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实用14篇)

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实用14篇)

ID:9303745

时间:2024-01-19 15:03:02

上传者:雁落霞

一个明确的提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主线,使文章更加紧凑和有力。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提纲写作技巧和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二、比较法。

比如,在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三、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四、总结归纳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五、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1)国家和地区都拥有自己的居民和管辖的领土范围,它们之间的根本区别是:国家拥有主权,全世界共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90多个独立的国家。

(2)面积居前六位的国家: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划分依据:经济发展水平。

(2)发达国家的分布(洲和半球位置):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有20多个,绝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包括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等。人口占世界的15%,而国内生产总值却占世界的80%。

(3)发展中国家的分布(洲和半球位置),主要分布在南半球以及北半球的南部,包括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4)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有关经济、政治等方面共同问题的商谈。

(5)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合作。

第二节国际合作。

(1)联合国:是目前世界上代表性最广泛、最有权威的综合性国际组织。

(2)安理会:是联合国维持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机构,也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的机构。中、美、英、法、俄为常任理事国。

(3)主要国际组织。

八年级地理总复习提纲资料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3、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5、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7、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8、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的新疆。

16、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7、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32、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33、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4、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5、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的内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55、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56、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57、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58、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9、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60、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61、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62、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我国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经过西藏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以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格局。

80、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1、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82、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8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1、我国地理位置的优点?p3。

2、你了解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p17。

3、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流向、东西交通产生的影响?p23。

4、治理黄河水患,应当在上、中、下游分别采取什么措施?

5、我国气候的特点是?

6、山区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p30。

7、不同温度带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p34。

8、不同的干湿区对我们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p37。

9、评价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p67。

10、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p105。

11、“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要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地理条件?p107。

12、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p113。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1.地理区域与地理界线。

2.秦岭与淮河。

3.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二、四大地理区域。

1.四大地理区域的界线。

2.四大地理区域。

第二节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

一、北方地区。

1.区域概况。

(3)面积:约占全国的20%。

(4)人口:约占全国的40%。

2.自然环境特征。

(1)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主要地形区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等。

(2)本区大部分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温暖湿润。

3.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

(2)耕地类型:旱地为主。

(5)温带水果和地方特产。

温带水果:苹果、梨、桃、杏、柿、枣、葡萄等;。

地方特产: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洛阳牡丹、兰州白兰瓜等。

(6)重要农业地区和林区。

我国重要的农业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关中平原。

我国重要的林区: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

4.矿产资源与工业生产。

(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

(2)工业区:东北重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和山东半岛工业区。

(3)工业中心:太原、郑州、西安、兰州等。

二、南方地区。

1.区域概况。

(2)范围: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

(3)面积:约占全国25%。

(4)人口:约占全国55%。

(5)民族:西部分布有30多个少数民族,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2.自然环境特征。

(2)平原地区具有典型的南国水乡特色。

(3)山地丘陵区大多植被繁茂,景色秀丽。

(4)本区属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

3.农业生产特征和主要农产品。

(1)农业生产条件: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3)商品粮基地: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

4.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铜矿:云南东川、江西德兴。

铝土:广西平果。

钨矿:江西大余。

汞矿:贵州铜仁。

锡矿:云南个旧。

锑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

铅锌矿:湖南常宁水口山。

5.水能资源:分布在本区中西部地区,蕴藏量极为丰富。

第三节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一、西北地区。

1.区域概况。

(3)面积:约占全国的30%。

(4)人口:约占全国的4%。

2.自然环境特征。

(1)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2)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大致呈现出由草原向荒漠草原、荒漠的变化。

(3)河流稀少,多为内流河(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4)太阳辐射强,气温冷热变化剧烈。

3.农牧业生产状况。

(1)畜牧业:我国主要的牧区,内蒙古草原、河西走廊、天山牧场是重要的畜牧基地。

二、青藏地区。

1.区域概况。

(3)面积:约占全国的25%。

(4)人口:约占全国的1%。

(5)民族:藏族的主要聚居区。

2.自然环境特征。

(1)“高寒”是本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

(2)亚洲众多大江大河的源头。

(3)多珍稀动物,但自然环境严酷,生态脆弱。

3.农牧业生产状况。

(1)我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

4.交通运输条件。

(1)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等公路构成了一个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网。

(2)青藏铁路(2005年10月全线铺通)。

(3)以拉萨为中心的航空网络。

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成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的宝地。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1、我国有(56个)民族;(汉)族人口最多,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成为(少数民族)。(壮族)人口最多,超过1600万人。

2、(汉语)是我国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

3、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4、我国(汉族)人口遍布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5、我国陆地的最低点(艾丁湖)。

6、我国陆地海拔最高地方是(珠穆朗玛峰),它位于我国和(尼泊尔)交界处,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八年级地理问题式复习提纲

1、从东西半球看,她位于东半球,从南北半球看,她位于北半球。

2、从大洲大洋位置看,她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4、我国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5、从纬度位置看,大部分位于属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南部少部分位于热带,没有寒带。

6、我国陆地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7、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5个。

8、渤海有我国的盐场长芦盐场,东海有我国的渔场舟山渔场。

9、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县、乡三级。

10、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区域,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11、我国总人口为12.95亿,人口特点是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12、为了使人口数量的增长,同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我政府把实行集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3、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度大,特别是东南沿海更大;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14、我国人口分界线是黑龙江省黑河市到云南省腾冲市。

15、我国人口最多的河南省,面积的新疆省。

16、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

17、汉族的分布遍布全国各地,以东部和中部最为集中,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18各民放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20、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建立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21、我国西部地形多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则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22、第一阶梯青藏高原雄居西南,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

23、一、二阶梯的分界线是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二、三阶梯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24、四大高原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大盆地是:四川盆地、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三大平原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5、黄土高原的特征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沟壑纵横,内蒙古高原的特征地面平坦,一望无垠,青藏高原的特征冰川广布,云贵高原的特征地面崎岖不平。

26、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是崩塌、滑坡、泥石流。

27、开以利用山区和时候,要特别注意生态环境建设。

28、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29、冬季,我国南北气温差别很大,夏季,大多数地方普遍高温。

30、划分温度带主要指标是活动积温。

31、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32、我国年降水量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33、1月0℃等温线大致沿秦岭--淮河一线分布。

34、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漠河,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吐鲁番。

35、号称我国“三大火炉”的是重庆、武汉、南京。

36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是台湾的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是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37、一个地方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对比关系,反映该地气候的湿润程度。

38、干湿地区的划分是依据气候的干湿程度,我国四个干湿润是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

39、我国南北温差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位置,冬季风。

40、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是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42、季风气候的优点雨热同期,是但它会带来一些灾害性天气如寒潮、水旱灾害、台风。

43、我国的内河流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于昆龙山、天山的冰雪融水。外流河如长江,河水主要来自于天然降水。

44、世界上最长,开凿最早的人工河是京杭大运河。

45、黄河发源地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46、具有“塞上江南”美称的是宁夏平原。

47、黄河上中游的分界是河口,中下游的分界是孟津。

48、黄河下游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

49、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50、长江发源于唐古拉山山脉,注入东海,它是我国长度最长、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有“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之称。

51、长江上游中游的分界宜昌,中游和下游的分界湖口。

52、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宜宾城市以下四季都能通航。

53、有“九曲回肠”之称的是荆江,本河段的治理措施是裁弯取直。

54、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的三个主要来源是、宜昌以上的干支流,洞庭湖和鄱阳湖两大水系,北面的汉江。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55、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且各类土地资源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少、林地多、难利用土地不足,特别是后备土地资源与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56、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57、土地资源的人为破坏现象有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

58、土地资源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59、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占97%,淡水资源占2.5%。

60、对于可再生资源,如果利用合理,并注意保护和培育,便能实现永续利用,对于非可再生资源,我们应该十分珍惜和节约使用。

61、我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是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6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

63、地球上的淡水资源,绝大多数为两极和高山的冰川,其余大部分为深层地下水。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江河湖泊和浅层地下水。

64、我国水资源总量少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位于世界第6位,若按人均计算,则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

66、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丰北缺,特别华北和西北地区缺水最为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解决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有效办法之一是跨流域调水。

67、南水北调工程就是把长江水系水调到缺水严重的华北、西北地区。

68、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

69、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是交通运输。

70、历我国的四大“米市”是无锡、芜湖、九江、长沙。

71、在各种交通运输线中,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经过西藏省的铁路是青藏铁路。

72、贵重或急需的货物而数量又不大的,多由航空运送。

73、容易死亡或变质的货物,多采用公路运送。

74、大宗笨重货物,远距离运输,一般选择水运、铁路运送。

75、农业的生产部门有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76、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民的基础产业。

77、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有我国四大牧区是内蒙古牧区、青海牧区、新疆牧区、西藏牧区。

78、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西南、东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以达的地区。

79、粮食作物中的水稻、小麦公布呈现“南稻北麦”格局。

80、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81、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开了试验区。

82、油料生产形成了长江油菜带和黄淮花生区两大生产区。

83、糖料作物则呈现明显的“南甘北甜”的分布特点。

84、棉花生产以北方为主,形成了新疆南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三大棉区。

85、高新技术产业主要特点1.从业人员中,科技人员所占的比重大。2.销售收入中,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比例大,3.产品更新换代快。

86、高新技术产为是以电子和信息类主业为“龙头”产业。

87、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点。

88、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方面要考虑自然环境的差异,另一方面要考虑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现象的学问。小编准备了高一地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期末复习知识点,具体请看以下内容。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资源的概念,理解降水量、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与水资源的关系;理解世界和我国水资源的分布规律,并能运用基本的材料加以说明。

2)从时空两个角度,理解水资源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

3)了解在人口持续增长、经济高速发展的前提下,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在数量、质量方面产生的影响,理解人类采取种.种措施,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2、过程与方法:

3)学生diy节水标志,达到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目标。

4)学习小组合作归纳总结,培养对信息进行获取、收集、加工、处理,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懂得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

知识点总结。

2.3全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

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2.4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2、城市供水。

2.5我国水资源特点及解决途径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2.时空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合理3.水土流失严重4.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3.1水资源评价包括:(1)水资源数量评价(确定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2)水资源质量评价(3)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原则: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

3.2多年平均条件下,水资源量的收支项主要为降水、蒸发和径流。平衡条件下,收支在数量上是相等的。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的数量变比关系制约着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一、伟大的祖国(位臵)。

1、半球位臵: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臵: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3、

经纬度位臵: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纬度位臵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5、我国海陆位臵的优越性: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辽阔的疆域: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最南:曾母暗沙:4°n;最西:帕米尔高原73°e;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1、陆界线:2.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镇三级及特别行政区。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1)简称的由来。

(2)简称和行政中心:p8河北和山西(太行山)、福建和江西(武夷山)湖北和重庆(巫山)青海和甘肃(祁连山)西藏和新疆(昆仑山)。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2010年达13.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2、省区分布:最多:广东省;最少:澳门。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2、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三、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一、56个民族。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1.5%,少数民族占8.5%。2、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人口最多。3、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二、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中部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台湾与福建为高山族,福建省有畲族,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东北为朝鲜族较多。)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孔雀舞维吾尔族——手鼓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汉族——赛龙舟朝鲜族——长鼓舞、跳跳板藏族——晒佛节。

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初一地理中包含了整个地理学习的最基础的知识,非常重要。比如经纬网,等高线,地球运动,世界气候等重要知识。这些知识在地理学科的后期学习也是经常运用到的,所以要打好基础。

2.上课要认真听讲。

不要指望着上课睡觉而课下背背课本上的条条框框就想提高地理成绩,那是妄想!地理原理是要理解的,你课堂上认真听课了,真正理解了,课下就不用再费大力气去自学了。况且很多重要的知识和原理隐含在“活动”中,课本中根本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你必须认真听课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充足的睡眠是你提高听课效果的重要保障。

3.直观理解。

在整个地理学习过程中,都要对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彻底理解,做到看到图就知道它在说什么。心里有图,把地图和地理知识(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等等)对照起来,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这一点都还没有做好的,需要理解回到课本,从头开始梳理一些课本上的各种地图。

4.课后巩固练习。

练习很重要,习题中有很多与教材所举的例子是同类型的,做习题的同时尽量不要看资料书,凭记性和理解去练习同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点,一环紧构一环,这样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

八年级生物复习提纲

50、鸟类的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身体内有气囊辅助肺呼吸,体温高而恒定。

51、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已知的种类超过100万种(占动物种类的4/5),昆虫有三对足,能爬行;有的昆虫的足特化成跳跃足,能跳跃;大多数昆虫都有翅,能飞行。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惟一会飞的动物。

52、昆虫的翅与鸟翼结构不同,但就适于飞行来看都有这些共同点:都有利于飞行的扇形结构,这些结构的运行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都可以在空气中产生向上的升力和前进的动力,相对身体来说,都有轻、面积大的特点,利于扇动空气而飞行。

53、翅对昆虫生活和分布的重要意义:有利于取食,逃避敌害,扩大活动和分布范围,有利于寻偶交配,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54、昆虫的外部特征: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翅和足都生在胸部。胸部有发达的肌肉,附在外骨骼上,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会发生蜕皮),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5、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节肢动物除昆虫外,还有蜘蛛、蜈蚣、虾、蟹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56、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过变态发育,此后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这样的动物叫做两栖动物。

57、动物的行为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58、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是由骨骼和肌肉(骨、骨骼肌(运动肌肉)、骨与骨之间的连接(如关节))组成的。

59、运动系统由骨、骨骼肌和骨连接(如关节)组成。

60、人有206块骨颅骨、胸骨、肋骨(不能活动)。

躯干骨(半活动)。

四肢骨(能活动)能活动的骨连结(关节)。

61、人有26块脊椎骨(半活动骨连结)。

62、关节结构:关节头、关节囊、关节腔(有滑液,使关节活动灵活)、关节窝、关节软骨(缓冲作用)。

关节囊。

关节头。

关节腔。

关节软骨。

关节窝。

63、关节在运动中起支点作用,是骨绕着转动的点。

64、人体主要的关节:上肢肩关节下肢髋关节。

肘关节膝关节。

腕关节踝关节。

指关节趾关节。

65、所有脊椎动物都有关节。

66、运动时,肘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容易受伤。

67、如何在运动中保护关节: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运动;二、运动强度应适当;三、佩戴护腕和护膝。

68、骨骼肌(是器官)中间较粗的部分叫肌腹,两端较细的呈乳白色的部分叫肌腱。

69、骨骼肌有受刺激而收缩的特性。

70、为什么骨骼肌能牵动骨:当骨骼肌受神经传来的刺激收缩时,就会牵动骨绕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会产生运动。

71、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

72、人全身有六百多块骨骼肌,双臂自然下垂时,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都舒张。

73、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74、当然,运动并不是仅靠运动系统来完成的,它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它需要能量的供应,因此还需要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的配合。

75、一句话概括骨、关节、肌肉在运动中的作用:骨骼肌收缩,牵动骨绕着关节活动,于是躯体就产生运动。

76、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从行为获得的途径来看,动物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称为先天性行为;另一类是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称为学习行为。

77、有很多行为是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二者结合的结果,如鸟的迁徙。

78、先天性行为是动物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学习行为使动物更能适应多变的环境,更好地生存。

79、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越能适应复杂环境。同样,环境越复杂,要学习的行为越多。

80、先天性行为有很大局限性,如果一种生物只有先天性行为而没有学习行为,就会被自然淘汰。

81、对一个人来说,技能的训练和知识的学习是与大脑的发育阶段相适应的,一旦错过学习的关键时期就很难弥补。

82、社会行为的特征:1、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83、群体中根据个体大小、力量强弱、健康状况和凶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级制度。

84、“首领”优先享有食物和配偶,优先选择筑巢场地,其他成员会对它做出表示顺从的姿态,对它的攻击不敢还击,也负责指挥整个社群的行动。

85、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86、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靠群体的力量往往更易获得食物和战胜天敌的侵袭,能有效保证物种的繁衍,使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维持个体和种族的生活。

87、在自然界,生物之间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人有人言,兽有兽语)。正是由于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生物与环境才成为统一的整体。

88、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在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

89、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2、动物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4、生物防治。

90、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来防治病虫害。除以虫治虫外,还有以鸟治虫、以菌治虫等。

9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供人们食用;在医药保健方面发挥作用;在观赏、娱乐方面,文学艺术方面有一定的形象;人们在生活中用来比喻一些形象或某些特点;动物传播给人类一些疾病(害处)。

9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93、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利用生物(如动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这就是生物反应器。

94、生物反应器的好处: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设备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95、科学家通过对生物的认真观察和研究,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这就是仿生。

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一、伟大的祖国(位臵)。

1、半球位臵:东半球、北半球。

2、海陆位臵: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3、

经纬度位臵:大部分在北温带,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纬度位臵的优越性:气候差异大,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5、我国海陆位臵的优越性:

(3)沿海有许多优良的港湾,便于发展海洋事业。

二、辽阔的疆域:领土的四端:最北: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53°n;最南:曾母暗沙:4°n;最西:帕米尔高原73°e;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135°e。

1、陆界线:2.2万多千米。

2、陆上邻国:14个: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缅、老、越。

3、隔海相望的国家:日、韩、菲、马、文、印尼。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一、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县、镇三级及特别行政区。

2、34个省级行政单位: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3、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和行政中心:(1)简称的由来。

(2)简称和行政中心:p8河北和山西(太行山)、福建和江西(武夷山)湖北和重庆(巫山)青海和甘肃(祁连山)西藏和新疆(昆仑山)。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一、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1、总量:达13.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2、省区分布:最多:广东省;最少:澳门。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1)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2)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三、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1、地理分布特点:东部人口密度大、人口多;西部人口密度小、人口少。(沿海河湖、平原、盆地交通和经济发达等地区人口多)2、人口分界线:黑河——腾冲线三、我国的人口政策:

1、我国人口总量仍持续增长的原因:人口基数大,青少年比重高。2、我国人口的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一、56个民族。

1、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人口占91.5%,少数民族占8.5%。2、少数民族人口不一:壮族人口最多。3、各民族具有平等的地位。二、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1、汉族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中部地区。

2、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台湾与福建为高山族,福建省有畲族,少数民族最多的省区是云南省,东北为朝鲜族较多。)三、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火把节傣族——泼水节、孔雀舞维吾尔族——手鼓舞。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摔跤汉族——赛龙舟朝鲜族——长鼓舞、跳跳板藏族——晒佛节。

一、明确内容。

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或者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这个是在学习地理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的,之后明确了这个内容,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地理。

二、把握地理规律。

我们要知道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三、每天腾出一定时间复习。

每天一定要给自己制定复习地理的计划,没有制定计划的同学,对于自己的学习是很迷茫的,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初中生学好地理的方法。

首先想要学好地理,必须要对学校教材书上出现的各种地图都要彻底理解。这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求,如果这点没有做到的的话,建议先回到教材书,从头开始整理书上的各种地图。

理解地理的规律,从最基础的大气压力知识点开始,慢慢的来理解这些概念。其实地理是有规律的,地貌地形以及变迁都是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进行下去的。把握好其中的地理规律,能够使自己对地理的理解更加清晰。

掌握地理要素,地理要素在不同的地方,每个要素都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位置的要素则是永远都不能忽略的一点。想要会好地理就要会看地图,掌握其中的地理要素,这样就能掌握地理的核心知识点。

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1、我国疆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差异很大。根据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点的不同,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2、季风区大致包括我国四大地理区域里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非季风区大致包括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的(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3、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界限大致通过(秦岭)和(淮河),与一月(0)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体一致。

4、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也有很大的差异。北方农田多为(旱地),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交通运输以(陆路运输)为主。南方多(水田),以种植(水稻、油菜)等为主,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交通运输以(水运)为主。

5、北方地区的地形以(平原、高原)为主。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为交错分布的(平原、丘陵、盆地和高原)。

6、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大部、甘肃)省北部。气候以(干旱、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高原以(草原、荒漠)景观为主;西部盆地中有大面积(沙漠)分布,只有盆地边缘出现星星点点的(绿洲)。西北地区河流很少,而且多为(内流河)。

7、青藏地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四川)省西部;气候以(高寒气候)为主;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

8、西北和青藏地区都是我国主要的(牧区),牧场和主要畜种有各具特色。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的(三河马、三河牛),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臧绵羊)和宁夏的(滩羊)都是的畜种。

9、在西北的(河套地区、宁夏平原、河西走廊和天山)山麓,人们利用(河水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了(灌溉农业);在青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等海拔较低的地区,分布着(河谷)农业。

第六章认识省级区域。

1、北京位于(华北)平原的北部,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国际交往)中心。是我国(公路、铁路、航空交通)的枢纽。

2、北京旧城格局形成于(元、明)两代,城内建筑排列成(棋盘状)状,(皇宫)居于城市中心,是我国历代都城规划和建设的代表。

3、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地处珠江下游入海口的东、西两侧,其中位于东侧的是(香港),西侧的是(澳门)。

4、香港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三部分及其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是国际贸易中心、(运输中心、金融中心)、信息服务和(旅游)中心。

6、澳门由(澳门半岛、凼仔岛和路环岛)组成,(博彩旅游业)是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7、台湾省包括(台湾岛),以及附近的(澎湖列岛、钓鱼岛)等许多小岛,(台湾)岛是我国面积的岛屿。它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它也是一个富饶的宝岛,自然环境优越,(森林、矿产、水产)等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

8、台湾岛属(亚热带、热带)气候,温暖湿润,西部的(平原)土地肥沃,盛产(稻米、甘蔗、茶叶和热带、亚热带)水果。(森林)面积广阔,有“亚洲天然植物园”的美誉。(樟树)是台湾最的树种,(樟脑)产量居世界首位。此外台湾岛还有(海上米仓、东方甜岛、水果之乡、森林之海、东南盐库)的美誉。

9、从60年代开始,台湾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重点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形成“进口——加工——出口”型的经济。工业产品在出口贸易中的比重稳步上升。其中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

10、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我国面积的省区,这里是以(维吾尔)族、(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素有(歌舞之乡、瓜果之乡)的美称。这里有中国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最热的地方(吐鲁番盆地),的盆地(塔里木盆地)。

11、新疆境内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北有(阿尔泰山脉),中有(天山山脉),南有(昆仑)山脉,雄伟的天山南北分别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12、由于远离海洋,周围又有高大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气流不易到达,所以新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在(盆地)边缘的山前平原和部分(沿河)地区,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他们的水源主要来自(山区)降水和(冰雪)融水。

13、新疆(绿洲)是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基地,这里夏季(高温),(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适合多种农作物的种植。人们利用古老的引水工程(坎儿井),发展了特色鲜明(灌溉)农业。(小麦、玉米、高粱)等是这里的主要农作物。基于特有的光热条件,(棉花、甜菜和多种瓜果)成为新疆绿洲的特色农产品。

14、在沙漠广布的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中天然气占全国陆地天然气资源总量的(22)%。随着国家“稳定(东部),大力发展(西部)”的能源战略决策的逐步实施,新疆有望成为中国重要的(石油及天然气)工业基地。

15、(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促进塔里木盆地周围城市、乡村使用天然气等洁净能源,缓解周边地区因薪柴砍伐而带来的(环境)压力。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第七章省内区域。

1、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下游,邻港澳,与东南亚隔海相望,被称为我国的“南大门”。

2、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区是深圳和珠海,沿海开放城市是广州。

3、珠江三角洲和西双版纳都是高温多雨的热带季风气候,但夏季风的风向不同。

4、珠江三角洲的产品以港、澳为贸易渠道,出口至东南亚、欧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等地区,20世纪末,这里成为全球的电子产品和日用消费品出口基地。

5、珠江三角洲是外向型经济,与港澳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前店后厂”。

6、近年来,外商投资的热点由珠江三角洲转移到长江三角洲。

7、珠江三角洲加工制造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外地。

劳动力,加快了城镇化速度。

8、我国目前的城镇化水平不到40%,与发达国家的70%有一定的差距。

9、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横断山脉的南部,南邻缅甸、老挝,有澜沧江流过。

10、西双版纳是我国除海南省以外,热带雨林保存最完好的地方,雨林植被种类多,有层次性。

11、西双版纳主要少数民族是傣族,住竹楼,吃竹筒饭,过泼水节,跳孔雀舞。

12、西双版纳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现在旅游业发展成主导产业。

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海陆位置—亚欧大陆东部,东临太平洋。

半球位置——位于北半球、东半球。(p2)。

2、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

3、濒临的海洋从北到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4、我国行政区域分为省、县、乡三级。

5、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5个自治区:宁、藏、新、桂、内蒙古。

4个直辖市:京、津、沪、渝。

2个特别行政区:港、澳(p7、p10)。

北回归线穿过省区自西向东依次是:云南、广西、广东和台湾。(p7)。

7、我国人口特点:人口基数大(占世界人口1/5以上);人口分布不均(东多西少)。

8、人口基本国策:实行计划生育。

9、人口分界线:黑河(黑龙江)—腾冲(云南)。

10、人口最多的是河南省,人口密度最小的是西藏。

11、我国共有56个民族,55个少数民族。

12、汉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13、各民族分布总特点:大杂居、小聚居。少数民族: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

(民族数目最多的省区——云南省)。

二、中国的自然环境。

1、地势总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2、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

3、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4、主要山脉走向:(p26)。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5、p27页表格。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冰川广布,世界屋脊)、

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云贵高原(地形崎岖、梯田)。

6、四大盆地:

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盆地【天山南侧,西气东输的起点】。

准噶尔盆地——我国第二大盆地{纬度最高的盆地,天山北侧}。

柴达木盆地——地势最高的盆地“聚宝盆”

四川盆地——“紫色盆地”

7、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

东侧。

横断山。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四川盆地。

巫山。

四川盆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

太行山。

黄土高原。

华北平原。

大兴安岭。

内蒙古高原。

东北平原。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

南侧。

天山。

准噶尔盆地。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

塔里木盆地。

青藏高原。

8、地形特点: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9、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10、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

11、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是黑龙江的漠河镇,夏季最热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鲁番。

12、我国从北到南划分为5个温度带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还有一个高原气候区。(见书p33)。

13、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14、800mm等降水量线即秦岭—淮河一线。

15、降水最多的地方—台湾火烧寮;降水最少的地方—新疆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16、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我国分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见书p36)。

17、根据夏季风影响范围的不同,分为:

季风区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

18、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初形成梅雨季节,7、8月份,又会出现伏旱。

19、额尔齐斯河是我国唯一注入北冰洋的河流。

20、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流河。

珠江:汛期最长的河流。

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黑龙江:结冰期最长的河流。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湖泊,最大的咸水湖。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

21、四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

22、黄河发源—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注入—渤海。

23、上游、中游分界点——河口(内蒙古)。

中游、下游分界点——孟津(河南)。

24、由西往东依次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

25、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成为“塞上江南”。

26、支流—汾河(山西)与渭河(陕西)的位置;主要水电站—三门峡、小浪底。

27、黄河的开发与治理:中游的水土保持是治理黄河的根本。

28、黄河在流经中游河段后,产生的泥沙最多,原因是流经的地形是黄土高原。

29、黄河的忧患。

上游:荒漠化严重、凌汛;。

中游:水土流失严重;。

下游:地上河、凌汛、断流、水污染。

30、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31、长江源地—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注入—东海。

32、长江上游、中游分界点——宜昌(湖北)。

中游、下游分界点——湖口(江西)。

33、长江由西往东依次经过的地形区:青藏高原、横断山脉、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

35、长江有“黄金水道”之称。水能资源丰富,被称为“水能宝库”。

36、长江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上游河段,

三、中国的自然资源。

1、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

2、土地不利条件: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

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尽合理。尤其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3、土地资源的分布:

耕地——东部季风区平原及丘地区。

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山地。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4、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5、土地问题:水土流失;乱占耕地;土地荒漠化。(结合p77活动题1)。

6、我国土地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7、针对我国水资源严重紧缺的问题,节约用水尤为重要。

8、水资源分布特征:

a时间:夏秋多,冬春少—解决措施:兴建水库。

b空间:东多西少,南丰北缺—解决措施:跨流域调水(如引滦入津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

四、中国的经济发展。

1、交通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管道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等。

2、铁路运输是我国最重要的运输方式。

3、交通运输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4、铁路干线——熟记“三横五纵”p91图。

南北向:京沪线、京九线、京哈—京广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

东西向: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5、重要铁枢纽:北京、郑州、徐州、株洲、成都和兰州(经过的铁路线)(见书p91)。

6、农业的部门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

7、农业是支撑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8、我国四大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新疆牧区和内蒙古牧区。

9、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平原。

10、三大林区:西南和东北是天然林区;东南是人工林区。

11、工业——国民经济的主导。

12、工业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集中在沿海地区。

13、四个工业基地:辽中南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是沪宁杭工业区的核心。)。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

14、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最早建立的高新技术试验区。

八年级地理复习提纲

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或者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这个是在学习地理的时候一定要明确的,之后明确了这个内容,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地理。

二、把握地理规律。

我们要知道地理是有规律的,地形地貌的形成、白天黑夜的变迁以及其它各种自然现象,都是在物理规律的支配下进行的。把握好了这些规律,杂乱无章的自然地理理解就会变得清晰起来。

三、每天腾出一定时间复习。

每天一定要给自己制定复习地理的计划,没有制定计划的同学,对于自己的学习是很迷茫的,对地理学科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八年级生物复习提纲

1.1腔肠动物的特征。

身体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1.2水螅。

运动:身体只有上下,不分左右,辐射对称,利于捕食和防御。

消化:内胚层围成消化腔,与口相通,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由口进出。

防御:外胚层有刺细胞,藏有刺丝和毒液,是攻击和防御利器。

生殖:长出芽体,芽体长成小水螅后,从母体脱落,独立生活。

1.3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食用:海蜇,营养价值高。

环保:珊瑚礁形成岛屿加固海岸,海洋生物的栖息场所和庇护地。

2.扁形动物。

2.1扁形动物的特征。

身体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2.2涡虫(前端三角形,有黑色眼点感光)。

运动:身体两侧对称,有前后、左右、背腹,感官集中于前端,能先感知外界刺激,还有专门的运动器官,更有效的运动、捕食、防御。

消化:腹面有口,口内有咽,咽可伸出口外,捕食,食物肠内消化,残渣由口排出。

2.3扁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多数寄生在人和动物体内,消化器官简单,甚至无,生殖器官发达,威胁人和动物的健康。

3.线形动物。

3.1线形动物的特征。

身体细长,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

3.2蛔虫。

运动: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靠身体弯曲和伸展缓慢蠕动。

保护:体表有密不透水的角质成。

生殖:生殖器官发达。

3.3线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蛔虫病威胁人体健康,蛔虫病的传染形式,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管理好粪便。

4.环节动物。

4.1环节动物的特征。

身体呈圆筒形,由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4.2蚯蚓。

体形特征:长圆筒形,许多相似环节,身体前部有环带。

运动:分节使躯体运动灵活,体壁有发达肌肉,与刚毛配合完成运动。

消化:肠壁有发达的肌肉,可以蠕动,以土壤中有机物为食。

繁殖:环带腺细胞分泌蛋白质和黏液,形成蛋白质环在环带外面,有1-3个受精卵,从蚯蚓身体脱落,形成卵茧,受精卵在卵茧内发育为小蚯蚓。

4.3沙蚕。

生活在海洋中,两侧有突起,突起有刚毛,这些突起称为疣足,用于爬行和游泳。

4.4蛭。

生活在水田、沟渠、池沼和潮湿的森林中,吸附在人蛙,家畜及人的皮肤上,吸食血液。

4.5环节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5.软体动物。

5.1软体动物的特征(动物界第二大类群)。

身体柔软,外有外套膜,大多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5.2双壳类:河蚌、文蛤、扇贝等。

运动:足。

摄食:吸水管吸水,并摄取水中食物颗粒。

排泄:排水管排水,并排出食物残渣。

呼吸:利用鳃与水流交换进行气体交换。

5.3软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水产养殖、食用、药用、装饰。

作为寄生虫的寄主传播疾病。

6.节肢动物。

6.1节肢动物的特征(动物界第一大类群)。

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

代表动物:鼠妇、蝉、蝴蝶、蚊、蝇、虾械等。

6.2昆虫的结构特征。

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

基本特征: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对翅等。

6.3蝗虫的结构特征。

头部:一对触角——感觉。

三个单眼(辨明暗),一个复眼(许多小眼,主要作用)。

口器——摄食。

腹部:三对足——跳跃。

两对翅——飞行。

内脏器官。

(触角和足是附肢,分节)。

体表:气门——呼吸。

外骨骼(几丁质,蛋白质),较硬——保护,防止水分蒸发(外骨骼限制生长,会定期蜕皮,直至发育为成虫)。

6.4节肢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虾、蟹等作为其他动物和人的食物。

蜜蜂蝴蝶等传播花粉。

蝎、蜈蚣等作为药材。

果蝇作为实验材料。

蚊子叮咬传播疾病。

7.鱼。

7.1鱼的种类。

脊椎动物中最多的一个类群,淡水鱼1000多种,海水鱼种。

7.2鱼的主要特征。

脊柱——支撑整个身体。

体表有鳞片,鳞片表面有黏液——保护身体。

7.3与人类的关系。

鱼类养殖、捕捞。

长期过度捕捞和水污染等,鱼类面临着严重威胁。

8.两栖动物。

8.1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

青蛙将卵产在水中并在水中受精,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8.2代表动物。

青蛙、蝾螈、蟾蜍、大鲵等。

8.3青蛙的主要特征。

幼体蝌蚪,有尾,用鳃呼吸,水中生活,

眼后有鼓膜——感知声波。

头部前段鼻孔——呼吸时气体进入。

前肢短小——支撑身体。

后肢发达,趾间有蹼——跳跃、划水。

肺结构简单,不发达——呼吸。

皮肤裸露,分泌黏液,皮肤内布满毛细血管,——气体交换,辅助呼吸。

8.4与人类的关系。

农田害虫的天敌,保护农作物。

环境污染,水域减少,它们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

因此,要保护环境,禁止乱捕乱杀。

9.爬行动物。

9.1爬行动物的特征。

真正适应陆地生活的脊椎动物。

体表覆盖角质的鳞片或甲,肺呼吸,陆地产卵,卵表面有坚硬外壳。

9.2代表动物。

蜥蜴、扬子鳄、蛇、龟、鳖等。

9.3蜥蜴的主要特征。

头部后有颈——灵活转动,寻找食物,发现敌害。

四肢短小——不能跳跃,可贴地迅速爬行。

皮肤干燥,表面覆盖角质的鳞片——保护身体,减少水分蒸发。

肺比青蛙发达,气体交换能力强——只靠肺呼吸(适应陆地生活)。

受精卵较大——养料充足含水分。

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在陆地环境发育成幼蜥。

9.4与人类的关系。

入药。

捕食害虫。

10.鸟。

10.1鸟的主要特征。

视觉发达——疾飞中捕食。

有喙无齿——喙啄取食物,食量大,消化能力强。

肺呼吸,气囊辅助——呼吸作用旺盛(吸气时一部分气体进入气囊,呼气时,气囊里的气体返回肺内,进行气体交换)。

心跳快,体温高而恒定。

产卵繁殖,卵有坚硬外壳,起保护作用。

飞行特点:

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翼上有大型羽毛——翼搏击空气可平稳滑翔或振翅高飞。

骨骼轻、薄、坚固,有些骨中空,可减轻体重。

胸骨有龙骨突,(供动翼肌的作用)胸肌发达——牵动两翼完成飞行。

10.2恒温动物与变温动物。

恒温动物——体温不会随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鸟。

变温动物——体温随环境变化而改变,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

10.3与人类的关系。

捕食害虫。

食物来源。

观赏。

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11.哺乳动物。

11.1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

体表被毛,鲸等少数退化——保温,维持一定的体温,是恒温动物。

胎生,哺乳——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下成长,提高成活率。

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撕咬、切断、咀嚼食物,提高摄食和消化能力。

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灵敏感知外界,并作出反应。

11.2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食物来源。

皮毛。

导盲犬,警犬,军马等。

危害农、林、牧业。

传播疾病。

面对动物濒临灭绝,要采取保护措施。

面对动物带来的危害要合理防控。

12.动物的运动。

12.1动物的运动形式。

蚯蚓蠕动、鱼游泳、鸟飞行、哺乳动物的行走、奔跑、跳跃等。

12.1运动系统的组成。

骨、关节、肌肉。

骨与骨通过关节相连成骨骼。

骨骼上的肌肉叫骨骼肌。

12.2关节的结构。

12.3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神经传来刺激——骨骼肌收缩——骨绕关节活动——躯体相应部位产生运动。

12.4运动系统。

12.5运动的意义。

寻觅食物、躲避敌害、争夺栖息地、繁殖后代等。

13.动物的行为。

13.1先天性行为。

动物生来就有,由动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所决定的行为。

可以使得动物能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13.2学习行为。

在遗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获得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学习行为的基础。

动物的学习行为可以让它们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

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习行为越复杂。

13.3探究小鼠走迷宫获取食物的学习行为。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14.社会行为。

14.1社会行为的特征。

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群体形成等级。

14.2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都可以传递信息。

14.3信息交流的意义。

动物之间取得联系。

在群体觅食、御敌、繁衍后代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14.4动物间信息交流的应用。

14.5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意义。

有利于获得食物。

战胜天敌侵略。

有效保证物种繁衍。

14.6探究蚂蚁的通讯。

15.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5.1维持生态平衡。

15.2促进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15.3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利:蜜蜂采蜜等帮助传粉、传播种子。

弊:蝗灾等。

16.细菌和真菌。

16.1分布。

分布:分布广,空气、水、土壤,生物体内或体表等。

菌落: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16.2细菌的发现和种类。

发现:巴世德鹅颈瓶实验。

种类:按细菌不同形态分为球菌(葡萄球菌)、杆菌(枯草杆菌)和螺旋菌(迂回螺菌)。

16.2细菌的结构。

具有细胞的一般结构,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核区,核质裸露,没有核膜包被(原核细胞),有细胞壁,有些有荚膜(保护作用)和鞭毛(运动)。

原核细胞:像细菌这样只有核区的细胞称为原核细胞。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

16.3细菌的生殖。

依靠分裂进行生殖。

芽孢:细菌休眠体,帮助细菌度过不良环境。

16.4真菌的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含线粒体等细胞器)、细胞核等。

真菌的细胞核的核质由核膜包被,属于真核细胞。

由真核细胞组成的生物称为真核生物。

青霉的结构:直立菌丝和营养菌丝(吸收营养物质)。

16.5真菌的生殖。

通过产生孢子来繁殖后代。

16.6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引起患病。

细菌:链球菌——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

真菌:手癣、足癣等,棉花枯萎病、水稻稻瘟病等。

与动植物共生。

地衣、豆科植物的根瘤菌等。

16.7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酵母菌:制作馒头面包。

乳酸菌:制作酸奶。

醋酸菌:制醋。

食品的保存:防止食品腐败所依据的主要原理是把食品内的细菌和真菌杀死或抑制她们的生长和繁殖。

疾病防治:抗生素。

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甲烷菌生成甲烷,净化污水等。

17.病毒。

17.1病毒的种类。

非常微小,一般用纳米表示大小。

根据感染生物的不同:细菌病毒(又叫噬菌体,如t4噬菌体);植物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动物病毒(腺病毒)。

17.2病毒的结构。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遗传物质构成。

不能独立生活,只能侵入其他生物细胞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繁殖: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新的病毒。

17.3与人类的关系。

导致人类、动物和植物患病,是一些疾病的病原体。

医药研制,疫苗。

农业生产,生物杀虫剂。

18.生物的分类。

18.1分类的依据。

18.2生物分类的等级。

生物分类的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18.3种。

种是生物分类等级中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最密切的。

18.4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

19.生物多样性。

19.1生物多样性的含义。

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物种类多样性实质上是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多样性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

19.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物质灭绝速度加快,许多动植物处于濒危状态。

19.3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环境污染、自然灾害频发,外来物种入侵等。

19.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途径。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

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重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中学生学好生物的方法。

1.课前预习。

预习是在老师讲课前,先浏览一遍讲课内容,在浏览时,应用笔将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划出来,将自己看不懂的内容标出来,将浏览后产生的问题记下来,有能力、有条件的还可以自己做出预习笔记。

通过这样的预习,为下一步听讲奠定基础,使自己的听讲更加有的放矢,听讲时就可以对自己已经弄懂的或重点知识重新加深印象,并比较一下老师的理解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差距,如果自己理解得不深,则可以进一步加深理解。对于自己预习时还不懂的问题,则是听讲的重要内容,一定要当堂弄清楚。对于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如果老师讲到了,则要听懂,如果老师没有讲到,一定要向老师问清楚。预习也为将来的自学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该背就要背。

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少不了要背诵的内容。数学、物理、化学有相应的公式,地理有地图,而生物需要背诵的内容就相对冗杂。其实只要上课听讲足够仔细,概念理解较为透彻,背诵不会太难,只需要多多重复。

刚开始背的时候,可以先结合着图进行复述,再与课本原话进行对照,找出自己说的不规范的地方,然后把课本上的原话背下来;考前突击的背诵,则要一遍一遍重复课本上的原话,力求语言表达准确。

考试是要落实到笔上,所以,背的时候同时也要进行默写。大学考前复习期间,我几乎不背书,都是抄书,默写,默不对就再来;另外还把书上重要的图都画一遍。结果有一次考试真的考了画图,我就赚到了。

3.善于总结。

总结是指在学习完某一章知识,对此章知识进行整理、重组,总结出该章知识的联系、知识的系统或知识的结构,以便我们能从知识的整体上把握知识,从而加深理解知识和灵活掌握知识。总结的方法一般可用构建知识网络的方法和纲要法。

总之,做好总结是我们学习常规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通过总结,不但可以复习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能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使知识连贯起来、综合起来,使知识建立起各种联系。

这样,就使我们能在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上来对待知识,就好像我们站在山顶上来看山下四周的景色一样,不但能看清所有景点,而且能看清各景点间的关系。由于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来看待知识,我们也就有了驾驭知识的能力,就是说我们能灵活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了。

一.归纳整理、对照比较、重视图解。

充分理解专有名词、现象原理和课本笔记,再将相关概念进行综合分析整理。用心比较各种生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进行分类归纳,如此才能融会贯通。生物学有非常丰富而且十分重要的图片资料,配合图片的说明,可以使你迅速了解生物现象的来龙去脉。

二.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方面,生物学研究的东西都是活生生的。“活”的东西,重在理解,所以,切忌“死”记硬背!这就称之为活学;另一方面,生物是一门生活科学,她来源于自然、源于生活。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知识就会“为我所用”,这就称之为活用。

三.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

1.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联想记忆法: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对比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四.注意听,认真记。

注意听不仅仅是要求同学们集中精力,更重要的是听课要听思路,注意听老师是如何引入新课,怎样展开讲解的,最后又是怎样归纳小结的。特别要注意理解教师在讲课中反复强调的重点和难点,并在不影响听课的前提下记些要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