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测量教案参考范文(15篇)

水的测量教案参考范文(15篇)

ID:9427544

时间:2024-03-23 01:24:05

上传者:灵魂曲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基础,能够帮助教师培养良好的教学习惯和规范的教学流程。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学工作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测量教案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水的测量教案参考

1.知道用自然物测量物体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正确方法。

2.能用数字记录测量的结果,感知测量工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用自然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简单问题。

4.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测量小班教案

课程目标:

1,认识测量工具,掌握测量的方法,粗略学会测量物件的长短。

2,学会测量结果与长短之间的关系,长物件用长工具测量则次数少,长物件用短工具测量则次数多。

3,小伙伴之间合作,测量比较难测量的工具。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课程准备:

1,测量工具准备,测量物件,尺子,绳子,盒子,记,记录本等。

2,事先把小朋友按人均数分好组。

课程开始:

1,老师引导小朋友们讲出高矮,长短,胖瘦等等相对的东西,让孩子们先从自我认识的概念入手。再引导到小朋友们有没有兴趣自己亲自测量一下物件,看到底是长的还是短的。

2,老师把工具分发给每一组小朋友,老师在台上先事先给小朋友们示范一下,测量一根绳子的长度,让小朋友们看到绳子到了什么刻度,就是什么长度。

3,孩子们开始用手中的工具测量物件,并把测量的结果告诉老师。

4,老师若是发现孩子的测量方法有错,则需要及时更正并指导。

5,对于测量正确的小组的孩子,表现好的孩子,则给予大声的夸奖。

6,测量错误的孩子,应该鼓励再测一次,老师可以再次给予示范。若是一直无法掌握技巧的孩子,则可以让测量正确的小朋友帮助示范。

课程结束:

课程总结:

通过测量课程,不仅让小朋友们掌握了测量的工具,而且也学会了测量的方法,对于小朋友们培养数学兴趣是有极大帮助的。

教学反思:

整个活动下来,发现幼儿之间在能力上还是有差异的,大部分幼儿能很好地进行比较,但在表达方面上就有所欠缺,部分幼儿不能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点上还需要进一步思考,思考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引导他们大胆讲出自己的想法,并帮助他们梳理总结。

在活动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比长短”的文章,和同行的活动反思,所以在准备学具和提要求时更谨慎了。引出“一端对齐法”的概念,对幼儿能较快地理解还是有帮助的。相信对将来三个以上的物体进行比较有一定的帮助。

整个活动让幼儿在魔术中开始、游戏中结束,整体感觉孩子们能尽快地融入整个活动的氛围,都还挺开心的。

测量小班教案

一、教材简析: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观察与测量》的第2部分,在同学们尝试用各种感官对多种物体做了细致的观察基础上,发现我们的细致的观察也会有不可靠的时候,感觉不可靠怎么办?测量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确的数据。本课将对同学们进行五种基本测量技能(测量长度,估算面积、测量容积、测量质量、测量温度、测量时间)的训练。

第一课时。

二、设计说明:

1、首先通过几个感官难以判断的例子,说明有些时候认识物体只凭感官并不可靠,从而引出“用工具测量”这个课题。2、这节课主要让学生测量树叶,测量什么?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让学生自己讨论。

3、考虑到学生可能会说测量叶子的质量,因此老师在这节课安排了学习使用简易天平,将教材顺序进行调整。

4、对于较困难的项目,如:估算面积、简易天平的使用,老师通过电脑课件给予介绍,供学生参考。

5、接着让学生分组动手学习使用工具测量叶子,然后汇报测量结果。

6、最后让大家谈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尺子、绳子、厘米格、天平等工具对物体进行测量,采集数据并作记录。

2、能够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测量结果并与同学交流结。

果和想法。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二、教学重点:

意识到只凭感觉是不可靠的,科学需要精确的数据。

三、教学难点:

估算面积、简易天平的使用。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叶子、小天平、回形针、两个质量略有不同的盒子、绳子、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实验记录单、电脑课件等。

学生准备:尺子。

五、教学过程:

(一)提出疑问、导出课题。

2、生:观察、讨论汇报。

4、生:讨论回答,导出课题――用工具测量。

(二)学习使用尺子、天平等工具测量树叶。

1、师:这节课我们来测量树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测量树叶?用什么工具测量?怎样测量?把讨论结果记在实验记录单。(后附)。

2、生:讨论、记录。

3、生:汇报、交流。

4、师:引导学生确定测量项目,如:叶子的长、宽、周长、面积、质量等。

5、师:注意,测量长度时,要从叶尖量到基部,不包括叶柄;测量宽度要以最宽处取值。(出示课件)介绍估测面积和测量物体质量的方法。(详见课件)。

6、生:小组分工合作动手测量并做好记录。师巡视指导。

7、生:汇报、交流。

(三)反馈质疑。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想问?

(四)小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细致的观察也会有不可靠的时候,感觉不可靠怎么办?测量可以为我们提供精确的数据。老师希望同学们把今天学到的测量技能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六、反馈与体会:

1、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需要。如:在质疑可以从哪些方面测量树叶时,学生可能提出测量树叶的质量,因此安排了学习用简易天平测量树叶的质量。

2、教学目标明确、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选用工具、使用方法恰当,教态自然、学生听的清楚,学生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较好,教学效果不错。

3、小组实验时老师应指导做好分工合作的工作,有利提高课堂功能效率。

4、重视学生探究技能的教学,合理利用电脑课件帮助教学。(估测面积和简易天平的使用)。

5、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技能,通过测量树叶的长、宽、周长、面积、质量等使学生掌握使用尺子、天平、绳子等工具测量物体的技能,并把这些技能应用于生活实践中。

水的测量教案参考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水的测量教案参考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进行排序会有不同的结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水的测量教案参考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幼儿要在一次活动中较为正确地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并同时知道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是不太容易的。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活动的重难点,本着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及数学思维能力,设计了活动的教学流程:自由分散探索---集中讨论学习---分组操作探索---集中讨论归纳。

水的测量教案参考

一、教师以到“小熊乐园”参观引题,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小结幼儿尝试测量活动的结果,引导幼儿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师:小熊请小动物们到“小熊乐园”参观学习,看看“小熊乐园”是怎么建造的,学会后回到森林里建造自己的乐园。你们听,小熊乐园的火车来了,让我们坐着火车去吧!

(幼儿做开火车律动入室)。

2、请个别幼儿尝试用小棒测量大门。

3、教师根据幼儿活动情况小结。示范讲解用小棒测量大门的方法及记录的方法。

4、教师让小动物学习用笔测量自己坐的积木椅子,教师指导个别能力较差的幼儿。

5、教师提问:你测量的椅子有几根笔这么长?为什么用一样的笔测量的结果是不同的?

教师根据幼儿测量结果进行记录,并引导幼儿发现用同样的测量工具测量积木,积木越长测量的次数越多,积木越短测量的次数越少。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自由分组活动中继续学习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测量用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介绍分组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a组:让小动物们用吸管棒测量小熊家里的桌椅和床铺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b组:请小动物们分别用长短不同的小棒分别测量一下大门的一块砖有多长,然后将结果记录在纸上。

c组:小动物们可以自由选择盘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小熊火车的一节车厢有多长,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比较方便测量。

2、教师交待分组活动的要求。

3、教师组织幼儿分组活动,重点帮助幼儿掌握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在b组活动的幼儿思考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师组织幼儿讨论交流,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1、教师展示a组幼儿的测量结果。

2、教师根据b组幼儿的测量结果引导幼儿发现:为什么一块砖测量的次数会不同?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砖块时使用的工具长,测量的次数就少,测量的工具短,测量次数就多。

4、师:小动物们测量了“小熊乐园”里的这么多东西,现在知道怎么建造动物乐园了吧,让我们回到森林里动起手来,建造我们的动物乐园。

幼儿律动出室。

四、延伸活动。

1、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利用各种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活动。

2、寻找哪些工具进行测量更方便。

水的测量教案参考

一、情境导入引出话题,引导幼儿动手操作,掌握正确测量的方法。

(一)教师以“买围巾”为话题,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二)教师引导幼儿知道用自然物“吸管”来可以测量围巾的长度。

师:我想买一条围巾的长度是“5个吸管一样长”的围巾。你们猜猜看哪条围巾可能是老师想买的呢?(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我们猜的对不对呢?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呢?(引导幼儿说出“量一量”)。

小结:我们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知道红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粉色围巾有几个吸管长。

(三)师幼讨论测量的方法,并引导幼儿动手操作。

2.师幼讨论,请个别幼儿示范。

3.小结:吸管要放在围巾的下面,以围巾的一头“对齐”(对齐就是要让吸管的最边上要跟围巾的最边上在同一条直线上)。

(1)提出操作要求:小声讨论;听到音乐声停下手中的材料。

(2)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幼儿理解正确测量的方法并指导幼儿借助笔做记号。

(四)教师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1.提问:你们是怎么测量的呢?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2.请个别幼儿示范测量的方法,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每次测量时头尾没有衔接好,有的空了很长,有的重叠在一起了。

3.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帮助幼儿直观感知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时先从围巾的一头对齐开始量,量一次后在吸管的后面用铅笔做个记号,移动吸管从记号开始接着往下量,注意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一直量到最后,量完了最后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二、教师出示吸管、绒条、稻草作为测量工具,正确的测量同一条围巾,并用数字记录结果。

(一)教师出示多种测量工具,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

1.师:今天老师除了带吸管来测量围巾,还带来了别的东西来(出示吸管、绒条、稻草等测量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在请小朋友用这些东西帮老师量一量这条围巾的长度,用上我们刚才学的测量方法准确地测量。

2.介绍记录表。

(二)教师引导幼儿正确测量,并学会用数字记录。

1.提出操作要求:

(1)先用一种测量工具测量,测量完记录,再用另一种工具测量记录;(2)听到音乐停止操作,坐回座位上来。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三)教师引导幼儿感知测量工具的长度与测量数字的关系。

引导语:小朋友们刚才测量时有没有什么发现呢?

1.引导幼儿观察并分享交流(1)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2.小结:原来我们测量的围巾长度是一样的,只是测量工具的长度不同,所以结果不同,长度越长,量的次数少,长度越短,量的次数多。

三、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自然测量来解决问题。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很多种物品来测量,小朋友们都学会测量和记录了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测量的,我们就可以用今天学的测量方法来解决问题。

评析:通过学习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把测量经验延伸到生活中去。】。

测量员岗位职责参考

3、做好各建筑物的变形观测;。

4、负责本标段的竣工测量及竣工资料的编制;。

5、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掌握先进的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6、在工作中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保证工程的顺利进展和胜利完工;。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各项任务。

测量员岗位职责参考

1、各则测量仪器的请领、保管,了解仪器构造、原理和掌握仪器使用、检校、维修潜力,确保仪器良好工作状态。

2、了解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施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填写打印上报的预检、申报单及隐蔽工程资料,做好保存。

3、负责编制测量放线与实施方案。

4、随时向技术负责人汇报测量放线状况和检查的问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测量》教案

教科书第23页例2,完成练习五第3,5—7题。

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毫米,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

2、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

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张课桌宽约4()。

3、一张课桌宽约(),填什么长度单位呢?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8毫米就更不行了,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4、揭示课题:当长度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板书课题:分米)。

二、教学新知。

(一)认识分米。

1、谈话:同学们,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现在,请大家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的.长度就是1分米。

2、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

3、1分米有多长?同学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同桌两人互相比一比,另一人可以用直尺量一量,看比的准确不准确。(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

4、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二)体验1分米。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如:开关板的边长大约是1分米,手掌的宽度大约是1分米,粉笔盒的长大约是1分米,左外眼角到右外眼角的距离大约是1分米,钢笔的长度、黑板擦的长度……等大约都是1分米。

(三)分米与米的关系。

1、拿出米尺,提问:你能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吗?

(挑3—5名学生上台对照米尺给全班同学指一指。)。

2、数一数,1米里面有几个这样的1分米?

(1)挑几名学生数给全班同学看。

(2)全班同学一起数;1分米、2分米、3分米……9分米、10分米。

3、提问:1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呢?(1米里面有10个1分米,所以1米=10分米)。

板书:1米=10分米(读一读,记一记)。

(四)实践活动。

1、现在同桌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新知。

2、完成练习五第3题。

3、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4、完成“练习五”第6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5、完成“练习五”第7题。

(1)学生独立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

(2)组织交流。

四、课堂小结。

1、提问:同学们,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谁能说一说,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提问3—5人)。

2、教师概述: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了“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有了分米,我们测量物体的时候就更方便了。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请同学们回家也做个小小测量员,任选几样自己喜欢的物品,先估一估它的长度,再实际测量一下。

分米的认识。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测量》教案

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一、引入新课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

(一)钟表

在物理实验中,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而更高级的电子系统可以读到0.001s了,甚至1.0×10-6s或更小。

(二)分组实验

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所以要提高效率,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正确操作仪器,注意实验纪律,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知道自己的责任。

2.严格按照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操作仪器要准确,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注意爱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有条理地进行,避免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

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每隔 10m做一记号,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一名被测选手,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按顺序轮换角色,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记录相应数据,老师进行指导。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

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其实是一样的,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测量》教案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4、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

一、导入新课。

2、提问: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介绍蓝鲸: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动物,遍布全球各大洋海域。它身长可达30米左右,体重约170吨,一张嘴就可以开到容10个成年人自由进出的宽度。它常在水面张开血盆大口,把虾和海水一起吞入口中,接着闭嘴滤出海水,把小虾吞进腹内。一头蓝鲸每天要吃约4吨重的小磷虾。如果它肚中的食物少于2吨,它就会饿得发慌,好像是永远吃不饱似的。所以它经常潜入水深三四十米处,搜寻食物。由于长时间待在水中,每次浮上海面换气时,会从鼻孔内喷射出高达15米左右的水柱,远远望去,宛如一股喷泉。)。

3、揭示课题: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鲸鱼,轮船,卡车载重量,大象体重,一堆石头……)。

4、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教学新知。

1、初步认识吨。

(1)观察课本第31页主题图。

(2)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列式:100×10=1000(千克)。

(5)指出: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6)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2)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吨与千克的换算。

(1)出示例8。4吨=()千克3000千克=()吨。

(2)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2、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3、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1)第1题,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2)第2题,学生先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4、完成“练习七”第3题。

对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质量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吨。你们有什么收获吗?

五、布置作业。

测量教案

1、让幼儿通过实践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使幼儿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测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测的次数越多。

3、初步培养幼儿互相合作的能力。

4、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体验数学活动中的乐趣。

5、初步培养观察、比较和反应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