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郑州导游词(实用6篇)

最新郑州导游词(实用6篇)

ID:4109622

时间:2023-10-03 13:07:26

上传者:雅蕊 最新郑州导游词(实用6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郑州导游词篇一

郑州市,简称“郑”,是河南省会,地处华北平原南部,河南省中部偏北,黄河下游。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三皇五帝活动的腹地、中华文明轴心区。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河南郑州导游词,欢迎参考!

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等著名的郑州旅游景点记载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游览区、大河村遗址为主的黄河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郑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故里,商朝开国君主商汤所建的亳都,今河南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

秋高气爽最适合出游,这个时候到黄河游览区、郑州森林公园游玩都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顺便到其所属的登封市嵩山少林,因为雨量增多嵩山中会有瀑布、溪流,景色会更加优美。

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中国重要的内陆开放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国中部地区正在崛起的现代化商贸城市。

她偎依在黄河南岸、嵩山之东,与七朝古都开封和九朝古都洛阳东西相临,东南面向黄淮平原,辖5市1县6区。郑州北距北京760公里,南距武汉514公里,东距连云港570公里,西距西安480公里。

郑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旅游资源丰富。轩辕黄帝故里、裴李岗文化遗址、大河村遗址、商城遗址等记载了她8000多年的文明史,以黄河游览区、大河村遗址为主的黄河有中国特色文化旅游群和以少林寺、嵩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的嵩山风景名胜区给郑州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郑州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温适中,光照充足,旅游活动不受季节限制。特别是严冬初春来郑州旅游,既能体会“雪飘冰封”和“春寒料峭”的乐趣,又能享受淡季优惠的价格,增添旅途愉快。但冬季在郑州旅游,寒冷而干燥,要穿羽绒衣或大衣。春秋季节,冷暖适中,可着毛衣、风衣;夏季炎热多雨,注意携带雨具。

面积: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3.3平方公里

郑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早在3520xx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郑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曾有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20xx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20xx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郑州市登封),商王仲丁迁都于隞(今郑州市区),周武王封叔鲜于管(今郑州市区),表明郑州地区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本世纪初,由于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的民族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较快发展。1920xx年,郑州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在中国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1920xx年至于1931年郑州曾一度废县设市。1948年月10月22日,正式建立了郑州市,1954年成为河南省省会。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3.3平方公里。总人口631.6万,其中市区216.3万。郑州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2/3,东部平原占总面积的1/3。

郑州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摄氏度。7月最热,平均27.3摄氏度;1月最冷,平均-0.2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定俗成2400小时。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 郑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有34种,各类矿床、矿点296处,主要矿种有煤、铝矾土、耐火粘土、水泥灰岩、油石、硫铁矿、石英砂等,其中煤炭总储量50亿,居全省第一位,远景储量100亿吨;耐火粘土品种齐全,储量达1.08亿吨,约占全省储量的一半;铝土矿储量1亿吨,占全省的30%;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

早在3520xx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长达500多年。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荥阳一度成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管城作为郑州、管州州治,成为郑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和通济渠后,郑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崇宁四年(公元1120xx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郑州导游词篇二

郑州是一个旅游城市,吸引了大量游客从各地来参观游览,导游要结合景点的特色,详细介绍给游客了解。下面是本站带来的郑州概况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河南省会郑州市参观游览。我叫刘齐,是郑州天下旅行社的导游,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邹师傅。大家在郑州旅游期间,将由我和邹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愿您在郑州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郑州是河南省会,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她北临滔滔黄河,西依巍巍嵩山,东、西接广天边际的黄淮平原,素有“雄峰中枢,空域险要”之称。

郑州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素有绿城美誉。特别是近年来,郑州加大拉城市建设的力度,城市品位不断提高。郑州新建拉滨河公园,紫荆广场等大型绿地和广场。郑州旅游资源丰富,有嵩山风景名胜区,那里有以少林工夫名扬天下的少林寺;有郑州黄河游览区,是领略母亲河神韵的好去处;有新郑轩辕帝故里,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好地方,还有大河村遗址,郑韩故城,巩义宋陵,打虎亭汉墓、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名胜古迹。郑州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各种星级饭店、各菜系餐厅、各种娱乐设施等等一应具全,夜生活也丰富多彩。

您旅游期间,将会得到周全高档的服务、感受到中原人民的热情、淳朴,更会了解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欢迎大家到郑州旅游观光。

郑州地处中原,是河南省的省会,是我们国家比较大的城市。我很早就想去郑州玩一玩,可是一直没有机会,终于“五一”假期来了,我和爸爸、妈妈去了一趟郑州。

天还没有亮我们就起床了,洗过脸,刷过牙,连早饭也没有来得吃,就匆匆地出发了。我们和其他游客一块儿乘坐一辆大客车,一起向郑州驶去。汽车飞快地行驶在笔直的高速公路上,窗外的景色美丽极了,太阳公公刚刚露出笑脸,把天边的云彩都照红了,非常好看。我们欣赏着窗外的景色,不知不觉中来到了郑州。

一下车,我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郑州不愧是现代化的大城市,宽阔的马路,川流不息的人群,来来往往的车辆,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学校,现代化的大工厂,一圈一圈、一层一层的立交桥,车辆在上面穿梭往来。马路两边的大超市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丰富极了。

啊!美丽的郑州我爱你,明年我还会来看你。

说起郑州烩面,那可是我们本地的的特色食品。

每次吃烩面,都能看到烩面厨师精彩的拉烩面表演。只见他不慌不忙的拿出一片椭圆形的圆片儿,双手捏着两端,快速的一拉,面片儿便魔幻似得变成一条二指间宽白色的长条状,然后双手轻轻抖动,上下翻飞间,白面条越来越长,越来越软,还没等它缓过劲儿,就被厨师麻利的分裂为好几条,而中间看不到丝毫断开的痕迹。把这几条等宽的白面条轻轻放入滚热的羊肉高汤里,几分钟后,就等着吃了!

等到一大碗烩面端上来,一阵香气扑面而来。飘着香菜、蒜苗、辣椒油的热汤里,卧着一团白生生的烩面,把面用筷子挑起一根送入嘴中,细细一嚼,软滑可口,很是劲道。烩面里还有豆腐丝儿、海带丝儿、粉条儿,再加上羊肉片儿、鹌鹑蛋儿、枸杞子儿等,不仅营养丰富,味道鲜美,而且具有滋补养颜功效。吃起来热乎乎,香喷喷的。捞完了碗里稠的,把筷子一放,双手端起大碗里的汤,喝呀!喝起来又鲜又美,很是豪爽。此时肚饱腰圆,满头大汗,别提有多舒服了!

你要是来郑州了,一定要尝尝我们郑州的特色烩面,一碗不够就来两碗!

郑州导游词篇三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河南省会郑州市参观游览。我叫刘齐,是郑州天下旅行社的导游,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邹师傅。大家在郑州旅游期间,将由我和邹师傅为大家提供服务。愿您在郑州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郑州是河南省会,河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中华腹地、九州之中,她北临滔滔黄河,西依巍巍嵩山,东、西接广天边际的黄淮平原,素有“雄峰中枢,空域险要”之称。

郑州古属豫州。公元前1027年周五王灭殷后,将其北管叔鲜封于此地,成为管国。秦灭六国后这里设县属三川郡。东汉时为管城。隋文帝开皇三年称郑州,这是郑州称号的开始。清代,郑州升为直隶州。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人大罢工革命运动后,被称为“二七”名城。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后,设置郑州市。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至郑州,郑州成为省会城市。

全市辖区5区和郊区1区(上街区)、5市、1县,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80万,其中市区城市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约190万。

郑州交通便利,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京广、陇海铁路在此交汇,郑州北站是亚洲最大、最现代的货运编组站;107和310国道在此交汇:由郑州通往全省各地的高速公路网正在形成、现在游客走高速可直达北京。1997年新建成通航的郑州新郑国际机场,是中国第21个国际机场和十大机场之一。郑州商贸发达,素有商城之称,早在1992年,这里就爆发了轰动全国的“商战”,今天的商战更是好戏连台。郑州地上地下资源丰富,农副产品繁多,工农业发达,是国务院批准的历史文化名城。

郑州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素有绿城美誉。特别是近年来,郑州加大拉城市建设的力度,城市品位不断提高。郑州新建拉滨河公园,紫荆广场等大型绿地和广场。郑州旅游资源丰富,有嵩山风景名胜区,那里有以少林工夫名扬天下的少林寺;有郑州黄河游览区,是领略母亲河神韵的好去处;有新郑轩辕帝故里,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好地方,还有大河村遗址,郑韩故城,巩义宋陵,打虎亭汉墓、石窟寺、杜甫故里等名胜古迹。郑州旅游配套设施完善,各种星级饭店、各菜系餐厅、各种娱乐设施等等一应具全,夜生活也丰富多彩。

您旅游期间,将会得到周全高档的服务、感受到中原人民的热情、淳朴,更会了解到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

欢迎大家到郑州旅游观光。

郑州导游词篇四

各位,今天请大家参观的是郑州市黄河游览区,这个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距市内约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临黄河。1970年,为懂得决都市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在这个地点修建了提灌站,工程历时两年,后经八年的努力,终于在这个地点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十七平方公里的游乐场包。今天主要请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宽敞的河床,以及这四周的风景。

据说,日本也有”人类来源于河流”的说法,黄河自古就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她与长久的历史同流至今,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象征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历史上曾多少文人骚客以诗描写黄河的汹涌澎湃之势;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这样赞誉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特别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朗玛连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广为人们所使用的谚语,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务必请诸位到黄河边上一游,面对着气概磅礴的黄河,回想对照一下我们两国间过去那种关系和今日的友好关系,希望大家能从吸取进一步发展我们之间友情的力量。这样,我就安排了这个参观计划。

首先请看正面的这条河,这一定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黄河。众所周知,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0xx平方公里。据说东京至博多的新干线长1176公里,那样请您记住:黄河的长约从东京到博多两个半来回的距离。黄河的源头是一股清泉,然而由于游经中游的黄土高原,大批的泥沙流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时,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浊的河。”百年待河清”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国谚语,一定是比喻黄河水之混浊的。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假如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这个堤防能够绕地球27圈!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所以,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这一定是洪水泛滥的缘由,也一定是说,下游是这条大河的软弱环节,这一带的河床也比郑州市内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这些缘由,过去的人们饱尝频繁泛滥的洪水之苦。据记载,历史上20xx年之间,洪水竟泛滥了1500次,实际上是四年三决口。其中最惨无人道的是1938年国民党部队曾人为地决堤,引起洪水泛滥。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像这样被充作战争的有力兵器,难怪百姓常言道:”乱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长的大堤,建起了水利发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间,黄河从末泛滥过。而且,通过治理的黄河水被充分运用于都市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

总之,这条大河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既有破坏,也有创造,正是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儿女。那边那个白色塑像,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主题。塑像高5米重12.5吨,取名”培养”。身着唐装,端庄贤淑的母亲慈爱地看着怀中的小孩,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年在关系。

诸位请看四周的山,这一带的山称邙山,一直从洛阳绵郑州,过去是荒山秃领,通过绿化,现已是浓阴笼罩。游览区的一些参观项目就掩映在这绿色之中。

先请看右面的山头,那儿一些古象的雕塑,欢腾奔跑,妙趣横生。只是为啥在如此精美的地点不修一些外形美观的动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诸位能答复得出吗?好,请大家好好猜一猜。

诸位请往左边的山上看,那儿有游览区的另一个重点项目----古代黄河治水传奇中的大禹的像。矗立在黄河岸边峭壁上的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吨。左手握一像锄头似的工具,右手高举,目光炯炯凝视着河的远方。大禹的父亲鲧也曾治水,但最后来失败。大禹治水时,总结教训,创造新方法,缍成功。并打下政治权利的基础,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之王。”制黄河者治国家”一语或许就由此而来。为治理这条暴虐的河,过去的大众用尽了智慧和体力,而人类的智慧又在治水中发展。因此黄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国文化的源泉。

为了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黄河文明,现如今山下正兴建一座将由三千块碑组成的黄河碑林。碑林集中了从唐朝至现代前来这个地点瞻仰黄河的诗人和文人们的作品,一旦完工,可与集中了历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四周的山上还有一些亭台楼阁,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这样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正如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登上高处,远眺黄河,更能懂得其气概。假如可能,今天我想领诸位一直登上那个最高的阁楼。

那样,在登山之前,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古象的答案吧。诸位猜到了吗?

看来答案各异,实际上四、五十万年前的河南是亚热带,当时有许多亚热带的动、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据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牵一象的象形文字证明,三千多年前还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国分为九州,现如今的河南省属豫州,豫即象特别多之意。因此,”豫”这个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简称。山上的古象塑像显示了这个典故。

郑州导游词篇五

各位,今天请大家参观的是郑州市黄河游览区,这个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距市内约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临黄河。

1970年,为了解决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在这里修建了提灌站,工程历时两年,后经八年的努力,终于在这里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十七平方公里的游乐场包。

今天主要请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宽阔的河床,以及这周围的景色。

据说,日本也有人类起源于河流的说法,黄河自古就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

她与悠久的历史同流至今,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象征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

历史上曾多少文人骚客以诗描写黄河的汹涌澎湃之势;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这样赞誉黄河: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在近代,日本人士非常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朗玛连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

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广为人们所使用的谚语,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

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务必请诸位到黄河边上一游,面对着气势磅礴的黄河,回想对比一下我们两国间过去那种关系和今日的友好关系,希望大家能从汲取进一步发展我们之间友谊的力量。

这样,我就安排了这个参观计划。

首先请看正面的这条河,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黄河。

众所周知,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000平方公里。

据说东京至博多的新干线长1176公里,那么请您记住:黄河的长约从东京到博多两个半来回的距离。

黄河的源头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经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时,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浊的河。

百年待河清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国谚语,就是比喻黄河水之混浊的。

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

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这个堤防可以绕地球27圈!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

所以,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

这就是洪水泛滥的原因,也就是说,下游是这条大河的薄弱环节,这一带的河床也比郑州市内的地面高出七米。

由于这些原因,过去的人们饱尝频繁泛滥的洪水之苦。

据记载,历史上2000年之间,洪水竟泛滥了1500次,实际上是四年三决口。

其中最惨无人道的是1938年国民军队曾人为地决堤,引起洪水泛滥。

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像这样被充作战争的有力武器,难怪百姓常言道:乱世洪水多。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长的大堤,建起了水利发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

因此,解放后的41年间,黄河从末泛滥过。

而且,经过治理的黄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

总之,这条大河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既有破坏,也有创造,正是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儿女。

那边那个白色塑像,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主题。

塑像高5米重12.5吨,取名哺育。

身着唐装,端庄贤淑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怀中的孩子,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年在关系。

诸位请看周围的山,这一带的山称邙山,一直从洛阳绵郑州,过去是荒山秃领,经过绿化,现已是浓阴覆盖。

游览区的一些参观项目就掩映在这绿色之中。

先请看右面的山头,那里一些古象的雕塑,欢腾奔驰,妙趣横生。

只是为什么在如此优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观的动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诸位能回答得出吗?好,请大家好好猜一猜。

诸位请往左边的山上看,那里有游览区的另一个重点项目----古代黄河治水传说中的大禹的像。

耸立在黄河岸边峭壁上的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吨。

左手握一像锄头似的工具,右手高举,目光炯炯凝视着河的远方。

大禹的父亲鲧也曾治水,但最终失败。

大禹治水时,总结教训,发明新方法,缍成功。

并打下政治权力的基础,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之王。

制黄河者治国家一语或许就由此而来。

为治理这条暴虐的河,过去的民众用尽了智慧和体力,而人类的智慧又在治水中发展。

因此黄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国文化的源泉。

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黄河文明,现在山下正兴建一座将由三千块碑组成的黄河碑林。

碑林集中了从唐朝至现代前来这里瞻仰黄河的诗人和文人们的作品,一旦完工,可与集中了历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亭台楼阁,均起眺望的作用。

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这样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正如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登上高处,远眺黄河,更能领略其气势。

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领诸位一直登上那个最高的亭子。

那么,在登山之前,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古象的答案吧。

诸位猜到了吗?

看来答案各异,实际上四、五十万年前的河南是亚热带,当时有许多亚热带的动、植物,其中就有古象。

而且,据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牵一象的象形文字证明,三千多年前还有古象存在。

另外,古代中国分为九州,现在的河南省属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

因此,豫这个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简称。

山上的古象塑像显示了这个典故。

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以外,还有公元前205年西汉时期,刘邦、项羽争霸的古战场、用砖雕来表现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故事的民间艺术馆等等,由于时间关系,请恕不一一讲解了。

讲解肤浅,内容零乱,非常抱歉!只是今后每当诸位看见日本的江户桥时,请不要忘记我们的黄河,还有郑州和中国。

郑州是一座古老的城市。

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

郑州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中华民族及其光辉灿烂的文化。

曾有夏、商、管、郑、韩5次为都,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8代为州。

辖区内发现有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距今5000年的大河村、秦王寨等多种类型的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遗址。

据史籍记载,中华民族始族黄帝的出生地轩辕之丘,位于郑州市境内的新郑。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代曾建都于阳城(今郑州市登封),商王仲丁迁都于隞(今郑州市区),周武王封叔鲜于管(今郑州市区),表明郑州地区在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曾是国家的政治中心。

本世纪初,由于平汉和陇海铁路在郑州交汇,郑州的民族工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较快发展。

1923年,郑州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在中国工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929年至于1931年郑州曾一度废县设市。

1948年月10月22日,正式建立了郑州市,1954年成为河南省省会。

郑州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

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13.3平方公里。

总人口631.6万,其中市区216.3万。

郑州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2/3,东部平原占总面积的1/3。

郑州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4.4摄氏度。

7月最热,平均27.3摄氏度;1月最冷,平均-0.2摄氏度。

年平均降雨量640.9毫米,无霜期220天,全年日照时间约定俗成2400小时。

境内大小河流35条,分属于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其中流经郑州段的黄河150.4公里。

郑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现已探明的矿藏有34种,各类矿床、矿点296处,主要矿种有煤、铝矾土、耐火粘土、水泥灰岩、油石、硫铁矿、石英砂等,其中煤炭总储量50亿,居全省第一位,远景储量100亿吨;耐火粘土品种齐全,储量达1.08亿吨,约占全省储量的一半;铝土矿储量1亿吨,占全省的30%;天然油石矿质优良,是全国最大的油石基地之。

早在3500年前,这里就是商王朝的重要都邑。

春秋战国时期,郑、韩先后在新郑建都,长达500多年。

秦汉时期,郑州地区始置荥阳、巩、京、新郑等县,荥阳一度成为富冠海内的天下名都。

之后,历代先后在郑州地区设置荥阳郡、北豫州、荥州等。

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将荥州改为郑州。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管州治所。

管城作为郑州、管州州治,成为郑州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和通济渠后,郑州一度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成为全国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

北宋建都汴京后,郑州属京畿路,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建为西辅,成为宋代四辅郡之一。

明初,郑州划归开封府。

清代,郑州为两次升为直隶州。

郑州导游词篇六

各位朋友:

古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不死心。”今天,我们就要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去参观。我先把黄河游览区的基本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黄河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30公里处,北临黄河,南依岳山。它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约十七平方公里。从七十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工作,景区初具规模。

好了,黄河游览区到了。

黄河,我们现代人亲切称之为“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的这座中型提灌站看出,黄河两岸的人民至今仍在吸吮着母亲河的乳汁。我们来看这尊 “哺育”塑像,它高5米,重30吨,用汉白玉做成。母亲身着唐装,头挽发髻,象征黄河,怀中健壮的婴儿象征中华民族,整个塑像形象的表达了黄河与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骨肉亲情。黄河流动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血液,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无以伦比的凝聚力,这是一种民族感情的凝聚力。

现在,请大家看一下周围的山岭。这一带的山称为邙山,是从洛阳绵延至此。过去这里曾是荒山秃岭,经过绿化,现已绿树成荫,山上制高点那些亭台楼阁正是一些与黄河风光匹配的建筑物,若登临最高处极目阁远眺,更能体会“登北邙居高瞰远气象万千广阔无垠伟伟乎神州大地,观黄河抚今追昔波涛澎湃奔流不息悠悠华夏摇篮”的意境。

接下来从这里向西,可以乘坐黄河索道至另一景点大禹山,大家看山上有一尊巨大的大禹塑像。大禹是4000多年前的治水英雄,大禹的父亲曾因治水失败遭到惩处,大禹继承父志,终获成功,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故事,千百年来激励着后人不懈奋斗。我们来看,这尊塑像高10米,重150吨,大禹头带斗笠,左手指向前方,仿佛在号召人民治里洪水。他发明着疏水导流的科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治水的成功,也使他打下政治权力的基础。民谚有“治水者治天下”,正是对治水重要性认识的真实写照。

博大精神的黄河文化,再这里突出的表现为现代黄河碑林,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砖雕和黄河泥研民间艺术等,现在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巨大的凝聚力,激发海内外炎黄子孙强烈的爱国激情。目前,炎黄二帝巨像前的广场上,已安置了钟鼓九鼎“炎黄鼎”。鼎高6.6米,重20吨,内部铸有 “炎黄始祖,万代景仰”八个篆文,鼎座四壁铸有“炎黄鼎”三个金文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陈云同志的题词,体现了亿万炎黄子孙对人文始祖的怀念与敬仰。“炎黄鼎”文化内涵十分深厚,工艺、铸造均属上乘,是当代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大鼎,是炎黄子孙瞻仰中华人文始祖的主要礼器。

大家知道,黄河自古难行船。但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克服了道道难关,在8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郑州号”水陆两栖气垫船,郑州号水陆两栖气垫船是我国第一艘用于旅游的气垫船。气垫船是高科技的结晶。顾名思义,它是由船下的大型鼓风机向船身下充气,使船下产生一个巨大的气垫,把船身向上抬高20~50公分。船体借助船后两个巨型螺旋浆产生的推动力,使船向前行进。 一望无际的黄河滩地坎坷不平,汽车在这里无法行驶,一般船只在这里搁浅,唯有气垫船畅通无阴,运行自如。

黄河的一大特征是险情丛生。在黄河平静的河面下隐藏着无数的浅滩、暗滩,宽阔的河面无船出现,正是“黄河自古难行舟”的写照。但郑州号气垫船实现了零的突破,在河面上乘风破浪,自由飞翔。

大家可以乘坐黄河气垫船到母亲的怀抱进行40分钟左右的黄河漫游,在40分钟的时间里自东向西逆水而上,穿越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桃花峪,到达公元前 220xx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天下时的古战场遗址—汉霸二王城,在河中心的沙滩上将停船十几分钟,大家可以出船舱拍照留念。

走吧,让我们一起去乘座气垫船和黄河亲密接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