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十一篇(大全)

2023年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十一篇(大全)

ID:146237

时间:2023-05-07 05:04:17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一

——牢记实用观,培养创新人

叶圣陶先生说:“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根据叶老的话,我们是否可以说,语文教学就是语言的教学。语言是干什么的,是用来交际的,用列宁的话说就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可见,语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当然,在这里我们必须明白这里所说的“实用性”的含义。这里所说的 “实用性”应是具有多层次的内涵。首先,它表现为最庸俗最基本的工具性,即一般的口语交际,一般的读书看报,一般的应用写作。其次,它还表现为人类对理想、幸福、真理追求所必须依赖的高级工具性,即感情的熏陶,美感的增强,认识的提高,人格的形成,心灵的交流,高品位的创作等。这种语文实用观具体体现到教学过程 中,应该表现为:

一.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成长同步。张志公先生说,在作文方面要培养学生“适应今后会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其实用于整个语文教学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对学生的成长负责。学生走向社会需要生存,生存离不开基本的交流,所以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最基本的运用词汇准确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培养。当然生存之后便是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因此语文教学更要为学生的将来做好更加厚实的准备。未来社会需要感情丰富,思想深刻敏锐,人格健全的人才,那么这种人才的培养是离不开语文教学的。能否从更高层次,即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待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与工具性是决定当前语文教学能否突破窠臼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语文教学与创新教学同步。传统认为,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是工具学科,主要是实用,不存在创新,这是对语文多么大的误解。就从最古老的“文以载道”的观点看,不同的社会与时代有不同的“道”,岂能用一成不变的观念去理解这些“文”?时代在不断更新,文也必随之更新,对文的理解也必因时而变,”变”其实不就是一种“创新”?尽管这种创新是制约于时代的。另外,写作是一种需要,创作更是一种高级需要,如果没有创新,就必然会千篇一律,那么还有什么写作或创作的必要?从大一点方面说,人类的精神家园将会一片荒芜,不!应该说简直就会呈现出一片的沙漠!孔子说::“温故而知新”,难道“新”仅仅是指“新的知识,新的内容”,其中没有创新之意?韩柳发起的复古运动,难道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一种简单回归,其中没有时代的创新?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难道不是一次最伟大的创新运动?韩柳不是老师,五四文化运动中的许多健将原来不是老师,后来成了老师,不管是否为老师,我认为,他们实际上称得上中华民族古代或现代的最杰出的语文老师。我们难道仅仅从他们的文章中学到几个文字,几句文法?加快不可以说,是他们这些真正敢于创新的语文老师启迪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难道不可以说是他们的创新给了我们源远流长的最实用的人格和灵魂工具?

也许以上所说有点空泛,但确为我在传统的困惑中所感所思,冒昧地表述出来,希望得到领导和专家们的亲切教诲。

谈谈语文课内课外的衔接

要教学好语文,单靠课内教学是不行的,课内教学必须延伸到课外,才能使语文教学真正收到实际效果,但如何将二者衔接起来呢?我谈两点做法。

一.建立班级图书室扩展课内阅读。课内阅读教学虽然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上具有系统性,但由于教材上相对时代的某种滞后性,以及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较大等等原因,决定了单靠教材是不能真正提高学生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主动性的。为此,我建立了班级图书室。发动学生捐献各类书籍,分类存放,专人管理。为了激发学生捐书捐好书的热情,我们将捐书学生的名单张贴公布,并且每周根据所捐书籍被借阅的次数多少评出本周最佳书籍,并在书籍名称后注上捐献者姓名。为了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情,并且避免阅读的盲目性,我们采取了又一种措施。

二.结合课内文章,联系实际,尤其联系自己成长中的所思所想自编阅读材料。比如同学们在学过《荷塘月色》一文后,有的自编小组以“借景抒情”为专题编写同类阅读材料,为学生掌握借景抒情的写法提供了大量可参考文章。有的自编小组以“社会与个人”为专题编写材料,使同学们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个人的感情与社会的政策、制度、风气都是密不可分的。还有的自编小组根据自己的实际编写了“朱自清精彩文章选读”。为了鼓励大家的积极性,我让同学们自己确定评委,评委根据大家提供的自编材料以及对自编材料的有关说明评出“最佳自编组”或“自编材料最佳个人”。当然,编选材料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要重交流,重感想。为此,我们规定每周四下午第三节为讨论感想课。同学们交换材料,随意讨论,在谈天说地中享受一种充分的自由,不少同学就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获得灵感,谈出了较为丰富深刻的感受。比如张伟同学谈《由“范进中举”联想到今日“素质教育”》,不仅深刻,而且有理有据,如果不是将课内与课外有效地衔接起来,是决不可能有此文章出现的。

关于课内外衔接,方法应是多种多样的,有待于进一步摸索。

我的课堂提问艺术

问答,有问即要答,因此人们在教学中常喜欢以老师问学生答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这确实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但我从长期教学实践中,更感觉到这问中实在有许多学问,下面谈一点关于提问的体会。

一.问得关键,问开学生的思路。提问的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生是否作答,关键应在于提问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后学生一脸茫然,可能是失之宽泛;问后学生即答,可能失之浅露;问后学生于沉默中进入思考状态,那才是真正的效果。在提问中,我们常犯的错误是走两个极端,一是疏于备课,往往提问使学生不知所云;另一种就是精心备课,设计一个非常明晰的思路,一步一步引领学生理解出文章的主旨。第一种情况固然不可取,第二种情况往往受到众人赞赏。其实,这正如走路,由于别人的牵引能轻松到达目的地,但也正是由于别人的牵引,使得我们失去辨别路向的主动性,一旦别人松手离去,我们就立刻会迷路。因此,最佳的办法是只在路边或十字路口处挂牌提醒,不可一步步牵引。提问的最高境界应是问后一片无声的空白,然而无声的空白正是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正是学生各种思路的自我抉择,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比如,我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以一问打开学生思路::“作者一开头便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什么原因导致作者这种不好的心情?题目是‘荷塘月色’,作者又是怎样来描写它的?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与‘荷塘月色’怎样联系起来的?综合考虑,作者究竟是要表达什么?”这一问后,老师除了适当点拨以外,就应让学生充分思考。于是学生各自抉择不同的思路去探求主旨。

学生甲:

一.(1-3)明写颇不宁静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二.(4-6)暗写颇不宁静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主旨:以“颇不宁静”为暗线写社会使作者失去自由、热闹、情趣、美好的环境,荷塘月色虽美,终究弥补不了作者心灵的失落,消除不去作者心头的沉重。

学生乙:

(1-3)

沿着荷塘的小煤屑路:              幽僻、寂寞

(4-6)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叶子田田、白花点缀、清香缕缕、流水脉脉、

月光如水。

荷塘的四面:                      杨柳的丰姿、没精打采的路灯光、热闹的蝉声

和蛙声……

忽然想起:                        江南女子嬉采莲

于是又记起:                      《西洲曲》里惦江南

主旨:作者以游赏荷塘月色的行踪和感受为线索,写出荷塘月色的宁静和优美,表现了作者一心一意想通过这美丽的月色荷塘来摆脱心中的烦躁郁闷。

学生丙:(略)

二.问得巧妙,问出学生的智慧火花。“巧妙”贵在一语惊醒梦中人。比如,我在教《药》一文时,学生通过自学,沿着各自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后,我便适时地简介本篇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提问:“这药有没有治好小栓的病,他们最大的病在哪里?该用何药医治?谁来治?鲁迅以‘药’为题的意图是什么?”于是学生猛然醒悟,全文主旨不言自明,最后请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作者采用暗写,意在批评辛亥革命严重脱离人民群众,并通过买人血馒头、鉴赏杀人的看客的议论等情节来揭示国民精神的愚昧、麻木和社会的弊端。”

三.问得实在,问到学生的灵魂深处。对文章的领悟只是手段,学生能由此及彼,由可内而课外,结合自身的经历体验悟出社会人生的真切道理并因此自觉培养出更健全的人格来,那才真正收获了语文教学的“果”。如果老师问得实在,便可以让学生自然联系起现实来思考,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实用性得到了体现。

总之,问得关键,问得巧妙,问得实在,就能问出一番全新的境界来。

选准教材突破口

选准教材突破口,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关于如何选准教材突破口,本人做了以下总结:

一.从题目中寻找。《世上最美的坟墓》一文,可从“最美”一词突破。可设立思考题,“托尔斯泰的坟墓为什么最美?”学生便以此为立足点思考更多附属的问题,如托尔斯泰墓是一座什么样的墓?为什么托尔斯泰墓建造得如此朴素?如此朴素的墓给作者以及许多拜谒者的感受是什么?如此朴素的墓为什么能如此震撼人心?最终将自然得出结论:托尔斯泰墓的朴素中因为包含着一个伟大的人格,所以在人们的心中才变得如此美丽。

二.从主旨句中寻找。如《驿路梨花》一文中主旨句应是“驿路梨花处处开”,这句中”处处”即可作为本文的突破口。本文只写了一处自然的梨花,为什么说“处处“开呢?是否有言外之意?由此启发下去,引导学生将自然梨花的洁白,梨花姑娘品德的高尚,梨花妹妹的天真烂漫及美好的心灵等方面联系起来,自然可以得出主旨句中的梨花象征着梨花姑娘们的美丽纯洁,更象征着那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到此,全文的构思及主题都昭然若揭了。

三.从文章的构思中寻找。《藤野先生》一文,其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交代我与藤野的相识前因、相识过程及相别和别后情形;暗线是作者的一颗强烈的爱国心。从这两点入手,就可以比较透彻地理解藤野的崇高品质和我对藤野先生的无比崇敬和怀念。

当然,关于教材突破口的选定应是多渠道的,比如还可以从写作目的上寻找,甚至可以抓住文章的某种表现手段或某种修辞找准突破口,总之,应依文而定,不可千篇一律。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做到既实又活

长期以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常存在两种极端的现象,一就是所谓教得实在,学得实在,其结果势必培养出一批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书呆子;另一方面就是搞了许多花样,结果未取得明显成效。我想,导致这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处理好教学中的“实”与“活”二者的关系。

首先,要能做到以灵活的形式完成务实的教学内容,达成既定的目标。比如教学《孔乙己》一文,可采用朗读、表演、给孔乙己写对联、联系现实的教育方法讨论、写感想、观看同主题影像等种种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对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开拓其思维有很大的好处。但语文教学毕竟不是表演教学,不是欣赏教学,每一节课都有既定的目标要求,每一课都要落实到对文章的全面阅读与理解的能力考查上,都要落实到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和语言能力培养上。因此,我们不能认为搞了一些好的形式就以为学生主动性起来了,就有了成效了,其实不然。教师在灵活采取各种形式的同时,必须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清小说的思路,体会《孔乙己》一文精巧含蓄的布局;另外,指导学生能从制度和社会环境上去挖掘孔乙己的可笑性格及悲剧命运的根源。对于鲁迅小说精练而含蓄的语言也都需要学生反复耐心的咀嚼体味的。当然文中的一些字词注音解释、字形辨析等基础知识更不是单靠灵活生动的形式就能完全让学生掌握的。

其次,要从根本上解决语文教学的实与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能切实提高自己的素质。不仅专业素质要强,更要综合素质强。前者能保证教学的目标和任务的完成,后者决定了教师教学思路的开阔性,也是课堂手段多样化的能力基础,也就是平常我们说的教师应成为“杂家型的专家”。国家曾要求教师能做到“三字”“三话(画)”,其实要想做到教学既实且活,做到这些还仅仅是形式上的要求,教师内在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才是最为重要的。

当然,教学气氛的浓厚和教学环境的宽松、教学硬件的配备是使教师能做到既实且活的外在保证。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二

音乐与其它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就不能捕捉住这种机会,学生也就会丧失一次创新的实践。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因势利导,诱导学生创新。

如教学《云》时,结合这首歌曲中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适宜引导学生创新。教师可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先运用直观、感性的手段,给学生展现“水在大自然中循环”的动感画面。随着轻轻的背景音乐,教师如解说员般描述:“地上的小水珠受到太阳的照射以后变成水蒸汽冉冉地上升,它们越积越多,变成了云,云在空中飘呀飘呀,受到冷化作小雨点落下来。”接着.教师问:“小雨点落下来除了能浇麦田,还能浇什么?”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蔬菜、瓜果、树木……接着,一段极富动感的前奏音乐又一次打开了学生的想象大门,学生仔细倾听这段音乐后,教师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转化成动作表现出来。学生们感到音乐在“上升”,创编了许多优美、新颖的动作表现音乐:“花朵在绽放”,“小树在长高”,“水蒸汽在上升”……在创编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懂得了雨点来自云这一科学道理,还在自然状态下得到了创造性、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精神。

音乐作为最富有情感的艺术,只有创设一种与音乐情境相和谐的环境、气氛,才能使学生很快地进入音乐,把自己的理解、感受用音乐语言表达出来。创设情境的手段多种多样,如讲故事、观看绘画和音像资料、即兴表演、运用电脑多媒体等,只要灵活运用,定能营造美好的创新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创新。

二、想象教学

想象力是人在过去知觉基础上构建新形象的创造能力。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是知识的源泉。” 例如我在教学歌曲《云》的练声环节设计中,运用启发性的语言:“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变成云,身体越来越轻,往天上飘去……”引导学生运用想象进入身临其境的云海之中。接着,让学生选用象声词“呜”“啦”“哒”来表现不同情景下的云,一位学生用轻柔的“呜”声来唱月光下的云;另一位学生说,阳光下的云很亮丽,云的周围金边环绕,用明亮、流畅的“啦”唱比较好;还有许多学生赞成表现乌云的小雨点应该用短促、有弹力的“咕”声来唱。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尝试了小小的创意之后,表现出来的是无比快乐的心情。教师从学生的创作、演唱、表演、实践活动中,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使音乐学习形成良性的循环。音乐是美的,游戏是快乐的,让孩子们在美中享受快乐,在快乐中创造更美的音乐奇迹!

三、歌词教学

学 随 笔》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三

作者:佚名    转贴自:;   点击数:392

《猴子种果树》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没有耐心、没有主见的小猴子不断改种果树,最后什么果树都没有种成。

课文其实浅显易懂,如果按照教参上课费时而且趣味性不强,于是我便设计了不同于教参上教学。

(第一课时)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

猴子是童话故事的常客,但小朋友以前的课文他可没有出现过,所以,为了拉进他和孩子的距离,我把我们小时候的课文《小猴子下山》的故事讲给孩子听:小猴子下山找食物,看见了桃子,他就去摘了一个,他往前走了走,小猴子看见了西瓜,他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看见了小兔,他就扔了西瓜,去抓小兔,小兔跑到森林里了,小猴子空着手回家了。

[这里不仅拉进了孩子和文中主角的距离,还把猴子见了这个,丢了那个的特点展现在孩子面前,也是对新课的铺垫。]

我说:“小猴子下山后,就决定要种果树了,那究竟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一起去看看。”

[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孩子急切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初读课文后,我请学生默读课文,找找猴子种了几种果树,学生回答四种: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我又说种了这么多树,为什么没有吃到果子,我们今天就来学习。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指出一节课要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课后第4题中就有“为什么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只有明确目的,教学才有效。]

我先和孩子看第一次种的梨树,说说小猴种树怎么样?后来树 成活了,又怎么样?学生都能看出这只小猴是很心急,急于求成,但是听了乌鸦的话却没有自己的主见,改变了主意,当我问这是只怎样的猴子呀,发言的学生很积极,有的说“没有耐心”,“没有主张”、“不能坚持”、“半途而废”……于是,我请孩子找找下面几次种树的情况,4人小组交流,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没有种成。

在第一次种树的理解下,孩子选择了一棵树,交流得很投入,人人参与,最后,我请3位代表来交流,并出示板书:

看了板书,交流的同学说得很清楚具体。接着,我又出示板书,请孩子自己填一填:

学生认真地自己练说着,指名练说的同学基本把课文复述了下来。这样,接着的课文剧表演,就成功脱稿了。

课文学到这里,才用了半节课多一点的时间,我知道课文学生能理解了,不用再说教。于

是,我又问:有些小朋友想,都是乌鸦那些小鸟,他们不来就好了,你觉得他们有错吗?农谚有错吗?学生马上说,不能怪他们,如果猴子不听他们的,自有主张,别人再怎么说也没有关系。我便请这位同学上台板书自己的观点:没有主见。看到上台写字,其他学生可把手举得高高的,于是,黑板上又出现了“没有耐心”“心太急”“不能坚持”“不动脑筋”……

平等的环境下,一个学生举手了:我觉得这是只很笨的小猴子,他为什么要把书拔掉呢?它听了小鸟的话,可以在边上再种树,这样,到了第三年,可以吃桃子,到了第四年杏子,可以吃梨子。

这是在张锦霞老师的博客上看到的她的孩子的见解,本来想引导孩子说的,却产生了没有预约的精彩。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

趁热打铁,练习册上刚好有第二年,小猴子又种树了,这次会怎么样?请孩子上来演一演,这次请的都是比较出色的学生,他们的表演让我太幸福了:

旁白:第二年,小猴子又开始种树了,他种了一棵梨树,勤劳地浇水、施肥。(小猴作出勤劳的动作)正当梨树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飞来。乌鸦:“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梨树呀?你不知道梨五杏四吗?”

小猴子:“没有关系,我有这个耐心,我能等待,我喜欢吃梨子呀,但是我也喜欢杏子,我就在梨树边上种一棵杏树吧。”

乌鸦点点头:“你真聪明呀!”

旁白:于是小猴给两棵树浇水,施肥。

……

喜鹊高兴地说:“你真是只有耐心的猴子。”

……

杜鹃说:“你真有自己的想法呀!”

旁白:就这样,几年过去了,小猴子不知道樱桃好吃树难栽,几年都没有栽活,虽然吃不到樱桃,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小猴的耐心,他种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几年后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下,小猴子可高兴了。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四

那天在班里上了《一株紫丁香》,听课的老师们都说不错,孩子们也觉得很幸福,自己也有些沾沾自喜,呵呵  。那节课,感觉自己真的如一只领头的雁,带领着群雁一起翱翔于语文这一自由的天空。整个课堂气氛融洽,笑语不断,我、孩子们、听课的老师们都沉浸着语文课堂的快乐。当然课堂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遗憾,但是有人说课堂是永远有缺憾的艺术,但是我还是喜欢语文,喜欢语文教学,喜欢把语文课堂当成一种艺术来追求。

附课堂实录:

一株紫丁香

日照经济开发区连云港路小学  陈彩祥

教材分析:

《一株紫丁香》是一首情感丰富、意境优美的诗歌。孩子们为老师种下一株紫丁香,那叶绿和花香,代表了孩子们对老师真诚的爱,这样的情境真让人感动。

一株紫丁香,是孩子们的一片心意,是对老师的问候与感激。当你正伏案备课的时候,可曾想到:几个小伙伴踮起脚尖走到老师窗前,种下了一株紫丁香。芳香四溢的淡紫色小花布满全树,那就是一张张学生的笑脸在向你致意。一阵微风吹来,伴随着浓浓的花香,同学们真诚的爱送进了你的心田。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板书紫丁香)这是一种花卉的名字,谁来读?这种花大家见过吗?(孩子们有见过的,也有没见过的 )没见过的,不要紧,那我们就来猜一猜,这种花会有什么特点?(学生猜想花是紫色的,很香)

真是些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正因为她是紫色的,而且香气迷人,所以人们给她取了个高雅而好听的名字——紫丁香。打开课本 23 页,请看上面的插图,这就是紫丁香,你喜欢吗?为什么?

2、师:(板书一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5课《一株紫丁香》,齐读课题。一株紫丁香也可以说成一(  )紫丁香?(可能是孩子们对“一株”这个词比较陌生,回答居然是“一枝、一串、一朵。。。。”,后来我告诉他们“一株”就是“一棵”,并问“除了可以说一株紫丁香之外,还可以说一株什么?”不知什么原因,孩子们回答还是不尽人意,我夸张地说:“天哪,我再说一遍,株 是木字旁的,这样偏旁的字一般和植物有关系,比如一株花、一株草。。。”终于有孩子回答出一株葡萄、一株牵牛花之类的。呵呵,我真的没想到孩子在这个词的理解上居然会这么费力,看来,我过高地估计了他们呢。)

二、整体初读(10)

1、这是一首非常感人的诗,听老师读一遍好吗?你们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呵呵,有个孩子回答因为这首诗写了小朋友在老师窗前栽下了紫丁香,他们之间的情谊很深,所以喜欢。孩子们能理解到这一点真不简单,毕竟是刚升入二年级的孩子)现在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老师的要求:一边读一边划出课文中的生字,然后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生字可以多读几遍,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同桌,还可以问老师。

2、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你们是最棒的。课文当中有很多词语宝宝、生字宝宝,他们都想和我们二年级一班的小朋友交朋友呢,快来喊一喊他们的名字吧。(生字卡片出示本课一些重要的词语、生字,重点理解几个重点字的的音形义,或组词,或分析记忆生字的方法,或提问整体认读音节,这在低年级是教学重点,当然不能忽视了。下课后,王艳老师给我指出我这一环节的一个小的失误,那就是在翻卡片的时候有两次居然用手去沾了下嘴唇。这一细节让我羞愧,以后一定要注意,教师的举止行为是孩子们的眼中的榜样,正如有人说“你在闯红灯的时候是否注意了对面楼上或许有一双孩子的眼睛在注视着你呢。”我应该在各方面给孩子做出好榜样。)

三、重点点拨(20分)

1、同学们,静静的深夜里群星在闪耀,老师的房间里彻夜明亮,孩子们看到这一些,商量好要送给老师一件特殊的礼物,自由读课文的第一小节,看看是什么礼物?孩子们为什么要踮起脚尖儿走进安静的小院?,给老师送礼物完全可以热热闹闹地进行呀?(怕影响了老师)

3、是呀,为了不影响老师工作,孩子们悄悄地栽下了这株紫丁香,可是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有多少话儿想对老师说呀!孩子们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自由读读课文,用笔画出来,画好后读一读。

(学生自己读)

师:孩子们想对老师说——

生:孩子们想对老师说:“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你的窗口,夜夜和你做伴。”

师:有了这些绿色枝叶的陪伴,老师就会怎么样了?多么美好的心愿呀,谁再来读这一小节。谁能读得再深情一些,(我看到了,这些绿色的枝叶闪着光泽,在窗口摇曳,我再也不会寂寞。)孩子们还想对老师说些什么?

生: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是我们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

师:老师工作了一天,真的有些疲倦了,听课的老师们也有些疲倦了,小绿叶呀,你们能给唱一支歌给老师解除疲劳吗?(生领唱)(当我让文娱委员来打拍唱歌时,myf居然扭捏着不上,于是我就把机会给了那个好表现自己的wjiy,同时我还说了这样一句:机会只有一次,可不能轻易错过哟。)

师:听着你们这动听的歌声,这下,老师又精神抖擞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把第三小节读得更带劲。(指名读、齐读)

师:孩子们还想对老师说什么?——

生:孩子们想对老师说:“你看,你看,满树盛开的小花,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你时时把我们挂牵。”

师:谁知道“挂牵”是什么意思?

(在理解“挂牵”这个词的时候,一个孩子说成了“大手牵小手”,只有王国凯说是“担心”的意思。看来这个词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很困难,于是,我接着问:“平时谁挂牵你最多?”回答是“爸爸妈妈和老师。”我趁机问道,老师都挂牵些什么?呵呵,孩子们众说纷纭,基本上是从学习和安全方面上来说的,呵呵,是我平时对他们的生活关心有些少吧。以后当努力呢 。)

师:正像同学们体会的那样,老师时时刻刻牵挂着你们的学习、安全!谁能带着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来读这一小节?(指名读)

师:孩子们,张开我们的笑脸,让我们用朗读把感谢送给敬爱的老师吧!(齐读)

四、升华情感(7)

1、孩子们有这么多话想和老师说,你是不是也有话想和老师说?

2、我知道大家还有很多很多的话想和老师说,可是,夜深了,星星都困得眨眼,还在辛勤工作的老师呀您该休息了,谁来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想一想,老师会做一个什么样的又香又甜的梦?

(孩子是最天真的,有的说每个人都考100分,有的说在一个盛满鲜花的房间了睡觉,有的说,让同学们都考100分,特别是过年的时候。。。我喜欢这种儿童的天真。后来,我补充说,你们知道老师最大的心愿吗?那就是在座的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长大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师:能让老师也做一个这样又香又甜的梦吗?孩子们,让我们齐读这一小节,把我们的爱,把这一株美丽的紫丁香献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齐读)

3、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课下请把这首诗歌背诵下来,你还可以找一些关于赞美老师的诗歌读一读。下课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五

北师大教材中设有很多“金钥匙”,这些“金钥匙”从识字方法、写字方法、阅读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探讨自主学习的习惯、方法和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金钥匙”内容指导好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讲授《珍贵的纪念》这一课时,教师导课后,首先范读课文。在范读过程中,教师故意把“搬”读成“推”,为“金钥匙”的学习埋下伏笔。结果老师刚读完“他推来一块大石头”,有的学生就举起手来说:“这个字应该读‘ban’。”借此机会,教师引出了这一课的“金钥匙”——“我能看上下文猜字,猜完了,再问一问别人对不对。”同时教师又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小熊并不是推着大石头,也可以判断出这个字不念“推”。师生共同把“金钥匙”内容扩大为:“我能看上下文或插图猜字,猜完了,再问一问别人对不 对。” 

在学生自读课文过程中,教师鼓励他们遇到不认识的字就大胆地猜。有的学生是这样猜的:“动物们在山坡上盖了一间小亭子。”中的“盖”字,不是“建”,因为“建”我认识,可能是“gai”,我问了老师,老师夸我猜得对。 

还有个学生是这样猜的:“其它小动物也纷纷在座位上、台阶上写上了自己的名字。”中的“纷”字,我认识它的右半部分读“分”,所以我猜可能这个字也读“fen”,我问了同学以后,知道我猜对了。 

学生的创新思维真让我惊讶。的确,汉字中有很多形声字,我们有时候遇到生字,就是根据它的一半来猜它的读音的。于是师生又把“金钥匙”的内容扩大为“我能看上下文或插图猜字,有时还可以根据字的一半来猜,猜完了,再问一问别人对不对。” 

北师大教材注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内容新颖,给了老师和学生实践、创新的机会,使老师学生勇敢探索,共同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六

今天,上了第9课寓言两则中《南辕北辙》,我感触很深,为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维空间,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结束课文后,我让学生质疑:“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交流好吗?”这一环节,果然给他们注了一剂兴奋剂,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提的问题还真不少:

“为什么那个人硬要往北走?”

“为什么给这则寓言取名‘南辕北辙’?”

“他能走到楚国吗?”

……

这么多的问题还真让我一时难以解答,我让学生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学生自由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可能是那个人认为楚国在北方吧。”

“那人家告诉他他为什么还要硬往北走?”

……

我发现几个平时积极举手回答问题的同学,在争论不休,面红耳赤,看他们实在相持不下,我走下去,一位同学看见了,说:“老师,我认为那个人一定会到达楚国的,因为地球是圆的,我在书上看到过,所以他最后一定到达那个地方!”

不会!地球这么大,他的马再好也会累,盘缠再多,也会花光。

“不这怎么走,都会碰到沙漠、大海、高山……他的马怎么能过得去呢?更别说是绕地球一圈再到楚国了!”

“老师,你认为那个人最终会到达楚国吗?”

好家伙,将了我一军,我一时不知如何作答,愣了一下,为了不失师尊,我说:“我们俩说得都有道理,这个问题,就留待你们课后去查找资料,下节课咱们再来讲。”答案很勉强,并不能使学生满意。

一节课下来,我思绪万千,想了很多,长期以来,我们老师都有一种思想:“师者,传道解惑也。”“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可是今天,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有些学生见过的老师并不知道,加上目前课改革要求要把时间、空间交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重要新思考,重新定位自己:我们今天的教学已经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给予关系!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七

苏教版小语第三册的《识字5》,以词串的形式介绍了冬天的美景。全课读来琅琅上口,有韵有味,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我教学时作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一、创设情境,指导观察。

儿童的思维具有易受情绪影响的特点。课始,通过谈话“小朋友,秋天刚刚过去,寒冷的冬天就来到了我们身边,你想对它说什么呢?冬天里,别有一番景象,想出去走走吗?”在《郊游》的歌声中出示课文插图,把学生一下子带到课文的情境中,激起他们愉悦的情绪,调动起学生识字、诵读的兴趣,同时也增强了语言感知的形象性,为全文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游戏,突破难点。

在学生初读词串后,为了让学生能和事物建立起初步的联系,我安排了一个“送信”的游戏,让学生把词语贴到对应的图画中,学生很容易找到他们已经认识的事物,但对于北风和寒流,却不找到该送到哪儿了,呆呆地站在那儿。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调节了课堂气氛,更突出了本课的难点“寒流”和“北风”。同时也以这一生成为基础,组织难点的教育,学生更加投入,效果更好些。

三、入境品读,读中感悟。

在精读课文时,要把“入境”与“品文”结合起来,借助情境,品味语言文字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中,创设情境,“小朋友,让我们坐上雪橇快乐地出发吧!”接着让学生听一听,从北风的猛烈和气象阿姨的介绍感受到寒流的到来,再看一看观察动物、植物和小朋友的不同表现,再通过自读、互读、小组读、齐读、赛读等形式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引导学生在图文对照中识字、诵读,把识字、理解词语和认识事物融为一体。

四、注重积累运用,培养语言能力。

最后鼓励学生用上课文里的词语,练习说一段话,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识字与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积累的语言进一步内化,并在运用中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达到了丰富了语言积累、感受语言的优美的目的。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八

1、备课应重在备学生

新课标强调:教学应以人为本,让不同的人在英语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确,学生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对象,他们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人,亦是一个个发展不平衡的人,更是一个个有强烈求知欲望的人,因此,在备课时,头脑中绝不能只有大纲意识、教科书意识、教参意识,更重要的,应切实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已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学习新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重点是让孩子掌握4个季节,天气以及这个季节的小朋友的活动。如果象以前出示图片教单词,天气,我想学生也能掌握这些知识。但对于回答“what do you do?”他们的回答可能就没这么丰富多彩,学生的思维不会在画画和互相交流中碰出火花,对于春天的描述也不会如此生动,一堂课也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去了,英语课也就似有似无的结束了。

可见,备课时做到“心中有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兴趣,而不是痛苦。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学得更主动;课堂也不是机械兑现教案的过程!

2、在上课时,教师应勇于“让位”给学生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此,教师要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一言堂”、而要勇敢地“让位”,勇敢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勇敢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整堂课,通过画画引导孩子去学英语、说英语,用画画把孩子的思维得以最大限度的展开,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着并且互相倾听着,碰撞着,从由一个单词到一个句子,最后成一篇小文章。而我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去探索,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交流。我想:只有这样,老师才能算是整正地“让位”,才能算是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进行自主学习。也只有老师这样真正地“让位”,孩子们的学习,才会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主动、那么的积极!

3、教师还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每一个人在其内心深处都强烈渴望着被欣赏、被发现,作为小学生尤是如此。他们生性聪慧、活泼、同时也拥有着更加强烈的表现欲!身为老师,只有完全了解学生,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 提供各种能够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尽情地、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潜能,才能进一步激起他们渴望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九

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 ——《问银河》教学随笔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8

如何对待孩子的问题 ——《问银河》教学随笔

《问银河》是一首文学性很强的儿童诗,全诗四个小节都以提问题的方式抒发小作者看银河的感想。第一节问银河的名字,第二节问小动物,第三节问天气,第四节问是否邀请小朋友去做客。整首诗不但体现了儿童天真、善良、亲和大自然的天性,而且也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发问的习惯。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

“语文教学不仅担负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任务,而且担负着发展 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任。必须将感悟语言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于是,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中的样子,也向银河提一些问题,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小朋友们立刻冒出了一肚子的问题。有的孩子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河里的小鱼是银色的吗?有的问:你那里刮风吗?你那里下雨吗?有的问:你的河边有密密的大森林吗?那里风景美吗?有的问:银河,银河,你上面有水吗?有浪花、小船吗?有的问: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月亮是你的朋友吗?等许多有趣的问题。我想,此时我们所看重的应该不是答案本身,而是孩子的思维得到了最自由的发散。对所有的问题都应给予赞扬。然后让他们把把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再用赞许的语气对他们说:“看,你们真了不起,也创作了一首新诗。”使学生的思维在自由翱翔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主体意识、创造思维、独立人格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感谢您浏览第一范文!您可以搜索课题关键字查找更多资料!】

这时,又有孩子举起了手,问:“应该读长(zhǎng)胡子的小虾,还是长(cháng)胡子的小虾呢?”这是我备课时疏忽的,我便请他向大家请教一下。结果,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觉得应读zhǎng,因为别的小动物没有胡子,只有小虾长胡子。”有的说:“我觉得应该读cháng,因为小虾的胡子是长长的,而不是很短的。”虽然课文录音中读zhǎng,可我还是让孩子们按照自己认为正确的读音来读。后来经过探讨,觉得两种读法都有道理。于是,孩子们读得特别带劲儿。在这里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接受者,而是自觉、主动的探求者。

可见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长此以往,以问题为纽带组织教学,就能唤起孩子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探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他们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十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随笔

广东省广州市荣华街小学 潘丽勤

这是一篇看图学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图画,边看图边学文,了解小蝌蚪是怎样长成青蛙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教育学生自觉保护青蛙和蝌蚪。

这篇课文生动有趣,以对话为主,是进行朗读训练的好材料,可用自读、对读、轮流读和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进行朗读练习。重点体会并读好以下几个地方: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的快活心情;对鲤鱼妈妈有礼貌的问话;叫妈妈时高兴激动的心情;鲤鱼、乌龟和青蛙妈妈说话时慈爱的语气。

课后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小蝌蚪成长的过程,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课文掌握的程度。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新水桥回民小学   王晓燕

当孩子刚接触到新课文的时候,总是非常感兴趣。怎样有效地利用第一课时孩子的新鲜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成了我努力的方向。

本课的开始我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引入,这对那些没见过小蝌蚪的孩子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过的孩子就会边看图边说出很多关于小蝌蚪的知识。这其中当然包括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了学习资源,也促使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兴趣。

在孩子说了很多关于小蝌蚪的信息后,抓住小蝌蚪的外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我鼓励孩子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把小蝌蚪读得可爱,让大家喜欢。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孩子们都跃跃欲试。这样先说后读,把孩子的口头语言自然地过渡到书面语言,积累了表达能力和语感,也加深了对课文文字的理解。

老师的言语在课堂上也深深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在朗读了第一段课文后,我用富有童话韵味的语言引导,“小蝌蚪们在水里快活地游玩着,有一天,它们突然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就决定去找自己的妈妈了。我们一起跟着它们去找好吗?” 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开始了“寻找小蝌蚪妈妈”的历程——朗读。读着读着,他们就发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小蝌蚪们原来是在快活地游来游去,为什么突然想到要找妈妈了呢?”“鲤鱼妈妈说‘你们的妈妈四条腿,宽嘴巴。到那边去找吧!’可为什么小蝌蚪看见乌龟就去叫妈妈,乌龟的嘴巴并不宽啊!”……孩子们能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说明他们已经沉浸在课文里,思维活跃,作为一个探究者的角色在积极的学习了。这也让我非常佩服孩子们的眼力,这是一群多么爱动脑筋又可爱的孩子啊。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并没有马上给他们答案,而是顺水推“舟”,让孩子继续读课文,然后让小组讨论,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这些问题。不能解决的再一起讨论。结果孩子都找到了问题的答案。比如“小蝌蚪是在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时,想到也要找自己的妈妈;而当小蝌蚪看见乌龟,是因为他们太想找到自己的妈妈了。从哪里看出来呢?“小蝌蚪连忙追上去叫:‘妈妈、妈妈!’”……

相信孩子,把课堂还给孩子,让四十分钟的课堂成为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舞台吧!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传统课文,因其内容生动、有趣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寻人启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刚才在校门口看到了一张寻人启事,想看看吗?在同学们诧异声中,教师用幻灯打出《寻人启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当我看到别的小动物们欢快地和自己的妈妈一起玩耍时,我多羡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妈妈在哪里?听说二(7)班的小朋友是最聪明的,请你们帮我找找妈妈吧!

同学们恍然大悟,不一会儿小脸上个个绽出灿烂的笑容,原来是可爱的小蝌蚪找他们帮忙来了。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愿意帮这个忙吗?”孩子们一边齐声响亮地喊愿意,一边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读课文。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教师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a.课件播放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教师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贴——据文贴画,贴中取乐

教师准备好五幅画,分别为小蝌蚪、长了两条前腿的蝌蚪、长了前腿和后腿的蝌蚪、尾巴变短的青蛙、小青蛙。通过学生看图引导学生说出小蝌蚪的变化过程,教师相机贴出对应的图片。这样学生掌握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时就轻松自如,毫不吃力。

4.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小蝌蚪找妈妈》教学反思

市十五小       郑玉琴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篇童话,内容生动有趣,因而深受低年级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中我力求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意培养学生上课倾听的能力,改变学生上课被动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猜谜语的方法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喜爱的情绪。课堂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有无,直接影响着课的质量。上课伊始,我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则谜语,想不想猜猜?同学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说出了谜语,学生猜出是小蝌蚪。然后,直接进入课题。没有大费周折的导入语,也没有颇费时间的练习题,学生就这么自然而然地进入了课文,进入了角色。

二、读、说、讨论学文,丰富语言的积累

1.读——分层朗读,读出感情

(1)初读。我有趣导入课文以后,随即抛出问题,并要求学生仔细听。a.老师范读全文,学生思考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b.小蝌蚪的妈妈是谁,从文中找出它妈妈的特征。学生在读中了解内容梗概,获得整体感知。带着问题读,使读不再是漫无目的,提高了读的质量。

(2)精读。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我精心导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课文第二、第三两小节,是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是全文的重点,处理如下:a.读这两小节,回答小蝌蚪先碰到了,又碰到了。b.比较句子。(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捉食,就迎上去。小蝌蚪一看见乌龟在水里游,就追上去。c.朗读指导。重点指导小蝌蚪与鲤鱼、乌龟之间的对话。d.分角色朗读并表演。

2.说——以读促说,说中理解

(1)说顺序。要求学生用上先、再、接着、最后,说小蝌蚪的生长过程。通过学生的说来完成填空题。

(2)说内容。在学生知道青蛙的样子以后,要求他们在寻人启事中加入青蛙的特征。把学到的内容及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3.讨论——形式多样,深入引导

新基础教育理论认为:“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尤需如此。鲤鱼妈妈说蝌蚪妈妈四条腿,宽嘴巴,乌龟却说蝌蚪妈妈长着大眼睛,披着绿衣裳,到底蝌蚪妈妈长什么样呢?他们俩谁说的对呢?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积极讨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蝌蚪妈妈的样子,并加以引申。通过学生课前资料的寻找以及课上资料的交流,学生知道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并且开动脑筋说出了许多保护的措施。增强了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体现出育人的本质和实现育人的功能。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遗憾。比如:学生读懂了课文,但对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总结的不及时、不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坚持把读的权利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评的自由还给学生。通过感悟、联想两个支点,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人人动脑、动口、动手,全员活动,全程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文教学随笔 博客篇十一

语文新课程三维目标中有一维是“过程与方法”,也就是强调孩子自己获得知识的过程,需要他们自己探索。但教师的调控必不可少。肯定的是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的错误,会出现许多的方向,老师们应作失控时的定海神针,迷途时的导航台,把错误当作一种资源,让孩子们意识到错误并自己克服错误,这样,他们才能获得最可宝贵的知识和技能!

《王二小》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我在教学时,有这样一个片断:

师:如果你是王二小,敌人叫你带路时,你会怎么想呢?

生1:我会想这些敌人太可恶了,我要杀了他们。

生2:我会想,我要把他们带入埋伏圈。

生3:老师,我会想,这次我死定了。(众生笑)

生4:老师,其实无论王二小有没有把敌人带入埋伏圈,他都会死的。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呢?

生4:我看过电影,日本鬼子好坏,该死,连老人、婴儿都不放过。

生5:等我长大了,见一个日本鬼子杀一个。

生6:是么,前两天我看电视,那个日本首相还说要参拜靖国神社,简直不把我们中国人放在眼里。

学生们有些群情激昂。我发现情况不妙,小孩子显然把现在的日本人和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鬼子,一小撮军国主义者和广大的爱好和平的日本人民搞混淆了,我连忙说:“同学们真棒,知识面真广,但是你们有没有看到前两天的电视里有个日本老人来到中国,跪在中国人民面前痛哭的场面呢?那是为什么?”

生7:对,我看了。好像那个老人原来是日本鬼子,这次来是谢罪的。

师:那你们会把他也杀了吗?(学生们不好意思地笑了)

师:可见,大多数日本人民是爱好和平的。好,让我们回到课本来进一步地学习王二小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

课堂中的这一幕,是我始料未及的。它当然不在我的教学设计之中。我想,学生们有自己的世界,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用自己的方式思考问题,课堂上出现的一切都是他们真实的反映,从中,我扪可以发现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本来就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设的内容,预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学情,根据生成性的课堂进行灵活的调控,及时把“迷途的羔羊”引上正确的道路。像课中出现的那一幕,学生的反应是正常的,但又是和课文无关,教师不能回避的。所以,我既面对了这一涉及学生的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又没有陷进这一问题,把学生带回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在文本中进行思考、感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碰撞,情感得到升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