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小学数学周长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优质7篇)

2023年小学数学周长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优质7篇)

ID:3976354

时间:2023-10-01 00:29:18

上传者:梦幻泡 2023年小学数学周长教学反思 简便计算教学反思(优质7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不足的地方有许多,听完同事们的点评后,

一:口算材料不妥当。我设置了类似4( )=56这样的题,原本是想帮助学生较快地找到56可以变成4乘以几,为后面拆成乘法作铺垫用的。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发现这个材料的出示很唐突,与学习内容脱节了。现在想想,当学生做2556这样的题目时,教师给予指引,想4( )=56或564=( )就行了。

二:缺少最优化的意识。本节课我非常注重算法的多样化,但是对于最优的办法如何筛选缺少重视。在这个环节上,需多让学生进行评价他们中的一些方法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最后需要达成共识,最优的方法是什么?并且组织全班同学多说几次,让每个人都记准确,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最优的方法进行计算。

三:缺乏有效的方法小结。在学生会解决几道类似这样的题目时,需要回顾解题的过程,得出有效的解题方法。本节课里教师与学生在这方面都显得比较薄弱些。

四:时间安排不合理,以致后面的练习没有时间完成。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反思篇二

《用竖式计算有余数除法》是学生对有余数的除法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会用小棒摆一摆得出结果,而这节课主要是关于用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掌握试商的方法和懂得余数比除数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因此,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会表内除法以及会用竖式计算没有余数的除法,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安排了2道除法计算题和4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的题目,让学生通过列竖式计算,和说一说几乘几最接近几又小于几来,这样既巩固旧知,又为后面的学习做充分的铺垫。

在学习11÷3之后,又及时利用课件将其与12÷3进行比较,让学生自主沟通有余数的除法竖式和表内除法竖式在书写格式和计算方法上的异同,明确各注意点,学会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重视计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从二年级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创设了“分铅笔”和“做游戏”的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并联系平均分东西时最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规律是合理的、必然的。

计算教学中的练习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教学中我敢于面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如在写竖式时学生可能会看到被除数是几,下面就写几;可能会把余数直接写成0,也可能会由于商试小了导致余数比除数大,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中生成的这些资源,并安排了“小小医生“这一环节,展示各种错误现象,让学生在不同意见的交流、辩论和分析中认识到错误,在互相帮助中,纠正错误,巩固新知。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达成,教学效果良好。但是仅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就能保证每个孩子做到完美是不可能的,接下来的练习就是逐步修整的过程,针对个别孩子要做单独辅导。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反思篇三

在这教学过程中我大体的作法如下:

(一).教学设计

首先认真分析将要讲授的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的知识点以及重点和难点。接下来设计教学过程(备课)时,关键是设计对学生有一定吸引力的一个或多个“任务”,要求它能基本涵盖教学内容的各个知识点。其中教学目标是设计“任务”的依据,也是课堂小结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高二年级与09培训班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一)分析讲解与学生模仿操作相接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展示一个已完成的或基本完成的作品并讲解其制作过程,要学生模仿着去做。

比如在对09培训班学生讲五笔打字时先让学生每个人按照字根表把自己的名字先成几个字根,然后把字根化成字母最后在文档中打出自己的名字。

对高二学生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先为该教学内容设计一个具体的任务如制作贺卡,课堂上通过讲解这张贺卡制作过程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首先,学生们看了我展示的一张精美的贺卡,头脑里会对将学的知识有何实际应用有一个初步的印象。这时候,教师再分析这张贺卡的结构,哪部分是图文框,哪部分是文本框或自选图形,哪些地方可用其它形式替代,哪些地方不能等。通过教师的分析,学生对图文框、文本框、图片、自选图形等概念就有了直观的认识。接下来教师再讲解如何利用这些知识修饰、美化贺卡各部分的详细操作方法。由于教师在备课时已做过一遍,对学生可能出错或易混淆的地方心中有了数,教学时,重点突出。而且授课顺序就是制作贺卡的顺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教学,学生学得快、记得牢(若学生用现有的知识和技巧难以独立完成该“任务”,一般采用这种方式)。

(二)。教师点拨,学生尝试

若学生已有完成该任务的基础知识,可采用这种方式。

例如basic语言的特点是容易入门,一开始学生必然对它有浓厚的兴趣。但若按有些教材的顺序,先讲常量、变量、数据类型、输出格式、流程图等一大堆理论,一半教学时间过去了,学生仍未能编出一个像样的实用程序。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若采用任务驱动模式,我们设计了在每堂课内、每个教学单元内、各教学单元之间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一般的“任务”都是由教师在课前编好程序,上课时先让学生看到程序的运行结果。然后在教师的点拨下,让学生尝试着编出程序。

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稍加点拨指导。

在考核学生上课听课认真层度上我改变了以往以布置课后作业的作法为查看课堂笔记的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位学生必须做好课堂笔记,每堂课上完了就要求学生把笔记收上来当作是当天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这样既可以防治学生相互间抄作业,也可以促使学生上课时能够认真听课。

在做上机练习作业时,是让学生参考着自己的笔记本来完成一项任务,而且也有时间上的限制,作业完成后马上用教学软件的提交作业功能进行提交,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复制同学的作业。因为本教学软件对同一台电脑发送过来的作业会发到同一个文件包中去的。

在以任务形式授课时会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而使授课有点阻碍,有时会耽搁教学预定的时间。

以检查笔记形式当作作业会使学生感到有点紧张,部分学生会对计算机产生厌倦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反思篇四

小数加减的简便计算的方法其实是建立在整数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的,因此在简便计算的方法上可以加快节奏,学生容易疏忽的是对小数数据的观察及分析,所以可以在复习引入时把凑整练习提上来,可以先是一位小数的凑整,然后给出一列数字,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凑整练习进一步巩固成果。给学生与老师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创设交流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总结小数凑整的注意事项:在凑整的时候还真的不能光看最后一位是不是可以凑成整数。还要看看整个小数部分的位数是不是相同才可以的。

练习中,学生由于知道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因此,在本节课中学生在计算中都很自觉地采用了简便计算,学生学习上不存在什么困难,新知的学习非常顺利,练习的巩固也很顺畅。

应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小数的简便计算,学生出错较少,但是在应用减法的性质上学生出错较多。例如:7.3-4.8+1.2和12.89-(6.89+2.3),因而在新知的教学上要多设计应用减法性质的练习题及变式练习,让学生灵活解决问题。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反思篇五

这节课的内容是“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是节计算课,但主要是让学生自己验证两条规律:整数的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以及整数的减法运算性质也同样适用于小数。之后灵活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上课开始,我先让学生进行口算的训练,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字的特征,得出结论:小数加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加凑整;小数减法,可以通过尾数相减凑整。这为小数的简便计算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之后,我抓住学生有利的观察结果,引导学生对三个整数算式进行数字观察,学生的思路慢慢打开,我趁机询问,这用到了整数的什么规律?在学生的大脑里,过去的知识慢慢呈现,一个接一个补充地更加完整。

顺着学生的热情高涨,我抛出了一个问题:六一节前夕,东东准备买四样食品各1份,价钱分别是:4.38元、17.3元、0.62元、2.7元。问东东一共应付多少元?我没有急于让学生计算,而是提出了3个问题: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如果请你计算,你会算吗?你能想出几种不同的算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下,纷纷动脑筋,想算法。最后我根据学生的思路,把全班分成两个组进行比赛。明显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计算的那个组算得又对又快。由于观察计算结果相同,从而归纳出整数加法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

有了加法运算定律可以简便计算作铺垫,学生对于小数减法,很自然得也想到能不能利用减法运算性质来简便计算。通过教学例二,学生一尝试,发现也是成立的。于是经过填一填、判一判、算一算几个环节来强化新知。最后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问题。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反思篇六

第61至62页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的第1至5题。

1、使学生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新旧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灵活选择和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交流、认真倾听的习惯。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能用这两个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灵活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正确计算。

学生猜测,取名字。(板书其中的一些猜测)

你能否找一些实际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可以用数字举例,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例子。)

那找一个例子说明刚才的结论错误的呢?

你们找到反而的例子了吗?你们没找到,老师也没找到,那么我们到书上找找答案。

自学书本第61。、62页。

说说你们自学后有什么想说的吗?

等式怎么填?

这样填的依据是什么?

在乘法结合律中,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你能不能用一句两句话概括一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试一试。

(学生自己练习,请两个学生板演)

1、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在书上填空,思考各题分别用了什么规律。

集体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算一算。

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算得快,为什么?

3、想想做做第3题。

4、想想做做第5题。

用不同算式求出苹果

和梨各有多少千克。

学生自己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交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62想想做做的第4题。

作为一节探索数学的规律课,对于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的教学,不应仅仅满足于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会运用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学习的过程,在学习中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启蒙教育,这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让学生自己根据加法结合和交换律来寻找乘法运算定律,通过验证猜想得到并发现了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从教学素材的选择上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教师真正在教学设计中把探索权力放给了学生,学生列举算式例子空间很大,发现验证了这两个规律,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了学生个性,并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把思维的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基本上是学生探究知识的参谋与协助者,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同时也节省了教学时间,这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

小学数学周长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我认为最突出的地方就是能让学生自己主动探索知识,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以设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探究新知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计算,发散学生的思维,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出计算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并在小组内举简单的例子试算,然后小组汇报方法,学生分别说出了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然后老师再出示习题,用自己总结的方法去计算,最后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的.最通用的方法。整个探究新知的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析如下:

《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教学一开始我就改变由复习旧知引入新知的传统做法,直接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例题:量杯里有升果汁,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出示教学挂图)教师:你们能从这里面找出什么信息?怎样列式?为什么?设置这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所以要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动性。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选择,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对同一个问题积极寻求多种不同的解法,拓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另外,改变以往只教例题答案,或让学生死记硬背计算方法等等做法,而是充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亲身实践体验,让学生在探究中加深理解,提高能力,为学生学习以后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