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优秀20篇)

友谊的回声教学设计(优秀20篇)

ID:9467942

时间:2024-05-04 22:54:03

上传者:文轩

教学计划还可用于教师的教学评估和改进,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接下来,将为大家展示一些优秀教师编写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回声的教学设计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2、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4、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4、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文档为doc格式。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快乐读书屋”四中的一篇课文。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有探索科学的兴趣。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悟读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回声,大致对回声有一个初步认识。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读懂青蛙妈妈说的话,了解回声的原理。

2、认识6个生字。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建议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三、交流探讨,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学习,理解内容。

(1)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2。汇报展示,深入理解。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四、拓展阅读,延伸课外。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课外同学们可以去找一找,亲耳听听自己的回声,只要我们多听、多看、多想,就能发现大自然中的无穷奥秘。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回声》教学设计

方敏,女,1965年出生,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改之星、金华市劳动模范、教坛新秀、首届名师等。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教改实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生活作文”和“情趣作文”研究,引导学生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理念]。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2.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水波)))))))))))河岸。

荡回来。

4.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声波石壁(障碍物)。

返回来。

4.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5.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想想: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说: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碰到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7.小青蛙明白了这个道理,非常高兴,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时的高兴与刚来桥洞时一样吗?引导读出小青蛙兴奋、欣喜的感情。

四、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一段,理解小青蛙现在的“欢快”心情。

2.指名一个同学扮演小青蛙,其余同学读回声,体验欢快的心情。

3.放课件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学了课文,懂得了什么?

2.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小结:同学们只要留心观察,参与实践,就一定会比小青蛙聪明。

六、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读读抄抄”。

[评点]。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的同时主张精思。小学生学语文思什么?如何思?它不是逻辑性极强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体感悟。本案以“对回声,青蛙妈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为主问题展开,并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正是这种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体感悟。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可谓至理矣。(周一贯)。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生:开心。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你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妈妈不想直接告诉你们,想让宝宝们利用你们手中的课本自己去探讨,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宝宝们长的真快,连妈妈都快叫不出你们的名字来了,下面妈妈想和你们做一个游戏,首先四个小宝宝在一起先介绍自己,在让别人给自己的名字找一个好朋友。

(学生分组识字)。

师:宝宝们,再和妈妈玩游戏吧!妈妈喊你们的名字,喊到谁,谁就要站起来高举自己的名字,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名字。

三、理解课文内容。

生:多好看呀。

师:妈妈想做个实验考考你们,请认真观察(播放课件)。

师:妈妈是怎样做这个实验的呢?你们发现了什么?哪个宝宝最棒?(生边说,师边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

师:宝宝说的真好,哪个宝宝能读的最好?(指导读,强调动词)。

师:宝宝们,你们也像妈妈一样自己做做吧,不过妈妈有要求,组长宝宝做,其他的宝宝认真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你们不是想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吗?妈妈告诉你们呀,其实声音和水一样,也要波纹,只是我们看不见,有一个青蛙宝宝想为大家演示一下,可要认真看哟。(播放课件)。

师:宝宝们发现了什么?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五自然段的文本)。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师范读第五自然段)。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回声教学设计

方敏,女,1965年出生,浙江省名师培养对象,浙江省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曾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先后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省教改之星、金华市劳动模范、教坛新秀、首届名师等。从教以来,一直致力于教改实验,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构建民主、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同时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行开放性教学,开展“生活作文”和“情趣作文”研究,引导学生在交际应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设计理念]。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2.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水波)))))))))))河岸。

荡回来。

4.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声波石壁(障碍物)。

返回来。

4.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5.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6.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想想: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什么?

说说: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碰到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7.小青蛙明白了这个道理,非常高兴,你从哪儿看出来?这时的高兴与刚来桥洞时一样吗?引导读出小青蛙兴奋、欣喜的感情。

四、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一段,理解小青蛙现在的“欢快”心情。

2.指名一个同学扮演小青蛙,其余同学读回声,体验欢快的心情。

3.放课件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你学了课文,懂得了什么?

2.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小结:同学们只要留心观察,参与实践,就一定会比小青蛙聪明。

六、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读读抄抄”。

[评点]。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熟读的同时主张精思。小学生学语文思什么?如何思?它不是逻辑性极强的概念、判断和推理,而是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体感悟。本案以“对回声,青蛙妈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为主问题展开,并让学生联系生活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正是这种建立在经验之上的主体感悟。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可谓至理矣。(周一贯)。

《回声》教学设计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欢快的语气。

初步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课时。

1、板书“声”(学生读一读)。

师:平时大家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2、(1)板书“回”。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回声,那什么才是回声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师问生答)。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习课文生字生词(课件出示)。

a、学生齐读,抽读。

b、学生认读生字卡。

c、示范会写的生字:洞和游。

d、找出带生字的句子读读。(出示对话的句子)。

1、学习第一自然。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

(2)、出示: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结合图片理解“倒影’)(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链接起来像什么啊?)。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2、3自然段。

(1)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很高兴,他叫了起来(学生画一画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读出欢乐的语气)板书:高兴。

(3)这时,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画一画句子)。

a、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

你能读出小青蛙的高兴劲吗?学生练读,指2生读。

引读:感叹号谁能读出来?问号谁又能读出来?你爱读吗?

b、分角色朗读。谁当真的小青蛙?谁当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老师读旁白。

多奇怪呀,小青蛙也感到很奇怪,

他奇怪什么?他来向妈妈寻求答案了,找出小青蛙问妈妈的话。那你就用非常奇怪,奇怪极了的语气读读青蛙问妈妈的这句话。(出示青蛙问妈妈的话)。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板书:惊讶。

1、妈妈又是怎样告诉他的,是不是直接回答的啊?(找出有关的句子)。

2、妈妈是怎样说的?(找一找,读一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1)请大家快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2)随学生的朗读,屏幕出示句子:你能填空吗?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到(),又一圈圈地()回来。

指名填空。

(学生自由读,表演体会:捡、扔、碰、荡)。

a、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水的波纹)。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的动作。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再看屏幕课件(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有趣不?谁能再来读一读?(指2名读这一段)。

那么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是一样的。(出示妈妈说的话再读一读。)。

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指名读。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略,见附页)。

b、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你荡过秋千吗?我们说水波那种一起一伏,慢悠悠地回来的样子,就是荡。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返”就是回来的意思。(师示范加上动作说这句话)。

瞧,为了让小青蛙明白回声,青蛙妈妈是多么耐心,多么亲切,多么形象的打比方!老师特别想把青蛙妈妈的话读一读。你们想听吗?师范读。

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青蛙妈妈的话再完整地读一下?看谁能读出妈妈亲切的语气,对孩子深情的爱!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这下子谜底揭开了。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一蹦老高、、、)。

师:你能读出它高兴的心情吗?快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看,小青蛙多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且发现问题就去问,他多可爱啊!

“欢快”是什么意思?:非常兴奋。特别高兴。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3.指名分角色读课文。(出示小青蛙与青蛙妈妈对话的句子)。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以后同学们得留心观察哦。

出示小青蛙的话:大自然还有很多像回声一样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衷心祝愿小朋友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到更多知识。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生自由说)。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践,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空房子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3、抄写生字词。

《回声》教学设计

1、上节课,学习了《回声》这篇课文。我听说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节课想不想和黄老师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去看看这奇妙的回声。看,不远处,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最想说些什么?生谈。

2、齐读第一段。

导入:是呀,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小青蛙会说些什么?(生谈)。

(一)分享快乐。

小青蛙高兴地叫:呱呱呱呱,多好看哪!

出示。

(1)你就是青蛙,你会怎么说?

(紧扣关键词“哪”进行朗读指导?)。

(2)齐读。

(3)就在这时,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到底发生什么奇怪的事,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二段的后面几句。

(二)感受奇妙。

出示:

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呱,多好看哪!”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1)指名读。

(2)谁能用一句话来说?

(3)如果你是小青蛙,你就是那只看不见的青蛙,我们来演一演(师生合作)。

(4)演一演。

(三)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小青蛙也奇怪极了,它问妈妈——读。

出示。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1)指名读(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

(2)唉,同学们,如果老师把“吧”、“哩”和可爱的小问号藏起来,你们再去读读,你发现什么?(生谈)。

(3)小青蛙它知道吗?(不知道)对呀,此时的它是奇怪极了。看来这几个字不能藏呀,(放回原句)。

(4)齐读。

(四)深入探究。

(1)过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唉,还是青蛙妈妈有办法?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2)齐读。

(3)多有趣的实验,想不想去看一看?

(4)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谈)。

(五)明白事理。

(1)那青蛙妈妈又怎么说呢?自由读读这段话。

(2)自由读、指名读。

(3)激情导读:你看,青蛙妈妈讲得多清楚,多准确呀!水的波纹是荡回来的,声音的波纹是返回来-——生读;说得多好呀,原来声音的波纹也像水的波纹一样去了还会回来的——生读;老师知道了水的波纹和声音的波纹碰到河岸、石壁障碍物会——生接(会回来的)。

(4)噢,原来水波和声波有那么多相同的地方。那么它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呀?

(5)课件播放小青蛙的叫声和回声与水波的对比图。(生谈)。

(6)此时,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7)小青蛙你明白了吗?

(8)引读:小青蛙明白了,高兴得————。

(9)想象说话,小青蛙可能高兴得————。

(六)口语交际:

(2)生谈。

(3)有感情的读读小青蛙说的话。

(七)亲历生活,走出文本。

1、除了桥洞里可以听到回声,你还在什么地方听到过?

2、欣赏回声(广场上、山谷中……)。

3江西有一个回声谷,如果你站在山谷中对着山谷喊,山谷也会对着你喊,有趣吧!美国牛津郡山谷枪声可连续反射20次……听了这些,你有什么话想说?(板书奇妙)。

4、科学家们就是利用这奇妙的回声测出大山的高度、海洋的深度……还可以帮人们治病呢!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更多像回声一样有趣的事,说不定你也会成为一名科学家呢!

1、出示生字圆围。

2、仔细观察这两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写这两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谈)。

3、师范写。

《回声》教学设计

1、教材的地位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本文以儿童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解释了回声这一物理现象,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由自己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低年级三个维度的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确定为:

(1)知识目标:

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不同语气。理解青蛙妈妈言行的语句,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4.教学准备:字卡、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5.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说教法。

《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科学知识。作为讲读课文,在教学中应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忌把它上成自然课。教学时应主要采用以读为主,以词句训练为重点,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及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产生回声的原因。在教学中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力求遵循“让学生读懂课文”的原则,紧扣教材重点。

学习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这一段时,先让学生轻声自渎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出这段话中表示动作的词,用填空的方式,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使语言文字训练与认识事物统一起来,然后引导学生看投影演示,明白河水是怎样激起波纹,又是怎样荡回来的这一现象,最后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这段话,并想象句子的内容。这样,把朗读的训练和字、词、句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反复的读中理解了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大家知道会发生什么吗?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学生谈)(板题:回声)。

(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指名读,学生跟读。指导读好“哩”的轻声读音。

b、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指名读,齐读。(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学生造句。出示句子: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指名读,齐读。)。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两个字左窄右宽,哪个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写字就要注意观察字的结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播放课件)。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

(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返回。

声波---------石壁。

回声。

这篇课文是二年级的一篇科学童话故事,非常有趣,同时回声这一现象,学生也有感受。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声的原理,即青蛙妈妈说的一段话。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突破难点,理解回声现象。

这节课的设计,我定位于学生,以学定教。让学生通过读文,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然后从学生的问题入手,通过读文、感悟、动画、游戏、体验等形式理解课文,突破难点。这个学期,我着重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这节课的展示,已经显示了成效。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有价值的问题率较高。有的学生一下就提出了整篇课文的问题所在,如“回声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意思?“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也说明学生用心去读文了。

上课开始,我以故事的方式导入,这时学生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回声想象。在学完课文后,我又让学生通过小明妈妈的角色转换,告诉小明回声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白其中的原理。在他们口述时,有学生把“石壁”一词换成“大山”,说明学生真正地了解了回声,达到了落实的目的。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当学生把较为重要的两三个问题提完后,我应该再问一问,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没有了再进入下一个环节,这样处理会更好些。另外,在朗读的环节上,还是要再进行加强。朗读的时间少了,形式也不够多样。

《回声》教学设计

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以师生共同探讨《回声》的启示贯课堂始终。

一、诠释名字,自我介绍。

学生活动:用诗句或格言对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诠释,或描述一个情景来说明自己的名字的内涵。

教师总结: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中彼此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美丽的。

二、一谈《回声》的启示--表诚意,提要求。

教师点拨:我们已经共享了姓名的乐趣,接下来我们来共享思想。

学生活动: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如谈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创作中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等等。

学生活动:讨论原因。有学生提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出现以上的问题显然不能单怪学生。如果刨根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有不同看法做法的孩子被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挤。长大后显然很难不成为‘机器人’”。

教师小结:培养出怎样的受教育者,这当然跟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以教师的观点为绝对权威,认为书本上的定是最标准的说法,那么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具备跨世纪一代所应有的创新能力。但是如果教育者用科学的理念来教育人的话,那就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我认为,作为一个瑞中人,他首先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前提,否则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智育上则需要有思考、有判断、有创新,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出类拔的新一代。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绝对的真理”,同学们应习惯于自己读书、思考、做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倾听多少,而在于自己领悟多少。悟=心+吾,即吾之心,吾之思。今天是你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借这回声的故事,向同学们表达美好的诚意--我愿意做一个爱护、尊重你们的好老师,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这样我们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理想的“回声”关系。

[解说:设计这一环节,第一个作用是表达我的诚意,沟通师生感情;其次,介绍我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也借此初步检测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再谈《回声》的启示--回顾与展望。

教师点拨:同学们,请回顾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寻寻觅觅,尝试发现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回声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以上几种能力的良方。

教师点拨: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的确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前提。但是,同学们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认识还只限于初中接触的几种,我再介绍几种语文学习的习惯。如在阅读方面,坚持读名篇名作,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札记;在鉴赏方面,反复涵咏,探究深入语境,体味语言之美;在写作方面,艺术构思框架,反复修改作文;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谨慎思考,大胆开口。这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会有步骤地安排训练。

除此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在听说读写中思考,在思考中听说读写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要一句话概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语文方法语文学习和问题意识与语文能力之间是回声关系。

教师总结:不想不知道,“回声”原来如此奇妙。同学们是刚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高一新生,但你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篇高考作文题。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同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

[解说: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负载着很重要的任务,它在新旧交替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方法等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与让高一新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四、三谈《回声》的启示--写《给金老师的一封信》。

布置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这堂语文课,或对语文学习的想法。

这是堂起始课,我所确定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怎样实施教学,达成目标,我不想重蹈覆辙,一个人唱独角戏,口若悬河地在讲台上说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我决心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经过反复考虑,对比几个方案,最后选择了认为这种设计。由于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比较成功。

一、构思巧妙,一线串珠。以上海高考题的材料《回声》为引子,谈《回声》给我的启示,串起三个内容:一表示对新生的诚意,二表示对新世纪一代的期望,三在语文学习上指导目标与方法。

二、辨证处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由于选择的《回声》故事比较浅显,第一个讨论题目的设计比较开放;但这个故事值得挖掘的东西比较多,而我这堂课有自己的目标,因此第二、三个讨论初中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回声”现象的设计就有明显的限制性。从开放到限制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开放是为了启发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动机;限制是为了纵深思考,探究语文学习的途径。

三、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合适的位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给教师和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实现了目标。我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围绕主题,通过广征博引,逐步深入,逐渐具体化,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没有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小结。

其实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代表了我的教学风格,也为我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寻找到更为良好的环境,更为有效的途径,更为健康的方向。

《回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2.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学会了课文的生字新词,还学习了第一自然段,把我们带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课件展示“桥景图”)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读一读第一段吧。

2.过度:就在这个美丽的地方小青蛙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研读感悟。

(一)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请一、二组同学朗读第二段,我们想想小青蛙发现了什么?(在桥洞底下发现的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那只小青蛙学它说了什么话,请你用画下来读一读。请注意标点,读出不同的语气。

3.谁能给大家演一演呢?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4.小青蛙两次说话的语气一样吗?为什么?(不一样,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疑问的语气。)。

5.引读第三段:这时候,小青蛙——,于是他——,妈妈——。

6.过度: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请三、四组同学读第四段。想想: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2.青蛙妈妈怎样做呢?它有哪几个动作,你能找出来吗?

4.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课件演示青蛙妈妈把石子小河里)。

5.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水波河岸荡)。

6.过度:青蛙妈妈为什么让小青蛙观察水波纹呢?请看第五自然段。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五自然段,想想青蛙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2.大家数一数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你明白吗?

3.引导理解: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叫声像水的波纹)(师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一边指图一边范读)第二、三句: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板书:声波石壁返)师引导比较:水波一起一伏地在动,因此是——(生答:“荡”回来);而声波是直接——(生答:“返”回来。)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生配动作读)第四句: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回声)。

4.青蛙妈妈可真会讲道理,我们把它的话再完整地读一遍。

5.(课件演示“回声图”)引导学生边看边说: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7.除了课文讲的桥洞里,在生活中,我们还会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呢?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第六段。

2.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3.小结:小青蛙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

三、总结拓展。

2.过度:这些回声的小故事有趣吗?老师相信你们编的会更有趣!现在我们进入“小作家天地:回声的小故事可真有趣,我也来编一个!”

(二)哪些人或者小动物来到什么地方听到回声?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编一个有趣的故事。

3.评议习作。

4.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后继续寻找吧!

《回声》教学设计课件

重点句子:

1、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啊!”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起来:“呱呱呱,多好看啊!”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2、小青蛙奇怪极了,他问妈妈:“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妈妈笑着说:“孩子,跟我来!”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3、青蛙妈妈说:“孩子,你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水的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你在桥洞里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也要返回来。这样,你就听到自己的声音啊。”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中心思想:

本文写小青蛙对回声产生好奇,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巧妙地揭示了回声形成的原理。激发了我们探索大自然的热情。

《回声》是二年级人教版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第八单元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生活,热爱科学,这篇童话故事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同学们展示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教学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的语气。教学难点是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回声这一现象,学生也有感受但较为抽象,学生能听得见但看不见,摸不着,要理解它的产生原因是重难点。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如何理解这些抽象的文字,让静变动化难为易呢?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是第5自然段,理解回声的原理,即青蛙妈妈说的一段话。所以,我把这节课定位于突破难点,理解回声现象。

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回声,我采用多种听读的方式,如老师读,学生听,一名学生范读,其他学生听,听后学生评价。学生分角色听读,师生分角色听读等,让学生在多次听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内容有比较深的印象,以备更好的理解课文意思。在解决回声是怎么回事的问题上,我没有做更多的解释,只是利用板画展示青蛙妈妈的做法,学生在观看了板画之后,好像略有所感,各抒己见,虽然有的同学说的不是很到位,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感悟,自己的理解,最后让学生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听到过回声?”在交流中,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告诉大家他的答案。

总之,这节课下来,我想了很多,要学生养成上课认真倾听的好习惯,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要有师生互动的教学环节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通过对本课的教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身也还需要不断地提升。课本只是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载体,我们不应过多的把目光放在这个上面,而应该把视野打开,让学生从课本走向语文,从语文走向生活。学生的倾听能力才会很快的提高。

《回声》教学设计

二、探究质疑。

1、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你们读课文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吗?

预设一:小朋友们真厉害,把平时老师教你们怎样读课文的都记住了。真像你们说的,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还可以动动小脑筋。哪些是你读懂的内容,你是怎样读懂的,你还有哪些问题搞不清楚,并作上记号。(学生自由读)。

2、学生汇报并质疑。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一下就知道了这么多。现在请你说说自己不懂的问题。

师:还有问题吗?没有啦?我们先一起来看看小青蛙那个奇怪的问题吧!

三、细读释疑。

1、请生读小青蛙问妈妈的话。听了他的朗读,你有没有感到奇怪?指导学生用奇怪的语气读小青蛙的话。

(出示句子,分角色读)。

4、因为小青蛙感到奇怪,所以去问妈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青蛙妈妈是怎样帮助小青蛙解除心中疑惑的?请小朋友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地读读课文的4、5两个自然段。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生:(表演)。

6、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

谁能起来说一说。指导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二、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指导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1、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师:告诉我们什么?(叫声像水的波纹)。

2、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3、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4、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5、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指导学生朗读)。

7、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8、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指导学生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回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指导书写“倒”“影”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欢快的语气。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板书“声”(学生读一读)。

师:平时大家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2、(1)板书“回”。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回声,那什么才是回声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师问生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习课文生字生词(课件出示)。

a、学生齐读,抽读。

b、学生认读生字卡。

c、示范会写的生字:洞和游。

d、找出带生字的句子读读。(出示对话的句子)。

三、细读课文、感悟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

(2)、出示: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结合图片理解“倒影’)(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链接起来像什么啊?)。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2、3自然段。

(1)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很高兴,他叫了起来(学生画一画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读出欢乐的语气)板书:高兴。

(3)这时,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画一画句子)。

a、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

你能读出小青蛙的高兴劲吗?学生练读,指2生读。

引读:感叹号谁能读出来?问号谁又能读出来?你爱读吗?

b、分角色朗读。谁当真的小青蛙?谁当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老师读旁白。

多奇怪呀,小青蛙也感到很奇怪,

他奇怪什么?他来向妈妈寻求答案了,找出小青蛙问妈妈的话。那你就用非常奇怪,奇怪极了的语气读读青蛙问妈妈的这句话。(出示青蛙问妈妈的话)。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板书:惊讶。

1、妈妈又是怎样告诉他的,是不是直接回答的啊?(找出有关的句子)。

2、妈妈是怎样说的?(找一找,读一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1)请大家快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2)随学生的朗读,屏幕出示句子:你能填空吗?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到(),又一圈圈地()回来。

指名填空。

(学生自由读,表演体会:捡、扔、碰、荡)。

a、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水的波纹)。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的动作。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再看屏幕课件(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有趣不?谁能再来读一读?(指2名读这一段)。

那么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是一样的。(出示妈妈说的话再读一读。)。

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指名读。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略,见附页)。

b、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你荡过秋千吗?我们说水波那种一起一伏,慢悠悠地回来的样子,就是荡。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返”就是回来的意思。(师示范加上动作说这句话)。

瞧,为了让小青蛙明白回声,青蛙妈妈是多么耐心,多么亲切,多么形象的打比方!老师特别想把青蛙妈妈的话读一读。你们想听吗?师范读。

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青蛙妈妈的话再完整地读一下?看谁能读出妈妈亲切的语气,对孩子深情的爱!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这下子谜底揭开了。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一蹦老高、、、)。

师:你能读出它高兴的心情吗?快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看,小青蛙多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且发现问题就去问,他多可爱啊!

“欢快”是什么意思?:非常兴奋。特别高兴。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3.指名分角色读课文。(出示小青蛙与青蛙妈妈对话的句子)。

四、总结拓展。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以后同学们得留心观察哦。

出示小青蛙的话:大自然还有很多像回声一样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衷心祝愿小朋友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到更多知识。

五、小结。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生自由说)。

五、布置作业。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践,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空房子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3、抄写生字词。

六、板书设计。

《回声》教学设计

《回声》是长春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版块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看科学。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本文是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科学,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极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朗读训练的重要凭借。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通过朗读课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优美,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本课的教育对象是小学三年下学期学生,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有意识地结合课程资源,揭开回声的奥秘。

《回声》是一篇知识童话,不仅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词,学习说话,同时要引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爱科学的思想情感。这节课,我把这几个方面有机地整合起来,从指导读书、观察实验所提供的形象,以及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的语言实践、练习说话等环节,让学生充分感知、运用语言文字,与此同时,让学生获得有关“回声”的自然常识,还受到情感的熏陶,使整堂课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个性特征。

本课是在多媒体教室实施的。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科学童话《回声》。板书课题:回声。

3、师:这么美的景色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打开书读一读

预设:找出比喻句,课文中把什么比做大月亮?

4、指导朗读(指读、范读、齐读)

预设: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4、师:青蛙为什么奇怪?它是怎样问妈妈的?

预设:理解“奇怪”“极了”“奇怪极了”词语的意思。抓住词语理解小青蛙的心情。

5、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和青蛙妈妈的语气。

三、朗读感悟,理解“回声”。

师:青蛙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认真读读课文,找到课文的话来回答。(根据学生的交流相机学习课文第4、5自然段。

【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突出重点部分教学】

1.指名读第4自然段。

2.填空: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河水被(激)起一圈圈的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来。

3.做实验演示:在装水的玻容器投入石子,学生观察水波的变化。做动作理解:荡。

4.用上动词“带、跳、捡、扔、激、碰、荡”说话。

2.预设:为什么青蛙妈妈说他们像?

3.做练习(出示妈妈的话)

4、师:青蛙妈妈讲的话大家读明白了吗?(学生交流)

5、师: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吗?

6、师:回声的话该怎么读,知道了吗?(“回声”的朗读声音延长”)请每个同学再去读读第2小节,画出写回声的话,然后读一读。

进行角色朗读小青蛙和回声的话。指名朗读、男女朗读、小组朗读。

(1)读好第5小节小青蛙的话。(出示句子: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蹦”换个词还可以怎么说?(“跳”)“小青蛙高兴得一蹦老高”换个意思还可以怎么说呢?(一跳老高、一蹦三尺高、手舞足蹈……)读出小青蛙高兴的语气。

【词语的积累靠教师的有意识指导和课堂教学潜移默化的渗透】

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回声》教学设计

以疑导学、层层质疑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本案采用“问题”探究法研读重点句段,旨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索。

[设计特色]。

以“问题教学”引导学生研读重点句段,推进学生自主探究和感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题引趣。

1、师板书“声”,请学生说说平时听过什么样的声音?

2、板书“回”组成课题,学生齐读,思考:看到课题,你最想了解什么?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请学生给大家提个醒,明确读课文时要注意做到:

(1)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

(2)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学习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顺情引导。

(1)采用多种形式检查生字读音。

(2)选一句自己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请大家再读读,或者选自己认为读得最棒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听。

(以此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达到进一步通读课文了解大意之目的。)。

4、通读课文,思考:你初步读懂了什么?产生了哪些问题?

(简单问题当场请学生尝试解决,较难问题或中心问题留待学习课文时探讨。)。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想想: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1)实物投影或课件出示文中插图,并理解句子:“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2)请学生根据插图说说什么像大月亮?明确多音字“倒”的读音。

(3)引导学生用赞美的语气朗读表达这美丽的景色。

四、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是什么事呢?

2、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从问号、感叹号等分析理解。)。

3、这时候,小青蛙听到有人在学它,会怎么想呢?找出课文中写小青蛙心情的句子,并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妈妈怎么说呢?让我们一起跟着妈妈去看一看。

五、生字书写指导:

“岸、洞、倒、影”,重点分析“岸、影”的书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小青蛙妈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以疑导学,深入理解课文。)。

二、研读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并引导学生用词语替换法理解这些动词的近义词。

2、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谈谈。同时播放课件录像,理解词语“激”“荡”。

3、师生共同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4、齐读,学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青蛙妈妈为什么要投石击水呢?

三、合作探究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青蛙妈妈说的话,合作小组学习讨论。出示自学要求:

(1)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每句话说了什么?用序号标出句序。

(2)试着画出回声原理图。

(3)相互说说回声是怎么产生的。

2、实物投影学生图画(或请学生板画),说说为什么这样画,是根据青蛙妈妈哪句话画的。

3、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播放课件录像,想象声波碰到石壁返回来的现象。

4、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结合看到的现象与课文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同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回声》教学设计

【目标】学生方面,一回顾和总结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任务,二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和方法。教师方面,一表诚意,二明理念,三提要求,四析任务,五点方法,六激信心。

【设想】以师生共同探讨《回声》的启示贯课堂始终。

【步骤】。

一、诠释名字,自我介绍。

学生活动:用诗句或格言对自己名字做全新的诠释,或描述一个情景来说明自己的名字的内涵。

教师总结:我们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氛围中彼此认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语文是美丽的。

二、一谈《回声》的启示--表诚意,提要求。

教师点拨:我们已经共享了姓名的乐趣,接下来我们来共享思想。

学生活动:谈听故事后的感受。如谈到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学创作中作家人品与文品的关系等等。

学生活动:讨论原因。有学生提出比较深刻的认识,如“出现以上的问题显然不能单怪学生。如果刨根想一想,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要求孩子们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情;有不同看法做法的孩子被认为是‘异端’,受到排挤。长大后显然很难不成为‘机器人’”。

教师小结:培养出怎样的受教育者,这当然跟教育者的理念有很大的关系。如果以教师的观点为绝对权威,认为书本上的定是最标准的说法,那么学生就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可能具备跨世纪一代所应有的创新能力。但是如果教育者用科学的理念来教育人的话,那就会出现令人振奋的局面。我认为,作为一个瑞中人,他首先要做真正意义上的人,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有良好的道德素养,这是前提,否则无法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智育上则需要有思考、有判断、有创新,否则也不可能成为出类拔的新一代。

“尽信书不如无书”,“没有绝对的真理”,同学们应习惯于自己读书、思考、做人。语文能力的提高不在于倾听多少,而在于自己领悟多少。悟=心+吾,即吾之心,吾之思。今天是你们进入高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借这回声的故事,向同学们表达美好的诚意--我愿意做一个爱护、尊重你们的好老师,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期望--希望同学们做一个有思想的学生。这样我们师生之间就形成了理想的“回声”关系。

[解说:设计这一环节,第一个作用是表达我的诚意,沟通师生感情;其次,介绍我的教育理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第三也借此初步检测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再谈《回声》的启示--回顾与展望。

教师点拨:同学们,请回顾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用自己的“一双慧眼”去寻寻觅觅,尝试发现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回声关系。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是提高以上几种能力的良方。

教师点拨:良好的学习习惯、正确的学习方法以及浓郁的学习兴趣,的确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前提。但是,同学们对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认识还只限于初中接触的几种,我再介绍几种语文学习的习惯。如在阅读方面,坚持读名篇名作,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札记;在鉴赏方面,反复涵咏,探究深入语境,体味语言之美;在写作方面,艺术构思框架,反复修改作文;在口语交际方面,要谨慎思考,大胆开口。这些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会有步骤地安排训练。

除此之外,最值得重视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学会在听说读写中思考,在思考中听说读写阅读。

最后,请同学们要一句话概括,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所存在的回声现象。

学生活动:讨论。一致认为语文方法语文学习和问题意识与语文能力之间是回声关系。

教师总结:不想不知道,“回声”原来如此奇妙。同学们是刚跨进高中语文课堂的高一新生,但你们已经成功地完成了一篇高考作文题。这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让我们充满自信地同行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

[解说:高中第一节语文课负载着很重要的任务,它在新旧交替时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对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任务、方法等做一个回顾和总结,与让高一新生了解高中阶段的学习目标一样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高中语文教学的“教学目的”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四、三谈《回声》的启示--写《给金老师的一封信》。

布置作业:给老师写一封信,谈谈自己对这堂语文课,或对语文学习的想法。

【反思】。

这是堂起始课,我所确定的目标十分明确。但是怎样实施教学,达成目标,我不想重蹈覆辙,一个人唱独角戏,口若悬河地在讲台上说甲乙丙丁,一二三四。我决心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致力于语文教学的创新尝试。经过反复考虑,对比几个方案,最后选择了认为这种设计。由于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在实施教学时比较成功。

一、构思巧妙,一线串珠。以上海高考题的材料《回声》为引子,谈《回声》给我的启示,串起三个内容:一表示对新生的诚意,二表示对新世纪一代的期望,三在语文学习上指导目标与方法。

二、辨证处理开放与限制的关系。由于选择的《回声》故事比较浅显,第一个讨论题目的设计比较开放;但这个故事值得挖掘的东西比较多,而我这堂课有自己的目标,因此第二、三个讨论初中高中语文学习中的“回声”现象的设计就有明显的限制性。从开放到限制是一个由浅到深的过程:开放是为了启发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动机;限制是为了纵深思考,探究语文学习的途径。

三、给自己和学生一个合适的位置。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给教师和学生都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活动,实现了目标。我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计划的制定者、执行者和管理者,围绕主题,通过广征博引,逐步深入,逐渐具体化,最后完成了教学任务。但是我没有把讲台变成自己的舞台,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自己去小结。

其实这堂课不仅体现了我的教学理念,代表了我的教学风格,也为我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寻找到更为良好的环境,更为有效的途径,更为健康的方向。

《回声》教学设计

1、上节课,学习了《回声》这篇课文。我听说同学们已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这节课想不想和黄老师一起再次走进课文,去看看这奇妙的回声。看,不远处,小河上有座石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最想说些什么?生谈。

2、齐读第一段。

二、走进文本感悟奇妙。

导入:是呀,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小青蛙会说些什么?(生谈)。

(一)分享快乐。

小青蛙高兴地叫:呱呱呱呱,多好看哪!

出示。

(1)你就是青蛙,你会怎么说?

(紧扣关键词“哪”进行朗读指导?)。

(2)齐读。

(3)就在这时,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到底发生什么奇怪的事,请大家自由读读第二段的后面几句。

(二)感受奇妙。

出示:

这时,不知哪儿有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呱,多好看哪!”小青蛙问:“你是谁?你在哪儿?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儿?”

(1)指名读。

(2)谁能用一句话来说?

(3)如果你是小青蛙,你就是那只看不见的青蛙,我们来演一演(师生合作)。

(4)演一演。

(三)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小青蛙也奇怪极了,它问妈妈——读。

出示。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

(1)指名读(读出小青蛙奇怪的语气)。

(2)唉,同学们,如果老师把“吧”、“哩”和可爱的小问号藏起来,你们再去读读,你发现什么?(生谈)。

(3)小青蛙它知道吗?(不知道)对呀,此时的它是奇怪极了。看来这几个字不能藏呀,(放回原句)。

(4)齐读。

(四)深入探究。

(1)过渡: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唉,还是青蛙妈妈有办法?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2)齐读。

(3)多有趣的实验,想不想去看一看?

(4)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生谈)。

(五)明白事理。

(1)那青蛙妈妈又怎么说呢?自由读读这段话。

(2)自由读、指名读。

(3)激情导读:你看,青蛙妈妈讲得多清楚,多准确呀!水的波纹是荡回来的,声音的波纹是返回来-——生读;说得多好呀,原来声音的波纹也像水的波纹一样去了还会回来的——生读;老师知道了水的波纹和声音的波纹碰到河岸、石壁障碍物会——生接(会回来的)。

(4)噢,原来水波和声波有那么多相同的地方。那么它们有没有不同的地方呀?

(5)课件播放小青蛙的叫声和回声与水波的对比图。(生谈)。

(6)此时,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妈妈?。

(7)小青蛙你明白了吗?

(8)引读:小青蛙明白了,高兴得————。

(9)想象说话,小青蛙可能高兴得————。

(六)口语交际:

(2)生谈。

(3)有感情的读读小青蛙说的话。

(七)亲历生活,走出文本。

1、除了桥洞里可以听到回声,你还在什么地方听到过?

2、欣赏回声(广场上、山谷中……)。

3江西有一个回声谷,如果你站在山谷中对着山谷喊,山谷也会对着你喊,有趣吧!美国牛津郡山谷枪声可连续反射20次……听了这些,你有什么话想说?(板书奇妙)。

4、科学家们就是利用这奇妙的回声测出大山的高度、海洋的深度……还可以帮人们治病呢!其实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你会发现更多像回声一样有趣的事,说不定你也会成为一名科学家呢!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圆围。

2、仔细观察这两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写这两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谈)。

3、师范写。

《回声》教学设计

这是一篇科学童话。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1、认识呱,哩,圈,纹,碰,返6个生字,指导书写“倒”“影”两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语气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欢快的语气。

初步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2课时。

1、板书“声”(学生读一读)。

师:平时大家都听到过什么声音?(学生自由说)。

2、(1)板书“回”。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回声,那什么才是回声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师问生答)。

1、学生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给课文标上自然段。(教师巡视指导)。

思考:这篇课文讲了谁和谁?它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学习课文生字生词(课件出示)。

a、学生齐读,抽读。

b、学生认读生字卡。

c、示范会写的生字:洞和游。

d、找出带生字的句子读读。(出示对话的句子)。

1、学习第一自然。

(1)、出示课文插图。(学生自由说说看到了什么?)。

(2)、出示: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结合图片理解“倒影’)(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链接起来像什么啊?)。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美吗?(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2、学习2、3自然段。

(1)师:小青蛙看到美丽的景色,很高兴,他叫了起来(学生画一画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学生读一读,读出欢乐的语气)板书:高兴。

(3)这时,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学生画一画句子)。

a、课件出示(学生读一读)。

你能读出小青蛙的高兴劲吗?学生练读,指2生读。

引读:感叹号谁能读出来?问号谁又能读出来?你爱读吗?

b、分角色朗读。谁当真的小青蛙?谁当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老师读旁白。

多奇怪呀,小青蛙也感到很奇怪,

他奇怪什么?他来向妈妈寻求答案了,找出小青蛙问妈妈的话。那你就用非常奇怪,奇怪极了的语气读读青蛙问妈妈的这句话。(出示青蛙问妈妈的话)。

桥洞里藏着一只小青蛙吧?他在学我说话哩。板书:惊讶。

1、妈妈又是怎样告诉他的,是不是直接回答的啊?(找出有关的句子)。

2、妈妈是怎样说的?(找一找,读一读,读出亲切的语气)。

(1)请大家快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2)随学生的朗读,屏幕出示句子:你能填空吗?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波纹()到(),又一圈圈地()回来。

指名填空。

(学生自由读,表演体会:捡、扔、碰、荡)。

a、出示课文插图。(学生结合插图理解水的波纹)。

大家一起表演一下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的动作。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大家再看屏幕课件(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有趣不?谁能再来读一读?(指2名读这一段)。

那么声音的波纹和水的波纹是一样的。(出示妈妈说的话再读一读。)。

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指名读。谁来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板书:(略,见附页)。

b、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你荡过秋千吗?我们说水波那种一起一伏,慢悠悠地回来的样子,就是荡。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返”就是回来的意思。(师示范加上动作说这句话)。

瞧,为了让小青蛙明白回声,青蛙妈妈是多么耐心,多么亲切,多么形象的打比方!老师特别想把青蛙妈妈的话读一读。你们想听吗?师范读。

谁愿意学着老师的样子,把青蛙妈妈的话再完整地读一下?看谁能读出妈妈亲切的语气,对孩子深情的爱!自己练习读,指名读。

这下子谜底揭开了。小青蛙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师:你能读出它高兴的心情吗?快来读一读这句话!

你看,小青蛙多么善于观察,善于思考,而且发现问题就去问,他多可爱啊!

“欢快”是什么意思?:非常兴奋。特别高兴。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生:(齐读)。

3.指名分角色读课文。(出示小青蛙与青蛙妈妈对话的句子)。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以后同学们得留心观察哦。

出示小青蛙的话:大自然还有很多像回声一样的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衷心祝愿小朋友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到更多知识。

学习这篇课文,你们懂得了什么?(生自由说)。

1、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践,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2、到空房子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3、抄写生字词。

《回声》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认识7个生字,会写10个字。

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与声音的波纹相似点,从而明白“回声”原理。

难点:理解什么是“回声”及“为什么会生产回声”这一科学知识。

教学准备:课件、让学生搜集回声的资料。

及产生回声的原因。

课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31回声)。

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给自然段标上序号。

2、识字:出示带有生字的新词:“呱呱叫、说话哩、圆圈、波纹、碰到、返回”指明学生认读。

3、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岸又返回来。)。

4、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预设统领全文的问题:回声是怎么产生的呢?

返回来。

预设师生双边活动:

学习第一自然段。

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读后回答:什么像个大月亮?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2、请同学用赞美的语气读一读。

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然段。

读后回答: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

2、默读第二段,并把话画出来。

3、分角色朗读小青蛙和学说话的小青蛙。

4、想一想:小青蛙两次说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5、再读:注意语气不同。

6、小青蛙很奇怪,它是怎么做的?读一下小青蛙妈妈的话。

我们也跟着小青蛙妈妈去看看吧。

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第四段。

表示动作的词吗?拿起笔,把这三个字涂上黑点。

很远,波纹还会荡回来吗?

青蛙妈妈为什么这样做呢?

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2、指名读青蛙妈妈说的第一句话。

3、青蛙妈妈为什么说叫声像波纹?读第二、三句找到答案。

也要()回来。

5、解释:“荡”:(水波一上一下,一起一伏地动)和“返”

6、学生加上动作说一说。

7、指名读第四句话。回答: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叫什么?

8、朗读青蛙妈妈的四句话。回答:什么是回声?

9、小青蛙明白了什么是回声,做了什么动作?说了什么话?指名读。

学习最后一段。

1、小青蛙的心情现在怎么样?为什么高兴?

2、我们也学到了知识,让我们高兴地读第六段吧。

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

“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