一些词语和句式,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进步。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学习作家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对外国优秀艺术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3.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学习重点】。

1.学习作家冰心的写作手法,品味并积累优美的语句;

2.体会卡拉玛姐妹舞蹈美的奥秘。

【知识链接】。

冰心: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原籍福建长乐,生于福州,幼年时代就广泛接触了中国古典小说和译作。1918年入协和女子大学预科,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同年起发表散文《笑》和《往事》。192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科。赴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导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绚丽___阐述___褶裙___粲然___。

嗔视___供养___蠕动___惆怅___。

2.形似字注音组词。

惆()___炫()___濡()___绚()___。

绸()___眩()___蠕()___询()___。

稠()___弦()___儒()___殉()___。

3.词语填空。

变幻多___本色当___低回___转咤风云___。

浑身___数尽态极___息息相______合悲欢。

二、合作探究。

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作者认为卡拉玛姐妹舞技精湛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3.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表现印度舞蹈的民族特色?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5.提出问题: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段话?为什么?

7.用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三、拓展提升。

阅读下诗,回答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1.积累“静穆、粲然、妥帖、嗔视、叱咤风云、尽态极妍、浑身解数”等词语。

2.通过课文,从文学角度感知印度舞蹈艺术,丰富文化素养。

能力目标。

1.感受文章精妙的语言魅力,学习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

2.感受舞蹈艺术“飞动的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揣摩文章运用语言表现艺术形象的写法。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广泛接触吸收外国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教学重点。

研习精彩语句段,欣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教学难点。

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体悟印度舞蹈的魅力。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优美,用词丰富、比喻迭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给人以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享受。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品味,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2.联想想象法。冰心以她高超的语言技巧,把卡拉玛姐妹优美酌舞蹈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视觉形象。为深入理解、把握文意,应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深人体悟形体语言的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关于中国舞蹈和印度舞蹈的cd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诵读感知文意,研读精彩句段。知识迁移课堂延伸,丰富素养。

教学步骤。

同学们,印度舞蹈艺术源远流长,可谓文艺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华彩的服饰,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传达出神奇绚丽的民族风情,给人以审美愉悦。今天,我们将在冰心生花妙笔的引领下,去感受这来自异域的飞动的神韵,共鸣于那生命与心灵的跃动和狂欢。

(板书文题、作者)。

二、诵读感知。

1.学生默读全文,标示段序并疏解疑难字词。

多媒体显示:

(1)注音。

颦蹙粲然嗔视叱咤风云。

尽态极妍雏凤花鬘。

斗薮浑身解数妥帖褶裙。

(2)释义。

本色当行:做本行的事,成绩十分显著。

解数:旧指武术的架势,泛指手段、本事。

叱咤风云:形容威力极大。

静穆:安静庄严。

尽态极妍:使仪态和丽质最充分地显示出来。

惊鸿:惊飞的鸿雁,形容美人体态轻盈。

颦蹙:皱着眉头,形容忧愁的样子。

妥贴:恰当;十分合适。

2.教师感情范读全文,学生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并用一个精辟的词语进行概括。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归结:如“深深地低头合掌”“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婉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帖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卡拉玛姐妹表演的具有强烈宗教色彩的印度舞蹈,展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可以用飞动的“美”概括。

3.学生自由诵读,批注自己喜欢的语句(段)。并在学习小组内交流。

学生批注的精彩句段有:

13段用生动优美的词语如“光艳”“秀丽”写出卡拉玛姐妹形体的美;。

17段运用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卡拉玛姐妹神态的多变,舞姿的优美,舞艺的精妙;。

18段从形体方面的美来写舞蹈的特点。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

学生踊跃回答,教师明确:

卡拉玛姐妹是以身体、神态、服饰来表现的:(1)光艳:秀丽的面庞;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女性的妩媚不仅表现在美丽的五官,更多地表现在眉目之间。未舞先有光彩先有情。(2)曼舞:长眉、妙目、手指、腰肢、髻花、褶裙、细步——从“轻云般慢移”到“旋风般疾转”。(3)神韵:卡拉玛姐妹以神采飞扬的舞姿传神地表现了“离合悲欢”。精妙的舞蹈跨越了文化的隔阂,让人心灵相通。

三、合作探究,深透领悟。

1.学生研读课文,质疑提问,师生交流,探究释疑。

学生的疑问可能有:

(1)课文的开头“我应当怎样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引用白居易的两句诗起什么作用?

(4)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学生交流后回答,教师提示:

(1)统领全篇,定下赞美的感情基调。开篇点题,开宗明义。

(2)四个“假如”句分别描绘了舞蹈的类别、眉宇和服装、舞步和铃声、灵动的身影。

(3)引用白居易的诗句是为了表达作者对卡拉玛舞蹈的高度赞叹。

(4)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5)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卡拉玛姐妹也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不会这样美妙动人。

2.迁移延伸。

教师明确:他们的舞蹈是整个身心的投入。杨丽萍的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让人感受到中国女性的美丽和温柔。黄豆豆的舞蹈则尽现中国男儿强壮的体魄和力量,使人领会中华男儿坚强不屈的精神。

(2)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舞蹈,学习冰心用优美的词语、比喻排比的手法表现视觉形象的语言技巧,交流自己的所见所想。

四、课堂小结。

冰心《观舞记》的引领,使我们从印度到中国,从现代到古典,从卡拉玛姐妹到美丽的杨丽萍,身心一次次沐浴在飞动的艺术熏陶中,充满喜悦。愿植根于民族沃土中的文艺长葆芳馨因为生活是丰富多彩的。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印度舞蹈的特点,了解舞蹈是以身体、服饰、神态、动作、心灵等方面来表现内容的。

2、赏析本文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描写。

3、感受、欣赏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文章是如何表现舞蹈的“飞动的美”。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如有条件,教师、学生可利用vcd、dvd搜集一些印度舞蹈、中国舞蹈,为上课作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过印度舞蹈吗?如果看过,能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发言)如果没有,今天我们就随冰心一起去观看卡拉玛姐妹的同台演出,顺便听听冰心观看后的感受。(如有条件,此环节可利用多媒体放映印度舞蹈,展示美丽、华贵的印度服饰;活力四射的印度舞蹈;神奇、绮丽的印度风情,使学生产生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在第一遍阅读时,可采用默读的方法来通读全文,注意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试着用最简洁的语言说说本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再次阅读文章。在这次阅读时,稍稍放慢速度,拿起笔来,边读边动笔做些圈点勾画: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3、指名读、齐读下列词语:

三、研读课文: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激发想象,使学生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艺术享受。

2、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自学内容:

1、了解关于印度舞蹈的资料。

2、读课文,寻找课文中描写舞蹈特点的语句。

一、印度舞蹈,交流感受。

播放3~4分钟的印度舞蹈片段,调动学生情绪,交流感受,并在学生的观感畅谈中引入课文。

二、诵读积累,整体感知。

1、试从中找出描写印度舞蹈特点的语句。

明确:如:“深深地低头合掌”“长眉……舞蹈出诗句的离合悲欢”“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最精彩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等。

2、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飞动的.‘美’”的?

明确:身体、服饰、神态、心灵等方面。

3、为什么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之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明确: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还是不够的,还要有心灵的完全投入,才能达到“美”的境界。她本身就是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超越形式的载体而进入了自由飞动的境界。真正的舞蹈,是心灵之舞,而不是技巧之舞。

三、精读品析,艺术熏陶。

这篇大量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来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蹈。找出你认为写得精妙的句段,细心体会并加以积累。

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

四、合作探究,比读鉴赏。

本单元的《安塞腰鼓》也是写舞的,可作一些比较研究。

例:舞蹈风格上:《安塞腰鼓》主要表现阳刚之美,《观舞记》主要表现阴柔之美。

其他可比较两篇在比喻、排比运用方面的异同等等。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1、总结存储: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段,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忽而双眉颦蹙……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等等,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而又通过语言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像,得到语言和舞蹈形象的双重审美的享受。

2、课外延伸:

观看杨丽萍的孔雀舞,请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

《观舞记》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以舞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杨丽萍的《孔雀舞》。)。

师:请同学们用心欣赏这段舞蹈,然后说说你们的感受。

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鼓励。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恼,但大家别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冰心老人的《观舞记》,相信通过本文的学习,大家会有许多收获的。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读时以轻音乐陪衬。)。

朗读后谈初读体会,各抒己见,教师不要作硬性评定。

思考问题:此文是写给谁的?作者为何要送给他们?由此问引出:姐妹舞蹈之“美”。

(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放手让学生自读,有助于学生感知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搜集相关信息。通过各抒己见让学生发现自我,肯定自我,激起主动说话的欲望。音乐的陪衬熏陶,如催化剂一般,渲染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三、品读课文,集体探究。

1、师:冰心的描绘,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之美,那她们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呢?能否从文中找出两个字概括?(飞动。)。

2、师:这种美在文中哪些具体语段得到生动的描绘?(16、17、18三个自然段。)。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然后指名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学生示范读16自然段,接下来男女生分角色读17、18自然段。初一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望,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朗读的语感。)。

(学生大多会回答17自然段。但教师不能否定其他学生喜欢16、18自然段。学生的回答。只要言之有理,教师应以正面的肯定、鼓励为主。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对17自然段进行小组研讨,让学生体会语言特点,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讨论后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然后全体学生有感情地齐读17自然段。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情绪进一步高涨,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产生更多的心得,朗读时感情就更充沛、真挚。本课的教学重点“生动的语言描写”及教学难点“如何感受美,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得到了突破。)。

4、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能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四、迁移拓展,课堂延伸。

同学们,欣赏了这精美的描写,我们不由得在钦佩卡拉玛姐妹舞技的同时,也深深钦佩冰心的语言。所以,学会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去描绘生活美,应该也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一个要求。

仿照作者的语言特色,来扩写下面一段文字:

要求:用一些精致的形容词,恰当的修辞加以扩写,使之成为一段优美的文字。

(教是为了不教,学就是为了会用。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有了感悟再来动笔写,就能真正让知识成为自己思考的结晶。)。

资料链接:

冰心(1900.10一.2),原名谢婉莹,笔名冰心,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五四”时,她开始写小说、诗歌。她的散文语言清新秀丽,自成一体,称为“冰心体”,影响很大。许多作品被译成英、法、日、俄等多种文字,主要作品有《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诗歌《春水》《繁星》等。

课后记:本文是当代散文中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的绝妙佳作,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教师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以发展学生主体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宗旨。外国优秀的文化是人类进步、文明的精神财富。应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