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数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不足(优质5篇)

2023年小数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不足(优质5篇)

ID:3391944

时间:2023-09-23 12:18:16

上传者:飞雪 2023年小数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不足(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不足篇一

本节课一方面巩固学生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学习运算律的价值。在第一节课的教学中,在揭示运算律的意义时,也曾提到过,但只是点到为止。在本节课中是作为重点来讲的。所以在教学时,要着重体现出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

例如在教学例题:29+46+54时,首先让学生尝试自行解决,大部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知道应该从左往右计算,先算29+46=75,75+54=129。少部分学生通过观察发现46+54能凑成100,可以先加起来:29+46+54=29+(46+54)。将两种做法让学生书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追问:第二种方法正确吗?为什么可以先计算46+54呢?(生:可以凑成100,整百数再加一个数就简便了。)这样对比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进行简便计算是运用运算律的结果,同时学生也能体会到运算律的价值所在。

新课改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强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我提出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去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是符合学生的内心需要的,他们需要动笔计算证实自己的想法,需要同伴合作及时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事实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合作不是盲目的,由于合作前的充分酝酿,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小组学习中。而且在合作前,我给学生提出要分工合作,使学生的活动能够有序进行。合作是成功的,先是紧张的举例验证,然后是有效的总结交流。规律的得出顺理成章,同学们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体尝到了成功的快乐。我也体会到了教学的乐趣。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不足篇二

核心提示: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首先,例题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甄别数学信息的正确使用。在本例题中呈现了多条数学信息,但是在解决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时,不是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使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力求体现算法的多样化和最优化。

首先,例题的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甄别数学信息的正确使用。

在本例题中呈现了多条数学信息,但是在解决例题提出的数学问题时,不是所有的数学信息都要使用到,始终要关注学生是否能根据数学问题选择正确的数学信息来有效解决问题。例题中的三个问题可以依次给出,让学生说"一打装"是什么意思,然后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容易理解12×25=3×4×25的算理,但可能对于12×25=12×100÷4比较难理解,教师应给予启发引导,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比学生的不同算法中,注意学生对自己不同解决方法的描述,重视学生对算法的理解。

最后,在新授的自由提问并解决问题环节,要关注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否依据了例题中给出的数学信息,数学问题的描述是否准确。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不足篇三

本节课的教学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复习旧知,体验“凑整”的思想;第二部分:教学例题和试一试,并进行适当延伸;第三部分:教学一个数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数的计算。第四部分: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复习旧知,体验“凑整”的思想

简便运算是充分合理地应用运算定律、运算性质的结果。理解运算定律是学习简便运算的前提。所以设计了本环节,复习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紧接着“求三角形角上的三个数的和”让学生初步体会“凑整”的思想,为新知的学习做有益的铺垫。

第二环节:教学例题和试一试,并进行适当延伸

结合学生生活“急速24点大赛”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计算呈现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引导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出应用运算律可以使计算简便,紧接着出示“试一试”的第一题,“要求”学生应用简便方法计算。到这里都是在让学生“体验简便”,然后在“比一比,看谁能很快说出每组气球上三个数的和?”让学生开始“选择简便”。

接下来的教学围绕“体验灵活,适应灵活”进行“变式训练”。

变式一:教学“试一试”的第二题。和例题比较,这题需要先运用“加法交换律”再运用“加法结合律”,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在这里强调了第一步是去括号,然后再进行计算,通过前面的教学,学生已经会主动简便去凑整百数了,所以要把78和22结合必须要交换加数的位置,让学生体验灵活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变式二:四个数相加怎样运用简便计算“115+132+118+85”,前面我们练习的都是三个数相加,这道题出现了四个加数,但凑成整十数整百数的方法是不变的。让学生在主动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中,再一次体验简便计算并不局限在三个数相加,从而体验灵活。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不仅要习得知识,而且要习得技能。在基础知识掌握牢固的前提下,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一些简便运算的技能技法,让学生轻松地进行简便运算。有些题目不能直接根据运算律、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运算,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拆数凑整”的技法。所以安排了第三部分的教学,也就是变式三:一个数加上一个接近整百数的计算。简便计算就是在题目中找凑成“整百数”、“整十数”,这题引导学生在题目中找“整百数”,找不到整百数的情况下,却会发现题目中有个数接近整百数,需要学生换个思维方式,把接近整百数拆成“整百数加上一个一位数”,也就是“拆数凑整”的方法,但万变不离其宗,拆数的目的仍然是凑整。从而体验灵活地“凑整”。

经过这三道变式训练,让学生由“体验灵活”到“适应灵活”的一个提升。

最后进行全课总结,然后拓展了一题“175+199”,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灵活运用。概括地说,“引导学生把例题里获得的体验转化成进行简便运算的内在动力,使简便运算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和自觉要求”,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与追求。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不足篇四

长期以来,课堂上教师滔滔不绝,学生默默聆听的教学方式和“以本为本”的教学准则阻碍着学生的发展。尤其在计算教学中,教师总是严格、忠实地执行教材。学生的计算虽不成问题,但他们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且缺乏自主构建、自主探索,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的推进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新理念的引领下,我作了如下尝试。

师:同学们喜欢去超市购物吗?今天,老师先让大家尽兴地去超市逛逛,好吗?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能介绍一下你买到的东西,描述一下付款的经过吗?

生1:我买了1只足球98元,我付出100元,营业员找给我2元。

师:为什么能找到2元?

生1:因为足球只要98元,而我付了100元,多付了2元,所以营业员要找给我2元。

师:噢,原来这样。

生2:我买的是彩电,我付出20xx元,找回1元。

生3:我也买了1只足球,我先付出90元,再付出8元,这样就不用营业员找了。

……

师:在买东西的过程中,你们感到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

生1:我认为付出整十、整百、整千元,再让营业员找一些零钱比较方便,这样我们不必带一些零钱去购物了。

生2:我认为身边正好有零钱的话,要多少钱就付多少钱,不用营业员找了,也好把零钱用了,减轻负担。

师:营业员们,你们的收款过程又是怎样的呢?

生:他们买足球的话,大部分都付100元,我收了钱后,再找给他们2元。

师:为什么还要找给他们2元?

生1:因为足球是98元,我多收了2元,所以要找给他们,否则就占人家的便宜了。

生2:我记得有一位顾客买了一台vcd,他付给我3张100元,1张50元,2张20元和1张5元,正好是395元,我就不用找钱给他了。

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将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学习实际相连,创造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在活动的体验中,去探索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这不仅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潜能。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模拟购物的活动情境,再现生活原型,让学生投入到愉悦的“购物”活动中。热闹、欢快的购物场面,似乎使他们忘却了那是在上数学课,而考虑较多的就是怎样付款和收款,从中不断地体验到“多收了钱要找给人家,多付了钱要找回”。在热热闹闹购物之后,让学生交流购物经历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追问:“为什么要找给2元?”“为什么能找回2元?”“哪种付款方式最方便?”为学生探究简算方法,突破教学难点起了良好的铺垫。

小数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不足篇五

教学加减法、乘除法的运算定律,学生对单纯的运算定律能有个初步的理解,但是对实际计算中运算定律的运用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对这节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想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概括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应着重帮助学生把这些零散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交换律”这节课中,教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研究了“交换律”“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主动获得“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教学时,要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交流,相应地,老师也应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适度启发,当学生交流时,耐心倾听,洞悉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必要的点拨,帮助学生讲清自己的算法,让其他同学也能明白。

(1)找准教学的起点。对学生学习起点的正确估计是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立学习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点,它直接影响新知识的学习程度。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加法和乘法交换律已有大量的感性认识,并能运用交换加数(因数)的位置来验算加法(乘法),所以这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找到生活的原型。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实质是交换位置,结果不变,这种数学思想在生活中到处存在。本节课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现象,渗透变与不变的的观点;采撷生活数学的实例。引导学生产生疑问,同时激发学生大胆探索的兴趣。

(3)改进材料的呈现方式。教材只是提供了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思路,应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有目的的选择、补充和调整,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与组织,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创新和实践的学习环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探究欲望,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一种成功的体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