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论文(模板20篇)

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论文(模板20篇)

ID:9299910

时间:2024-01-18 06:45:18

上传者:LZ文人

阅读范文范本有助于我们了解作品的结构和框架,从而更好地进行写作。在此,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参考。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有1.2万多所职业学校,年招生规模超过900万人,在校生超过2600万人。我国劳动力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底,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为1.65亿人,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为27.3%。新增高技能人才290万人,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4791万人。世界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经启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急需更多、更好的技能型人才,与此同时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其中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在招聘时不仅仅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因此,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养的技能型人才成为了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1职业素养的内涵。

对于职业素养的概念界定,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界定,通过对文献分析,发现学界对职业素养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一种认为职业素养包含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一种认为职业素养是一种综合素质。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行为习惯。还有一种认为职业素养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显性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知识与技能这些外在的素养,比如职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行为等;隐性素养指的是一个人内在的潜在品质,一般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通过以上概念分析,目前对于职业素养定义的研究较为全面,不管是从技术层面还是从意识层面,都有所涉及。根据麦克利兰的素质“冰山理论”,隐性职业素养是决定个体将来能否胜任职业工作的关键。在本文中,职业素养定义的侧重点在隐性素养上,包括职业道德、职业作风、职业意识、职业态度等。

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提问能力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从古至今,只有善于探索问题、挖掘问题的人更具有创造出新颖事物能力。如瓦特从“水开了,壶盖为什么会跳动?”牛顿从“苹果熟了,为什么会掉下来?”这些均是揭示提问能力重要性的成功实例。目前存在这种情况,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自主提问意识薄弱,造成学生问题意识严重缺失。因此,教师要从实际教学环节入手,逐步深化学生的提问问题的能力,创建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并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通过合适的契机去积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思维火花的迸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简要探索。

1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初步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质疑问难是帮助学生形成提问意识的重要前提,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长此以往,会产生惊奇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适时地向学生贯彻提问题的重要性,即质疑问难是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将质疑问难的学习因素掺杂在日常学生的预习过程中。因为课上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能利用好学生的自习时间,对于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作用。在预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尊重学生各异的思维意识,并要适时引导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只要是合理科学的,教师应与鼓励的态度,并能在课上给予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质疑解难能力的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多角度发散。例如:在学习《坐井观天》这一课时的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提炼出预习大纲,并经过思考,写下自己对本文章的见解,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进行适当的标注,学生会提出在井里能够观察到多大的天地,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井里的天空和地面上的天空又怎样的区别?等问题,这样让学生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先形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以便教师在课上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通过问题的提出,学生能够对文章中的重难点进一步的理解。通过提问能力,学生不断地形成自己的知识网络,对于新课文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并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

2指导学生多角度提问,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

随着社会发展,人才能力的培养是当今社会比较关注的重要基点,而提问能力是能力组成家族的重要一员,同时语文能力提高的的方方面面均与提问能力意识密切相关,故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以多角度提问,激起学生的提问兴趣。所谓提问的多角度即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向自己提问、向同学提问、向教师提问等方式增加自己提问的途径。向自己提问是随时随刻可以发生的,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例如:在学习《“红领巾”真好》这一课时的学习时,学生可以在通读课文后,问自己本片课文讲解的是红领巾质量好或者红领巾的其他方面好吗,或者问自己为什么课文要以这种形式的题目出现?向自己进行提问只是单一的思维的.运转,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的是让学生之间进行提问,如在学习《棉鞋里的阳光》一课时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提问空间,如学生之间进行询问,棉鞋里是真的存在阳光吗,这里阳光在文章指的是什么?在学生提问之中,很好的进行了学生思维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多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同时师生之间的提问也是促进师生之间交流的良好方式,这也是教师将文章思想授予学生的重要环节。

3以课题作出发点,注重提问的侧重点。

如果学生对于提问的侧重点有所偏离,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语文提问的侧重点,不利于学生语文水平能力的提高。课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合理运用课题、抓住教材的侧重点是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点。例如:在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课时的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从课题的角度出发,提出为什么作者要写此文,其寓意是什么?生活中存在哪些类似的现象,我们应该怎样实施这一观?等问题,这样从课题的角度出发,可以促进学生对整篇课文的理解,而且此种方法便于学生及时抓住文章的线索进一步挖掘文章的内涵。又如:在教学《称象》一文的学习时,可以运用方法比较的方式对学生提问方式进行引导,要引导学生面对“称象”的方法进行总结,有的学生会想出可以将大象分割成几大块然后进行称,也有的学生能够提出能否造一杆大秤足以去程大象的体重,然后通过学生提出的方法和文中所用的方法进行比较,去逐步引入文章的内容。通过这种逐步引入课题的提问方式,学生能够充分感受文章中的一些细节之处,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显著作用。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断通过学生的提问帮助其进行知识的总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4结语。

新课程呼唤教师及时教学理念,不断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增强学生提问的意识,不断活跃学生的思维,创建融洽的课堂提问氛围,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雪凤.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5.

[2]张梦倩.对农村初中语文课堂学生提问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3]李萍.小学语文中高学段学生课堂提问现状调查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4.

物理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物理教课书中的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繁杂,在应试教育模式下,老师只能将所有的知识点和物理公式传授给学生,以此来完成物理试题的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也无法培养学生在物理学领域的理解能力和探究能力。而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有不断地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才能适应科技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社会的需要,本文从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阐述在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成果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关键词:物理课程;自主探究能力;能力培养。

一、引言。

以学生唯分论的应试教育模式,照本宣科的课堂讲课方法,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也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究能力,无法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的改革要求。物理课程是一门与实际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学科,融会贯通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课堂上学生在掌握基础的物理知识的前提下,针对知识点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与探究,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培养学生不断地探究物理学领域的奥秘与规律,在不断地探究中拓展物理学理论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物理课程的教学效果与质量。

1、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

物理学理论知识在现实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将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融入教学内容,在学生知识储备范围内,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现象或内容,设置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深入地探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兴趣,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地参与探究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探究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的开拓思维,创新意识,极大的参与感可以能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2、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新时期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物理教学改革非常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基础的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探究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等。物理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和生活是紧密相关的,非常适合进行自主探究式教学的改革,物理课程内容可以通过实验参与方式、问题探究方式等来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参与,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理论知识和总结知识点、物理规律。学生在积极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和学习成果,而且提高了实践技能和自主探究能力,为将来更好的学习物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和方法。

物理学课程的理论知识都是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其中的知识点和物理公式都具有非常具体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要想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以及物理公式,实践和探究是必不可少的。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实践,通过做物理实验,交流实验心得,提出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现象,探究物理学中的规律和相关联的因素,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将理论知识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物理知识的应用变得更加具体与现实,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物理学理论,从而应用物理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实现物理科学知识和科学过程、方法的统一。

1、参与物理实验。

实验是探索物理学规律和研究物理学理论的重要方法,在物理课程教学中实验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方式,因此老师要加大实验课程的比重,使学生都能参与到实验中来。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具有探究性的实验课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并亲自操作,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地观察和详细地记录实验所得的数据,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总结出相关的结果,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对比,找出其中的关联,提出新的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反复进行实验对比,探究物理学规律,构建物理学知识结构,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物理学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参与课外探究调查。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并且应用所学到的物理学知识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和了解物理学在现实中的应用,老师可以根据物理学课程中的知识点,结合现实中的应用确定课外探究调查题目,为学生提供可以查找资料信息的方向和范围,引导学生按照题目查找相关资料,收集信息,并将信息进行整合加工,提炼出有价值的内容来论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学生通过课外的自主探究调查,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有目标的调查研究的能力。

3、参与探究课题讨论。

课题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老师根据知识点结合学生遇到的问题提出探究讨论课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究解决办法,学生在自由的讨论过程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交流与讨论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探究课题讨论还可以利用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为学生提供探究讨论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题的探究与讨论,多角度、多方面地开拓思维,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素质教育改革的重点是确定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在物理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课外调研和课题讨论,通过各种丰富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使学生成为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4]周荣意.高中物理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探讨[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6).

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技能培养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重点。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了阐述: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课前准备要充分;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操作要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要让学生看清演示的全过程;教师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演示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技能;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定律和定义,都是在生活实践或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例如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现代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呢?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甚至改进实验的能力、规范使用器材的实际能力。尽量把学生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们去探索,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把演示实验改为一边讲解一边实验(用生动贴切想象的语言去描绘,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去暗示,也会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通过挖掘实验内容的趣味性,有目的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生活故事讲解实验,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图片、声音、录像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总而言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寓教于乐,教师能让学生喜欢做实验,那就是教师们的成功,面对全体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为前提,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运用实验技能和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完成了实验教学目标,学生们终身受益。

二、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们认真研究和反复推敲、仔细揣摩。部分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不能亲自做上一遍。结果造成课堂上的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至于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得出的实验数据不能推导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强行”让学生接受书上的现成结论,也就失去了演示实验的意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教师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心思不在教学上;有的是疏忽大意,认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成功了,或曾看见别人做成功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课前就不充分准备。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首先教师们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熟能生巧!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的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争取做到每节课都有小实验,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机械效率》时,斜面倾角的增减、斜面长度的改变要讲清楚。最后一点是要备学生、分析学生,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好。

三、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

学生能按说明书操作仪器,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前提。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电压表、电流表、秒表、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电能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量程、使用规则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做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基本测量仪器使用的共同点以及本仪器使用的特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理解记住基本仪器的使用。

四、操作要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动作要稳、准、干净利索,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透镜片也不能用手摸;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杆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污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要顺拧在一起,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身教胜于言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能让学生养成好的实验习惯,为以后自己动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要让学生看清演示的全过程。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数据准确,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多媒体展示。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看清演示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们会默默地记住实验步骤,不会因为强记步骤而烦恼。教师可以自制教学教具。例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实验,教师可用硬纸杯、小镜子等自己做实验器材。演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可自制水槽,向水槽里吐烟雾,演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关系。效果比较理想,学生们也感兴趣。

六、教师实验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要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规律、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弹簧测力计叫做弹簧称、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仪器的名称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定滑轮的特点时说成“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就不准确,应该是“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七、演示实验要让学生参与、学生是主角,教师要配合学生。

演示实验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学生没有参与演示实验。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做到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他们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把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很大,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全体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设计实验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表格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或者急着赶时间,把现成的表格展示给学生,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急于求成,教师要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表格、观察实验现象、操作实验器材、数据处理、分析总结。完成这几项目标:首先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提高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探究过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重点培养学生设计、进行实验的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日积月累的,长期坚持,学生的实验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高职学生是培养职业素养的对象,也是职业素养学习的主体。学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不断通过各种学习、活动、实践等形式来提升对职业素养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价值观。第一,在专业课的学习之外还应该加强自身人文素养的学习。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不仅需要认真学习专业课程,还需不断学习与提升人文素养课程,积极学习思想政治、就业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首先思想政治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拥有正确的择业观。其次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加强学生了解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其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只有树立了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学生才能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对职业进行合理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尽早明确职业目标,进而针对具体目标及早开始职业素养的养成。最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面对职业压力、职业倦怠等问题时可以进行自我调节,拥有积极向上的职业心理。第二,积极参与校园内的各种活动,通过实践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各种活动层出不穷,高职学生应主动参与到不同的校园活动中去。通过校园活动,学生可以接触了解各种素养知识,获得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自己对职业素养的理解。同时,高职学生要积极参与到实践教学中来,利用企业顶岗实习基地、学生创业就业实训基地、教学成果转化基地、社会服务基地等多种形式来提升自身的职业素养。

高职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学校应充分发挥其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第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的作用。高职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更应该要注重培养具有一线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这种教育特点就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必须要与企业文化相衔接,要将企业文化引进校园,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将优秀的企业文化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如在学生宿舍开展企业“6s”管理,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行为准则和职业规范;邀请成功校友、聘请优秀企业家进入校园开展讲座,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针对学生开展简历制作大赛、模拟面试、素质拓展训练等校园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企业文化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企业文化,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第二,高职院校老师要转变教育观念。评价学生的标准不能仅仅依靠专业技术考试,还要考察学生内在的职业素养。在日常的教学和实践活动中,高职院校老师要注重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考察,要将职业素养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之一。高职院校老师教育观念的转变,还需要高职院校顶层设计的配合,在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及教师评价上注入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在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一定会得到重视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李梦卿,杨秋月.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j].职教论坛,(6).

[2]刘馨.高校辅导员职业素养存在问题及培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9.

[3]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1).

[4]黄榕.中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6.

[5]郑永森.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状况的实证分析———基于全国40所职业院校教师、学生以及合作企业的调查[j].高教探索,(11).

高职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国家的科技振兴,离不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科技人才的努力奋斗,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教育体制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对于五年制师范来说,承载着为国家培养小学教师的重任,必须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思维的教师,他们是未来创新人才的引路人。在素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探讨五年制师范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强化人文素质熏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只传授知识技能而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结果势必会使学生失去思想底蕴,也不利于人格、个性的完善,为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完善人格的综合素质较高的当代大学生。广大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要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动机,认真维护学生的好奇心。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类创造科技成果,探索未来的原动力,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人,不会固守传统观念,敢于质疑,敢于提出新观点,才能有突破性的发现。历代科学家的成功发明早已证明了,没有质疑就没有发现和创造,因此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出质疑的意见,并对其给予保护和肯定。为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多设问题情境,发挥启发式教学的优势,给学生设置疑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主动提出新问题新观点,教师还需要反复启发、强化学生激发出来的兴趣,以利于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并助其良好发展。

(二)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没有想象力就无从谈创造力,敢于想象、富于想象力是创新创造活动的根本。发散思维对创造性思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思维方式既无范围,也没有一定的方向性,既可以突发奇想,又可以异想天开,从已知领域跨越到未知领域,这其实就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出的特征是创新,在同中求异。

创造性思维,是通过对多种思维模式的训练而形成的精华,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启发学生从多种角度,以多种方式进行开拓思维训练,并做好联想性思维训练、逆向性思维训练以及主体性思维训练,从而消除学生的固定思维模式,形成创新思维习惯。

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求知欲,不会是顺其自然形成的,而是源于外界的情境不断刺激,以及教师的不断引导启发。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过程,而解决问题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任何教学内容都可以以一个个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情境变化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习惯的养成。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构建问题情境,不断给学生设置问题,从而刺激学生产生质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构建问题情境,比如演示物理实验,更为直观地多媒体演示,开展讲故事、小制作、小发明活动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多种渠道地构建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置疑问,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激发学生的质疑思维和创新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以特有的生动性、直观形象性被学生们喜爱,同时也是物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提高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也是构建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模式、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1.物理教师可以依据新课改,合理安排一些富于生动性趣味性的小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科学的乐趣,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不断改进实验,在以往的学生实验中,学生只能按照教材要求的.步骤方法,按部就班地实验,然后照抄照搬完成实验报告,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验改进,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从而真正发挥实验教学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验活动,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物理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物理,它们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开辟生活物理第二课堂,开展各种形式的家庭小实验,引导学生开展小制作以及小发明等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物理讲座,使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形成创新意识,巩固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求知欲的激发和培养,离不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给予良好的、客观的、肯定的评价和鼓励,这样才有利于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对学生的评价要以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因此需要更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自身人格发展的评价,要改变以往单纯以成绩为评价依据的评价模式。在创新意识的教学中,教师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并适时地给予鼓励与表扬,发现有新见解就肯定,发现有进步就鼓励,随时帮助学生纠正小偏差,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与求知欲,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今的教师不但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五年制师范物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人才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对学生高度负责的思想,全面提升创新教学水平,为培养新时期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

中专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几个问题分析论文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物理教学改革和教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贯彻实施教育目标的需要、科学实施素质教育和进行创新教育的需要。能力不仅是学生完成在校学习任务、获取高层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学生将来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和进行劳动创造不可缺少的本领,因此,加强中专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对于培养跨世纪的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当前中专物理教学的实际,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对中专阶段物理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探讨。

物理阅读是一种从文字的区别、物理用语的使用和仪器装置以及基本实验操作等进行思考,了解其中意义的复杂心理过程。它是一种心智技能,也是一种接受信息、内部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理解信息的过程。物理阅读技能是一种心智活动,不能与自学能力等同,但它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加强物理阅读技能的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切实加强物理阅读技能的训练,我们在实际的.物理教学中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对教材中的文字、符号、图表和给定的信号源,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句句推敲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第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知文字、符号、图表的刺激,进行思维加工;第三,编排一部分带有记忆和理解方面的习题,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和提高,并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储存、提取和加工;第四,采取讨论、回答等方式进行信息反馈,为课堂教学进行自学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为提高教师授课效果打好基础。中专阶段学生的思维发展比较快,心理活动比较复杂,学习成绩波动性较大,为教师通过自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创造了条件。实践证明,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是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的工具,而课本是学生自学的主要凭藉。教师在编写自学提纲或自学思考题时应按教材内容、教学要求和学生的知识、能力等实际进行合理组合,力求编写得简练、明了、富有思考性,这样有助于学生改进自学方法,也能给他们解决某些难题以启迪作用。

如《功》一节的自学提纲可编写成:

1.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因素是什么?试举几个物体只受力而力没对物体做功的例子。

2.写出功的计算公式,并说明各物理量的单位。对功的单位你是如何理解的?

3.设计一个说明力对物体做功的小实验 ,并详细描述一下做功的过程。

当然,由教师编写的自学提纲仅仅是一种拐杖,当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初步学会自学后,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逐步掌握运用各章教材的内容提要或不用任何提纲进行自学,也可自行写出自学笔记或学习心得体会。

阅读课外读物,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能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和发展。根据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体会,指导学生认真做好课外阅读,应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读物的选择。物理教师可选取内容浅显,联系课本知识、生产和生活实际紧密的,介绍我国高科技成就成果,以及对学生有意义的物理课外读物(如中学生物理报的有关内容、中学生数理化版的物理内容、中学生园地、高科技知识读物等)让学生课外阅读。二是做好量的控制,即课外读物要适量,课外时间应多数用于复习教材,完成一定量的课外作业。三是及时做好反馈评价。教师应根据学生阅读的读物内容,结合学生写出的阅读小结,对学生的课外阅读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存在的问题进行自学方法的指导。四是教师应根据教学进度情况,定时做好知识专题讲座,以丰富其自学生活。

对于学生自学的效果,除了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检查外,我们认为在中专物理教学的最后阶段(一册学完或总复习阶段),学生互查和自查自学效果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因为学生互查或自查其学习效果的过程,也是主动复习、主动查缺补漏的过程,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互查或自查的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可要求学生在复习完一章所学的教材后,由学生自己命题检查一下自己或其他同学的学习效果;也可让学生自编学习提纲或学习知识结构图,互相交流;也可让学生自己组织成学习小组,对所学的章节内容或某一知识体系,作学习讲座,共同提高;如果学生对本章或本单元知识学习和掌握的程度比较高,也可让学生结合学习的课外读物写出一篇小文章,以丰富和开拓学生自学的视野。在上述诸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所涉及的题目、答案、知识结构、提纲内容、讲座的知识、文章的层次和水平等,及时检查、讲评、反馈和评价,指出其优缺点,一定要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学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中专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自我意识、独立性、自觉性、自信心和良好的心态,同时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以及创造力、思维能力等也随着学习知识、技能的提高而提高了很多,得到了应有的发展。因此,在中专尤其是三年级物理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的这些心理素质得到合理的、正确的发展,这样不仅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全面开展,有利于全面提高中专物理教学质量。

中职物理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要:钢琴教学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使其成为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促进我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人才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时,不仅要注重专业性,更要注重综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就高校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素养;综合素质;培养途径。

钢琴艺术的完美表达需要演奏者拥有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能以及高超的曲谱理解能力,同时也需要钢琴演奏者热爱钢琴艺术,对生活充满热爱和情感,可见,钢琴艺术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学校对钢琴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职业生涯以及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的发展。也正因如此,高校进行钢琴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力求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在文化艺术市场繁荣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进修钢琴专业,高校钢琴专业也由此得到了进步和发展,但是从目前的高校钢琴专业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模式来看,钢琴教育过于强调钢琴知识的理论性和专业性,甚至教师在以学生的钢琴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这种人才培养理念与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相去甚远,钢琴专业学生除了要具备深厚的钢琴专业素养,也要了解一定的钢琴人文艺术知识并具备钢琴音乐的审美情趣。总之钢琴音乐素养的培养与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均是目前我国高校钢琴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坚持这种人才培养理念才能实现学生钢琴专业技能与高尚情操的统一,使学生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那么,钢琴专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又该具体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笔者结合教学工作经验,将相关建议和教学策略总结如下。

一、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在现阶段内,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钢琴专业素养,就要督促并监督学生进行钢琴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钢琴理解和领悟能力。而培养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则需要教学人员充分明确当前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形式,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钢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合理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向。大量教学工作经验表明,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认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钢琴专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更加浓郁的钢琴艺术氛围。教师在选择钢琴教学曲目的过程中,不仅要考察曲目的专业性和教学难度,还要考虑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艺术美感和情绪渲染能力,教师在开展教学之前,需要充分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努力发掘钢琴曲目中蕴含的审美价值,并通过自己的加工和表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钢琴音乐曲目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的价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刻的意识到钢琴音乐的艺术魅力,被钢琴曲目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情感所打动。学生选择进修钢琴的原因多样,部分学生并不是出于主观层面的热爱。而且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刻板,过于重视技巧的训练,导致很多学生在长期枯燥单一的训练过程中失去了学习钢琴的耐心,在钢琴技艺层面也出现了难以突破的瓶颈。而通过对审美情趣的培养,教师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不同学生对钢琴音乐的偏好,在钢琴技巧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情感教学,实现因材施教,更大程度的挖掘和激发学生的才能。钢琴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利用钢琴教学中的每一个因素,不同节拍、旋律、调性均表达着不同的含义和情感,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音乐曲目的创作背景,准确的把握每一个音乐细节所蕴含的'情感和功能,对学生的思想加以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进一步提高对钢琴音乐的鉴赏和审美能力,高校可以在目前允许的范围和条件之内开设一些与钢琴音乐在专业上相关的音乐鉴赏课程,借以全面的培养学生的钢琴音乐审美能力。其次,钢琴专业需要注重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人文认知能力。很多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虽然专业能力较强,但是长期的专业训练忽略了对文化知识的学习,因此大部分钢琴专业学生的文化素养相对薄弱。虽然表面来看,文化课知识与钢琴专业知识不存在直接关联,但是钢琴训练过程中所需掌握的一些思维和方法与文化课程中的思维方式是相互联系的,而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也能够对钢琴专业的学习起到启发和创新的作用,因此在现阶段的钢琴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钢琴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文化课学习,提高文化素养,实现全面发展。钢琴艺术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其表现程度的好坏可以被视为是演奏者内心情感的一种表达。因此想要培养一名优秀的钢琴专业人才,除了要培养其钢琴技能和钢琴情感之外,还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虽然大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事物做出判断,但是大学生的人生阅历并不丰富,面对一些复杂的事物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很有可能会走入误区。因此,高校钢琴教学一定要担负起为人师者的责任和义务,将自身的钢琴技艺与丰富的人生经验相结合,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不仅做一名合格的专业教师,更要做学生人生路途中的精神导师。

二、创新钢琴专业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高校钢琴想要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就一定要充分重视当前教学模式和理念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可知,高校钢琴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教育,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能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过于强调理论知识,很多学生因此逐渐失去了对钢琴学习的兴趣,导致钢琴教学质量难以提升。也有很多教师过于重视钢琴理论知识的教学而忽略了钢琴实践的教学,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实际演出的经验,难以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这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十分不利。因此高校钢琴教育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性,注重根据不同阶段内学生的特点,对理论、实践以及其他相关课程的比例进行合理的调节与安排。大部分进修钢琴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但是可能尚未形成独特的钢琴演奏体系,对于很多知识的掌握也尚不全面,因此在这个阶段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主要培养学生的音感,使学生熟练的掌握并区分不同类型、不同情感的音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适当的将钢琴知识与其他不同类型的知识进行融合,实现各学科知识、学科思维的融会贯通,培养起学生们对于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综合鉴赏能力,让学生从生活和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美的感受,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当中。对于更高年级的学生,教师需要将学生的专业优势与其兴趣爱好相互结合起来,开展具有钢琴专业特色的教学活动,同时,教师也可以对现在普遍流行的理论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进与创新,更多的开设一些实践活动类型的课程,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音乐,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相互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表现风格。而对于即将毕业的学生,教师需要根据钢琴文化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学生争取更多的舞台实践机会。除了舞台表演能力之外,高校钢琴专业也需要注重对学生钢琴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钢琴艺术创作性思维。在高校钢琴教育的这个阶段内,教师需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去接触到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启发学生的音乐思维,使学生形成自己的音乐风格,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钢琴创作能力。

三、打造高水平的高校钢琴教育团队。

在高校钢琴教育阶段内,教师和学生都必须要充分的利用好课堂时间,使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更大的价值。作为钢琴专业教师,需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为己任,加强对学生专业能力水平的督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把握时间和利用时间。在长期的练习过程中,如果学生对钢琴练习的过程感觉到厌烦,想要放弃钢琴音乐时,教师一定要积极的做好思想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以正确和积极的心态面对今后的钢琴学习和练习,保持对钢琴的热情。与此同时,高校钢琴教师需要不断的学习钢琴知识以及其他文化课程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了解和把握每一个学生特点和差异,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每个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误区和盲点,帮助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在练习和学习钢琴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扎实、牢固的音乐训练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钢琴专业在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对学生综合能力水平的提升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新时期,需要钢琴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转变钢琴教学只注重理论忽略实践的不利局面,积极营造浓郁的校园艺术氛围,提高学生的钢琴综合素质能力,使之真正意义上成为符合我国钢琴文化艺术市场发展要求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3]孙静.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

[4]包慧琴.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途径探究[j].神州(下旬刊),2014,(03).

[5]倪静.浅谈高师钢琴教学中对学生情感表现能力的培养[j].音乐大观,2013,(19).

[6]赛欢欢.关于大学钢琴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思考[j].雪莲,2015,(08).

[7]张文.浅谈学生音乐素养在高校钢琴教育中的提升策略[j].文史月刊,2012,(09).

[8]王潇.试论职业院校钢琴学生学习目标与高职培养目标的关联―――以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音乐系为例[j].大众文艺,2012,(14).

文档为doc格式。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近年来,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毕业生的实际能力,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更是如此。本文重点对以能力为本位构建对应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探讨,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以及工学交替的具体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实践,强化综合素质的实际培养,采用互动方式强化人才培养方面校企的具体合作,总结了相关经验,提出了具体建议。

一、能力为本位的相关课程体系构建。

(一)对于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而言,技能型紧缺人才具体的市场定位。

建筑业近年来增长迅猛,从业人员大量增加,对于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细分技术人才是实施科学化管理的客观要求,也对职业院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普通技术工人是建筑类技工学校的重要任务;培养中高级操作人员是中职学校的主要任;培养技术管理人才以及科技含量较高工种相关的操作人员是高职院校的重要任务,即高技能型相关人才的培养。建筑行业对于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需求量大,从教学实践看高职院校主要培养施工现场从事管理工作的材料员以及质安员和施工员等;高职院校毕业生在监理公司通常在施工现场可以担当监理员;高技能型人才在建筑咨询企业主要担任项目管理员和土建预算员等;高技能型人才在设计单位可以从事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人员。

(二)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相关要求。

1.培养专业基本能力。

(1)熟练掌握相关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以及现场管理方面的能力。必须掌握比较全面的施工技术方面的知识。协调好施工现场各个工作岗位,确保施工高效有序的开展。(2)基本掌握计算机相关辅助设计能力。(3)具备建筑工程基础方面相应的电算化预算能力。(4)具备建筑工程相关的计算机综合运用能力,这一能力可使使学生胜任项目管理员工作。

(1)对于本专业具备独立解决能力。(2)较强的职业应变能力。(3)良好的团队意识以及协作精神。高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做好企业行政和技术主管领导的助手,更要和各种岗位的人员打交道,并进行协调,这就要求他们要有出众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三)相关的课程设置。

专业技能理论以及专业技能实践还有综合素质三类课程是培养高职建筑工程相关技术专业技能型市场紧缺人才的必备课程设置。建筑制图以及建筑材料还有建筑cad设计基础等相关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及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法手段,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果。专业技能实践课重点是完成相关真题项目实际操作方面的训练,掌握相关实训课程对于培养本专业相关高技能型人才意义重大。综合素质方面的相关课程重点在于法律基础以及思想品德还有人文艺术与修养和就业指导等项内容,还包括现代化管理与高新技术以及企业文化与发展和创新方法、应用文写作、创新精神等相关课程。

二、通过教学方法活用的手段提升相关专业技能水平。

(一)应用项目化教学模式。

项目化教学即依照相关专业基础课程具体特点,通过引入相关工程项目的方式实施教学活动。既可以在相关理论教学中穿插,亦可在课程结束后安排,利用认识以及完成完整的项目,提升学生综合技能以及相关专业理论知识。项目教学法在实践中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容易让学生掌握和理解,灵活加以运用。

(二)运用工学交替的方法强化相关专业技能方面的训练。

为保证实际培养质量,主要应从强化相关专业技能培养和训练入手,强化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优化实践教学。(1)加强与设计企业进行合作,建立校企实训基地,合理安排学生实习和实践。(2)充分与监理企业或施工企业合作,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具体提升综合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3)强化在相关实践环节具体教学活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将理论课程在相关实践中具体讲授,即可节约课时量,也能学生更好的理解以及掌握。

三、模块化实训教学相关内容体系的建立。

实践教学内容相关能力层次主要有综合技能和技术应用以及专业技能和基本能力三大模块,通过模块相关定位来具体确定相应的实训课程。实训过程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学生职业技能相关训练要与综合素质相关训导工作实施有机结合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学生技能训练,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校企合作“互动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建立。

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必须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进行培养。企业参与相关职业教育,职业人才才能满足实际需要,有利于促进学生掌握更多实用技能和知识。

(一)实现校企师资力量的相互渗透。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进行合作教学,学校派出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到企业开展员工的职业资格培训,也请企业专家作为实习学生的培训教师,采用师徒传教的方式,丰富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

(二)校企间开展相互培训。

学校委派教师到企业定期挂职,参与相关管理,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企业选派相关基层技术人员去学校深造,完成“订单”式培训。建立校企研讨机制,共同对课程设置以及人才培养和实践教学等相关内容进行研讨。

五、强化综合素质教育,提高创新精神以及职业道德。

职业道德教育对于高技能型紧缺人才而言是综合职业素质的关键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必须实现多样化,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以及兴趣,提供更为丰富多彩的相关感性材料给学生,促进学生增加学习兴趣,让学生引更为主动的学习,培养其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

高职汽车营销技能大赛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论文

我国首次针对职业院校开展的护理技能大赛是于8月8—9日在北京举行,由中国卫生教育职教学会主办,由首都铁路卫生学校承办的全国首届护理技能大赛。大赛以“展示技能,促进交流,打造品牌,引领发展”为主题,以展示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职学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成果、提升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为展示当代护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64所院校的256名学生参加了此次大赛。,医药卫生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一个比赛专业类别,包括两个比赛项目,即护理技能与中药传统技能。

1.1护理技能大赛的目的。

20全国卫生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的目的是:现场检测和展示中、高职护理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总结成功经验,促进互相学习,实现共同提高。通过竞赛,卫生行业、用人单位、相关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研究中、高职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更为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化以及办学体制、机制的创新,进一步提高护理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卫生职业教育又快又好发展。护理技能大赛的目的是:通过比赛,全面考查参赛选手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水平、批判性思维能力及职业素养;引领中等职业学校适应行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推进护理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搭建校企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平台;提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

1.2护理技能大赛的竞赛路径与内容。

护理技能大赛的竞赛路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健康评估室,参赛选手对抽取的临床案例进行独立思考分析,以书面形式写出主要护理问题,并针对首优护理问题,列出主要护理措施。第二阶段:选手按抽取的参赛号依次进入相应赛场,独立、连续完成各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选手提前30分钟进入用物准备室,根据对护理技术的分析,选择需要的器材置于用物车。要求选手清晰、准确地在备用器材中挑选出所需用物,并按照合理方式摆放,以确保操作顺利进行。进入赛场后,在30分钟内完成规定护理技术操作。

1.3护理技能大赛成绩评定。

护理技能大赛成绩采用百分制,分步计分,总分100分,其中案例分析占10%,技术操作占90%。大赛评委从技能熟练程度、护患沟通、复苏评价和质量标准4方面对选手进行评价,要求选手做到:程序正确,操作规范,动作熟练,按时完成;关心病人,护患沟通有效,语言流畅,态度和蔼,面带微笑;心肺复苏正确;一次插管成功,一次穿刺成功,一次排气成功,无菌观念强,查对到位。

2、全国护理技能大赛对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要求。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一种制度设计,目的是在宏观层面建立广泛的教育与行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导向机制,进而寻求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新体制;在中观层面建立有效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培养规格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机制,继而探寻职业院校工学结合的现代教育制度;在微观层面建立开放的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条件与企业发展的适应机制,从而探索职业教育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护理技能大赛也具有同样的目的和作用。护理技能大赛不仅能考查学生的综合技能,也能反映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课程建设与教学水平,并对护理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和发展提出要求。

2.1护理技能大赛要求护理专业进行课程改革。

首先,由于护理技能大赛内容与医院实际一致,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用药、医疗器械也不断更新改进,因此,学校课程教学内容必须随之不断调整,使用的医疗器械也要不断更新。其次,在护理技能大赛中,技术操作分值占90%,这就要求学校更加重视实践性课程。再次,护理技能考核要求选手熟练、准确、按时完成从器材准备到操作的整个过程,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中要确保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最后,除了护理专业技能外,大赛还对选手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态度、表情等进行考核。这就要求学校开设相关人文、思想道德类课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增强社会道德意识。

2.2护理技能大赛要求护理专业教学发生改变。

就教学方法而言,首先,合作学习方式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最好选择。护理技能大赛强调团队合作,每队由4名选手、1名指导教师组成;在比赛过程中,团队成员可以互相讨论,必要时寻求教师帮助,这就要求参赛者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其次,项目教学法、探究学习法更有益于培养学生能力。护理技能大赛第一阶段要求选手对临床案例进行分析,发现主要护理问题,并给出护理措施。这就要求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更贴近大赛要求。护理技能大赛以具体情境和任务为主,所以在教学中以真实工作情境、具体任务为载体,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教学组织形式而言,分组教学更适合学生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培养。护理技能大赛以小组形式进行比赛,以选手为主,充分发挥其主体性。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难以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发展,学生之间缺乏合作。就教学过程而言,教学不能仅限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也应该重视学生涵养品行的培养,重视学生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体验。因为护理技能大赛还考查选手的情感态度、理想信念、品德修养等方面。就教学评价而言,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要综合理论、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3方面。所以,要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比如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等。

3、护理技能大赛影响下护理专业课程改革发展的策略。

3.1护理专业课程改革的策略。

护理技能大赛的比赛内容是根据护士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来确定的,护士职业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校教育开始。首先,护士要掌握最新的护理知识和技术,学会使用最新的医疗器械。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传递最新教学内容,学校应及时配备最新医疗器械,供学生学习;也可与当地医院合作,借助医院资源进行教学。其次,学校要完善课程设置。

(1)开设心理辅导课程,传授心理调节相关知识。因为在工作中,护士会遇到生离死别各种情形,其心理会受到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影响,只有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才能及时排解不良情绪。

(2)增加法律道德类课程,增强学生法律意识、道德意识。

(3)开设心理学、社会学、语言沟通类课程。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护士在了解病人心理的基础上,运用沟通技巧表达自己对病人的关心与爱护,可以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

3.2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的策略。

3.2.1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1)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具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2)通过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处理具体病例的能力。项目教学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遇到的困难,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掌握处理病例的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学习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临床问题、提出护理措施的能力。

(4)通过情境教学增强学生对真实医护情境的感受。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心理技能得到发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情感。应创设医护情境,通过真实的场景激发学生对病人的关爱之情,使其应变能力、实践技能得以提高。

3.2.2根据实际选择教学组织形式。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它有利于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有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但不利于因材施教。分组教学是对班级教学的改革,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水平或学生特点和意愿来分组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也需要以小组形式进行。

3.2.3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

基础教育注重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护理专业同样需要达成学生的三维目标。首先,知识与技能是护理专业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其次,过程与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积极体验和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学生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最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世界观、价值观范畴,是一种人文涵养,需要通过情境中的实践和体验内在生成。学校要对学生进行热爱护理事业,重视生命,关心、尊重他人等教育,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高度的责任心。

4、采用多元评价方式。

首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践评价主体多元化。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通过书面考试,以客观的分数评定。对技能掌握水平,要从细节、速度、熟练程度入手,可通过专业评判者的主观感受来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医院工作者评价、病人评价等他评方式。其次,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护理操作过程的每一步都必须谨慎,万无一失。对学生护理操作技能的评价不能只做总结性评价,还应该有对学生表情态度、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评价,而这更适合采用等级评定或表现性评价。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物理作为高职院校教学中最贴近社会科学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是高职学生科学知识的获取途径,更是他们实用技能的培养方式。近些年,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物理教学对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意识逐渐加强。本文首先对目前高职学生实用技能的重要性进行阐述,然后分析了目前高职物理教学在学生实用技能提升方面的欠缺,进而提出了高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实用技能的措施。

关键词:高职;物理教学;实用技能;认识。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物理作为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必修的一门最贴近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学科,在培养职业实用型人才的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知识型人才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是直接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具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因而实用技能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学生尤其重要。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为了达到这一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然而,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较晚,长期以来忽视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导致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忽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相当一部分院校仍然固守传统教育模式,课程与教材强调的是知识的学术性,对于影响学生后期实际工作能力、职业态度和专业实用技能的课程仅作为实践性教学环节,并没有对学生实用技能进行强化培养。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对于不具备实用技能的高职学生,用人单位普遍认为,高职学生理论水平不及本科生,如果职业实用技能又与中专学生无异的话,在同等情况下,他们宁愿选择中专学生以降低工资成本。因此,无论从教育质量的提升还是从就业率的提高来看,都需要加强对高职学生的实用技能的培养。

二、高职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理论,轻实验。

物理学从本质上讲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物理学中的规律都需要通过实验再现,才能保证学生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其中的物理定律,才能通过实验事实获得具体、明确的认识。但是我国高职教育从办学开始,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沿用中等专业学校物理教学方法,依然将理论课作为物理教学的重点,实验课仅仅作为理论课教学的辅助,其教学地位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很多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没有充分认识到物理对于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作用,对物理实验甚至整门课程都没有足够的重视。校方尚且如此,学生自然也没有将物理作为一门重点学科来对待,对于物理实验也不过是应教师要求做几个简单实验了事,很少能够真正动手做实验。这完全不适用我国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要。

2.缺乏探索性教学。

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常在课堂上教授的常常是一些比较简单的验证性实验和测量性实验,这些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学会简单的仪器使用以及实验操作,教师的教学难度相对较小。而对于一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过程,收集实验数据,反复推敲,不断探讨学习的探究性实验,由于教学难度大或学校实验设置条件限制等因素没有进行。原本很多高职院校学生都是在高中阶段对物理缺乏兴趣的,如今更容易在遇到需要开展研究实验的课程时退缩,一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长此以往,难以形成职业生涯的竞争力。

3.缺乏实践练习。

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与高中教学不同,高职教师的教学工作仅限于课堂,课堂教学结束后,学生很难再找到老师进行一些探讨咨询。仅仅依靠课堂有限时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很难真正把握教师教授的新知识,课下也难以找到合理有效的实践练习途径,久而久之,学生的`基础知识越发薄弱的同时,实践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在以后的就业过程中不免缺乏动手能力,缺乏足够的竞争实力。

三、高职物理教学提高学生实用技能的措施。

高职院校的教学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为了适应我国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实用技能,能够直接进入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作者,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物理学作为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相连的基础性学科,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1.加强动作技能培养。

在物理实验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动作技能,保证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各类实验装置。一般来讲,动作越熟练,越能在紧急情况下维持正常的操作水平,物理实验一定程度上就是训练学生熟练动作技能的基础。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确掌握某种动作技能的重要性,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在教授学生使用测量工具时,就明确的告诉学生这些都是以后机械切削加工、模具制造等工作中常用的工具。然后准确的为学生讲解动作学习的要领,应该达到的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做什么”和“怎么做”。再者,教师通过标准的示范性动作,引导学生做出规范性的动作。最后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动作技能练习,调动感知、记忆、思维等多个方面进行有效地练习和反馈。需要明确说明的是,对于学生的技能练习,并非是让学生简单机械性的重复工作,必须让练习有价值。以训练学生机械加工技能为例:在车床切削加工训练中,学生需要从空转走刀开始练习,逐步过度到粗加工、精加工,带动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提高动作效率。同时注意控制每个动作的训练时间,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控制学生训练周期,既能保持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中,又能够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最后,在学生完成每个训练动作后,明确告知学生所学动作技能是否达标,在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善。利用日常的物理教学,对学生的动作技能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一方面有助于提高物理实验教学质量,提升物理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则是为学生日后就业打下来良好的实践基础。

2.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活动。

物理是高职学生学好各门专业课的基础,做好物理实验教学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后续专业技能的学习做好准备工作。(1)对比实验。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对各种测量工具的使用都有比较高的要求,但是如果单纯的教授工具测量方法,难免让学生觉得教学过程过于乏味。采用对比实验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对比实验,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不仅训练了学生使用测量工具的能力、测量方法、误差分析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2)协作实验。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实验,教师可以采用协作实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愿形成实验小组,进行协作性实验。比如在进行电磁学实验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在相同条件和相同环境下进行改装电表实验。如此,不仅能够共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相互协作、研究创新能力。(3)兴趣实验探索。在很多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中,常常忽略对探究性实验的开展,往往只是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基础实验进行学习。但是课堂时间总是有限的,很多物理知识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学生难以完全吃透。为此,学校可以开放部分物理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进行与物理相关的,自己感兴趣的实验。此举除了可以显著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外,对学生实用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3.组织贴近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

高职院校给予学生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更多的是理论学习以后,学生通过实验练习获得的岗位工作需要的实用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加强贴近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工作。(1)组织职业技能大赛。高等院校可定期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组织职业技能大赛,由专业的技术工人对学生的大赛成绩进行评定。比如对电子电路图的设计以及焊接技能训练就可以邀请企事业单位专业的师傅对学生的设计和焊接工作进行评定和指导,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增加就业竞争实力。(2)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实习。就业,是高职学生学习的根本,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学生立足于长远,让学生认识到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强大的理论知识以及过硬的实用技能的重要作用,如此才能督促学生在学习中脚踏实地,提高自身的实用技能。高职院校应该依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根据学生的实践能力,有意识的安排学生到对口单位进行参观、实习工作,确保学生每一年的理论学习都能够与用人单位的实践工作结合起来。比如通过观察学习不同建筑的供电网络与物理学中的电路设计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设计能耗最低的安全用电网络。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因而高职物理教学工作必须要注重学生实用技能的提升。国内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常常出现重理论、轻实验,缺乏探索性教学,缺乏实践练习等各种问题,缺少对学生就业实用技能的训练。如此便需要在日后的教学改革中加强动作技能培训、采用多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以及组织贴近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对学生的实用技能加以培养,发挥物理作为一门实用科学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孔伟.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

[2]张思扬.高职物理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谢智娟.理实一体化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9).。

[4]孔伟.高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d].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魏国荣单位:江阴职业技术学院。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也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事实上再看看我们周围:小学家长到校替学生值日,初中生擦不干净玻璃、扫不干净教室、衣服不会洗、起床后不叠被子等等,有些家长教育子女流行这样一句话:“你只管学习,家里什么事都不用你管。”这些现象显示: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技能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技能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和盲区,存在的问题很突出。劳动技能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就中学阶段而言,劳动技能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现有的学科教学中具有许多“劳动技能教育”方面的教育资源,它不仅体现在自然学科的教学中,而且也体现在语文教学中。从课文与现实的对比中,应该充分重视学科渗透教育的作用,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劳动技能渗透教育,笔者认为应该充分利用语文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挖掘潜在的劳动技能教育材料,有机地与语文教学结合在一起。

一、根据教学实际及中学阶段劳动技能教育的要求,科学制定教学计划。

要合理分解劳动技能教育内容,将有关知识点分配到教学的不同阶段;结合劳动技能教育要求,充分考虑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

二、在各个教学内容中进行劳动技能渗透教育。

一是在课文教学中穿插劳动技能教育。教材中有大量可以应用在劳动技能教育方面的素材。伟大的领袖朱德同志在《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中,就阐述了他从小参加劳动对他终生的影响,从正面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技能教育观念。也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向学生说明鄙视劳动、没有劳动技能的危害性。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节选自明代作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范进中举》,描写了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范进。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由于无劳动本领,四体不勤,鄙视劳动,导致不会营生。他中举之前,穷得揭不开锅,中举后,又一步登天。笔者在讲授到这里时,总会不失时宜地提出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范进如果没有中举,他的命运如何?”通过学生的积极思考来强调重视劳动、拥有劳动技能的重要性。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不同的是,“身材高大”的孔乙己的结局是“连秀才也没捞着”,学会了“窃书”,被打致残,在穷困潦倒中饿死了。

二是在写作训练时渗透劳动技能教育。如每年举办一次“五一劳动节”的征文活动,开展“劳动与成才”、“假如没有劳动”、“记一次劳动”、“劳动最光荣”等系列活动,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劳动观、成才观。可供写作练习的劳动教育题材很多。可以在学生参加劳动后进行专项写作竞赛,撰写有关劳动的文章。结果,学生写出了《劳动是苦的,心是甜的》、《劳动节的战斗》等习作。这样,学生们在写作训练的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劳动教育。三是在听说训练中渗透劳动技能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能力是中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可以在即兴发言、课前演讲、辩论比赛中加入劳动技能教育内容。如,举行一场论题为“生存与劳动技能的关系”的演讲比赛,开展“劳动技能教育更需要加强道德教育、劳动技能教育更需要加强法制建设”的辩论赛,开展以劳动技能教育为内容的语文游艺会、灯谜晚会等。

三、开展兴趣小组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

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外,第二课堂活动也是进行劳动技能教育的好场所。初中阶段可结合教材内容,开设兴趣小组,活动内容就是围绕劳动技能教育进行。在学生身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劳动人物和场面,学校要经常把劳动模范的事迹讲给学生听,带领学生到社会中去看,去调查研究,看劳动人民是怎样从事建设祖国的劳动和为他人工作的,看农民伯伯们在田野里的劳动场面,让学生到各个厂矿企业、劳动培训机构进行参观考察活动等。可以开展“我要学习一门劳动技能,不做社会寄生虫”的活动,还可以每年搞一次“劳动技能教育”宣传周,每学期一次劳动技能知识讲座、劳动技能展示、勤工俭学等,使学生对劳动人民产生深厚的思想感情,热爱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

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劳动技能教育。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结合授课的实际,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劳动技能知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劳动技能教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劳动技能意识,而且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使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当然,劳动技能教育的渗透要注意适时、适量。所谓适时,就是要在适当的时候才渗透,也就是讲到相关要点时才渗透,并非每堂课都要渗透。适量也就是度的问题。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把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因此,渗透劳动技能教育要适时、适量,,切忌本末倒置。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摘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是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重点。本文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进行了阐述: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课前准备要充分;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操作要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要让学生看清演示的全过程;教师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演示实验要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技能;培养。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定律和定义,都是在生活实践或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例如声音的传播、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牛顿第一定律、焦耳定律等等。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格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是现代新课标下物理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培养中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呢?笔者有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

利用物理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甚至改进实验的能力、规范使用器材的实际能力。尽量把学生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让学生们去探索,这样会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把演示实验改为一边讲解一边实验(用生动贴切想象的语言去描绘,运用适当的肢体语言去暗示,也会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通过挖掘实验内容的趣味性,有目的地把课内探索延伸到课外。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和生活故事讲解实验,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功能,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将图片、声音、录像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又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总而言之,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寓教于乐,教师能让学生喜欢做实验,那就是教师们的成功,面对全体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实验兴趣为前提,提高学生的物理实验技能、掌握必要的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运用实验技能和实验手段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这样也就完成了实验教学目标,学生们终身受益。

二、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们认真研究和反复推敲、仔细揣摩。部分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不能亲自做上一遍。结果造成课堂上的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至于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得出的实验数据不能推导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强行”让学生接受书上的现成结论,也就失去了演示实验的意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教师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够重视,心思不在教学上;有的是疏忽大意,认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成功了,或曾看见别人做成功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课前就不充分准备。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首先教师们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要反复操作,熟能生巧!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的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争取做到每节课都有小实验,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机械效率》时,斜面倾角的增减、斜面长度的改变要讲清楚。最后一点是要备学生、分析学生,因材施教效果会更好。

三、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

学生能按说明书操作仪器,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是做好物理实验的前提。基本仪器主要有:刻度尺、量筒、电压表、电流表、秒表、天平、温度计、弹簧测力计、压强计、电能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物理大纲要求“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要让学生了解这些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量程、使用规则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做到熟练地、正确地读数,在介绍这些基本仪器使用方法时,应抓住基本测量仪器使用的共同点以及本仪器使用的特点,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理解记住基本仪器的使用。

四、操作要规范,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做演示实验时动作要稳、准、干净利索,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透镜片也不能用手摸;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杆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污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要顺拧在一起,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身教胜于言教,“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能让学生养成好的实验习惯,为以后自己动手实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要让学生看清演示的全过程。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数据准确,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多媒体展示。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看清演示实验的全过程。这样,学生们会默默地记住实验步骤,不会因为强记步骤而烦恼。教师可以自制教学教具。例如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实验,教师可用硬纸杯、小镜子等自己做实验器材。演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可自制水槽,向水槽里吐烟雾,演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的关系。效果比较理想,学生们也感兴趣。

六、教师实验用语要准确、生动、形象。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要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规律、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如弹簧测力计叫做弹簧称、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仪器的名称读音不准。又如在叙述定滑轮的特点时说成“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就不准确,应该是“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动力的方向”。

七、演示实验要让学生参与、学生是主角,教师要配合学生。

演示实验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学生没有参与演示实验。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应有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做到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他们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打开活塞,让空气进入半球中,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却很轻松地把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而且还很大,一下子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给全体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八、设计实验表格等,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

实验表格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设计,教师不能越俎代庖,或者急着赶时间,把现成的表格展示给学生,但是也不能盲目的急于求成,教师要有计划、分阶段地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包括设计实验表格、观察实验现象、操作实验器材、数据处理、分析总结。完成这几项目标:首先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把每个实验认真分析后,确定每个实验要着重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例如《用电压表测电压》,则要求学生模仿前面的表格自己设计实验表格,提高设计实验表格的能力。探究过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学生选择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试验。教师要抓住教材这种变化的安排,重点培养学生设计、进行实验的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循序渐进、逐步深入,日积月累的,长期坚持,学生的实验能力定会逐步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技能的培养

摘要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是物理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实验过程包含观察、操作和思维三种相互影响和相互交叉的心理活动。观察主要表现在操作过程中;操作主要表现在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过程中;思维主要表现在设计、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过程中。

物理实验能力应涉及实验观察能力、实验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只重视学生对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结果的学习,忽视对其实验思维和观察能力的培养。表现为:(一)教师自演自说。做演示实验时,往往是教师在台上边做边说,学生在下面看热闹。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参与程度很低,学生的三种实验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二)学生机械式地做实验。学生不理解实验,不清楚实验的目的、原理,更不知道设计实验方案时考虑的问题和选择方案的方法,只是按书中步骤操作和记录数据,甚至于为迎合书中结论而拼凑数据;(三)还有些学校在黑板上做实验,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完成了实验。

这些情况,教师往往是为了应付教学任务,学生则是为了应付老师作业。学生由于能力得不到锻炼和发展,逐渐失去了做实验的兴趣。

为此,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激发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提高其参与程度,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物理实验中的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是为了认识某一物理现象,并对此物理现象做出判断。但学生在观察时常抓不住要领,理不顺关系,表现为不知道该看什么和如何去看,以及看不清所演示的现象。为此,我们要做到:

(一)明确观察目的。观察一个物理现象,首先应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即明确观察什么。只有明确了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才能在实验的过程排除与观察目的无关的因素,抓住所要观察的主要物理现象,达到观察的目的。例如:高中物理验证牛顿第二定律时,就是要用控制变量法看看质量确定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和合外力确定时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其它现象都是次要的。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加强学生的'预习和教师的讲解来实现。

(二)指导观察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有:顺序观察法、整体局部观察法、比较观察法、推理想象观察法。

(三)提高实验本身的可见度。实验尽可能做到仪器简单、过程明了。但有些实验现象很不明显,可见度小,应借助于机构、光电的方法转换变量进行放大,或采用染色,衬托背景等措施突出观察的对象,增大实验的可见度。例如,在演示微小形变的实验中就是用了光杠杆的原理来放大桌面的形变和通过液面的升降来反映瓶子的形变。对于一些较隐蔽的、不方便直接观察的物理现象,有时候我们也会借助于多媒体进行演示,但这并不能代替实际的物理实验。

(四)鼓励学生相互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发现自己观察中的不足,提高实验观察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实验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合理选择和正确使用仪器的能力以及按实验步骤操作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应从几个方面来进行:(一)规范教师的示范,是提高学生操作能力的前提。教师演示的一举一动都将成为学生独立操作时的依据,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的作用。教师不仅要讲实验原理,更应在课堂上加强对实验的演示。为此,教师应从实验方法的设计、器材的选择、操作的顺序、观察的方法、结论的归纳等方面精心备课,并在课前反复演练,力求操作规范、熟练。

(二)强化实验技能的基本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基础。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起始于实验的基本操作。

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凡是涉及基本操作的训练,必须采取“讲清原理,示范操作,学生练习”的做法,人人动手,反复练习,最终达到人人能独立操作。

(三)上好实验课,是培养学生实验能力的中心环节。实验课包括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我们提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实验时,教师先介绍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然后教师在台上做,学生在台下跟着教师一步步、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跟,学生在教师的步步指导下,养成良好的实验方法和实验习惯。提升其实验操作能力。

(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良好途径。第二课堂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技能。例如,通过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带着课堂中的问题及教师布置的小实验内容,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教师审阅批准后,可一人或几人一组来实验室操作。可以举行实验操作竞赛、组织课外兴趣小组、举办物理科技晚会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动手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进行实验操作考核,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重要措施。改革传统笔试形式,让学生实际操作,抽签选择实验进行考核,可以促进学生上实验课时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实验中的思维能力包括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及根据实验目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实验教学具有其他教学形式难以替代的优势,实验情景能生动地吸引学生,实物和现象能刺激学生产生探求原因的欲望,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我们应充分利用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改进或变换实验方法,预想实验结果,分析实验误差等形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春密.物理实验操作能力的结构模型初探[j].学科教育,2002(6).[2]冯克诚.中学物理实验改进设计与规范操作实用全书(上)[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物理是中职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而且基础物理是绝大多数理工科专业的必备知识。物理课程不仅可以将力学、光学、电学、速度与运动等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等综合技能。而由于中职院校的首要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岗位所需的相应操作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使得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较之单纯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而中职学生综合技能的培养和提升,除了应通过理论知识教学的途径获得之外,更应当从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实验课时比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等方面加以实现。

一、中职物理教学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现存不足。

中职院校理工科专业自身的教学定位和教学特色决定了其主要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这决定了中职院校物理教学重点应当集中于培养学生满足岗位需要所应具备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之上,而对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要求应相对宽松一些。而我国部分中职院校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还不够重视。

(一)实验实践学时比重尚不足。

由于中职学生的物理学科基础知识在义务教育阶段形成的较为薄弱,尤其是很多学生缺乏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兴趣,对学习物理和掌握物理知识有畏难情绪,因而,在来到职业学校后其往往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深入学习,很难跟上物理课堂教学进度。面对学生的学习现状,物理教师不得不增加理论知识的授课时间,以帮助学生补习在初中时未掌握到的基础知识内容,之后才得以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深入学习。这种情况导致物理实验和实践教学应有的授课时间受到了挤压,物理实验和实践教学时间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形成的问题便因此而出现了,且难于改变。

(二)考核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中职院校的教学考核机制尚不健全,对学生成绩的评定往往只以考试试卷作为依据。而试卷通常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事实上中职学校的教学考核机制不应等同或趋同于基础教育阶段,技术能力的考核应该重视起来,凸显起来,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学的需要,而是为了求职的需要。

(三)实验设施和毕业设计的限制。

物理实验课程是培养学生综合技能最为重要的途径。而且,学生物理理论知识的巩固也离不开相应的实验环节。但受到办学经费的限制,中职院校的物理实验设施建设往往无法满足物理实验教学需求。这使得一部分物理实验教学无法正常开展,影响了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另外,毕业设计虽然是提升学生综合技能的有效途径,但中职学生迫于就业压力的影响,通常难以集中全力从事毕业设计活动,这极大降低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技能的效果。

二、物理教学对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意义。

综合技能并不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必须经过后天的教育和锻炼才能够培养出来的。因此,中职学生综合技能的获得必须依靠学校和教师的细心教育、耐心指导和自身的不断锻炼。中职院校的物理课程教学主要可以培养学生以下方面的综合技能。

(一)创造能力。

中职物理课程不仅应当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运行规律、电力电流的基本原理、电子元件的运行规则等基础理论知识,更应当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物理知识开展科技创新活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操作能力是最有助于中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能力。毕业生的业务操作能力越强、技术能力越熟练就越会得到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青睐。而中职物理教学的大量实验课程就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好途径。比如,在物理实验课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电视、收音机、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内部构造,并帮助学生自行进行拆卸、组装或改装。这样不仅能够巩固学生所学,更能使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而且,物理实验课程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拆卸与组装,它还有大量其他的课时内容和相关安排。只要学生能够认真、努力地投入到实验教学中来,都会得到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

三、有益于物理教学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途径。

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是中职院校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学校和教师应围绕这一教学目标,革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方法,积极探究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的授课方式。

(一)提高教学参与互动性。

指导学生自行组成小组,组内互相讨论,动手查阅相关资料,开展实践验证。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形象教学方式,较容易得到学生的接受。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使抽象的模型和理论得到形象化、具体化,而且通过图片演示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各种视觉图形的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中职物理教师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技术优势,通过具体物理模型的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实验教学引入启发式教学法。

在中职物理课程教学实验中,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物理实验过程中,可以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研究意识,打破学生的定向思维模式,使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得到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职汽车营销技能大赛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论文

[摘要]高职文秘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与变化,着力培养“一专多能”人才。通过调整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举办专业技能竞赛、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为培养“一专多能”人才提供平台。

[关键词]高职文秘;人才培养;一专多能。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高专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这个定位突出了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高职文秘专业所培养人才的类型层次也必须遵循这个定位。

一、高职文秘专业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一)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小企业更需要“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一专多能”指学校培养的学生既要具有专业知识,又要具有适应社会的多方面工作的技能。“一专多能”也常被说成是一专多长,即“复合型人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社会越来越需要一专多长的人。

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和市场实际分析看,现在和今后高职文秘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仍然是各类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小、人数少,要求秘书是杂家,是多面手,除从事秘书工作外,还要求承担财务、人事等多方面工作。从市场实际看,办文、办事、办会三大技能对于一些文科毕业生来讲似乎并不是难事,中文、管理、新闻等各个专业的学生也在跟高职文秘专业的学生抢饭碗,秘书职业对于专业的兼容性,也导致该职业市场竞争的加剧。

(二)学生个性爱好的差异性:人各有长,发挥优势。

每个学生在兴趣爱好、个性气质及学习基础上是有很大差异性的,这正好为培养一专多能的秘书人才提供一定的可能。高职学生应全面分析自身的优势与不足,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在学好专业核心技能的同时,培养与文秘专业密切相关的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技能,并努力使之成为自己的特长。比如,形象气质佳、性格活泼外向、擅长表达的'学生可着重培养自己演讲与口才、主持方面的技能;如性格内敛文静、喜欢写作的学生可考虑发展书法、摄影与摄像方面的特长。

(一)调整文秘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

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就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我校以企业服务为中心,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使学生一专多能集一身,知识面拓宽,在实践中善于动脑、乐于动手,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

重庆城市职业学院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面向中小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基层业务和管理岗位的“秘书+会计”复合型人才,具备能从事办文、办会、办事、办商以及出纳、会计、财务管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在课程设置上,调整课程内容结构,改进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中心技能与辅助技能的有机结合。学院除了开设办文、办事、办会等常规的文秘专业核心课程,还开设了以下专业课程:办公软件及办公设备的应用、秘书英语、演讲与口才、书法与美工、化妆与形体训练、速记与速录、会计技能综合实训,以培养学生与文秘专业紧密相关的一些技能。

全院公共选修课程插花艺术、茶艺、摄像与摄影、汽车驾驶等的开设则为学生练就“一专多能”拓展了广阔空间。

(二)举办专业技能竞赛。

学院高度重视,将专业技能竞赛列入教学计划,每一学年安排在3~5月份进行。在项目设置、竞赛方案、评分细则上都尽量与重庆市高职高专技能竞赛选拔赛、全国高职高专技能竞赛接轨。文秘教研室在近几年都举办了小键盘数字录入比赛、书法比赛、会计技能比赛、速记与速录竞赛,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多方面的实践能力。

(三)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学生会等为磨炼学生技能提供平台。

学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元旦晚会、演讲与辩论比赛、校园歌手赛),各个学生社团活动以及学生会组织策划的各项活动,均为学生磨炼技能与身手提供了大大小小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宗福廷.浅谈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培养[j].职业(下旬),(9).

[2]谢芳.当前高职文秘专业实训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实践与探索,.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高职学生虽与普通本科生虽同属于大学生,但由于历史、现实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其在职业素养培育的认识上存在诸多差异。第一,认识与现实的差距,导致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漠视。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不断加深,毕业生人数逐年攀升,用人单位唯学历是重的情况屡见不鲜。尽管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倡导人尽其才,但社会还是对高职学生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其各方面素质素养较差,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高职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自卑感。从高职学生自身来讲,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而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心。在内外因的双重作用下,导致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对大学生活持消极态度,在校期间无所作为,没有目标,不能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对职业认识不清,极少关注职业素养的培养。第二,内容与形式的脱节,导致高职学生对职业素养的轻视。职业素养包含的内容广泛,各个方面较少有量化的指标来衡量,大多属于质性的评价范围,高职学生对于职业素养的认识与学习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偏差。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没有开设专门的课程,主要穿插在专业课学习和一些讲座之中,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在学习形式比较单一的情形下,客观上会给学生传递职业素养不重要的讯息,导致学生对职业素养培养的轻视。

高职院校教育一直以来的目标都是培养掌握专门技能的技术人才,强调的是显性的职业素养,却忽视了隐性的职业素养。第一,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直以来高职院校都注重学生专门技能的培养,认为学生掌握了一门技术学校教育就是成功的。学校鼓励学生通过各种考试,考取各种证书,以考试成绩和证书来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标准。在此认识指引下,很多高职院校职业素养的培育是一个空白,基本没有开设专门的职业素养课程,在平时的各种教育活动中也不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第二,高职院校老师对职业素养教育的忽视。高职学校学生人数多,课程安排密集,课程进度时间紧张,老师们专业教学任务比较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基本上很少有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加上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评价形式单一,局限于学生考试成绩的好坏,较少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比较突出,职业素养薄弱。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期,社会发展需要大量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支撑。现代制造类企业对高级技工的需求不断增强,客观上传递的信息是只要有好技术就能找到好工作、拿到高工资。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上,企业存在一些错位现象。第一,企业过度追求利润,忽视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在招聘人才的时候重点关注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认为只有要过硬的专业技能,就符合企业招聘要求。实践证明,缺乏职业素养的技能人才对企业的贡献是有限的。第二,企业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连续性上的缺位。企业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完全寄希望于高校,在学生实习之前,很少进高校宣讲企业文化与精神,也极少关注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更勿谈参与到职业素养培养过程中去。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上的缺位,影响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

初中劳动技能课中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的论文

21世纪需要培养自立、创新的人才。对于培养未来人才的全面素质说劳动技能素质是必不可缺少的。然而,家长和老师往往忽视幼儿劳动教育,不重视幼儿劳动习惯的培养。在家里,幼儿有舒适的生活环境,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幼儿“超负荷”的包揽;在幼儿园里,老师少安排劳动活动,使得幼儿动手机会减少,生活自立能力降低,自己的事情不会做或不愿做。

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对此博有体会,为什么每年新入园的幼儿是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是越来越降低。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加强劳动教育可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劳动兴趣和劳动习惯,也能培养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也能让幼儿更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靠劳动创造出来的,让幼儿从心底尊敬劳动者,珍惜劳动成果。

一、通过了解、观察,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在家中任何事长辈都包揽了,使孩子们缺少了锻炼,养成了娇气、懒惰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了幼儿园给老师和自己带来了不便,由此,我国便针对这一具体情况,首先从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入手。通过让幼儿观察家庭长辈的一天的劳动活动,使幼儿知道家庭中每个成员的劳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关心别人的冷暖,尊重他人的劳动;在自然角里放上劳动时用的工具、材料……这样,利用周围环境激发幼儿脑海里的劳动意识。同时,我们还经常带领幼儿参观,结合季节特点,让幼儿了解种小区公园环境的变化,从不同角度来了解大自然中万物的变化,了解劳动成果,从而意识到劳动带来的欢乐。

二、创设环境,培养幼儿的劳动兴趣。

兴趣在每个人的学习过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首要因素。幼儿园中的教育教学时刻要求教师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兴趣。首先,组织幼儿进行劳动教学活动,开展“小小能人”等系列活动。通过“美食城”、“娃娃家”、“小小修理铺”等角色游戏活动,有意识培养幼儿劳动能力,如种植园地栽青菜、浇水等有实践性的活动,教师在具体操作活动中让每位幼儿参与活动,幼儿的兴趣油然而生;其次,教师便利用多种废品旧材料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并把幼儿制作的小作品陈列在活动室或让幼儿带回家。这样幼儿尝到了劳动的喜悦,同时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三、通过一日生活活动,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劳动习惯,要运用恰当的方法,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不要叫孩子干他们力所难及的事。充分利用幼儿的一日生活,教育、培养幼儿爱劳动是十分必要的。学会自我服务劳动是所有劳动中最首要的,在小、中班主要以自我服务劳动为中心,如:学会进餐、穿脱衣服、洗手、整理床铺等。我园很重视培养幼儿各方面的习惯,尤其是大班幼儿,因为大班幼儿在幼儿园已算是大哥哥、大姐姐了,在很多方面都应给中小班幼儿做榜样作用。注重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有助于幼儿自我服务能力的提高,培养幼儿的劳动习惯能使幼儿间养成互相帮助、互相团结等等。因此,早晨来园老师会带领幼儿一起搞卫生;午睡后请大班幼儿给中小班幼儿穿衣叠被;吃点心前让幼儿分发碗、勺;放学前让幼儿和老师一起整理活动室,培养幼儿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的习惯。

四、加强家园配合,共同培养幼儿劳动习惯。

幼儿生长在不同的家庭里,所爱的家庭环境也不同,有的家长注重幼儿的劳动教育,但有不少家长过分里溺爱孩子,包办一切,致使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习惯却比较差。所以,搞好家园配合工作,请家长配合教育幼儿爱劳动,并主动指导家长让幼儿在家庭中积极参与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实施劳动素质教育培养了幼儿的情操,锻炼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发展了幼儿的思维能力。以后我园还需进一步把这项内容深化,为培养新时代自理能力很强的幼儿付出最大的努力。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摘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主旋律,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为培养出适应各个用人单位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各个职业学校不断探索、各显其能。实验教学是职业教育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验室开放不但可以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提高投资效益,而且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验教学的形式、方法和手段等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开放实验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能从时间、空间上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实践的需求,并创造出一个宽松、便利、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人潜能的开放的实验环境。实验教学如何适应学生需求,如何体现实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方法的具体化、手段的现代化?其中加大实验教学开放力度,是满足学生对实践的渴望和需求的重要方式,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思维的纵横扩散,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下面从实验教学开放这个角度出发,对建立开放实验室的环境条件、人员条件、教学内容和管理方面提出具体的措施,让我们共同探讨之。

一、实验教学开放的具体措施。

实验教学开放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开放运作?应具备什么条件?这都是我们应该深入探索的问题。我们认为,做好实验教学开放,必须处理好时间和空间问题、实验教学的师资队伍问题、实验教学内容问题以及开放实验的制度管理问题等。

1.科学地对时间、空间进行统一协调安排。

实验室管理工作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搞好实验教学开放,关键在处理好开放时间、空间的问题。开放不等于放任,必须有一定的规则进行约束。由于参与开放教学实践的学生多,在时间、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统一协调、科学安排?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确定开放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以及它们的空间分布安排;其次要确定开放时间范围,尽可能满足学生“自由”发挥的需求;再次要采取开放实验教学的预约制,学生要做什么实验项目内容,应提前一周向主管开放实验室的教师提出预约,并按预约时间,在特定的空间环境内积极参与。对违约的同学,在没有足够的理由的情况下,可采用取消该同学本学期参加开放实验教学的资格,确保整个安排科学、有序。

2.加强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

由于参与开放实验实践的学生一般都是学习较好、善于思考、思维较活跃的同学,为了解决(或解答)同学在开放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或疑问,对此,我们必须加强开放实验教学队伍的建设和培养,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具体要求包括:(1)有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以及高度负责的责任心;(2)有较扎实的相关学科的知识,能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3)有较熟练的操作仪器设备的动手能力等。同时,实验技术人员还应具备高级实验师职称或从事实验教学二年以上且具有本科以上的学历,以保证实验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确保开放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3.选好开放实验教学内容。

选好开放实验教学内容,是搞好开放实验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实验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体现内容的新颖性、综合性、实际应用性,保证开放实验室的教学活力。因此,我们在确定开放实验教学内容上,提出必须坚持“四个”结合,即与交叉学科实验相结合、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1)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必须与交叉学科实验相结合。

实验教师可以选择与相关学科联系密切的实验内容,让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各学科知识的相互贯通和联系,应用于实验内容中,更好地理解实验的目的,熟练掌握实验方法。同时,这样还能培养学生将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例如,在基础护理实验中结合解剖学、临床护理学的相关内容。要求实验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拓展自身知识体系,更加丰富地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的理论。(2)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必须与课外科技活动相结合。

通过学生课外科技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进取精神。开放实验室可以给参与课外科技实践的同学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能向学生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和条件,所以,在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应充分考虑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实际,结合“学生课外技能大赛”、“学生创业计划大赛”等项目,由开放实验室有计划地进行“立题”或由学生自由“立题”,并把这些竞赛纳入整个开放实验教学的计划当中。

(3)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必须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的实践,是开放实验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大鼓励与引导,并使之形成规范化。对此,可以采取双向选择的.办法解决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科研课题的问题。首先由指导教师上报科研课题的题目及主要研究内容,提出学生基本情况的要求等;其次是集中上报的课题,让愿意参加科研实践的同学进行选择;再次,由指导教师对报名参加科研的同学进行选优录用,并填写有关表格。

(4)开放实验教学内容必须与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学生应与实验教师共同选择和设计综合性实验,调动学生参与开放实验教学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实验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实验内容、准备实验物品,可以设计将几项相关的实验内容结合起来,从中掌握多学科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

4.加强开放实验室管理。

为了有效地开展开放实验教学工作,确保开放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开放实验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中的作用,必须加强管理,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健全良性的激励机制。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也是开放实验室工作顺利进行的基础保证。在制定制度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有利于开放实验室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例如制定《开放实验教学管理暂行办法》等,加快开放实验室的改革力度。开放实验教学,虽然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验实践的“自由度”,但是还必须有足够多的高水平的专业实验技术人员参与,并制定相关的管理、奖励等制度,促进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的发挥。开放实验室必须有一位教师完全负责,实验室技术人员要保证实验室的所有仪器设备完好无损,做好技术保障工作;要教育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能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确保在一定的范围内配合指导教师合理指导学生的开放课题等。

二、结束语。

职业院校开展创新教育是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的迫切需要。我们培养的是动手能力强且具有初步创新意识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而开放实验教学是完成这一目标的一个必要环节。开放实验教学也是实验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它最大程度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采取不同的开放模式,使全校的实验室做到真正意义上采取人性化的多种形式。只有在开放实验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思维的平台。但开放实验教学的发展还刚刚开始,有许多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加以改进,不断地加以创新,以达到适应21世纪和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军王培华寻丽彬在护理技能教学中加强对学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卫生职业教育,,11:80。

2.冯燕华加强中医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卫生职业教育,7,11。

3.李建民张莹职业教育实施案例教学的几点思考.职业技术,,07。

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培养论文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因为“工作踏实,技术过硬”倍受企业青睐,但也有反映有些毕业生在技能上并不差,但在职业素养上有欠缺,表现为工作现场管理意识差,不能严格遵守规则做事,责任心差,缺乏合作精神等问题。这是因为在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注重知识技能掌握,忽视职业素养培养”,职业素养培养落实不够,基本成了一个空口号。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顺利就业和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基础,现在的用人单位选用人才由原来的重高学历转变为学历、职业素养并重,甚至以素养能力为重。因此,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把工作落到实处,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技能和素养,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从而增强就业竞争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

2在实训管理中推行6s管理,培养学生的员工感。

实训室在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实训现场类似于企业员工的工作岗位。我们不妨引入优秀企业文化,把企业的管理方法引入实训教学中来,营造浓厚的职业教育环境氛围,实施情景仿真教学。尽管环境不起决定性作用,但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技能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实训教学融教学要素、企业要素、职业要素于一体,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中,形成职业岗位所要求的能力。企业的管理方法有多种,但多是相通的。6s管理是现代企业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它是通过规范化和流程化的运作模式,改变人的行为习惯和工作现场,提高员工的自我素质,从而有效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内容包括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这种管理模式十分适合实训室的管理。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能力方面,犹如刚步入小学的孩子,这给实训室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上课班级和实训课程比较集中、所需器材药品较多的化学类实训室,如果没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方法,很容易出现混乱状态。高职是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桥梁,这一阶段,必须将职业素养这一软肋变得强大起来,在实训教学及管理中引入6s管理机制,可以实现高职教育与企业的深度交融,加快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角色转变。

3在实训管理中推行6s管理实施要点。

实训室在6s管理的实施过程中,应把握6s管理精髓,做好宣传和师生的6s理论学习工作,制定出实训室6s管理细则,并在实施中不断完善。下面,以笔者所管理的化学分析实训室的实施情况为例介绍。

3.1整理、整顿,塑造清爽规范的实训现场。

整理是将工作场所的任何物品区分为有必要和没有必要的,有必要的留下来,其他的都消除掉。实训现场只留下必须的、完好的器材设备,数量控制在满足实训需要的最低数量,其余分类进行妥善处理,该维修的进行维修,该废弃的废弃,彻底不用的移交后勤部门。整理之后即进入整顿阶段,就是把留下来的必要用的物品依规定位置摆放,并放置整齐加以标识。此阶段的关键是定置管理、标示明确。实训器材据使用频率决定其位置,每天使用的物品,放到显眼且容易取放的地方,使用不频繁的物品放在仪器橱内,个别实训项目用到的器材,可放到器材备用橱中,并进行标示,以便查找。例如常用烧杯、锥形瓶的配置,学生日常化学分析一般要求平行测定2次,故每台配2只烧杯2只锥形瓶,放置于台面下的仪器橱内,按需取用;吸量管移液管使用频率高,置于架上放在实验台固定位置上;所用试剂置于试剂架上,备用试剂瓶、抽滤器材等放置于备用橱内。所有物品,实训结束,恢复原位,这样,实训室才会秩序昂然,各班学生才能做到想要什么,即刻便能拿到,有效地消除寻找物品所用的时间。

3.2清扫、清洁,创造明朗清新的实训环境。

清扫是将工作场所内看得见与看不见的地方清扫干净,保持工作场所干净、亮丽的环境。清洁是将整理、整顿、清扫进行到底,并且制度化,经常保持环境处在美观的状态。6s要求实训现场责任到人。实训结束,物品器材归位,实验台清洁,人人有责,值日生负责检查和整体卫生清理。卫生、器材归位情况以大组进行考核,按5%计入实训成绩。各项值日任务落实到每位值日生,任务分为:器材归位情况检查;实验台清洁;天平室清理;扫地、拖地、倒垃圾;水池清理及关闭水电门窗等,排好值日表,并把值日完成情况纳入各班的实训考核。学院的志愿者每周对实训室一次例行大扫除,确保了实训室的干净清洁。

3.3形成素养,确保安全。

经过前面4s的不断加强,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工作和学习习惯,并遵守规则做事,培养积极主动的精神,持之以恒,形成素养。有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在进行化学实验时,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避免了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药品及加热、灼烧带来的危害,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杜绝安全事故,确保实训安全。

4实训室推行“6s”管理效果。

6s强调规范管理的常态化、标准化,推动6s活动,营造出一种“人人积极参与,事事符合规则”的良好氛围,从而带动整个实验室良好的整体氛围。第一,改善了实训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整理”,扩展了实训空间;通过“整顿”,物有定位,减少了实验过程中因寻找器材、试剂等浪费的时间,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通过“清扫”,使我们无论何时走进实训室,都是干净整洁的,使人心情舒畅,脏、乱、差的实训环境再也不见了。第二,确保了实训室的安全化学类实训室与其他类型实验室相比具有实验药品毒性较大、玻璃仪器品种繁多、仪器设备多为易损品等特点,在实训过程中极易出现烫伤划伤、触电、爆炸、中毒等安全事故,管理中难度较大。在推行6s过程中,实训室宽敞明亮,通道畅通,没有随意摆放的物品,教学设备及基础设施的维护、保养良好,同时又增添了大量的安全装置和安全标识,有效地增强了师生的安全防范措施,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可能性,为实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第三,学生职业素养明显提高实践证明,将6s管理观念、管理技术应用到学生的日常实训中,学生的管理意识和管理能力迅速提高,精神面貌、学习效率、办事作风等有了明显的变化,团队意识增强,学会了按照规则做事,明白了工作中需要严谨、认真、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勤奋、节俭、务实、守纪的职业素养,我们的毕业生更受企业欢迎。

5结语。

6s管理是一种执行力的企业文化,强调纪律性,需要智慧和创意不断改进,6s管理中的许多事情都是容易做到的,但贵在每天坚持做,认真做,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需要实训教师们日常的监督和激励,久而久之才能养成习惯,形成素养。总之,高职院校应把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来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