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全册教案有哪些(专业22篇)

初中数学全册教案有哪些(专业22篇)

ID:8158721

时间:2023-12-29 13:23:13

上传者:梦幻泡

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差异和特点,以便教师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初中教案示例,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初中数学全册教案有哪些

教材内容:这部分教材是学习两步应用题的开始,先通过图文应用题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主要以加减复合的应用题为主,适当的再出现乘加、乘减复合的应用题。在教学中可以从一步应用题出发,再慢慢的使它转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应用题。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认识两步应用题的结构以及它与一步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向学生介绍小括号,并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会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解答算式。

重、难点:

1.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找出中间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能够正确的使用小括号,利用小括号列出两步应用题的综合算式,而且能进行计算。

关键:会分析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正确列式解答应用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两步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口述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会分析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用分步和综合两种方法来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应用题,并学会正确的使用小括号。

1、加减、连减应用题。

第一课时:加减两步应用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具、学具准备: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或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把画面集中放大到木偶戏场景中(见课本图)。

师:看到这个画面,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板书: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选取了中国国家足球队参加xxxx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的内容,通过计算总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教师不必强求学生必须利用多种方法,只要解决问题就可以了。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解答后让学生互相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加深理解。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有哪些

教学内容:跳绳p34。

教学内容:前后。

教学内容:上下。

6.1捆小捧月日。

课后评析:

再拔5颗。

6.3有几瓶牛奶_月_日。

板书:买铅笔。

飞行表演。

教学目标:

能正确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其顺序,并能比较大小。

能正确熟练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

会比较多少、大小、长短、高矮、轻重等、会按照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能识别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几何体;会认读整时、半时、整时过一点或差一点整时四种情况。

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图表中的数,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教师与学生一起复习所学内容,为后面的练习做铺垫。

二、练一练。

第1题可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题意,再说一说左上、右下、右上、左下所指示的位置,并填空。

第2题,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说规律,也可以让学生先说一说规律,再填空。

第3题是巩固数的组成。

第4题目的是能正确熟练地进行20以内加减法运算。

第5题巩固认识钟表的四种情况。

第6题是巩固比较数的大小,它不是直接把两个数字拿来比,而是要先运算再比较大小。

第7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再提出问题并交流和解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第8、9、11题,先让学生观察图,说一说图的意思,并且列式计算。

第12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图,明确图中符号的含义和题目的意思,再进行统计。

第15题,先观察图,明确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独立地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在此可组织交流与讨论。

11、第18题,是一幅连环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编数学故事,然后说一说,算一算。

初中数学圆的复习教案有哪些

1、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数学第十一册第四单元《圆》的第一节内容《圆的认识》,主要内容有:用圆规画圆、了解圆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等。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6、教学关键: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游乐场的一个情境。

屏幕出示:五辆车,问:你最喜欢乘哪辆车?为什么喜欢乘这辆车?学生讨论、交流。(车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

(设计意图:创设游乐场乘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乘的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学生装车轴。

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学生介绍方法(多次折)。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学生判断。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

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学生判断。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现在假如要长途旅行,你要选择哪辆车?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习。

1、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

2、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0.241.42d(米)0.861.043、判断题:

(1)经过圆心的线段是直径。()。

(2)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相等。()。

(3)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4、操作题。

(2)画一个半径3厘米的圆。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延伸,做到首尾呼应,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现实生活,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6、小结体验: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文档为doc格式。

初中数学全册教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

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

理解十几减9的退位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还剩多少个?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13―9=□。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3个怎样减去9个?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不同的算法。

方法一:10―9=11+3=4。

方法二:13―3=1010―6=4。

方法三:9+()=139+(4)=13。

……。

5、师:同学们能用这么多方法来计算13―9,真不简单,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算法的优化)。

6、试一试。

出示:14―9=12―9=17―9=让学生用方法二来计算。

提示:可以先用小棒摆摆再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并要求说出算法。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3)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算式的含义以及计算的方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说说计算的方法。

4、做“想想做做”第4题。www。

你能帮小蚂蚁算一算吗?指导书写格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夺冠军”: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

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9)。

板书设计:

十几减9。

方法一:一个一个地减。

13―9=4方法二:先减去3,再减去6。

方法三:9加(4)等于13。

2。22累计教时1课时。

练习一(1)。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页的1―5题。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十几减9的计算。力求能正确地算出得数。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深化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为继续学习十几减8、7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算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熟练十几减9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

学具。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十几减9的知识,今天我们来做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二、巩固练习,加深认识。

1、做练习一第1题。

(1)分别出示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从中提出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计算,完成后同伴交流算法。

2、做练习一第2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集体交流时让学生比较一下每组题有什么特点,并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知道可以利用相邻的算式推出得数。

3、做练习一第3题。

游戏“跳树桩”:同桌间合作口算。抽几道题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思路。

4、做练习一的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再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答案。

5、做练习一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交流时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想一想,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十几减9你会算了吗?

板书设计:

练习一(1)。

13―9+8=1218―9―9=0。

17―9+7=158+7―9=6。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探索整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2、理解运算法则及在乘法中对系数运算和指数运算的不同规定、

教学重点:

探索整式乘法运算法则的过程,会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运算法则及在乘法中对系数运算和指数运算的不同规定、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想一想:

(1)对于上面的画面小明得到如下的结果:

第一幅画的画面面积是x(mx)米2、

第二幅画的画面面积是(mx)(x)米2、

他的结果对吗?可以表达得更简单些吗?说说你的理由、

(2)类似地,3a2b2ab3和(xyz)y2z可以表达得更简单些吗?为什么?

(3)如何进行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的运算?

单项式与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的幂分别相乘,其余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不变,作为积的因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1.了解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

2.了解代入法是消元的一种方法。

3.会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4.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消元过程。

教学难点。

灵活消元使计算简便。

教学过程。

一、引入本课。

接上节课问题,写出所得一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提问怎样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二、探究。

比较此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和一元一次方程,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

15xy9例1:解方程组2y3x1。

讨论:怎样消去一个未知数?

解出本题并检验。

12x3y0例2:解方程组25x7y1。

讨论:与例1比较本题中是否有与y3x1类似的方程?

怎样解本题?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

草稿纸上检验所得结果。

简要概括本课中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想法,基本步骤。介绍代入消元法。(简称代入法)。

三、练习。

p27.练习题。

四、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习题2.2a组第1题。

后记。

初中数学全册教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1、能选用恰当的单位表示长度。

2、能估计身边物体的长度,会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

不足1米的部分如何用厘米作单位。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估一估、量一量。

1、让学生估计我们教室里黑板有多少长?

2、师生测量。

当出现不足1米时,学生讨论如何来表示。

得出可以用------米-----厘米来表示。

二、巩固新知,形成技能。

1、试一试。

(1)讲桌的高是---米---厘米。

(2)板报的长是---米---厘米。

(3)门的高是---米―厘米。

学生先估计,再量一量,最后得出具体的数值。填写。

2、练一练第1题,

同桌合作,先估计,再进行测量,然后再把正确的数值写在数上。

目的是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3、估计淘气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再独立完成。

核对,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得。

第二课时。

1、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再算一算,最后交流自己的想法(小组)。

内容是p19第三题。

2、找一找,量一量。

先小组里交流,谁比谁高,谁比谁矮?然后小组里进行测量。

3、p19第5题。

先让学生小组内进行,先估计,同学间再进行互量。讨论出测量的方法。

4、实践运用。

(1)多少人手拉手长度大约是10米?

(2)到操场上走一走,10米大约有多少?

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活动。

三、课堂总结。

说说这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四、课后延伸。

回到家里,对自己家里的一些物体先进行估计再测量。

初中数学全册教案有哪些

课题练习课共2课时第2课时。

算式里有括号,先算括号里面的。

教后记。

课题混合运算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第七单元信息窗3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掌握万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交流合作,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和运算顺序的合理性。课型新授。

重点。

难点对运算顺序的理解和运用个人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到小芳姥姥家的花圃去看一看,看一看在那里我们能学到那些知识。(出示课本情境图)。

二、观察情境图,提出问题。

1、仔细看图,图中有什么?你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交流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出重要问题。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三、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两种方法。

(1)从一串红的棵数中去掉上午卖出的再去掉下午卖出的,

(2)先算出上午和下午一共卖出多少棵,再算剩下。

二数第9页。

教学过程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注意第二种方法中小括号的应用。

2、解决问题(2)。

先把相关信息读一读,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算。

全班交流确定思路:

先算山菊花有多少棵,再算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解决问题(3)。

学生独立完成。

订正时要让学生说出解题思路。

4、根据以上三个问题,总结一下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四、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1。

口算,独立完成,注意8×9+3100-63÷9的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2。

先说出运算顺序,再计算。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3、自主练习3。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1)一串红还剩多少棵?

(2)山菊花还剩多少棵?

(3)月季还剩多少棵?

教后记。

二数第10页。

课题加减混合运算综合练习共1课时第1课时。

教学。

内容教材p88我学会了吗主备人。

教学。

目标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运算顺序的应用。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课型练习。

重点。

难点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个人实施情况。

教学过程一、《我学会了吗》1题。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1)喜欢吃卷心菜和西红柿的比喜欢吃黄瓜的多多少人?

(2)喜欢吃西红柿的比喜欢吃胡萝卜和芹菜的多多少人?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二、《我学会了吗》2题。

交流信息。

二数第11页。

教学过程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那些问题?

(挑出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板书解决)例如:

三月比一月二月的销售总数少多少?

3、你能独立解决这些问题吗?试一试。

集体订正。

4、第一、二季度分别销售手机多少部?

(1)先讲解“季度”的意义。

(2)独立计算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的销售量。

(3)你能估计一下第三季度、第四季度的手机销售情况吗?说出你的理由。

5、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自己提出独立完成。

同桌互相检查问题的合理性和解答的正确性。

三、练习。

1、p87自主练习5数学故事。

根据图中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p86自主练习4。

根据图中数据同桌讨论怎样解决问题。

板书设计混合运算。

初中数学圆的复习教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因式分解的概念;2、巩固因式分解常用的三种方法。

3、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因式分解4、应用因式分解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因式分解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恰当的因式分解的方法,拓展练习2、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若a=101,b=99,求a2-b2的值。

利用因式分解往往能将一些复杂的运算简单化,那么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什么是因式分解和怎样来因式分解。

二、知识回顾。

1、因式分解定义: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积的形式,这种变形叫做把这个多项式分解因式.

判断下列各式哪些是因式分解?(让学生先思考,教师提问讲解,让学生明确因式分解的概念以及与乘法的关系)。

(7).2πr+2πr=2π(r+r)因式分解。

2、.规律总结(教师讲解):分解因式与整式乘法是互逆过程.

分解因式要注意以下几点:(1).分解的对象必须是多项式.

(2).分解的结果一定是几个整式的乘积的形式.(3).要分解到不能分解为止.

3、因式分解的方法。

4、强化训练。

初中数学全册教案有哪些

结合分物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时会有余数,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并能解决生活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体会到遵循“先乘除,后加减”及“先算括号里面的”运算顺序,能根据这些运算顺序计算有关问题,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结合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有比“百”大的数,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体验到“一千、一万”有多大,并能结合实际,对万一内的数进行估计;了解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能用万以内的数的数进行表达交流,会用词语或符号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计算万以内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方法;养成对计算结果的大致范围进行估计的习惯,能在具体情境中提出问题,能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空间与图形。

借助实践活动,认识八个方向;给定一定方向,能辨别其余七个方向,能运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位子;认识简单的路线图,能根据路线图说出出发地到目的地行走的方向和途径的地方。

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际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1千米”“1分米”“1毫米”;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能估侧一些物体的长度。

通过生活情境认识角,能认识直角、锐角、钝角;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直观认识平行四边形。

统计与概率。

经历简单的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

使学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应用。

体验除法竖式抽象的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分苹果。

教学目标。

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通过实际操作抽象出有余数除法的书写格式,并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提高学生分析观察、推理、判断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准备。

教具:苹果实物、盘子、课件。

学具:小圆片。

切入举偶。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有哪些

本课安排在第1章“有理数”之后,属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的“数与代数”领域。

方程有悠久的历史,它随着实践需要而产生,被广泛应用。从数学科学本身看,方程是代数学的核心内容,正是对于它的研究推动了整个代数学的发展。从代数中关于方程的分类看,一元一次方程是最简单的代数方程,也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

本课中引出了方程、一元一次方程等基本概念,并且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设未知数,列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析问题过程进行了归纳。以方程为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建立方程模型是全章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用一元一次方程表示其中的相等关系,是始终贯穿于全章主线,而对一元一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和解法的讨论,是在建立和运用方程这种数学模型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的。列方程中蕴涵的“数学建模思想”是本课始终渗透的主要数学思想。

在小学阶段,已学习了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还学习了最简单的方程。本小节先通过一个具体行程问题,引导学生尝试如何用算术方法解决它,然后再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有未知数的式子表示有关的量,并进一步依据相等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这样安排目的在于突出方程的根本特征,引出方程的定义,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最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

算术表示用算术方法进行计算的程序,列算式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算术中只能含已知数而不能含未知数。列方程也是依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特别是相等关系),它打破了列算式时只能用已知数的限制,方程中可以根据需要含有相关的已知数和未知数,未知数进入式子是新的突破。正因如此,一般地说列方程要比列算式考虑起来更直接、更自然,因而有更多优越性。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免费下载:学习与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到方程的意义,领悟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会进行简单的辨别。

2、技能掌握与指导: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感悟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利用率100%。

3、智能的提高与训导:在与他人交流探究过程中,学会与老师对话、与同学合作,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4、情感修炼与开导:积极创设问题情景,认识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初步体会到“从算式到方程是数学的进步”的含义。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经历“方程”这一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建立模型——解释应用——转换拓展”的模式,从而更好地理解“方程”的意义。结合例题培养学生观察、类比的能力和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障碍与生成关注。

通过“问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难度较大,为此要充分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仔细分析题目题意,促使学生朝“数学模型”方面理解。

学程与导程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南通市的东城区吗?那宽广的人民东路延伸段正吸引着许多投资者的目光,南通市最大的环保热电厂已在东城区的新胜村拔地而起(图片展示),让我们乘36路公交车去感受一下吧!

假设36路公交车无障碍匀速行驶,途经小石桥、国胜东村、观音山三地的时间如表所示:

地名时间。

小石桥8:00。

国胜东村8:09。

观音山8:17。

先让学生读题,然后教师指出:这是一个行程问题,而行程问题一般借助于直线型示意图,教师首先画出下图,标出两端地点。

小石桥观音山。

最后师生共同逐句分析,并提问:你从此题中可以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自由发挥,最后,教师作如下总结:

1、看表格有:

从小石桥到国胜东村有________分钟;从小石桥到观音山有_______分钟;。

从国胜东村到观音山有______分钟。

2、你能画出汽车所经过四个地方的顺序图吗?不妨试一试;对照示意图,让学生指出有关路程的信息。教师最后整理成如下示意图:

小石桥国胜东村新胜村观音山。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你会解决这个实际问题吗?不妨试一试。(以同桌同学或前后两桌为一组,讨论交流一下此题怎样解,教师巡视之后,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板演,教师评讲时,让学生指出每个式子的意义。)。

如果学生中有人利用方程做出,教师分析左右两边的意义;如果没有,则作如下提示:

如果设小石桥到新胜村的路程为x千米,教师根据示意图,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自主讨论口答:

1、小石桥到国胜东村有_____千米,小石桥到观音山有_____千米。

2、小石桥到国胜东村行车_____分钟,小石桥到观音山行车_____分钟。

3、从小石桥到国胜东村的汽车速度为_____千米/分。

让学生口答,请学生判断修正,并提出此题中有哪些相等关系?从小石桥到国胜东村的汽车速度与从小石桥到观音山的汽车速度相等吗?由此启发得出方程:

指出:以后我们将学习如何从此方程中解出未知数x,从而得出小石桥到新胜村的路程。

初中数学三视图教案有哪些

9.2三视图(一)。

一、教学目标。

1、会从投影的角度理解视图的概念。

2、会画简单几何体的三视图。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投影的角度加深对三视图的理解和会画简单的三视图。

难点:对三视图概念理解的升华及正确画出三棱柱的三视图。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物体的正投影从一个方向反映了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为了全面地反映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我们常常再选择正面和侧面两个投影面,画出物体的正投影.

如图(1),我们用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

物体的三视图实际上是物体在三个不同方向的正投影.正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就是主视图,水平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就是俯视图,侧投影面上的正投影就是左视图.

(二)应用新知。

例1画出下图所示的一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

分析:画这些基本几何体的三视图时,要注意从三个方面观察它们.具体画法为:。

1.确定主视图的位置,画出主视图;。

2.在主视图正下方画出俯视图,注意与主视图“长对正”.

3.在主视图正右方画出左视图.注意与主视图“高平齐”,与俯视图“宽相等”.

解:略(课本)。

例2画出如图所示的支架(一种小零件)的三视图.

分析:支架的形状,由两个大小不等的长方体构。

成的组合体.画三视四时要注意这两个长方体的。

上下、前后位置关系.

图29.2-6。

解:如图29.2-7是支架的三视图。

图29.2-7。

例(补充)右图是一根钢管的直观图,画出它的三视图。

分析.钢管有内外壁,从一定角度看它时,看不见。

内壁.为全面地反映立体图形的形状,画图时规定:看得见部分的轮廓线画成实线.因被其他那分遮挡而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画成虚线.

解.图如下图是钢管的三视图,其中的虚线表示钢管的内壁.

练习:

你能画出下图1中几何体的三视图吗小明画出了它们的三种视图(图2),他画的对吗请你判断一下.

四、小结。

1、画一个立体图形的三视图时要考虑从某一个方向看物体获得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和大小,不要受到该方向的物体结构的干扰.

2、在画三视图时,三个三视图不要随意乱放,应做到俯视图在主视图的下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右边,三个视图之间保持: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五、作业:

p97练习。

p101习题29.21、2、3。

初中一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学教案有哪些

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通过实例引入负数,从而指导学生会识别正负数及其表示法,能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方法:讨论法、探究法、讲授法、观察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重点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正数与负数是由实际需要产生的以及有理数包括哪些数。难点是学习负数的必要性及有理数的分类。关键是要能准确地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典型例子以及要明确有理数分类的标准。

正、负数的引入,有各种不同的方法。教材是由学生熟知的两个实例:温度与海拔高度引入的。比0℃高5摄氏度记作5℃,比0℃低5摄氏度,记作-5℃;比海平面高8848米,记作8848米,比海平面低155米记作-155米。由这两个实例很自然地,把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把加“-”号的数叫做负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一个中性数,表示度量的“基准”。这样引入正、负数,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使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且还将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的大小性质。把负数理解为小于0的数。教材中,没有出现“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概念。这是有意回避或淡化这个概念。目的是,从正、负数引入一开始就能较深刻的揭示正、负数和零的性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正、负数的概念。

关于有理数的分类要明确的是: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分类结果应是不重不漏,即每一个数必须属于某一类,又不能同时属于不同的两类。

教学建议。

这节课是在小学里学过的数的基础上,从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引进负数的.从内容上讲,负数比非负数要抽象、难理解.因此在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的选择上,尽可能注意中小学的衔接,既不违反科学性,又符合可接受性原则。例如,在讲解有理数的概念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有理数是由两部分组成:符号部分和数字部分(即算术数).这样,在理解算术数和负数的基础上,对有理数的概念的理解就简便多了.

为了使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明确有理数的分类时,可以有意识地渗透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理解分类的标准、分类的结果,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通过正数、负数都统一于有理数,可以将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的逐步树立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一、负数的引入。

我们知道,数产生于人们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投影1~3:图1.1-1]人们由记数、排序,产生了数1,2,3……;为了表示“没有”、“空位”引进了数0;测量和分配有时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为此产生了分数和小数。

在生活、生产、科研中经常遇到数的表示与数的运算的问题。

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初步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

2、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三、教学重点:

初步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数,特别注意过九的数。

四、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数位的意义,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

五、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字卡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数位表: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个、十、)对!

“那么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11?”(指名回答,说一说数位表示的意思)。

(二)导入:

“刚才表示的数都是20以内的数,如果是20以上的数又应该怎样表示呢?谁知道24这样用计数器表示?”

说一说数的组成。

(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写作:24读作:二十四)。

(三)新课:

1、想一想应该怎么样用计数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个十和2个一组成,所以在十位上拨4,在个位上拨2。

写作:42读作:四十二。

2、(1)教师拨珠子:十位4颗,个位3颗。

“请问珠子表示的数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书:写作:43。

全班齐读“十位是4,个位是3,所以读作四十三”

读作:四十三。

3、练习巩固:

(1)接拨珠子,分别用指名答、开火车答、全班齐答等方式。过九的数:39,49,59,69,79,89,99.

(2)教师读数,学生听数并动手写数,再全班对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说数,另一个人在听写本上写数,要求写数和读数都要写出来。每人说3个数。

(4)巩固练习。

•1、个位是7,十位是4,这个数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个两位数,从右边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这个数是()。

(四)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读数和写数。(板书:读数、写数)其实方法和20以内数的读写都是一样的。不知道小朋友们是否都熟练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读写呢?好我们现在来做练习。

初中一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学教案有哪些

初中生爱玩、好动,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过分抽象的问题,学生往往感到乏味而百思不得其解。而多媒体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利用它为学生构建思维想象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用以达到以快乐的形式去追求知识的目的;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并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滨北街道办事处北城中学耿新华。

邮编:256651联系电话:15865403584。

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及作用:“1.1正数和负数”一节,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是学习正数、负数和零的定义、联系。是本章有理数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过程与方法:1.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感受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并领悟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体会数学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2.能结合具体情境出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并解释结果的合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愿意谈论数学话题,在数学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负数引入的必要性和有理数应用的广泛性,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

难点:能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的具有相反的意义的量,养成把数学应用于生活实际问题的习惯。

教学过程。

教师在轻松欢快的音乐中演示第一节首图片为主体的多媒体课件。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

师生互动。

合作探究。

达标检测。

学习总结。

教师出示图片说明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接着。

出示问题。

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中实例认识到引入负数的必要性。

2、知道什么是负数,零,正数。

4、能用正数、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二、出示本节课的自学提纲。

1、.知识点1:正数、负数的概念---------阅读教材第2页,像3、2、0.5、1.8%这样比0大的数叫,根据需要,有时在正数前面加上“+”,如+5,,,,…。正数前面的“+”,一般省略不写:而像-3、-2、-3.5%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号的数叫。如-6,,…。“-6”读作。

2、知识点2:对“0”的理解--------阅读教材第2页。

0既不是数,也不是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水岭。它的意义很丰富,它既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表示其它特定的意义。

3、知识点3;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阅读教材第3页。

相反意义的量必须具有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二是它们都具有数量,而且一定是量。

一、指导学生在本组内交流结果,收集每组不会的问题,试着让其他组解决。

二、教师收集全班不会的问题,帮着解决。

做一做:(出示幻灯片)。

初中数学三视图教案有哪些

一、考点难点类:

问题1:三视图求侧面积的那种不太懂怎么办。

问题2:老师,关于三视图应该怎么求外接球体积和内接球的体积。

答:先还原出立体直观图,尽量补全成一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然后外接球就有了,内切球考的并不多,一般需要很特殊的图形才有,比如正方体,正四面体等,需要算球心到各个面的距离。

问题3:怎么补到一个正方形。

答:正方体吧,就是看看长宽高最多是多少,就补全就好了,相当于建系。

问题4:我空间想象能力差,三视图稍微复杂点就不会还原了,而且标出点,不会连线。

答:先找几个答案是棱柱的,做一些,然后再找一些棱锥的,再做一些,最后综合做。

答:先要学会画图像,包括初中学的一次,二次,反比例,还有高中的指数,对数,幂函数,三角函数这些图像,记住典型的特点和性质就好了。往往,图像记忆还是的很牢固的。

问题6:如何判断是否函数有极限。

答:看趋势,注意图像的变化。

答:三视图先找几个答案是棱柱的,做一些,然后再找一些棱锥的,再做一些,最后综合做。证明就先线面平行的,再面面平行,依次类推,一点点的练习,别慌。

问题8:那要是从正方体里怎么才能弄出来我想要的那个几何体呢。

答:先抠去不可能出现的点,再画线,注意实线和虚线的区别。

问题9:三视图不是可以快速还原么。

答:是的,如果空间想象能力好的话,直接一想就出来了。

问题10:空间想象能力不行。。。有没有什么好方法?

答:还原三视图一般有三种方法1.先看俯视图,然后根据主视图和左视图升高某些点,从而还原几何体。2用一个正方体或者长方体去截,先抠点,再截线。3如果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好的就直接看就出来了。当然空间想象能力可以锻炼的,通过做数学题。

二、综合提升类:

问题11:老师,我应该怎样整理专题板块。

答:按照大题的顺序整理就好。整理有价值的错题错题。

答:上课能听懂说明自己是可以学会的,课下不会做是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练习的不够。试着上课作笔记不去照抄老师的板书,只抄题目,然后认真听,下次自己把上课老师讲的题目补在笔记本上,这样就会有提高了。

问题13:复习时用专题复习还是按卷子复习好。

答:先做套题,发现自己的薄弱点然后专题,然后再套题。

问题14:老师,我高三啦。可是数学什么基础都没有,我该怎么办啊。

答:先从基础学起,可以先下手一些与其他没有联系的知识点。比如框图,复数等等,然后再从基础抓起,公式看不懂的就先背过。会用就行。如果不太会用就去问老师。这时候千万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会一点,就把它掌握彻底,再往下进行,前面会的知识也要定期练习。

问题15:老师,错题本应该怎样整理,是错的都要抄到本子上吗。

答:错题本要活页的,三种颜色的笔,黑色抄题,蓝色写结果,红色做批注,不要每个错题都整理,要有代表性,经常看,再做一遍试试,如果会了,就可以删掉这个题了。

问题16:课间总是给别人讲题,但考试却体现不出分差。

答:看得出来,你是一个非常努力而且十分聪明的学生。但是聪明人经常会眼高手低,平时看到自己会的题目就觉得还是看下面比较有意思的题,这样做出来一些难题比较有成就感。但是一张卷子是简单难题都有的,所以一定要通过多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做题速度,之后可以顶一个计划,每天练习至少半小时的题目,就高考左右难度。另外,需要有一些做题技巧。像特殊值法,排除法,特殊函数法等,这个需要做题过程中去发现。

问题17:老师您好,我高二文科,数学总是在简单问题出错怎么办,也做了不少题。

答:马虎丢分的话可能会有这样几种情况,1知识点不理解。那就不要找理由了,把知识点弄得彻底一点,多练题吧。2,计算错误,多检验,少省步。3读题不认真。用笔画出关键字。

问题18:老师,数学想该怎么复习哇,我只能考七十分,但我感觉自己不笨。

答:复习就是看之前的笔记本和错题本。如果没有,赶紧建立一个。

问题19:上课听的很懂可过段时间再来做这样类似的题却不知道怎么做了?该怎么办。

答:上课能听懂说明自己是可以学会的,课下不会做是因为没有形成自己的思路,练习的不够。试着上课作笔记不去照抄老师的板书,只抄题目,然后认真听,下次自己把上课老师讲的题目补在笔记本上,这样就会有提高了。

问题20:平常应该怎样去刷模拟试题。

答:拿出一整块时间,当做考试,记录每道题用的时间,之后调整节奏。

问题21:对于有间怎么安排合理么。

答:先做分值高用时少的,依次类推。多做统计,找到适合自己的时间分配。

问题22:数学上要140注意什么方面。

答:基础功底强大,稳定。准确率必须有保证,会的就要对,然后压轴题有一定的思路和方法。

问题23:做卷子或作业遇到不会的是先做在看知识点还是怎样。

答:把做作业合上,看笔记,背一背,把笔记合上,拿出作业做。

问题24:老师。总是考110左右怎么提升分啊。多少分才算良好的呢。

答:首先你要定一个目标,然后算一下达到这个分数以上,你需要拿下哪些题目,基础的题目或者是难题大题的第一小问,凑够了这些分数。然后利用作业去复习我要掌握的模块,自己还要每段时间做一道之前的题目,我每次都让学生一个星期两套卷子(当然,只做能力范围内的题目,其他该舍弃的舍弃)直到这些模块都掌握了,再开始下一个模块。建立自己的错题本,多做练习。

三、考试技巧类:

问题25:怎样做好选择,填空。

答:选择填空需要多看选项,多用排除法,特值法等方法。

答:这就不一定了,因人而异,优先分数和时间比值大的做,适当有所取舍,多做题提高速度。

问题27:每次数学总是及格不了,是不是必须在考试中舍弃一些题,把会的做到?

答:是的,就像买东西,先买性价比高的,分多简单的先做先弄好,在考虑其他的。

答:整理这些题目,然后统一看一看,发现其中的规律方法,速度就要靠多做题了。

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有哪些

1、口算练习(出示口算题卡)。

2、数的组成的练习。

6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多少?8个一和5个十合起来是多少?

46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28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巩固达到对新知识进行铺垫的目的]。

二、创设情境。

2.解决30+2。

[求30和2合起来用加法,依据百以内数的组成: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

3.还可以怎样列式解决2+30。

教师板书:2+30=。

独立思考后写在练习本上,发表意见,进行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30+3=6+20=70+8=9+40=。

4.解决32-2。

指出:为什么要进行减法计算,再依据减法的含义,从32里去掉2,计算32-2的结果,可以依据数的组成知识,32里面有3个十和2个一,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就是30;还可以这样想: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3个十和2个一加在一起就是32,从32中减去2个一,就剩下3个十即30。

巩固练习63-3=57-7=48-8=29-9=。

三、运用实践操作,

1.摆一摆,算一算,并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请一名学生在实物展示台上摆小棒,请其他同学一起按要求摆小棒学生仔细观察后,提出问题在练习本上写出相应的算式,并由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先摆5捆,再摆6根(一共有多少根?)。

50+6=566+50=56。

先摆44根,再拿走4根。(还剩下多少根?)。

44-4=40。

2.填一填连一连。

课本做一做第一题填空,个别同学在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第二题数学游戏:在课本上连线,在展示台展示正确者奖励玉米图片。

3.我当小法官。

4+60=464+60=64。

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64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46。

65-5=6065-5=6。

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575个十和7个一合起来是75。

74-4=?90+6=?

四、解决问题(第43页的第6题。)。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的什么知识?我们学的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几十几减几这样的减法,下课以后同学之间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回到家里,和家长互相出题,互相说得数,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性。

初中一年级数学正数和负数教学教案有哪些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正数与负数是从实际需要中产生的。

过程与方法:

在经历从具体例子引入负数的过程中,使学生理解正数与负数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初步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理解0所表示的意义。

情感与态度:

在负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

【学情分析】。

1.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体会负数在生产和生活中运用的重要性。2.学生经历负数引入的过程:生产和生活中的例子(具有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数不够用——负数的引入——数学符号的表示——问题的解决等过程,初步培养学生数学符号感,了解数学符号在数学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培养学生在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主动探究问题本质,善于观察、归纳、概括以及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能力。

【重点难点】。

正确认识正数和负数,理解0所表示的量的意义。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

复习回顾,做好衔接同学们已经有了六年学习数学的经验,数对每一位同学来说并不陌生,相信同学们已经认识到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首先让我们来回顾: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演示课件,展示图片,直观说明数的产生和扩充:(出示图片说明自然数的产生、分数的产生。让学生理解数的符号的产生的好处)师生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试着解释图片意义):我们知道,为了表示物体的个数(如原始社会打猎计数)或事物的顺序,产生了1,2,3,...;为了表示“没有”(比如猎物分完),引入了数0;有时分配、测量(丈量土地)的结果不是整数,需要用分数(小数)表示.总之,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

设计意图:数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活动2【导入】活动2。

演示课件,展示问题及相应的图片。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课件并对问题背景做些说明:

例如在净胜球的问题中,先介绍确定足球比赛排名顺序的规定:

两队积分不相同,积分高的队排名在前;。

两队积分相同,净胜球多的队排名在前;。

两队积分、净胜球都相同,进球多的队排名在前。

其次介绍积分计算规则:胜一场得3分,平一场得1分,输一场得0分。由此易知这三个队的积分均为3+0=3。

最后介绍净胜球的计算规则:红队胜黄队(4:1)表示红队进4球,失1球或者黄队进1球,失4球,净胜球就是比赛中多进了几个球。这里进球和失球是互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规定:进球用“+”,失球用“-”表示,这样进球数和失球数可分别在进球数和失球数前面添上“+”或“-”来表示。净胜球就是在比赛中进球与失球之和。比如以红队为例,进球为4,失球为2(两场比赛各失一球)记为-2,所以红队净胜球为4+(-2)=2.类似地可算出黄队净胜球-2(进球比失球少2个球,相当于净失球2个,所以记为-2),蓝队净胜球是0.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思考-3~3、净胜球与排名的顺序、增长-2.7%的意义以及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必须要对这些新数进行四则运算等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温度的例子——出现新数-3还涉及到有理数的减法;净胜球的例子,也出现了负数,确定净胜球涉及有理数的加法,确定排名顺序涉及有理数的大小的比较;在产量增长率的例子中,运用正负数描述朝指定方向变化的情况等问题,引出用各种符号表示数,让学生试着解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对问题进行说明,找出它们的共性,揭示问题的实质(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

师生活动:鉴于上面的分析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试着归纳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

比如温度的问题,零上与零下(是以零为分界点)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规定零上为正,则零下为负;净胜球的例子,进球与失球(对方进球)也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规定进球为正,则失球为负……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以把其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并在其前面写上一个“+”(读作“正”)来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并在其前面写上一个“-”(读作“负”)来表示(零除外)。

设计意图:由实例归纳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表示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及从特殊到一般认识问题本质的能力。

初中数学三视图教案有哪些

三视图是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的总称,从物体的前面向后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主视图,从物体的上面向下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俯视图,从物体的`左面向右面投射所得的视图称左视图。

对应规律。

1、位置关系:俯视图在主视图的正下方,左视图在主视图的正右方。

2、主、俯视图中的长度相等,并且对正;主、左视图中的高度相等,并且平齐;俯、左视图中的宽度相等。

3、投影规则:主俯长对正、主左高平齐、俯左宽相等。

初中一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有哪些

1.通过观察实验,使学生理解圆的对称性.

2.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理解其证明,并会用它解决有关的证明与计算问题.

过程方法1.利用操作几何的方法,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过圆心的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经历探索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的过程,进一步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观察、探究、发现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垂径定理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

发现并证明垂径定理。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语:直径是圆中特殊的弦,研究直径是研究圆的重要突破口,这节课我们就从对直径的研究开始来研究圆的性质.

二、探究新知。

(一)圆的对称性。

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对折,重复做几次,看看你能发现什么结论?

得到:把圆沿着它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直线对折,直径两旁的两个半圆就会重合在一起,因此,圆是轴对称图形,任何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都是圆的对称轴.

(二)、垂径定理。

完成课本思考。

分析:1.如何说明图24.1-7是轴对称图形?

2.你能用不同方法说明图中的线段相等,弧相等吗?

垂径定理:垂直于弦的直径平分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即:直径cd垂直于弦ab则cd平分弦ab,并且平分弦ab所对的两条弧.。

推理验证:可以连结oa、ob,证其与ae、be构成的两个全等三角形,进一步得到不同的等量关系.

分析:垂径定理是由哪几个已知条件得到哪几条结论?

即一条直线若满足过圆心、垂直于弦、则可以推出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

垂径定理推论。

平分弦(不是直径)的直径垂直于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

思考:1.这条推论是由哪几个已知条件得到哪几条结论?

2.为什么要求“弦不是直径”?否则会出现什么情况?

垂径定理的进一步推广。

思考:类似推论的结论还有吗?若有,有几个?分别用语言叙述出来.

归纳:只要已知一条直线满足“垂直于弦、过圆心、平分弦、平分弦所对的优弧,平分弦所对的劣弧.”中的两个条件,就可以得到另外三个结论.

(三)、垂径定理、推论的应用。

完成课本赵州桥问题。

分析:1.根据桥的实物图画出的几何图形应是怎样的?

2.结合所画图形思考:圆的半径r、弦心距d、弦长a,弓形高h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3.在圆中解决有关弦的问题时,常常需要作垂直于弦的直径,作为辅助线,这样就可以把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结合起来,得到圆的半径r、弦心距d、弦长a的一半之间的关系式:。

三、课堂训练。

完成课本88页练习。

补充:

2.有一石拱桥的桥拱是圆弧形,如图所示,正常水位下水面宽ab=60m,水面到拱顶距离cd=18m,当洪水泛滥时,水面宽mn=32m时是否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请说明理由.(当水面距拱顶3米以内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

四、小结归纳。

1.垂径定理和推论及它们的应用。

2.垂径定理和勾股定理相结合,将圆的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问题.

3.圆中常作辅助线:半径、过圆心的弦的垂线段。

五、作业设计。

作业:课本94页1,95页9,12。

学生用纸剪一个圆,按教师要求操作,观察,思考,交流,尝试发现结论.

学生观察图形,结合圆的对称性和相关知识进行思考,尝试得出垂径定理,并从不同角度加以解释.再进行严格的几何证明.

师生分析,进一步理解定理,析出定理的题设和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类比定理独立用类似的方法进行探究,得到推论。

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思考,更好的理解定理和推论,并弄明白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练习,教师巡回检查,集体交流评价,教师指导学生写出解答过程,方法,规律.

让学生尝试归纳,,发言,体会,反思,教师点评汇总。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发现圆的对称性,为后续探究打下基础。

通过该问题引起学生思考,进行探究,发现垂径定理,初步感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能力.

为继续探究其推论奠定基础。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垂径定理和它的推论,并进行推广,得到其他几个定理,完整的把握所学知识.

体会转化思想,化未知为已知,从而解决本题,同时把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作辅助线方法.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巩固知识,形成做题技巧。

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归纳提升,加强学习反思,帮助学生养成系统整理知识的习惯。

巩固深化提高。

板书设计。

课题。

垂径定理垂径定理的进一步推广。

赵州桥问题归纳。

初中数学备课教案有哪些

教学目标:

1.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2.能熟练的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学情分析:“倒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分数乘法应用题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和求一个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明确倒数只是表示两个数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三疑三探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漂亮的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出示课件图片)。

通过欣赏这几幅图片,大家发现了什么?(图片中都有倒影)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的现象吗?(出示课件)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数学王国里的这种奇妙现象--倒数。(板书课题:倒数的认识)。

2.设疑激趣。

看到“倒数”这个数学新名词,大家脑子里产生了哪些问题?请大家来说说你们的问题......大家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都是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

3.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学。

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制定了自探提示。(课件出示)。

自探提示:

(1)倒数的意义是什么?

(2)倒数指的是一个数吗?

(3)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4)是不是每个数都有倒数?

(5)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相等吗?

六年级数学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教材p24页中的例1、例2,完成练习六中的部分练习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在众多的数中说出哪两个数互为倒数,学生能用完整、正确的语言表达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活动,理解倒数的意义,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过程,自主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学会与人合作,愿与人交流的习惯。

(2)通过亲身参与探究活动,获得积极成功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含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法:创设情境、启发引导、自学与讲授相结合等。

学法:联系生活实际、观察、比较、交流、归纳。

六年级数学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方法,并能发现一些规律。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会求不同种类数的倒数。

教学难点:熟练正确的求小数、带分数的倒数,发现不同种类数的倒数的一些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投影)这节课老师就要把这里面的奥秘告诉你们,相信你们得知后比老师说得还快。

2、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

3、你能很快说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吗?你为什么说的这么快?有什么窍门?

板书: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4、起名。(师指着分子、分母颠倒位置的两个分数)你能给这样的两个分数起个名吗?

六年级数学4。

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讨论等活动认识倒数,能说出倒数的意义。

2.体验找倒数的方法,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3.在探索交流的活动中,经历观察、归纳、推理和概括的学习过程。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创设活动“造反”游戏。

师:同学们,在学习新课之前,先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游戏的名字是“造反”游戏。

反说:

刷牙-牙刷球台-台球唱歌-歌唱。

反写:

杏-呆吴-吞干-士。

师:在我们的语文上有许多这样有趣的文字,那么在我们的数学王国里,也有这样有趣的数学,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像这样有趣的现象,在数学上叫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要学习的。

板书“倒数的认识”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1:

生2:

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深入探究一下“倒数”

我们先来算一算。

谁能照上面的例子,再说一说?

通过上面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

生2:

初中数学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

的组成是数概念教育内容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组成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幼儿掌握数的组成与分解,而且有助于加强幼儿得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抽象关系的理解,可以为后续的加减运算打下一定的基础。由于大班幼儿喜欢有一些挑战性的活动,所以本节活动设计用故事情境的创设,随后幼儿自主操作为主,教师在进行一定得教育引导,使幼儿身心得到既定发展。

【活动目标】。

1、幼儿愿意并能够自主学习数字5的组成,知道5分成两份有4种分法,能够根据自己操作记录其结果。

2、幼儿能够初步了解数字组成的互补关系及互换关系。

3、幼儿在观察和探索操作活动中,知道按序分合不易漏掉数字。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发展观察、辨别、归案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可以自主的掌握数字5的有几种组成方法。

2、乐于探索,并能边操作边记录讲述。

3、幼儿在观察和探索操作活动中,知道按序分合不易漏掉数字。

【活动难点】。

1、幼儿可初步理解数的组成中的互补关系和互换关系。

【活动过程】。

一、师幼进行数字游戏“找朋友”复习2~4的组成师:今天我们来玩“找朋友”的游戏,老师先报一个数你们再来报一个数,我们的数字合起来就是这个数。

二、幼儿自主探索5的组成,要求幼儿进行记录。

1、讲述故事(播放ppt)出示教学挂图,引起幼儿活动兴趣。

师:今天天气真好呀,小花猫和妈妈去小河边钓鱼,可是三心二意的小花猫,在抓蝴蝶的时候,小花猫发现了几只小鸭宝宝。

教师提问:图片中出现了几只小鸭子?

师:但是她发现这五只小鸭宝宝都在非常的发愁,小花猫见了就问:“你们为什么都在不高兴呢,是发生了什么事儿吗?”小花猫仔细询问以后才知道原来白鸭妈妈让他们先到附近的两个小房子里面休息,但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组合,才能让两个小房子里面都不空,小花猫就想请我们班的小朋友来帮助他们。

2、发放材料,教师提出具体要求。

师:小朋友们要记住,在进行操作以后,在进行记录的时候要记得用两个颜色的笔进行记录,3、幼儿进行操作,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4、教师对幼儿结果进行总结,并进行记录。

三、教师根据记录与向幼儿提问了解数字组成的互换关系及互补关系。

2.教师拿走1只鸭子与4只鸭子的教具图,并进行讲解。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虽然老师把一号房1只鸭子和二号房里的4只鸭子去掉了,但是你们看一号房里的4只鸭子和二号房里的1只鸭子还在,你们就可以发现1和4,4和1都可以成为数字5,看到1和4就可以想到4和1。

教师将二号房子里的3只鸭子和一号房子里的2只鸭子去掉,向幼儿进行提问:

师:你们现在可以发现这组数字有什么小秘密呢?

3.教师进行总结。

师:现在我们知道5可以分成1和4、2和3,还可以分成4和1、3和2,而这些数字都有一个小秘密,都可以组成数字5,这个小秘密告诉我们,我们只记住两组,就能想到互换位置的另外两组。

(二)教师根据记录向幼儿提问了解数字组成的互补关系。

1.教师提问:师:两边的小鸭子有什么秘密吗?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进行总结)左边就是从上到下比一个少一个,右边一个比一个多一个。

2.教师进行小结:这样分的优点就是有次序、很整齐、记得牢、不会漏掉、不会重复,分的速度快。

四、游戏巩固。

1、涂色游戏。幼儿每人一张鸭子涂色练习纸,就请幼儿将两个数合起来是5的地方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就会有可爱的小动物出现!

五、活动延伸。

1.今天我要表扬我们班的小朋友,我们即帮助了小鸭子安排了休息的地方,还学会5的组成有几种组成方法。

2.区域活动自主探索6的组成。

现在老师在我们班的数学活动区放了几个小篮子。每个箩筐里的东西都不太一样,但数量是一样多的,都是6个,老师要请小朋友帮箩筐里的东西来分一分家,把他们分成两个家,看看有几种分法,一边分,一边把它记录下来。下次在上课的时候老师要听一听大家的发现,顺便跟大家分享一下。

【活动反思】。

幼儿期正处于数学学习的启蒙时期,幼儿学习的特点是离不开具体丰富的生活经验,因而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内容与组织离不开生活实际。本次活动,我选取的操作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小鸭子,幼儿在给小鸭子分房子的时候各方面能力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我觉得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