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音乐课教案(精选16篇)

送别音乐课教案(精选16篇)

ID:9322632

时间:2024-01-24 13:42:03

上传者:XY字客

范文范本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路和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每一篇都有其独特之处,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上的启示。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

二、教学目的:

知识:通过相关图片(或电影录像)及音乐的欣赏,学习演唱歌曲《送别》。

能力:并尝试用电子琴的丰富音色来表现,引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音乐之美的欣赏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对乐曲意境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

四、教学教具:多媒体课件,歌曲曲谱等。

五、教学过程:

1、练声曲:

2|。

34|5—|54|32|1—。

李叔同一生迄今留存的乐歌作品70余首。编作的乐歌继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大多为借景抒情之作,填配的文辞依永秀丽,声辙抑扬顿挫有致,意境深远而富于韵味。加上他具有较为全面的中西音乐文化修养,选用的多为欧美各国的通俗名曲,曲调优美动人,清新流畅,词曲的结合贴切顺达,相得益彰,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因此,他的乐歌作品广为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喜爱,像《送别》、《忆儿时》、《梦》、《西湖》等,特别是《送别》,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已成为了一个历史时期中国青年学生或知识分子思想感情的象征。由他自己写的词谱曲的《春游》,则是我国目前可见的最早的一首合唱歌曲。

教师提出注意点:二分音符,全音符,及附点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时值把握(6)、请同学们学唱这首歌。

(7)、请同学们讨论歌曲的结构特点。

(8)、师。

总结。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

1、欣赏根据四大古典名著改编的电视连续剧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

2、简介歌曲。

这四首歌曲是依据我国四大古典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改编的电视剧主题歌曲——《敢问路在何方》、《滚滚长江东逝水》、《好汉歌》、《枉凝眉》。四大古典名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尤其在中央电视台将其拍摄成电视剧后,其主题旋律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广大群众非常喜爱的电视歌曲。主题歌曲恰如其分的突出作品的主题,起到了歌颂主题思想,帮助观众明确理解作品思想内涵的作用。

二、认识作者:

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三、歌曲介绍:

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四、学唱歌曲。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三、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因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而广为人知。我将播放电影片段,学生会看到在电影那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中,《送别》的旋律随着淡淡哀伤的情节的发展数度响起,深深地刻印在人们的心上,此时学生会感受到歌曲在影片中的隐约、哀婉之美。

四、扩展。

除了这首《送别》外,你们知道的还有哪些关于离别惆怅的歌曲或者诗歌文章呢?李白写了很多离别的诗篇,其中有两首很有名: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所再见吧!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教学重点:。

2、听赏乐曲。

教学难点:。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新课导入和授新。

教学步骤: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来自音乐素养较高的部分四年级学生和音乐素养很高的部分三年级学生,因此,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较高的音乐学习目标,可以挖掘拓展的深度,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知识,知道词作者李叔同的生平简历与曲调的由来。

2、深刻体会歌曲内涵,并能悠长的气息、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

3、通过知识的延伸及拓展,激发学生的表现力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深刻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2、对本课知识延伸和技能拓展的准确把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唱出歌曲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1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音乐课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1、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的音乐天才。

3、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4、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学生跟着老师来唱谱子,然后老师唱普学生填词,老师纠正学生唱的错误的部分。

五、做游戏。

萝卜蹲游戏,找六个学生,谁输了谁来给大家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新歌。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我们可以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教,如果以后有送别的场景,我们就仔细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吧。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

【课时】1课时(40分钟)。

【学生数】46人左右。

【授课类型】声乐课。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的演唱歌曲,明确音乐要素在歌曲中发挥的作用,理解歌曲所要表达的音乐情绪。

2、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提高学生歌唱能力和音乐表现力。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歌唱艺术的无穷魅力,提高学生主动聆听、表达音乐的积极性,树立学生自信心。

1、用良好的发声状态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理解、感受音乐要素在表现歌曲情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课前播放歌曲《送别》,学生在《送别》的旋律中走进课堂。

一、导入——小组交流,展示自学成果。

在上一节课粗略学习《送别》旋律之后,分组交流课后作业。

1、歌曲的作者。

2、关于学堂乐歌。

3、歌曲的创作背景。

4、歌曲曾出现在哪些影视作品中,表达的怎样的情绪?

学生搜集的相关信息将在微信朋友圈进行共享,以便学生课后继续了解掌握。

二、新授——良好的发声状态与细腻的歌曲处理。

1、气息与发声练习。

(1)呼吸练习。

(2)3?2?︱1?—。

o?—?—?—。

(3)音阶练习,注意气息和咬字。

(4)复习歌曲旋律,划分乐句。

2、音乐要素与歌曲处理。

(2)分四个小组,每组一个乐句,分析如何利用音乐要素更好的表现歌曲?并分组展示。

(3)集体有感情的演唱。

三、歌唱情感的激发。

(1)聆听歌曲,观看《城南旧事》视频。

(2)展示同学们上交的反应歌曲情绪的图片,并进行交流。

(3)用同学们的图片制作成伴奏视频,集体演唱。

四、课后拓展。

为第三乐句添加一个声部,由小组长带领,课后分组练习。

小学音乐课《送别》教案

1、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常识,了解作曲家李叔同。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3、能从乐曲的听赏中体会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4、能大胆的参与歌曲的演唱也表演,能准确表达歌曲情感。培养学生合唱合作精神与充满爱心的情怀。

2、听赏乐曲。

谈听赏乐曲的感觉与情感体验。

欣赏与实践相结合法。

多媒体课件。

一组织教学。

欣赏《童年》,介绍学堂乐歌。

二:新课导入和授新。

一、导入今天我们首先来欣赏一首歌,请大家猜猜他的歌名。

二、介绍词曲作者。

学堂乐歌基本上是填词歌曲,其曲调大部分选自当时的日本和欧美的流行歌曲,因此它的曲作者为英国的奥待韦。它的词作者是我国近代音乐家李叔同。

三、发声练习。

四、唱谱。

1、熟悉d大调。

2、视唱全谱。

3、解决难点。

五、填词演唱。

六、感情处理。

歌曲表达了一种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最后一句应唱得渐慢渐弱。

七、学生表演。

用王维的诗来启发,教师示范。

八、辩论:你更喜欢学堂乐歌还是校园民谣。

发挥生学的主体性。

九、不管你更喜欢哪一种,我们都不能忘记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文化发展的影响。

通过辩论加深学生对学堂乐歌的认识与喜爱。

音乐歌曲《送别》教案模板

教学。

目标:

2、通过演唱和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3、初步认识影视歌曲、学堂乐歌。

一、组织教学。

1、2、二、导入。

1、欣赏歌曲。

师:同学们,今天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并且请大家来猜猜它的歌名?播放歌曲《童年》。

2、简介歌曲。

这首歌曲是罗大佑的《童年》,是一首校园歌曲。校园歌曲是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创作。

三、

了解歌曲。

1、认识作者:

李叔同(1880-1942)又名弘一法师。浙江平湖人,中国著名音乐家、戏剧活动家。1880年9月生于天津,1918年在杭州虎跑寺出家,1942年10月逝世于福建泉州开元寺。李叔同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主要音乐代表作品有《送别》、《西湖》等。

2、歌曲介绍:

1发声练习节奏练习1945年,在杭州第一师范人教的李叔同,写了这首著名的《送别》。它属于李叔同早年的创作的“学堂乐歌”,所谓“学堂乐歌”是指清末明初一批有抱负的知识分子,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作用,积极倡导在学校中开设音乐课,同时,一些在日本留学的青年学子,借当时流行于日本和欧美的曲调填上新词,编成新的歌曲。此外“学堂乐歌”还常常采用中国国典诗词来填写新的歌词。李叔同的《送别》就具有这些鲜明的“学堂乐歌”的特点,一是,古典诗词体填写歌词,二是,选用美国流行曲调作谱。不了解这些背景,难免会对《送别》不同于现代歌曲的某些特点感到困惑和不解。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生:回答。

师:说的很正确,这首歌曲特点,旋律平缓悠长,凄美柔婉,节奏也比较简单,表达李叔同对“金兰之交”友人分别时的离愁别绪,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情绪:忧伤、惆怅、深情。

四、学唱歌曲。

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

五、主题延伸、扩大视野。

《城南旧事》是1982年女作家林海音改编的同名电影。《送别》在影片中作为主题曲贯穿全片,细腻地表达了主人公小英子忧伤、惆怅的内心情感世界。

六、课堂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演唱了这首清新、淡雅、优美的《送别》。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和帮助,为我们的和谐班级、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2、今天的音乐课就要结束了,谢谢大家!让我们唱着《送别》说再见吧!

小学音乐送别课件

教学内容:

《鼓和号》。

教学目标:

1、用自然、快乐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初步培养学生的节拍感和乐感;

2、用拍手、拍肩等方式感受、表现歌曲的节拍与乐句;

3、认识多种不同的鼓和号,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去关注各种乐器,鼓励学生动手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乐器制作”。

教学重点:

1、准确并有表现的演唱歌曲;

2、感受三拍子的节拍与强弱关系。

教学难点:

1、歌曲最后一句旋律音准的把握。

2、三所学校学生互动时的配合;

3、运用身边的物品自制乐器,并参与音乐表现。

学生学情:

三所学校的同步课堂,中心校区的学生是一年级学生,乐理知识还很浅,但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且直接面对主讲老师。教学点学生是二年级学生,地处偏远农村,音乐课基本从去年11月同步课堂开设才开始,接触音乐的机会和途径也远不及中心学校,但他们年龄要长一岁,理解能力和自制能力要好于中心校区。三校学生对三拍子不熟悉,但只要初步感受即可。不在同一个空间上课,涉及到设备的时间差、声音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三校学生学习和互动,要尽量仔细,多预留时间,注意力也要多放在教学点。教学内容尽量精简。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出示号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师:这些乐器都属于?(号)师板书:号。

3、导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就叫《鼓和号》。

二、听一听,读一读,唱一唱。

1、初听歌曲,谈谈感受。

a、首先,让我们静静的欣赏这首歌曲,听完后,告诉老师,你有什么感受。

b、再仔细听一听,看看刚才同学们说的对不对。

c、有谁注意到歌曲的节奏是怎样的?你能用动作表现这种节奏吗?

2、读一读。

跟老师一起,有节奏的读一读歌词吧。

(设计意图:先有强弱的、美美的读,再拍手拍肩读,让学生在无意识中感受强弱弱的节拍感,并理解歌词,熟悉歌词。)。

3、唱一唱。

a、教师唱歌谱,学生唱歌词。注意最后一句“鼓”字,一字两音的准确演唱,和整句音准的准确把握。

b、唱好字音,字正腔圆。

c、跟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三、了解、感受三拍子。

送别音乐教学设计

通过学唱歌曲《送别》,感受歌曲悲伤的情绪,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2、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引导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听辨”“模唱”、“感受”、“对比”、“体验”、“表现”等方法,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内涵,抒发感情。

3、知识与技能。

能用连贯的气息,自然圆润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送别》并了解学堂乐歌的有关知识。

2学情分析。

《送别》是一首叙事题材的学堂乐歌。叙事性的歌词讲述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歌曲为四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大调式,4/4拍。歌曲曲调简练,一字两音,具有叙事的特点。

3重点难点。

了解学堂乐歌,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歌曲《送别》。、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播放《童年》,同学们随着音乐进教室,跟着老师一起律动。

师:孩子们,很高兴能和你们度过这节愉快的音乐课。知道刚刚我们听到的歌曲的名字吗?

生:《童年》。

师:对,这首歌曲是老师在上小学的时候在学校很流行的一首歌曲。这种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感受的歌曲被称为“校园歌曲”。那么在上世纪,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的歌曲叫什么呢?(引入学堂乐歌)。

2、简介学堂乐歌。

(二)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1)复习升记号“#”,划拍听琴声。学生分组自学旋律,老师指导(引导学生用科尔文手势练习。)。

(2)用“wu”哼唱旋律。注意气息要稳,声音要柔和。

2、出示歌曲,请孩子们听老师唱一遍,感受歌曲的情绪、速度,并介绍d.c.反复记号。

师:同学们,听了音乐,说说给了你什么感受?

生:伤感。

师:是的,这首歌曲完美的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执意真情,所以听起来有一点伤感。那歌曲中出现的d.c.和fine,你知道是什么意思吗?(d.c.反复记号就是从头反复,当出现fine时至fine记号处结束。)。

3、再听歌曲,学生划拍感受歌曲节拍。(请同学们再听一遍歌曲,并跟着音乐划拍。)。

4、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琴声轻唱下面的旋律(出示齐唱部分),注意声音位置和气息要保持稳定。

5、出示二声部旋律,请各组跟着小组长一起唱唱自己的声部,老师分组指导,特别是低声部#2的演唱。

6、学生加入歌词分组练习,老师指导。觚:古代饮酒用的青铜器。

7、跟着老师的伴奏演唱合唱部分。

8、出示完整歌曲,听范唱,注意歌曲的情绪。

9、跟着老师的琴唱这首歌曲,注意在演唱的时候要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演唱,演唱自己声部的同时注意倾听另一个声部,不要喊叫。

10、跟着伴奏音乐演唱。

11、老师想请几位同学来担任领唱,有谁愿意吗?

同学们,能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呢?是的,我们了解了学堂乐歌,学唱了李叔同的代表作《送别》。这首歌曲完美地抒写了人生离合的真实体验和世间永存的执意真情,从而使这首歌成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在我们的生活中将会遇到很多的离别,离别是悲伤的,在这里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珍惜我们现在的师生情、同学情,在学习和生活中少一点冲动与矛盾,多一点宽容与帮助,做出自己的努力,也让我们将来的离别不留遗憾。

在《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声中结束这节课。

小学音乐课教案《送别》

1、知识与能力:能够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并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简单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情,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1、朗诵、背诵这首诗。

2、理解这首诗景物描写的作用。

理解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1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人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君问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离别,因而备酒践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别愁绪,因而,送别诗情感低沉,但李白的《送友人》却毫无缠绵悱恻的悲伤情调。

(二)介绍诗人,了解背景。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大李杜),他的诗以抒情为主,诗风豪迈奔放、飘逸若仙。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等。后人辑有《李太白全集》。

(三)学习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配乐并范读全诗,学生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诗中传达的感情。

2、教师提示诗中的生字读音,点拨词义。

3、学生齐读,教师评读。

4、教师划分朗读节奏。

5、教师指名读,师生评读。

(四)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教师明确:

(1)点出送别地点和环境,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别。

(2)“横”字勾勒青山的静态,“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用词准确而传神。

(3)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对仗工整,“青”对“白”相间,色彩明丽。

2、分析颔联的表达效果。

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明确:孤蓬,这个意象,借喻即将离去的友人,一个“孤”字写出离程之孤独;万里,点明离程之遥远。用比喻手法,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

3、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教师明确:

(1)以工整的对偶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尤耐人寻味。“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

(2)浮云飘动像是游子不宁的心绪,落日迟迟如同友人难舍的情深。

(3)情景交融,“浮云”、“落日”作比喻表明心意,隐喻诗人与友人难分难舍,依依惜别的心情。

4、你认为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有什么特色?

教师明确:

(1)化用典故,以景衬情。

(2)挥手,离别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觉没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马尤如此,人何以堪!暗写了李白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五)课堂小结。

1、这首诗的特色是什么?

教师明确: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论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2、主旨归纳: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写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全诗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气韵生动,画面中流荡着无限温馨的情意,感人肺腑。

(六)拓展延伸。

离别之情的比较:

1、与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比较。

教师明确:《送友人》豁达乐观;《送元二使安西》哀伤凄凉。

2、与高适的《别董大》比较。

教师明确:《送友人》豁达乐观;《别董大》豪迈、激昂。

(七)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1、可取之处:

(1)以朗读穿插于全文学习中,有助于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按照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的顺序梳理诗歌,有助于学生理解。

2、不足之处:学生年纪较小,无法深刻体会到与友人依依惜别的感情。

长亭送别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把握剧情,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3.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数。

4.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问答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难点:

1、把握、鉴赏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鉴赏剧作曲词的音韵美和体会其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2、在疏理剧情的基础上,重点赏读若干支曲词,通过诵读、比较,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进行文学鉴赏的训练。

教学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西厢记》以及作者王实甫,初步感知“长亭送别”的相关情节以及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一、激趣导学:

二、重点讲习:

(一).作家作品介绍:《西厢记》和王实甫。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板书:元代杂剧家。

《西厢记》前身是《西厢记诸宫调》,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这三部书的区别是:《会真记》叙述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西厢记诸宫调》摒弃了《会真记》的悲剧结尾,以张生和崔莺莺双双私奔团圆作为结尾,剧中人物也更显个性化,比如崔母,完全是一个封建势力的维护者,成为崔张婚姻的直接障碍,崔莺莺,则成为了一个封建婚姻的反抗者。《会真记》和《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西厢记》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是宰相家的千金小姐,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白衣秀才张珙,拥有高贵地位的宰相千金与书剑飘零的布衣书生一见钟情,他们以清风明月为证,私定终身。但这却让崔莺莺的母亲恼怒不已,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她拿出家长的权威,以崔家三代不招白衣秀才为由,逼张生进京赶考,中的状元才能成亲。莺莺无奈只得在长亭送别张生,此时此刻,她会有怎样的一番滋味在心头呢?让我们来认识崔莺莺这位不同凡响的女子,走进她复杂而微妙的内心世界。板书:前身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再前身唐代元缜《莺莺传》或《会真记》。

(二).听课文朗读,疏通文意。

1.注意下面几个词语的读音。

2.整体把握。

三、设疑讨论。

学生朗读1-3、4-11、12-17、18-19支曲词,教师在每次朗读后介绍剧情,其他同学边听边勾画出表达莺莺情感的重要词语。

明确:

剧情一:暮秋时节,一辆轻车驶向长亭,车上坐的正是相国千金崔莺莺,面对满眼的秋色,想着即将远去的夫君,她不禁悲从中来。

剧情二:车到长亭,她有多少的话要对张生说,可有母亲和普济寺的长老在场,她只能把情思埋在心里,视线却一直被张生所牵。

剧情三:母亲先行离开了,莺莺终于有了可以单独和张生在一起的短暂时间,她可以一吐衷肠了。

剧情四:十里相送终有一别,望着张生渐渐远去的身影,莺莺心中的愁苦有谁能知呢?

四、典题拓展:

整体把握崔莺莺的内心情感。

我们读到的曲词是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时的内心独白,是她内心情感的真情流露。她流露出一些怎样的情感呢?用四字短语概括。

缠绵不舍痛快忧愁担忧牵挂郁闷怨恨。

五、巩固训练:

1、看影片《长亭送别》片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结合课文和《成才之路》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元杂剧的有关知识,结合课文理解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曲词的优美,评价崔莺莺的爱情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学:

复习回顾昨天我们学习了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片断“长亭送别”。

二、重点讲习:

杂剧,是元代最主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俗话说汉骈唐诗宋词元杂剧明清小说。下面介绍元杂剧的有关知识。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杂剧的结构:一般是一本四折(“折”类似“幕”,限用同一种宫调的曲牌组成的一套曲子),演一个完整的故事。(《长亭送别》五本二十一折)。

4.剧的角色:末(男主角)旦(女主角)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有特异之处的人,如张飞、李逵等。)丑(俗称“小花脸”,大都扮演次要男角)。

5.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三、设疑讨论:

结合课文分析作者表达人物情感的方法,品味借景抒情的写法。

明确:

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快活三、朝天子、耍孩儿、一煞、收尾等。

端正好、滚绣球、一煞等。

明确:

“端正好”鉴赏点。

紧西风紧,秋风里莺莺的心也被张生的离去紧紧地揪着醉霜林象喝了酒一样红,莺莺也在离愁的折磨下象喝醉了酒一样不能自持染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自然之物中融入了人的愁苦泪一路离别泪,一路离别情。

这段话作者化用范仲淹的“苏幕遮”,描写了一幅深秋、旷远又凄凉的秋景,通过这个秋景,我们感受到了莺莺心中那无以言表却又无处不流露的愁苦。

3、朗读“滚绣球”,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并体会主人公的情感。

明确:

垂柳长条,疏林斜晖,迍迍行的马,快快随的车。古人有折柳送行的习惯,“杨柳”在古诗文中是惜别的意象。再看“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大家知道离情难舍,寸阴可贵,作者无端埋怨疏林挂不住残阳,分明是在写情,此时的崔莺莺多么希望能够留住残阳,留住张生!马儿慢慢行,车儿快快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在这里,莺莺眼中的枫林红叶,垂柳长条,加上前面的碧云、黄花、西风、归雁、车儿、马儿,都戴上了传情寄恨的标记,成了抒发情感的载体。

4.再看“一煞”和“收尾”,大家齐声朗读一边。

赏析:

四、典题拓展:

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怨恨。

2.怨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3.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句子。

送别教案

一、组织教学:安定情绪,师生问好。

二、导入。

1、欣赏歌曲《童年》,它演唱了什么内容?像这类歌曲叫什么?

像这种广受学生喜爱,流行于校园,体现校园生活和学子心境或感受的歌曲,我们称它为“校园歌曲”。

2、那你知道100多年前,我们的前辈在学校唱什么歌吗?

三、介绍“学堂乐歌”

1901年(清朝末年,民国初期)起,中国开始开办学校,那时称做“学堂”,学校开设的音乐课叫做“乐歌”课,音乐课上唱的歌称为“学堂乐歌”,也就是类似当今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的曲调大都是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美国,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学堂乐歌充满着对传统势力的反抗精神和饱含的爱国主义激情,是学校音乐教育的启蒙,开创了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学堂乐歌的代表作《送别》。

四、歌曲教学。

1、初听录音,感受歌曲的速度、情绪,内容。

2、出示歌词,介绍词作者李叔同。

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是由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李叔同填词创作的。李叔同又名弘一法师,中国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除音乐戏剧外,绘画、书法、诗词均所擅长,是个名副其的音乐天才。

3、填词演唱,注意气息连贯,声音优美,位置统一。

4、分析处理歌曲,加上力度记号演唱。1.听音范唱播放《送别》。

师:我们在听到时候看看这首歌曲是几拍子,速度是,力度以及调号?

生:回答。

师:概括,四四拍、中速稍慢、中弱、d大调、再次听《送别》。

师:一起来听听这首歌曲,注意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谁来说说歌曲的特点和情绪?

师:好,那么下面把旋律带上跟着老师一起学唱这首歌曲。

1、先来朗诵一遍歌词。

2、学生一起朗诵。

3、老师领唱一边简谱。

4、学生聆听一遍歌曲。

5、学生跟着音乐轻声哼唱。

6、教师领唱。

7、学生一起唱,学生跟着老师来唱谱子,然后老师唱普学生填词,老师纠正学生唱的错误的部分。

五、做游戏。

萝卜蹲游戏,找六个学生,谁输了谁来给大家唱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首新歌。

六、小结下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歌曲《送别》,感受到亲友间离别时忧伤与凄凉的不舍之情,我们可以回家唱给爸爸妈妈听,也可以给弟弟妹妹们教,如果以后有送别的场景,我们就仔细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吧。

《长亭送别》教案

2、着重鉴赏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揣摩和鉴赏文中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教学重点

1、莺莺的叛逆性格。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文中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 ,背诵开头一曲与结尾两曲;分析[朝天子][二煞],提纲挈领地了解剧情,把握全折的戏剧冲突和主人公的叛逆精神。有条件可分角色表演;收集资料、下载资料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学准备

参照注释并借助于工具书掌握下列疑难字词。

1、注音:玉骢 金钏 揣 玉醅 泠 谨 赓 谂知

2、释义:举案齐眉 淡烟暮霭 蜗角 虚名 蝇头微利 余荫 厮守 口占 青鸾

第 一课

教学要点:导入课文,简介作者及剧情梗概,表演或诵读,理清情节线索。

教学流程

导入课文

这节我们来学习《西厢记》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

作家简介

王实甫,名得信,大都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常出入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是一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王的杂剧如今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园》等3种。剧中大都以青年女性反抗封建礼教为题材,塑造了崔莺莺、红娘、刘月娥等不同妇女的典型形象,戏剧性强,曲词以婉约俊丽著称。

剧情简介

相国的小姐崔莺莺和白衣秀才张珙于普救寺相遇,一见倾心。孙飞虎

兵围普救寺,要夺走崔莺莺。老夫人当众宣布:有能退贼兵者以女妻之。张珙函请好友白马将军杜确来营救。杜将军打退了贼兵,可是老夫人变了卦,让张、崔以兄妹之礼相见。这两位青年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在婢女红娘的协助下,私下结为夫妻。老夫人拷问红娘,红娘数责夫人言而无信的过错。老夫人被迫承认莺莺和张珙的婚事。但又提出张珙必须应举得官回来才能见她。结果张珙中了状元,以大团结结局。这个剧歌颂了张珙和崔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追求纯洁爱情而向封建礼教展开的斗争,表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愿望。

阅读提示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压卷”之作,是中国古典戏曲的典范作品。全剧共五本21折,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长亭送别》是《西厢记》第4本第3折,写张生在老夫人威逼下,被迫离开崔莺莺赴京赶考;莺莺、红娘、老夫人等在十里长亭为张生饯行送别。这折戏由莺莺主唱,其他的人道白,细腻地刻画了莺莺内心的离愁别怨,表现了张生和莺莺之间的真挚爱情,流露出了对封建礼教阻挠青年爱情的强烈不满。这折戏素以曲词优美、情意动人而脍炙人口。阅读与鉴赏要注意体会莺莺和张生在艰难中结合又分离的极为复杂的内心活动,鉴赏曲词中有情有景,景为情设,情由景生,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5、诵读课文(或表演)

6、结构线索

明确:

(1)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

(2)莺莺珍重爱情而轻视功名利禄

(3)莺莺担心和关心张生

(4)莺莺目送张生和别后痛苦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送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7、感情基调

明确:充满哀怨,凄婉之情

8、布置作业:以“长亭路”为题,将[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三曲改写成散文。示例: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零落的菊花,萧瑟的秋风一阵紧似一阵,避寒的大雁结阵飞向南方。白草憔悴,雾凉霜寒,枫林经霜变红,在秋风中纷纷离枝,坠落于地。

一辆油壁香车从普救寺驶出,穿过疏林,驶向十里长亭。车上坐着相府千金小姐 莺莺和侍女红娘。傍晚清冷的阳光斜照在莺莺挂满泪痕的脸上,哀怨中透着几分娇媚。轻车左前侧,张生骑在马上,不紧不慢地行着。秋风掀开车厢幕帘一角,红娘顺眼望去,恰见张生向车厢投过深情一瞥,面容凄惨双目噙泪。

…………

第二课

教学要点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富于文采的戏剧语言。

教学过程

《长亭送别》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被认为是抒情艺术的典范篇章,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情景真正达到了“交融”的境界。全折以写景始,以写景终,通过暮秋郊外景色的点染,构成萧索凄凉的氛围,与莺莺的浓重离愁相融合,意境十分优美。

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描写秋景的组合意象

[端正好]长亭路上——点染了一幅空间广阔、色彩斑斓的图画,堪称晖霜林图:碧天白云、黄花堆积、秋风阵阵、北雁南飞。化用范仲淹的词句,既写秋天之景,又写离人之情,情景交融,臻于化境,遂成千古绝唱。一个“染”字,沟通了景物和情感的联系,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端正好]是历来传诵的借景抒情、富于诗情画意的名曲,可与唐诗宋词的名做媲美。

范仲淹的《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 无情,更在斜阳处。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做相思泪。

[脱布衫]筵席之中——黄叶衰草图:飒飒秋风、黄叶纷飞,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如:烟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柳永《雨霖铃 寒蝉凄切》)

2、景物描写的作用

明确:[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得疏林挂住斜晖”互相照应;[收尾]一“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再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境。终之,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具有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富有文采的戏剧语言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的优美诗句

[端正好]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语句化用了范仲淹《苏幕遮》词句中的“碧云天,黄叶地”语句,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以烘托送别的凄冷氛围;(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引用了苏轼的《满庭芳》词原句,形象地表现了莺莺珍重袄请、轻视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耍孩儿》中的“未饮心先醉”,化用了柳永《诉衷情近》中的“未饮心如醉”之句,一字之差,更加夸张,语意更加沉重,表现了莺莺饯别时的极端愁苦。

唱词中融入古诗词语句的作用

明确:以其特有的语意、情味和表达效果与剧中的语境相契合,增添了语言的文采和表现力。

唱词中的修辞方法与表达效果

如,[端正好]中的前三句可看做是对仗或排比,但不是严格的对偶或排比。[叨叨令],使用儿化、叠词、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声情并茂,营造出一种浓重的抒情氛围。[快活三]中的一二句是比喻、夸张;后几句是进一步的比喻和夸张。[朝天子]中的“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是比喻、夸张、对偶;“拆鸳鸯在两下里”也是比喻。

小结:王实甫的戏曲语言富于文采,主要体现在,运用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融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为一体。

美读鉴赏、练习改写

以“怅望”为题,将[一煞][收尾]两支曲子改写成现代诗歌,尽量用上曲中意象,从莺莺视角表现离别之情。要有一点文采。示例:

一骑绝尘去,山峦笼轻烟 。

转山坡,穿疏林,

熟悉的身影依稀可见。

道一生平安,道一生珍重,陪伴游子的是冷清清的斜阳。

秋风掠过禾黍,飘来声声马嘶,马嘶声声扣击莺莺心田。

劳燕分飞谁主使?离愁别恨苦难言。

说什么功名仕途,只问何处归程何时归年。

山程水泽情难忘,夕阳古道心相连。

青山下,秋风里,离人泪,心自颤。

那离愁啊,长如水,沉如铅。

一辆车儿,如何载得起?如何施向前?

第三课

教学要点

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莺莺的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提出思考题

莺莺的反封建意识具体表现在哪些曲词中?

明确:(1)对拆散鸳鸯的不满。莺莺“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2)对功名富贵的蔑视。莺莺劝张生休忧“文齐福不齐”,休提“金榜无名誓不归”,认为“得一个并头莲,煞强于状元及第”,功名富贵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全折突出地刻画了莺莺什么性格特征?

明确:突出地刻画了莺莺的叛逆个性。在莺莺心目中,金榜题名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临别时不忘叮嘱张生“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也有深深的忧虑明确地告诉张生“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她的态度突出地表现了她的叛逆的性格和对爱情的执着。

提出讨论题

《西厢记》第五本写张生高中状元,衣锦还乡,莺莺“金冠霞披”,有情人终成眷属。明代流行的金圣叹批点本砍去大团圆结局,崔张分手,亦即剧本的结局,遂令《西厢记》,由喜剧变为悲剧。对金批《西厢》的结局,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第一种看法:剧中主人公生活的时代,封建礼教坚如磐石,大团圆结局本来就缺少生活依据,而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崔张爱情走向毁灭是合乎逻辑的结果。状元及第,奉命完婚更是入了俗套,令人感到先前崔母的刁难是如此的“合理”。金批《西厢》让崔张爱情在凄凄切切中收场,揭露了封建礼教对美好爱情的摧残,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批《西厢》的流行,是历史的选择。

第二种看法:爱情的极点便是幻灭的终点,这不符和“让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一美好愿望,也不符和观众希望“花好月圆”的审美心理。崔张从一见钟情到两情相悦,经历了许多艰难曲折,起码,在王实甫看来,大团圆是这对痴男怨女的最好结局。第五本中的封建因素是时代造成,不宜苛求古人。金批《西厢》尾截王实甫的《西厢记》是没有道理的。

运用想象,以“临行”为题,将[耍孩儿]一曲改写成话剧片段。示例:

人物:莺莺 张生 红娘

地点:十里长亭

莺莺(举杯,神色惨恻)今日一别,且饮此杯!未知何日相见(泪落杯中)复为公子举觞?

张生(接杯)小姐放心,此一去,定然争得功名,早日回归!(饮酒)

[红娘见张生有自负之色,轻笑]

红娘 金榜题名,倒要小心招婿。

张生 (语塞)这……红娘是了解我的心迹的。(摔杯)有违情义,如同这杯!

莺莺 夫妇情投意合,如同并蒂莲话花,胜过状元及第,何必千里奔波求取虚名?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回来就是。张生(感动,流泪)小姐知我。(传来马嘶生)时辰不早,我得准备上路了。

莺莺 且慢。君行别无所赠,但有一物送君。(展帕,轻吟)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红娘 (轻叹)劳燕分飞,一对苦命的人儿!

后记:

后记:

闺 塾

学习目标

掌握本文的词汇和相关文化知识

体味剧中极富风趣极具个性的语言

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

明确剧中的人物冲突

通过人物说白了解人物性格,尤其是杜丽娘的性格。

教学设想

重视诵读,熟读课文

把握剧情,抓住冲突来认识人物性格,引导学生体会剧中生动的细节,风趣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教学准备

确定主持人担任导演,组织排练

查阅资料,制作课件 。

第一课

教学要点:介绍《牡丹亭》,诵读或表演,整体感知,了解剧情

教学过程

引出新课

《牡丹亭》明代传奇,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爱情剧,也是我国戏剧曲上一部浪漫主义杰作。全剧共五十五出,课文为剧本的第七出。闺塾,教女孩读书的私人学堂。这是全剧中的一场重头戏,仅这一出,在戏剧冲突的处理上,人物说白,细节描写等方面,足以让人拍案叫绝。《闺塾》后被称为《春香闹学》,这一“闹”字,颇能道出戏的喜剧气氛。

剧情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从此经常想念她。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才貌端妍,年已二八,尚未议婚。一天被《诗经》的爱情诗引动春心,不顾封建严厉的礼教约束,私自到花园游园赏春,明媚的春光助长了她青春的觉醒,结想成梦,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之后怅然感伤。因相思梦中情人意恹恹而死,死前留下一幅自画小像。杜宝升官离任,在埋葬丽娘的花园里造起一座梅花观。岭南书生柳梦梅赴京赶考,途径南安,借寓梅花观,发现丽娘的自画小像,见画生情,引得丽娘的魂灵和他来幽会。柳梦梅从丽娘灵魂那得知真情,掘墓开棺,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同赴京城临安。柳梦梅试后,因金兵入侵延迟放榜,此时杜宝在淮安被乱兵包围,他受丽娘嘱托寻找岳父,杜宝却将自称女婿的柳梦梅囚禁起来,兵退放榜,柳梦梅中了状元。但杜宝仍不认这门亲事,要强行拆散丽娘与柳梦梅。皇帝得知,下旨命,二人成婚。丽娘生生死死,历经磨难,终于得到了幸福。

二、课文内容提要

选文描写小姐杜丽娘、侍女春香听老师陈最良讲解《诗经》时的情景。描写了杜丽娘心灵的初步觉醒。她虽然处于礼节上的尊重,不象春香那样公然嘲弄那个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陈最良,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她对封建教育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是追求。春香的形象,机智、勇敢、泼辣、活泼,和杜丽娘端庄、含蓄、矜持的详细相映成趣。

三 诵读或表演

四 疏通文字

五 检测练习

1选出各组中字音字形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咂(za)瓶花 b雎鸠(ju)(jiu) c 窈窕 (yao)(tiao) d诨(hun)

a君子好求(hao) b屦(ju) c葩(pa) d女郎行(hang)

a盥(guan)漱(shu)栉(zhi)笄(yan) b笺(jian) c觞(shang) d敷(fu)

2选出各组中解释有误的一项,并加以改正

a:设帐:汉朝马融讲学时设绛纱帐,后人称教学为设帐

b:管待:照顾和接待

c:膳:饭食

d:逑:追求

a:上书:上课

b:诨:开玩笑

c:款步:快步

d:敷演:陈述而加以发挥

a:潇洒:坐姿自然优雅,心情舒畅

b:葩:华美

c:铅华:妇女化妆用的脂粉

d:风化:风俗、教化

五 关于作者

汤显祖,字义仍,号若士、清远道人,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 。少有文名,万历进士。因讥评朝政,多次遭贬。他政治上开明,反对程朱理学,要求个性解放。代表作《牡丹亭》(原名《牡丹还魂记》)及《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它们被称之为“临川四梦”,此外还有《紫箫记》。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语文读本》365页的《游园》

第二课

教学要点:明确剧中冲突、赏析剧中风趣、个性化的语言,简析人物 形象

教学过程

明确戏剧冲突

明确;这出戏的戏剧冲突主要是在陈最良与春香之间展开,但潜伏的暗线是杜丽娘的心理冲突,同时三人之间的矛盾又彼此交织,情节生动,博波澜起伏,有很强的戏剧性。首先,陈最良与杜丽娘、春香一相见便发生冲突;接着是模字的情景;然后是春香在大花园逃学游玩又引发了冲突;最后是先生一走,杜丽娘、春香立刻得到解放。

体会语言特点

提出思考:

1、剧中人物语言富于风趣,主要体现在哪里?

明确:主要表现在陈最良和春香的对白上。陈最良的话酸腐不堪,总 是引人耻笑。春香口无遮拦,她的话处处冲满对陈最良的嘲弄,令人开心大笑。

剧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色,各表现出其什么不同性格特征,显示了怎样的不同地位?

明确:

a春香——言辞犀利,快人快语;b杜丽娘——说话不多,含而不露;c陈最良——喋喋不休,一本正经,满口酸话。杜丽娘与陈最良的对话表现了常规的师生关系;与春香的对话,表现了两人的主仆兼伙伴的关系。

简析人物性格

春香:机智、勇敢、敢于公然嘲弄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天真、直爽、率真、活泼、风趣,天性自然开朗,思想单纯,很少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和杜丽娘相比更富反抗性。

杜丽娘:大家闺秀,生于名门宦族之家,长于深闺之中,性格复杂,外在的表现与真实的心理不一致,知书达理又向往自由,温顺又不失个性,稳重又不失机敏。虽然长期遭受封建礼教束缚更禁锢严厉,却同样向往着高墙大院外面的自由天地,表现了多封建礼教的抵制以及对个性解放的追求。体现了心灵的初步的觉醒。

陈最良:宣扬封建礼教的塾师。严格遵守封建教义,言谈举止充满酸溜溜的味道。有一定的虚伪性,封建礼教的化身,被封建礼教与科举扭曲和麻木了心灵的道学家的形象。

四 作业:选作《同步训练》

音乐送别心得体会

音乐,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它能穿透时空,触动人心。每当面临离别,音乐总能用独特的方式抚慰内心的伤痛。近日,我在离别的时刻中,感受到了音乐的力量,深刻体悟到音乐送别的意义。在经历这个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五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首先,音乐送别能缓解离别之痛。离别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在分别的瞬间,无论是对离别的恐惧还是对未来的迷茫,人们都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然而,当音乐响起的那一刻,曲调轻柔、旋律舒缓,仿佛是一双无形的手轻抚着内心的伤痛,让人们在离别中找到一份宁静和安慰。我曾经经历一次离别,在朋友的送别聚会上,音乐响起,温柔的曲调将我的悲伤全部抚平,带给我一丝坚强和勇气,真正减轻了离别之痛。

其次,音乐送别能传递深情。音乐是一种语言,它能够将人的情感转化成美妙的旋律。当面对离别,人们常常说不出更多的话语,音乐成为了最好的沟通方式。一段动人的音乐旋律,能够把内心的思念和祝福传递给他人。在我的一次离别中,我选择了一首深情的歌曲作为送别礼物,歌曲中每一句歌词都准确地表达了我对朋友的思念和祝福。当我弹奏完最后一声,朋友的眼中闪现出了感动的泪花,我知道我用音乐成功地传递了我内心的情感。

第三,音乐送别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逐渐拉大,心灵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少。然而,在音乐的陪伴下,人们能够更加真实和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离别时的音乐交流让人们的情感得到了释放,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记得有一次,我和一位好友分别去不同的城市工作,我们选择了一首共同喜爱的歌曲,在电话里同时播放,就像面对面聆听音乐一样,我们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仿佛变得近了许多,离别时的思念也因此得到了宣泄和抚平。

再者,音乐送别能唤起回忆。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记忆媒介,在听到某一首曲目时,人们的记忆会瞬间被唤起。当在离别的场景中播放曾经共同聆听过的音乐时,人们的回忆仿佛被打开了一道门,过往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涌现。这些回忆像是过往时光的宝藏,有笑有泪,有欢乐有忧伤。我曾经离别过很多次,每一次的别离都会让我想起曾经的点点滴滴,这些回忆将与我一同长存。

最后,音乐送别能留下美好的记忆。离别是痛苦的,但是当那熟悉的音乐响起,让人们忘记了别离的悲伤,只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音乐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舒心的感受,更是一种能够记录时间的力量。我记得高中毕业时的那一刻,校园广播中响起了送别的音乐,所有同学的眼神中都写满了不舍和感激。那一刻,音乐将我们联系在一起,留下了一段珍贵的记忆。

总之,音乐送别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缓解离别之痛、传递深情、增强情感联系、唤起回忆,并且留下美好的记忆。在今后的离别中,我相信我会为自己和他人选择一首深情的音乐,通过这份特殊的礼物,用心去表达那份深挚的情感,将音乐的力量带给每一个离别的人。

小学音乐送别课件

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崔莺莺的典型意义。

教学设想:

1、以著名学者王国维的名言“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理论依据,以文中富于文采的曲词为突破口,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唤起旧知,唤起生活经验,努力创设情境,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

2、以诵读为辅助,以文学鉴赏为纽带,通过启发学生领会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领会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并且和口语巧妙结合以营造优美的意境,来努力培养学生初步赏析古典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思想内容的能力。

3、以碟片《西厢记》(越剧)的播放,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和视听享受,同时,引导学生“观后感”并提出自己的创见,以此来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建议学生课前预习:

1、对照注解和课前提示,通读全文。

2、熟读曲词[朝天子][二煞],背诵曲词[端正好][滚绣球][一煞][收尾]。

3、了解作者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情节和本折《长亭送别》的剧情。

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1.能否按时间的推移和情节的发展,用四个小标题把《长亭送别》这折戏概括一下?

2、崔莺莺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起伏变化?她的性格特征是怎样的?

3、文中哪几支曲子体现着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

4、本折曲词有几处化用或借用了古典诗词并且与口语结合的?有何表达作用?

教学内容和过程:

一、导语:

今天我很高兴,能够在这三尺讲台前与大家见面,并且能够上一堂课,与大家一起共度一段美妙的时光,所以,我很珍惜这种机会。当我踏上这块土地的时候,我特别激动,因为我也是安徽人。俗话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是的,看到你们,就像看到我的亲人一样。安徽是我的故乡,绩溪是我的最爱,你们是我的朋友。记得著名诗人艾青有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所以,尽管我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但是我的心却一直牵挂着故乡的山水,故乡的亲人,故乡的发展。看到安徽的巨大变化,想到它的灿烂前景,我很高兴;看到你们在这里安心地学习,想到现在的海湾战争局势,我很担心。真的。真诚地希望世界和平,真诚地希望爱满天下!

我们大概都看过电影《泰坦尼克号》吧。为什么这部影片能够风靡全球,深深地打动无数人的心呢?它讲述的只是贵族少女罗丝和穷画家杰克的爱情故事,但是它演绎出的却是一种人性的美,一种无私的爱。

当代著名作家肖复兴曾经说过:“爱,在幻想里,比在现实中更真实;爱,在回忆里,比在现实中更美好;爱,在舞台上,比在现实中更有价值。”

那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在中国戏曲舞台上曾经轰动一时,久演不衰,影响深远的元代杂剧王实甫的《西厢记》(板书)。它讲述的就是相国千金小姐崔莺莺与穷书生张君瑞的爱情故事。这节课,我们要欣赏其中最精彩的一折戏《长亭送别》(板书)。

讲到“长亭送别”,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弘一法师李叔同的《送别》。不知在座的同学中有否知道?我很喜欢这《送别》,所以,用小篆写了这幅字。我带来了,给大家看一下。当然,这次由于比较匆忙,所以这字写得不甚理想。如果不介意的话,我很愿意把它作为一份小礼物送给你们。我很想在此唱一下,唱得不好,请大家多多包涵。能够唱的同学就一起来唱吧!谢谢!

(教学设想:通过充满深情的导语,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心灵。通过循循善诱,让学生树立“学习与生活,学习与做人联系”的意识,懂得珍惜时间,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通过熟悉的影片唤起学生的联想,通过书法作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通过唱歌让学生产生心灵震撼,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磁场,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为下阶段积极参与情感体验,进行审美评价奠定基础。)。

二、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欣赏崔莺莺的人物形象。

三、师生共同研讨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情节线索。

要求学生浏览课文,用四个小标题概括画面内容,理清情节线索。

板书: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2、重点赏析课文,把握两个目标。

(教学设想:着重赏析[端正好][滚绣球],提供范例,不断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运用“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名言来理解男女主人公“送别”的心情,从而较好地把握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及熔古典诗词入曲的特点。可举影片《泰坦尼克号》中的一个经典画面:夕阳下,大海中,罗丝在杰克的引导和鼓励下,爬上船头的栏杆,张开双臂,闭目呼吸。也可举学生送别朋友,学生与父母分别的场景,因为有生活体验,容易引起心灵上的`共鸣。)。

全体学生朗诵[端正好]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明确:景碧云天(烘托气氛)黄花地(诗情画意)。

西风紧北雁南飞(化用诗词加深意境)。

霜林染醉(促人想象)。

情痛(愁苦)。

(讲析时一可联系相关诗词,让学生知道并理解化用或借用古典诗词,以营造优美意境的方法。杜甫的《登高》、范仲淹的《苏幕遮》、晏殊的《蝶恋花》和张继的《枫桥夜泊》。课后整理。也可联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这雪下得紧”作为分析的范例,帮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和艺术性。二可插讲故事:传说作者写到“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时,因为毕其一生,所以,“思尽,倒地而死。”说明文辞极其优美,缠绵悱恻之至,艺术水平相当高,令人叹为观止。)。

赏析[滚绣球]。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马儿车儿借景抒情离情难舍。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夸张身心憔悴怨恨。

过渡语:送别途中,莺莺不忍遽别的情感怎一个“痛”字了得?这种“痛”包含着愁苦与怨恨。

例如:“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渲染张生内心因离别而产生的惆怅、凄凉之情。)“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渲染莺莺内心怅惘、眷恋、失意。)。

小结:《长亭送别》一折戏,历来被誉为写离愁别恨的绝唱,不仅在于它反映了女主人公勇敢、大胆地追求自由爱情,反对封建礼教的思想,它深深打动人们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最后一幅“夕阳古道无人语”的画面与“晓来谁染霜林醉”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凉。离别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让学生回忆柳永的《雨霖铃》并且一起背诵。教师展示书法作品。

(教学设想:通过小结,让学生加深对“情景交融”的理解。通过再次展示书法作品,让学生增加兴趣,获得美感。)。

赏析[朝天子]和[二煞]。了解莺莺在“长亭饯别”与“临别叮嘱”的情感起伏变化,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明确:恨(依恋与无奈)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对比。借眼前的杯盘酒菜来传情,用厌食酒来表现她的愁苦至极。

恨什么?“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从中看出她什么性格?

明确:恨“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指功名。修辞手法:比喻、夸张、对偶。

突出了莺莺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叛逆精神。

(这里基本上分析了崔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简单赏析[二煞]。

明确:怕。

“怕”什么?(怕“停妻再娶”;怕“金榜无名誓不归”。)。

为何“怕”?(莺莺的担心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是有现实基础的。)。

小结:

莺莺这个艺术形象的典型意义及时代局限性:莺莺的倔强与叛逆的行为表现了她的轻功名,重爱情的反封建精神,但是我们也可以窥见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妇女悲惨屈辱的地位。莺莺的痛苦是一种不能主宰自己命运的痛苦,所以让人无限同情;她的倔强与叛逆让人无限佩服。

最后“惜别目送”部分,哪个字能够概括莺莺当时的眷恋和失意?

明确:念(眷恋,失意)。

3、拓展学习视野,欣赏越剧片段。

(教学设想:通过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欣赏越剧《西厢记》中的节选部分《长亭送别》,进行视听享受来激发兴趣;通过观后讨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和培养创新能力。)。

四、结语:

五、作业:

1、搜集有关“送别”的诗、词、曲、文、赋,能否作专题研究?

3、体验美感,进行美的享受,能否背诵文中较多的曲词?

4、能否从文中找出几副对联?或者根据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自拟几副对联?

5、用心读王实甫的原著《西厢记》,能否写一篇有见地的读后感?

(设想:作业本着“因人制宜”原则,可以独立完成,亦可以小组完成,给予充分时间,体现开放性,独立性,合作性,注重过程,讲究体验,力求质量。)。

板书设计:

长亭送别(元)王实甫(《西厢记》节选)。

主要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变化:痛——————恨——————怕——————念。

(愁苦,怨恨)(依恋,无奈)(担心,害怕)(眷恋,失意)。

崔莺莺:轻功名重爱情叛逆倔强。

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景: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

交融(烘托气氛诗情画意化用诗词加深意境促人想象)。

《长亭送别》教案

1. 简单了解作者及相关元曲、元杂剧。

2. 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 揣摩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

1、体味人物的思想感情。

1、品味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诵读法 点评法

1、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著名杂剧作家。所作杂剧14种,现仅存《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四丞相高会丽春堂》《吕蒙正风雪破窑记》三种。

2、《西厢记》的故事来源于唐元稹的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小说叙述唐贞元年间寄居蒲州普救寺的少女崔莺莺和书生张生恋爱、终被遗弃的悲剧故事。莺莺的悲剧形象概括了中国历史上受封建礼教约束和被轻薄少年遗弃的善良少女的共同命运。金代,北方出现的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一般称为《董西厢》(又称《西厢弹词》或《弦索西厢》)。它在主题思想、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已经越《莺莺传》,为后来王实甫《西厢记》的创作提供了新的基础。

3、有关元曲及杂剧

(1)、元杂剧四大悲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纪君祥《赵氏孤儿》。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白朴。

(3)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白 朴:《墙头马上》、《梧桐雨》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4.剧本的构成:唱(演唱)、科(动作或表情)、白(说白)

一、基础知识积累(a级)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筵席( ) 玉骢 ( ) 迍迍 ( ) 蹙眉( ) 萋迷( )

玉醅( ) 金钏( ) 靥儿 ( ) 谂知( ) 青鸾( )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b级)

1、《长亭送别》这一折内容可以分为四个场景?(请用四个小标题加以概括)

( 1 — )送别途中——( — 11 ) ——( — )临别叮嘱

———( ——19)

2、《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 ,反映“

”(提示:用课文原话)的送别主题。)

三、阅读与品味(c级)

(一)赏读“途中之境”

赏读曲词《端正好》。(先背诵,后赏析。)

1、有哪些意象?组成了并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2、哪俩个字实现了情与景的交融?(明确:前者不仅把离别的感受化为具有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令离人的涟涟别泪,宛然如见——昨夜伤心到天明,血泪竟染红了整座山林!后者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非霜林醉,乃人不能自禁也。至此,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情由景生,境由情出,世传王实甫写到这里“思竭,扑地而死”。)

3、这幅图画中哪句话展现了主人公的主观感情? 又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感情?

(二).赏读“滚绣球”

1、找出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体会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三).恋恋不舍、痛苦担心是夫妻分别是的人之常情,莺莺在送别张生时还有一种特别的心情是一般情侣分别时不一定有的,是什么之情呢?一起品读“朝天子”。

1.在这里,崔莺莺还表露了这样的情感?

2.在莺莺眼里中状元得功名与她的爱情相比是虚名微利,重要的是两情相悦,长相厮守,她 这种对爱情的认识在课文中表现了多次,请分别找出表现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的 句子。

(四)赏读“目送之境”回答问题。

1、《一煞》《收尾》写了哪些景?

2、《一煞》《收尾》中的那景是怎样体现莺莺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的?(提示:可以从“极目而不见,欲语又无人,闻声人无迹,见马不见人”四处入手,这支曲子句句写景,句句含情,以景衬情,化情入景,情景交融,生动展现了莺莺“离愁渐远渐无穷”的心境。)

四、探究与对话(d级)

1、对待爱情和科举功名、莺莺、老妇人、张生各有什么想法?(最好应用“幺篇”和“朝天子”中的话回答。)

2、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所揭示的主题?

五、课堂小结(c级)

【学习反思】

【作业布置】

品味写愁妙句,感受语言魅力。你还知道哪些写愁的句子?请写出来与同学交流。

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王实甫《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明确:都是写愁高手。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都饶有新意,各具特色。李煜将愁变成了 ,秦观又将愁说成比 更多,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 ,李清照又进一步将愁搬上了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均意境完整。但也有不同,语气的变化:设问-假设-反问-肯定; 修辞:明喻-暗喻-无比喻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