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自由心得体会

个性自由心得体会

ID:1654379

时间:2023-08-08 14:33:09

上传者:曹czj

心得体会是我们对自己、他人、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个性自由心得体会篇一

自由主义是一种错误倾向,它是自私自利、敷衍了事、随心所欲、无组织、无纪律的体现。今天读到了《反对自由主义》一文时,对自由主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我认为反对自由主义是迫切的任务,作为企业的一员,我想大家都应该远离这种错误的倾向,要做到严于律己。这样企业才能更好的发展。

对比自身发现原来的我也有很多缺点,遇事不爱争辩个究竟,任何事情原则性不强,工作学习不及时充电,致使业务能力水平停滞不前。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反对自由主义要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正如“播种习惯收获行为、播种行为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所说一样,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前途,这样也能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最终会有个圆满的结果。

更好。不把个人愤恨、个人攻击掺杂在工作中去。如果有损同事工作积极性的行为,我会勇于制止,并且鼓励同事积极工作,绝不行若无事。

我会始终把企业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工作要求要有目标和计划,态度认真,及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自己能及时改正错误,更好的工作和进步,为企业发展增添一份微薄力量。

 

 

个性自由心得体会篇二

本站:对于孩子我们总是很重视,可是如何给予孩子最好的自由,让他可以在未来受益终身?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怎样给孩子自由?》。

一,失败的自由

经常接触一些家长,在关于孩子的课程学习上,总是说,跟孩子商量一下。他们觉得,这是对孩子的尊重和自由。

通过行为心理学的架构分析,有些家长,或许内心有一种补偿机制,即在他的儿童时代,是缺乏爱和自由的。

老一辈的家长教育知识少,他们对孩子的爱,是填鸭模式,不知道怎么表现,以至于子女成人,痛定思痛,就要改变这种状况。所以 ,有些家长会尊重孩子意愿,不愿过多约束。

但不约束的后果却很不妥。比如手机,电视,游戏,一切社交类的事物,都会成为孩子逆反的心理肇因。这时,家长往往喜欢抱怨或者付诸武力,孩子不高兴,家长也沮丧。

徐静蕾就是典型的例子。父亲高压,让她少年时间毫无自由。以至于她回想去那些时间,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她愿意用十年的生命去换回。

有时候,一段所谓的成功,是用暗无天日的局促和逼仄去换,也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她这样想,也是补偿机制。如果没有后天的调节,这样当了妈妈,后面的教育也会出现失败。

二,失败的界限

我们都爱孩子,嘘寒问暖,陪伴成长,这些就是爱孩子的表现吗?有时候,家长需要思考,想一想是基于什么想法去爱孩子。

比如,开车出行,孩子想坐副驾位上,但这样一是不安全,二是法规不允许。常识大家都有,当孩子坚持,又哭又闹,有些家长就会妥协了。

对孩子来说,一是真有危险,二是他们知道有些规则可以哭闹争取。更重要的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失去界限意识。

没有规则的爱,是溺爱;没有界限的自由,是无能。

当家长不能拒绝孩子非合理要求,不能跟孩子构建框架和边界。就是一切失衡的开始。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依赖。这种依赖,会导致他们与孩子的妥协。潜意识可能会有担心:害怕对孩子的教育,会拉开和他的距离,而这可能意味着,你会失去孩子对你的依恋。

而孩子很容易感受到家长的潜意识,所以孩子学会了威胁,比如得不到,就离家出走。或者一意孤行,跟家长对着干。

所以,我们要去内省,是真的爱,给他自由。还是内心恐惧、焦虑失去。

三,怎样建立界限

没有规则和界限,更缺乏空间。心理学家曾说:父母对孩子的适当的恨,实际上是对孩子有好处的。因为这样可以拉开距离,让彼此不仅有共同的空间,还有各自的空间。

记住哦,让孩子进门之前先敲门,告诉他那些抽屉你不能随便查看,以及假装不去看他的日记本,这些都是适当的空间教育。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家庭环境,就像社会环境一样,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来构建的。

在共同的空间里,规则是大家相互协商而产生的。规则内,就是自由。也是孔子说,随心所欲不逾矩。

自由在家庭的规则里,是双方的博弈而制定的。是一种互相商量。比如看电视的时间,写作业的时间,读书的时间,商量的越具体越好。

同时,确定的规则,要言而守信。不能仅停留在说说的阶段。可以把规则文字化、图片化,让规则可视化,也是培养了孩子的秩序感。

需要注意的是,既然是双方协定的规则,可以鼓励他漫天要价,家长就地还钱。最后拉锯达成一致。特别提醒,一致,并非强迫。而是博弈。

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和孩子讨价还价,坚持底线,同时适当灵活,比如故意让孩子在谈判中赢得某些权利。

这个过程,既是培养孩子的界限,也让孩子感受尊重,即家里的规则是共同商量的,并不是父母一手制定的。这也意味着,规则不仅要一起遵守。

以后,当孩子可能会突破规则时,家长就要守住约定的规则底线,并表达对孩子想法的尊重。

家长可以不同意孩子的想法,但仍然可以对孩子的想法表达尊重,而不是去指责孩子。

比如说:你想多玩一会儿游戏,但我们约定好了时间的。这样的回应,让孩子感受到,你没有从情感上拒绝,只是遵从规则意识,就不造成情感冲突。

四,教育的提醒

边界的建立,并非朝夕。重要的是,孩子会在家长身上,看到父母是如何处理边界的问题。当这些被内化以后,这就是他的规则意识。也是您给他的最好的爱和自由。

最后提醒一下,横穿马路,加塞,走捷径,找关系,言而无信,贪便宜,说话不经过脑子,打架骂人,说脏话,处理问题情绪化,不讲道理,吃饭吧唧嘴,衣着邋遢不修饰,说话随意不礼貌,不尊重老人,说老师坏话,这些都是人生的负面清单。会对孩子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过去以为,三岁以前不记事。现在还是记不了事。但是,三岁以前经历的事,都在人的经验里习得了。

吃饭穿衣喝水喊疼,这些都是非习得性经验。开心微笑害怕哭闹,这些都是习得性经验。习得以后,就是框架。

好的习得,就是好的框架,坏的习得,就是坏的框架。这也是门当户对和龙生龙凤生凤的由来。

不会教育不要紧。不学习教育就是失职。遗憾的是,这种失职无法补偿。

个性自由心得体会篇三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体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由于学生个人的思维品质、价值取向、情绪体验等都存在差异,他们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也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小学生,主观色彩更加浓厚,即使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也是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就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的创见,引导学生自觉地追求创新,彰显个性潜能。

一、素材积累----个性化作文的基础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指的是什么呢?即为写作素材。因此,积累写作素材是写好作文的基础。目前,小学生中对作文不感兴趣或害怕作文的仍是为数不少,很大的原因就是感觉没东西可写。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在家就是一日三餐,在校就是读书作业,两点成一线,视野狭窄,不能突破常规。事实上,事事都可作文,时时都有作文,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可是学生却对身边的宝库视而不见,这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既然不是黄金美玉,就不值得拾取和珍惜的缘故。一旦换个角度看周围的一切。他(她)们会如同骑在会飞的“飞毯”上降落在神奇的峡谷,忽然发现周围有无数的珍奇。个性化写作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打开身边宝藏的大门,让他(她)们乘上飞毯,飞进那神奇的峡谷。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说“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那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能有一双千里眼,一对顺风耳,做生活的有心人。人们常说:“作文功夫在课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而,我们在重视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积累和捕捉素材之外,还要积极组织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吸收营养,拓宽知识面,增强语言能力,丰富写作素材。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准备两个本子:一个摘抄本,一个观察记录本。这样当他(她)们经过换角度观察及体验之后,他(她)们会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会感悟人生的奥妙无穷,不断从周围的世界中发现属于自己的东西,用自己的语言说自己想说的话及自己真实的感觉和体验。

二、个性指导----个性化作文的关键

作文教学要以生活为本源,以课堂为轴心,作文写作以兴趣为先导,以个性的展示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主线,以习惯养成和培养创新精神为终极目标,动态地将老师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学生个性化的作文思维、个性化的作文语言,以及诸如个性化的阅读等其他层面的语文活动,有趣、有效的整合起来,从而取得个性作文训练的综合效益。

作文个性化正如老一辈语文教育家早就说过,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具体地说“假若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实际,切乎生活的实说;假若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积郁,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他们还说,作文“最重要的原则”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

人一面,千篇1律。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其次还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提倡自主拟题,文体不限。每个人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引导学生着重不同点写出自己的个性,写出自己的独特视野。例如,在一次写与春天有关的作文中,学生们有写游记的,有写诗歌的,有写散文的,有叙事,有抒情,有议论。其中有一些写春雨的学生,不仅谈了自己对春雨的喜爱,也谈了自己对于春雨绵长,让自己无法外出活动的抱怨。另外,在一次自己最熟悉的亲人,有一位学生表达的是对自己取了后妈的爸爸的失望与满腹牢骚,这种灰色情绪,灰色作文对今后学生的发展不利。但它写出了学生真实的感受,发自学生的心声。课后,我找了这位同学,进行一次交流和谈心,让她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自己的爸爸,去了解爸爸,最后,她能理解爸爸。实现学生本来的思想状态,然后让灰色变成亮丽的颜色。这样的过程才是充满人性、灵性、个性的。

三、多元评价----个性化作文的方向

作文个性化的评价应摆脱考试的压力,本着从学生自身出发,放大的看学生作文的优点,善于抓住学生细致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因此我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哪怕学生用准一个词都 给圈点出来,予以鼓励。针对具体的作文,我采取综合讲评、佳作讲评、个别讲评相结合的方式,多鼓励,少批评,即使是滑稽可笑或哗众取宠,只要是“我手写吾心”“写出自我个性”就予以肯定,再根据具体情况去提高或引导。让其个性的火花成为燎原之势。

总之,尊重个性就是尊重生命。我们相信,个性化作文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学生一定会让写作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写作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

个性自由心得体会篇四

我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所学专业是金融学,我的专业和我现任工作没有一点联系。而我对幼儿教育也不是很了解,知道的只是简单的,很浅的传统教育方式。中国的传统的教育方式都不太了解的我,现在有机会尝试西方的幼儿教育。

爱和自由,起初在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理解。爱是什么?自由是什么?大多数人认为的爱是在长期的相互感知中逐渐堆积起来的,类似亲情或者就是亲情的感觉,就是爱。而自由,是由自己作主;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不受限制和约束。

蒙特梭利说:“儿童只要依靠爱和自在,才能失掉成长的全部能量,以便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幼儿园里,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充满爱和自由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让孩子的潜能上得以发挥。

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在自由中,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在中国,遗憾的是,大部门家长却不懂得这些,他们做了些什么呢?一方面,他们总在孩子没感觉的时间强制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在孩子有感觉的时间没有把相应的词语同孩子内涵的感觉配上对。

孙老师的《爱和自由》让我了解到孩子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来到这世界,他(她)们是伴随着内在的一种东西来到这世界,蒙特俊利把这称为“精神胚胎”。孩子的思想是很简单的,成人要是和他们说话太多或者复杂的时候,孩子的思维就会被成人弄的混乱,用简单的话去和孩子沟通,这样孩子的思维就不会很乱。

成人有太多的“专制”和“越权”,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事事听从大人的安排,可不知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程序和心理,成人常常想把自己的思想强加到孩子身上, 把自己的经历转嫁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成为自己梦想中的那一个。

孩子背负着父母沉重的寄托,生活的好累,孙老师曾说过的“同情儿童的苦难”!读过这本书的我有所收获,能更宽容面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每件事,从孩子的立场为孩子着想,从而更理解他们的想法,理解是沟通的最直接的桥梁。

爱与自由并重,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适当放手给他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体恤,要学会相信,在此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必定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个性自由心得体会篇五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每个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那爱到底是什么?“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定义“爱”的。受此启迪,我感觉:爱是尊重,爱是珍视尊严。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1、遵循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吸收性心智。

2、注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敏感期。

3、重视自发性活动的自然法则。

4、支持儿童的发展要在适宜的环境下,通过自身活动获得。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遵循、注重、重视、支持,在这几个词中,汇总一个词:“尊严和独立”,其实,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书中谈到了神游一词,让我深受启发。其实,儿童是最明白自己需要什么的,当他依照精神胚胎中密码的指引去做一件事情却备受阻碍的时候,儿童智能通过幻想来实现自己的需要,解除痛苦,久而久之的心力分离,神游就此形成。书中有一个例子:孩子玩水玩沙被禁止,他开始想象玩水玩沙;孩子坐在教室里凭借老师讲述的植树过程来构思一篇植树的作文时,神游就此开始。

您可以尝试去看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孩子真的值得成人仰视,养育一个正常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反思自己,成长自己。“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休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我在努力尝试,并且相信会越做越好!“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从我开始,从你开始,从此刻开始!

自由,是什么?每个人都在追求自由,“爱”和“自由”的定义是一样,没有明确的答案。

自由的定义在不同的领域又有不同。

简单地说,在心理学上,自由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而这本书里,自由可以说是一种尊重。我们应该尊重孩子的生活方式,不要给孩子强加太多的规则和限制,也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成年人给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和语言,孩子都在吸收,父母、老师对孩子所做的事情和语言都应该是积极的,因为孩子没有能力区分真假事物的好坏,无论好坏他都会吸收。

我们的老师应该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敏感时期都给予关注和指导。当孩子们“发展自己”时,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思维。如果我们不尊重孩子,他们就会失去独特的思维能力。

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可以沉思很长时间,他可以想到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钟声从远处传来,那么他会感到这种感觉加深了,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好的蒙特梭利老师,她的突出之处在于,当孩子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口钟,可以加深这种美好的感觉。

当一个孩子在0岁到6岁之间形成了健全的品格时,内善就成为了他的自然驱动,他一生都就是为了不断完善自己。

人类的创造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对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在六岁之前很好地成长,他就更容易进入更高状态的思想、情感和人类科学理论境界。如果我们被某些东西所限制,那我们只能被限制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

童年,尤其是从0岁到6岁,与成年人相比是人生的另一极。就像地球的南极和北极一样。7不是6的延续。事实上,在六岁之前所奠定的是一生的基础,而不是为某种文化,某种学校,或某种知识的转变所做的准备。

在爱和自由中长大的孩子是聪明、自信和快乐的。

是的,读书只是一种提升自我的开始。

当我拿起孙瑞雪老师写的《爱和自由》的时候,我觉得抓住和把握一个儿童的前六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都以为自己很爱孩子,都可以想象自己很爱孩子,往往也便认为这就是爱孩子,但是,这和真正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听下来看看:我们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想法,是不是基于自己的恐惧,是不是基于自己的焦虑和习性。

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有候就会觉得,我们真的要像孙瑞雪老师说的那样,学会从一切如是里面将爱剥离出来,那样的时候孩子才可以真的的接受到爱的礼物。

在今年六月份的时候,我听过一堂孙瑞雪老师关于《爱和自由》的讲座,那时候,对于一切还是很茫然,包括对于孙老师这个人都是一样的,充满好奇,可是,当见到她的时候,原来,她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大姐姐一样,朴实,真诚,让人很愿意去跟她靠近和沟通交流,突然让我想起,她写在书中的一首最爱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

如果儿童要创造自己,他就必须生活在爱和自由里,他必须拥有时间空间,必须拥有爱的照顾和支持,这样,他才拥有创造自己的机会,就像儿童成长在自由当中,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你必须给他一样东西,那就是自由,只有把自由给他,他才能成为他自己,否则的话,他就要跟他的自我分离,这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一句话,“你这一生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成为你自己”,你要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好多的家长看到这本书的时候,都觉得很庆幸,因为每一个人在育儿方面都有一些欠缺,而这本书里面又有太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对于每一个孩子的每一阶段的成长期,敏感期的关注,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认为自己的内心会得到一个豁然开朗的答案,这真的是一本适合教育者以及家长去读有深度的好书。

书中说:以爱的感情唤醒儿童成长的积极性,以自由的空间确立儿童的创造热情和自我意识,以规则的内化形式形成儿童的社会秩序和内在智慧,以平等的关系引导未来社会的和谐和文明。的确,幸福和快乐感一定要在童年经历,经历了,体验了,感觉了,就会对幸福和快乐有了认识,将来就会成为这样,这正是幸福成长的内涵,幸福也是要成长的,所以之前所说的自己做自己的主人,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的想做什么就是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识,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可能有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遇到过很多头疼的事情,不妨每一天抽出十分钟,二十分钟的'时间来看看这本《爱和自由》,当读完这本书的时候,你便会发现,这是一扇窗,发现儿童,亦发现自己。

我想,我们一生能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但里面的好多概念似乎还不太明白,而自我更感兴趣的就是作者所举出的例子,因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从没想过这些现象意味着什么?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话,大意是,不要轻易对孩子说“不”,不要以大人的观点去告诉孩子,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让孩子在过程中自我去确定事物的真伪对错。思索自我的行为,每日从我们口中吐出多少个“不”字呢。蒙氏的教育,自由是建立在纪律的基础上,也是说,当孩子的行为超越纪律的范畴时,我们应当是有权利说“不”的,但这个“不”要怎样说,以什么方式去引导,去告诉孩子呢。在蒙氏理念中,一切都要为了心灵让步。比告诉孩子对错更重要的,是保护孩子,使孩子不至于陷入困境,使孩子心灵不受到伤害。孩子是经过感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经过感知而发现宇宙的定律,或许我们简简单单一个字眼,就会伤害到这幼小柔嫩的花朵。

读完这本书,不得不承认,在教育这方面,我了解的还远远不够,但任何一种教育理念都不能让它走向一种极端,这本书里触动我心灵的地方很多,但也有很多值得我思考的…明白自我的不足,就要确定自我努力的方向,在以后的教学生活中,我会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使之成为自我教学工作的强力支撑,加油!

放假有几天了,我读了一本叫做《爱与自由》的书,它是著名的蒙特梭利教育专家孙瑞雪爱和自由——新儿童教育法的最新版本。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正如作者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留意翼翼地仰视他们。”这本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爱和自由饱含着作者对儿童至深的爱。在十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她始终用心灵和儿童对话,她能看到儿童的渴求,明白儿童的想法,了解儿童的情绪,感知儿童的苦难。

不论是学校还是家里,我们应对的都是孩子,一个个独立而独特的个体。那么,我们所学的幼教专业,自我有限的教育经验是否能够满足于这么多需要受到良好教育的孩子呢?这也是一个古老的教育话题——怎样因人施教。即书中提到的“爱的潜力”之一。

我觉得要树立孩子的一种比较良好的自我评价感觉,因为,孩子对自我的评价都不是很客观,大部分评价都来着成人。所以,要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好孩子比让孩子觉得自我是“坏孩子”更容易教育。当孩子出现不遵守纪律的时候,要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不在孩子面前反复强调他的种种不是,而是能够采取转移注意力,弱化他的错误行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是否能够不断发挥和扩充自我原有的优势,改善不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比较系统的教育方案。总之,需充分观察和了解孩子的特性,来寻找相应的教育策略,持之以恒,就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我们有足够的洞察潜力,在每个孩子身上看到不一样的闪光点,我们也将更加具备了爱的潜力。

“当给儿童自由时……”这是本书自序的第一句话,通览全书,回头再看这句话有很多感想。

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利用蒙氏的各种训练方法,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的选择。作者相信这样孩子就可以全面发展,这就是蒙氏思想的本意。作者用各种事例诠释了“爱和自由”对培养人格健全的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简要地提到了约束孩子不良行为的方法。总体来讲,作者比较审慎地遵照蒙氏的方法在实践着儿童教育,并总结出一些经验。

作者所谓的“爱和自由”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主角还是成人,孩子是被施舍的对象。作者要求成人尽可能地了解自己的孩子,给他们科学的爱,给他们尽可能充分的自由。但无论加上什么样的修饰词,这种施予和授予的关系没有变,孩子是被动的,是从属地位的。这意味着,成人有权力决定给什么样的爱,给什么样的自由。给什么,怎样给,取决于成人认为怎样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这种施舍的“爱和自由”是功利主义的,并且会因社会的压力而不断修正、变化,最终就是妥协和放弃。

而蒙氏原著中,也大量谈到了爱,自由,但是,这并不是蒙氏思想的基础和本质。“尊严和独立”:生命的尊严和个体的独立才是蒙氏思想真正的核心。蒙氏主张这种尊严和独立是天授的,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而不是孩子的父母。蒙氏极力想说明,如果你认识不到,不尊重这种天赋人权,你就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伤害。而爱、自由不是成人施舍给孩子的,而是孩子生而就有的权利,是从“尊严和独立”生发出来的。如果不认识到这点,所谓的“爱和自由”就是技巧性的,伪善的,也是善变的。

仅仅“爱和自由”,并不能使生命真正做到有“尊严和独立”地发展,他需要责任,需要平等。不背负责任,很难谈到尊严;没有平等,独立也是不完全的。而缺少真正的尊严和独立,孩子在被施舍的环境中成长,很难期望他人格的健全。孩子当然需要爱和自由,但不是施舍的,而是彼此尊重,相互平等,担负各自的责任。这样,人格才能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

“如果我们珍视孩子的尊严,那我们就该成为维护尊严的榜样”。

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蒙台梭利幼儿园园长孙瑞雪通过实际例子叙述了自己的观点:只要给孩子充分的爱、给孩子充分的自由,才能使孩子按照自己的内心发展成为一个专注、坚强、完整的人。

孙瑞雪园长的这一观点,我是很赞同的。本来嘛,小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世界上,对什么都好奇是肯定的,既然好奇,那么肯定要去探索,口、手、脚等身体部位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好武器!在孩子探索世界的过程中,因为经验的不足,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大人看起来顽皮的行为。如果是真的爱孩子,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自由,让他按照自己的想法发展、完善,岂不是更能塑造孩子!

我们成人总是干涉的太多,总感觉孩子就是孩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们总是让孩子什么事情都听从成人的安排,可不知道这样恰恰违背了孩子发展的过程和心理,因此我很欣赏书名中的自由两个字,以前我也只是认为自由就是让孩子随心所欲,任其发展,它怎么可能会和纪律以及自律相提并论呢,能让孩子更好的学会控制自己呢?但通过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我身受感触。首先,我觉得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定要改变自己想要左右孩子的想法,同时要把孩子们的行为认为是有原因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到一个在爱和自由的环境里健康成长的孩子。第二,要做一个有心的人,去仔细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倾听和交流是最好的桥梁,也是拉近我们和孩子距离的最好方法。第三,成人就是孩子的榜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孩子就是镜子映照着成人的言行举止,所以,我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很重大。

其实,不只是儿童在充满指责、冷漠、抱怨的环境里不快乐,任何人都不会感到快乐,也不能好好工作。相反,如果周围的环境充满了爱、自由和温暖,人与人之间要是能够相互理解、相互宽容,是不是都会得到好的结果。

爱与自由同样重要,我们要把爱带给每个孩子,同时,也要适当放手给孩子们自由,只要多加引导和宽容,学会理解孩子、懂孩子,我相信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肯定也会快乐、坚强、充满创造力和勇气。

个性自由心得体会篇六

在当今社会,金钱对于人们而言越来越重要,而决定人与人之间贫富差异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财商的高低。

《财务自由之路》这本书的作者曾经陷入财务危机,债台高筑,但4年后,他不但摆脱了危机,还创办了数家公司,通过投资成为欧洲知名的亿万富翁。此后作者希望能够帮助更多的人获得财务自由,过上幸福的生活。所以作者开始向大众传播自己的致富秘诀和理财知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分析了穷人和富人的不同之处是什么,在第二部分,作者聊了聊如何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

穷人和富人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待财富的信念和原则上,具体来说,就是这几个方面:对待财富的定义不同、对待财富和财富目标的态度不同、赚钱的动力不同。最重要的是穷人和富人的金钱观不同。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首先体现在对财富的定义上。穷人对财富没有明确的定义,富人对财富的定义非常明确。富人往往对于自己要赚多少钱有一个明确的数字,而且脑海中会浮现出赚到钱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子。

富人和穷人的差距,还体现在对待财富和财富目标的态度上。穷人的财富目标总是换来换去,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想放弃。而富人一旦设立了财富目标,就不再更改。富人认为:我必须要有钱,我没有其他的选择,因为我无法再忍受穷困潦倒的日子,更不希望自己这辈子就这样了,所以一旦设立了财富目标,就不再更改。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还表现为赚钱的动力不足,穷人借口多,只关注自己的劣势,而且不打算付出110%的努力,而富人则完全不同。

穷人和富人的差距,从更深的层面来讲,是金钱观,也就是对于金钱的真实想法不同。穷人往往觉得金钱充满了铜臭味,钱财是粪土,对于金钱的认识很消极,而富人则不同,富人对于对于财富的认知是积极的。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核心内容中,作者讲述了如何用短短的7年时间实现财务自由。作者认为要想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需要三步计划和四个策略。三个计划是逐步递增的,分别是实现财务保障,财务安全和财务自由。财务保障就是指能保证你6-12个月内基本生活的储备金。而财务安全是指你需要积累足够的资金,以保证你可以靠利息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而财务自由就是指要赚取到能达到你梦想的生活所需要的金钱数额。

要在7年内实现财务自由,需要运用四大策略,分别是:

第一,按一定的比例储蓄金钱。

第二,用这些储蓄资金进行投资。

第三,想办法提高收入。

第四,从每次增加的那部分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金钱进行储蓄。

这些策略看起来是如此的简单,难的是能否坚持执行下去。

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了实现财务自由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大多数人贫穷的原因是不知道这些方法,不注重提高自己的财商,那么就会很容易陷入财务危机的死循环之中,希望大家可以阅读一下这本书,对于改善你的财务状况会很有帮助。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