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8篇)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体会大全(18篇)

ID:9420378

时间:2024-03-15 17:39:05

上传者:紫薇儿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所得到的经验和感悟的总结和归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成长和改进的方向。通过总结我们的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这些范文或许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心得体会的价值和意义。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体会

人与人之间,有语言,但是没有交流。这句话真是让我感触很深。___是一名作家,但更是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她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儿子安德烈的内心深处,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于丹〈论语〉心得里面有这样一段论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看了这本书,我看到了他们之间如此坦诚的交流。他们母子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心灵和世界。这是一种很好的寻求母子沟通的方式,同时反映了当代青年与母亲之间的代沟,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

读后不由我想起来我与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教育中,交流和理解是沟通的关键,一味强求命令式的教育必然失败,对于成长中特别是逆反期的学生如何因循诱导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老师的压力,家长的攀比,就业的压力,我也曾经为学生饱受煎熬与不安,在面对面交流产生抵触情绪时也采用过书信的交流,但效果甚微。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只有用自己的行为来感化孩子,没有特权让学生听自己的,让学生按自己的模式去生活和思考,"成长只是在独立与放手之间"。

与学生个体的课外交流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工作等方方面面,无论是书本上有的还是没有的,无论是学科知识还是其它方面的,无论是答疑还是教师的有意引导,一般有较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现实性,都能为学生的素质提高与能力的发展服务。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专业能力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协调地融人到社会群体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学生总是很敏感的,教师渗透在交流中的真心与关爱,会很容易被感受得到,并对其内心产生震撼:既然教师在课外都那么关心、爱护与帮助自己,没有理由把教师拒之于心灵的门外。学生认同了教师,就会乐意接受教师的教导,亲其师,信其道。"现在一些学生厌学、偏学,不服管教,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无论是何种原因,良好的师生关系、适当的师生交流,都可以有效改变学生的不良情绪,把他们引到健康发展的轨道上来。

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待人处世的良好习惯,会自然而然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历届毕业生的就业跟踪中发现,那些善于交流、善于鼓励又具有爱心、责任心的教师,其教出的学生较受社会的欢迎,所取得的成就也相对较高。其实,国外大量的实践与研究早已表明,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行为表现,对健全学生人格、培养他们对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此外,随着交流量的增大,交流的面也自然会扩大,涉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有助于遏制"高分低能"的现象。

有人曾疑惑,成长真的只是在在独立与放手之间吗?让我们尝试着缩短心与心的距离,让我们师生靠得近些,再近些。

读《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

20__年我经常想给我的爸爸写信,很早就买了邮票和信封,可无从下笔,他从不上网,拒绝电脑,拒绝手机,每天的工作是煮早饭买菜看报煮中饭睡午觉看报看电视煮晚饭看报看电视,周末雷打不动的麻将。虽然1980年我就在他的办公室学习用电脑玩吃豆子游戏,虽然儿时每个周末爸爸都带家人去云峰剧院看电影,虽然记得他喜欢教我写毛笔字画工笔画,虽然爸爸经常带我去上海动物园看熊猫,去外滩看和平饭店,他会说:看到那个绿色的金字塔顶吗?里面有我们设的监视系统。虽然爸爸对我的同学和蔼可亲让高中同学至今记得四个菜的早餐。可最近这15年,我们似乎已经没有交集,包括整个现代社会都和他没有交集。这些年,爸爸和我们唯一的交集是报纸杂志,买南方周末一期未落,看三联也很认真。印象中他唯一和现代社会搭界的是他居然尝试过跳舞毯。然后,他生存于上海,放佛他是个局外人。他生存于地球,放佛是来自火星。于我和弟弟的思想,他从无过问,甚至无从流露任何一丁点儿关心,他封锁了自己的思想,也不原意了解我们的。

我努力回忆是怎么样的事件使以往那个年青的,虽然忠厚但快乐的父亲,变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老顽固。我甚至用公公60岁学驾驶,练刻章,爱钓鱼等等来刺激爸爸,虽然事实上爸爸过得比公公更自在,可我骨子里不甘心失去和他的共同语言。

从大学毕业后自己选择工作开始,似乎我的家里,我拥有了话语权,这大概也是经济地位决定家庭地位的表现。无论我换什么工作,换哪个城市生活,爸爸都没有意见,唯有一次我因逃避而离开上海去南方时,爸爸给我写过一封信,信已经遗落在无数次搬迁中,可内容一直记得,他说他这么多年没尽过父亲的责任,所以也无权对我的生活发表意见,只是任何时候,我想回家的时候,他和妈妈都在家等我。

因为这封信,我坚持认为我和爸爸,是有种默契的,即使他不承认,我还是这么意念着,不同于和妈妈可以家长里短谈东论西的默契,就是心底头觉得我这个女儿,在他心底固执地占了个坑。现在因为我也为人母了,所以有种迫不及待地催促感,推动我想在坑里种出花儿来。

我希望,能够一直学习,做女儿,做母亲。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体会

寒假,读了___与儿子安德烈合作写的《亲爱的安德烈》一书,受益匪浅。整本书我读出了两个词,尊重和自由。

___对儿子的尊重和儿子与母亲交谈的自由,颇让我们感动与羡慕。我们常说,对待孩子要像对待自己的朋友一样,可是能做到的家长又有多少?___女士在这36封家书中给我们做出了榜样。记得书中这样叙述到,___非常讨厌自己的儿子吸烟,每当他吸烟的时候,都想狠狠地训斥安德烈,但终于还是忍住了,理智告诉他,安德烈已是成年人,他有选择的权利。而我们做家长的和龙女士所区别的,就是我们面对这样的行为,常常忍不住训斥孩子,甚至对他们大打出手。因为我们恐惧,恐惧孩子走弯路,恐惧孩子走向我们所不希望的道路。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甚至亚洲的传统教育方法。《独立宣言》一文中写道:

一天,一些中国大陆记者来采访___,她的二儿子菲利普恰好在跟前。朋友刚离开,菲利普便说道:“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一个女的华人朋友的特征?”

他说,“就是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从这可以看出,在我们中国,甚至亚洲传统思想中,孩子无论多大,在父母跟前都是孩子。这也是我们做父母的常常不尊重孩子的原因之一,因为这种思想是根深蒂固的。

其次,___女士对于孩子的尊重还表现在,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对待孩子的“平庸”。作为中国的家长,我们常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无形当中,便给孩子施加了压力。在我们周围,有很多孩子和安德烈一样,害怕自己的平庸,害怕自己所获得的成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这里,很喜欢___女士给安德烈的这样一段话与家长们共勉: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而在现代的生活架构里,什么样的工作比较可能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

这两句话使我醍醐灌顶,因为我也是一名家长,我也渴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够不平庸,但是对于不平庸的意义,我理解的很狭隘,能上一流的大学,能有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并没有考虑到孩子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其实,正如___女士对安德烈说的“平庸是跟别人比,心灵的安适是跟自己比,我们最终极的负责对象,安德烈,千山万水,走到最后还是‘自己’二字。”

其次,这本书给我的另一个冲击就是安德烈在母亲面前是自由的。从书中可以看出来,安德烈,想谈什么就谈什么,毫无顾忌,就像对待自己的同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对话。即使说得有些过分,有些无礼,对方也不会因此而大发雷霆。记得,第14封信,《秘密的、私己的美学》中,安德烈在和妈妈讨论音乐,说了这样一段话:

“拿着曲子和同样有兴趣的朋友分享,大伙一起听,然后会有无穷无尽的讨论,讨论歌词里最深刻的隐喻,和最奇怪的思想观念,那真是不可言传的独特经验——我不能给你解释,因为那种经验是只为那一个时刻和气氛而存在的,就如同那些歌曲本身,不可言传而独特。”

又在结尾时这样写道:“我不知道你要怎么回复我这封信,因为你不是乐迷,但是,mm,你‘迷’什么呢?你的写作,或者文学,所带给你的,是不是和音乐所带给我的一样,一种独特的、除了你自己之外没有人能窥探的一种秘密的、私己的美学经验?”

这哪是和妈妈对话呀,这就是和同龄人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探讨自己的隐私。

真好,通过这样的对话形式母亲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儿子,儿子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读《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

初中接触的第一本课外书,就是___与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

与其说是课外书,我认为应该是隔代母子的心灵成长对话,35封家书呈现了母子两代人心灵的碰撞以及中西不同文化对个体思想意识的影响。进过三年漫漫长路的书信对话,___“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里面的内容包括了书信中进行着弭平两代人之间代沟的努力;探讨了母子对新与旧、左派与右派、流行文化与人文关怀的看法,体现了母子不同的世代价值观。里面的某些内容篇章让我觉得比较深奥,却又让我去每个字地反复琢磨,体会其中。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___写给安德烈的《哪里是香格里拉》。

最后,“几个僧人坐在香油钱箱旁边,数钞票,钞票看起来油腻腻的。”油腻腻,商业化使得僧人都唾延三尺。为什么在第三世界,“开发“等于”破坏“?由国家的力量进行开发,就等于用国家的力量进行破坏,那种破坏,是巨大的。

它使我们经济发展,同时也使我们的环境受到破坏。

这就是商业化,一种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商业化。

且哪里才是一个真正的地方呢?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体会

从初中一开始就跟着老爸看有关台湾政治的节目,说起来还是陈水扁提起我这种爱好,因为关注着陈水扁的同时,我也开始关注起政治。老爸说女孩子别参与政治,但我可以关注吧,我越关注我就越感慨,还找不到地方发泄。所以看到《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的内容,我满心欢喜。

先说龙应台的第二封信——“为谁加油”。龙应台说“我们,被教导以中国人为荣,‘为荣’和‘为耻’是连在一起的。”文中有说到一个书名,对于很多人都不陌生了吧——《丑陋的中国人》。我因为民族主义很爱中国,但是我也有世界主义,我希望全世界的人们都很和睦,肯定有很多人鄙视我幼稚。可是中国有很多令我和更多人愤怒的事情,每天看着新闻最经常让我愤怒最让我愤怒的就是贪官。我们的政府官员就是代表着我们在管理这个国家,是应该让百姓最放心的人,可是他们是这样来伤我们的心。我很气,看见杂志上说,有一位美国官员贪污了五万美元,举国震惊。可是我们的国家呢?这些事让我尴尬,我甚至害怕外国人会因为这些丑陋来嘲笑我们。我常常抱怨中国这个不好那个很差,我跟父母说我一定要出国,父母也同意,但同时跟我说:可能你到了美国之后就会想着回中国了。不可否认的,中国有很多不好的地方,但毕竟,那是政府的事情,作为普通高中生的我们无能为力去改变什么。

当听到别国人说中国不好的时候,还是会鼓起勇气跟他们说,我的国家不是你们所想的那样!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爱国主义情怀。套用文中的话,他们给了我“膨胀的”不安和尴尬,但不会押着我远离“中国”这个概念。我想这是龙应台要告诉安德烈的吧。

但听到龙应台的世界公民主义,我又产生共鸣了。看到新闻上说到很多弱势国家,听到牙买加的选手说他连一双鞋都没有所以只能赤脚在炙烫的土地上跑步,我有一种道不明的伤感。在读到第9封信两种道德中,龙应台说“海啸的悲惨震动了世界,国家在比赛谁的捐款多,背后还藏着不同的政治目的”、“这些国家的人民,准许,或者说要求,他们的政府把大量的钱,花在离他们很遥远但贫病交迫的人们身上”,我也开始思考或许世界公民这个名词离我真的很远很远。

龙应台告诉安德烈,“我相信有两种道德,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你才十九岁,那个时间会来到,当你必须自己决定行不行动,如何行动,那个时刻会来到”。龙应台所在的台湾的贫富差距像一根刺,扎着她的心,令她难受,但她做不了什么,所以她写文章希望人们认识到这是一个有待改善和优化升级的社会结构,她鼓励人们追求公平正义去改造社会,她拒绝奢华,在离开厨房时把灯关掉,这是她所能做的,也是我能做的,这样一个微妙的小动作,所有人都做得到。

我跟我爸开玩笑的说,我要拯救世界!老爸却很一本正经的说那你就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才能做。是,我忘了我爸手上有我最大的把柄,我的梦想是建立在一张好文凭身上的,至少现在,我的价值体现在文凭上。文凭才是硬道理,比真人管用。我总是很痛恨我爸的这句话,可是,我爸问我,在现在这个社会你想得出别的公平的出路吗。我想了很久,没有。我即使痛恨应试教育到每天把它和贪官并在一起骂三遍,可我还是要肯定它的位置。我现在所能做的,还是好好读书,这样今后我才能有比较强的能力做世界公民,拯救道德,改变世界。

——这就是《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体会

陆陆续续的最后读完了《亲爱的安德烈》,给我的最大震撼是书中那些关于父母与子女的沟通的描述,那些在我这样的中国孩子看来新奇无比的教育且见解独到的方式,令我耳目一新,那个既有成人的老道,又不乏孩子的偏激,既睿智幽默,又不失天真烂漫的安德烈更是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中国人之因此不肯尊称一个14岁以上的少年为“您”,仅仅是为了保全那点少的可怜的面子吗?顺着菲力浦的遭遇探究下去,我又发现了一点,那就是中国的父母在夸赞孩子时总是对他的父母说:“你的儿子真厉害!”,“你的女儿真棒!”……诸如此类,真是可笑,这到底在夸谁呢?别以为对方是“小孩”就能够剥夺他的发奋和成就!“小孩”也是人,也是有资格获得尊重的人,也需要平等的对待,难道所谓的“人人平等”在孩子身上就不适用了吗?!由此看来,在东西方在对待孩子的观念真的有着巨大的反差。

《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

自打记事起,我的父母就跟我们讲他们以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样艰苦,那时候的他们是多么努力地才熬出了头,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我不是没有感触,只是我不了解那个时代,那段属于父辈的岁月。初读此书,我感受很深,文中的mm。也像我的父母一样给安德烈讲她的十八岁,她曾经的那些过去。想必我们这一代人永远也无法领会到那个时期的父母的艰辛。但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的路要走,我们也有我们要面对的世界,我们也知道要知足,我们也不想自己依赖着谁来过一辈子,来自外界现实的压力也是上一代人难以想象的。

其实父母表达过,我们只是不能接受他们表达的方式,是否你经常听到“撑不住了,想家了,就回来,爸妈给你做好吃的”,他们不会问你“工资多少”,只会喋喋不休地问“辛不辛苦,有没有好好吃饭”。他们就像mm。一样关心仅仅是我们,而不是我们的工作,我们的成就。永远不要埋怨你们为父母失去了自己,因为父母早在有了你们后,便失去了他们自己。我这样想过,是不是我的父母也像mm。一样曾经或者一直那么渴望想知道我的想法,是不是他们也疑惑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感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是不是我曾经无视他们做出的改变。试着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不知不觉地站在他们的角度上去看,去体会,愧疚之感油然而生,我能做的到底还是微不足道的,原来父母为我们付出的要我们为他们做的事多得多。

这些属于两代人之间的疑惑,我想在mm。这位母亲与安德烈的对话中可以找到答案。希望每一位我们这代人,都能在为人父母之前去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微妙的角色转换,把“孩子渴望父母的理解,父母希望孩子的体谅”转化为“互相理解”。

附上书评:《亲爱的安德烈》,两代人身处不同国度地域之间的对话,妈妈虽然无法填补四年的空白,她选择的是这样的方式去主动了解儿子的十八岁,去参与儿子的成长,一封封信推倒了她和儿子之间那座无形的墙,儿子也通过书信第一次去认识了自己的母亲。信是他们交流的桥梁,很真切,很生活,三年的通信时间,让他们彼此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愿借鉴书中之事,可以引领我们每一位父母,或以后将为人父母的,在处理与下一代之间的隔阂时有所启发。

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正是这样的两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两代人,两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两代人。却相互敞开了心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进行交流。

在龙应台的笔下,我们总能获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经名噪一时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还是那本风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现在被称为育儿典范的《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全书,我惊奇的发现龙应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笔,俨然成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安安的内心深处。遇到两代隔阂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龙应台总能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而这本普通的书籍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三十多封书信中,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不管结果如何,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动。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虽是以母子交流为主,但大多通过对时事,对人生,对事情的交流来体现。文中涉及了许多问题,实在是太多了,我就只拿一两个我很有感触的说一说。第8封,第9封信中,两人讨论了“两种道德”的问题。主要针对日益明显的贫富差距问题,不仅在台湾在德国,在大陆也是,整个世界也是。我们在吃着好几百块的大餐时,是否可以想到还有孩子在山区里不知道什么叫披萨不知道什么叫汉堡。在我们倒掉残疼剩饭的时候,是否可以想到非洲那些因饥饿导致水肿肚皮滚圆最终死掉的孩子。这是个非常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个非常严峻的道德问题。于是龙先生就提到了两种道德,消极的和积极的。我们可以节约,可以不浪费,可以随手关掉无人房间的灯,在并非很热的时候不开空调,但是这个只是消极的道德。积极的道德是主动的抵制,主动的做一些事。而我觉得其中最令我有感触的话是“菲利普(龙应台二子)说,诶呀妈妈,那你鸡也不要吃了,你知道他们是怎么大量养鸡的吗?他们让鸡在笼子里活活被啄成一堆烂肉,你说人道吗?我说,我又不是圣人,我只管我记得、做得到的。道德取舍是个人的事,不一定又逻辑来管辖。”虽然这话听起来自私,却确实解决的我的问题,许多次我徘徊于消极和积极的道德之间不知如何取舍——那只是个人的事。

第27封信《给河马刷牙》更是使无数人潸然泪下。文中龙先生主要写到他的儿子觉得自己会一直平庸下去,而问龙先生是否会失望,龙先生的回答是只要觉得有意义,可以带来快乐便不是平庸,平庸是和别的比的,自己的事情本就不需要和别人比较,何来平庸?“我怕你变成画长颈鹿的提摩,不是因为他没钱没名,而是因为他找不到意义。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也让我明白了父母的心,他们要求我们好好学习的目的并不是要让我们成为什么人,而是让我们有选择成为什么人的权利。

“龙应台的文字,横眉冷对千夫指时,寒气逼人,如刀光剑影。俯首甘为孺子牛时,却温柔婉转,仿佛微风吹过麦田。从纯真的《孩子你慢慢来》,到坦率得近乎痛楚的《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的写作境界逐渐转往人生的深沉。”这样的文品、人品,值得我们去品读。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儿子安德烈,通过三年的时间,所写的36封家书。在这其中母亲带着八分的认真与二分的知性怀疑,儿子存着二分黑色幽默,三分玩世不恭和五分真诚。时间总会让人改变,现在的安德烈已是一个成年人,不再是那个可爱的“安安”了,龙应台面对这件事有些不知所措。最终她选择了与儿子敞开心扉,试着去了解儿子,这个有些“陌生”的爱人。

母亲一直深爱着儿子,儿子也同样爱着她,但方式不一样,在每个父母心中,子女是永远都长不大的,永远都要被呵护的。安德烈面对唠叨的母亲也曾经说过:“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读到此处时,我心中莫名的一处酸楚,第一次那么强烈的感觉到,一个人的成长带给父母的喜悦,其实是夹杂着伤痛的。

在有一封信中,我很清楚的记得,有这样一个片段。安德烈问龙应台想要孩子怎样记住她时,龙应台只是淡淡的把自己比作一只火柴。她对安德烈说:“你带着走的、永远不破灭的,是心中的热度和光,去面对前头的冰霜路。谁需要记得柴火呢?柴火本身,又何尝在乎你们怎么记得它呢?”在茫茫的人生道路上,火柴不会永远陪伴在谁的身边。只是来温暖寒冷的人,只是来点燃希望的人。

安德烈面对母亲“受伤”的心,表示了歉意,但龙应台先生清楚:她不再是儿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父母亲,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恐怕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会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搬家时碰破了一个墙角,你也不会去说“对不起”。父母啊,只是你完全视若无睹的住习惯了的旧房子吧。”时间依然前进着,我们在成长。长大了的我们,不再需要父母的过多关心,有太多太多的事情,已变得不能停留在一个角度上对待。

而安德烈,他也像我们,有着少年们一样的爱好,有着我们这个季节同样拥有的有别于“轻狂”的清狂。但中德混血的他与我们又太不同了,德国式的教育和生活、思考方式让他和我们之间有着巨大的“隔阂”。书中可以处处看到中西文化的冲突。

在国外,老师对14岁以上的同学称呼要用“您”,人人平等,同样有看待问题或提出观点的资格。而在中国,这简直可以说是登天之难。我觉得安德烈对mm的语气不像总统也像首相了,竟然这样和自己的母亲说话,而龙应台只是倾听,只是思考,与自己的孩子如朋友一般交流,他们这种火星与地球的交流我再一次地感到震撼。

《亲爱的安德烈》正如书名,贯穿书本的始终是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爱。这本书,渐渐溶开了两代人,两国的代沟。也让我认识到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教育,会给我们不同的震撼力。

文档为doc格式。

读《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

这本书的语言直接让我感受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两人之间的感情也随着三年的通信不断变化着。其中我看到了一位想深入儿子内心,想打开儿子内心中那扇无形的大门的一位伟大的母亲。然而与这位母亲相对的是一位对母亲所做的一切不屑的儿子。但是伴随着母亲的不断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的为了稿费而写,直到最后纯属想跟母亲谈心。

在书中有一个问题,敲打着我的心灵,或许许多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信念、家人之间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者,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现实生活中的我,虽然懂的那些孝敬父母的大道理,但却永远做不到,父母的一句关心,会被我当做唠叨。我只顾着自己,却不顾父母的逐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一双关切的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渴望着你回头看看她们。

《亲爱的安德烈》一书,给我的印象就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家书,原本儿时的情深,却成了现在的冷冷淡淡。让我们来看看这位传奇母亲――“龙应台”,是则样和儿子“安德烈”恢复原本的纯真、幸福的亲情吧!

三年的不断通信简直是不可思议。这本书的语言文字让人感到一种痛切心扉的感觉。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带着不同的心态写信;一个是帅气、年轻的儿子,一个是在渐渐衰老,想与儿子一起找回往日亲情的母亲。两个人之间的感情不断的变化。让我看到了一位努力深入儿子内心,想要打开亲情这扇无形大门的母亲。与这位伟大的母亲相反的是一个青年对母亲的不屑。可随着母亲努力的深入,儿子的态度也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开始只为了稿费而写的单纯,到想要和母亲真的交谈而改变。

书中的一个个深奥的问题,敲打着我的内心,或许我从未想过如此复杂的国家、新年、家人之间的那层不明的关系。可作者龙应台却看透了这一层关系。用龙应台在书中的一句话叫:我是一个难民的女儿,是一个灵魂的漂流着,那也许是文学的美好境界,却是生活的痛楚。

想想生活中的我,我常常会嫌饭菜难吃,水烫或太冷……再想想母亲的付出,又会有一丝抹不去的痛楚。

虽然我懂的那些孝敬母亲、懂事、担任起家的重任的大道理,却永远望不可及,父母的一句关心问候,会被我当成成年人的唠叨,拒之入耳。我只顾着我自己的花样年华,却不顾父母的日渐老去。总以为自己很聪明,到头来才发现那个聪明,其实是愚笨。我们总是不顾一切的大步向目标走去,丝毫不知道背后,有着一双眼睛,有一双渴望的眼睛,等待着渴望你回头看着他,扶她一把,暖他一辈子!

其实你不可能陪在父母身边一辈子,父母也不可能陪你一辈子,可能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忽然的离你而去,所以不要再把孝顺放在嘴上,多多陪着他们。你所能给予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孝顺,让他们快乐一时,伤悲的无底深渊,是因为你不是为了孝顺而孝顺,来让自己心安;其实不久之后你会后悔自己为什么不能坦诚相对。。所以趁现在不要把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减少而是一天天的增加,因为父母永远都在你的身边。龙应台温文尔雅、亲情流动的优美色彩文字与父母的辛酸与无奈;让我懂得,无论你走到哪里,总有一个人在家等着你。――不管她有多老、多累、多苦,他都尽他所能及的事情,哪怕是极限,他也会努力着不放弃的去做,记住他的好只为你,他,不曾后悔!不要嫌他对你冷,只是他暖的时候,你一直冷得刺骨!他是让你去锻炼,学会照顾她,暖他一辈子,等他暖你,那就吃了。她暖的永远是你!――爸,妈,我爱你们!

读《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

其实我一开始并不愿意看这本书,因为里面只是一封封枯燥无味的信。比不上小说的奇异有趣,漫画的绚丽多彩,笑话的夸张搞怪。总之,自从它被买回来,我甚至压根儿没正眼瞧过它,直到爸爸要求。课堂上,我看着封面上的几段话,心中的兴趣不由得浓了一分,那类似独立宣言般的文字把我的胃口吊了起来。于是我翻开了它。

然后,想起了远在家乡的母亲。

七个月时,她将我抱在怀里,看着婴儿熟睡的脸庞,有轻微的笑意。

七岁时,她小心翼翼地牵着好动的孩子的手,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

十七岁时,她细心地帮我整理好脏乱的房间,让我舒适地学习。

我像吞温开水一样静静地享受所有的关心与温暖。母亲的爱,这首细腻温婉的诗犹如水莲在时光中绽放。

一首牵挂思念的诗。当我们携着梦想在风中行走的时候,你在背后欣慰地微笑。轻狂的青春里一直把自己当成北冥的鱼,等待着化为鲲鹏的时刻。而后,背着行李一路寻找。一直喧闹着,期待着。走走停停,累了,才发现自己恍若丢失了一样东西,难以适应。然后,才想起那是因为没有母亲在身边了。那些唠叨和关怀,在离开了家以后就开始少了。

转身,看见母亲其实一直在后面默默看着自己。这样的母爱没有太多鲜艳的色泽,更没有多华美瑰丽,只是很温润的牵挂。她手中牵着的线,另一头永远是孩子。就算她不知道如何去帮助你,就算我做得多么失败,她都会支持我,会告诉我尽力了就好。每次和母亲的通话都不会很长,但是声音的熟悉感是什么都替代不了的。

读了这本书,我看到母爱的伟大,也看到了一个母亲努力去走进孩子的世界,母爱是伟大的,它可以经得起岁月的蹉跎,也经得起时光的荏苒。母亲是伟大的,她为我们倾注一生的心血,给予我们生命的全部,不再姣好的容颜,夹杂在青丝中的银发,还有,为我们操碎的心。我们的妈妈,她也年轻过,她也美丽过,她也有自己原本的梦想,但是这些她本应拥有的东西,都用来换取我们的成长,我们的幸福。所以,当你看到镜子里自己,想到那张和自己如此相似的脸,就在心里对那个日益苍老的女人说一句,爱你。

读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

一边读《亲爱的安德烈》,我一边想我的儿子,我和他现在的沟通方式、相处方式有没有问题?他会不会把心理话都说给我听?我的反复叮嘱他会不会厌烦?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他在学校发生的事会不会愿意和我分享?我在他心里是个怎样的人?___和安德烈母子以书信的形式谈艺术,谈文化,谈生活,谈国家,谈政治,谈道德,谈烦恼,甚至谈爱情,他们通过沟通这种方式,重新认识彼此,更加理解和深爱对方,这也正是我向往的母子相处模式。

很早以前在微信朋友圈就看过___说给孩子的话:”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把这些话也说给儿子听,希望他能明白,现在的用功读书,是为了将来能够主宰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心中有意义的工作,从而获得成就感和尊严,乐在其中。

虽然当父母没有“上岗证”,但是现在想和一个青春期的孩子有效的沟通,我还真要学习当父母。___说,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关于这种感受,我有深刻的体会。儿子现在上初一啦,每天自己骑着自行车去学校,看着他的背影,真是既欣喜又悲伤。欣喜他能很快适应初中学校的生活,又悲伤于它不像小时候那样需要我了。真希望儿子能好好学习,长大做有用的人才。

其实,当父母的责任非常大,既要让孩子吃好穿暖学习好,更要身体好,心理健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有,更重要的是拥有抗挫折能力。现在的孩子大多是被宠大的,听得了赞扬,受不得批评和挫折。时不时就能听到某个孩子被老师当众批评跳楼了,某个孩子父母不让玩手机游戏自杀了。这是多么不健康的人格啊!人生的道路上,挫折和失败是少不了的,没有健康的心智,强大的心理素质,在这个社会上,是没有办法立足的,更别说享受生活了。

和儿子一起看《亲爱的安德烈》,我们讨论对文中某些事情的观点,又讨论我们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交换看法,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我和儿子之间的话题多了,我试着尊重并重视他的看法,他也认真听我的意见和观点。相信“沟通”能使我们母子的关系良性发展,让我们享受亲情,乐在其中!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

母亲是当你与整个世界为敌,她也会默默支持守护着你的女人。母亲是当你漂泊到世界尽头,她也会不断寄出一封封家书的女人。母亲是当你受到伤害,她会用你最爱吃的糖醋小排安慰你的女人。母亲是当你无数次跌倒,在一旁不断加油,看着你自己慢慢爬起来,越走越稳,笑中带泪的女人。

而母亲却也是将要看着你成长,坚强,然后和她分离的女人。读《亲爱的安德烈》,深深体悟到了作为母亲对孩子的'爱,掩卷之后,不由泪流满面。想到了龙应台对孩子的用心之真挚,也想到了天下所有母亲对于孩子的爱。我的妈妈是一个很风趣很幽默的人,她曾经对我说我是一个更年期的小孩,而她是一个青春期的母亲。的确,有时候我对她实在是太暴躁了,面对她的叮咛和嘱咐,我只会一边摇头一边说不。而她呢,她始终怀着一颗少女的心,用最诚挚的爱来对待我,即使我对她发脾气,她也只会笑呵呵的看着,因为——我是她的女儿,是她血肉相连,用生命的力量孕育出来的骨肉啊。所以她只是那么看着我,用心,用爱来温暖我,引导我面对这峥嵘世界,然后看着我抽身离去,长大后只是偶尔来一个电话,吃一顿饭,她就会很满足。想来天下母亲都是如此,甘愿不求回报的默默付出,默默坚持,默默守候,默默离开。很喜欢书的封底,是恬淡的龙应台微笑的样子。

再优秀强悍的女人,在孩子面前,也只是一个焦虑地帮助他在迷途中寻找出口的平凡母亲,她放下自己所有的尊严,忍受孩子对自己的嘲笑,只是为了,重新找回这个属于自己的孩子。

《亲爱的安德烈》阅读心得体会

一位母亲,一位已满十八岁的儿子,他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相隔着文化。这位母亲与这个儿子在信中共同交谈着他们自己的十八岁,时代不同青春就不同,一个如同黑白的电视机,一个如同彩色的电视机。两代人,两代心,通过信来熟悉对方,通过信去熟悉心,也通过这本书去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孩子或父母。

这本书中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那‘愚昧无知’的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悲悯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嚣张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这句对于我来说,有一些不太懂,但她语重心长的话是一位母亲给孩子说的话,她们比我们看的世面要多,给我们的都是最温暖、对我们最好的提醒关爱。现在耳边又回想起了那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姑娘,多喝点水。姑娘,今天冷不冷,要冷,多穿些。姑娘,姑娘……”她说是因为爱我;爱我,她才会说。

以前,我总是不理解妈妈,读了这本书我开始渐渐明白,因为我们是两代人,我们之间有相隔的代沟,可能只有像这位作者与她儿子一样,双方相互了解,让屏障一层一层减少,两人之间才会慢慢认识对方,母女或母子之间要和朋友一样,因为他们才是你最忠实的听者与陪伴者。我变了,妈妈也变了!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影响了我,也改变了我,我和妈妈从一开始的“形同陌路”,到现在的嬉戏打闹,中间变化很大,我与妈妈从“路人”变成了朋友。我们是两代人,中间相隔二十六年,现在也成为了“一代人”!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段尘封约近20年的往事,一曲饱含深情的爱歌,一封令人深思的家书,这位母亲终究还是走进了儿子的世界。20多年成长的蜕变感动了、碰触了、滋润了历经世事沧桑的母亲最柔润的心,无法言说的情感缀入纸筏,留在笔尖,牵伴了这最熟悉的陌生人。

最忘不了的还是母子之间那场慷慨激昂的文化之争。

安德烈说,mom,台湾与香港在我认为是缺少文化底蕴的地方,匆匆奔走工作替代了生活闲暇享受快乐之美好;狼吞虎咽替代了品味美食文化之乐趣;生活物质化替代了理想化精神化的欢怡……我享受德国带给我的激情澎湃,热爱各国友人一起啤酒、咖啡、音乐等一切对生活的“贪图”模式,闲适的下午茶,爱好的互相增进,我享受这片静沃的土地带给我的文艺气息,让我能够停下脚步慢慢品尝生活的味道。

龙应台说,亲爱的安德烈,妈妈很高兴听到你与我交流内心对生活的想法,我们能够站在同一高度谈论社会性话题,这思想的进步令人欣慰。如你说所,德国确实很浪漫很会生活,可这并不意味着台湾缺失文化,所谓的文化是流传千古代代相传所积淀的一种思想认知模式,不同的地域都有其无可替代的文明,不见得快节奏的生活,台湾香港人就很厌恶,相反他们沉醉于这般充实忙碌的生活。香港购物天堂也不是浪得虚名,这背后凝聚了多少人心血和汗水,我们没有理由自然也没有立场去评判哪一个更好。快餐文化,高频率生活,抑或浪漫文艺都有其独一无二的专属味道。

是啊,生活本就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心中都有着对文明文化不同的见解与认知,我们能够做的也不过是倾听内心的声音,追随自己的所谓文明去沉淀、去厚积薄发罢了。

龙应台说,所谓的母子,不过是父母看着孩子的背影渐行渐远,转过身,肚子流下一行清泪。《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吗?》告诉我们,父母给予了生命,就应任其飞翔,在他迷途时,指点迷津,父母不能强制孩子留在身边,用所谓的爱结束了爱。有时,不是孩子离不了父母,不过是父母离不了孩子,没有方向没有动力。倘若,我们中国的父母愿意俯下身和孩子站在同一高度,作为朋友来探究这个世界,又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纷争。

听得最多的是“根据我的经验”、“过来人”,也许你是对的,可并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经验如时装一样,也会过时的。我们不妨学习一下龙应台和安德烈,用一封封家书避免了矛盾,增进了感情,体现思想的高度与深度。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于你的,或是给你的,帮助你倾诉世界,寻回尘封已久的感情,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给爱你和你爱的人一个平台,去畅聊社会,畅聊人生。

也许你有一封信,或是精彩纷呈的,或是干枯无味的,明白生活的真正含义,懂得珍惜我们拥有的。心若向阳,思想便不会黑暗,以火热的心向未来奔去,把背影留给世界。

作为儿女的我们,动手抒写一封家信,道一声感谢又何妨?作为父母的你们,俯身聆听,道一声理解又何难?言而总之,让我们走进彼此的世界,唤醒尘封的温情。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告别了多情的雨季,告别了留恋的往昔,拨动七彩的琴弦,我们踏上了青春的界域,却离开了父母这个温暖的港湾,与他们越走越远。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才明白,与母亲即使分隔两地,也能够互相认识彼此。书中的龙应台女士和他的儿子安德烈,不仅仅是两代人,还是两国人。母子不能时常团聚,并且分隔千里,但他们却能够用书信的方式来互相了解对方,龙应台女士在书上写道:“我们原先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我们做了不一样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我的母亲。”而我呢,自从升上初中起,就作为一名住校生住在学校里,与妈妈见面的机会变少了,但我们两个人之间并没有代沟,每个星期天回家到家后,我总有千言万语要对她说,和她谈论学校里的事情,我的学习情景,我的学校生活,甚至于我未来的志向,她经常给我鼓励,让我好想一向留在她身边,永不分离。

今年夏天,我怀着憧憬与不舍离开了初中,也离开了她,成为一名高一新生,依然继续着我的住校学习生涯,由以前的一周回一次家变成了一个月回一次家,我对妈妈的思念日日增加。读到龙应台女士写给安德烈的一段话:“孩子,在这个台北的清晨三点,我的窗外一片含情脉脉的灯火,在寒夜里细微地闪烁。然而母亲想念成长的孩子,总是单向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奔向他人生的愿景,眼前热切的望着前方,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么远,有多么长,怎样一下子,就看不见了。”我便想起了妈妈送我坐上回学校的公交车的情景,她的眼睛直视着公交车,那是一个母亲爱与不舍的眼神,可是她只能静静的看着,因为她明白,为了孩子的未来,她只能选择放手。

明白了安德烈与龙应台女士的交流方式之后,我开始和妈妈频繁的交流,但我们用的不是书信,而是微信。妈妈总在微信上给我发一些她认为重要的,对我有帮忙的学习方法,资料等。我每次都找借口和她聊一会天。

为了不让她担心,我会和她聊一些我最近的情景,告诉她我的欢乐。开学第一周的周测中,我没有取得好的成绩,这对一向关心我的她来说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她没有责骂我,而是帮我分析原因,鼓励我,让我下次努力。我在她的面前快要哭了出来,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回到家后,她发微信给我说,要坚强,我永远是她的骄傲。就像安德烈的妈妈对安德烈说:“我也要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期望你将来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的、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我就是被妈妈这样用鼓励来培养成长起来的。

书中写道:“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走平原上同伴能够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个人专心走个人的路,寻找个人的方向。

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团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仅有少年期有。”我也曾像安德烈一样面临过与伙伴的分离,我的妈妈也用同样的道理开导我,教育我,鼓励我,让我去交一些新的朋友。其实妈妈就像我的朋友一样陪我一齐度过了欢乐的童年,紧张的初中,对于未来的高中三年,我期望她也将和我一齐度过。

读了《亲爱的安德烈》,我看出了母亲对儿子那种深深的爱,也体会到了妈妈对我的爱。我要告述她,我“心中有一个小镇,在我驶向大海远走高飞之前”。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最近,我在读一本课外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母子俩的三十六封家书。

龙应台是安德烈的母亲,当他们开始写信的时候,安德烈十八岁,龙应台之所以给安德烈写信是因为她想知道十八岁的儿子内心究竟是在想些什么,就因为这,他们互相足足写了三年。

在读的过程中,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他们不仅仅是母子关系而是朋友的关系,他们之间彼此安慰,彼此关照,彼此聊天。我希望我的父母也能像安德烈的妈妈一样,以朋友的方式和我进行沟通,互相体谅互相尊重。

书中的安德烈生活得多姿多彩,非常快乐,他旅行,开聚会……可是我们的生活从早到晚一天都在学习,大人和老师们光知道让我们学习,不给我们自由,我觉得生活少了许多乐趣。我知道学习对我们非常重要,可是我更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有所放松。

安德烈与母亲龙应台之间年龄相差近三十岁,他们之间对许多事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方是代表中国文化思想,一方代表德国。其实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每当这时,我都会仔细思考一下,看看谁说的有道理,就采同乡会谁的意见,我的妈妈平时比较尊重我的意见。

我还会细细品味这本书的。

读《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

读完全书,从18岁的安德烈第一封书信中直接开始探讨的关于德国和纳粹的关系开始,到为了整个世界的积极道德,消极道德,再到18岁第一次的感情问题,还有全书最后,面对两代人的独立放手与不舍的探讨,说实话,很有些深度的感觉,没有其他文章,其他小说那么容易理解。文中涉及的政治问题,包括所谓的“左”和“右”的探讨,让我有些措手不及。

安德烈口中所谓对18岁生活状态的抽象隐喻,一种对生活中其他事情的未知好奇,自我解放,不在乎他人目光的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放浪不羁?我不觉得,我倒觉得如果18岁的生活和书中以一位香港女学生说的那样,活像个老学究,看书,学习,研究政治,思考大问题。那样的生活,我认为,和18岁的日子格格不入吧。

怎么说,在过去的初中生活,除了书本,课外习题,电视上网络上肤浅的新闻报道之外,国家的荣誉感,同代人的生活态度,或者是关于自由独立的想法,很少很少。

就好像昨天还是一个踢球的少年,今天已经可以坐下来研究德国纳粹带给德国人的耻辱能不能直接否定掉德国人的爱国热情一样,瞬间跨越了两个层次。

印象深刻,对与安德烈与mm所探讨的问题价值。几乎每一封书信,其中所包含的内容都让人有所收获。抛开和我关系不密切的德国的爱国主义,青年人未来的工作问题,18岁应该做的和不该做的事情,单单关于独立的篇章和对于社会问题的道德问题,就足以让人受益匪浅。

关于社会道德。星巴克咖啡的一次性纸杯所破坏的植被,kfc,m记为了生产牛肉所破坏的南美原始森林,又或者我们在穿名牌衣服鞋子的时候,非洲等地的贫瘠土地上,还有那么多孩子没有东西遮体,没有东西填饱肚子,没有钱去买药治玻这种时候,你会怎么做?是抵制,好像当初一样抵制日货?或者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跳过,默默说一句,反正也不是我一个人这么干?前者太过偏激,后者太过迟钝。

积极的道德?比如为了保护野生动物,面对那些流浪街头的人们,去保护基金会捐款,抑或着当志愿者,亲自身体力行,为了自己内心尚未泯灭的道德付诸实践。

是,这些一部分来自社会的问题,一部分来自世界上的所谓贫富差异。

而后,mm的信又让我有所明白,一个人,只要心中有了这种真正的道德,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总有一天会将其改变,我们不缺乏机会,只是缺乏坚持。我们还小,就算是安德烈,也不过18岁。那个可以让我们行动的时间迟早会来到,至于如何行动,是否行动,到时候再一一决定。所以,我们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蛋,只是一个手握道德观念,面对一切的事件无力改变的家伙罢了。

而其中所谈到的独立,也让我记忆犹新。

文中,安德烈所说:“我的亚洲同学,在我眼里看来是如此的稚嫩。”同时举了一个例子,描述了其他在安德烈身边的亚洲同学的情态。“她手上抓着一只小毛熊,他抓着一只小毛狗,两个人作出超可爱的“喔喔呜呜”的声音……像两个八岁小孩,但他们都已经21岁了。”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

“我知道他爱我,但是,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

那位认真的母亲,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谊借这本书。不再有《孩子你慢慢来》中满溢的幸福和满足,更多的是在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与他类似的语言和对自己青春年少的回忆换取他的信任,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

在子女一点点长大,父母越来越老中,我们不难发现,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大,沟通也就越来越少,但其实父母与子女的心里都希望能沟通多一点。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绝大多数因为没有共同语言,所以父母和子女都可以试着去了解对方的喜好和关注点等等,然后多找一些双方都喜爱的地方去聊天。当然只有单方的努力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主动沟通,不能有一方被动沟通。

父母与子女之间难以沟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传统中国式父母把孩子管得太死。不是说他们不爱我们,恰恰相反,他们太爱我们了,那种爱让我们快要窒息。而他们对我们的爱又表现在他们对我们的期望、盼望、渴望我们十分优秀上,而这种优秀在我们还在上学时期,往往取决于我们各学科的成绩是否优异、班级的排名时候在前列。他们总会对我们说,你要死现在不努力,你以后就完了。我不知道他们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因为他们的期盼,我们有多累,压力又有多大。他们爱里面的那种重担,那种责任,把我们压得死死的,大气都不敢喘。我们知道你们很爱我们,但这种爱里夹杂着太多太多我们不敢承担的情感。在那种爱你,我们没有自由,没有尊重,没有犯错的空间。就因为你使我的父母,所以我要把你对我所有的期望,都尽力做到最好;就因为你是我的父母,所以我不敢去做选择,我也不知道我真正喜欢的是什么;就因为你是我的父母,所以我选择了所有你认为好的,即使我不喜欢的。你知道吗,就因为你是我的父母。

我们之间真的很少沟通,而且就算沟通,也会觉得好累、好烦诶。你们总要在你们是我的父母打着重符号,所以我们好难沟通。

我希望,有一天,你不用再为我作一堵厚实的墙,而是看着我翱翔,带着欣喜的目光,别那么多的要求哦。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很多人羡慕龙应台,能打通与儿子三十年的年龄代沟、东西文化的代沟,而像朋友一样坦诚交流。但我更能看到,一个母亲与儿子隔裂的痛苦那份无助与心痛。当读到龙应台看到安德烈的“独立宣言”时,我非常感动。安德烈的原话是这样的:mm,你跟我说话的语气跟方式,还是把我当十四岁的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二十一岁的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是你知道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心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天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

龙应台这样来描绘她看到儿子这些话时的感受:安德烈,那一刻,简直就像经典电影里的镜头,身为儿子的向母亲做斩钉截铁的独立宣言,那饰演母亲的,要不然就气得全身发抖,“啪”的一个耳光打在儿子脸上,儿子露出愕然的表情,然后愤而夺门而去,要不然,母亲愕然,然后眼泪潸潸而下,本来威武庄严的母仪突然垮了,惨兮兮地哭。

又一次想起了那句:在所有的亲密关系中,惟有亲子关系是以分离为目的的。不知有多少母亲能读懂?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这本《亲爱的安德烈》。也许有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一本记录母亲与孩子成功交流的书。就书的形式和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

当时间一天天地流逝,你知道从来没有后悔过对他的付出,也没有将自己的渐渐衰老放在心上,可是,你却清楚地感觉到:你在一点点地失去自己所爱的孩子,不会心痛吗?心痛的时候,你会做什么?听之任之吗?还是放下母亲这个无用的称号,真正地将自己放空,去了解一个少年的心事呢?不是每个母亲都能象龙应台这样成功地与孩子交流的。如果你仔细地读这本书,会发现在太多的时候,那位认真的母亲,正在努力而小心翼翼地用自己的经历,去换取孩子的信任和友谊。她的措辞,不再有《野火集》中脱口而出的愤怒,不再有《孩子你慢慢来》中满溢的幸福和满足,更多的是在面对一个叛逆的青春期孩子时,用尽可能与他类似的语言和对自己青春年少的回忆换取他的信任,用尽可能不伤及他感情的.措辞去限制他的错误举止,用尽可能让他感觉到信任的委婉语言给他的生活和学习带去帮助和指导……所以,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不仅仅是一个母亲和儿子的书信集,而是,一颗充满母爱的赤诚之心。作为孩子的一方,在青春年少的时候,,很难读懂这颗心的全部,直到——他(她)自己成为父亲(母亲)的那一天。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心得

最近看了《亲爱的安德烈》一书,本书的作者龙应台。借这本书龙应台和21岁的安德烈共同找到一个透着天光的窗口。透过36封电子家书,两代人开始——打开天窗说亮话。

这本书主要是讲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龙应台一定要认识成熟的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收入此书的的三十多封书信,感动了无数被“亲子”之间隔阂与冲突深深困扰着的读者。本书为读者弭平代沟跨越文化阻隔两代人沟通交流带来了全新的思维和方法。

平时生活中也听到很多家长在抱怨自己的小孩不懂事,不努力,而孩子们也抱怨家长不理解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的父母都落后了,跟不上时代,从而引发了一些不愉快的家庭事件,有的孩子还离家出走。

在我身边就有一些很真实的例子,所以看到这本书我就特有感触,好像是把钥匙打开心中的锁,因为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不合会给家庭带来很大的伤害,亲人变成敌人真的让人无法想象。从这本书中我看到到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我想这是现在很多中国家长很难做到的,他们往往以爱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自由,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为了孩子,所以就应该听他们的,否则就视为不听话,不懂事。

我个人觉得这反而会让孩子有叛逆心理或者会觉得压力很大,好像做的一些努力都是为别人,很被动,当这种压力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选择逃离,也就引发了一系列的悲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难说谁对谁错,只是缺少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其实人与人之间都应该做到这一点。在这本书中还让我看到了两个字用心,用心去做一件事情,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现,就会有很多意外的收获。希望这本书会给你们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感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