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谁的钱包作文700字左右精选

最新谁的钱包作文700字左右精选

ID:139806

时间:2023-05-04 18:11:05

上传者:曹czj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谁的钱包篇一

;

摘要:认真梳理西方翻译和叙事学交叉研究的发展脉络,可以发现隐含作者在当前的翻译叙事交流研究中,存在着纷繁无序的状态,这导致了隐含译者在认识上的混乱。本文认为,隐含译者是在翻译某部作品时处于某种翻译状态的译者,翻译状态包括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文化特质、意识形态、审美标准等。此外,在翻译叙事交流中,翻译叙事者是另一个重要角色。翻译叙事者分为可靠叙事者和不可靠叙事者,而不可靠叙事主要体现在事实/事件轴、伦理/感知轴与知识/感知轴等三条轴线上。对隐含译著与翻译叙事者的研究,可更深入地理解翻译交流中译者的角色、存在方式以及翻译话语的忠实性等问题。

关键词:叙事交流;隐含译者;翻译叙事者

近年来,翻译研究与叙事学之间的交叉研究在西方有日渐升温的趋势。1996年,赫曼斯(hermans)和斯基亚维(schiavi)刊发翻译叙事“双子星”文章,揭开了这一领域的序幕。此后,不断有学者沿着这一路径,对相关概念展开讨论。2012年,比利时根特大学召开了“叙事与翻译”的国际研讨会,来自于翻译学与叙事学的专家探讨了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迁移是否会影响到叙事结构等问题。此次研讨会成果于2014年以“叙事与翻译”专刊的形式发表于期刊《文学和语言》(literature and language)。

本文梳理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揭示出因受制于隐含作者在叙事学研究中声音的纷繁杂多等原因而产生的对隐含译者认识上的混乱以及对翻译叙事者的忽视。隐含译者和翻译叙事者在翻译叙事交流中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其外延、内涵及存在方式的揭示和阐发,对翻译研究乃至文学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一  逐渐兴起的领域

赫曼斯早在1996年就提出了类似问题,他认为叙事学家往往忽视翻译的存在,“翻译叙事话语总是包含着‘第二声音,我称之为译者的声音,它是译者话语存在的标识”。③译者直接干预有三种情形:1)为隐含读者考虑,对文本“文化嵌入”的处理;2)原文语言的“自我折射”或“自我指涉”;3)语境的多因素决定。赫曼斯没有分析翻译中的叙事结构,而是指出译者在叙事中的话语存在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對翻译的叙事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r.a. = real author(真实作者)  ne = narratee(受述者)

i.a. = implied author(隐含作者)  i.r. = implied reader(隐含读者)

莎利文(sullivan)认为赫曼斯仅仅将译者的声音局限在译者前言、后记等类文本或者注释等元语言层面是不够的,译者声音“还存在于另一话语层面”。她指出:“在抽象层面,译者的话语在场以翻译的隐含译者的形式,存在于所有的翻译叙事文本中。译者的声音出现在译者直接干预的‘副文本层面,并以‘翻译叙事者的声音存在于叙事中。”⑥莎利文提出了“翻译叙事者”这一概念,并将上述设想应用在儿童文学中的译者声音分析中。她指出,鉴于成人为儿童写作这一非对称的交际特征,叙事者的声音在儿童翻译文学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原文文本(st):

作者——隐含作者——叙事者——受诉者——隐含读者——原文读者

译语文本(tt)

从上面的简要勾勒可以看出,目前翻译与叙事的交叉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翻译这一独特的叙事及其给翻译研究和叙事学带来的新视角,研究逐渐趋向深入、细致、广泛。但是,目前研究界对隐含译者、翻译叙事者等核心概念还存有较大的分歧,一些学者否定隐含译者的存在必要,“翻译叙事者”虽然已经提出,但并未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呼应者不多。下文将致力于这两个概念的分析与阐发,以期进一步发掘其潜藏的理论空间。

二  隐含译者存在吗?

隐含作者的争论和混乱给隐含译者的认识带来了不确定,使得隐含译者遭受了类似的批评。博伊登认为斯基亚维借用查特曼模式,引入“隐含译者”,并将其定义为“翻译文本内含的‘一整套翻译预设”,是具有歧义的。20博伊登指出,凯南称“故事总有一个讲述者”,讲述者是叙事者,斯基亚维借用这句话作为文章题目,讲述者却成了隐含译者。“一方面,她声称隐含译者并非文本中的交流角色,而是影响整体结构的隐含的‘整套预设。另一方面,她坚持赋予隐含译者一个声音,即便读者不能识别这一声音。”21在博伊登看来,这就是矛盾的,既然叙事学家大多认可凯南将隐含作者非人格化的说法,认可隐含作者是读者、作者和文本协商的结果,那么在理论上就没有必要设置一个独立的隐含译者,因为译者意图可以归入隐含的“预设”之中。

从博伊登的批评中,确实能够看到斯基亚维理论的不足之处。斯基亚维沿用的是查特曼的模式,但正如前文所述,查特曼将隐含作者纳入文本之內本身就存在着逻辑上的问题。将隐含译者纳入翻译文本,赋予其一个声音,并且使其成为文本的发出者,悖论就产生了。因为这一悖论,斯基亚维将故事讲述者(teller)看做隐含译者,使得译语文本中是谁在发出声音难以辨认。赫曼斯提到了查特曼模式,但是回避了隐含译者这一概念,干脆以“第二声音”或者“译者的声音”来指称译者的干预。虽然博伊登认为“第二声音”与布思将隐含作者认定为“第二自我”相呼应,但是赫曼斯越过隐含译者而谈论译者的话语存在,他对隐含译者是否存在显然存有疑问。

隐含译者的翻译状态包括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文化特质、意识形态、审美标准等因素。翻译目的是隐含译者为了新的目标读者,即翻译隐含读者而确立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指译者采取的翻译方法是更靠近原文还是更靠近译文,偏向直译还是偏向意译;文化特质指译者的文化地位(相较于原文,是出于优势还是劣势)、文化态度(如何看待原语文化与译语文化及两者之间的交流)以及文化底蕴(译者自身的文化修养)等;意识形态是出于政治、社会原因而进行翻译;审美标准是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能力与判断力,以及对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审美差异。上述要素在隐含译者翻译状态中的重要性因时、因作品而异,在某些时代,比如清末民初,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就大一些;对于像诗歌这样的文类,审美能力更为重要。

就解码而言,隐含译者是读者从翻译文本中推断、建构出来的译者的某种翻译状态。译者的前言、后记等类文本是最为直接的信息源,常常包含了译者对于所译文本的理解以及对于翻译的态度。副文本的解读还需要通过翻译文本加以印证,将原文与译文的对比细读,发现隐含译者对于原作的改写,结合时代背景与译者本人的翻译背景,分析改写的缘由,重构隐含译者的翻译状态。此外,将同一译者的不同文本加以比较,也可以发现不同文本中隐含译者的差异。

隐含作者的存在有利于集体创作的作品的研究,27隐含译者同样可以应用于合作翻译的研究。中国古代的佛经翻译往往采取合作翻译的方式,由外僧背诵经文,一人口译成汉语,再由一人或数人笔录,即“传言”“渡语”和“笔受”。这种翻译方式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不懂外语的林纾翻译了180多种文学作品,合作者达20人之多。28对此类译作的研究就产生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翻译中的各种选择是口授者做出的还是笔录者做出的?这个问题很难通过史料来解释,但从解码的角度来说,一部译作只有一个隐含作者(当然这一隐含作者在文本中有可能会变化,也可能有多重性),对这部译作进行阅读以及将译作与原作加以比较,可以发现文本中隐含译者的翻译态度及方式。

三  不容忽视的翻译叙事者

隐含作/译者创造、翻译了整个文本,但是却不会在文本中直接发出声音。在文本中发声的是叙事者,一个“虚构的发言人”,29隐含作/译者创造出来的讲述故事的功能性角色。作者在进行写作前,首先要构思一个叙事者,然后再由叙事者来完成叙事行为。布思与费伦认为:“叙事者是在叙事中对受诉者讲诉或传递包括存在物、状态和事件在内的所有一切的代理人……”30叙事者是一个独立存在的虚拟人格,在思想观念、认知水平等方面并不等同于作者或者隐含作者,他掌控着文本的进程,通过插入评论等方式发出自己的声音。

隐含译者在翻译文本时,毫无疑问会对原文加以不同程度的改写。既然原作是由叙事者讲述出来的,那么译文改写的就是叙事者的话语。原文叙事者的话语在译文中发生了变化,叙事者的偏好、习惯、形象,以及所表现出来的伦理、情感等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译文中的叙事者不同于原文中的叙事者。如果将这一新出现的叙事者命名为翻译叙事者的话,相较原文叙事者,翻译叙事者兼具原文叙事者的特性以及隐含译者所赋予的特性,成为多种声音的发出者。在叙事交流中,隐含译者通过文本与隐含作者和原作叙事者对话,在翻译中再现、重塑了翻译叙事者,而翻译叙事者一方面承袭、保留了原文叙事者的主要特征,以原文叙事者的面貌与身份出现在译语语境中,另一方面因为隐含译者考虑到隐含翻译读者的接受而进行改写,具有了新的形象与特征。

翻译叙事同样存在着不可靠叙事的现象。赫曼斯论到了翻译的不可靠叙事,但是他借用了cohn提出的另外一个概念“不和谐叙事”(discordant narration)。对cohn来说,不可靠叙事有两种,一种是事实上的不可靠,一种是意识形态上的不可靠。在后一種情形中,“带有偏见或自身混乱的叙事者”可以让读者在他所讲述的故事背后找出不同的意义来,这即是不和谐叙事。33赫曼斯认为译者经由“框架”(framing)和“符码转换”(code-switching)在译文中植入意义与“不和谐叙事”有很大相似性。34他并未解释为什么在选取概念时使用“不和谐叙事”,而不用“不可靠叙事”,但显然不可靠叙事涵盖面更广,事实上的不可靠同样是翻译叙事者不可靠性的重要一维。

费伦的三条轴线对翻译叙事的不可靠性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为语言、文化的不足而造成的误译存在于事实/事件轴上,出于某种目的而对原文的改译存在于伦理/感知轴上,出于对原文理解而导致的与原文的不一致发生与知识/感知轴上。因为语言掌握不精,文化差异了解不足而造成的错译在事实上是普遍存在的;因为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原因,或因为翻译市场的原因,隐含译者有可能对原文加以有意改写,从而在伦理的层面背离了原文叙事者;作为来自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的一种特殊的真实读者,隐含译者对于文本的理解与阐释会偏离隐含作者的本意。如果说原文是由叙事者对一个故事“底本”加以剪裁、选取、移位之后形成的话,那么译文就是翻译叙事者以原文为底本加以翻译而成,同样会经过增加、删减与改写。相较原作“底本”,翻译叙事者做出的改变,即是其不可靠性的表征。

叙事者是解开叙事结构的关键所在,正如卡勒所说:“假设出一位叙述者,这样,文本的任何一个侧面几乎仍旧能够得到解释。”39同样,翻译叙事研究应以翻译叙事者为核心,辐射连接原文叙事者、隐含译者、叙事接受者等主体,并辨析其关系;应将翻译叙事者与原文叙事者加以对比,分析叙事者在诗学、社会文化的影响与操纵下发生变化的原因;应阐述叙事者变化对文本的意义、效果所产生的影响等等。

结  语

翻译研究与批评不仅仅是评价翻译的好坏、忠实与否,更是一种文学研究。谢天振早已指出翻译文学是不等于外国文学的一种独立的存在,40但目前的外国文学研究,多以翻译文学之“名”来研究外国文学之“实”,较少关注到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差异,更遑论两者的叙事差异。这样的研究会掩盖很多问题:一部作品和它的译作之间的叙事差异大到什么程度,就能够影响作品的效果?基于某部译作树立起来的译者形象,是否能够代表译者的整体形象?不同于原作叙事者的翻译叙事者对文本的文学意义、价值和效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毋庸置疑,并非所有的作品在翻译之后都会产生能够影响到艺术效果的叙事差异,但翻译叙事对于某些文类或者某些历史时段来说,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中国古诗词往往隐去了叙事者,使叙事视角模糊化,但是在英译中,却需要补出叙事者,叙事视角的固化无疑会影响到整体效果。清末民初的隐含译者在部分小说翻译,尤其是白话小说翻译中,恣意插入评论,发出自己的声音,产生了完全不同于原作叙事者的翻译叙事者。而翻译叙事的研究,可以为上述问题打开一个广阔的空间。

注释:

1623申丹:《何为“隐含作者”?》,《北京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19申丹:《再论隐含作者》,《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22申丹:《究竟是否需要“隐含作者”?——叙事学界的分歧与网上的对话》,《国外文学》2000年第3期。

24钱钟书等:《林纾的翻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5页。

2526鲁迅:《鲁迅全集·第十一卷》,光华书店1948年版,第11页,第185页。

28郭楊:《林译小说口译者小考》,《中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4期。

29[荷]米克·巴尔:《叙述学:
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页。

32[美]戴维·赫尔曼主编:《新叙事学》,马海良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页。

35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33页。

38鲍福:《毒蛇圈》,周桂筌译,吴趼人评点,载《新小说》1904年第9号,第42页。

39[美]乔纳森·卡勒:《结构主义诗学》,盛宁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99页。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艺批评研究院)

责任编辑:周珉佳

相关热词搜索:;

谁的钱包篇二

大家好,我是小狗珍琦,生活在森林镇,现在在白果林小学上五年级。“丁零零,丁零零。”哎呀,不跟你说了,上课铃都响了,再不回教室,我就会被洪老师发的“洪水”——批评给淹死了。

“同学们,再见。”终于放学了,我伸个懒腰,打了个哈欠。哈哈,解放喽,明天就是星期六,可以好好享受两天的假期。我像往常一样,经过那片白果林,走着走着,突然发现,在一块青石板的旁边,落叶底下若隐若现,有什么东西。我上前一探究竟,用手轻轻拨开落叶,顿时一惊,一个钱包,竟然是一个钱包!我捡起钱包,往学校走去。到了学校,大门紧闭,白跑了一趟。究竟是哪个马大哈的钱包,要知道是谁,我一定给他上上课,让他别做一个粗心鬼。太阳快下山了,我得赶紧回家,不然爸妈该担心了。我把钱包放进书包,一路狂奔,终于到家了。

“珍琦回来了,来,快来吃饭。”妈妈笑着说。“好,等我放一下书包,马上就来。”我跑回房间,拿出钱包,数一数,啊,整整五千!我的天哪,这么多。要是我有这么多就好。

“珍琦,你怎么不来吃饭呀?”妈妈在餐厅里喊着。“噢,来了来了。”我把钱包藏在枕头底下,跑进餐厅。要不要交给老师,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想抹也抹不掉。我匆匆吃了饭,擦了擦嘴就进了房间。躺在床上,久久凝视着这五千森林币的钱包,交?不交?我忽然想起一件事,小猴班尼就曾捡到五十元森林币,没有上交据为己有,后来让老师知道了,狠狠地批评了一顿。到最后,全镇的小朋友都不乐意跟他玩,他只好搬走了。不行,我不能去走小猴班尼的老路。绝对不行,我还是等星期一交给老师。

两天过过去了,熬到了星期一,我把钱包交给了洪老师……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那个马大哈就是洪老师。唉,洪老师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诚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无论在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丢失。

谁的钱包篇三

今天这个标题我很是喜欢的,钱包是个装钱的,肯定是发生了好事情的。不错,我在《人生无常,顺其自然》中说的我钱包在车上让小偷偷了。当时留了电话,没想到今天司机竟然给我打电话说钱包找到了(其实司机知道偷我钱包的那个小偷是谁的),这真是说的那样,明天谁都不知道是怎样的,你又会认识是谁,会发生什么事情的。当然最终钱包我是找到了,里面的钱肯定是找不到,最后还是花了200多元把钱包换了回来的。这钱花的值得,我自己感觉是这样的。这不由得我有开始思考了。如今的社会为什么是这样的,老鼠和猫都成了亲人了。正如赵本山老师说的:“这世界太疯狂了,老鼠给猫当伴娘了!”真的是这样的。说到这里我是非常的喜欢赵本山的小品的,他的幽默总是那么的显而易见的,而不像葛优的那种幽默是冷幽默的。但是两人的幽默都是对这个社会的不合理的事情、人际关系最有力的抨击、嘲笑和戏弄。所以两人的艺术虽然风格不同、形式不同、幽默方式不同,但是丝毫不影响我对他们的`喜欢和好评。

还是那句话,人生无常,顺自然。钱本来是我的,不到一会就不是我的了,钱包里面的钱本来也是我的但是我还是要花钱买回来我的钱包的,这就是人生快乐(苦笑)。没有什么事情比一件东西、一个人失而复得让人快乐的(真笑)。钱财本来就是身外之物的,是辛苦一下就能来的东西。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在意的。但是我的钱包却是我前妻送给我的,那里面包含着很多的情谊、关心、爱护的,这些东西是钱不能买来的,世上的很多东西不是钱才能买来的。有钱你能买来时间、岁月、生命、青春、爱情、亲情、友情等等的一切吗?不行,所以我今天很是高兴。高兴的同时我还在思考。

对于人生重要的不是钱,而是时间、岁月、生命、青春、爱情、亲情、友情、手上现在拥有的东西等等。因为这些东西往往是您用钱买不到的。就是买到的也不是原来的那一个了!因为这“世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这是谁都知道的。

人生就是无常的,谁都不知道你此刻拥有的东西,什么时间会突然的不属于您了,倒最后您真的只有后悔的了,所以人一生要学会珍惜、感激、知足您现在所拥有的一切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针,她这一刻属于您,下一刻就不知道她属于谁的了!

我的钱包又是我的了,我真的很是感激的、知足的、更是会加倍的珍惜的,因为她是我的前妻、我的最爱、我这一生亏欠的人送给我的,我知道她当时送给我是让我好好珍惜的,但是由于我的粗心大意竟然让它丢了,所以我损失了钱财,我伤心过。但是此刻我又高兴了,因为钱财虽然损失了,总有一天会回来的,但是钱包没有了就是永远的没有了,爱没有了就是永远的没有,岁月、时光、时间、生命、青春、爱情、亲情、友情等等没有了就是永远的没有了。人生不是就是这样时而难过,时而高兴吗?不就是这样时而哭泣,时而微笑吗?不就是是这样时而欢聚,时而分别吗?既然人生就是这样的,那么您要知道放得下的,因为您毕竟不能活到永远,您所拥有的的东西也不会永远的属于您的。这样想一想我也没有什么值得过分高兴的,因为这就是“道”、道理所在的呀!人生就是酸甜苦辣都会有的,一切一切的看的淡一些,什么都是正常的,这样你就不会过分的悲伤,更不会得意忘形的高兴了。因为那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正常发生的事情你有什么过分的高兴、难过呢?这样才是真正的淡定,这样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平静,才是真正的自由的,至少是心的自由,这样您的心才会自由的飞翔,自由飞翔是每个人所期望的,自己感觉这就是自由飞翔了。好了说到这里,今天说的也完了,还是感谢大家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