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质量报告(通用5篇)

就业质量报告(通用5篇)

ID:3419827

时间:2023-09-23 19:18:03

上传者:琴心月 就业质量报告(通用5篇)

在当下社会,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写报告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报告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就业质量报告篇一

中国葡萄酒消费群体正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扩张。据调查,2009年中国有1900万名葡萄酒爱好者,而其中有1400万是进口葡萄酒的消费者,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攀升至2100万人,增幅50%。在2009年至今全球葡萄总产量下降,葡萄酒消费持续下滑的态势下,中国市场一枝独秀,使得世界著名葡萄酒厂商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随着葡萄酒市场容量逐步增长,行业监管更加规范,竞争程度逐渐激烈,品质品牌逐步国际化,有业内人士分析:进口红酒结构向中高档转移已成红酒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葡萄酒高端市场潜力是非常巨大。由于价格的整体下移和消费力的攀升,加之进口酒商的推广力度,令高端价位进口葡萄酒份额逐渐扩大,进口葡萄酒代理商已经加快直营专卖店、特许加盟店、大卖场、会员制、团购等销售形式的步伐。

进口葡萄酒的优势在于,首先,葡萄酒文化是外来文化,消费者的潜意识相信进口葡萄酒更正宗;第二,进口葡萄酒品质优于国产葡萄酒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第三,中国消费者有极强的崇洋消费心理,人们更加注重于面子与尊贵地位感;第四,相对国产酒品类的单一,进口酒代理商掌握了几百种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酒,消费者选择空间大,这种优势与定势是国产葡萄酒品牌所无法打破的.。

(1)提升公司品牌形象

公司目前经营的高端酒主要集中在茅台、五粮液、剑南春这些白酒品牌,红酒除了国人熟知的长城、张裕、王朝这三大国酒品牌,公司缺乏知名的高档进口红酒来扩充公司门面,提升公司整体品牌形象。

(2)丰富公司酒类文化

作为酒类行业的领军公司,丰富的酒文化是必不可少的,而我们公司在白酒、红酒等领域的酒文化都有一定的影响力。此次引进高档进口红酒,可以尽一步体现公司的酒类文化。

(3)良好的市场前景

近几年世界各重要葡萄酒产国都抢滩登陆中国市场,把中国市场作为未来最有发展潜力的战略阵地。法国两大葡萄酒产区的波尔多就将中国大陆列为目前除欧盟外的第一大葡萄酒出口市场。

(4)丰厚的公司收益

(1)高档进口红酒的主要销售渠道

高档进口红酒由于价格因素,很难在以中低消费为主流的中小商超、餐饮与国产酒拼抢,夜场由于加价率普遍在100-150%左右,对高价位酒是个很大的限制。因此,专卖店、会员制、大卖场、高级酒店、以及供经销商底价操作等常规形式仍是高档进口红酒现阶段主要销售渠道。

(2)高档进口红酒的主要消费群体

a.第一类消费者是懂酒人群:(红酒的发烧友人群)高知、高收、高国际商务交际。懂得红酒品质的真正品鉴。消费者消费的是品质、文化,占葡萄酒消费总人数的15%。这一类的消费形成主要靠的个体是对葡萄酒浓厚的个人兴趣,通过不断学习、品鉴,漫漫积累过度成为葡萄酒发烧友,进而形成的专业群体。

b.第二类消费群则有着独特的消费需求背景,并且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消费人群和消费认同。高档餐饮消费人群:(业务招待及商务用酒)高知、高收、高职。重品牌和广告效应,只喝流行和贵的。消费的是面子、品牌,占葡萄酒消费总人数的50%。

c.第三类新兴成长型消费人群,则是个动态发展,可以扑捉并引导的人群,这里就让我们从此类人群的消费属性中获取一些市场端倪的吧。新兴成长消费人群:(社会白领新贵一族)年轻、高知、高收,喜欢交际,追求时尚,享受并注重生活品质,受广告和时尚元素的影响较大,消费场所偏向高档夜场。占葡萄酒消费总人数的25%。

d.第四类消费群也有着独特的消费需求背景,并且已经形成较为固定

的消费人群和消费认同。中老年保健人群:中老年人,高知,注重自身保健和健康。他们看重价格因素,注重产品的保健宣传,占葡萄酒消费总人数的10%。

(3)高档进口红酒销售情况分析

a.每个洋酒行都有自己独家垄断代理的产品。在法国有十大葡萄酒产区,仅波尔多这一个产区就包含了61家列级酒庄(分五级),以及上千家不知名的小酒庄,所以郑州市场目前红酒销售方面品牌杂乱,每个酒行都有自己独家代理的一些法国小酒庄,这些酒还有个共性:全部都来自于波尔多、勃艮第等法国知名产区,而且都是法定产区aoc级别的酒。毕竟真正懂酒的还在少数,产品只要有了卖点,再加上酒行自身的宣传包装及推销,是不愁没有销路的。

b.每个洋酒行都会引进名庄酒来充门面。法国的五大名庄:拉菲、拉图、木桐、玛歌、奥比昂被人们所熟知,尽管价格昂贵,但还是被一些红酒收藏家或者高消费群体所青睐。但是法国名庄酒是从来不设代理商的,所以这些酒行都会从富隆酒业、建发酒业、asc(圣皮尔)、美夏国际贸易、凯普(上海)商贸、福建酩汇等知名红酒经销商引进少许的名庄酒来进行收藏或销售。

c.每个洋酒行都有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红酒。多国家多品牌多品种的红酒更有利于适应市场需求,带动人们对于红酒的消费。

不同国家的酒针对的消费人群也不同,论品质,法国是老大,其是世界第一大葡萄酒生产国和出口国,法国酒中名牌较多,常是炒酒投资人关注的主角;论数量,意大利酒占据霸主地位,因为官方容许的每亩地葡萄产量可以很高,葡萄汁浓度可以相应降低;与意大利相反,德国以白葡萄酒和冰酒更著名,拥有世界上最好兼最贵档次的名酒。

“旧世界红酒”一般指欧洲(尤其是法国和意大利以及德国、西班牙)出产的红酒,以传统家族经营模式为主,规模相对比较小,比较注重传统酿造工艺,以优雅型为主,较为注重多种葡萄的混合与平衡。他们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略贵。

“新世界红酒”是指澳大利亚、智利、南非、美国、新西兰等国家出产的红酒,注重科技与管理,葡萄种植的规格都比较大,以果香型以及突出单一葡萄品种风味为主,风格热情开放,产品的性价比相对较高。

就业质量报告篇二

20xx年1月25日在上海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杨雄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是应届毕业生工作报告网为您提供的《上海市20xx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上海市20xx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全面开展。修订出台20xx版负面清单,推进外商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新一轮31项对外开放措施,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实施“先入区、后报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一批监管新措施,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境外借款等金融创新举措,设立一批面向国际的要素市场,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建立六项基础性制度,加强开放环境下的专业监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实施自贸试验区条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实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再制造产业发展等创新试点。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把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纳入试点范围。制定实施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配套政策,建成国资流动平台,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出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建成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创新外商投资审批方式,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实到181.7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45家,累计达到490家。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构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新机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亿美元。扎实推进对口支援,促进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往来。

(二)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4.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以上。

“四个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出台促进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现代保险服务业、平台经济发展等一批政策措施,配合启动“沪港通”试点,支持“上海金”等创新产品推出,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等机构落户,扩大电子发票、商业保理、启运港退税政策的试点范围,基本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并成功试展。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万亿元,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高到45.8%,商品销售总额达到7.4万亿元。

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集成电路装备及工艺、大数据等领域关键技术布局。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一批改革举措。完成张江高新区第三轮扩区。开展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7件。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突破工商登记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制定实施信息消费、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邮轮旅游等领域的支持政策。运用建设用地减量化、差别电价等手段推动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644项。推动南大、吴淞、桃浦等区域转型发展。

(三)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继续提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710元和211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10.3%。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启动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残疾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益面,完善低收入困难家庭专项救助政策,提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待遇标准。建设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编制市区两级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启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试点,新增公办养老床位5829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9.4万人。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3.9万套,基本建成11.3万套,进一步放宽住房保障准入条件,使政策衔接更趋合理。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63.9万平方米,启动13个城中村地块改造。

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完善需求导向、社会化供给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制,推出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加强文化金融合作等政策,组建新文广集团。编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高校学科发展规划,扩大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率先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启动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建成质子重离子医院。实施 “单独两孩”政策。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市民体育大联赛参赛市民达到147.9万人次。实施体育赛事市场化、社会化办赛模式改革,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和第xx届市运会,上海体育健儿在第xx届亚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

就业质量报告篇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完成了市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全力以赴深化改革开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全面开展。修订出台版负面清单,推进外商投资管理、境外投资管理和商事制度改革,落实新一轮31项对外开放措施,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实施“先入区、后报关”、“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一批监管新措施,启动实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有效运行。推出自由贸易账户、人民币境外借款等金融创新举措,设立一批面向国际的要素市场,完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改革有序推进。建立六项基础性制度,加强开放环境下的专业监管,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初步形成。实施自贸试验区条例。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为全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了新途径、积累了新经验。

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深化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率先实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融资租赁兼营商业保理、再制造产业发展等创新试点。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把铁路运输、邮政和电信业纳入试点范围。制定实施一系列国资国企改革配套政策,建成国资流动平台,稳步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出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实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建成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创新外商投资审批方式,完善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外商直接投资实到181.7亿美元,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新增45家,累计达到490家。推动外贸转型升级,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加快发展。构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新机制,对外直接投资达到123亿美元。扎实推进对口支援,促进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等地区的交流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经贸往来。

(二)坚定不移推进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预计全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64.8%,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2.7%,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上年增长11.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以上。

“四个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出台促进资本市场、互联网金融、现代保险服务业、平台经济发展等一批政策措施,配合启动“沪港通”试点,支持“上海金”等创新产品推出,推动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上海国际航空仲裁院等机构落户,扩大电子发票、商业保理、启运港退税政策的试点范围,基本建成国家会展中心并成功试展。金融市场交易额达到786万亿元,集装箱水水中转比例提高到45.8%,商品销售总额达到7.4万亿元。

科技创新进一步加强。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推进集成电路装备及工艺、大数据等领域关键技术布局。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等一批改革举措。完成张江高新区第三轮扩区。开展重大经济科技活动知识产权评议,推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国家标准。预计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6%,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3.7件。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促进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四新”经济发展,突破工商登记等方面的瓶颈问题。制定实施信息消费、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邮轮旅游等领域的支持政策。运用建设用地减量化、差别电价等手段推动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644项。推动南大、吴淞、桃浦等区域转型发展。

(三)持之以恒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继续提升。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7710元和2119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8%和10.3%。

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启动实施。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人群就业创业,组织机关事业单位定向招录残疾人,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0万个。统一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扩大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生活救助受益面,完善低收入困难家庭专项救助政策,提高养老金、城乡低保等待遇标准。建设服务供给、需求评估、服务保障、政策支撑、行业监管“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编制市区两级养老设施布局规划,启动老年照护统一需求评估试点,新增公办养老床位5829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9.4万人。新建筹措各类保障性住房和实施旧住房综合改造13.9万套,基本建成11.3万套,进一步放宽住房保障准入条件,使政策衔接更趋合理。拆除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63.9万平方米,启动13个城中村地块改造。

文化和社会事业改革发展持续推进。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完善需求导向、社会化供给的公共文化内容配送机制,推出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加强文化金融合作等政策,组建新文广集团。编制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启动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制定实施高校学科发展规划,扩大高校经费使用自主权,率先整体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深化公立医院改革,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启动药品带量采购试点,建成质子重离子医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面推进30分钟体育生活圈建设,市民体育大联赛参赛市民达到147.9万人次。实施体育赛事市场化、社会化办赛模式改革,成功举办第十二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和第十五届市运会,上海体育健儿在第十七届亚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慈善事业稳步发展,国防动员、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工作进一步加强。

就业质量报告篇四

上海市政府提出“十三五”要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上班族”对自己的工作是否满意,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近期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就业促进中心发布《乐业报告》系列之《上海市居民就业满意度调查报告(2016)》。该调查报告以调查数据为基础,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在全市16个区、80个居(村)委会,选取了4146位16周岁以上、在上海市就业的人员为调查对象,研究上海市居民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就业满意度指数体系。就业满意度指数的取值范围为0-200,100为临界值;其中0-40为非常不满意区间,40-80为不太满意区间,80-120为中立区间,120-160为比较满意区间,160-200为非常满意区间。

上海市民就业满意度指数为142.3,近九成市民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民就业满意度指数为142.3,处于“比较满意”区间,总体就业满意度较高。

调查数据显示,对当前就业岗位“非常满意”的市民约占21.3%,表示“比较满意”的约占67.1%,两者合计接近九成;对当前就业岗位“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市民约占3.8%。

专家分析指出,随着上海市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促进就业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强,就业环境持续改善,这是上海市居民就业满意度处于高位的根本原因。

上海市民对单位人际关系、工作内容较为满意,对于晋升空间、薪资收入则有更高的期待。

从影响就业满意度的不同因素来看,上海市民对工作单位的人际关系满意度最高,达146.4;市民对于工作内容、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等因素的满意度也相对较高,均高于总体满意度。

从满意度较低的因素来看,上海市民对晋升空间的满意度最低,仅为130.6,低于总体就业满意度11.7点;薪资收入的满意度为134.6,低于总体就业满意度7.7点。

科技、教育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满意度较高,月薪高低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有限。

调查结果表明,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教育业等行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满意度最高,分别为151.5、149.6;就业满意度较低的行业是制造业、住宿和餐饮业等行业,就业满意度分别为135.4和138.8。

专家分析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加速升级,教育支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费用中仅次于食物支出的第二大项目。语言培训、计算机培训、学历教育、艺术教育、中小学课外辅导、幼儿教育等各类教育机构蓬勃发展,教育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发展机遇期。与之相应的是,教育业从业人员的薪资待遇水涨船高,工作时间则相对灵活,工作环境大多也比较舒适,社会地位认可度也高,因此教育业就业满意度较高完全在情理之中。

从月薪收入与就业满意度之间的相关程度来看,两者之间的.相关系数仅为0.22。这意味着,就业满意度与月薪高低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收入高的人就业满意度不一定高,月薪高低对于就业满意度的影响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专家指出,对于更高薪资水平的期待是广大劳动者最为现实、合理的心理诉求,薪资水平的提高是劳动者改善生活状况的前提和基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升劳动者的就业满意度;但也必须看到,与此同时,收入越高,也往往意味着责任越重、压力越大、付出越多,享受生活的时间安排则越少,从而也会影响劳动者的就业满意度。因此,就业满意度与月薪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全面地加以认识。

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就业满意度明显高于总体水平,高级技师就业满意度“高居榜首”。

调查结果显示,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劳动者就业满意度为137.5,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劳动者就业满意度为147.0,学历越高就业满意度越高的特征非常明显。

从职业技能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来看,高级技师群体的就业满意度高达157.8,显著高于其他各等级的劳动者群体。职业技能等级与就业满意度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就总体而言,劳动者的职业技能等级越高,就业满意度也越高。

专家分析指出,从上海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来看,招聘单位对于劳动者学历、职业技能的要求逐年提高,要求大专以上学历的招聘岗位所占比重约为40%,高端技能人才“一匠难求”的现象在人力资源市场上可谓司空见惯。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因此,与知识水平相对较低且缺乏一技之长的简单劳动力相比,知识型、技能型劳动者在选择就业岗位时往往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就业满意度也相对较高。简单的体力劳动者,岗位收入偏低,就业稳定性也差,则面临着更多的就业压力,就业满意度也相对较低。

青壮年劳动者就业满意度相对较高,人到中年需谨防“职业倦怠”。

从不同年龄分组的情况来看,31-35岁年龄组的上海市民就业满意度最高,为144.8;46-50岁年龄组的上海市民就业满意度相对较低,仅为138.6。

专家分析指出,如果忽略就业满意度的代际差异,则不同年龄分组的总体调查数据,可以看作是个体劳动者成长历程的不同阶段,事实上完整地描绘了劳动者个人的职业生涯。大多数劳动者在20岁左右初涉职场,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不谙人情世故,在职场上跌打滚爬,在摸索中成长;到了35岁左右,随着个人职场经验和人脉资源的积累,职业相对稳定,事业也逐渐进入上升通道;过了40岁的劳动者,面对持续的工作、生活压力,渐渐开始对工作失去兴趣和期待,特别是在事业发展出现波折的时候,容易出现对工作不满意的负面情绪,现代劳动经济学将这种现象称为“职业倦怠”,也有心理学家称之为“中年危机”。

专家表示,职业倦怠既有员工自身和用人单位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对于劳动者个人来说,不宜放任这种现象的消极影响,更不能一味地抱怨,而要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及时调整心态、学会适应,做一个时时刻刻“有准备的人”,积极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挑战,我们的生活也许会是另外一番模样。

就业满意度的户籍差异不明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效初步显现。

从不同户籍劳动者的就业满意度来看,上海户籍劳动者的就业满意度为142.2,外省市来沪人员的就业满意度为142.8,两者之间的差距微乎其微。

专家分析指出,全国各省市的来沪人员是上海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劳动年龄人数已超过上海户籍劳动年龄人数,作用巨大、不可替代。上海市委市政府一贯高度重视推动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在综合考量城市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致力于让符合条件的来沪人员平等地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如今,数以百万计的来沪人员已经深度融入上海的城市生活,他们长期居住、生活在上海,就业质量大多要明显高于在家乡的同龄人,对于就业岗位的满意度,和上海户籍劳动者相比几乎没有差别。

就业质量报告篇五

对于家庭建设,你有什么想法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上海市民家庭建设调查报告,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于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41.2%的受访市民认为“家是家人在一起的地方”,比例最高;其次是“温馨的港湾”,为35.6%;第三是“住的地方、房屋”,为10.2%;第四是9.2%的人认为“家是社会最小的细胞”;选择“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的比例最低,为3.8%。

中国流传下来很多家训。当问及对哪句关于家的俗语最有感触时,选择“家和万事兴”的比例最高,为68.3%,远远高于排在第二位的“家家有本难念的经”(9.5%)。可见“家和万事兴”契合了市民对美好家庭的向往。

调查显示,86.7%的受访者表示会每星期至少一次与父母亲见面或联系。80.2%的受访者知道父母亲早餐吃什么,仅17%的受访者选择不知道,另有2.8%选择不确定。表明多数人即使工作再忙,也会关心父母的日常生活,并与父母保持经常联系或会面。

然而调查也显示,子女帮父母做家务的情况并不乐观。当问及子女是否经常帮父母做家务时,41.1%受访者选择会,48.3%受访者选择不会,10.6%选择看情况。

92.1%的受访者表示会及时批评指正子女的错误言行。分年龄看,40岁以下的受访者选择及时批评指正子女错误言行的比例最高,为94.2%;41-60岁的受访者选择及时批评指正子女错误言行的比例为92.8%;61岁以上的受访者选择及时批评指正子女错误言行的比例为87.2%,反映出大家对教育孩子应该从小抓起的意识较强。

当问及市民家庭开支应该怎样分担时,83.6%的受访者认为是“不分你我,共同协商”,比例最高;其次是“平时aa制,重大项目共同负担”,为12.6%;第三是“你用你的,我用我的”,为3.8%。

当问及对家庭开支aa制的看法时,69.2%的受访者认为是“夫妻之间不该分你我”,比例最高;其次是“可以尝试一下”,为17.2%;第三是“理清经济账有利于减少矛盾”,为13.6%。体现了市民对独立支配各自财务的认同,某种程度上也是理性经营家庭理念的表现。

当问及如何处理夫妻间遇到的较大矛盾时,受访者的选择较集中,94.6%认为是“双方让一步,等待时机沟通”,比例最高;而选择“用拳头说话,压迫对方让步”仅为0.5%;选择“长时间冷战,等待对方让步”和“不确定”分别为2.6%和2.3%。

当问及如何处理长辈和子女之间发生较大矛盾时,60.1%的受访者认为是“谦让长辈,尽量不予计较”,比例最高;其次是“据理力争,明确是非曲直”,为23.5%;第三是“谦让子女,尽量不予计较”,为8.4%;另有8%选择“不确定”。

调查显示,84.5%的受访者认为建设美好家庭最看重的是“家人和睦相处”,比例最高;其次是“家人身体健康”,为82.7%;第三是“家人共担责任”,为51.1%;仅有13.1%和10.3%的受访者选择了“生活相对富裕”和“住房宽敞方便”。

当询问在街上遇见他人不文明的行为是否会及时劝导或制止时,43.6%的受访者选择不会,36.2%选择会,20.2%选择说不清楚。调查也显示,老年受访者选择会及时劝阻不文明行为的比例最高,为56.1%。

关闭