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优秀16篇)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优秀16篇)

ID:9357573

时间:2024-02-06 20:04:14

上传者:雅蕊

读后感的写作需要遵循客观公正、言之有理、情之有情的原则,通过合理的论述和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作品的主观感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

《享受孩子成长》读后感

在这本书中,首先,我看到了胎教对一个孩子的重要性。父母在胎教时期与孩子的交流能让孩子早早的意识到世界的美好,同时也拉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感官也有积极作用。其次,生活规律性的保持对孩子也有很大影响。习惯的作用是强大的,暗示孩子去拥有一个好的习惯是一场必不可少的教育。

再次,科学的对孩子进行早期养育。早期经验会影响孩子大脑结构的发展,它为将来所有的学习、行为和健康提供基础。在孩子刚出生时与他对话,更能促进他们语言能力的提高。最后,在孩子的成长中家庭公约的重要性是不置可否的。让孩子从小在规范的环境下成长,能让他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有利于良好品质和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在公约下,父母更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充分发挥这种方法的潜移默化性。贾琼博士的这本书对我们将来为人父,为人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尊敬的各位老师和家长朋友们大家好:

我非常荣幸地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体会。和博学的人相比,我站在这里诚惶诚恐,但作为一名家长,我愿意就孩子读书的问题与大家互相交流。

孩子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名有用之才。我们恨不得把自己所有的经验和教训教给孩子,让孩子在成长的路上少走一些弯路。但是我们30多岁的年龄,有多少合适的经验和教训教给他们?书籍是浓缩的精华,浓缩了古人和今人的智慧,是无数人经验和教训的结晶。我相信伴着书籍长大的孩子是睿智的,心境是平和的,精神上是富足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的孩子将来写作文肯定是小菜一碟的。

关于读书的事,几年前的某一天,我确实认真的思考过,如何让孩子尽早地爱上读书,让孩子对书产生感情,让他知道书中有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等着他去发现,我当时想了很多。我前后读过《卡尔威特的教育》、《和儿子一起成长》、《我的事业是父亲》、《让我们做最好的母亲》、《男孩穷着养女孩富着养》、《妈妈不坏孩子不爱》、《世界上没有懒孩子》。深刻的明白读书对一个孩子多么的重要。

孩子在比较小的时候,我就有意培养他看书的兴趣,只要有空,每天晚上都会读书给他听。3岁多的时候,有一天,我们在家各自忙各自的事情,龙翔澈自己拿着一本书看,我很惊讶而且很惊喜,问他自己不认字,能看懂吗?他说没人和他玩,很无聊。那是他第一次主动的`长时间的看书。是的,在我们无聊的时候,书籍会是我们的朋友和心灵的港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了孩子对书籍浓厚的兴趣,孩子才能爱上读书。有一次去书店的时候,看到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在挑选儿童书,孩子自己看上了一本水果和动物的小画书,妈妈说不能买,要买这本古诗的书。孩子的兴趣就这样被妈妈无情的扼杀了。

为了培养孩子对书的感情,以前闲暇的时候,周末我会带孩子去书店买书,只要孩子喜欢看的书,就给他买下来。去超市的时候,也会去卖书的区域先让孩子选一本喜欢的书。书籍也成了他的玩具和小伙伴。因为看的书多,没有特意教他认字,他就早早地认识了很多字。

上了小学以后,特别是学完拼音以后,没有插图的厚一点的书他就能自己看了。因为喜欢看书,学习似乎成了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儿子现在已经过了三字经和古诗一级。平时的作业也不用太过监督,他自己能做好自己的事情。当读书成了一种习惯,儿子喜欢书包里放一本课外书,午睡前或者闲暇的时候看。

据说学校为了营造校园浓郁的读书氛围,每个楼层的开放书架、楼道内的书形展板、各班教室后面的彩色书架等,都能让学生在学校拥抱、亲近大量的书籍,真为孩子们感到高兴。

正如“书香伴我过寒假”作业的宣传页中说的,一个孩子一天看上30分钟书,一年就能看上很多书。读书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每天让孩子都能看上一会书,时间长了,效果是惊人的。一本优秀的书就如一支紫丁香,散发着浓郁的香气,恣意的芬芳着。这种经典的芳香还将润泽孩子的未来,让孩子受益终生。

一个孩子是否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父母的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家长很多时候,会有意无意地成为孩子效仿的对象。有的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光知道玩,不知道看书。如果我们做家长的回到家就玩游戏、看电视,孩子不明白为什么别人在玩而他自己在读书,读书就成了一件苦差使,不是一件有趣的事了。所以,如果可能,我们做家长的也要减少一些看电视的时间,准备一本枕边书,晚上睡觉前或者没事的时候看,孩子看到你在看书了,他自己也会觉得看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读书只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重复,才能养成习惯。孩子们不会突然在某一天,奇迹般地喜欢起读书来的。这种习惯在人的一生中越早养成越好。

给孩子一对翅膀,他能够飞翔,给孩子一个支点,他能够撬动地球。我相信,书籍就是孩子的翅膀和支点,如何给孩子一对翅膀?如何给孩子一个支点?让我们在书中寻找答案吧。加油!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我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之后,深深地被它吸引,深受启发。书的内容共有四讲:人生的态度、孩子应有的言行、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字字句句都是现身说法,内容非常丰富精彩。

我现在有了羞耻心,知道打架原来不是英雄的道理,还知道了怎么让学习事半功倍。其实老师在我们的一生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我要感谢她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却完全不求回报,我要说谢谢你励老师,做你的学生真的很幸运。

我也从中学会了《弟子规》,有一句话写的特别好“孝心是一个孩子做任何事情的永恒的动力”。我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

从今天起大家看我的实际行动吧!

《和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厚厚的一本书翻完,作者对女儿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本书是作者送给女儿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作者对自己培养孩子全过程的一个系统总结,李镇西老师既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者,又是一位家庭教育者,视野全面客观,不存在厚此薄彼,以偏盖全之说,正适合当下有心于教育孩子的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阅读。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入手,阐述了教育其实并不高深,寻常处,见真谛。

书中,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家长也是教育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教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教育着我们,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者,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可造之才。我从未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从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放心,万事大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在这样做,读完本书后自觉惭愧。

李镇西老师记录女儿生命成长的历程,是用心在记录。从女儿一颦一笑到女儿许多的第一次,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记挂和关爱。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交车,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第一次独坐,第一次“手足舞蹈”地跳舞……无不体现出伟大的爱心。十八年,父亲从年轻到中年,从女儿呀呀学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失败则鼓励,迷惘则开导,困惑则解惑,始终充满期待充满微笑。

李老师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什么是快乐呢?李镇西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原来,快乐就是如此朴实的一个概念。

是的,世界上的孩子千差万别,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自然有着不同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一定智慧超常、才高八斗,不一定都能成名成家,铸成大器,不可能样样优秀,处处超越别人。但是,不论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善良和快乐的人,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是李镇西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子女坚定不移的理念。

翻看多遍后,才发觉何谓“最好”?只有对比才有好坏,而此中的“最好”,却不是让家长们之间互相比较出来的“最好”,而是家长用心与自己比较后得出来的“最好”!此“最好”无固定的评判标准,无论工作性质的不同,无论贫富,无论地域差别,此“最好”只在家长自己心中,我们做家长的,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己一生最伟大的作品、艺术品)时,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倾心付出,尽职尽责即可。正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育,重点不在于教会了孩子语文、几何、物理、化学等知识,一般人估计一生都用不上那些几何、化学之类的东西,我们的教育,重点是在于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最好的家长,就是让孩子做个优秀的人!每个孩子都各有特长,都充满自信,勇敢面对挑战。

总之,读完李镇西老师的书,我觉得书中每一篇小文章,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微小的人生片段,一两句话的教育感悟……都给人一种温暖的、健康的、向上的感觉,一种爱的感觉。最后,再次用李镇西老师的话共勉吧:“与孩子(女儿)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这本书告诉了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孝敬长辈、老师和父母,做一个好孩子。比如你帮妈妈洗衣服,做家务,妈妈对你说,谁做的,你不告诉妈妈,就觉得自己是无名英雄。妈妈一直叫你吃饭,你要等半天才来吃饭。这些都是不孝顺的行为。

《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里面说课堂总是有些同学在上课的时候不发言,没信心,甚至有些同学站起来都哑口无言,怎么办?我们要针对他们的情况,给他们降低难度。比如说有的同学回答不了问题,我们会让他重复同学问题都可以,回答完后,让他重复一遍。有的同学讲话,一句都讲不通,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话写在黑板上让他读一遍。

《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很好看,从中我学到了许多知识。我知道了要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爱同学。

《爱心伴孩子成长》读后感

这个星期,我们403班读了《爱心伴孩子成长》这本书。它是我们中国四川的一名叫肖陈颖老师接受记者采访后写的。

在这本书中,肖老师写了她在庐江汤池一个学校的一个有七十四个孩子的班级上课。那个班级当时是全校成绩最差、纪律最差,什么都不好的一个班级,换了好几个班主任。可是她才带了四个月,那些孩子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光是行为、习惯的变化,学习成绩也变化很大。

其中,肖老师还在这本书中讲了几个故事,比如:“曾经有一对夫妻,先生喜欢吃鸡蛋白,太太喜欢吃鸡蛋黄。他们俩结婚以后,太太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黄留给先生吃,先生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白留给太太吃。他们俩到六十岁,吃了可能有三十多年,到他们六十岁的时候都变成老头老太了。有一天坐下来聊天,一聊才发现原来对方喜欢吃的,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两个人就大笑起来……”

《享受孩子成长》读后感

幼童篇,便是贾老师分享幼童时期的教育心得。

我读了两遍,“胎教”、“回应性看顾”、“家庭公约的魅力”、“阅读”、“搭配教育法”、“体验教育”、“穷养”、“旅行的意义”、“生命教育”、“安全教育”等是令我大为叹服以及记忆深刻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更值得称赞的是,老师运用亲身经历,在故事中鲜明生动地阐述背后的教育原理,拉近着与读者的距离。

这是一本检验自我成长的参考书,这是一本献给亲子两代的工具书,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并加以思考的家庭教育启示录。作为一名18岁的读者,我在此表示,受益匪浅,它让我进行着一场颇有深度的自我成长反思。而我希望当我28岁时,依然能享受由这本书孕育出的思想成果。此致!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经常爱犯错误,我们不批评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寻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再给他一个个浅浅的微笑,让他认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时,父母一样会疼爱他们。所以我们家长不能在批评完孩子以后就撂下不管了,这会让孩子与你的心越来越远。。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超过对书本身的兴趣。才开始要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鼓励他去阅读,要物质鼓励他,并让他把那些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讲出来,再加以赞扬,让孩子再讲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就能调动他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孩子是一棵小树苗,需要阳光,需要呵护才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我始终坚持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排在最前面得环节,是重中之重。所以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作为家长的我就很重视这方面知识的吸取并尽可能好的运用在实践中。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到现在我也曾看过不少的育儿方面的书籍,但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这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特别是书中的两个观点我非常赞同,并与之产生共鸣。

第一个观点就是“家长要学会表现无知”。

家庭应该主动分享学会孩子的好奇,要学会表现出无知的状态。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就会陪孩子一起玩游戏,或者一起看一本书,看到最后,我就会用孩子那种充满童趣和好奇的口吻故意问上几个问题,让她来做我的老师。孩子在那个时候就会很认真,感觉到很有“成就感”。记得有一次我问孩子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是什么,能告诉妈妈吗?孩子说她也不知道,于是我就表现出非常想知道的样子,她就把百科全书翻开经过一段时间的查找,告诉了我她的答案。趁机我就夸赞了她,并说以后还会经常请她帮我解决我不知道的问题。看得出她很开心。

个人认为除了装无知、装傻,爸爸妈妈还要让权,所谓让权就是随着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要学会把权力交给孩子。平时在家的时候当我看到她的书桌很乱的时候为了锻炼她能自己整理的好习惯,我就故意说今天你的书桌你做主你想怎么整理就怎么整理,你是书桌的主人,一定要把它管理的好好的。孩子那时就会表现出积极的样子。在周末出去到某处游玩之前,我有时候就会对孩子说:“孩子,今天出去需要准备的东西我都不知道要带哪些,你能来做主吗?”孩子每一次都能表现出很乐意的样子。家长学会无知以后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和动力会大大提高,从而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第二个观点就是“孩子要学会感恩、敬畏、宽容”。

一个能怀有“感恩”的人,就会懂得珍惜,懂得分享,懂得热爱生活。当父母付出了无尽的爱给孩子,收获的却是孩子的冷漠和自私时,每一位父母都会感到既吃惊又心寒:是谁让孩子变成这样的?爱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本能,为此,爸妈们愿倾尽所有,不求回报。然而,不少孩子把父母无微不至的爱看成天经地义,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更不知道感恩。为什么付出了爱却没有收到爱的回馈?我们作为父母也许该自我反省一下了。

爱的付出也有讲究,“不求回报”的爱也并非都是好的。因此,我们应该教会孩子感恩。为此,在平时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会不失时机的给孩子讲一些小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一些古诗,如“锄禾”,让她感到粮食来之不易,让她认识到能吃到这么美味的食物应该要感谢农民伯伯,感恩阳光和水还有空气;有时当孩子在喝着干净的水时,我会给她讲一些自来水生产的过程,让她认识到干净的卫生的水来之不易,我们要感恩那些能让我们喝的上这些水的所有人。

让孩子懂得感恩,我觉得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二是及时的表扬孩子。在孩子做了好事后,不管他是主动还是被动做的,不管他做得是否令人满意,父母都要发自肺腑地感谢他、赞扬他,那么孩子定会大受鼓舞。不管孩子为你做了什么,都要让孩子觉得“幸亏有我出手帮助,事情才会这么顺利”。父母由衷的肯定才是孩子关心他人的动力。

教育孩子是整个家庭的重任,我们这一代父母是需要学习的,需要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智慧。“陪孩子一起成长”是一本让我们学到很多知识的好书,为了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我将会好好研读下去。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读了陶海彪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书,感悟颇深,受益匪浅。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一双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应做到身体力行。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如果你勤劳,孩子就勤快;如果你热情,孩子就大方;如果你主动,孩子就积极;如果你礼貌,孩子就学会了尊重……孩子的头脑就是一张白纸,你的一举一动都会反映在孩子身上。所以,你必须用心,必须极为慎重。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良好的习惯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书中指出好习惯是从小培养的;两代人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孩子在幼儿阶段养成爱读书的习惯,那是终身受益的,一个人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才会一生都不感到寂寞,他还会是一个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成长的人!

书中特别提到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好好布置一下家里的阅读环境,要尽可能让书籍伸手可及,如孩子的床头柜上,床前放一个放满图书的书报袋,在书房里为他精心布置一个让他可以自由阅读的角落。精心挑选一些他喜欢的幼儿图书。如:《昆虫记》、《动物百科》、《十万个为什么》、《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海底两万里》等等好多好多不同类型的书。同时还注重创设轻松的精神氛围,在阅读之前,我有意识地使用信任孩子的语言,这会帮助他们对阅读本身产生神奇的持久的热情。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儿女的成长只有一次,与他们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厚厚的一本书翻完,作者对女儿的一片爱心跃然纸上,本书是作者送给女儿的一份生日礼物,也是作者对自己培养孩子全过程的一个系统总结,李镇西老师既是一个学校的教育者,又是一位家庭教育者,视野全面客观,不存在厚此薄彼,以偏盖全之说,正适合当下有心于教育孩子的既是教师,又是家长的我们阅读。作者从日常生活中的一点一滴,一事一物入手,阐述了教育其实并不高深,寻常处,见真谛。

书中,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家长也是教育者,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我们教育子女的同时子女也在教育着我们,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是和谐的统一,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是一位当之无愧的教育者,是孩子永远的老师,无论是学校老师或家长,其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优秀的可造之才。我从未认为教育孩子只是学校老师的事情,也从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自己就完全放心,万事大吉。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在这样做,读完本书后自觉惭愧。

李镇西老师记录女儿生命成长的历程,是用心在记录。从女儿一颦一笑到女儿许多的第一次,无不体现了一位伟大父亲对女儿的记挂和关爱。第一次随爸爸妈妈坐公交车,第一次呈现出笑的表情,第一次独坐,第一次手足舞蹈地跳舞……无不体现出伟大的爱心。十八年,父亲从年轻到中年,从女儿呀呀学语到幼儿园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到亭亭玉立的大学生,失败则鼓励,迷惘则开导,困惑则解惑,始终充满期待充满微笑。

李老师在书中强调:和许多年轻的父母一样,我非常爱我的女儿,但我不把我曾有过的‘科学家梦’、‘艺术家梦’强加给她。我抱定一个信念:我要让她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而什么是快乐呢?李镇西告诉女儿:快乐,源于善良:让人们因我的存在感到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知识:畅游在浩瀚知识的无边海洋,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童心:永远保持赤子般的纯净无暇,就是最大的快乐!快乐,源于超越:战胜自己并争取做最好的自己,就是最大的快乐!原来,快乐就是如此朴实的一个概念。

是的,世界上的.孩子千差万别,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环境,自然有着不同的孩子。这些孩子不一定智慧超常、才高八斗,不一定都能成名成家,铸成大器,不可能样样优秀,处处超越别人。但是,不论怎样的孩子,我们应该把他们培养成善良和快乐的人,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让他们拥有一个幸福的人生。所以,让女儿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和女儿一起快乐地成长!是李镇西坚定不移的家庭教育理念,也应该成为我们教育子女坚定不移的理念。

翻看多遍后,才发觉何谓最好?只有对比才有好坏,而此中的最好,却不是让家长们之间互相比较出来的最好,而是家长用心与自己比较后得出来的最好!此最好无固定的评判标准,无论工作性质的不同,无论贫富,无论地域差别,此最好只在家长自己心中,我们做家长的,在面对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说是我们自己一生最伟大的作品、艺术品)时,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倾心付出,尽职尽责即可。正象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我们的教育,重点不在于教会了孩子语文、几何、物理、化学等知识,一般人估计一生都用不上那些几何、化学之类的东西,我们的教育,重点是在于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做最好的家长,就是让孩子做个优秀的人!每个孩子都各有特长,都充满自信,勇敢面对挑战。

总之,读完李镇西老师的书,我觉得书中每一篇小文章,每一个小故事,每一个微小的人生片段,一两句话的教育感悟……都给人一种温暖的、健康的、向上的感觉,一种爱的感觉。最后,再次用李镇西老师的话共勉吧:与孩子(女儿)一起成长,是责任、是幸福、也是一门艺术。

初次拿到《与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时,乍一看没觉得有什么新意,翻开来细看,越看越喜欢。与普通的育儿书不同,双子姐在书中谈及的育儿方法非常实用且具可操作性,一口气全部读完了,并推荐给小姑子看。好书是一定要反复看的,为促进自己进一步消化吸收,写下如下读书笔记。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没有不行的孩子,只有不行的父母。在育儿之路上,父母要用心,只要用心,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双子姐在养育冬儿上,凭的就是一颗真真切切的浓浓爱子之心,处处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导孩子,其用心之至值得我仔细学习。双子说: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我们和孩子的缘分。上天给我们家长的这个礼物,犹如送给爸爸妈妈一个最亲最爱的朋友,我们家长一定要善待她。更让人感动的是,双子姐在身体状况极度不佳的情况下,本着一颗大爱之心,双子姐以顽强的毅力写出了一篇篇博文指导在育儿路上迷茫的家长。

阅读此书,作为一个六岁女孩的妈妈,以下几点我必须牢记:

1、每个孩子天赋不同,与其他孩子相比,有优势也有劣势。如对小学阶段的一些关键知识点,如果父母能够在孩子不足的地方提前介入做好引导,让孩子学中玩,轻松地学会了,会大大提高孩子的信心,孩子也会越学越游刃有余。

2、做好与老师的沟通工作。现在一个老师带很多孩子,本身很累,双子姐通过书信的方式与老师沟通,既能深入交流,也节省了老师时间,获得了老师好感,进而促进了孩子学习。

3、用快速心算改掉孩子粗心的毛病。粗心是孩子脑子发育不成熟的表现,也和性格有关,六岁的孩子,脑容量只有成人的百分之70-90,口算用孩子的脑、眼、口、耳、写,极大地促进了孩子脑子的发展。具体操作是,父母与孩子面对面坐下,家长从背后抽出一张张加减法运算卡片放在胸前,让孩子快速脱口说出答案,这不是教孩子加减法,而是教孩子一种能力。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反应能力、数学童子功,越熟越快越准越好。

4、兴趣班因人而异,但不管选择什么兴趣班,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收获。从双子姐身上获得的启发是,琪琪今后游泳、乒乓球、围棋是我必然会引导学习的,钢琴等乐器看机缘,画画是琪琪一直喜欢的,我会继续鼓励和赞赏。

5、发挥家里老人的育儿作用。无论大人还是孩子,想要走进他的心灵,一定要和他产生共鸣,和长辈的共鸣就是感动他们,认可他们,他们必然会来帮助你、理解你。这样做的好处是家庭和谐、老人有成就感,孩子也学会了如何孝顺、尊重长辈。这点是琪妈做的很不好的,今后要好好改善。

6、让孩子学会造三句。读故事时引导孩子用关键词自己造句并记录。造三句即将词放在句子的前、中、后。

琪琪马上要读一年级了,双子姐的书给了我很多启发,此处记录下来的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目前,双子的孩子冬儿从一到三年级的差生在双子的精心引导下从四年级开始发力跻身于全面发展的优等生之列,目前冬儿已经是一个高中生了,因此此书更多的内容比较适合家有小学生或者初中生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父母,双子姐以朋友的身份,将引导孩子的宝贵经验娓娓道来,如帮助孩子编写口诀以巧妙记忆历史、地理、化学等各科重要知识点,如何引导孩子开心写作及相关技巧、如何减少考试中的失误,如何让孩子考前轻松复习、如何处理孩子学习生活中系列难题以及与孩子沟通的方式方法。总之,双子姐说出了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也将自己的经验悉数奉献。

《与孩子一起成长》确实是一本好书,有空时琪妈还要继续翻阅,相信每阅读一次就是一次新的收获。

孩子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养育他们不像养活一株草,一盆花那样简单,呵护、陪伴、指引、欣赏……无论哪一样都不可或缺。

此从有了女儿,我就不失时机地阅读各种育儿经典,希望可爱的女儿能快乐的成长并且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上学期,从幼儿园买回一本《陪孩子一起成长》的书,我如饥似渴的读了一遍,很多生动活泼的案例提出了各种简单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我真正的用心品读,收获了很多理性的教育观念。其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文引起了我心灵的共鸣。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最安静、最永恒的朋友,也是人最容易接近、最智慧、最耐心的老师。

作为老师的我深知幼儿读书的益处,因此从女儿牙牙学语开始,我就有意识的和女儿一起看图读故事、一起享受在温馨、快乐、充满爱的故事中。直到现在,每晚读书是我们的必修课,语气故作夸张的爸爸、讲述娓娓动听的妈妈,都让女儿陶醉在美丽动听的故事情节中,常常被快乐、明朗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为了晚上能多读几篇故事,女儿会主动承担一些责任;为了能多听几个故事,女儿宁愿答应一人独立睡觉等条件。开始是妈妈读给她听,听熟悉了自己会读给小玩具朋友听,而且是以幼儿园老师的身份。现在女儿对认字有了强烈的欲望,读书时,自己用小手划着指,指哪里我读到哪里,在享受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也认识了字。阅读变成了女儿睡觉前不可缺少的一件事,也成了女儿生活的一部分,女儿房间一只小小的书架上放满了各种精美的幼儿读物,充满了书香气息。

很小的时候,女儿只知道享受故事带来的乐趣,而不懂保护书,《东方宝宝》、《幼儿画报》《故事大王》《睡前故事》等精美的书经常女儿我弄得支离破碎、皮肉分离。

虽然我们不是最佳最好最棒的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努力去做,去实现孩子这些小小的愿望,陪孩子一起成长,无论生活发生了什么改变。

《享受孩子成长》读后感字

虽已读完这本《享受孩子成长》,但却是时时让我回味无穷。贾博士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值得每位父母来学习借鉴,让我也感触颇多。其中我要单独提到的是关于智优儿童的培养。以东东参加cty选拔并被录取的实例,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天才儿童中心的天才搜寻项目。以国际的视野向我们分享了美国cty项目开展对天才儿童的培养。cty是以补充性的暑期课堂的形式,把美国最具天赋的学生集中到一起,训练有素的教师们鼓励他们开发智力才能、思考技巧、进行创新思考,而教师们也喜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乐于全体学生展示他们的聪明才智。

其实回顾欧美教育,他们对天才人物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最早是在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高尔顿采用谱系调查方法,得出了天才乃遗传所得的论断,并于1869年发表了《遗传的天才》。19世纪末,a.比耐在t.西蒙的帮助下,在法国开始了著名的“比耐测验”工作,揭开了现代智力测验的序幕。他提出的智力年龄概念,为天才儿童的智力鉴别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20世纪初,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开展了比耐—西蒙量表的修订和美国化工作,制定了作为全美智力测验先驱的斯坦福—比耐智力量表。

上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间,对天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智商所伴随的行为、认知和个性特征等领域。1958年美国政府颁布的《国防教育法》确定了天才教育的国策,大大促进了美国天才教育的发展,英国于1965年成立了全国天才儿童协会。1972年美国国会提出了《天才教育》报告,并在联邦教育部成立了天才儿童教育局,负责天才儿童的教育工作。由此,可见西方国家关于天才培养的经验值得我们去了解和借鉴。

我国是人口大国而心理学研究表明,智力发展超常的人在儿童中的比例是1%-3%。据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国有28796万名14岁以下的儿童,如果按1%的比例计算,国超常儿童有290万,如何对这290万特殊学童实施适切的教育是不能回避的。我们应该承认在超常儿童教育方面与许多国家的差距,积极研究、探讨适合我国国情的超常儿童教育。我们应该要关注超常儿童教育,并不是说一定要设置集中的超常班,但起码在学校教育中应加强对超常儿童的关注,探讨在主流教育中,利用校本课程、活动课程、社团活动等形式有效挖掘超常儿童的潜能。

我们应在法律法规上明确特殊精英教育的合法性,国家要重视对智优儿童的培养、建立稳定专业的师资队伍、重视和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

同时智优儿童的培养只是书中精彩的部分之一,也推荐大家抽时间仔细品读这本《享受孩子成长》。无论是未婚、已婚、已育的父母以及老师相信都会有新的收获。

《陪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人一生有两件事最重要:一是参加社会实践,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家庭子女教育,完成自我生命延续。下面,我就近期阅读地《陪孩子一起成长》这本书,简单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经常爱犯错误,我们不批评那是肯定做不到的,但是,如何在短时间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寻找他在生活中那些值得表扬的闪光点,再给他一个个浅浅的微笑,让他认识到犯错误不可怕,只要改正的及时,父母一样会疼爱他们。所以我们家长不能在批评完孩子以后就撂下不管了,这会让孩子与你的心越来越远。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超过对书本身的兴趣。才开始要去发现孩子最感兴趣的书籍,鼓励他去阅读,要物质鼓励他,并让他把那些书最吸引人的地方讲出来,再加以赞扬,让孩子再讲得过程中获得一种满足感。这样就能调动他的阅读兴趣。

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孩子当然也不例外,来自父母的赞美会激起孩子内在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感,促使他们进一步强化良好的行为,直至养成好性格。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从兴趣出发,才能让孩子乐学,现在社会上有种怪现象,那就是小小年纪,大多数孩子要学很多门知识,很多家长不去考虑孩子学习效果如何,好象是学的内容越多,孩子就离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虑孩子是否愿意去学,有没有兴趣,结果造成浪费金钱,浪费经历,更浪费孩子天真的快乐时光,所以我希望父母从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捉孩子的兴趣点,加以引导,然后再给他们的兴趣去点温加油,让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才会获取更加的效果。

申辩也是一种权利,有的父母喜欢那种腑首帖耳“听话”的孩子,父母怎么讲,孩子就怎么做。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了,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训斥,打骂孩子。不允许孩子申辩,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心服口服,还会使孩子滋长一种抵触情绪,为推脱责任埋下恶根,孩子申辩本身是一次有条理地使用语言的过程,也是父母交流的过程,如果父母能意识地找一些问题来与孩子辩论,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从事教育工作好多年,面面对形形色色的学生,面对自己的孩子,心里经常想:“什么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以前读过孙云晓教授写的《拯救男孩》,如今又读了他的《与孩子一起成长》,我深深地感悟到:好的亲子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要做一名令孩子们满意的好爸爸好妈,要从心底让孩子们无条件地爱家长,相信家长。这种关系是爱的体现,是一个生命喜欢另一个生命的感情,是一种平等共处的关系,孩子和家长是平等的。

在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位父亲曾忧心忡忡,因为9岁的女儿曾几次对他叹气:活着真没意思。我想,父母在惊愕的同时是否也该好好反思一下: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不快乐?听了这位父亲对孩子童年的描述,我有一个感觉,是否可以这样说,在一个人的童年中吃什么、穿什么往往并不重要,玩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敢肯定的说,现在的孩子不快乐的重要原因,是因为没有好玩的。

儿童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成长最快速的时期,是生理、心理发展突飞猛进的时期。儿童期的成长绝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也不仅仅是体力的增长,它是一个全面的发展,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他的很多器官都需要在各种体验中生长,需要各种刺激促进其发育。放手让孩子玩、指导孩子玩、和孩子一起玩,这是玩的几个层面,和孩子一起玩是玩的高境界。我可以这样说,凡是没和孩子一起玩的父母都不是称职的父母;没和孩子一起玩过,将是父母一生都是无法弥补的遗憾。

玩能为孩子后创造精神的培养提供一双翅膀,为孩子后创造力的形成提供一种可能。不会玩的孩子,很有可能就被未来社会淘汰的人。有一句话:“淘小子出好的,淘丫头出巧的。”这个“淘”与“玩”有什么关系呢?“淘”是玩的一种特征,是儿童聪明才智的自然流露,“淘”能将儿童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致。一般情形下,很会玩的孩子都是淘孩子,他们有个性,有主意、有领导才能。现在的孩子不要说“淘”了,就是简单的玩的时间都越来越少;虽然有了高档的玩具和电脑游戏,但是玩的花样却越来越少;同伴之间的玩也越来越少。这主要是有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缘于父母的恐慌,怕孩子玩多了误了学习,这与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有关。第二,孩子的学业负担过重。我也看过一份调查,现在的孩子半数以上都睡眠不足,学业重,当然没时间玩了。第三,我们已经进入高科技的时代,一切都是电子化了,玩具是高档了,不过孩子的动手能力大大地削弱了。

深思这本书,让我深深感悟到要想孩子们真正健康成长,学以致用,作家长的首先要从自己身上找到原因,找到切入点,找到沟通的要道,敲打出孩子们的最初想法,心平气和的对孩子们加以启发,引导和适当的鼓劲。让孩子们感到我们才是他们最亲近的人,最关心的人,最可信的人。亲子关系处理好了,家长在孩子们心中的建立绝对信任的地位,孩子们就会毫无保留的倾诉他们所谓的“秘密”,这是爱本身所折射出来的力量。

因为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一切都是新奇的,他们有着一双永远充满好奇的眼睛。作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甚至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正如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强调的:“国家的命运操纵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握在母亲的手中。”我们应做到身体力行。

家庭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存在于家庭的每一瞬间,家长毫无掩饰的言谈举止时时刻刻被模仿,这种模仿对孩子的品格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在漫长的时间里毫无感觉地完成的。如果你勤劳,孩子就勤快;如果你热情,孩子就大方;如果你主动,孩子就积极;如果你礼貌,孩子就学会了尊重……事实上,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一个充满仁慈、爱心和责任感的家庭,他日后会成为健康、正直、乐观向上、有所作为的人。

还记得书中说“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培养能力,战胜困难,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书中德国著名作家、诗人歌德的母亲教育子女的方法对我启迪也很大。在歌德童年的时候,她常常给他讲半个故事,留下后一半,让小歌德接着自己讲。这时候,小歌德凭着自己对前半个故事的理解与对后半个故事的想象,将母亲未讲完的故事继续编下去。日久天长,歌德的创作才华大有增长,青年时代便名扬天下了。是啊,如果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采用“半个故事”的教育方式,就可以让孩子去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去完成工作的全部。这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而且还使孩子养成做一件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

细细品味这本书,浅显的文字却将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后非常受启发。总之,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寻找发现孩子的闪光点,耐心等待孩子成长,也许等来的就是成功!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读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父母课堂》确实是一本好书。读了这本书,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影响和指导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方法。作为一名家长,几乎每天都要遇到教育孩子的难题,很多时候都不知如何下手去解决。学习之后,我逐步改变了许多影响孩子发展的思想及行为习惯,找到了很多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好方法。

2015年10月刊《父母课堂》里面的《伴随孩子一起成长》这篇文章里面提到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对我启发很大。家长帮助孩子培养出足够的自己的价值,除了鼓励孩子拓展自己的想法和敢于冒险尝试、对孩子做得好的事予以嘉许之外,还可以引导孩子勇于承担责任。家长更应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承担责任是正确的做法。

教孩子学会关心,学会做事做人,有意识的引导孩子正确的处理和面对人、事、社会,知道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做事情要有恒心、毅力、自信心,挖掘孩子的潜能,在困难面前“我能行”,积极面对,消除畏难情绪,培养他的探索精神,谦虚勇进。同时要培养孩子的诚实品质,诚实守信,责任心强,知错就改,老老实实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

家长更应以身作则,让孩子感受到承担责任是正确的做法。例如:家长偶然说错了一句话,当家长察觉时便应坦然地说:“对不起,我刚才说错了。”又假若家长无意中做了一件伤害孩子的事,当察觉时,家长可以诚恳地、带着歉意地说:“对不起,刚才无意中伤害了你。”诚恳及带着歉意的态度才是承担责任的真正表示,道歉的言语只不过是一种配合。只说出道歉的话而没有那份诚意及抱歉的表情,孩子会觉得家长虚伪而不能改善心里的感受。假使他学会同样的行为,他日与同辈相处时,便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真诚相待了。孩子看到家长勇于承担责任,那么当他自己犯了同样的言行错误时,便会模仿家长做出同样的行为。一旦形成习惯,孩子会明白:承认错误是生活中正常而且有用的行为,因为这样做更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谅解,孩子会更勇于突破、发挥自身能力和提升自己。

俗话说,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的好坏在于家庭,一个幸福的家庭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孩子教不好,而是我们做父母的要懂得孩子,要知道怎样去教育孩子,要细心观察孩子的言行,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思想活动,学会与孩子做朋友,给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与孩子一起成长读后感

一本好书可以启发人的智慧,洗涤人的灵魂。继上学期的内容,我园又组织了研读枕头边书活动。我精心挑选了孙云肖教授的《与孩子一起成长》一书,感悟颇深,受益匪浅。

书中孙云晓教授谈到“没有体验就没有成长”,这句话我很赞同。让孩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生活,培养能力,战胜困难,是孩子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步。小儿已经10岁了,其他同龄的孩子都会游泳,而他只是钻在救生圈中乱胡闹,一直不会游泳。为了克服他的胆怯心理,我一直鼓励他,并亲自给他报名参加了暑期训练班,儿子终于丢开了救生圈,迈向了游泳池。现在儿子虽然只会简单的“狗刨’,可我依然欣慰,因为儿子毕竟克服了胆怯,战胜了自己,勇敢地跳入水中,他亲身体验到了水的力量,体验到了与水嬉戏的快乐,这种体验儿子是不会忘记的,这就是儿子的成长啊。

孙云晓教授提出了“向孩子学习”新概念。他说:“现代社会是两代人共同成长的社会,向孩子学习是成年人真正成熟与睿智的标记。”现在,父母对独生子女的爱是好的,关心生活质量,但同时对孩子也要求过高,期望过高,彼此不平等。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儿子身上的缺点既多又不善掩饰,这常常让我忍无可忍。如:鞋子、袜子、衣服乱仍;做完作业摊了一桌子就不见人影;作业、考试马虎;甚至每天吃饭都不让人省心。在这种情况下,谈向孩子学习,似乎有些风马牛不相及。细细地读了孙云晓老师的这本书,使我发现,实际上怎样看待孩子的优缺点才是问题的关键。“在充满失败语言的家庭或学校里,是难以想孩子学习的。与此相反,优秀的父母与教师总是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而及时、热情地欣赏孩子的优点。”儿子学习从不用功,边学边完是他的作风,成绩也不是太稳定,虽然每次期末考试总能拿下前几名,但他的主动性真是太差了,总要人强迫着做些课外题。近来却把打乒乓球当成了主要内容。花大价买了乒乓拍,爷爷帮着做了一张乒乓台,一有空就缠着人陪他打球,偶尔我也被邀请。开始时他总是打不赢我,每每总会耍耍小脾气。随着不断的练习,儿子的打球技术越发进步神速,我总是被他5:11打败,他也神气极了。趁着这有利时机,我向他展开了随机教育:输不气馁,赢不骄傲,重在参与!同时也要向他学习这种钻劲,学一样本领就要一学到底,而不是如我这般碰碰这,摸摸那,遇到困难就退缩了,结果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许多成人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不符合社会和谐发展的事情,也是对孩子的成长有负面影响的事情。可我们总是不以为然。而正处于接触社会的孩子,他们总是以美好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一切,他们也有更加美好的愿望。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带有功利性的心态来要求孩子,也不应该高高在上,而应该把他们当做朋友,当做学生,甚至当做老师来不断地和孩子一起“成长”。如果我们只是从眼前关心孩子的物质需要和考试分数,不能从根本上理解甚至加以打击他们的愿望和要求,那只能扼杀孩子积极进取的精神,使孩子的教育不可能全面发展。

细细品味这本书,浅显的文字却将深刻的道理剖析得入木三分,读后非常受启发。好的教育方法可为孩子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有所作为。通过这次学习,也感觉到以前自己的教育方法有很多不到之处,今后会加以改正,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真诚的爱教育孩子,使孩子能够茁壮成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