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建议(精选10篇)

最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建议(精选10篇)

ID:2680562

时间:2023-09-04 17:20:56

上传者:MJ笔神 最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 促进农民增收建议(精选10篇)

随着个人素质的提升,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我们在写报告的时候要注意逻辑的合理性。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优秀的报告文章怎么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篇一

当前制约我国农民增收的因素是多层面、多领域的,这就决定了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必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侧面、多角度入手。

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为农民增收提供产业支撑

1、全面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我国农业结构必须由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产业结构,向多元化、高级化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转变。要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园艺、水产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力发展名优特稀品种,努力改善农、畜、水产品品种品质结构,提高优质产品比重和产品科技附加值,促进农业向优质化、标准化、安全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2、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政府部门应在税收、信贷、技术引进等多方面对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倾斜和支持,以促进其提高带动能力。二是搞好基地建设。各地应在培育特色、创造名牌、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上下功夫,建立起一大批集中连片的各具特色的农业支柱产业基地和主导产品基地。

3、积极推动农业技术进步。一是要加快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提高农业自主创新能力。要瞄准世界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创新体制和机制,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优化农业科研资源,加大研发力度。二是要健全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要解决先进农业科技成果与农民的对接问题,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农技推广和技术服务,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步伐,改变大部分农民靠天吃饭的问题。同时加强农田林网改造和经济林建设,营造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方面,可以适当增加财政投入,当公共财政支付能力不足时,引进市场机制,加快建设步伐。

二、促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大力发展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各级政府要为农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通过提供税收优惠、信贷支持、技术指导和市场营销服务,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增强其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2、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依托地方工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走“产业立镇”的路子。同时尽快完善小城镇功能,尤其要完善资金、技术、人才的聚集功能,基础设施服务功能及社会事业发展功能。通过发挥小城镇的集聚效应,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转移,逐步减少农业人口。

3、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应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服务、就业信息服务、职业介绍服务以及法律援助服务等,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降低农民工的就业成本,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为农民增收提供组织保障

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首先应坚持以民办为核心的基本原则,做到“民办、民想、民管、民受益”。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入会自愿,退会自由。其次,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意义,在积极引导、规范的同时,重点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提供税收优惠、财政支持、融资便利、教育培训等,为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此外,还要加快相关立法进程。通过颁布、实施《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法》,明确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性质和法律地位,据此保护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的正当权益,规范其经营行为。

四、加快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为农民增收提供智力保障

要促进我国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速农村人力资本积累。要加强农村基础教育,进一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同时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对广大农民进行包括现代农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市场营销、法律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的学习培训,增强其生产经营和就业能力。

五、深化农村改革,为农民增收提供体制保障

1、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土地流转原则;强化对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法律体系。

2、深化农村税费改革。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把不应该由农民负担的公共支出列入财政支出范围。同时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基层的财政支持。

3、创新农村金融体制。要对农村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重新进行功能定位,统筹研究明确金融机构在县及县以下机构、网点新增存款用于支持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比例,建立更加贴近农民和农村需要、由自然人或企业发起的小额信贷组织,建立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农村金融体系的整体功能。

4、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应尽快建立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出台强制性的农民养老保险金制度,完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和农民,让8亿农民享受国民待遇。

(作者单位:省委党校)(黑龙江日报)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篇二

促进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和首要目标。近年来,戴庙乡党委、政府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立足库区实际,以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稳定提高传统农业,突出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扶本开源,多措并举,加快了农民增收的步伐。

一、农民增收现状

2017年,全县统计数字,戴庙乡农民人均收入3750元。根据我们的调查,实际应在3500左右,其中,土地收入人均1200元,工资性收入人均2200元,经营性收入人均150元。从统计的数字上分析,我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较低,农民群众生活依然比较困苦;从收入结构来看,土地和劳务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体力劳动依然是农民赖以生存发展的饿主要动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影响和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有:

了发展,但发展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在种、养、加等方面大户少,农业所占比重大,农村二三产业的比重低,农村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空间较小。

2、干部“双带”能力不强。乡、村两级带领农民奔康致富的欲望还不够强,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还不够多,有关执法部门还存在收费高、办事慢的'问题,经济发展坏境还不够优化,尤其在为农民提供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面还存在重说轻做的现象。

3、群众思想保守。思想不解放是最大的制约和障碍,绝大多数人愿当打工仔打工妹,不愿当老板,愿把钱存起来不敢把钱动起来,戴庙乡48个村,3.6万人,截至3月底,信用社存款1.5个多亿,人均近5000元,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个体工商户只有230家,私营企业16家,商机不浓,经济不够活跃。

4、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我乡农业龙头企业有6家,但多数企业存在:一是规模不大,带动能力弱;二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结不紧密,没有很好地解决“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问题;三是龙头企业经营粗放,现代经营理念差,依靠科技开发新产品能力低。

三、对策及下步打算

为实现农民增收这一目标,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乡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解”与“放”中求发展真解,在“思”与“想”中谋科学新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特做精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做活做足第三产业。

1、挖掘“特色”潜力,做特做精第一产业

特色就是生命力,就是竞争力。紧紧抓住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坚持不懈地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市场为导向,以订单为依托,在抓好水产、畜牧等主打产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甘蓝、西瓜、大蒜、经济林、棉花、桑蚕等,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村,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的格局。积极探索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梁山明湖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选择部分村推行土地有偿流转,建设中药材和食用菌标准化养殖基地。进一步挖掘畜牧和生产养殖的传统优势,在金山洼水面推行产品升级,养殖桂花鱼,台面上养殖蛋鸭3万只,新发展规模养鸡户10家,规模养猪户10家,其中养殖野猪户1家,规模养驴场1处。成立渔业、养鸡、养猪、蔬菜4个合作经济组织,降低种养成本,发展技术推广。

2、挖掘“龙头”潜力,依托带动促增收

奶牛生产基地,年内新发展优质奶牛800头。以金凤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肉食鸡饲养加工基地,以黄河滩区为重点,建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同时,积极发展桑蚕生产。二是推进土地依法流转,引进大户规模经营。年内争取建设成两处以上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三是支持、引导广大农民大力发展合作社、协会等各种服务组织,积极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经营、流通等各种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四是争取上级扶持。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年内完成7000亩的沙化地改造任务,使其达到水、电、路、渠等配套完善。积极抓好各种小型排灌渠系建设,提高防灾、救灾能力。在搞好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同时,大力兴办农字号龙头加工企业。吸引投资400万元的耐森木业落户我乡,新发展木材加工企业3家,水产品加工企业2家。学习商老庄发展藤编的经验,引导妇女、老人从事来料加工。

3、挖掘“市场”潜力,做活做足第三产业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篇三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篇四

一、调研目的:通过调研,掌握我区农民收入实际状况,深入分析收入构成,挖掘我区农民增收工作的新路子、新举措,为制定我区“十二五”农民收入倍增计划提供参考。

二、调研方法:采取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现场走访等形式,掌握全区近、中、远郊农民收入的实际状况。

三、调研对象:近郊地区燕子矶街道下庙村、柳塘村,中郊地区龙潭街道上首村、三官村,远郊地区八卦洲街道新闸村、东江村、五四村、中桥村,靖安街道大棚村、上坝村、营防村,共计10个行政村的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

四、时间安排:

1、7月4日—7月10日。

各小组以村为单位组织召开由村干部、种养大户、农村经纪人、村民小组长、创业户、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等组成的约10人的座谈会。

区农业局组织召开一次由区社建委、统计局、人社局、

2、7月11日—7月15日。

各小组梳理、汇总调研的各村实际情况,并进行归纳分析,拟订调研报告,提出意见建议,供领导参考。

五、人员分组:

六、具体要求:

3、各调研小组按规定时间完成调研材料。

栖霞区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七月四日

关于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一、 充分认识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城效型农村经济是介于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之间的一种综合区域经济,是城市辐射效应和郊区服务功能有机结合的高产优质、高速高效、集约发展的市场导向型经济,是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高端经济发展模式,其功能是“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近年来,随着全市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快速推进,全市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经济转型才能更好的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城郊农业和农村经济是现代农业的组成和延伸,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全市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基础条件不断改善,有效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提高,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农村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适应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形势,走“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富裕农民”的特色化、市场化城郊农村经济发展之路,是有效实现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农村与城市相融合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2、加快城郊农村经济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现实需要。城郊是连结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结点,区位优势明显,资源优势突出,基础条件较好,是城市公共优势资源优先辐射的区域,推进城乡一体化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全市各级坚持把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按照“试点示范、典型引导、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不断加大力度,统筹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城郊是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辐射的第一圈,发展城郊农村经济,更加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差别逐步缩小、促进城乡共同繁荣,符合我市城乡一体化梯次发展要求,是以城带乡、互动发展、城乡融合的重要途经,是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促进农民增收的方案》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篇五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03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2003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1年、2002年、2003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03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治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治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治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治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熟悉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熟悉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碰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适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非凡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的调研报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篇六

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党的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改善民生最为艰巨的任务之一,现结合江门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立足镇情,结合实际,依托资源,发挥优势,把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选择,把发展现代农牧业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把调整农业结构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主攻方向,把发展第三产业加速城镇化步伐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坚实基础,把劳务经济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渠道,把科技推广做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创新思路,落实措施,科学发展,促民增收。

二、增收项目

(一)产业增收项目: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确定羊、牛、猪、鸡、鸭、特色种植、设施农业为农民增收的产业项目。(二)科技推广增收项目:玉米地膜全覆盖;?水稻旱育秧技术;稻鸭共育技术;大棚蔬菜。(三)工资性增收项目:一是招商引资,发展工业经济,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二是强化劳务有组织输出,保证和增加农民工收入。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建设步代,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三、增收目标

2017年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达到8300元,全镇大多数人民基本过上小康生活。

四、组织领导及增收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农业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增收帮护工作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帮扶工作小组直接抓,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班子、一支队伍”的办法,组织好产业规划的实施;协调解决产业实施中的突出问题,确保各个产业健康发展,力促农民增收。

(二)抓好产业布局。按照“一村一业、几村一业”的产业布局和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发展要求,在旱平地、旱坡地较多的村优先发展竹产业基地。在水源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在稳定主粮的同时,实施设施蔬菜、生姜、海椒等特色种植为主。在推进肉羊、肉牛、肉兔、生猪、肉鸡基地建设上,重点抓养殖繁育大户和育肥大户。通过抓大户扩张规模养殖总量,带动小区和专业村的形成。同时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模式。

(三)加大扶持力度。为鼓励和扶持全镇增收产业发展,在用足用好国家有关农牧业产业各项扶持政策外,镇财政投入农民增收专项资金,其增幅不低于同期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辐度;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对农民增收项目的扶持,尽量争取财政贴息贷款;对农民增收项目所需建设用地,协调国土资源、林业等部门优先审核办理。对村组干部带头上项目达标的经评比年末给予奖励,对群众自发上项目达标的,经评比镇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奖励。

(四)构建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推广龙头企业、专业经济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市场经纪人联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多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引领他们与养殖户形成互惠互利的利益共同体;强化对农民的科技培训,普及先进农牧业实用技术,培育科技示范户。同时做好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的认证工作,培育绿色品牌。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强化水利设施建设,建立节水、灌溉、人饮“三位一体”管理模式,提高抗旱防灾的整体能力。二是提升村组公路等级和通讯设施,改善农畜产品流通和出行条件。三是改善市场交易环境,增大市场容量,取缔马路市场,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交易条件。

(六)加强对一体华调查村社农户的帮扶。在帮扶上,由镇政府领导牵头,联村工作组参加,采取“一对一”的帮扶措施,对每一户都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增收措施。今年我镇的城乡一体华调查点在大元村1、2社,地处岩区,交通不便,今年力争为调查点硬化水泥路4公里,彻底解决农户出行难的.问题,以此来促进农民增收;二是根据该村产业发展特点,大力发展西瓜产业。由于该村地处321国道旁,一直都有农户种植西瓜的习惯,成熟后直接挑到公路上出售,但由于一直是分散式生产,农户种植效益不高,今年将加强种植指导,增加种植规模从而形成规模效应,以达到增加农户收益的目的。

《关于促进农民增收工作意见》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篇七

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不仅仅是经济增速下滑的问题,而更在于就业岗位的减少,造成全社会特别是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就业形势的恶化。从根本说,提高农民工就业率与工资水平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农村内需与促进农村消费,进而提高消费对gdp的贡献份额,具有特殊意义。因此,扩大农民工就业创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必须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考虑。不仅在农业产业内部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把扩大就业与促进增收作为核心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制定和实施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时,把促进农民工就业问题放到重要位置。

第一、通过投资结构的适当调整促进农民工就业。由于我国经济结构性问题,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并不必然与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相一致,同样的投资规模甚至同样的产出增长率,可能产生不尽相同的创业创造效果。从现阶段国家经济刺激方案看,主要靠投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由于主要是资本密集型项目,其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因此,从扩大就业这一政策目标出发,政府在刺激经济时,有必要侧重使用就业拉动的政策,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产业,以创造更多的农民工就业机会。而就业的增加有利于稳定和促进农村消费,形成投资与消费内需的同时扩大,依靠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第二、通过货币政策的积极引导促进农民工就业。中小企业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作用日益显现。而在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中,广大中小企业又首当其冲,一是国际市场需求大幅度下滑。二是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更加凸显。到2017年底,全国中小企业中歇业、停产、倒闭的大约占7.5%,城镇就业更加困难,2500万左右的农民工返乡。但自中央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来, 广大中小企业至今没有中直接受益。因此,信贷政策对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给予更多的关注,金融系统应转变观念,转变运营模式,深化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在金融产品和业务流程上创新,积极解决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使金融更加直接服务服务于扩大就业的目标。

第三,通过产业在国内转移稳定并扩大农民工就业。结合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以及中部崛起等战略,推进东部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有序转移,保持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国际份额,通过国内产业的雁阵式转移,稳定并扩大农民工就业。

第四,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坚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道路,把最大限度吸纳农村人口、拓展农民向非农就业的转移空间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合理调整经济布局,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为更多农民就近转移创造条件,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使农民分享工业化、城镇化成果。

1、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小农意识、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农民中表现较为突出,影响农民增收。

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到目前为止,全县还有5%的村没有通上柏油路,17%的村有线电视光缆网络没有被覆盖,8%的村没有通上自来水。

3、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差,缺乏增收后劲。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向更高阶段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目前,我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在调查的农村劳动力中,中专文化程度以上的只占2.94%;小学文化、文盲、半文盲却占到40.3%。文化素质低,吸纳科技能力弱,严重制约着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思路与政策建议》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篇八

、市政府非常重视农民增收的问题,今年又针对“三农”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我们要把认真落实这些政策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我市农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贯彻到平常工作之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支付能力和消费水平,不仅是扩大内需的短期政策要求,而且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期政策目标。为切实解决我市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应采取以下五方面的措施。

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只有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具有地方特点的“拳头”产品,才能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有效地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在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方面,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发展特色经济必须因地制宜,立足自身优势。应该说各个乡镇的情况各有特点,既有现实的可凭借的优势,也有潜在的可挖掘的优势,关键是要善于用发展的眼光发现优势,把握优势。比如,张壁古堡所在地――张壁,就紧紧抓住古堡做文章。在古堡周围相继建成旅游胜地,既有历史文化传统的特色,又显示了现代建筑的风格,从而大力发展了本地的旅游业,极大地丰富了当地的物质文化生活。

提高产品附加值;与此同时,还要具备全局眼光,尽量避免重复建设,避免产业雷同现象的发生。

三是加大政府推动力度。按照市场经济规则来组织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特色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特色经济的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来运作,绝不能搞简单化的行政命令。政府要善于通过政策引导来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要善于借助市场的力量,而不能代替市场的力量。要通过政府行为,为市场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实现产业组织制度创新,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模式,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效果显著。目前的主要问题是如何采取有力措施,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水平。

一是加快龙头企业的培养和发展。龙头企业经营水平的高低,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业绩好坏的关键。因此,当前要着力培养一批具有较强实力、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能及时根据市场状况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带领广大农民共同致富的龙头企业。鼓励并支持工、农和企业联合,发展龙头企业集团,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经营,充分发挥龙头企业集团的规模效应和带动示范作用。利用多种经济成分发展龙头企业,允许并坚持龙头企业的多样性。不论是哪种所有制企业,也不论其经营方式如何,只要产品竞争力强,经济效益好,都可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倡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实行保护价格收购,按农户出售产品数量返还部分利润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关系。

三是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和质量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规模和质量。要按照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原则,选择主攻方向,培育主导产业,切忌盲目扩张和地区性产品雷同。要把培育主导产业与区域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建设农副产品的原料生产基地,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格局,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科技步伐。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力,最终要靠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进步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的重要保障。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率先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增加技术应用和开发的投入,努力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应与农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稳定的协作关系,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篇九

内在我开发桑园10000亩,将我镇打造为“万亩桑蚕镇”,仅此一项即可实现产值过亿元,农民人均收入可增加3000元/年。

2011年我镇主要实施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全面搞好组织协调,促进了培训工程的顺利开展。一年来共落实农民素质教育办公经费12万元;举办镇级培训班4次,培训480余人次;技术人员入村举办各种类型的村级培训班累计40余次,培训240人次;技术人员深入农户进行技术指导和知识培训讲解18次,培训162人次;组织镇村两级干部、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及群众到基地实地考察,培训380人次;重点培训了120余个种养大户及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了1000多个农户,收益的农民累计达到4262余人。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分工。

今年9月镇党委、政府成立了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及产业化领导小组(五政发2011年41号)安排部署农业科技培训工作,并负责联系相关授课专家,增加农民素质教育办公室工作人员,由驻村干部负责村级农民素质培训跟踪联络工作,村级组织最终落实培训人选,形成农民素质教育组织网络;多部门协同作战,共同把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大投入,做到 “四个落实”。

机构,邀请专家授课。同时加强农技站、畜牧站技术人员自身建设,针对当前农业生产发展的新阶段和新要求,千方百计壮大自身服务功能,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业科技示范体系。每次培训和现场考察、指导,都要求驻村干部参加,使驻村干部也成为一支可用的技术队伍,充分发挥了驻村干部在镇村两级之间的纽带作用,扩充了技术队伍,强化了技术力量,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二是落实参训人员。按照"相对集中,点面结合,择优推荐,公平合理"的原则,在全镇19个村居里,由村民自愿申请、村支两委推荐,确定23个农户作为科技示范农户,对种养大户及示范户进行重点培训。保证每户培训一个明白人,使培训效果最大化,不浪费培训资源。

三是落实培训设施。将镇政府三楼大会议挂牌为农业技术学校,配齐电教设备。全镇共协调镇、村培训教室20间,建设农家书屋19个。一年来共发放农民培训卡1000份;科技光盘300多套;教材500本;特别是结合我镇实际,在蛋鸡养殖、茶叶开发及桑蚕种养的关键技术环节编印并为农民发放了科技资料共400余份。 三、加强创新,扩宽培训渠道。

在培训工作中积极创新,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协同的培训方法。

一是培训与基地建设相结合。在全镇建设桑蚕、蛋鸡、茶叶等农业产业基地,在进行产业试点的基础上,发挥其培训基地的作用,组织镇村两级干部、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及广大群众进行现场考察和培训讲解,使培训内容在基地上体现,基地经验在培训中推广,切实加强了培训效果。

二是培训与集体经营相结合。xxx镇成立了生猪养殖协会、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桑蚕开发合作社、蛋鸡养殖合作社等农业服务机构,充分依托其完善的科技培训服务及销售网络体系,形成产、供、销网络服务体系。提高了农业产值,促进了农民增收。三是培训与农业企业发展相结合。我镇与xxx一品茧桑蚕公司合作,在全镇建立120余亩桑蚕养殖基地,以授课、座谈会、现场考察指导等多种形式组织培训。在培训上务实不务虚,将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经验贯穿培训,以实际经验说话。不仅重视技术培训,更注重培养会管理、懂经营的现代农业人才。在培训过程中,很多农民自愿参与桑蚕产业开发,企业得以巩固自己的经济实力,拥有了稳定的原料供应基地,农民也得到了实惠,逐步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使培训真正取得实效,而不是徒具形式。

《加强农民培训以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工作报告篇十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面临问题

我乡农村农资价格不断上涨,生产成本不断加大,自然灾害频繁,农民增收乃至“三农”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二是农业成本增加、比较效益低;三是农民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四是农民劳动力总量大,有效就业不足。

(一)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是政府要加强引导,依靠典型示范推动结构调整。改变光靠行政手段推动结构调整的作法,创新工作思路,从示范引导入手,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一批,推广一批。通过典型示范,效益吸引,提供服务的方法引导农民主动调整产业产品结构,形成农业结构调整的浓厚氛围。

二是要在农产品结构调整上,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坚持在名、特、优、新上做文章,引进优质高效新品种,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发挥现有品牌优势,促进效益的提升。 三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发挥比较优势,建设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基地。抓规划,抓协调,抓服务,调整优化区域布局,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富余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

促进向非农行业转移。同时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和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就业促进创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增收机会。

(三)加强“双语”学习培训

把“双语”学习作为巩固执政能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点工作来抓,作为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进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

“双语”的学习使用,能有效加强民汉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进民汉之间的感情,拉近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经过强化培训和实践锻炼,乡机关、站所干部双语水平明显增强,工作能力和工作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在提高基层工作效率的同时,加大党在农村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力度,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

(四)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产业,为招商引资搭建了有效平台 立足我乡特色产业,葡萄、石榴、杏树、红枣、无花果等的果品加工业,确定好自身定位,为企业营造良好氛围;制定优惠政策,为入区企业提供软件保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入区企业打好硬件基础。我乡应加快全乡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人行步道、栽种树木、绿化面积、安装路灯、使全乡的道路全部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同时,保证水电暖畅通便利。以期实现“七通一平”,即:通水、通电、通暖、通路、通邮、通讯、通网和土地平整,从而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配套设施,保障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为入乡企业打下了坚实的硬件基础。从而为招商引资搭建有效的平台。

(五)积极改善农村金融环境

一要加快发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要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并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信贷与农业保险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二要强化农村金融服务。要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和微型金融服务,为广大农村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

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努力开拓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既是我们面临的重大任务,又是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增加农民收入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