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课程的教学反思(大全7篇)

最新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课程的教学反思(大全7篇)

ID:3367109

时间:2023-09-23 06:01:13

上传者:字海 最新听听那冷雨 听听那冷雨课程的教学反思(大全7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听听那冷雨篇一

走上讲台半年多,也陆陆续续接触了很多文体,但是对于散文,我总觉得自己不能教好。散文,在我看来是给予了作者许多细腻情感的文体,教好它首先自己要有很充分的情感体会,而这个情感体会对于我来说,有时候不是那么容易。

首先我想到的是从修辞入手。本文通感以及叠词修辞的运用是一大特色,于是我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修辞的美妙之处。不过紧接着我又发现一个问题:学生能知道修辞的妙处,但却不知这些言语和文章的感情有何联系。于是我又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从字词入手,分析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在教学中我发现,教师提问题的时候不能将问题设置的太复杂,一来学生要费时间揣摩问题,二来有些学生可能听不大清楚。所以我就非常直接简单地提出我的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终于学生们发现了文章蕴含的乡愁,但他们也就仅仅解读到乡愁。关于文化乡愁,我又顺势进行了一番讲解与引导。

但这节课留下了的一个问题是,怎样把散文上得生动,带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因为这一堂课而有所收获。

听听那冷雨篇二

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很难,由于他语言上的特点。很多学生全向我反映读不顺,感觉不对劲。写景散文只能靠读去感受语言的优美。结合自己几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记录:

1、预习至关重要,课前必须熟读课文,不然课堂上老师再精彩的讲解都有可能没有良好的效果。

2、作者的生平介绍,理解文章所写时的社会背景、历史现状才能更好的领会文章的感情基调。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充分了解作者及其一些作品。

3、文章第十自然段中“雨是一种回忆的音乐,听听那冷雨,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一个男生提出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停顿,第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另一种是“回忆江南的雨下得满地是、江湖下在桥上和船上,也下在四川在秧田和蛙塘下、肥了嘉陵江、下湿了布谷咕咕的啼声。”,有点出乎意料,让我激动。两种停顿就是两种气势,两种画面,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这就是大师的手笔。

4、好的写景散文是连贯而一的,这里却是节选,使文章失去了应有的美感,也防碍了学生的理解。文章的开头提到了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学生对于这个意大利电影导演的风格一无所知。有点反感这种节选的形式。这种经典的散文只有在不断的朗读、品味才能理解,才能感悟语言的美。越来越感觉学生的学习很被动,早自习时间如果不是老师督促根本就不愿开口大声朗读。学习是自觉的行为,只有怀有对知识的渴求之心,才能有所收获。

听听那冷雨篇三

当代学者熊川武教授提出“思之不缜,行而失当。故曰,反思乃个体成熟之标志”。美国学者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如何体现“熏陶”、“感染”这一“人文性”新理念,我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同时课后 作了深刻的反思。

《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怎样能在课堂中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是我首先关注的`问题。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首先来自余光中先生诗歌一般的语言,以及文字背后沉淀的深沉的乡愁,还有他在文章中流露出的强烈的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情结,此外,粗读下来,文章的行文思路也并不是很清晰。这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其实太过于厚重了,以至于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上,让高二的学生理解这些很有难度。那么,如何化繁就简,深文浅授,这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接下来摒弃一般文章按照行文顺序理清思路的办法,直接进入到文章的第七节,也就是重点——“听雨”,不同地点不同心境的听雨。然后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再回到文章的前半部分,这样,就等于把课堂的重点放在“听雨”背后作者所传达的乡愁意味和“中国传统文化情结”上面,至于文章的诗歌语言和独特意境的理解,则穿插在课堂之中,采用“美读法”即教师和学生的配乐朗读和“点拨法”也就是对重点语段的品读讲解。

一堂课下来,教学中存在问题同时也显露出来。首先,对重点语段的深层次挖掘就显得不够,有些过于空泛。其实文章的第七节可以作为整个文章的突破口,在这一节,不仅提及了听雨,最重要的是文章中化用南宋蒋捷的词的一段文字,这里面,有听雨、有乡愁、有古中国的文化、有诗一样的语言、更有作者自身人生境况的慨叹。深入玩味这一段文字,也就基本涵盖了整篇文章作者意图表达的东西。遗憾的是,这里在上课的时候,并没有给学生太多的空间。

另外,鉴于文章的篇幅和思路的难以清理,在整堂课上,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对学生的引导和感悟上,施教者以高于学生的姿态出现,从而使课堂显得讲解有余,互动不足,学生深层次的讨论不足。

我曾经在一篇论文中看到过这样的观点:那就是,新《语文课程标准》有这样的定位表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人文性”这个新被提及的理念,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由此看来,我觉得“熏陶”和“感染”,看起来似乎只是涉及到语文教法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关乎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的问题。“灌输”式的人文教育,其实还是反动的、倒退的。“灌输”和“熏陶”“感染”作为背道而驰的两种教学理念,它们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教学方法之争,我们应该把这个问题升格到整个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的高度。所以,不能把“熏陶”“感染”当作两个简单的动词来理解,一定要充分认识到“人文精神”的特质,涵义广阔的“人文精神”只能依靠“润物细无声”式的方法来影响学生,也惟其如此,才能使真正的人文精神默化为学生心灵世界的一部分,受用终生。这就是“熏陶”“感染”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以上想法其实也是我的这节课的最初的出发点,因而,体现在教学语言上,课外中国古典文化知识的延伸上等方面,我力求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心有所动,有所感,有所悟。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而使学生自主探究讨论的时间被压缩。其实取舍之间,见仁见智,一堂课,终究应该给学生留下一点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听听那冷雨篇四

“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与我校两位教师共同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尝试。我们选择的是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在确定了课题之后,我不敢怠慢,立刻着手准备。《听听那冷雨》是一篇美文,同时,这篇文章也很厚重,郁结在优美的文字中的是一个优美的意境,沉淀在意境中的是余光中先生深沉的乡愁以及强烈的中国古典文化的情结!这样的文章,要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面让高一的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是很有难度的,因此课堂势必只能取一点而无法涵盖其他,于是我就选择了让学生领悟余光中先生寄寓在“冷雨”之中的深沉的情感作为我课堂的目标。

出示余光中的《当我死时》,再一次感受余光中先生浓郁的乡愁和对中国文化的深深眷恋。

文档为doc格式

听听那冷雨篇五

今天讲了一堂非常失败的课——《听听那冷雨》第四课时,这篇文章能上到第四课时,本身就是一种失败。更失败的地方在于上过课后,学生彻底讨厌这篇文章了,文章本身有些难懂,有要理解到位,又要赏析,这不是逼人跳楼吗!学生本能的反应是,老师别讲了,太痛苦了!其实,我内心也是一样的痛苦与纠结。

这堂课的失败让我思考很多。

一、我们根据什么来制定教学目标?我们现在制定教学目标考虑的因素真不少,文体特征,高考题型,学科指导意见,最后是教学设计或教参,但我真的忽略了学情。《听听那冷雨》是一篇优美的充满怀乡之情的散文,教学目标的理想状态应定位于自主赏析,但事实证明这只是我的一厢情愿,学生对文章中一些语句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都存在障碍,而此时我让学生对他们基本不理解的语句进行赏析,天啊!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现在想来,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大体理解作者的'情感,品味部分优美语言。这样课堂上学生于朦胧若有所悟时,谈自己对某句话某个词的理解,才会有成就感,会有兴趣、有动力。

二、是不是要求所有人都要理解到位?这是一个很尴尬的问题,从尊重自然规律的角度来说,不同人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应该尊重差异,没有必要追求整齐划一;但从考试的角度出发,我们希望学生的理解能更到位,于是我们划定标准答案,所有人向标准答案靠拢。这看似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实则是对学生信心的打击和思想的束缚。“算了!不说了,说了也不对!还是等标准答案吧!”呐!中国人的创造力就是这样被扼杀掉的!这哪是育人,这是害人啊!

今天这堂课过后,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学生喜欢看自己的书,而不愿意看教材上的文章。看自己的书自由随意,理解多少无妨;而教材似乎无形地要求你理解这句话表达什么含义,那句话隐含什么感情。

当语文不再是单纯的文学,不再是学生的兴趣与爱好,而是学生的噩梦的时候,兄弟!我们罪孽深重啊!

听听那冷雨篇六

《听听声音》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第一课。从教学内容安排来看,这是本单元的第一个活动,主要的教学内容设计是让学生首先用自己的感官——耳朵去倾听周围的声音,体验声音的多样性。让学生以关注的态度在充分感知声音的活动中,能够对各种不同的声音加以简单的区分和鉴别,对声音的强弱、高低等有适当的了解。

新理念的体现:

我将本节课设计了主题贴近学生生活,活动材料也来源于生活。像今天这节课准备的钉子、和学生准备的格尺、橡皮筋、小铃铛等之类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孩子们身边比较容易获得的和有教育价值的,这些物品都可以作为他们的操作材料。另外我关注学生,注重突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们都很大胆地进行实验,让这些物品发出声音,在实验的过程体验到声音也是有变化的。

上课伊始,结合课题让孩子谈谈想法,引导学生在学习与声音有关的内容时,要注意保持教室内的安静,还应该注意倾听,在探究活动中,让孩子们自己动手,通过实验感知声音在强弱(响度)、高低等的变化。使他们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无论哪一门学科,教师都不仅仅是为了教书而教书,更多的是育人。我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对比有声的世界和无声的世界(由于时间上把握的不当,最后没有出现),让他们说说,对待我们身边那些听不到声音的朋友们,我们应该怎么做?通过学生的说,使学生们明白了他们是幸福的,应当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地学习。更是希望他们对待那些残疾朋友们能够给予更多的帮助与关爱。

听听那冷雨篇七

这节课上下来,虽然较清楚地上完了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足,经过各位老师的评课以及自我反思有以下几个不足点:

一、这节课我的教学速度太快了,最后一次上课我居然用了32分钟就把课上完了,归结原因在于个别环节我过度的太快了,比如介绍音叉这一环节太快了,介绍的太简单,不够详细,还有实验的分析不够详细,所以时间上就少了。而且课简单上了,就感觉太常态了。

二、课一开始没有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过度也太快,就简单地给学生听几个声音,按照贺老师的建议我应该一开始就拿出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学生听,让他们听各种声音,用各种词语来描述声音,然后区分这些声音描述词的区别,再让学生用实验区分,所以这一点或许要把教学设计全改了,不过也确实如贺老师所说,课的设计过于平凡和简单了。所以以后我会按照贺老师等的设计再去试教,不过对于设计过后课堂的调控可能更要难了,之前张老师和王老师也帮我想到过和贺老师一样的想法,但是就怕课堂调控难度增加,所以还是按照原来的教学设计。

三、我的课太于平淡了,我本人上课不够有激情,就是和学生有距离感,所以今后要在教学当中培养自己和学生的亲和力,这样我的课才会更加饱满。

四、在授课上有个地方忘记讲了,那就是要向学生提出用不同的力敲击同一个物体发出的声音是一样的,只是强弱i不一样,而用相同的力敲击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强弱是一样的,而高低是不一样,这节课我没有好好利用学生的实验记录单中的内容,其实学生有所发现我就应该提一下,这样也将这节课的程度拔高了。另外这节课的每个环节链接有点生硬,要思考如何设计是得课堂更加顺畅自然。

五、这节课的板书还是有点不够写的大气,个别字的板书有点草,虽然知道给小学生上课的板书要一笔一画的写,但是有时候上课的时候一开始还记得字要写好,上到后来就忘记了,看来这方面意识还要提高。记住字要一笔一画写,而且板书的排列要大气整洁。

1、要照顾到全体学生、 在上课的时候我也感觉举手的学生就经常举手,不举手的学生就一直不举手,似乎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因为时间和教学设计的关系会一直叫举手的学生,不举手的似乎不会去提问或者让他们回答,反思一下,确实这样长期下去,我只是在给举手的学生上课,对于不举手的我们不去照顾不去关注我们就会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这些学生不举手,或许他们知道问题的答案,但是他们为什么不举手,这里面肯定有原因,作为老师就要及时关注。

2、教学评价要跟上、丰富多彩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学生的自信,能给一些不好的学生来个警惕,甚至能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指点迷津,所以作为我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评价方面还不够,对于课堂上的评价不够及时和丰富,以后要多关注这一点,这也会使我老师个人的教学素质更得到体现。

3、课堂总结要细致、这节课上下来,我的课堂总结还不够全面,丁老师说他听别人的课很关注这个老师的课堂总结是怎样的,往往很多老师的课堂总结都会倾向于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教学结论,渐渐的学生也会慢慢得跟着老师走,以为总结就是说说这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所以我的这节课学生的总结很简单,就是我板书上一点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或许这和我自己的总结习惯有关,丁老师说其实这节课的总结不但是总结重点概念,还要让学生说说这节课认识了什么,通过实验有什么感受等各方面,其实就是要求我们老师要关注科学知识以外,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点往往会被忽视掉。

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全方面的发展为本,不要为了叫知识而上课,小学阶段的科学其实要让学生增加他们对科学现象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让他们到了初中有话可说。这一句是教研员贺老师说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