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优质17篇)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优质17篇)

ID:9473785

时间:2024-05-11 13:04:04

上传者:笔砚

教学计划是教师根据教育要求和学科标准,提前安排学习步骤和教学任务的一份计划。以下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对教师们在编写教学计划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壮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摄氏度的气温,相当于九级大风三倍的飓风,这就是南极,这些危险的暴风雪、酷寒、飓风,或许会成为我们征服南极的困难,但有一群人却把征服南极当作自己矢志不移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们。

2、快速跳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可以从事情入手,也可以从人物入手,还可以从结果概括。

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征服南极的归途中,悲壮的死去的故事。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必要时可以加时间和地点。

3、对比标题,我们对课文结尾的解读。

提问1:难道死亡就是悲剧吗?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提问2:作者茨威格是在课文中诠释了伟大的悲剧的吗?请从文中找出来。课文16自然段。

朗读第1遍:找出关键词语;(毁灭自己、心灵变得高尚)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第2遍:找出修饰语:“不可战胜”谈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勇气,更是斯科特对探险事业的痴迷。

小结:在面对不可战胜的厄运时,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我们也可以选择坚持,现在我们来看看斯科特及队员们怎么做的?朗读第3遍,找出一个词,“搏斗”,不管是内心的搏斗也好,行为的搏斗也罢,我在这里把他解读为每一次考验时的选择。

4、走进文本,感悟斯科特一行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面对理想的落空(1-2自然段)。

心情的对比:找出相关句子,品味理解。

他们热情高涨地……。

他们像被判了似的失去希望……。

从激情满怀——坠入冰谷,但他们的选择:尽管精疲力竭,但还是要继续走着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3

学习目标:

1、快速阅读,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2、品味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学部分。

一、自学要求和方法: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学会利用工具书。

二、自学内容:

1、了解作者(3分钟)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德语作家之一。他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人道主义和精神自由。出于人道主义的立场,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同情、仁爱和宽恕,厌恶资产阶级的尔虞我诈、虚伪和冷酷。

2、朗读课文,了解大意(20分钟)。

3、利用工具书,查出生字词,结合语境加深理解(15分钟)。

三、自学检测(10分钟)。

课堂延伸。

一、巩固自学内容(3分钟)。

二、知识拓展(16分钟)。

1简要概括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以时间为序,请写出故事情节。

3、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4、茨威格为什么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满怀激情的给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可用原文回答)。

5、斯科特一行的探险意义何在?

三、能力提升(15分钟)在文中找出下面的句子并加以理解。

四、当堂检测(8分钟)。

学习了此文,同学们是否比以前更深刻的理解了“英雄”一词的含义了呢?能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吗?英雄之所以称之为英雄,并不在于我们颂赞的语言,而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神奇而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

《伟大的出征》一文再现了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受命出征的过程。文章开门见山点明“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接着文章按“5时”、“5时28分”、“5时30分”、“9时整”等时间的推移,生动详细地再现了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的出征,文章紧扣题眼,围绕“伟大”,运用极富震撼力的语言,让学生能从读中体会中国航天事业之伟大,英雄艰苦奋斗之伟大,感受祖国之强大,从而增强民族自豪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查阅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伟大出征”的含义,增强民族自豪之情。

3、学习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写排比句的方法,体会文章中多次交代具体时间和地点的作用。

[重难点]。

反复引导品读语言,联系上下文及补充资料体会“伟大出征”的含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之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

[设计理念]。

1、引导学生,抓住“伟大”,层层深入地与文本对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过程。”本课时的学习,紧扣全文的题眼,围绕着“伟大”教学。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在读中初步感受英雄形象,在深入地读中体会英雄的“伟大”,进而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同时进一步与文本对话,通过相关资料补充,从读中理解“神舟”五号飞天的历史意义,从而感悟到这次出征充分显示中国国力之“伟大”,油然而升一种自豪与骄傲之情!

2、品味语言,潜心思考,挖掘深刻含义,激发情感。本文语言极富震撼力,许多词句值得细细品味与咀嚼。在学生充分自主阅读后,引导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联系补充资料,充分交流阅读感受。既要读透词句内容,更要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同时体会词句表达的精妙,在动情之处能释放情感动笔写一写,真正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感悟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导读1-10自然段,了解航天员杨利伟受命出征,人们无比激动地为英雄送行)。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激情导入。

1、师述: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读文,了解了航天英雄杨利伟即将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同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再现“神舟”五号飞天壮举。月15日北京时间5时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2、课文开篇说“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屏幕出示句子齐读)板书课题。

3、质疑定向: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走近英雄杨利伟,领略英雄风采,去感悟这不同寻常的、伟大的出征!

二、品读感悟,释放激情。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11至16自然段。在英雄出征的伟大时刻,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词句画一画、圈一圈,作作批注,写写体会。

2、交流,引导学生抓住以下相关的重点词句,深入体会。

句段1:“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

(1)理解重点词“从容、稳健”,初步感受英雄形象。

(体会杨利伟此时表现得那样镇静、沉着,迈着稳健的步伐是那样气定神闲……)。

(2)抓住“微笑”一词,进一步感受英雄形象。

交流:这是一种自信的笑。我会想到这一刻的背后,英雄所经历的种种艰苦的学习和训练……(相机补充资料,使杨利伟的形象更丰满)。

师小结:是啊!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此时的杨利伟充满自信,对于飞天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运用自如,胸有成竹!他曾自信地告诉记者: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和作用……这是一种自信地笑,无所畏惧地笑,英雄的笑!谁来带着这种感受读一读--(指名读)。

引导:你还从微笑中体会到什么?可联系上文:“这一天,中国人已经渴望了很久。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千年梦圆在今朝,杨利伟将代表全中国人,代表一个光荣的民族完成这次飞天之旅!他此时又是一种自豪的笑!

师:正是因为这样,“杨利伟迈着。”(引读12自然段读出感受)。

过渡:还有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句段2:“出发!……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涵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1)抓住“出发!”引导:为什么只用短短两个字?蕴涵着怎样的情感?

(2)交流:总指挥简短的话语背后我们仿佛看到了无数的科学家、科研人员及航天员孜孜不倦地研究,没有他们甘于寂寞的研究,没有杨利伟等宇航员的刻苦训练,也不可能有今天!

(相机资料补充,突出载人航天工程之伟大!为此付出全部心血乃至生命的英雄团队之伟大!)。

师小结:正是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才有总指挥的几多信任!几多期待!千言万语都蕴藏在这庄重的“出发”两个字中!

(3)齐读,读出信任,读出期待,读出我们一定能成功!

过渡:“是”,随着杨利伟一声铿锵有力的回答,随着杨利伟一个标准的军礼……(出示画面)。

(1)引读16自然段:“……定格在……定格在……定格在……”

(2)评读:从大家的读中我听出来,这三个定格,一个比一个更重要,一个比一个更有意义,一个比一个更激动人心。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

(3)三个定格的顺序能否调换呢?为什么?

(这是一种逻辑的顺序,按照范围的从小到大排列着力点在于“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相机资料补充)。

师:所以说这次出征是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回扣上文,引读)。

(4)指名再读这段话,读出我们中国人的自豪!读出第一代航天员的风采,读出世界人们的祝福!

3、总结:通过这部分学习,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真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出征的背后,杨利伟付出了多少艰辛!许多的专家、学着付出了多少心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付出了多少努力!所以说“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回扣上文,相机板书)。

1、朗读过渡:“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

(音乐起,“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播放录像,杨利伟与战友告别,与人们告别走向专车的情景……)。

师:看到这里我们倍感兴奋与自豪,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个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2、自由读第三部分,哪些地方又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1)抓住“注视”一词,引导体会:

(2)交流感受:他没有看一眼亲人、朋友、教练,对国家、民族的爱,使他不会辜负全国人民的厚望,不辱使命,所以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鲜艳的五星红旗。

师:杨利伟也是一个平凡的人,我们已经知道飞天成功了。但成功之前,谁也不知道是否万无一失,我们知道1986年1月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坠毁;年2月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坠毁7名宇航员罹难……对国家的爱和深深地依恋,杨利伟已作好一切准备,英雄无悔!

(3)从“注视”中我们读出了这么多,英雄最后满含深情毅然决然地迈着。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朗读过渡:“9时整‘神舟’五号飞船……”

课文为什么多次交代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呢?

2、引导:这可不是一般的时间、地点概念,这一时间,这一地点有着历史意义,将永远载入史册,值得纪念!

同学们,难道中国的飞天之旅仅仅只是这几个小时吗?(不是的,相机补充资料,升华情感。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从“嫦娥奔月”的传说,“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思妙想,到明代官员万户的“火箭上天”,以及如今“神舟”五号载入飞船的成功,“神舟”六号第二次载入飞船的成功!中国人的梦想,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师:所以课文中这样写到“……杨利伟开始了中国人的飞天之旅。”(引读)。

3、师总结: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英雄出征那激动人心的一幕,仿佛见证了“神舟”五号飞船的发射成功!这一飞不仅让中国人民骄傲与自豪,还让海外游子扬眉土气呀!

(背景音乐起,师生深情朗读)。

屏幕显示:“毛主席54年前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今天,我们一起欢呼,中国人从此‘飞’起来了!”

“天上人间,蓦然间乾坤已转,神州内外,已是赞声一片。”

“或许此前,我对于这个国度有着或浅或深的抱怨、牢骚,但现在,都像蛛丝马迹一样微不足道了!千年飞天梦,今朝一梦圆;中华巨龙心,浩瀚宇宙间!”

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这一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有纪念意义的一天(一起说):2003年10月15日!记住这次“伟大的出征”(指课题齐读)。

4、此时此刻,我们也有千言万语想说,自由地写一写吧!(学生激情写话音乐起)。

课下查找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我国航天事业又有哪些新的发展?

板书设计。

渴望很久2003年10月15日等待千年。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3

一、教材依据: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设计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要紧紧围绕“探险”这一中心话题来设计教学,希望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上下求索”的种子,树立“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意识,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准备借助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单元目标就设定为: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是任何一个阅读此文的人都会感触良深的。所以,教学此文,舍弃什么,都不应舍弃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透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题中“伟大”的含义。要做好这一点,我觉得采用重点语句圈点批注的方法,比只是让学生口头说效果会更好,印象会更深,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有所帮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的节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历尽艰辛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对手挪威的阿蒙森队已捷足先登,只好从南极绝望而归,最终悲壮覆没的故事文中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祖国和事业献身的精神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颂扬了斯科特诚信的绅士风度和勇于承认失败的优秀品质本文题材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主题令人深思,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读来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四)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的学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险的文章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同时,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宽,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探险为主题的故事很感兴趣,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准备按照“课前预习到课堂交流——深入解读文本——领悟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过程来进行,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三、教学目标:

4、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五、教学难点: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六、教学准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ppt:展示南极图片,教师简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南极上。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不为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为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悲剧》。

2、作者介绍:茨威格,探险南极展开角逐,角逐的结果斯科特一行失败告终,最后英雄的体魄留在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为人正直高洁,一生著作颇丰。起初,他以写诗和翻译作品作为步入文坛的“敲门砖”,一俟进入到小说领域,他那过人的文学天赋就立刻光芒夺目。同样使他蜚声文坛的传记作品更是其创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经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司汤达、弗洛伊德等许多著名人士作传。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学习和研究这篇传记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三)品味文章,研读语段。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

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学生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

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

明确:

(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

(四)品味语言,妙谈体会。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万分痛苦、沮丧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明确)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

(明确)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说是”海市蜃楼”,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八、结语。

师: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伟大的友谊》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

2、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学生互帮互助的精神。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深刻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伟大的友谊。

难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多媒体课件的放大课文实物投影。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

谁来结合课题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懂得了什么?

提示:

(1)从友谊表现的两个方面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2)抓重点词、句、段来体会马克思、恩格斯友谊的伟大。

三、进行新授。

(一)初读课文,找出过渡段。

请同学们快速默看一遍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找出有关段落)。

1、划出有关句子。

2、齐读过渡段,思考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过渡:下面让我们从生活和事业两条线索,抓重点词、句、段进一步体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

(二)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1、划一划。

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画出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伟大友谊的句子。

2、说一说。

(第二节:这一部分告诉了我们什么?恩格斯是怎样竭尽全力帮助马克思的?)。

(第三节: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抓住“宁愿“一词,恩格斯为什么帮助马克思?)。

(第五节、第六节用自己的话讲讲意思。)。

(第七节:抓住“无微不至”“毅然”“竭尽全力”等词语来说)。

(第八节:抓住“四十年”、“共同”“伟大”来讲)。

3、想一想。

在这四十年里,两位伟人,他们共同做了什么?联系第一节板书:共同……。

四、课堂小结:看板书小结。

五、课堂延伸:学习了课文,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3

1、感受人物崇高精神品质。

2、品味文中的细节,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把握多角度、多层次生动的细节描述。

感受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

[课时安排]2课时。

[过程设计]。

一、导语:由学生对南极的了解及阿蒙森-斯科特科学实验站的命名导入。

二、介绍作者: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传记文学代表作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精神疗法》等。中短篇小说有《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等,唯一的长篇小说是《焦躁的心》。

三、学习课文:

1、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填表复述故事。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12.1.16白色雪原斯等发现自己晚到一月。

12.1.18南极点斯等到达极点,伤心并要作证。

12.2.17屠宰场地埃文斯死去。

12.3.2贮藏点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12.3.21帐篷里无法离开帐篷。

12.3.29帐篷里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12.10.29营地一探险队出发寻找他们。

12.11.12帐篷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2、课文探究:

他们当时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失败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作证之悲。

1.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伟大的出征》教学设计

这是一次英雄出征。

公元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5时。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公寓“问天阁”。

首飞航天员梯队由杨利伟和聂海胜、翟志刚组成。在此之前,他们按照首飞任务计划完成了综合性演练。

飞船发射前,指挥部研究决定,首飞任务由杨利伟执行。

再过30分钟,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将从这里受命出征,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开始令世界瞩目、令国人自豪的飞天之旅。

深秋的大漠,寒意袭人。问天阁前的广场上,已经站满了送行的人们。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大家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和一个共同的期待,为英雄送行。

这一天,中国人已经渴望了很久。

这一刻,中华民族已等待了千年。

“快看!我们的`航天员来了……”

5时28分,身着乳白色航天服的首飞航天员杨利伟迈着从容而稳健的步伐,从问天阁航天员的专用通道,微笑着向大家走来,紧随着他身后的是身着天蓝色训练服的航天员翟志刚和聂海胜。广场上奏起欢快的《迎宾曲》,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总指挥同志,我奉命执行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准备完毕,待命出征,请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大队航天员杨利伟。”

“出发!”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庄重地下达命令,刚劲有力的话语中蕴涵着几多信任、几多期待!

“是!”

随着杨利伟标准的军礼,中国第一代航天员的风采,瞬间便定格在记者们的镜头里,定格在共和国的航天史册上,定格在人类征服太空的篇章中。

杨利伟激动地和翟志刚、聂海胜相互握手拥抱,然后不停地向欢送的人群挥手致意。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伴着《歌唱祖国》的乐曲,大家挥动着手中的彩旗和气球为航天英雄送行。

5时30分,杨利伟深情地注视了一眼鲜艳的五星红旗,然后转身向停在旁边的专车走去。车队在5辆摩托车的护送下,穿过夹道欢迎的人群,向发射塔驶去,开始中国人的飞天之旅。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快速默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作者对英雄的赞颂之情。

2、理清情节,品读体味重要语句。

3、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以及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理清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重要语句,体会“悲剧”中蕴涵的“伟大”。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本文生字词较多,要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对内容的把握同桌互查,并写一篇小作文《初看斯科特一行五人》。尽量让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查阅一些资料,拓宽学习空间。

2、教师课前播放关于南极恶劣天气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对南极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

本文篇幅虽长,但可读性很强,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的好材料。同时在快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故事情节,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进而把握课文内容。另外,课文中有许多非常感人的细节,茨威格在笔端饱含的深情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表现出来的。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语句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隆重推出《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学们,这本传记文学,有人翻过吗?(如有生读过,让他(或她)列一列,作者为哪些人物作传记)大文豪托尔斯泰、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国总统威尔逊,十月革命列宁等等,都是人类历史上叱咤风云的风流人物,茨威格为这些成功者,胜利者尽情作了歌功颂德!(出示ppt1)但是,对其中唯一的一位失败者,茨威格更是笔端饱含深情地为之树碑立传。他是谁?《南极探险的斗争》中的斯科特!为什么作者对失败者斯科特表达崇高的赞誉?同学们从课文《伟大的悲剧》(ppt)中,可以寻找到震撼人心的答案!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快速默读,抢答有关问题(ppt),理清故事情节,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同时勾画出令你感动的细节两三处(为合作研读准备)。

2、抢答后,一句话概括,先小组交流,再抽号(学号)、推举各一人全班发言,之后ppt。

三、合作研读。

剖题入手,研读课文。

学生小组交流,组长发言,组员补充。教师归纳(ppt)。

(1)失败之悲。

“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2)作证之悲。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3)死亡之悲。

a.埃文斯精神失常,死了。

b.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

c.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4)世人之悲。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20xx年,安妮公主登上南极,悼念斯科特他们南极探险90周年。)。

2、这四“悲”,你们认为是“悲哀”还是“悲壮”呢?为什么?

悲壮。因为虽然他们上演了一幕“悲剧”,但作者同样认为他们是“伟大的”。

3、“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人看。”遭到毁灭的,仅仅是斯科特一行的肉体、生命,而他们的精神却是“有价值的”,是“伟大的”。所以文章充满了悲壮的情感。那么大家讨论一下,从文中找出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之处,并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a.事业伟大:要第一个到达南极点,这是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

b.精神伟大: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有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c.人格伟大:为对手作证,有令人敬佩绅士风度和伟大胸怀。

d.态度伟大:在离死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还在进行科学观察。

e.情感伟大:生命的最后一息惦记的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祖国和人民。

……。

“伟大”和“悲剧”并不矛盾。因为斯科特他们虽然在探险中牺牲了,虽然他们有失败之悲、作证之悲、死亡之悲、世人之悲。但这“悲剧”中,他们始终扮演者英雄的角色,在这“悲”中正展示了它们“伟大”的魅力所在。所以,这是一场“伟大的悲剧”!

5、课堂小结,先生后师,再ppt。

作者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个悲剧,这蕴含着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他们的精神让所有的人仰慕,给后人精神上的鼓舞。这就是作者为失败者树碑立传的原因!

四、体验反思。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学习了这篇传记文学,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讨论。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其中。教师可以从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启发学生。

五、作业布置。

1、小作文:《再看斯科特一行五人》。

2、推荐阅读《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伟大的友谊》教学设计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友谊的特质,能够澄清对友谊的错误认识,走出友谊的误区,正确认识、对待友谊。

2、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在友谊中,什么特质是重要的,友谊有哪些特质;理解友谊为什么会打动我们;能够澄清友谊的误区,第一,友谊是会变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二,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对待竞争的态度;第三,友谊要有原则。

3、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体验法、故事薰陶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理解友谊的特质,走出友谊的误区,正确认识、对待友谊。

重点:理解友谊的特质,澄清对友谊的三种错误认识。

难点:对友谊特质的理解;如何使学生认清友谊的误区并走出友谊的误区。

教师准备:搜集关于错误交友、友谊闹翻的视频、图片及故事,制作课件。

学生准备:采访身边的人,喜欢与什么样的人交友,交友应该注意什么。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活动一:观看图片,导入新课。

出示《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的图片及解说——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是最近主流社交网络上比较流行的网络流行语。寓意友谊经不起考验,说变就变。教师导入新课。友谊的小船真的说翻就翻、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吗?友谊为什么会打动我们?你的交友思想与行为正确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第四课第二框深深浅浅话友谊。

二、自主读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请同学们带着学习目标中的问题及要求,自主读文,探究问题,勾画知识点,做好标注,完成教材中的任务。

三、情感体验,汇报交流。

活动一:观视频,谈感想。

教师:观看视频《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思考:友谊的小船真的说翻就翻、经不住考验吗?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交流上述问题。

教师出示总结:不是的,因为人人都需要友谊,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

每个人都希望在友谊中得到理解和支持、忠诚和信任、肯定和关心。和朋友在一起,这种感觉能让我们获得认可,在精神上得到满足。这也正是友谊如此打动我们的原因。“友谊是一种亲密关系”也恰恰是友谊的一个重要特质。

活动二:我思我悟。

学生交流哪些特质容易赢得友谊,什么特质是重要的。

教师出示:

友谊重要的特质:

亲密、平等互惠、志同道合、志趣相投、默契,尊重、理解、忠诚、信任、负责、支持、宽容、体谅等。

活动三:思考感悟。

学生概括交流。

教师课件出示结论,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接受帮助,也学习帮助对方;感受关怀,也学习关怀对方。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

活动四:明辨是非。

教师课件出示漫画,让学生思考:他们之间是真挚的友谊吗?为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

教师出示结论:不是真挚的友谊,因为友谊的特质之一就是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友谊的美好就在于它可以超越物质条件、家庭背景、学习成绩等。

活动五:现场采访。

学生采访同学。

教师引导:如果我们不和朋友闹翻,我们的友谊就能永远不变、天长地久吗?

学生分析交流。友谊会发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自己变了,对方变了,或者环境变了,友谊也会随之变化……在这些改变中,有些友谊得到保持,而有些友谊则逐渐淡出。我们要学会坦然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也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教师简单出示上述结论。

活动六:情景分析。

“我”的交友烦恼。

小美看我总是淡淡的,也不再主动与我说话。

教师质疑:为什么“我”和小美的友谊变淡了?

学生汇报交流。

教师出示:因为小美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友谊和竞争的关系,认为竞争不是你输就是我赢,没有做到理解、尊重、宽容、欣赏与祝福。

活动七:出谋划策。

教师:“我”还有必要再维持和小美的友谊吗?

学生交流。

教师出示:时间在变,环境在变,人也在变,友谊也会随之变化……我们要珍惜友谊,但友谊需要双方共同维护,如果一方不再为维护友谊而付出,那么另一方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再维护住友谊。这样的友谊只能坦然接受它的淡出,没有必要再苦苦维护。

活动八:漫画赏析与小辩论。

教师课件出示关于竞争的漫画,然后让学生根据漫画反映的内容进行辩论。

小辩论:竞争是否伤害友谊?

正方:竞争不会伤害友谊;

反方:竞争必然伤害友谊。

学生开展辩论活动。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伟大的悲剧》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记叙的是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悲壮覆没的故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动,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出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这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一)指导思想:

本单元要紧紧围绕“探险”这一中心话题来设计教学,希望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埋下“上下求索”的种子,树立“敢于冒险,乐于探索”的意识,而每篇文章又具有独立的价值,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有效地拓展深化以及对文本的解读走向深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我们准备借助这类文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单元目标就设定为:

2、丰富探险知识、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提高对这类文章的阅读能力。

(二)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人物传记。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是任何一个阅读此文的人都会感触良深的。所以,教学此文,舍弃什么,都不应舍弃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朗读品味文章语言,透过人物具体的语言、行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精神,深入地理解文题中“伟大”的含义。要做好这一点,我觉得采用重点语句圈点批注的方法,比只是让学生口头说效果会更好,印象会更深,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也会有所帮助。

(三)教材分析:

本文位置在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一篇传记的节选,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历尽艰辛即将到达南极点时,却发现对手挪威的阿蒙森队已捷足先登,只好从南极绝望而归,最终悲壮覆没的故事文中处处闪耀着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祖国和事业献身的精神及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并颂扬了斯科特诚信的绅士风度和勇于承认失败的优秀品质本文题材生动,情节引人入胜,主题令人深思,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读来令人感动,也让我们敬佩。

(四)学情分析:

学习本文的学生,是十三四的青少年,对外界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而探险的文章恰恰能够满足孩子们这样的心理,同时,我所执教班级的学生大部分知识面较宽,他们思维活跃,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对待问题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他们对探险为主题的故事很感兴趣,然而这一时期的孩子又是懵懂的,他们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追求中成功与失败的含义,没有清晰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准备按照“课前预习到课堂交流——深入解读文本——领悟精神内涵——升华情感——拓展延伸”等过程来进行,以期实现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掌握字词、理清故事情节,概括内容要点。

2、过程方法:通过品味语言,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内涵,树立正确看待成败的人生观。

4、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1、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我,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2、理解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及作者所表达的颂扬之情。

1、联系语境,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旨,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1、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行充分地预习。

2、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1、ppt:展示南极图片,教师简介: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在1911年底,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就在这白雪皑皑的南极上。而奥地利作家茨威格不为胜利的阿蒙森作传,却为斯科特一行作传这是为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走进《伟大的悲剧》。

2、作者介绍:茨威格,探险南极展开角逐,角逐的结果斯科特一行失败告终,最后英雄的体魄留在这位出生于奥地利的犹太作家为人正直高洁,一生著作颇丰。起初,他以写诗和翻译作品作为步入文坛的“敲门砖”,一俟进入到小说领域,他那过人的文学天赋就立刻光芒夺目。同样使他蜚声文坛的传记作品更是其创作生涯中高矗的里程碑。他曾经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司汤达、弗洛伊德等许多著名人士作传。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

《伟大的悲剧》是茨威格以斯科特为首的英国南极探险队所作的一篇传记。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学习和研究这篇传记作品,我们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启迪和收获。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完成表格。

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

(三)品味文章,研读语段。

“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

1、鲁迅曾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斯科特一行的南极探险“悲”在哪些方面?(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要求学生以文中的语句为依据)。

明确:失败之悲:“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证之悲:“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死亡之悲:“艾文斯精神失常,死了。”“奥茨像一位英雄似的向死神走去。”“羸弱的三个人决定骄傲地在帐篷里等待死神的来临。而且始终没向世界哀叹过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2、这些“悲”中包含了哪些含义?(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与学生交流)。

明确:事业失败的悲伤,替人作证的悲哀,生命死亡的悲壮,世人悼念的悲痛……。

3、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里?(要以文中的具体事件为依据)。

明确:

(1)斯科特接受了为他人作证的任务: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能勇敢地承认自己的失败。体现了他人格的高尚。

(2)威尔逊博士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英雄的气概。

(3)奥茨在暴风雪之夜离开营地:不愿拖累同伴,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

(4)三个人在帐篷里骄傲地等待死神的来临:勇敢无畏的牺牲精神,对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之情。

(5)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记日记:无私的爱。在生命的最后一息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

(6)英国国王跪下悼念这几位英雄: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侧面表现斯科特一行人的伟大。

(四)品味语言,妙谈体会。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者什么也不是。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学生讨论)。

(明确)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

(明确)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斯科特和伙伴们万分痛苦、沮丧的心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明确)斯科特受英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动,其人格才显得无比高尚,赢得人们的尊敬。

(明确)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之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念。虽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说是”海市蜃楼”,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品德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句话在全文中可作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师: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荡,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去与那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思维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2、理清故事情节,体味关键语句。

3、激起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体会作者表达的颂扬之情,通过默读、重点朗读,体味关键语句,认识人类挑战自身,实现生命价值的伟大。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1、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说给大家听。

2、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边读边圈点勾画,然后四人小组互相复述故事。

1、教师导学。

学生朗读课文重点片段,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

2、合作探究。

(1)斯科特等探险队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那里?

(2)作者为什么给失败者斯科特作传。

(3)斯科特一行人探险的意义是什么?

3、小结。

体验与反思。

导学。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淙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联系生活实际讨论。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进一步理解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伟大的悲剧”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探险队员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体会探险队员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层含义。

挖掘探险队员身上表现出来的高尚品德。

结合语境、结合中心法。

质疑、合作探究法。

一、复习导入。

这里有雪域冰山,有南极冰川,有深不见底的冰窟,有平均最低-88.3℃气温,有过每秒92.5米的风速。

这里也有过这样一群人,曾经在这里留下过他们的足迹。

这里是南极。

这里是故事发生的地方。

上节课我们已经理清了文章的脉络,现在来回顾一下课文内容。

1912年,英国人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到达时间为1月18日,但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他们仅仅比瑞典人阿蒙森迟了一个月,只好沮丧地踏上归途,在途中与暴风雪搏斗2个多月后,在恶劣的气候下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答疑。

默读课文,划出最使你感动的句子和有疑难的句子。

1、文中哪些语句、情节、事件或细节深深地打动了你?并说一说,这些情节为什么会打动你?初步感受人物形象。

示例1: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

(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体现出威尔逊博士对工作的认真、严谨,对探险事业的热爱,对死亡的无惧。)。

示例2:“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真正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一行:“为他人作证”体现出他们具有诚实守信、高洁的品质。英国人普通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信、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2、合作答疑。

在我们的阅读中,那些语句理解上有疑难?把你标示出的有疑难的语句,进行小组讨论答疑,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来共同讨论交流。

示例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表达斯科特角逐失败后极度沮丧、痛苦的心情,同时也反衬他追求标准之高。

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这个观点。)。

(作者在这里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表现出斯科特内心的沮丧、失落。)。

(指美好的往事,以及他对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

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无法实现的。这样比喻更加突出了悲剧给人心灵的冲击。)。

(斯科特虽然失败了,但他的心灵变得无比高尚,他们的失败是“伟大的悲剧”。

这句话是主旨句,起点题作用。)。

三、说话练习。

(一)“悲”体现在:

失败之悲。

死亡之悲。

作证之悲。

世人之悲。

(二)“伟大”体现在:

精神品质。

1.坚毅,勇敢,执著,坦然面对死亡,热爱自己的事业并有为事业献身的英雄气概。

2.诚实守信,有绅士风度。

3.有强烈的团队精神。

4.对国家、对人民、对亲人的无私的爱。

“伟大”还体现在:

有意义的事业。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四、体验反思课后练笔。

斯科特等人为人类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探险事业的执着追求死亡之悲。

集体主义精神失败之悲。

诚实、守信、勇敢作证之悲。

对祖国、亲人、朋友的爱世人之悲。

《伟大的出征》教学反思

1、通过录像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再辅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激情演讲,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上,这样就可以为整节课开了一个好头。通过学生自己搜集查阅交流查到的资料,深层次认识中国人民经历了八年顽强艰苦的抗日战争,终于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增强了学生爱国的信心,激发了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通过学生阅读课文,活动交流,分析示意图等,体现学生主体地位。遗忘就意味着背叛,只有牢记中国的近代史,牢记中国人民的斗争史,才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联系现实,对课本内容作一下延伸,把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政治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他们的能动性,通过他们的合作探究,明白“我”与国家的关系,从而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并及时关注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以便及时地、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在实际教学中,我将尽力挖掘活动空间,从更多的角度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尽可能地体现一种儿童文化,让教材真正成为学生喜爱的朋友。我在课堂中尽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尽可能地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来让学生自己思考,互相讨论,合作交流,从而获取知识和技能。上网查资料,来增长孩子们的见识,锻炼他们的能力。

3、针对部分潜能生,本学期需对他们注以更多的爱心和关心,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对他们加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的督促和指导,让他们自信而健康地成长。另外我将多注意这些孩子接触外界的情况,对他们的行为加以正确地引导。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2、脱离课本,以自己概括的内容为蓝本,适当进行扩充,在小组内轮流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相互指出需要补充调整的内容推荐代表在班级内复述;同学、教师点评,指导抓住斯科特5人一步一步走向悲剧的过程(主要行程和5个人死亡的情形)(此指导环节也可以提前)

3、给学生2分钟时间,将先前概括的内容缩写成一句话交流评价,教师明确(参考:文章记叙了斯科特5人到达南极点后,在返回途中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悲惨历程)

4、简要谈谈对文章的初步感受(不要求深入,不求统一说法)

二、片段品读体味

1、找出你认为最感人的片段,带着充沛的感情读一读,写一写你感动的原因(集中于体会这些探险家透露出来的精神)然后,小组内交流读一读(品读),说一说(感动的原因),小组代表作全班交流(一人品读;一人谈感动的原因)

2、你觉得斯科特是怎样一个人?请你用恰当的词语来描述(教师提示:是一个具有无畏的探索精神,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命感,坚韧顽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直面现实接受失败的理性精神,诚实的人格品质的伟大探险家)

3、上述人物的这些精神,你觉得是从哪些具体的`语句中体现出来的?请你找出来,并一一进行对应分析,将该句体现出的精神以旁批的形式注出对于难于理解的语句,组内共同探讨,必要时提出,在全班内解决,教师帮助解难(也可直接品读分析“研讨与练习二”中的语句)

三、主题思想探究

1、同样是探险南极,阿蒙森成功了,斯科特失败了可是茨威格这位著名的传记作家,为什么要充满激情地给失败的斯科特作传?在文中你能找出体现作者对这一事件的态度的句子吗?试着品读分析,谈一谈你的看法(明确:文章结尾句子,能较明显地体现作者的态度因为作者看中的是斯科特失败背后所体现的伟大精神,特别是与自然顽强搏斗、以无比的勇气战胜困难的豪迈气概,这种精神是人类的伟大财富)

2、题目为《伟大的悲剧》,既然是“悲剧”,那又为何“伟大”?这是否矛盾?

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指导学生充分开展讨论,各抒己见

(教师提示:按常理,斯科特等历经艰险终于到达南极点,实现了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成功的,但悲哀的是他们不是第一个,也就失去了行动原本所追求的意义;特别是在沮丧心情下不断走向归途时,绝望心理笼罩着整个集体,实为一起悲剧但是,斯科特等人顽强走向困难并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为集体甘愿牺牲个人的精神、接受失败的科学精神、忍受失败的屈辱甘为胜利者作证的胸怀、热爱祖国亲人的人生态度、为集体荣誉而甘于献身的探索精神的意义,是远远大于失败的,是“悲剧”之外的“伟大”体现这也是作者写本文的目的,斯科特等人在悲剧中表现出来的伟大是人类精神的骄傲,这是事件的伟大之处)

四、思维挑战作业(任选其一)

本教案我选择了斯科特探险的正面意义来组织教学,强调对文本进行正面的理解把握,在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梗概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的语言材料,从自己领会的感人片段入手体会人物身上蕴涵的伟大精神,较多地注重学生的体验学习、自主参与学习。

伟大的悲剧教学设计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1、导入新课:

一个个深不见底的冰窟窿、一座座巍峨壮美的雪山、平均零下88、3摄氏度的气温,相当于九级大风三倍的飓风,这就是南极,这些危险的暴风雪、酷寒、飓风,或许会成为我们征服南极的困难,但有一群人却把征服南极当作自己矢志不移的愿望,今天,就让我们去认识他们。

2、快速跳读课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可以从事情入手,也可以从人物入手,还可以从结果概括。

探险家斯科特一行在征服南极的归途中,悲壮的死去的故事。

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人物+事件+结果,必要时可以加时间和地点。

3、对比标题,我们对课文结尾的解读。

提问1:难道死亡就是悲剧吗?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鲁迅。

提问2:作者茨威格是在课文中诠释了伟大的悲剧的吗?请从文中找出来。课文16自然段。

朗读第1遍:找出关键词语;(毁灭自己、心灵变得高尚)谈谈自己的理解。

朗读第2遍:找出修饰语:“不可战胜”谈谈,这个词说明了什么?“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是一种勇气,更是斯科特对探险事业的痴迷。

小结:在面对不可战胜的厄运时,我们可以选择放弃,我们也可以选择坚持,现在我们来看看斯科特及队员们怎么做的?朗读第3遍,找出一个词,“搏斗”,不管是内心的搏斗也好,行为的搏斗也罢,我在这里把他解读为每一次考验时的选择。

4、走进文本,感悟斯科特一行的三次选择。

第一次选择:面对理想的落空(1-2自然段)。

心情的对比:找出相关句子,品味理解。

他们热情高涨地……。

他们像被判了似的失去希望……。

从激情满怀——坠入冰谷,但他们的选择:尽管精疲力竭,但还是要继续走着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

《伟大的出征》教学反思

1、本堂课较好地落实了语文教学理论。采用了对话阅读,师生互动。采用的方式体现了尊重学生个性,如:“你最难忘的是哪个细节?”“你体会最深的细节?”“请你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请选择你最感兴趣的问题讨论。”“他的回答你满意吗?”因为把学生摆在第一位,尽管听课人很多,学生仍然敢说敢言。如:“斯科特关心他的夫人,其精神使人佩服。”“是什么促使他去关心他的夫人呢?”“爱情!”“那对祖国、民族又是什么情感呢?”“爱。忠诚。”这样我的归纳总结理性分析又是建立在学生的理解基础上的。

2、本堂课在设计上有较大开放性,提供给了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和机会,提供了平等协作的氛围,对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引导方式做得较好。在讨论“最后三人走向死亡”的段落,学生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这是我始料不及的。有些问题我在备课时没有预设到。例如:学生问“为什么这里用顿号,而不用逗号?”这个问题我当时措手不及。其实这也是学生初生牛犊不怕虎,敢于向权威挑战。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常常能迸发思想的火花,这种火花也正是我们所极力追求的。

3、本课堂中与作者对话,品味文章中强烈抒情色彩、意味深长的语句处理稍欠。如:在讨论斯科特一行为阿蒙森作证这部分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作者“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这句话。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意图,那么后面的结论将更加水到渠成。

文档为doc格式。

《伟大的出征》教学反思

《伟大的先人》一课,历史跨度大、内容涵盖量丰富、与学生实际生活较远,正是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把收集资料、了解历史等大量的活动放手给了学生,让学生借助于书籍、报刊以及网络等多种知识平台完成预习工作。在课堂上,为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掌握和消化知识,我让学生通过交流故事的方式,把在课前了解到的历史人物事迹及性格特点展示给大家。这种方式,一方面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以学生的“说”代替了老师的“讲”,化枯燥为有趣,变讲台为舞台,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力,促进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令人欣慰的是,经过这样的`教学改革,真正让学生走进了课堂,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活动中体验,在交流中做到师生交融,生生互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在观察,倾听等活动中得到情感的体验,进而学会思考、搜集、分析和整理资料的学习方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