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教案反思精选

机械效率教案反思精选

ID:127978

时间:2023-04-30 05:58:29

上传者:曹czj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机械效率教案中公机械效率教案人教版实用篇一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有用功和总功

首先让学生看课本图14.4-1,弄明白三幅画的意思,然后讨论用图中三种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办法最好。学生可能对第二、三两种方法的区别不太理解,可引导学生注意桶的重量与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情况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想想议议

这里意在使学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少些。杠杆、起重机、电梯等所有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

3、机械效率

为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这一概念,懂得机械效率的意义,在讲述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后,应强调指出,使用机械做功,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费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机器这方面的差别,通常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叫做机械效率,给出机械效率的公式。一台机器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这台机器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机械效率的例题,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这个问题重视。还可以让学生议议:除了用机械做功有个效率问题外,干别的事情有没有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个初步观念。

4、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同时还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进一步探究摩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1、有用功是14400j,总功是24000j,机械效率是60%,起重机提升装货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额外功。

2、略。

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例如提水时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等;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

机械效率教案中公机械效率教案人教版实用篇二

一、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1)、在地图上找出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和湖泊以及内流区的主要河湖。

(2)、内、外流区的划分,内、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3)、外流区内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

2、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1:在中国河流的空白图上,用彩色笔勾画出我国主要内、外流河,勾画出内、外流区的界线。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会运用地图查找相关的地理事物,动手填绘地图,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并为学生运用地图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特征做好铺垫。为了区别河流、流域和水系的概念,我用树叶的叶脉做比喻,既形象又直观,同时也体现出不同学科之间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树叶,既能引起学生兴趣,也是学生对学习资料及素材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

活动2:分组探讨内、外流区河流的主要特征,并分角色扮演内、外流区河流。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读图、,运用教材当中和师生共同准备的相关资料,自主探究内、外流区河流的特征,通过探究活动掌握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方法。

活动3: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外流区内南方和北方河流的差异。设计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利用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能力。通过南、北方河流特征,鼓励学生去探索它们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的有利和不利,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个基本理念。同时。培养学生对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认识,并能提出保护和改善的措施。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绘图知道我国主要河湖的分布,并能勾 出内外流区的界限;结合地形图理解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 地形区和所属气候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会利用收集到的资料分析河流的水文特征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以培养综合应用能力与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观点去看待河流 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学生对河流及其周围的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2、南北方河流特征的比较。

(三)、教学难点:

运用生活实例,探究河流的开发与利用。

(四)、课

型:新授课。

(五)、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

2、学生收集资料;

3、多媒体课件制作;

4、补充课程资源。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众多的河湖】

1、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用歌曲《长江之歌》烘托课堂气氛,展开祖国地图,用生动的语言导入:“同学们,听到这激昂的乐曲,站在祖国地图前,看到流淌在祖国大地上的条条动脉和一颗颗明珠,你们会想到什么”,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资料导入:大屏幕展示资料,学生阅读资料。教师提出问题:“从资料当中你们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学生自己得出我国河湖众多的结论,并举例说出河流和湖泊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探究新课:

(1)、内流区与外流区的概念:

〔过渡〕:“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在哪儿呢?”

教师在教学挂图上示范,教给学生在地图上勾画河流和湖泊的方法。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笔在手中的空白地图上勾画出我国主要的外流河和内流河,初步学会运用地图认识我国内、外流区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并能依据河流的流动方向,区分内、外流河,概括出内、外流区的概念。

学生展示自己所绘地图,互相交流,评选出绘得最好的、最科学的地图。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2)、水系和流域的概念:

教师提出问题:长江和长江流域是一回事吗? 学生观察课前收集到的树叶,教师用形象的比喻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联系以前所学过的生物知识,找出树叶叶脉和流域、水系的共同点,理解流域、水系的概念。

(3)、小反馈:学生根据内、外流区的特征区别内流湖和外流湖,巩固所学的内、外流区的知识。

(4)、内流区和外流区河流的水文特征:

①、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长度、流经的地形区及注入的海洋; ②、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四条河流的流量曲线图。

①、东部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比较表; ②、、西江、黄河的流量曲线图。

教师提出问题:观察这两个图表,从中能发现什么地理问题,找到什么地理规律,并分析这个规律与什么有关。

学生运用资料,通过观察南北方河流的水量、汛期起止日期、汛期水量与总水量的百分比、流量曲线图,对比分析外流区内南方河流与北方河流的不同特征。

学生依据南方和北方河流的不同特点去探讨这种不同可能会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

师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学生讲述自己的见闻,自己展示收集到的图片、资料,用生活实例说明河流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例如:近期重庆万州区的洪水灾害、北方河流冬、春季枯水给北方地区带来的旱灾等。

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利用南方和北方河流的这种特点,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6)、京杭运河: 教师展示京杭运河图。

学生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介绍京杭运河以及它对人类的贡献。(7)、家乡的河: 师生交流:共同欣赏阜新细河美景,学生描述细河的变化及这种变化带给阜新人民生活的变化,增强学生爱我家乡、保护家乡的环境保护意识。

3、课内小结:学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师生共同交流学习心得。

4、课内反馈:

智力大比拼

1、辩别真伪:

(1)、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最长的内流河是塔里木河。

(2)、我国的外流河大多分布在东南部季风区内。

(1)、下列河流中属于内流河是:

()a、塔里木河 b、长江 c、黄河 d、淮河

(2)、下列河湖中全部属于外流区的是:

()a、黑龙江 青海湖 辽河

阜新地区水系图

3、观察阜新地区水系图回答:

(1)、阜新地区主要有哪些河流?(2)、细河属于内流河还是外流河?

4、资料分析:

资料1:辽河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21.96平方千米。千百年来,辽河以其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北方少数民族以及当今重要的东北工农业基地,成为科尔沁草原及辽东半岛的母亲河。但令人遗憾的是,如今的辽河河水连年断流,地下水严重超采。辽河已成“沙河”,过去牧草繁茂的草场已经被风沙吞噬,生态严重恶化。

资料2:2000年以来,辽河流域遇到了持续干旱,降水量偏少,径流量明显减少,出现了连续枯水年,造成河水干枯。

资料3:造成辽河断流及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是辽河中上游截流工程过多,水资源开发利用严重“透支”。

读资料,试分析:

第二课时

【黄河的治理】

2、结合活动题

3、在学生对黄河不同河段的问题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分不同河段引导学生通过读图,分析产生环境问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分别是什么? 了解中游河段水土流失严重、泥沙含量大的特点时,4、引导学生阅读黄河干流泥沙沿途变化图,通过阅读图中的数据,可以使学生对黄河中游地区泥沙含量非常多有一个感性认识。

5、阅读中国地形图、相关的气候类型图、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及教材中提供的黄土高原地区地表景观图,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反映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地表植被等状况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7、对于上游地区的荒漠化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图及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可以收集一些上游地区植被破坏的录像带或景观图片、幻灯片等,依次说明这里荒漠化严重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

8、解释凌汛的成因,教师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生凌汛的河段,其河流流向与不产生凌汛的河段河流流向有什么不同?由此说明引起凌汛发生的自然因素是什么?通过分析应使学生明确产生凌汛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9、在学生了解黄河不同河段的忧患后,指导学生阅读关于“根治黄河”的阅读材料,完成活动题2,通过阅读和解题,使学生明确针对不同问题应该采取不同措施,鼓励学生充分开展发散思维,为解决黄河的问题献计献策。

第三课时

【长江的开发】

1、了解长江资源的开发利用,首先应该了解长江的源流概况。

2、引导学生阅读长江流域水系图及景观图片,以及中国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明确长江的发源地,上、中、下游的划分,以及流经的省区、地形区及主要气候区,3、在此基础上,分析长江的哪些河段水能资源比较丰富,哪些河段有利于航行。在分析水能资源丰富的河段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长江干流剖面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同时可以指导学生观察长江流域水系图,分析水电站的分布与地形地势之间的关系。

5、讨论解答此题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给与学生讨论的时间,特别应该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设想。

说出长江、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的水电站。板书设计:

第三节

河流与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1、外流区与内流区

2、河湖名称及分布

二、黄河的治理

1、黄河概况

2、地上河成因

3、黄河的治理

三、长江的开发

1、长江的概况

2、水能资源

3、长江的治理 作业 必作题

绘黄河图 选作题

绘长江图

机械效率教案中公机械效率教案人教版实用篇三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 机械效率

: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二)讲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 、2

机械效率教案中公机械效率教案人教版实用篇四

①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②掌握机械效率的意义、计算、测量方法。

通过实验和分析,理解功和机械效率及影响机械效率的各种因素,并且最终能够从理论走向生活和生产。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合作的团队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理论实践相结合,主动探究寻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重点: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分析

难点: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区分功、功率、机械效率等容易混淆的概念

教具准备:滑轮、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钩码、刻度尺等

一、预习导学

1、使用机械时,对完成工作任务有用的功叫做_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对人们无用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做___________,用________表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总功。

3、人们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对_____做的功是有用功,对______做的功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时,捞上来的桶带有一些水,这时对桶做的功是_____功,对水做的功是_______功。

4、大小为20n竖直向上的拉力f通过一个动滑轮把重30n的物体向上提升了5m,在这个过程中,有用功为______j,额外功为______j,总功为______j。

二、合作探究

㈠ 有用功与额外功

[实验] 利用动滑轮是否省功(参照课本进行)

1.提出问题:使用动滑轮省功吗?

3.进行实验,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实验分析:gh与fs相等吗?如不等,哪个大?为什么?

使用机械时,对完成工作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用w有表示。

对于额外负担而又不得不做的功叫额外功,用w额表示。

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叫总功,用w总表示。即w总=w有+w额。

㈡ 机械效率

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η)。公式_________

[实验]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三次实验中测得的机械效率一样吗?分析你的测量结果,看看影响滑轮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哪些。

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

(1) 减少额外功(使用较好机械)

(2) 在额外功一定的情况下,增加有用功(增加物重)

三、巩固提升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对水做的功是总功

b、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提一桶水和提半桶水做的有用功相等

c、水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把水桶捞上来的时候,对水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2、用图示滑轮组把重g=120n的物体匀速提升1m,绳端的拉力为f=50n,则:绳端移动的距离为_____m,有用功w有用=______j,总功w总=______j,额外功w额外= ______,该动滑轮的机械效率η=______。

3、如上右图所示,工人用滑轮组提升重为220n的泥桶,动滑轮重为20n,不计滑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及绳重。若工人在5s内将绳子匀速向上拉6m,则泥桶上升_____m,手拉绳子的力为____n,拉力的功率为____w,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_。

4、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机械效率总小于1

c.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5、通过测

a.增加动滑轮,减小拉力 b.减少提升重物重力,减小拉力

c.减少提升高度,减少做功 d.增加提升重物重力,增大有用功

四、拓展延伸

1、关于机械效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功率越大的机械,机械效率越高

b.机械效率大小与功率大小有关

c.机械效率越低的机械,做的功就越少

d.由于有用功总小于总功,因此机械效率总小于1

2、下列关于功率和机械效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功率大的机械,做功一定多 b.做功快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c.效率高的机械,功率一定大 d.做功多的机械,效率一定高

3、如图,小冯分别用甲、乙两滑轮把同一桶沙从一楼地面提到二楼地面,用甲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1,机械效率为ηl,用乙滑轮所做的总功为w2,机械效率为η2,若不计绳重与摩擦,则 ( )

a.wl=w2 l=η2 b.w1=w2 ηlη2

c. w1η2 d.w1w2 ηlη2

4、甲乙两台机器,甲的机械效率是85%,乙的机械效率是60%,则( )

c.甲机器比乙机器省力 d.上述说法都不对

5、要提高某机械的机械效率,应该 ( )

a.减小外力所移动的距离 b.减小额外功占总功的百分比

c.减小总功 d.减小外力

机械效率教案中公机械效率教案人教版实用篇五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

(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机械效率教案中公机械效率教案人教版实用篇六

机械效率

新授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第3 节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的大小有关。

(1)通过参与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活动,使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认识。

(2)学习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理解机械效率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讲授法 演示法 探究法 讨论法 阅读法 自学法

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的同时提问。

教师:这篇传说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教师:他为什么聪明呢?

1.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投影,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将教室门口的沙子运上教学楼3楼?那种办法较好?(直接拿着桶从楼梯走上去、用动滑轮、定滑轮拉上去、用袋子装着直接从上面吊上去等)

教师:这里提供一些器材和相关的数据,请同学们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好?

教师:无论他采取哪种方法都必须做的'功是什么?

教师:使用机械时对人们有用的功我们叫有用功。

教师:在几种不同的方法中他不愿做但又不得不做的功分别是什么?

教师:人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我们叫额外功。

教师: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我们叫总功。

2.机械效率

①机械效率的引出

【分组讨论】

方案一(直接用桶提):有用功600j;额外功2520j;总功3120j。

方案二(用动滑轮和桶):有用功600j;额外功180j;总功780j。

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有用功600j;额外功90j;总功690j。

教师:在这三种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大?

教师: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做的额外功最少。

教师: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越大,我们就说机械效率高。

公式:η=w有用/w总

②机械效率的特点

教师:机械效率在数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机械效率可不可能等于或大于1。

(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教师:不同机械的效率可能不同,同样的机械在不同的状况下效率也不尽相同。

(学生讨论交流总结)

教师:机械效率的高低对我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经常要了解机械的效率。请看下面这台机械。

③机械效率的计算投影例题

教师:根据刚才所学试一试

3.【实验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

教师:今天我们主要探究相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物体的重力有什么关系?

教师: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要测量那些物理量?

用刻度尺分别测出距离s、高度h

教师:怎么计算有用功、总功?请写出表达式。

教师:实验原理是η=w有用/w总=gh/fs

教师:测量过程中应注意:①要匀速拉动物体。②拉力方向应竖直。

教师:如何读数?

投影

学生分组探究,教师巡回指导,了解学情,调节教学。

展示学生的实验数据(2-3组代表)

小组内分析数据,归纳总结

全班交流实验结论:

次数

钩码所受重力g/n

提升高度h/m

拉力f/n

绳端移动的距离s/m

有用功w有用/j

总功w总/j

机械效率

η

1?

2?

3?

让学生归纳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思考回答

学生:这位宰相很聪明。

学生甲:他借皇帝的手惩治伙计。

学生乙:他让伙计浪费了好多力气。

学生丙:伙计们做了很多无用功。

思考回答

学生:对沙、桶、袋、人、动滑轮做了功。

学生:对沙做功。

学生:对桶做功。

学生:对动滑轮做功。

学生:对人和口袋做功。

学生:方案三(用动滑轮和袋)。

学生:机械效率没有单位,总小于1。

学生:机械效率常用百分数表示。

学生:改进结构,使之更合理、更轻巧。

学生:经常保养,定时润滑。

(学生小组相互讨论交流,得出答案)

学生:用弹簧测力计测分别测出:钩码重力g、拉力f

学生:w有用=gh;w总=fs

学生:眼睛要紧随测力计且示数稳定时读数,视线与指针指示位置垂直。及时记录数据。

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总结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交流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归纳概括能力。

构建本节课知识体系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以实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从实验目的,原理,器材,猜想,设计,操作,评估等过程,都是学生逐步逐步层层推进而实现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于已有的平均速度的概念的基础上,猜想小车下落的过程运动,设计出利用比较平均速度,证明小车下落时运动特点,并通过实验,得到明确的证明,以及通过小组同学合作讨论,得出实验中需要完善的环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