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论文(精选18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论文(精选18篇)

ID:9343555

时间:2024-01-30 04:54:13

上传者:笔尘

贸易不仅仅是商品和服务的交换,也是不同国家之间政治、文化和社会关系的纽带。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些关于贸易总结的案例分析,从中获取灵感和启发。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论文

1.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选用合适的教材。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相应地设置教学目标。使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能紧跟时代的变化。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更注重实用性。在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选择上,应该选择那些在内容上接近工作实际,案例丰富,更多、更详尽地附录了外贸单据样本的教材,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实际业务,理解相关的知识。

2.改进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素质。首先,在教学中应广泛运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如多媒体技术可以向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时间内输送给学生大量的直观信息,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中占有极为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其既可以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又可以帮助学生对于一些重要知识点的理解,能使理论与实际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在案例的选取上要做到真实型、典型性和适应性的统一。

3.加强实习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校内实习主要通过建立模拟实验室完成。在模拟实验室以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针对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核算,交易条件磋商、买卖合同签订、信用证审核与修改、出口货物订舱、报验、通关、投保,以及贸易单据制作及审核等主要的业务板块,通过生动的案例、详尽的操作指南、案例评析和具体的图表实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练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连贯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径。校外实习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实际的外贸业务操作过程和技巧,使学生在走入社会之前就能亲身去体验社会,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高职院校应该大力加强与企业的直接联系,实行学校与企业联合办学,通过“订单式”培养,让企业参与学校招生、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入学时就从根本上解决自己就业的后顾之忧,真正让企业来评判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4.狠抓教师培训,让教师到实践中锻炼。强化对高职高专院校教师的培训,使之尽快的向双师型教师转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对双师型教师的需要,必须安排专职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引导青年教师在重视理论与实践进修的同时,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理论与实践进修的成果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5.推行“双证”教育制度和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所谓“双证”教育制度,即高职生通过二年或三年的学习,一方面获得大学专科毕业证书,另一方面,高职生利用在校学习的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学校或社会组织的相关职业培训,通过国家组织的相关考试,获得相关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如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就可以考取外销员、报关员和单证员等职业资格证书,以大大提高其就业力。作为国际商务人才掌握良好的外语听说读写技能是非常必要的。其不仅要与外国客户进行流利的磋商,同时也要缮制相关的英文合同和英文单据,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应使用双语教学。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涉及到的国际惯例,应该用中英文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现实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要加强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和单据的缮制能力,使学生的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论文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综合型外贸人才,除了熟悉进出口贸易理论知识外,实践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从几个方面对中职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有效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能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财经商贸类专业中职学生毕业很多都要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综合职业技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初级专门人才,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囿于条件限制,很多中职学校都偏重于理论讲授,实践环节薄弱,与此同时,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意愿不强,知识转移能力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这些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的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所在学校的设备条件等可采取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活动。

1多途径完善课程资源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教学。

通过搜集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案例、例题、习题、试卷、图片、表格、flash动画、电子课件、视频、网站微博、实践操作视频等资源,把各个教学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专业操作要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微课、微视频等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使以前比较单调的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国际贸易中一笔业务从洽谈到交易完成,涉及很多环节和相关机构,海关、物流公司、保险公司、商检机构和银行等,这就要求老师收集各相关业务机构的各种实物资料,包括各种单证、图片、工作场景等,丰富教学模块的内容,制作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营造轻松、积极向学的课堂氛围,而通过学习,学生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有关机构的功能、作用及如何到这些机构办理相关业务进行了解,缩短从学习到就业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

2选取适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的案例,构建情境教学环境。

中职商贸类教学中比较常用案例教学,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中职学生而言,使用恰当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的深刻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借鉴实践经验,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选择数量多、典型性较欠缺或者真实性差,不能准确体现出课程所学的内容。对案例的选取应多从生活中进行选取,由易到难,通过对身边案例的解读,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引导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实现知识迁移,对于涉及的知识点多的案例,按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将案例收集在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典型性。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应考虑选取此案例时学生的认知情况,及分析此案例时所需的知识储备,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学生提前查找、阅读、小组讨论相关资料,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共同解读,最后归纳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3利用校内实训设备,加强模拟操作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角色模拟,使学生结合模拟情景和过程进行思考和学习。通过教学过程中模拟不同业务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配合的同时对相关业务流程有一个相对详细的认知,进而对制单技能和业务流程能够进行熟练操作。模拟操作完成后,可在教学安排中,使用实体单证,构建贸易工作场景,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的直接联系机制,学生在以前模拟学习中对流程有整体认识,强化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模块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处于什么位置,根据工作场景填制单证、报关等练习,如有疑问及时向教师咨询,师生共同探讨,以提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措施,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实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丰富校内实训形式,邀请外贸业务相关专员、操作员等来校进行专题介绍讲演,为师生介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和新的进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时代接轨,并结合自身实战经验为师生展示自己的业务案例,结合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动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形式、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国际贸易,并且对学习业务知识产生较强的动力,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4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外无缝链接。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对校内实训的空白进行填充,作为校内实训课程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知识的再检验。通过校外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对其在校内总结和发现关于该专业相关实际操作的领悟进行再整理,同时也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通过校外实训教学给以客观评价。教学的相关任务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业务,在完成校内实训教学任务的学生能否达到实训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是对校内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而结合校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反馈及企业的反应是对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改进,完善教学各方面设置的最佳依据。加强校企合作联系,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教学实习,进行部分外贸业务环节的实践操作,既可以加强学生与企业的密切沟通,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又可以让学生早一点参与国际贸易相关工作实践,实现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5为学生建立社会实践档案,发掘学生潜力。

将学生的课余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余兼职)纳入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建立社会实践档案,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吸收新知识,从而实现其技能的逐渐完善和提高,通过社会实践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兴趣,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校、老师与企业(社区)负责人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专业以及实践课程的选择,关注社会热点、时事,学校积极为学生联系企业,为学生创设环境安全、实践有效、有益的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实践结束后,收集学生实践与企业(社区)反馈信息,进行校企交流实践总结,讨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引导学生能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评价体系,对于实践完成好、企业反馈好的同学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外贸操作人才为宗旨,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把实践教学作为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素质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脑深思在不同的国际贸易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论文

本项目研究主要对现行国贸实务双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传统的以闭卷笔试为主的考核方式,转变为按“课程考核方式向多样化转变、考核内容向注重综合能力考核转变、成绩评定向综合性转变”三个转变为指导原则,来建构一套符合本课程的特点与性质和学生的技能培养目标,符合当前职业能力竞赛水平的考核改革方案,以至于能够体现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新的形势下对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

1.从考核内容上改革。改革本课程中传统的考核内容,如只对合同各个条款:品质、数量、包装、贸易术语、结算方式、运输方式、保险类别、报检报关、索赔、仲裁以及不可抗力等专业术语和贸易惯例知识的记忆的考核方式;改革考核内容仅仅局限于本教材的范围,如,临近考试时,多数同学就会去搜寻现有的考试资料如,浏览一下课堂笔记、让任课老师划定范围和指定重点知识模块等。根本谈不上对本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应用能力考核,以致使学生形成了上课记笔记、课后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等这样的填鸭式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风气的不良现状。

本项目改革的内容为:把学生上课所学到的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到设计某一批货物贸易的进出口业务中,如,报价—考核进行商品成本核算的能力、磋商—考核贸易谈判的能力、订舱、报检、报关以及制单—合同的后期执行能力等一票进出口业务中来,充分体现知识能力与技能相结合的考核体系上。

2.从考核方式上改革。改革目前我院课程考核闭卷笔试形式多,开卷考核少;笔试形式多,口试、答辩形式少;理论考核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核少,终结性考试多,没有过程考核形式等单一的闭卷笔试考核方式现状。

本项目改革的内容为:符合本课程特色和当前职业岗位的需求,以提高专业基本能力与综合素质为目的,实行多个阶段、多种形式类别的多种方式的组合考核方式。按我院暂定三类改革考核方式中以“非笔试类”为主:把国贸实务双语考核方式改革为两大模块—口语+上机操作的组合考核方式:口语模块的考试可以考核学生应用行业英语的能力;把价格的核算和执行合同的制单都放到上机操作模块中考核,这可以考核学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能力。

总之,这种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让学生更注重平时的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通过研究和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考核方式、方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本负责人通过多年来从事外贸工作经验和对本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体会以及近几年参加国贸职业能力竞赛指导的经验,从如下几个方面拟定我院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本课程在专业中的性质、作用、地位;工作任务和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与能力要求;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与评分标准。

(一)本项目研究的理论意义。

通过对国际贸易实务双语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与实践研究,贯彻着“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的先进理念,融“理论知识学习、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三者于一起,即,把职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融入课程考核改革体系中,对本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式进行了全面的革新,有助于客观公正的检验出学生的技能应用能力和增加就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科学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双向式、沟通式的考核信息反馈机制,促进我院双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对现行部分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试点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本项目研究的实际意义。

本项目的研究重在改革国贸实务双语课程现行单一的闭卷笔试的考核形式弊端,不能客观地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逐步建构一套在内容上采用“注重考核学生实际能力”和形式上注重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的教改方案。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技能应用和提高应用行业英语的能力,提高就业竞争能力;本项目的实施,可以大大的更新任课老师的知识储备,给教师的“双师”教学科研能力搭建一个很大的平台;本项目的实施,可以促进双语课程建设与改革,彰显我院双语教学的办学特色。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论文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国际法协会专门为解释cif合同而制定的国际贸易惯例是()。

a.《海牙规则》。

b.《1932年华沙―牛津规则》。

c.《1941年美国对外贸易定义(修订本)》。

d.《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

2.按照《2000年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的解释,采用fob条件成交时,买卖双方风险划分的界限为()。

a.装运港船边b.装运港船上。

c.装运港船舷d.目的港船舷。

3.下列术语中适合各种运输方式的有()。

4.按cfr条件达成的合同,凡需程租船运输的大宗货物,应在合同中具体订明()。

a.装船费用由谁负担b.卸货费用由谁负担。

c.保险费用由谁负担d.运费由谁负担。

5.根据《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500)》规定,“约量”表示交货数量有不超过多少的增减幅度()。

a.3%b.5%。

c.10%d.15%。

6.卖方按照买方提供的样品,复制一个类似的产品交买方确认,确认后的样品被称为()。

a.买方样品b.卖方样品。

c.对等样品d.参考样品。

7.某外商欲购我“乘风”牌电扇,但要求改用“幸福”商标,并不得注明产地和厂商名称。外商这一要求属于()。

a.无牌中性包装b.定牌中性包装。

c.运输包装d.销售包装。

8.就收货人抬头而言,国际上普遍使用的海运提单是()。

htb/lb/l。

b/lb/l。

9.下列险别中属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承保的海洋运输货物特殊附加险的是()。

a.偷窃提货不着险b.淡水雨淋险。

c.交货不到险d.受潮受热险。

10.下列我方出口单价写法正确的是()。

a.每吨1000美元fob伦敦。

b.每打100法国法郎fob净价减1%折扣。

c.每码3.50港元cifc2%香港。

d.500英镑cfr净价伦敦。

11.红条款信用证是指()。

a.预支信用证b.保兑信用证。

c.循环信用证d.议付信用证。

12.海洋运输一般分为班轮运输和()。

a.定期运输b.专线运输。

c.内河运输d.租船运输。

13.将汇票划分为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的依据是()。

a.出票人b.付款人。

c.受款人d.承兑人。

14.我国基本险的责任起讫采用国际保险业所惯用的()。

a.“仓至仓”条款b.港至港条款。

c.门对门条款条款。

15.在我国进出口合同中,关于商品检验的时间和地点一般规定为()。

a.在出口国工厂检验b.在装运港检验。

c.在目的港检验d.装运地检验和目的地复验。

16.在来料加工或补偿贸易的情况下,一般最适宜采用()。

a.背对背信用证b.循环信用证。

c.备用信用证d.对开信用证。

17.向海关申报进出口货物,供海关验关估税和放行的法定单据是()。

a.提单b.报验单。

c.报关单d.投保单。

18.普惠制单据中的表格a产地证适用于()。

a.一般商品b.纺织品类。

c.配额纺织品d.无配额的毛呢产品。

19.持票人将汇票提交付款人要求承兑或付款的行为,称之为()。

a.出票b.提示。

c.承兑d.背书。

20.在议付行审单无误情况下,按信用证条款贴现受益人的汇票或者以一定的折扣买入信用证下的货运单据的做法是指()。

a.收妥结汇b.定期结汇。

c.付款交单d.押汇。

21.将违约的形式划分为违反要件和违反担保是()。

a.大陆法b.英国法。

c.美国法d.《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22.在短卸情况下,通常被提出索赔的是()。

a.卖方b.承运人。

c.保险公司和承运人d.卖方、保险公司和承运人。

23.如合同中未规定索赔期或品质保证期,则按《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买方最长的索赔时效为收到货物之日起不超过()。

a.60天b.180天。

c.1年d.2年。

24.荷兰式拍卖是一种()。

a.增价拍卖b.减价拍卖。

c.密封递价拍卖d.投标式拍卖。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二个至五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5.按照《2000通则》的解释,fca、cip与cpt的相同之处表现在()。

a.交货地点相同。

b.风险划分界限相同。

c.适合的运输方式相同。

26.海运提单是()。

a.保险单据。

b.物权凭证。

c.货物收据。

d.运输契约。

e.运输契约的证明。

27.《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规定,对买方违约,卖方可以采取的救济方法有()。

a.请求买方履行合同义务。

b.扣交货物。

c.解除合同。

d.请求损害赔偿。

e.规定一段额外的合理时间让买方履行其义务。

28.在信用证项下的制单结汇中,如出现单证不符,可选择的处理方法有()。

a.表提。

b.电提。

c.跟单托收。

d.国际保理。

e.收妥结汇。

29.商品采购中的招标投标业务基本上包括下列哪些步骤()。

a.招标。

b.投标。

c.开标。

d.评标。

e.签订合同。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0.推定全损。

31.背书。

32.接受。

33.加工贸易。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

34.简述信用证付款方式的特点。

35.简述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围及其法律后果。

36.简述对销贸易的利弊。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37.我上海某公司向美国一公司出售货物一批,出口总价为20万美元cif纽约,其中从上海到纽约的海运运费为8000美元,保险按cif总值的120%投保一切险,保险费率为2%,这批货物的出口总成本为120万元人民币。试计算这笔货物贸易的出口换汇成本。(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38.我某进出口公司对德国企业报价为每公吨8000欧元cfr汉堡,而德商来电要求改报为cif汉堡价,保险加成为110%,保险费率合计为1%,我方同意照办,则我方报价应改为多少?(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六、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范文

1.教学改革效果机制。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课堂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在考核中还应加上外贸实验、单证模拟训练、等方面的考核成绩。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使学得的知识扎扎实实,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校企互动,请专家走进课堂。学校应根据所设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有工作经验的外贸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介绍企业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3.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材。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专业教材老旧,不能跟上时代和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养成。鉴于这种情况,就要求国贸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行业为导向,以实际操作为核心开发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校本教材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作为一名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二、加强实验室建设,加强模拟实习环境。

1.建立国际贸易电子实验室。如在“汇票的使用”学习中,可组织学生模拟外贸票据使用的场景,学生分别饰演出票人、受票人和收款人等角色,模拟汇票的出票、提示、承兑、背书、付款或拒付、追索的具体票据行为,这样使学生在表演才能的同时,对汇票的使用流转过程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教师同时做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外贸实习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2.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在现实中,学生不可能天天与外贸公司打交道,学生在实习中也不可能对外贸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能实践。因此,利用电脑局域网,购买教学软件,在校内进行实践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加强与外贸企业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学校应积极与外贸公司、海关、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与联系,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论文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财经商贸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综合型外贸人才,除了熟悉进出口贸易理论知识外,实践教学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文从几个方面对中职国际贸易课程实践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有效的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能有效地促进课程教学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综合性应用课程,财经商贸类专业中职学生毕业很多都要从事国际贸易相关工作,这就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的基本理论,还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专业操作技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综合职业技能,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专门人才高素质劳动者,而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初级专门人才,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践,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但是囿于条件限制,很多中职学校都偏重于理论讲授,实践环节薄弱,与此同时,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薄弱,学习意愿不强,知识转移能力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也不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这些方面就显得格外重要。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这一课程的内容和中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所在学校的设备条件等可采取以下几种实践教学活动。

1多途径完善课程资源库,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教学。

通过搜集一些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案例、例题、习题、试卷、图片、表格、flash动画、电子课件、视频、网站微博、实践操作视频等资源,把各个教学模块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专业操作要求,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微课、微视频等形式,上传到网络教学平台,使以前比较单调的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掌握。国际贸易中一笔业务从洽谈到交易完成,涉及很多环节和相关机构,海关、物流公司、保险公司、商检机构和银行等,这就要求老师收集各相关业务机构的各种实物资料,包括各种单证、图片、工作场景等,丰富教学模块的内容,制作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者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营造轻松、积极向学的课堂氛围,而通过学习,学生对国际贸易中涉及到的有关机构的功能、作用及如何到这些机构办理相关业务进行了解,缩短从学习到就业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社会、企业的需要。

2选取适合中职学生认知特点的案例,构建情境教学环境。

中职商贸类教学中比较常用案例教学,对于没有实践经验的中职学生而言,使用恰当的案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重难点的深刻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借鉴实践经验,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案例选择数量多、典型性较欠缺或者真实性差,不能准确体现出课程所学的内容。对案例的选取应多从生活中进行选取,由易到难,通过对身边案例的解读,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逐步引导到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实现知识迁移,对于涉及的知识点多的案例,按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将案例收集在内,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典型性。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应考虑选取此案例时学生的认知情况,及分析此案例时所需的知识储备,对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引导学生提前查找、阅读、小组讨论相关资料,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引导共同解读,最后归纳总结,实现教学目标。

3利用校内实训设备,加强模拟操作练习,巩固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

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角色模拟,使学生结合模拟情景和过程进行思考和学习。通过教学过程中模拟不同业务环节能够让学生产生配合的同时对相关业务流程有一个相对详细的认知,进而对制单技能和业务流程能够进行熟练操作。模拟操作完成后,可在教学安排中,使用实体单证,构建贸易工作场景,使学生建立起学习内容与实际业务的直接联系机制,学生在以前模拟学习中对流程有整体认识,强化认识,引导学生思考这个模块在整个业务环节中处于什么位置,根据工作场景填制单证、报关等练习,如有疑问及时向教师咨询,师生共同探讨,以提出比较合理的解决措施,采用这种方式教学,使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实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丰富校内实训形式,邀请外贸业务相关专员、操作员等来校进行专题介绍讲演,为师生介绍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状况和新的进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与时代接轨,并结合自身实战经验为师生展示自己的业务案例,结合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动态为学生创造一个多形式、开放式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国际贸易,并且对学习业务知识产生较强的动力,激发学生对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

4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内外无缝链接。

从社会实践的角度对校内实训的空白进行填充,作为校内实训课程的延伸,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国际贸易课程相关知识的再检验。通过校外实训教学可以使学生得到锻炼,对其在校内总结和发现关于该专业相关实际操作的领悟进行再整理,同时也对学生的真实水平和能力通过校外实训教学给以客观评价。教学的相关任务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业务,在完成校内实训教学任务的学生能否达到实训岗位的工作任务要求,是对校内教学成果的一个检验,而结合校外实训过程中学生的总结、教师的反馈及企业的反应是对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改进,完善教学各方面设置的最佳依据。加强校企合作联系,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进行教学实习,进行部分外贸业务环节的实践操作,既可以加强学生与企业的密切沟通,为企业培养实用人才,又可以让学生早一点参与国际贸易相关工作实践,实现学习与就业无缝对接。

5为学生建立社会实践档案,发掘学生潜力。

将学生的课余社会实践(社区服务、课余兼职)纳入实践教学,根据学生社会实践的岗位,建立社会实践档案,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还能够不断地发现新问题,吸收新知识,从而实现其技能的逐渐完善和提高,通过社会实践还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潜能、兴趣,为未来发展打好基础。学生的社会实践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校、老师与企业(社区)负责人要建立有效沟通机制,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专业以及实践课程的选择,关注社会热点、时事,学校积极为学生联系企业,为学生创设环境安全、实践有效、有益的活动,鼓励学生利用课余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实践结束后,收集学生实践与企业(社区)反馈信息,进行校企交流实践总结,讨论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指导者,要引导学生能将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精神,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建立评价体系,对于实践完成好、企业反馈好的同学给予奖励,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要以培养高素质的外贸操作人才为宗旨,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模式,把实践教学作为加强学生操作能力素质训练的过程,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动脑深思在不同的国际贸易活动中所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积累经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参考文献:。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论文

中国加入wto已经,这期间中国对外贸易飞速发展,也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尽管世界各种经济危机不断,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世界各国的交往仍然不断加强与深化。为此,社会对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层次逐年提高,从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关员到业务经理、涉外律师、商务谈判师等,各种国际经贸职位在高速增长后保持了稳定需求态势。因而,高等教育要适应与时俱进的要求,适应当前的社会合理需求,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高素质的人才,其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教学是最为重要的一环。开设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一方面可以使学生通过实验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的外贸业务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贵州财经学院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实验教学已6年,在这6年的仿真实验教学开展和探索中,我们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就,如仿真实验室硬件建设已具规模、教学模拟软件试用和选购工作完成、仿真实验教研室已成立、教学管理组织和制度已确定、仿真教学大纲编写及习题库建设已完成等。但随着我国外贸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复合性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技能操作性和良好的综合素质的外贸人才深受用人单位喜爱,对此给高校提出了更高的人才培养要求,我校国际贸易仿真实验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如何在初具规模的国际贸易仿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课程实验转化为专业综合实验、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外贸人才、实验教学和科研结合及创建国际贸易实验教学特色等问题,是我们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论文

1.目前高职类《国际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计划及教材基本上均照搬普高教育模式,偏重理论教学。纵观高职类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大纲和教材,大多数虽然在局部内容上对普高的计划和教材有所扬弃,更注重实践性,但体系上仍然是普高计划和教材的翻版,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太理论化或不实用的问题。

2.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往往以理论为中心,教学方法单一,案例教学,互动教学应用不足。学生只能凭想象力,理解力去掌握,导致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得不灵活,不牢固,对课程的学习兴趣降低。

3.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习实训基地和实习的平台。传统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没有很好地突出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缺少体验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差,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缺乏外贸业务实际操作技能。

4.严重缺乏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满足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可是目前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教师都是大学毕业后就进入高职院校做老师,根本没有外贸实战经验,讲起课来只能是纸上谈兵,使教学效果明显下降。

5.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脱节。职业资格证书是以职业资格为导向的社会考核,即是检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衡量毕业生是否具有实用型人才类型非常重要的标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教学与考证结合起来。很多学校也没有制定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的相关制度,导致学生只学课本,与职业技能相脱钩。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改革的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国际经济贸易专业的核心技能课,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然而,目前高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整体设计、组织实施、管理评价诸多环节,还存在一定的误区和主客观制约因素,笔者借助课程建构原理,对本课程的改革提出相应的思考和探索.

作者:朱选良作者单位: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刊名:企业家天地(下旬刊)英文刊名:worldofentrepreneur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课程建构国际贸易实务改革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范文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全面参与到国际分工、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来,随着对外经济交流的扩大,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增幅持续保持在20%以上,对外贸易依存度仅就已达70%以上,外经贸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扩展之势,按目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速估计,5年内国内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到36万家,是现有企业的2倍,按新增企业每家需要10位外贸专业人才计算,就需要新增180万人,再加上现有企业的人员更新和扩招,市场对外贸专业人员的需求将会更大。

根据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所掌握的信息,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多为跟单员、外贸业务员、单证员、报关员、货代员和报检员等技能人才,企业都要求毕业生持有国家职能部门统一考试取得的通用的从业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工作,没有相应从业资格证的将不受欢迎和聘用。

上岗操作的实用型专业人才。

根据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及主要岗位面向,高职院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业务素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学生必须掌握本专业培养目标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相关的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规、世贸组织规则;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市场营销知识;英语基础知识和商务英语、外贸英文函电及外贸英语口语等基本技能;掌握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商品学、国际贸易货物运输与保险、外贸单证实务、报检、报关实务和国际货款结算等方面的业务知识。

专业技能。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具备从事同外商进行磋商交易、拟订合同条款、签订合同,实现交易目标的善于沟通交流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具有从事跟单、货代、独立处理履行合同各业务环节的单证操作、办理托运、投保、报检、报关和货款结算等能力;熟练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电子商务运作的技能。

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对专业人才的要求为准绳,培养能干实事的顶班上岗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要能准确把握外经贸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适应职业岗位职责的变化,结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岗位标准的`变动和趋向,在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重点、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做出适时有效的调整,实行动态的教学过程。

岗、证、课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岗,就是外经贸企业根据实际业务的需要所设置的工作岗位和该岗位对业务人员的职责和业务素质能力的要求,以保证各岗位工作的高效率运作,保证企业整体经营效益目标的实现。外经贸企业的工作岗位分工呈现越来越细化的趋势,以达到专而精的工作效果。现在的主要岗位分工有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检员和报关员等,这些岗位的职责就是国际贸易精品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向。

证,就是国家商务部、海关、商检局等职能部门为外经贸企业提供服务,让有关企业能招聘和使用符合岗位要求的高素质的称职的人才,组织全国统一的各种从业资格证考试的措施,对通过了从业资格考试的人员,颁发全国通用的证书,实施持证上岗的优选制度,从而保证了外经贸企业专业人才优化组合。作为国际贸易实务精品专业就必须依国家对有关从业资格考试达标为标准,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从业资格的考试,以考证通过率作为考核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论文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总贸易体系。

2.合同。

3.保护贸易政策。

4.出口信贷国家担保制。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通常所说的国际货物贸易额是单指世界()。

a.出口货物总额b.进口货物总额。

c.对外贸易额d.贸易量。

2.国际分工深化阶段从分工的格局上看,()分工居主导地位。

a.工业国与农业国b.工业国与初级产品国。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d.工业国之间。

3.一定时期内,若一国一定量商品出口所能换得的进口商品数量增加,该国的贸易便()。

a.恶化b.不利。

c.改善d.增加。

4.贸易转移效果和贸易创造效果是从()方面考察关税同盟的贸易影响的。

a.需求b.关税。

c.生产d.消费。

5.与自由贸易区相比,关税同盟不存在()的问题。

a.要素自由流动b.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c.贸易偏转d.要素密集度偏转。

6.假定某国净贸易条件以1950年为基期是100。1980年时出口价格指数为95;进口价格指数为110。该国的出口量指数从1950年的100提高到1980年的120。在这种情况下,该国1980年收入贸易条件为()。

a.86.36b.103.64。

c.106.93d.112.27。

7.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移动逐步发展成为()。

a.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流向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c.发展中国家相互间的对流型移动。

d.发达国家相互间的对流型移动。

8.补偿贸易是买方以()形式从卖方购进机器设备等。

a.赊销b.代销。

c.返销d.信贷。

9.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提出并发展完善了()理论。

a.内部化b.国际生产折衷。

c.产品生命周期d.垄断优势。

10.人力资本说最先由()提出。

a.俄林b.里昂惕夫。

c.基辛d.凯南。

11.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是()。

a.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

b.李嘉图的自由贸易理论。

c.凯恩斯主义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d.亚当斯密的自由贸易理论。

12.根据最惠国待遇条款,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所给予缔约国对方的特权、优惠及豁免待遇,应与缔约国一方给予()。

a.任何第三国的待遇相同。

b.本国的公民、企业的待遇相同。

c.第三国或本国的公民、企业的待遇相同。

d.其参加的关税同盟的其它成员国的待遇相同。

13.进口国家并不是对所有进口的.商品都一律征收高关税,一般说来()。

a.对原材料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b.对半成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c.对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d.对农产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

14.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抵制欧洲国家和日本等低价钢材和钢制品进口,实行名为“启动价格制”的非关税壁垒是()。

a.国家垄断b.征收国内税。

c.最低限价d.禁止进口。

15.因为销售旺季已过,或因公司改营其他业务,在国内市场上不能售出“剩余货物",而向国外市场倾销,称之为()。

a.偶然性倾销b.间歇性倾销。

c.掠夺性倾销d.长期性倾销。

16.乌拉圭回合多边贸易谈判的新议题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和服务贸易。

a.热带产品。

b.保障条款。

c.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问题。

d.纺织品与服装。

17.战后美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在自由化和新保护主义的基础上,出现了()制度。

a.新重商主义。

b.综合商社。

c.地区经济一体化。

d.管理贸易。

18.关税的税收客体是()。

a.外国进出口商。

b.本国进出口商。

c.进出口货物。

d.海关。

19.美国、日本等国规定进口酒精饮料的消费税大于本国制品,这种措施属于()。

a.关税壁垒b.鼓励出口的措施。

c.非关税壁垒d.出口管制措施。

20.支付协定是两国间关于贸易和其它方面()的书面协议。

a.如何兑换货币b.债权、债务结算办法。

c.如何收取货款d.如何支付货款。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实际成交价格的类型有()。

a.交易所价格。

b.拍卖价格。

c.开标价格。

d.参考价格。

e.统计价格。

2.国际分工发展阶段形成了以()国家为中心的国际分工新体系。

a.美国。

b.德国。

c.英国。

d.法国。

e.挪威。

3.集团化趋势在世界市场中的表现为()。

a.发达国家间的集团化。

b.发展中国家间的集团化。

c.国家间的集团化。

d.跨国企业大量出现。

e.世界市场全方位开放。

4.世界服务贸易最活跃的地区是()。

a.北美洲。

b.拉丁美洲。

c.非洲。

d.亚洲。

e.大洋洲。

5.对外直接投资按投资者投资组建方式的不同分类,可分为()。

a.收购方式b.创建方式c.合作方式。

d.合资方式e.独资方式。

6.支持新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观点有()。

a.改善贸易收支或国际收支。

b.国内市场扭曲。

c.改善贸易条件。

d.增加国内就业。

e.反倾销。

7.海关一般规定进口商报关时须提交的单据有()。

a.进口报关单。

b.提单。

c.商业发票。

d.海关发票。

e.原产地证书。

8.非关税壁垒与关税壁垒相比()。

a.更能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

b.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c.更具有隐蔽性和非歧视性。

d.更具有隐蔽性和歧视性。

e.更具有公开性和歧视性。

五、论述题(每小题9分,共18分)。

1.试论跨国企业经营的目的和特点。

2.世界贸易组织对国际经贸发展有何影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模拟论文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实践性的科学,主要反映国际货物买卖的内在规律及其表现形式。目前,国际贸易实务的教学偏重理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上缺乏明显差别,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外贸实践的需要,对该课程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教材的编纂等微观层面。如何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和时效性,如何加强校际合作以整合资源,如何细分课程以彰显特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和改革的重点。

1、教学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

国际贸易实务在本质上是一门实践科学,该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必须与实践结合。然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除英语能力较强外,其他方面缺乏明显优势。这主要因为当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片面强调理论知识和已有经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授课内容能够以更加形象。生动、丰富的方式得以体现,过分注重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模式,而不是将重点放在教学内容本身的时效性和操作性。教师的讲授从书本到书本,容易与外贸实际业务脱节。

2、教材编纂和选用方面比较混乱,教学内容滞后于实践。

目前,开设有国际贸易专业的院校多达数百所,这些院校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材编纂和选用上缺乏差异性和针对性。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院校在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上大同小异,教材不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需要。据统计,截止2007年3月有关国际贸易实务的教材多达300多个版本,这些教材虽名称各异,但在内容和结构体系上差别不明显。[2](各院校之间缺乏充分的交流与合作,不利搞校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此外,由于国际贸易局势变化较快,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往往滞后于实践。一般而言,新政策的出台和新理论的出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而其作为教学内容被纳入教材则耗时更久。例如:ucp600于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但许多2007年以前出版的国际贸易实务教材仍然以介绍ucp500条款为主,这类教材由于不能及时更新就会滞后于国际贸易实践,使用这类教材就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在审核和修改信用证,填制各种单证,报验报关和防范商业风险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一般外贸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往往强调具有基本操作经验,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因缺乏实务操作技能,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学生动手能力差对其在外贸行业的就业将产生不利影响。

4、部分专业教师缺乏外贸实践经验。

专业教师与实际的外贸业务脱节,不利于实践课内容的教学。部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留校或直接分配到高校,理论知识掌握较好,但是缺乏直接的外贸工作经历,讲授国际贸易实务实践课程时显得力不从心。有的教师甚至讲了多年实务课程却没有机会接触真实的外贸业务环节,也没有见过外贸业务中使用的各种单证。这种从“书本到一书本”,而不是“从实践到书本”的讲授,培养出的学生很难适应外贸实践的需要。

贸易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及其利弊得失,贸易政策的研究重点在于国际贸易的政策措施及政策效果。国内各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多年来在贸易理论与政策的研究方面已初步形成较为明确的分工关系,但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方面仍存在粗放性和趋同性问题。各高校在实务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分工模糊,研究重点不能突出,缺乏特色。

1、把握课程规律,理论联系实际。

在国际贸易实务的课程建设中,首先要积极探索理论规律,努力建立一个教学、科研与实践互动的良性循环系统。通过科研和实践获得最新的信息和丰富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通过整理分析,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教材中及时地反映出来。此外,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尝试建立校内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

校内模拟实训室。

模拟实训是外贸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训可使学生熟悉外贸实务的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增强感性认识并从中进一步了解、巩固和深化已学过的理论、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内模拟实训室除包括实验台、传真机、业务流程展示板、模拟相关部门办公柜台及全套进出口业务的空白单证等硬件外,还包括软件设施,例如购买专业国际贸易软件或其他edi软件,在网上模拟传送订单、发票提单等各种单证,对进出日业务中的文件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料交换,让学生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海关、税务、保险公司和银行等角色,熟练掌握进出口的成本核算、询盘、报盘、还盘等各种技巧,体会外贸实务中不同当事人的不同地位、面临的具体工作和互动关系,为将来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基础。

校外实习基地。

在课程建设中各高校应发挥企业优势,不断拓展教学空间,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当地进出口公司、外贸代理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和保险公司等单位签订共建协议,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外实习基地建成后,除定期向基地派遣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实习外,还可聘请实习基地经验丰富的外贸、外企人员参加教学培训工作,协助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动手操作的机会,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为其今后的就业提供一定的门路。

2、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积极探索双语教学和网络课程教学:双语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运用英语与外商交流和谈判,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胜任工作。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熟知国际统一的规则,有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网络课程是通过计算机网络表现并实施的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它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按照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指导思想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二是实现教学的网络支持环境。国际贸易实务网络课程的设计、构成和运转具有科学性、多样性、系统性和自助性等特征。

在教学方法上,可尝试采用如下方法:现场教学法,即若条件允许,让学生到业务现场去学习相关知识。例如,讲到国际货物运输时,可带学生到码头实地了解货物运输的全过程;讲到报关时,可带学生到海关了解进出口报关的各个环节等。学生通过在现场听、看。做,使一些看起来复杂的专业知识很快就能理解和掌握;模拟教学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容易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交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的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即教师把经过筛选、组织、编写的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典型事实与材料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引导学生深入角色,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在教学中还可聘请外贸企业、海关、银行、商检等部门的专业人员走上讲台,介绍业务实际操作中成功的经验和教训,通过“现身说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案例教学可缩短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是沟通理论与实践,把认知性和感受性学习方式很好地融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3、注重教材建设,增强区分度。

国际贸易实务教材,在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教材的内容,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区别对待。现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已经覆盖了从博士到中专的所有教育层次。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要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的需要,根据实务教学的不同层次,在内容和结构上均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具体表现在面向本科以下读者的初级入门教材,应体现国际货物贸易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业务知识,必要时可附插图和单据样板;中高级外贸实务教材,主要面向本科以上读者,以及已经有一定实践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中高级业务人员。中高级教材侧重国际货物买卖的发展渊源和基本规则,其主要目的在于揭示国际货物买卖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

4、师资队伍培养。

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建设中,师资队伍的建设尤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来自实际部门的意见和反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任课教师要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组织教师外出进修,多与同行切磋技艺,提高教学质量;组织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在与同行的交流中可以获取前沿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经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聘请外贸公司、银行国际业务部、外运公司、商检部门、海关等对外贸易有关单位的专家进行信息交流,不断吸取最新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5、细分课程,注重特色。

高等院校学科发展的重点,要符合高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同时考虑现实的需要与可能。目前,国际贸易纯理论和政策研究,对多数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而言,未必适合作为其专业发展重点,但在国际贸易实务领域却可以独辟溪径,各显所长。例如,纺织、服装、食品、医药、文具、五金、机械、汽车和it等行业均是外贸实务课程细分的方向。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在国际贸易实务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目前,课程细分的时代已初现端倪,相关教材也开始出现。例如,现代汽车国际贸易实务、服装国际贸易实务等教材便是课程细分过程中典型的代表。

6、加强合作,与时俱进。

国际经贸合作的迅速发展为国际贸易学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随着我国进出口经营权的下放,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迫切需要一批既了解中国市场游戏规则、又掌握国际操作手法的人才。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建设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合作能满足当前外贸实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已经启动了全国性的国际贸易实务高级研讨会,借此加强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事单位在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建设中要及时补充国际经贸领域最新进展及前沿内容。国际经贸局势瞬息万变,必须注重国际贸易教学的时效性。课程建设中必须不断学习,跟踪专业学术前沿问题,更新知识结构,时刻关注我国对外经贸政策、措施的发展变化和国际经贸最新动态,将国际贸易方面的最新知识反映到教学中来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时民。“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的若干问题[r],第二届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与研究研讨会,2007年1月30日。

[2]新华书店网站。国际贸易实务相关教材统计,http:/frontend/index。jsp,截止:2007年3月。

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教学中的应用探析的经济论文

摘要:本文从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和意义入手,结合课堂教学经验。详细阐述了案例教学法在《物业管理实务》课程中的应用以及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关键词:高职高专案例教学法物业管理。

0引言。

《物业管理实务》是物业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课,具有理论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强的特点,教师反映难教,学生觉得难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差。笔者经过几年来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在该课程中推广案例教学法,适应了新形势下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提高了教学效率。

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和意义。

1.1案例教学法的含义案例教学法最早于1870年在哈佛法学院创立,从19开始,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法从法学教育领域移植到工商管理教育领域。案例教学法出现后,受到美国企业学术界、教育界的重视和支持。在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也被引入我国,并且迅速在我国各高校的管理教学中得到采用。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通过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案例来帮助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将之放入物业管理教学中,就是就某个物业管理的政策问题或管理问题提供背景情况介绍,指出面临的困境或几种选择性,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给学生留下一个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阅读案例资料,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解决问题,将学生从抽象的概念引向具体的背景,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归纳、推理、总结,从而使学生的洞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管理决策能力在案例的分析与探讨中得到迅速提升。

1.2《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1.2.1案例教学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把案例作为载体,学生首先要独立思考,寻找案例中问题的解决办法;之后在教师的引导和讲解下,掌握物业管理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并认识到物业管理的重要性。这种师生互动模式激发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1.2.2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物业管理课程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均是针对物业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学生需要综合运用各类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3可以大大缩短教学与实际生活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使学生以后能更快、更好地适应工作,从而避免高分低能现象泛滥。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的模式,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对于高职院校和外贸企业来说是一个双赢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和应用的平台,熟悉企业流程,为学生就业提供更好的选择和捷径;也是外贸企业一次很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品牌宣传,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也能以此选择更好的优质人才,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安排更多的企业员工到合作院校进行培训,能够减少岗前培训投入和岗后继续教育成本,不断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开展校企合作,首先需要联系更多的外资企业和贸易企业,跟他们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调关系,建立长期合作的互利关系,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和企业开展深入的合作。从宏观上来讲,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政策,引导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展开合作,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确保校企合作制度化。比如,对校企合作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以减免各种管理费用和各种赋税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为高等院校提供更多的合作专项经费,让企业更好地承担培养贸易人才的责任,也能让企业在合作中得到更多的利益,符合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让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能够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实习环境,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校企合作制度和平台,让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和企业实习教学有机结合,不断地提高高等院校国际贸易的办学实力。高职院校是落实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主体,必须充分地重视校企合作,到更多的外贸企业参观和调研,与更多的企业展开沟通交流,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根据对外贸易企业的人才需求调整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结构,把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的发展需求相结合。这样,能够让企业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习平台,实现高职人才培养与企业工作的无缝对接,又能够满足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紧缺人才。

构建校企合作的高职国际贸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又能够立足学校办学实际,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需求,高职院校能够根据企业需求,围绕企业用工环境,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教学方略和人才培养方式,与企业密切合作,确定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作为企业从学校招生开始,就与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协议,根据外贸行业特点,选择英语成绩比较高的学生组建班级,学校负责对日常理论教育和基本实训教学,按照企业要求开设特色课程。而企业提出自己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自己企业的人才考核标准,定期对合作学校进行检查和考核,观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企业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发展变化,对学生及时合理引导,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确保企业招收适合企业发展的对口人才,也让学生能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断提高就业率。

构建更多的适合学生发展的校外实习基地,完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走向社会的最为重要的途径,在校外实习基地更好的熟悉工作环境,在具体工作岗位上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不断培养他们的岗位意识和敬业精神,在真实的环境中熟悉相关的操作流程,不断增强他们的业务能力,培养实践应用性人才。当前,很多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实训教学内容都安排在校内实训室,要想真正地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紧俏人才,真正落实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更多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和企业合作共同创建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企业边学习边工作,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不同的教学资源,把课堂教学与工作锻炼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校获得更多的知识,在企业实习基地获得更多的实习技能,将间接经验学习和直接经验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际贸易的背景、操作流程,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顶岗实习让学生更好地熟悉外贸单位的工作环境,了解操作企业设备设施,把教学的课堂设在工作现场,真正让学生感知外贸工作的流程,培养外贸工作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校企合作办学,需要组织企业参与学科建设,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始教学课程,安排教学课时,组织实施实习和实训教学。同时,还要构建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既要能够给学生理论教学,更应该对学生的实践实习指导。首先邀请企业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根据社会职业的变化情况和人力资源的需求特点开设专业课程,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由企业委派经验丰富的外贸人员参与教材开发,制定教学大纲,选取更多的教学案例。同时,派遣更多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教师到相关企业去挂职锻炼,让他们更好地熟悉外贸企业的工作流程,不断地增强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引进更多的外贸企业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授,扩充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教师结构,真正组建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总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让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需求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和实践展示平台,更好的优化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结构,能够让学生真正走向市场,确保专业人才不仅具备文化知识,更具备企业岗位能力。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教学探析毕业论文

1、该门课程本身的需要。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主要是参照和借鉴现行的国际贸易惯例、通则、条约以及有关的国际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具有实践性、操作性、涉外性一体化的专业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实务理论和良好的商务习惯,并主要借助英语在日后的实际工作中开展外贸活动。因此,在该门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外语教学和专业教学相分离的问题,这样有助于培养既掌握专业知识又兼备外语能力的外贸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目标定位于国际商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这种人才不仅要具备外贸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商务应用能力。因此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将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外语相结合的运用能力,可以解决外贸和商务操作的实际问题,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符合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

我们通过引进国外最新的该门课程原版教材,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们的课程体系、内容结构等,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教学情况,对课程的内容以及体系进行重新的整合。此外,开展双语教学的任课教师为了能很好地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通常会更加积极地编写和制作有特色的教学课件、教辅材料等,进而推动该门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的改革和创新。

1、教材选择的困难。

目前,市面上真正具有学科特色且适用于的《国际贸易实务》授课的双语教材不多,而且数量有限的国外原版教材虽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正宗的外语,也可以让我们学习到先进的教学理念,但是其针对性不强,价格偏高而且难度过大,教材内容也不完全适应我国国情,这样导致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比较吃力,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而国内出版的双语教材更多是将之前的中文版简单的翻译成英文而已,在语言的使用上并不地道,很难实现真正的教学效果。此外,仅有教材而缺乏其他的参考书籍,这样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授课水平,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消化和吸收。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教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瓶颈。

2、教学方式欠佳。

由于对双语教学认识的不足以及受传统外语授课方式的制约,大多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译代讲”,更多是将精力投放在对原版教材的字、句翻译和讲解上,从而缺乏对专业知识的系统性讲解,使得双语教学变成英语翻译课程。此外,在双语教学中盲目加大英文授课比例,使得多数学生难以理解授课内容,从而导致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课堂教学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受到重大影响。

3、学生英语基础差,教学效果不理想。

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英语水平比较低,尽管已经学习了多年的英语,但是听力水平、理解能力、词汇量等还是非常的欠缺,而且课程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更是他们难以理解的,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目前的教学状况是,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能够很快的适应双语教学的授课模式,能很好的将英语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学习;而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在短期内无法快速的提高英语水平,因此难以与课程产生共鸣,从而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也将会受到挫伤。笔者对所处高职学院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100多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仅有30%的学生对双语教学表示赞同;而超过60%的学生表示难以接受。显然,学生的外语水平是制约双语教学开展的重要因素。

4、师资力量不足。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双语授课的顺利开展,不仅要求授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备较高的英语水平;仅仅具有专业知识或英语能力都不能胜任双语教学。而目前的现实状况是,多数讲授该课程的专业教师,尽管他们的专业水平高、词汇量大、阅读能力强,但英语的运用能力相对欠缺,难以用英语对课堂进行有效的控制,他们的外语水平距离双语教学还有一段差距;而英语专业的教师虽然具有很强的外语授课能力,但他们不懂得国际贸易的专业知识,满足不了专业教学的要求。所以师资问题是阻碍双语教学开展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障碍。

1、大力培养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的强弱是决定双语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核心问题。目前培养和加强双语教学师资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走出去”,即选派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通过国内培训或国外进修的方式,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双语授课的能力,从而保证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二是“请进来”,即积极引进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或在外贸领域专业人士来充实双语教学的师资队伍,利用他们扎实的英语基础和较高的专业水准,通过辐射和带动,帮助双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2、重视学生英语程度,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为了让双语教学可以顺利的开展,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是极其必要和关键的。在课程的安排上,应加大基础英语、公共英语、商务英语、英语函电等公共及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在双语授课的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破除学生的畏惧心理,树立学生的自信;在学生的管理上,应通过早、晚自习强化训练学生英语口语、听力;此外,学校应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如举办英语角、英文歌曲大赛、英文演讲比赛、英语文化周、增加外籍教师的授课数量等来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3、整合教材资源。

由于国外原版教材存在的弊端,以及目前市面上国内学者编写的英文版教材主要适合于本科院校的学生现状,要想真正解决教材问题,高职院校应鼓励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结合自身宝贵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编写校本教材;或者组织具有丰富的实际教学经验的课程专家组按照“理论够用、实际操作技能为主”的高职才培养理念,对国外原版教材或国内现有的英文教材进行的整合,编制出符合高职院校适用的`双语教材。此外,任课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供获得外语教学资源的办法,如专业书籍、外贸网站等,这样有利于学生课后开展双语学习的自学活动,进而巩固双语教学的效果。

4、采用循序渐进式双语教学方法。

双语教学不是一步就可以到位的。授课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对双语授课的接受程度,在不同阶段调整中英文使用的比例,由简变繁、由少到多的开展。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中文为主,少量英语为辅。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比较简单易懂的内容,用中文讲解的重点难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5%—10%。这不仅是让学生在视听上对双语教学的适应,也是避免部分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产生的学习压力,从而影响他们对专业课的学习效果。第二阶段:慢慢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通常的做法是用英文讲解多数的授课内容,用中文讲解难点内容,课堂英语使用比例约为20%—40%。这是由于经过了前一阶段的磨合,师生已经熟悉双语教学的模式,学生在专业术语的英文词汇上也有了一定的积累,外语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因此在这一阶段应逐步加大英语授课比例。第三阶段:英语教学为主。此时学生已经对专业词汇、专业知识、课程的整体框架较为充足的了解,对教师英语口语讲授中出现的专业术语能够敏感捕捉,因此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自由地分配中英文的比例,逐渐过渡到纯英语教学模式。

5、建立完善双语教学制度体系。

首先,为保证双语教学的效果,应实行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标准,教师只有通过一定的测试和评价才有资格进行授课;其次,为鼓励教师大力开展双语教学,学校应从政策、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比如提高双语授课课时的薪酬补贴;在教研课题立项、教学成果评审上给予政策的倾斜等等。再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和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从而推动双语教学的顺利开展。比如对授课老师的评价,为了避免只从学生角度出发的单一评价,我们可以通过督导组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教、同行评教或教师自评等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考核,我们可以采取“平时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商务英语口语成绩+专业知识笔试成绩=总评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如上所述,虽然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但是这种教学改革将有利于培养社会需求的、真正的外贸复合型人才。因此各高职院校应从自身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教学资源优势出发,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推广双语教学,并为双语教学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文档为doc格式。

对《国际贸易实务》教学过程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思考论文

摘要:审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极强的课程,无论是教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具有较大难度,采用以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难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审计能力。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相比,案例式教学将课堂教学由被动变为主动,本质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本文分析了案例式教学与审计教学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提出案例教学法是有效解决审计教学理论性强,课堂效率不高等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审计教学;应用问题;解决对策。

一、案例教学法与审计教学概述。

1.案例教学法的概念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师的策划和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的,根据教学需要提供相应案例,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使其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提升教学趣味和学生认知水平的一种教学手段。在案例式教学中,案例并没有特定的或唯一正确的解决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发挥着设计者和启发者的作用,他将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变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在教导学生知识的同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审计教学的概念审计是指通过对资料进行证据收集和分析来评估企业的财务状况,然后依据资料以及社会一般准则做出评估结论和报告的行为,其中最为人所知的工作就是会计。作为工商管理学的一门重要课程,审计是一门“难教难学”的课程。其教学内容抽象,专业性和理论性强,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和专门概念,需要学生进行深入了解,但其教材大多由西方教材翻译而来,因此极易因翻译不同而造成理解上的误差。同时作为一门实务性课程,审计教学与实践密不可分,然而对于正处于学习入门阶段的学生来说,在缺乏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没有具体的案例加以指导,对教学内容理解会较为吃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1.案例选择存在问题尽管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但我国审计课程教材大多采用国外教材,因此大多教学案例都直接应用国外案例,在案例的来源和选择上还相对落后。众所周知,外国的社会制度与思想观念与我国均有所不同,而审计工作受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极大。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会导致不同的审计思维和审计方法,因此大多国外的审计案例并不适用与我国的审计教学。虽然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方面外国领先于我国,但若因此而盲目选择国外案例以致脱离我国环境,只会导致案例教学的效果适得其反。此外从案例教学的内容来看,教学内容大多偏向于教导会计常识,忽视了审计课程的综合性,对学生是否具有财税、统计等方面的知识并不在意。然而由于用于教学的案例所涉及的知识往往比较综合,在学生缺乏会计以外的知识的情况下进行案例教学只会导致学生对案例一知半解,无法进行全面分析,致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2.案例教学法的课时分配难以掌握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存在多种形式,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讨论、课后分析等类型。不同的教学形式的教学效果有所不同,其教学要求也自然有所区别。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由教师解释案例的关键和思路,这一教学形式所需的教学时间较少,且教师极易掌握教学速度,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自主思考能力提升不大。学生讨论则是以课堂上学生之间对案例的相互讨论为主,教师在其中仅其辅导作用,这对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思维活跃性提升较大,但教师对课时的掌握较难,极易导致教学进度过慢。而课后额外布置作业的课后分析的教学形式虽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有所强化,但不利于其协作精神的培养,且教师负担较大。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的各种教学方法有利有弊,如何解决案例教学法的课时分配问题还需实践探索。3.案例教学浮于形式,缺乏实际效果至今为止,案例教学法引入我国仅30余年,但我国学生和教师早已习惯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对于案例教学法缺乏经验和积极性。学生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课堂上缺乏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和配合,教师也因缺乏经验而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较之灌输式教学模式反而更低。

三、解决对策。

1.加强对于审计相关课程知识的教学审计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括财税、统计、数学和会计等多方面内容,学校在开设审计课程的同时应开设其他相关课程以弥补学生知识上的不足。教师在进行案例讲解是也应注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专门进行教学。2.提高教师的案例教学水平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教学效果除教学案例的选择外,主要决定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提供典型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分析、讨论,他们自身案例教学能力的高低决定了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因此应定期举办案例教学法应用指导讲座,向教师讲解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方式,并不定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抽查,督促教师对自身教学能力的提高。3.注重典型案例的积累和整理,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随着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的变化,审计方法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我国的审计案例大多来自国外,脱离我国实际社会环境,以此作为案例教学的主要内容不仅不能培养学生的审计操作能力,反而会使其脱离我国社会现实,降低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对我国审计案例的收集,并将其在实际教学中加以运用。

四、结语。

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同,案例式教学法改变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角色,教师不再在教学中占主导地位,而是只起辅导作用,是实践性较强的审计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而为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实际效果,教师应不断积累案例教学经验,将我国实际审计案例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实际价值。

参考文献:

[1]樊迪,杨欢,陈刚.案例教学法在审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才智,(15):72.

高职实务课程体系中国际贸易论文

《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过程的学科,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科学,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技能,并且培养良好的专业素质。尽管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但在教学的过程中,实践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将结合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讨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目前《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以往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通常以理论教学为主,而忽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直接导致学生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但一到实践中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情况,而用人单位也普遍反映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重理论,轻实践,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1教材内容注重理论知识,更新滞后。

多数高职国际贸易实务教材过于强调本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的重点集中在理论阐述上,在实际运用方面却很少提及,一般都是通过案例引出概念,概念引出理论,最后再利用理论分析案例。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疲于对大量的概念、理论的记忆和理解,导致多数学生学习时都不主动去思考如何做一笔完整的进出口业务。而有些教材内容则滞后于国际贸易政策,没有随着国际形势而变化,不能很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

1.2缺乏双师型教师。

目前,很多高校缺乏既精通国际经贸知识又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的双师型教师,因为多数主讲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师是毕业后直接加入到教师队伍的,他们没有外贸实践工作的经历,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过度的依赖于课本,照本宣科,教学内容显得较空洞。

1.3实训。

由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和实务操作性较强,所以除了理论教学之外,实践性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很多学校贸易实训的硬件设施薄弱,学生不能体验外贸业务中商品进出口的操作过程。当然,也一些院校购买了国际贸易实训平台软件,但是从使用效果上看不尽如人意,学生在实训前,通常没有做好准备工作,根本不清楚业务流程,很多学生只是当作好玩,实训达不到既定的要求。

2.教学方法。

2.1方法传统,单一。

很多老师在教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过程中,一般都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讲解和理论的研究上,他们要求学生针对教材当中的知识点,通过做笔记和练习题的模式来进行学习。虽然很多老师上课都会采用多媒体设备,比如使用ppt课,也会列举案例、提问学生和要求学生分组讨论等。但有的教师使用ppt课时,课件不够生动,加上课件承载的内容多,教师不注意与学生互动,只顾自己讲,学生学习会觉得容易疲劳,不能激发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

2.2全中文教学。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具有很强的涉外性和实践性,该课程与英语紧密联系,其中合同条款的磋商与订立、信用证的开立、审核与修改、提单、汇票、商业发票等出口单据的缮制等都要用英文来完成,因此对英语水平有较高要求。如果该课程继续采用全中文的教学模式,将不利于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很难将理论结合实践。

3.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多数高校考核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单一,期末笔试的卷面分数在学期总评成绩的分值比例较高。而通常笔试的考试内容偏重于知识记忆,有的任课教师甚至在考前划重点,缩小复习范围,这种考核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能会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些误区,认为只要卷面成绩高,就算学好了实务课程,就会忽视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实践性训练,这对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不利。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措施。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1.1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方面,应该尽量选择一些最新版本的高职高专教材,这些教材往往比较注重实践操作,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而针对那些还没来得及纳入到教材内的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及规则,则需要任课教师及时通过网络搜集最近资料,并穿插在课堂教学中,作为对教材的补充。

另外,鉴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涉外性特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选择双语教材或英汉对照教材,这样有利于学生加强对专业术语的学习、掌握和应用。

2.加强师资培训,丰富师资队伍。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由于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更需要同时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职业技能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高校应鼓励教师在不影响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利用寒暑假或者业余时间到一些外贸企业做兼职,或者挂职锻炼。通过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的实际操作,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将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时也可将企业实际案例引入到课堂教学内容中。另外,高校还可以请企业或有关部门(如海关、货代公司、银行等)的专家来校进行学术交流或作为兼职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操作性强的业务以及最新、最前沿的国际贸易实务方面的信息和动态。

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首先,高校应加强校内的实训室建设,购买用于贸易实训所必须的硬件和软件,使学生在实训室中通过贸易实务模拟实验来巩固和深化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通常,实验项目和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模拟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比如可以从商务谈判开始,然后是签订合同、备货、运输、保险、商检、报关、结算,最后是索赔和理赔。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进口商、出口商、生产商、进出口地的银行、保险公司等角色,来完成一项进出口业务的流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仿真的贸易环境中锻炼谈判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处理相关业务的能力。虽然目前很多高校的正在使用的国际贸易模拟软件可以模拟外贸业务流程和场景,但它毕竟是一个虚拟环境,和外贸公司实际工作仍有很大差距。要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目标,就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后应进行校外实训。因此,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选择当地进出口公司、货运代理公司、外贸代理公司等单位作为实践教学的基地。同时,也可以带学生到海关、码头、运输公司等参观学习,使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渗透结合。

2.教学方法多元化。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老师应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原则来组织教学活动。目前,创新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特点,结合一些方法展开多元化的教学:

2.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克服传统的教科书式教学方式的最好方法,它可以增加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讲授该课程时可以采用两种案例展开教学。第一种,每讲完一个知识点,找一个和该知识点相关的经典案例让学生分析。这种案例一般短小精悍,可以根据内容需要灵活使用,在讲解知识点时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同时还能短时间内调节课堂气氛。第二种是综合性案例,这类案例往往涵盖了较多的知识点,一般可以在讲授完某一章或几章内容的基础上,运用这种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他们积极发言。这样能够综合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模拟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通过设定的外贸人物角色设计案例,把学生引到实务情境,动态、立体地传授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教学中许多难以理解的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模拟真实的贸易环境,在不同的情境下,要求学生完成各项任务。比如在运输、保险、信用证环节的讲授中,教师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学生做情境演示,每个小组选定一个合适的案例,小组每一名成员充当一名当事人,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义务,每一小组在进行展示时,其他小组可与之进行互动。通过这种情境教学法,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团队合作,强化专业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业务能力。

3.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要改变一张考卷定成绩的简单模式,应该结合该课程教学方式的改变,考核内容也可作相应增加,除了传统的平时分和期末卷面分之外,还可以增加实训分、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分等。其中平时分主要考察学生的出勤、作业及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实训分则考察学生在实训室里操作国际贸易业务的情况;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中的表现分主要考核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团队合作程度;而期末卷面分则主要考核学生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各项考核内容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作调整。

三、结论。

伴随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不断发展,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不断赋予新的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从如何培养应用型的国际贸易人才出发,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文档为doc格式。

国际贸易实务论文

1.教学改革效果机制。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课堂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在考核中还应加上外贸实验、单证模拟训练、等方面的考核成绩。通过合理的学习成绩考核系统,使学生不但注重学习的结果,而且注意学习的过程,使学得的知识扎扎实实,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2.校企互动,请专家走进课堂。学校应根据所设专业的特点,采用各种方式邀请有工作经验的外贸企业领导或管理人员来校作报告或讲课,向学生介绍企业发展的状况,介绍外贸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发展的经验,,解答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使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更好地了解社会,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

3.改革教材内容、创新教材。长期以来,国际贸易专业教材老旧,不能跟上时代和行业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和职业能力的养成。鉴于这种情况,就要求国贸专业教学的一线教师为主体,以行业为导向,以实际操作为核心开发校本教材。教材的内容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另外,校本教材要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作为一名从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的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改革,大胆尝试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对外贸易发展的优秀人才。

1.建立国际贸易电子实验室。如在“汇票的使用”学习中,可组织学生模拟外贸票据使用的场景,学生分别饰演出票人、受票人和收款人等角色,模拟汇票的出票、提示、承兑、背书、付款或拒付、追索的具体票据行为,这样使学生在表演才能的同时,对汇票的使用流转过程有了更全面、深刻的理解。同时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教师同时做相应的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练”,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这种实践教学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外贸实习和工作就业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2.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学软件。在现实中,学生不可能天天与外贸公司打交道,学生在实习中也不可能对外贸业务的每个环节都能实践。因此,利用电脑局域网,购买教学软件,在校内进行实践训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学校应积极与外贸公司、海关、等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沟通与联系,建设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机会。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