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物调查报告(大全5篇)

初中生物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物调查报告(大全5篇)

ID:3385082

时间:2023-09-23 10:34:02

上传者:曼珠 初中生物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初中生物调查报告(大全5篇)

在当下这个社会中,报告的使用成为日常生活的常态,报告具有成文事后性的特点。通过报告,人们可以获取最新的信息,深入分析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行动。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初中生物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一

xx

初一七班

八大处虎头山

20xx年9月15日

了解陆生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认识净化空气的重要性,保护自然美好的环境。

在老师带领下实地调查。

调查表、笔、放大镜等

1、设计合理的调查表

2、选择路线:从虎头山山脚到山腰沿路观察

沿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边观察边记录,记录不同的植物、动物名称、数量、以及生活环境的特点。沿途观察到的生物主要有:爬山虎,椿象,榆树苗,酸枣树,狗尾草,野花,蜘蛛,喜鹊,飞蛾等。

通过这次调查活动,我初步学会了调查方法,认识了许多生物,看到了如此多而鲜活的生命,今后我会加倍认真、仔细调查周边的.生物,才能更好的了解这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这就需要我们从小树立认真学习的态度,养成善于留心观察的好习惯!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使自己的视野更开阔。将来才能为我们的祖国做出我们应该做的贡献。地球是多样的,自然更是多样的,面临着接踵而至的各个生态危机,生物链的失衡,唯有我们的处处留心,面面观察能够改变现状,所以同学们,为保护环境、保护生物、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吧!

初中生物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二

实验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写有上字的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取镜和安放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e”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

实验二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目的要求:

4.根据观察,概述组织的共同特点,形成组织的概念。材料器具:

显微镜;扁平上皮、立方上皮、柱状上皮等上皮组织玻片;横纹肌、骨骼肌、心肌等肌肉组织玻片;骨、软骨、血液、韧带、肌腱、脂肪等结缔组织玻片;神经组织的玻片。

方法步骤:

1.根据教师提供的玻片,逐个在显微镜低倍镜下认真观察,注意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细胞间的联系特点。

【思考】

1.上皮组织一般都分布在人体的什么位置?想一想,上皮组织有什么主要的

功能?

2.神经组织的主要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和传导兴奋”,构成神经组织的细胞结构上有什么特点与这种功能相适应?3.请试着用自己的语言,给组织下定义。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

实验方案

一、取镜和安放

一手握镜臂,一手托镜座,将显微镜从镜箱中取出并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二、对光

1、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2、转动遮光器,选择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

3、一眼注视目镜内,一眼睁开,同时把反光镜转向光源,通过目镜看到白亮视野后并报告教师。

三、观察

1、取下涂片并复位。2、用纱布擦拭显微镜外表。

3、转动转换器,让两物镜偏到两旁,并将镜筒降至最低位置。4、将显微镜放回镜箱。

实验四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一、目的要求:

1.观察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

2.尝试分辨血管的种类以及血液在不同血管内的流动情况。

二、材料用具:

尾鳍色素少的小鱼、显微镜、培养皿、滴管、棉絮。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材料用具

2、仔细检查实验材料用具是否齐全3、取放、组装、调试显微镜

4、取放显微镜的步骤、方式是否正确;组装、调试显微镜的方法是否科学。

四、实验操作与观察

1、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露出口和尾部。2、将小鱼平放在培养皿中,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并在尾鳍上放载玻片。3、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显微镜观察尾鳍血管内血液的流动情况。4、找到管径最小的血管,注意观察血液在这种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5、注意观察管径最小的血管是由什么血管分支而来的,它最终又汇入什么血管中。

五、清洁、整理实验用具

1将显微镜复原,放回显微镜箱。

2将培养皿、滴管等冲洗干净并清洁实验桌面。

六、注意事项

1、是否用浸湿的棉絮将小鱼头部的鳃盖和躯干部包裹起来。2、是否露出小鱼的口和尾部。3、小鱼的尾鳍是否平贴在培养皿上。4、是否在小鱼的尾鳍上放载玻片。

实验五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引课:提起鱼,大家都不陌生,鱼在水中能自由自在的游动,既能向前游动,又能上浮,下潜,还能转弯以及停留在一定的水层。那么,鱼在游泳中各种鳍起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方法一:模型模拟法(当不能用直接实验法做实验时,可以用模拟实验代替实验法,即用模型代替实验对象进行实验,模拟实验的缺点是:其研究结果易受模型的局限,得出的结论不一定完全可靠。一般来说模型与实验对象的相似程度越高,实验的效果越好。)方法二:剪除鱼鳍法(太残忍)方法三:捆扎鱼鳍法注意事项:(对实验材料用具的选择是实验成败的关键,如对鱼体大小的选择,捆绑鱼体的夹板和线绳的选择等。经实践证明鱼体大小以6~10cm长为宜,捆绑鱼鳍用纱布较佳,捆绑鳍用轻且不易滑脱的材质为宜,如用轻的`木片、塑料片等。要鼓励学生自行完成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鳍对鱼运动的作用时,应引导学生想办法只对单一因素进行观察,而限制其他因素的干扰,即分别探讨某一种鳍对鱼的作用,并作好实验记录。)下面我们就来开始我们的探究过程:

一、提出问题:鱼在游泳时,胸鳍、背鳍、尾鳍分别起什么作用

二、作出假设:鱼在游泳时,胸鳍、背鳍起平衡鱼体的作用,其中胸鳍有转换方向的作

用,背鳍能防止鱼体侧翻;尾鳍产生前进的动力,决定运动的方向。

三、制定计划:

实验材料及用具:四个玻璃缸、四条大小相同的鲫鱼、轻的木片或塑料片、细绳子、纱

布。

实验步骤:

1、在四只大玻璃缸上分别标上a、b、c、d,然后注水,水的高度为缸高的三分之二左右。2、对三条鲫鱼做如下处理:

四、实施计划

现象:a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左右摇摆不定,不能转向,不能掌握平衡。

b缸中的鲫鱼能够向前运动,但鱼体侧翻,不能维持鱼体的直立状态。c缸中的鲫鱼能保持鱼体平衡,但基本上没有前进。d缸中的鲫鱼既能平衡身体,又能自由自在向前游动。

五、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臀鳍:协调其它各鳍,起平衡作用,若失去,身体轻微摇晃。

腹鳍起到稳定流经身体的水流的作用,也有平衡和稳定的作用。

初中生物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三

我有幸参加初中生物实课观摩活动,无疑给自己的专业成长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感谢江西师大老师的积极组织以及南昌各校的支持为我的成长提供如此好的学习机会。

我通过本次学习也感受颇多:

一、教师过硬的基本功

每位老师能够在如此场面宠辱不惊,关键就是基本功扎实。简练而到位的语言,清晰的嗓音,语气语调富有亲和力、带有鼓励性,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并且多元化,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当然教学基本功不仅包括教师的语言、板书等,更应包括对教材的把握、挖掘分析、重新组织、策略的合理运用的能力以及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理能力等。而这些教师无不做的恰如其分。

二、注重创设情境巧妙导入

高效巧妙的导入新课,成为了各位选手吸引学生与听课教师的一把利器。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有趣的导入就可以很快将学生拉回课堂。比如:南昌十九中学的曾苑苑老师所讲授的《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这一课当中,曾老师紧紧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洗菜时发现菜叶上有菜青虫,怎么知道它是一种怎样的食物?教师引导学生想办法怎样去解决,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不但想出了好的办法,而且间接的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本节课,带着问题。这主要是教师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准确把握和创造性的使用,没有局限于书本上的死知识,而是很巧妙的引入了本节课题。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每位老师根据所教内容的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学生参与等方法,共同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学习之中。在学生的讨论交流之后,逐步对现象进行分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给以简单的指导。只有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过程和结论,才是学生真正理解的,学生才会设计实验,才会明白研究方法,才会去应用。

四、目标的达成清晰自然

越是一节好课,越是上的朴实不做作,越是让人觉得这不是教师的舞台,而是孩子的天下。而教师恰恰起到了这个伟大的“幕后”作用。各位老师的课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很朴实,很自然。但是细细品味,每一环节之间过渡自然,衔接自如,通过设置合适的问题情境过渡到下一环节。教师利用不同更好的诠释知识让课堂显得更加真实,也凸显了教师教育智慧。另外知识目标仅仅是三维目标之一,在学生亲自动手或讨论交流的`的过程中也很好的达到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真的做到了“润物细无声”。

六、团队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这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无论干什么都需要集体的力量。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不断进步,同时在交流中还可能迸出创新的火花,让教学思路更加清晰。

各位老师的的优点和亮点还有很多,这些让我在受益的同时也不得不反思自己的教学,现谈谈自己的感触。

1.一堂好的生物课应该顺畅、自然,每个环节的链接都要过渡自然,这是教学中我们应该关注的细节,而细节决定成败。

2.教师的基本功要过硬,尤其是实验课的组织,应该使学生感觉轻松愉悦,在实验中感受科学的严谨和成功的喜悦。

3.课堂提问要讲究技巧。提出的问题不应该过于简单或过难,要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让学生需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才能回答出来。引导学生思考时提出的问题要适当,逐步深入,确实遇到较难的问题了,则需要我们及时的点拨。即“引导是关键,点拨是辅助”。

4.平时要多学习多研究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与能力。多听多看才能发现不足,多研究才能弥补。以上是我对本次听课一点粗浅的认识,总之每一位老师都有我要学习的地方。通过一次次学习也更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将学到的尝试运用的教学中,逐步提高和完善自己。真希望以后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学校,向同行们学习,使自己更强!

初中生物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四

讲课的每一个选手都进行了学案的编写,学案的编写与利用是为了体现教学一体化这一环节。学案编写印发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学生在课上时间听课、学习就有目标可循,更是对基础比较差的学生的一种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远比漫无目的地学效果要好。落实好学案的编写与使用,可以提高我们课堂效率,也可以解决目前我们课时不足的问题。

二、上课教师“带着课标上路,依据课本上课。”

给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任课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对课程标准把握深刻到位,运用教材合理有度。应该说,新课标对传统教学方式是一种极大的颠覆,过去是讲究“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现在老师更像一名策划,看上去是解放了教师,真正发动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他们学会读书、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发言。而实际上很多工作都还需要老师去引导、点拨。即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了。在对课标、教材深刻理解的同时,还要求老师必须具备宽广的知识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反映敏捷,在学生面前展示的是老师渊博的知识面、敏锐的洞察力、鲜明的荣辱观。相信这样的老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爱戴。

三、注重教学的`启发性、主动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次听课,就有很多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启发。把学生引入一个水草丰美的百花园,他们的热情一下就被调动了起来,他们不由自主的去探索其中的奥妙。教学活动生机昂然。教师避免了繁长的讲解,不用找结论。而是让学生在活动讨论的过程中自然得出,更易于学生接纳。

四、教学环节丰富多样,可操作性强

我注意到,本次讲课大部分参评教师都采用了丰富的教学环节,如:聚焦热点、健康指导,联系生活、生产实际解决问题……等等。既增加了课堂容量,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车王镇中学张炳春的《人体的免疫功能》这课,她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自己编人体的第三道防线的防御功能,学生展示了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出众的才华,真正把生物教学融入生活之中。通过分解色展示学生很容易理解抗原与抗体的概念,让听课的老师和评委们都不由自主为他们击掌叫好!试想一下,如果老师还是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会出现这样精彩的场景吗?所以,我认为,老师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热情,一但他们真正激发出对学习活动的激情,生物课想上不好都难!

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适时评价学生

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的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小组评价的方式。还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各种人体语言、幽默语言、实物、教具、实验等进行组织教学,做到让生物课堂充满欢乐气氛,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另外,对学生多用激励的语言,根据现在学生本身的特点给予恰当的评语。所以有的教师注意时时观察学生,对学生一个小小的进步给予恰当的表扬、鼓励,激励学生去尝试,真正起到了激励学生的作用。

六、课件制作精美,实用性强

本次优质课有一个印象非常深刻,那就是每当老师讲课时便有很多人对讲课的课件赞不绝口。既体现出大家积极学习的劲头,更说明参评老师的课确实有过人之处。课件制作画面精美,有的用网页形式,有的用flash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又与当前社会热点相连接,体现生物课的特色。课堂容量增加,学生思维能力得到充分锻炼。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其实是个复杂的活动。它里面含有太多的学问,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慢慢去探究,因此,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们应当虚心学习,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提升自己。

初中生物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篇五

目的要求:

1、练习使用显微镜,学会规范的操作方法。

2、能够独立操作显微镜。

3、能够将标本移动到视野中央,并看到清晰的图象。

材料用具:

显微镜、e字玻片、动植物永久玻片、擦镜纸、纱布

方法和步骤:

一、对照图示认识显微镜,识别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练习使用显微镜

1、取镜和安放

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2、对光

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米的距离)。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放置玻片标本

4、观察(先低后高)

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5、收放

注意事项

1、注意安全,不要损伤显微镜、目镜和物镜。

2、材料对准通光孔,用压片夹将玻片压好。

3、下降镜筒时,不要注视目镜,一定要注视物镜,以免损坏玻片标本和物镜头。

4、取下玻片标本时要小心;

5、实验完毕,把显微镜的外表擦拭干净。转动转换器,把两个物镜偏到两旁,1

并将镜筒缓缓下降到最低处。最后把显微镜放进镜箱里,送回原处。思考回答:

2、光线较暗时,应选用反光镜的平面还是凹面?

3、怎样计算出视眼中的图像的放大倍数?

4、若视眼中“e”位于左上方,怎样操作才能将其移到视眼中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