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美操在公共体育课的运用论文(精选16篇)

大健美操在公共体育课的运用论文(精选16篇)

ID:9460189

时间:2024-04-26 01:04:08

上传者:GZ才子

范文范本是学习和借鉴的好帮手,可以提供给读者一种模板,引导他们进行写作。通过对范文范本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主题和领域的写作特点和要求。

公共体育对体育课的积极影响论文

摘要:针对现行体育课组织措施上的突出问题,突破采用传统的行政班组教学的组织形式,提出按素质状况和技能水平分班教学。据此对13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性研究,即按体能优劣分班教学,以此为改革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公体课体能分班。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全国不少高校相继试行了按体能分班上课,实践证明,按健康状况和体能分班上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组织措施之一。但是,目前我省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还是采用传统的行政班组教学的组织形式。从教学实践看,此种形式存在诸多弊端。为改革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笔者于9月一2月对安徽机电学院机械系和工美系99级130名大学生进行实验性研究。即按体能优劣分班教学。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实验组为机械系99级男生,采用按体能优劣分班上课;对照组为工美系99级男生,仍按原行政班上课。

2.2分班原则。

实验组按学生100m跑和立定跳远入学测试成绩的优劣,并综合考虑1500m跑和引体向上等项成绩。其技术水平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为了便于对比,在统计分析时亦将对照组学生按入学测验的成绩和技术水平相应划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

2.3实验条件。

本文除实验因素―教学组织形式不同外,其它如教材内容、课时.、课外辅导时间等非试验因素,两组学生基本保持一致。两组学生实验前的初始平均成绩基本相近,经检验无显著性差别(见表1)。

2.4统计指标。

100111和立定跳远成绩均系以期末考试形式测得。

2.5研究方法。

采用自然科学研究中的“比较法”对两组学生成绩提高均值的差别进行显著性检验。

3结果与分析。

从两组2项素质总成绩均值来看,100m成绩实验组(0.74)是对照组(0i)的21倍;立定跳远成绩实验组(14.1oc)是对照组(4.78c)的2.95倍。2项成绩提高均值的差别,均具有高度显著性意义(见表2)。

如按学生实验前初始成绩划分的“差”3个等级小班的提高均值来看,除“好”、“中”、差”班外,无论100m跑还是立定跳远成绩,实验组的“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好”、“中”班(见表好”、“中”3)。

2组2项素质成绩的.比较,“实验组”的做法主要有以下优点:。

3.1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体育教学过程中,对象的年龄特征、身体健康水平、运动技术水平、教材性质以及教学组织形式的不同,技能上升所需的时间、上升坡度、最高阶段的高度、延续时间以及承担急剧变化的负担能力均有所不同。但在高校普体课教学中,习惯采用行政班组的形式。虽然强调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贯彻个别对待原则,但具体到一节课中,由于身体条件、技能水平的差异与承担负荷的差异,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体能处于中间状态的部分学生的一般要求上,而忽视了两头,抓了一半,放了另一半。教学中出现的“吃不饱”和“吃不了”的形象语言就是对此而言的。按体能优劣分班教学,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它使学生体能得到相对一致的发展。教师可以根据各等级学生体能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3.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从实践中看,行政班组的教学组织形式,由于身体条件的差异所引起的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练习方法的简单与复杂,运动量的大与小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很难在一节课内做到满足全班学生或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要求,难免出现松垮、懒散的现象。而按体能优劣分班后则可避免类似现象发生。由于身体条件相近,教学内容、法和手段更能符合实际,课堂组织严密而紧凑,对学生更有吸引力。

3.3有利于教学改革。

教师在备课和上课过程中,可以充分考虑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质量。还能使教师根据学生体质的实际情况,重点发展其较为薄弱的环节,让他们的身体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

3.4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检查与评定。

不同的教学任务和要求,使各等级组别有各自的侧重点,在同一体质水平上,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效果如何,通过信息的反馈与对比可得到确实的反映,从而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4小结与建议。

(1)按体能优劣分班是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可以采用的一种较为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值得推广。

(2)在具体分班时,反映身体素质优劣的数据尽可能全面,应以loom跑为主。反映技能水平应在田径和球类中各选一个项目技评。划分等级可视全系班级人数多少而定,一般以2一3个等级为宜。

(3)每学期末应有小结,各等级需重新调整,实行升降级制。但人数不宜过多,一般以4-6人为宜。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的,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每一个英语教师的事业追求。近几年来,面对农村中学生源较差,普遍地缺乏英语环境等等困难,我对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以“分层次教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方法试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所谓“层次”,有如下几种分法:

一、座位的层次。

学生经过几年的英语学习,他们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必要对他们采取分层次的教学,解决他们已经存在的问题,满足他们不同的需要。对学生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了解后,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在不同的组别,这方便了教学。把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分在第1、2、3竖作为一组,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第4、5竖,又作为一组。或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分在后面第4、5、6排,作为一组,把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分在第1、2、3排,作为另一组。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还有其它的几种分法。

二、备课的层次。

学生分组后,要对他们进行分层次教学,我们教师的备课也要分为几种不同的层次,从而适应教学需要。

1、教学内容(材料)的不同。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教学内容应该多一些,教学难度也应该大一些,教学要求也应该严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那组,教学内容少一些,教学难度降低一些,教学要求也应该宽一些。

2、教学要求不同。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对所学内容不但要求理解掌握,而且要灵活使用,学会运用。学习成绩差一些的那组,对所学内容只要求理解,熟记,基本能掌握就可以了。

3、教学方法不同。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以预习、自学为主,采用启发式教学,多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学习成绩较差的那组,以表扬、鼓励为主,多讲授,多朗读,多操练,熟读所学内容材料,能理解课文意思。

三、上课的层次。

在同一间教室,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可采取复式教学。

1、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先预习、自学。老师先布置一些预习题(可以写在小黑板上),提出一些较为具体的预习要求,学生通过做预习题,基本上掌握所学内容,能解决课本上的练习题。然后教学习成绩较差的那组,通过学习,让他们基本掌握所学内容,能解决课本上的习题。

2、成绩较差的那组学习完所学内容后,布置他们一些课本上的习题,让他们在课内完成。然后教学习成绩较好的那组,先检查预习情况,再对所学内容进行点拔提高,深化所学内容,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对学习成绩较差的那些同学,要多带读,多操练,熟记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语言知识,熟读对话、课文内容、能理解所学内容即可。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他们上台表演(复述)所学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4、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只布置课本上的练习题。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不但要求完成课内作业,还要布置一些课外习题,以帮助他们更快地提高英语成绩,迅速成才。

四、辅导的层次。

辅导对学生巩固、提高所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决不能忽视。早读课要下班辅导,布置朗读的内容,提出适当的要求,完成朗读任务。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由英语成绩较好的同学进行带读,熟读所学内容,并要求背出所学的单词,短语,句型。老师进行检查登记。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要背诵课文,复述课文内容,就课文内容能进行问答。课后对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要提供一定的阅读材料,指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尽可能阅读英语原著,开拓他们的视野,扩大他们的词汇量,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而且还要求他们用英语写日记,每周用英语写一篇作文,培养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测验的层次。

测试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的学习,检查教师的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分层次进行教学的班级,测验的试卷也要分层次,这有利于教学。学习成绩差的同学的试卷,主要考查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识,要求要低一些,浅于所学内容,题量少一些,以便于在规定时间把试卷做完。主观题少一些,基本上与所学内容相符一致,客观题要多一些,考查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试卷的题型一般是:1、单词拼写;2、词语释义(选择题);3、单项选择;4、补全对话;5、阅读理解;6、完成句子。他们的测验成绩一般在80分左右。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消除自卑感,为进一步学习英语准备好良好的心态。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的试卷,主要考查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检查他们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锻炼他们英语的交际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试卷除了常用的题型外,还应该有下列题型:1、完型填空;2、句型转换;3翻译(意译为主的句子);4、看图填词;5语言表达。他们的测验成绩一般在85分左右,使他们既有成功满足感,也有紧迫感,要取得优异成绩,还需刻苦攻读,这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努力向上。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长期的体育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没有注重学生的体育技能发展,而是一味地让学生重复一个基本动作,不能够重点的培养每个学生的体育动作技能,往往达不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又失去了对体育学习的热情,日复一日学生就会把体育课当成学习文化课结束后放松的课程。这是消极的态度,更是不可取的态度,所以我们体育教师应当自觉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体育学习的发展。

1.高校体育分层次教学的现状。

1.1教师的师资力量不完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有教育和导向的作用,所以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但是在现实调查中发现,高校的体育教师只是学习了一些基本的体育知识,没有专业的体育方面的知识,总是用那些传统的老式的体育教学程序来完成所谓的体育教学任务。久而久之,问题的根本就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很短缺,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不重视。所以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完善自己的体育专业知识,推陈出新,继承优秀的体育教学模式,推出属于自己的一套新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校体育的发展。

1.2我国课程设置的不公平,教学质量堪忧。一些高校在课程的设置上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在课程上逐渐的缩短了体育课的'时间以及在一周中的课程数量。这是有明显的不合理性,并且在上课期间开始课程的效率也很低迷,导致体育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一些误导。在体育教学内容方面,教师总是选择简单枯燥单调的体育知识来灌输给学生,学生也没有更高的积极性去好好接受知识,这样的课堂模式造成的结果就是:教师没有兴趣教,学生也没有兴趣学,长久的发展下去,体育教学变得单调无味。

1.3提高文化教育质量的思想日益加重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是重视文化教育,应付考试。在老师家长学生的心目中,考试才是学生发展的关键,只要抓住考试成绩就能取得成功。那种应试教育的思想还残存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忽略了体育教育教学。这种观念严重影响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主管教育单位产生了学习是应付考试的教育思想,从而也就使各个学校忽视了体育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2.高校体育应快速展开多层次教学以及完善措施。

2.1把握分层次教学的重点核心,了解并发现学生特点。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的认识以及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多用发现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了解学生在体育方面的能力,还有学生感兴趣的方面。然后教师再依据当前的教学目标,制定出一系列关于学生体育发展的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个性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口味不好把握,这就要靠教师日积月累的教育工作中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来完善和总结自己的分层次教学目标和结果。所以,分层次教学可以更好的让学生主动参加到体育教学课堂中,通过自身的发现和实践促进学生体育知识和能力的增加,积极主动的锻炼,领会体育带来的快乐。这样也能使教师的授课热情激发出来。例如教师可以在体育课的开始和学生们沟通交流,商讨出一个或两个学生们感兴趣的小游戏,适合在户外进行,从学生们的做游戏情况中,教师应细心观察,哪些同学在游戏中表现突出,哪些同学不善于运动,从而发现他们的不足与特点,以确保我们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更好的制定体育课的教学规划。

2.2校方积极引入专业体育教师。目前在大学阶段的主要问题,即是缺乏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体育指导,在此问题上,校方应重视起来,集中相关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相关的体育教学水平,何种问题的出现,就应该有何种对策。校方提供更好更便利的条件,提高相关体育教学老师的福利之外,还应该增加考核次数,提高考核标准,作为体育教师,更应具有良好的体魄,以便于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们留下良好印象。

2.3注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应当以学生为主,教师在课堂中充当引领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核心素养的视角下,更应当注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体育方面素质,尤其在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关乎方面甚广,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注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地位,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特点,由个体总结出一般规律,更好的熟悉每一个学生,使其更好地接受知识,增长信心。例如在教师平常的体育教学中,在教授足球这一科目时,关于如何将球射入球门,教师在示范讲解后,示意学生分组进行练习,这时候教师在学生一旁观察并发现问题,细心指导学生动作规范,以便于学生更好的熟悉并且掌握,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本,更好的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

3.在分层次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把握好矛盾关系,在学生整体中关注好学生个体的情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是更好的关注学生个体,在一个班级之中,了解并掌握好整体的学习情况,身体素质,锻炼情况,了解到这些,教师制定出适合此班级整体状况的教学目标,接下来,在实际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每个学生具体的体育训练情况的认识中,再根据学生个体的情况,适当增减自己的教学任务目标,在整体中把握个体,以便于整体更好的发挥。例如在篮球投篮的教学活动中,应注意三点问题:投篮的准确度,投篮姿势的正确与否,投篮中臂力发力注意问题。教师在耐心讲解后,学生依次站在球框前进行尝试,教师指出学生的问题与不足,应注重的三点问题,教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其要点,并督促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锻炼学习。

3.2针对个别分层次明显的体育项目,教师应依据学生实际身体素。质指定考核标准中长跑作为大学阶段分层次明显的一项体育项目,如果指定的考核标准较高,就会出现身体素质弱的部分同学不及格的情况,并且中长跑这类体育项目在短时期的训练中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成绩,因此,教师在此类情况中,应根据学生具体的身体素质来制定考核标准,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身体素质好的学生、素质中等的学生以及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中长跑的合格时间应制定为依次延长,才会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更好的完成相关体育任务,另外,方便教师更好的完成相关教学任务以及圆满完成教学目标。

3.3校方开展相关体育常识的讲座,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选修课程。分层次教学中,最主要的应是教师与学生这两大教学主体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助力,在教师方面,教师应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及经验能力,制定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在学生方面,学生应考虑到自身的身体素质条件和兴趣,选择适合自己并且感兴趣的体育选修科目,以免造成挂科;在学校方面,学校应尽可能的开展更多项目,举办讲座,提高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重视,更好的让学生进行体育选修课程的选择。分层次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充当重要的角色。因为这种方法能够使学生积极地加入到体育教学的活动中去,而且能使教师有更高的热情去准备和引导学生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并且能够注重学生个体发展,使学生进步,从而达到共赢。制定了科学的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出适合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法,最后实施不同层次的考量,能够将每个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出来,进而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最终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所以这就要求教育教学人员动用一切力量去发挥体育教育教学水平,大力改革教育教学,深入的研究分层次教学法,找出其在教学中的实践优缺点,并加以巩固和改正,最终能够在体育教学中顺利展开。

参考文献:

大健美操在公共体育课的运用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目前,社会上日益流行的各种时尚健身操,如踏板操、健身球操、啦啦操,乃至流行于广场上的健身排舞等,在网上也日益风靡起来,也越来越得到广大同学们的青睐。高校健美操的授课内容太过单一,学生对健美操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低。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在10月8日以教师〔〕6号印发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对高校健美操的内容进行改革,提出了“大健美操课程”的实践教学理念,即为:健美操教学内容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内容如规定的健身操套路,而是附加有包括各种时尚的健身操形式,如踏板操、健身球操、啦啦操,乃至流行于广场上的健身排舞等,把一些时尚的健身操、健身排舞等融入到健美操的课程当中。本课题主要运用实验法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为高校公共体育课健美操课程的优化改革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意义。

2、结果与分析。

通过学习健美操运动的基本理论、技术技能及锻炼方法,提高我校广大学子的身体素质,并充分培养学生体育审美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为培养21世纪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

学校十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师资队伍比较合理,具有较强的发展实力。我校目前拥有室内健美操馆、艺术体操馆、大型体操馆,以及室外能够适合健美操教学的场地20余片,适合健美操教学的各种音响、多功能投影仪、放映机、电视机等,还包括踏板30块、健身球30个、啦啦球50对、瑜伽垫100多片、健身扇100多把等,并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建立完善的体育学院“健身操器械库”。体育场馆设施的不断完善为体育课堂教学、运动训练和阳光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目前温州大学在一、二年级开设健美操选项课,三、四年级不再有健美操选修课。开设的课型有基础班和提高班,但对健美操基础班和提高班的界定也不是很明确。学校在公体课中每个学期设有32个课时。

2.1.3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

我校在公体课中开设《全国健美操大众锻炼标准第三套动作》中的一、二、三级的动作套路。教学内容比较单一,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安排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健美操的发展、健美操的锻炼形式与注意事项、健美操的简易创编等。

2.1.4健美操课程教学方法手段。

目前健美操教学方法的使用上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依旧以是讲解、示范、练习、纠错为主要的授课方法,不能把现在流行的多媒体教学等现代教学方式融合到课堂当中。教学方法不够多元化。虽然我校拥有健美操教学各种设备,器材,但据了解目前健美操课堂上的教学中只使用有音响。教学手段单一,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现阶段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还是以“授之以鱼”的方式,即以考查学生对所教的成套动作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考试的音乐也是一成不变。这种评价丧失了学生的发展创新机会,对他们学习健美操可以终身收益也收到阻碍。

2.1.6师生对健美操课程开展的意义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师生对高校开展健美操课程的意义理解各不相同。其中教师都认为健美操课程的健身、健美、健心价值能够发挥出来;但是调查的285名学生中,他们对健美操课程的价值却不尽相同,甚至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健美操课程毫无价值,无非是为了毕业而修学分。(见表1)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他们没有积极参与到健美操课程当中,对健美操课程没有兴趣造成的。这种现状是造成选择选修健美操课程的学生越来越小的重要原因。

2.2.1实验目的与意义。

通过在公共体育健美操课程中融入“大健美操课程”的.理念,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产生一个积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从而验证融入“大健美操课程”理念的可行性及普遍意义。

2.2.2实验的设计。

2.2.2.1实验的分组。

实验组:在健美操的授课过程中融入大健美操的课程理念进行教学,学时为一学期。对照组:以目前传统的授课理念进行教学,学时为一学期。

2.2.2.2取样的方法。

在我授课的几个选修健美操课程的班级中,选取两个班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个班的人数相等,性别构成一样。通过质性的检验,选取的两个班的学习基础、身体素质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2.2.3实验控制条件。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的总时数、授课老师、授课的环境及课标规定的考核内容等因素保持严格的一致性。

2.2.2.4实验的假设。

通过实验教学,融入大健美操课程理念的班级在学习行为方式变化、形体测量评价、学生心理品质等方面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并且经过统一的考核之后,其考核成绩也同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2.2.2.5实验的具体过程。

理论部分:和对照组一样教授健美操的基本理论知识。实践部分:对照组继续按照传统的授课方法与内容进行授课。实验组在课程的开始部分(热身部分)融入拉丁、搏击、街舞、排舞等一些现阶段比较流行的元素,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堂主体部分的授课内容保持不变,结束部分像开始部分的一样融入一些时尚健身操的元素。

2.2.2.6实验的评价方法。

学期期末的时候,按课标的要求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考核与测评,考试方法、规则以及考核的内容完全一致。

2.3.1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表现分析。

在实施大健美操课程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在对待课程的态度上发生了转变,学生开始从被动学到主动学转变,刚开始的两个礼拜发生这样的变化,笔者把它认为是学生的新鲜感,新鲜感的时间段过去后,学生也许不会再这么积极,然而,直到学期末,学生的学习兴趣依然很浓厚,这说明大健美操课程在实验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2.3.2教学实验后学生满意度的分析。

表2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满意度分析教学的内容单一,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表演欲望,是目前高校健美操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健美操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这说明大健美操课程的实施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学生基本上接受了这样形式的教学内容。大健美操课程的设计也正是符合了学生对健美操课程内容的需求。使他们有兴趣参与到健美操的运动中来,而运动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与其对运动的内容是否感兴趣有密切的关系。

2.3.3教学实验后学生成绩的比较分析。

从表3可以得到实验组的学生成绩集中在85分以上,这说明经过一学期的实验教学,大健美操课程对学生的成绩起到了作用,受到了良好的效果。这关键是在于大健美操课程内容等的创新,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健美操产生兴趣,最终让健美操课程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2.3.4教学实验后学生身体素质的比较分析。

教学实验后,对试验组的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实验组的学生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教学后,其体质测试成绩有了显著性的变化,试验组的体质测试成绩明显好于实验之前;而对照组的学生其测试成绩虽然没有实验组的学生变化大,但其成绩普遍有了好的转变。具体见表4、表5。探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假期结束之后学生的测试成绩不理想,经过一个学期的锻炼之后有了明显的好转,但是我们也可以发现实验组的学生其测试成绩有更好的转变,这同时也说明实施大健美操课程对增强学生的体质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达到了好的效果。

3、结语。

3.1目前,温州大学的健美操课程还不是很完善,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在其教学内容单一,不够丰富,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3.2通过实施大健美操课程,学生对健美操课程的满意度升高,大健美操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基本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

3.3教学实验后,实验组的学生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大健美操课程能够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程中来,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健美操产生兴趣,最终让健美操课程发挥出它应有的效果,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高能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3.4通过教学实验后的比较分析发现,实验组的学生身体素质发生了显著性的变化。这些都表明了大健美操课程在教学实验中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对健美操课程的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健康教育融人高师公共体育课的研究教育论文

论文摘要:在推进全面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高校的体育课中进行健康教育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此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用以推动师范院校的体育教学改革。

健康教育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觉地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人们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降低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在高校中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水平产生直接的影响,对培养他们良好的身心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原因,目前健康教育仍是高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实际工作的开展与(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存在很大差距。在高等院校健康教师普遍缺乏的今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它们是培养教师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如果具有丰富的健康知识,不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在其走向工作岗位后,更利于教育学生,也能影响周围人群和广大青少年,对全民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如何开展健康教育显的格外重要。

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都是以健康为中心,使学生获得健康知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健康人。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是分开进行的,健康教育偏重于生理知识的灌输,而体育教育又过于偏重技术的教学,忽视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情感的培养,造成二者分离的现象。因此,如何使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健康教育是否能真正发挥作用的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笔者通过对阜阳师范学院99级学生就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如何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去的问题进行了实验研究。

1实验对象和方法。

1.1实验对象。

选择阜阳师范学院99级物理系(1)班,男生30人为对照组;选择阜阳师范学院99级音乐系和美术系,男生共28人为实验组。

1.2实验方法。

对照组根据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验组在根据学校体育教学大纲要求,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同时,利用学生课间休息的时间,对学生在运动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针对性的进行十分钟的健康教育知识的介绍和答疑。实验期为一年。一年后进行体育考试成绩比较。

1.3内容。

根据《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结合大学公共体育课教学时数,将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提炼,设置题目如下:健康的概念;健康与情绪;运动时间与学习;运动使身体那些部位得到了锻炼;怎样使肌肉强壮起来;常见运动损伤的救护等。

2结果与分析。

根据学校体育教学要求,新生入校后的第一次体育课就是要进行体育达标的测验,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两组学生在进校后的体育达标测验中,四项成绩(100米跑;1500米跑;立定跳远;掷铅球)都达不到最低250分的及格标准,两组成绩基本一样,没有显著差异。在实验组的体育课的教学中采用事先设定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经过健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大部分都能主动地参与有益健康的活动,改变了过去学生爱好体育,却不爱上体育课的现状。在上体育课时能与教师配合,认真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课余时间也能主动参加体育锻炼。从被动的.参加体育课的学习,到主动的参与运动是一个飞跃。在一年后的相同内容的体育考试中,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平均成绩有了显著差异,实验组的平均体育考试成绩高出对照组分。

3结论。

现在的大学生在中小学学习阶段基本上是处在“应试教育”的教学指导思想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之下,音乐、体育、美术的课程处在可有可无的窘境,学校重点抓的教学内容大都是为了考试而设置的,忽视健康教育,以至使一些进入高校的学生健康知识贫乏。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必备心理素质均处于薄弱环节,有的学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卫生常识都不知道。在一次体育教学课中,教师多次提醒一个学生注意肘关节不要弯曲,这个学生一直没有把肘关节伸直,当教师再次提示他时,该生却茫然地问到肘关节在哪?如果一个人连自身的最基本的身体结构和功能都不知道,何从谈起自我保健。通过体育课堂进行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体育方法学知识,体育文化知识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现代体育观,培养他们积极的健康态度和信念,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与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提高维护自身健康和他人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健康反映了体育增强体质的主要目的和社会需要获得的效果,学校体育教育也是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进行的,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作为改善人身体状况的教育过程,目的趋于统一。通过体育教与健康教育两个方面相接轨,能达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的目的。这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和促进学生健康的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径。因此,把锻炼的目的、意义和手段、方法结合起来的教育是体育教育的有机结合点。从以上实验可以看出把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在体育课的教学中的做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果的。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进行健康知识的教育。学生围在一起席地而坐,进行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和解答学生在锻炼中的困惑,形式活泼,避免了说教,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目的明确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不足的是:高校公共体育课占课时比重小,传授健康知识量少,不能系统向学生地传授健康教育的知识内容。

4建议。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了促进健康为目的发展方向。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作为改善人身体状况的教育过程,目的趋于统一。健康教育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体育教育中不能缺少的内容。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把健教工作从从属地位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加强体育课的教学改革力度,教材的选择要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要增加体育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和时数。在现有的体育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增加或加强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体育保健知识、心理卫生保健、医务监督、运动损伤的防治和体育健身的自我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师要不断的加强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体育理论和其他新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研究体育健康知识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使体育课的教学真正把“健康第一”放在了首位。

大健美操在公共体育课的运用论文

1.1、技能练习。

中学健美操技能练习主要分为徒手健美和器械健美操两部分。徒手健美操:包括基础内容、组合动作和成套动作部分。通过徒手健美操练习,培养中学生健美操感觉,增强表现意识。其中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和乐感训练构成基本训练内容。组合动作练习,提高学生身体协调能力,使各基本动作连接更加流畅。通过成套动作展示,展现自我,获取自信心与满足感,促使其更加投入低热爱这项运动。

1.2、理论传授。

健美操技能练习的同时,应及时进行理论传授,指导学生更加科学地进行锻炼。健美操项目发展史、项目特点及比赛规则等,是健美操课程和乐理知识理论部分必不可少的内容。另外,还应该向学生介绍有关健美操运动的生理卫生和保健等理论知识,保证学生从事健美操运动过程中的安全,真正实现增强体质的目的。

2.1、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基础上,形成良好身体形态。

作为一项普及性很高的大众健身项目,健美操运动推广的首要目的`就是促进人们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如今社会,中学生生活水平提高,高膳食营养,加上缺少体育锻炼,导致体内脂肪堆积,肥胖率逐渐提高。学校开展健美操课程,促使更多的中学生参加有氧运动,不仅使孩子拥有健康的体魄,还能帮助他们减肥,达到促进健康、增强体质的效果。中学体育课开展健美操运动,对学生形成良好身体形态也具有促进作用。根据青少年生长发育规律,练习健美操不仅可以促进骺软骨的生长,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增高,而且可以加大肌肉的力量、速度和弹性,有助于青少年身体强壮。

2.2、提高心理素质,缓解压力。

中学生通过健美操的练习,不但增强了体质,改善了形体,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能够调节心理。应试教育环境下,中学生承受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巨大的学习压力,对其心理成长方面造成消极影响。承受挫折能力降低,忧郁症、自闭症等现象频频发生,中学生心理健康受到极大的威胁。健美操这项新兴体育运动,将音乐与运动两元素完美结合,是治疗“精神疾病”的良药。中学生经常参加健美操运动,在音乐的伴奏下,暂时忘掉烦恼和压力,激发运动的活力,愉悦心情,缓解心理压力,释放心情。

2.3、增强学生自信心,建立友谊,培养良好个人品质。

某种意义上讲,健美操运动是一项在同一场地,多人共同参与的表演性项目。通过集体参与运动,操化设计上大胆创新,展现美丽身姿,进而赢得观众的认可与掌声。在这项集体运动项目中,大家互相交流,共同学习。通过团结合作,获取胜利,产生满足感和成就感,进而增强自信心。在健美操动作练习过程中,同学之间更加近距离地接触,增进沟通与了解,促进良好人际关系形成,建立深厚友谊。健美操运动还可以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坚持、果断、独立、自觉的个性品质。

3、小结。

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运动项目,符合中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有必要在中学体育中开展应用。中学阶段体育教学中科学地使用健美操课程,可以唤起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基础上,形成良好身体形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缓解压力;增强学生自信心,建立友谊,培养良好个人品质,最终实现其全面发展。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前言。

我院实施的“按系统、分层次、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课程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明确,课程体系层次分明,包含了学校体育教、学、练的全部内容,比较充分的满足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较好地体现了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原则,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此学生反映良好。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使我院的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课外群体活动更加丰富多彩,竞技运动水平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也获得了学院学生及校内外专家的一致好评。改革取得的主要效果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学生的体育意识与锻炼习惯得到进一步增强。

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强化了课内外的管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目标更加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也得到进一步加强。丰富多彩的课内外体育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体育意识,促进了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体育是人一生的需要”、“体育锻炼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提高生活质量”,以及“体育也是消费,健康需要投资”这些现代体育意识与观念已被越来越多的同学接受。通过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广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意识和体育热情普遍得到提高,学生群体活动的参与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近三年我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出勤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从而表明我院“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模式”的实施,确实在增强学生体育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学生体育文化素质与锻炼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体育课程教学的实施和学生群体活动的开展,广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得了充分的展示。同学们通过各种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的开展,表现出当代大学生积极探索、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使我院体育协会和俱乐部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有组织、有计划、常年不断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为提高他们的体育能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不仅使学生能力得到提高,素质得到发展,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体育骨干如:由足球、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田径、轮滑等协会组织的活动和比赛,从经费筹集、制定规程、编排秩序到裁判组织,全部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运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院足、篮、排三大球俱乐部联赛已开展多年,在教师指导下,裁判工作全部由学生担任,目前已培养国家一级裁判2名、二级裁判40名,每年都有200多名学生参加裁判工作。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有了显著提高。足球、田径俱乐部曾被评为院级先进集体标兵。

三.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手段,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个体评价标准,也是学生能否毕业的一项必备条件。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供了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从而促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不断提高。我院依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从级开始进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工作,每年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合格率均在98%左右。体测标准调高以后,学生体测合格率仍达到89.07%的较高水平。从而表明我院的体育教学改革,确实对增强学生的体质,提高学生的运动素质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促进了课外群体活动的开展,体育运动水平也得到提高。

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使面向全体学生的群体活动真正成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不仅营造出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学习氛围和浓郁的校园体育文化,而且进一步推动了课外群体活动的开展。彻底改变了以往课外体育中,竞技体育比赛多,健身娱乐活动少,运动尖子参加多,普通学生参加少的状况。目前,我院基本形成了,年有计划,月有安排,周有活动,各种俱乐部联赛和健身娱乐活动常年不断的大好局面。丰富多彩的体育俱乐部活动,还吸引了学院的中青年教师参加到俱乐部联赛和活动中来。目前我院有11个体育协会,90个单项体育俱乐部。为了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学院还将每年一届的田径运动会,更名为田径暨全民健身运动会,比赛项目由改革前的男女生共计26项增加到49项,且集体性的健身和娱乐项目占到2/3,参赛人数由800多人增加到2100多人。充分体现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和教育部提出的“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

我院的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不仅推动了学院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也使学院体育运动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我院在没有体育特招生的情况下,院运动队在参加天津市大学生各项比赛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如:院田径队曾连续两年荣获男子甲组团体总分第四名;院足球队曾获天津大学生足球比赛亚军,近几年我院学生组队参加了全国和天津市大学生运动会的各项比赛,也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武术队获市大学生武术比赛男子乙组自选太极拳第一名,男子乙组软器械第三名;绳毽队在市大学生绳毽运动会上共获得2项第一名,3项第二名,5项第五名;健美操队获天津市大学生健美操比赛普通组健身健美操第四名;足球队获得天津市大学生足球赛第四名;20跆拳道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中获4项第一名、1项第三名、1项第五名的优异成绩;篮球队获得天津市大学生乙组篮球赛第一名;健美操队获校园健身操比赛第一名;网球队获市大学生网球比赛,男子双打第五名;跆拳道队跆拳道队获2项第一名、2项第二名、4项第三名;武术队获1项第一名、1项第三名;天津市空手道锦标赛获4项第一名、2项第三名、3项第三名,以上成绩的取得体现了我院近几年体育课程改革的成果。

五.学生及校内外专家评价。

学院每学期向学生发放《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优秀教学质量评价表》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通过调查反馈表明,近三年学生对我院体育课程教师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给予了高度评价,满意率达到95%以上。

学院教学督导组,每学期通过听看课到体育部进行督导检查,校内专家对体育课的改革、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给予了充分肯定,满意率达到95%;20被评为院级优秀课程。

2008年5月16日天津市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孙宝柱(天津商业大学教授、全国高校教指委委员、天津教指委主任)刘建军(天津科技大学教授、天津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高宜(天津南开大学教授、天津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对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进行了入校考查。提出如下评价意见:

1、天津城建学院学校领导高度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学校体育设施、设备齐全满足目前课程教学的需要。体育部领导对课程的建设有规划,有落实,有新意,有成果。师资队伍的男女比例、职称、年龄、项目等结构均为合理;教师能够将课程教学与科学研究密切结合,各级立项课题、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均为我市高校前列,为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建设目标明确,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使学生在五个领域目标上均取得发展。课程内容的选择符合《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课程建设发展的成果显著,特别是篮球、足球、手球、跆拳道等项教学内容更具有课程建设的代表性。

3、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教学文件规范,建立了完善的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过程的调控机制,有一套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监控体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课程教学效果明显。

4、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重视现代化教学、管理手段的研发与应用,体育网络课程的开发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础,也是该校体育课程建设的特色。网上体育教学资源丰富。

5、天津城建学院体育课程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提高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十分重视学生体育能力、习惯的养成教育,积极开展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代表队训练,将课内、外教学融为一体并落实到实处,形成了两个系统、三个层次、四个类型的教学特色,发挥了体育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功能。

6、由课程组负责人及其成员参与组织、编写的《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系列实践教材》、《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均通过了教育部专家组的审定,成为天津市普通高校历史上首次正式出版发行的体育课程教材。由于该教材编写的内容新颖、方法上有独创已经被天津市所有高校和全国许多高校采用。

7、从对该课程建设情况的考查看出,课题组负责人在承担天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工作中的表率作用,体育单项课程建设的市级科研课题研究在天津城建学院得到很好的实践。

六、社会声誉。

年教育部对我院进行本科教学评估时,无论是天津市评估专家还是国评专家均给予我院的体育课程教学水平高度评价。我院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以来,先后被市教委评为《天津市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优秀单位》、《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先进单位〉、《天津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天津市百万职工技术创新活动先进集体》被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研究中心评为《体育教学改革优秀实验学校》。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根据体育项目的特点、教学条件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高校公共体育课中进行分层次教学。实验结果表明:分层次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8月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指出了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并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体能等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将课程划分为五个学习领域(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分层次提出了具体的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为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剧增,由于学生来源广泛,地域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不一,在体育素养上表现了明显的个体差异,面对这个群体,如何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是学校公体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纲要》为精神,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提出了分层次教学模式的运用探讨。

1.1分层次教学的基本含义。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体能、技能以及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有效和最合理的发展,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和提高。

1.2.1新体育课程理念的转变新模式的教育观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长,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新体育课程的理念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和发展。《纲要》第八条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因此,分层次教学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需要。

1.2.2从学校生源看学校面向各地招生,地域分布广泛,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体育教学条件差距大,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及体育教学思想也不尽相同,加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不一致,因而学生的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能力、体育文化素养等也就必然呈现同层次,他们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他们在体育教学过程表现出来的接受能力,无疑也会表现出不同层次。

2.1分专项摸底分班。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不同专项的选择,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体能技能水平不同分成普通班和提高班。

2.2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

2.3建立各专项俱乐部,加强俱乐部管理。

体育俱乐部是高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补充,俱乐部管理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是学生参与组织的主动性活动,把各专项提高班的同学吸收到各俱乐部参与管理组织、服务不同的活动和竞赛。,从而提高他们的辅导能力和管理能力,而有兴趣的同学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锻炼,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情况可作为评定成绩的指标之一。

2.4制订课堂情况登记表和体育俱乐部活动登记表。

内容包括学生考勤和学习态度。抓好学生考勤,有利于保证学生参加锻炼的时间,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增强锻炼意识。对学生学习态度的.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通过课堂情况登记和体育俱乐部活动登记表,可以增进对学生的了解,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的自理能力和合作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教学改革。

2.5重视小教员的培养。

分层次模式的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小教员优势作用,提高班的同学由于其运动技术水平较高,专业素质较强,有较强的自信心和满足感,对有一定能力的同学可以充当小教员角色,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如用各专项的基本动作带准备活动,组织分组练习,指导学生动作等等,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小教员与普通班的同学年龄相仿,易于沟通,打破不同专业,不同系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学生的交际,可以互相促进,互相竞争,培养团结进取的精神,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2.6改革教学评价方法—重视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

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价,是教学质量的反映,每个学生的成绩不应“一考定论”,而应注重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评价体育成绩应从三方面考虑:

2.6.1平时成绩(30%)平时成绩是由学生的考勤和学习态度组成,根据课堂情况登记表和体育俱乐部登记表来评价学生成绩。

2.6.2期末成绩(300,6)按教学内容进行项目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难度不同的考试内容。

2.6.3身体素质成绩(30%)包括耐力跑,实心球或仰卧起坐任选一项,评价标准为优良,及格,不及格。

另外10%是对提高班学生和小教员的奖励分,以鼓励学生,使普通班的学生可以积极锻炼,争取进步。

3.1实验对象。

实验班采用互动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练习为主,对照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教师教学。专项考试内容包括乒乓球专业技术和健美操专业技术(专项成绩由课题组教师集体评分。

3.3实验结果。

3.4实验分析。

3.4.1从健美操专项成绩和乒乓球专项成绩分析从表21可以看出,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采用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验班,其专业动作的技评成绩的优秀率为32。5%和37。50,6,优良率为52。5%和50%45%消灭了不及格现象,采用传统教学的对照班的成绩的优秀率为12r%和150,6,优良率为差异是比较明显的。在教学中,分层次教学模式采用互动教学,从学生主体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差,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充分利用提高班同学小教员的作用,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增进友谊。

3.4.2从学生的考勤和学习态度分析学生课堂出勤率差别不大,但从学生课堂登记表可以发现,实验班的同学上课练习积极性,主动性明显高于对照班的同学,表现为多问多练。对照班的同学注重教师的教,根据教学任务完成教学内容,忽略了学生的学。从表4,5中可以看出:由于实验班学生参加体育俱乐部的活动情况是体育成绩评价的指标之一,既保证了学生在课外练习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习惯,因此,实验班的同学的专项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同学。

4结论。

分层次教学模式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适合普通高校的健美操和乒乓球教学,通过对分层次模式的实践和改进,为高校体育教学提供新的成功经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提高体育能力;有助于学生交际和竞争能力的改善,提高学生身心发展水平;有利于以后为社区或各俱乐部培养一批合格的社会指导员或教练员。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摘要:游戏教学法是新课改普及以来的热点。教育实践表明,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存在着诸多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从“名词解释”“必要性分析”及“遵循原则”三个方面入手,围绕体育游戏的实践运用进行了细致的探索与归纳。

关键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名词解释;必要性分析;遵循原则。

伴随着新课改运动的广泛普及与推行,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游戏教学法便是其中之一。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恰当运用,对于诱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深化学生的体育学习认知、切实提升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有着显而易见的突出优势。以下,笔者从自身的小学体育教学实践出发,浅就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展开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一、专业名词解释。

游戏是人类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而进行的有序的娱乐活动总称。体育游戏是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较于广泛的游戏形式来讲,具有更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体育游戏的载体是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基本手段是为学习者提供充足的身体锻炼,根本宗旨则在于增强学生的身体健康素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进而促进学生身与心的和谐、均衡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恰当融入游戏的必要性分析。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流行,实质上存在着较强的必要性。笔者认为这一必要性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1.小学生的学习特点受到年龄因素的制约,小学阶段学生自我控制的能力较弱,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课堂学习活动中的注意力极容易被外界不相干的事物所吸引。这也正是小学生的学习注意力随着时间的推进而递减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小学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死板地向学生传授枯燥、乏味的体育知识,而应当在尊重小学生主观认知规律的基础之上,想方设法创新体育课堂教学形式,进而最大限度上吸引学生的体育学习注意力、诱发其浓厚的体育学习兴趣。体育游戏既与特定的体育学习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又融合有新鲜、有趣的游戏元素,这两点显然都充分契合了小学阶段学生的实际认知特点,因此,更容易以游戏为媒介,将学生的注意力持续集中到体育课堂的相关学习活动之中。这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2.小学生的生理特点不同于成年人已经发育完善的身体构造,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身体素质有着该阶段未成年人的独特特征。首先,身体的柔韧性较强,但同时骨骼的硬度相对较小,因此,幅度较大的体育运动非常容易导致小学生的骨骼发生错位、骨折、脱臼等现象;其次,肌肉的牵引力较小,并极容易有疲劳之感,大量的体育运动很容易使得学生的肌肉出现拉伤的情况;小学生的肺活量较小,这也是他们在结束大量的运动之后常有呼吸不顺畅等情况的重要原因……小学生的特殊生理结构及特点都表明,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为了提高所谓的教学效率而一味加大对学生的体育训练难度与强度,而应适当放缓教学节奏,恰当嵌入学生所感兴趣,且能帮助学生有效放松身体的教育游戏。这种有张有弛的体育教学,既契合了小学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同时,又能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正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游戏教学的重要原因所在。3.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体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使学生树立终身锻炼的意识与信念。要想达到上述教学效果,单单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灌输式讲解与教授很显然难以实现,因为,这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如此一来,终身锻炼的体育教学追求自然也就成为泡影。这就需要小学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打破灌输式落后教育理念的束缚,改为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游戏教学形式,这对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推动其形成积极、端正的体育锻炼习惯都大有裨益。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也决定了实施游戏教学法的必要性。

三、小学体育运用游戏开展教学应当遵循的原则。

笔者观察到,在对游戏教学法形成了足够深刻的认知与理解之后,不少小学体育教师纷纷将其运用到了自身的'体育教学实践之中,这在为小学体育教学注入新鲜活力元素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有的教师无视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致使所开展的体育游戏与特定的体育教学内容之间毫无联系;又如,有的教师开展的游戏占据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致使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展开,体育教学效率也因此大打折扣……这些问题都表明了小学体育教师不能滥用、误用课堂游戏,而应当严格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1.游戏必须贴合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通过教育实践来看,我们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单纯“为了游戏而游戏”,这种形式上的游戏教学显然并不能发挥其有效作用。考虑到此,小学体育教师在设置课堂游戏时,必须首先确保其与所教学的具体内容的关联性。如,在教学“跳的运动”这一节内容时,笔者就组织学生进行了“跳竹竿”这一课堂小游戏。具体的游戏规则为:全班学生自由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打竹竿,一组跳,然后两个小组成员轮换。在跳竹竿时,几根竹竿并排放在一起,跳竹竿的成员在多根竹竿的一开一合,中灵活变换身形并进行灵巧的跳跃。被竹竿夹到的学生被淘汰,由后续的成员顶上。坚持时间长的学生即为获胜者。该项体育游戏由全班学生全体参与,而且还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因此,学生的参与热情格外高。如此一来,借助这一体育游戏不仅有效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锻炼了自身的跳跃能力。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贴合具体体育教学内容的课堂游戏具有一举两得之良好功效。2.坚持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协助地位诚然,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时穿插一些趣味小游戏,能很好地诱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学习兴趣与动机,进而确保高质量、高效率的体育教学效果。但这并不代表体育游戏可以取代常规的教学内容。小学体育教师在引入课堂教学游戏的同时,必须坚持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协助地位,避免出现体育游戏“喧宾夺主”“越俎代庖”等尴尬状况。如,在教学“跑”这一运动项目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两人三足”这一课堂小游戏,使得原本单调、乏味的跑步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但一定要注意该项游戏的操作时间,且必须将其控制在特定的时间段内。这样,就不会出现游戏时间过长,致使教学知识点无法展开的不利情况,同时,还能在学生高涨的学习姿态及热情中轻松展开“跑”相关体育知识点的详细教学。坚持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协助地位,是发挥游戏法应用效益的必要条件之一。从小学生的主观条件出发,从小学体育教学的目的出发,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存在着必要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小学体育教师就可以不分实际情况,对游戏教学法进行随意的使用。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应严格遵循多项基本原则,既要贴合具体的体育教学内容,又要始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协助地位,切不可喧宾夺主。如此精心选择下的课堂游戏才能产生事半功倍的良好体育教学效果,才能达到以游戏促教学、寓教于乐、寓教于趣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张珂.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三峡大学学报,2010(s2).

分层次教学模式在公共体育选项课的运用探讨论文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同一教学班里的学生,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进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们进行了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探索,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层次性,课前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必须重点研究学生,从而制订好各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和运动能力的高低,以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成绩和达标成绩为参考依据和分层标准,打破传统教学的分组模式,将学生分为男、女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各四个小组(四个层次),进而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组别的具体教学目标。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大潮的冲击,给体育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对教学模式的探讨和研究成为热点问题之一。在体育教学中,同一教学班里的学生,由于主观、客观、先天、后天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个性、兴趣、爱好、能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强调动作统一、秩序规范,忽视了这种差异的存在,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学的效果。

以学生为主体,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科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进步,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我们进行了体育分层次教学的实验探索,将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有利于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充分的发展,以使其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兴趣、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目的。

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共性教学,有效地实施因材施教、因人而教。根据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进行分层,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各自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有效地解决学生中“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和能力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中遵循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和从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达到充分发挥和挖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优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的效果,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一种教学模式。

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层次性,课前在研究教材内容的同时,必须重点研究学生,从而制订好各层次的具体教学目标及教学要求。根据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弱和运动能力的高低,以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成绩和达标成绩为参考依据和分层标准,打破传统教学的分组模式,将学生分为男、女a组(上等生)、b组(中上等生)、c组(中等生)、d组(下等生)各四个小组(四个层次),进而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组别的具体教学目标。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本文结合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联系体育评价现实,分析了当前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目的认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及评价主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体系的发展思路。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是高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校教育评估的重要方面,评价对象直接指向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目前体育教学质量评价被各级教育管理部门所普遍重视,但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见,仅有的少部分研究成果跟不上新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步伐,高等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教育环境在不断改变,学生多层次的体育需求也总是处于动态的不断变化之中,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不但要适应这种变化,而且要具有超前性,要引导体育教学去满足学生主体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国内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1、国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教学质量评价作为教育评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国外的有关学者和机构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以20世纪6o年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卢布姆始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为标志是国外的现代教育评价理最初体系。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学者泰勒进行了长期研究以后,国内外学者对教学质呈评价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较高质量的研究成果。

2o世纪中期以后,国外理论界对教学质量评价的理论研究非常重视,在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方法论、形式、体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概念,国外研究者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代表性的观点有五种:泰勒从效果着眼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评价过程在本质上是确定课程和教学大纲在实际上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克龙巴赫着眼于信息,把教学质量评价定义为:是指为获取教育活动的决策资料,对参与教育活动的各个部分的态势、机能、成果等情报进行收集、整理和提供的过程。美国斯坦福评价协作组着眼于方法,认为教学质量评价是对当时方案中发生的事件以及方案结局的系统考查。”得雷斯着眼于过程,强调评价是收集信息、的过程、提供决策依据的过程、判断效果的过程、教育优化的过程以及价值判断的过程等。评价所追求的目的便是为达到目标而最有效地去灵活使用手中的资源。桥本重治着眼于价值,认为评价概念的重点在于以教育目标为标准的价值判断。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论,国外研究者的主要成果有实证化评价方法论和人文化评价方法论。

二战以后,教育评价领域在维持泰勒模式基本思想的同时,又从标准化测验和教育目标分类学两个方面对评价手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一是强调科学实证的方法;二是强调使用定量的资料和数学技术,在系统分析评价模式中,客观性和数量化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人文化评价方法论的代表有古巴和林肯的自然主义评价模式、斯塔克的应答评价模式等。这些评价模式的共同特点就是在评价中不只是单纯从评价者的需要出发,而是考虑到所有评价参与人的需要,强调个体的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运用。

2、国内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研究与实践。

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研究是20世纪8o年代中后期以后才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4年我国正式加入iea组织以后,我国的教学质量评价理论开始起步。从这一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研究主要足围绕着翻译学习国外的评价理论和介绍研究外国的评价实例展开的。从90年代初开始,我国教学质量评价理论才真正进入了理论创新研究阶段,并且在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科学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1984年3月《中国教育报》开了第一炮——首先在教育报上开展“如何评价教师的大讨论,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教育专家、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教育评价的问题。1986年3月《关于第七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提出要加强教育事业的管理,逐步建立系统的教育评价和监督制度。”1990年l0月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对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价的目的、基本任务、基本标准和基本形式等,均提出了明确要求。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教育督导制度和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评估制度。

国家还有一些文件也对教育评价工作做出规定。例如,《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及《教师资格条例》等等。近几年我国教育评价研究活动开展的也比较多,并且取得了不少成果。1994年1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评价研究会成立。目前,全国教育评价刊物的创办,如:《教育督导与评估》、《教育评价》、《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等。这些专业杂志我学术交流和经验交流提供了阵地,无疑对教育教学评价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上述情况,只是我国教育评价研究与发展的列举,而不是其成果的全部。但应看到,教育评价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还有待于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体育教学评价研究。

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有本学科独特的研究对象而与其他学科相区别。体育教学评价也不例外,也有着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体育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个分支,就其研究对象范围而言,有宏观与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之分。宏观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研究体育活动中所有于教学活动有关的评价问题;微观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体育教学评价问题。微观意义上的体育教学评价其含义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教学评价是指对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价,它既包括对体育课的评价,又包括对教师、学生、教材、教学计划等的评价。狭义的体育教学评价则一般是对体育课的评价。

1、体育教学评价技术与方法。

体育教学评价在评价技术和方法上,从以考试测验为主,片面强调定量分析向注重观察调查、了解内在因素、注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万向发展。如:孙庆祝、韩冬等人的“高师体育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建立多元评价数学模型的研究”。、张灵莹等人的“定性指标评价的定量化研究’。、翟忠和的“科技人员的科研水平评估的研究等。都注重对评价对象的观察调查,并利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回归、聚类分析和模糊数学等)解决体育教学评价问题。但是这些评价技术和方法,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中仍未得到广泛应用。

2、体育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

我们知道,先进的评价技术与方法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先进性和准确性,如果评价结果的处理和信息反馈严重滞后,评价工作就会失去评价的目的和作用。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众多的管理计划、组织和控制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开发出来。这些科学方法和技术的应用,无疑为我们的体育教学评价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评价与管理水平创造了条件。智能评价系统的问世以及计算机的普及、对体育教学、评价与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使人们把各种教学评价技术高效地应用于教学管理成为现实。目前从我国的教学评价管理来看,我们的管理技术和计算机应用开发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当前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已开发了不少先进的项目评价、诊断与管理软件,借助这些软件,项目管理人员能够把人、财、物、日寸间等方面因素综合在一起,迅速、准确地处理大量的信息,及时反馈信息,以完成复杂的监测评价。评价系统的发展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进行信息收集、加工、转换及运用信息进行预测、控制的手段,也是辅助进行管理、决策的工具。

纵观近几年的文献资料,我国的体育教学评价借助计算机进行评价结果的处理刚刚起步,如:段先华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及评价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汪眷的“多层次科技人才综合素质测评专家系统、陈世权的“模糊排序专家系统及其在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等。应用以上这些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日寸收集专家与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科学的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克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校的管理水平。

3、体育教学评价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在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学评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也是近几年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增多的重要原因之一。纵观近十年中有关体育教学评价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研究质量也有提高,采用的方法也趋于科学化、合理化,并且也逐渐涉及体育教学评价的各个方面。从近十年的文献资料中可以看出体育教学评价的研究具有如下特点:

(1)论文质量参差不齐,有些文章指标体系的建立存在质量问题,评价方法的选用也不太合理。

(2)研究中对教学质量和教师评价的居多,并有重复研究现象,但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其它要素设计较少。

(3)评价方法的选用上,以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等居多,但缺少对各种方法的合理组合。

(4)理论性研究较多,可操作性研究较少。

(5)注重对体育教学评价系统各部分的研究,没有从整体上对体育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总之,上述研究不仅为我们积累了大量有关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方面的资料,从不同侧面加深了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与评价的认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些研究从总体上是分散的、不系统的,特别在体育教学与管理上尤为突出。因此,应进一步把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价价专家系统融为一体,这对人才的培养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新课程理念下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创新性分析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采用实验法、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体育学习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过程性评价比终结性评价更具客观性和合理性,过程性评价从学生的个性实际出发,注重学习过程评价,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的提高和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适合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论文关键词: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比较研究;体育学习。

1问题的提出。

对大学体育学习的评价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由于它只注重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已达到的水平,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和锻炼过程中身体素质、技能及情感因素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因而不能较好的、全面的体现体育的本质功能,即健身和教育功能。这种学习评价功能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了全面、动态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过程性评价多元方法是很有价值的。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南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系,美术与设计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法政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医学院04、f)5级乒乓球选项班的女生。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法:随机分组,将04级乒乓球选项班的60名学生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人,随机将一组指定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学生学习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即在上乒乓球课时,结合所授教学内容(如.反手推挡、正手攻球、搓球等专项技术和身体素质的锻炼等),采用8~10课时进行一次测验或观察分析,再将结果与评价反馈给学生,让她们及时了解自身学习情况,在一学年的时间里共进行了8次评价。对照组的学生学习评价采用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即在每学期体育课结束时进行的评价,一学年共2次。在学年结束时两组进行loom、立定跳远、反手推挡、反手搓球或正手攻球技术的测试,纪录其测试数据。

2.2.2问卷调查法:对测试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420份,收回388份,有效问卷363份,回收率92.38%,有效率93.56%。

2.2.3访问调查法:在试验研究即将结束时,召开试验组20位学生讨论会,了解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哪一种评价更能促进个体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2.4数理统计法:将测试所得到的数据用microsoft―ex―ce197进行统计处理、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采用过程-性评价方法较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的成绩。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学改革的深入,对学生学习休育的评价也应与之相适应。如果延续过去的评价方法将很难真正反映学生学习的进度情况,不利于学生积极的向上发展。因此,改革终结性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有利于评价与教学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更好地评价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理解与应用以及评价学生对运动技术的应用和运动参与程度,客观准确地评价学生学习的最终成绩。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可改变过去仅由教师个人进行外部评价的局限性,可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真正客观的判断学生的学习成绩。

3.2过程性评价内容、标准、方法与形式。

大学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进行判断与等级评定]。这种评价的内容应包括: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方法、体育技战术的运用能力;与不同水平相当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动情况;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在评价标准上应采用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相结合进行,在方法上根据大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等级评定制,建立学生学习健康档案,记录学生在体能与运动技能方面的发展、学习态度、行为的变化等情况,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最终学习成绩评价可采取学生自我评定、同学相互评定、教师评定相结合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动态发展中得到客观的、真实的反映。

3.3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从表1可以看到。通过统计学的t检验,采用过程性评价的实验组在一学年学习结束时除1oom外,其余项目的测试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由此我们认为,采用过程性评价的学生其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成绩要比采用终结性评价的学生提高更快。因为评价次数的增加,获得反馈的机会也就增多,为再教育提供了更多的依据和理论指导,有利于学生取得较大进步。

3.4过程性评价更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通过与实验组学生交谈获知,大多数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比,前者的实施由于增加了反馈、评价次数及鼓励诱导,因而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自觉参与团结协作的气氛更浓了。这些变化与我们平常所观察到的情况是相吻合的。

3.5学生乐于接受过程性的评价。

接受问卷调查的363名学生中,在“你喜欢的评价方式一栏”中,有91.3%的学生选择了多次性评价,3.5%的学生表示“无所谓”;在“培养学生个人情感、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有78.36%的学生认为过程性评价“有帮助”,8.6%的学生“不知道”;在“评价手段”上有12.6%的学生选择“教师评”,有81.2%的学生选择“自评、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而选择“学生互评”的只有6.2%。因此,从学生的整体来看,他们更愿意接受照自身状况设定的过程性评价,对学期结束时的一次性评价不予肯定。在评价手段上,学生较注重“自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这说明学生有较强的主体意识,体现了学生对评价的客观性和实际性的要求,认为过程性评价比较终结性评价更有利、更合理。

3.6过程性评价的特点。

3.6.1过程性评价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全面性。

高校学生的心理及生理发展水平已不同于中学生,个性发展尤为突出,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趋于稳定,如果只用单一的素质及技能数值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的体能状况,这无疑是不合理的',也是不全面的,它忽略了体育的另一功能,即对学生的教育功能,如学生情感、锻炼态度、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育。过程性评价相对于终结性评价而言,能及时提供反馈,这样就可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强化学习动因,发展个人情感,控制和调节其学习过程的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学到锻炼方法,提高锻炼的质量。

3.6.2过程性因人而异,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评价的公平性。

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身体素质,运动能力及对体育理论知识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5],如果采用终结性评价,既不能达到激励原本身体素质好,技能有优势的学生冲击更高目标的目的,又抑制了基础条件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久而久之势必会影响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导致个人情感发生变化,出现“远离”体育的现象,而过程性评价却能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可使原来处于不同基础的学生真正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达到愉悦身心和提高的目的。

4结论与建议。

(1)过程性评价使反馈作用更加突出,它为教师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依据,也更有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提高。

(2)过程性评价增加了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的含量,有助于学生个体情感、交际合作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应采用过程性评价。

(3)对大学生的体育学习采用过程性评价,它充分体现了体育的本质功能。

(4)过程性评价能更全面、更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较好的贯彻教学论中“学生为主体”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知识层次可划分为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应具备开放性与动态性的知识结构,多方位地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近年来,教师知识结构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与探索也变得日益活跃。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专家、学者都把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置于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大背景下,并对其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为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问题的研究同样也受到我国体育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新的知识观为向导,重新审视和完善体育教师教学知识结构;如何建立起一套合理的体育教师知识结构,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顺应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了我国体育教育界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众所周知,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已从过去单纯追求学生外在技能水平转移到全面追求身心的协调和谐发展上来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掌握的各类知识及其组合而成的知识体系,必须适应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必须展示体育在提高民族素质、人的劳动素质上的本质功能,必须适应不断更新知识、培养开拓创新精神的需要。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包括核心层知识、紧密层知识、拓展层知识。如下图1―1所示。

核心层知识包括普通高校体育公共课教师教学中必须具备的体育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运动技术技能以及教学内容的结构安排等。

紧密层知识包括教学的一般方法、策略的掌握和课堂组织模式,使教学做到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新体育课程改革要求体育课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的特点,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选择,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多渠道、多角度、全方位地让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等体育课程学习的5大领域得到均衡的发展。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更多空间;教师角色的转变,注定了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则从过去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要打破传统模式影响下的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程序,体育教学将无固定的现成模式,这对体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体育教师这一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问。

拓展层知识包括与体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多媒体运用知识、体育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体育教学最新动态发展、教学的研究等多方面的内容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进步,体育科学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成为了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同时,由于体育与健康教育中体育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目标被极大地丰富与发展了,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行优化,必须及早建立适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新的知识体系。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多信息、多视角、全方位地进行教学,教学才可能在省时省力的同时更具效率,“因材施教”这一理想才更可能变为现实。

教师知识的建构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教师的知识建构是灵活的。建构主义把知识看成是经验世界而非本体化世界的体现,看成是适应的结果,去追求它的“生存力”。建构主义认为:首先,人们知识的形成是主动建构并产生的,而非被动接受;其次,人们知识的建构是对个人经验的合理化、意义化;最后,人的知识有其发展性和演化性。这些主张对教师知识的建构将产生一定的影响,促使人们进行反思,以达到教师知识的优化。

知识是一种开放的体系,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在各门学科、各类知识之间又相互渗透、相互交叉,从而构成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知识的这一特性使得知识本身充满生机与活力,成为一种独特的意识现象,从而不断地走向丰富与完备。首先,大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之中,也生活在社会之中,体育教师要理解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和期待,将教授的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的目标。其次,现代教育的核心是关心人,关注人的发展,关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体育教育也要关注人的发展,特别是关注人的体质的发展,因为强健的体魄是一切思想、智慧、能力的载体。最后,进入21世纪后,知识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现代体育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它的发展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素养、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新的途径,提出新的见解,积累新的经验,吸收新的知识,具有对体育教育发展的前瞻能力,能迅速准确地感悟体育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出现的新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通过不同知识来源的途径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科学多样的教学内容,善于探索和进行科学研究,把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内容、新方法创造性地融汇到自己的思维模式和体育教学模式中去,不断丰富和深化自己的知识结构。

由于知识不是主观对客观的镜像摹写,也不是主体对客体的静态反映,而是在主体实践的基础上对运动、变化、发展着的客体的动态认识,是主观对客观能动的、理性的把握。教学知识也不列外。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师的职前教学知识背景会影响到职后教学知识的学习,而这种教学知识背景又有着丰富而广泛的含义,它包括各种来源不同的、以不同的表征方式存在的知识经验,是一个动态的、整合的经验体系。教学知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教学知识的动态性、过程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1)从教师知识掌握的对象来说,体育教师从一位新教师成长为一名成熟的专家型的教育教学专家需要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要经历一系列不同的专业发展阶段,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持续不断的过程。

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提高需要根据其发展的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来进行,这就要求现代的体育教师教育及培训机构必须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根据体育教师教育的不同起点和需求,确定不同的培训内容和形式,由当前只重视职前培养,转向强调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促进体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及在职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使体育教师专业不断趋向成熟。

(2)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它受特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人类认识不可能超越历史的种种限制,获得永恒的、终极的真理,它只能不断趋近、逼近客体,持续不断地追求完全的教学知识。

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大幅度的改革。相关文件对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学目标进行了规定,体现了随着社会和教育思想的变迁而经历的由“长者即教师一有文化知识者即教师一教师即文化知识的传播者一教师是促进者”的认识发展过程。也就是说,进入现代社会后,社会的发展主流是知识经济,社会以信息化和学习化为标志;教师的作用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教师要成为“创造性学习的促进者”。

(3)人的认识基础――实践具有过程性。体育和其他学科相比较,从事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的负荷是其显要特点。

我国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正由学科中心向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方向转移,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发展到以健康为中心。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新课标确立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体系,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义为“以身体锻炼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的健康为主要目的”的一门课程,突出健康是唯一目标。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师与体育课程之间是共生、共建的关系,教师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和发展。体育课程改革推动着体育教师观念和知识的更新,体育教师行为与知识的不断更新又决定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体育课程改革中课程设计是技术因素,体育教师是人的因素,在体育课程改革中教师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试者,是体育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解决者。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课程决策、开发、研究能力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更多要求;同时,教师的课程地位和对课程的作用也得到了提升,教师角色行为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运动技术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我们应通过调整体育教师相应的知识结构,从多方位来源吸收并优化教师知识,按要求参与到体育课程改革中,接受体育课程设计与发展对体育教师知识结构的挑战。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对俱乐部制教学模式与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关系进行分析,从而验证俱乐部制教学是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较为适用的模式。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与方法、评价及课程的建设与资源的开发等方面均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何实现“纲要”提出的目标,构建何等教学模式来实现,通过问卷调查、查阅文献资料与实践研究认为:俱乐部制教学模式是实现纲要总体要求,完成现代体育教学功能较为适宜的形式。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论文摘要】该文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提出用俱乐部制体育课取代高校体育课并就俱乐部制体育课的组织实施和效果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终身健身高校俱乐部。

一个国家能否振兴,关键在教育。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任。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国今后在世界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中的竞争能否取胜,也关系到我们的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同样学历的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并不仅仅取决于学习分数的高低,往往与他健康高效工作的年限成正比。人们常常为一些中青年科学家英年早逝而痛惜,更羡慕那些年逾古稀还充满创造活力的老科学家,他们共同的经验就是在学生时代要重视体育,掌握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技术,培养坚持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因此,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当以为国家培养终生健康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1.高校体育教学要为终生健身打下基础。

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生锻炼身体的欲望,不仅在学生时代,而且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独立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以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为此,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寓德、智、体、美诸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各种教育功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身心和谐统一,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旋律,学校体育也毫不例外寻找自身发展的出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由以运动技术为中心的旧格局向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生体育爱好为中心的思想转变,这已为大家所公认。然而,在课程、教材内容及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上,仍没有突破传统的.模式。内容上主要还是竞技运动项目的排列组合,偏重于竞技技术的传授。教学的组织形式处于陈旧、呆板、封闭的状态,学生很少有选择的余地,是被动的。教学的方法仍是“注入式”、“填鸭式”,由老师“包打天下”,过于强调了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体育本体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及个性发展,从而抑制和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学生对体育不感兴趣,造成了“身顺心违”,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它具有与社会生活衔接的特点,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体质健康程度和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与技能,取决于青少年时期的体质状况和接受体育教育的程度如何。所以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思想,在形式上、内容上、方法上都应有所改革和创新。为此,我们在学校领导及教务部门的指导和帮助下,对在校三年级本科生实施俱乐部制体育课进行了尝试。

2.俱乐部制体育课的主要实施方法。

俱乐部制体育课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体育教学。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种体育项目,每一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都允许更换项目(本次课内不能换项),不受班级、教学内容、进度的限制。同时它又是必修课,是高校教学计划的基本课程之一。因此,要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与以前的专项班相比,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2.1选课自由,择师自主。

俱乐部制体育课克服了专项班以体能和技术水平分班,忽略学生的主观意愿和一次选项定局的弊端;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项机会,学习一至二项真正喜欢和适宜自己的运动技能和自我锻炼方法,为终生体育打下基础。

我们将开设的各项目的教学内容、进度、考核标准打印成册,在开学的第一周即发给学生,课上各教师先将本专项情况作简介,让学生了解教材内容及它的难易程度,便于每人根据自身的能力、兴趣、爱好,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排好自己的小课程表,掌握最佳的转项时机。

为了便于学生周转,我们设计了一本多功能的考勤卡。学生选课,无需任何手续,在课上将卡交给任课教师,由教师在卡上盖章进行考勤登记,并根据学生在课中的表现,分a、b、c、d四级进行评定。除此,在卡上还有体育达标、学生对俱乐部制体育课的要求和建议、下次课选择的项目、各项目的考试成绩等栏目。这样做,沟通了师生间的联系,每个教师一拿到考勤卡,就了解了该生的身体素质、运动技能和学习态度,还能预测下次课学生的专项分流及要求建议,以采取相应的组织教法。下课时仍将考勤卡发还每个学生,以利下堂课的自由选项。放而不乱,管而不死,尽管俱乐部制体育课使学生随时处于流动状态,但教学秩序合理。

2.2寓教于趣,相得益彰。

要使体育课具有吸引力,关键是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之成为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俱乐部制体育课着重选择教师专项业务水平高的,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有利于今后能自我进行锻炼的,能过渡到成年期的,对终生增强体质有实用性易于开展的项目。如:健身气功、武术中的长拳、太极拳、健身操、体育舞蹈、羽毛球、排球、足球等运动。在教材的结构上重视体育理论教育,突出对学生终生受用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只有当学生真正认识和亲身感受到体育的好处与乐趣时,才能产生兴趣,执著追求。教材内容安排,做到系统性和阶段性相结合,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便于项目的周转。

教学方法上,俱乐部制体育课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启发和诱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进行学习和锻炼,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如上篮球课时,教会学生如何组织比赛,让他们担任裁判,发现有错判、漏判时,教师及时指出,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使其不但会打球,还要会看球、判球;健美操课要求学生根据编操的要点,自己动手创遍一至二套的简易套路,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还利用现有的电教设备,使电化教学和操场上的实际操作结合起来,那些一闪即逝的体育运动技术,通过镜头画面或重复放映,变得容易捕捉,加深了对正确动作的理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环境上,教师启发诱导,俱乐部课为桥梁,通过体育运动的交往使学生广泛接触,取长补短,和谐了人际关系,培养了社交能力。

我们在中医、针灸、推拿、中药四个系三年级140名学生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将有关数据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发现俱乐部制体育课无论是在教材的掌握程度上,还是情感体验和教学氛围上,都略优于专项班。2.3教学形式有分有合,课内外一体化。

分:由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项来挂牌上课,自行安排合适的教学内容来完成俱乐部课的教学任务。鼓励教师不断吸收新技术、新知识,来满足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和兴趣。

合:专题的理论讲座和体锻达标由年级组统一安排,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锻炼身体的原理和知识,根据自身需要及特点灵活选择锻炼方法。我们统一规定每学期的第三、六、九、十二周的后半节课为年级体锻的统一测定时间,维护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对教师来讲,也是一次教学质量的检验。学生通过定期的达标测试,检验运动效果,看到了进步,增强了自信心,体验到成功后的喜悦。

要提高锻炼的效益,保持兴趣的稳定,单靠每周一次的课程是不够的。课内外一体化,才能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依赖型”向“自主型”过渡。我们协助学生会成立了六个体育协会,由学生自己管理,组成协会班子,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加各个协会的活动。教师担任技术顾问,教研室在场地和器材上提供方便,使学生在课堂中引发的兴趣能在课外继续得到延伸和发挥。同时,也为学生有组织地按兴趣爱好参加体育锻炼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教学的被动性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觉锻炼的主动性。从而实现了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不间断,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2.4改革考核方法。

突破了原来教什么考什么,学生没有选择余地的做法,专项技术的考试与学习的内容既挂钩,也可不挂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擅长选择任一专项技术的考核。具体操作中,我们采取了“三结合、二内容、二标准”。

三结合:体育达标的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由专项老师自测和每堂体育课,学生态度的随时评定,三个方面结合评分,分别占50%、40%、10%。

二内容:专项技术、技能的考核,采用a、b卷进行。a卷为俱乐部制体育课中新授的内容,b卷为以前已掌握的内容或自己擅长的项目。学生可以自由选择a、b卷进行考核。

二标准:a卷是新教材,学习时间短,难度相对大些,因此评分的标准就低些,这样可以鼓励一些学生不断接受新的运动技术,培养广泛的兴趣,以利全面发展;b卷是老教材,内容是过去学过的或自己擅长的,难度相对低,因此评分的标准就高些,以此来鼓励一些学生运用已掌握的技能经常锻炼,持之以恒,形成专长。两个标准防止了考核的“一刀切”,使学生处于一种比较宽松的考试气氛中,灵活变通,保证了质量,又减少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3.结语。

俱乐部制体育课的模式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它的宗旨是为学生终生进行身体锻炼做好智能储备和提高身心素质。启发自觉锻炼,升华健身意识,提高体育素养,掌握终身锻炼的手段,产生参与身体锻炼的欲望和追求,最终形成运动习惯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浅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俱乐部制教学模式论文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评主要包括理论考评、运动考评、达标成绩和出勤率等方面,是以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考核评价采用绝对性评价:运动水平越高,成绩越好,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特征。过分看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评价作用,以至把“达标”作为体育教学工作的单一目标,一切教学工作都围绕着“达标”,并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体育教育评价中过多地强调体育的功效性,注重运动成绩的评价,忽视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指向,使评价作为整个体育教育系统的闭合环节应起到的反馈检验作用与学校体育目标错位。因此,现行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考核评价方法不利于调动所有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使一部分学生锻炼的信心受到挫伤,如此考核评价办法势必会引导学生努力掌握运动技术、片面追求运动成绩,而忽略了终身体育这一指导思想,偏离了高校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方式大多是一种终结性评价,只重视学生最终的考核结果,是成绩完全量化的结果,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先天性身体差异,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导向作用,势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减弱,整体素质下降。

现代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通过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使学生逐步喜欢体育运动,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能掌握两到三项运动技能,为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学评价要求,提出构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体系的基本思路。

4.1体育教学评价应从对体育教学的价值进行判断。体育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让学生能充分了解体育的功能、体育运动的特点及作用。学生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某些需要,并逐步培养其对体育的兴趣。具体包含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体育知识的自我构建。

(2)学生真实的锻炼表现。

(3)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获得的整体性。

(4)学生合作锻炼及分析讨论能力的发展。

4.2强调评价内容的综合化。过去体育课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这在特定的时代无可厚非,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健康的概念不断得到延伸,心理健康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被包括在内。因此,再坚持强身健体的单一目标显然满足不了现代生活的需要,体育与健康目标内容需要不断得到丰富,这就必然要求评价的内容也要跟着作相应的改变。评价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进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评价总体来说,强调综合效应、学生的参与和表现、学习和认知能力、科学合理的操作方法及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

4.3在体育课考核评价中,首先,教师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自身的横向评价。教师可以根据运动项目(例如速度耐力类项目、格斗类项目等)特点选择一至三项对学生的初始状况进行测试评价,课程结束时再进行一次考核,按一定的标准评定学生的进步幅度,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主要指标,使学生看到通过自己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绩,以此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外活动的效果。

4.4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初期,可以就明确的教学内容要求学生自己制定通过自己的.努力所要达到的目标,把教师被动的“教”变为学生主动的“学”,加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更好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

4.5综合“达成性评价”考核标准。达成性考核标准要求制定各个运动项目对学生的最低要求,结合学生的初始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学生某一运动项目的最后成绩。

5.结论。

评价是体育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目标的新的评价观,使评价标准呈现多元性,并注意评价手段、方法的多样性,要处理好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能力评价与情感评价等方面的结合。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体育学习的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知识的考查和身体素质的测评,更要注重对学生技能、技术的考查,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情感、兴趣、意志、习惯等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评价。建立健全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动态评价体系,加强体育教学的评价和考核方法的研究,使之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对学生体育成绩实行多元化、分年级、分层次的评定,淡化竞技,减少身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影响,健全学生体育课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要改变教师包办评价的状况,增加学生自评、他评及学生对教师的评价。评价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实现大学阶段体育课的价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