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报告(精选19篇)

语文教学艺术研究报告(精选19篇)

ID:9343536

时间:2024-01-30 04:45:03

上传者:雨中梧

范文范本是通过对经典作品的梳理和整理,形成的一种文学样本。范文范本中的优秀作品可以给我们带来思想的冲击和感受的震撼,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研究论文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力比较强,对老师的崇拜也较为深厚,他们会按照老师的行为做法行事,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用自己规范的语言表达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规范小学生语言运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需要教师进行示范的内容,这就是进行语言使用规范教学的好机会,教师若能抓住这些机会用规范的语言去给学生示范,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收效。规范的语言是从简洁的语言发展而来,但又有不同。它需要使用者在运用语言时按照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去使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法,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便使用。规范的语言使用,要讲究语境,褒贬词的区别,还要规范词汇搭配,以及语序和句子结构,等等。尽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会涉及较多语法方面的教学,但是在日常使用中就将语法知识涵盖之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规范起来就需要加强语法方面的学习,将语法知识直观形象地教给学生。

语言艺术的前提是科学准确,表意不明的语言再好听也谈不上是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教会学生驾驭语言,就需要使用含义科学的语言。望文生义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鲜见,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有部分教师没做多少功课就敢口若悬河。尽管有些人抱着人都会说话就会使用语言的态度,把语言规范性不当作一回事,还有一些人认为语言只要能听懂就万事大吉,对于语言是否规范没有多大兴趣。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单说语言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功能就不能允许滥用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更要注意用语的科学规范。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模式,让他们从刚接受语文学习开始就用标准的有科学准确含义的语言来开始学业,就会在他们潜意识里对语言、词汇的科学含义提到足够的认真,倘若自小学生刚接触语言学习就充斥着许多滥用词汇、网络语言乱用等问题,就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向语言艺术更高层次探寻的脚步。

语文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语言带给他们的知情意。语言是情感传递的媒介,内心的情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同样他人的语言也会给予安慰、勇气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关于语言艺术培养方面,需要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带着情感去教育学生。因为小学生的世界观还比较单纯,他们对外事外物的评价就是依据自己的喜恶,即内心的情感。要想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就需要教师让你给他们喜欢上自己、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融入情感进行教学,不是任意情感的泛滥,而是能让学生体会生活美好、人情温存的情感介入。在语文教案设计上,就需要选取那些能够产生情感张力的文章,让学生在体会人世间真情实感的同时体会语言艺术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形成用语言表现自己内心需求的习惯。融入情感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语文是打开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的窗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语言艺术,不仅能帮助学生迅速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感知力,在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小学语文知情意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提高自身语言艺术的运用程度提供了大环境和更高的要求,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展现自身语言素养和文化积淀的舞台。

文档为doc格式。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存在形式,都按一定的节奏变化发展着。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具有自身变化发展的节奏。一位高明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总是自觉调谐教学节奏,使整个课堂教学“和谐共振”,充满艺术魅力。

何谓节奏?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并非三言两语就能表述清楚。我国古代的《礼乐记》中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俄国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节奏就是事物发展的“一定的速度和拍节中,实际时值(动作、声音等)与单位时值之间量的关系”。美国的理查德·波列斯拉夫斯基则说得更清楚:“节奏是一件艺术品所包含的各种不同要素的有秩序、有拍节的变化。”前苏联戏剧家古里耶夫也说:“任何一种运动为了完成它自己的使命,都必须有规则、有秩序。运动中的这种秩序,也就是节奏。”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就是教学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有秩序、有规则、有拍节的合乎规律和富有美感的变化和运动。思想政治课教学艺术的真谛之一就是节奏的调谐。只有追求节奏的和谐,才能达到教学真、善、美的统一,共创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一个多元体,其教学节奏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诸如抑扬顿挫、起承转合、轻重缓急、强弱快慢、高低起伏、张弛疏密、刚柔浓淡、疾徐断续、明隐虚实,等等。教学节奏的调谐艺术,正是这些因素的相互协调、合理衔接、有序变化、和谐运动。

要掌握思想政治课教学节奏的调谐,首先必须明确教学节奏的常见类型。教学节奏按其表现形态来划分,可分为外在节奏和内蕴节奏两大类。

所谓外在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外在表现形态,主要是指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语言节奏。广义的教学语言包括有声语言(口头语言)和无声语言(又可分为书面语言、体态语言、时空语言等)。所以,教学语言节奏可分为有声语言节奏和无声语言节奏。

有声语言节奏是指教师用口头语言所显示出来的有秩序、有拍节的变化和运动,具体表现为语音的高低强弱、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轻重缓急、语句的断连疏密、语流的循环往复,等等。大凡有经验的教师,都善于依据教学内容,合理利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节奏,实现内容与情感的有机统一。例如:宣扬爱国主义,则慷慨激昂,声音洪亮;歌颂英雄人物,则情绪饱满,感情真挚;描绘祖国河山秀丽,则飘逸纵横,含蓄蕴藉;论证科学发明创造,则平缓理智,博大深沉……又如:在阐述概念定义时,语速可放慢一些,音调则应高亢,以便学生记录;读一些较长的语句,则应舒缓一些,务必将每个字读清咬准,使学生能够听明白;对一些结论性的话语,音量要大一些,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列举实例时,音调则可柔和一些,以求生动;问题之间的过渡,应稍作停顿,以示区别……这种种节奏调谐手法的运用,不能不说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它与那种讲起课来不是小和尚念经,就是老太婆哼催眠曲,或声如洪钟、久鸣不已相比较,其教学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无声语言同有声语言一样,也是教学信息的物质载体,也存在着节奏的处理艺术问题。无声语言节奏主要有书面语言、体态语言和时空语言的节奏。

课堂上的书面语言主要为板书。板书是一种视觉语言符号。首先,板书节奏要讲究其层次节奏。一般而言,板书最忌一抄就是一大片,学生疲于奔命,抄写不停。如“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定义语句较长,有的教师一古脑儿将其抄在黑板上,结果学生还是记不祝而一位教师在教学时,一边讲解,一边板书该定义中的关键词语,最后形成了如下板书:

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劳动强度……使用价值……劳动时间。

如此板书,层次分明,重点突出,有序呈现,无论是在生理运动上,还是在心理感觉上,都给学生一种和谐的审美感受。其次,板书节奏要讲究书写速度的节奏问题。有关实验证明,中学生(主要是指高中生)的书写(笔记等)速度每分钟可达20~35字,最快者可达50字左右。教师应在讲究字体优美、清晰工整的基础上,用略快于学生书写的速度来展示教学内容,给学生以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完整和谐之美感。否则,就会使学生产生“延迟视听”的不协调、不平衡的心理感受。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问题。以视觉符号为主的板书和以听觉语言为主的口语各具特色,互有优劣。教师应扬长避短,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富于节奏美的和谐整体。板书与口语的交叉节奏最忌那种断裂式的单一节奏形式。例如,刚开始上课,教师就一声不吭地在黑板上一大片一大片地抄写教学内容,然后再长时间地复述这些内容。

体态语言也称人体语言或动作语言,具体包括眉目语、微笑语、手势语、身姿语、服饰语等。古人云:“诚于中,形于外。”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各种体态语言来有效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增添感情色彩、促进人际交往、创设和谐气氛的。如上课伊始,教师用亲切和善、温柔信赖的目光望着学生,温馨的气氛便像春风一样洋溢在整个教室,拂过学生的心田。在课堂上,教师不同的眼神,表示着不同的感情;不同的目光,扩散着不同的情绪信息。目光炯炯,会让学生感到振奋;眼神温柔,是爱抚和勉励。反之,如果教师一走上讲台,羞怯紧张,眼睛死盯课本、教案;或自视清高,斜目远望窗外;或仰头盯着天花板;或沉眉塌眼,有气无力,呈精神萎靡之状;或怒目圆睁,气冲牛斗,现冷若冰霜之情,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时空语言也要讲究节奏。时间节奏是指科学合理地分配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初执教鞭的教师,往往不能把握时间节奏,容易出现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局面。前苏联教育家尤·弗里略夫说过:“讲课时,必须很好地掌握时间,切忌前松后紧。此外,还必须留出一点时间,简要地归纳一下所讲的内容。”要做到这一点,教师上课前必须精心设计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作出妥善安排,并且要熟悉教案,对各项教学活动占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前一项教学活动超出了预定时间,那么,在进行后一项教学活动时,就应设法调整节奏,加以弥补。否则,就会造成拖堂现象。空间节奏主要是指师生之间空间距离有节奏的变化。如教师根据教学的具体需要,在讲台上适宜地走动,甚至走下讲台,在学生课桌之间来回走动。这样,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空间交际距离,是符合空间节奏调谐要求的。

所谓内蕴节奏,是指教学节奏的内部表现形态,主要有内容节奏、思维节奏和情感节奏。

内容节奏是指教学的详略、难易、虚实、深浅等有节奏的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节奏的调谐,应力求做到:

(1)详略得当。教材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一堂课的教学,要切忌照本宣科、面面俱到,而应分清主次、区别详略。对重点内容,要浓墨重彩、重锤敲打;对次要内容,则应轻描淡写、和风吹拂。

(2)难易适度。教学难点是学生不易理解的地方。教学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学习就如同喝白开水,淡而无味;难度过高,则学生的学习困难重重,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因此,教学内容的难易既要适度,更要注意二者的相互转化,即变易为难,或化难为易。

(3)深浅适宜。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正确掌握讲解、提问、讨论以及布置作业等内容的深浅程度。

(4)虚实相间。“虚”即理论,“实”即实际。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这种结合,决不是“乱贴标签”,而是有机渗透、水乳交融。

思维节奏是指师生思维的疏密、张弛、明隐等有节奏的变化。中国画有所谓“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通风,还得有立锥之地,切不可使人感到窒息”之说。构成节奏的疏和密,将影响到学生的思维状态。密而不疏,学生思维长时间处于亢奋状态,容易疲劳;疏而不密,学生思维过于松弛,注意力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能使学生思维产生有节奏的变化。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中学生最佳思维状态约为20分钟。学生的精神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因此,教学的张弛相间尤为必要。“张”就是教与学都处于紧张、亢奋的思维状态,诸如教学内容广度的开拓、教学进度的超前、慷慨激昂的动情、面红耳赤的争辩、奋笔疾书的摘抄、追本溯源的提问等等,都是“张”的体现。“弛”就是教与学进入宽松、平和的思维状态,如基础知识的温故知新、课文内容的简单复述、逗人发笑的插科打诨、无拘无束的自由讨论等等,都是“弛”的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就是要追求张弛相间的教学节奏,即张中有弛、弛中有张,或先张后弛、以弛待张,等等。

思维节奏还要注意思维交流明与隐的变化节奏。教学过程中的'思维交流如同表演艺术中演员与观众的思维交流一样,有显性和隐性之别。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显性思维交流表现为师生课堂语言的交流,隐性交流是师生双方思维撞击所迸发出的想像力。若教师巧妙地点化引导,则学生平日的生活积累和知识储藏就会被激活,师生双方思维的“愤悱”高峰就会同步而至。

情感节奏是指教师情感表达的浓淡、高低、强弱等有规则、有秩序的变化。课堂教学节奏会从教师的情感变化上体现出来。如在讲授初一《思想政治》“纪律是革命胜利的保证”时,一位教师讲述了邱少云烈士的故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师的情感也有节奏地变化着。讲到英雄时,教师满怀崇敬之情;讲到敌人时,教师则流露出鄙夷和憎恨的神色;讲到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教师表现出强烈的急切关心之情,讲到烈士壮烈牺牲时,教师声音呜咽,语调低缓悲壮;讲到战斗胜利时,教师则喜悦满怀、语调明快……在整个故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喜怒哀乐的情感变化,对学生的情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作用。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教学情感节奏的调谐应依据教学实际内容,服务于教学。教学内容蕴含的情感变化层次主要为:或欢快、诙谐和幽默,或庄重、肃穆和沉重,或舒缓、悠闲和轻松,或强烈、紧张和急迫。这些均是我们调谐情感节奏的重要依据。

课堂教学节奏不是刻板、僵死、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运动过程之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是教学节奏的调谐者,但这并不等于说教师可以随意决定教学节奏的运行。教学节奏的调谐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规律,遵循美学的基本法则,为特定的教学内容服务,受预设的教学结构制约。从宏观而言,教学节奏的调谐应注意:教学内容详略得当,切忌面面俱到;教学过程波澜起伏,力戒平铺直叙;教学方法丰富多彩,避免单一呆板;教学情感浓淡相宜,摒弃“零度风格”(所谓“零度风格”,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带有任何主观感情色彩)。从微观而言,教学节奏的调谐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一)善于铺垫。所谓“铺垫”,就是有意识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准备,形成学生合理的认知结构的节奏调谐艺术。教学铺垫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主要有:(1)从旧知出发,自然引进新课内容,即引入性铺垫;(2)显示预备知识,为攻克难点做准备,即预备性铺垫;(3)新旧知识对比,以引起警觉、防止混淆,即对比性铺垫;(4)针对学生容易疏忽或容易理解偏差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患未然,即预防性铺垫,等等。如教学“经济危机”时,一位教师作了如下引入性铺垫:“本世纪30年代初,美国的大资本家不知得了什么‘帛,几个‘钢铁大王’发疯般地捣毁炼钢炉;一个种植棉花的农场主将1040万英亩的棉花统统烂在地里;一个养猪的资本家打开养猪场的大门,将640万头肥猪全部赶进了密西西比河……这些资本家真的得了‘疯帛吗?没有!他们的头脑非常清醒。他们这样做,正是为了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不治之症――经济危机。”这位教师的讲述既点明了主题,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状况,为学生的后续学习铺平了道路。

(二)巧妙过渡。教学节奏的特征之一就是起承转合、自然衔接、融为一体。教学节奏的调谐必须注意起承转合、衔接过渡。在这里,既有课与课之间的衔接过渡,又有段与段、概念与概念、原理与原理之间的衔接过渡,还有从一个教学环节到另一个教学环节的衔接过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掌握和运用过渡艺术,就应考虑教学内容的性质和学生的心理状态,掌握多种多样的过渡方法:或搭桥铺路,自然过渡;或转向质疑,提问过渡;或演绎论证,分析过渡;或启发类比,比较过渡,等等。如从“价值”到“交换价值”就可以这样过渡:“凡商品都有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看不见,摸不着。商品的价值只有在市场上通过与另一种商品相交换时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交换价值。”如此过渡,自然和谐,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给学生以知识的整体感。

(三)设置悬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巧设悬念,可使学生疑窦顿生,探求欲望增强。一旦“疑团”解开,学生则会产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感觉。悬念与顿悟的交替出现,就是教学节奏变化的焦点和契机。新编《思想政治》教材设置了“想一想”、“议一议”等小栏目,针对学生思想上的疑虑,设置了许多悬念。如初中《思想政治》第一册提出:“在旧中国,帝国主义为什么能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同一块国土,同一片天空,同是中国人,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什么有如此大的不同?”“当个人的利益同祖国的需要发生矛盾时,能否有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服从了祖国的需要,而又不放弃个人的利益?”“‘居安思危’是什么意思?对我们有什么现实意义?”……这些悬念的设置,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掀起高潮。山川之所以入诗入画,就是因为它们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具有鬼斧神工的自然美。教学过程最忌平铺直叙、亦步亦趋,而必须有起有伏、高潮迭起。惟有如此,方能给人以错落有致的节奏美。巧掀高潮,涉及到教学的方方面面。首先,它讲究位置的把握。教学内容有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掀起应是课文的主体部分,或重点,或难点,或热点。只有位置适宜,才能突出教学主题。否则,只能是喧宾夺主、得不偿失。其次,它讲究时间的把握。课堂上45分钟,何时掀起高潮,应灵活掌握、合理调控,既要避免过早,又要排除太晚。早则患平板冗长,晚则恐“强弩之末”。另外,它还讲究方法的处理。教学目标相异,课文内容不同,高潮的处理方法就应有所区别: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或设置台阶,步步登高;或展现情景,启迪思维;或提出问题,引导分析,等等。

(五)留有空白。一幅山水画,总有“疏可走马”的空间空白。一首动人的乐曲,总有骤然“休止”的时间空白。课堂教学也莫不如此。“空白”实际上是一种“合理的连接”、“有序的变化”,是教学节奏的一种表现手法。如在课堂上,教师讲述一段时间之后,要有让学生静心回味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教学空白布局巧妙,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万物皆备结构,万事须有节奏。只要我们能够娴熟地掌握和灵活地运用节奏调谐艺术,形成教学要素多元统一、和谐发展的变奏和合奏,思想政治课就会更富生气,更有韵味,更具艺术魅力。

论文语文教学艺术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说,课堂导入往往十分重要。相对于初高中的学生来说,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注意力不集中,在课间活动之后很难快速进入正式的课堂教学中来。因而,教师要在课堂导入中多费心思。就课堂导入的方式而言,最为常见的就是“提问”式导入。当然,还有游戏导入、多媒体导入等。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笔者就用了“讲故事”导入的方法。这主要是考虑到了笔者班里的学生比较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在正式进入教学之前,笔者给学生讲了故事《躲熊记》:“从前有两个好朋友,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他们相约在一起,如果在生活中双方遇见了困难,互相会用自己的一生帮助对方。有一天,他们在野兽出没的森林里迷了路,他们相互扶持与鼓励:‘不管遇到什么险情,我们都要共同面对,携手战胜它。’可是过了不久,一头凶猛而又饥饿的熊突然出现,并且张开血盆大口向他们扑来。瘦子一看,丢下胖子,爬上一棵大树。胖子爬不上大树,只得趴在地上装死。熊是不吃死的动物的,它嗅了嗅胖子,就走开了。瘦子从树上下来,问胖子‘:熊刚才在你耳边说什么呢?’”……在故事结束之后,笔者让学生回答:“当胖子再见到瘦子时,你觉得他会对瘦子说什么?”学生们回答很热烈。最后,笔者以“你没有把我当朋友”引入到《她是我的朋友》这一篇文章。

二、多方式进行阅读教学。

(1)以“提问”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和学习不是单纯地“复写”外部的事实,也不是简单地留下“痕迹”。他认为,“为了说明认知的发展,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创造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复写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技巧的提问能够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并且在解决自己没有遇到过的问题时会下意识地结合自己曾经学习到的知识,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文时,笔者在学生还未阅读文本之前,就提出“:你觉得什么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这样,学生会带着思考去阅读。在阅读完文本之后,笔者又根据文本内容,提出“在阮恒的心里,他认为献血是有巨大危险甚至会失去生命,可他为什么要献血呢?他是怎么想的?”这样的问题,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心理活动的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

(2)游戏活动辅助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游戏是提高他们兴趣的最佳方式。游戏活动除了在平时的写作课中被经常用到,在阅读课中也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文本中的人物心理,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将阅读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体验。这也是阅读课所需要完成的一个教学目标。在教学《她是我的朋友》第二课时的时候,笔者提前布置学生进行了一个表演,内容是讲述自己和自己朋友之间的.一个小故事、小片段。同学们都准备得很用心,也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3)以“讨论”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并从中分析同学发言中的要点、问题及精彩之处等。其他同学就在这个听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意见整合出自己所要的发言,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当然,这要求教师能够长期实践才能够见到效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例如,在《她是我的朋友》阅读中,笔者就让学生结合文中的句子讨论“:这些句子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阮恒献血时的表现,那么他当时在想什么呢?读读句子,说说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阮恒当时的心情怎样?”小学生的想象能力很丰富,他们的想法也各有不同,通过讨论交流,不仅能够让学生之间彼此分享,也能够让教师受益匪浅。

三、多方式总结阅读课。

(1)延伸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比较强。教师除了让学生进行课堂内容的阅读之外,还应该推荐相应的阅读材料以加深学生对于阅读的理解体会,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如在阅读完之后,笔者又推荐学生去观看电影《弱点》、搜集有关朋友的诗句等。

(2)以“写作”反馈学习成果。学生在一次次的游玩、集体活动、交往过程中,会产生真切的心理感受。但是这些感受会随着时间慢慢模糊甚至消逝。这时,教师就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将事件表达出来,如周记、作文、小品等。阅读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某一篇文章之后,往往会产生自己的独特感悟。这时,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的一些灵感,让学生以“写作”的方式,将情感表达出来。如教完这堂课之后,笔者让学生写了一篇以“朋友”为话题的作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进行有效引导,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同时,在阅读后,教师需要让学生对所读之文进行总结思考,方可提升其阅读水平,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报告

星期四是我们值日扫地的日子。我大汗淋漓地从外操场跑进来,下课的铃声就响起来了。我拿起扫帚”唰唰”地从后排扫起。哎呀!这排太脏了!我拿着扫帚一遍又一遍地扫着,生怕有一点点灰尘,我扫呀扫,扫呀扫,这一组就用了七八分钟的时间,在别人看来时间可能是太长了,教师说她在二分钟内就能扫好一组,但对我这个“菜鸟”来说七八分钟已经够快了,接着我又拿着扫帚冲出去扫走廊,走廊可真难扫啊,我一会儿躬着腰扫,一会儿蹲着扫,时间好象在和我们作对,不知不觉就到了三点半,总算大功告成了。

当我们背着书包刚要走的时候,老师大喊我们过去。“过去干嘛?”我心里藏着种种猜测。没想到我们刚过去,老师就口惹悬河地骂了起来,连唾沫星子都差点溅到我的脸上,也许我太紧张了吧,前面我一句话都没听进去,但是,后面的话我还记忆犹新:“家里没扫帚的没关系,但你要问问父母怎么扫的……?”

老师啊老师,对我们要求太高了,但我相信下一次我会做得很好!

2老师的一次批评。

老师像一支蜡烛,燃烧着自己,却照亮了别人……。

有一天上午的数学课上,汪老师来检查昨天的作业,问了同学我才知道,试卷反面也是要写的,可我在布置作业是没认真听,所以只订正了试卷正面。汪老师检查到我这儿了,一眼就发现我试卷反面没写,汪老师一点不给我留情面,当即叫我站到讲台上去听课。

第二天一大早,我早早地到了学校,目的就是为了补昨天没带回家的数学作业,可不知道是哪张“大嘴巴”告诉了汪老师,汪老师先是把我批评一通,接着又打电话给爸爸妈妈,回到家里,我又被狠狠地批评了一顿。不仅这样,爸爸妈妈还“封杀”了我一个月的电脑;为了改变我数学作业常错的现象,又制订了“一个礼拜数学作业连错三次就罚写一篇作文”的“法律”。他们批评我是还说汪老师一向认为我是个好学生,我这次的表现令他大失所望……我刚开始觉得父母都很唠叨,但后来我改变了想法——如果没有老师的批评激励着我,使我为了打破现状而更加努力,我根本不可能在期末考试时取得好成绩。

汪老师,您是我人生中一块重要的里程碑,我深深感受到您为我们付出的汗水与辛劳。我为曾是您的学生而骄傲,您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3老师的批评。

今天我因为和同学打架而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我觉得很委屈也很不甘心,然后我就找到了妈妈谈心,妈妈跟我说老师说的对,让我好好想想,再写一篇文章记载下来我的体会。

今天我在班级上和一个女生因为橡皮擦的事情吵了起来,另外一个女生过来帮她吵我。我觉得那个过来帮忙的女生非常的过分,因为这本来不是她的事情但是她却要过来骂我我觉得非常的生气,所以我就动手打了她的脸一下,然后她们俩就开始打我,我也开始打她们。我觉得我的头发被她们扯着很疼很疼,于是我就更加用力的用指甲抠她们的手。后来不知道是谁去告诉了班主任,然后班主任就来了,把我们拉开了,我看见班主任红色的脸和严肃的表情我感觉到很紧张,因为是我先开打的。然后周围的同学告诉了班主任我们打架的原因,班主任就让另外两个女生先回家,把我带到了办公室。我很气愤的就是为什么只带我一个人进办公室,明明打架的是我们三个。然后班主任就狠狠地批评了我。后来通过妈妈我才知道,原来班主任是因为对我的'期待过高,看到我做这种打架斗殴的事情对我更加失望才会生气的。

所以我决定以后再也不会和同学发生这种矛盾了,就算有我也不能出手打人,在同一个班级是一种缘分,我们要好好珍惜才对。

4数学老师的批评。

今天下午,第一节课,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在走廊上徘徊,这明显和往常的我不一样啊!话说事出必有因,我一定是在害怕什么或担心什么,可我在害怕什么呢?原来,我由于作业质量不高,上课没有认真听课“触怒”了数学王老师,所以他邀请了我和我爸去开“座谈会”。

放学后,我迈着缓慢的步伐,磨磨唧唧走到了学校大门口,爸爸老远就看到了我,随后我只好心不甘情不愿地领着他走进学校,与我不同的是,爸爸大步地朝着数学王老师的办公室“进发”。“唉!”心中暗叹一声,我也不得不加快了步伐,原本三层的楼梯在现在看来就像走了几十层那样累。一只脚踏进了办公室的门,心理的弦就更加紧了。“真是的,早知道就把作业写好点了!”嘀咕一声,我便拖着一只脚慢吞吞的走到了数学老师的办公桌旁。

数学老师拉过来两把椅子,让我爸爸和我坐下。我爸爸坐了一把,我则把书包放在另一把椅子上,然后掏出了《数学练习册》交给了数学老师。之后,数学老师与我的爸爸深入地探讨了关于作业质量不高,上课没有认真听课,上课不写老师布置的题目等,我在旁边负责听,以及想如何改正错误。直到傍晚我才被“解放”出来,走在路上我回想着数学老师的叮嘱,无论如何我也要把这几项毛病“扔掉”。

5得到老师的批评后。

得到老师的批评后,我惭愧极了。

那天,吴老师让我们拿出大试卷讲题目。“蔡娟,你来读这一题。”我顿时失魂落魄。我慢吞吞地站起来,尽力克制自己,还自我安慰道:“蔡娟,别紧张,你会读好的。”我带着自信大声地读了起来。可不只为什么,我读了一会儿后,便读的一点也不流利了。我重读了好几回,可还是读不好。经过自己几次失败后,我再次大声地读了起来,可还是有读的不好的地方。终于读好了,我的心“怦怦”地跳个不停,而后,一场**开始了。“蔡娟,做为班长,你看你书读得一点也不流畅,一点也没有感情,你以后给我多练习练习。”吴老师听后生气地说。“是啊,做为一斑之长,我应该样样比别人好。而我呢,成绩没别人好,书读得没别人流利,我看我这个班长还不如让给别人做呢……”

不过,我还会继续努力,让老师重新把赞许的目光投向我,让老师为我骄傲,为我自豪。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

关键词:课堂;节奏;张弛有度。

不久前,连续听了几节“同题异构”的语文公开课,教学内容是韩少功先生的散文《八景忆雪》。文本选自课外,也无任何可以借鉴的所谓“参考资料”;尽管篇幅不长,但对执教教师还是对高一的学生而言,文本还是有相当难度的。因此,批文入境,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读懂文本,便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这里仅举其中的一例。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安排了这样五个环节:导入之后,首先是梳理文本写了什么;其次是抓住关键语句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再次是以前学生运用想象,将作者回忆知青生活的意象连缀成文;接着再分析知青岁月给作者留下了些什么;最后分析为什么文章要以“雪”为标题。

但我想,不能仅止于此,还应该再适当地停一停我们匆忙的脚步,因为这里大有“风景”可以欣赏:“过去的八景”是怎样的情形?“现在的八景”又是怎样的光景?那作者想象中的、现已成为现实的“未来的八景”呢?这样,文本就得到了有效的梳理。而且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很多人感到十分困惑的文本的第一自然段――“由于移居海南,已经多年没有见到雪了。这次回乡探亲,刚下飞机时雪刚飘起来,进得城来却已经满目皆白,汽车爬到一个斜顶时突然力不从心,手刹、脚刹及大轰油门全不管用,车上人来不及跳车,只能眼睁睁地随着打横的车子向后滑――幸好身后还没有悬崖。”――其对于“八景”的变迁无能为力的比喻或象征意味不言自明。

缘此,我不禁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语文课堂教学的脚步如此匆忙?时间所限,还是任务所迫?当然,实事求是地说,这两种现象都客观存在于我们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一个学期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多达4本书(其中必修2册,读本2册),而整个高中阶段,仅语文教材的必修、读本、选修就多达数十本;即便任务相对较轻的高一、高二,仅以每周4节课的课时,去完成如此庞大的任务,也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放弃一些教学内容,要么加快教学的进度。对于前者,教师胆战心惊,不敢轻言放弃;于是,大多数教师就不约而同地走上加快教学进度之路。

但是,即便如此,我们也还有调控课堂节奏的余地,更有调控课堂节奏的责任。

尽管面对面广量大的语文教材我们无能为力,但我们还有选择的权利,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在“占有”的基础上去精心“挑选”,而不必面面俱到;试图全面出击,势必使语文课堂陷于疲于奔命的境地。

更为重要的是,在课堂教学环节的安排上,我们也可以给语文课适当“减肥”,让语文课堂尽可能少地去承载一些语文以外的东西,尽可能少地安排一些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不大的环节,将课堂教学的时间真正用于刀口之上。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科学合理”依然是主旋律,该“讲”则“讲”,该“放”则“放”,“讲”的是精髓和未来,“放”的是皮毛与过去;该“张”则“张”,该“弛”则“弛”,该花时间停下脚步细细品味的,就要给足时间,不该浪费时间的,就要加快脚步,是为“张弛有度”。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

参考文献:

[1]洪建军。让语文课堂活起来[j]。广东:广东教育杂志社,2003(11):25.

[2]李宗骥。教坛新篇[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171.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北郊高级中学)。

文档为doc格式。

教学暗示艺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现代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来挖掘人的潜能,开发心理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建立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要用暗示艺术的“隐性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灵活运用多种暗示艺术手段开展教学。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教学相联系,产生了“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上世纪60年代由保加利亚教育家乔治•洛扎诺夫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结合语言学习,形成的一套“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暗示机制运用于英语学习,效果突显,曾盛行一时,备受关注和推崇。但是,同时也备受质疑与批判。首先,其运行方式受到质疑。暗示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隐性的,产生于人与人的心理交流,看不见,摸不到,比较抽象、含蓄,似乎带有某种神秘主义倾向。其次,其教学效果受到质疑。通过暗示教学法,学员在学习中的记忆与常规教学法相比提高了25倍。并且,此教法对外语教学的效果超常,一个英语教学实验小组经过3l天教学,结果使学生学会1600个词汇。这不得不令人质疑。从客观上说,心理暗示对人的精神和肉体均有作用,但又因人而异,不能过分夸大;且对发展学生语言的精确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

本文着意于探讨教学暗示艺术,然而对暗示教学法的质疑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教学暗示艺术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澄清,暗示教学法和教学暗示艺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教学方法,后者是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当然也包括暗示教学法;前者主要用于语言教学,后者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不限于语言;前者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是预设的,后者却随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而发生改变,是非预设的。虽然其二者建立在共同的教育理念基础之上,但各有自己的思路、体系。

所谓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作用,特别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常常是隐性地发挥影响作用。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就如反复地暗示,改变自我意象,树立成功信念,并使自我产生积极的行动,就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暗示基于本能的反应而发生,同时人也具有可暗示性的特点。暗示学家h.伯恩海姆说: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实现,使之化为行动。他把这个原理称作“观念动力学的规律”。可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其实,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暗示的程度有强弱之分,但暗示效果的好坏(正负)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不好,你已经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课堂教学如能利用人的这种本能,便可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而又卓有成效。教学的过程可以是一个用艺术形式提供暗示的过程。教学主要是通过刺激无意识心理活动为接受环境信息服务,从而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产生积极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氛围。教学暗示艺术注重学生的潜意识活动对学习的影响,因为潜意识一旦接受某种愿望后,就会想办法去实现它。教学中的暗示艺术旨在调动人的潜意识与意识,使它们同时指向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以达成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和谐对话。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教学中的暗示艺术就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运用合适的暗示技巧,调动学生的情感、无意识,并辅助有意识,实施教学。

基于以上对暗示形成机制的分析,将心理暗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而且将暗示作为一种艺术方法运用于教学,并非无据可依、神秘莫测,而是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根基的。

教学暗示艺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教学暗示艺术的哲学基础是发展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其哲学根源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标,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专著中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其发展论的观点提倡人的彻底解放、全面发展,它把人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实现人的充分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在教育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解放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教学暗示艺术是从发展论的高度研究教学:学生的发展是不完全、不充分的,教学可以而且必须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使之充分和完善。教学中的暗示,试图调动学生未被发掘的潜能,它从人的完整性、发展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角度出发,探讨教学的新思路。

教学暗示艺术的心理学基础是潜力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无限的潜能。潜能是埋藏于人体未开发和未发挥作用的各种爆发力,即能力、智力、潜力、体力等。潜能的动力深藏在人的深层意识当中,这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潜能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95%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内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资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人的发展将变得大有可为。

开发人的潜意识需借助暗示的力量。美国著名心理医生爱弥尔指出,我们身上有两层自我:第一层是显意识,我们可以感知并用意志控制的自我;第二层是潜意识,另外一个自我,它与心理暗示直接相通,发出心理暗示。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潜在自我,就犯了错误,因为正是第二个自我完全操纵着我们。潜意识支配着我们的行为,但它受暗示的驱使。潜能的力量是人类心灵天然自带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暗示就是撬动这种能量的工具。而教学中的暗示艺术则建立在心理科学对人潜能体认的基础之上。

论文语文教学艺术

1.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容易疲劳;如果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注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合理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表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4.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强调“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激情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问题。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问题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简要介绍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从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注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考,争着介绍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给以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抓住特征,介绍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问题,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澜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追忆。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报告

学校广大师生:

在本次高一年级期中考试中,11月19日(星期三)上午的生物学科,第十九考场,高一a6班赵浪、高一b3班陈光金违纪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参加考试,被监考老师当场没收,两位同学已承认违纪行为;同考场,高一a8班杨明惠在考试期间,夹带其他生物试卷进行作弊,该同学已承认作弊事实。据此,给予赵浪、陈光金两位同学违纪通报批评处分;给予杨明惠同学通报批评处分,该门成绩作零分处理;11月19日(星期三)下午的语文学科,第七考场,高一a10班杨光香违纪携带手机进入考场参加考试,并利用手机传抄答案,被监考老师当场没收;第二十考场高一b4班邱游凯郦在考试期间,翻书及夹带进行作弊,两位同学已承认作弊事实。据此,给予杨光香、邱游凯郦两位同学通报批评处分,该门成绩作零分处理。为严肃考风考纪,端正学风考风,希望各位老师在考试中要严格执行《考场规则》,学生要严格遵守《考场纪律》,如发现违纪现象将从严处理。

特此通报。

教务处。

11月20日。

论文语文教学艺术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在目前大多数的小学里面,小学语文的教育还是以应试的教育为主。迫于升学压力,小学语文的教学无法真正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在很多课堂上,能很明显地看到老师的教学方法就是讲解习题,尤其是之前反复考过的习题。另外目前的升学,也是仍然以学生的单纯的成绩为唯一的考核方法,这也迫使了小学语文教学中以应试为主的教学结果。另外,目前大多数的学校,学生的升学率是与老师的工资及收人直接挂钩的,这也在另外一个方面阻碍了目前素质教育的实现,阻碍了小学语文教学艺术路径的实现。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仍然以传统的课程设计为主。

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在多数的'学校巨仍然是以传统的课程设计为主。老师根据以往的教学方式,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常规的流程进行小学语文的教学。这样的方式一方面受到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限制,另一方面受到老师在教学上固有的模式的影响。尤其是在教育岗位上工作了很多年限的老师,在改变教学方式上比较困难,固有的模式没有发生变化。虽然提倡素质教育,提倡学生的综合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往往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进行,所以素质教育也就无从实行,更谈不上开展下去。

(一)优化老师形象语言艺术。

一个老师的形象和语言会直接影响教学的结果。老师的形象会给学生带来榜样性的作用,老师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的语言,会左右学生的认知结果,老师授课时的语言是否准确生动,直接会影响学生接受的情况。尤其是小学生,更需要通过老师语言的讲解获得更多的知识。所以优化老师的形象和语言的艺术化势在必行。一个单调的讲解,会让学生感觉到课堂枯燥无味,会让学生厌恶学习。所以优化老师的形象和语言,首选需要老师在讲课的时候绘声绘色,所讲的内容能够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鲜明的形象,让学生从中领悟到老师要表达的意思,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记忆课堂的内容和知识。

(二)优化小学语文课堂结构时间。

一个学生在30分钟内的课堂时间,思维是不断变化的。一般在开始的10分钟内,思维是最集中的,中间的十分钟时间内思维是最为活跃的,快下课的时候思维是逐渐下降的。老师在课堂时间结构的安排上,要根据这个整体的规律去布置课堂讲解的内容,让学生能在整堂课上都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思维始终是活跃的,而且在老师的讲解之下,有很大兴趣和动力,能够不断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的效率。尤其是课堂的最后,学生思维下降的时候,老师要注意通过安排一些技巧性的课堂内容去提高学生最后十几分钟的思维,避免让学生产生整堂课在下课之后知识和内容都抛诸脑后的不好结果。

教学手段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教学手段仅仅是凭借着老师的讲解和板书来进行的。目前越来越多的多媒体已经参与到了课堂的教学手段当中去。针对学生很难理解的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创造非常直观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畅通无阻。而且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也会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说在讲到地球的一些知识和内容的时候,学生由于没有办法看到整个地球的状态,老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一下地球的整个状态,这些画面能够从直观上刺激学生,让上课走神的学生尽快地进人课堂气氛中来。

课堂评价包括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这两个方面。课堂评价能够有效地激励学生自我学习。评价一定要运用得当,运用不得当,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堂评价要以激励和鼓励为主,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完成学习,对于出现的特殊的情况,老师需要积极地去处理,避免引起学生自我感觉差,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三、结语。

小学语文教学艺术主要体现在教学的过程中具有创造性、技巧性和趣味性。小学语文教学需要巧妙地运用教学的各种方法,达到提高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艺术教学有赖于老师良好的语文功底和良好的素质。本文简单介绍的优化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路径中,不但阐述了老师层面的问题,而且对于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建议。

论文语文教学艺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句话是在我教了两年的实验教材的过程中才慢慢体会到的。课本无非只是那么薄薄的一本,由几十页的纸张粘贴而成。而新的理念下的语文却是要求教师要把语文这一门课,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把学生拉到大千世界中去学习、理解并且真正地运用语文。而这样的理念就要求教师要有全新的视野,创造性地使用课本中的这些例子,用好例子,用足例子。用好例子即是说理要透彻;用足例子是运用要充分;用活例子是要有创造性。回顾工作之路,对于语文教学,一句话,要有艺术.

一、活化教材、补充教材。

语文这一科知识不仅仅只局限于学教材,作为教师必须尽量地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宽学习的内容,最大限度地争取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打通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的渠道。让学生带着生活的经验与感受走入课堂,又带着在课堂的收获与感悟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

比如:在学习第三单元课文的过程中,我有意识地把《品德与生活》课本中的夸家乡、描绘家乡的章节引入到语文课中。课后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可以通过观察,也可以向家长、亲朋询问,也可以利用网络查询等方式搜集家乡风景、特产、人物和建设成就等方面的情况;其次是指导学生将了解到的情况用口头或局面语言的形式进行加工整理;最后给学生提供机会进行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这样一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必奇高,他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快乐。从而也发现了生活与语文的天然联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与生活的天然渊源,发现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开发一个无限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从而使学生能自主地去学习语文,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朱熹有诗云:“问渠哪能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特点以课文作为源头,挖掘出新的活水,为课文注入新的空气,进而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游戏中学习,激活思维。

对于低年级孩子来说,一节课四十钟不可能完全处于学习状态,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开发创造思维,无疑少不了引入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把学习当成乐事。这种情况下,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提高。比如课前品尝“游戏点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预习课文,用知识得到巩固与积累,同时唤起他们的学习需要,使其进入积极主动的状态,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如生字卡片传递,既是对字的认识与巩固,又是词语的积累;课中畅游“游戏世界”,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这样的游戏多运用于生字的认、写学习中。如猜字谜、拼装部件成字等游戏,让孩子乐于学习,游戏于教学。让孩子在快乐中掌握知识,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自觉参与、主动学习。

如在教学《登山》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画中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列宁怎样过小路”时,让学生领会到“毅然决然”的意思。另外,教师通过巴果茨基和列宁的对话,入情入理地体会他们的好品质。这样既注意了学生养成善于观察,敢于表述自己真实感受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再如在识字教学中,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自主加拼音、组词,课前预习就要解决一些问题。用查字典、查资料或询问做好提前预习,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潜力就会充分发挥!这时,再加上老师适时的表扬,学生的学习动力就如上足发条的马达,越转越快。从识字这个角度来说,就转化为新课标提出的“主动识字的愿望”变成对识字的“浓厚的兴趣”进而到“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我教学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学得有创意。但这却同时也会存在不少的问题,有时太过放手了,学生对学习漫无边际;抓得太紧了,有的学生不敢学。针对这些问题,也可以采取一些互助小组、结对子之类的,或是培养一批得力的小助手,让学生能够自己约束自己,懂得该学什么,调动孩子们的合作兴趣,进而为在课堂上打下基础。同时,合作交流学习也培养了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所以说,作为教师要善于掌握语文教学的艺术,竭尽所能地把学习变成乐事,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教学效果必然大大提高。同时也还了孩子一个真正快乐的童年。雅斯贝尔斯《什么是幸福》一书中反复强调说: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他将“精神成长”置于“科学获知”之前,真正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诠释了教育的过程。我们的教育应该更多地提出和实施生命教育,使学生拥有自由的空气、民主的精神、平等的对话、心灵的撞击、成长的体验、探索的追求、丰富的生活、未来的憧憬。真正树立终身教育观,让教育成为唤醒心灵的音乐,让学生享受教育,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作者邮箱:zhenzhu7711@。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研究报告

批评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思想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手段。它能使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受到谴责,能帮助学生消除思想作风上的污垢。但批评不当,也往往产生不良后果。下面谈谈教师批评学生六忌。

一忌盛气凌人。

有的教师一见学生犯了错误,马上叫过来大声斥责。被批评的学生慑于教师的骄横,嘴上不敢申辩,心理不服气。这样的批评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批评学生要注意师生的身份,要使学生产生新切感、信任感,愿意同你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二忌不分场合。

学生犯了错误,有的教师不分场合,便在全班公开点名批评。结果,被批评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再也抬不起头来,有的干脆破罐子破摔。批评的场合恰当与否,关系到批评效果的好坏。教师应根据学生犯错误的性质、程度、影中央委员和学生的性格、脾气选择适当的场合开展批评,给学生创造认识和改正错误的良好环境。

三忌尺度不一。

有的教师对自己喜欢的学生,尤其是班干部不愿批评,就是批评也总轻描淡写,而对待一般学生,特别是后进生,则不能一碗水端平。不管是先进还是后进,不管是班干部还是一般学生,有了缺点错误都应受到批评。如果该批的不批,不该批的狠批,那就会使学生产生反感,降低教师的威信,造成班级的不团结。

四忌出言刻薄。

有的教师常用挖苦的'、刻薄的、极易损伤学生自尊心的话批评学生。这样,被批评的学生就会产生仇视的思想和自卑的心理,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所以,批评学生时要尊重学生,不要讽刺挖苦,更不要恶语伤人。

五忌小题大做。

有的教师批评学生,把偶然的失误总成是一贯的,把个别学生吵架说成是破坏班级团结。这种小题大做,扣大帽子的批评方式,不能使犯错误码率的学生心悦诚服,也不会得到多数同学的支持。因此,批评时必须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要任意夸大。

六忌片面武断。

这种批评,表面上声色俱厉,实际上不可能有积极效果。教师既要看到他所犯的错误,又要看到他的一贯表现;既要看到主观原因,又要看到客观原因;既要看到犯错误的现实,又要看到改正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批评收到良好效果,使被批评的学生心服口服。

教学暗示艺术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不仅理论上可信,而且实践上可行。它不同于暗示教学法,教学暗示艺术的运用更加灵活多样。现代教学要善用暗示艺术来挖掘人的潜能,开发心理力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建立积极暗示,克服消极暗示;要用暗示艺术的“隐性语言”与学生进行对话;要灵活运用多种暗示艺术手段开展教学。

“暗示”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与教学相联系,产生了“暗示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是上世纪60年代由保加利亚教育家乔治•洛扎诺夫经过长期的实践、研究,结合语言学习,形成的一套“开发人类智能,加速学习进程”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将暗示机制运用于英语学习,效果突显,曾盛行一时,备受关注和推崇。但是,同时也备受质疑与批判。首先,其运行方式受到质疑。暗示对于学生学习的作用是隐性的,产生于人与人的心理交流,看不见,摸不到,比较抽象、含蓄,似乎带有某种神秘主义倾向。其次,其教学效果受到质疑。通过暗示教学法,学员在学习中的记忆与常规教学法相比提高了25倍。并且,此教法对外语教学的效果超常,一个英语教学实验小组经过3l天教学,结果使学生学会1600个词汇。这不得不令人质疑。从客观上说,心理暗示对人的精神和肉体均有作用,但又因人而异,不能过分夸大;且对发展学生语言的精确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

本文着意于探讨教学暗示艺术,然而对暗示教学法的质疑将直接影响到人们对教学暗示艺术的认识。因此,我们需要澄清,暗示教学法和教学暗示艺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一种教学方法,后者是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当然也包括暗示教学法;前者主要用于语言教学,后者可用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不限于语言;前者有一套完整的教学思路,是预设的,后者却随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情境而发生改变,是非预设的。虽然其二者建立在共同的教育理念基础之上,但各有自己的思路、体系。

所谓暗示,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未意识到的刺激影响作用,特别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影响,常常是隐性地发挥影响作用。

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讲,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就如反复地暗示,改变自我意象,树立成功信念,并使自我产生积极的行动,就可以达到预定的目标。

暗示基于本能的反应而发生,同时人也具有可暗示性的特点。暗示学家h.伯恩海姆说:可暗示性是大脑接受或唤起观念的能力。它倾向于使这些观念实现,使之化为行动。他把这个原理称作“观念动力学的规律”。可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是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其实,人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心理暗示,暗示的程度有强弱之分,但暗示效果的好坏(正负)无法由人的显意识控制,也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觉得这对你好不好,你已经受到心理暗示了,而且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心理暗示,这是人的一种本能。

课堂教学如能利用人的这种本能,便可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快而又卓有成效。教学的过程可以是一个用艺术形式提供暗示的过程。教学主要是通过刺激无意识心理活动为接受环境信息服务,从而调动学生的心理潜能,产生积极心理倾向,创造强烈的学习氛围。教学暗示艺术注重学生的潜意识活动对学习的影响,因为潜意识一旦接受某种愿望后,就会想办法去实现它。教学中的暗示艺术旨在调动人的潜意识与意识,使它们同时指向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以达成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和谐对话。学生在感觉、知觉、记忆、表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受到暗示,教学中的暗示艺术就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运用合适的暗示技巧,调动学生的情感、无意识,并辅助有意识,实施教学。

基于以上对暗示形成机制的分析,将心理暗示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一种必然,而且将暗示作为一种艺术方法运用于教学,并非无据可依、神秘莫测,而是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根基的。

教学暗示艺术的形成,建立在一定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教学暗示艺术的哲学基础是发展论。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其哲学根源就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以现实的人为动力,以现实的人的发展为目标,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马克思、恩格斯在其专著中指出:未来社会是一个更高级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其发展论的观点提倡人的彻底解放、全面发展,它把人作为最高价值主体,把实现人的充分而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理想。在教育领域,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本,关心学生,解放学生,促进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教学暗示艺术是从发展论的高度研究教学:学生的发展是不完全、不充分的,教学可以而且必须调动各种教学手段使之充分和完善。教学中的暗示,试图调动学生未被发掘的潜能,它从人的完整性、发展的充分性和全面性角度出发,探讨教学的新思路。

教学暗示艺术的心理学基础是潜力论。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有无限的潜能。潜能是埋藏于人体未开发和未发挥作用的各种爆发力,即能力、智力、潜力、体力等。潜能的动力深藏在人的深层意识当中,这就是我们的潜意识。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潜能就是人类原本具备却忘了使用的能力。如果将人类的整个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的话,95%隐藏在冰山底下的意识就是属于潜意识的力量。”潜意识内聚集了人类数百万年来的遗传基因层次的资讯,它囊括了人类生存最重要的本能、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与宇宙法则。因此,只要懂得开发这股与生俱来的能力,人的发展将变得大有可为。

开发人的潜意识需借助暗示的力量。美国著名心理医生爱弥尔指出,我们身上有两层自我:第一层是显意识,我们可以感知并用意志控制的自我;第二层是潜意识,另外一个自我,它与心理暗示直接相通,发出心理暗示。我们没有注意到自己的潜在自我,就犯了错误,因为正是第二个自我完全操纵着我们。潜意识支配着我们的行为,但它受暗示的驱使。潜能的力量是人类心灵天然自带的能力,每个人都可以利用它,暗示就是撬动这种能量的工具。而教学中的暗示艺术则建立在心理科学对人潜能体认的基础之上。

等方法,激发学生思维,使之主动寻求答案,即称之为“产婆术”,乃是一种高超的教学暗示艺术。后续的教育家更是认识到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于通过引导使学生的灵魂转向。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不论是我国教育中的“陶冶”、“行无言之教”,还是西方教育中的“启发”、“诱导”,都是教学暗示艺术的具体体现。直至上世纪60年代保加利亚教育家洛扎诺夫直接运用心理暗示形成“暗示教学法”,将暗示与教学直接结合。虽然教学中的暗示艺术还未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但在中外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人们早已意识到,并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于实践。可见,在教学中运用暗示艺术早已打下实践根基,它也必然能够系统化地再服务于我们现实的教学实践。

教学暗示艺术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它基于对人全面发展的考虑,从人的本能出发,借助教师的力量,运用艺术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潜能,提升学习进程。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在其名作《创造力与心智的成长》中指出“现代教育背离了教育的根本,使人们丧失了认同自身与自然的能力。”教学暗示艺术回归的就是对人自身的认同,强调在课堂中尽量遵从学生的本能力量来开展教学。

长期以来,人们常常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很大程度上是先天决定的,把智力正常的儿童所取得的成绩归因于其特殊的遗传,教学必须破除这种迷信观念。因为这一观念忽略了人的潜能作用,而人只有受到某种激励,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暗示艺术的作用即在于激励学生,其在课堂上的运用正如洛扎诺夫所说:“创造高度的动机,建立激发个人潜力的心理倾向,从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个体这个角度出发,在学习的交流过程中,力求把各种无意识暗示因素组织起来。”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个人潜力,调动学生知、情、意的积极性,使之实现充分的自我发展。

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布白是一切艺术的表现手法之一,指在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足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给以无限的遐想和思维的空间。”教学是一门艺术,因而教学也应追求那种“妙不可言”的“妙境”。笔者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作者和学生之间存在着心理上的时空距离,所以在阅读时常常会产生思维空白。如果我们能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布白”艺术,在有疑处补白,在无疑处布白,就可以营造美妙的意境,为课堂注入一汪活水,让师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到布白艺术的无穷魅力。下面笔者就以阅读教学为例谈一谈布白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开题时布白――“未成曲调先有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导入是一堂课的“序曲”,课伊始,趣已生。教学初,我们可依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空白,创造悬念,“欲擒故纵”,让学生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究者,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质疑、释疑,师生双方来共同填补空白。如一位老师在讲《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寓意深刻的童话故事时,揭示课题后,她引导学生首先理解“自豪”的意思,再质疑;谁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他为什么感到自豪?稍作停顿后,教者留白,把主动权和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带着这些悬念,一心想知道答案,都迫不及待地捧起书大声读起来,因为有了悬念的激发,学生阅读时兴趣盎然。琅琅书声中,学生知道了原来“难看”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竟有“那么大的用处”,难怪小骆驼最后感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啊”。在新课引入时,若能巧设悬念,布下空白,并适当地引导学生,使其尽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注意力,让学生在课的起始就处于跃跃欲试的'“愤”“悱”思维状态,不但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开拓,想象力得到发挥,还能使教者在教学中不断了解到学生的“期待视野”,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精读时布白――“柳暗花明又一村”

课堂教学具有流畅性,教者的旁征博引、妙语连珠固然重要,但一味滔滔不绝,效果未必最佳。因此,教师不仅要会讲,还应在阅读教学中会适时、适当地停顿,留下空白,给学生以咀嚼、回味的机会,引导学生品味到课文的意境。

标点延伸,补充空白。文学创作讲究“空白艺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在这些似乎“无”的空白之中,渗透着极为丰富的“有”。有些课文往往会用省略号留下空白,让学生去联想,去补充。(语文教学论文)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此不能轻易放过,而应引导学生反复吟咏,仔细揣摩,展开想象,细心体味,让静止的省略号变得活泼生动、丰富多彩。例如《荷花》一文中写作者幻化为荷花的感受:“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教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你就是其中一朵荷花,会有哪些小动物来告诉你些什么?学生有的说小蜜蜂会飞过来告诉“我”采蜜的快乐,有的说小青蛙会跳过来告诉“我”捉虫的快乐。又如《赶海》一文,“这时,沙滩上已经有好多人了,他们有的捉螃蟹,有的捞海鱼,有的捡贝壳……”教师布白:海滩上热闹非凡,还有的人在于什么?学生在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求异思维得到训练,思想感情得到了陶冶,学生富有个性的语言得到了发展。

利用插图,创设留白。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可以依据课文插图巧妙布白。如教《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随文配发了两张插图,让学生观看图片,问:“插图上未画出的部分,云雾还会变成什么?你能补充吗?”学生读文,看图,用心揣摩。此时,尽管没有教师语言的描述,但学生却能放飞想象的翅膀,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意境,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学生不仅思维得到了训练,还得到了“文中有画”的语感训练和艺术之美的享受。

除了以上布白,精读文本还可以利用板书设计,创设板面上的“空白”,对板书设计的内容进行艺术处理;还可以利用文本空白,设计小练笔……种种方式的布白让学生去领会,去思考,去联想。这样,不仅能使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进入美妙的艺术境界,同时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三、结课时布白――“墙里秋千墙外道”

一首好的乐曲,曲终后会给人以余音袅袅的感觉。一堂好课,同样应该如此,留给学生的应是“言虽尽而意无穷”。课结尾时布白,会给学生回顾与升华的空问,产生进一步探究的渴望心理。课虽结束,但学生的思维活动还在继续。

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结课”前,教者布白――如果小红马与小骆驼再次相遇,将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呢?结果,学生编出的故事精彩纷呈。可见,“结课”前巧“布白”,也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又如教学《恐龙》这篇课文时,文末讲恐龙最终消失了,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对人类来说是个谜。结课时,教者利用文末“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疑问句巧妙布白,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做到真正主动地学习,而且能使学生主动探求未知世界,化课堂上的有限为课后的无穷。这里,教者所创设的空白,恰到好处地起到了“欲擒故纵”的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兴趣。

阅读教学中如果能适时、适当地布白,把足够的时间留给学生思考,课堂教学会生成更多的精彩。当然,阅读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也有一个适度问题,教师所布之“白”不仅要自然精当、不着痕迹,而且要能引起学生想象,生出更为丰富、更具深意的“实”来。

作者简介: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语文教师。

浅谈语文教学的板书艺术

李荣玲。

板书是课本知识的高度概括。板书设计是一门艺术,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板书,既是展限教师教学艺术的再创造起到提纲蜻领、概括剖析、化繁为简、优化教学的作用;又能对学生起着明确中心、拓宽思维、巩固知识的重要作用。对培养学生书写工整、思路清晰的良好习惯起者样板的作用。

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板书基本功。在备课、说课、讲课时都应重视板书的设计,仔细推敲、反复斟酌,教后及时小结,使其不断完善和提高。一堂好的板书,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合理化布局。备课时要认真设计好板书,在黑板上划分好区域,哪个区域文章高潮时使用,哪个区域小结巩固时使用,哪个区域辅助练习时使用,哪个区域拓宽思维时使用都要巧设计、巧安排,切忌写时擦,费力不讨好。

二、条理分明书写整齐。板书时不要写草体,更不要用手胡擦乱抹,要做到工整简洁、条理分明,从而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感受。反之,会给学生造成思维模糊想象混乱等不良影响。

三、启发性板书。板书要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想象。要按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特殊到一般。通过对比、想象、图示等再显事物特性。

四、直观性强。在重点、难点等关键词语、中心句、过渡句等均可用彩色粉笔化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识记,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让语文教学艺术充满乐趣和魅力

斯宾赛主张“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从数学本身来看,它具有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也有情感性。要让学生喜欢数学,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下工夫,让数学课堂时时、事事充满乐趣。有的老师认为无法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因为它既没有语文课优美生动的词句和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也没有物理、化学课引人入胜的实验操作。同时,学数学必不可少的是练习,能丢掉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题吗?如何在减负的前提下确保不减质量呢?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想学好数学,在数学课上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我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做了尝试: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有的时候,虽下了一番苦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程序,但是学生还是觉得索然无味,甚至昏昏欲睡。好的产品不畅销,得想想包装是否有问题,有内容还得有表现形式。利用一些活动可以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1、分组竞争初中生好奇心强,对新颖的、带竞争性和游戏性的活动,兴趣很高。利用初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可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轻松愉快地接受和巩固知识。如在几何概念的复习上,可先吧全班学生分为红蓝两队,每队基分为0分,凡答对一个问题者加10分,答错者扣10分,规定复习时间为15分钟,之后由教师提问。再如可改变以往练习课堂上学生练,教师评的老传统,按组比赛。每人一题,做完往后传,看哪一组先做完,而且最正确。这一类的活动,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小奖品,发给获胜的组。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竞争中获得愉悦,而且对数学课充满兴趣。

2、奇妙数学林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可吧古代与数学有关的故事,或与生活有关的数学知识穿插讲授,使学生感到玄妙,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在讲等比数列之前,先把印度舍罕王失算的故事讲给学生听,他们会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以一粒麦子为基础,每格多一倍,64格后麦粒的总合竟然是***079551615,是当时全世界两千年内生产的全部小麦总和!惊诧之余,不免要问:舍罕王为何会失算呢?这时再顺势讲等比数列,学生学习的兴趣就更浓了。再如可以请同学们帮助解决这样一个问题:“v字型酒杯,酒宴上,甲喝了8个半杯,乙仅喝了一杯,他们都说自己比对方喝的多,那么究竟谁喝的多?”这么一个有趣的问题,学生当然有兴趣思考,结果他们会以外地发现:两个人喝的一样多。

题的方法。如:计算下列各题,并说明为什么。

(-8)(11)a×0(12)(-a)×(-1)这些题都是有理数乘法运算最基本的题目,利用快速抢答,既提高了课堂最后几分钟的效率,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又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成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课堂充满乐趣。

5、是真是假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掌握,要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重点知识要不断反复出现,才能达到牢固掌握,灵活运用的程度。如对一些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可编一些综合性强的题目,每节课花几分钟的时间,用真真假假的判断题巩固易错的问题,在扑朔迷离中得到乐趣。二、教师语言要幽默,富有启发性和鼓励性何其芳曾回忆他的两位哲学老师:“我们那位康德和黑格尔的教授,在国外曾获得博士学位。他每次讲课必定从头到尾把康德和黑格尔的著作精心读一遍。然而他却无法把他的课教得让人可以听懂,在课堂上他总是翻着康德和黑格尔的书,东念一段,西念一段,然后半闭着眼睛,象和尚念经似的咕噜起来,要抵抗这种催眠术是很困难的。我们另一位教中国哲学的教授,他的讲义倒是事先写好的。上课的时候,总是拿着稿子一句话念两遍,要大家静静坐着默写。上这样的课实在太闷了,所以我就有计划地缺课,准备缺到不至于被取消学籍为止。”这两位教授都颇有学问,讲课也很认真,但效果却很差。可见教学的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教师学问的多少,语言的艺术性起着关键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体验。”数学课上成功地运用教师语言艺术,能有效地做到让学生乐学、想学。

1、用幽默的语言让课堂充满乐趣有些数学问题,若干巴巴地讲授,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既不利于学生把知识掌握好,又不利于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时,教师只要善于运用教学语言,就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如有这样一道数学题:“鸡兔同笼,头100个,足240只,问鸡兔各有多少?”这是一个传统的数学问题,题虽不难,但初接触这类问题的学生却不得门径,思路纷乱,一时想不出好的解决方法。这时我就说:“大家可以这样想,我们勒令兔子立正,象人一样两脚着地,这时共有多少足?”学生立即回答:“200只”。我再启发:“兔子立正,使足少了40只,现在你们知道有多少只兔子了吧?”“20只。”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句“兔子立正,”马上见奇效,真如“拨开迷雾见青天。”再如:几何课上,讲授线段公理时,如何让学生牢固掌握而又不靠死记硬背呢?让学生预习完课文后,不妨提一个这样的有趣问题:“如果你在平坦的操场上把一个肉包子扔出去,身边的小花狗发现后,时绕着圈跑过去,还是直奔肉包子跑去呢?”学生当然回答直奔肉包子跑去。这时可趁机问为什么,让“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公理自然而然地得到应用。几句有趣可笑而又意味深长的话,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2、教师语言要有鼓励性没有学生不爱接受老师的表扬。教师富有激励性的话语会使学生从教师的语言中汲取力量,攻克重重难关。一节课第一个举手发言的学生,不管回答得是否正确,都要对学生的勇气予以赞扬,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如每节课的提问都要有一定的针对性,把稍简单的题目留给程度稍差的学生,对于这部分学生只要回答就要给予表扬,“不错”,“很好”,“继续努力”等饱含教师赞扬、欣喜之情的话语,要始终赠送给学生。对于学生经过一番思考与努力回答正确的,教师的表扬更不可缺少,用富有激情的话语:“太棒了!”“你太聪明了!”“你真行!”和赞赏的目光给学生以支持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真是学习数学的“料”,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让数学课堂充满乐趣。

和激励学生,让学生越学越轻松,越学越愉快。

语文教学艺术浅谈语文老师教学语言艺术

1.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语言对学生的影响。在这方面,语文教学比其他任何学科都表现得更为突出。教师教学语言的美,一方面来自语言表达的准确、恰当和生动,另一方面则来自教学语言中速度的快慢、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等的交替交换,以及句子长短、语调升降的有规律变化。这种抑扬顿挫、富有韵律感的教学语言使教学具有鲜明的节奏。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直接影响。现代生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一种单调的声音刺激下,大脑皮层会很快进入抑制状态,而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能有效地打破大脑的抑制状态。所以,必须加强语言调控,讲究对教学语言的巧妙编排与合理组装。

如何控制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如果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表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表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表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表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介绍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2.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注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合理搭配,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对比分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征及意义;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含蓄的特色。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考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动静相生,表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给以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控制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3.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1][2]。

浅谈语文教学中布白艺术的运用

国画中,有一句描述谋篇布局的话比较经典,叫做“计白当黑”,即没有画面的部位要像有画面的部位一样作认真的推敲和处理,这种构图方法就是留白。它如音乐中的“休止方法”,诗文中的“无言之境”,都是对空白艺术的运用。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下空白,它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艺术创作中为了更充分地表现主题而有意识地留出“空白”。空白并非空而无物,而是虚中求实,使艺术作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在整体的意象和情调中体现出似无还有的艺术境界。

1、新课导入时“留白”――引起学生共鸣。

一堂课的“序曲”在于引入。上课伊始,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抓住学生的好奇心,通过设计,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新课中来,有意给新课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激发学生共鸣,活跃课堂气氛。如在讲授新课《雨霖铃》时之前,先抛给学生这样的问题:你们在生活中遭遇过怎样的离别?这个问题得到了学生迅速而又积极的回应。学生谈出了自己的离别,有的同学还十分的动情,整个课堂的气氛十分热烈。

2、板书中“留白”――引导学生归纳。

板书是教学的基本构成部分,是课堂中有形的信息和强化教学效果的手段。过去,我们把板书的重视都注重到设计、醒目和新颖上,忽视了在板书中留下空白,让学生去填充完整。其实在教学中,如果我们能有意地留下板书的空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填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发学生归纳,对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3、提问后“留白”――引领学生思辨。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要留出等待时间,这个时间既要包括刚开始问一个问题后教师让学生考虑回答的时间,还要包括学生开始回答后教师或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评判的时间。简单的问题,空白时间可短一点,但开放的'问题,至少要留出半分钟,不要过早打断,以引领学生思辨。

如教学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在梳理了情节之后,为进一步理解小说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中的“极细小的一件事”在文中具体指哪一件事?如果没有发生“这极细小的一件事”,主人公的命运又会如何发展?前一个问题较简单,在几个重要的故事环节中马上就能筛选出来。后一个问题是开放性的,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根据人物特点展开合理的想象。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样的“留白”肯定会激起学生各抒己见的表达欲望,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4、重点处“留白”――引发学生感悟。

在讲到重点时,故意保留某些内容不讲,并不是对知识的“舍弃”,而是一种很重要的“留白”方法,因为杂乱无章的思维唯有历经静思、顿悟,才能享受到余地生辉的妙境。此时作适时、适当的停顿,就起到引导学生感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作用,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讲授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一课时,搞清标题的含义是本文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它关乎整篇文章的主题,学生心里也疑窦丛生急于想知道答案。但如果没有进入课文,对课文进行解读而要学生讲出作者以此为课题的意图,无疑于缘木求鱼。所以教师可以把这个知识点放到后面,等整篇课文分析得差不多,学生基本上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再回过头去看标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完整的概括出标题的含义,从而领会作者取题的用心和掌握全文的主旨。

5、结课时“留白”――引荐学生体验。

一堂课虽有良好的开端、成功的过程,但如果结尾草草收场,也会功亏一篑。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开端与结尾同等重要。教学时我们应把握好这一环节,使之成为精彩之幕。设置空白,引荐学生课后到书海与计算机中寻找留下的空白,给学生以想象和体验,为一堂好课的结尾注入浓郁的色彩和艺术含蓄,也会给人以“课尽而意无穷”的享受。

例如,教学《装在套子里的人》第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收束:“恋爱,多么诱人的字眼;一个哲人说过,如果没有爱情,人间将成为一座坟墓。的确如此,就连别里科夫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人,也禁受不住爱情的诱惑,居然从套子里探出头来,要品尝一下恋爱的滋味了。像他这样的人,会获得姑娘的爱吗?他的爱情结局将会怎样呢”?这样把课堂教学的艺术“留白”延伸到课外,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并为第二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一是该“留白”的未“留白”,不该“留白”的“留白”了。比如有些教师上课时,一堂课讲到底,根本不给学生时间思考和消化,此谓该“留白”的未“留白”。有些教师在无需思考和停顿的地方却让学生思考和停顿,总是“是不是呀”“动不动呀”地明知故问,此谓不该“留白”的“留白”。这是消极的留白,严格意义上讲不能称之为“留白”。二是“留白”与其功能脱节,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有的教师上语文课未能适当的“留白”,如上课前几分钟让学生看书却又提不出思考问题,无的放矢。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留白”恢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打破了“满堂灌”的教法,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留白”的技巧很多,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见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留白”必定会成为我们教学的有力助手。

读语文教学艺术论心得体会

读语文教学艺术是一门需要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学素养和独特的教学技巧的学科。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读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进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将分享我在读语文教学艺术方面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是我首要任务之一。在教学中,我经常使用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具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以及写作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使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享受到知识的乐趣。此外,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并进行书评交流,以此增强他们的阅读欲望。

第二段: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读语文教学艺术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习文学作品,学生可以享受到文学的美,感悟到人生的哲理。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我经常进行文学作品的赏析及评论。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描绘手法以及人物形象等,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另外,我还会组织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文学创作,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三段: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

读语文教学艺术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课堂上,我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图片、音频、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同时,我鼓励学生多进行口语交际,积极参与班级讨论和演讲活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我鼓励学生多进行写作实践,通过写作,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四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要想提高读语文教学效果,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在我的课堂上,我注重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够更好地学习。我注重与学生进行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开放性思维和互相尊重。此外,我还利用一些游戏和动手实践活动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并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五段:与时俱进,教育创新。

读语文教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在教学中,我会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丰富教学内容,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等。我还会关注时事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思考能力。

总之,读语文教学艺术是一个需要不断摸索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表达能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以及与时俱进,教育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实施读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并让他们享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幽默艺术

朗读就是把文章清晰地念出来。具体地说,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同时,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更重要的是,在朗读过程中要掌握语言规律,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老师自编自演、大唱“独角戏”,单调乏味,教学效果也不明显。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呢?教无定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坚持着朗读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读出文章字里行间的韵味,准确地再现书面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多年来从事着朗读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讨。

一、欣赏名篇,听之感之。

初中语文教材可谓名篇荟萃。如何领略到这些经典佳作语言之妙处,我首先让学生欣赏艺术家的朗读录音。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悉心倾听着,在音乐的伴奏下,艺术家的朗读抑扬顿挫,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如和风细雨,时而似狂风巨浪。那字字、句句、声声,无一不拨动着学生的.心弦。随着朗读的深入,他们或兴奋、喜悦,或悲愤、忧伤,深深地打动了一颗颗纯洁、稚嫩的心。老艺术家毕克朗读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夏青老先生朗读的《春夜喜雨》、《背影》,刘广宁朗读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乔榛、丁建华等朗读的课文都曾使学生陶醉不已,不时地拿腔拿调的模仿。我也真正体会到了声音艺术魅力的神奇。《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后四次欣赏了艺术家的朗读录音,朱自清先生用文字描绘春天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通过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朗诵,再现给同学们,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同时得到了艺术的享受。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反复欣赏跟读,逐步培养了学生朗读的语感、节奏,也提高了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声情并茂,读之引之。

名篇佳作的欣赏固然重要,然而,在教学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范读、领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找不到原版录音的课文,教师就要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带着真挚的感情为学生范读,以情激趣,以情引读。《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抒情散文,讲授此文时,我首先满怀激情地为学生范读,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提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几个反问句很有气势的朗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加深了对课文主题及表现手法的理解。还有《友邦惊诧论》、《最后一次讲演》慷慨激昂地朗读,《听潮》、《社戏》、《荔枝蜜》含蓄隽永地朗读,还有孔乙己、鲁达、贾雨村、韩麦尔等人物语言个性化的朗读,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课堂内外,学生摇头晃脑,念念有声,一边揣摩人物的音容笑貌,一边咀嚼课文的表现主题,浓郁了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百舸争流,能力展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练,就能更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为此,培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竞赛:

1、分组、分角色朗读,奖励优胜。集中同组的智慧,反复揣摩人物的性格,朗读中着力表现人物的特征,菲力浦夫妇的虚伪自私,黄世仁的阴险狡诈,杨白劳的善良、懦弱,双喜、阿发的聪明活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2、提前布置有关散文篇目的配乐朗读。每组推荐1-2篇录音作业,在班内欣赏后进行评比,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也促进了背诵的速度。对散文诗《海燕》的教学采用此法,学生们不仅完成了背诵任务,还初步感知了文章中各种形象的象征含义。

3、期终组织诗歌朗诵会,重点突击古诗词的背诵。篇目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的学生能熟背李商隐的《无题》,岳飞的《满江红》等作品。成绩在前三名的同学会得到小小的奖励或是提名表扬。这样的竞赛练习,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朗诵兴趣,提高了朗读能力。有几名学生曾先后在校内的朗诵会上获奖,两名学生选为学校广播员,一名学生经常在校会上做节目主持人。

四、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由于初中学生涉世未深,不谙世事,生活的天地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写作材料的来源,写出的作文大多枯燥乏味,立意浅显,更重要的是缺少真情实感。而朗读能把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重现在脑海,激起感情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提高观察生活、思考人生、表现愿望的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朗读训练,学生接触到大量优美精炼的语言,丰富了词汇,不仅能使语句通顺,还渐渐做到优美流畅。另外,通过熟悉文章的篇章结构,也能模仿其结构技巧,使得习作的写法不断有所创新,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同时,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背影》是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每次朗读都能深深打动学生。于是,在写作前我首先用低沉而又缓慢的语调为学生范读课文,读到最后看父亲来信一段,我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接着,非常动情地讲述了六十多岁的老父亲,顶风冒雪徒步十六里到学校为我送棉衣的情景,更进一步地感染了学生。然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以“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结束。最后因势利导布置作文《我的爸爸(妈妈、姐姐……)》,结果大多数学生们均能写得辞情并茂。其中,题目为《我的妈妈》的习作充满了浓浓的的母女真情。我让小作者为同学朗读,她几乎是流着泪为大家读完,在场的人都被感染了。这样,读读写写改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罗曼罗兰)。

参考文献:

1、马琳,论朗读艺术的审美意象,重庆工学院学报,(04)。

2、卢偓,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7)。

3、刘雪峰,朗读-语文教改的切入点,科教文汇(下半月)(05)。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