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的作文300字7篇(模板)

给予的作文300字7篇(模板)

ID:130364

时间:2023-06-06 16:15:03

上传者:曹czj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给予篇一

生命实在太过脆弱,甚至前一分钟他还在你面前,下一刻,这生命就已逝去。

我坐在出租车上,看着一个没有双腿的中年男人靠着双臂过马路,司机说:“这人活的多难受。”我想说这人,活的多坚强。却只是笑笑。我很钦佩他面对生活的勇气。虽然他靠乞讨谋生,我不觉得这有什么羞耻,毕竟他没有劳动能力。这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他有着我们所没有的勇气,他敢于面对悲苦。

有多少人,没有活下去的勇气,逃避生命。死都不怕,为什么怕活着?生命的本身就是痛苦吗?这世界有很多的美好,若是没见到就离去了,多可惜。

我的目光回到那个男人身上,眼睁睁看着一辆车从他身上压过,结束他珍爱的生命。

心脏的跳动有些急促,好像在害怕停止,拼命地跳动。我能听得到我此刻沉重的呼吸声。生命在向我诉说他生的信念。

我曾以为我并不惧怕死亡,我错了,在死神面前,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相同的卑微。

生命脆弱,且卑微!人类总是高高在上的剥夺其他生物的生命,充装着死神的角色。却又从不敢面对死亡,多么嘲讽。我体会不到将死人的绝望,只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心惊。

给予篇二

如果你走在路上,一位衣衫破烂的老者向你发出乞求的目光时,你会选择什么?是给予还是旁若无人,我想,给予应该是最佳的选择,即可以让老人多些快乐,又可以让老人对生活充满信心。若是选择冷漠,就会使老人刚刚升起的微小的希望落空,对生活就会更加充满凄凉和悲痛。于是,我想过问一下冷漠者,当一个年老的弱者对你发起求助时,当乞求的目光围绕你的思绪时,请问你的良知呢?你的怜悯心呢?何不敞开心扉,献出你那份给予,或多或少,只要你的一点点心意。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而送人给予,快乐终生。我想,美好人间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给予筑成的。

明白了吧,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给予就是快乐。

给予篇三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一直得到父母给予的东西,可是我们从来不会去报答;长大了,我们开始得到老师给予的知识,可是我们从来不会认真去理会;现在,我们开始给予别人爱,可是我们总会想要回报。

做为母亲,你是她身上掉下的肉,如果你做了事,她责备了你,敢问她心里难不难受,毕竟你是她怀胎10月诞下的啊;作为父亲,你是他所以金钱的支付对象,如果你不好好学习,他责备了你,敢问他心里好不好过,毕竟他的动力来自于你。

呵,好像一直都是在说自己的感觉,不过我相信,你读了之后也会懂得,其实给予也是一种幸福。

记得,不要只知道接受而不晓得付出!

给予篇四

《给予树》人教版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整一个单元课文的基调是“爱”,而《给予树》就是其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圣诞节前夕,金吉娅用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女孩,赞扬了金吉娅的爱心和她的善良品质。

课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同时也揭示了“给予是一种快乐,是一种优秀品德”的人生道理。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给予”“试探” 等词语。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和句子,积累语言。

2、用心体会,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学习金吉娅的话和母亲心情的变化,体会金吉娅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

《给予树》这篇课文的主旨在于在深入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使学生受到爱的教育。教育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把体会金吉娅的“爱”作为了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对“兴高采烈、沉默不语”等重点词语的理解,以及人物的感情变化,体会金吉娅善良的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金吉娅无私给予的仁爱之心。

这篇文章的文本价值就是让学生从金吉娅对别人的关爱中受到爱的教育,让这种爱在孩子的成长中一直影响他。而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理解上确实有点难度,离孩子的生活有一点点的距离,于是把它作为了教学难点。

(一)说教法

1、情境导入法:过年是孩子盼望的日子,从春节说起,创设情境,先让孩子们说说春节,他们一定会有兴趣的。再拿圣诞节和我们的春节做比较,孩子们更有求知的欲望了。

教学要简单而细致,经过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阅读体会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认识金吉娅的付出和作出的选择是属于一种牺牲自我的关心别人的行为。

(二)说学法:

设计教学时,我以情感为主线。以“爱”贯穿始终,通过品读词语对文章中的语言文字进行理解、积累。通过师生、生生等多种形式的对话来发掘文章的情感内涵。

学生的学法准备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的方法进行指导。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激起情感

1、谈谈春节

2、引出圣诞

3、出示课题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给予树》中的故事是发生在西方圣诞节的,对孩子们来说不是非常熟悉。然而过年是孩子盼望的日子,从我们的春节开始说起,他们一定会有兴趣的。再拿圣诞节和我们的春节做比较,更激起了孩子们的求知的欲望。“给予树”的读音则在孩子们朗读过程中被掌握了。

二、初读课文 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读书情况。

3、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喜欢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孩子初步地感受课文,自主地学习生字、生词。“授之与渔”才是课堂真正的目的,让学生主动识字、同桌互相识字,目的在于让学生能更有方法的主动地识字。自主学习完成后,检查读书情况,检测自学情况是必要的,采用多变的形式进行,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完了生字词,让孩子选择自己感动的地方读,这样更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第一印象,让课文本有的闪光点在学生的脑海中闪烁。

三、深入故事 研读课文

1、以词引入

出示: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仁爱 体贴

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2、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a、1、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

2、金吉娅用这二十美元做了什么呢?

3、金吉娅看到给予树上的卡片时,她会想什么?

4、看图说话:金吉娅会和援助中心的阿姨说什么?(学生想象说话)

b、1、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

2、因为什么,小女孩才能如愿以偿的?

出示沉默不语、如愿以偿、仁爱、体贴几个重点词语,请学生朗读,一方面可以再次巩固对生词的掌握,另一方面以重点词引入重点句,请孩子在课文中找到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抓住重点句,让学生感悟、体验金吉娅对他人的关爱和她的善良。

这时的学生与文本、作者展开精神、情感、生命的对话,从感性的认识走向理性的体验,在对话中增添新的信息,内化语言,加深情感,对“给予”一词赋予新的生命。金吉娅会和援助中心的阿姨说什么?这个想象说话的训练,既锻炼了孩子的说话能力,又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金吉娅的爱,那是一种无私的爱。。

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 因为什么,小女孩才能如愿以偿的?这两个问题则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金吉娅对别人的关爱,以及帮助别人的快乐。因为什么,小女孩才能如愿以偿?正是因为世界上有爱,正是因为金吉娅的爱,小女孩的愿望才能实现。

四、体会妈妈心情变化

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根据“妈妈担心什么——妈妈为什么生气——妈妈为什么激动”这三个问题来划找句子。

我们再把眼光从金吉娅身上转移到妈妈身上,体会妈妈心情的变化。请孩子找到描写妈妈心情的句子,再根据“妈妈担心什么——妈妈为什么生气——妈妈为什么激动”这三个问题来找原因。这样,学生在自主研读的基础上,与主人公进行情感交流,从整体上感受文本情感的变化线索,感受妈妈心情变化的过程,初步感知妈妈美的情感。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学习的整体效益。从妈妈的心情变化中,再一次感受到“爱”的力量。

整一个教学过程抓住文中小女孩的“沉默不语“和妈妈的心情变化,由点入手辐射全文,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意蕴理解能力,让课堂轻松而不繁琐。

五、总结全文 再次感悟

这一环节,以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为基础,请学生代表小女孩对金吉娅说几句感谢的话,在《让世界充满爱》的音乐声,让学生写下自己的爱心,贴在给予树上。这样的课堂结尾,借助对“给予树” 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给爱赋于新的生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要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并为自己的心灵修筑一座符合自己梦想、适合自己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园。

(六)板书设计

给予篇五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给予、担心、沉默不语、如愿以偿”等词语。

2.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体会金吉娅的善良和仁爱,培养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感,获得美的精神享受。

3.学习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来体会人物形象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创设美好的情境

1.揭示课题: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为什么?(学生激qing回忆春节欢快的生活)同学们都非常喜欢过春节,西方的小朋友也和你们一样非常喜欢过节,不过她们不是过春节,是过圣诞节。圣诞节是西方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欢乐的节日。想不想看看他们怎样过圣诞节?(播放西方圣诞节欢乐的情境,教师和着音乐与画面简介圣诞节),在这欢乐的节日里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有一位作家把其中的一件事情写成了一篇优美的文章,想不想阅读这篇文章?(生齐喊 “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板书:给予树)

二、初读,感知美的语言

1.学习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2.读后交流。(1)指名学生读书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要求不但要读正确而且要读出感情;(2)指名学生读课文重点段落,要求读正确、流利;(3)通过与课文对话,让学生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三、深读,交流美的情感

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课文,用心地去发现妈妈心情有什么变化,画出有关词句。

1.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相关词句上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阅读心得,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妈妈心情的变化,用上“先……接着……最后……”等关联词语。(担心……生气……激动)

四、品读,感悟美的心情

(一)品读“担心”,感悟忧中之美

妈妈担心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抓住“并不、积攒、却要、分享、怎么可能”等词语理解妈妈的担心,重点体会“他们怎么可能买到很多很好的礼物呢?”这句话所蕴含的情意。

3.从妈妈的担心中,你体会到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4.指导朗读,体会爱意。

(二)品读“生气”,感悟矛盾之美

1.学生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抓住“兴高采烈”一词,体会手足之情。

4.学生反复朗读第四自然段,尝试解释,体会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5.播放音乐,师生角色表演,情景对话。

(1)抓住“一回到家、立即”等词语,教师扮出生气的样子说道:“金吉娅,你过来一下,再不过来,我可要生气了,告诉妈妈,你的二十美元买了什么?”(与学生面对面而坐,进行对话。)

(2)抓住“难过”一词,引导学生体会金吉娅的内心世界,并通过与老师的对话表达出来。

6.指导朗读,体会金吉娅的内心世界。

7.深化“给予”内涵:金吉娅虽然放弃了给家人买漂亮礼物的机会,然而她却得到了——(小女孩的感谢、美好的心灵、妈妈的拥抱,还有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是啊,给予不仅仅是放弃,也不仅仅是得到,给予更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三)品读“激动”,感悟梦圆之美

1.学生自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联系上下文,自己练说妈妈激动的话语。

2.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抓住“如愿以偿”一词,深层探究陌生女孩、金吉娅、妈妈三人的内心世界:如果你是那个陌生女孩,当你拿到了梦寐以求的洋娃娃时,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也会像金吉娅一样仁爱、同情、体贴别人,回报社会对自己的爱,关心天下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如果你是金吉娅,当你看到陌生女孩时,你又会怎么想?(使别人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小女孩得到了洋娃娃,我帮助别人的心愿也就实现了……)如果你是妈妈,当你看到这一切,你又会怎么想?(自己的孩子已懂得关爱他人,有一颗仁爱、同情、体贴别人的心,这正是妈妈的心愿……)

3.指导感情朗读。

五、拓展,升华美的意蕴

1.升华“给予树”的形象:刚上课时,有同学提问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课文学到这儿,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希望、同情、快乐、爱心、友谊、美满、体贴、高兴、热心、愿望……)

2.走进现实生活:(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随机画出一棵圣诞树)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像陌生女孩一样需要帮助的人,当你看到或听到他们的情况后,你愿意将自己的爱心献给他们吗?(教师发放爱心卡)

3.播放音乐,学生将自己的爱心写在小卡片上,并进行交流:这样一棵美丽的“给予树”,应该把它种在哪里呢?(种在每个人的心里)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棵“给予树”,那么我们的世界就一定会充满——(善良、仁爱、同情、体贴、友谊……)

总评

马克思说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美代代相传。语文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其审美价值不仅仅在语言上,更在精神上,美的精神是语文教学的灵魂,语文课应成为孩子“精神的天堂”。这篇教学设计,以“情”为纽带,以“美”为目标,以“思”为核心,着眼于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通过鲜活的学,灵动地进入文本角色,借助多种生活情境的创设,再现文本情境,把握文本主人公的形象。做到以文启人,以情动人,以美育人,努力让孩子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展现语言的美,还原人性的美,享受生命的美。尤其是课堂结尾,借助对“给予树”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爱的内涵,使每个学生都明白“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我们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参天大树,并为自己的心灵修筑一座符合自己的梦想、适合自己的精神生活的理想家园,一片葱茏的净土——美的精神殿堂。

板书设计:

给予篇六

《给予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八个主题单元“爱的奉献”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一个脉脉温情的故事。课文以爱贯穿始终,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教学由质疑课题出发,由学生提出问题,总结两个主导问题:“给予”是什么意思?“给予树”是一棵怎样的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手段来解决这两大问题。学生正是随着问题解决的过程,一层一层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本文从妈妈“我”的角度来叙述故事,通过“我”的观察、心理变化及行为来体现金吉娅的善良品质。特别是通过孩子的做法和“我”开始对金吉娅的误解,衬托了金吉娅的美好心灵。课文中有多种爱:金吉娅给予母亲的爱,给予哥哥姐姐的爱,给予陌生女孩的爱。而课文主要表现的是金吉娅对陌生女孩的爱,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爱作为重点深入文本。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我对教材进行适当处理,“详则略之,略则详之”,在文本的留白处进行拓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给予是快乐的、幸福的,这是主旨,亦是灵魂。我提出“这棵树除了可以叫给予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让学生多元地、多维地、多角度地去诵读文本、感悟文本,同时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娅那颗善良、仁爱之心、那种同情、体贴之意,引领学生层层剥笋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心灵自由驰骋的过程,成为学生情感自在滋养的过程,成为学生精神自然丰厚的过程。

在教学设计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当金吉娅站在这样一棵神奇的“给予树”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设计这个环节主要出于这样的目的:对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领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感受文字中所体会的情感。在设计时我充分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领悟力,对于金吉娅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气呵成。所以我将这个环节根据课文中金吉娅的语言,行为分成了几步。第一步:当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娅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娅为什么说话时声音低,为什么会难过?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站在给予树下还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娅最终选择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让学生知道金吉娅内心的决定。这个心理活动的描述是充分联系了课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联系课文想象”,告知学生进行想象的方法。从教学情况来看,学生以课文为载体进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错。

给予篇七

快乐有很多很多种,快乐可能是妈妈买了一件漂亮的衣服给你,你认为这是一种快乐;快乐可能是父母带着自己去公园玩,你认为这是一种快乐;而我认为的快乐是去帮助别人,这才是一种某大的快乐呢!

天阴沉沉的,我的心情也如这天气一样阴沉沉的。平时爱玩的游戏不爱玩了,平时爱吃的棒棒糖也不爱吃了。我就怀着这样阴沉沉的心情挤上了公交车,看到有个座位,也不看旁边有个小妹妹,就毫不留情的坐了下来,还坐的心安理得。

很快小妹妹下车了,我也不用觉得亏欠了她什么似的。可是就在我的心中的以平静的时候,上来了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奶奶,这位老奶奶的头发白了;牙齿也快掉光了;脸上和手上都常满了老年斑。

老奶奶还没有扶稳,车子就开动了。老奶奶左撞撞、右撞撞、前撞撞、后撞撞,撞到了一位小伙子身上,我本以为这位年轻的小伙子会会帮帮老奶奶,可谁想到小伙子一闪,老奶奶就摔倒了。

我下了车,心中不知为何非常的开心,也没有了阴沉沉的心情,这时我才体会到原来帮助人是那样的快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自己帮助别人是快乐的,别人帮助自己是幸福的,只要人人心中有爱,世间将花开满地,遍地不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