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热门15篇)

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热门15篇)

ID:9279883

时间:2024-01-15 08:01:58

上传者:JQ文豪

范文范本是学习者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料,能够帮助他们掌握写作的规范和技巧。范文范本是学术与艺术的结合,是优秀作品的代表,希望大家多多借鉴。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初步探析论文材料化学专业人数

论文摘要:根据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材料化学学科专业特点,通过改革原有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修订完善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培养方案更好地体现了材料化学专业的特色,体现了“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要求。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一个交叉学科,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重视,许多高校纷纷设立材料化学专业。为适应21世纪社会对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需求,经安徽省教育厅批准,我校于20增设了材料化学本科专业,并在当年正式招生,目前已经有5届毕业生,学生就业情况良好。材料化学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的是应用型理科人才,所以材料化学专业学生不但要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及材料学科等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必须接受更多的应用性、实践性的知识教育。如何完成这一培养目标,使材料化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够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是高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只有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革新教学体系,优化课程体系中实践性教学环节,才能培养出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强,富有创造精神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才能办出高水平的材料化学专业,以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从“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总体要求出发,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我校材料化学专业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大部分内容构成。

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教育,体育活动,大学英语和计算机基础等。

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类,自然科学和艺术类等知识体系。

专业课程包括:大类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和材料化学专业课程。

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化学专业方向性选修课程。

实践性课程包括: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实践、科技活动等材料化学专业实践训练知识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交叉学科,其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材料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材料的制备、表征、技术开发和生产的基本能力。在构建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时,我们一直强化教学环节的科学性、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所有教育环节分为公共基础课程、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五个知识体系。其专业课程体系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的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基础,把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化学、材料物理等作为本专业的入门专业课程。在经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之后,陆续学习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材料性能学、材料现代分析技术、机械制图等专业课程,在此基础上通过专业选修课程的学习形成专业特色方向。并通过开设材料科学导论、纳米材料导论等任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了淡化专业界限,我校材料化学专业和化学、应用化学专业实施按大类培养,统一设置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平台。在2011年修订的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教学计划课内总学时为2633学时,学生毕业应取得总学分为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和基础教育与我校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一致;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和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与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有区别的开设,更加突显材料化学的特色。

3构建相对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

3.1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材料化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交叉学科,在教学计划中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按照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我们优化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教学体系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础实验层次,注重基础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二是测量实验层次,注重专业技能训练,设置了课程设计、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等内容,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综合实践层次,注重综合素质训练,设置了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践活动等内容,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3.2更新重组实践教学内容。

在2011年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环节为35学分,占总学分的22.7%。实践教学内容重点强调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和重组了原四大化学(无机、有机、分析和物理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与结构,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进行教学,确立了基础实验、测量实验和专业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涵盖了验证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等教学内容。同时,积极推进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方法手段的改革,减少验证性实验,积极创造条件增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强化毕业论文实践环节的检查和指导;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安排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验技能、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语。

材料化学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完善将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今后多年的一大工作任务。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实际,研究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材料化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课程体系遵循“厚基础、强能力、重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教学计划,在四年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分析理论教学相关课程,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分配理论课程学时数,使课程体系逐渐趋于科学、规范,达到构建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和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3]易清风,申少华,肖秋国,等.教学研究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10):174-175.

社会保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根据用人单位的征用信息,参考用人单位在专业设置、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意见,明确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工程造价人才时,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根据企业的意见制定一套培养计划,使毕业生在具备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培养更高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清楚工程造价这个专业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以后的工作情况,使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不能到毕业也没有完全理解工程造价的本质。

3.2了解企业岗位职责,分析工程造价人才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

在就业之前首先要明确所任职岗位的职责,了解工作任务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企业对工程造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3.2.1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计量计价能力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和相应的顶岗实习中掌握基本的计量与计价能力。比如,钢筋、墙面、混凝土构件、设备安装工程等工程量的计算,以及人、材、机的消耗量,熟悉当地各工程的计价定额。

3.2.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企业中的工作,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还要有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因为工作就是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这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仅仅掌握知识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的,所以,在培养学生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2.3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非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在生生与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提高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企业的工作与学校的学习状态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抗压能力等。

3.2.4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制图、识图能力制图、识图是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制图和识图能力,加强对不同构造类型、不同建筑结构的识别能力。

3.2.5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工艺能力经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管道工程施工工艺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自己对建筑施工工艺、建筑结构类型、建筑设备等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艺的施工难点和其本身的特点。

3.3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合理的专业课程工程造价专业着重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其课程的设计就要依据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比如,在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工程造价学生的工作内容包括:识读工程图、工程造价计算、编制工程造价报告书、计算工程量等。在其他领域的工作要求也基本是这个模式,所以学校就应该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比较合理的专业课程。就企业反馈的具体情况来看,企业中需要的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专业特长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细分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选择课程,也就是创立有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突出培养特色人才。

3.4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必须制定一套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总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认知训练。可以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去参观,了解建筑施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等基本知识,可以在校外的施工现场或学校的工程造价实训基地进行制图、识图的训练。第二阶段:单项技术应用培训。通过在学习建筑工程的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相关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单项技术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造价编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难点和重点,可以在学校里的工程造价实训室进行基础训练和教学。第三阶段:综合技能培训。可以用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学生的训练项目,进行工程投标和招标、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等方面的岗位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第四阶段:就业顶岗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到校外的实习基地或者是与企业协商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不同阶段的训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就会对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感兴趣,这样在实践中学生会有很高的热情去参与训练,而且把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对学生而言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3.5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工程造价专业比较注重的是应用,也就是需要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技能。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单单是具备这些能力是不能符合他们的要求的,一个人要想被别人认可,其自身的修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企业在招聘时首先会看看你的个人修养,然后再了解你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所以,在教学改革上,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在工程造价的教学模式改革中,要把握好教育的本质,以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前提,确定培养方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企业的岗位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就要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完善。

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以“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职业岗位特点,进入企业与相关中职学校,探讨中高校教育衔接的问题。明确食品企业相关岗位核心能力要求与中高校教育培养目标关系,确定各自教学重点,构架出中高校教育立交桥,完成中职与高校课程体系对接,全面提升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深入各类食品企事业单位,了解最新岗位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完善融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体系,突出专业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构建校企合作和社会评价系统,完成课程体系的实施和反馈。

2.2建立技能竞赛对人才培养的长效促进制度。

全国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牵引车,是面向社会、面向企业、面向生产岗位的社会性活动,它突出了高技能、新技术的要求,指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正确方向。在“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平台上,把握全国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致力教学模式、方式和教学手段改革,提升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技能水平全面提升,合理选拔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并力争成绩突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动力,进而促进职业技能大赛成绩进一步提高。通过不断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建立职业技能竞赛的三级促进机制,保证职业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

2.3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高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校企合作到什么程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而要持续纵深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政府与行业所起的积极引导与推动作用又尤为关键。在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组建专业建设理事会,形成政府引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职前职后终身教育过程。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并建立多层面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政府引导,加强校企双方多方位、多层次深入沟通交流,建立互利双赢的利益机制、资源共享的参与机制、规范有序的约束机制、心系企业的情感机制和政策引领的保障机制,保证校企长效合作,共同实现职前职后“高端技能型”人才终身培养的目标。

2.4创新教学管理制度与学习效果评估制度。

把握“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特点,不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方式改革,改革专业教师只管教学不管育人的现状,实现专任教师专业知识教学、职业技能指导和学生素养提升的“三位一体”管理制度,实现教师角色由“教书先生”向“三师型”教师(教师、技师、就业导师)转变。改革一张试卷定成败的传统考核方式。在“开放性”和“一体化”基础上,以专业核心课程为切入点,分析分解食品岗位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相关部分的要求,与课程群相关内容进行整合,融合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对学生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进行综合考量,改革核心课程原有考核方式,实现过程技能考核、终端理论考核与实岗操作考核三结合,全面衡量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在“工学交替”过程中,把学生理论学习成绩、企业文化及相关专业知识考试、顶岗期间考勤及表现三结合,全面衡量学生顶岗实习过程的综合成绩。

3几点需注意问题。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推进中高校培养体系对接问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如何在“开放性”的平台上,合理优化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从专业、职业和岗位需求出发,调整核心课程,优化实践模块,有效对接中高校培养体系,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培养高端技能人才。(2)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机制的建立问题。以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索建立师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促进机制,通过大赛引导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师资队伍建设是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职业技能竞赛的长效促进机制关键是优秀专业教师积极参赛的促进机制,如何组织专业和专业群的师生密切关注和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并取得优异成绩来实现以赛促建、以赛促学、以赛促教。(3)政行企校四方联动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问题。把企业文化、工艺流程、职业技能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中,成立由政、行、企、校四方组建专业建设理事会,形成合作育人的机制,确保食品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扎实推进,把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才培养的终身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对于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转需要进一步完善。

作者:张爽季慕寅单位: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摘要:在确定食品类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上,从支撑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教育过程、管理制度和评估制度等方面,对“开放性、一体化、工学交替”的高校食品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为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可遵循的思路。

食品工业是我国最大的工业部门之一,其行业涉及面广、分工复杂、体系庞大,企业规模不一、发展迅速而不均衡,这使得该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具有独特性[1-2]。本文探索符合高校特色和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国内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课程设置相对独立,内容交叉不紧密的特点,提出了以机器人机构设计及控制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机器人各模块本体机构设计、各模块及整体建模、各模块及整体控制方法设计、关节驱动模块设计、检测模块设计和最后的顶点项目环节将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课程间建立了联系,同时借助机器人平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软件与硬件的融合,扩展了学生的学科领域,该模式有助于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机器人;机构设计;培养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机械类专业学生的课程设置都十分重视理论和实践结合,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但由于学时和学生层次的限制,许多学校存在理论教学深度不够,教材内容更新滞后,配套的实验设施及器材老旧,无法满足社会及知识更新的需求。同时专业课程设置求全、量多,课程之间联系不强,实验、实训教学通常只针对各独立专业课程,缺乏关联多个专业课的综合性实验平台。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掌握知识片面,缺乏对专业理论课程之间内部关联的理解,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欠缺。无法在毕业后满足社会及企业的要求[1]。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工程应用各学科及学科内各个专业课程联系更加紧密,跨学科成为创新的新增长点,科技和社会的进步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急迫,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困扰了许多机械类专业的教师。

1如何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当前国内大多数高校机械类专业的培养方案都倾向于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制定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也是遵循这一标准。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机械类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宽厚的基础理论和较扎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专门知识,能在机械工程及自动化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生产组织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3]。毕业要求中明确了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工程要求、特别要求四个要求。如何在有限学时和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满足认证标准,需要有新的载体将课程体系联系起来。机器人集机械、电气、传感、控制、计算机和通信等多学科领域于一体[2],融软件与硬件、理论与实践于一身,是联系机械类各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理想平台,是应对上述问题的有效实际载体。

2以机器人为载体的理论与实践教学。

应用型本科高校机械类专业主要的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参见表1。不难发现这些课程与机器人联系紧密,图1更从层次性、递进性角度给予了直观表示。下面以六自由度机械臂各层次设计为例进行说明。图1中右侧箭头表明了各模块随着各学期课程的情况逐层递进,其内在逻辑符合控制规律,即满足从系统硬件搭建、模块及整体建模、控制器设计、执行驱动、反馈检测各阶段。各层次右侧的双箭头表示在学完相应理论后可以进行的机器人各模块设计及实验,同时在设计时也能促进对各相应课程内在关系的进一步理解。

2、1机器人各模块。

本体机构设计本阶段主要完成机械臂各模块的机械设计,包括基座、连杆、手爪。在学习完l1课程后,学生具备了看图及用计算机实现平面和三维绘图的能力,l2、l3课程能使学生具备对刚体和弹性物体的受力分析能力,z1、z2课程后学生将能设计多杆件的机械臂系统,在修完z8课程后能完成各关节电机选取。可通过在计机上设计六自由度手臂完成s1课程设计。

2、2各模块及整体建模。

机械臂是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除了需要较强机械专业背景外,还要具备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这需要l4、l5课程的知识,同时当对由各模块构成的整体机电系统建模时,还需要z5课程的支撑。本阶段的工作和实践经验对于基于模型的控制算法设计极为关键。

2、3各模块及整体控制方法设计。

机械臂的控制往往需要建立其运动学方程,有时候还需要构建动力学方程,采用的控制方法通常属于反馈控制,如pid控制。z5、z9课程能使学生具备设计六自由度机械臂控制算法的能力。

2、4关节驱动模块设计。

机械臂关节运动有液压、气压、电动驱动三种方式。液压、气压驱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及其常见的驱动设备控制在z3课程中进行讲授。学生在学习完z4课程后,也将掌握机械臂关节的电动驱动方法。配套的相关实践课程在s2、s3中进行,课程z6将使学生具有设计相关驱动模块的软、硬件能力。通过该模块的设计,能将上述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体系化。

2、5检测模块设计。

要完成机械臂位置、姿态的.精确控制和轨迹的快速追踪,就需要在反馈环节中加入高精度的检测器件,这里主要采用传感器。如采用测速发电机测量机械臂关节的运动速度;采用加速度传感器测量关节的位置[4];采用腕力传感器调节手指、手臂的位置,以合适的力度抓取物体。若想进一步提高机械臂的智能控制,还可采用视觉、滑觉、接近传感器[5]。

2、6顶点项目。

这里我们引入了国外高校实践课程最后阶段名为“顶点”的项目经验[6],让学生利用设计的机械臂在设定的不同的任务场景下完成随机任务。它一般历时一年,通常是动手的、跨学科的和基于团队的。该项目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接触到工程的广度、发展周期的各个阶段,以及管理一个项目组的挑战。顶点项目的推广将使学生在毕业时能顺利符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生的十二项要求。

结论。

以机器人机构设计及控制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能把机械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深度融合,实现了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和递进性,扩展了学生知识的广度又兼顾了认识上的深度,通过面向具体任务场景的顶点项目,提升了学生利用团队协作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材料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设置的初步探析论文材料化学专业人数

制药工程是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药学、工程学、管理学及相关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制造药物的实践工程,是研究药物制造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为适应地方医药经济发展需要,2005年我校率先在农林院校中开设制药工程专业。制药工程专业作为校级重点建设专业,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仍存在专业特色不鲜明、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不强、实践环节薄弱、人才培养方式单一化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我校制药工程专业6届毕业生的就业、考研及医药产业对制药人才的需求实际,基于“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的构建,我校重新制定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希冀于以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为目标,专业建设为主线,紧抓专业定位、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研究、实验实践六大环节,使培养的大学生具备学习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可迁移性技能。

培养方案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本规格以及培养过程和方式的总体设计,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管理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保证教学质量的纲领性文件和基本依据。

一、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坚持“重基础,强实践、多能力、高素质”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一改过去常常提到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教育理念,更加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培养方案制定的基本原则。

(一)准确定位目标明确的原则。

专业培养方案要符合制药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订的专业规范,满足与本专业相关的认证标准或评估标准要求,结合本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定位,科学合理地制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要求。

(二)加强课程平台建设的原则。

为增强人才的适应性,切实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构建“3+2”课程体系即“平台+模块”课程体系。“3”指三个平台,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2”指两个模块,即: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

(三)坚持整合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学计划是学校培养人才和组织教学的重要依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教学文件。精心设置专业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专家或企业家的讲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精简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引入科研或教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加强学科间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

(四)强化实践提高能力的原则。

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制药工程专业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不低于总学分的25%;按照课程群将分散设立的实验进行整合,超过30学时的课程实验单独设实验课程;设立一定数量的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改进实践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一)总体结构。

课程体系设置采用“平台+模块”的结构形式,即:通识教育课平台、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课程按性质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类,必修课占总学分的80%,选修课占总学分的20%。

(二)平台结构。

平台结构分通识教育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三大平台。

1.通识教育课平台:通识教育课平台体现本科教育的基础性,注重人文素质,文理交融,科学精神,身心健康,就业指导。强调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本平台分为通识教育必修课(简称:通修课)和通识教育选修课(简称:通选课),总学分为53学分,其中通修课40.5学分,通选课12.5学分。通修课主要指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外语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体育课、军事理论课、形势与政策等。通选课要求每个学生选修通选课不得少于12.5学分(选修超过12.5学分按12.5学分计算)。

2.基础课平台:基础课平台是数学、物理、化学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等课程,强调重基础。

3.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体现融通性,注重学科交叉,强调课程综合,系列课有机联系。按相同一级学科或学院内的各专业基础课打通培养。

(三)模块结构。

模块结构分为专业课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两部分。

1.专业课模块:专业课模块体现专业特色或现代化大农业特色,拓展专业面,注重因材施教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课程根据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论证后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列专业选修课学分不少于学生应选学分的1.5倍,并且要选国家级精品专业课2~3门作为选修课。

2.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体现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强调课内外结合。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教学实习、专业实践、科研训练、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等,一般为26周。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创新实践活动学分不占实践教学模块学分,但可计入通选课学分或置换相关类别的选修课学分。在实践环节,本科生实施导师制,鼓励更多的学生从二年级进入实验室和研究室,培养科研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性、指导性文件,也是开展一切教学活动的执行文件。针对培养方案设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专业课程的授课中,精简课程之间的重复部分,突出应用知识的讲解,与时俱进,根除陈旧的知识,改革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注重讨论式、案例式、研究性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开展,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主动参与机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程设置中杜绝因人设课或因无人而不设课的现象。

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施过程中,准确分析和把握制药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自身的办学实际和特色,体现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又要有利于学生全面、持续、协调发展,实现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电气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广告学教育始于上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需要,30来年广告学随着广告业的迅猛发展而发展,并直接推进了广告教育的发展。目前,全国有300多所大专院校陆续开办广告学专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为广告行业提供了有效的专业理论支撑,但这远远跟不上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要求,多层次、综合型广告人才匮乏日显突出。高校广告学专业重视理论忽视操作性,广告行业带动专业发展效果不明显,这都要求广告教育在内容和方法上要与传统的教育模式有所区别,明确广告学的人才培养定位,宽口径、创新性、长远性、多层次等。

一、广告学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从对吉林大学等多所高校开设的广告学专业进行了研究,从人才培养方案、毕业学生反馈等方面发现的几点共性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确、特色不突出、综合应用能力较差。中国很多高校的广告学专业,大多是被社会淘汰的专业转型到广告学上来的,学科背景与该专业联系不大,导致广告学基础不稳固、专业特色很难定位,人才培养模式趋同。

(二)广告专业教育重理论轻操作。侧重理论方面的梳理,能够有效的提炼理论知识,但缺乏创新的理论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应用到执行方面学生却往往找不到依据,缺乏处理实践中出现问题的灵活性。

(三)缺乏行业引领。广告行业引领的方式较为单一,深入不够。大多以大赛形式为主,周期较长,参加后为什么获奖不明确,不能够承上启下,学生很难从中得到提高。广告讲座衔接不够,因为时间限制以及针对大赛的较多。商业目的较强,缺乏稳定连续性,导致行业培养作用不明显、广告协会作用不明显,相关培训提高不大。

(四)师资队伍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教师能够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能力较差。二是教师实践性较差,大多是刚出校门,原来的学校就缺乏实践。三是复合型教师较少,中文出身较多,综合能力弱,看待问题较为片面。

(五)课程设置。忽视学科之间的交叉,应用性较差。

二、广告学人才培养应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

(一)人才培养定位明确,符合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社会需求。明确培养目标制定:利用原有学科的优势,结合行业长远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目的,选择适合的生源制定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

(二)教学方式方法的多元化。

1.课堂讲授方式。沿用传统教学的规范性,调整教学方法灵活教学内容,进一步加强案例教学法,多方法使创意再现。掌握头脑风暴的方法,限定命题团队合作分工明确。多以汇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多互动、注重传播性隐密性,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使教学内容有效的贯穿其中。

2.加强实践活动的深度。一是建立创新园可以容纳学生实习创业的广告公司。二是参加不同层次的广告大赛,赛后要跟踪,总结不足。三是找有规模的不同类型的实习基地,培养综合能力。

3.多形式的活动。一是开展较高层次国内外最新的广告作品展览以提高学生的'眼界。二是开展前沿的广告讲座,可以以多形式的。三是有深度的辩论赛,要有较高的理论支撑来完成的,不能流于形式。四是参加不同形式的发布会,了解市场行情。

(三)广告行业多方面的引领。国内广告行业应发挥行业组织的纽带作用,使学界和业界保持及时的沟通与联系,使教学和业界需求不致脱节。组织的广告赛事要有针对性,重点突出。不同层次的赛事周期要有所不同。获奖点评要梳理,使学生在参加比赛的同时既得到了锻炼,又能得到提高。

(四)师资队伍培训的重视。人才培养重视度不仅关乎学生切身的利益,同样关乎整个行业的良性循环。教师在上岗前不仅需要通识教育理论方面的培训,更需要眼界的开阔,才能增强教师在课堂上主导地位。广告专业的时尚性、潮流性、独创性要求教师:_是多与国际广告行业接触,保持紧密联系,可通过订阅国际广告杂志、参加国际活动提高眼界。二是与广告公司建立联系,经常可以学习国内外制作角度。从而带令学生模拟项目,共同完成。三是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在有较好的中文基础上,向时尚语言转型,以适应社会语言。

(五)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多开设教学平台,利用综合学科资源,不断满足日益需求的市场化、职业化、技能化的教育体系。

三、结语。

尽管目前办学速度较快,但教学模式趋同化较重。为了广告教育更好的发展,快速找准定位,这些都需要学界和业界给予更多的探讨与支持,配合学习。毕竟,广告学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实践中,国际国内的广告业也在不断变化发展。国外的广告历史提供了广告发展的脉络,但要符合中国的发展借鉴保留的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谈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摘要]目前,装配式建筑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导致装配式建筑的人才队伍跟不上发展速度,加强装配式建筑专业的教学改革成为了关注的重点,本文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对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措施,以供参考。

1目前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

在我国,校企合作经历了30多年的探索,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一种模式,装配式建筑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1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的模式,主要是具有教学、生产、培训的功能。是由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建立起符合企业要求以及技术教育要求的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通过聘请专家顾问或者是经验十分丰富的一线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来,将企业的生产环境和学校的教学环境融合在一起,在教学工厂的模式下,教学人员和企业的工作人员实行双岗双责,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意识。

1.2订单模式。

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中的订单模式,主要指企业根据需求量向学校下定单,学校和企业双方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根据企业的需求量以及需求方向,学校制定相应的人才计划,在学生毕业之后和单位签订就业协议。订单模式的合作模式,不仅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还解决了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给企业节省了培养成本。

1.3学工交替模式。

学工交替的合作模式,是将理论学习的过程和实践的'过程进行交替,在学校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在企业完成实习任务。高职院校主要是进行实用型、技术型以及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学工交替的校企合作模式,能够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同时在进行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并且能够在工作实践中快速的成长,更好的适应企业的生活。

1.4技术服务模式。

技术服务模式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员工进行培训,通过校企合作实现对员工培训,目前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竞争越来越激烈,其装配式建筑企业更要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在进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老师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培训技能。技术服务模式能够提升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服务于地方企业,为地方经济提供服务,提升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技能。

1.5“科技服务”模式。

学校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科技服务。科技服务模式是企业提供资金、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设定可研方向,是比较深层次的一项合作模式,在科技服务的模式下,教师和企业的专家共同进行研究成果的创造,进行项目的研究,并将研究的成果转化成产品、技能或者决策。总的来说,科技服务模式是一种共赢关系,企业和教师共同的进行成果的研究。

2.1转变合作观念,找准校企合作的利益基点。

要想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要找到校企合作的利益,并且转变合作观念,从根本上认识到校企合作是一种共赢,是给双方带来利益的。学校和企业都要进行换位思考,满足双方的发展,学校要做到求同存异,确保学校自身价值的基础上,寻求企业和学校的一种平衡。只有确保共同利益,合作才能长远。校企合作模式是在进行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将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联系在一起相结合,企业也要转变观念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明确在校企合作中自己的定位,为社会提供更加符合社会实践的装配式建筑专业的人才,同时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提升企业的发展以及自身价值的文化层次。

2.2充分发挥政府的主要作用,加强体制机制建设。

在现实情况中,很多的地方政府没有发挥好主导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带来的好处,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支持很少,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只有加强政府的政策支持,才能使企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因为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政府应该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信息的提供。在校企合作中,存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为企业提供技术供给存在的困难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高职院校供给的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和企业所需要的存在偏差也是在所难免的,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是政府工作中的关键;(2)制度的建设。要想确保校企合作能够良好的发展,制度建设是必不可少的。这主要是由于校企合作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做好政府制度建设也是政府的重点工作。(3)法律法规的维护。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利益分配或者是产权问题。这就需要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的进行规定,只有做好法律法规的约束,合作才能更加的规范化。

2.3树立面向产业需求的教育理念,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在进行校企合作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该明确基本的教育方针,面向产业需求,充分考虑市场情况,进行课程的设置以及专业教学的调整,确保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就业和实践需求。在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将市场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确保和市场需求保持一致。在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自我认知、自我评估的培养,确保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水平以及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岗位相匹配。在课程体系方面,高职院校要和企业共同研讨出符合企业的专业设置、课程计划以及人才培养模式,在这过程中听取企业代表的意见,同时在坚持自主原则的前提下,发展引企入校的模式,以企业的技术标准为基础,进行专业课程的开发,以适应企业以及行业的变化。

3结束语。

总的来说,高职院校应该找准利益基点,加强校企的合作,和企业共同制定出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专业的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加强体制建设,引导企业主动和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满足企业、高职院校、人才、市场各方的利益诉求。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笔者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国内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细致论述,看到了研究者在分析过程中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的重视,但同时也看到了其拘囿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篱笆而难以逾越,进一步地提出了自己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

关键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众多高职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旅游行业需要的各种人才,服务于地方旅游产业,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但在这个过程中,各高职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类型的人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影响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的模糊界定。

一、旅游管理大类宏观论述。

纪培玲、路军针对旅游业高级专业型人才缺乏的现状以及培养目标“大而全”,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的设计,如高级管理人才实行“学,研,产”相结合的模式,中级管理服务型人才实行“教学经营一体化”模式。

钟志平在梳理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国外旅游教育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实践的“双体系”教育体系,并从加强实验室建设,突出教学实践环节等角度对“双体系”教育体系的实施进行了论述,但相同的是对旅游行业企业及政府,学校因素没有涉及,没有看到其作用。

魏小安、厉新建在对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的基础上,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注重项目化的教学措施,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引导意义,但单纯从学生、教学方式、课堂的改变等方面难以真正地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

马勇、魏卫、邓念梅提出了“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需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质量保证四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

综上,我们发现诸多学者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过程中都能重视实践的作用,都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实训室建设、教材设计、教学设计及师资等方面与实践挂钩,但相同的是都没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的外在因素的作用,究其根本,还限于就人才培养论人才培养,没有看到外在资源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钟先丽在梳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应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旅游人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在论述中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对行业企业资源也缺乏过多的描述。

王琼、李云辉从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详细地从教师、学生和旅游专业技能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和策略。

周义龙提出把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职业专业教育与职业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训操作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教学、专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拓展、教师走向企业与人才引进学校及专业基础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周艳春从目前高职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中国入世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专业设置、教材和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手段变化等多个层面构建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与旅游管理大类的人才培养的宏观论述一样,对高职类旅游人才培养的论述也缺乏跳出学校从外面去看的视角,缺乏从外部环境入手去分析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政府,行业企业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因而相关的研究论述只能停留在学校内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缝缝补补,而不是颠覆。另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需要进行第三方的评价,这个第三方最好是家长或社会,而上述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到这个方面。

吴丽慧、庄小丽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为例,在传统的“5+1”高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3+1+1+1”的新型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等措施,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郭艳萍以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赵建军通过对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在跨省区招生背景下,构建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论文

由于没有调查过相关市场调研和没有进行过科学论证,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没有准确定位,培养不出能够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与之差距甚远。

1.2课程设置不合理。

应用电子技术涉及的岗位多,技术更新和发展过快,对于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偏高,但目前学校对人才培养方案不能有效的进行针对性人才的培养,也不能对就业岗位进行定位,学生缺乏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

1.3师资建设不足。

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对老师有很大要求,老师既要给学生传授完整的理论思想,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多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目的。然而目前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老师,很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缺少非常重要的实践经验,在教学中多数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其案例和项目并非真正来源于企业,现代化教学设施缺少、实践效果差等问题都是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导致培养高质量出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受限,无法应对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人才的需求。

1.4教材和教学内容更新过慢。

以往教学模式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只有教师和教材,而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发展需求,教材和教学内容更新过慢是应用电子技术教学发展过慢的根本原因。

2.1根据岗位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培养目标。

我们可以通过有针对性的和多手段调研方式,就专业需求和就业岗位等进行实际调研,明确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职业技能、综合素质等要求。本专业涉及到社会各个岗位,电子产品制造业尤为突出。从业人员要掌握电子技术应用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举杯一定专业性知识,不仅要具备电子产品中装配、调试、返修的能力,还要可以接受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维修的能力;有可以对电子产品进行分析、测试、设计、开发的`能力;并且熟练掌握一定的专业外语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出文化素质以及创新思想和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专业性人才。

2.2完善课程体系,同时培养具有专业性、实践性和职业素养的人才。

我们要以能力培养为主线,把职业素养课程和专业基础能力课程作为基础课程,把专业核心能力作为课程的重点,加强对专业理论学习,增加实践经验,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根据课程进行技能实训、制作实训、产品维修实训等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对电子产品设计、维修等专业核心能力。在实践课程里可以采用以真实电子产品为载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成对电子产品的设计、装配、等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工作中有具体的实践经验,使学过的过程与工作过程融合贯通。除此之外,我们也要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科技不断进步与更新,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有自我创新的能力,否则很难适应技术的“改朝换代”。

2.3加强师资建设。

随着科技更新,应用电子技术也跟着更新,那么我们教师也要跟着更新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作为应用电子技术教学中作为传授者的教师,教学水平高低不一,接受新我们要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对于有较高水平的教师更要定期组织培训;并且在教学中多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因“兴趣”而学,不是因为“学”而学。除了传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

2.4多运用网络多媒体和仿真软件进行教学。

现在互联网与多媒体发展迅速,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仅仅是从书本上,我们可以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快教学进度,还能让学生彻底拜托枯燥的书本知识,让所学的专业活灵活现出来,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还能培养出学生创新能力;加入了仿真软件进行教学,我们不再是“纸上谈兵”,学生可以详细分析电路、电板等,这样可以培养出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育实践与探索,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里,我们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向导,深化改革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培训、能力培训、专业素养培训、文化课内容的掌握,这样才能培养出应用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高素质人才,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更加快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直都受到重视,并不断进行着研究和探讨。根据三亚理工职业学院“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从对“旺工淡学”的价值判断和结合海南省度假旅游的现实意义出发,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培养更多高素质大酒店管理专业人才的必要性。

[关键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旺工淡学。

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直是高职院校积极探索的方向,在现代酒店业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也在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更快地适应酒店业的发展,为酒店业培养更为合适的人才,为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多年来一直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以真正培养酒店管理专业优秀人才,服务于地方经济。

在探索顶岗实习、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本,就业导向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将培养学生合格的酒店岗位职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根据酒店岗位职业自身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和酒店两个不同的学习场合对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学习和实践,学生在学习一段时间后,进入酒店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再返回学校继续学习,这样反复交替,旨在促使学生完成理论与实践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酒店工作现场学习酒店岗位职业技能,对学生酒店职业能力的提升往前迈了一大步。因此在与酒店合作的过程中,又进一步考虑如何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与办学水平,增强学生的初次就业竞争力,为酒店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酒店管理专业再次对海南省酒店业进行调研。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地处海南省三亚市,海南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12月31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计划在未来,将海南打造成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这标志着国家对海南的“国际旅游岛”战略定位的身份进行了确认。度假酒店是海南最具特色的类型,海南度假酒店的出现丰富了中国旅游酒店产品的类型,并引导和形成了中国休闲度假的旅游方式。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冬天的热带海岛和健康岛,海南的滨海旅游和休闲度假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休闲旅游在中国的迅速崛起,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海南酒店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对海南省三亚市酒店业对人才需求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海南各星级酒店正是在这样的淡旺季接待量反差比较大的背景下在旅游度假旺季时间对酒店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达到最大。酒店的接待业务量会随着休闲度假的客源情况而发生变化。根据调研结果,酒店管理专业将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调整为“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顺应了海南省休闲度假酒店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酒店管理专业根据合作酒店的客源接待业务量情况,将学生的三年学习过程采取了“1+0.5+0.5+1”(学习+实训+学习+顶岗实习)的“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第一个0.5是第三学期学徒实习,也就是三亚酒店业每年十月份至春年之后长达四个月的度假旅游旺季时间,学生到酒店跟师傅学习工作过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解决酒店在此阶段用工旺季的问题;最后的1是第五、第六学期学生在酒店的顶岗实习,即每年十月份至第二年的五月底,此阶段也是学生实习的准员工制,不但解决了酒店在此阶段用工旺季的问题,同时根据第三学期学生实习的.表现情况选出优秀学生进行管理培训生的培养。而在学校学习的第一学年学生学习素质教育课程和酒店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核心课程,此时的课程由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组成,专业核心课程由酒店来校进行专项技能授课;第四学期学生返回学校学习专业拓展课程,全面完善学生专业体系课程。三亚理工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推动了课程的建设及教学团队的提升,同时强化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综合能力都得到有效提高,在经过一届学生通过“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培养,酒店反馈学生职业素养好、上手快、进步快、理解沟通能力强,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五星级酒店工作,其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在实习期间就得到了职位的提升,赢得了社会和酒店较大程度的认可。

由此,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服务地方经济,根据所在区域酒店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校企合作机制是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者:周文哲单位:三亚理工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谈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国际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一个涉外型专业,涉及相关英文专业术语、国际惯例和法律法规等知识,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incoterms)、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ucp600)等都是英文形式。中英双语教学可以使该专业与国际接轨,有利于提高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规范化。独立学院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基础、贸易理论知识及贸易实务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此外,针对自贸区的发展方向,学生还应该具备英语能力、国际型知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英语能力是基础,学生应具备扎实的听、说、读、写、译能力,能够在各种国际场合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会话、商务谈判等;国际型知识指学生熟悉贸易法规和国际惯例,具备国际经贸、国际商法、跨国经营和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跨文化交流能力指学生了解外国的政治经济、人文法律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识,了解跨文化沟通和交流规则,实现无语言障碍的跨文化沟通。但是由于目前的独立院校双语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对贸易专业的双语课程和实践课程较少,课程体系设计和教学效果,与自贸区需求的人才目标还有一定差距。为了实现独立学院国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满足自贸区对贸易人才的需求,亟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国际贸易专业双语人才培养模式。

二、基于自贸区需求的国际贸易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双语课程体系设计。

目前,福建省各大独立学院都已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由于办学理念和师资力量的差异,各院校开办的双语课程种类有很大差别,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上。基础英语是每个学校必设课程,从大一上学期开始到大二下学期结束,持续时间最长。目前基础英语大都沿用固定课本,且各专业学习的知识结构都基本雷同,专业课程的英语教学主要集中在外贸函电和商务英语等课程,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根据自贸区人才需求,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双语课程体系。通过对自贸区所需人才能力要素的分析,确定国贸专业双语教学的课程体系为:公共课、专业课和专业实践课。课程设计遵循“语言+贸易+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确保国际贸易人才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

1.公共英语课分专业教学,即经济类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与其他理工科专业分开教学。在大二上学期,对经济类专业学生侧重经济类基础知识的培养,如专业基础名词学习、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介绍等。

2.专业课分为三大部分:专业基础课、专业群组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基础课构建学生的经济学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宏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和管理学等课程,此类课程大都在大一下学期和大二开设,学生英语基础稍薄弱,教学时可采取英文备课+中文讲课的方式:即课件专业术语部分用英文,讲课时用中文;专业群组课构建学生专业知识,如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经济法、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法等课程。此类课程多数在大二开设,学生专业英语知识有所巩固,教学时部分涉外课程,如世界贸易规则,可采取英文备课+部分英文讲课的方式:即课件用英文,讲课时专业内容部分用英文,有异议的地方用中文解释。专业选修课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如企业战略管理、国际服务贸易、中外文化比较、商业伦理、世界经济概论等课程。这部分课程基本上中文讲授,个别课程可双语教学,如中外文化比较,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3.专业实践课模块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主要课程有:外贸函电、企业沙盘模拟、商务谈判、进出口单证、报关实务、综合实训课等。另外,为了符合自贸区需求,可另设自贸区企业实训课程,模拟自贸区企业设立、运营和日常业务操作。此类课程多数在大三大四开设,学生专业英语知识较熟练,可以采取英文备课+英文讲授的方式。

(二)“双师型”国贸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双语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不仅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功底、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还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而就目前实际情况看,独立院校大都是年轻教师,部分教师的国外学习背景为一些课程的开设提供了专业支持,但多数教师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另外“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理念对教师也有一定影响。针对上述情况可以考虑“内培养、外引进”的方式建设教师队伍。一是为专业教师创造出国深造的机会,或到自贸区外贸企业中锻炼,学习外贸实际操作,熟悉贸易流程;二是引进具有跨英语专业及国际贸易专业的综合人才,如本科是英语专业,研究生或者博士是经济学专业,具有多年留学背景。这类人才可以在国际贸易教学中采用双语或者纯英语授课。

(三)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目前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而pbl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典型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双语教学的需要。p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基础贸易知识和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在基础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培养,开展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展示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分析和讨论,形成教、学、用相互促进的良性教学模式。在专业课和选修课双语教学中,利用案例教学法等将实践中的真实事例呈现给学生,设计适当的问题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设计案例时需考虑学生现有的英语和专业知识水平,案例应源于实际,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四)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福建各大高校都已建立自己的文科教学实验室,可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建立校内贸易实训平台,让学生掌握纯英语环境下的贸易流程和贸易操作;另外与外贸企业联合建立实习基地,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贸易流程中,为将来工作奠定基础。在具体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依托现有的实验室,建立自贸区商务模拟实训平台,尽可能营造出符合真实的国际贸易场景,学生按照场景设置完成实习任务,切实感受实际国际贸易的氛围,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此外,学校应该努力拓宽渠道,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实际操作锻炼机会。

三、结语。

福建自贸区的设立为企业提供了多种利好机会,自贸区企业在转口贸易、税收豁免、检验检疫、通关等流程方面与一般贸易企业有很大差别,另外自贸区在设立离岸金融中心、利率市场化及外汇自由兑换方面都有创新。高校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必须与这些法律法规、政策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知识结构更新升级、符合自贸区企业需求的复合型双语人才。

谈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

根据用人单位的征用信息,参考用人单位在专业设置、毕业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意见,明确工程造价的人才培养方向。也就要求学校在培养工程造价人才时,不能仅仅重视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培训,还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根据企业的意见制定一套培养计划,使毕业生在具备工程造价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有良好的素质和职业道德。为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培养更高的就业能力。让学生清楚工程造价这个专业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以后的工作情况,使学生能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不能到毕业也没有完全理解工程造价的本质。

3.2了解企业岗位职责,分析工程造价人才应该具备的就业能力。

在就业之前首先要明确所任职岗位的职责,了解工作任务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根据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企业对工程造价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要求主要体现在:

3.2.1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计量计价能力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在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计量与计价等课程和相应的顶岗实习中掌握基本的计量与计价能力。比如,钢筋、墙面、混凝土构件、设备安装工程等工程量的计算,以及人、材、机的消耗量,熟悉当地各工程的计价定额。

3.2.2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在企业中的工作,不仅要求学生对专业对知识要熟练掌握,还要有对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因为工作就是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操作中,这对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仅仅掌握知识是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的,所以,在培养学生工程造价方面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3.2.3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对非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和校园环境的影响,在生生与师生的相互交流中,提高自我管理和组织能力。企业的工作与学校的学习状态是完全不同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抗压能力等。

3.2.4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制图、识图能力制图、识图是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和实践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制图和识图能力,加强对不同构造类型、不同建筑结构的识别能力。

3.2.5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工艺能力经过建筑电气工程施工工艺、管道工程施工工艺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自己对建筑施工工艺、建筑结构类型、建筑设备等的认识和理解能力,熟练掌握各种工艺的施工难点和其本身的特点。

3.3根据企业岗位能力的要求,确定合理的专业课程工程造价专业着重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所以其课程的设计就要依据企业岗位的要求来确定。比如,在建设工程的实施过程中,工程造价学生的工作内容包括:识读工程图、工程造价计算、编制工程造价报告书、计算工程量等。在其他领域的工作要求也基本是这个模式,所以学校就应该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比较合理的专业课程。就企业反馈的具体情况来看,企业中需要的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专业特长和一定的实践能力的学生。这就需要根据企业岗位的需求细分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方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方向选择课程,也就是创立有特色优势的专业课程,突出培养特色人才。

3.4增强实践教学,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

工程造价专业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理论知识,必须制定一套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能力。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总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认知训练。可以带领学生到施工现场去参观,了解建筑施工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等基本知识,可以在校外的施工现场或学校的工程造价实训基地进行制图、识图的训练。第二阶段:单项技术应用培训。通过在学习建筑工程的计量与计价、市政工程的计量与计价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知识之后,进行相关的训练。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的单项技术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在训练中掌握造价编制、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难点和重点,可以在学校里的工程造价实训室进行基础训练和教学。第三阶段:综合技能培训。可以用企业的实际项目作为学生的训练项目,进行工程投标和招标、工程造价软件的应用等方面的岗位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岗位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第四阶段:就业顶岗实习。可以安排学生到校外的实习基地或者是与企业协商进行顶岗实习,通过实习提高学生的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适应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好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学生通过不同阶段的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不同阶段的训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方向也不一样,这样学生就会对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感兴趣,这样在实践中学生会有很高的热情去参与训练,而且把课堂中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对学生而言是对知识的巩固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践能力。

3.5重视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工程造价专业比较注重的是应用,也就是需要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的技能。但是对于企业来说,单单是具备这些能力是不能符合他们的要求的,一个人要想被别人认可,其自身的修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企业在招聘时首先会看看你的个人修养,然后再了解你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所以,在教学改革上,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和社交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4结语。

在工程造价的教学模式改革中,要把握好教育的本质,以企业岗位的需求为前提,确定培养方向,对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以,为了满足不同时期的企业的岗位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就要不断地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并完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构建电气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知识体系论文

在强化工程实践上,除了重视专业基础实验外,加强专业实验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继续强化校内外生产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大学生科技竞赛、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针对存在的学生知识面较窄、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通过积极开展学术交流,鼓励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开设新技术专题讲座与工程实训,更新实验仪器设备及实验内容等措施,着力培养理论基础厚、工程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应用与开发型人才。

依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教学计划和培养目标的修订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注重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训练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而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2.1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2.1.1优化课程体系彰显专业特色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及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对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进行优化重组,整合课程内容,优化课程设置,根据课程间的逻辑性、结构上的科学性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按照本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电力系统(发电、供电企业)、大型用电企业、电器装备制造企业的特点,适应行业、职业的发展需求,一方面强化电路、电机学、工程电磁场、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电子技术、发电厂变电所电气部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大了选修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开设了反映学科发展前沿的新能源发电、电力新技术选修课、嵌入式系统双语课程等,探索形式多样的教改措施。增强了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和就业针对性,凸显了专业优势和特色。

2.1.2加强学科建设促进人才培养学科方向确定首先要符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立足地方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凝练研究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促进交叉。依据我校办学定位及本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形成了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机与电器3个学科研究方向,既体现了系统理论方法与工程实践的结合,又符合区域电力系统应用及学科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面向区域电力系统及电气工程应用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合作的学科特色与优势。在学科研究方向的发展中,促进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了专业教师的学术水平,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

2.2强化实践教学。

2.2.1坚持实践教学“4年不断线”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才不会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才会发挥作用。一个功能完善、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1]坚持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将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根据专业自身特点,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科学设置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总体要求,加大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系统分析、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气控制与plc技术等主干课程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力度,加强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专业实训、生产实习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利用校内外举办的.各种科技讲座、学科竞赛、科技创新活动等进一步强化能力培养,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提升。

2.2.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在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中,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个别单元到综合应用的原则。学生从验证型、综合型实验中获取间接知识,从设计型、自主型实验中获取直接知识,通过专业实训、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未知新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种模式“由面及点”,能够较好地解决了“点和面”的关系。由于不同实践教学环节的目的、时间、形式不同,实施过程也有所不同。基础实验以专业基础理论分析验证和基本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基础实验是实验教学的第一环节,搞好基础实验不仅对提高实验技能,而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大有裨益。基础实验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实验和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体现在电工电子基本技术训练模块、计算机应用训练模块和基本控制技术训练模块中。专业实验着重于学生的测试、调试、分析计算以及初步设计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满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模式,已建成电力电子实验室、电机拖动与电气控制、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实验室以及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实训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电气工程专业实训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电气工程领域中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的功能特点及电气工程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情况等,以达到学生对专业的现实状况有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巩固和扩大所学理论知识,增加学生的专业实践知识,为继续学习专业课打下必要的基础。打破传统的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界限,面向工程、面向现场,创建了电气工程专业实训室、光伏发电控制研究室等。课外科技活动主要锻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进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活动内容主要是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及科研课题,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生产中需要解决的工程技术问题,结合企业和学校所拥有的工作条件、实验研究手段以及仪器设备,独立开展研究工作。通过“陕南并网小水电及配电网优化运行研究”“县域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估”“同步发电机励磁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等这些综合性较强的科研基本训练过程,显著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意识。

2.3.1积极开展工程实践训练作为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校级特色专业,通过与国家电网陕西省电力公司、陕西省地方电力(集团)有限公司、大唐发电公司等电力企业建立的校企合作关系,定期邀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丰富现场经验的专家教授、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举行学术讲座及工程实践培训。建立与实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工程实践和科研训练体系,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完成实践环节,打造一批工程教育特色课程。例如电气工程创新性设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等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与资格与技能认证等课外学术活动、电子设计大赛、智能机器人竞赛等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和观点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2.3.2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为提高培养质量,实施本科专业导师制,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设计题目,指导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及毕业设计等。在大学一、二年级的基础学习阶段配备校内专业导师,对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和指导,进入大学三、四年级后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师需要选定合适的培养方向,为学生学习、实践和科技创新提供指导。在专业导师的指导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及专业实践活动中。近五年,电气工程相关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智能汽车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科技活动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2人次,省级奖励151人次,在陕西省同类高校中处于领先地位。

3结束语。

通过电气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坚持与巩固本专业特色的基础上,围绕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电气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目标,在学科建设、课程体系优化、工程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探索了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具有鲜明特色和实践创新能力专业技术人才的机制、模式、内容、方法。

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探析论文

摘要:笔者从各个层面、多个角度对国内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细致论述,看到了研究者在分析过程中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环节的重视,但同时也看到了其拘囿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篱笆而难以逾越,进一步地提出了自己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

关键词: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国内众多高职院校设置了旅游管理专业,着力于培养旅游行业需要的各种人才,服务于地方旅游产业,为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但在这个过程中,各高职校对旅游管理专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这类型的人才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影响着国内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究其原因,更多的是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方式的模糊界定。

一、旅游管理大类宏观论述。

纪培玲、路军针对旅游业高级专业型人才缺乏的现状以及培养目标“大而全”,结构不合理,实践能力薄弱等问题,提出旅游教育分层培养模式的设计,如高级管理人才实行“学,研,产”相结合的模式,中级管理服务型人才实行“教学经营一体化”模式。

钟志平在梳理我国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国外旅游教育体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理论+实践的“双体系”教育体系,并从加强实验室建设,突出教学实践环节等角度对“双体系”教育体系的实施进行了论述,但相同的是对旅游行业企业及政府,学校因素没有涉及,没有看到其作用。

魏小安、厉新建在对国内旅游管理专业前景分析的基础上,从教材、教师、学生三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和分析,注重项目化的教学措施,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有一定的`引导意义,但单纯从学生、教学方式、课堂的改变等方面难以真正地对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革新。

马勇、魏卫、邓念梅提出了“四轮驱动型”人才培养模式,从实践需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质量保证四个方面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论述。

综上,我们发现诸多学者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过程中都能重视实践的作用,都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实训室建设、教材设计、教学设计及师资等方面与实践挂钩,但相同的是都没有重视旅游人才培养的外在因素的作用,究其根本,还限于就人才培养论人才培养,没有看到外在资源对旅游人才培养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钟先丽在梳理高职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高职应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旅游人才,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构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但在论述中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对行业企业资源也缺乏过多的描述。

王琼、李云辉从社会对旅游人才需求的角度分析了目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详细地从教师、学生和旅游专业技能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的解决途径和策略。

周义龙提出把职业技术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职业专业教育与职业通识教育、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训操作课程、传统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教学、专业技能提升与综合素质拓展、教师走向企业与人才引进学校及专业基础理论与企业案例分析相结合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

周艳春从目前高职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中国入世对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从专业设置、教材和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及教学手段变化等多个层面构建了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与旅游管理大类的人才培养的宏观论述一样,对高职类旅游人才培养的论述也缺乏跳出学校从外面去看的视角,缺乏从外部环境入手去分析旅游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充分考虑政府,行业企业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因而相关的研究论述只能停留在学校内部,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缝缝补补,而不是颠覆。另外,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需要进行第三方的评价,这个第三方最好是家长或社会,而上述的研究都没有涉及到这个方面。

吴丽慧、庄小丽以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森林生态旅游专业为例,在传统的“5+1”高职培养模式的基础上,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提出了以培养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的“3+1+1+1”的新型教学模式,革新教学方法等措施,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策略。

郭艳萍以山西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对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

赵建军通过对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提出在跨省区招生背景下,构建地方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特色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