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圆的周长说课稿(汇总15篇)

小学数学圆的周长说课稿(汇总15篇)

ID:8408343

时间:2024-01-05 05:29:10

上传者:笔尘

通过使用教案模板,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教案模板,它们以其科学性和实用性而被广泛采用。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

认识周长是本单元最基础的知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在学生掌握了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但我们本课讲的周长不仅仅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而是包含了所有的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全面地建立起周长概念。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

新课标指出,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建立周长的概念。

2、能力目标:结合具体实物,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能初步测量计算三角形、四边形等图形的周长。

3、情感目标:通过演示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参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

4、创新目标:在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上,培养和发展学生多向思维,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测量与计算图形的周长。

我把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放在周长概念的建立和周长测量上,特别是周长概念的建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有趣的故事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消极的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主要采用了探究式教学法,反馈教学法,融合成“合作参与——探究交流”式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动手操作、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学习中、在“做数学”的过程中掌握知识,重构认知。

多媒体课件、不同形状的图形、不同形状的物体、直尺、卷尺、软尺、线等。

为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难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预计用时3分钟)。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预计用时14分钟)。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预计用时16分钟)。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预计用时10分钟)。

(五)、课堂总结,回归生活(预计用时2分钟)。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讲故事导入:(课件出示图片)从前有一位老爷爷在自己家门前开垦了三块地,种了一些农作物,并且长的非常旺盛。有一天,一些牲畜来搞破坏了,可把老爷爷急坏了。同学们,你们能帮老爷爷想想办法吗?(学生动脑筋想并发表见解:最后,制定出最佳方案----在每块地的周围安上护栏)。

师:怎样才能知道每块地需要安多长的护栏呢?

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周长。

(二)、借助实例,认识周长。

1、描一描。

2、指一指。

多媒体出示游泳池的图片。让学生指一指游泳池池口的一周的边线在哪里呢?(指名学生上台指)。

师小结: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就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

师:树叶一周边线的长,你找到了吗?(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树叶的周长?(学生说)。

3、找一找、摸一摸。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已经认识了周长,下面我们来找一找周长,

好吗?比如我们的黑板,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黑板面的周长(师指黑板演示)。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像老师一样也找出一些自己身边一些物体的周长(学生活动,举例说明)。

4、说一说。

师提出:结合以上的实例,你能说一说出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吗?(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总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师指着图形提问:我们怎样得到这些图形的周长呢?它们的周长有多长呢?(生:测量)。

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个任务。合作之前,老师先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小组派代表上台选图形及工具。

小组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

《认识周长》是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是学习平面图形周长计算的基础。因此,使学生掌握好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

三年级的学生已经认识了一些规则图形,也看到过一些不规则图形,但是没有真正体会过周长的实际含义,要让学生理解,周长就是绕图形一周的长度,是一个较难的过程,结合教材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周长,初步学会表达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实际活动,经历认识周长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积极与同伴合作,体验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乐趣。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识和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教学难点为:正确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准备了以下的教具和学具:

1、教师准备:实物图,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准备:直尺、细线、树叶、实物图等。

本节课,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合作的作用,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为学生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使学生。

投入到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

2.活动体验法。

新课标提倡“做数学”。学生只有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灵活运用知识。通过“描一描、找一找、量一量、说一说”等一系列活动,促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丰富数学活动经验。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教学中,为落实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设计了以下学法:

1.观察操作法。“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尽可能给学生进行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

2.合作交流法。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有助于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解决问题,获得成功体验。

鉴于对以上的认识,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我设计以下四个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二、自主学习,重点探究;三、合作交流,深层思考;四、实践应用,拓展延伸;五、总结归纳,畅谈感受。

课一开始,我就利用多媒体演示一只小蚂蚁沿着树叶爬行一周的动画,问:你观察到了什么?蚂蚁从哪里开始的?沿着什么地方爬?又是在哪里结束的?学生回答后,再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次,从而理解一周的含义。然后,出示一片吹塑纸剪出的树叶,请2名同学描出它的周长,其他同学用手指在空中描一描,初步感知不论从哪一点开始,只要绕树叶一周,又回到起点就是树叶的周长。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周长(板书:认识周长)。

出示数学书,请同学指一指数学书封面的一周,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理解数学书封面的周长。老师出示三角形,找同学说出它的周长;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剪好的图形,同桌互说平面图形的周长。之后师生一起小结什么是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它的周长。

描周长,这一环节呈现一些规则和不规则图形,让学生感知周长,也让学生明白周长就是长度,并提问描周长时要注意什么?这时候,我出示一个角,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角有周长吗?为什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点出封闭,那么什么是封闭图形呢?你来判断一下以下图形是不是封闭图形,为什么?通过判断让学生明白:封闭图形要首尾相连。

在这里我采用判一判,摸一摸,说一说,让同学们明确只要从一个起点出发绕一圈,又回到起点,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周长,重点掌握封闭图形的特征,以及它的周长。

老师这里准备了一根绳子,直尺,四个封闭图形,请同学采用最棒的方法与同桌合作,量一量这些图形的周长。同学们马上小组测量,我巡视指导,讨论过后,请各小组汇报测量的方法,我重点讲不规则图形的量法。我们可以用一根绳子,围着树叶一周的边线绕一圈,然后做一个记号,把绳子拉直,并在尺子上一量,这样我们就可以测量出图形的周长。

本环节就是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测量规则、规则图形的周长,并深刻领悟周长的实际含义。

本环节先出示正方形,怎么求它的周长?接着出示长方形,最后老师把这两个图形组合在一起,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

让同学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周长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孩子们,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感觉愉快吗?你觉得哪个同学的表现最棒?

通过谈话和评价,学会学科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学习知识的快乐,从而使学生学会欣赏自我,欣赏其人。

最后说板书设计,本节课板书体现了知识性和简洁性,把必要概念板了出来,图文并茂,恰到好处。

《圆的周长》小学数学评课稿

1、本课的教师能以学生喜爱的游戏“赛跑”引出课题,强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的应用价值。引起学生要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

2、教学中教师能有效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研究圆周长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用各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想出了各种方法,有的学生用易拉罐、有的用一元硬币、有的用线绳等等工具测量圆的周长,学生感到很不方便,继而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运用圆的周长公式来解决问题的欲望。

3、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圆的周长公式这一环节时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重视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重视同学间互相合作、交流,在汇报研究结果时教师能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规律判断出如果直径5厘米,周长可能是多少?如果直径6厘米周长可能是多少,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从而得出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是半径的6倍多一些,探究出圆的周长的公式,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圆的周长的理解。环节清晰,一环扣一环。教师那种潜移默化启发起到了主体作用。

4、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如计算中央大街转盘到的周长,能让学生面对现实问题自己去寻找条件和解题途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遗憾之处,如果教师在时间的安排上在合理一些,在语言的表述上完善一些就更加完美了。

说课稿小学数学圆的认识

学生在上册已经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了这些几何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这些都是本课新知的支撑。本课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特征,这部分内容是以后高年级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特征的重要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认为本课所要达到的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观察长方体、正方体的一个面和圆柱的底面,以及用这些几何形体的面画图形等活动,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知道这些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知道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经历描、找、说、围、画和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像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的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立体图形中分离出面,再从立体图形的表面抽象出平面图形,能正确说出三种图形的名称。

教学难点是如何辨认和区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魔术袋,你们猜老师带来了什么?

我从袋子里拿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猜一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然后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搭积木,使学生感到轻松有趣,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感受“面”从“体”得学生分小组活动。

小组汇报活动结果,教师根据汇报播放课件并板书名称。

(1)课件演示:从长方体分离出长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长方形)。

(2)课件演示:从正方体分离出正方形的动态过程,然后把正方形贴在黑板上,并板书:正方形。

(3)课件演示:从圆柱体分离出圆的动态过程,然后把圆贴在黑板上,并板书:圆。

师:你们想和我们交朋友吗?生:想。

那请小朋友仔细观察观察,我们和过去你们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

小结:今天我们认识的图形都是平平的,它们都是物体的一个面。

2、用“体”描“形”

(2)学生动手操作画图形,电脑播放活泼轻快的音乐。

(3)小组交流,展示作品,学生互评。

3、分析与辨认。

(1)让学生说出各种图形的名称。

(2)找一找。

(3)在生活中,你在哪儿见过这些平面图形呢?请同组的小朋友相互说说。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利用课件揭示体和面的关系,同时设计了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体和面的关系。学生在操作活动“用“体”描“形””、“找一找”的过程中,人人参与,亲身经历,从体上抽象出面,再把这些面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的思想。

三、实践应用,拓展创新。

1、围一围。

(1)小组合作,在钉子板上围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并说说是怎样围的,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试着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圆。

反馈交流,使学生理解在钉子板不能围出圆,从而加深对圆的认识。

2、画一画。

(1)学生在格子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2)小组对组员作品进行评价。

(3)全班交流,展示作品。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钉子板上围一围,再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使学生在围和画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四、总结评价。

1、评价本节课自己以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师: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想今天认识的图形。(学生闭眼想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可以评价自己或他人一节课的表现,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可以共同体验成功,促进发展。让学生闭目想象所学的图形,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空间观念的有效途径。

五、课外延伸,继续探索。

2、用一个长方体能画出几种不同的长方形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后去探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运用开放性的教学策略,体现了从课内向课外的开放,从书本向生活的开放,密切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堂课的三个环节的教学就介绍完了,纵观全课,我的设计意图是:

1、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在实际情景中丰富学生对图形认识。

3、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要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适当的评价。在设计时,注重设计开放式的学习环节,给学生提供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注意师生、学生间的交流;组织适当的小组合作学习;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说课稿小学数学圆的认识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93页-94页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教材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画圆的步骤和掌握画圆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圆的特征,理解直径和半径的相互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2.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并形成圆的概念,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3.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认识圆各部分名称及其特征,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讨论、观察发现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发现和掌握圆的特征。

三、说学法。

这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观察发现,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1.圆形实物、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2.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学程序。

这一节课,我们安排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寻找圆,欣赏圆。第二部分,感知圆,认识圆。第三部分,学画圆,探究圆。第四部分,巩固圆,拓展圆。

(一)寻找圆、欣赏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节课,我们五年级数学组确定不需要任何花俏的东西来导课,只是让学生通过黑板、课件或桌面上的学具片等看到圆,直奔课题――圆。接着老师借助古希腊的一位数学家曾经说过的“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最美”这句话,带学生一起走进圆的世界(课堂),这样导课直接、简单、有效。

(二)感知圆、认识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活动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我们根据这一理念,设计了一个摸圆游戏,通过摸一摸,看一看,分一分,说一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回忆起我们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又能帮助学生从感官上体验圆和其它平面图形的区别,圆摸上去是弯弯的,学生对圆有了初步感知。接下来老师让学生对这些平面图形分类,要求分成两类,学生也很容易把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归为一类,把圆单独归为一类,再问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分,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圆和其它平面图形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学生能清楚地看到,第一类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三)学画圆、探究圆。

实践是认知的来源,孩子们的智慧,集中在手尖上,手是意识的培养者,是智慧的创造者。所以,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动手操作(画圆),自主学习(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2)由教师直观演示画圆,学生掌握圆规的使用方法后,安排学生第二次自由画圆。

(3)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再通过交流反馈来及时检查自学的效果。最后老师引导学生在自己画出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一条直径,并分别用字母o、r、d表示。

(4)实践出真知。在学生认识了圆心、半径、直径后,安排了一定练习来检验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判断半径,认识直径。

第一幅的线段,两端都不和圆心、圆上相连,第二幅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内。第三幅图,一端在圆心,另一端在圆外。第四幅图是半径。学生在这四幅图的判断过程中,认识圆内、圆外、圆上的点,进一步明确半径的意义,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是半径,圆上有无数个点,圆的半径也有无数条。

2.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在探究圆内直径和半径之间的关系,以四人小组合作形式,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的方法来探究:

(1)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同一个圆的直径和半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在实物画圆时,让学生说出画圆的办法,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体现方法的多样化。从实物画圆到用圆规画圆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用圆规画圆的普遍性,使方法得以优化。在学习圆各部分的名称时,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可以通过自学、交流、操作等活动,自主建构起对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的理解。在研究圆的特征时,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掌握新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的意识。

(四)巩固圆、拓展圆。

我们安排了三个环节,第一,练习。第二,总结。第三,拓展。

及时的反馈练习,可以巩固新知,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设计练习,注意把知识性、趣味性、发展性有机结合,设计了三组练习。

练习后老师让学生说收获、提疑问。

学生回顾总结之后,出示了生活中美丽的圆让学生欣赏。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前后呼应,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将“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

小学数学《圆的面积》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圆的面积》。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三节,主要内容是讲圆的面积。它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以及圆的的概念和周长之后的继续学习,并且圆是曲线图形,从研究直线图形到曲线图形,对学生来说也是质的飞跃,同时圆的面积这节课也很好的渗透了转化化归的思想。

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所以我先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一阶段学生的观察和概括能力都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还具备活泼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的特点,所以我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利用公式正确解决简单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观察、比较等活动,自主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和三维目标的把握,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是: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小组讨论等方法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得到结论。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环节,我会从生活实例入手,呈现一个圆形的草坪,提出问题:如何求解圆形草坪的占地面积。引导学生通过已有认知,认识到解决这个问题实际就是求这个圆的面积,从而引出课题。

这样设计的好处:从生活实例入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的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二)讲解新知。

接下来是探索新知环节,也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先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学生能够回答出:是转化成已知面积的图形来证明推导的。这时我会发放圆形纸片、剪刀、带有不同颜色的笔等教具,引导学生思考:能否也利用转化思路来求解圆的面积。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利用手中的剪刀,四人合作交流,动手剪拼,看能否转化。在此过程中,我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下场巡视,然后请各组代表发言表达想法。

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得到:将圆平均分成4份,但是没有拼成之前学过图形;将圆平均分成8份,拼剪之后得到一个类似平行四边形;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剪之后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是由于这个拼接过程不像之前的直线图形,所以在学生讨论结束之后,我会采用动画展示将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甚至更多份之后所拼成的图形。通过这样直观展示,给学生一个更为明显的印象,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圆能够转化成长方形这一问题。

这时我会提出以下几个问题来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第一:长方形的长和圆的什么是相等的?第二:长方形的宽和圆的什么相等?第三: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有什么关系?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学生就能得出圆的面积应该是圆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进而得出结论。

说课稿小学数学圆的认识

1、教学内容:

2、教材简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学生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再指导学生独立完成画圆的操作过程,掌握圆的画法。经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掌握圆的特征。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等数学活动过程认识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探索能力。

4、教学重点:会使用圆规画圆,知道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5、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6、教学关键: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圆规,多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二、学生分析。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比较低;本校处在城乡结合处,家庭辅导能力较低,学生接受能力较差;学生的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鉴于以前学习长、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三、说教法学法。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要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激发学习热情,让学生在经历、体验和运用中真正感悟知识。本节课我以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车轮为主线,在动手中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以及教学圆的画法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

2、教学中理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淡化教师的主观影响,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产生问题意识,自己探究、尝试,修正错误,总结规律,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3、本节课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运用操作、探究、讨论、发现等教学方法。学生的学法与教法相对应,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通过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将演示、观察、操作、思维与语言表达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对圆有一个形象的感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创设游乐场的.一个情境。

屏幕出示:五辆车,问:你最喜欢乘哪辆车?为什么喜欢乘这辆车?学生讨论、交流,

(车轮有长方形的、正方形的、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的、圆形的)。

(设计意图:创设“游乐场乘车”这样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喜欢乘的车,并说明喜欢的理由,使数学的内容充满人文色彩。在体现了社会性和时代感的同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及强烈的探究欲望生动活泼,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动手实践,发现新知。

1.做车轮(画圆)。

师:要做车轮,首先要做什么?(画圆)。

学生小组合作,任选工具画圆,再把圆剪下来。

师:你是怎样画这个圆的?学生介绍不同的画圆方法。

师:你是怎样用圆规来画圆的?你认为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什么?

师介绍圆规的结构及画法。

2.安车轴(认识圆心)。

师:车轴安装的地方我们把它看作一个点,那么车轴应装在哪里呢?学生装车轴。

圆规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

不是圆规画圆的,怎样找车轴?学生介绍方法(多次折)。

师小结,屏幕显示:圆心o(圆中心的一点叫做圆心)。

3、装钢丝(认识半经):学生装钢丝。

投影出学生所画的钢丝,问:你是怎样安装这些钢丝的?它们都是怎样的线段?

师小结: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这样的线段你能画几条?你还有什么发现?(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半经r。学生判断。

问:你现在明白车轴为什么装在圆的中心了吗?(回应了引入的问题)。

4、认识直径:1)用学生剪出来的圆进行对折,让学生观察折痕有什么特点?懂得: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2)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能否发现直径有什么特征吗?为什么?

3)汇报:同一圆里,直径有无数条,长度都相等。

屏幕显示:直经d学生判断。

5、认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师:刚才我们通过设计车轮,知道了圆内各部分的名称,那么你们还可以发现什么规律吗?

学生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圆上画一画,量一量,比一比)。

出示板书:在同一个圆里,d=2r或r=1/2d。

现在假如要长途旅行,你要选择哪辆车?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做车轮、安车轴、装钢丝”等一系列开放性活动,变被动地“学数学”为主动地“做数学”。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中,学生掌握了数学的一些思想方法,理解了圆的基础知识,训练了一些基本技能。尤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体验了数学学习的快乐,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三)、巩固练习。

1、第88页第一题。(学生回答后让他们再说说一些物体的哪一部分是圆。)。

2、填表。(让学生充分理解在同一个圆里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r(米)0.241.42。

小学数学《周长》说课稿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给学生呈现“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尽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本节课是人教版3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节内容,“认识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先通过“森林运动会”——小蚂蚁围着树叶跑步,初步感知小蚂蚁的运动路线就是树叶的周长;然后对游泳池池口和篮球场周围边线进行观察,明确这条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这里没有给出周长的定义,而是通过生活中这两个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在获得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认识周长的含义。

接着以已有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根据给定的图形去量一量、算一算,进一步理解周长,知道怎样可以测量并计算出周长。

此外,还要求组织相应的讨论和交流,进一步加深对周长含义的认识。这样安排,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概念来自于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为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作了准备。

结合学生年龄和已有知识经验,本课教学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经历观察、测量等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在学习活动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体验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树立驾驭数学知识的自信。

由于三年级学生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再加之本课内容是由面到边线,学习理解起来有些困难,所以,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1、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观察,操作和测量,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联系一些常见物体和图形建立周长的概念,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并学会计算。

2、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对知识和方法不是直接地揭示,也不强加给学生,而是靠学生在自己感知的基础上探索获得。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习过程成为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和有个性的过程,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和习题,激发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不同途径和方法,并有目的地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菱形的卡片,圆形的钟面卡片,国旗的卡片,蝴蝶标本等。

2、学生准备:直尺、线、软尺,树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标准五角星、圆形的卡片等。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小动物的年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课件展示小蚂蚁作运动的场景,并让学生举起手来跟小蚂蚁一起运动,然后抽象出小蚂蚁的运动路线,提出问题:小蚂蚁运动的这条红色路线是树叶的什么?你知道这条路线在数学上叫什么吗?让小蚂蚁来告诉我们。(课件:我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

由此激发学生认识周长的欲望。

(二)感知周长,理解概念。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无处不在,又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第二环节:“感知周长,理解概念”中,分别设置了3个活动。

紧接着,活动三:描一描,我又请学生从1号信封里拿出画有各种平面图形的卡片来,任意挑选自己喜欢的形状,描出它们的周长,通过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的操作,引导学生从“实物操作”到“形象感知”,再从“形象感知”到“抽象概念”,学生把“周长”这一抽象概念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深了对“周长”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向学生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现在你能说说什么是平面图形的周长吗?

学生在操作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发言,描述对周长的认识,然后教师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围成平面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三)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还强调“引导学生在测量过程中根据现实问题,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工具,以及利用测量进行数学探究活动。”荷兰学者弗赖兰塔尔指出:“学习数学最好的方式就是‘做’中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俗话说:听十遍不如看一遍,看十遍不如动手做一遍。学生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才能得到培养。

在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引导探究,计算周长”中,我准备这样设计:

1、设疑激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我分别出示一个“”和“”,让学生估一估,哪个图形的周长长?

学生马上想到:可以验证一下。

师追问: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学生回答:量一量。

这时学生探究的欲望被充分调动起来,处于一种探究的冲动之中。

(1)明确要求。

先估一估每个图形的周长,再量一量,填写活动记录表。

小组分工要明确,合作完成。

(2)测量周长。

同学们从信封中各自挑选出自己需要的测量工具,如细线、直尺,量出周长。学生可能想到:

用细线绕图形一周围一圈,然后测量出细线的长度。

用直尺把每条边的长度测量出来,然后把各条边的长度加起来。

测出一条长边和一条短边,“长边×2+短边×2”或“(长边+短边)×2”。

(3)汇报交流。

每组选2名代表汇报,说说填写结果,介绍测量的方法,其他小组可随时补充,并提出不同意见。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总结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像“”和“”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的周长,一些图形还可以采用“变曲为直”的方法。)。

这样,通过观察、操作、猜测、验证等方式,学生经历由“疑问——讨论——解释——疑问”在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拓展,主动探究的欲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不但能在操作中学会合作,而且能在合作中学会操作。

(4)巩固练习。

(在这个环节,学生可能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算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同时也可以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体现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数学理念。)。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所以,我设计了以下两个练习:

农民伯伯要给花圃围上篱笆,这圈篱笆有多长?

妈妈的腰围是70厘米,这条裤子妈妈穿合适吗?

这样设计可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总结评价。

教师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同学们要上于用你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问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你会获得更多的快乐!

认识周长。

爬过的一周是树叶的周长变曲为直。

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出所有边长的总和。

小学数学《周长的计算》说课稿

《周长的计算》是小学数学青岛版教材第五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图形的周长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时,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和实际观察,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对于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

"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教材的内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水平、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作如下的预设:

1、基础知识目标。

能根据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有条理地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2、能力训练目标。

能正确测量其他一些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创新素质目标。

在学习活动中,善于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选择自己欣赏的方法,通过自主探索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4、个性品质目标。

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有兴趣和热情,在与同学的合作中,会根据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交流中初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获得与同学合作克服困难成功的体验。

本着课程标准,在尽量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重点、难点、关键。重点:理解并掌握长方形及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使学生认识不同的图形要采取不同的周长计算方法。

关键:让学生在自己的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和理解算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一谈。

我的思路是:

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小组合作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最后,我再来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周长。

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品和平面图形,你们认识吗?(逐一出示)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图形或物品(估计选五角星的最多。)。

2、直接导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平面图形的周长。(板书课题:周长)接着问:谁知道周长是什么意思?(生可能说:周长就是一周的长度。)再问:你是怎么想到的?(让学生说一说,加深对周长的感知)。

3、让学生具体指一指自己所喜欢的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样的长度。(让小组内互相指,再派代表指给全班同学看)。

4、描一描平面图形的周长。

这一环节我采用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或感兴趣的材料作为研究素材,丰富学生的感性体验。通过说一说、描一描,指一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轻松的操作中理解周长,使周长的外延更宽泛。

二:研究求周长的策略。

1、谈话:大家已经知道了周长的意思。假如要知道你所喜欢图形的周长到底有多长,你能想出办法来吗?让学生独立思考。

按所选的物品或图形组织反馈。

最后可归结为以下几种情况:钟面、树叶、圆形、半圆形可用绳子围,然后再测量绳子的长度。三角形、四边形、梯形、五角星先测量边的长度,再把所有的边加起来。把周长拓展到不规则平面图形中,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更加深刻。并能根据图形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从中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1、谈话: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怎么求呢?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然后汇报。

2、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长方形只要量两次就可以了,量一个长再乘2,量一个宽再乘2就行。也可以(长+宽)×2;正方形只要量一条边长,乘4就可以了。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对周长的理解从一般图形周长的测量入手,得出测量周长的一般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针对不同的图形需采取不同的测量方法:一类:线段围成的可直接用直尺测量,如三角形、梯形、五角星)等;另一类由曲线围成的要用卷尺或是借助绳子才能测量,树叶、圆形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特殊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方法,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测量周长策略的多样化。将重点放在特殊的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测量上,为以后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服务。

四:操作练习。

(1)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2)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3)用四个边长是2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任意图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数学活动不是一个一般的活动,而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教师应该注重提高数学思考的含量,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策略。在练习设计中我要求学生用四个正方形来拼出我们学过的正方形和长方形或者其它图形,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即能使全体学生参与,获得成功,同时通过不同的想象的展示,交流甚至碰撞,让学生初步建立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选选做做"是根据学生选择的图形,独立选择解决问题的策略,由浅入深,巩固周长的计算方法,既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又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上的教学环节,以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精心组织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努力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尽可能的培养学生获取新知的能力,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绝不要包办代替。本节课我努力使传授过程变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逐步从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自己得出周长的概念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面积》说课稿

本课从一个喷水头转动可以浇灌多大面积的农田的实例出发,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圆的面积知识。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圆的周长等有关概念、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学好本节课,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和有关计算,可为学生今后学习和圆有关的图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特别是在圆的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可对学生进行极限思想的渗透。

2、教学目标。

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培养学习能力为重点,同时要强化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圆的面积的含义,经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一估”和探究圆面积公式的过程中,体会“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

3、重点与难点。

重点:能正确运用圆的面积公式计算圆的面积,并能运用圆面积知识解决一些简单实际的问题。

难点:“化曲为直”的极限思想的理解。

1、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思考问题,一同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2、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学习方法,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学手段。

为了更好地展示数学的魅力,我结合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习的形象感与趣味性,并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并说说从图中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圆面积的含义,体会到研究圆面积的必要性。

2、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估计圆的面积有多大。

通过探究和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积度量的含义,感受“化曲为直”的思想,同时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

3、旧知引入,探索新知。

从已学过的知识入手让学生思考:平行四边形面积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是否也可以转化成长方形面积来解决呢?引导学生利用准备好的圆片转化成为长方形,通过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然后进行动画展示,让学生闭起眼睛想一想是不是分得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既然圆的面积无限接近于长方形,那么我们如何根据长方形的面积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有什么关系呢?接下来再次播放动画,师生共同总结圆的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动画,可以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激发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消除学生学习时产生的疲劳感,提高学习效率。

4、实际应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计算,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既注重对基本技能的训练,又关注学生的思考;既引导学生运用探索结果解决问题,又引发学生对探索过程的关注。

5、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几方面进行小结,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板书设计上,力求简洁扼要,突出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学生一直处于探索之中,从提出问题合理猜想到主动探索、推导结论,都在“圆的面积与长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这一主线的引领下前后融为一体,又互为验证。整个过程不仅是一个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更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

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1、本节课有两个难点:如何测量出圆的周长?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它直径的3倍多一些。

2、首先,以旧有知识正方形的周长知识为铺垫引出圆周长知识,并让学生动手摸一摸圆的周长,初步感知周长是一周的长度,增强对圆周长的感性认识,了解之间的区别,前者是线段求和,后者是曲线求长。

3、学生发现尺不能直接测量出圆的周长。从而使学生想出用测绳、用滚动等方法化曲为直。

这节课学生通过量、饶、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算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4、练习设计应该具有层次性、针对性和综合性,既有帮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圆周率概念的练习,也有让学生运用公式直接计算圆的周长的练习,还有让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练习.

5、不足之处,教师引导过多,学生不能独自去探索发现知识。

小学数学课《圆的面积》说课稿

圆是小学阶段最后的一个平面图形,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圆的面积是在学生认识了圆的特征,掌握了圆的周长的计算,以及学过了直线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圆的面积有关知识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的扇形统计图打下基础。因此,使学生明确圆面积的概念,理解和掌握圆面积公式的推导及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生由学习直线图形的面积到曲线图形的面积,无论内容本身还是空间观念都是一个新的领域。尽管学生在学习前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对转化的策略有所了解,但是学生对于化圆为方的方法思想,无论在理解上还是运用上都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难点就是圆面积公式的推导。

1.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圆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培养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为了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在本节内容的教学中,我将重点采取如下策略:

二是强化过程,自主探索,引导学生经历操作、观察、填表、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圆的面积公式。

基于以上认识,为了有效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实现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圆的面积是在圆的周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周长和面积是圆的两个基本概念,学生必须明确区分。首先利用课件演示画圆,让学生直观感知,画圆留下的轨迹是条封闭的曲线。其次,演示填充颜色,并分离,让学生区别红色封闭的曲线长度是圆的周长,曲线围成的蓝色圆面的大小就是这个圆的面积。接着出示课题。

揭示课题后追问学生:针对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提出: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怎样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第二环节,猜想验证,推导公式。

1、学习例7,提出猜想。首先出示例7,引导学生弄清题意,明确第一幅图的重点是研究圆面积与正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接着放手让学生观察、计算、填空,初步感知圆的面积大约是这个正方形的1/4。

2、学习例8,推导公式。

在提出猜想的基础上,出示例8,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拼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在学生初步认识到拼成了一个近似的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引导学生观察,认识到随着平均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拼成的图形也越来越接近于长方形,为分析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的关系,推导公式奠定基础。在转化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拼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圆有什么联系?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3个必要的条件:长方形的面积=圆的面积,长方形的宽=圆的半径,长方形的长=圆周长的一半。在弄清3个必要条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怎样计算圆的面积?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并板书。

3、学习例9,应用公式。

在学生独立解答、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引导点拨运算顺序。

本环节的设计,注意设计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理解掌握圆面积公式,发展数学思考,体会数学方法。

第三环节,自主练习,应用拓展。

引导学生分别独立完成练一练。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楚根据半径、直径、周长计算面积的方法。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梳理知识。

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及收获进行总结反思,帮助他们建立起科学的知识系统,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觉建构知识的良好习惯。

各位评委、各位专家,圆的面积一节的教学设计坚持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理念为指导,以发展学生的概括抽象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为核心,以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为主线,着力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去推导、应用圆面积公式,努力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和谐发展,预期应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中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评委专家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圆的周长”是以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知识为认知基础的,是前面学习“圆的认识”的深化,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因此它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探究的课题是“圆的周长”,学生学习圆的周长并非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了学生对圆的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圆的周长的意义及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是理解掌握圆的周长公式及圆周率。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生活中自行车问题让学生猜想圆的`周长可能与圆的什么有关?是直径的多少倍?激起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然后利用多媒体自定义动画形式展示“绕”、“滚”等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很容易掌握这些方法,为后面的动手操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接着,学生利用准备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一步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发现了规律: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从而引出圆周率,学生有了这一发现,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使学生体验到了新知的价值。同时,以多媒体展示我国古代数学家在圆周率研究上的成果,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课堂上,生动有趣的探索内容,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开放宽松的课堂环境,恰到好处的鼓舞激励,各抒己见的思想交锋,标准严密的知识表达,课堂生活的亲生经历,培养了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体会到:只要我们在课堂上能放手,学生就会有惊人的表现,相信学生,他们一定能行!

山路曲折盘旋,但毕竟朝着顶峰延伸。把课堂还给学生已是必须,也是必然。我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尝试和反思,争取更快更好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创建高效课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出发,回归教育本质。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数学《圆的周长》教学反思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本节课我运用问题解决思想,以问题导学,引导学生不断寻求策略,不断解决问题,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怎样测量圆的周长,有几种方法?我打破了教材有什么做什么的传统做法,放手让学生探索创造,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一边思考,一边动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学生有充实的思考时间,有自由的活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更有一份创造的信心,通过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绕”“滚”“截”三种方法测量圆的周长,并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点:“用化曲为直的测量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在探索和观察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使学生自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了圆的周长的教学。

华罗庚指出,对数学产生枯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原因之一便是脱离实际。本节课一开始出示摩托车的里程表,有计数的跳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体会到“圆的周长”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为后面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埋下伏笔。

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问就是要学会问”。但是怎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有问题呢?教师必须启发学生主动想象,去挖掘去追溯问题的源泉,去建立各种联系和关系,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我在本节课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感悟到:必须先要知道圆的周长,而直接测量圆的周长很麻烦,有没有更简单的办法?促使学生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猜想——验证”“探索——发现”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又提出测量一棵古树的直径你有什么好主意?如果测量你家到学校的距离你有什么办法?这是两个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学生有感而发的方法有很多,学生的回答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这既让学生灵活运用了圆周长公式(可以测量周长再计算直径)并呼应了课堂的导入,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其效果真可谓“鱼与熊掌”兼得。

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知识生活化,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不但可以使学生感到我们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本领,我在本节课的最后部分安排了两个生活问题,并都是“以你……”的语气陈述,努力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当解决问题的主人,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由于我们身边的问题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如计算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许多同学都想到先数自行车车轮转了多少圈,用周长乘以圈数,对于怎样数车轮有的同学提出直接数,还的同学甚至想到了用一根长绳让它跟着轮子转,看看它转了多少圈,也有一些同学提出了在自行车上装一个计数器的办法,不但培养了学生开放型的思维方式,还激发了学生去动动手的愿望。

教师资格证认定小学数学说课稿:圆的面积

回复:

按照教育部的相关规定:“对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要求。对非师范教育类毕业生申请认定教师资格补修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的要求,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作出规定。”在湖南省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非师范教育类毕业人员应参加湖南省统一组织的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并且成绩合格。申请人在读大学期间在所读学校考试获得的普通话合格证书我省认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