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精选17篇)

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精选17篇)

ID:9468012

时间:2024-05-05 00:35:05

上传者:雅蕊

范文范本的存在可以激发我们的写作灵感,帮助我们提升写作水平。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提高写作水平。

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论文

数学以其高度的抽象性著称,数学中大量的概念、定理、公式使不少学生觉得枯燥、晦涩。然而,数学的系统性逻辑性很强,新旧知识联系紧密,作为数学教师应能驾驭全部教材,掌握其内在联系,做到知第一步,走第二步,为第三步,想第四步,才能帮助学生把头脑中最基本的数学概念、规律和方法构成紧密联系、融汇贯通的知识网络。当出现新知识时,学生就能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找出有关联系,进行改组、转换,使其与新知识相适应,促成知识的迁移,并在这一过程中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如何将知识学会,还要考虑如何帮助逻辑思维的方法。如教“一次式的同类项”时,组成5x两个正整数系数的项有四组,除了课本例举的3x+2x=5x外,还有5x=2x+3x=4x+x=x+4x,但组成5x的整数系数的两项有无数组。练习8x的组成和分解时,我们不应让学生东拼西凑地说出七组,而是启发学生有顺序地进行分解。组成8x还有9x-x=-x+9x=10x-2x+10=……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合并同类项法则和加法交换律,还使学生能有顺序地思考和无限地想问题,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记忆能力。

影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的因素很多,而教师的指导思想正确与否极其重要。如果只重视数学结论忽视思考过程,只重视记忆,忽视理解,那么学生在解题时只会机械模仿,缺乏触类旁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素质教育应着眼于使学生“会学”,“会学”才能出人才。“会学”的关键在于思维,教学中要善于启发学生分析推理,学会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探讨问题,这也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经之一。故教学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获得知识;另一方面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启发学生按逻辑顺序去思考问题。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活动来实现,由特殊到一般和由一般到特殊的归纳法和演绎法的逻辑顺序来进行。学生的兴趣盎然,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之中。

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靠教师的长期培养和训练,贯穿于各个环节、名个阶段之中,不仅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要培养,而且练习、复习、考试也要培养,初一、初二年级要抓,初三年级更要抓。老师不仅在拟定计划时要考虑知识要求,还要考虑到达到思维能力的指标。

初中阶段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教学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解应用题是中考的必考题型,它与证明题同样重要,解应用题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要从题目的叙述中进行观察比较,抓住数量关系认真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才行。报以,在应用题的教学和训练中要培养学生独立理解题意,按逻辑顺序分析数量关系,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论文

兴趣是开启孩子智慧的一条捷径。其实对于学习来讲,各科目的课程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所在。如果能够正视并深度挖掘,那么孩子收获的绝不仅仅是课堂知识那么简单。

所以能够找到孩子学习的兴趣点,是提升学习主动性的关键。

举例来说,语文中的每一篇古文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意义与故事情节,能否让孩子先不要死记硬背,而是给他们以充分的背景铺垫?宝仔现在还没有上学,所以他接触到的古诗词都是我随手掂来的一些。比如《陋室铭》,是我们一起去一个周边的小景点的时候,我随口背出来的。当时想要告诉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随后的某一日,我把诗人一生的起起落落大致讲了一下,然后开玩笑的说:“我是谈笑有鸿儒,你是往来都白丁!”儿子不甚明白的问我什么意思,我笑眯眯的解释后,他开始跟着我哈哈大笑,然后很快的就把这首诗搞定。最后当他背出来后,还不忘告诉我:“妈咪啊,现在你是谈笑有鸿儒,我是往来无白丁!”而晚上的时候,我让他弹琴,他也脱口而出:“我去调素琴,你去阅金经吧!”类似这样朗朗上口的诗词,略加一些有趣的注解,孩子就能够接受的非常快。

二、明夸和暗捧——多种方法同时用。

夸奖对于很多家长来讲,似乎是一个惯用的手段。但是却往往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一直使用赏识教育,孩子却已经无动于衷了呢?”

如果孩子已经对家长的夸奖无所谓,那么家长就要静下心来好好地寻找自己的原因了。夸奖孩子是要真诚、有的放矢的,而不能只是一味泛泛的或者心不在焉的夸奖。在有些时候,暗捧比明夸更为有效果。

宝仔开始学习英语的时候,常常因为某一个环节的闯关连续失败而心生退意。我就会对他已经做过的课程给予极大的认可,告诉他在我小的时候是什么都不会的,而他已经可以做到这样,我真的很震撼,也很为他骄傲!同时我把我自己英语学习的过程告诉他,也告诉他我是走了很多弯路的,包括无法突破的哑巴英语,发音不甚标准的中国式英语等等,让我后来对于自己的纠正费了好大的劲儿。儿子听得津津有味,而事实证明我们的沟通是非常有效果的,儿子重新建立信心,开始自我英语学习之路。

后来,我也总是会在朋友面前自觉不自觉地认可他的学习,称赞他勇于张口,羡慕他发音标准,惊奇于他的听力水平……等等。而我每一次似乎在背后的夸奖,对于儿子来讲都是一种极大的认可。孩子都是这样,他们对于大人的讨论非常的留神,哪怕是在玩的津津有味,依旧会非常留心大人的交谈,尤其是针对自我的部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所以作为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及时认可孩子,协同他们找到最适合他们自己的方法,很重要。

三、竞争与对比——实现自我的突破。

这里的竞争与对比是正向的,不是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羡慕与攀比。万事万物相辅相成,做到恰如其分虽然很难,但是只要注意还是可以避免一些盲目的偏从。

正如孩子的争胜心,太强与太弱都不是好现象。其实正常的孩子,没有争胜心的很少,只有对某件事情完全绝望导致的破罐破摔心里而出现的毫无争胜心。同样如果孩子没有争胜心,就无法主动去学习。而过强的争胜心,对于孩子来讲同样有些难受,他们还无法自如的调节自我心里。所以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学会横向与纵向综合比较,学会正确看待自己,与自我对比,而不是盲目的去争什么考试分数与名次之类。

我会对宝仔说“你看***,什么什么多么棒!”但从来不说:“你看***,他在什么方面你都比不上!”我想很多家长这样的对比,本意是想让自己的孩子做的同样好。但是偶尔这样的对比还勉强可以有所效果,如果经常这样来对比,孩子的内心世界将会多么的惶惶。

昨天晚上宝仔在运动场做爬杆的尝试,就是横向的一格一格的杆儿,孩子用手抓住向前行。这种运动练习的是孩子的臂力,而本身杆儿是有高度的。宝仔坐在一边,迟迟的不敢向前进行。这时身边的小孩子一个接一个的过去,像个灵活的小猴子一样,而宝仔却依旧在迟疑。我等了他将近10分钟,给他讲我会在下面紧紧的看着他,如果他有闪失,我会第一时间接住他。但是他依旧不敢向前。

旁边有个阿姨“鼓励”他说:“你看,比你小的小弟弟都爬过去了,你怎么还不敢啊?”

我顺着阿姨的话继续说:“对啊儿子,小弟弟都爬过去了。正好你下来先看看小弟弟是依靠怎样的力量和方法爬的,然后在自己尝试。好不好?”

儿子依言爬下来,站在那里看其他小孩子爬杆儿的姿势,然后自己又做了做动作后,表示愿意再去尝试。我让他继续,他依旧再次迟疑,我只是看着他没有多说话,差不多10分钟后,他勇敢的跨出了第一步。他在上面快乐的叫我“妈咪你看!”我回报他以会心的笑容:“儿子,你这就等同于人类迈向月球的第一步!”宝仔会意的在上面笑着,然后又爬了两根杆儿。之后他自己跳了下来,再继续开始。周而复始玩的不亦乐乎。

我知道他已经突破了自己的心里防线,与刚才的不敢相比,能够做到这样就足够了。我相信他假以时日,一定可以在爬杆儿上面自由的荡漾!这就是另一种方式的主动学习,一点点的摸索,一点点的进步,家长不能急,也是急不来的。

四、提升成就感——自我认可与肯定。

对于学习来讲,能否获得成就感是具备主动学习的关键因素。成就感来自于某些对于孩子来讲适当有困难但最后通过自己的能力终得到解决的一种心理,通常来说,难度越大,最后所拥有的成就感就越强!这种成就感的获得,同样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宝仔最开始学习手脑算的时候,是只能够板着指头把10以内的数字弄清楚明白。随着手脑算的深入,他逐步的体会到数字的魅力,看着长长的一串加加减减列出来在他的小手中快速得到答案,他那种由衷的自我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而体现出强烈求知欲的表现是,他已经能够主动自己去思索三位数如何相加相减……有了这样的表现,他的数学加减法进步飞速。

最近马上要上小学了,忽然想起来宝仔还不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大名除了姓氏外,第二个字的笔画有22画,第三个字有11画。曾经姥姥担心的说,名字怎么难写,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把自己的名字写完整。于是前两天我开始教他写自己的名字。我把姥姥的担心“浓墨重彩”的表演了一遍给儿子看,成功的激起他的斗志:“我一定快速搞定,让姥姥好好看看!”然后我们一天学习一个字,两天后他自己已经完全可以写出自己的名字。而且他还别出心裁的写出“大号名字”“中号名字”和“小号名字”,分别用于大大空白的美术作业本、自己的练习册以及书本,工工整整很是漂亮!

“我相信我可以做到!”“我认为我能够试试!”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对自己的自我肯定。而得出这些肯定,一定是因为他在一路前行的路上已经有过无数次收获的喜悦。所以,想办法提升孩子的成就感,也就等同于提升了孩子的主动性。

唯一要注意的是,不要矫枉过正!

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论文

分类法和比较法是培养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分类法是对知识点进行加工整理;比较法就是将学习的对象和现象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两种方法是小学阶段一直应用的逻辑思维方式。

2.抽象与概括法

抽象法就是将普遍的知识点中非实质性的东西舍弃,从而得到客观事物中原本比较抽象的事物,对抽象事物进行分析;概括法顾名思义就是将有一定内在联系的事物有效的概括归纳成一个整体。例如在学习分数的加法法则时,3/4+7/4=10/4;5/3+8/3=13/3;概括出:同分母分式进行加法时,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3.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是将两个或多个研究对象综合在一起进行分析,从整体出发,探究事物的本质;分析法是将研究对象分成若干个部分,然后对各个部分进行探究,进而分析出事物的本质。

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知识越来越丰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如果学生缺少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就不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有针对性的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果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较好的演示和操作,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和理解,以达到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目的,加强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精心设置课程,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动机是一种心理反应,是由人们的需要引起的,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结合小学生的自身特点,将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与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所在,从而产生逻辑思维动机。例如,在学习追及问题时,先让学生明白学习这一问题的目的所在,即只有在两个运动物体做相向运动,由于速度和时间等原因造成路程差的存在时,才能用到追及问题的解决方法,然后引入一道例题:兄弟二人在400米环形的跑道上练习长跑,哥哥跑一圈用50秒,兄弟二人同时从起跑点出发,同向而行,弟弟第一次追上哥哥时跑了600米,则问弟弟的速度是多少?教师通过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明白数学知识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激发学生逻辑思维动机。

2.建立思维的整体性

数学中很多知识都用到概括总结的方法,也就是将分散的知识概括为统一的整体,然后将概念、定理、运算方法等放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进行分析,数学的逻辑思维性比较强,缺少语言描述,但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学习时非常依赖语言教学,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将概念、定理和方法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增强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扩展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逻辑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引发学生动脑思考,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并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时,不要单纯的对知识点进行讲解,更重要的是对思考方法的讲授,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灵活的运用数学方法,在思考中发现不同的解决方法,教学在教学中如果长期的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动机。

在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逻辑思维的动机,建立学生逻辑思维的整体性,加强数学逻辑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新知识,而且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论文

答题技巧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有些同学失分,不是失在知识能力上,而是失在没有题技巧上。掌握好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能使复习取得事半功倍之效。例如,复习语病题时,就要在把握六种病句特点的同时,掌握一些辨析病句的方法:

(1)审读法。审读法就是通过审慎的阅读,发现句子的毛病。一般说来,大凡读起来别扭,听进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是毛病的所在。找到了病处,再仔细分析判断,查清语病的原因,然后加以修改。例如“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美国、印度等国家纷纷建立或增加石油储备,我国也必须尽快建立国家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读第一分句“针对国际原油价格步步攀升”,就会觉得不通,要在其结尾加上“情况”或“状况”之类的词语比较顺畅。

(2)紧缩法。紧缩法就是把句子的修饰成分去掉,就其主干部分,检查语病。例如,“他马上召集常委会进行研究,统一按排了现场会的内容、时间和出席人员,以及会议中应注意的问题。”把它紧缩后就是“他按排了内容、时间、人员以及问题。”显然,“按排”与“问题”搭配不当。

(3)类比法。也可以称为“仿造法”,就是按照自己怀疑有语病的句子的格式仿造句子,如果仿造的句子有语病,那么原句也有语病。例如,“今年春节,这个市的210辆消防车,3000多名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持在各自的岗位上。”这句话通不通,可以用类比法来检验:“这个工厂的几十台机器,几百个工人放弃休假。”“这所学校的几十间教室、几十名教师放弃休假。”显然“机器”、“教室”、“消防车”都不会“放弃休假”。

(4)比较法。在选择有语病的项时,四个选项中往往有两个容易排除,剩下这两个,就为难了,那个干扰因素比较大的选择项,也给人似是而非的印象,这时就需要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如果是确认两项都有问题,就选择问题较大,较明显的那一项。

学习方法:

1我们在高中的生活里,需要很多时间来学习各种的科目,需要花费时间来考试和上课。在时间紧凑的日子里,如何将语文学好,首先我们就需要能够认识到,学习语文必须要在一定的时间里才能够使得自己形成语文素养,这样就可以在以后的学习中,变得相对容易,我们会越学越轻松。

2我们应该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特别是早上的宝贵时间。预习是一定要做到的,这样课堂听课的效率才可能提高,预习过程中讲究合理的分析,理解文章,将自己不懂的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实在是找寻不到答案的可以上课向老师请教。而在之后的学习,特别是大学,我们就会发现自学能力是特别重要的,所以要在这个时间段培养起来。

3预习过后就到了课堂时间,这是个绝对重要的时间段,如果利用得好就能够事半功倍,就可以将一切的问题弄懂,就可以将老师拥有的知识都吸收到自己的身上。一定要认真专注,还有跟着老师的步伐,但是有时候也要有自己的见解,老师不是神。我们可以质疑但是一定要有自己的理由,在认真看过书本,分析过问题后跟老师和同学讨论。这是关键的地方,纵向和横向的讨论能够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

4而到了课后,一定要向老师请教,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出来,这样才能够成长转变提高。这样就可以不会积累更多的问题,一定要将每一天的问题都解决。课后要完成好作业,因为可以巩固知识点。其实语文的基础题都是靠平常积累的,而作文也是需要素材的,经常的练习是非常有必要的。而阅读和文言文则是靠语感,更是长期积累。不可一蹴而就,需要对知识系统的分析和掌握。

5课外时间也是相当珍贵,阅读多一些名著是很好的,锻炼感觉,但是如果不喜欢,可以阅读经典小说,或者是评论也可以。这样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语文能力,渐渐就会爱上语文了。

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论文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及内部的规律性。所谓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从而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数学思维虽然并非总等于解题,但我们可以这样讲,中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是建立在对中学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公式理解的基础上的;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解决问题来实现的。然而,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上课听老师讲课,听得很明白,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无从入手。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以致学生无法解决,而是其思维形式或结果与具体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差异,也就是说,这时候,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着障碍。这种思维障碍,有的是来自于我们教学中的疏漏,而更多的则来自于学生自身,来自于学生中存在的非科学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因此,研究中学生的数学思维障碍对于增强中学生数学教学思维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注重数学思想方法体现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只有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算真正掌握了数学,才可以为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而,数学思想方法体现必须成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教学时,我们应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2.注重探究方式运用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探究性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方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从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得到发展。而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在数学教学中,探究情境的设计应充分利用外在的物质材料,展示内在的思维过程,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应具有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应使问题情境结构、数学知识结构、学生认识结构三者和谐统一,促进数学知识结构向学生认识结构的转化,既要创设与当前教学要解决的问题,又要创设与当前问题有关,并能使学生回味思考的问题。

3.注重教学方法优化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教师的教法常常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富有新意的教学方法能及时为学生注入灵活思维的活力。特别是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出新,它也可以被理解为引人入胜教学法。如通过叙述故事、利用矛盾、设置悬念、引用名句、巧用道具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及早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认知水平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同时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数学思维的兴奋灶,也就是更大程度地预防学生思维障碍的产生。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性,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提出新的更高的奋斗目标,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注重主体活动参与中培养学学生思维能力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学生活动参与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5.注重主体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诚然,阅读是学生自主学习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过程,是人类汲取知识的主要手段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但是,迄今为止,对于阅读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研究尚未有明确的定论,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通过研究学生思维发展模式清楚地发现,数学教学中科学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诚然,数学是一种语言。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而语言的学习是离不开阅读的,所以,数学的学习不能离开阅读,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发展严密,显得有逻辑。因此,数学教学中应将阅读引入课堂,并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思维,对教材中提供的原材料主动进行逻辑推理,通过发现与文本下文所给结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体验发现者的成就感,培养推理与发现的思维,从而提高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论文

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所有思维模式中,直觉思维是最重要、最直接的'一种思维模式,它可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方向和引导,避免学生走太多的弯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学生更加能掌握答题的主动性,思维变得更加敏锐,也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对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答题前就能用严密的逻辑性思维解决数学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呢?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和研究在初中数学教学阶段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教学导向;培养学生

直觉思维属于右脑思维。直觉思维是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如果说逻辑思维用于数学的推理证明,那么直觉思维可用于数学的发明或发现。在当今教育上强调培养创造性、开拓性人才的要求下,在数学学习中应重视学生在学习中培养直觉思维能力。

在数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笛卡儿创立了解析几何,牛顿发明了微积分,高斯证明了代数学的基本定理。这些无不是直觉思维的杰作。从思维活动的规律上来看,数学思维活动大致可以分为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三种。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直觉思维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开发智力和创新的一个重要的引导因素。

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判断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直觉思维能力的高低。徐利治教授指出:数学直觉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实际上每个人的数学直觉也是不断提高的。对于一个专业的数学工作者来说,他所具有的数学直觉显然已不再是一种朴素意义上的原始直觉,而是一种精致化了的直觉,也即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研究才逐渐养成的。

1、在数学解题分析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随着我国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教育教学目标发生了重大改变,教学的重点已从简单的解决数学问题改变为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国现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速度迅猛,社会对数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同时也推动了教育行业中数学的实际使用和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已经离不开数学。而随着网络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自然学术领域和人文学术领域也越来越看重数学思维方法的应用。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学新课标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如何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初中数学教师应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实践的机会,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2、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如何做好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如何塑造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让学生将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和实践中,是初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额问题。本文研究显示,初中学生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有浓厚学习兴趣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拥有较高的自学能力,掌握自学方法。

3、在积极思考中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办法、多种思维模式使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可能。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将教学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基本手段和处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学生自己的思维方法得到教师表扬和同学认可之后,会更加主动地处理问题。

1、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把数学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互相研究不同的问题或提出新的问题。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综合等多种学习手段,一步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独立地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2、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实验区全面展开,学校教育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校不再只看重解决单一问题的教育教学工作,而是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把教书育人的目的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课堂教学对学生也有了新的要求,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学生读死书、死读书,而是引导学生运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角度,要有创新意识。学生在独立思考时,要找到思路,紧扣已知条件,找到条件之间的共同桥梁,激发直觉思维的形成。

总之,数学是一门滴水不漏的学科,许多直觉洞察的空隙必须要用逻辑推理来填补。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同等重要,偏离任何一方都会制约一个人思维能力的发展,伊思。斯图尔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学的全部力量就在于直觉和严格性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受控制的精神和富有灵感的逻辑。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受多方面的影响,会遇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对学生善加引导,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要从观念上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1] 林碧卿. 课堂教学中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j]. 宁德师专学报,2018(5).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能力是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是一种有条件、有步骤、有根据、渐进式的思维方式,是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所进行的思考活动,因此,尤其是面临中考和奥赛的学生的学习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和紧迫.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思维过程的组织要得到相应的重视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把学生组织到对所学内容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对照、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的过程中来。教学中要重视下思维过程的组织。第一,提供感观材料,组织从感观到理性的抽象概括。从具体的感观材料向抽象的理性思考,是中学生逻辑思维的显著特征、随着学生对具体材料感知数量的增多、程度的增强,逻辑思维也逐渐加强。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观材料,并组织好他们对感观材料从感知到抽象的活动过程,从而帮助他们建立新的概念。例如教学科学记数法时,可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移动的位数与10的n次方中n的关系,学生通过思考会发现小数点移动的位数正好是n的绝对值,应该向前移n为正,向后移n为负.这种抽象概括过程的展开,完全依赖于“观察----思考”过程的精密组织。第二,指导积极发散拓展,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数学教学的过程,其实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前人间接经验的过程,而指导学生知识的积极发散,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正是学生继承前人经验的一条捷径。中学数学教材各部分内容之间都潜含着共同因素,因而使它们之间有机地联系着,我们要挖掘这种因素,沟通他们的联系,指导学生将已知迁移到未知、将新知识同化到旧知识,让学生用已获得的判断进行推理,再获得新的判断,从而扩展他们的认知结构。为此,一方面在教学新内容时,要注意唤起已学过的有关旧内容。第三,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学生学习数学时、了解概念,认识原理,掌握方法,不仅要经历从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而且要从一般回到个别,即把一般的规律运用于解决个别的问题,这就是伴随思维过程而发生的知识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一要加强基本练习;二要加强变式练习及该知识点在中考和奥赛中出现的题型的练习;三要重视练习中的比较和拓展联系;四要加强实践操作练习。第四,指导分类、整理,促进思维的系统化。教学中指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按照一定的标准或特点进行梳理、分类、整合,形成一定的结构,结成一个整体,从而促进思维的系统化。例如讲二元一次方程时,可将方程的所有知识系统梳理分类,在学生头脑中有个“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

二、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训练

第一:逻辑思维具有多向性,指导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正向思维是直接利用已有的条件,通过概括和推理得出正确结论的思维方法。逆向性思维是从问题出发,寻求与问题相关联的条件,将只从一个方面起作用的单向联想,变为从两个方面起作用的双向联想的思维方法。横向思维是以所给的知识为中心,从局部或侧面进行探索,把问题变换成另一种情况,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发散思维。它的思维方式与集中思维相反,是从不同的角度、方向和侧面进行思考,因而产生多种的、新颖的设想和答案。教学中应注重训练学生多方思维的好习惯,这样学生才能面对各种题型游刃有余,应该“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教学生如何思考,而不是只会某一道题。

第二: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方法。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要使学生认识思维的方向性,更要指导学生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科学方法。为使学生善于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精心设计思维感观材料。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既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观材料,又要求教师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从而使学生顺利实现由感知向抽象的转化。2.依据基础知识进行思维活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概念、公式、定义、法则、定理、公理、推论等。学生依据上述知识思考问题,便可以寻求到正确的思维方向。例如有些学生不知道如何作三角形的中位线,怎样寻求正确的思维方向呢?很简单,就是先弄准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线,作起来也就不难了。3.联系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旧知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通向新知的桥梁。由旧知进行联想和类比,也是寻求正确思维方向的有效途径。联想和类比,就是把两种相近或相似的知识或问题进行比较,找到彼此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对所探索的问题找到正确的答案。4.反复训练,培养思维的多向性。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不是靠一两次的练习、训练所能奏效的,需要反复训练,多次实践才能完成。由于学生思维方向常是单一的,存在某种思维定势,所以不仅需要反复训练,而且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方向去思考问题,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浅谈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教育论文

学生的兴趣、注意力、学习情绪和态度、意志力等直接参与认知过程,是学习过程的直接介入者,并对学习的效果起着促进和抑制作用。这些因素在英语听力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例如,有的学生对英语这门学科提不起兴趣,从心理上产生了抵触,尤其是在听力训练中更少积极参与,听力水平当然很难提高;有的同学对英语听力不重视,认为考试中主要考读写知识,听力比重较小,也缺乏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价值。所以,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了语法、写作等知识就可以考高分,这种对听力不重视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了听力水平的培养学生英语听力方法谈提高。也有的同学缺乏自信,常有自卑心理。听力课堂教学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而缺乏自信的学生常常紧张不安,焦急害怕,担心被老师提问,被同学笑话,这种学习情绪使他们长期处于压抑状态,很难提高英语听力水平。因此,我们应在听力训练中,运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二、注重语音知识的教学。

首先,要严格把好音标关。学好音标是学好英语的前提,音标基础的好坏决定了语音、语调的好坏,语音基础打好了,对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第二,要注意朗读技巧的训练和培养。教师在课堂上应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诸如语句重音、节奏、音变、连读以及语调等知识。第三,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离不开词汇的学习和积累,词汇学习要边学边记,最有效的方法是根据读音规则来识记。

三、突破语义障碍,增强语义能力。

语义指在倾听语言的过程中,人们根据所占有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知识以及母语知识,充分利用想象、推测、猜测、预测、记忆、综合、归纳、分析及概括能力,积极思维,进而理解通篇语言的内在含义。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悟义能力是一种听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决定着听力的水平。悟义能力的核心是预测能力——根据上下文想象、猜测、推断文字及其内在含义的基本功。例如,听到文章的题目可以判定文章的体裁;听到开头几句话可以得知文章的背景和叙述的范围;从第一段的叙述中可以推断其后面情节发展的大致脉络。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

四、有效利用听力测试、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听力测试通常采用以下三类不同方法:新生入学的摸底测试、随堂测试和期中期末测试。

1.新生入学的摸底测试。各科教师一般都会在新生入学的时候进行摸底测试,目的是为了搞清楚学生的真实水平,对学生的类型、学习水平做到心中有数,从而以此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设计或选择相宜的教学方法,以便因材施教。

2.随堂测试。教师在教完一个或相关的几个单元之后,在课堂上抽出一段时间进行一个小型测验。这种测试一般是为了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用时很少,形式灵活,题目也不是很难。主要是为了总结归纳一下教学要点,帮助学生明确重点,以便达到教学目标。

3.期中期末测试。学期中间和学期末,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测试。这样的测试范围比较广,分量也重。期中期末测试应该帮助学生把学到的各种听力技能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不能“只见树林不见森林”。也就是说,设计试题应该依据对教科书中出现的语言事实和各种规则所进行的综合分析,从而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更高的水平上认识它们。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听力解题技巧和良好习惯。

第一,告诫学生听前必须快速浏览练习题,捕捉一切可以从题面上得到的信息。

第二,专心致志,抓住要点,联系前后内容。在听的时候,不管是听几遍,都不可以掉以轻心。要注重句子和短文的整体内容,抓住重点词语和要点,不要强求听清每一个单词。可根据预览效果以及听到内容来捕捉正确答案的有关信息。

第三,眼耳并用,动笔记录。记录时要有重点、有技巧,如数词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地点人名用代号、长词用缩写并抓住主要成分。

六、做好听后纠正工作。

无论训练材料的内容简单还是复杂,练习题是易还是难,都要做好练好的纠错工作,尤其是对一些较灵活的、容易出错的题目要格外重视,可让学生在重听几遍之后再分析致误原因,切实予以纠正。

提高听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长时间的科学训练,掌握一定的听力技能、技巧。训练过程要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慢而快的循序渐进原则。听力训练的内容一般应按照从音素——单词——短语——意群——升降调——句子——短文的顺序进行。听力训练一般采用以下方法:听音模仿朗读、听音后复述和边听边写等。但无论是多么好的方式、方法,多么行之有效的技能、技巧,都需要持之以恒地去练习才会有效果。总之,听力水平的提高需要师生克服听力教学中的各种困难,不断改革创新,尽力创设英语语言环境,多听、多读、多运用,才能真正提高英语语言应用的综合能力。

英语听力不好的原因。

1、些同学音标基础不是很好,导致单词发音不准确。

试想如果我们错把单词a读成b,那么听到正确的a单词的发音时,我们是不可能反应出来别人所说的是a的。

2、良的学习习惯造成发音不准确。

有很多同学音标基础很好,但是由于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发音不准确,进而导致听力障碍。例如,有些同学养成了发音跟着感觉走的习惯,看见生词很少查音标。英语单词的拼写和读音是有规律可循的,但不是所有的单词都符合规律。如果这个单词的发音符合规律,那么万事大吉,如果不符合规律,就会造成发音不准,进而导致听力障碍。

3、连读、弱读、失去爆破、音的同化等不了解。

单词在句子中由于受到其它单词的影响,发音会发生变化。如果不了解这种变化,我们也会感到听力困难。常见的变化形式有:连读:前面的单词以辅音结尾,后面的单词以元音开头,在讲话时通常会发生连读。如:anapple,读成anapple。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论文

摘要:随着英语在国际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英语口语交际能力和英语口语学习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近年来, 我国在英语教育上进行了很大的变革和发展, 提高了教学质量, 但是中学英语的口语教育仍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阻碍,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中学生; 口语能力培养;

(一) 学习英语的环境不够理想

学习语言是人类的本能, 因为人类需要交流, 现在人类对语言的学习已经逐渐习惯了上文提到的规律, 但是却忽略了英语学习也应该遵循规律。国内学习英语的情况和顺序存在很大的问题, 在我们还不知道怎么读的时候却已经开始学习语法和拼写, 而且我们对英语的使用也仅仅局限于课堂上那几句公式化的句子。这种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方法一定会给我们的英语学习带来很大的障碍和困难, 比如容易遗忘语法, 英语的运用不灵活, 重音和停顿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以及单词的拼写不准确。发音也仅仅局限在常用的单词, 对句子的朗读和使用就更加有问题, 整个句子的语调无法掌握, 不知道该在哪停顿和断句。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时候没有他们学习母语的环境, 而且在他们已经习惯于汉语的结构和语法后, 学习英语难免会受到汉语的影响, 同时解除英语的机会也只有学校安排的英语课, 在课外还是继续使用汉语交流, 没有英语学习的气氛, 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使用和巩固, 英语考试还是更注重书面英语的笔试方式, 这就导致了中学生在英语口语的学习和使用上困难重重。中学对英语口语的教育采用的是“填鸭式”的传统语法翻译的方法, 听力测试对学生口语的提升十分有限, 这种英语的教学方式无异于“哑巴英语”, 重点仍然集中在书面英语和笔试上, 实际运用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 不能和外国友人进行流畅的交流。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来源于学生背单词的时候采用的方式不对, 他们记的不是单词的读音而是单词的字母是如何排列, 每天使用的都是书面英语而不是口语英语, 我们不难发现在中学中可能学生们的阅读能力都比较好, 但是一旦转移到口语时就力不从心, 这种方式很难让英语学习得到很好的效果。

(二) 教师自身的素质问题

教师是口语学习的关键, 他们就像学生在口语学习路上的领路人, 如果领路人出了问题, 那学生的口语自然不会走上正轨。成为英语老师需要具备口语能力, 听力能力, 书写能力, 语音素质, 教学方法和语音传授能力等多种基本素质。这次新教材和新大纲的出现给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很多英语老师虽然能够正常与外国友人交流, 但是发音不地道, 过程也不是很流畅, 还有的英语老师不肯适应新的改变继续使用老的教学方法, 不是让学生们大量的做题就是过分强调语法, 忽略了口语基础。让学生不仅需要从承受过难的习题带来的挫败感, 还有不敢张口说英语的紧张以及背单词中的遗忘之苦。忽视了英语作为一种交流语言而不是考试习题的本质。还有一些老师由于个人问题和教学方法问题, 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而有趣的知识传授, 导致学生在课上无精打采, 无法集中注意力, 自然也就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更别提主动去掌握一门熟练的英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 语言的学习过程总是枯燥无味的, 学生很容易就失去了对英语的兴趣, 这时如果老师不能正确的在旁加以引导, 让学生重新提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那英语的水平势必会一落千丈。

(三) 听英语的机会太少

英语的口语能力主要来源于听和说, 但是我国中学生极度缺少英语的语言环境, 并且有些英语教师的水平也不达标, 使学生们除了在英语课和听力课上能够听到英语之外, 再也没有英语的使用环境, 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同时也包括很多发达城市的重点中学, 学校对于英语教育提供的设备和教材达不到要求, 更不要说英语电影和英语广播了, 课堂上进行的听力训练也是一种为了应付听力考试的形式, 学生根本得不到有效的练习。语言的交流是分为听和说两方面, 听是交流完成的基础, 只要能听得懂那么这个交流过程就已经完成了一半, 因为听是被动的, 是听者接受说者的一个行为, 不能选择说话人要说的内容, 以怎样的.语速和什么地方的口音, 只能选择被动的去听和理解。说就是一个主动的交流动作, 说话的人可以自主选择自己的表达方式, 所以在交际过程中, 听才是重中之重, 不能听懂对方传递过来的消息, 那就更不要说如何去回答了。

(四) 个性因素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 语言学习能力还会受到学习者个性的影响, 一般外向的人都会比内向的人更快的接受语言, 低年级比高年级的学生更愿意开口说话进行交流和练习, 女生比男生更喜欢语言的学习。性格开朗对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一般情况下, 性格开朗的语言学习者在外语成绩上会优于那些性格内向, 不敢面对错误的学习者。有的学生一天都不会向老师提出一个语言学习上的问题, 哪怕他们属于性格外向的语言学习者, 也会存在不敢问或者不想问的情况, 人的心理状态对语言学习影响很大。

(一) 提高学生参与意识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流思想, 交换感情, 互换信息的一种重要工具, 英语的教学也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 由英语老师作为交际的发起者和主导者, 由学生展开对交际的参与和配合, 这才是正确的英语学习方式。现实情况却是大部分时候老师在讲学生在听, 很少有学生愿意参与进课堂的互动中来, 就算老师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很少有学生主动的去回答去展示自己的想法, 老师这种在课堂活动中占据主动的角色现在却变成了被动角色。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参与交际是因为个人的不自信导致的, 他们对自己的口语能力没有把握, 生怕自己说出来对方听不懂, 同时也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可以听懂对方说的话, 这种不自信就导致了学生在课堂上不自觉也不积极参加练习和课堂活动。如果学生有了自信, 那么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也会上升, 那么他们在语言学习上的潜力也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 为学生创造学习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兴趣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但是也不能忽略了学习环境。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要有意识的去为学生提供一个英语学习的环境, 让他们通过一些图片, 文字, 影像或者电影去激发对英语的兴趣, 开拓他们的思维, 让学生愿意去主动接受英语的学习, 去主动表达对英语的兴趣。并且在课后或者是课外组织一些英语板报, 唱英文歌或者英语口语竞赛, 去引发学生对于英语的情感, 了解到他们的心理需要, 就会获得教学上的成功。

(三) 实践中学习语言

英语是一门涉及面广, 应用性强同时也是最为开放的学科, 作为教师要逐步去适应现代化教学模式, 不能只去按着课本去读去教, 避免成为学生眼中一本会说话的“活字典”, 要去带动课堂气氛, 活化教学过程, 让学生觉得学习不再是你讲我听的活动, 让英语去贴近生活, 更加靠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更容易在课堂上保持高度集中。

(四) 摒弃旧的教学理念

英语学习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不管是书面英语还是口头英语, 作为教师不光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如何去认, 更要教给他们如何去用, 要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 不要让学生成为“哑巴英语”的受害者。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课堂上主动的一方, 而学生只能选择去听去看这种被动的接受方式, 这种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和枯燥, 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 一旦学生失去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那么英语的提高就变得举步维艰。教师要在教学中去引导学生, 鼓励他们开口讲出英语, 这样才能在以后不断的练习中熟练的使用和掌握英语。

(五) 提高英语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活动占据着重要地位, 要想提高英语口语的学习效果, 必须先提高英语教师的口语水平, 教师的水平基本决定了教学活动的水平, 也决定了学生在英语口语上的水平, 如果一个英语教师不能熟练掌握一口流利正宗的英语口语和相应的专业知识, 那学生就会在错误的口语中接受知识的传授, 这样学生得到的知识也是错误和不地道的。一个好的英语老师不光要有良好的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知识, 更要有完善的英语专业知识和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口语, 学校也应该开展更多的培训活动去让英语老师变得更加专业, 同时也有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对学生的英语学习可以提供很大的帮助。

解决高中英语教学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对于英语学习的严重性, 但是又不能急于求成, 一蹴而就, 破坏正在改善的教学体系。我们要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引导学生接触英语, 喜欢英语并对英语产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愿意参与进英语的互动和交流中来, 结合学生的兴趣来进行英语的教育, 改善英语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是一个缓慢而又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或者参与活动来让学生的口语得到锻炼,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中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考虑, 提高当前的语言交际能力, 既要照顾到全部的学生, 也不能因为全面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 在保证全面的前提下, 有计划有方向的保护学生的个性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使学生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提高英语能力。

参考文献

[2]刘娟.初中英语课堂口语互动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13.

[3]刘桂影.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范式发展与变革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4]李梅.运用任务型教学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6]孙利芬.湖北农村高中提高学生口语能力的可行性实验[d].华中师范大学, 2008.

[7]李晓静.论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的加强[d].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6.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摘要:科学教学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怎样有效地进行科学教学,并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是所有科学课老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对此我认为,教师必须精心编排每课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兴趣探究。

兴趣是指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生和发展起来的,而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应当改变以前旧的教育观念,树立“学为主体”的观念,并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等特点,及时地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教学中来,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我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的: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生特别喜欢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还要寻根究底地追问到底。这种由好奇心产生的认识兴趣和求知欲是十分宝贵的。从科学教学的角度出发,就能推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能使他们明确学好科学知识的重要意义,从而激起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寓科学教学于游戏之中。

游戏是小学生特别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科学教学中适当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很受学生的欢迎,教学效果也比较好。在导入新课时就可以采用谜语的形式,比如教学“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师先请同学猜一则谜语:有一样东西来到屋里,你赶也赶不走,时间一到,你不赶就会走(谜底:阳光)。学生猜的时候很开心,就会由被动的随便听听,变为主动的说说做做。

三、创设“问题情境”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或提供一些事物,使他们不能单纯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面前的问题,从而激起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也处于积极状态,教师进行教学时,学生就会很容易接受。

四、探究式教学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敢于向司空见惯的行为和公众认可的标准答案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师要注意对他们进行探究性学习方法的培养,要给他们营造探索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他们勇敢地跨出学习的第一步。教师还要制定正确的目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或困难,教师应主动倾听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获得成功并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五、采用实验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动手实验更是提高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科学教学中安排了一些由学生动手的内容,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动手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学习知识的`实际意义。教师要善于借助实验来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或方法自行设计实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科学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出许多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的实验来。如教师演示“纸杯烧水”的实验:将一只盛有水的纸杯放在洒精灯上烧,水开了,而纸杯完好无损。学生看了实验感到十分新奇,迫切要求知道这是什么道理。这时教师进行点拨,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运用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科学课教学中,电教设备可以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学得更加积极主动。然后可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在分组实验、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总结、强化记忆、扩散思维等活动中轻松完成任务。

七、学生参与学习活动设计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应该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亲自参与到做实验的活动中,使学生更加热爱科学,进而去观察、分析、探索、学会进行科学实验,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成为真正的主体。

1.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学生由前面实验获取的知识联想到后面实验之间的关系,然后各实验小组展开讨论,自行设计实验过程进行实验,汇报实验结果。

2.小组讨论,大胆发言。由于学生在获取实验结果的过程中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变得有话可说,就会踊跃回答老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主动参与到实验小组的讨论中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形成一个高度参与的课堂氛围。

3.研读教材,提出质疑。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阅读教材,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并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以掌握新授知识,完成教学任务。

科学知识丰富而实用,只要教师善于组织这些内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就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不能停留在兴趣上面,要不断引导,把这种直接兴趣发展成为爱好,并进而成为学生的志向,把学习跟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联系在一起,就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修武县实验小学,河南修武454350。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指导原则。

1.激趣――增强创新欲望。首先教师的语言不但要准确,还要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富有情感,能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感到愉悦并产生共鸣。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再次,尽量借助挂图、实物模型、幻灯、多媒体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

2.质疑――萌发创新意识。世界上有许多重大发明往往是从好奇、疑问开始的。它能激励人追根究底,去破译世界万物的奥秘,发现其中的规律。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疑问的情景,提供设问的机会,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

3.多思――开发创新潜能。所谓多思,就是要从多方面、多层次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也是创新活动中所必需的思维形式。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题目很典型,很多题均有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拓宽学生思维。

创设情境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越激烈越好,观察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老师注意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欲望。

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入门,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他们的创新思维,哪怕是异想天开,也不要讥笑学生,而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敢想”精神。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思考,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使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当学生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获得新知识或找到了疑难问题的答案后,教师不要轻易放过学生这种有益的情感,而应和学生一起分享解决问题时的快乐。

四、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是知识的传递者,而应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要多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到培养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发展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的引导上,对所学知识多让学生举一反三,不断深化。

五、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意识。

想象和创新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源泉和重要成分。所以,小学的数学教育工作中不要单纯地要求学生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更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创造性的提出并解决一些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在数学的教学工作中通过营造和假设一定的生活情景,学生尽情想象,与此同时引导他们在实际的情境中发现一些问题。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在严密逻辑的背后也有着创造性问题的出现。

六、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意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注意的事项。

1.忽视瞬间的灵感。在学习的过程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都不一样,但是在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瞬间的灵感。保持纪录的好习惯,勤动笔,在自己有所发现的过程中一定要纪录下来,从而有助于后续的研究和思考。

2.沉溺于“固有的构思”。创新意识的一大克星就是保持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思维定势。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灌输所谓的“解题套路和万能公式”这对于学生的创新来说具有较大的反作用。不利于学生灵活的去创造,所以,教师一定要进行自身教育方法的变革,不断的去突破。努力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以更加开放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不愿意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害怕出错。在小学的数学教育中,往往存在一些学生不自信的现象,他们对于一个问题会有一些思考和发现,但是却缺乏表达的勇气,从而造成问题研究的不深入,创新意识没有进一步发掘的可能,扼杀在萌芽的状态。这对于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来说有较大的阻力。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愉悦的氛围,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得到突出的体现。

4.不注重因地制宜。在创新思维培养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要创新,但是在如何创新和创新应注意哪些问题的研究上不够深入。所以,教学工作者强调创新还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思维习惯有效地引导,这对于整个创新活动而言意义重大。老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能是口号的呼喊者,而应是理念的践行者。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素养、探究未知世界的初始教材,是打开学生智慧之门的一把金钥匙,越来越受关注。教学过程是培养科学探究精神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来体验和经历科学知识形成的过程。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贯穿于探究活动中,从而达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提高技能,并锻炼能力的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更要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核心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科学探究的主体。本文将探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1转变思想,树立“双主体”意识。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转变思想,树立“双主体”意识。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探究式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组织和支持下,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动脑、积极体验,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学习科学方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以后“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如何让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学是教师教学首要切入点。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教师认为教学就是为了考试,考试以笔试为主,只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概念,就可以了。教师的“灌输”就成了最快捷的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而且忽视了作为科学探究主体的学生的主观意识。有人夸大了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只是单纯地让学生去看、做,而教师却不去加以系统地指导。教师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育新理念的最终确立,需要的是教师主导意识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双重回归。

2创设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

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平等的探究环境。在课堂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科学探究顺利进行的前提。研究表明:学生持有合理的动机水平,有助于任务的完成。新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合作伙伴。”教师要放下高姿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师生间相互倾听、相互欣赏。课堂上,教师讲得精彩时学生会情不自禁地投以赞许的目光,甚至可以给予鼓掌;学生说得好时教师也应该给予及时表扬、赞赏。相互欣赏,不仅是师生之间的欣赏,也是学生之间的.欣赏,有了相互赏识的眼睛,就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对学生来说,重要的是要明白说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法,听同学发言同样也是学习交流,在听的过程中,取他人之长来充实自己,还要敢于质疑,勇于创新。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学中多提一些有质量的问题:“对于他的见解你还有什么补充吗?”“请你评一评他的说法?”……而不单单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学生学会了倾听别人的观点,还要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教师平时不要吝啬自己激励性的语言:“看谁最先发表自己的观点?”“看谁能比他说得更清楚?”“老师只想听一听你的想法!”等。对待学生的发言少批评,多鼓励。批评时,指出不足,令其信服;鼓励时言之确凿,指明前进方向。用心倾听,学生才会敢说。学生有了“说”的勇气,教师再及时进行指导,学生良好的口头语言能力也就逐渐养成了,有了能力自然容易体验表达的乐趣。学生就会乐说。这样的训练即培养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眼、耳、手、鼻齐用,习惯养成了、思考独立了,科学的探究态度也就端正了。

3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产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开端。教师要善于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这是激发科学探究兴趣的方式之一。它会生成一个适合学生探究、符合教学目标的问题,而此问题能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会使科学探究活动成为兴趣。同时情境创设要因学情而设,因条件不同而设,万万不能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判断科学课的情境创设的好坏,要以提高科学课的课堂效率和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评判标准。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时创设以下情境:今年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魔术。取出预先准备好的玻璃棒、动物毛皮、碎纸。用毛皮擦玻璃,来吸附纸屑,问学生:你知道为什么吗?在“热膨胀”课的教学中,我提出了:“老师打乒乓球的时候,无意中踩到了乒乓球,谁能帮老师恢复呢?”学生们开动脑筋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想法,最后也没成功,最后求助于我。我把一个瘪了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不一会儿乒乓球就变圆了。我问道:想知道为什么乒乓球会恢复原样呢?学生沉浸在这样的情境之中,自主的思考与探究也就自然地发生了。

4联系生活,就地取材。

我们在充分灵活运用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本地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开展“教具我会制”,学生开展“学具我会制”等活动。教师通过制作教具,熟悉了教材,提升对学科的热爱程度,用起来也得心应手。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学具的过程,更是对教材内容的消化、吸收、利用的过程。教师更乐于教,善于教,学生也更乐于学,勤于学。创造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教学之路。比如,制作《简单电路连接器》《简易肺呼吸模拟器》等学具。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学生乐作;到小河边捡贝壳、摘取各种植物的种子学生也十分感兴趣。总之,小学科学课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教师应改变思想,树立“双主体”意识,把学生看作独立发展的人;课堂上能营造平等和谐的探究环境;巧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就地取材。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我们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同学并不善于在学习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这种主体意识薄弱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教师长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

学生是否具有学生主体意识,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师的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学生听课”,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对教师所讲的内容只是被动地接受,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能很好地掌握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的知识,但缺乏通过自主思考来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力,甚至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才能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是有问题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而学生处于相对边缘地位,课堂上,教师就像“演员”,而学生只是“观众”,单纯地进行思维的模仿和拷贝。要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二)学生缺乏数学学习的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上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后布置大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效果和检查学习情况,长此以往,学生变得只会一味地听从老师的安排,因为以应试教育为导向的传统教育方法只要求学生能够得到一个高分数,至于对学习数学是否感兴趣已经不再重要。这不但扼杀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还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去重复和验证已经知晓的数学知识,无疑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热爱,更谈不上在数学学习上的主体意识了。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归还学生主体地位。

高中老师必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运用信息技术和最新的教学方法,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归还给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新知识。然而,学生个体间的能力不尽相同,所以教师对学生应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实际引导过程中,教师主要是激发学生思维,而不是要将全部问题和答案都在引导中讲解出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对问题有较深刻的领悟,同时教师也应该适当地提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教师通过观察学生解决问题时的表现,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要进行改革与创新,需要教师能够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1.应用启发式教学。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起到向导性作用,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来帮助学生们能够在遇到困难时自主地、主动地面对,并且寻找正确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肯定和保证。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当然首先要学生们对所学的问题进行提前预习,并根据课程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提出问题,要求同学们运用课堂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答,这种方式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相比于传统的概念讲解更具有说服性,能够帮助同学们消化和掌握新知识。启发式教学是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的有效方法,促使学生形成学习的主体意识。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首先能让学生的精神得到放松,不够固定框架和定向思维的'干预,这样有利于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轻易干预,在学生解答完成后,教师也不要轻易地否定学生的看法应该给予鼓励或赞扬,分析学生的思考方式,对于大胆假设和思考的学生都需要给予肯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生活实际事例,有效地设置教学情境,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情境中,充分挖掘自身的创新潜力。同时,创设符合教学的情境,还可以给学生一种更真切的学习体验,因为在一种轻松真实的氛围下,学生的注意力会更集中到教师的讲课内容上,从而在课堂上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更容易理解,在课后对教师讲解的原理更容易消化吸收。

让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走进高中数学课堂,也是激发创新思维的好方法。教师营造一种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氛围,从而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形成一种良好的解题习惯。如高中教材里数列知识的学习,虽然说数列在高中数学教学内容中的非常重要,但是多数高中数学教师对数列的教学内容只停留在表面,很少有教师真正引领学生感受数列知识的博大精深,总结数列之间的内在规律,导致学生在解决数列问题时很难注意到解题的灵活性,常常犯一些低级错误。

3.利用网络技术。

在先进的现代网络技术下,课堂教学能够使传统枯燥的教学内容变“活”,以直观、有趣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立体几何的教学,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只能在黑板上给大家呈现出立体几何的某一个侧面,让大家根据平面几何凭空想象立体的模样,而采用多媒体的技术完全可以在高中数学课堂给学生呈现具体生动的立体形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三维空间。从这个简单的教学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现代科学技术走进高中数学课堂,会让很多教学内容变得简单易懂。

(三)积极地评价学生。

教师的评价在学生们的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样就会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更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主动思考进行积极的回应,这样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或解题思路,不是打击和责骂,而应该给予及时的引导,这样有利于学生在下次遇到同样问题时知道如何应对。正确地评价学生,积极地对待学生的错误,有效地进行指导和开发,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自我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高中数学教师要改变传统观念和固有思维,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利用现代网络手段,不断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在放松的学习环境下,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下,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实现学生自我素质的综合提高。

【参考文献】。

[1]周伟林。高中数学教学策略变革的相关探讨[j].中小学教育,(4)。

[2]孙晓颖。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初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5)。

[3]杨丹丹。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j].基础教育,2013(6)。

如何提高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论文

有的家长喜欢盯着孩子写作业,一量发现有问题,或字写错、写歪了,一边帮孩子涂擦,一边批评、埋怨、责怪孩子:“怎么搞的,又做错了,总是改不掉。”“说过多少遍,就是记不住,气死人的!”

其实,在这种紧张、焦虑的氛围中,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能量之门很难打开。这个时候,家长再怎么说教他是听不进去的,也是改不过来的。建议做法时:首先过问一下有多少家庭作业,然后叫孩子自己去做,我们轻手轻脚地做自己的事,不轻意打扰孩子,等他做完了再按以下方法检查:

孩子低年级的时候,重点检查字迹是否写端正。

做完作业时发现有不正确的地方,首先不要指出具体错误之处,而是说出大体范围,如“做得不错,但这个题有些不对,你再看看”或在有问题的地方画上一个小圆圈,让孩子自己找出不正确的地方改之。若孩子找出来了,就及时称赞和鼓励。

孩子读高年级的时候,重点检查孩子做题思路。

算式的列法是否正确,而计算的结果一般不检查由孩子自己确认。这样就能培养孩子对自己负责、认真仔细的学习品质。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特征。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也就是说:“我”是作文的灵魂。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我”游离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在这种机械运动中枯萎了,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就丢失了灵魂,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应试作文模式的确使学生丢失了自我,压抑了自我,鲜明的个性之花随之凋零。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呼唤“我”的回归,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否则,我们的学生将深陷主体意识丧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鉴于此,在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应尊重自我,爱护自我,弘扬自我,让“我”回到作文的创造中去。当然,在这里并不是主张摒弃课堂作文教学者这一形式,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改进我们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情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感受。

一、贴近学生,设计开放性作文。

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模式,力戒形形色色的束缚,要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开放性的作文,构建一个“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自我并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才智和灵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1.激发写作兴趣---用爱心点燃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作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乐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热爱是最好成绩的老师。从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搭建起作文兴趣的桥梁。

批改日记、随笔,对于教师应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心去阅读,而且要做好灵活的评定,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激发写作激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展现自我。

当学生对日记、随笔感兴趣之后,如何扩大战果,激发学生形成长久的写作动机,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可进行习作的交流,美文欣赏,教师在欣赏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也可给学生提供美文,美的意境,美的主题,美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师生共同走进写作的世界,在相濡以沫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审美而感美,感美而创美,精神境界更加高远,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二、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形成“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缺了作文的兴趣,缺了作文的“活水”,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写作能力,哇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你就是练得再多学生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种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评价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训练中的闪光点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多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教师的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现,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整理和认识生活,用正确的方法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从中提炼并确立主题。

不仅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来考虑,体裁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手法的运用等,也要让学生量体裁衣,扬其所长,依据自己的知识、智能和才情来考虑。使学生从构思到成文的整个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都能依据个体特性作出独立自主的决定。鼓励学生在表现自我、展示个性、追求创新中表达对自然地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

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就要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杨昌亮。

如何培养小学科学课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论文

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对抗项目,要求运动员不但具备娴熟的技、战术水平,而且要有良好的战术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复杂的比赛中,合理支配自己的行动,协调同伴间的配合,更好地发挥集体的力量。

二、中学生战术意识存在的问题。

1.观察分析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是培养篮球意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训练观察能力,最重要是对学生视野和观察习惯的培养,培养提高队员判断、速度反应以及处理技术动作的能力。例如,运球技术动作的练习,要求队员重点观察场上情况,眼睛不看球,凭手的感觉支配球。就中学生而言,缺少临场观察、判断、分析能力,主要原因是个人运球技术不全面,运球和观察不能兼备。

2.战术理论水平。战术理论是篮球实践的基础,没有良好的战术素养就无法形成良好的战术意识。中学生篮球理论课时较少,没有很好地利用课余时间来学习篮球理论知识,是制约篮球战术发展的一个因素。

3.跟进意识。跟进意识是篮球运动员在快攻推进过程中无球队员按照一定层次和一定路线来完成快攻的战术意识。平时教学比赛中的大部分学生在快攻推进过程中控球时满天飞,无球时懒于跟进,跑动时不积极,这样就失去了许多的进攻机会,例如抢篮板球发动二次快攻、接同伴的回传球投篮等等。同时在推进过程中的跑动路线和层次也不合理,常常出现多人跑到一起或跑成一条直线。在技、战术训练的.同时也要加强他们跟进意识和意志品质的培养与学习。

4.篮板球意识。篮球比赛中抢篮板球是获得控球权的重要手段,是双方攻守转换的焦点,是增加进攻次数和发动快攻的重要保证。从观察我县篮球赛得知:普遍的缺点就是篮板意识差,不积极,不懂得卡位,没有判断球的方向,完全靠机能反应乱跳。

5.掌握比赛节奏的意识。比赛节奏的控制是衡量一个队伍实力强弱的标准之一。掌握比赛节奏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学生控制比赛节奏的能力,使其在比赛中能灵活变换比赛节奏去获得比赛主动权,积极争取比赛的胜利。

三、篮球意识的培养与提高。

1.培养学生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战术理论知识。篮球比赛中,赛场的变化是复杂而迅速的,要随时根据这些变化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位置,必须具备随机应变的思维能力。要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运动知识与比赛经验整体化的概念模式,使其正确认识赛场的形成,并指导战术思维的实施,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兴趣、自信与兴奋性。

2.掌握战术行动的配合规律,明确战术位置及职责。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要求战术配合富于机动性、应变性。在平时教学中应使学生熟练掌握战术配合的一般规律,建立配合的概念、意识。同时要求每个学生在不同战术位置上明确跑位的节奏、路线以及与球的角度,促使学生从战术行动中深入到战术配合的实质中去,建立起牢固的动作习惯与条件反射,形成良好的篮球意识。

3.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反映队员是否具备良好篮球意识的重要标准。要培养学生对临场主观情况具有观察判断能力,同时扩大学生的视野,强调在训练和比赛中主要依靠余光观察场上的变化,这是培养与提高战术的客观依据。只有观察清楚、判断准确,才能够采取正确的技战术行动。

4.培养学生良好的应变能力。灵活运用与应变篮球技战术的能力,是反映良好篮球意识的又一标志。在教学训练中应着重加强基础技战术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配合意识,做到以己之长攻彼之短。

5.实战中强化篮球意识。实战是培养学生篮球意识的最好途径之一。意识在篮球比赛的攻守对抗中起着主导作用,而篮球的实战能够充分体现攻守的对抗性,所以平时的教学比赛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暂停来讲解比赛,让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自己的不足,并在比赛中逐步认识和掌握篮球运动规律,在瞬息万变的篮球场上达到随机应变的程度。

四、结束语。

篮球运动员战术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作,需要教练员在训练工作中认真对待,从基础抓起,根据不同对象和不同条件,进行科学训练。对基本技术和战术的训练,要求队员正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合理利用篮球规则,培养队员的篮球意识,从理论和实践中了解、掌握篮球运动规律,使队员尽快提高篮球运动的技战术水平。

参考文献。

如何提高中学生体育课堂的质量的论文

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是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减轻教师教学压力,如减少作业批改工作量的一个有效方法。那么,如何才能够在课堂的有限时间内使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呢?下面借他山之石(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陈静老师的讲座和季老师的课堂)谈谈提高课堂效益的方法。

一、操作要“想想做做”

学具操作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做,要想想做做,想了再做。

如让学生验证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相等且平行”,通过制作平行四边形验证,在选材上可以大做文章,如果给每组相同的四根小棒摆出平行四边形,这是单纯的操作。如果在几个小组中故意设障碍。一组给出两根小棒相同,另两根小棒长短相差很大,一组给出两根小棒相同,另两跟小棒长度相差不多,其余小组的四根小棒都能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当学生摆好后,可以问:“摆成了吗?”大多数学生答案是肯定的,摆不成平行四边形的小组就会提出“我们摆不出来”,追问:“你们怎么没摆成呢?”生:“两根小棒的长度不一样。”可见要拼出平行四边形对边要相等。再拿出一组拼出的似是而非的平行四边形,当学生出现争论时可以让学生验证,采用用尺量的方法进一步验证对边相等。

操作问题的设计、编制与探究要求的拟定、提出,既要有挑战性,能够唤起学生操作热情和探究欲望;又要有适切性,能使多数学生经过努力有所获,亦即我们常说的“跳一跳,够得着”。

二、习题要“精打细算”

练习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提出的教学目标,准确地把握住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要符合学生思维特点和认知、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次,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基本到变式,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的、愉快的.体验,使学生的学习更加积极主动。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中将“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说说得数是几十多”调至第2题,第2题的题目如下:

23+36=25+62=26+42=。

28+36=25+69=26+44=。

在这样的对比题中让学生先估计得数是几十多,更能突出不进位加与进位加的区别,体会进位加得数的十位上总比两个加数十位上数相加的和多1,多出来的1就是个位上进上来的1。

如何有效的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质量还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但能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三、课堂要让位学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专家韩立福博士将我们传统的课堂形象地称之为“老师推着学生走的课堂”,多年习惯固化成了“上课就是听讲”,学生成为被动的、听众型的“懒”学生。新课改则是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发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懒”变“勤”,整堂课老师少讲,学生多学。

在我们低年级的课堂上逐步形成了让“小老师”成主角,带动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可以让学生领读、争论、竞赛等等,方式很多,要达到的效果就是把问题交给学生去讨论解决,把要点教给学生去归纳总结,方法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琢磨,还可以让学生大胆的猜想,有疑问也可以让学生互相解答,还可以保留和认可一些有分歧的意见,只在学生的思维出现说不清,道不明或者无法准确表达时,老师才适当的点拨启发和引导,就算有时候一堂课没有按照我们原来设计的来完成,或者说预先设定的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只要学生在这堂课收获了方法,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为以后的主动学习打下了基础,就体现了课堂效益最本质的要求。

文档为doc格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