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的教学反思优秀

石头的教学反思优秀

ID:1549543

时间:2023-07-20 07:44:04

上传者:曹czj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石头的教学反思优秀篇一

本着上述观点,在“石头大玩家”的主题活动中,我提供了丰富的装饰材料和形状各异的石头,鼓励小班幼儿大胆想象,积极的对石头进行装饰活动,但是两天活动下来,情况是这样的:绘画区的幼儿只是用颜料进行随意的涂抹,手工区的幼儿只是剪一些碎彩纸随意的粘贴在石头上。

思考一:幼儿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为何拿到石头幼儿却不能够大胆的去添画呢?可能是因为幼儿年龄小,接触到的事物还很少,所以由石头很难联想到更多的物体。

为此,我把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转移到幼儿动手能力的发展上,每天确定一个制作主题,如把石头添画成蝴蝶、小鱼、太阳、人物等,老师示范过程,幼儿模仿。

思考二:有了制作主题的引导和教师的示范作用,幼儿模仿出了许多一模一样的装饰品,但是幼儿的思维受到了局限。

偶尔一次的亲子活动“小钥匙变变变”中,目标是鼓励幼儿借助小钥匙大胆想象,添画出新的事物。教师提供范画,请幼儿来思考:把小钥匙变成了哪些物品,想想除了这些事物,还可以变出其他不一样的事物吗?幼儿想出了许多的事物形象。思考三:问题的症结找到了。不是因为年龄小限制幼儿的想象,主要还是老师启发的方式。出示范画看似是在给予幼儿一些东西,实际上是抛砖引玉,启发幼儿想出更多的东西。

看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与教师有效的启发诱导有很大关联。教师的诱导作用表现在激发幼儿联想事物的兴趣上。例如,教师在教室里摆放各种构思巧妙的石子玩偶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把其中几个形状有代表性的玩偶反面向着幼儿,让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到观察石子的外形特征上,待幼儿观察片刻后问幼儿“石子的形状象什么?利用石子的形状可以添画成那些物品呢?”幼儿认真地思索后,就能根据石子的外形特征和已变出的事物,联想到许多熟知的事物形象。比如,椭圆形状的石子可以添画成人的脸、鸡蛋、鸭梨等物品;方形的石子能添画成电视机、楼房、汽车等物品;三角形状的石子能画成神仙鱼、杉树、蛋角等物品;而那些形状不规则的石子则可以添画成飞机、大炮、人物、动物……孩子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激活了一连串与石子表象相似的事物形象。

石头的教学反思优秀篇二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通过川川和磊磊两个孩子与勘探队员的交谈,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知识,也表现了两个孩子热爱科学、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其实这篇课文纵观下来非常地简单,学生能够读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弄清文章脉络。通过检查,来看看学生的预习情况。后来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川川和磊磊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会说特别爱问问题,也有的会说特别爱问问题。直接引出这个四字成语刨根问底。借此来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我让学生找一找,他们都提出了几个问题,让学生用“——”划出,叔叔的回答用“~~~~”划出来。从这个问题中再次去理解什么是刨根问底。课文中的知识学生都很感兴趣,在此基础之上我出示了大量的图片,一些有着雨痕,波痕的图片,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到什么是矿物。

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问同学们,这一次的川川和磊磊的游玩过程中他们不仅玩得开心而且还学到了许多的知识,那么他们是怎么才获得这些知识的呢?学生就会恍然大悟,学问学问,既要学又要问,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也要经常问一问,这样我们就会学到越来越多的知识。激发学生爱提问的品质。

石头的教学反思优秀篇三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在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让学生结合平时读过哪些书。其次当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开始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石头书到底是什么样子?石头书上也有画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重不重?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此时孩子们一个个非常激动,眼里是对新知的强烈渴求。这样的导入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他们引领到陌生的新的知识领域中去。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从文中将答案找出来,整体把握课文。

红的、黄的、白的,这些表示矿物颜色的词语也都是相互之间有联系的。把握了这些词,孩子们对石头书上的字了解得就更透彻了。 关键是朗读的处理,现在的孩子已经是三年级了,朗读已经学了2年,但是对于这篇全是对话的课文,还是接触的很少,所以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非常关键。在课堂中,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语,看看提示语中有没有语气的指导,如果有,只要读出这种语气就可以了,如果没有,那就再看看标点符号,有没有特殊的符号,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读出相应的语气就行了。我让孩子们试着按提示语的提示分组练习朗读课文,然后找了三组小朋友分别饰演川川磊磊和勘探队员的角色,扮演的要求是不读旁白,要演出相对应的神态、读出提示语提示的语气。同学们扮演的效果还不错。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还不扎实,在处理教学语言时,以后还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多余的零碎语言。对于整篇课文读还是不够,这也提醒自己早今后的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更要精练化,对于学生的预设还要更详细全面。

石头的教学反思优秀篇四

今年我有幸参加了包河区青年教师课堂评比,我是既兴奋又害怕,兴奋的是自己将会和区里经过层层选拔挑出的精英们同台竞技,这可是一次难得学习机会,但同时又觉得压力很大,深怕技不如人,在评委专家和众多的同仁面前有失脸面。

在这次活动中,我借三(4)班上了《石头书》这一课,本没教过三年级,又是借班上课,对教材对学生这两大元素,更多了一分陌生感。为此,利用一天短暂的时间,我细读教材并请教同事,制定自己上课的教案课件。

《石头书》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课文通过川川和磊磊这两个小朋友与勘探队员的对话,介绍了许多有关岩石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石头就像一本书,里面蕴含着许多学问,并赞扬了这两个小朋友爱“刨根究底”的科学探索精神。本文课题比较有趣,所以我从课题入手,先板书“书”字,提出问题:谁见过书的?学生大笑:书谁没见过?紧接着提出疑问:“谁见过这种书?”同时板书“石头”二字,学生们纷纷迷惑摇头,我问:“你看到这题目,有什么想知道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顿时被吸引上来了,有了仔细读课文的欲望,这时候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效果很好。初读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读,我仔细地听,学生读到错误的地方,立刻停下,正音,让其再读,还读不好,请其他同学帮忙纠正后再让他读,正确了,大大表扬他一下,之后引导全班学生齐读。这样做,比在学生读之前先把要注意的地方拎出来练习效果更好,每个学生都明确地知道了哪里难读,应该怎么读,与上下文怎么衔接更好。另一方面,读得不太好的学生在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指导下终于成功,获得了一种胜利的体验,有了成就感,对学习充满了信心。

我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

1、这节课课堂纪律不够好,应当在课前采取措施整顿好纪律。

2、教学时,课件要讲究配合,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在学生观看图片时,欠缺合理性。在讲授“石头书上的字”时,我没有处理好,忽略了学生的理解程度,例如,对于矿物的教学,只是出示了图片,矿物里面的小不点儿,有各种各样的颜色,这时应该让学生通过看图再说一说这些红的、黄的、闪光的、透明的像我们生活中见过的哪些东西,如钻石、红宝石、煤炭-----把课堂与生活衔接起来。

通过这次课堂,我想如果我每堂课都以这个态度去备课去反思,也许我的教学效果很快就会提高,今后在平时的教学中更要下工夫去研究课堂、学生以及教材!

石头的教学反思优秀篇五

《奇怪的大石头》讲述的是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小时候对家乡的一块巨石产生了疑问,通过多年的研究,终于弄明白巨石来历的故事。

我在钻研教材时确定了教学重点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我引导学生围绕“奇怪的大石头“怪”在哪里” 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课上,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在语言文字中涵泳,从语言文字中获得信息。引导学生从“这块巨石孤零零地立在草地上”中的“孤零零”,知道了石头是独立的一块;从“大石头把他的身影遮得严严实实的,小伙伴围着石头转来转去,也找不到他”这句话知道了这块石头非常大;从老师说的话“ 这块石头恐怕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明白了这块石头已经有很长很长的时间了;老师说它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但李四光又想这么大的石头“为什么没卧进土里去呢?” ;从“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爸爸也说不清楚”知道石头来历不明。太多太多的疑问,足以说明这是一块奇怪的大石头。

孩子们发现“怪”的过程,正是探讨李四光内心疑惑的整个过程,跟着这种思路把学生们引入课本内容的学习中,从而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执着求索的可贵品质。

我把课件做成了超级链接的形式,做到课件与学生发现的内容保持一致,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一举两得。这是传授给学生的捕鱼之术,更是一种学习的技巧。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得情感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由于课文比较长,没有布置过预习,因此,我在课堂上给了比较多的时间读课文,初读,要求读通,同桌之间对读,要求读流利,三读,找相关句子。这样,用去了比较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的教学有点匆忙走过场的感觉。

另外,“奇怪的大石头到底怪在哪里”是否是学生所关注的,是否是学生急于想弄明白的呢?我也在反思,因此,“解学生所疑,思学生所思,想学生所想,把语文课堂真正地还给孩子们”的要求还很远。这也应该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石头的教学反思优秀篇六

“是谁把它放在那儿的呢?”

“听说天上常常掉下来陨石,也许它就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吧!”

“这我可说不上来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20xx年修订)中第六条指出,教师要“终身学习”,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终身学习”是现实的要求,更应是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的追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