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好人生读后感范文(14篇)

好教育好人生读后感范文(14篇)

ID:6984338

时间:2023-11-30 08:19:02

上传者:雨中梧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加深对书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理解和把握。在下面的范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读者对于文学作品的不同解读和审美观点。

《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读后感

我就是一位小学生。读完《第一粒扣子》后,每当看到“爱国”时,被当时美国海军次长认为“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钱学森为回国而斗争的强烈呼声便萦绕耳畔;每当听到“敬业”两字时,乔布斯参加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演讲词“千万不要停滞不前,请全力以赴,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如雷贯耳;读到“诚信”二字时,范式守信的故事让我历历在目;看到“友善”二字,我会知道友善是一种美德,它会让我浮想联翩,想到有关禅师和小偷“送你一轮明月”的故事。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我学习了梁启超所说的“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就会激情万丈,热血沸腾,为国争光的念头便从此萌发。我喜欢看报,读新闻,想了解我的中国,关心中国的经济、外交、军事、文化,也努力学习,长大后让知识武装自己,向袁隆平学习,他实现的是中国的“超级水稻梦”,我想实现的是中国的“日益强大的中国梦”!

敬业,就是专心致力于学业和工作,是一种平凡的奉献精神。我不能不说感动株洲,震憾我心灵的唐迪生伯伯的感人事迹。11月7日上午,湖南株洲市t2路公交车驾驶员唐迪生开车时突发心肌梗塞。在他生命中的最后29分钟,他忍痛将车停稳,引导乘客一一下车,确保乘客的安全。等他忙完这些,错过了最宝贵的时间,最终因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

正是由于驾驶员的敬业,我们的出行安全得以保障,清洁工人的敬业,垃圾才不会堆积如山;建房子的叔叔敬业,万丈高楼才会耸立;教育我们的老师敬业,诲人不倦,我们才得以健康成长,知识得以丰富。

友善和诚信在我的生活中处处折射出光芒。友善待人,让我获得纯真的友情、融洽的亲情。诚信让我明白一诺千金。

《第一粒扣子》在我的心里已经潜移默化地发生作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八个字融成一粒扣子,扣好成长中的第一粒扣子,必须的。

《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读后感

有人说,人生好比穿衣服,要想穿戴整齐、美观好看,扣子得扣好。人生总有那么些关键处、转折口、紧要时和危险地,把这些“扣子”扣准、扣紧、扣牢和扣踏实了,才叫扣好了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才能让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扣好人生起步开局的第一粒扣子。“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青春洋溢、风华正茂之时,正是人生之路起步的关键处,这个阶段得打好基础、抓好养成。现在社会上、校园里,还是有那么一些年轻人总感觉茫然困惑,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往哪走”“怎么走”胸中无数、心里没谱,更有甚者还贪图享乐、空虚无聊,游戏人生、虚掷光阴。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是单行道,起步错了难免绕弯路、走远路。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确立好人生的起跑线、基准线,才能让起跑成为起飞的开始。

扣好人生失意失落这粒转折的扣子。人的一生,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不顺和打击。碰壁了,甚至失败了,怎么办?有人灰心丧气、失望彷徨,有人不堪一击、一蹶不振,更有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些年,个别所谓“高官”,其贪腐之路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正是从最初的期望受挫、政治上失意开始,逐步失去志向、失去信仰,最后难以回头的。人可以被击败,但不可以被击倒。当一个人碰到困难、失败和过不去的坎时,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痛苦与焦虑中,说不定正蕴藏着人生的华丽转身、精彩转型。

扣好人生得志得意这粒紧要的扣子。人生最容易迷失自我的时候,往往是得志得意、平步青云的时候。这时候,鲜花遍地、掌声四起,听到的是赞歌、看到的是笑脸、响起的是“礼炮”、面对的是恭维,很容易变得飘飘然、昏昏然,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甚至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成功的人生,其实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在失败中站起来;二是从成功中走出来。扣好得志得意这粒扣子,就是要在成绩面前看到不足,在成功面前看到差距,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警觉和自觉,才不会“平流无石处,闻说有沉沦”。

扣好人生“降落”“着陆”这粒危险的扣子。据说,飞机起飞着陆之时,危险系数最高。有一种“59岁现象”,说的正是当一个人临近离退休时,容易产生歇一歇甚至最后“捞一把”的心理,没能保持住晚节。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中有一段白恩培的反省画面,他说自己“副部级以上都二十多年了,正部级岗位上也十多年,没想到老了老了,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同样,李春城也说:“按照通常的退休年龄,这将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错误这样收场,何其悲哀!”这都是活生生的案例和教训。人应当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队、放松不放纵,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漂亮的句号,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读后感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像穿衣服一样,如果第一粒扣错了,剩下的就全错了;人生的旅途也是这样,假如你走错了一步,将来的路也会跟着错。

俗话说的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我们不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在吴王的堂兄推荐下做了吴国将领。有一次,吴王孙权派他去驻守重要的军事基地,还让他多读书。吕蒙听了感到很为难,就说:“军中的事情那么多,哪有时间读书呀!”吴王听了很不高兴,批评道:“我每天必读书,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不能因为公务繁忙而放弃了读书学习。你忙难道有我这个君主忙吗?”吕蒙听了感到很惭愧,从此他发奋读书,后来吕蒙做了吴国的大将,屡建奇功。作为五年级的学生,我们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要树立良好的学习观,为将来建设伟大的中国打好基础,我们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中华上下五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经历经历了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古有汉朝“飞将军”李广,世代忠良的杨家将,精忠报国的岳飞……今有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不畏鬼子刺刀的刘胡兰等无数英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这是革命先辈们送给我们的名言,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日的太平。

好教育好人生读后感

《好教育好人生》是肖川教授的一篇随笔,表达他对教育理想的热切追求,对人类不灭良知的深沉呼唤,对人生当有境界的祈望与希冀。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成为本文的主线和灵魂,字里行间彰显出作者力图用热忱与真情去点燃希望之火,用生命去守护正义与光明的良苦用心。

这是一篇教育随笔,就像作者说的那样“随笔,没有居高临下的霸气,没有正襟危坐的俨然,没有煞有介事的虚假,没有耳提面命的烦闷。像朋友之间的抵膝而谈,不求全面,不求”客观“,不求严谨,甚至也不求立论的”公允“、命题的”科学“;只求遣一己之意趣,痛快淋漓地嬉笑怒骂。”

好教育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好人生并不是有金钱和权利,而是有健康的体魄,明确的目标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丰富的内心生活和宽广的活动舞台。

孟子主张“人之初,性本善”,而荀子主张“人之初,性本恶”。而他们的学说都重视一点就是教育,好教育可以使人由恶变善,坏的教育可以使人由善变恶。好教育引导人们求真向善臻美,引导人生向自由与光明的境界缓缓飞升;而坏教育,平庸、贫乏的教育,充斥着对人的尊严的亵渎和人性禁锢的教育,只能使人变得低俗无趣、眼光短浅、心胸狭窄、猥琐自私、昏聩无能。

教育即解放,意味着教育是探索,是启蒙,而不是宣传和灌输;是平等对话和自由交流,而不是指示和命令;是丰富认识,而不是统一思想;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消极防范。教育就是服务,对于社会上出现“教育消费”,我感到很心酸,人们发钱去接受教育,表明人们对教育的需要,但一些学校为了生存和发展去出卖教育,我则认为不应该!学校招收到学生,却不好好地教育,每天都在想着多招些学生,多收一些学费,而并不把重点放在如何搞好教育上面,如何对学生负责,如何给学生一个好的人生!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曾指出:“有人说,人是一个‘可教的动物’,这是一个不坏的定义,实际上,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可见人是需要教育的,教育也是对人的成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经过教育,才能够完善自己,才能够懂得生存。教育也是一种文化行为,甚至有很多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就稀里糊涂的到里了大学,“金榜题名”已经不知不觉深深地烙在人们的心理,上学接受教育已经形成一种文化。

然而,好的教育是有方向和目标的,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学生是具有极大可塑性的个体,他们最需要受教育也最好受教育;教师相对于学生而言是闻道在先,教师在学校里肩负着帮助学生增加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追求成功的责任。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不仅是真正教育的条件,而且是教育本身的内在规定性。

教育是学生精神的唤醒、潜能的显发、内心的敞亮、主体性的弘扬与独特性的彰显的过程!

好教育好人生读后感

这个寒假里,我认真阅读了肖川先生写的《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该书写得豁达、平实与质朴,字里行间折射出作者对教育、对生活的智慧与理性之光,散发出作者心里的真情呼唤。

文章中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作为一名教师,很少人不爱自己的学生。但是,在教育中,尽管有时我们为他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可他们并不领情,甚至常常事与愿违,收到相反的结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把他当做一个乎等的人来对待,其实孩子也有自尊心。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教师关怀学生人格尊严时,教导才能成为教育,就本质而言,教育的核心就是关怀学生,让他经常具有作为智力劳动者的自尊感,作为公民的自尊感,作为自己父母儿女的自尊感,作为因自己崇高的意向、激情和成绩而变得美好起来的个人的自尊感。我们要让学生经常看到自己的成功,让他们感到每一天都不白费力气,每一天自己都有新的收获。读了这本书后,我不但对肖川的教育理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对他的伟大人格也充满了深深的敬意。他用赤诚的心、火热的血、坚强的毅力、辛勤的汗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让每个教育工作者不忘己任,努力完善教育方法,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我想:良好的教育应该是由人性的,有灵魂的教育。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老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最好,爱学生、关心宽容学生与家长。

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总有这样一个信念——“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没有差生和优等生,他们的“差”只是暂时的,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成功的教育。因此我总是向学生暗示:每一位都是平等的!平日千方百计去激励学生而不是批评打击学生,尤其对待“差生”更是抓住其点滴进步,大加表扬和鼓励。因此,他们总也“差生”不差,信心十足的努力去做。

“每个孩子都是平等的”。让我们处处为学生着想,用爱心,用不懈的努力共同托起明天更加灿烂的太阳!

《教育与人生》读后感

假期里带着无奈的心情打开乳白色封面的《好教育,好人生》,原因是以往也曾看过类似的教育类书籍,可看得越多越觉得失望、无奈。这一次完全是带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拿起肖川先生的这本书。拜读后轻轻合上,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尤其那一句朴素而真切的话语“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这是肖川教授对于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的一段解释,他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这里的受教育不仅仅指上过学,获得了某个学位或某种文凭。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教育对学生幸福人生的奠基和对完整的人的成全”,其实这个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关注。

我是一名家长,同时我又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同许多家长一样我渴望我的孩子能成为受过好教育有好人生的人,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的做法又让我不解:公然教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家长;在大街上一边声如洪钟呵斥孩子、一边吐痰的家长;逼着孩子现在吃苦上苦将来作人上人的家长,埋头苦读“我送儿子上哈佛”和“天才儿子学习经”然后在自家试验田里耕耘不息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抢时间而插队、闯红灯的家长,……他们总让我心惊肉跳。他们的做法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初衷完全背离,有太多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尚需成长,却被上苍和社会赋予了培育和监护孩子成长的特权。怎样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这恐怕是我们很多中国家长要补的一课。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对原来我们固有的思维和做法进行了批判,也给我们今后如何更好地从事教育指明了方向。

其实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类电视中发现中外孩子在行为举止、思想品质上的巨大差异:很多外国的孩子能独立的面对世界,自信乐观,胆识过人;能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理性地思考问题,自主判断;能充分体面的表达自我,衣着得体,言行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守时守信。我想有了这些教养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定会受益无穷,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一定会强与其他人。但再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有些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他们很多人身上所缺少的恰恰是这些。社会上的“啃老族”即使是工作以后还离不开父母的庇护;我们很容易人云亦云,在大家的共识中我们往往很少有人能坚持自我;我们很多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懂得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血汗也无动于衷;每一次集体活动总有人不守时守信,但他们毫不羞愧,还为自己的行为编制这样那样的理由。对照这些,我不禁汗颜,我们在责怪他们的同时,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该反省?仔细研读肖川的书,他让我清楚地认识到:

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限于教给学生文化知识,还要教给学生“良好的教养——内心纯正、举止文明、注重细节,又葆有生命的灵动与自由的天性——不畏首畏尾、患得患失,也不过多的讲究城府、深藏不露”。在此,我更愿意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体验成长的烦恼、快乐、激动、感伤。给他们帮助,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美感陶冶,拥有更多的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

这本书中肖川呼唤我们用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自由社会培养人”。肩负着家长与教师的双重身份,我深深感觉生养一个孩子的不容易,可是,有什么事业能比把孩子培养成幸福和成功的人、充分展现出自己的能力的人更为伟大的呢?那些成功地培养了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

《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读后感

习近平主席有言:“青年价值观的养成如同穿衣服扣扣子,第一粒扣错,剩余的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在笔者眼中,“人生第一扣”即是我们人人自知而铭记于心的价值观。价值观摆正,人生的航道就不会偏。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就是要求我们青年人树立正确健康、良性发展的价值观,以之为起点基调,助力成人成材。

韩非子有言:“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我们青年人价值观的确立和养成,既渗透于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又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塑造我们的未来蓝图。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为跳板,我们的人生才能飞跃得更高更远。北大女生宋玺心怀家国守卫世界,毅然穿上戎装踏上亚丁湾航道征途;耶鲁大学毕业生秦玥飞把农村扶贫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创立“黑土麦田”扎根脱贫攻坚第一线;“最美村支书”黄文秀在北师大毕业后放弃深造与高薪,回到偏僻的广西家乡为老百姓排忧解难……一颗又一颗年轻炙热的心在高尚价值观的引领下明晰了理想,确立了目标,实现了自我独特的价值。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也是强调个人价值观对社会良好风气的正向塑造与呵护,凝聚风清气正的和谐家园。

“精神上的道德力量发挥了它的潜能,举起了它的旗帜,于是我们的爱国热情和正义感在现实中均得施展其威力。”黑格尔如是说。斯言不谬!价值观正是这样一种“道德力量”,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相伴,社会也会变得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正如四川大学“朗学”社团的热心学子每年定期到广西、云南等贫困山区支教,为留守儿童点亮知识明灯,唤起走出深山的渴望;又如清华学子接力守卫修改px毒性的“百度词条”,用自身专业素养捍卫知识正义,避免公众受误导……也许正如清华寒门学子张薇在毕业典礼上发言说的:“我愿意用自己绵薄的力量为社会做出贡献,回报社会给予我的关爱。”这些青年学子有担当、扛重任,用青春热血践行价值观的意义,稳稳地扣好了自己的“第一扣”。

人生的第一课《爱的教育》读后感

我读了《人生第一课》,懂得了人生要坦然应对现实,理解命运的安排,仅有人生目标,才能走上的第一步;仅有超越自我,一切才皆有可能;一切仅有到底,才能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成功者能坚持到最终一秒,失败者在成功前一秒钟放弃。成功与失败往往仅有一步之遥,很多人往往输于最终一步,以致功败垂成。成功贵在坚持,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那么就必须要有恒心。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的读后感

感性与理性(下)。

本篇来写“理智”。

个人更喜欢一稼的《美好人生运营指南》,文语间没有华丽的词汇与修饰,全书都是理性的描述。这种书放以前我定是看不下去的,现在却读的津津有味。同样,现在再让我看以前甘之如醴的爱情片,却总会时不时地挑里面的逻辑错误。心境变了,喜欢的风格也会随之改变。一稼把人生描绘成了一个由工作、娱乐、健康、情感、使命、财务六项共组的轮子,美好人生的生命轮是饱满的,而促使轮子快乐滚动的强轴心是一颗强大的内心。

此书中很多内容都涉及心理学。比如在讲大脑认知时分为:一个事件发生;大脑自动为事件添加认知;认知主宰了我们的决定和行为。清理不良认知需要运用实事求是的原则,还原这个事件的本来面貌,把人为添加的不良认知和客观事件本身分开。又如在伴侣的幸福公式中,一对伴侣走的好,走的远,关键取决于两个人在舒适、安全、欢乐、亲昵感、尊重这五方面的吸引力。五大吸引力不一定都达到完美,关键是缺一不可。这和生命轮缺一项就滚不起来的原理很接近。这让我想到自己以前对择偶标准实在不清,认为只要“爱我”就行。而真正的生活中,“爱”能解决的事实在有限,伴侣必须具备一定的品质和能力才能让对方感受到这五大吸引力。

对于内涵的培养,一稼给出的答案是:积累。经过经年累月的学习和阅历不断打造及沉淀自己。演说家吉姆·罗恩说过:你的人生是和你相处时间最多的5个人的平均值。所以作者建议多交些有趣、也有想法的朋友用以拉高你的平均值,远离拉低你的人。可生活中总会时不时地遇到渣人和烂事,和这些人或事打交道更考验水平,或者说更磨练人。稍不留神就会拉低自己的水平,所以更牵扯精力,如果能自主选择务必要远离它们。

关于消费,一稼认为分为两类:纯消费型和自我投资型。两类支出本身没什么对错,没必要过于苛求每一笔支出,只需记住纯消费型花了就没了,而自我投资型却能让我们的人生越来越好。明白了这点,我在花钱时的侧重点就清晰了,很多原本纠结郁闷的事也放下了。这也是我在此书中最重要的获益点:以投资的眼光看待开支,用今天的消费打造明天的自己。

那就再看几页啰:)。

平安小果果写于10月12日。

公众号:平平安安的亲子阅读。

《好教育好人生》读书笔记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书笔记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教育好人生》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假期里带着无奈的心情打开乳白色封面的《好教育,好人生》,原因是以往也曾看过类似的教育类书籍,可看得越多越觉得失望、无奈。这一次完全是带着完成任务的态度拿起肖川先生的这本书。拜读后轻轻合上,我的心却不能随书页的合拢而平静,我的脑海中仿佛是一片宽阔的海洋,仿佛作者在平静的心湖上投入一块石头,击起了层层涟漪,向外扩展久久不能平息,尤其那一句朴素而真切的话语“受过教育的人,是这样一个人:他(她)严正而又宽容,深邃而又单纯;执着而又潇洒,真诚而又练达;他(她)勤勉而又从容,刚毅而又柔情;豪放而又儒雅,平实而又不断地追求人生更高的生命境界。”这是肖川教授对于什么样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的一段解释,他清晰地告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这里的受教育不仅仅指上过学,获得了某个学位或某种文凭。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太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却忽略了教育对学生幸福人生的奠基和对完整的人的成全”,其实这个任务需要我们全社会给予关注。

我是一名家长,同时我又庆幸我是一名教师。同许多家长一样我渴望我的孩子能成为受过好教育有好人生的人,但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的做法又让我不解:公然教孩子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家长;在大街上一边声如洪钟呵斥孩子、一边吐痰的家长;逼着孩子现在吃苦上苦将来作人上人的家长,埋头苦读“我送儿子上哈佛”和“天才儿子学习经”然后在自家试验田里耕耘不息的家长,为了给孩子抢时间而插队、闯红灯的家长,……他们总让我心惊肉跳。他们的做法与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初衷完全背离,有太多的父母(包括我),自己尚需成长,却被上苍和社会赋予了培育和监护孩子成长的特权。怎样给孩子提供好的教育,这恐怕是我们很多中国家长要补的一课。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这本书对原来我们固有的思维和做法进行了批判,也给我们今后如何更好地从事教育指明了方向。

其实我们经常可以在各类电视中发现中外孩子在行为举止、思想品质上的巨大差异:很多外国的孩子能独立的面对世界,自信乐观,胆识过人;能独立思考——不轻信、不盲从,理性地思考问题,自主判断;能充分体面的表达自我,衣着得体,言行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守时守信。我想有了这些教养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定会受益无穷,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一定会强与其他人。但再让我们看看我们的有些大学生,作为同龄人他们很多人身上所缺少的恰恰是这些。社会上的“啃老族”即使是工作以后还离不开父母的庇护;我们很容易人云亦云,在大家的共识中我们往往很少有人能坚持自我;我们很多孩子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懂得去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甚至包括自己父母的'血汗也无动于衷;每一次集体活动总有人不守时守信,但他们毫不羞愧,还为自己的行为编制这样那样的理由。对照这些,我不禁汗颜,我们在责怪他们的同时,我们的家长,我们的教育者是不是也该反省?仔细研读肖川的书,他让我清楚地认识到: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的读后感

《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别是: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阅读《指南》艺术领域后,我有以下体会:

我发现《指南》艺术领域突出了两方面教育理念,一是大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对幼儿艺术教育的重要价值。《指南》指出:“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与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二是要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人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有别于成人。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想象,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孩子,更不能为追求结果‘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遍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与创造的萌芽。”以上两大理念,对我们幼儿园的教学特色有着很重要的价值导向。

艺术教育对开发孩子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激发孩子的自信、锻炼孩子的意志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孩子的艺术启蒙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使之健康、和谐、全面地成长。其中提到: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严格区分幼儿艺术教育和艺术专业教育的界限,艺术接纳各种不同智力水平的儿童,给他们提供表现自我、发挥所有的机会。

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当前在艺术领域存在的误区。艺术教育的价值与目标定位忽略艺术本体能力的培养、内容选择中重技巧学习、教育方法上忽略孩子们的内在体验等。在这里我对艺术表现力有了较深的理解。表现力有表现技能的要素,但是不能划等号。我们过分的强调技能,而忽视幼儿的亲身感受是不可取的。没有亲身感受的作品是没有生命力的,不会感染到每一个人。

小说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

电影《无问西东》最触动人心一段台词为:

“愿你在被打击时,记起你的珍贵,抵抗恶意,愿你在迷茫时,坚信你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其实在这句台词之前,有一段话我深刻记忆了三十多年: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这是路遥小说《人生》开头引用作家柳青的一句话,这句话影响上世纪80年代一代人,包括路遥本人,以及上高中的我。

我对这句话的当时的理解就是:紧要处要努力奋斗,年轻时要拼命学习改变自己命运。

这句话没有《无问西东》那段台词煽情,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不会如电影艺术地表现人生那么戏剧化、那么高大上。或许只能理解更接地气。

接地气的《人生》还有两段语句我记得:马栓安慰巧珍说,金花配银花,西葫芦配南瓜!

巧玲劝慰巧珍道,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三十年后,我重读小说《人生》,依然感动的还是主人公高加林的奋斗以及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自己命运的向上的精神。

经典作品的.魅力长久不衰!

那一年其实我是在广播电台听完这部中篇小说的,恰好南京秦淮区举行中学生阅读作品比赛,我热血沸腾地写了读后感参加比赛,并现场朗读了自己的读后感,结果获得第二名。事后,语文老师告诉我,从作文角度看,评委认为应该获得第一名,但是因为《人生》不在推荐作品里,我的读后感只能排在后一位。

我不知道当时有哪些作品在推荐书目里,但是小说《人生》却一直留存在我的人生里,直到今日。

无问西东,重读《人生》。

也许属于爱屋及乌,买了厚夫著《路遥传》,里面讲路遥写《人生》一个章节特别引起我的注意。路遥说:“细细想想,迄今为止,我一生中度过的最美好的日子是写《人生》初稿二十多天。……人,不仅要战胜失败,而且还要超越胜利。”

三十年后重读《人生》,虽然巧珍的善良美丽淳朴打动读者,但她与高加林实在不般配,话题只能围绕“你家老母猪生了十二只猪娃,一只被老母猪压死了。”展开,有多少共同话语。高加林生活在80年代,如果放在今天,他那样有能力有眼光有奋斗的小伙子,一样会有光明的前程。不像那时,一个农村户口就让他一辈子只能拴在黄土地上。从这个角度看,只能说生不逢时。

一个人再大的本事,无法与时运抗争,无法抵挡政策的约束。

古语曰: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人生常态!

《美好人生运营指南》的读后感

《指南》制定的非常的细致,但是我觉得有些目标是不是应该根据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来达成,就比如说健康领域中“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分钟”这一条,在幼儿园老师的引导下去达成是绝对可能的,但是在家中,父母上班,爷爷奶奶带着孩子,孩子任性耍赖,长辈也无从下手,我们当老师的只能加大宣传力度了。

虽然这些都是零零散散的琐碎事情,我相信遵从《指南》提出的教育3——6岁幼儿应坚持的三个原则:第一,应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第二,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不要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发展;第三,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做到更细致。

弗洛伊德认为3——6岁这个阶段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不是没有道理的。我们都知道,孩子到3岁时会突然发生很大变化,有些孩子变得非常不听话,固执,任性,有的孩子情绪突然变得很不稳定,在3——4岁的孩子中,男孩的恋母情结和女孩的恋父情结表现相当普遍。而在此之前,这些特征就不明显,在此之后,这些特征又慢慢消失了。所以在心理学界,人们把3岁左右称为一个关键时期。给孩子更好的发展,使我们所有幼儿园老师与家长共同的目标。所以认真的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对此受益匪浅。

首先,在学习《指南》的同时,我深刻的意识到,幼儿教育是一项十分细致的工作,相对于我们平时的工作来说,我们还是有很多做的不好的、欠缺的地方。但是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我们也慢慢的细化自己的工作,不求最好,只求更好。

小说翻转人生的教育读后感

因为生活琐碎的事情,断断续续,历时近一个月,终于真正读完了《人生》这本书。首先感谢一位朋友把这本书借给我读。

七月的第一天,读完最后一行字的时候,深深的吸了一口气。是因为故事中那个叫巧珍的地地道道的农村姑娘,她热烈而纯粹的爱情,以及像土地一般宽厚包容的品格,是金子一样闪亮的心。

说实话,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有些漫不经心。上学时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由于感到前半部分的枯燥而放弃继续阅读。拿到《人生》时,故事发生的背景也是八零年代,与现实的物质充裕的生活似乎相隔甚远。不过,还是一有时间就坚持阅读。也正是那份坚持,才有了后半部分的吸引和震撼。

主人公高加林是一个出生在陕北农民家庭的有梦想青年,做为庄稼人的父母含辛茹苦供他到县城上学直到高中毕业,成为那个时期少有的文化人。后没考上大学回乡教书,日子本过得舒适惬意,不料被村干部高明楼的儿子挤掉了饭碗,落地当了农民,成为像村庄里所有男女一样的庄稼汉,必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跟着集体劳作。

内心苦闷,情绪低迷的时期,村里的旺户人家刘立本的二女儿刘巧珍挽救了他。不顾全村人指点非议,义无反顾地选择和高加林在一起约会,对他一往情深,全心全意的付出。两个人沉浸在初恋的幸福当中,暂时掩藏了高加林心中渴望远走高飞的大城市梦想。

后来,高加林的军人叔叔复员转业调回县城,马屁精马占胜通过暗地疏通关系,使高加林重新脱离农村生活,成为县城一名记者。心中激昂的梦想再次燃起,凭借才华和热情,在“外面世界”体味着自我价值实现的美好。

与此同时,与高中才女黄亚萍的再次相遇,激起了两人对彼此的爱的渴望。于是高加林放弃淳朴善良的刘巧珍,黄亚萍抛弃相恋多年的张克南,在全县议论声中开始张扬地出双入对,享受所谓的罗曼蒂克爱情。绝望悲恸的刘巧珍很快另嫁他人,前男友张克南的妈妈存心报复,揭发了高加林靠走后门得职位的事实,使得高加林又被打回到农村。

认清形势的高加林与黄亚萍断绝关系,沮丧痛苦地回到曾经生活的家乡。与巧珍相恋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适时她已为人妇。家人与村民的宽容和语重心长代替了唾骂和奚落,巧珍一如既往的善良宽恕,依然不求回报的为他能够回乡执教而奔走,使他深深醒悟到做人品格的缺失,已错失了人生最珍贵的人。

小说读到结尾,有一种意想不到的收获。使我感受到文学大家留下来的作品之所以能够被现世的我们传阅为经典,因为他能够结合时代背景,将人物的悲欢离合,以及人性的光辉非常精妙的展现出来。而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小说,只道你浓我浓。

路遥使我感受到,真挚的爱情与人的品格是分不开的。小说读到一大半时,我对刘巧珍这个人物依旧没有太多好感,只觉得她没文化,傻乎乎的执着,怎么样也跳不出农村,和高加林不般配。直到她失去了爱情,她没有一哭二闹三上吊,更没有死缠烂打不放手,而是勇敢坚强地继续下地干活,通过在土地上挥洒汗水来释放心中的痛苦,向所有人证明了她的倔强不屈和无悔。不仅如此,高加林因被人告发再次回到他认为的梦想破灭的农村时,她没有恨他报复他,而是选择说服家人原谅自己一直以来深爱的人,继续支持他。

读到此时此刻,我深深震撼于路遥先生写这本书的用意,这是对中国最大群体——农民品格的讴歌!同时,通过主人公高加林的人生起伏,戏剧性地向读者说明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

刘巧珍的爱情如同她的品格一样闪亮,这正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所拥有的。在她们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善良朴素,热情真挚,勇敢顽强,以及无怨无悔的执着,是当下许多年轻男女所没有的,也是值得敬畏的。

小说中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女二号,就是官二代美女黄亚萍。她与巧珍生活在截然不同的世界。想到她,就想起她在县广播电台播音的声音,高加林每每听到就热血沸腾的声音!也想起她的智慧,可以与高加林谈古论今,她的远见卓识总能使高加林热情洋溢地憧憬美好未来,沉浸在梦想成真的欢乐中。也会想起她的任性,大小姐脾气。她的爱情比起巧珍,更加势不可挡,更加自我,也可以说是自私。她的爱是有条件,霸道的。“我爱你,你必须满足我的一切要求”!

张克南更适合她。同样在张克南身上体现了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

最后,依然对巧珍妹妹那番话感慨万分,希望以此勉励自己:

“以往的事,不要过分想。对待社会,我们常说要向前看,对一个人来说,也要向前看。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的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方面不满意,就灰心。”

公众号:先读后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