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读书月心得体会(八篇)

参加读书月心得体会(八篇)

ID:994411

时间:2023-07-06 08:50:32

上传者:曹czj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参加读书月心得体会(八篇)篇一

style="color:#125b86">参加读书会心得体会1

从本学期刚开学,我就和全班同学共同商定本学期要潜心加强阅读。就此,我也提供和推荐了许多优秀的读物,如《平凡的世界》、《城南旧事》、《基督山伯爵》、《活着》、《孔子的故事》、《夏洛的网》、《草房子》、《红瓦黑瓦》……

同学们一有时间就会拿出这些优秀读物津津有味地读起来。开学已经7周了,我今天组织同学召开本学期第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同学们梳理了7周以来自己所读的书目及收获,他们统计得很详细,包括书名,字数,收获,推荐理由等。

首先上台发言的是张雨欣,一个月来她读了8本书,他向大家着重推荐《平凡的世界》,这本书看起来让人心潮澎湃,主人公孙少平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给了我无限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让我有信心,有勇气战胜生活中一切艰难困苦。接着她还谈了高尔基的《童年》,其中外祖母的敦厚、慈祥与外祖父的凶狠、无情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体会到世间的大爱对一个孩子成长是多么重要。

虽然雨欣同学讲得话不是太多,可是讲得却很有重点,同学们听了也很受启发,我相信这样的来自同学之间的稚嫩的声音,一定能够在大家的心中引起涟漪,这个涟漪越扩越大,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因为接下来的时间进行物理竞赛考试,所以此项活动没有进行完,本周将继续进行此项活动,让学生们真正体会到读书是多么令人愉快,让人神往的一件事情。

参加读书月心得体会(八篇)篇二

令人向往的读书节到了,中午我们兴高采烈地早早来到学校,等待着读书活动的开始。

铃声响了,读书活动开始了,大家都拿出了自己带来的书,津津有味地开始看了起来。

只见有的同学拿着《水浒传》,有的同学拿着《西游记》,还有的同学拿着《安徒生童话》……我拿着的是一本《贾老师评小学生作文》。我看了许多篇优秀的文章,使我大开了眼界。我用笔记本摘录了许多好词、妙句、精彩段。

同学们拿着书,在看,在写,时钟分分秒秒在飞驰着。铃声又响了,眨眼间,下午的读书活动结束了。我真希望读书活动时间能长些,长些。

读书节是一种启迪,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体现的是知识,是价值。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让我逐步掌握知识、认识社会、理解人生价值。

书,我永远爱您、看您,让我在书的海洋中翱翔,在书的海洋中成长。

参加读书月心得体会(八篇)篇三

读的过程,是学习的第一步。为了读懂读透,主持人引导大家首先齐读,让大家对原文有一个初步印象;接着主持人引导大家分组细读,采用接二连三的接力赛形式,让现场气氛空前高涨;第三步,主持人引导大家进行品读,采用抢答的方式分配机会,获得机会的家长把自己最喜爱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几轮下来,家长们意犹未尽。

悟,是从书中感悟道理,把书读到心中的过程。主持人让大家深刻体悟书中所讲,结合自身生活实际,去感悟专家建议对自身生活的帮助。悟,需要静,主持人给了五分钟的时间,这五分钟,虽然教室安静到掉根针都能听见,但每位家长的内心都是波涛汹涌。

思,就是要运用书中道理,指导我们言行,做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思考,是读书的升华过程,是每个人从书中到生活中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主持人积极引导大家从书中来,到生活中去。

议,就是要与他人交流分享,把深刻的道理生活化,带动身边的人共同努力维护平安和谐的幸福生活。议的环节持续五分钟,分小组进行,小组长负责,让每位家长吐露心声,让每位家长都能够敞开心扉说出心里话。

评,就是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有选择的吸收,服务于我们的工作生活。整个评的过程,主持人采用了抢答的方式组织,每位家长发言的激情被点燃,争先恐后到讲台上向大家汇报读书与生活感悟。发言的家长有人语重心长,有人侃侃而谈,有人自警自省,有人忏悔过去面向未来;台下时而掌声雷动,时而沉思默默,时而感动落泪,时而附和声声。家长们对所学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对今后的生活和教育孩子有了认真的反思。

在大家的眷恋中,读书会接近尾声。时短而情长,意犹未尽的家长们恋恋不舍地从书的意境中走出,却获得了郭老师早已准备的大奖。整个读书交流会进行中,郭老师用心评出了“家长读书标兵”。颁奖,一个神圣光荣的时刻,家长们的读书热情再次高涨,纷纷表示要加强读书自学,争取下次更好的表现。

参加读书月心得体会(八篇)篇四

学校建立读书节,还以当地名人作为名称。我想这个毕竟是有推荐意义的。不仅让大家了解家乡的历史,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可以让莘莘学子明确,少年时期读书,没有杂务,能够集中精力,不管是记忆还是理解,效果最好。如果他们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性,从而能够持之以恒。我甚至希望能够把读书节推广到社会,全民性的读书,把读书当作时尚,百姓的素质就会自然地提高,就好像过去象山墙头的欧家,儒下洋的何家,整个家族重视读书,出了很多的人才,现在站在欧家祠堂或者儒下洋何公房,还会升起些许对古人的仰慕之情。

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绝对不是到了节日才读书。大家都象赶时髦一样,哄然而起,社会上流行节日,什么x节y节,于是学校也来个读书节,当然你有读书节,我也不能落后,可惜活动由于没有策划,其实很简单,来一次征文或者演讲,当评比结束发了奖状,或者搭起的简易舞台一拆,似乎风头已过,日子还是照样熬,不读书的人,照例还是不读书。

在过去,严格地说,我读的大都是教科书,其实只是用来考试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把参考资料牵强附会的注释读得滚瓜烂熟。这样的学习方式,只是突出了语文的工具性效果,可是眼界浅陋,到要用的时候,才知道自己是如此孤陋寡闻,“书到用时方恨少”,确实不假。当认识到读书很重要时,又觉得无法求得深解,只能浮在表面,又缺少人辅导或者探讨,所以无法深入。只有散文一类的文字,由于其抒情性的特点,多读几次,还能够肤浅地理解作者的一些情感。

小时候,周围缺少书籍,但是连环画大流行,我用了零花钱一本一本地积累起来,最后竟然有了一纸箱,这几乎是我一笔不小的财富。阅读连环画,对于识字来说,很管用,图文一对照,基本上能够猜出字的意思,而且故事情节十分清晰,所以后来养成了习惯,有一段时间,拿到小说,几乎纯粹是为了追求娱乐,根本不喜欢那些华丽的辞藻,眼睛一瞟,一本书看完,却只记得几个名字,譬如读《水浒》,就知道某某打翻了某某,或者某某在什么地方碰到了某某,被蒙汗药蒙翻了之类的。至于《红楼梦》,实在不喜欢看,它的故事太生活化,缺少想象,可是贵族生活又和自己不合拍,无法产生共鸣。还是打仗之类的,很有正义感,图画又脸谱化,一看就清楚谁是坏蛋,谁是歌颂的对象。那时候,身边有比自己年龄小的孩子,喜欢扒在我的身上,哥哥、哥哥地叫,于是生编硬造几个故事,哄哄他们,让他们眼睛睁得铜锣一样,充满了新奇,于是自己就似乎有了一种成就感,如果思维实在枯竭,就把他们自己的故事搬上来,最后他们听出有所影射,还把小拳头在我身上乱捶。还有是《山乡巨变》之类农村题材的,场景也熟悉,至今还记得邓秀梅站在水井台边的景象。

后来有个老师工作迁到城里,他家里的藏书一大堆,全被邻居当作草纸来用,我幸运地在茅房里捞到了全本的《红星照耀中国》,就是《西行漫记》,看得如痴如醉,可是老师要求我们剪贴资料,就把它当作粘贴本,后来感觉实在舍不得,又放在水里浸湿,把黏贴的纸张揭起来,再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搞得凹凸不平,难受了好一阵子。其他如《列宁笔记》《列宁全集》,太高深,所以只能束之高阁,虽然常常整理一番,却似乎无法涉猎,或许是懒惰的借口。

读书有诸多好处,譬如和哲者对话之类的,可是我本没有高深的思想,也没有渊博的知识,所以常常不能把思想认识提高到这样的程度。但是当自己和文章产生了共鸣,一个字,一个词组,一些情节,往往牵出无数往事。他们好像被时光沉淀起来,藏在记忆的深处,如水中的游鱼,正阴在水面下,悠闲地沉浮着,忽然被一块碎石片惊动,顺着泛起的水花到处跑,或者正象忽然找到了鱼饵于是开始热闹地围着抢食,于是思路便活跃起来。细想起来,读书对于自己总结生活经历很有帮助,因为经历不管是坎坷还是顺趟,情感痛苦还是幸福,能回忆起来的故事,往往很有意义,细细咀嚼,舌有余味,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许是记忆有选择性的缘故。

因此合着自己心意的文章,最令人爱不释手。儿童会辨识最简单的“好”和“坏”,于是喜欢阅读童话,可惜我的童年阅读童话不多,却以连环画替代;少年崇尚侠义,于是爱上武侠小说,还记得早自修时,偷偷拿出租来的《射雕英雄传》出神地品赏,被夏谷鸣老师捉个正着,幸亏他也不批评,只是缴了书本,藏在办公室里,五分一天的租金熬得我度日如年,于是乖乖地主动去办公室说好话,惹得他裂开虎牙,憨憨地笑。少年也好幻想,好推理,那是中考前夜,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筒,看森村诚一的推理小说,被尹老师抓个正着,虽然他很难理解我的兴趣爱好,不能理解把中考看得如此清淡,却也讲情理,说是暂且保管,直到中考结束归还;中年,半生打拼,半生沉浮,经历的事情也多,阅读的人也多,很多事情过去看不通透,现在也能理解,所以就喜欢看世情小说;虽然还没到老年,但是看很多传记,老年人洗净铅华后,沉着的心态,应该是自己崇尚的,就喜欢看些淡而有味散文。诸葛亮有匡世济民之志,所以不喜欢雕章琢句,陶渊明猛志故常在,所以读书就不求甚解。真正读书的人,生活阅历固不可少,其理想和志趣 应该更为重要,这就需要读书人主动地加强自我修养。

不喜欢读书,那么每天是读书节,日子也惶然过了;喜欢读书,那么即使不是什么节日,也会以每天都是节日来看待之。所谓“酒肉穿肠过,我佛在我心。”读不读书,全在当事者的心态上。

组长孙老师要我为读书节拿出一篇象样的稿子,感觉实在勉为其难,遂糊里糊涂地乱记之。

参加读书月心得体会(八篇)篇五

寒假为老师们推荐了《读书是教师的修行》这本书,上周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了读书交流活动,今天利用业务学习的机会进行了全校的读书会交流活动。今天的交流活动语文组李___、李___、罗___三位年轻教师进行了交流,数学组孔___、彭___两位中年教师进行了交流,还有年轻的刘洁也进行了交流,英语组张___做了交流,科任组张___、周___、徐___x行了交流。

其实上学期建议读书的时候说了不要求大家写读书笔记、读书心得,自由的随性的读一读,交流的时候也是拿着书聊一聊。今天的交流活动还真的是很随性,有的老师真的拿着书上去交流,有的老师制作了ppt和大家分享,有的读了自己的阅读心得。李___将自己的读书所得和教学结合起来谈了自己的感悟;李___则选择了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为切入点谈到上学期的一次失误和后面的行为;罗___则谈到了给孩子信心,谈到了自己的愧疚与转变;孔___结合自己女儿的故事谈了放手孩子可能带来的惊喜;彭___动情的以母亲与老师的双重身份谈了读书的感悟,尤其引发她共鸣的是《学校让孩子变笨了》以及《如何让孩子快乐的学》,甚至提出了质疑和自己的认识;刘洁重点介绍了夏___老师的影视教学;徐___也选择了影视教学为切入点,结合自己带班给六年级孩子推荐《妈妈再爱我一次》观看,谈了谈起到的效果;张宇坦率的承认自己不爱读书,但还是选择了和自已相关的部分阅读,并结合这学期五年级的教学情况,认识到学生无穷的潜力;周___也选择了现代教学的内容做交流。

听完了大家的交流我做了简短的总结。行动:寒假推荐了阅读这本书,大家多多少少是行动起来了,起码买了书,有人看了一点点,大多数人看完了,这就是行动,这就很了不起。

情动:今天我们听到的分享是真阅读之后的真分享。在分享中有母亲,有老师,有童年,有工作……很多分享打动了我们的心灵,引起了我们的共鸣。

心动:好些老师承认了自己以前不爱阅读,但勇敢地说要读完这本书,还有老师说要把阅读当成习惯,这样的心动可能是的收获。

互动:阅读本来的方式是独处。但互动对于阅读初期来说有重要的意义,希望大家互动起来,相互推荐书,送礼的时候也送一些书,开展一些家庭阅读、亲子阅读活动,还可以是邻居阅读,如果有一帮志趣相投的人也可以组成阅读圈,大家相互提醒,可能效果更好。今天的活动就是一次互动。

唐校恰好在会场,唐校的两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也作为文章的结尾:阅读应该是一种生活习惯,阅读是最廉价的高贵。

参加读书月心得体会(八篇)篇六

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同邂逅一位伟大的'老师,举办一次成功的读书活动,必将带动更多的人投身读书的行列。为了在全院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物理学院研会于xx年xx月xx日在xx成功举办“丹桂飘香,书声朗朗”读书交流会,下面就这一活动做一总结。

学校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要让大家走上阅读之路,首先要在集体中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用环境来引导同学们走入“书香”。活动开始,大家分成小组交流读书心得,给同伴们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几本书。

随后,x同学向我们推荐了她最喜欢的一本书——《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生动地反映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梦”的破灭,展示了大萧条时期美国上层社会“荒原时代”的精神面貌。这本书收获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大家有的讲自己喜欢的书中片段,有的小组朗读一段自己喜欢的文章,以此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最后大家就一起读过的书展开讨论。

活动最后,主持人总结发言:培根曾说过,历史使人聪明,诗歌使人富于想象,数学使人精确,自然哲学使人深刻,_学使人庄重,逻辑学和修辞学使人善辩。总之,读书能陶冶个性。所以,同学们,热爱书籍吧!书籍能帮助你们生活,能像朋友一样帮助你们在眼花缭乱的思想、感情中,理出一个头绪来。它能教会你们去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

通过本次活动,我们就怎样读书方面达成了以下共识:

(1)保证有书读

每位同学除了借阅图书馆的图书外,在班委的带领下自发起来,每人把自己家中的喜欢的图书带到教室,进行“图书漂流”,保证了每个同学都有书读。

(2)保证读书时间

大家课业任务繁重,但是每周也要抽出时间来阅读,给自己定个目标,一个月读四五本好书,陶冶情操。

(3)保证读书交流会

我们以后定期举办交流会,让大家及时进行交流,只有交流了,认识才会更深刻;展示了,理解才会更深入。

总之,读书立志,让书籍成为我们成长的基石,让书香溢满我们的青春!读书交流会上,大家收获满满,同学们表示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再接再厉,读更多的好书,获取更多的知识。

参加读书月心得体会(八篇)篇七

万物复苏,春风煦暖,又是一个读书的季节,书香弥漫……为迎接“五四”的到来,学校为广大共青团员举行了盛大的读书会。作为一名共青团员,加了这场盛会,并从中受益匪浅。

在所有读过的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一本历史书。看似与共青团员扯不上什么关系,却是我潜移默化的领悟到一些道理。同时极大的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这本书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平日里,当我们感叹历史书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之时却又因其艰涩难懂,枯燥无味而退避三舍,不愿探究。而当年明月以幽默风趣的文笔让我们轻松的了解了明朝历史。在他的笔下我们清晰的看到了明朝的每一个阶段和众多的文人志士,如朱元璋,朱棣,于谦,刘伯温……而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开国皇帝朱元璋。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弗乱其所为”,这句话用在朱元璋身上再合适不过了。他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家,父辈们都是佃户,靠租种地住的地维持生计,生活自然过的相当艰难,却也相当平静,那时的朱元璋还不叫“朱元璋”,而是“朱重八”。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做皇帝,原因很简单:没必要。他只要做个普通人,平平静静的过完一生。但现实不饶人,元朝末期,统治者仍以为自己是不可一世的成吉思汗的后人,变得骄纵昏庸,再也不能创造金戈铁马时代的繁荣,取而代之的是江河日下民不聊生的破败景象。元朝江山,岌岌可危!在这种情况下,受害的往往是最下层的劳苦百姓,朱元璋便在其中,他的父母先后饿死,他却无钱下葬,只得草草埋下。他本人为了生计跑到寺庙当了和尚。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能淡静的当个和尚活命也好啊,可是事与愿违,当他发现自己连和尚也做不下去的时候,他再也无法忍受了。失去双亲之痛和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让他产生了对元朝的恨。他要爆发了!他要去讨伐这个让他失去挚爱双亲,自己也不能活命的时代!从此他开始了他辉煌的一生。

纵观朱元璋的一生,有辉煌,也有凄惨,尤其在开国之前,他所经历的种。种磨难绝非常人可以想象和承受的。当他面临“苟活”与“反抗”的抉择时内心痛苦的挣扎;当他置身于死敌陈友谅所设的几乎可以彻底消灭他的围攻时,他心中极度的恐慌和质疑;当他一次又一次穿上铠甲去面临一场场不知结果的战争时……种。种艰难造就了他刚强的意志。当然,他之所以取得成就还与他天生的领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密不可分,以至于作者当年明月成他为“军事天才”。所以朱元璋称得上是英雄。所谓英雄者,雄才大略,敢为人之所不敢为,敢当人之所不敢当,坚强刚毅,屡败屡战。

或许我们不能像朱元璋一样耀眼辉煌,但是他身上的的精神在当今时代仍值得我们学习。或许有人会说:和平年代,何来金戈铁马,横战沙场,称雄一方?我想,我们要学的不是难以复制的形式,而是价值的精髓:精神。

作为共青团员,尤其如此,要时刻记住自己的使命,在实践中充实自己,磨练自己的意志和心态,增强自身综合素质。在这其中,我们定会遭受坎坷和挫折,而这些挫折带给我们的往往是一些并不快乐的体验:踌躇,失望,难过纷至沓来,让人不得安宁。但请相信:我们在成长,成长之中必有不如意,正是这些磕磕碰碰,我们才会明白:实现自己的目标是多么的不容易,因而更加珍惜自己的每一分付出,决不轻言放弃!

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给我带来的感触,我被朱元璋的精神所感染和折服,同时也为自己能够看到这样一本好书而庆幸。

书像渗透过来的阳光,时时刻刻带给人温暖,充实和快乐。我读书,所以我快乐!

参加读书月心得体会(八篇)篇八

学校读书节的举办已经是第八届了,每年的读书节活动中都会陪着孩子们一起读书。在学校领导的督促下读书,写读书笔记。每次读书节活动结束之后都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提高。今年的读书节更是别具一格,校长赠书活动赢得了老师们的一致好评。因为是校长赠书的缘故吧,读起书来更加有动力,更加有乐趣。今年的读书节活动较往年相比,收获更多。

从师范中学习的艺术到工作中教的课好似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课不也是一门艺术吗?每看到书上的某一个片段,总在不停地在反思自己,自己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对待家人的态度。我慨叹自己太平凡了,平凡得没有一双慧眼,去发现学生的长处与潜力。平凡得没有一双巧手,把学生引领到更加广阔的天地中去。

2. 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受益匪浅。其中“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一建议给我印象深刻。卢梭的“寓教于乐”总让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呢?在社会要求学校给学生减负的同时,我们也呼吁各位家长给孩子减负。现在正是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年纪,正是他们好动好玩的年纪,如果每一位家长都能正确对待他们稚嫩的问题,欣赏他们童趣十足的举动,多给他们“最宝贵的财富”,我相信每个童年在记忆中都会是五彩缤纷的。

3. 读《简单语文不简单》明白了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前必须有目标意识,目标就是要求,目标就是方向。因此,教学目标要简明。在一堂语文课上我究竟要让学生获得什么知识、提高什么能力、关注什么情感体验,教学目标中要明确体现。充分发挥目标在教学中的导向、调控、检测的功能,让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语文课堂要有一条线而不是一大片”。诚然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运用千头万绪,“工具性”与“人文性”争论不休。但扎扎实实的语文课堂就如同书中讲的“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落实在教学设计上就是一个实字,让语文课上讲语文的东西,不要出现关于语文和非语文的东西。

4.在课堂上,有时常感到课堂时间不够用,甚至有时还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结其最大问题就在于授课不够清晰与直接,有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有时讲话超出了学生的理解水平,有时则削弱了教材内容呈现的清晰度,往往讲得满头大汗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阅读《有效教学方法》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严密,学生兴趣浓厚、课堂气氛热烈。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而我们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添加,也有用尽的时候。“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所以,读书吧,老师们!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