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京剧作文 走近京剧作文500字左右优质

走近京剧作文 走近京剧作文500字左右优质

ID:133492

时间:2023-05-02 05:49:04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走近京剧走近京剧篇一

;

生命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

费孝通曾说,自己一辈子只写了两篇文章,一篇“农村”,一篇“民族”。大时代里的一介书生,在外界巨变与历史动荡中力图持续内心的写作,其终极求索,是探寻社会如何能更好。

日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了《探寻一个好社会:费孝通说乡土中国》,书中首次发表费孝通的《对“美好社会”的思考》一文手稿,这是费孝通一生探寻心得的浓缩,也是中国学者首次就“重释美好社会”议题向世界发言,系统阐释“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思想。

费孝通少年早慧,青年成名,暮年得道。其早年心志一以贯之,直达生命终点。那些在岁月中轻轻翻动的泛黄书稿,带我们回到行行重行行的田野调查现场,体味瑶山惨剧的恸殇时刻,师友的恩情与离散,耄耋老境中的真诚反思……费孝通在外界巨变中力图持续内心的写作,其终极关怀是对美好社会的思考和探寻,是乡土中国的现代出路和现实途径。

一段段尘封的书话,一份份最低限度的常识清单,一代知识分子“为社会诊病治病”的精神史——本书以书话体重述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的一生求索与生命传奇,亦勾勒出百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史。费先生一辈子都在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如今,讲故事的人也成为后人阅之不尽的故事,令人常常怀念,久久流泪。一个人的纪念,亦是当代学者向一代学人的致敬之书。

作者张冠生曾为费孝通做助手,他在此书中以闲适的书话体重述费先生心路、学路、思路与书路,既发挥出书话体“真性情、真见识、真故事”的自由精神,也呈现出重回历史現场之亲闻、亲历、亲见的独有魅力。

(注:作者张冠生1954年生于河南,祖籍江苏。知青五年,七七级四年。有社科研究、编辑、记者、公务员经历。曾长期就职于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为费孝通教授做助手。先后主持宣传部和参政议政部工作。出版著作《费孝通传》《知道:沈昌文口述自传》《晴耕雨读》《田野里的大师:费孝通社会调查纪实》《从前的先生:盟史零札(1939—1950)》《纸年轮》《纸日月》等。)

相关热词搜索:;

走近京剧走近京剧篇二

盛夏之时,晴空万里。

打点行装,准备出发。

三人送行,踏上征途。

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踏入华英,心旷神怡。

楼房林立,拔地而起。

巧夺天工,独具匠心。

欣然称快,真乃壮哉!

人山人海,不计其数。

三教九流,欢聚一堂。

旧时同学,而今同窗。

对目一望,手舞足蹈。

人有失足,马有失蹄。

入学成绩,虽不可观。

初来乍道,披荆斩棘。

小试牛刀,孔子敲门。

捷报传来,欢声四起。

成功之时,再接再厉。

胜而不骄,败而不馁。

胜利女神,向我垂青。

命运天平,朝我倾斜。

卧薪尝胆,势在必得。

不当将也,卒非好兵。

憧憬理想,面对未来。

三年寒窗,金榜题名。

走近京剧走近京剧篇三

;

“以前对日本的了解太片面了”

“牛拉多纳”是一个愤青的网名,他的愤青史并不长,和大多数愤青一样,他是在今年上半年的反日入常热潮中“下海”的。但和大多数愤青不一样的是,他一直坚持到了今天。

从湖南长沙一所不起眼的大学毕业后,牛拉多纳找了一份不算很满意的工作,决心有所作为的他,现在正在加紧复习,想要考上南开大学的法学硕士。繁忙的工作学习之余,他不忘精心料理着网上心爱的自留地——他的博客,“抗日根据地——爱我中华勿忘国耻”。

博客开张时间并不久,但已经有700余篇帖子,都是他平时在网上浏览阅读筛选下来的各式各样的文章。如今,他的博客的浏览量已经超过15万。这700余篇帖子,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日本。

今年上半年,北京抵制日货的游行吸引了远在长沙的牛拉多纳的目光,大学即将毕业的他开始真正关注起中日关系。“抗日根据地”也是那时候办起来的。

之所以把牛拉多纳定义为愤青,因为他和绝大多数愤青一样,从没有接触过任何日本人,他对于日本人的认知几乎完全来自于互联网等媒体的讯息。刚刚开始做“抗日根据地”的时候,他一下子从网上搜集了许多“一读马上就能激起抗日激情”的文章,在网上交了一大堆朋友,经常一起讨论,谈论日本的可恶,一直说到群情激愤。

说起那一段时间,牛拉多纳笑称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愤青”,对日本怀有强烈的鄙视和不屑的情感,胸中时常燃烧着怒火。

牛拉多纳给了记者近百个愤青的qq号,还有好几十个qq群的号,他热心地建议记者到群里面去看看愤青们都在聊什么。“申请通过验证的时候写个‘抵制日货,爱我中华’,后面再多加上几个叹号,应该就没问题了。”牛拉多纳指点记者。

记者按照他的指点,将这些按照地区分类的抵制日货的qq群一一申请,结果是:61个qq群,逾半数(35个)已不存在。牛拉多纳告诉记者:“很多群是游行那会儿搞的,热度过了,群也没了。很多都是这样的,其实好多愤青群里都是假愤青跟着凑热闹的。”刚开始热闹那阵子,他也加入过好些爱国qq群,但是后来都一个个退出了。“整天就是谩骂,没什么意思。”他说。

那一阵子热劲儿过了之后,牛拉多纳继续关注日本,充实他的博客。同时,他也在慢慢补充自己的认识。接触的资料多了,逐渐了解到日本的发达,看到日本这个国家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反省的地方,他感到以前对日本的了解太片面了。于是,他开始在博客中陆陆续续地增加关于日本文化、政治、经济之类的文章,而不再像以前一样,几乎都是关于日本的负面报道和评论。牛拉多纳自己也渐渐冷静了许多。

牛拉多纳现在专心料理着他的“抗日根据地”,他非常仔细地划分了10个板块,希望能够使他这块博客阵地尽可能全面地提供关于日本的情况。他也非常希望有一天能够到日本去,亲自去了解这个国家,了解生活在那个岛屿上的人民。

他很有感触地对记者说:“一个弹丸小国居然能侵略那么多国家,战后几乎是一片废墟,然后却迅速崛起,这其中肯定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正因为此,牛拉多纳把“抗日根据地”的宗旨概括为“牢记历史,声讨日本;学习日本,反省自己”。

李磊:要考虑到社会安定的需要

和去年一样,李磊和他的朋友们早早地为今年的“9·18”纪念日筹划了一次活动,计划在洛阳的东周广场里组织烛光晚会,内容包括唱国歌、诗朗诵、演讲和默哀。

李磊是“洛阳爱国联盟”今年活动的主要联络人,这是一个由八名年轻人组成的网下爱国组织,宗旨是通过举办展览、印发资料和传单等形式来号召大家牢记历史,认清现今日本军国主义的面目,并鼓励大家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年前,在洛阳网友举行的“7·7事变”纪念活动中,有一个共识在五名年轻人当中悄悄产生了,那就是“从今以后,要将在特定历史纪念日举行活动这件事固定下来,并且要去公安部门申报备案,让活动真正合法化”。

于是,在随后的“9·18”活动中,他们按照这个想法,向当地公安局申报举行了一次烛光晚会,这时候,又有三个年轻人加入进来。

2004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之际,“洛阳爱国联盟”配合登封的朋友一起举办了历史图片和抗战实物展,在洛阳几乎所有的高校做了巡回展览。

2005年4月,“洛阳爱国联盟”不仅配合中央电视台为抗战老英雄耿諄(中国劳工案原告,日本花冈暴动的组织者)录制了战地重游,还组织参与了多次反日签名活动。

今年29岁的李磊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的生活很简单,工作之外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和朋友们在一起。五年前,日本首相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事件激起了他的愤怒,使他萌发了让人们了解历史的念头。那时候,朋友们都受不了“愤怒青年”李磊,因为跟他说话,三句话就要说到日本。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李磊的声音已经理性了很多。

在李磊通过邮件发过来的“洛阳爱国同盟2005年9·18纪念活动章程”中,记者看到了“不喊口号,不准有过激言行”的活动要求。李磊解释说,这是考虑到社会安定的需要,因为“情绪有时候是很难控制的,我自己就是很感性的人,有时候演讲的时候,我会激动得讲不下去,说实话,我也希望能够把有些情绪喊出来,但是在那种时候,人很容易控制不住自己,更不用说是一群人了”。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李磊一直没有组织过游行。

郭泉:真正的愤青

郭泉今年37岁,他1999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民主同盟南师大文科主委、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5年1月22日,民间因为日本人在安徽修建王直墓引发争议。1月30日,郭泉和浙江丽水学院的一位计算机教师在晚上7点,带着自备的斧头和榔头来到了安徽歙县,在找到了王直的墓后,将刻有王直名字的墓碑和刻有日本人名字的“芳名塔”砸毁。据史料记载,明朝嘉靖年间,王直与日本倭寇勾结在相当长时间内为害沿海居民。随后,郭泉在网上声名大振,并为众多网友赠号为“愤青”。

郭泉声称自己从小就是高度独立思考的人:“我认为我的成长是没有教材的。我有我自己的抗战史。”郭泉告诉记者,他是属于天马行空的那种性格,做事情从来不跟别人商量。他的家人知道他砸墓的事情还是从报纸上知道的。

“我是原本意义上的愤青,真正意义上的愤青。”郭泉强调说。

1990年大学毕业,郭泉当着同学的面砸了第一样日货——一个日本电子表。这之后,郭泉不仅把自己家里不用的日货拿出来砸,还动员自己的学生把家里不用的日货“拿出来,我们一起砸呀”,郭泉称这是在“锻炼身体”。至于有用的日货,郭泉表示要“等用坏了,再用国货置换出来”,然后再砸。

有调查显示,对于砸日货的行为,多数中国人都不赞同。

郭泉是资深的背包一族,他称自己为“老驴”,因为他曾经背着帐篷去过川西贡嘎雪山。他还是一位枪模爱好者,叫做狗友,不过他说自己还只是“新狗”。对于小资和愤青,他认为并不矛盾。他认为愤青是情绪,小资是生活。

愤青还是粪青

在互联网上,愤青仿佛是一种铺天盖地的存在,可是当你拿着愤青这个词去寻找它的主人的时候,却不得不面对一种“大象希形”的尴尬。

“别人都说我也是愤青儿呢……”然后突然刹住话头,迟疑:“不过……”最后是否认:“我不是愤青。”而更多的人则明确表示了对“愤青”一词的蔑视以及记者将其称作愤青的不理解和愤慨:“我怎么能是愤青儿呢,愤青儿是什么东西?”仿佛记者说他犯了什么罪行一样。这是记者整个采访过程最常见的一幕。

这或许又要回到网络。

民族主義愤青在中国早已有之,《中国可以说不》的作者宋强就对记者说:“从1983年起,我一直就是愤青。”但是,愤青队伍的真正壮大发展,则是网络及中文论坛出现之后的事。

据记者调查,民族主义愤青的网络生存场所主要有两个,一是各大中文bbs,一是qq群聊天室。而网络交流的匿名特质,正是造成愤青迅速变质的重要客观原因。偏激的声音往往容易压倒其他的声音。于是乎,刺激眼球的句子开始频频出现。论坛上随处可见的“是中国人就进来看看”,曾经让很多中国网民从激动到麻木再到厌烦。

充斥论坛的,还有各种谩骂和煽动性的“爱国言论”。不仅有粗鄙的人身攻击和诋毁,还有对战争的无原则鼓吹。一些无理性宣泄,在网络上竟不乏应和之声。

由于这些“头脑发热、极度冲动”的“爱国”愤青的存在,论坛上但凡沾上点边的主题帖都难逃一大堆与主题内容无关,却只具备谩骂煽动性质的帖子蜂拥而至,最终淹没理性发言,使之彻底沦为发泄口欲的场所。

说到论坛里的这种“爱国主义灌水”,郑强感到颇为头疼。作为已有逾四万名注册会员的中华抗日联盟的超级版主和管理员,郑强必须及时对这样的帖子进行处理。“很大一部分人都只是在谩骂,我们禁止不了。警告过,删过帖子,也封过id,但是一放松就立刻不行了。这样的人,大概占了30%之多。”郑强无奈地对《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说。

正是这一部分人的言行为中国愤青带来了恶名。“愤青”这个称谓渐渐地带上了贬义的色彩。“极端”、“褊狭”、“无知”、“粗鄙”……这些评语已成为中国愤青缠身的噩梦。

2002年底,原《人民日报》评论员马立诚发表《对日关系新思维——中日民间之忧》一文,很快招致一片骂声,网上各个爱国论坛充满了对“对日新思维”的言辞批判,其中不乏谩骂和人身侮辱。这种谩骂最后发展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作者的名字一时间几乎成了“汉奸”的代名词。

由于这些谩骂里往往充满了污言秽语,甚至到了不堪入目的地步,因此,这一部分人被赐予了一个新的称谓——粪青,取其“满嘴喷粪,污染环境”之意,并以此与愤青相区别。

马瑞彬是百灵社区“反愤地带”的版主之一。这是一个宣扬以“观察互联网愤青现象,反对网络中不良的左右倾愤青现象,提倡真正理性的愤青精神”为己任的板块。在这个互联网的角落里,从来就不缺乏争论声和谩骂声。

“我们反对的其实是极端思维,说起来任何成为主义的东西都有它应该反对的地方。主要就是反对粪青,他们的危害很大。他们几乎都是反理性、反常识的。不光如此,他们的言行还直接损害了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马瑞彬对记者说。在网上,他没少被骂为“汉奸”。

极端排外的隐忧

年初,韩颐和“后羿射日”的广告创意,在网络民族主义愤青中赢得一片叫好之声,被誉为继日本丰田“霸道”广告和立邦漆“盘龙滑落”创意之后的有力民族主义反击。而网民自行设计的“奇强洗衣粉”广告flash更是广为流传,网民称之曰“大快人心”。中国愤青群落中流露出的极端倾向已逐渐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忧思。

郑强已在深圳工作了六年,他一直践履着自己的誓言。他很高兴地告诉记者,他最近“又抵制了一次日货”。公司每年需要更换上百台打印机,一直以来都用的是日本品牌,而这一次,在郑强的建议下,公司选择了他推荐的非日品牌。这一次小小的“胜利”让郑强快乐了许多天。

愤青之前世今生

19世纪的政论家白哲特在谈到“民族是什么”的时候说:“你要是不问,我们都知道它是什么;但要马上对它作出解释或定义,却是不能。”对于“中国愤青”,白哲特的话同样适用。

“愤青”一詞本源自西方,它的产生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伴随着欧美左翼思潮的兴起,西方媒体渐渐开始用“愤青”这个词来指谓那些主张颠覆传统社会价值的叛逆青年。在美国的代表便是60年代的嬉皮士。

中国早在70年代,香港就出现过“愤怒青年”的称呼,用来指称对社会现状不满、急于改变现实的年轻人。而在内地,最早的愤青是指那些“文革”时下乡的知青,由于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造就了他们愤世嫉俗的人格。改革开放后,一些当年的知青把当时的经历写了出来,名噪一时。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在国际上,中国却不断遭遇制裁与“遏制”。外部环境的变迁,刺激了民族主义在90年代的初潮。标志性事件便是1995年的“中国青年看世界”调查和随后的《中国可以说不》一书的全国风行。

1999年以后,连续出现中国大使馆被炸、李登辉抛售“两国论”、中美撞机事件、小泉屡次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在这些强刺激下,中国的民族主义迅速崛起。而此时,愤青概念也开始异化,逐渐与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联系在一起,以反日反美为主的排外式愤青被冠以民族主义愤青之名,又称作极端民族主义者。由于近年来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摩擦频频发生,愤青也渐渐成了“极端民族主义者”的代名词。

2003年,互联网上先后出现两次大的签名活动,一是“反对京沪高铁使用日本新干线技术”网上签名活动,二是“9·18对日索赔百万网民签名”活动,均由民间爱国网站自发举行,分别在短短的时间内征集了数万乃至上百万的网民签名,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2003年也因此被视作所谓“网络民族主义”的发轫之年。人们惊讶地发现,不经意间,民族主义愤青已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互联网里大大小小的山头。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相关热词搜索:;

走近京剧走近京剧篇四

;

我的家乡(江苏涟水)每年有很多鸟类来越冬。那是我儿时最快乐的日子。来的鸟儿很多,除灰鹤、大鸨外,最常见的是大雁。大雁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队伍,或排成“一”字,或排成‘人’字,鸣叫像军人喊口号似的,整齐划一,声震四野。但从未见过丹顶鹤。在我们那里,丹顶鹤被尊为“仙鹤”,和传说中的“东海龙王”一样被视为神物。在我幼小的心灵中,一直对丹顶鹤存有七分神秘,三分敬畏。虽非常好奇,却从未有过走近它的奢望。

成年后,我长期在盐城地区工作和生活。这里位于江苏东部沿海,海岸长达500多公里,有一块我国最大的沿海湿地。气候温和,雨水充足,食物丰富,又远离人群,是各种鸟类和其它动物天赐的乐园。它们中有的一代接一代地在这里栖息、繁衍,有的只是迁徙时在此歇息中转。丹顶鹤属后一种,每年冬天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和黑龙江飞越几千里到这里越冬,总数约占世界野生丹顶鹤60%左右。1983年,江苏省决定以射阳县境内滩涂为主,成立江苏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从那时开始,丹顶鹤就和盐城联在一起,成为盐城的文化形象大使和很有魅力的地区名片。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区内动植物种类多达2500多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14种、二级保护的87种,每年有300多万只鸟类在这里安家落户。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这是一首即景抒情的小诗。在广袤的荒野里,诗人听到鹤鸣之声,震动四野,高入云霄。然后看到游鱼一会儿潜入深渊,一会儿又跃上滩头。再向前看,只见一座园林,长着高大的檀树,檀树之下,堆着一层枯枝败叶。园林近旁,又有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诗人因而想到这山上的石头,可以取作磨砺玉器的工具。诗中从听觉写到视觉,写到心中所感所思,有色有声,有情有景,意脉贯通,结构完整,形成一幅漫游荒野的生动图画。它以“鹤鸣”为媒介,向后人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告诉我们:早在上古时代,丹顶鹤就与我们的祖先一起,亲密和谐地生活在神圣的华夏大地上,成为中华大文化一个重要元素和亮丽篇章。

为了现场察看野生丹顶鹤在这里越冬的情况,了解管理和保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一起走访了保护区。正如我事先期待的那样:一爬上海堤,就听到从远处那片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的芦苇荡中传来“嗝”“嗝”的鸣叫声。其声质美,韵长,又清纯,高远,久久在云霄回荡,于高雅淡泊中释放出惊人的智慧和感人的力量。时间过去20多年了,我至今仍然无法忘记当时受到的那种震撼。这些年来,我在玩赏古诗词时,总特别注意寻找古圣先贤们对“鹤鸣”的感受与描绘。杜牧:“佳音迎晓日,秋思立寒蒲”(《鹤》);丁谦:“清响彻云霄,万籁悉以屏”(《夜闻鹤唳有感》);白居易:“声断碧云外,影沉明月中”(《失鹤》);李绅:“闲整素仪三岛近,回飘清唳九霄闻”(《忆放鹤》)等千古绝唱,一次次在我心里激起感情的波澜,令人难以自己。

近来,我认识了保护区一位鸟类学家吕士成先生。他坚守滩涂30年,对丹顶鹤的研究已在多种领域有所突破,在全国乃至世界达到先进水平。鹤的每一细微动作,他都能看出有何动向;每一声鸣叫,他都能听出有何诉求。他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是“我的丹顶鹤”,一听就知道他和丹顶鹤从生活上到感情上已经融为一体了。我曾向他求教:“鹤的鸣叫声为何这样高吭,这样嘹亮,这样空灵?”他说:“如果从现代科学讲,它有一种独特的发声器官,颈项有一米多长,喉部的构造也有特殊机制,所以,发声沉而远,悠而绵。但从30年来的交往中,我发现这个早生于人类的精灵,智慧与情操并不都在人类之下。鹤鸣源于心,发于情,形于声,是鹤的语言,也是它的歌吟。是表达,也是呼唤。述着大自然的故事,抒发着内在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愿景与诉求,也表达了对与人、与鸟、与其它生物共存共荣的生态体系的满足与赞颂。呼唤历史,呼唤文明,呼唤真善美。”我非常佩服吕先生的真知灼见。

“丹顶西施颊,霜毛四皓须”

话又说回去。那天,听到鹤鸣后,我们在管理人员的指点下,循声远眺,很快发现有几百只野生丹顶鹤正在远处滩涂上活动。为了不惊扰它们,我们利用芦苇作掩护,屏息猫腰,辗转迂回,慢慢接近。这时,夕阳的余辉把雪后的滩涂照得贼亮。这群飞越千里的鸟儿,没有一点疲乏之态和陌生的感觉,倒像是回到了久别的故乡,见到了久违的亲人,那样自如,那样随便,那样放荡。有的低头觅食,有的随意斗闹,有的交颈私语,有的轻歌慢舞,千姿百态,不一而足,让我们得以一饱眼福。面对这群仙风道骨的神鸟,我心中唯一的感觉是美,美得自然,美得大方,美得神奇,简直是鬼斧神工、天创地造的艺术珍品。它喙长,腿长,颈长,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温文尔雅,仪态万方。时而像林中高士,时而似凌波仙子。造型之奇妙,变化之灵动,神态之高雅,由自然走入意识又从意识回归自然,恰到好处,无以复加,令人叹为观止。难怪千百年来,其丽质仙姿频频在诗词、文赋、书法、工艺品中展现。

丹顶鹤的灵性之高在鸟类中极为罕见,尤其是那种唯美的天赋,不管在哪一方面都表现出至尊至纯。它洁身自好,身上的羽毛每天要认认真真地清洗两次,光亮照人,一尘不染。它不近腐臭,非活食不吃。它严格遵守婚姻自主、恋爱自由的原则,非恋爱不结婚,非婚不育(产卵),失偶不配。这些良好的习惯,高尚的情操,圣洁的感情世界和健康的精神生活,让人惊叹:“人岂不如鸟乎!”但最让人“羡慕嫉妒恨”的,是鹤的舞蹈与翱翔。鹤舞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神化般的表现力、感染力,被舞蹈大师们视为“天师”,孜孜不倦地仿而效之。鹤舞形式多样,通常有独舞、对舞、群舞。舞时如醉如痴,飘飘欲仙。时而昂首,时而翘尾,时而张翅,时而弹足,大度,健美,豪气奔放,风情万种。体现出超凡的意志品格,抒发出希望与理想,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如双鹤欢快地对舞,是对婚姻美满的表达;群鹤一起起舞,是对美好生活的赞誉;孤鹤独舞,则是对已故配偶或夭折子女的怀念和悲伤。据吕士成介绍,雏鹤生长两年后即进入成熟期,此时便开始有了求偶行为。鹤的求偶行为大致有两种,即鸣叫和舞蹈。大多先是雄鹤在雌鹤面前为讨取芳心而一遍又一遍地独舞,同时还不断变换各种姿态,力图将自己最为美好的瞬间献给对方,直到将雌鹤感动了,才会亮亮翅膀。这时,雄鹤的努力就算没有白费,求婚已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接下来便是对鸣、对舞,最终恋爱成功。

补白:在我快收笔的时候,从自然保护区传来两条令人心动的消息。一是由国家投资的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生态园建设的系统工程已全面开工;二是新建的丹顶鹤博物馆将于今年国庆对外开放。

相关热词搜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