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效率教案反思(优质24篇)

机械效率教案反思(优质24篇)

ID:7882105

时间:2023-12-26 04:22:10

上传者:紫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是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而制定的,它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八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三节的内容,这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机械效率和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内容。在前几节中已经学习了功、功率的基本概念以及杠杆、滑轮等简单机械,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机械做功就涉及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本节课将更多地和生活相联系。针对这节课我的反思如下:

1、复习提问:我设计了3个简单的问题,如:功的两个主要因素和计算公式等问题,问题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为接下来新课做准备。

2、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做功的例子引入了新课教学。例子的设计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学习的求知欲。

3、新课教学:

(1)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例子简单,学生容易掌握。

(2)通过对总功的公式w总=w有+w额的理解,逐步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公式,再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计算一道练习题,加深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的理解,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3)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让学生利用探究的七个要素,分成小组对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进行测量并总结出结论,进行交流。教师再逐步的引导学生知道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以及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4、课堂小结:让2到3名不同层次的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目的是让老师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5、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通过课件和书后习题的练习,让学生对本节课重难点知识的.加以巩固。从对学生的反馈练习中来看,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尤其是对重难点知识的掌握程度很好。

1、在讲授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概念时,虽然是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出了概念,如果能再举几个生活中有关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例子,更能让学生加深对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的例子,真正的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2、由于课前部分学生的实验器材没有安装好,时间有限,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过程中,有的小组没有做完老师布置的任务。

总之,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展示的舞台。提高驾驭课堂能力,举一反三,这是我在今后教学中需要努力的一方面,同时,还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案,备学生,备教法、学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机械效率教案

按照九年级上册物理课本的章节顺序进行复习,并辅以试卷进行练习,熟练各类题型,由简入深,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发现学生的不足,及时给于修整。

二、预计达到的目标:平均分为49分,及格率为31%,优秀率为6%,低分率控制在14%以下。

三、学情分析。

这这两个班两极分化非常严重,后进生对学习一点兴趣都没有,大多数学生基础差,对物理学习还没有找到一定的方法,虽学习刻苦,但成绩很不理想。

四、进度安排。

12、3-----12、4根据练习册章末总结复习第11章。

12、5-----12、7完成两套练习卷。

12、8-----12、8根据练习册章末总结复习第12章。

12、9----12、11完成三套练习卷。

12、12---12、13根据练习册章末总结复习第13章。

12、14--------杠杆滑轮作图练习。

12、15---12、16完成两套练习卷。

12、17---12、19根据练习册章末总结复习第14章。

12、20--------压强浮力专项训练。

12、21---12、22完成两套练习卷。

12、23---12、27模拟考试和讲评。

五、复习措施。

(1)、把握命题脉搏,做到心中有数。

考试要考好,老师给于正确的指导是关键。认真研究了去年的抽考命题特点,得到以下结论:命题是以《物理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标准为依据,以现行课本为依据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依照这样的要求,方向明确了,心中有数了,老师才能有的放失的指导学生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2)、有计划性,针对性复习。

1、梳理知识,形成结构---便于记忆;。

2、重点内容,细讲多练---技能知识需要过手、过脑、过心;。

3、注意纠错,规范习惯---易错点是难点,找出错误,分析原因,规范格式,养成习惯。

4、综合练习,评讲拓展---练中记忆,练中巩固,练中知新,

讲中纠错,讲中深化,讲中思维。

《机械效率》教案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1、有用功和总功

首先让学生看课本图14.4-1,弄明白三幅画的意思,然后讨论用图中三种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办法最好。学生可能对第二、三两种方法的区别不太理解,可引导学生注意桶的重量与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情况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2、想想议议

这里意在使学生加深了解有用功、额外功的概念。实际使用机械时,人们总是希望额外功少些。杠杆、起重机、电梯等所有机械都有一些是有用功,一些是额外功。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有用功,什么是额外功。

3、机械效率

为了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引入机械效率这一概念,懂得机械效率的意义,在讲述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后,应强调指出,使用机械做功,为了工作需要以及不可避免地存在摩擦等原因,额外功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用水桶从井里提水,目的是把水提上来,所以提水的功是有用功,提桶的功是额外功,而为了把水提上来,水桶是不可缺少的。额外功是我们不需要的,它白白浪费能量,因此应尽量减小它。使用不同的机械来提起物体,我们希望做的额外功越少越好,或者说,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越好。不同机器这方面的差别,通常用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来表示,叫做机械效率,给出机械效率的公式。一台机器所做的有用功与总功越接近,这台机器的机械效率就越高。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机械效率的例题,意在练习机械效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有用功和总功的概念。

最后指出,提高机械效率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可以减少能耗,降低生产成本,应对这个问题重视。还可以让学生议议:除了用机械做功有个效率问题外,干别的事情有没有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对效率问题有个初步观念。

4、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这个探究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通过探究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摩擦是影响机械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利用斜面也可以省力。

教师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后,要让学生独立完成探究过程。同时还可用粗糙程度不同的斜面,进一步探究摩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

1、有用功是14400j,总功是24000j,机械效率是60%,起重机提升装货物用的容器所做的功、各部件之间的摩擦做功等都是额外功。

2、略。

3、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办法是:改进机械的结构,例如提水时用容积较大而重量较轻的水桶等;按规程进行保养、合理使用以减小摩擦。

《机械效率》教案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生:讨论回答。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机械效率》教案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总功的概念 的概念

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 ,2

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本节书涉及的计算较多,因此设计了足够的题目让学生得到及时的练习巩固。

主要以练习法、讲授法和讨论法进行。根据实例讲授了概念后,让学生练习“课题导学”上相应的内容。学生自己完成问题后,(效率不高,因为有不少学生纯粹是在等时间,没有对问题做真正的思考),我结合问题,把本节内容做了系统讲解。重点是讲了书上图15。2--1中分别做了多少有用功,总功,进一步算了机械效率。当时我在想这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于是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上的例题,我没讲。

实验演示法:今天上课前我首先给学生“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用了大约10分钟,并让学生自己计算有用功和总功。当时有4名学生演板,结果有两名学生做错。我又对错误做了简单分析。处理完了课后练习题。作了一个小检测。

《课堂小测》的结果为:两个班分别只有32名和344名学生做全对。我在认真分析这些题目,真的不难,最多只有一个过渡量,有很多只是套公式。学生错在对物理量的理解上,比如有一个题目是说:把一重为3600n的货物提高到4米的高处,额外功是9600j,则这个起重机的有用功是多少?总功是多少?机械效率是多少?这个题目,学生不理解“对货物作的功就是有用功”,所以做错了。还有一个“一个质量为50kg的'货物放在350kg的雪橇上,用马拉到3000m的工地上,已知雪橇和雪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做的功是多少?”有半数以上的学生不是用马的拉力等于摩擦力来算功的大小,而是算出重力来乘以通过的距离。拉力和摩擦力的关系在前面训练过多次,学生应该能理解,可在这题目计算中学生总找不出“用什么力来乘以距离”来。结果又错了。

既然有这么多学生不能彻底掌握这些看来很简单的题目,责任只能在老师。我认为的方法是:尽管这些题目很简单,但在学生初学时,还是讲得细一点儿,慢一点儿。不得不讲,老师不讲,学生就认为那不是重点,他们习惯了老师的讲。再一个办法就只能是多训练一些题目。

《机械效率》教案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机械效率教案

苏科版教材《九上》第十一章第五节为《机械效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省示范初三实验班学生。考虑到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现将其展示如下:

1.引入。

生a:0.8。

生b:80%。

师:用小数表示效率不符合人们用法习惯,将学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学习效率。既然学习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机械时也应该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下面一起学习11-5节内容。

2.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概念的建立。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师:米装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生:有用功为100j、额外功为10j。

师: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总重力做功为多少焦耳?

生:110j。

师:110j即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我们将其称为总功,用表示。

(板书:一、有用功—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得功;额外功—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师:下面我们再看几副图片,图2(a)中展示了从井中打水的情况,请问拉力对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对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生b:拉力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师:如果老师用手拉着动滑轮两端的绳子将钩码提升高度h,动滑轮被提升高度为多少?

(教师演示用两只手同时拉着绳头提升动滑轮和重物。)。

生:动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高度h。

师:在上升过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额外功?

生:克服钩码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为额外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师: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这根绳子是粗麻绳,什么力会明显显现出来?

生:重力。

师:也就是说还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绳重做功。

生:不是,是额外功。

师:看来动滑轮提升物体的额外功有两项,一是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我们不妨简记为和。假如动滑轮重力为0.2n、两个钩码总重力为1.0n、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m以及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为0.3j,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以及总功分别是多少?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

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是0.2j。

生c:总功为1.5j。

(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板书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80%)。

生:用1j除以1.5j,计算结果为67%。

生:用1j除以1.2,计算结果为83.3%。

师:看来在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额外功由原先的两项变为一项,我们也不妨试着推导忽略绳重和摩擦情况下动滑轮机械效率公式:

(板书三、忽略绳重和摩擦:)。

生:可以测出拉力f及绳头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师:f和s的乘积是哪一个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师:实验中拉力f、钩码重力g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h及绳头移动距离s用刻度尺测量,大家听好了么?各小组一起动手做实验,完成后将数据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动h。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点释疑,实验完毕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数据)。

钩码的重力g/n1.5。

钩码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j。

0.15。

动滑轮重力/n。

0.3。

动滑轮上升高度h/m0.1。

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h/j。

0.03。

拉力f/n1.0。

绳头自由端移动距离s/m0.2。

+h/j。

0.18。

()fs/j0.2。

师:根据数据,fs是否大于+h?

生:大于。

师: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师: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

生:总功。

师:太棒了,请将名称写在表格中括号里。fs即为使用动滑轮时的总功,如果在动滑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定滑轮就变成了一定一动的滑轮组,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轮组的总功,对于其他的滑轮组我们也可用fs计算总功。现在我们将机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书四:考虑绳重和摩擦、)。

4.课堂当堂反馈。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有绳重和摩擦情况同时也适用于无绳重和摩擦情况,下面我们通过习题一起来巩固一下:(学案展示,学生上黑板操练,教师给予相应点评)。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h=184n×2m=368j。

答:动滑轮的重力为6n,总功为368j,机械效率为92%。

如图5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g=120n,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4m,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总功(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s=2h=2×2m=4m。

=gh=120n×2m=240j=fs=80n×4m=320j。

答:有用功为总功为240j,总功为320j,机械效率为75%。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本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庆幸地是我们从实验中探寻突破口,逐层深入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由于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所以人们需不断改良机械以提高机械的机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长大后也能积极投身于机械的生产、制造中去,创造出更多机械效率更高的机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服务!

机械效率教案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六)作业。

2、动手动脑学物理。

《机械效率》教案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 机械效率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2

《机械效率》教案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明确机械效率是描述做功效率的物理量。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能设计实验,测定某种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使用动滑轮的特点,知道使用机械就要做额外功。

2.通过实验与讨论,认识提高机械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提高机械效率的实际意义和方法,有合理改进机械、提高效率的意识,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本节内容由“有用功和额外功”“机械效率”两部分构成,机械效率是本节教学的`重点。教学中要通过实例分析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使学生真正认识机械效率的含义。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本节的难点。教学中要组织学生经历测量的全过程,如让学生经历组装实验装置、测量数据、得出结论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他们的实践体验。

重点:机械效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

难点: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以“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为背景,提出问题:动力对绳子做功等于动滑轮提升重物所做的功吗?让学生猜测并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经过数据分析后发现,动力对绳子做的功总是大于动滑轮提升物体做的功。进一步分析讨论,引出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效率的概念。通过理解、运用机械效率解决实际问题,认识到提高机械效率的两种方法:减小额外功和增加有用功。在讨论了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的问题之后,把效率问题延伸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明白只有提高学习效率才能顺利完成任务。

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动滑轮、钩码、铁架台、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等。

《机械效率》教案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 机械效率

:总功的概念 机械效率的概念

: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物理教案-机械效率。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 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 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物理教案《物理教案-机械效率》。要求学生回答 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机械效率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 1 ,2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六)作业。

2、动手动脑学物理。

机械效率教案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生:讨论回答。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进行实验。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案:机械效率

(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准备。

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

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你认为哪一种方法?为什么?

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

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五)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

(六)作业。

2、动手动脑学物理。

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一、知识回顾:

理解:1.w有:与工作目的相关的功。

2.w总:动力所做的功。

注意:1、做功:w=fs正确理解物理学中“功”的意义(做功的必要条件,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械都普遍适用的原理。(理想情况:所有方式做功均相等,实际用机械做功都比直接做功多)。

(1)机械效率是反映机械性能优劣的主要标志之一,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机械对总功的利用率就越高,机械的性能就越好。

(2)在计算机械效率时,要注意各物理量名称所表示的意义。

(3)因为有用功只占总功的一部分,有用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小于1。

4.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p=w/t=fv)。

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它跟功和时间两个因素有关,并由它们的比值决定。

5.注意机械效率跟功率的区别。

机械效率和功率是从不同的方面反映机械性能的物理量,它们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功率大的机器不一定效率高。

物理学习方法。

步骤1.模型归类。

做过一定量的物理题目之后,会发现很多题目其实思考方法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按物理模型进行分类,用一套方法解一类题目。例如宏观的行星运动和微观的电荷在磁场中的偏转都属于匀速圆周运动,关键都是找出什么力_了向心力;此外还有杠杆类的题目,要想象出力矩平衡的特殊情况,还有关于汽车启动问题的考虑方法其实同样适用于起重机吊重物等等。物理不需要做很多题目,能够判断出物理模型,将方法对号入座,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步骤2.解题规范。

高考越来越重视解题规范,体现在物理学科中就是文字说明。解一道题不是列出公式,得出答案就可以的,必须标明步骤,说明用的是什么定理,为什么能用这个定理,有时还需要说明物体在特殊时刻的特殊状态。这样既让老师一目了然,又有利于理清自己的思路,还方便检查,最重要的是能帮助我们在分步骤评分的评分标准中少丢几分。

步骤3.大胆猜想。

物理题目常常是假想出的理想情况,几乎都可以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释,所以当看到一道题目的背景很陌生时,就像今年高考物理的压轴题,不要慌了手脚。在最后的20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要保持沉着冷静,根据给出的物理量和物理关系,把有关的公式都列出来,大胆地猜想磁场的势能与重力场的势能是怎样复合的,取最值的情况是怎样的,充分利用图像_的变化规律和数据,在没有完全理解题目的情况下多得几分是完全有可能的。

物理学习技巧。

重视物理概念。

初中将学习大量的重要的物理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规律,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基础,因此要真正理解和掌握,应力求做到“五会”:

会表述:能熟记并正确地叙述概念、规律的内容。

能表达:明确概念、规律的表达公式及公式中每个符号的科学意义。

会理解:能控制公式的利用范围和使用条件。

会变形:会对公式进行精确变形,并理解变形后的含义。

能应用:能应用概念和公式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和计算。

初三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机械效率,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总功的概念机械效率的概念。

: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机械效率”,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n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n,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机械效率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为什么机械效率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机械效率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机械效率的定义式,具体计算机械效率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机械效率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机械效率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机械效率?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机械效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物理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一节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和机械效率等方面的内容。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要研究机械做功的问题。一谈到机械做功就不得不谈到机械效率的问题,所以这节课将更多地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我在上课时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探究了斜面的机械效率,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设计注意体现物理学的价值,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教与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形成。

其次,对教材的大胆编排,使两个课时的课在一节课完整的体现出来,既体现了“效率”又可让学生“趁热打铁”。为此我在这节课上精炼语言,并且在实验上大胆创新,采取小组分工和不完整探究,避免千篇一律地套用固定的探究模式,将探究教学单一化、模式化。注重完整探究和不完整探究、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小组探究和个人单独探究、实验探究和演示探究、讨论探究相结合。

再者,这节课充分有效的利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开头部分的三种搬沙子的方法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突出体现生活中的物理,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物理知识不仅很有趣味,而且还是很有价值的。但因为本节课更多的是对知识内容的理性分析和理解,所以整个课件还是以简单为主。

之这节课基本做到了完成既定教学目标,又在教学中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当然在这节课中也是由于时间关系,在实验后没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拓展,略有遗憾。

机械效率教案【】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总功的概念的概念。

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机械效率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理解,能够计算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总功的概念的概念。

教学用具:重物,支架,细线,滑轮,斜面等。

教学方法:初中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不善于动脑,好奇心强,集中精力听课的持久性差,比较好动,根据这个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学生自学为主,配以谈话、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功?怎样计算?

2、什么叫功率?它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3、功的原理内容是怎样的?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功的原理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那么使用简单机械的目的何在?(学生回答:省力或工作方便)在省力和工作方便的同时,我们以学习了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哪一个?(学生回答:功率)今天我们将讨论使用简单机械中的另一个问题,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引导学生学习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三个物理概念。

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课文。

(1)请一们学生朗读课文1―3自然段要求其余同学留意有没有读错的地方,若有让学生提出并纠正。

(2)提问学生:在这几段课文中,提到了哪几个前面没有学过的名词术语?(学生回答: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3)教师指出:同学们看了这几段课文后,对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会感到难以捉摸,今天我们就通过讲座下面的问题来突破这些难题。

2、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如下四个问题:

(1)出示重物,提问学生,如果我将这个重为g牛的物体向上匀速举起,请回答如下问题:

a需克服什么力做功?(克服重力做功)。

b需用多大的力?(f=g)。

c需何等多少功?(w=fs)。

(2)出示用细绳悬在支架上作动滑轮用的单滑轮,并说明:假设这个滑轮摩擦很小,可以忽略不计,它本身的重为g牛,如果我们通过拉绳子把这个下面没有挂别的物体的“空”滑轮匀速提升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需用多大的力拉绳子?

b拉绳子的力需移动多大的距离?

c拉绳子需做多少功?

(3)把重物挂在动滑轮的下面,将重物用动滑轮匀速提起h米,引导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a我们用来拉绳子的.力包括哪些内容?(使重物升高用的力使滑轮也随着升高用的力)。

b动力做的总功凶手哪些内容?(克服有用阻力做的功克服额外阻力做的功)。

(4)为了对w总=w有用+w额外有一个再认识过程,出示斜面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

(二)讲解的物理意义和它的公式。

1、让学生读课文,结合前面的结论w总=w有用+w额外从面明确的物理意义。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的高低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单位是什么?

(3)为什么总小于1?能不能等于1?

(4)提高的关键和方法是什么?

(5)按的定义式,具体计算的思路如何?

2、指导学生解决课文中的例题。

解答初中物理习题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遵循一定的规律,所以要求学生要按照课文中的解题步骤分步解题。

四、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自己作出本课小结。老师适当指导讨论如下问题:

1、功率大的机械它的效率是否一定越高?提高功率是否就等于提高效率?

2、越高是否一定越省功?

3、做功越多是否一定越高?

4、增加总功是否即可提高?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初步区别功、功率、这三个不同的物理概念,从而对全章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课堂练习:

强化所学概念和公式,用以对知识的巩固及反馈其内容略。

六、布置作业:

1、认真复习课文。

2、预习下节教材,做好分组实验准备。

3、练习七1,2。

教案:机械效率

一、背景。

苏科版教材《九上》第十一章第五节为《机械效率》,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省示范初三实验班学生。考虑到教学内容及授课对象的特征,笔者设计并实施了本节课的教学现将其展示如下:

二、教学过程。

1.引入。

生a:0.8。

生b:80%。

师:用小数表示效率不符合人们用法习惯,将学习时间除以总时间再乘以100%就可以计算出学习效率。既然学习上有效率,那么使用机械时也应该有效率,我们将其称为机械效率。下面一起学习11-5节内容。

2.有用功、额外功及总功概念的建立。

生:克服大米重力做功。

师:米装入盒中,又需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盒子的重力做功。

生:有用功为100j、额外功为10j。

师:小明克服大米和盒子的总重力做功为多少焦耳?

生:110j。

师:110j即为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我们将其称为总功,用表示。

(板书:一、有用功―人们使用机械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需要做得功;额外功―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之和。)。

师:下面我们再看几副图片,图2(a)中展示了从井中打水的情况,请问拉力对水做的。

功是什么功?拉力对桶做的功又是什么功?

生a:拉力对水做的功是有用功,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

生b:拉力对桶做的功是额外功,对桶做的功是有用功。

师:如果老师用手拉着动滑轮两端的绳子将钩码提升高度h,动滑轮被提升高度为多少?

(教师演示用两只手同时拉着绳头提升动滑轮和重物。)。

生:动滑轮和物体一起上升高度h。

师:在上升过程中,克服什么力做功是有用功,什么又是额外功?

生:克服钩码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为额外功。

生:克服摩擦力做功。

师:只有克服摩擦力么?如果这根绳子是粗麻绳,什么力会明显显现出来?

生:重力。

师:也就是说还要克服什么力做功。

生:克服绳重做功。

生:不是,是额外功。

师:看来动滑轮提升物体的额外功有两项,一是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二是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我们不妨简记为和。假如动滑轮重力为0.2n、两个钩码总重力为1.0n、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为1m以及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为0.3j,有用功、克服动滑轮重力做的功以及总功分别是多少?请三位同学分别回答。

生a:有用功是1j。

生b: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是0.2j。

生c:总功为1.5j。

(教师板演计算过程。)。

(板书二、公式:,=80%表示有用功占总功80%)。

生:用1j除以1.5j,计算结果为67%。

生:用1j除以1.2,计算结果为83.3%。

师:看来在有用功一定时,额外功越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越高。额外功由原先的两项变为一项,我们也不妨试着推导忽略绳重和摩擦情况下动滑轮机械效率公式:

(板书三、忽略绳重和摩擦:)。

生:可以测出拉力f及绳头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

师:f和s的乘积是哪一个力做的功?

生:拉力做的功。

师:实验中拉力f、钩码重力g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上升的高度h及绳头移动距离s用刻度尺测量,大家听好了么?各小组一起动手做实验,完成后将数据填入表格中,比比看,fs是否大于gh+g动h。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点释疑,实验完毕后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实验数据)。

钩码的重力g/n1.5。

钩码上升的高度h/m0.1。

有用功/j。

0.15。

动滑轮重力/n。

0.3。

动滑轮上升高度h/m0.1。

克服动滑轮重力做功h/j。

0.03。

拉力f/n1.0。

绳头自由端移动距离s/m0.2。

+h/j。

0.18。

()fs/j0.2。

师:根据数据,fs是否大于+h?

生:大于。

师:多出了多少?

生:多出了0.02j。

师:这0.02j是克服什么力做的功?

生:克服绳重和摩擦力做功。

生:总功。

师:太棒了,请将名称写在表格中括号里。fs即为使用动滑轮时的总功,如果在动滑轮的基础上再加一个定滑轮就变成了一定一动的滑轮组,定滑轮只起到改变力的方向作用,fs仍然是此滑轮组的总功,对于其他的滑轮组我们也可用fs计算总功。现在我们将机械效率公式完善一下:

(板书四:考虑绳重和摩擦、)。

4.课堂当堂反馈。

这个公式不仅适用于有绳重和摩擦情况同时也适用于无绳重和摩擦情况,下面我们通过习题一起来巩固一下:(学案展示,学生上黑板操练,教师给予相应点评)。

解:s=2h=2×2m=4m。

=fs=100n×4m=400j=h=184n×2m=368j。

答:动滑轮的重力为6n,总功为368j,机械效率为92%。

如图5所示,拉力f=80n,物体重g=120n,若绳子自由端匀速拉动的距离s=4m,物体被提高的距离h=2m,求:(1)拉力所做的有用功;(2)拉力所做的总功(3)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解:s=2h=2×2m=4m。

=gh=120n×2m=240j=fs=80n×4m=320j。

答:有用功为总功为240j,总功为320j,机械效率为75%。

5.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机械效率本是一个抽象难懂的概念,庆幸地是我们从实验中探寻突破口,逐层深入揭开了它迷人的面纱。由于任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可能为100%,所以人们需不断改良机械以提高机械的机械效率,我相信各位长大后也能积极投身于机械的生产、制造中去,创造出更多机械效率更高的机械,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服务!

第3节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物体重力大小有关。

2.教学重点/难点。

机械效率是重点;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是难点。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同时教师板书课题。

过渡语:了解了学习目标,请根据自学指导认真自学课本,时间约7分钟。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5.阅读p实验,实验之前需要测量哪几个量,怎样计算有用功,怎样计算总87功?

6.哪些方法可以提高机械效率?7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完成检测题。准备展示。

(二)学生自学教材:师巡视。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5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让4个小组的的同学到黑板前展示,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下面同学交换学案,小组长组织成员用红笔将错误画出,准备更正。

功,用_______表示。

2.使用机械工作时,人们不可避免要做额外功的主要原因:一是机械_______;二是机械相对运动的零件之间的_______。

3._______的比值叫机械效率,用_______表示。计算公式是_______由于_______功总小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总是_______1。

4.起重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_______,抽水机的机械效率一般为_______。

三、后教环节(15分钟)。

(一)合作探究1--交换学案用红笔更正。1.你掌握了吗?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疑惑?提出来和大家交流。学生提出疑惑,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2.用水桶从井中提水,对哪个物体做的功是有用功?对哪个物体做的功是额外功?

(二)合作探究2--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

(三)合作探究3—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要求:按课本步骤完成探究实验,填写实验表格,分析实验数据,准备展示,比比哪个组又快又好:

回扣导入新课时的问题,学生作出解释。

四、训练环节(13分钟)。

过渡语:请同学们完成学案上当堂检测题。10分钟完成。

(一)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提升重物时,重800n的物体在10s内匀速上升了1m.已知拉绳子的力f为500n,则提升重物的过程中()。

a.做的有用功是800jb.拉力f的功率是80wc.绳子自由端被拉下3md.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60%2.如图所示,用滑轮组把重为200n的货物提到9m高的楼上,所用拉力为80n;则总功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别是()。

a.1800j83.3%b.2160j83.3%c.1400j80%d.1800j80%3.如图的剪刀剪纸机械效率为80%,这表示()。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由图中可知拉力大小为____n,将弹簧测力计向上移动375cm,则钩码上升的高度为____cm,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____。

(2)取下2个钩码,再做实验,此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在斜面上拉一个重4.5n的物体到高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为1.8n,斜面长1.2m、高0.3m。把重物直接提升h所做的功作为有用功,求这个斜面的机械效率。

(二)学生展示,反馈矫正。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小结。

板书。

八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机械效率这节课,分为3个课时,第一课时机械效率,第二课时机械效率的计算,第三课时机械效率的测量,第四课时机械效率习题订正。

新课标中将理解机械效率降低为知道机械效率,因此对应考点难点降低。

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始终以三幅图的判断为依据,从力的角度、功的角度、有用功和总功比值角度。

讲解时我始终让学生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感觉学生讲解真的很多时候比老师讲解好。学生讲解学生很喜欢听,他很想从其他同学讲解中判断出错误,听得要认真些。同学讲解时觉得新鲜,也愿意听。学生讲解时,可能会出现学生常犯的错误,教师可以知道学生易犯错误,也可以及时课堂纠正错误。

第一课时学生判断3副图中的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判断竖直滑轮组什么力做有用功,什么力做总功,什么力做额外功,这样做为学生做作业做铺垫。第二从功的角度判断三幅图优劣时,可以从让三个学生分别到黑板算出三种功,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通过功的比例引出机械效率。

第三课时测量斜面的机械效率,测机械效率,只需要给学生一个木板和弹簧测力计,学生可以根据现有器材研究斜面机械效率跟斜面的倾斜程度和粗糙程度的关系。滑轮组机械效率,我认为很多资料书还没有走出思维定势,还在出很多滑轮组测机械效率的问题,书中已经没怎么研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了,只在课后练习中有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问题。所以我采用老师演示测机械效率问题,由于在功的原理一节就已经研究了滑轮组上功的测法,本节课就可以不再演示,但可以跟学生演示一些滑轮组的效率跟物体重力的关系。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二节课的内容,主要讲述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与机械效率等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和功的基本概念以及功的原理,而引入这些物理概念的目的就在于研究机械做功与机械效率的问题。针对这节课我的反思如下:

往往对这些概念陌生难懂,思维不通、前后矛盾,甚至分析实际问题中把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弄混淆。想要学生理解机械效率的物理含义以及计算机械效率,就必须使学生分清楚哪部分功是有用功,哪部分功是额外功,或者哪个力做的功是有用功,哪个力做的功是额外功,哪个力做的功是总功。所以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实际教学中在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理解上花的时间比较多。

应从学生熟悉的实例出发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问题,发现问题,然后通过实例分析揭示问题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更多地注重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现象,让学生通过学习明确机械的使用就是为了代替人力做功鼓励学生认真了解和认识身边的机械,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各种各样的机器,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效率是现代社会很关注的问题,使用机械自然就要研究效率的问题。要使学生认识机械效率的物理意义,通过分析额外功产生的原因,使学生了解实际的机械,它的效率为什么总是小于1。教材在列举了一些机械的效率之后,让学生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杠杆的机械效率,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突出本课的重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