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传承武术作文(五篇)

2023年传承武术作文(五篇)

ID:215402

时间:2023-05-30 05:32:02

上传者:曹czj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传承武术篇一

(一)传承与创新齐鲁文化的重大意义。

(二)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1)齐鲁文化的起源与历史沿革;(2)齐文化的基本内容;(3)鲁文化的基本内容;(4)齐鲁文化的融合。

(四)齐鲁文化的创新发展

(五)发展齐鲁文化产业

(六)齐鲁文化走出去

三、研讨形式

采取大会主题发言和互动研讨的形式进行

四、研讨会时间地点

时间:拟定于5月中旬,会期1天。地点:山东师范大学。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五、主办、承办和支持单位

主办单位:

承办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支持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报、社会科学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齐鲁网

六、与会人员

中央、省里有关领导同志;国内外、省内外有关知名专家;知名文化企业负责人;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支持单位负责同志;各市、有关企业、高校社科联主要负责人;优秀论文作者代表。出席会议正式代表约150人。

七、征文要求

1.紧扣论坛主题。

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思想性、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学风文风端正,学术规范严谨。

3.应达到cssci来源期刊或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水平。

4.一般应未公开发表,6000字以内,符合编排统一格式(见附件,不符合编排统一格式概不接收)。

5.附500字左右的文章摘要,供媒体使用。

6.论文最后请一定注明联系方式。

八、有关事项

1.本次研讨会是本年度举办的两个全省性大型论坛之一,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动员广大专家学者积极撰写论文,确保水平高、社会影响力大的专家学者按时到会,每个单位至少报送5篇高质量的论文。

2. 与会人员住宿费、往返交通费自理,由所在单位报销。

3.坚持以文与会。论文作者请于5月1日之前,将论文和个人信息(姓名、性别、单位、职务、职称、手机号码、电子信箱、通讯地址、邮编),通过邮件分别发给省社科联学术部、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并电话告知联系人),以便安排有关会务。

4.年底将评选100篇左右优秀论文,表彰奖励,并出版《山东社会科学研究·》,各单位作为cssci来源期刊对待;通过组织评审,从获一、二等奖的优秀论文中选择30篇有研究价值的文章,列入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组织继续深入研究。选择摘要创新观点通过《山东社科成果专报》报省领导参阅。推荐部分优秀论文在有关学术期刊和重要报纸上发表,请广大专家学者积极撰写论文参与研讨。

九、联系方式

省社科联学术部联系人:***********

山东师范大学社科处联系人:***********

传承武术篇二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③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为什么要保护文化遗产?(地位+意义)

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②保护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③保护文化遗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特点: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现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4)意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会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和活力。

4、怎样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1)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5、为什么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1)文化是世界的,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2)文化又是民族的,各民族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3)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6、为什么要进行中外文化交流?

必要性:

地位: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特点:文化是民族的,文化又是世界的。

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意义:

(1)对内:

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维护民族文化。

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

③有利于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④有利于我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

(2)对外:

①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②有利于加强两国人民的友谊,发展友好合作,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

7、如何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①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②利用商贸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途径,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推动文化传播与交流。

③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④在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要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⑤正确处理外来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封闭主义等。

8、传统文化的特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的继承。

(2)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内涵又因时而变。

(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1)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2)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10、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的态度:

(1)继承角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落后腐朽的东西,要“移风易俗”,自觉地改造或剔除。

(2)发展角度: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3)创新角度: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积极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丰富发展我国传统文化。

(4)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推动我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1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1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对文化发展的影响是重大的。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13、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1)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2)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教育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类文化传承中产生重大影响。

(4)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4、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要求。

15、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学习、借鉴、融合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主体角度: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进行文化创新要走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

(5)必由之路: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传承武术篇三

在我心目中,我最爱武术,它像一块大大的磁铁深深的吸引着我。

我羡慕成龙,李连杰,黄飞鸿,羡慕所有练武术厉害的人。当我看见他们帅气的武打时,都会热血沸腾。

我爱武术,中国功夫让我豪情万丈。

记得看霍元甲时,日本人猖狂的叫我们“_”。设擂台向中国人挑战,在比武擂台赛中,霍师傅用漂亮的迷踪拳将东洋人打瘫在地,全场一片沸腾,那最狂妄的矮胖子武士灰溜溜的离开上海,真为咱中国人出气。当这学期我校领导说要建武术队时,我是第一个跳起来的,因为,终于到了我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了。

在武术队里我是队长,因为我练得是最好的。我现在在学校中的名气越来越大了,因为我武术练得好,认识我的人就多,但是主要是能防身,因为你只要会武术,而且练得好,就能行,就没人敢欺负你,练武术真好呀!

武术,你让我为了你如醉如痴,你让我豪情万丈。

啊,我爱武术!

传承武术篇四

第二家,赵君剑谱。赵太斌,泰安县人,武技绝世。明万历九年,立擂于泰山,三月未逢敌手。张君崖子闻之,登台交手。赵君被点一指,痛彻于心,张遂去,赵忍痛尾之,遇于郊外,叩拜为师……因以剑术授予之,时赵君年三十,入泰山练剑数载及三传九转还原功毕,号丹云山樵。

第三家,王君剑谱。王九成,湖北均县人,武术家之杰也。 清顺治元年,……王自整其囊,贩货南洋,匹马出都。一日行至半途,遇二暴客驰出,持兵器相向,王持兵交手,及几败去。突于林中飞出一人,伏剑一击,则二暴客鼠窜远扬。……王求拜为师,乃授以剑术,遂入武当练剑数载,及传九转还原之功毕,号为武当丹绪焉。

第四家,颜君剑谱。颜昔圣,湖南衡山县人。素有才名,因赴试北斗,错过诺头,天色将晚,见路旁塔影当空,知有古刹,乃入寺觅僧求宿,僧首诺之,手指南舍,颜会意。启扉见已有士人先居于此,颜告以意,约以同榻,士人自言王姓。是夜,月明清光似水,……约近更许,窗外隐隐弄影,俄近窗来视,乃一怪物也,颜惧,方欲呼,悠觉一道寒光,穿射窗外,颜出户检取一物,迎面视之,白光晶莹,长三寸许,乃大奇之,因以告王。王曰:“既然相遇,何敢深隐,此我之剑,我即剑士也。”请拜而为师,王允之,授以剑术……号称定丹叟。

第五家,吕君剑谱。吕十娘,浙江鄞县人,虽是女流,素性好武。伊父名士,表字晓村,与颜昔圣有旧。 一日,颜约吕同游,雪地而归,见踏雪无踪,异之。问其故,答曰:“既系莫逆,何敢深隐,我剑士也。 ”吕归,命十娘拜而为师。颜乃授以剑术……时十娘年方十五,即康熙三十九年。……号丹霞客。

第六家,李君剑谱。李大年,陕西华阴县人,早孤,绝慧。 清乾隆二年,吕君丹霞客访女至华阴,路遇大年。乡人代表其苦,吕闻之感叹不已。时大年九岁,吕携入四明山练剑数载,及三传九转还原功毕,号曰金丹赤子。

第七家,陈君剑谱。陈荫昌,安徽人。乾隆四十八年,游历九华山,中途遇雨,夜已深,遍扣肆门,无应者,徘徊廊下。忽二扉豁开,一叟出,约客,陈从之。求见主人,各道姓名,主人自言李姓,字大年,遂叙毕归寝。陈以新居不成寐,闻院中有步履声,伏窗下视之,见主人舞剑,月下一击之间,有如万道金蛇,不禁喝彩。遂启扉出,求主人为师。主人允诺,遂授其术。…… 时陈三十六岁,入九华山练剑数载,号曰丹云旅者。

以上是武当丹派自始祖张三丰起,八代传承之系谱 九代传人宋唯一,名德厚,号飞丹九儿,辽宁北镇人。宋公在剑谱自序中说:“鄙人年方十五,先大母捐馆,先大人结庐墓右,寝苦枕块,拜风哭雨,三年独处,无敢过问。一夕,有野鹤道人至庐相访。先父见其道貌非凡,殷然礼待。适鄙人省父至庐,父命拜之。道人曰:“此人谁?芽”父曰:“不肖子也,性好武,不爱读书,屡戒不悛。”道人曰:“有文事,当有武备,似武亦不可少者。吾有空中妙舞剑法,原系武当内家九派三乘也,吾习下乘剑法,已传八人,再传汝已成九数也。”鄙人欣然拜授……立志练剑,昼夜攻习,寒暑无间,一年之久,能使六尺之剑,形体飘飘,空中作舞。为了不使国粹埋没,宋公著书立说,于1922年梅月写成《武当剑谱》,对武当丹派武功的发展作出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大贡献。

第十代传人李景林,字芳宸,河北枣强县人,曾任天津督军等要职。李公出身武林世家,少时入宋公门下,受业数载,成为武当丹派第十代传人。李公颖悟过人,剑拳掌三绝,且旁通诸家,早年成名。李公在全国大力倡导武术,广传丹派武功。1920年,李公驻军天津小站,张榜招考武术教习,将独占鳌头的`考生杨奎山(林甫)收为入室弟子。1922年冬,宋公唯一提出,要为李景林训练48个剑侠,并亲自在李景林的弟子和武术队中挑选人才,当有杨奎山、李倩澜、郭宪山、林志远、黄敬义等五人当选。奈因人数太少,训练计划只得搁浅。但经祖师爷挑选的五人成了李景林的贴身弟子。1929年,李公出任在杭州举行的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俗称首次全国武术打擂比武大会)评判委员长,主持全盘赛事时,武术界不少成名人物纷纷前往杭州拜李景林为师,仅据《武当剑法大要》一书记载,就有黄元秀、万籁声、叶大密、孙存周、褚桂亭、钱西樵、郝家俊、赵道新、陈微明、韩庆堂、章殿卿、朱国祯、朱国禄等四十四人。打擂比武大会结束后,孙禄堂命其徒弟们都拜李景林为师,其中有李玉琳等名家,李景林也命杨奎山等徒弟拜孙禄堂为师,一时传为佳话。接着,李公于1930年在济南创建山东国术馆,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武术。

杨奎山,字林甫,河北霸县人。1920年被李公收为入室弟子后,不久升为副官,侍卫李公左右,直至1931年李公中毒身亡,亲随李公十年,尽得真传,人称“武林骄子”。在李公毒发治疗期间,杨奎山偕林志远、李倩澜、郭宪三等师兄弟,日夜看护榻前。李公临终时,嘱咐杨奎山等为十一代传人,务必光大门楣。李公仙逝后,杨奎山曾在抗日军队中任武术教官,同时教子习武,其公子杨国侠尽得真传,可惜几年前已作古。 1947年,杨奎山迁居常州,直至1977年去世,在常州三十年,以传武行医为业。从学者数以千计,得杨师真传者有其入室弟子钱惕明、吴志泉、常明祥、沙明熙、屠洪林、魏开明等,成为武当丹派第十二代传人。他们不辱师命,参赛全国武术 观摩交流大会,均获优异成绩,以时间先后为序:1983年吴志泉获金牌奖,1986年钱惕明获雄狮金奖,1988年常明祥获优秀表演奖,1991年沙明熙获金牌奖。他们认真推广丹派武功,已在国内和美国等地,正式收授十三代弟子数十人,且精英辈出。 更成为世人仰慕的武林瑰宝。

传承武术篇五

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作为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教育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的。然而当前在高校武术教学中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影响着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播,如何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有效实现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当前武术教学中值得探索的重要课题,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是有着重要的意义的。

1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意义

1.1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

我国传统武术文化是我国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智慧的结晶,其文化底蕴十分浑厚,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也是众多的,例如传统哲学、东方美学以及传统军事思想等内容,换而言之,从传统武术文化中既可以发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共性同时也体现出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特点,武术以一种运动的形式将民族文化的特色精神充分的凸显出来,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是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的。任何一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民族精神作为基石,这也是民族发展的核心以及灵魂。对于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来说,弘扬民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中西方文化较量的制胜利器,在武术教学中传承传统武术文化有利于促进我国民族文化的发扬光大,推动我国的发展。

1.2提高学生自身的道德素养

传统武术文化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武术文化本身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历程体现,它的育德功能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民族价值观上,例如尊师重教、谦爱仁义、自强不息等观念。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运动,更多的是在这种武术技术中所蕴含的深厚精神,这是传统武术文化一直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得以延续与生存的基础,习武不仅仅是学习武术技巧,更多的学会其所蕴含的内在精神,在传统武术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自身的道德素养。对于广大青少年学生来说,在教学中传承传统武术文化也是帮助其树立正确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提升学生自身道德素质的同时促进其自身全面得到发展。

1.3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

在传统武术文化中一直讲究练养结合,这也是传统武术有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一大显著特点,传统武术在锻炼机体体质的同时也十分注重自身养生的调息,武术动作的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刚柔并济动静结合的的哲学思想,这种太极精神便是传统武术文化所蕴含的一大特色。学习传统武术既要求从容不迫、坦然自若也要求精神集中,这对于缓解焦虑忧愁十分有益,同时能够锻炼人体大脑皮层的机能,降低神经系统的紧张性,从而有效预防精神引发的心理疾病。就目前的大学生而言,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在武术教学中传承武术文化,让其感受传统武学中的天人合一的太极思想,能够促进学生形成自信、乐观以及阔达的优秀心理品质。

2在武术教学中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问题

2.1武术和武术文化的传承相脱离

武术作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当前高校神话素质教育理念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无数传播的核心是文化的传承,如果在教学中单纯只注重武术基本技术动作的传授,而忽视其文化精髓的传承便像无源之水,无法凸显武学教育的意义,也无法体现武学的价值。对于当前高校在武术文化传承过程中,存在武术与文化传承相脱离的问题,过多的是注重其历史性,而没有真正的将其文化性凸显出来,例如一提到武术文化,多数学生便想到的是戚继光的武艺高超、霍元甲迷踪拳得厉害或是张三丰太极拳的变幻等,却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古代武术先贤对于推动武术进步以及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等精神。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必须融入武术文化性方能实现真正的传承。

2.2传统武术教学内容缺失

我国传统武术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在如今形成了竞技武术以及传统武术两大体系,经济无数作为一种体育竞技的武术,本身是没有传承的问题的,应当传承的应该是传统武术文化,但是在当前高校的武术教育中,过多的是以竞技武术为主,例如在当前高校的武术教材中,其主要内容是初级长拳、初级棍、24式太极拳等内容,却没有八卦掌、通背拳等优秀的传统武术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所反映的是当前武术教学对于传统武术的重视显得不够重视,这也是当前高校传统武术文化传承无法有效实现的一个主要因素。高校作为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如果在教学中不去渗透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忽视传统武术的教学,势必将无法达到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目标。

2.3教学方法与手段相对落后

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贴合实际的教学方式,虽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手段有了显著的改善与提升,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武术教学中,依然存在部分教学手段和方法陈旧落后的问题,这也是阻碍传统武术文化传承的一大因素。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产生创造性的动力,如果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只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武术教学,会让武术教学枯燥乏味,必然使得学生在学习武术文化的过程中兴趣低下,束缚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另外,传统武术文化博大精深,要想很好的实现有效传承,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热爱传统武术文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