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案大全(20篇)

体积与体积单位三教案大全(20篇)

ID:9481718

时间:2024-05-20 14:24:04

上传者:XY字客

单位是一个组织或机构,通常由一群人共同组成,用于实现特定目标或完成特定任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些单位管理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供大家参考。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一:总体说明:

《体积和体积单位》这节课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主要采取了小组活动的形式,来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师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使学生理解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再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最后让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知道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二:说教材。

1、内容:《体积和体积单位》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空间观念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教学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材先通过实验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体积的概念,再通过观察与感知,建立常用的体积单位观念,最后教材说明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3)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是看它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3.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5.教学准备:烧杯、石块、体积单位、课件。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法和自学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烧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v自学课文15页内容。

v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4.反馈。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三):知识的应用。

(四)、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七、板书设计: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选单位填空:小明身高150()教室的面积为40()。

富民到昆明的距离是24()。

游泳池水深2()占地面积250()。

这是以前我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二)、教学实施。

1、认识1立方厘米。

(1)出示1立方厘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交流,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

量一量:1立方厘米正方体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为一厘米正方体体积为1立方厘米。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有多大。

做一做:橡皮泥做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拼一拼:2立方厘米、5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

举一举:生活中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厘米(如蚕豆﹑玻珠、手指末节等)。

2、认识1立方分米。

(1)出示1立方分米模型。

(2)分组观察、探究、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大小)量(长短)说(概念)想(有多大)做(正方体)拼(体积)。

举一举:柚子、菠萝等。

3、认识1立方米。

(1)学生分组探究。

根据以上的体积单位推测,什么样的体积是1立方米(板书)。

(2)四个同学围成1立方米空间,用米尺在墙角搭一搭。

(3)哪些物体体积约为1立方米?(电视箱子、太阳能水塔)。

(4)课外延伸。

你们知道一吨水的体积是多少?一吨水的体积就是1立方米,教师教育水资源有限,节约用水。

4、互相讨论: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都是正方体、棱长不同)。

(距离大小)(表面大小)(空间大小)。

6、练一练:p45第一题。

7、练一练:p45第二题。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集体订正。

(三)、头脑风暴。

10002=100×100×10010000-0=10000(打两个成语)。

(四)、课堂作业。

1、想一想,填一填。

(2)棱长为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棱长为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

2、选择适当的单位名称填在括号里。

(1)一块巧克力的体积约是6()。

(2)一个成人鞋盒体积约是6()。

(3)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4)一载重汽车车厢体积约是8()。

(5)一把椅子高90()。

(6)一张单人床的面积约是2()。

3、连线。

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

4、说说身边物体的体积。

(五)课堂小结。

请同学们想一想,相互交流,共同分享: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到底你们的猜想对不对呢?让我们一起验证一下。

猜想。

(1)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立方厘米)。)。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请生说一说推导过程。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3)完成课本34页表格,进一步区分长度、面积、体积单位及进率。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行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示例3:3.8立方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讨论边试算。然后归纳,老师:大化小,乘进率。

3.81000=3800立方分米。

(2)2400立方厘米是多少立方分米?

生独自完成,集体订正,说明计算过程。

(3)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后归纳,老师小结。

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进一。

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

教学重点:掌握体积和体积单位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盛有红色水的量杯、石块、体积单位。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让学生讲《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建立“体积”概念。

师出示实验一,“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说明:物体占空间]{板书}。

师再出示实验二,“把大小不同的两个石块分别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两个量杯中,你又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请生读题,分组操作。

师:通过这个实验,

实物演示:橡皮、铅笔盒、书包。

师:观察这三个物体,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大?哪个所占的空间比较小?

书包与讲桌相比,谁占的空间比较大?

引导学生得出:物体占空间有“大小:{板书}。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生齐读。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

请生数一数,告诉老师谁的体积比较大?

学生汇报(注意让学生说出数的方法)。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读一读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出示自学要求,“自学课本112页内容。

自学体积单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今后,我们在计量物体的.体积时,就应根据实际情况来选用合适的体积单位。

请生说一说。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操作:

4.反馈。

(哪个是长度单位,哪个是面积单位,哪个是体积单位?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本中练一练的作业)。

(三)、课堂总结:

师:学习了这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38页----39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观察法和自学交流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目标引领: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三)问题导学:

1、建立“体积”概念。以小组进行实验,然后汇报:

(1)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

(3)结合课本理解体积的意义。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生:发现不好比较。

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具体切分请同学们概括大屏幕演示。

生:认真观看切分过程: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自学课文15页内容,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自学要求: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生:通过认真分析,计数得出结论。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练习操作,师观察巡视:

(四)巩固练习:见学案。

(五)课堂检测:独立完成。

(六)课堂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1)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度单位是用来计量:();面积单位是用计量:();体积单位是用来计量物体()。

2、用多大的体积单位表示下面物体的体积比较适当?

(1)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2)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课后练习: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3)五年级语文课本的体积约是297()。

(4)一个蓄水池的体积是4.2()。

3、小法官。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一个物体的体积大于它的表面积-------------------()。

(3)。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也是1厘米-------()。

(4)两个物体体积相等,形状也一样。----------------()。

4、应用题。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单位间的进率。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3)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1、使学生经历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推导过程,明白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在探索体积单位进率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1、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计量单位?它们相邻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现在我们交流一下。

2、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

3、思考回答:你觉得他的整理如何?有什么需要补充的?如何进行单位间的互化?

4、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在原来知识结构里:学生学习了线段的长度、面积的大小及相关的计量单位,学生初步建立了一维二维的空间观念。这些为学习新知奠定了基础。

体积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北师大版、苏教版、人教版的本课内容做了比较。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通过实验演示或操作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体积的含义,构建体积单位的表象。因此,我由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顾、感知、操作、想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对比中学习,逐步达到对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1)学生尝试练习,在书上完成。

(2)交流方法: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要乘进率,小数点向右移动对应的位数;低级单位的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数,要除以进率,小数点要向左移动对应的位数。

2、完成4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作业时.提醒学生要认真审题.请学生说一说相邻两个面积单位的进率是多少。

体积与体积单位教案

1.学生能够结合具体实物说出体积的含义。知道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且能用体积单位合理估计物体的体积的大小。

2.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比较、思考交流、感悟体验等学习活动,经历物体体积概念的形成过程,逐步建立空间观念。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交流倾听,善于比较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本课面向五年级学生关于数学科的学习。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有关的体积单位的模型。还要准备一些相关的物品。

教学课题: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对体积单位的大小形成比较明确的表象。

2.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感悟物体占用空间。然后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的概念。教材通过迁移类推引出物体的单位来的。引导学生由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学习,想到要比较长方体的体积也需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并介绍了这些体积单位的字母表示法。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活动建立体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方法:

对体积单位的认识可以通过模型观察,再建立表象。通过做一做进行区分。

教学过程:

一、认识体积。

1.激趣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

生:听过。

师:谁愿意来看着图给大家讲一讲。

指名学生看图讲故事。(课件出示插图)。

师: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

引导学生说出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上来了。

2.实验证明。

师: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我们再来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生1: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3.揭示体积。

师:对,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是由于石头占了水的空间。同学们请大家用手在书桌的抽屉里摸一摸,说说有什么感觉。

生摸并说感觉。

师:请把书包放进抽屉,再用手摸一摸,现在又有什么感觉?

生1:手在抽屉里活动起来不方便了。

生2:手要从书包缝里才能放进去。

师:这是为什么?

生3:因为书包把抽屉的空间占了。

生4:书包占的空间比石头大,因为书包大,石头小。

师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

学生回答后,师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谁能说说什么是电视机的体积?什么是影碟机的体积?什么是手机的体积?

学生回答。

师:谁的体积大、谁的体积小呢?

生:电视机的体积最大,影碟机的体积第二大,手机的体积最小。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来的。

生:不好比较。

生1:能,左边的长方体比右边的体积大。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左边的长方体有16个小正方体,而右边的有15个,而且小正方体的大小相同,所以左边的比右边的大。

师:左边的长方体和右边的长方体中的小正方体不一样大,行不行?为什么?生:不行。因为小正方体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较。

位前,我们先回想一下,长度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来表示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度单位是用线段来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什么正方形来表示的。

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应该用正方体来表示。

师:对,体积单位是用正方体来表示的。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师:请你们猜一猜1cm3、1dm3,是多大的正方体?

学生讨论后回答:我们想棱长是1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棱长是1dm的正方体,体积是1dm3。

师:这个猜想对吗?看看书上是怎样说的。

学生看书,证实自己的猜想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cm3的正方体。

学生找到后,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长是1cm的正方体,它的体积就是1cm3。师:请你们找找,周围有哪些物体的体积接近1cm3。

生1:一个手指尖的体积近似于1cm3。

生2:计算机键盘的按钮的体积近似于1cm3。

生3:一个拳头的体积大约是1dm3。

生4:一个粉笔盒的体积大约是1dm3。

师:1m3有多大?

生:是棱长1m的正方体。

生1:6个。

生2:10个。

验证(前排的12个同学钻到了正方体里。)。

生:4cm3。

师:为什么?

生1: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师:(从粉笔盒的纸盒中拿出2盒粉笔)你能估计这个纸盒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吗?

生:大约是2dm3。

师:为什么?

生:因为刚才你从这个纸盒里拿出了两盒粉笔,而每盒粉笔大约是1dm3,2盒粉笔就是2dm3。

四、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做第40页“做一做”的第1、2题。

五、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七的第1~4题。

教学反思: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概念的一次发展,要通过表象建立深化认识,变抽象为形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每个教师都认同的一个理念,但是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转变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呢?不妨从目标让学生提出做起。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有了前两个知识的学习经验,在面对体积单位时是有能力提出学习目标的。教师要给学生自己提出学习目标的机会,这样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和别人(教师)让我解决的问题相比,学生自然倾向于前者。

2、方法让学生探究。

我们经常抱怨学生在做单位之间的化聚练习时出错,埋怨学生不细心。冷静的思考一下,学生做错题的原因真的都是不细心吗?有多少学生在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又有多少学生记混单位之间的`进率而闹出笑话。造成学生会死记硬背单位之间的进率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忽略了授给学生渔,而只授给学生鱼,学生收获的鱼多了,改用的时候就分不清该取哪条鱼了。

五年级下小学数学教案:《体积和体积单位》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了解常用的体积单位,形成表象。

2.培养学生比较、观察的能力。

3.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

一、认识体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学生作答)老师播放“乌鸦喝水”的课件,提问:乌鸦是怎么喝到水的?(乌鸦把石头一粒一粒地衔到瓶子里,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把水挤出来了。)。

2、“石头真的占了水的空间吗?”(实验验证)。

拿两个同样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让学生观察,发现:第二个杯子装不下第一个杯子的水,因为第二个杯子里放了一块石头,石头占了水的空间,所以装不下了。

二、揭示体积。

出示下面的图,问:你们知道这些物体哪个占的空间大吗?

手机影碟机电视。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而且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我们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概念)。

1、出示两个形状不同,体积相近的长方体。(单凭观察,难以比较)。

2、用多媒体将它们分成大小相同的小长方体后,学生很快就确切的说出:左边的长方体体积大于右边的长方体体积。(因为左边长方体有16个小长方体,而右边的只有15个)。

说明:所以要比较物体的体积大小,需要有一个统一的体积单位。我们知道长度单位是用线段表示的,面积单位是用正方形来表示的,那么体积单位应该用什么来表示呢?(用正方体来表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请你猜一猜1cm3、ldm3、1m3,是多大的正方体?”

讨论后让生看着实物共同小结:

棱长是icm的正方体,体积是1cm3(手指尖);

棱长是ldm的正方体,体积是ldm3(粉笔盒);

棱长是lm的正方体,体积是1m3(一台洗衣机)。

2、“要计算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中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请同学们用4个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你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4cm3)为什么?(因为它是由4个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摆成的)。

五、课题练习:(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从《乌鸦喝水》这个故事自然引入新课。借助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直观教具,让生通过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亲身经历和体验体积单位。教学中,我注意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动手操作与实验观察相结合,努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案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基础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集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3.作业:课本p40练习八:1,2。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借助于电脑动画图像(或活动投影图),使学生对体积单位进率是1000的概念,明晰地建立在长、宽、高的三维空间基础上,这样使学生能牢固地掌握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的区别。

体积单位中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之间的化和聚,方法与长度单位之间,面积单位之间的化和聚相同,学生很容易理解,主要的问题是要准确掌握单位间的进率,同时还要注意审题习惯的培养,所以新课中注意学生对计算过程和算理的表述。

带*的例题和练习,可视班级情况选用。新课教学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分为两个层次。通过动画图,帮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长度,面积,体积单位的对比。

第二部分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相互转化。分为三个层次。体积的高级单位转化为低级单位;低级单位转化为高级单位;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第三层为选学内容。第三部分使学生掌握实际应用题中的单位换算。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38页----39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难点: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故事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实验观察法和自学交流法发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4.采用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听《乌鸦喝水》的小故事。

2.揭题:师:你知道乌鸦是通过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吗?这蕴涵了什么道理?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出示课题)。

(二)目标引领:

(1)让学生知道体积的含义,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

(2)使学生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单位体积大小的概念。

(三)问题导学:

1、建立“体积”概念。以小组进行实验,然后汇报:

(1)把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你发现了什么?说明什么?

(3)结合课本理解体积的意义。

生概括体积的定义:“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师出示图,请生比一比谁的体积大?

生:发现不好比较。

从而指出计量物体的体积要用统一的体积单位。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教学]。

师:为了更准确的比较图中这两个长方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把它们切成若干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只要数一数,每个长方体包含有几个这样的小正方体,就能准确地比出它们的大小。具体切分请同学们概括大屏幕演示。

生:认真观看切分过程:

师:像计量长度需要长度单位,计量面积需要面积单位,我们计量体积也需要有“体积单位”。为了更准确地计量出物体体积的大小,我们可以像图中这样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

请生自学课文15页内容,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自学要求:用看一看(是什么形体)、量一量(它的棱长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说一说(它的定义)、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可以用这个体积单位来计量)的方法,小组之间开展讨论和交流。”

生:通过认真分析,计数得出结论。

师小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学生练习操作,师观察巡视:

(四)巩固练习:见学案。

(五)课堂检测:独立完成。

(六)课堂总结: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板书设计:

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教案

1、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和立方厘米。

2、使学生知道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个体积单位。

3、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这个故事里蕴含着一个丰富的数学知识,同学们有兴趣来探究与学习这个知识吗?

取出两个相同的烧杯,盛有同样多的水,逐一向烧杯里放入小石块和大石块,结果水位明显上升。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烧杯里的水位为什么会上升?学生从这一具体事例中获得了物体占有空间的表象。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为什么烧杯里的水位会随着石块的增大而升高?自然地导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作体积”这一概念。大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大,也就是体积大,小的物体所占的空间小,也就是体积小。

让学生举出生活中有关体积的例子。并再一次用实验来解释体积现象,使学生对体积概念的认识在应用中得到巩固。

在烧杯里盛满水,并把烧杯放在一空盆中。往烧杯中放入石块,水会溢出。石块从杯中取出,水位下降,再把溢出的水倒回杯中,仍近乎满杯水。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从杯里溢出的水的多少与石块有什么关系?(学生独立观察、分析、推测,交流,验证。)得出:溢出的水所占空间的大小=石块所占空间的大小,即溢出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2、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我们用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作为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板书)

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说明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比一比:用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自己的手指尖比一比,说一说同哪一个指尖的大小差不多。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举例说一说,你见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几立方厘米?

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举例说一说,你见到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几立方分米?

猜测:棱长多少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观察教具1立方米的三棱架,看看1立方米的空间有多大?再指导学生看课本p15下面的插图。

让学生感觉一下1立方米有多大,试一试1立方米的空间里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个同学。

(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立方厘米是较小的体积单位,立方米是较大的体积单位。

(5)进行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对比。

计量单位 常用单位名称 用途 举例说明

长度单位 米、分米、厘米 计算线段的长度

面积单位 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计量面积的大小

体积单位 立方米 立方分米 立方厘米 计量体积的大小

(6)练习。

做第16页“练一练”第1题,练习三第1题。

1、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教师用4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演示:

出示1个小正方体,说明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

出示2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问这个拼成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因为是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它含有2个1立方厘米,所以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2立方厘米)

出示3个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问:它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疑惑吗?你还想了解其他有关体积的知识吗?小组内先交流,再全班交流。

(体积的意义,什么叫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p16页“练一练”第2题,练习三第2题。

五年级数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教案

1、()叫做物体的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

2、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是(),体积是()。

3、单位大小的感知。

举例:1立方厘米的物体;1立方分米的物体;。

1立方米的物体。

一个花圃的`面积约是10();一瓶药水重60();。

一个仓库的体积是125();一间教室的面积约是48();。

一堆沙的体积是1.98();一瓶墨水体积是约60();。

微波炉的体积约是45()。

《体积单位的换算》教案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小正方体、量杯、1分米3盒子。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一、导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

学生通过摆设,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1000毫升。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1排摆10个。

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摆几层?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

10×10×10=1000。

根据1米=10分米。

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结合实际操作模型,认识和理解厘米3和分米3之间的进率。

结合厘米3、分米3与升、毫升之间的关系,推导公式:

1升=1000毫升。

教师指导与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比一比:

三、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反馈。

计算1m3=udm3。

学生计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1、学生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从而解决问题,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