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实用13篇)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实用13篇)

ID:9229079

时间:2024-01-14 19:29:13

上传者:雨中梧

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合理安排知识点的学习顺序和教学重点,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根据要求,从第一部分中随机选择一条:初一教案是教师为了指导学生学习某一门课程而制定的一份详细的教学计划。

初一语文课文《伤仲永》课后习题答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杨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3、写一篇关于仲永故事的读后感,字数不限,感情真挚。

4、预习下一篇课文。

初一语文课文《伤仲永》课后习题答案

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补充课文注释。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

4、“即书诗四句”

8、“或以钱币乞丐”

9、“父利其然也”

10、“从先人还家”

11、“还自扬州”:

3、“邑人奇之”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4、“稍稍宾客其父”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5、“父利其然也”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世隶耕”: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啼”:一个字生动地写出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

“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奇之”“宾客其父”“乞之”:三言两语就从旁衬托出方仲永的杰出才华。

这三个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写仲永少时天资聪明,是以“闻”的.形式。

形象具体地表现了仲永才思敏捷,天资非凡。

分析“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邑人,不使学”一句。

本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竭,天资尽丧的原因。

本段以议论为主,讲了两层意思。

这一段中,“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语文课文一夜工作预习教案

语文课文一夜的工作预习教案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语文课文一夜的工作预习教案》的内容,具体内容:课文一夜的工作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又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点?教师不妨引导孩子们做好课前预习。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第一课时说教材: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课文一夜的工作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同学们又要掌握什么样的知识点?教师不妨引导孩子们做好课前预习。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课时说教材: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十三课《一夜的工作》。课文讲的是作者陪同审阅稿件目睹一夜工作的情形。歌颂了不辞辛苦的工作精神和简朴的工作作风,抒发了作者崇敬、爱戴周的思想感情。选编这篇课文主要有两个意图:一是使学生受到伟大人格的熏陶。二是引导学生通过生活小事和平实的语言展现人物伟大精神的表达方法。为此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本课的。

教学。

目标如下:

1、学习课文,体会工作的劳苦和简朴,感受的伟大人格。

2、领会作者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方法。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其中2、3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体会最后两个自然段,深。

化学生的阅读感受则是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准备:师生收集生前相关的录象和文字资料。

说教法学法: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为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疑问导读法",即以读为经,以问为纬,读、思、议、辩结合,营造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氛围,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达到"无为而治"的教学境界。

第二课时说程序:

(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首先师生谈话,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生前的相关资料,初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然后教师自然导入:"让我们跟着作者何其芳一起走近办公室,感受一下他一夜工作的情形。"板书课题后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这些问题你想怎么解决?"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自主阅读状态。

(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质疑、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

1、学生默读课文,圈点批画出令自己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再和同座交流一下。

2、结合文章的重点内容每个小组给其他小组提出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问题。同时教师出示教学提示:

(1)请分组讨论。(2)按照课文内容设计问题。(3)问题里必须有"为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词语。

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来的,这样的问题更有吸引力,更有挑战性。

3、全班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的问题,组内合作研讨,组间争辩讨论,教师进行相关的引导。

目睹了周一夜的工作之后,对自己说了什么?想对全世界说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在插图旁边。"另外在学生研讨时,教师又出示了周1974年3月26至27日的工作日程表,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描绘的只是一夜的工作,其实每一天,每一个夜晚都是这样不辞辛苦的工作的,进而使学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得以升华。教师这样的点拨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作用。4、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内容进行感情朗读。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此我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内容。在读中力求体现以下特点:读的目的性;读的层次性;读的个性化;读的指导性。读的形式也让学生自己选择:可自己读,同座对读,小组交流读,可找学习伙伴比赛读,可向全班展示读。

由于学生自选内容,自选形式,有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所以就能体会到参与的乐趣,品味到成功的喜悦。这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才会水乳交融,相得益彰。

(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次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为此我用这样的问题。

总结。

全文:你认为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想法或不懂的地方?继而根据学情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初一语文课文《伤仲永》课后习题答案

一、略。

二、1、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题上自己的名字。2、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3、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4、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5、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三、1√2√3×4√5×6√。

初一语文伤仲永课文预习教案

1、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弄清方仲永变化的过程,弄清方仲永的才能衰退的原因。

3、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引导学生灵活适应《论语》中的有关知识。

教学步骤。

一、讲故事导入新课。

1、教师讲一个“年级死囚犯,在临刑前咬下母亲半边耳朵”的故事。

2、讨论,年轻人的行为如何理解?

3、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调动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地进入课堂,集中注意力,进入课文学习,同时开发学生听话,分析能力,并能准确地把自己的感受口头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应以学生的看法为主。教师不作统一要求。

二、学生自读课文。

说明:此项设计是为了“课题的书写。加深了印象。

2、朗读课文,参考注意释,然后用自己的话说出故事的内容梗概。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逐步感知全文,掌握故事梗概,为下一步训练作铺垫。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文中理解有困难的词句或文言常用词语。以提问形式在班内交流教师适当提高、指导。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疏通文章的障碍。为下步训练作准备。

三、探究课文内容。

1、课题中“伤”是什么意思?作者因为什么而“伤”?

2、方仲永的才能有和变化?

3、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什么?

说明:此三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能力。重点在对原文的'理解与应用。

4、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

5、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说明:此二项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外延伸。

1、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因为两文都涉及到了学习态度的问题。

2、结合课文,说说现实社会中与之类似或相反的现象。

说明:此项练习旨在让学生深刻灵活今后学习非常重要这个道理。

五、作业。

六、反思:

1、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一定的障碍,特别是在朗读方面、断句、节奏、语气语调都有一定的难度。要加强朗读,力争在理性的基础上,多背诵多积累,加深对课文的感悟和体会,更要加强多种形式的朗读。

2、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没有想象的这么好,特别是后进生更是半懂半不懂,遗憾的教学中应重点注意。

3、讨课题完成比预料的好,学生讨论热烈,各抒己见,模仿仲永及仲永父亲的语气进行劝说很到位,以后的教学中可加强训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伤仲永初一语文教案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一、注释。

伤仲永伤:_____。世隶耕隶:_____。

仲永生五年生:_____。

未尝识书具尝_____识:_____。书具:_____。

忽啼求之啼_____求:_____。之_____。

父异焉异:_____。焉____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以_____养:_____。收族:_____。

收_____意:_____。

传一乡秀才观之一:_____。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是_____指:_____。就:____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_____。理:_____。者_____。

邑人奇之奇:_____。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_____。宾客:_____,宾,_____。

或以钱币乞之或_____以_____乞:_____。

利其然:_____。利,_____。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_____。扳:_____。环:_____。

谒:_____。邑人:_____。

从先人还家从:_____。先人:_____。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1)禁锢()(2)留滞()(3)襁褓()()。

(4)暗哑()(5)丝缕()(6)喧()嚷。

2.《雨说》的作者是________(姓名)。副标题为“________”。

3.下列关于《雨说》这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这首诗采用拟人手法,亲切感人,切合儿童心理,易于打动孩子们的童心。

c.这首诗语言亲切、清新自然,给人以温柔亲切之感,便于儿童阅读和接受。

d.诗中“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这句诗表现了“春雨”为自己的奉献而喜悦、满足的心情。

能力提高。

1.阅读下面两节诗,概括其中的涵义,并说说你对这里的“笑”的理解。

第一样事儿,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

君不见,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

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

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

第二样事儿,我还要教你们勇敢的笑。

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

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

2.春天来了,春雨已经对你说过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用几句话或几行诗把你要说的写出来。

语文钓鱼的启示课文预习教案

一、读课文5遍,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词标出,并查字典。

二、字词:

1.填一填:观察插图,然后填空。

()的湖面()的月光()的涟漪。

()的鲈鱼()的父亲()的孩子。

2.抄一抄:抄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和文章描写月光的句子。

3.背一背:背诵父亲告诫我的话。

4.根据“我”的心情变化,填空: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但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事情过去三十四年后,我从中得到了深刻的启示:()。

5.同音字。

(1)qi()示()讨()业()床。

(2)ju()烈()大()体()子。

6.给下面生字注音并组词:

()()()()()()。

捞()饵()溅()钩()翼()纵()。

()()()()()()。

啪()鳃()皎()唇()沮()诱()。

()()()()()。

诫()践()鲈()抉()翕()。

7.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启示()突然()熟练()。

迅速()永久()告诫()。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理清诗人的创作思路和诗歌的结构,体会诗歌形象的逐层勾勒和作家情感的逐步展现。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4.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5.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而诗人郑愁予的寸却获得了一种生动活泼的灵气。

1作家简介。

郑愁予是台湾诗人,本名郑文韬(tao),祖籍河北,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被称为“中国的中国诗人”。

童年时他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在逃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舛9年随家人去台湾,一面学习,一面.写作,并受到纪弦的赏识,19xx年他毕业于中兴大学法商学院,19xx年成为现代诗社中的主要成员。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提问学生“雨说”它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引导学生理出诗作结构,并和学生一起为诗作的四个部分命名。

a.第一部分:(一至三节)雨的到来。

b.第二部分:(四至五节)雨的邀请。

c.第三部分:(六至八节)雨的来意。

d.第四部分:(九节)雨的祝福。

4.提问: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是第一人称.写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题目是“雨说”,因此全诗都是用雨的口吻直接叙述,直接抒情。

5.提问: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讨论,找出第一节到第五节出现的`景物:田圃、牧场、鱼塘、小溪。

6.说明诗作开篇点题,雨在大地的期待中到来,第一节描绘了大地枯旱的景象:田圃荒凉,种子禁锢;牧场枯黄,牛羊绝迹;鱼塘低浅,游鱼缺水;小溪干涸,水落石出。

在教师的讲解中,想象缺少雨水滋润的大地的景象,体会春雨来临所带来的生命气息。

7.概括出诗中雨到来之后大地的景象。

合作讨论,概括雨来临后大地复苏的景象:田圃泥土润如油膏,牧场新苗添绿,池塘鱼儿欢腾,溪水叮咚流淌。

8、齐读第1-5节。

提问:雨让大地生气勃勃,那么在诗人笔下,雨是什么样子的?让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来描述。

可以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内容。

(第2课时)教学步骤。

1.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作,可选择集体、个别、自由朗读的方式。要求: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

雨的家乡在遥远的地方,它是在“自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认真听教师的讲解,领会“白云”和“笑着”的深刻含义。(白云是自由的象征,雨在白云中孕育,自由、幸福地成长。)。

初一语文课文教案

(一)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

(二)体会爱心能给世界也给自己带来美好的欢乐,自私会给世界和自己带来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体会文中拟人句的效果,掌握文中字词。

目标1、2、3。

目标2。

1、熟读课文,掌握童话的内容。

2、查找工具书,读准字音,解释生词。

3、小组交流,领悟童话的深刻内涵。

第一课时。

一、预习导学:。

1、查找工具书,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词。

栖息():。

聆听():。

肆意():。

咆哮():。

嬉戏():。

徘徊():。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2、查找作者的资料,为同学作介绍。

3、朗读课文,简要概述课文描绘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二、探讨交流。

1、导入。

2、预习展示。

3、听读课文,讨论:。

a:巨人的花园有过几次变化?

b:巨人是怎样由自私变得充满爱心的?

c:这则童话告示我们怎样的道理?

三、课堂巩固。

1、《巨人和孩子》选自,作者,国作家。

2、造句:。

翩翩起舞:。

乐不可支:。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作业: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自我评价:优良可劣家长评价:优良可劣教师评价:优良可劣。

时间:。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1.教师示范。

以“第二样事,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为例。

(1)评析句子的意思。

可以让学生先谈谈自己对这一节意思的理解,教师加以指点归纳。

这一节的关键词是“勇敢地笑”,而有了“春天的声音…‘大地的希望’’就是“勇敢地笑”带来的良好结果。

(2)评析句子的作用。

这一节的关键词语“勇敢地笑”与前一节中的“勇敢地笑’’形成了反复的关系,这样这个意思就得到了强调,再次强调“雨”的祝福内容,也是诗歌内容上的深入。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勇敢地笑”所带来的影响,富有感染力。

2.学生活动。

齐读诗歌其他内容,思考问题,找出重点章节或者语句进行评析。

五、深入理解,评论诗歌内容。

1.教师提问:

(3)最后一节写道:“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显然,“雨”带来的是一份甜蜜的祝福,你品出这种“甜:’了吗?请引用诗歌中的内容陈述你的理由。

(4)阅读副标题,然后说说:这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5)你认为这首诗适合青少年阅读吗?谈谈你的感受。

2.学生活动。

要求学生一一讨论上述问题,大胆发表自己合理的看法。

六、评说诗歌朗读。

要求学生对诗歌朗读品评,边读边评,看朗读是否流畅,节奏是否合理,停顿是否恰当,语气、语调是否符合文意。

1.自由朗读诗歌。字音要读准,,停顿要恰当,句子的层次要分清,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倒字。放慢速度,一边读,一边体会每句话的完整意思。

2.互相评读。两人一组,一人读,一人评,根据对诗歌的理解讨论句子的停顿、语气、语调。

3.对照诗歌朗读录音,谈谈自己朗读课文的感受。

4.朗读全诗。

初三语文课文雨说预习教案

1、学习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形象塑造、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通过作者对春雨形象的描绘和歌颂,领悟作者对儿童的关爱之情。

4、通过学习诗作,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

赏析诗歌意象意境,把握诗歌内涵,体会作者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学习难点】。

学习和运用生动形象、凝练精美的诗歌语言。

【知识链接】。

1、走近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

2、相关资料。

《雨说》是他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诗歌以新颖而鲜活的意象,灵动而多情的语言,抒发了对儿童浓浓的关爱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未来真诚的祝福。诗人从小在炮火中长大,他深切体味过战争的苦难和流浪的辛酸,所以他更珍视童心的天真烂漫,也更能懂得“关爱”对童年的意义。诗中“雨”成了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

【自主学习】点击进入初中学习小组。

1、注音。

田圃()禁锢()留滞()喑()哑()。

襁()褓()。

2、“雨说”在诗中出现了几次。以此理出诗作结构。

3、诗作是第几人称写作?是什么修辞手法?

4、在第一节到第五节中出现过哪些景物?

【合作探究】。

5、雨的家乡在哪里?它是怎么长大的?

6、雨做了这一切,它的来意是什么?

9、最后一节诗中哪些词句暗示了雨的命运?

10、雨的祝福是什么?如何理解?

【精读精练】。

精读诗歌,完成下题。

11、选文中,雨“说”的一席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12、作者赋予了“雨”以人性化的表现,这样写好在哪里?

13、春天来了,你听了春雨对你说的话之后,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

14、关于“春雨”的诗有许许多多。请你再查找一首写春雨的诗,并体会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