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上教案(热门21篇)

苏教版四上教案(热门21篇)

ID:9456353

时间:2024-04-21 13:57:03

上传者:碧墨

教学工作计划也是教师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一种方式,通过不断优化计划,提高教学水平。以下是一些针对不同学段和不同课程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选择。

苏教版语文教案

1.理解内容,感悟中心,揣摩词语。

2.学习并运用正确的朗读方法,诵读课文。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人生的感悟。

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很深刻,因此本课采用整体感知、研读赏析、体验反思的教学环节,层层深入,并采用讲故事、引名言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教学难点: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方法:导、学、练。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整体感悟。

1.精心导入(放音乐《命运》轻微播放)。

同学们,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曾经播过一期感人肺腑的节目《感受坚强》,向我们大家讲述的是癌症少女张默然的故事。张默然年轻的生命被癌症折磨的痛苦不堪,但十七岁的花季少女却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坚强的搏斗着。她感人的事迹,感动了医生,感动了亲友,感动了所有的人,尽管大家并没有挽留住张默然的生命,但她勇敢的面对死亡、热爱生命的事迹,让人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坚强。

我们今天给大家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_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反而更强烈的呼唤生命,她写的文章《生命,生命》将再次带给我们对生命对人生的震撼。让我们共同品味作者的文章,感受作者的心灵。

苏教版雪教案

1、出示句子。

(1)我捡起了地上的。

(2)吸引住了我的目光。

(3)小明从小就养成了讲文明。

(4)今天到公园去赏花。

2、指名上黑板修改。

3、共同批改。

4、说说这个什么病句,进一步强调正确的修改符号。

5、齐读正确的句子。

五、复习课文。

1、采用齐读、听读、分组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式复习两单元的内容。

2、指名背诵课文。

3、默写第一课。

4、同桌互批,各自订正。

5、出示填空:

(1)桑兰在她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就发生了天大的不幸,然而她用()的毅力,()的精神,()承受(),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敬佩。

(2)爸爸说雪儿是一只信鸽。信鸽是不怕(),它能飞越(),忠实地为人们(),所以人们称它是“()”。

(3)啊,我为雪儿欢呼!你看它那双翅膀(),在蓝天中()……。

六、阅读分析。

1、齐背《雪儿》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2、师出示要求。

(1)照样子,写词语。

雪白雪白()()()。

飘飘悠悠()()()。

(2)用横线画出“我”对刚到家的客人的做法。

(3)读一读最后一句话,说说“蓝天白云”跟雪儿有什么关系,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4)我天天和雪儿一起到阳台上去看蓝天白云,我们还会看到(),看到()。

3、逐条按要求完成。

4、指名说,师生共同评议。

5、再一次齐背课文。

苏教版语文教案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6个偏旁。

2、借助插图,理解本课词语,了解一些运动知识,积累词汇。

3、教育学生从小热爱体育运动,树立为国争光的远大志向。

重点。

能认识本课所有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在田字格内书写生字。

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词串,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

教学模式。

教具。

教学挂图、词卡、录音机。

教学方法。

听、读、写、背。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出示获奖运动员手拿鲜花致意图)并放国歌。

同学们,这幅图画了什么?

二、图文结合,学词语。

(板书课题)。

教学步骤。

2、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在挂图旁贴上相应的词卡。

篮球(1)读准生字的字音,“篮”是边音。指名读、齐读。

(2)介绍一点相关的篮球知识。

足球(1)读准“足”的声母,是平舌音,齐读。

(2)爱踢足球吗?知道20xx年,我国男子足球对实现了什么梦想呢?

排球(1)齐读词语两遍。

(2)你了解些有关排球的知识。

竞走(1)读准生字的字音,“竞”是后鼻音,“走”是平舌音。

(2)什么是“竞走”呢?“竞”表示比赛的意思,那么“竞走”就是什么?

(3)简单介绍一点有关竞走的小知识。

跳高、跳远。

(1)读准生字的字音,齐读词语。

(2)“高”的反义词是什么?“远”的呢?它们都是速度为主,是径赛。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词串,积累词汇。

1、打开书,读一读这些词串,把字音读准。

2、归类朗读词串。

二、教学生字。

1、今天,我们学习4个生字,还要学习它们的偏旁。

铁饼、铅球、标枪。

(1)自读词语,把生字字音读准,尤其是“饼”、“枪”都是后鼻音。

(2)指读、开火车读、齐读。

(3)这三种是田赛项目,是以力为主的体育项目,属于田赛。

游泳、射击、登山。

(1)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3)你了解这几种体育项目吗?

2、“竞”:是立字头,怎样记住“竞”呢?你能用它扩词吗?

“跳”:是足字旁,跟“足”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想一想有“足”,跟有什么有关呢?

“远”:是走之儿,分三笔写成。“泳”:跟水有关,想一想,还有什么三点水旁的字?注意右边“永”的笔顺。

3、学生描红。

三、指导写字。

1、怎样才能把4个生字写美观呢?仔细观察一下,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

2、学生回答,老师补充。

3、老师范写,学生仿影,临写,放录音。

板书设计。

识字2。

适时出示生字卡。

苏教版语文教案

1.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八次》。

2.【课件出示词语】这些是课后习题3中的词语,谁能响亮地读一读?

3.有两组反义词藏在这里面,你发现了吗?(板书反义词)朗读。

4.看着这两组词语,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个故事。(教师简述故事内容)。

苏教版雪教案

1、复习掌握第一、二单元的生字生词,能用“康复”、“意外”等词造句。

2、重点了解背诵情况,要求能背诵第一课、第三课和第七课,并能默写重点段落。

3、加强阅读理解,提高阅读分析能力。

4、能把句子补充完整,能修改病句。

苏教版语文教案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王家新的《在山的那一边》(板书课题),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实现这个目标,主要靠大家自学,比谁学得好。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及时评价,并订正错误,教师板书学生读错的字。

2.听读课文。

3.齐读课文。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下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投影出示“自学指导”

1.1、诗中“山”和“海”的含义是什么?

2.“我常伏在窗口痴想”,“痴想”的'原意是什么?在这里有什么含义?

3.为什么说“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生自学,师巡视了解情况。

师指名回答后,明确:

1.小时候,“山”和“海”就是现实中的“山”和“海”。长大后,领悟了妈妈所说的海,那是信念凝成的海,群山比喻重重困难,“海”比喻理想,用爬山比喻艰苦奋斗。“山那边是海”实则是诗人矢志不移的信念。

2.“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于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了“我”从小就不愿意困居于狭小的天地,想探索未知的世界。

3.“铁青”不仅写出远山的颜色,也是我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我”爬上山顶,本以为能看见大海,结果望见的依然是山,大失所望,沮丧极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表现自己的心情,形象又生动。

4.诗人确信远方有海。理想,日日夜夜在心中激荡,鼓舞着我不懈的奋斗,就像大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是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以“我终于见到了”为题写一段话。(横线处可以填写某种事物,如大海、雪山、大漠等;也可以填写具体的人,如你的偶像、某个神秘人物等。)要注意写出你对见到他|它的渴望和追寻过程中的曲折经历,以及见到后的激动心情。

学生独立写作,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完成配套练习课内部分。

苏教版枣核教案设计

3、本节课我的收获: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简介质朴饱含深情的语言表现的主题。

【合作探究展示】。

1、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1)本文体现了友人思乡的深沉情感,全文去未出现“思”“恋”一类的词语,请从文中找出表现友人思乡之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妙在何处。

(2)体味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我问起枣核的用途,她一面往衣兜里揣,一面故弄玄虚地说:“等会儿你就明白啦。”

朋友有点不好意思地解释说,买这座大房子时,孩子们还上着学,如今都成家立业了。

“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

也许是没出息,怎么年纪越大,思乡越切。

2、探究总结本文表现主题的方法。

3、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4、小结本文.

谈谈我的收获:

【反馈检测】。

阅读课文第7、8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她劈头就问我:‘觉不觉得这花园有点家乡味道?’”句中的“味道”的含义是。

a.饭菜的滋味b.兴趣c.意思d.特色。

(2)老友家后花园中反映“家乡味道”的植物是:________。

(3)老友把自己的“花园”装点成家乡风格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4)“可是我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一句中朋友心上“缺”的是。

a.家乡的.温暖b.没有家乡的枣吃。

c.难以见到家乡的亲人d.报效祖国,为民族尽力的机会。

(5)选文中加横线一句中连用四个“想”字,具体体现。

a.家乡可想的地方很多b.这些地方使她不能忘怀c.主人公思乡之“苦”

d.再现故乡形象并借以慰藉主人公的思乡情。

a.思绪万千,难于启齿b.发自肺腑,倾吐真情。

c.欲言又止,羞于谈吐d.感情激动,语无伦次。

a.读者可以想像,无须赘述。b.设备太多,难于列举。

c.别墅花园都有了,自不必说。d.无关紧要,说了也没有用。

苏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欣赏故事的趣味性,理解比喻说理的妙处,把握故事的主旨。

3.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教。

育学生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教学重点:1.2.

教学难点:理解庄子的志趣。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比较法、延伸拓展法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谆谆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二.作者简介及《庄子》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思想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无为而治”。《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其经典著作《庄子》在道学和文对后世颇有影响。

解题:惠子在梁国当宰相。相,名词作动词,做宰相。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义(学生自主学习,做学案)。

多媒体显示课文正确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并思考译错的地方。

四、交流展示----析人物形象、品写作特色、悟人生哲理。

1、了解《惠子相梁》这则故事的情节。

2、惠子对庄子来梁国有何反应?

惠子在别人的挑拨下,害怕。怕庄子取代他的位置。在城里进行大搜捕。

3、庄子对惠子的作法有何反应?

他没有躲,没有逃,没有破口大骂、当面痛斥,而是大大方方地主动来到惠子面前。面对利欲熏心、薄情寡义的惠子,给他讲了一个鹓鶵的故事,极其辛辣的讽刺了惠子醉心功名利禄,心胸狭小,让惠子自己去感悟故事的用意。

4、庄子讲鹓鶵故事的用意是什么?有何好处?

文中叙述的以下事物,分别把它们比作什么?

5、分析人物形象(惠子见利忘义、薄情寡义;庄子淡泊名利、清高自守)。

6、《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请总结归纳在写法上值得赞赏的地方?(情节出人意料。人物形象鲜明。比喻巧妙贴切。描摹生动传神。)。

7、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哪些人生的哲理?

要有高洁的志趣、淡泊名利。

要珍惜友情,不要见利忘义。

做人要襟怀坦荡,不可有小人之心。

五、阅读拓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教版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79、80页上的例2、例3,议一议及相应的课堂活动,练习十五第3~6题。

教学目标】。

1.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自主迁移出因数中间、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2.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感受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迁移类推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可能有的用口算,有的用笔算,如果用笔算的可进行板演。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两位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那么中间、末尾有零的又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继续研究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1.教学例2。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2情景图)。

(1)学生独立思考,解答,抽一个学生板演。

7200。

学生讨论,教师给予必要的指导,重点围绕竖式的简便写法进行讨论。如果学生探讨有困难,则可用以下的教学设计。

学生:不一样。

教师:哪一个算式的乘积小?

学生:24×3。

教师:算一算24×3的结果。

学生算出24×3=72。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72与7200相比,缩小了100倍,为了保持积的大小不变,我们把积扩大了100倍。

配合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如下板书:教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这个计算过程?

学生:略。

教师:你认为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计算比较简便?

引导学生归纳出: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后,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多少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4)及时巩固,算一算课堂活动的第2小题的前两小题:230×40,380×87。

2.教学例3。多媒体课件出示例3题目。

(1)根据题意,学生列式:108×18。

(2)引导学生观察算式有什么特征?

学生:因数中间有0。

(3)学生独立思考。

计算,抽一学生板演。

教师巡视,重点围绕竖式的书写,从而归纳出中间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要点。

3.结合两个例题,小结行程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教师:在这两个题目中,王师傅每分行240m和列车平均每时行108km都叫做什么?

学生:速度。

教师:30分和8时都叫做什么?

学生:时间。

教师:要求路程,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速度×时间=路程。

4.课堂活动。

(1)怎样用竖式计算34×386?

学生按书中的程序计算完成后,通过两个竖式的对比,讨论得出:三位数和两位数相乘的时候,为了计算简便,我们更习惯于把位数多的因数写在上面。

(2)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的后面两个小题:65×408,207×20。

三、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五第4~6题。

苏教版语文教案

1、海边的渔民以出海打渔为生,但出海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果那天“月黑风高”,渔船就会被掀翻!

学习词语:月黑风高。

2、在这种“紧急关头”,船员发出求救“信号”,村民们就会进行“海中救援”!

学习生字:关信。

出示:7海中救援(读)。

二、自学课文。

1、按要求自学生字、词语、课文。

2、交流检查。

(1)读词语:划艇搏斗懈怠欢欣鼓舞精疲力竭抵达载哀求依靠吻筒。

指导——搏、艇、懈的字型。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指导载的笔顺、部首。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村民们是怎样进行海中救援的,在救援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感人的事情?

三、深入学习、加强理解。

交流反馈:

(1)村民们进行了几次救援?

(2)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一次救援?哪几小节写的是第二次救援?

请学生分别读一读。

(3)在救援的过程中,救援队遇到了哪些困难?村民们是怎样帮助解决的?

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4)出示句子:

“妈妈,我必须去。如果每个人都说‘我不能去,总有别人去!’那会怎么样?妈妈,我们不能让那些留在海里的人无助地死去。”汉斯吻了吻母亲,加入救援队,消失在黑暗中。

(读,说说为什么感动。)。

(5)读课文最后一节的第一句话。

对汉斯的母亲来说,为什么那一小时,比永久还永久?

请你想象一下,这位母亲焦急地等待儿子归来的情景,她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说话训练)。

(6)读课文最后一节的2、3、4句话,你想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7)集体读全文。

四、生字巩固。

1、游戏巩固生字。

2、指导写字:艇、懈、载。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案

课文先写蜜蜂繁忙采蜜的景象,并通过养蜂工的口,赞扬了蜜蜂没命干活的精神;接着写养蜂工一年四季的艰辛;最后用养蜂工的话“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点出题意。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概要;(知识和能力)。

2、通过课文讲解,教给“由篇落实段,由段落实句,由句落实词”的阅读方法;(过程和方法)。

3、了解养蜂人为采蜜而一年四季到处奔忙,不失时机地抓住花时,懂得“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学习养蜂人不畏艰辛和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课件出示“赶”:请同学们看这一个字,说说给你的感受;谁能给它找个朋友?

2、课件出示“花”:再来看一个字,也来说说给你的感受;也给它找个朋友?

3、读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我请一个同学来读下课题?

二、一读,整体感知。

同学们,接下来就请带上你们的感受去读读课文吧,注意,如果遇到陌生的或比较难读难记的字就多读几遍,读完一遍后请站起来再读。

同学们,读了课文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要说的吗?

总结对话:艰辛(板书)。

三、二读,寻找重点。

四、三读,感受艰辛。

围绕重点段,你能从哪些句子中特别感受养蜂人的这种艰辛的生活呢?请你找出来,用心地读一读。

预设(课件出示重点句):

1、我们也和蜂儿一样,一年四季极少在窝里停,天南海北,哪里花开就往哪里赶。

那么课文是怎么写出了他们这种天南海北、哪里开花就往哪里赶的生活的呢?请再读课文,并找出有关句子。

课件出示养蜂路线图。

2、我们养蜂人,逢年过节也难得和家人团聚。为啥来着?咱得马不停蹄地往花开的地方赶,惟恐误了花时。

3、干上这路活,只能人赶花,不能让花等人!

五、四读,感受诗意。

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一种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三个自然段?(课件出示音乐和相关图片。)。

出示中心句:原来养蜂人的生活竟是这样的艰辛,而又这样的充满诗情画意。

理解什么是诗情画意?

为什么他们会觉得是诗情画意呢?

教师点拨并形成总结:养蜂人天南海北地奔波,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光;常年穿行于繁花之中,置身于美丽温馨的环境里;养蜂人赶花采蜜,为人们提供蜂蜜,他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六、听诗、总结全文。

是啊,养蜂人的生活是如此艰辛,又是如此地诗情画意,今天,老师写了一首诗来赞他们,请听——《赞歌献给养蜂人》(诗句略)。

(课件出示内容与背景音乐,教师激情朗诵。)。

苏教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借助预习单,检查学生的自学能力,特别是生字词以及对课文的简单理解。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圈画、交流、有感情朗读等方式促使学生读懂寓言从而感受寓意。

3.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苏教版研究磁铁教案

科学概念:

1.磁铁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根据形状取的的名称。

2.磁铁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3.磁性和磁极。

过程与方法:

1.能边玩边思考和交流,从玩中发现磁铁的性质。

2.能运用磁铁的性质解释现象和制作玩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乐于表达和交流。

2.激发探究兴趣。

3.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学具:每4人一组

桌面——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环形磁铁,水槽(有水)

桌肚——回形针、泡沫板

教具:磁铁鱼(用泡沫做,里面藏一块条形磁铁)、课件、多种形状的磁铁、

渗透:回形针排队

同学们,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很有趣的动画片,想看吗?一起看屏幕(点击播放《猫和老鼠》)。

知道tom用的是什么秘密武器?同意吗?(板书:磁铁)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看到它能吸引铁熨斗)

对,我们把磁铁能吸铁一类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板书:磁性)

(一)学生回忆平时玩

看来你肯定玩过磁铁,还有人玩过吗?既然玩过,那你们一定从玩中已经发现了磁铁的很多秘密,是吧?把这些秘密先在小组里说说,过会儿全班交流。

预设:

1.磁铁有各种形状

对!瞧,(课件出示马蹄形、条形、环形磁铁),这是我们常用的,第几个和刚才汤姆拿的一样?对,它叫马蹄磁铁,这个叫条形磁铁,最后一个叫环形磁铁。名如其形!你们看这里还有球形磁铁、柱形磁铁(出示实物),形状太多了!

2.相吸和相斥

你是怎么发现的?(请给大家演示一下)

有谁没有过这样的体会?(让这部分同学拿着试一试)(板书:相吸、相斥)

3.隔着物体也能吸。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桌面上放一块磁铁,用桌面下的磁铁带着走)

(二)提供材料现场玩

不错,一个个从玩中发现了这么多知识,真了不起!你们还想再玩一玩吗?

行!老师给每组提供了磁铁和回形针,就这两样。比一比哪个小组会玩,看看哪个组能从玩中发现磁铁更多的秘密。注意把你们的发现及时记录在这张纸上。

预设:

(1)一个接一个的排列,说明磁性能够传递。(板书:可以传递)

(2)把磁铁往回形针堆里放,磁铁总是会有两个部位吸引的多。

吸得多的部位说明了什么呢?(磁性强)

揭示概念:我们把磁铁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板书:磁极)

(三)老师引导深入玩

刚才看到同学们玩得那么开心,老师手也有点痒痒,我也来玩一个!我用泡沫做了一条鱼,它可以浮在水面上(师用水槽取水),而且它还能自由转动。来个比赛,如果鱼头朝南算老师赢,如果鱼头朝其它三个方向都算同学们赢。行吗?为了公平,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拨动鱼并宣布结果。

(1)诱生质疑

哈哈,老师的运气真好,每次都赢!

(2)揭开谜底

鱼有问题?你帮大家看看!

(3)讲解步骤

你们也想动手做做这个有趣的实验吗?

苏教版教案

一、把下列成语补充完整。

亡羊()牢一()当先()武扬威。

()手不及居高()下置之不()。

()壁偷光震()欲聋()竽充数。

千()百()()水()山()涯海()()气()现喜()乐()()如生。

二、按要求将下列成语归类。

神采奕奕喜出望外眉飞色舞全神贯注一丝不苟。

精益求精大公无私废寝忘食诲人不倦平易近人。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连声称赞不止。()。

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河堤塌的声音特别响。()。

坐着站着都不安稳。()。

吸取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对善良的心意不好拒绝。()。

一片碧绿的颜色,十分广阔。()。

形容全军被消灭,彻底破坏的意思。()。

四、成语三则熟读力争会背。

五、先将成语补充中,再按要求归类。

目()口呆口()悬河守株()兔买()还珠应接不()心()肉跳。

奋不()身兴高()烈对答如()忐忑不()蹑手蹑()调兵()将。

苏教版七下松鼠教案

于园在瓜州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再后一水阁,长如艇子,跨小河,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坐其中,颓然碧窈。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1、解释加点词语。

富人于五所园也主人处处款之园中无他奇..缘坡植牡丹颓然碧窈...

2、翻译句子意思。

(1)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2)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3)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3、文章按照由到的顺序来介绍于园,文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有。

4、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5、作者在说明于园的特点时,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至少两个)。

6、总写于园特点的句子是:;表现对于园构思精巧,景色优美的赞叹的句子是:。

苏教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点:

使学生通过整理和复习,弄清楚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知识,更牢固的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能力点:

1、培养学生简单的整理、归纳的能力。

2、培养学生根据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德育点:

体验与同伴相互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理知识:

小组交流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笔算加法、笔算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用数学。

把自己找到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

二、自主探究,发散思维:

1、学生自己编题,复习笔算的方法。小组自编计算题,自己笔算。

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减法呢?

他们共同的地方是什么?不同的地方是什么?

做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3、数学医院。

82399527。

79777990。

说说错在哪里?

4、母鸡有45只,小鸡比母鸡多47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问并解答。

母鸡有45只,公鸡比母鸡少36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5、爸爸今年41岁,儿子今年13岁,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学生列式计算。把题改为:后,爸爸比儿子大多少岁?

让学生多讨论,说一说解题思路。

三、拓展运用:

开放题:小明有50元钱,它可能买了下列哪两种物品?应该付多少钱?(至少写出两种可能)并列出算式。

伞14元钟表26元足球35元茶杯10元。

教学后记: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教学内容:教材第36~37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进一步发展长度观念。

2、在活动中渗透统计的初步知识,利用统计表发展学生收集、整理数据,从统计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3、巩固用各种测量工具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

能力点:

1、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合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实际的测量锻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创新发展的能力。

德育点:

通过比赛,提高学生对测量的兴趣,同时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分工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学生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意识。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米尺、长绳、皮尺。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今天就要在这个教室里举行一次测量大比拼,决出一个冠军小组。

测量时我们要注意什么?测量的方法是什么?

二、自主探究:

1、小组合作分别量出1米、2米长的绳子。

比一比哪一小组量的又快又准。

学生动手操作。选出量得最快的小组交流一下量的方法。

量出2米长的绳子,对于不同的方法给予肯定。

师:测量时我们要选择既简单又方便的方法。这样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

2、量出课桌的长、宽、高。小组分工合作。

3、分组测量身高、头围、臂长,并填表。

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

男生女生。

头围(厘米)43~5942~58。

身高(厘米)99~13398~132。

三、拓展运用:

1、大家还想测什么?自由测量。

2、指导学生测量步长。

3、从你家到学校是多远?怎么测量?如果没有工具又怎么测量?

课后完成测量任务。

教学后记:

苏教版教案

主题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学校是一个可爱的地方。

2、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喜欢上学,并且学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重点:认识学校,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

活动难点: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彩笔、铅笔、纸、相机、参观需要的手持扩音器等。

活动课时:2课。

第一课时。

主题目标:

1、学生初步知道学校是一个可爱的地方。2、学生爱学校、爱学习、喜欢上学,并且学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重点:认识学校,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

活动难点: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彩笔、铅笔、纸、相机、参观需要的手持扩音器等。

活动进行:

活动小结:可以在学生小组总结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加汇报活动,教师可以做一个听众,让学生选出会议的主持人。

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1、了解学校,喜欢学校;2、对周围环境感兴趣,学习了解新环境的方法;3、学习利用学校的设施解决问题。

活动重点:认识学校,了解自己所在学校的环境。

活动难点:会利用学校中的各种设施来解决自己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活动准备:彩笔、铅笔、纸、

活动过程:

活动进行:

1、师:小朋友们好!你们知道学校的哪些情况呢?2、师:刚才我们和自己的学校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小朋友们可以把自己在参观中看到的、听到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自己设计,也可以合作完成。3、“我的发现”汇报交流(1)、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2)、高年级的同学挑战小朋友,让小朋友回答问题。4、设计展示(1)、让学生自己将作品贴在“我的展示台”上(2)、学生互相观看交流,并评议。5、活动延伸:(1)、将学生各种形式的汇报展示出来,办一个墙报或编成一个册子,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设计封面、装订等。(2)、开展以“我心中的学校”为主题的画展、作品展等。(3)、与美工课、语文课以及其它班级活动结合进行。

苏教版《李广射虎》教案

第六册课文《李广射虎》是一篇“文包诗”,课文由唐朝诗人卢纶的《塞下曲》引出,介绍了“飞将军”李广,并由此描述了“李广射虎”的故事,赞美了“飞将军”李广的神勇无比。

拿到了课本,我仔细地研读起来。通过钻研,我对课文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了。正好学校里开展的一次教研活动,谈论的话题是“语文之本”。通过讲座的形式,我对“语文之本”的含义有了更深的认识:要抓住人文之本(即人本)和教材之本(即文本),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人本和文本的统一。

因此,在备课时,我能注重紧扣课文,强调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在教学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我能注意抓住教学的重点(即体会李广的神勇无比),能注意突破教学的难点(即古诗与课文的联系)。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我通过一个有趣的谜语,引出“虎”。学生谈谈对老虎的认识,了解老虎的凶猛。从而导入——认识一位古代的英雄。

二、揭示课题,了解李广。

出示课题后,学生简介李广,老师又出示了一份资料,从而对李广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引出问题。

通过问题“课文的哪一自然段也向我们介绍了李广”,引导学生自由学习第二自然段,揭示“李广是西汉时期一位神勇无比的将领”。引出问题“为什么说李广神勇无比呢?”

四、学生自学,精读课文。

学生围绕问题自学,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体会李广射虎时的机警镇定、动作熟练,他力大无穷,箭术百发百中,再通过反复朗读,感悟李广的神勇无比。

五、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学完故事,出示古诗,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说说诗句的意思。

教完课文,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存有一些不足,但是,我觉得这样的教学,在整体上是比较成功的,主要体现在:

1.教学的思路非常清晰。教学过程中,始终围绕问题“为什么说李广神勇无比呢?”展开教学,教学环节比较顺利,教学效果比较好。

这主要要归功于课前的各项准备,特别是在教学设计时所花费的工夫:一是我能紧紧抓住文本,以文本为载体,仔细钻研,对教材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二是我能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想:这就是我对“语文之本”的一些学习体会和实践。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应当努力钻研教材教法,站在学生的角度,力求文本与人本的统一。

苏教版师恩难忘教案

这是一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的记叙文。作者通过对小学一年级时的田老师的回忆,抒发了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课文通过典型事例反映老师的教学有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老师的敬爱之情。另外,文章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利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寄寓情感。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进行两方面的训练:一方面,训练学生根据诗歌创编故事的能力;另一方面,将自我创编的故事和原文的故事进行对比,从而让学生明白田老师创编故事的目的除了要在每个幼小的童心中播下文学的种子外,还利用这样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应该怎样做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3、在老师引导下,能联系上下理解并说出课文中部分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2、讨论点拨法。3、品读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熟记字词。

【课时安排】。

共两课时,本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听写生字词:描红纸牵着姥姥炊烟歇歇脚念叨恍如惊醒滋润拐杖。

2、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哪几小节写了这件事?

(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回忆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在作者的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课文的2—7小节写了这件事。)。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2.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地方还读不明白?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四人小组交流自学所得。

5.指导朗读。

(1)从这几个自然段的阅读中,你们觉得田老师教课有什么特点?(寓教于乐、引人入胜,教学有方、灵活机智、因材施教)。

(2)我们应该怎样读?(我们应以轻松、赏识的口吻去读。)。

(3)指名试读,自由练读,全班齐读。

6、引导大家讨论,答疑解惑。

(1)田老师的故事是根据小诗改编、充实过来的。这对于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起了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2)这对于我来说,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使我很小就对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作者用“有如春雨点点”来比喻老师对我的启蒙教育很深,影响很深。(3)由于老师的故事对我影响很大,指导着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作者终生难忘。

三、学习第三段。

1、默读第三段,找出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尊敬、感激之情的词句,并想一想你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仍然、像……那样……恭恭敬敬、行礼、深深感谢、教诲之恩、终生难忘)。

3、指导朗读:范读、试读、自由练读、齐读。

4、这篇文章有什么特色?

本文语言朴实,感情真挚,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对老师的一片深情。四、课堂总结:

本文通过回忆,记叙了自己在小学时的一位爱讲故事的田老师,抒发了对这位老师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五、全文升华:

纵观全文,说说田教师是一位怎样的教师?把你心中的感受用一两句话说出来?

【布置作业】。

一、用“娓娓动听”和“身临其境”造句。

二、迁移练习:在教过你的老师中,谁给你的印象最深,选择有关他的一件事写下来。

三、准备名人故事交流与尊师名言交流。

部分参考答案:

娓娓动听——每天中午一打开电视机,总能看到说书人娓娓动听地讲着《三国演义》。身临其境——把电视机调到立体声再看电视,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就在剧情中一般。

【板书设计】。

师:口才好文笔好生:难忘师恩。

编故事娓娓动听如春雨滋润。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深情而又朴实的记叙文,是一曲歌颂老师的赞歌。记叙了作家刘绍棠童年时代的启蒙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从小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引导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的事情。文中虽然作者从老师那里获得的只是由一首小诗引申的一个小故事,但从这篇课文里我们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殷殷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深厚感情。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语“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结合田老师把古诗改编成动人的故事来讲课的经过,引导学生细心体会老师是怎样的“教学有方”——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做人……使学生深入体味到老师的“恩”和对学生的爱。

苏教版七下松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

2、理清思路,掌握文章说明结构和说明顺序。

3、赏析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4、培养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1.准确把握松鼠的特征。

2.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难点:

学习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

苏教版师恩难忘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作者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揭题。

1、导入:同学们,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几位好老师,他们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忆一下,他(她)为什么会让你难忘?(指名说)。

2、师恩令我们难忘。(板书:师恩难忘,生齐读课题)下面,我们大家一起读一读著名作家刘绍棠对儿时老师的回忆。

二、初读全文。

1、生自由读课文。

2、认读词语。

纸上牵着姥姥炊烟歇歇脚正月娓娓动听。

惊醒滋润拐杖恍如念叨正在戛然而止。

3、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4、通过初读,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指名说)。

(作者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

5、请同学们看课文中的插图,用上“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等词语说一说。

三、理清课文脉络。

1、用提取中心段的方式分层。

课文哪几自然段是写田老师怎样上课的?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一(1)"我"到邻近的一所乡村小学读书。

二(2-7)教语文的田老师在讲课文时编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且四年都如此。三(8-9)"我"不忘老师的教诲之恩。

四、学习生字。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重点指导“歇”的写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感受师恩。

出示(娓娓动听引人入胜身临其境)。

2、师(指图):看,田老师正在娓娓动听地讲着故事,孩子们听着他的故事甜甜的笑了。从田老师的故事中,我究竟得到了些什么呢?请大家默读课文2—5自然段,想一想。

(学生默读课文)。

指名说。

3、同学们说得真好。田老师的故事生动有趣,让我不知不觉中感受到快乐,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所以,在我的心中,田老师的故事好像是什么?出示: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了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田老师讲了上千个故事,如果说一个故事让我获得了一份知识,那么上千个故事我就获得了--(上千份知识!)。

谁能也这样来说一说。(如:道理、快乐)。

读读文中的这句话。

(生读)。

4、老师的故事是春雨。还记得那首描写春雨的小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老师的教育就像这春雨,悄无声息,飘进我的心田。再来读读。(生再读,)。

在密密春雨中,知识的种子在发芽,在长叶,感受到了吗?一起读。(生齐读)。

5、在田老师的故事中,我慢慢地长大,可田老师给我的仅仅是这些吗?老师这儿有一段刘绍棠的介绍请大家看一看。

出示:刘绍棠简介。

刘绍棠,河北通县人,生于1936年2月。他幼年成材,13岁开始发表作品,

20岁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被誉为中国文坛的“神童作家”。长篇小说《京门脸子》获北京优秀长篇小说奖。《敬柳亭说书》获首届中国大众文学奖。《蒲柳人家》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多部中、短篇小说被译成英、法、德、俄、日、西班牙、泰国、孟加拉、阿尔巴尼亚文出版。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读了刘绍棠的简介,你还想说什么吗?(引导学生说出刘绍棠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许和田老师是分不开的)。

6、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绍棠给自己的这篇文章原来取什么题目?(《老师领进门》)。

什么意思?

生(齐读):我在田老师那儿学习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这些故事有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

8、这就是田老师,一个把自己的一片心血化成个个故事,点点春雨的老师,一个让我终身难忘的老师。四十年后,我回到了家乡,在村边遇到了老师,望着白发苍苍,恩重如山的老师,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读读课文的八九自然段。

(生自由读)。

(指名读)。

9、此时的我已是快五十岁的人了,而且已经是个大作家了,为什么还行小学生一样的礼?(联系课题回答)。

10、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就是“师恩难忘”。

11、田老师对我的教诲之恩我永远记在心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8、9小节,感受我对老师深深的敬意。(生齐读)。

三、身同感受。

1、同学们,每个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劳动,“十年树木,百年树木”提醒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老师的教诲之恩。我们也有我们的老师。每天清晨,我们迎着清风朝阳来到学校,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你有没有感受到过老师对你的关心和爱护呢?谁来说一说。

2、这就是师恩,令我们难忘。请用:“老师啊,您是,。”这样的句式来赞美老师。

3、最后,让我们用上学期我们学过的一首赞美老师的诗献给所有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

老师,您好!

在昨天与今天之间铺设大道。

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金桥。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崇高。

古往今来。

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